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清理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清理案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清理案例教学

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同课异构;教学实践

一、背景

在长兴技师学院财会专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固定资产清理》这块相同的内容,来自三个学校的教师,分别采用做中学、先学后做、先讲后练三种教学理念,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讲授法三种教学方式组织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堂反馈等方面对这一活动进行探析,以期思考今后如何更有效的开展财务会计教学。

二、同课异构教学实践

本次授课的内容为,高教版耿金林主编的《企业财务会计》第五章 固定资产清理的教学。卢老师采用了项目教学(做中学)、蔡老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先学后练)、沈老师采用讲授法(先讲后练)。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笔者是其中项目教学法的授课者。

(一)目标与方法

因各自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不同,三位老师就本块内容分别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相应的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下展示:

1.沈老师的目标与方法

知识目标:理解“固定资产清理”的账户结构,熟练掌握固定资产清理的账务处理。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在掌握“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学会加强对知识系统性的运用。

情感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细致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总体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做适当引导。对于全新的专业知识,仍以讲授法为主,在学生有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建构完整知识框架。

2.蔡老师的目标与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固定资产清理这一账户,并进过探索合作在课堂上完成固定资产出售和固定资产报废的账务处理。

能力目标:能读懂原始凭证,写出会计分录,并登账。

情感目标:进一步熟悉会计工作流程、分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分组教学

3.卢老师的目标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固定资产清理的核算程序;

②知道固定资产清理的账户结构;

③能进行固定资产清理的账务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填制凭证要做到整洁、美观、大方,引导学生感受填制正确凭证的和谐美,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观。通过分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任务引领、小组合作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沈老师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坏账准备这一块内容分录的编制,蔡老师不仅要求掌握分录还要会审核原始凭证,卢老师则要求学生学习整个账务处理过程,也可以说是模拟实际操作过程。因为目标不同,所以三位老师也确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馈

此次同课异构课后,笔者对三个上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组织方也组织了听课的老师进行了评课,反馈如下:

1.卢老师项目教学法的课后反馈

(1)学生反应: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从头至尾参与度很高,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开展得很成功;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到最后的互动评价环节整个课堂都沸腾起来。

(2)教学效果:六个小组都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了账务处理,经济业务处理基本正确,出现的错误基本都是细节问题。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已基本掌握“固定资金清理”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能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这个工作任务,但是实际操作中有些细节问题还要多加注意。

(3)评课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课堂气氛非常好,很少在专业课堂上看到学生这么投入,这么有兴趣。但也有老师提出,上一次这样的课需要上课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要求有很强的课堂控制能力,认为这种课只适合上公开课,平时这么上课可操作性不强。

(4)教师思路: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先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再根据已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了对“固定资产清理”这块内容进行核算的方法;教师的理念是“做中学”。

2.蔡老师案例教学法的课后反馈

(1)学生反应: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参与度较高,学生有兴趣;小组合作和竞争有发挥作用;大多数学生认为这节课不仅学到了东西,还比较有意思。

(2)教学效果:学生对“固定资产清理”这块内容的分录掌握得较好,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原始凭证有所认知。

(3)评课意见:本次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得仔细、做得认真;理论结合实践,有案例、有任务,教学效果很好;大家认为在会计教学中这种方式最合理,效果最好,教师也比较容易应用。

(4)教师思路:借助工作案例,先让从理论上教会学生对“固定资产清理” 这块内容分录的编制,再结合凭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师的理念是“先学后做”。

3.沈老师讲授法的课后反馈

(1)学生反应:大部分学生很忙,忙着听,忙着记,忙着写,小部分学生在开小差。

(2)教学效果: 学生对“固定资产清理”出售和毁损两种情况的分录都可以掌握,并且思路十分清晰,课后可以独立完成固定资产出售的分录,但是对相关会计工作流程不尽了解。

(3)评课意见:本次课教师讲得有条有理,十分仔细,可见教师功力;教学内容设计一环扣一环,有讲有练有思考,学生只要认真学,肯定能掌握得很好;这种方式适合应试教育,特别针对高职考会有较明显的效果。

(4)教师思路:先了解“固定资产清理”概念,然后知道账户结构,再学习编写分录,最后总结固定资产报废和毁损的流程,课后再布置固定资产出售业务的拓展练习,整个过程十分严谨,可以把这块内容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学习的思路也很清晰。教师的理念是:“重学轻做”。

三、课后反思

“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一些问题和困惑。

(1)运用项目教学,课堂气氛热烈,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各阶段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学习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还让学生有合作思考、计划、组织和实施任务的机会,并且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和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组间互动评价的方式在项目完成以后,由项目小组及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可让学生明确在本次课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引发更进一步的思考;

(4)在小组合作中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在实操环节,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因此评价的方法还是不够完善,这也是项目教学当中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制定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

(5)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较大,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并且需要大量教学资源的积累。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教学策略不一,对同一内容的课,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构思,此次“同课异构”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要运用适当的方式组织教学,就算是枯燥的专业课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l]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10 (1).

篇2

【关键词】 高校; 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一、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

1.按照现行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资产报废清理前均按账面原值核算,只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样的后果是:一是价值背离。高校固定资产一般是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其取得时的成本,没有反映其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其净值差额逐渐扩大,一些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已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甚至一些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居然仍保留在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二是虚增净资产。高校固定资产在日常教育科研及经营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损耗,但由于这些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到体现,结果是少计成本费用,虚增盈余。特别是利用大量国有资产从事经营活动的高校,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没有摊入相关成本费用,其盈余的质量有待商榷。进一步讲,这也涉及到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三是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高校的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而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修购基金的提取数额不能本质上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修购基金的提取制度与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情况脱节。

2.实际核算中,高校外购固定资产,一般分别按照其性质,借记“专用基金”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高校这种核算方式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入当期支出,违背了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不利于计算完整的教育成本。

高校固定资产特别是实验室等建筑物具有价值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与费用化支出。高校在固定资产修缮的会计处理方法上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会计上如何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随意性大。一般修缮与大型修缮很难划分界限,结果导致各单位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更有甚者,修缮单位将大型修缮分拆为多次小型的一般性的修缮,逃避相关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制度。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

二、新旧制度下相关会计科目的调整及核算变化

通过对比现行与征求意见稿中的相关会计科目,不难发现,变化最大的是征求意见稿对原“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拆分,并新增了“资产折旧”等科目。具体变化见表1。

与现行固定资产相关的科目包括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新旧会计制度过渡中,这些账户余额的过渡衔接一般应在会计年度终了时进行,高校年终决算时一般处于“关账”状态,会计数据相对静态,有利于相关账户的顺利过渡及调整。新制度中涉及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科目包括固定资产、文化文物资产及累计折旧等。理论上,过渡调整之前要先做好各类资产的清理、价值重新评估;然后编制科目余额表;最后根据新制度的处理方法通过调整分录实现科目过渡。

按照新制度,原固定资产科目拆分为固定资产与文化文物资产。对于固定资产,这里就不再赘述。文物文化资产指高等学校用于展览等目的的历史文物、艺术品以及其他具有文化或者历史价值并作长期或者永久保存的典藏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按新制度规定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文物文化资产,按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入账。

三、新旧会计制度过渡中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

(一)固定资产价值确认的依据

高校各类新增固定资产可按照新制度有关规定入账,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在新旧制度过渡中的价值确认问题。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依据主要是,根据新旧高校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的规定,同时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相关规定,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以客观反映资产内在价值为目的,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来确认各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现有固定资产价值重新确认

诚如上述,新旧会计制度的过渡实质就是会计政策变更,其中也涉及到会计估计问题。在转变核算制度计提折旧后,可以有效避免固定资产账面数字庞大,使账实相符;而且能够实现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原则,正确科学地核算教育成本。另外,也有利于各经营单位提供可靠的盈余报告。高校现有固定资产价值确定的关键是确定其折旧年限与方法,从而进一步确认现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于资产的原值,即取得时的成本为账面已知数,所以,新旧制度过渡中固定资产价值的重新确认,总的方法是,先根据该类资产自身属性和实际使用情况确定其整体折旧年限,计算其年折旧额,再依据固定资产已使用年数推算并调整相关固定资产的价值。高校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由于各类固定资产的性能、用途、使用年限均有差别,因此,在会计制度过渡中,其价值的确定有必要按照固定资产大类进行。

对于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物,可结合取得的历史成本合理估计其折旧年限,或者通过目前的重置成本,同时考虑建筑物的成新度,进一步确定其当前的价值。对于专用教学科研设备等,如果确实已经超过了可使用寿命仍在使用,或者虽未到可使用期限,但已经无使用价值的,应当一次性给予报废或处置。其他设备可按照取得时的历史成本,通过合理估计其全部折旧年限来确定当前的资产价值。

对于文物和陈列品,若是高校自行拥有的教学、科研或收藏、展览、陈列用的各种古物、字画、纪念物品、标本等,按购入时价格入账,有些目前明显升值的物品则通过目前的重置成本重新确定其价格。

对于一般设备等其他固定资产,按照各自的特性和实际使用情况确定其价值。

四、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一)资产折旧

上已述及,由于各类固定资产的性能、用途、使用年限均有差别,因此核算折旧时有必要按照固定资产大类进行折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要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1.房屋建筑物的折旧方法

对于房屋建筑物,高校主要是教学楼、宿舍楼及行政办公用房。由于其使用形式和损耗方式与企业的房屋建筑物一样,一般不存在无形损耗问题,其价值转移可以认为在使用期内均衡分摊,因而可以采用直线折旧法计提折旧。

2.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的折旧方法

高校的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根据特点可分为耐用型和非耐用型。对于耐用型的仪器设备可以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而非耐用型仪器设备(如计算机等电子类产品),因其具有更新速度快、使用周期短的特点,因此宜采用加速折旧法。还有一些专用科研仪器设备,常年处于高腐蚀或高强度作业状态,也应该采用加速折旧法。

3.图书资料的折旧方法

图书作为高校重要教学资源,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藏书量被赋予评价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图书资料,其占用的资金较大。从图书收藏价值角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具有保存价值、受保护的稀世珍本;二是一般性的图书资料。具有保存价值、受保护的稀世珍本的图书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会贬值,反而会增值,因而不用计提折旧,如果符合文化文物资产特征,应计入文化文物资产。一般图书资料虽然在形态上完好无损,但诸如历史、政治形势变化、科技进步等原因,其保存参考价值逐步降低,因而在日常核算中可以确定较短的折旧年限,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当然,日常管理中这些分类不是绝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知名度等方面的变化,原来属于一般范围的图书可能会转入前一类;或者由于一些图书的时效性很强,如果能够合理确定其在购置当期或下一个会计年度将无使用价值,可以将其在购置时作为费用一次性冲销。

4.其他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高校后勤车辆等交通运输工具可以采用工作量法进行折旧核算,其他固定资产如办公桌、文件柜和课桌椅等,其折旧方法可以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参照企业单位的一般处理方法进行。

(二)后续支出

高校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区别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应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费用支出,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收益性支出则主要是固定资产发生的一些日常修理或维护等费用。

具体而言,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可能流入的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服务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商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即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则应将该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否则,应将这些后续支出予以费用化,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三)接受捐赠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及其后续计量

按照征求意见稿,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文物文化资产,按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入账。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在征求意见稿正式颁布实施之前,高校接受某企业捐赠一项陈列品,高校按固定资产入账且不提折旧,按征求意见稿,其科目就要调整为文化文物资产,初始入账价值也要调整为“名义金额”1元。但是,高校在接受外单位捐赠的固定资产是有代价或者费用的,它可能会发生并承担相关运费和税费。那么,依据征求意见稿,固定资产在转为文化文物资产后,其价值从原来的入账成本转变为1元。这样的调整结果使高校资产价值总体下降。虽然符合实际需求,但从本质上思考,高校原来因受赠固定资产发生的相关费用就无法资本化而凭空消失。

针对上述情况,遵照实质性原则来考察业务本身不难发现,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文化文物资产,可以区分两种情况加以对待:接受捐赠形成的固定资产,可按取得该项资产产生的成本费用入账;接受捐赠形成的文化文物资产,在取得资产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运费等费用,可以一次性摊入当期费用。因为高校文化文物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不大,而且该类业务不是日常。同时,接受捐赠产生的运费金额一般不高,由于国家对高校科研或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税费对资产入账价值的影响并不大。

(四)会计处理案例

根据征求意见稿,新高校会计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与“资产折耗”两个科目。在具体会计处理中,根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需要,设置“累计折旧”、“资产折耗”等会计科目,真实记录和反映固定资产损耗、补偿的过程。同时,通过该科目,将各部门对资产的使用成本与其部门预算支出挂钩,有利于促进部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折旧成本的具体分摊应当区分部门或者业务性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分配。征求意见稿要求在“资产折耗”科目下设置“教学资产折耗”、“科研资产折耗”、“其他业务资产折耗”等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结合具体核算科目,可以在日常经费的基础上加上正常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度,作为这类部门的经费额度。在日常核算中,计提折旧时,借记“资产折耗——教学资产折耗——XX部门”,贷记“累计折旧”。对于后勤特别是那些有收入且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应把累计折旧费摊入成本费用之中,从其形成的收入中得到补偿,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调整分录应包括:

借:固定资产(新制度)

文化文物资产

贷:固定资产(原制度)

借:固定基金(原制度)

贷:累计折旧

累计盈余

综合上述举例说明:2009年6月30日,某高校计算机科学系(院)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如下:系(院)部办公用固定资产总额25万元;用于教学和科研用固定资产总额500万元(计算机设备240万元,其他专用仪器设备为260万元)。另外,该学校有一招待中心,常年用于对外接待,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等各种费用后,作为该校的创收,该招待中心占用固定资产主要为宿舍楼及住房家具设施,目前账上资产总额1 200万元,其中家具设施200万元,建筑物为1 000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的规定,高等学校处置固定资产的收入应上缴财政,因此高等学校在计算折旧额时,不应预计净残值。根据征求意见稿,该校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计算机除外),其中:办公用固定资产年折旧率为15%,专用仪器设备为20%,招待中心建筑物折旧年限20年,家具设施折旧年限为5年,上述资产净残值率为0;鉴于计算机更新换代迅速,采用双倍余额递减的加速折旧方法,折旧年限5年,假设其残值为0元。系(院)部办公用固定资产年折旧额为:25*15%=3.75(万元);计算机设备年折旧额:第一年=240*2/5=96(万元);第二年

=(240-96)*2/5=57.6(万元);第三年=(240-96-57.6)*2/5=34.56(万元);专用仪器设备年折旧额:260*20%=52(万元);招待中心建筑物年折旧额:1 000/20=50(万元);家具设施年折旧额为200/5=40(万元)。

2011年末,该校固定资产总额为1 381.58(万元),其中:办公用固定资产价值为25-3.75*1.5=19.38(万元),计算机设备价值为240-96-57.6/2=115.2(万元),专用仪器设备为260-52*1.5=182(万元),招待中心资产总额为=1 200-(50+40)*1.5=1 065(万元)。

调整上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关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基金 1 725

贷:累计折旧 343.42

累计盈余 1 381.58

五、建议

(一)合理设置会计机构,明确会计人员职责

新旧制度过渡中,高校财务部门应该就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成立专门委员会,委员会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国资管理部门人员。同时,高校审计部门可组织专业人员对资产核算的过渡工作实施监察和审计,确保过渡工作良好进行。

(二)严格、有效执行新会计核算制度

针对固定资产核算,一方面,高校应采用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按照新制度要求,选用适当的会计科目,在不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合理优化相关会计科目,使账务系统能真实、精细地反映固定资产业务信息;目前高校凭借为高校定制的财务软件,实现了利用一套原始会计资料,建立两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但根据征求意见稿和高校进行内部二级预算管理、项目管理的要求,高校要利用一套原始会计资料,生成多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财务信息。因此,高校财务信息管理软件要尽快配套升级。

另一方面,高校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实时的业务沟通,联合研发一套固定资产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应该集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于一体,包括资产从采购到入库的一系列过程。并在系统运行中强化使用部门管理固定资产的责任。另外,设置财务或国资办审核功能,实施内部监控。实现财务处与资产管理处实时对账,加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与管理。

(三)明确单位价值标准和不同类别资产的使用年限

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对于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和折旧年限在征求意见稿中未明确,如果无统一标准,将存在人为操纵成本的可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所以,高校内部对各类固定资产应当分别协调相应的统一标准。同时,新旧会计制度过渡中,各个高校应该进行必要的业务交流,各类相同或类似的固定资产核算和价值调整应当统一口径,遵循相同或相似的核算制度和调整方法。避免由于采用制度或方法不一致影响各个高校的资产可比性。

(四)高校各部门应当以新旧会计制度过渡为契机,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实现对固定资产从形式、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和动态控制

健全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和清查制度。每年应全面清查、盘点一次,各使用部门共同参与。对于过渡工作中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按新制度有关规定核算。基建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严格参照《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将一般性修缮费按实际发生的费用核算,大修缮费用(超过该固定资产原值的20%)计入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保证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另外,固定资产从账面上的原值调整为账面价值后,许多高校总资产在账面上将大幅度缩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在过渡会计处理及资产核算管理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设置、实物管控和严格审批制度等,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及残值处置要按规定程序执行。防止有关人员利用此次过渡,在政策性资产价值核减的表象掩盖下,通过不当占有、窃取等手段获取和转移国有资产,或者将巨额不良资产一次性冲销,导致国有资产在会计制度过渡中发生重大的实质性流失。

【参考文献】

[1] 赵晓铃.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8(3).

[2]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讲座编写组.高等会计制度讲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财政部.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

篇3

一、高校基建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一)自筹资金不到位在审计中发现高校基建中普遍存在自筹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如:A高校两个年度基本建设应自筹资金为3002万元,实际自筹到位只有206万元,投资缺口有2796万元。B高校由于基建自筹资金不到位及超计划完成工作量等原因造成国拨、自筹及捐赠的基建项目资金缺口3246.5万元。具体为:(1)基建处向建行贷款购置住宅,截止2004年末尚欠本息1317万元;(2)自筹基建项目已完工,但学校自筹资金未到位而占用其他项目资金1015.3万元;(3)九个计划外工程项目占用资金609.6万元;(4)由于自筹资金短缺,在已完成的工程量1355.6万元中有272.4万元需以后年度拨款充抵;(5)可作为自筹资金的应收款中有三笔款项总额32.2万元难以收回或应报支出。

上述案例中的高校自筹基建资金不到位,不符合教育部关于《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教发[1999]155号)第九条“建设项目所需自筹建设资金应由学校负责筹集、组织、调剂、供应工作。学校基建部门在安排基建自筹计划时,应根据学校财务部门提供的资金可供量和内部调剂的可能,编制年度自筹基建计划”的规定。

(二)虚报基建投资完成额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高校基建项目虚报基建投资完成额等问题。如:2005年3月,A高校开工的科研综合楼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总概算为5000万元,2006年上报完成投资4000万元。经审计,至2006年末实际累计完成2439.5万元,从而多报投资完成额1560.5万元。B高校某分校基建财务2006年将未支付的国家拨款项目“211工程”200万元、设备费65万元、教师安居工程200万元,合计465万元,转校区行政财务挂“代管款项”,并列支建安投资,虚报基建投资完成额。2004年底,C高校基建财务将未完计划投资款虚列在建安工程支出和应付账款户,形成账外资金1170.5万元。2006年在此账户又陆续支出2005年旧楼改造工程的尾款106万元和516.7万元。

在上述案例中,A高校基本建设年终多报投资完成额1560.5万元,不符合《会计法》第十一条规定。B高校在未完成基本建设投资的情况下,年终以挂“往来款项”的方式虚报投资完成额。c高校转出资金1170.5万元形成账外资金,造成虚列建设成本,工程价值不实,虚报基建投资完成额。这些做法不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中关于“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科目“本科目核算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的规定。

(三)年末报表虚列投资完成额在审计中发现某高校年末报表虚列投资完成额等问题。(1)年末虚增建安投资117.8万元。2005年12月在无原始依据的情况下。该校职工集资建房工程基建账中虚列“建筑安装工程――教工宿舍”10万元,2006年初又将以上账务处理予以调回。2005年12月26日,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在基建账中虚增青年教工宿舍工程建安投资57.8万元,同月28日又将预付工程款结转,增加该工程建安投资50万元。(2)2005年末虚列交付使用固定资产1000万元。2005年12月29日该校将未完工和未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教学楼二期工程结转固定资产350万元,基建处结转交付使用固定资产650万元,2005年末在基建报表中列报上述交付使用固定资产1000万元。2006年初上述账务处理原数冲回。

在本案例中,该校的做法不符合《会计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属虚列投资完成额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

二、高校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规范对策

(一)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审计机关在对高校进行审计和检查时,发现不少学校的基建项目在自筹资金方面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本文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筹资金不到位。其根源是目前高校基本建设过度膨胀,建设规模过大。高校为了加快基建工程的进度,往往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因而没有处理好拨款、自筹和贷款之间的关系。高校在今后的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应严格执行基建程序,抓紧筹措建设资金,及时按实际工程进度拨款。

(二)规范基建会计核算从本文案例可见,虚报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的情况在一些高校是存在的。因此规范基建会计核算十分重要。应清理基建的账外资金,按基建项目的实际发生进度和完成额列支出、办理年终结算,杜绝虚列建设成本、虚报投资完成额的情况。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校;财务管理;问题;案例;措施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校的经济总量急剧增大,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弊端日渐成为制约中小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做好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福建省部分中小学现行财务状况的调查了解,浅析当前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探讨新的思考方法,以促进我省中小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及规范管理不完善

1.财务人员专业性不强,人员变动较频繁

中小学校的会计、出纳人员大多数不是专职人员,在学校担负着教学和其他事务性工作,工作繁杂。客观上由于学校合并、撤销,主观上由于有的学校领导重业务、轻管理等原因形成了财会岗位不被重视,财务人员难以得到稳定的工作保障,财务岗位人员频繁调整,这在山区海岛中小学校尤为突出。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规范化管理意识薄弱

虽然中小学都有一套自行订立和推行的学校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但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这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有章不循,执行不力,监管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问题也处理不及时。

会计规范化管理意识较薄弱,缺乏有力的相互制约和监管机制。

在现金、票据管理方面:(1)存在从银行随意提取现金,未据实报销取款;(2)收取现金当天未及时存入银行,造成现金滞留、积压在个人手里,无法真实地反映学校的银行存款数额,也为学校的货币资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3)存在会计人员未及时审核出纳人员开出的票据与缴存现金是否相符的现象。例如:某中学出纳在会计请假,学校领导将学校留的银行印鉴都由她一人管理之机,填写现金支票,采用存根记账联金额小,银行支付现金联金额大,月底又将银行对账单私藏,同时自己在电脑上伪造银行对账单,并加盖私刻的银行业务专用章的手段,将自己贪污款项的记录抹平。学校领导有章不循,结果是出纳的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次数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导致学校支付给工程队的一笔较大数额的基建款出纳迟迟不转。突然某星期一上午出纳没有来上班,会计也不向学校领导报告,互相包庇,向基建包工头说再等一天,一直等到周三下午,包工头实在等不急了,向学校领导反映转款进建筑材料一事,这时学校领导才知道出纳已三天没上班了,只好让会计电话找人,找不到,和学校领导一起找到了出纳的丈夫,问的结果是他也不知道去哪儿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连住什么地方他也不知道,已经离婚好几年了,在百般无奈之下,为了不影响工作,学校领导只好要求会计将出纳的桌子撬开,办理业务。会计填好支票,到银行转账时,万万没有想到学校银行存款余额不足,经查,学校银行存款实际数与学校会计银行存款账面数相差100多万元,最后只好依法向检察机关立案,教训是惨痛的。(4)存在报销的票据凭证不规范、不真实,填列不清、审批手续不全等问题。

在收入、支出管理方面:(1)从收费项目上,存在巧立名目乱收费、违规收费现象;(2)从收入的账务处理上,收入不列收入,有虚假、瞒报收入的情况。如房屋租赁收入等被隐藏在往来款项科目中,不确认为收入,资金被运用在教职工福利及人情世故的招待上;(3)从支出项目上,存在票面数量、单价、金额填列不全,大小写金额不一致,支出手续不完备,附件不齐全现象。如笼统开具品名“办公用品”,“礼品”,未注明具体的品名、数量和单价;(4)支出账务处理上,存在虚假列支、套取现金等现象,如白条抵支,以拨代支等。例如:某小学校校长在春节前听本学校教师讲,周边的几所学校春节都给教师发200-300元的福利费,就我们学校没有。校长问财务人员,能不能发钱搞福利,财务人员回答财务制度规定不行。校长迫于压力,以关心教师为名指使学校总务的同志给商店交税费开具购“办公用品”的发票,由他审批到学校报账套取现金,给教职工发过节费。后来这件事情被别人举报到市监察局,经查情况属实,校长也如实承认,虽然钱不多,每位教职工发100元,共2000多元,但是性质恶劣。考虑到校长态度端正,也没有多拿,经上级研究决定,给予校长党内警告处分,发的过节费全部收回,上缴国库。

(二)往来经济业务清理不及时,往来款项科目设立失真

1.经济业务不及时清理结算,造成损失

往来款项中呆账、死账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学校未按照业务要求及时进行清理或按规定办理结算手续,导致部分往来款项长期挂账,超出追溯时效,造成了学校损失。例如个人长期借款不还,押金无法收回、外单位借出的资金无力偿还等现象。

2.往来款项科目设立失真,导致经济业务管理混乱

导致往来款项科目设立失真和经济业务管理混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财务人员对学校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性质不熟悉,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账务处理与实际经济活动相分离,统一内容、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设立多个科目,账务管理混乱,往来不清,财务与业务脱节,收入失收、支出失控;(2)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对财务人员依法行驶监督权没有提供有力的支持,财务人员无法对学校的经济业务活动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三)基建工程财务监管不严,财务管理存在漏洞

近十年来,在完成治理薄弱学校、创建省、市示范学校及初中标准化建设建设的硬件建设任务上,学校都在大兴土木。一方面显示出学校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多方筹措资金搞基本建设;另一方面折射出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加大投入。基建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前景,基建工程的财务管理却不容乐观,存在如下问题:

1.基建工程缺乏财务监督

财务人员对学校工程项目合同的具体内容不详,只要票据上有学校领导签字,就盲目支付工程进度款,财务人员对这一过程缺乏监管,容易造成预付比例过高和总额过多。

2.会计核算不明晰、不完整

主要反映在:(1)财务人员未按工程项目名称和经济要求设立往来明细科目。如学校的综合楼、教学楼、食堂等集中反映在同一个会计科目中,未按实际区分工程项目,造成工程的财务管理混乱;(2)财务人员在工程完工结转支出的会计分录中,未同时计入发生的固定资产增值,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漏记,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3.工程结算票据不合规

存在用服务业发票和普通增值税发票结算工程款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边远山区、海岛学校的自立工程项目上。

4.工程结算票据分离

基建工程竣工审计后,存在审计结果报告书未附在建筑业统一发票后一起报销入账,出现票、据分离现象,导致结算依据不充分。

二、财务管理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对学校领导的财经制度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规范化管理工作水平,对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加以规范。

系统地组织学校领导进行财经法规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会计法规,特别是《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新预算会计制度知识问答》等,让学校领导切实领悟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章程,并严格遵照执行。

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专业水平。对新上任财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有针对性地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学校预算管理水平

中小学年度财务预算是以资金量形式表现的事业计划,直接反映着学校的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预算是学校年度内对资金来源与各方面支出的合理统筹,是资金运动的倾向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统一,是学校在一定时期内事业发展的依据和保障。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对预算管理的科学、全面、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年度财务预算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被学校领导所重视。

1.加强计划性。在众多要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学校编制事业发展计划一样,财务部门除了编制预算外,也要制定中期预算计划。严格按学校当年事业计划确定预算编制的原则,分出必须保证项目、重点投入项目、压缩支出项目、低线维持项目,根据当年收入总来源,财务部门首先提出切块分割建议,然后按二上二下程序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编制。

2.预算编制结构上加以改进。多年来财务部门一直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编制一本大预算,但在学校迅速发展时期。预算的涉及范围及需求数大大超过了当年预算收入的承受力,需要银行贷款来补充。这种负债办学如何掌握,内中的复杂情况又如何说清楚?可通过⑴编制维持预算(即人员经费和经常性公用经费),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使领导层清楚维持学校运转最低需多少资金;⑵编制专项预算,即教研经费。这一块预算的大小直接反映学校教育和教学发展的实力;⑶编制发展预算。即基本建设、大型设备的投入,引进人才、学科建设投入等这些阶段性的投资,根据上级专项资金来源,包括自创收入,计算供、需之间的缺口,并对几年内偿还贷款能力加以论证说明,这样可使领导层一目了然地了解当年所办的大事和造成资金缺口的原因,对举债发展项目的盘子大小保持清醒的头脑。

3.强化实用性。预算编制的习惯做法是按会计制度规定的款、项、目、节来操作。面对一个学校服务社会化及扩大办学自等情况的变化,财务部门的预算应双项制,即编制按部门与按会计制度相统一的一套完整预算,在具体执行中不断完善测算办学成本核算条件。编制的时间在本年度1-2月份完成最合适。

(三)加强支出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督查,严防虚假列支、套现、冲抵、冒领的现象发生

一是核查账实是否相符。如与基建工程有关的修缮费,必须提供工程竣工审计结论和相关的协议结算合同书,并进行实地询访,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数;如报销会议费,必须附有会议通知书,会议纪要,出席会议人员名单,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大型设备购置一定要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渠道,报销需提供销售单位的结算清单及学校的入库通知单,并督察是否真实、准确;二是搞好核退、支出事项和监督,严防用虚假发票回流冲抵,弄虚作假,规避学校的风险;三是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分别由会计、出纳双人管理,离岗时本人保管的会计重要凭证、银行预留印鉴等物品一定要入屉加锁,需请假离岗,经校长同意并指定专人保管,必须要坚持制度,双人管理。

篇5

摘要:在国家大力扶持中职教育的同时,中职教育存在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在中职会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从教材、教学方式、实训及考核方式入手,用不同的形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会计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会计学习变得有效,促进会计专业发展。

关键词 :会计课程;开放式教学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2014 年11 月中央财政下达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40 亿元,比2013 年增长23.5%,用于支持地方建设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维修改造校舍、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改善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又一次让她如沐春风。但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时出现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对中职学生需求量不在少数,但中职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却不高,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从事会计相关工作,而是由于中职学生入学年龄小、成绩差,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并非轻而易举,同时表现出职业素养、动手操作能力差,以及沟通等能力都有待提高。回看现在的会计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会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会计类教材晦涩难懂,学生如看天书

中职会计类教材多数都以现行的法规准则为基础,内容并没有因为是中职层次的教学而在难度降低,这使得所学的会计知识与大学层次基本相同,不同的年龄、对知识不同的理解力,却看着同样难度的课本。会计类教材的晦涩难懂,让学生如看天书,吓跑了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能坚持下来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是举步维艰。

2.教学方式多是教师讲、学生听

中职学生本身对学习就有不同程度的厌烦甚至抵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但由于会计的庞杂和难于理解,多数的课堂教学仍是教师讲、学生听。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师书写板书的压力,做到了图文并茂,却依然没有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会计实训教学单一,纸上谈兵

传统的会计实训从内容上多以会计手工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为主,已经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手工做账已经渐渐被电算化所取代,而电算化不再只是会计核算方面的,报税、审计也早已列入企业的需求。从实训形式上,还只是纸上谈兵,填填凭证,记记账,不能认识到各个会计岗位的分工职责,更不可能见到真实的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使会计实训流于形式。

4.考核方式以分数为重

在考核方式上,传统会计教学多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分数为重,打击了许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望分而却步。分数高便是学得好,学习过程中小进步和小成绩并不能被关注和褒奖。考核形式的单一和考核内容的局限,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来丰富课堂,在多彩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进而满足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提高中职学生对口就业率。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封闭式教学模式来讲,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开放性体现在: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及开放式的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之以开放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放教材,改晦涩的教材为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情景再现

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诸多会计师的考试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真实的案例。为什么不能把这些真实的事用在教学中呢!以基础会计的财产清查为例,可以抛开书本的例子,把课堂搬至工厂、商场的仓库,亲身观察体验。以财务会计的固定资产清理为例,让学生体验那不再是会计核算或是分录的组合,那是一个剧本,其中的故事情节是环环相扣的,讲得出故事就做得出会计分录。虽然开放的教材看似只是形式的改变,却体现出思维的转换,用生动多变不同形式来取代枯燥的教材,让学生感受到会计课程的实用性,来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2.开放的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做、教师评

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做到学生做、教师评。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是不讲是少讲,庞杂的会计知识又如何能少讲,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微课,把教材重组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学生有兴趣学且可以重复共享,大大压缩教师讲解的时间,减轻教师讲解的难度。

在教学课时安排上,要讲研评平分秋色,即,教师讲解、学生研讨、教师评议要持平。教学重点在学生研讨、教师评议。教师讲解的重点放在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和布置任务上。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查阅、分析、讨论、发言和校外实习多种方式掌握会计知识。

3.开放的会计实训教学,多课程多形式持续进行

全方位开放实训教学内容,多角度进行会计实训。

首先,从实训内容入手,不能仅局限在会计核算的实训,要拓宽至报税系统实训和审计系统实训等等,而且要一改往日做法,真正做到分岗位模拟实训,在这方面《网中网会计虚拟实习平台软件》和《福斯特会计分岗位竞赛系统软件》等软件都做到了真正的分岗位实训,将会计实训延伸至会计教学的始终;第三,现代师徒制的提出和实施更有利于学生走出课堂去实训,接触真实的会计业务,实现真正的实训学习,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开放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使用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

传统的考核形式保守,即使有平时成绩也只占小部分,不被重视。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将考勤、作业、分析、发言甚至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列入考核方案,还要将团队合作与沟通等都列入考核。题型完全开放,诸如案例分析、根据企业需要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等等,多种答案的试卷会让学生兴趣倍增。这种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提高学习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感觉到会计的学习不是只停留在学习书本知识,还有更多有趣有意义的东西在其中。

在中职会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仍在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中,这种模式改变向学生灌输的旧思想,用不同的形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会计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会计课堂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讨还在进行,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实践并运用于日常教学,来促进会计专业发展,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辉.中央财政40亿元专项资金改善中职办学条件.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7日

[2]梁帮玺.浅谈开放式教学.华章,2012年10期.

篇6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57所(公办40所,民办17所),教职工6514人(专任教师5165人),在校生81204人,年招生规模4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设备总值28245万元。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数量全省第二,唐山6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0所、18所,省名牌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11所(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

其中,主城区33所(公办19所,民办14所),公办学校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4所(市职教中心、二职、四职、六职),市属中专学校4所(工业学校、农业学校、一财校、二财校),部门行业企业办7所(市卫校、建筑中专学校、理工学校、轻化工学校、纺织中专学校、工贸学校、城建中专学校),其它学校4所(技师学院交通学校、艺校分校、学院中专部、电大中专部)。

县域24所(公办21所,民办3所),公办学校中,市属师范学校3所(学院武安分院、大名分院、曲周分院),县级职教中心16所,部门行业企业办2所(永年卫校、峰峰卫校)。

(二)发展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2006年,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新建了占地近250亩的市职教中心,并将市一职、四职、职业工业中专、邯邢冶金矿山局技工学校整合重组并入新校,当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市政府拟在主城区南部建设具备一流办学条件和实力的职业教育示范园,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2016年,以工程大学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拟定了《关于中专学校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拟整合主城区8所中专学校和3所学院分院,分别建设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目前,方案已经提交市政府研究。

2.经费投入保障情况。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办)财政性经费投入达6.61亿元,比2014年增加0.93亿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8325.62元,比2014年增长32.19%。同时,自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本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我市还积极落实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的政策。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计6514人,其中专任教师5165人。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26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2904人,“双师型”教师1435人,占专任教师的27.8%。

4.校企合作情况。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我市出台并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了政府主导、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市中职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市内外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县职教中心和成安县职教中心被省认定为校企合作试点校。

5.招生就业情况。2015年完成中职招生32060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职普比40:60,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中职毕业生数为19533人,就业人数为18684人,就业率为95.65%,对口就业率为75.13%。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我市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全市共16所县级职教中心,199个乡镇成人学校,2015年招生人数15699人,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0万人次以上。自2009年起,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市共计培训2万余人在乡务农人员,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2015年,省教育厅又安排我市4所国家级示范校招收1000名“送教下乡”学员,实际招收1156人。今年,涉县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试点学校。

(三)主要做法

1.突出战略地位,落实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强化各级责任落实。我市将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市教育局也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和监测意见,加强了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职教中心的考核和监测,监测结果全市排名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不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大督导巡查力度。我市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四是实行年度通报制度。我市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接受人大、政协及全社会的监督和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基础能力。我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14所学校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另外,各县(市、区)积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扩建职教中心,广平县投资2.5亿元新建职教中心,新校区占地面积402亩,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曲周和肥乡也正在规划新建职教中心。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行了引企入校、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化等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举办教育与企业、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拟定了《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方案》,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开展了市级骨干特色专业评估活动和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创建活动,先后创建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成长。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组织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近5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大批教师获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四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适当压缩文化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开发了一批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本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五是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制定了《市中等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细则》和《考核细则》,建立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每学期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切实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市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连续十几年领先。六是举办技能大赛,营造良好氛围。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连续3年承办了省汽车驾驶与维修大赛,先后承办了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学校也建立健全了技能大赛制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七是强化招生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出台了中职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职普招生比例作为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普通高中分流教育,本着自愿的原则,让有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二时或高二下半学年转入职业教育,接受两年或一年半左右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或就业,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八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它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企业职工入职培训、成人教育培训、退伍军人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此外,各县职教中心围绕县域农村经济特点,建立了农业技术便农服务平台,设置了便农农村技术网络咨询站,组成专门队伍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到产业园”活动,使广大农民真正学到了实用的新技术,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九是组建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指导委员会,集团内成立八个专业委员会,直接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市级区域性、紧密型职教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金融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共有63家,其中,中高职院校24所、行业协会5家、金融和科研院所9家、工商企业25家。十是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市教育局组织19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北京跟岗学习。通过跟岗学习和主动对接,6所学校与北京有关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接,签订了职业教育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本月18日,又组织10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天津跟岗学习。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开展“招校引智”工作,主动与京津职业院校对接,通过整体搬迁、联合办学、设立分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争引进3—5所京津名校在办分校或附属学校,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

(四)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县级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不达标。

2.职教资源分散,办学规模较小。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特别是主城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源少、办学层次低等问题,缺乏优化组合,急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3.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水平较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除教育和人社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办学,涉及主城区11所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在财政拨款、项目补贴、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不统一,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4.师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补充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市教育局直属四所职业学校岗位编制数731人,实有教职工569人,缺员162人。市属四所中专学校岗位编制数519人,实有教职工数353人,缺员166人。

5.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接轨不紧密。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小而全、重复设置、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不能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和设施设备多年不更新,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距甚远。

6.东部和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10县没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学校7所,在校生超过1200人的学校只有3所。中西部6县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1所,拥有省级骨干特色专业的学校6所,在校生都超过了1200人。另外,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落实相关投入政策方面,中西部县要好于东部县。

(五)工作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投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各级政府应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严格落实成人教育费每人每年1元的政策,严格落实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政策,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的政策,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同时,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经费使用政策,允许职业学校从所收学费中划出30%,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奖励经费。

2.加大整合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办学品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布局,理顺管理体制,除人社部门所属院校外,其他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统筹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畅通补充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学校专业设置和岗位编制数配齐配足教师,同时安排招聘计划,补充师资数量。允许公办职业学校采取“定编不满编”的方式,划出20%的编制指标用于外聘教师,财政部门要按照核定编制总额划拨教师工资的政策。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健全职业院校多种形式的培养教师机制,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以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为主渠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面向“三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大对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5.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对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职普招生比例、经费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开展督导。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教育局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紧扣“扶持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清理并举”的工作思路,树立“安全、有序、规范、优质”的工作目标,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

(一)基本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53所(幼儿园596所,小学110所,中学22所,中等专业学校17所,各级教育培训机构108所),在校生近40万人,专任教师150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近18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的多元化民办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做法

1.以建章立制为引领,推进规范办学。2011年,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市人大支持下完成了《市民办教育条例(草案)》,出台了《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市民办学校事项变更核准备案办法》、《市民办学校评估考核细则》、《市教育局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管理职责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事前审批到事中指导再到事后监管,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指导民办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了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大名县、肥乡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和《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

2.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民办学校管、办、评分离,逐步建立现代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根据我市实际和民办学校设置特点,依法对审批许可权限和对市直属民办教育集团及民办学校下放属地管理,制定完善了工作方案,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动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民办学校多元主体评价,最大限度激发了民办学校办学活力。

3.以严格年检为抓手,推进优胜劣汰。建立了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台账,制定完善年检评估标准和细则,引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社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年检模式,提高了年检的公平性和公正力。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年检力度,共发现问题隐患400余处,提出整改建议190余条,下发整改通知书30余份,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学校12所,撤销学校5所。

4.以整治非法办学为突破,推进环境优化。近年来,联合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全市共摸排非法办学544所,清理取缔180所,整改完成256所,并通过晚报、校讯通等形式印发《告家长通知书》和《致家长一封信》5万余份(条)。制作了非法办学停办、取缔法律文书样式,梳理和公示了执法依据。特别是在大名县率先试点推动教育摸排、联合整治、法院执行“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馆陶县、肥乡县、永年县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清理整治工作,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优化。

5.以优质服务为重点,推进质量提升。一是新审批学校设置达标率实现100%。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严格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规范审批程序。近三年,全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新审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教育机构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学先进,提质量”活动。在民办学校中开展了学习江浙等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对标先进公办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了育华中学、新曙光小学等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2015年,我市有5所幼儿园和19名举办者、园长、教师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和优秀举办者、园长、教师称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协同发展平台。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地方性民办教育协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学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发展平台。先后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来邯为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报告讲学,举办了“民办教育高峰论坛”。《晚报》集中时间和版面对我市民办教育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展示。同时,组织专家针对民办学校特点就学校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园安全等方面建言献策120余条。四是狠抓民办学校安全稳定。对全市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和校车安全进行排查整治。期间,摸排全市民办学校校舍893栋,已实施校安工程132栋,并指导县(市、区)制定了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达标安全。

(三)存在问题

1.优惠政策还未完全落实。民办学校在规划布局、建校用地、税收优惠、经费扶持等方面未完全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身份和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教师队伍不稳定。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险、职称评聘、获奖评优、福利待遇、退休养老等问题上做出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省民办教育条例》中第十七条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与国办教育机构同等对待。”由于这些法规对民办教师合法权益主要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按照民非企业职工标准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缴费比例高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属于企业退休职工标准而不是事业编制退休教师标准,形成“缴费成本高、退休待遇低”的结果。同时,由于事业编制的公办教师和非事业编制性质的民办教师在自身权益方面差异性,使民办老师社会认同感较低,想方设法进入具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导致使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办学校师资培养的培训平台,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教育投入不足。省、市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还未建立,与民办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也未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民办教育的投入。

3.非法办学清理取缔难度较大。非法办学整治涉及综治、公安、城管、物价、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协调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和刚性的处罚措施,使非法办学整治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时而出现反弹现象,影响了对民办教育办学风险的防范和办学行为的监管,也给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建议修订完善《省民办教育条例》,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省民办教育管理实施细则》、《省规范和扶持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省教育、财政、人社、发展改革等部门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我省民办教育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民办教育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加大民办教育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借鉴北京、深圳、宁波、金华、东莞、太原、潍坊等地经验,建议省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同时,对实力强、诚信高的社会人士踊跃投资举办民办教育的,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给予一定荣誉称号。

3.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建议省市各级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民办教育的相关土地扶持性政策,将《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民办教育条例》有关民办教育土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办教育真正享受和公办学校一样的土地扶持政策。在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使民办学校应该享有公办学校同等优惠待遇。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教师待遇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我省有关公办民办教师地位平等的具体可操作政策,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事业编制,对不同学校核定不同数量的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中由国家承担的费用部分,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财政可给予一定补贴。逐步探索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事业单位投保,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以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避免优秀教师从民办到公办的“单向流动”的现象,公办学校招聘教师根据教学周期规律,提前半年面向社会公告进行招聘,即公办学校须给出所招聘教师在民办学校为期半年的“换岗过渡期”,避免民办学校在教师安排上经常遇到措手不及、打乱正常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