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锋学习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22: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向雷锋学习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6年3月12日周日晴
我从网上找到了许多雷锋的故事。我和妈妈一起读故事时,被他全家的悲惨的的经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小雷锋实在太可怜了!她的父母、兄弟和爷爷五人都被逼死了。只剩下不到七岁的小雷锋。我比雷锋幸福多了!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要学习雷锋的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
我要学习“钉子”的挤劲和钻劲,改掉不抓紧时间的毛病。学会挤时间,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
篇2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这么一句短短的话,写出了雷锋对工作的热情,对劳动的热爱。他觉得自己为人民做事是最光荣的,是最骄傲的事。雷锋个人的人格魁力是他进步的动力。还有就是他对党、对人民的纯朴的感情。雷锋给人们的一个印象,就是他永远有着儿童般年轻的面颜和欢乐纯真的笑容,以及他无时无刻想为人民服务,想着去做好人好事… …
雷锋叔叔所提倡的“钉子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其实,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习这种“钉子精神”,在日常学习中,要积极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主动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字迹端正,符合规范,遇到疑难问题能向老师请教,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力争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为班级争光,当个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好学生。
篇3
1从词汇方面来分析学生作文常见语病
1.1词汇分类很多,人们很难全面掌握,可是学生作文中最易出错的要属同音词(错字)和同义词的选用。
例1: “叮铃铃,下课了,一次测试终于结束,学生一涌而出,而我环视这安静下来的市场,刚才的紧张气息,一下子在脑海里一挥而去。”(学生作文《一次难忘的测试》)
这段文字中的“市场”是错字,应改为“试场”。尽管“市场”和“试场”是同音词,但他们在表意上却相差很大,“市场”表示买卖东西,进行交易的场所,所以环境非常热闹;文中“试场”的语境却是安静,严肃认真的地方,能让学生进行知识测试的场所。
学生作文中之所以有这种错误,主要是没有把同音词和多义词 区分开来。同音词和多义词两者混为一谈,但两种词并不是无法区分的:多义词是一词多意,几个词是相互关联的;同音词是一音多词,几个词没有关系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学生作文常见病,就应让学生在写作时想好语言的环境后再选择适当的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作文类似语病问题。
1.2有关词汇的病例不仅同音异字有误,而且同义词运用也时有发生。
同义词就是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同义词的运用能体现出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准确性,掌握好的同义词会使学生作文的语言丰富多变表达精确,同时可避免用词重复等,并且同义词的连用可以加重句子语气,达到作者所要强调的目的,在不同的文体中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同义词,可使用词与文体风格一致,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是如果同义词之间分辨不好,会使文章用词不当,出现句子杂乱等现象。
例2:我的家乡最近气候寒冷,人们都增添了衣服。(选自学生作文《我的家乡》。
例3:一次爸爸看见儿子考了几十分,他绝望地说;“我还指望你将来为我争口气,现在要你还有什么用?”。(选自学生作文《辩论会》)
病例分析:例2句中“气候”用词的范围太大,而例句中的天气现象仅是最近的,所以把它改为“天气”,这样与句意会更相适应一些;例3句中“绝望”用的词意过重,对孩子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至于绝望,所以改为“失望”较好些。
经过一番教育体验后我觉得同义词的选择是学生常见的误区。同样在同义词的用法上和附属色彩上也有或多或少的病句,这就需要学生对这两方面进行适当的了解和学习。同义词在用法上,一般有:词的搭配;词法和句法功能不同;适用对象不同,另外,词色彩的选用问题常常被学生忽视。事实上,词色彩分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三种,能正确分开三种词性,能使作文在表达感情上更接近作者心声,语体色彩是学生作文的调味剂,比如口语在作文中的运用,会让读者感到文章内容亲切,接近生活,不呆板,有身临其境之感。
2从语法方面分析学生作文的常见语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虽然没把语法系统的归类讲解,但在阅读教学和习作训练中已渗透各种语法的使用技巧,小学生对这类知识在掌握时忽视了它的重要性,所以在小学作文中常常出现语法的错误,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滥用虚词、句群欠妥、标点运用。
2.1成分残缺。这种语病是指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缺主语、缺谓语、却宾语。
例4:从差生的变化,说明我们班委一帮一的活动搞的很成效。(王供棋同学的《我》)
例5:如果妈妈爸爸之间不解决,我的幸福家庭就会消失。(王累同学的《家》)
病例分析:例4的主语应是“差生的变化”,可是在它的前面加上“从”字,使它不能成为全句的主语,所以应删掉“从”;例5中只是“解决”之后缺少宾语,可以补上“各种矛盾”。
一般地说,运用较复杂的句子,学生往往不注意各部分的组合,出现了句子成分残缺,造成句子不完整,表意不到位。
2.2搭配不当。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的成分违反了语法规律和语言习惯,在意义上不能配合。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都是句子密切相关的成分。而这些在学生脑海里却没有形成写作用词的分析方向,出现这种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6:我要不断发挥优点,改进缺点。(选自《小学语文》中的练习)
病例分析: “优点”不能是“发挥”,“缺点”不能说“改进”,应将“发挥”改为“发扬”,“改进”改为“改正”。
2.3语序不对。这种毛病是指词语的位置放的不对,从而影响句意表达,造成语法错误。
例7:A今天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出土的文物,B爷爷对爸爸说:“你为什么把你的孩子不一块儿带去呢?”C他们有理想应该把自己的知识武装起来,为将来生活打基础。D我听了,别提多高兴了。E心想:我去了,一定仔细记住,并随时观察馆内的文物。(校赛时李小东的《参观故宫博物院》)
这段话共五句,有两句语序不合理,B句“不”应放在“把”字的前边,E句按顺序应该“观察馆内的文物”在先,“记住馆内文物”在后。这段话学生之所以语法错,主要是在写作时不重视语序的重要性所致。
2.4结构混乱。这种语病是指一个句子当中,两种句子格式混用,是句子不通。
例8:雷锋烈士为人民献身的精神是伟大的,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于清水的《观后感》)
病例分析: 例句把“雷锋烈士为人民献身的精神是伟大的”和“雷锋烈士是我们学生的榜样”这两句话并成了一句。可以改为“雷锋烈士为人民献身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5滥用虚词。这种语病是句子中用了不该用的虚词,是作文中的句子不通顺或造成语义不明。
例9: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就能攀登科学高峰。(选自“五、一辩论会”)
病例分析: “只有”和“就”不相配,可以把“就”改“才”,也可以把“只有”改为“只要”。两种改法都可以,但学生要想强调“努力学习”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最好选用第一种改法。
2.6句群安排不妥。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许多语病常常不是产生在一个个的句里,而是在句群里,或说是前言不搭后语,或说前后句子次序不对,或说语言重复、罗嗦,关联词运用不当等。因此句群的写作在学生整体习作中也是尤为重要。一句话要说的恰到好处,说多了便是罗嗦蘩沉,说少了,可能句简难懂。我对学生习作中的常见句群问题进行分析。
2.6.1句群繁简不恰当:句群组织不简练:组织句群必须注意每个句群都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句群中的每个句子都要围绕中心意思,服务于中心,不能罗罗嗦嗦,是内容过繁,而节外生枝。
例10:A放学以后,我们经过一年三班的教室门口,看见值日的几个小同学在吵架,不扫地。B我们是五年二班的学生,年龄都是11岁。C我们商量以后,就走进教室,教育他们要遵守纪律,热爱劳动,认真做好值日生的工作。D并且,大家分工,洒水扫地、整理桌椅。E做完值日工作,我们还领着小同学出校门,过马路,到了安全地带才和小同学分手。
分析:这段话共五句,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A、C句写我们发现值日的小同学在吵闹,便教育他们要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D句写帮助小同学完成值日工作。但在A句和C句间突然B句来,介绍我们的年龄,所在的班级,对本段的中心表达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显然是离开了中心话题,应删去。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在习作是牵强、用词加句,而忽略了是否对中心表达起作用,一味追求文章的篇幅,实际上,写作的好与坏并不是用篇幅所能评价的。语言过简,使句子表意不明了
2.6.2文章内容前后照应不周到:学生在写作时,时而出现顾前不顾后的现象,这样一不留神就会有内容前后照应不周的语病,下面就有一段话;
例11: 秋天到了,我们的校园让秋姑娘打扮的格外美丽,远处,天空升起了一朵朵如火的红云;近处,教室门前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后,你可以听见树叶在空中哗啦哗啦地飞舞声。这一切,交织成一支美妙的舞曲。(学生习作〈秋天的校园〉)
分析:文中“这一切”指的是“红云”和“飞舞声”,但是“红云”和“飞舞声”怎么能交织成舞曲呢?显然学生在写作是未能做到前后照应,最后一句可改为“这一切是多富有诗意呀!”
2.6.3常用标点的错误运用。
例12:我们搬到城里住了,鸽子送给另外邻居,它已长成大给子了,还孵化出了一对同样可爱的小鸽子,现在每逢假日,我都去看它们,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洁白如雪的格子,曾给我的童年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分析: 这段文字说的是搬家后鸽子几方面情况,相对是独立的,应该分别用句号断开。象现在一样一逗到底,显得拖泥带水,眉目不清。如果在“它”“现在”“我”前面分别用句号组成五个句子,会使看的人知道句的结构和语气后,准确的理解意思。
3从修辞格方面来分析学生作文中的常见语病
学生如果在作文中正确地使用修辞格,会使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但是学生的作文中常出现运用的不好,弄巧成拙。
例13:大白鹅睡觉的时候,总是把头一偏,藏到翅膀的下面,两腿收到肚皮下面的绒里,伏在地上,远远看去象一球体。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精神;发散思S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构思作文。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关键,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求异思维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也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还可以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因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二、打破传统模式,构建新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流行着“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辅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样一种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中心论”,学生的习作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思维火花,而且已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会熄灭。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学模式体系,其结构为: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作热情。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现在的学校都配备了远程教学设施,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制作有关课件,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音乐渲染等手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定字数、时间,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这时,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根据各人的写作体裁、写作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碰撞,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组成,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这里指的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
篇5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融通 绽放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鼎足之作,它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作文难早已是大家的共识,虽经历历史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变革,接受崭新教育的洗礼,但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很大程度上让教师们纠结不已。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既体现共性的原则,又彰显个性的风采,在“浸吞”与“吐露”的融合上不再断裂,实现教育共通的言语频道呢?经过多年作文教学的摸索,我认为不妨学学“太极”,在“吞”与“吐”上做足文章。
一、“通观”――一饱眼福,言之有物
观察,是作文写成功的首要因素。观察是为了解决材料问题,激发创作灵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作文时无内容可写,找不到写作文的感觉,这就要解决作文的来源――材料。俗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米”下锅,怎能煮出“饭”呢?更何况“美味佳肴”?其实,材料是我们在“倾吐”时的“血肉”,观之细,在作文时就能做到言之有物,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洞泛化,无病。带学生参观某一景观,学生就能写出游览某处的佳作;让学生欣赏某一物品,学生肯定描绘出物品的动人;应景而作文,“窗外雨滴声声来”,何不即兴作“雨”的文章;应时而习作,地震频频向人间袭来,何不就时抒“我为灾区献爱心”的情感;应事而谈论,网络游戏成追逐的时尚,何不演绎“网络与我”的辩论;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感触。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只有引领学生自主、自觉地、细心地观察,学生才能获取作文“通关”的文贴,成功则在技巧与表达上。
二、“兼听”――闻所未闻,言之有时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言辞恳切地向上谏言,亲贤,远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学习军师的做法,讲求善听、广听,听作文的方法,听专家的美文,听学友的优秀之作,听教师的“下水文”,听自己的“病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听,我们才能与人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作文时言之有实,有点有面,而不是乱打诳语,华而不实。尤其是教师讲评时,学生一定要听取同伴的习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学生抱着虚心听取的态度,学习别人“前车之鉴”的经验,品味他人写作的苦与乐,就能切身体会到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作文是净化灵魂的一件要事。
三、“悦读”――一览无余,言之有味
由于受经历、阅历、知识层面及个人表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面、阅读面广的学生,作文中词汇丰富,表现力强,读来耐人寻味;有的学生则平淡直白,青涩难读,更有甚者前后断层,语无伦次。而广泛地阅读、品味,不断地咀嚼,持之以恒地努力,可以吸纳文章的灵气,吸收写作的表达方法,吸收文章的章法,在内化的基础上提升,在沟通中激发写作的欲望,在品味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积累中融进自己的血脉,在评价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唯有读书,读百家经典之作,读关于教育的文章,来自教师心声的书籍,才能愉悦地写作。
四、“磨炼”――熟能生巧,言之有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学生的记忆力特好,能长时间把观察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及时地用到作文中,可对于不同的作文,词句也有言不达意的时候,所以恰到好处地训练才能填补记忆的空白或遗憾。就像教师上课一样,不能脱离教案,只有用心备好教案,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将自己突然地构想补充在教学中,或图画勾勒,或言语描述,或线条指示,才能显现教学的机智与游刃有余。在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进行50字、100字、200字的小练笔,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或计时作文;或限定内容;或自由发挥;或因景抒情,或由事论事。也可以进行每日小写作,每周大练笔;也可即兴创作。这就是量的投入。练笔时,教师及时地给予用词、修辞、篇章的指导,那么学生的文章就有目的和方向。说到底,关键是“练”。练得多了,练得久了,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才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真正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写作境界。
如果“浸吞”是为作文储备有效资源,是“倾吐”的黑白底片,那么“倾吐”就是高效资源的“释放”,是“浸吞”洗出的彩色相片。吸之愈丰,吐之愈丰。
五、“善说”――畅所欲言,言之有才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因为学生曾经观察过、经历过、感受过,所以面对不同的作文题目才会显得从容而不慌张,切实抒发自己的心声。倘若编造故事,生拉硬凑,异想天开,从根本上背离生活的真实,没有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更没有在真实基础上触发出来的情意,那写出的文章怎能拨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只有真实地说出自己酝酿好的习作,才能体现自己的口才之功。何乐而不为呢?教材中有很多设计新颖、引人深思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只要善于抓住契机,真实训练,本身就是为写作打地基。
六、“勤思”――文思泉涌,言之有理
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值得我们抒写的素材很多,只要我们把观察到的真心用到作文中,对读到的好文章,仔细品其语句意境优美,学其表情达意,再在自己的脑子里放电影式地过一遍,那么不仅是一次心灵的写作,而且培养作文的感觉。殊不知,生活处处有学问。李白饮酒涌思,故写出传诵佳作;杜甫深知民情,故写出为民诗篇。在校园里,学生可写的素材也是广泛的,譬如课间活动的意外、课间十分的热闹、教师讲课的失误、回家路上的“雷锋”、周末与朋友的约定、假期去拜访老师,等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只有做到“吞”与“吐”的融通,打通写作的“筋络”,作文才能构思独特,语句丰富,臻至化境,绽放言语、情思、哲理的喜人丰收。
参考文献:
篇6
一、情感点拨。写作需要激情,写议论文也是一样。作为教师,首先是如何给学生一个启示,触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和兴趣。即通过教师的点拨,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信息贮存,唤起他们的有效记忆。为此,教师就应该创设必要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和欲望;或者突破陈规老套,在命题上下一番功夫。比如,不能老写《谈理想》、《向雷锋学习》之类,学生腻烦了的大而全的题目,而应该结合教学、生活实际,巧妙地出一些诸如《鸿鹄与燕雀》、《三月之后的遐想》等题目,从而使学生见题入境,因境动情,情不自禁,跃跃欲试。
二、范文点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学生写作文无从下手,教师应引导他们回忆学过的同类课文,朗读报刊上的有关范文,甚至宣读自己的“下水”作文,因文激情,温故知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写作灵感。让学生弄清这类文章的写法一般都是先摆出对方的荒谬论点,作为批驳的靶子,然后有的放矢,针锋相对地予以批驳。以文引文,学生写作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
三、题目点拨。文章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关键部位所在。议论文题目,通常可分为论点型、范围型、寓意型、材料型、驳论型五种。在命题作文中,对于议论文题目的潜心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中心议题,明确限定条件,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清线索,从而更好地谋篇布局。首先,像《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一类论点型题目,题目本身就是需要证明的论点。对于这类题型,只要直接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就行了。其次,对《我对语文教改的看法》一类范围型题目,第一先要确立论点,然后再按论点题目处理。再次,对于像《毁树容易栽树难》之类的寓意型题目,要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进而引出论点,不能就事论事。第四,对于《从鲁迅“弃医学文”谈起》之类材料型题目,一般要求就材料发议论,关键要弄清材料所包含的意义,从中提炼出观点。第五,对于《“雷锋精神过时了”吗?》一类驳论型题目,则要按驳论的一般结构和批驳方法对错误论点进行驳斥。
四、立意点拨。近年来高考作文往往采取提供材料、限定条件的形式,让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考题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包含多个思想侧面和丰富复杂的内容,考生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角度确立论点。这里就存在一个中心优化的问题,也就是要在准确把握材料寓意的基础上,选出一个最佳论点。比如,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高考作文题――《读〈画蛋〉有感》,根据材料可提出以下几个中心,(1)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成就事业。(2)应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3)学贵有恒,决不能凭一时的兴趣。(4)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源于扎实的基础。不难看出,这些论点中,(1)和(3)之所以不准确,都是缩小了论题的内涵,而扩大了它的外延。(2)没有把握住材料本身的寓意,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只有(4)才准确地把握住了原材料的内涵。
五、材料点拨。写议论文,一定要把握好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观点统率材料,材料证明观点,材料为观点服务。观点必须正确、鲜明;材料必须真实可靠,精炼典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对于材料,除了平时要广泛收集、分类整理贮备外,写作时要根据观点的需要,审慎地加以选择,力求观点和材料的高度统一。任何材料,即便是最典型、最突出的材料,如果不能紧紧围绕所要论述的观点,不是紧扣这个观点,也要忍痛割爱,弃之不用。如写《学,然后知不足》一题,如果引用“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无纸,母亲用荻画地,教他写字”这个例子,显然不妥,因为它属于勤奋成才方面的典型事例,却不能成为论证本文论点的材料。
六、论证点拨。所谓论证方法,就是论述和证明论点的方法。论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引申法、对比法,等等。文章不同,论证方法也各有侧重;如“论点型”、“范围型”题目,多用引证法、例证法;“寓意型”、“材料型”题目,多用“喻证法”、“类比法”,而“驳论型”题目,则多用对比法和引申法。如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题,首先要把握好它的寓意(事情的成功是由小而大、逐步积累的),其次在确定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着重运用类比法展开联想引申,或者联想学习,或者联想品德修养,或者联想事业,……突出重点;深入论证,必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文章。
七、框架点拨。“框架”,即文章的结构。古人说:“文无定法”。但也有人说;“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可见,写文章要不要模式,自古以来就有争议。我以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比没有好。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可分为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又有更为具体的模式:如读后感的写作公式一般可归结为:引(引析原文)议(点明论点)联(联系实际)结(总结全文)。这种模式与我国文章的传统写法――起、承、转、合不谋而合,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可用于诸如观后感、影评,剧评、书评、心得、体会、杂感和各类评论等文体,对习作者来说是不无好处的。
篇7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直接因素。随着近年来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作文教学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经过全体语文同仁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忧的是,很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觉得作文难于上青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作文的过程中,让孩子感悟生活,快乐作文,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为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从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入手,让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寻觅写作素材,积累素材,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取材,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挥笔。
一、培养兴趣――在快乐中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快乐地去表达。所以我每学期一开始,就会讲一些著名作家的故事给学生听,如郑渊洁、杨红樱、黄蓓佳等一些学生特别喜欢的儿童作家的小时候的写作趣事,并为他们推荐一些畅销的儿童读物,来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二、用心观察――从快乐中寻找素材
如何让学生从无话可说转变为有话可说和从无事可写变为有事可写?我的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就是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指导学生去感受自己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周围的景色,从而更好去感受生活。我们要让他们能在“平常”中挖掘到写作需要的“宝藏”。例如指导学生写四年级下册习作1《春游》时,在作文前,我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提出这次春游的目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春游,春游的地方由小组自己决定,小组成员也可以单独行动(跟随父母或朋友),去的地方可以是某处景区、公园或其他地方等等。学生们表现的是兴趣盎然,激动万分。正是由于教师在写作前以快乐引路,才使学生在快乐中寻找到好素材。
三、善于搜索――从快乐中寻求思路
学生有了素材后,再组织他们进行分组交流和共同讨论,寻找优缺点,取长补短,教师再适时引导,从而获得写作共同点。例如写《我最敬佩的人》,即向大家展示身边的一些高尚品德的人和事。这次写作的内容,可以是孩子们亲眼见到的,也可以是亲耳听到的,还可以是从书本上读到的事。可没想到的是有些学生对身边的人缺乏认识或了解(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父母家人),本来有一些感人的素材很值得写,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写或写什么。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会适时结合当学期学校的主题教育,如举办“真爱无限,感恩无痕”的中队主题会,以及配合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再为学生提供可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有价值的好素材都从脑海中搜索出来,然后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提炼出怎样写的路子,最后再拟草稿。
四、学会倾诉――在快乐中相互交流
我曾回顾自己小时候的作文训练,都是在老师规定同一要求和同一时间下完成的。这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发展。因为其思维受到压制,学生的想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写作思路也很难打得开,再加上时间的约束,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压抑。
前不久我看到了“放纵拟草”一说,令我感触很多。所谓“放纵拟草”,就是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心里话、说真话、不说空话、套话和大话。我非常赞同这一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我努力去指导学生,在掌握第一素材的基础上,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起草。在“自由”中拓宽写作思路,让学生有话可写。
五、交换批改――在快乐中追求进步
改变教学观念,已势在必行。即将教师的个人批改行为转换为师生共同合作行为。中国有句古话:“谷子有了苗才能合理地剔留。”作文更是这样。教学时,我一般会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通过让学生本人依据教师在草稿练习本上的批语进行深层次再加工,把遗忘或被忽视的情节再加上。第二步,同学之间传阅批改。学生从打草稿到自我修改,将文章的语言文字、段落结构等都已经做了很多遍的琢磨,容易产生满足感,所以不妥和不通之处就很难再被发现。而我让学生交换批阅的目的就是让旁人去点破自己的不通和不妥之处。在教学中,我见到了学生平时难有的那种浓厚的兴趣以及认真、专注的神情。
篇8
关键词:新课程;作文;学生学;教师教;矛盾
长久以来,作为750分中唯一一道分值为60分的题,作文是很多同学既担心又侥幸的一道题。担心,是因为一旦作文审题出现偏差,有可能全军覆没,失掉的分很多;侥幸是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给我们反馈回来的信息好像是作文不管怎么写,每次的得分基本差不多。所谓语文,即是阅读和写作的整合。作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和一个途径,我们不能离开它就如化学离不开分子式是一个概念。可是每当我们在写作的后面加上“教学”二字时,我们的心情就会立刻沉重起来,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干预着我们的教学,不容规避。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只能无奈地紧跟高考,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课程背景下,虽然我们一直在探讨,但是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遭遇很多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从学生学的层面来说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愿写作文,因为写作文消耗得时间太长,费力却收效不大,明显提高的痕迹很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花费很长时间去写作文,远不如做对道数学题有成就感。鉴于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和表现,根据平时教学中总结,现在学生在作文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这片小天地和家里的两点一线,生活模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来完成,而生活和学习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外无休止的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除此之外,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的中等生,还有很多学生住校,信息的摄取更是雪上加霜,这样,学生的大部分作文就表现得空洞且言而无物。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许因为太过于熟悉和习惯了,学生在提笔写的时候,基本就是泛泛之谈,没有更深的体悟,更无法谈及充实。
2.套板反应严重,缺乏新意。学生的生活圈子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阅读面狭窄,阅读面狭窄了,积累就少,导致的后果是他们会将仅有的材料反复用,没有新意。一写议论文,论据常常是古代的司马迁、项羽、李白;今天的张海迪、雷锋、霍金等。论证方法只懂得举例论证,其他的都不会用,还有更糟糕的是议论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个例证,就是一个四五百字的故事,不是从《读者》上看的,就是从电视上看的,纯粹成了复述故事。一写记叙文,没有六要素的布局,有的只是一些流水账式的叙述,既无章法亦无结构。例如:必修1表达交流部分第二节《园丁赞歌?摇记叙要选好角度》。大部分同学,只注意前半部分“园丁赞歌”,而忽略记叙的角度和要求,那一次作文练习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他上小学或上初中时的一位老师或班主任,大部分的叙事情节都是起初他如何的不好好学习,通过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个老师如何鼓励他,他最后学习如何好之类的套话。全然没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美感和新意。
3.作文的语言就犹如我们的外表一样,虽然,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作文也不能以语言来给分。但是,作文的语言往往和人的第一印象一样重要,尤其是在考场作文中,语言是否优美,是否有文采,则会直接影响分数的高低。而事实上,由于学生平时训练过程中,并不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规范,以致于作文中出现的语言粗糙、贫乏、稚嫩,口语化、方言化,缺乏艺术性。习作中的语言和那些优美语言的差距就好比稀饭咸菜之于鲍鱼鱼翅。例如:有一次作文练习中,有一个学生在写母亲比较节俭时说:“我的母亲平时很细发。”“细发”这个词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方言常用词,我是本地人,所以在看作文时,无所谓思索,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在考试当中,我们不能避免我们遇到的改卷老师都能解读这个词的地方音。
4.现在的高考作文,大部分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面对这些题目,审题立意准确是前提和基础。一般情况,不知道如何确立主题论点,写成作文后,往往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审题正确,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则文不对题。偏题、离题,是高考作文最忌讳的,因此,审题要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主观臆想。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也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但是我们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有时候也是牛头不对马尾。有时候看似很明晰的角度,他们给你生发出来的,可以是五花八门。例如:一次月考考试的作文题是: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扬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分析这则材料,其实它所含的意思很清楚,即美是相互的,美需要协作才尽善,我们可以借助外力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而使自己的缺点变成优点。有些学生能很准确地捕捉到材料的信息,比如《完美离不开协作》、《互补的美丽》等。但是那次考试,大部分学生却在自信、毅力、态度、感恩等方面绕来绕去,结果离题万里。克服学生作文时存在的这些问题,老师虽然也使出浑身解数,但成果甚微。
篇9
1 比喻法
就是用具体的、生动的事物来说明比较抽象或深奥的事物的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我在教学修改病句前,先不急于向学生讲解如何修改病句,而是很形象地把学生比作一位医生,把病句比作一位病人,然后问他们:“现在有几位病人在这,你们是如何给它们治病?是不是一来就开药方,乱打针,而不问病情呢?如果这些病人的病各不相同,那么你这位医生能不能开同样的药方,打同样的针呢?你们说其结果会怎么样?”经过我一连串的提问,同学们对病句产生了兴趣,并想试着“医好这位病人”。就这样,我为下边的教学开了个良好的开端。
2 诊断法
就是查出病因,对症下药的方法。让学生查找出这个病句的毛病出在何处,以便进行修改。就像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必须先确定病因后方能给予治疗。学生查出病因必须严肃认真,切不可马虎了事,一旦查出病因,就可以进行正确的修改。
3 归纳法
就是把各种病句的病因综合地归纳起来,让学生牢记、易记,以达到举一反三。一般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病句的病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3.1 词序颠倒。即一个句子的语言表达的顺序混乱,互相颠倒。本该放在前面的词语放到了后面,或该放在后面的词语却提到了中间等。比如“这是深刻的一次教训。”这个病句让学生多念几遍,然后问“同学们,这一次教训是怎么样的?”学生答:“深刻的。”接着让学生再观察后问:那么应该说‘深刻的一次’还是‘一次深刻的’待学生回答出还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很通顺。最后改为:“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3.2 重复嗦。即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三个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同时出现。比如:这个男孩非常美丽,漂亮。美丽和漂亮意思相同,都是指这个男孩长得好看。让学生体会两个词语有一个是多余,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就够,应改为:这个男孩非常漂亮。
3.3 自相矛盾。如“这次数学考试,我班基本上全部达标。”句子中有两个词语基本上和全部是自相矛盾,基本上是指还有少数没有达标,而全部是没有人不达标,所以要选择一个,删除一个,只能要其中最合适的一个应改为“这次数学考试,我班基本上达标。”
3.4 用词不当。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所用的某些词语不恰当。这种情况细分又可分三种:A、用词不当。比如“这位战士打仗很凶猛”。这里的凶猛用得不恰当,而打仗的战士则要用褒义性的词语,应把凶猛改为“勇敢”。B、词语搭配不当。如“通过习作训练,这次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普遍增强了。”这里的“增强”与水平搭配不当,“水平”一般与“提高”搭配,“增强”与“实力”搭配,所以应改为“这次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普通提高了。”C、错用关联词。如“小王虽然改正了错误,但是欣然接受同学们的批评。”这个句子念起来非常别扭,意思不够清晰。错用了关联词,这个句子前后是递进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把“虽然但是”改为“不但而且”,即“小王不但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欣然地接受了同学们的批评。”
3.5 成份残缺。即一个句子中缺少了主语,或是谓语、宾语等致使这个句子不够完整。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分析这类病句时,可先让学生找出主语、谓语或宾语。比如,“通过学习《穷人》这篇课文,受到了很深的教育。”这个句子谓语是“受到”,宾语是“教育”。这样一细分,学生就知道还缺少了一个主语,那就是“谁”受到很深的教育。学生便可马上答道是“我”、“同学们”或“他们”等词语。再如“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激励我们前进”这个句子,经过分析后可提问:“能够激励我们前进的是什么,是一种东西,那就是一种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也是句子中缺少主语,应在服务后面加上“的精神”就可以。
3.6 指代不明。如“小王和小军,一同去上学,他向他借了一块橡皮。”句子的他和他,含糊不清,前一个“他”指谁,后一个“他”指谁,不清楚、不明朗,应改为:“小王向小军”或“小军向小王”(借了一块橡皮)这就很明朗,解决了指代不明的问题。
3.7 成分多余。如“我的这件衣服十分漂亮得很。”这个句中是形容词“漂亮”兼宾语。“十分”已经足以说明衣服好看的程度了。如果最后再加上“得很”,反而把这个句子搞得更加嗦、别扭。应删去“得很”。
篇10
一、在阅读训练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牢记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将教育和教养因素紧密结合。本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精神的目的,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归类总结。
1.把握学科特点,适度渗透。
对于语文教学兼具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学科特点,新课标着重提出,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言为语,字为文,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慢慢生成情感体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解读教科书,找准契合点。
挖掘整理语文教科书中的教育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析,选择自己所欣赏、崇敬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足以让学生在万千人物中选择到一个意志坚强、善良诚实、积极乐观的好榜样,进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起到示范作用,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与人物产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与榜样无限接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语文教科书中处处都是关于平等的材料,《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体现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斑羚飞渡》《猫》《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目标。
其实,课文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如孝悌、感恩、责任等,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的材料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使其从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物、景等形象,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再次构建人、物、景的形象,更好地将文章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迁移、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3.丰富形式,自然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情感可以是文字内容上的渗透,也可以是学习形式上的渗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自然就促进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适时地共同完成一些小阅读任务,或是图文赏析,三五成群抒发一下情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提升其阅读分析水平;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课题研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二、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想法,而文字更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一种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用心感知,映照生活。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内心中消极的成分进行剔除,帮助其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目观世,积聚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由此看来,观察尤其重要。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般地描写、生搬硬套式地叙述。“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此,教师应从正面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接受事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树立信心,努力奋斗。
3.倾注笔端,解放心智。
观察多了,感受有了,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就会引发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会诉诸笔端,此时学生会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也会有荒诞无比的叙述,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约束、打击他们,而应激励、肯定他们。写作本身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智和才智,尽情释放他们的各种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语文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正确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选准德育要求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现实人手,以时代精神为切人点,尽力使学生成为教书育人的受益者。
三、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方式。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不仅是在室内的课堂中进行,更可以在校园内、大自然中以及社会中进行。与社会对话,倾听自然,走出教室,感受校园生活等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会,教师应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飞扬起来。
1.经典诵读,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文学世界里从不缺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文赋,让学生课前对此类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爱国热情,由衷赞美为中华之崛起呕心沥血的英雄人物,用心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其能自然而然地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抒发出来。
2.汉字书写,提升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经常开展汉字书法展示和比赛活动,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其自然地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提升了个人的文化品位,日后必定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拓展阅读,净化思想心灵。
对于个性化阅读,学生大都有较高的兴趣,也有不少学生喜欢网络小说、侦探小说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方面的文章。
为拓宽阅读领域,可以把经典名著纳入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可以把跨学段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吸收汲取进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欣赏品味,净化心灵。
4.关注时事,引进源头活水。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尽管教科书在选文上大量增加了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篇章,但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相比,还是很苍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关注时事,引进活水,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材料,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如,围绕“中国梦”这一核心,教师策划了传承民族文化、学习雷锋精神、生命教育、文明出行等主题。举办时事课堂展示活动,学生思维涌动,自主去畅谈,与伙伴们交流讨论,最后诉诸笔端,写成文章,绘制手抄报……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自觉地将个人理想
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
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捕捉这样的资源,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最好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增加自信心和认同感。如,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开展社区调查活动,感悟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