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行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运行情况
(一)生产、销售稳步增长。*年,机械行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完成工业总产值4.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增幅下降5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工业产值增速一季度曾小幅回落,二季度以后逐月增长。累计产销率98%。
农业机械、电工电器、重型机械、石油化工、机床工具、仪器仪表、通用零部件、食品包装机械等行业订单饱满、产销两旺,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工程机械行业*年1月至*年3月期间增速有所回落,随着市场回暖和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拓,增速逐渐回升,全年累计增长14.1%,增幅提高6.7个百分点。尽管市场需求波动较大,汽车行业累计增长仍保持在9.5%,但增幅较*年降低8个百分点。
(二)新产品研发力度有所加强。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7107亿元,同比增长10.8%。仪器仪表、石化通用、重型矿山、机床工具、电工电器和机械基础件等六个分行业新产品产值增速高于总产值增速。其中冶金矿山行业同比增长40.7%,为全行业之高。新产品附加值较高,增加了企业的效益,也为“*”储备了新产品。
成功研制60万千瓦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20、40万千瓦重型燃气轮机和37万千伏安/525千伏变压器;自行研制的75万伏变压器、电抗器、控制保护系统、导线等全部设备在我国首个75万伏输变电示范工程中得到采用;成功研制大型联合采煤机、秦皇岛煤码头8000吨/时成套装卸设备,大型船舶柴油机曲轴等关键设备和零部件;成功研制主轴速度可达为4000转/分、刀具主轴最高转速达6000转/分、换刀时间仅2秒的复合加工中心;成功研制工作台面2.5X8米、工作面承重5吨/米2、主轴转速240-24000转/分,零件一次装卡可以完成五面和多种空间方向,并可以达到铣、搪、钻加工要求的五轴加工中心。上述新产品新技术为国家重大装备制造的升级换挥了关键作用。
(三)出口增幅首次高于进口。全行业累计进出口2229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进口1184亿美元,增长4.8%;出口1044亿美元,增长34.1%,出口增幅高于进口近30个百分点;逆差139亿美元,比*年下降近50%。
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机床等大型机械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十一个新亮点。汽车、工程机械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稳定销售渠道,批量、大额出口增加,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对外石油开发业务的不断开拓,随项目出口的国产石油机械也逐年增多。
二、突出问题
(一)发电设备生产和订货过于集中。*年发电设备制造继续高速增长,产量达到9200万千瓦,同比增长28.9%。发电设备生产任务过于集中,远远超过了国内企业生产能力,部分关键零部件只能靠国外企业的协作完成。发电设备订货过于集中不利于机械行业均衡生产安排,由于后两年签订的发电设备订货合同明显下降,预计*年生产能力有可能部分放空,造成资源浪费。
(二)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虽然*年机械行业较往年合同饱满,但所需的钢材、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原材料以及电、油、煤、气等动力产品的价格上涨,给机械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硅钢片、铜、铝、绝缘材料等,价格同比上升了近一倍。
(三)机械行业凸现产能过剩危险。机械行业是竞争性行业,一定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基础,但是当前已有迹象表明机械行业产能供过于求局面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产品趋同,资源供应分散,市场恶性竞争。例如,仅生产电力变压器行业企业就有1000家以上,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互相争抢资源和用户,这也是导致矽钢片供应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机电产品出口短期内增幅过快,贸易纠纷增多。*年电动机、手动搬运车等大宗机械产品出口数量激增,屡屡招致进口国家反倾销,给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带来隐患。
(五)人民币升值加大了机电成套设备出口成本负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对合同周期长、金额大、结算周期长的成套机电设备项目造成的损失较大,这部分项目因兑换人民币费用上升,成本负担加重。
三、*年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影响机械行业*年发展形势的因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同定单充足。发电输变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等生产重大装备的企业*年合同定单较为充足,主要品种产值、产量将比*年高。主机制造任务饱满,将带动辅机和配套零部件产品生产,对全行业保持稳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二)机械产品需求出现新的热点。随着对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农业投资积极性提高;同时,数字化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带动机床工具行业加快发展。
(三)能源等外部生产条件趋于好转。煤炭、电力供应趋于宽松,为机械生产安排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大型发电机组、大型电力变压器、大型冶金矿山设备、石油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超限运输任务多于往年。铁路特大型特种车辆少,周转难度大,运输紧张形势进一步加剧。
(四)主要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形势有所缓解。普通钢材供应基本缓解,价格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合金钢、电工钢、铜铝等有色金属、合金炉料供应相对紧张,价格将居高不下。化工产品价格不会有明显下降。原材料价格波动继续对机械行业的亏盈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机械产品出口继续增长。国际市场对汽车、农机、工程机械等大型产品的需求,成为机械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综合上述情况分析,预计*年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增幅将保持在15%-18%。
四、有关措施建议
(一)平衡安排投产进度,促进机械行业平稳增长。电工电器行业产值占全行业四分之一,与各分行业关联度大。建议安排“*”发电、输变电建设项目时,考虑电工电器行业稳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适当控制项目建设在各年度分布的节奏。
篇2
关注员工流失背后的隐性成本有助于打破管理困局
对于企业而言,合理的员工流动有利于组织保持竞争的活力,但如果员工流失率过高,企业将承担直接损失(通常包括:离职成本、替换成本、培训成本等),同时员工流失也将间接影响到工作的连续性、工作质量和相关人员的稳定性。以上的直接损失与间接影响被称之为“员工流失的隐性成本”(隐性成本=离职成本+岗位空缺成本+替换÷招聘成本+培训成本+损失的生产率成本-节省的成本)。美国管理学会统计数据显示:对技能紧缺的岗位,流失一名雇员的成本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1.5倍。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只有定期定量测算员工流失的隐性成本,主动算清楚员工流失背后的成本收益账,才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系统性解决。
笔者以员工规模1000人的H企业为例,假设其本年度正式员工(试用期考核合格者)流失率为25%(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面临实际情况要严峻得多),员工人均年度总收入以42452元计算(取国家统计局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数据),替代成本系数设定为0.5倍(远低于美国管理学会统计1.5倍)。则H企业员工流失隐性成本不低于530万元/年(计算公式:1000人×25%×42452元/人/年×0.5=530万元)。
若以2011年职工年均收入水平估算,综合考虑社保、公积金等法定福利因素后H企业年度人力总成本支出不会低于5000万元,而高达530万元的员工流失隐性成本则相当于人力总成本又额外支出了10%以上,它往往看不见、摸不着、不被管理者关注,随着老员工离职、新员工入职而发生,却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关注降低员工流失率,保留住核心人才对企业而言是一项投资回报率极高的降本措施,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者只有这样思考问题,才能引起企业内部决策层、经理人、一线业务管理者的共鸣。
降低员工流失率的核心是要在机制上理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员工流失率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最直接的反映,控制员工流失率涉及到:招聘、培训、职位管理、薪酬福利、职业生涯,员工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等各项职能,需要做系统的管理变革。若仅靠人力资源归口部门在某一个点上的努力往往是治标而不治本。因此,降低员工流失率的前提是决策者用人理念的根本变革,能够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彻底理顺企业与员工的三方面关系。
首先,构建动态平衡的企业效益与员工收益之间的关系
2010年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的《员工离职与招聘专项调研报告》显示,制造业员工流失的影响因素依次为:薪酬待遇低占71.4%、个人发展受限占52.4%、不适应公司文化占42.9%。可见,薪酬待遇是员工的首要关注,国人向来有“不患寡患不均”的传统,而在劳动力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寡或不均”都会诱发员工用脚投票。
在咨询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员工薪酬管理的悖论,在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员工薪酬平均水平在快速上升,且普遍不低于当年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但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依旧很低。企业经营者在处理员工薪酬问题时也很困惑: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加,但员工似乎永远不满意,关注比较个人收入多寡却不关心企业的效益好坏,诸如工资总额占比到底多少算合理、工资一年涨多少算合适、涨给谁算公平等问题时时萦绕在管理者心头。
可见,缺乏企业效益与员工收益的动态平衡机制,会让经营者难以科学决策,员工对企业收入分配机制的合理性也会缺乏共识,由于没有明确的薪酬增长预期,员工看不到希望,员工流失率必然居高不下。因此,构建动态平衡的企业效益增长与员工收入增加的正相关关系是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为此,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人工效能指标。
所谓人工效能(Human Capital Efficiency),即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效率与效果,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通俗地讲就是让员工按照正确的战略路线努力工作,发挥个人及团队的最大能力,并最终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其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库通常包括:人均产值(销售收入)、人均净利润、单位薪酬销售收入(净利润)、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等。通过定期跟踪人工效能指标,建立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分配之间的动态关系,才能确保企业内部运营效率提高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能定期向员工收入分配机制传导。
其次,引导共同关注的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来,随着工程机械企业的产品线扩张、产业链整合,引发了行业对多元化、专业化人才的旺盛需求。作为制造型企业其内部的人才结构也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营销、研发、专业职能领域,派生出人才专业化发展需求。而国内企业在自身业务快速发展中却普遍缺乏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关注,因此,个人职业发展受限已成为工程机械企业员工流失率高的第二大诱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关注与理解,主动为员工设计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套能够引导员工对企业发展主动关注、自动自发朝着企业需要的方向拓展自身职业技能的良性机制。
再次,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多层次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
关于员工流失,笔者对马云的一段谈话十分认同,他说:“员工关心三样东西,第一,今天的收入是否体面;第二,未来一两年能否得到个人成长;第三,公司的成长会不会给员工带来成长。如果员工在一年内流失很多,企业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关心这些员工;如果认为公司做得都很对,则要反思自己招的人对不对。”
马云是智慧的,“体面的收入”说的是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的关系;“个人的成长”说的是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关系;而“反思是否真正关心员工”则是由企业文化的基因决定的。员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经济与精神的需要,其中经济上的需要通常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实物福利等。精神上的需要则通常表现为:个人荣誉、职位晋升、人际关系和谐、得到理解与尊重等等。企业管理者只有真正意识到员工需求的多层次性,才能“请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正所谓:员工流失的根本问题是决策者的问题,意识不到问题是管理者素质的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是管理者的水平问题,要切实可行地控制和减少员工的流失,应从“掷地有声”的企业文化做起,即践行“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把员工当人看,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
篇3
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认为市场调研可有可无,同时市场调研代价高昂,且调研业绩不明显,而更愿意将资源投在产品开发、培训和设备的更新改造上。还有些企业的市场调研工作仅仅流于形式,将市场调研当作一件漂亮的装饰品,而并不在乎它的真正作用。这些企业并不在乎市场调查过程的真实有效性和调研报告的可参考性,仅仅是想借此来衬托企业对市场调研和消费者的形式上的“重视”。
有关调查部门在对我国发达的华东地区252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统计中发现,曾做过市场调查的占24%,设立市场调查部门的只有9%,坚持日常调研工作的仅占1.2%,在市场调查方面的经费投入也非常有限。加拿大一位大学教授曾对广东、湖北、四川、辽宁四省425家企业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一家企业有市场调查机构,从未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和企业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进行调查。而在美国,73%的企业设有正式的市场调查部门,其中大公司的调查费用约占经销额的3.5%,美国企业及机构每年用于市场调研的费用超过100亿美元,且逐年递增。在中国市场经营多年的广州宝洁、摩托罗拉公司、上海庄臣等国际知名企业,尽管有着丰富的经验,并拥有成功的系列产品,但每年的调研费用依然超过百万美元。它们的成功与关注消费者需要、重视市场调研在企业中的作用息息相关。
启示:市场调研信息是洞察消费需求、挖掘市场机会,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建立市场竞争战略的出发点。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对市场调查、竞争情报收集的了解和价值认知。但随着各行业市场竞争范围的扩大,市场规则的进一步规范,企业步入全方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就要求企业需要从市场信息调研入手,挖掘市场机会,把握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调研被当作花瓶
有一家高科技保健内衣生产企业,在招商前装模作样地做了一番营销调研,然后大张旗鼓地进入市场。他们并不关注调研过程的真实有效性和调研报告的可参考性,其目的无非是付给调研公司一笔钱,拿一些“理想”的数据来粉饰市场前景,从而为招商提供便利。而调研公司为了迎合客户的需要,调研结果改了一遍又一遍,包装出了一份“漂亮”的调研报告。
许多企业也做营销调研,但并不是说他们对调研真正重视,在他们看来,营销调研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花瓶,真正价值几何倒没谁去在乎了。这些好做表面文章的企业在进入新的市场前,通常的做法是先把主意拿下来,然后再去找依据来支撑,也就是通过调研把我们大致知道的东西给出定量的结果,让理由看起来更科学、专业一点。还有些企业,调研报告出来后,市场部将其交给领导就算完了,领导说好,项目就算好,但里面大量的数据并没有被充分地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去,实在令人可惜。
启示:“不能解决企业市场难题的调研是无用的调研”。像这种花瓶式的营销调研,除了浪费金钱,对解决企业营销问题并没有实质的帮助,因此不做也罢。如果真想做的话,从产品开发到后面的市场推广,每个阶段的正式决策前都要事先做计划,针对某些营销难题制定相应的调研方案,然后踏踏实实地去了解、分析市场情况,这样的调研才是有价值的。
三、营销调研问题界定不明
有一位广告界的前辈说:“好的策划来自80%的脚和20%的脑。”一切的策略、创意和广告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营销问题。而营销问题则是通过准确而周密的市场调研发现的。对营销问题的界定不明是市场调研中第一个可能出现的误区。
不同的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境况都不一样,同一个企业在不同阶段中所遇到的营销问题也都不同。古谚说:“对一个问题作出恰当定义等于解决了一半。”针对企业实际情况界定营销问题是市场调研乃至整合营销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所有的策略、创意以及营销手段都将成为无的之矢,包括市场调研。
界定营销问题时,可能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将营销问题界定得过于宽泛。例如,如果企业提出“去探求凡是你能发现的能改善公司形象的一切办法”,这样一个营销问题就界定得过于宽泛。事实上,如果问题界定过于宽泛,那么结果将是企业得到许多不需要的信息,而实际需要的信息却可能得不到。
2.将营销问题界定得过于狭窄。例如,如果企业提出“针对竞争对手的降价行为,公司是否应对公司产品采取相同的降价策略”或“针对竞争对手的降价行为,公司是否应维持价格不变,但大幅增加广告”这样的界定就过于狭窄。合理的界定是“提高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和增加产品的盈利性。”
启示:一般说来,在初步界定调研问题后,还应将调研问题适当细化,以确定从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从调研对象中获取最有效信息。不同的调研设计可以获得不同的有效信息,应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确定做何种调研,或进行探测性调研,以启示该问题的真正性质并提出可能的假设或新的构想;或进行定量描述,以获得准确数据;或测试因果关系,明确何种方式产生何种结果。切勿采用不当的调研设计,获得不必要的信息,而错漏真正需要的有价值信息。
四、调研数据作假
2002年7月,国际知名的某营销调研公司在香港的访问员和督导因为诚信问题被香港廉政公署逮捕。该知名大公司在内地也有分公司,在行业内处于被业界人士顶礼膜拜的地位。该消息一经传出,立时在内地业内引发轩然大波。“连这样的大公司的管理都出了问题,何况一些小公司”。2002年8月,广东一家在全国排名前列的公司也由于不讲信用提供假数据,而陷入了困境,倒闭之门已然洞开。
而关于不讲游戏规则大搞收费排名的调研公司更早在行业内臭名昭著。在某些调研公司那里,某品牌的实际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居然可以花钱买到。
调研作假是一个非常恶劣的问题,因为数据是一切研究、策略的基础,根基不牢,后期的工作都是白搭。商场如战场。战场上得到假情报,后果有时是灾难性的,美国就因假情报而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至今不能自拔。而商场上的假情报,也可能把企业推入失败的深渊。
追溯调研作假的源头,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部分访问员诚信缺失,责任心不强;调研公司面临管控难度加大和价格竞争的双重压力,个别公司选择了偷工减料;客户付款不及时,导致部分调研公司拖欠访问员的劳务费,而这也成为访问员丧失职业水准的原因之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迎合客户的需要(像以上的评比排名),牟取不当利益,调研公司对数据进行了“技术处理”。
启示:我们要时刻记住,企业需要的是真实的信息,而不是形式结构健全本质却是胡编乱造的东西。调研作假这种不正之风如果任其蔓延,败坏的是整个行业的声誉,可能导致客户对营销调研信心的丧失。因此必须尽快正本清源,防治手段不妨强硬一点,搞它一个“黑名单制”,行业协会定期在网上及刊物上公布有作假行为的调研从业人员与公司名单,让他们在这个行业里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另外可以制定一个“行业进入”的参考标准,让有志于进入调研业的人清楚开设公司的基本条件,也为客户提供一个对调研公司的评估依据。
五、调研问卷具有指向性
设计调研问卷是调研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才能显示出对营销的真正理解。
2000年前后,国产手机大规模上市,市场份额节节上升,很多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一绝对的朝阳行业,并且很快就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海尔有着一贯的品牌影响力,而且网络能力、执行能力一流,看到手机市场如此前景自然要高调入市。但是海尔毕竟是海尔,企业有着强大的政府背景和资源掌控,绝对不会做一般的产品,要做就要做国内第一,要在国内掀起一股旋风。于是海尔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调研,要通过最科学的市场分析决定开发系列产品。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你希望手机有什么功能?你希望自己拥有第二部手机吗?如果你拥有第二部手机,你希望它是什么形状(笔形、名片盒型还是棒槌形)?带着这些问题,海尔在网络和人群中进行了大量走访和人群调查。调查的结果使海尔非常兴奋,竟然有95%以上群体希望自己有第二部手机,而且这里面又有超过一半的人群希望自己的第二部是笔形手机。
海尔认为自己找到了市场的蓝海,认为笔形手机将使中国手机市场改变格局,认为每个有手机都在口袋里再放一部笔形手机。因为这都是市场调研的结果。所以经过精心筹备,海尔奔风5笔形手机全面上市,“奔风时代风格一派”在当时大肆宣传。不过很遗憾,海尔的奔风系列很快淹没在人群中,甚至连水花都没有惊起。现在很多人都有第二部手机,不是笔形,也不是稀奇古怪型的手机,时尚的装扮,双网概念深入人心。
启示:“你是否想拥有第二部手机?”当然想要,第十部也想要,管它什么形状,当然能放在口袋里更好。但是真正有了这款手机消费者未必真的去买,海尔用一个错误调查问卷换来了市场的大败退。
市场调研问卷不能先有成见,比如说希望开发液晶显示器,调查问卷肯定就有了倾向性,所谓“邻人疑斧”,咋分析都是企业想要的结果,这不叫市场调研,这叫通过调研自我安慰。
其次就是市场调研绝对不能有指向性,必须让大众人群自己填写心中的答案,比如你想要的手机是什么形状这样就可以了,绝对不能给予答案,否则出来的结果肯定是不客观的。
六、数字化的市场调研
从表面上看是非常有科学性的,很多市场研究人员非常苟求数据的正确性,然后按照大家所熟知的最小二乘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等分析方法来预测未来的市场潜量,这样的预测方法往往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其实大错特错,未来是不可以仅仅用数据来分析的。
我们认为,纯粹的用数据去预测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市场是变化的,而且是不规则变化的,对于部分传统行业,比如关乎人们生活的餐饮、服装等等极为市场化的行业,由于市场需求已经基本供需平衡,大的市场革新已经不再出现,这样的市场用数据来做简单的预测是可行的,而对于有些行业,比如企业、部分机械行业、房地产、IT或者是完全全新的一个行业,这些行业要么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要么还存在巨大的变革机会,或者供需完全是没有平衡的,说到底在这些行业里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整个行业的格局可能在某一个夜里被彻底颠覆,这个时候我们仅仅是用数据来预测数据是会被笑话的。
启示:很多研究人员都会感觉到,定性的研究是比定量的研究要困难得多,就是因为定性的研究里面包含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历程之后,了解这个行业的产业链状态,了解这个行业的机会点以及远景等状况下,结合目前的市场状况,做出未来市场的比较合理的预测,这样的预测却是比单纯的数据预测有科学性的。以上几点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但是却是很多市场分析人员通常会犯的错误,只有关注每一个细节才能做好对目前市场潜量的客观分析,才能使后来的市场营销决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七、调研结果不能准确使用
篇4
《中国工业报》的前身是《中国机电日报》,创办于1980年,一直是国家机械行业管理部门的机关报,2000年划归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管,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多年来,伴随着主管单位名称的变化和变更,报纸名称亦随之改变,由创刊时的《机械周报》陆续更名为《中国机械报》、《中国机电报》、《机电日报》、《中国机电日报》,2003年1月1日更名为《中国工业报》。
回顾走过的26年发展历程,《中国工业报》有过辉煌,也曾经跌入过低谷。由辉煌跌入低谷,这其中既有外部客观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我们自身没有顺应环境变化,及时更新办报经营理念,转换运营机制,作出相应调整等原因。80年代时,作为机关报,虽然没有行政拨款,但当时广告很好做,打个招呼,简单出个策划,就可以了,发行上有红头文件支持,且行业管理部门的网络可以借助,因此基本没有生存的压力,报社的中心工作是宣传报道。从20世纪90年代起,行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真正走入了市场,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报社踏上了由机关报向市场化转变的征途,在办报理念上提出由办好报纸转向经营好报纸,报纸形态上也开始探索由机关报向市场化媒体的转变。2000年以后,外部市场环境进一步变化,我们对媒体的认识也逐步深入,这时我们提出了树立经营媒体的理念,同时着手调整内部组织结构,重新分配内部资源以及运行机制的改革等等。
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带来操作运营模式的不断变化,报社的发展步伐随之加快。随着报纸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报社的经营收入也得到快速提升,由2003年的1500万元左右快速提升到2006年的3000多万元,一举摆脱了困境,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作为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传统媒体单位,在风云变幻的媒体市场上,能否顺应趋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办报理念和经营思路,至关重要。
树立经营媒体理念
由办好报纸转变到经营报纸、经营媒体,已成为产业类媒体的共识。我们理解,所谓经营报纸,就是要把报纸当成一个特殊的商品来经营,把报纸的生产过程当成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来运作,要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等。在报纸产品设计上,要从目标盈利点(行业和目标读者)向内容“倒推”设计,再从内容向广告“正向”拉动。
《中国机电日报》多年来一直是服务于中国的机电行业,从机关报到行业报,一直是就行业服务行业,行业特性非常明显。随着读者、客户对媒体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他们阅读需求的变化,很多弊端就逐步显现出来。机电行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门,其产品用户大部分在其他行业,用户很难看到我们的报纸,机电行业企业也很难通过我们的媒体向他们的用户传递相关信息。我们也试图通过向相关行业用户赠报等手段扩大影响,但囿于报名和内容的限制,效果十分有限。这些,大大地研制了报社的发展空间。
改名《中国工业报》后,理论上我们信息来源空间打开了,资源渠道增加了,报纸潜在的发行和经营空间扩大了,报社的发展空间更广阔了。但如何将这些可能变成现实,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一般来讲,平面媒体的发展趋势一种是高举高打,走权威、全面,横向发展之路,一种是走更专业,更专注,以求在某一特定目标群体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走纵向发展之路。
对我们而言,简单从报名上看,似乎应该走权威、全覆盖之路,但我们更名之时,没有外部资金投入,完全要靠自身的积累,马上过渡到全面服务整4-Z业领域,无论是资金、人才储备乃至渠道资源等条件都不充分;而继续延续原来服务机电行业之路,我们的人力资源,社会渠道资源等虽然基本具备,但似乎又与报名不符。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很棘手,很急迫但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思考和实践,在向市场付出了一笔不菲的学费后,经过反复调研,充分论证,逐渐形成了我们新的工作思路,进而重新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等。
为此,我们将“工业领域管理者”确立为我们的目标读者,将“工业领域管理者的工作报”确立为报纸的目标定位;将装备制造业确定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服务领域;将“打造工业经济领域强势媒体,成为中国产业信息第一品牌”确立为报社的战略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根据客观环境情况和自身的条件,对战略目的标实现确立了分阶段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第一阶段,充分利用原有的一切条件,稳住阵脚,继续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大服务力度,重新确立在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导品牌地位,同时通过编采、发行、经营协同运作等手段,利用报名的易接近性,有目的进入机电行业上下游3-4个重点行业。第二阶段,在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引进人才,同时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引入战略合作者,继续扩大报纸在工业领域的影响范围,壮大经济实力。第三阶段,待资金积累、资源占有、人才储备、运营模式等具备一定条件,再向整个工业领域进军。同时,通过收购期刊、杂志、报纸等形成跨媒体、立体化经营的专业媒介集团,初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在盈利模式考虑上,短期内以装备制造业客户为重点,通过不断发现、创造、分析客户需求,及时开发相适应的经营产品,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在经营收入来源和结构上,要以广告、发行收入为主,综合信息服务收入、会议展览收入等为辅。
在报纸产品设计上,由读者导向转变为读者导向和客户导向共存,最终变为客户导向。在内容选择上,要根据现实目标读者以及潜在的目标读者(指向性发行的读者)的需求而设计。
在内部运行机制上,根据现实与可能,逐步引入企业的运行机制。报社早在1985年,就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在报业中率先实行了干部聘任制,打破了干部终身制。2003年,我们再一次对人事、用工制度、考核分配制度、职称聘任制度等进行前所未有的,力度较大的改革,实现了中层干部和员工的全员竞聘上岗,废除了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以岗定薪,一岗一薪,岗变薪变,加大考核力度,拉开差距,真正实现了想干者,给机会,能干者,给票子等设计想法。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全体员工重新明确了发展方向,统―了思想,员工的积极性被有效激发,焕发出了勃勃 的生机。
由行业新闻提供者向竞争性信息供应商转变
作为专业经济类媒体,一般性的新闻和宣传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已退居到第二位。对我们的目标读者而言,通过报纸他们最想获得什么?新闻?信息?还是感悟?我们认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各媒体定位的日趋准确,对我们的目标读者而言,他们通过我们的报纸最想得到的是信息,特别是经过加工过的信息。我们有种观点,原来意义上的新闻会越来越便宜地获得,但信息会越来越值钱,越来越重要。当然这里的信息不是简单的供求信息,而是关乎企业发展的竞争性信息。我们提出《中国工业报》要成为工业管理者的工作报,以工作报的特色、独家提供专门的竞争性信息,使报纸真正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什么是企业经营者亟需而我们最有条件提供的呢?我们认为是竞争性信息。竞争性信息是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非常需要,又没有形成专业和普遍的市场,是使我们最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上一环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能够真正解决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竞争性信息就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收集和研究,就是全程全方位监视竞争。竞争性信息包括战略性信息和策略性信息,一般来讲,企业高层更关注战略性信息,企业中的参谋或执行层面更关注策略性信息。
随着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做为专业性较强的产经类报纸,内容也从做新闻一信息一情报这样一步一步完成转型,是合乎规律适应发展遵从市场的。这里所讲的情报是指经过加工的有客户认可并愿意购买的信息。而我们做竞争性信息,从渠道优势、专业能力、社会资源等方面,都有我们独到的优势,具备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在报道方式上,我们提出要打造采编业务新的操作模式,要改变过去机关报的办报思维与方式,积极探索产经报道新的话语方式。为此,我们借鉴工业化工业生产依靠工艺文件等方式,重新研究制定了编辑手册,对各类稿件的写法刊发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以此规范编采人员的行为。其中,将稿件一般分为两类形式,一是重头稿,一是动态稿。重头稿一般为战略信息,动态稿一般为策略信息;重头稿是定性分析,动态稿是定量分析;重头稿关注趋势,研判大局,动态稿强调时效,精确到点;重头稿解决在哪里做什么,哪能赚钱,动态稿解决怎么做,怎么赚钱。
经过几年的实践,报纸无论从版块构成,报道内容的选择,以及报道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得到了目标读者的普遍认可。
由单一广告交易向多点对接、多层次合作转变
前些年,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广告和发行,收入结构上显得很单一,许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报社的许多资源也白白浪费了。为此,我们提出,要丰富经营产品,要由单一的广告交易向多层次对接的立体经营模式迈进。
报社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分工,是社会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收集加工机构。客户与报社的合作,不能仅仅限于订几份报纸或者刊登个广告那么几个环节,媒企之间的合作要追求多点对接,多层次合作。报社具备的许多资源,如渠道、品牌、影响力、网络、人脉、专家智囊库等等,是很有价值的,只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法的有效的整合、加工,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报社要改变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要努力成为客户的一个业务伙伴,一个外脑,一个决策支撑点。在此指导下,我们除进一步拓展传统的广告、发行业务外,还通过内部挖潜,外部联合的手段,不断壮大经营队伍,积极开发相应的经营业务。
在产业数据增值业务上,我们围绕相关的工业数据,成立了中国工业产业形势研究室、产业数据中心等机构,充分利用报社的组织优势,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出了600余个工业行业的月报、季报、年报、专项调研报告等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好评。到目前其购买客户已遍及国内各领域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
在会议论坛组织方面,每年根据行业和社会热点,及时组织不同内容的论坛、研讨等。其中,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活动”、“中国机械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测评和活动”、“中国工业经济论坛”等,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
在图书出版培训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本报组织编辑的(《中国工业经济年鉴》已连续出版两年,2007年刊正在紧张组织中,此外,近几年还单独或与相关机构合作组织出版了十多种产品企业的《名录》、《手册》等,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由本报编辑组织、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套《振兴装备制造业系列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行业专家、企业家们的广泛赞誉。该系列丛书收录了本报2005年历时半年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合资变局”系列报道,探索了对报纸内容再利用的新途径。图书出版后通过举办向清华大学等首都高校赠书、以及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们赠书等活动,又进一步提高了报社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由“百家重点服务企业”向“战略合作伙伴”迈进
作为专业经济类媒体,在媒体质量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为客户服务内容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经营收入的多少。在原有的经营模式下,报社为客户服务的规范性较差,服务水平的好坏基本由为其提供的服务人员来决定。针对此现象,我们在2002年推出了“百家重点服务企业”业务模式,对报社的重点客户,由报社与其签订框架制式协议,明确报社为其提供服务的内容,包括各种宣传,专供信息,公关联络,迎来送往,市场拓展等。通过协议形式,将报社为其提供的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全员化,使原来一个人或几个人为这个客户服务,变成集全社资源,系统地为其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两年,市场环境进一步变化,媒体与企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对传媒的需求也更加成熟,媒体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内容也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升,一些大的客户已不再简单满足于发几篇稿子、刊登个广告,而是需求更加专业的获取竞争性信息服务、社会舆论和友好环境设计服务、公共关系及危机公关顾问等服务。为此,2006年初我们又提出对重点大客户,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模式,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为其提供更加深入的个性化高端服务。
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方式上,报社针对每一客户,都组成了有社领导以及各方面人士参加的服务小组,除一般性的服务外,还要尽一切可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其提供个性化、系统性、持续性的高端服务。
个性化就是利用报社的广泛收集储备信息功能,以及专业媒体的检索分析能力,为单个企业提供针对性极强的竞争性信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层,成为客户的决策帮手。
系统性就是针对客户的发展特点和战略需求,提供成套的舆论环境保障战略设计,包括分时期、分阶段的话语主题设计和话语平台设计,对相关主流舆论(正式及非正式的)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形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舆论环境,成为客户的舆论参谋。
篇5
过去的价值创造经验不再灵光。劳动力的获取难度和使用成本,日益成为碾压和侵蚀企业利润的沉重滚轮。动辄成千、过万的大规模员工裁撤,难以说清究竟是互联网革命掀起的战略调整,还是生存危机下的舍卒保车。
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似,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多重合力推动下进入加速发展期。
相较于全世界自动化实现率为55点(每万名工人中,有55个人拥有机器人),中国自动化实现率仅为21点,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比重135点-339点,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孕育巨大市场潜力。
8月18日,带着对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度诉求,主题为“通过创新工业园模式逆袭产业未来”的思想盛会,在18号财富沙龙掀起热议。
全球再工业化的战略支撑
2008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沉迷谷底。能源、环保……曾经饱受资本追捧的领域踌躇不前,投资界难觅带领经济重振雄风的行业亮点,除了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低迷的世界经济增长中一枝独秀。一方面,相对于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工业机器人及辅助设备价格持续降低,科技进步之下智能化水平大幅跃升,在替代人工方面具备了明显优势;另一方面,机器人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演进,正一起成为推动新工业革命的主导力量。
其实,早在2007年,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撰文指出,“机器人产业将会再现计算机产业的崛起之路,成为继汽车、计算机之后最有潜力的新型高技术产业,在不远的未来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有关专家甚至预言,人类正由IT(信息技术)时代向RT(机器人技术)时代迈进。机器人技术将嵌入各个应用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性技术。
机器人产业由此成为世界各国产融角逐的焦点。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以加强科技创新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试图掌控新一轮技术创新主导权,重获制造业优势地位。
作为高级经济师,张炳君一直在跟踪研究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并查阅总结了大量案例――
美国提出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谋求制造业回归。
欧盟提出“新工业革命”理念,培育机器人、数字技术、先进材料、可循环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新的生产方式。
日本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韩国先后出台《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服务型机器人发展战略》,全力提升机器人产业竞争力。
法国采取由政府组织机器人基础技术研究,由工业界支持应用和开发的方式,建立机器人领域完整的科技体系。
德国政府颁布“改善劳动条件计划”,规定对一些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代替普通人劳动。
在发达国家几级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工业机器人销售大幅增长,2010年全球销量12万台,销售额为60亿美元,201 1年全球市场总额突破255亿美元,增幅显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过快,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应用工业机器人成为加速制造业升级、重塑制造业优势的迫切之选。
工业机器人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并通过“智能制造装备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扶持。
今年6月,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结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国内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500台,按可比口径计算销量较上年增长65,5%;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000台,较上年增长20%。
2013年,中国市场合计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市场。
青岛竟夺北方高地
中国是世界机器人需求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面对逐年增长的蛋糕,本土企业因关键技术、制作工艺及销售渠道的不完善,在需求高速增长的国内市场面前,仍处于竞争劣势。
在机器人领域颇多研究心得的安信证券研究所首席机械行业分析师邹润芳,面对空前行业热情,表现出十分的冷静,“国际上讲的机器人是智能化的、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而中国还停留在工业机械制造的层面上。我们生产的机器人在制造精度、产品使用寿命、智能化方面的技术能力远不及国外水平,机器人制造的核心技术目前依然还被把持在机器人四大家族里。”
据了解,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机器人四巨头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仅有4%;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96%。
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强表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机和控制器分别占制造成本的24%、36%和18%,机械加工占22%,要么依赖进口,要么在机加工方面的精度水平相较国际上还差得很远。这都增加了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力。”
“电脑的应用意义在于软件,而机器人本身具有独立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在应用领域与传统产业嫁接,拥有无穷大的市场空间和巨额利润。但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机器人生产的根源没有掌握,就会受到行业巨头的牵制和垄断,我们就很难孕育出伟大的企业,行业的发展必然受到掣肘。”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常欣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
现状告急。显然,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可以是单个企业叫板“四大家族”。
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张炳君,在为青岛市起草的机器人产业调研报告中这样描述:“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青岛工业基础雄厚,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具备一定研发、生产和应用基础。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日渐增大的局面,加快推动青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助于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带动青岛制造业向智能化、精益化升级,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先机。”
同样看好机器人蛋糕的,还有许多期待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进军的城市。
上海市将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重要专项,拓展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努力在上海建设我国最大的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2015年目标产值200亿元。
昆山市机器人产业基地申请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国内外机器人企业25家,2011年产值35亿元,到2015年将形成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两大产业链,产值200亿元。
唐山市提出打造焊接机器人产业集群和特种应用领域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到2015年形成核心专利100项,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重庆市成立机器人科技创新联盟和技术与产业发展公司,推动工业、服务、玩具、军事、医疗、水下、太空等七大领域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全力打造千亿产值的“机器人之都”。
中国机器人产业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竞争。在以城市面貌组团抢占行业发展机会的城市竞赛中,青岛的定位是――打造我国北方最大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青岛国家级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办公室主任耿凯告诉记者,目前,青岛市已在高新区建立了市级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机器人本体机构研究实验室、控制系统研究实验室、智能夹具研究实验室。青岛市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获批成立,科研院所和入园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2013年5月,占地1000亩的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在高新区开园。安川电机、海尔集团、橡胶谷公司、雷霆重工、硕泰科技等机器人项目纷纷落户。未来,产业园将重点吸引日本、韩国、欧美以及中国国内的优秀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入驻,计划3年时间吸引30家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入园,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青岛在机器人产业方面起步较早,不仅有产业基础,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2012年,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产值已达到了1,5亿元,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青岛高新区管委副主任尚立群介绍,青岛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依托软控股份、海尔集团等企业在橡胶、家电等领域实现突破,并产生了科捷自动化、海尔机器人等领军企业,初步形成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水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未来青岛发展的重点方向。
做有灵魂的孵化园逆袭产业困境
“青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布局较零散,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且与青岛制造业升级息息相关,需要抓紧推动发展。”张炳君做出的行业诊断,带给投资人张建博一个新的启示,为什么不做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孵化园,通过创新性园区运营逆袭产业发展困境!
作为全市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过往的科技背景,令青岛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对科技与金融的合作效用异常敏锐。
总经理张建博认为,尽管当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但随着中国企业的研发、成长,一旦掌握、突破了核心技术,一旦这个行业非常明确地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行业很可能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的本土优势可能反而发挥不出来了。全球机器人行业,很可能会面临家电产业一样大打价格战的命运。
“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从产业发展初期设置规避风险的机制,比出现问题后解决危机更为重要。”张建博认为,规避这种命运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源头上建立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孵化园”。
“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投资平台,我们致力于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围绕青岛市产业发展目标做文章,促进青岛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青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斌表示:“当前全国的产业园区普遍面临“大杂烩”的现状,少数有特定专业功能的产业园区,深入了解发现也只不过是同类产品的聚合。入园企业之间没有太多关联,几乎没有协同效应,难以形成产业链条的聚合。”
张建博补充,“传统园区圈了一片地,盖了一片楼,挂了一个牌子,叫软件园、生物园……叫什么都行,因为没有特殊的需求和特质。实际上搞了一大片工业房地产。”
机器人孵化园,从内容上围绕机器人产业链的概念来规划建设。“现在一提机器人都是本体生产、组装。能不能挖掘在机器人本体中那些生产关键部位的企业,比如伺服电机系统、传感器、减速系统,在园区集中培养,通过园区互动,把链上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集合式的优势。全产业链的概念下,任何一个局部的进步可能都会带来全局的发展。”
另外,从投资角度,张建博认为,“技术和资本、科技和金融真正结合,其实是件挺难的事儿。理论上,传统产业园区看起来什么都有,什么服务都提供,但真正缺乏的其实是资本和金融的要素。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面临融资需求的时候成本很高。”
创新性园区的投资主体和运营模式与传统产业园不同。投资方为了投资回报,也会以最效率和科学的方式在招商引资和孵化企业方面,予以尽职调研。
篇6
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即将迎来的一年中,我们还会继续努力的,但首先得做好当下的总结。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程序员2020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程序员年度工作总结1以前在校很少自己做程序,对软件工程更是一无所知。来到公司,开始接触"大规模"(其实现在看来实习的项目其实还是很小的)软件开发,一时真的有些迷茫。比起VSS,MVC,QA,CMMI,我对JAVA,JSP,_ML的一窍不通根本不值一提。大家都不想输在"起点",所以都默契地在加班,这样一直持续了实习的两个月。
刚来的时候"始业教育"显得慢吞吞,我们还经常盘算去哪哪玩之类的。我和__(20个新生里一个南区的兄弟,软件学院的)还经常出去吃各种小吃,每到一处都尝尝本地的风味,这是他的习惯。之后开始的培训还不是很难过,JAVA,C++,ORACLE,老师们讲的很"好",可以说是非常好,好得我们没有几个人能听懂。大家开始发愁,我也是每天晚上都基本看书到10点。
"我心说得亏哥们我还练过",来之前的2月份我就自己买了一本THINKINGINJAVA,看懂看不懂怎么说也算是准备了一下JAVA。C++虽说没去上过课,但凭我的直觉我就一下看中这东西很有用,自己也看过一阵。至于ORACLE,虽然不了解,但毕竟因为佩服"云飞扬"的性格和敬业精神,咱SQL选修也不是白混的。专业倒还有点"基础",再加上咱这自学能力也不是吹的,基本维持。可等到后来的日语课就全迷糊了:本就没有语言天赋,再加上记忆严重欠缺,总是特别害怕去上日语课。不过特别喜欢那个老师说话的感觉,加上她一直对我都很好,所以还是很用心的学着。
随着培训的收尾,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项目。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我们一步一步的开始接触软件开发的每个细节。不了的就是每天都要记"周报",填写自己的劳动成果。因为这个我还被QA通报了好几次呢,真的很郁闷。其实现在我很感谢这种制度化的东西,某些情况下好习惯的养成是要靠强制来确保的。详细设计之后就是企盼已久的编码,我心想终于可以做点"正事"了。现在回头一看才知道,其实编码只占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劳动量的1/4左右,而且其他的环节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无足轻重。
编码我其实做的很不好,主要是因为需求分析阶段就没有认真仔细的理解需求和规格说明,加上编码时一个关键时段我回校和老同学叙旧。那阵项目经理(PM)就经常和我们说,"有问题自己想办法,不要经常问我"。PM其实是在叫我们自己酝酿,遇到难题只有"憋"一"憋"才能有真的收获。而我不在的那三天正好是大家技术/思路上的一个"跃迁",很多难题的解决方法都基本成熟,大家的编码也接近50%了,所以回来时我感觉已经掉队很多。再一个就是编码中期时机器出问题,环境搭不上了,这使我更加紧张和急躁,大大影响了我的士气。
后来利用五一其间的加班我终于赶完了自己的模块,达到了第一个里程碑。其实从发现落后到加班赶完这段经历,对我来说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考验了我自己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也证明了我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我可以叫别人来帮我做赶上进度,但那样我会错过自己学习的机会,以后再遇到难题我还是不行;我也可以硬着头皮导致项目延期,那样我以后的日子保证不好过,而且这么做也不符合我的性格。事实证明我顶住压力独立完成任务不管是对集体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件大好事。
紧张的编码之后是单体测试,很多人都在继续编码,原来大家的编码都是没有完全做完。本是自己给自己挑毛病的过程,我们却都用来完成之前没有完成的任务,说来不禁可笑。
单体测试之后就是恶梦一样的系统测试。传说系统测试压力很大,测试组找到BUG上报后这边就得限期修改,之后提交给测试组进行下一轮的测试,回归若干次,测试结束后产品达到允许的缺陷率才可以出荷。不过由于这时已经有人要返校体检,其他人也军心涣散导致集体"早退",测试没有很正式的进行,只是简单的做了一下界面的统一和功能的检查,连性能测试都没做。不能不说是实习的一个败笔。
回想之前的工作,不到10周时间我们从学生开始转变为员工,从对公司完全陌生到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管是处世为人还是技术思想我们都有确确实实的进步。
再结合我自己来看一看。的收获就是我克服了有些自大的坏毛病,虚心的向别人学习。我知道这就是我练习与不同类型的人适应,交流的开始。技术上自不必说,我绝对学到了以前在学校一年也不一定学到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另外一点遗憾就是小孟说的,我似乎也感到自己有点"工作狂"的味道。为了拿下那些代码和BUG,我有好几周都连续加班到晚上11点,由于工作占用了时间,我连以前一直的跑步都没坚持下去。这样不是好兆头,我必须要养成合理的作息制度,不管工作怎样忙,必须不能占用自己的作息时间。还有一个就是和别人的交往。曾因为一些小事分别和老胡和哲明闹了不愉快,幸好后来都说开了,大家没计较。我一定要严谨,克制,绝对不在以后的正式工作中做这样的蠢事。
总体来说,我对实习充满了快乐的回忆,也许是因为我在大学的生活过于平淡和压抑。希望我可以延续这样的快乐,将自己带上事业的顶峰。
程序员年度工作总结2过去的一年,在马总的亲切关怀,伍经理的殷勤管理与认真指导,软件研发部的团结协作,以及在公司这充满奋斗的环境下,我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百折不饶的精神,努力的完成了公司的各项工作,在软件研发、团队协作和个人成长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公司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特向公司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工作总结
一、软件研发
根据公司的安排,项目的需要。在自身的努力、伍经理的帮组,团队的合作下,克服重重技术困难,增长了工作经验,收获丰盈
1、asp.net开发
以前我在其他公司也做过一些开发,但是底层和架构与页面样式我都是没有涉及到的。通过这一年在本公司的的这些项目程序中的锻炼,我成长了,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首先,面向对象语言的收获。对于当前编程的主流思想是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对象来表示。以前理解这些话很费解都是从表面上理解,没有从深入的体会,通过这次asp.net项目的深入,不管是数据还是外部一些条件我们都可以抽象成对象,都可以用对象来表示,具体可以用语言中的类方法等。asp.net如此,c#如此也同样如此。
其次,具备独立完成vb.net知识方面的能力。以前没有做过vb的东西,加上这次深入的做,这次涉及到的领域也非常广,常用的重要的都有涉及,并且还补充_ml,t实际操作中空白的部分。通过这一年的开发,在.net方面我能胜任这方面的工作,能独立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再次,c#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通过c#这次软件的开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缺乏编程整体思想。这些都是需要在工作中完善和改进的。
2、数据库开发
数据库是伴随着项目以来用的最多最平凡的技术。以前对数据库只是会一些简单常用的操作,经过这一年项目的实战,对数据库的操作增加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和经验的积累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项目中还用到了oracel与access数据库,这是我的收获·
优点:能熟练的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特别是对sql数据库的操作,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基本上能合理的设计和新建数据库,同时在数据结构上也加强了对数据库的理解。通过项目的实践现在能熟练使用和编写多种sql语句。还掌握了一些关于数据库优化sql语句优化的方法,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优化。
缺点:数据是一门比较先进的技术,并不是你会写一些sql语句,能建几个数据库你就是数据库工程师。要成为一个好的数据库管理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工作积累。针对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多接触,多运用新的知识点。充实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
二、团队协作
上面的成功与收获,除了自身努力外,以及公司的支持。是这个团队铸造了我。我们这个团队也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拼搏协作的队员,使得它成为一个具有务实、拼搏、创新精神的团队。我与软件研发小组是一个整体,这里的团队
总结也就是我在这个团队中的收获。
务实:公司下发的任务,下发的工作,件件都是用心去做的。我们这个团队中没有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做了工作以外的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做跟工作相关对公司有益的事情。相信在伍经理的带领下现在是这样,以后同样也是这样。
创新:现在我们开始项目的时候都会进行研讨,一般都会进行一个效率和逻辑的分析与讨论,保证程序正确的前提尽可能的提高程序的效率。
互助:我们小组内只要任何一个人出现技术或其它的问题,我们都会彼此都会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拖住整个项目滞后。交流:我们在项目中会及时沟通自己的收获,特别是一些针对性的技术问题。这样可以省了很多重复研究的时间,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时间。
在交流中只要我会的,我懂的,我不会去吝啬。我会积极的去与你交流,我的团队名言“人强团则强,人弱团则削”。
三、个人成长
通过公司这快一年的锻炼与学习我真的进步了很多,不管从技术上还是做事上,都不像以前那样了。我在公司学到的懂得的使我飞速成长。
技术上:不管从语言上还是做事的逻辑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在软件小组里面自己能独立完成一部分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
第二部分____年工作设想
通过今年的实践和学习,明年是一个新的开始,立足当前的优缺,肩负起一个软件工程师应有的工作和性质。希望为公司明年的发展尽的努力,也希望自己明年有更大的收获。明年计划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一、在编程语言掌握方面,达到本公司的编程思想—不被语言所束缚。在这方面伍经理是我的榜样,积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真正做到不被语言所束缚。
二、数据库方面,在当前已有的基础上提升自己,明年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能非常合理的去使用数据库各类技术,掌握更多的数据库优化思想和技术点。有时间多向许总交流。
三、加强软件开发的辅知识使用和积累。针对当前软件开发中的一些情况,明年更加积极的学习javascrip、aja_和fle_等技术。能辅的把软件做的更好。
四、工作质量上,现在编程我是属于会写会编和局部效率,并不是全局的效率,明年一定要做到,编一个高效率的代码。这就要综合上面的三点,才能使其达到全局的高效。
程序员年度工作总结3过去的一年,我参与了较多的产品设计,从中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对动态产品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了我作为机械工程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我坚持自学,学习了当前机械行业新的工具软件和专业书籍,提高了理论水平。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设计、调试出口印度的摩托车试验机
印度之行是成功的,也是艰难和值得回味的。我们一行三人,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克服当地天气炎热和饮食不适应的困难,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将四台设备调试完毕,拿到了用户的验收纪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的地方。由于是第一次做车辆产品的出口,缺乏经验,我们的包装和防锈做的不够好,设备出现了故障,让印度人对我们的满意度下降。如果我们注意这些细节,用我们的产品打开印度这个工业刚起步的国家的大门,那么,我相信我们会从中受益。
2.主管设计PWS-J20B1
此试验机已经交检完毕,各项指标达到了技术协议要求,等用户款到发货。
3.参与设计PWS-200B
与毛工一起设计,对液压夹头,气液增压泵等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毛工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设计的严谨和严肃性,此产品已发货。
开发四部的工作是繁重和艰巨的,我在车工和毛工的指导下,较好的融入了这种紧张和严谨的氛围中,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工作有了更多的自信。
程序员年度工作总结4我是一名程序员,在过去的一年里,软件研发部团结协作,以及在公司这充满奋斗的环境下,我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百折不饶的精神,努力的完成了公司的各项工作,在软件研发、团队协作和个人成长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公司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特向公司总结汇报如下:
一、软件研发
根据公司的安排,项目的需要。在自身的努力、伍经理的帮组,团队的合作下,克服重重技术困难,增长了工作经验,收获丰盈:
1、asp.net开发
以前我在其他公司也做过一些开发,但是底层和架构与页面样式我都是没有涉及到的。通过这一年在本公司的的这些项目程序中的锻炼,我成长了,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首先,面向对象语言的收获。对于当前编程的主流思想是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对象来表示。以前理解这些话很费解都是从表面上理解,没有从深入的体会,通过这次asp.net项目的深入,不管是数据还是外部一些条件我们都可以抽象成对象,都可以用对象来表示,具体可以用语言中的类方等。asp.net如此,c#如此java也同样如此。
其次,具备独立完成vb.net知识方面的能力。以前没有做过vb的东西,加上这次深入的做,这次涉及到的领域也非常广,常用的重要的都有涉及,并且还补充_ml,java实际操作中空白的部分。通过这一年的开发,在.net方面我能胜任这方面的工作,能独立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再次,c#方面存在一些不足。LocALhOST通过c#这次软件的开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缺乏编程整体思想。这些都是需要在工作中完善和改进的。
2、数据库开发
数据库是伴随着项目以来用的最多最平凡的技术。以前对数据库只是会一些简单常用的操作,经过这一年项目的实战,对数据库的操作增加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和经验的积累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项目中还用到了oracel与access数据库,这是我的收获。
优点:能熟练的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特别是对sql数据库的操作,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基本上能合理的设计和新建数据库,同时在数据结构上也加强了对数据库的理解。通过项目的实践现在能熟练使用和编写多种sql语句。还掌握了一些关于数据库优化sql语句优化的方法,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优化。
缺点:数据是一门比较先进的技术,并不是你会写一些sql语句,能建几个数据库你就是数据库工程师。要成为一个好的数据库管理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工作积累。针对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多接触,多运用新的知识点。充实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
二、团队协作
上面的成功与收获,除了自身努力外,以及公司的支持。是这个团队铸造了我。我们这个团队也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拼搏协作的队员,使得它成为一个具有务实、拼搏、创新精神的团队。我与软件研发小组是一个整体,这里的团队总结也就是我在这个团队中的收获。
务实:公司下发的任务,下发的工作,件件都是用心去做的。我们这个团队中没有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做了工作以外的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做跟工作相关对公司有益的事情。相信在伍经理的带领下现在是这样,以后同样也是这样。
拼搏:公司给的每一个任务不管它多难,如果工作没有完成我们会晚上加班,也要尽可能的完成当天的工作。如果工作实在忙,为了赶进度我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也要尽可能的使项目提前。
创新:现在我们开始项目的时候都会进行研讨,一般都会进行一个效率和逻辑的分析与讨论,保证程序正确的前提尽可能的提高程序的效率。
互助:我们小组内只要任何一个人出现技术或其它的问题,我们都会彼此都会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拖住整个项目滞后。
交流:我们在项目中会及时沟通自己的收获,特别是一些针对性的技术问题。这样可以省了很多重复研究的时间,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时间。
在交流中只要我会的,我懂的,我不会去吝啬。我会积极的去与你交流,我的团队名言“人强团则强,人弱团则削”。
三、个人成长
通过公司这快一年的锻炼与学习我真的进步了很多,不管从技术上还是做事上,都不像以前那样了。我在公司学到的懂得的使我飞速成长。
技术上:不管从语言上还是做事的逻辑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的提高。现在在软件小组里面自己能独立完成一部分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
程序员年度工作总结5光阴如梭,一年的工作转瞬即将成为历史,伴随着新年钟声的临近,我们依依惜别硕果累累的20_年,满怀热情的迎来即将到来的20__年。在这年终之际,现对来公司一年来的时间里所作的工作汇报如下:
1、正义erp项目的编码工作。
了解新疆正义项目的背景、及计划安排,熟悉正义公司制度及业务流程,再到熟悉新能开发模式,之后我根据需求调研报告,从基本的数据库创建,到编码,完成了销售部、生产部、采购部、质检部四个模块的基本单据的制单、审核、选单、查询、打印等系列的编码工作;完成了正义项目的模块测试及流程测试。
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使我个人的耐心、细心程度及对工作的合理安排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在繁忙之中找条理,危难之中找希望。同时自己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细节地方技术上还不太成熟,还需加以学习与钻研。
2、、正义erp项目的实施工作。
从十一月初开始进行正义项目的实施,每天早起赶在企业上班前赶到企业进行erp的实施。实施期间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实施及对企业的erp系统的使用人员进行软件使用培训;纪录客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晚上下班后加班加点将每天的小错误及客户变更修改完毕。
通过这项工作,使我原本欠缺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学到了很多与客户交流的技巧及业务上的知识,更加明晰了erp系统的流程。但离一个成功程序开发人员的标准还差得很远,在今后工作中,定会多多注意,加以改善。
3、帮助和使用手册文档的编写。
帮助的编写使我熟悉了dreameweaver和fireworks的使用,为后期的oa开发也奠定一定的基础,使用说明的编写,使我更加加深了项目开发的整体思路与技术要点,总结了前期开发和实施中碰到的问题,并又一次的对软件整体进行了测试,对暴露出的小bug进行了最后的修改。
4、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加强学习。
平时注意收集有关pb方面的资料文件,提高自己的处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习java及oa方面的知识(现转为学习.net),为后期的工作打好基础。
以上为本人粗略的个人工作小结,请领导审阅,如工作上有不到之处,请领导不吝指出,以便本人及时改正,从而能更好地工作。
- 上一篇:初步设计方案评审意见
- 下一篇:商业计划书合作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