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解析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解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解析

篇1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学生、教学的三位一体,重视教学和学习的情感体验过程。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以学定教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是将新课改教学目标实现的鲜活表现。首先,多媒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面临高考压力,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高考考点的解析和硬性记忆上,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经历用来将教学要点阐释的明朗且易于理解。除却部分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之外,大多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的罗列和灌输。这就让高中语文教学从情感教育功能弱化为知识的简单传授。但是,新课程改革标准却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1]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生动的图像质感,让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呈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意识,从而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其次,多媒体技术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关键,只有学生兴趣的有效投入,才能让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介入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读写模式,画面和声音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制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丰富。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果只是枯燥的背诵难免乏味,多媒体的介入则能以画面的形式,将语言难以企及的场景再现,便于记忆的同时,让想象力有了承载。“这种全方位多媒体运用,展示着的语文教师气质的美,将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课文解读文本的同时,以一种轻松自然的心情愉悦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从而获得美的陶冶。”

二、高中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多媒体让高中语文教学更具有诗意和情境的直观性,但是高中语文教学毕竟不是艺术赏析和课堂活动,它更多的是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教学,单纯的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取的。其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要避免形式主义倾向。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并不是因为多媒体契合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是当前的大趋势,利用的是多媒体营造的热烈气氛和华丽效果。这样的教学过程往往让学生过足了“眼瘾”,而知识的有效传承则相对缺失。这就让语文课堂教学表现出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所必须承载的考点知识教学是一种灾难。其二,对多媒体的过度应用,往往容易忽视教师与学生的现实互动。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互动性的诗意效果。“所谓师生互动是指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平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间民主、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学生的思维容易局限于多媒体呈现的影音内容上,课堂听讲按照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走,交流大多停留在学生和多媒体课件形成的交流空间上,这让师生之间的现实交流相对缺乏。其三,多媒体教学在营造诗意影音图像的同时,却容易限制学生的心理想象空间。语文教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语文文本的解读,这也是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所谓的“文本已死”的意义所在。高中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语文文本的解读,引领学生的价值理念和情感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将语文教学文本进行了图片、音乐、文字的个人解读,然后以影音的形式再现给学生,学生的想象空间往往会被龟缩在教师的解读范围内,这也是多媒体解读的误区所在。如《边城》教学中对翠翠这一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本来翠翠是个多维而立体的形象,而教师使用多媒体,用简单的三言两语将其形象概括了。学生是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可就是不知如何理解。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多媒体理性应用

篇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高中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新的课程标准和要求之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多个方面转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地形成课堂之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并不断地探索更加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采用多种教学途径来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材在内容上相对较为陈旧,内容的设置形式也稍显单板,教材大多以知识点、文体等形式组合成为学习单元,这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着不利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组织不能是简单知识的罗列,而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结合教学经验,实现创造性地、科学地运用教材,使自身成为教材的研究者,组织学生开展名人名言和格言警句的摘录和应用,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凡人凡语”等创作活动,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文学名著的习读,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选定一些课本之外的优秀的散文诗歌等,带领学生在课堂之上进行品评鉴赏,帮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文章、句子等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例如,在完成舒婷的《致橡树》的教学任务后,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习《这也是一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科学延伸教学触角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比如描写自然美景的《荷塘月色》《囚绿记》等,作家运用精巧的构思、隽永的文笔勾勒出祖国的秀丽风景,美丽的自然风光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是比较普遍的,学生之所以无法受到感染,是因为没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建立起联系,仔细观察自然,经常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这样才能与作家产生共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课堂上的教学,还需要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高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将课堂教学的触角延伸至更大的领域内,在校园、家庭、社会中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增加学生的文学阅读量,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家庭中设置读书角,购置一些世界名著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综合反映,是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的能力体现,自学能力的高低对于课堂之上语文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所以教师要推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策略不断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有意识地从安排自学任务向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学方向和任务转变,此时老师限定好自学的大体方向,做好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前自学。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探讨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征.也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09(11).

篇3

1、多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项目之一。

2、多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多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篇4

自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人生三大教育阶段,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三大主科之一,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对学习数学有着感情。但是,经过调查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急剧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学生步入高中后,并没有很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套路,其惰性一如初中时,跟不上高中数学老师的步伐,为此甚至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这使得一些在初中时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一进入高中就突然觉得力不从心,数学成绩大幅度下滑。

二、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点

1.更为复杂而系统的理论初中数学多以单一的理论和简单的例题为主,其知识的结构较为简化;相比之下,高中数学知识则以更为复杂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其知识的结构较为严谨。所谓数学,其实也就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学科。2.更具逻辑性的解题思路初中数学在命题时,命题人因为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有限、理论不足等因素,往往会从难度较低的基础知识着手,意在打牢初中生的数学基础,为其在高中的数学学习做一定的准备;相比之下,高中数学则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计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所以命题人一般会结合各种数学理论和数学公式,在把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之后,再加上难度较大的计算过程,来充分考验学生逻辑性的解题思路。

三、初高中数学衔接要注意的问题

1.培养最初的兴趣如果要把初中常用的数学知识在融入高中数学中,老师并不是要把这些知识强行塞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是要着手发掘数学知识的内涵,采取积极的手段,努力培养学生最初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老师可以按照实际教育情况,布置一些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数学任务,老师要不断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课题,给学生建立起自信心。2.加强解题技能在许多高中数学的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通过专栏的方式展示在书中,这也是有助于学生去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分析和思维模式的方法。在这种特殊的指导性的作用下,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专属思路去对重要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习题进行解决,教材如是编写,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加强自我解题技能的训练。为此,高中数学老师要注意学会充分把握思维模式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规律性数学解题思路的过程中,保持其独一无二的解题技能。3.锻炼分析能力初高中数学一直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这在初中时,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开展初高中数学衔接教育,也正契合了高中数学对学生的分析思维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锻炼,不但要在解题过程中展示如何探索答案,而且还要站在分析专题教学内容的角度上,加入对题设、题干和题型的主观分析。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专题的分析中,掌握多重知识结构,找到自身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不足之处。

四、结语

篇5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我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找准切入点,建立与社会的联系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语文活动中要注重社会元素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学生写作的题材中要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东瓜》中,写农民“老王”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东瓜熟了,雨却无休止地下,买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时候,天气奇好,瓜价攀升”,“老忠闷声地抱瓜过秤,抱瓜上车”。“车开走了,老王拿着钱,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与同事说,结尾这一问,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是啊,“老王”一家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写作的学生未必全考虑到这些,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的情怀,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积极思考的眼光。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应和良好的影响。

篇6

1.1 学生合作不主动。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而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

1.2 学生参与不全面。有的学生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而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这些原因,使得教师难以调动学生人人参加。

1.3 师生合作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因为教学内容多,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一等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就匆匆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要求过高,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只好被动接受别人和教师的观点和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学习就容易失去兴趣。

1.4 学生角色不明确。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对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或角色落实不到位,造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符其实的常任报告员,而其他学生陪坐的局面。

1.5 教师评价不全面。教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如果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不把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地结合,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 提高课堂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效率的建议

2.1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与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教师应该改变课堂管理方式,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活动空间,教师应当改变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互动进行语言交际。教学过程的优化改革,要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前提,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既要有教法的要求,更要有学法的要求,把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教师主要起着激励、组织、点拔,引导的作用,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2.2 创造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第一,极力促成师生间情感协调。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尽力使自己与学生交朋友;在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不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而随便斥责人,尽可能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在教学中注意民主,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一些疑难允许学生通过讨论发表不同意见与看法。这样,师生才能相互信任,从而促成师生间情感的高度协调,也只有在这种协调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才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第二,促成学生间情感协调。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关键是要让各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亲密”起来,消除一切心理障碍,从而达成情感上的协调一致,做到“无话不说”。为此教师在平时要对学生渗透一些同学之间应和睦相处的教育,有意识淡化同学之间的差距,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有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第三,培养学生乐观、自信、豁达的心境。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最大敌人是学生的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为此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四,尽可能使用电教手段,实行多媒体教学。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关键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单一呆板、枯燥无味的语言符号学习中解放出来。多媒体手段能直观生动地将学生引入立体的语言学习与应用环境中。

2.3 准备必要的知识信息。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进行,而是依靠自己“摸索”着进行。因此,在知识和信息方面作些合理的准备,是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扎实语言基础,掌握基本用法。在启动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前必须让他们有一定语言知识基础,如基本的语法知识,基本词汇用法知识以及习惯表达等。否则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互动学习目标也成了“空中楼阁”。高中阶段小组互动学习的效果优于初中,其原因就在于高中学生具备更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第二,合理提供足够的信息。在为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提供信息时必须遵循熟悉性原则和听读领先原则。

2.4 在听、读、说、写活动中创设小组互动合作模型。可以说,几乎每堂完整的课都是由听、读、说、写活动共同构建的。这些活动能否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这些活动的学生是否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进行。小组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或许能在激励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活动方面体现出它的价值。

3 为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提供适当的控制条件

要使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效果,还有必要对该学习方式提供一些控制性条件。因此,本人认为,高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3.1 科学划分合作小组。实施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策略的课堂应敢于打破常规,根据合作学习需要来确定学生座位及课堂组织结构。一般三人为一小组比较科学。上课时三人一排而坐即可迅速成组进行合作学习。另外,小组成员最好按英语水平等次搭配均匀。每组起码应有一人基础较好,以带动全组开展学习活动。

3.2 避免学习课题过于分散,设计讨论话题。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巩固某方面知识或发展某方面能力。因此每开展一次活动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并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活动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3.3 明确教师角色,合理干预合作学习活动。通常情况下,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小组讨论活动,以免有些学生由于教师在场而拘谨。当学生不会表达某个词语时,教师可及时给予提示;还可在学生讨论即将结束时,迅速浏览记录员的报告提纲,必要时稍作指点。因此,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旁听者或帮助者的角色,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所布置任务,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科学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必须是在教师精心组织,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合理干预是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

篇7

【关键词】英美文化习惯 高中 英语教学 结合

语言学家拉多曾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学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次,高中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英美文化习惯的灌输是非常重要的。

一、英美文化对高中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外语,广义上来说,就是学习哪个国家的文化,一方面是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语言知识。高中英语学习,英美文化习惯和高中英语语言知识,两者同样重要。因此,高中英语学习必须要尽量多的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比如,过去中国人见面常常用“吃了吗?”打招呼,那是因为在中国长期以来吃饭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这样与英美人打招呼,他们会以为这是在请他吃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讲授语言中蕴藏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有效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内容的缺陷,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运用和掌握语言的能力。

二、英美文化对高中教学的作用

学习英语不能不注意中国和西方的差异文化,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常常发现毫无恶意的语言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则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如果了解了这些不同的英美文化背景,就不会产生这些误会了。

英美文化除了对口语教学及交际至关重要外,对英语教学中的其他内容,如听力、阅读及翻译写作也有影响。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听力训练上花费的工夫不少,但成果却不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英美文化了解太少。如与英美文化有关的材料,即使内容简单,有时也只是听明白了字面意思不能了解真正的内涵。

英美文化在英语阅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中同样也会给阅读理解带来困难。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典故和名人名句。中国人的典故多出自《论语》、《孟子》、唐宋诗词、四大名著及民间传说等等。而英美人用典故也多源于文学名著、民间传说及《圣经》、莎士比亚、名人演讲等等。

翻译及写作能力同样离不开英美文化知识。比如,汉语中常说“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气壮如牛”,而英语则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用“马”代替了“牛”。原因是中国人向来用牛耕地劳作,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成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的好帮手。由此可见,若想确切得学好翻译及写作,必须了解双方的文化知识。

三、英美文化习惯和高中英语教学的结合

在高中英语具体教学中,由于历来对于英美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分数,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却不能真正流畅地运用这一语言,不能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进行交际。如何改进这一状况,下面方法可以试一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

学习语言是为了很好得使用它,语言运用不仅要准确,而且要得体,要能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正确地使用。外语学习者如果有一种使用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兴趣和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就能更主动地学习。英美文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有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起教师教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贯穿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与母语进行对比,使学生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二)加强教师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渗透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门课程中,做到随时遇到随时教授。新课标实施后,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革,每一单元都有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并且在考试题目方面也有所增加。这样,学生学习英、美等国文化背景知识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然后才能在教学中随时把各方面的知识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顺利地进行交际,真正掌握英语。

(三)引导学生阅读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章。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能够出国留学亲身体验异国文化毕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阅读就成了一条重要的了解文化背景的途径。中国经济信息的快速发展,阅读信息交流渠道极为方便。在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教材,在自编教材的练习中多使用真实材料,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文章时,引导学生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知识。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外籍教师

当前学校都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了解英美文化。另外,从学习外语的角度来讲,与讲本族语的人接触十分必要。因此,可充分利用外籍教师,通过与外教课上、课下的接触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

四、小结

综上所述,英美文化习惯是在英、美国家产生并延续下来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英语教学和学习意义重大,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随时渗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到一门纯正的外语。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英美文化教学,那么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就可以学生和教学结果产生双重效应,使英美文化习惯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然.英美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陕西教育,2005(01).

篇8

我们要明确短文改错的命题宗旨:短文改错是一项主要测试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道题,既要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和纠错能力,也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及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此看来,现在英语的考查已经向能力方向转化。短文改错成为高考英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考查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的头脑中要保持清晰地条理性,条分缕析。所以有必要知道短文改错的设错热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短文改错篇幅短小,通常在100词左右,体裁通常以记叙文为主,间或有些议论文,题材内容比较广泛,但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理解大意并不难。设置的错误也很简单,都是学生平时常出现的错误,但也正是如此,短文改错才成为了学生的难点。自己总犯的错误,要找出来进行纠正也是很难的。这首先要求学生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涉及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短文的时态,人称以及行文逻辑等。

短文改错现在设置了10处错误,常见的错误有三种:错词、多词、缺词。错词占60%左右。现在就错词做一下详细的阐述。

一、动词的错误设置

动词的错误设置主要包括:1.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其中时态的错误较多,占80%左右。短文的基本时态在通读时要把握好。那么和基本时态不一致的就要考虑其存在是否合理,只要细致一些,时态的错误很好挑出,基本上每个短文都会设置时态错误,至于语态错误设置要少得多。2.非谓语动词错误。这类设置错误较多。非谓语动词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重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它包括分词做状语,定语时的主动,被动问题,以及动词-ing形式做主语,动词不定式小品词to的使用等。在解决这方面问题时,需要学生明确句子的结构,分清句子成分,进行仔细地推敲,才能明确它的错误在哪里。例如:A libarian work there told me some things.这句中,A libarian 为主语,told为谓语动词,me与somethings为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work这个动词原形就不能这样存在, Work一定以分词形式存在,我们分析A libarian 与work之间是主谓关系,所以work应改为working,这样,通过分析句子之间成分,明确名词与动词之间是主谓关系还是动宾关系就可以判断其错误并把它改正过来了。3.主谓一致错误。这更是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因为谓语的单复数并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会被忽视掉,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细心、细致,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联系词错误的设置

这种错误在短文中存在的比较多,一般会是2个,联系词错误有两类:

1.承接词。例如,像:and,but,so,however,therefore,besides等,这些词是文章承上启下的关键词,在纠错时比较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大小写问题以及是否有隔点。例如:I regained my confidence,adjusted my approaches but worked hard.中的but 就表达的是转折含义,而本句中的含义是一种并列,意为:我又重新获得了自信,调整了我的学习方法并且努力学习了。所以but 应改为and。这类错误是非常好判断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改对率一般都在90%以上。

2.从句的引导词。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触的所有句子90%多是从句,而不是单句,对于所有的从句其引导词各表示的含义,所充当的成分我们要时刻记在心间。只有明确的判断才能把错误挑出并改正。然而,这类错误设置得比较多,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因为现在学生对于句子成分的分析还是很欠缺的。这和我们整个学习阶段尤其是汉语,不再注重句子成分,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往往不知道句子的基本成分,而英语有些语句则太过复杂,从而导致书到用时两不知。例如:I was shocked to find which the physics teacher taught was totally beyond his understanding and I lost my confidence completely.中的 which 引导的应该是一个宾语从句,做 find 的宾语,那么宾语从句的引导词除that,whether,if外,都在句子中充当成分,which就是“哪一个,哪些”的意思,而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是译不通的,应该意为“我震惊地发现物理老师所教的东西远远超出了我的理解。”那么我们需要的应该是能做taught宾语的引导词,且能表达所需的含义,能完成这一功能的词就是what了。所以这里which 应该改为what。在这个改错中成分的分析是相当重要的。希望学生在学习从句时,一定要注意老师在讲解句子时所做的分析,注意英语中的“成分论”。

三、名词错误的设置

名词多是设置一些单复数转化的错误,或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间的差别,时常间有所有格方面的错误。这类错误看似简单,其实有时候也很难判断。比如,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例如:In our daily life, we unavoidably come across many challenge now and then. 在这句话中,就是判断 challenge 的可数与不可数问题,才能确定在何处改动。这其实有一定难度,但如果细致地关注下一句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下一句是:I meet a big challenge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在这句中,就告诉我们challenge 是可数名词,那么上一句就要把challenge加 “-s”. 所以关注上下文也是改错当中必须要注意到的。而所有格的改动则少得多。只占百分之四五左右。如:to raise people awareness of this problem中people需要加’s,表示人们的。

四、介词错误的设置

介词一般在固定搭配方面设置错误,比如“I’m very pround for having such an excellent teacher.”这一句子中,介词“for”应改为“of”,因为be pround of 为固定短语,“以……为骄傲”的意思,这种错误要求学生对短语的掌握要扎实,平时多看,多记,其次就是习惯用法。例如:As soon as I got to there.中there 是地点副词,前面是不能加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介词就是一种错误使用,要去掉。当然,这也可以归结到多词当中,但是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在我们的学习中介词的使用最为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功底扎实,平时多加训练。

五、形容词、副词错误设置

我们前文说过,短文改错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这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关于这类错误,一定要明确形容词、副词的基本用法。形容词,副词是中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主要考查形容词,副词的基本用法及其比较等级。在改错中,基本考查形容词,副词的错用。例如:The woman was so thankfully.中的thankfully就是副词,不能做系动词的表语,应该使用其形容词形式,改为thankful。又如:Writing something in Chinese every day, such as keeping a diary, will great improve your writing skills.中,动词要用副词修饰,所以great 要改为greatly。而名词需要形容词等等。在这类错误中,形容词的级别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不过,这类问题较少,这里就不赘述了。

六、冠词的错误设置

不定冠词与定冠词的错用以及冠词偏用是最常见的。如a hour,an useful book等的错用。这类错误很是有迷惑性,要求学生弄清楚字母的元辅音与音素的元、辅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要眼明心亮,才能把错误纠正过来。不过,冠词错误设置在多词,缺词上很多,需要我们多加关注。

七、代词错误的设置

这是属于行文逻辑关系错误,包括男女性别,人称的格,单复数等方面。在每个短文中都会有一个这方面的问题,只要我们心中把短文改错设置错误的方面铭记在心,每一处错误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八、固定句型及固定短语等错误的设置

这类错误是最需要我们同学记忆的知识。没有语法要求,不用我们分析句子,只要我们记忆扎实,基本上是逃不过我们的眼睛的。例如:“Don’t late.不要迟到。”

我们知道,“迟到”是“be late”所以,我们要加be动词;又如,短文中会出现 “as result”,那么我们会轻易地知道这里需要加一个 “a”。

短文改错是一个会者不能全对,难者什么都不会的这么一个让很多学生都很纠结的一道题,面对这么多复杂的知识点,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要盲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策略的解决问题。

首先,着手前要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讲述的内容,以及它发生的时间。其次,要了解文章的类型,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说明文;把握文章的时态等。然后再以句子为单位,逐句的阅读,分析,看好每个句子的时态,语态是否合适,句子是否完整,上下文前后是否呼应,主谓,指代是否一致。总之,要一句一句来分析。最后,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把自己最有把握的先找出来,然后再逐句推敲。

篇9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2]。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3]。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呢?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抛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参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一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一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5],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三)教学策略审理: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篇10

    第一、要多看书,这是每个同学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着,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我比较喜欢看《美文》、《小说月报》等杂志,如果怕浪费钱,我们可以登陆一些好的网站看免费的文章,如大型门户性教育网站国家教育在线(xuexi.la),其中的“美文赏析”一栏每天更新,时下最新最好的美文都可以在国家教育在线网站上及时看到。在这里我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

    第二、勤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第三、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同学们最好每天写日记,写日记是平时锻炼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日记不只可以提高写作技巧,还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不至于考试的时候没有事情可写。喜欢听歌的同学可以记些写得好的歌词,考试的时候用一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