生命的林子范文

时间:2023-04-08 09: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的林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②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显露出来了。”

③玄奘思索了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④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⑤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⑥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⑦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⑧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⑨玄奘听了,便明白了。玄奘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⑩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过了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

{11}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思考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郁郁葱葱( )  应酬( )  光芒迸露( ) 秀颀( )

2.玄奘决意离开法门寺的原因是什么?

3.方丈问玄奘“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其用意何在?

4.为什么更多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松树反倒没有成材呢?请你结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状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5.文章第{10}段中的画线句有何含义?

6.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几句话回答。

篇2

今天我们学习了《生命的林子》一课。课文主要叙述了唐僧刚剃发修行时由于耐不住法云寺内嘈杂的人群,认为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因而产生离寺的念头,在方丈的教育下,改变了最初的想法,继续在法云寺修行的事。我对方丈教育唐僧时所说的富有哲理的话感受特别深。

“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就奋力向上生长,因此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这些话是说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群体,个体是在群体的相互促进中发展的。“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这棵树为什么说大不说小呢?因为他没有远离群体,也许它是群体中最大的树,也许他是群体中最小的树,不管怎样,他都对自己下了一个决心——快长,否则别的树会赶上自己的。这句话中充分体现了适者生存,存优汰劣的生存原理。远的不谈,就说一下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吧。我是学校中最有名的长跑运动员了,不管哪一次学校比赛,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然而最近在镇越野赛中成绩却不够理想。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学校在镇上是低等的,还是教师不特级?不,完全不是,原因在于在赛前我远离了学校这一群体,停止了个人的“发展”。我认为自己在学校长跑中成绩是最好的,认为他们根本无法与自己相比,一次在训练中傲视一切,然而自己……是啊!一个人完全不能远离集体,除非你认为自己就是群体,自己永远超过集体。

竞争在整个自然界中随处可见,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要想在世间存在,要想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正确的看待自己,勇往直

篇3

那年我10岁,夜深人静,灯光灰暗,周围到处都散发着阴气,显得那样阴森恐怖,就在这个让人生畏的夜晚,我看到了生命的终结——死亡。

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10岁的儿童冲进了人民医院住院部五楼32号病房。“爷爷……爷爷……呜……呜……爷爷……,你回答我啊!我是陈瑞峰啊!呜……呜……”一个少年在那里放声大哭,眼泪打湿了病床上的被褥。旁边两个大人满脸的沮丧和难过,默不作声,只是泪水弥漫于双眼,显然那就是我的爸爸和妈妈。

我的爷爷在今晚病倒了,那时我正在学校,我恨不得飞也似地来到爷爷生病陪伴这样一个慈祥的老人。此时此刻,死神已经向爷爷走了过来,“爷爷……爷爷……”我喊了起来。爷爷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我知道爷爷已经说不出话了,这一点头是爷爷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这一点头饱含了爷爷对我无尽爱和希望……这位老人的手抽搐了一下,报警器响了起来,这位慈祥的老人安详的闭上了他的双眼,安然的走了。我自言自语道:“这……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我冲出病房,眼泪不住的往外流,蹲在楼梯口的角落!“孩子,记住,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要好好的把握和珍惜。”这个声音没入我的耳中,并且久久的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篇4

杏林子12岁是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全身的关节都不能动弹,不能走,不能跳。遭受了病痛的折磨与苦楚,被命运卡住了喉咙。她的关节全部坏死,在她16岁时,杏林子悟出了一个道理:难道我活着就是让在自己受痛苦,让家人承受负担吗?难道我就是一个废人吗?不,我不能这样下去了,我要用快乐武装自己,与痛苦和平相处,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从此以后,杏林子终于战胜了病魔,她靠着仅仅能够活动,能够写字的右手的两根手指夹着笔写下了几百万字,二十本的励志作品。每写一个字,就是一痛,每写一个字,就是一爱。她要把自己的精神让更多人知道,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白费。最后杏林子的作品风靡了台湾和东南亚,成为了著名的文学作家。

杏林子之所以走向成功,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抱负、懂得反思的人。在杏林子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之后的4年里,他一直在不停的问自己:像我这样既没有读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残疾人有什么用?我活着有什么用?就是为了拖累家人吗?我难道就要这样一辈子永远做个废人吗?就是因为杏林子懂得反思,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才使她走上了写作的生涯。不像有些人,一旦遭受磨难,就自暴自弃,变得一事无成,永远沉沦下去。

在杏林子写作的过程中,她在腿上架一个木板,用两根手指头夹着笔巍巍颤颤地写作。每写一个字就像顶着千斤重,杏林子付出了许多的汗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顶着残疾的身体,用文字去见证生命的坚韧与美丽,历经二、三十年而不缀,才写成了那么多令人喜爱的作品。杏林子正是凭着乐观的生活态度、顽强的毅力,才创造了奇迹。

篇5

是那飞蛾求生的欲望告诉我?是那瓜苗不屈向上破砖缝的精神告诉我?还是那代表生命的心跳在告诉我?

是的!它们都在用行动无声地告诉我:它们有多么热爱生命!

即使那只飞娥早已知道,自己是逃不出人类掌心的,可它仍不放弃,极力挣扎,鼓动双翅,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即使那截瓜苗生活在没有阳光、泥土的砖缝中,都不怕困难,在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努力成长,尽管它只活了几天;即使那代表生命的心跳声是如此短暂,可我们依然可以用它来为人民服务!

篇6

春季的野林子里,充满了新奇。常常会有野营和健行的人在此处停歇,他们都会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色无比惊叹。小溪里冰雪消融,鱼儿和虾儿,田螺和青蛙都活跃起来。蝌蚪更是数以百万计的在河里游来游去,黑压压的一片,宛如一朵巨大的乌云在水中漂流,一个个光溜溜乌黑油亮的圆身子,述说着生命的活力。青的草和五彩斑斓的野花为草甸铺上了一层清香柔和的地毯。枝头,布谷鸟在兴高采烈地报喜,喜鹊正歌唱着:“野林子,多美呀!野林子,春来了!”

夏天,野林子里绿树环绕。乘凉的人在树阴下谈笑风生,忘了炎暑,知了却不好好享受这难得的阴凉与短暂的生命,大声斥骂:“!!”这常常是以前被大军阀欺压的百姓的讽言---“连蝉也看不起你呢!”当然,无论什么时代,乡村百姓总是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那些坐在凉椅上拉二胡和唱小调的老大爷们就是典范,他们的脸乐得比夕阳还红,可丝毫瞧不出有“近黄昏”呀。

秋天的野林子里,动物们都在各忙各的,它们一丝不苟:蟋蟀在不断装修自己的别墅,以度过漫漫严冬;兔子一边筑卧室找食物,还要提防黄鼠狼和山猫来捣蛋;狐狸和灰獾在忙着加固共用的大洞穴。人们也闲不住,大人在收草莓、割麦子,孩子们则在割玉米,摘野果。大家互不侵犯,准备过冬。

篇7

今天,我再次阅读了自选课文《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玄奘在法门寺修身,静思养神。可是过了一阵子,玄奘觉得自己谈经论道还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有人劝他去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阅经读卷 ,这样他就可以显露出自己的才华。玄奘听了接受旁人的意见,准备好行李向方丈辞行。可是方丈却带他去一个山坡和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让玄奘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方丈的指点中,玄奘明白了:“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最后玄奘留下来,还成了一位得道高僧。

是啊!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中,如果没有动力就很难成功。就像几棵小树在一起,可以同时拥有充足的阳光,拥有充足的雨露,那么它们一点竞争力都没有,便很难奋力向上爬,便生长得乱枝纵横。可是在一片郁郁葱葱得森林,每棵树都想拥有一线阳光,拥有一滴露,所以就像奋力的向上生长,于是它们就会生得修长,挺直,成为栋墚。

在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一个班级里,老师传授的知识就像一股股巨大无比的动力,我们就像那一棵棵大树,为了更好地学习到老师传授的知识,我们就会奋力地学习。为了在考试的成绩中可以赛过自己的对手,就会在考试中认认真真的,在班里脱颖而出。在班级里就有这样的竞争力,在社会上呢?不就更大了吗?

在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了一种鱼叫鳗鱼,海边许多渔民都靠它捕它赚钱为生,但是鳗鱼的生命十分脆弱,只要一离开大海,不到半天就会死了。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捞回的鳗鱼,过了一定的时间竟然还是活蹦乱跳的,而其它的渔民捕的鳗鱼却全都死恶劣。因此,老渔民赚的钱总是很多。在老渔民临终时,他把这个秘诀教给了他的儿子。原来,老渔民在捕鳗鱼时,放进了些叫狗鱼的小鱼儿。鳗鱼与狗鱼非但不同类,还是对手呢。这样一来,本来那一船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读《生命的林子》有感

今天,我再次阅读了自选课文《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玄奘在法门寺修身,静思养神。可是过了一阵子,玄奘觉得自己谈经论道还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有人劝他去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阅经读卷 ,这样他就可以显露出自己的才华。玄奘听了接受旁人的意见,准备好行李向方丈辞行。可是方丈却带他去一个山坡和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让玄奘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方丈的指点中,玄奘明白了:”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最后玄奘留下来,还成了一位得道高僧。

是啊!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中,如果没有动力就很难成功。就像几棵小树在一起,可以同时拥有充足的阳光,拥有充足的雨露,那么它们一点竞争力都没有,便很难奋力向上爬,便生长得乱枝纵横。可是在一片郁郁葱葱得森林,每棵树都想拥有一线阳光,拥有一滴露,所以就像奋力的向上生长,于是它们就会生得修长,挺直,成为栋墚。

在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一个班级里,老师传授的知识就像一股股巨大无比的动力,我们就像那一棵棵大树,为了更好地学习到老师传授的知识,我们就会奋力地学习。为了在考试的成绩中可以赛过自己的对手,就会在考试中认认真真的,在班里脱颖而出。在班级里就有这样的竞争力,在社会上呢?不就更大了吗?

篇8

—读《生命的林子》有感

读完《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后,我耳边不断想起方丈的话语,真是催人警醒,敲响警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玄奘在法门寺修心,虽然苦苦习经多年,却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准备离开。当他向方丈辞行,方丈带他上山上观看两种树林子,并给他说了一些道理,使他领悟了其中的道理,留了下来,最后成为一代名僧。

当我读到“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生活中,好的环境像那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人们就是大林子里的松树。为了一份希望,为了一个梦想,都应该努力拼搏,竞争可能造就成功。

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很多的竞争者,他们就像这些树,芸芸众生的学子最后成为皎皎者,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就是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可能成为参天大树,成为栋梁。

篇9

许多名人,不都是经历了无数的不幸,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吗?如张海迪,杏林子……都是受到病痛的折磨,他们在病床上度过人生中大部分美好的时光,在这病痛之中,他们大可以选择“轻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却选择了“珍惜”,因为他们知道大自然赐予他们生命,唯一教会他们的语言是“珍惜生命”。

可如今社会中,有多少人都为了逞一时之快,而忽略自己生命的重要。闯红灯,爬栏杆,这些事常常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张海迪,杏林子的事迹告诉我们:生命在肉体上是柔弱的,但生命在精神上需要坚强。

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许多人不懂得怎样珍惜生命,所以也不会珍惜匆匆流逝的光阴,许多人一生中都在做一些无谓的事,到年迈的时候,回首往事,后悔就晚了。

篇10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悟粗浅谈谈。

1、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以含蓄、感性的诗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恰当运用图画、幻灯、录像、计算机辅之以音乐等,都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形象美,获得多种审美愉悦。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揭题后我先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接着学生畅谈,然后教师补充: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出示骆驼队黑白画面,遥远的《送别》音乐响起)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幅画面成为作者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时,哪些往事会重临于心头呢?这样,在短短的课题联想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2、引导想象

语文课不能没有想象,想象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飞得更远,看到更精彩的世界。特级教师闫学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到“伯牙善鼓琴”时,基于语言文字的想象使教学展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画面。教师是这样引导想象的:文章开篇便说“伯牙善鼓琴”,既然“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现高山流水,泰山峨峨,江河洋洋,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学生说还会表现杨柳依依的景象,有的说还会表现白雪皑皑的景象,有的说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出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从文字引发,是在脑海中描画的,它填补了文中的“空白”,丰富了学生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想象,孩子们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从而也为“知音难觅”作了相应的注解。

3、指导朗谈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多品读,多揣摩。让朗读充满课堂,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飞扬思绪,张扬个性,感受诗样的情怀。

首先教师应善于创设良好的读境。以情激情,以境激情,避免学生机械朗读。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卡罗纳》中“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放学了,母亲早已等在门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卡罗纳除了想起这些,他还会想起往日的哪些情景呢?学生有的说,下雨了,母亲冒雨给他送伞,生病了,母亲细心地照顾他;有的说,伤心时,母亲总是安慰他,快乐时,母亲与他分享快乐等等。接着引读课文,(师)多么幸福的时光啊,那时候——(生接);多么美好的回忆啊,那时候——(生接),可是现在呢?放学了,母亲再也不会来接他了,要考试了,再也听不到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了。从此以后卡罗纳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见母亲亲切的话语了,这怎能不使他无比悲痛呢?请再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引导,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充分感受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心情,进入了良好的读境。同时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其次,教师应注意朗读评价。教师的朗读评价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评价学生朗读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单纯朗读技巧上的评价,如果教师只片面关注某个字音的重读或在声音的强弱变化上做文章那么就不能表达出自己对文本关切和喜爱的感受,而是拿腔拿调,呆板模仿。我认为对待学生的朗读应该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地去分析评价,比如学生读《荷花》中的优美语句读得很有感情时,可以这样评价“读得真美啊,连蝴蝶也舍不得飞走了”。“读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荷花急着向人们展示艳丽芬芳迫不及待冒出来的样子了”,这样学生既领悟了朗读的方法又不破坏读的意境。

再次教师应该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比如《再见了,亲人》学生读最后三段时,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针对同学的朗读情况,我做出了适当的评价:有的同学一句比一句读得大声,我评价道:“列车越去越远,你一定是担心朝鲜的亲人听不见吧。”有的同学越读越小声,我评价道“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小声呢?一定是不忍与朝鲜的亲人告别,所以在心中默默地倾诉吧。”

4、点染文题

课题是文眼,有的课题字字如泣如诉,有的课题引人深思,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巧妙地点染文题,能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点题可以在开头与结尾处也可以在中间部分。《生命生命》教学一开始可让学生说说读了题目你想问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在题目边上打上“?”在学完课文,当同学们对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后再擦去“?”。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化成标点,给课题加上标点。最后引导学生读题,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热爱生命,读课题(生读),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生命——(生读题),生命可以创造无限价值,要好好使用生命。——(生读题)课文留给了我们对生命无尽的思考,同学们,带着深深的思考,再读——(生读题)。这样开头由题质疑入手,结尾回归课题,形成了一段完整的回环。同时通过反复读题,升华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5补充材料

适当补充材料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能使内容更丰富,更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如教学《生命生命》时,教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也可以白白地糟踏”这句时我说其实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然后出示一段杏林子的病史资料,并告诉大家连杏林子的好友三毛也曾祈祷让杏林子早一天死去,因为杏林子多活一秒都是受罪。可是,杏林子有没有放弃生命呢?(再出杏林子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强烈的对比下,学生被杏林子顽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6、情趣解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讲究方法,富有情趣,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理解词语应避免单纯机械地以词解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猜字义,引导体验等方法。如在理解《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一词时,可以让学生猜测,假如圆明园的价值让你用物或钱来估算的话,可能会是多少(学生随意估价)。师反问:“难道只有这些吗?”(生迟疑)师肯定地说:“不!远远不止这些!它的价值永远无法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