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报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审计报告分析

篇1

关键词: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 审计与财务报表 审计

纵观国外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效果,实施双重的审计制度,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会大幅度增加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如何实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是确保内部控制审计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整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现实性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虽然是审计的两种不同方式,但二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性质相同的业务,都是为了合理保证和鉴证责任方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参照相关审计准则的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经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式所提出的审计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企业的管理层认真认定报表中所反映的各项交易事项、会计处理及账户余额等事项,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的认定和声明进行审计的过程,虽然高于管理层认定但却无法有效鉴证财务报表信息的绝对可靠性。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活动,内控审计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熟悉企业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内容,能够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详细阐明清楚,科学认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再经由注册会计师针对相关的内控认定和说明部分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审计。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二)两者相互补充,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在内容上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实现了两者间的相互支持和有效补充,财务报表审计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审计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漏洞环节,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优化和改变审计计划和程序。将二者进行有机整合,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控制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面临的风险。此外,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证据和进行的测试对两种审计活动都适用,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兼顾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共同利益的合理模式。

(三)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经之路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确定进一步应该执行的审计程序,并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控制测试来完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实施效果,从而能够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一个必要阶段就是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两者在审计程序上存在着相关性,相互融合,因此能够共同利用和分享工作成果。

内部控制审计中根据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对企业环境的证据及通过重大程序发现的具体错报等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控制测试,这样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错报,明确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可以及时为内部控制审计更改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提供线索。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实现整合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多途径的充分了解被审计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环境

要想有机整合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就必须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被审计企业及其内外部的相关环境进行了解,明确出被审计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这是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有机整合的必要前提。此外还应注意,内部控制审计在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内部环境时比财务报表审计要求更高。当前我国企业所使用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内部环境类、控制活动类及控制手段类将指引分为三大类,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提供了可靠的参照标准,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这种指引分类详细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果可以被财务报表审计中充分利用,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在实施审计整合时,如果是由统一业务组来执行,在审计过程中只需要执行一次即可;如果是由不同业务组执行审计业务时,可以通过加强沟通的方式来了解对方的情况。因此,充分地了解被审计企业及相关的内外部环境情况,是有效整合得以进行的基础。

(二)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程序是控制测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明确提出要求,财务报表审计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尤其是在对重大错报风险急性评估认定时,或是当单一采用实质性程序无法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对企业在相关期间或时间内的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控制,实质上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施审计。因此,内部控制测试环节是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关键环节。在整合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时,首先要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要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进行有力的支持。在测试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对适当人员进行询问、认真观察经营活动及对相关文件进行检查等。因此,在整合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有补充控制测试的范围,以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

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是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程序所包含的两大内容。二者对于整合两种审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实质性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对数据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对认定的准确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主要适用于特定时间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细节测试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测试,能够直接识别出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的错报,采取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真实可靠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又取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因此,当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只关系到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时,财务报表审计就不必采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而应相应的采取细节测试。当内部控制审计结果证明财务报表层次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完全失效时,则不必再进行细节测试,可以直接采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机整合,必须采用合适的实质性程序,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是相互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的两项业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者的结合既提出了必要性,也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性基础和依据。两项工作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监督审计工作的过程,一个是对审计结果进行鉴证。企业各相关管理者和决策者只有熟知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将其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审计的终极目标,才能达到相互利用证据、相互印证结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大幅度提高了审计效率。整合审计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策略,因此,应加强会计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强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的实际作用和历史地位,并要求企业应加强对相关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9,(9):88-94

[2]王美英,郑小荣.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

[3]李锦.论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J].商业会计,2010,(2):43-44.

[4]刘玉延,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10,(7):3-10.

[5]裘宗舜,周洁.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与启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J].财会月刊,2013,(2):35-36.

[6]刘玉延.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3-16.

[7]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6).

篇2

目前,理论界关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采用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与企业环境治理信息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为审计起点,主要采取“逆查”的方式,追踪到导致这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过程,最终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绩效性与合规性的考核与评价。二是采用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与环境保护方面所暴露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流程,发现薄弱环节,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方法。三是采用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中涉及环境治理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的项目为审计起点,检查分析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对项目是否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作出判断,一旦找到实施过程存在的偏差,就寻找产生偏差的因素,进而实现对这些项目的改进。

上述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虽然都实现了对审计起点的确定,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均未对各自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不利于审计体系的构建。Where、WhenandHow(从何处做、何时去做、如何做)应是运作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的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仅仅解决了以什么为出发点的问题,均未提及何时去做、如何做的问题,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次,均未对不同的审计领域加以区分。鉴于不同的审计领域应实施不同的审计模式,这种不对审计领域加以区分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展的。再次,均未对所包含的审计要素加以明确界定。起点、目标、依据、内容、方法与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审计模式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若不对各要素的内涵加以明确说明,将无法保证各审计模式的顺利运行。最后,实践应用性较差。审计运作模式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真正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才是构建审计运作模式的最终目标,但由于上述三种导向型的模式未对审计要素进行明确界定,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因而对环境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强。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新体系构建

鉴于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与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我国可以构建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整个企业环境财务审计体系的核心,通过对审计内容、审计依据的深入分析,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最终通过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

(一)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目标导向的审计模式的核心,它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乃至审计报告都会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目标依然是监督受托责任的执行。具体而言,该审计目标是通过检查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对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认定,为企业内部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环境保护控制体系提供保证,确保环境资源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以及环境财务报告责任。其中,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在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严密的控制系统对环境资源管理进行控制;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应当为受托环境资源的完整性提供保证,防止舞弊的发生;环境财务报告责任,是指管理者应对企业环境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相关环境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负责。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就是通过对管理者上述三种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审查,评价和揭示企业管理者环境保全、环保控制与环境财务报告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为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及其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加以说明的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料、能够反映企业的环境财务收支信息及对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账务记录。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容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与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其中,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状况。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重点是导致在财务报表中隐藏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此外,还应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恰当确认和如实反映了由于环境隐患带来的或有环境负债与其他应计环境负债,以及对环境管理费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估计。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是对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保护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审核。根据内部控制理论,环境保护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程序、制度与政策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管理者的环保理念与对环保目标的追求在这个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对该控制系统的审计监督,可以实现对环保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有效性的考核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到改进提升的方法,最终完成对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依据作为衡量与判断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衡量标准的环境财务审计依据,其内容囊括了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1.环境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加大了重视,截止到目前,已相继出台了14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8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34项环境保护法规。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上百项全国性环境保护规章与上千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由于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2.国家出台的环境标准。法律法规虽然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但却只能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而不能为企业的环境治理与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的具体执行提供方方面面可供参照的标准。为此,我国环境保护部先后出台了近300项环境标准,这些标准可归为三类: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上标准为审计人员实施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3.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核算标准。根据日本等较早实施环境财务审计国家的经验来看,会计核算标准不仅为企业内部的环境会计核算提供了指导,也为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审计依据。令人遗憾的是,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统一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标准,各个企业做出的环境报告格式均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因此,财政部应联合审计署、环境保护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实用性强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

(五)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方法作为环境审计之一的环境财务审计,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应同时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与专门的审计方法。其中,经常采用的传统审计方法主要有:查阅法,即查阅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以获得相关审计证据。抽查法,这种方法较多适用于审计人员面临较多与环境财务有关的经济项目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抽样比例,以对整个项目总体进行抽查。在抽查过程中,应对环境管理失控、环境制度不健全的环节加以特别重视。实地测量法,为对审计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保证,审计人员在对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进行查阅之后,还应实施进一步的实地测量。重新计算法,为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财务收支计算的过程与结果是否存在故意采用不适用的计算方法以歪曲计算结果的行为,或者无意间造成计算错误的现象,审计人员应对有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财务收支进行重新计算。除了上述方法,适用于环境财务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还有实地盘查法、观察法等。环境财务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领域,它有很多与传统审计不同的专门审计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为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从环境资源消耗量与环境资源浪费量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其中,环境资源消耗量是指企业为实现经济财富的增加所消耗的环境数量,并对所消耗的环境数量进行货币估值。企业所消耗的环境数量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减少、空气质量的破坏、水资源的消耗、林木资源的丧失等。由于资源消耗量是指资源消耗量的大小,资源浪费量是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两者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还应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进行考察。造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浪费,这里的资源浪费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的非有效消耗,即虽然消耗了资源,但该部分资源未能造福人类,也未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效用;二是资源的非补偿性消耗,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来环境的破坏,但如果消耗的环境资源被高效地利用了,那么人类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足以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进行修复,以还原环境功能,但如果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将只能形成一笔无法还原的环境“坏账”,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六)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是环境财务审计的最后环节,相较于传统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对以下内容加以特别说明:一是企业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资金来源的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来源、资金数量、资金到位时间以及资金利用进程;二是企业与环境保护事项相关的资产、负债及费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是由环境隐患所引起的或有负债的评估;四是在企业会计报告中对有关环境财务信息披露的情况等。

三、结语

篇3

一、在审计内容是,强调以经营审计为重点

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发挥保护性制约性作用,因而其工作重点放在财务审计上。以财务审计为重点的内部审计并不能直接协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在资源稀缺性程度日益严重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严峻经营环境的挑战下,逐渐推动了往日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当局的新要求,逐步将工作内容从以前的财务审计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这一转变过程可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中清楚地反映出来。协会于1947年最初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师主要处理会计和财务方面的问题,但也可以适当处理经营方面的问题。”这时,强调内部审计人员的根本职能是进行会计和财务审计,审计对象刚刚涉足经营活动领域。1957年修订后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会计、财务及其它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从而将经营审计和财务审计并列起来,同等重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71年,协会再次修订《职责说明书》时进一步指出“内部审计作为对管理当局的一种服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这就将现代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组织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大大拓宽了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域。此外,1971年的说明书还为内部审计师增加了一项新的职责,即“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从而极大的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此后,协会于1981年和1993年修订说明书时又更明确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评价所在企业各方面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从增强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效能着眼,为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提供实现经营目标所需的顾问服务。

目前,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相当深入。从美国来看,内审部门已广泛开展了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推销(包括广告促销效果)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有的企业内审机构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的影响也进行评估,“绿色”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也成都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据全美天然气协会和爱迪生电力协会调查,1989年美国公用行业的企业内审工作时间只有19%用于财务审计上(且还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其余时间都转向了经营审计。英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情况与美国相似。在日本,由于企业强调雇主和雇员间结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注重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领带与和谐关系,因而内审部门更少开展诸如财务收支审计、雇员欺诈行为调查之类的制约性审计,而是将工作重点致力于改进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等建设性审计上。

内部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以经营审计(经营活动的评价和改进)为主导,这是西方企业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最显著特点。

二、在审计策略上,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

参与式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4)向补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期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例如,美国百事可乐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竞争白热化对公司生存和发展命运的严峻挑战,不断改进审计工作,采取了解决问题导向型的审计方式。即鼓励被审部门的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提出所关心的问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使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可改进的机会,不简单地予以暴露;只向被审部门提供其需要的有用信息;针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提出不同的审计报告。其中,反映重大审计问题的报告和审计总结报告呈现送最高管理当局,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协调和授权;而详细性的审计建议报告则直接送给部门经理或第一线管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就地改进问题。内审部门采取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改善了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提高了公司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因而倍受公司管理当局的赞赏。

三、注重将审计结果的传递作为向管理当局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良好机会

篇4

关键词:内部财务审计;特性;作用;实施

内部财务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从财务角度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是否执行、会计核算流程是否遵守、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产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是否达到。集团企业由于下属子分公司众多,会计核算层级复杂,内部财务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特性

1.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内向性

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通常由集团财务部门、稽核(审计)部门组织人员完成。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集团内部各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内部财务审计既要提供监督、评价,更要提供咨询、服务。内部财务审计一般在集团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工作,向集团主要领导负责。

2.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程序相对简化

内部财务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计划、实施、终结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集团的情况比较熟悉,在组织实施审计时,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可以大为简化。一是制定内部财务审计项目计划时可根据集团内部各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集团财务年度工作计划拟定,报集团领导批准后实施。二是内部财务审计针对性比较强,许多资料和调查都可以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平时积累。

3.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灵活性

内部财务审计主要是为集团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内部财务审计的范围必然要涉及到集团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内部财务审计的形式多样、灵活,既可进行例行内部财务审计又可以进行内部财务专案(专项)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内部财务审计还可进行事前(事中内部财务)审计。

4.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及时性

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是集团内部的职工,因而可根据需要随时对集团内部的问题进行审查。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既可以根据需要,简化内部财务审计程序,及时开展内部财务审计;还可以通过日常了解,及时发现下属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苗头,通过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采取应对措施,纠正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作用主要有: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监督作用;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评价作用;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控制作用;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促进作用。

二、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实施

1.制定内部财务审计计划

集团财务部门、稽核(审计)部门在年初时制定集团年度内部财务审计计划,制定内部财务审计项目计划时,应根据财务、稽核年度工作计划,结合被审计公司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定审计时间。年度审计计划制定好后报集团领导批准,由集团财务部门、稽核(审计)部门组织实施。在对下属公司开始实施内部财务审计前,先下发《内部财务审计通知书》,《内部财务审计通知书》一般应包含经下内容:本次内部财务审计的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及审计时间。被审计单位填好回执后交回审计人员,《内部财务审计通知书》及回执是审计底稿的一部分。

2.内部财务审计具体实施

内部财务审计人员进入被审计企业开始审计后,审计人员应主动和被审计企业相关人员做好沟通,请被审计单位及时、完整地提供财务预算、决算资料,合同协议,资产台帐、会计凭证、帐簿等文件。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应先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流程,比如销售流程、采购流程、费用流程等。流程了解完毕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测试,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需要多抽一点样本看看是不是每个样本都是有适当的控制。内部财务审计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财务报表科目进行实质性测试,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关注被审计企业的资产使用状况,包括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情况、台帐登记情况、标签张贴情况、资产的保养情况等。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底稿,并对必要的证据进行复印。审计人员对有关事项进行调查时,有权要求被审计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证明材料。

3.内部财务审计终结

内部财务审计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应及时对工作底稿进行整理(如有疑问及不明确的地方及时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形成《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书》,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拟处理意见和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经和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后,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形成的最终的处理意见,《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书》需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审计人员在审计底稿、《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书》、相关测试表格、复印资料等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形成后报集团领导审阅,将集团领导的意见及时反馈给被审计单位,并督导被审计单位限期整改。根据实际情况,如有必要,审计人员还应为被审计单位出具管理建议书。

篇5

作者简介:江苏华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所长助理兼质量控制部主任、苏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专家委员。

随着国家对税务机关职能的强化及对税务征管要求的提高,税务部门税务征管的压力正不断地增加。为了节约人力物力,提高税务征管的工作效率,税务部门已逐渐加强利用中介机构所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来协助税务征管,提供有效涉税数据。因此,很多地区的税务部门纷纷要求企业的年度审计报告兼具税务通用性,要求通过对企业年度审计报告中的涉税事项的阅读,能够全面、详细地获取到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中所需要的各种真实涉税信息。

年度审计报告对涉税信息的披露与税务部门要求的差异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要求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以合理确信会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年度审计报告中包含了企业的相关涉税信息。然而,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对涉税信息的披露与税务部门对涉税事项的披露要求仍然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

1.对涉税信息的披露深度不同

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是报表的潜在使用者。税务部门虽然也是报告的潜在使用者,但是,年度审计报告是为所有的潜在使用者服务的,它不可能仅侧重于涉税信息的披露,而只需要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相关披露要求进行披露即可。而税务部门为了利用中介机构的审计报告为税务征管提供便利,其对审计报告的披露内容和披露深度的要求是较高的,其所强调的是要求披露完整的涉税信息。

2.对重要性标准的掌握程度不同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报告需要合理确信会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并须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企业在报告截止日的财务状况及年度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审计准则对审计及审计报告的要求是关注重大方面,而非面面俱到。同时,审计过程需要达到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平衡,这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基于一定的重要性标准执行审计业务。对于低于重要性水平的审计差错,注册会计师可以基于专业判断而不作进一步的审计调整。同时,重要性标准是一个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判断过程,不同的审计对象由于其企业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千差万别,故基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而得出的重要性标准也是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在确定时虽然会被控制在企业某个经济指标的一个较小的相对值范围以内,但是,对于规模大且内控好的企业,其金额绝对值仍然可能会较大。

而从税务的角度看,由于税务部门所要维护的是国家利益,因此税务部门在执行税务征管和税务检查时不存在重要性原则,只要发现差异,无论其金额绝对值的大小,均需进行调整。

年度审计报告对涉税信息的披露与税务部门要求的协调

中介机构所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与税务部门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途径:

1.保持常规年度审计报告的披露格式,同时,根据当地税务部门对所得税汇算清缴所提出的涉税事项披露要求,另行出具专项税务审计报告。

这种方案,比较容易协调好中介机构、纳税人以及税务部门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相对而言,是解决年度财务审计报告与税务披露要求之间差异的较好途径。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满足税务部门利用中介机构协助税务监管的目的,也便于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针对不同的报告作出双向选择。其惟一的缺点是,由于需要出具常规审计报告和专项税务审计报告两份报告,故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纳税人的费用负担。目前,包括广州在内的一些南方大中型城市已较为普遍地采用了这种方法。

2.在审计报告的附件构成中增加专项涉税信息的披露内容。

此种方法由于不需要在出具年度审计报告以外另行出具专项税务审计报告,不会额外增加纳税人的经济负担,故受到纳税人的普遍欢迎。然而,专项涉税数据既然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构成,注册会计师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基于前文所述的原因,注册会计师按重要性原则执行审计业务,其在审计报告附件中所披露的专项涉税数据也是基于重要性原则而产生的。由此与税务部门的披露要求在深度上势必存在差异。从而,会在无形中增加中介机构来自税务方面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附件中增加专项涉税数据的披露内容时,最好单独设页,并对其披露的前提条件进行书面设定。例如:“上述涉税数据系基于审计重要性原则而产生,提请报告使用者注意。”否则,注册会计师必须对所有涉税内容进行详细审计并披露所有细节性数据,从而,审计的成本就会大幅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上述两种方法的具体选用与施行,必须建立在中介机构与当地税务部门取得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否则,如果在未得到税务部门的支持与认可的基础上而贸然实施,则有可能会因为税务部门的干预而导致操作的失败。在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过程中,须注意以下环节:

(1)事前沟通

中介机构应积极参加税务部门组织的各项年度汇算清缴布置会议,掌握其核心精神。同时,结合其要求,就审计报告中涉税信息的披露方式及披露的深度与税务部门进行初步沟通,以获得税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2)事中控制

建立涉税反馈的应急处理程序。中介机构对于从客户或税务部门所得到的任何涉税反馈,要及时组织研究。对于其中的合理反馈,应立即对相关审计程序及报告披露作出相应调整,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如为非合理反馈,也应及时与税务部门进行协调,以商榷解决的办法。

篇6

瑞典全称瑞典国(Kingdom of the Sweden)。是北欧的经济强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其经济均未遭受太大损失。二战后,瑞典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不稳定,40年代未,60年代和80年代属于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的时期,50年代、70年代经济增长缓慢。进入90年代,瑞典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199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为1.8%。瑞士是世界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5932美元,居第十位。

瑞典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国有在公用事业、运输和工矿业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瑞典是西方国家中福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即使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瑞典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是国家之首。其政府组织形式采取议会内阁制,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其议员通过竞选产生。议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决定税收和公共资金的使用,监督政府行为和国家行政。内阁是行政机关,由首相和若干内阁大臣组成,首相由议会提名,经议会批准后任命。内阁由议会委托管理国家,并对议会负责。全国设立平行的且相互独立的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两大系统,均属司法机关。

二、 瑞典政府审计的起源和

早在1539年,瑞典就成立了皇家审计厅,负责皇家的财政及审计与控制工作。以后瑞典政府审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直到1920年,瑞典成立了中央政府的审计机构,后经改组称为瑞典国家审计局,一直延用至今。瑞典国家审计局负责国家审计工作,同时负责政府和政府管理工作。进入20世纪,瑞典向福利国家迈进,国家直接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卫生、医疗、老年保险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增加税收,一方面扩大支出,因此瑞典国家审计到80年代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对政府各项拨款与支出的审计上,以保证政府福利国家目标的实现。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瑞典国家审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标志有两个:一是了《瑞典国家审计局法》,使国家审计有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有了审计行为的基本规范。二是开始发展绩效审计。60年代,国家审计组织就已经开始实施绩效审计,到80年代,绩效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普遍实施的主要之一。

三、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一) 政府审计机构

瑞典的政府审计是由下列人员和部门来进行的。

1. 议会审计师

议会审计师由国会从国会议员中选出,每年选举12人,任期一年。国会审计师负责对国会和内阁各部的审计工作,其常设机构是秘书处,成员为国会审计师的助手。

2. 国家审计局

国家审计局是政府所属机构,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它不负责内阁审计,只对政府下属机构进行审计。国家审计局除进行审计工作外,还从事政府会计管理工作。因此,它不但具有监督机关的性质,还具有管理机构的某些特点。

3. 地方审计机关

瑞典地方审计机关与国家审计局在各自政府级别中的地位和隶属关系不同。国家审计局是中央政府行政部门的组成部分,而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则独立于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受地方立法部门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瑞典地方审计机关分两个层次,一是省级,二是市级。两级地方审计机关负责对各自政府行政部门的财政及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瑞典国家审计局与两级地方审计机关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适用于国家审计局审计的法律是《瑞典国家审计局法》,而适用于地方两级审计机关的法律是《地方政府审计:指导原则》,前者由议会制定,后者由地方议会制定。

(二)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机构设置

瑞典政府审计活动主要由瑞典国家审计局来进行,故本文以下涉及瑞典政府审计的内容均以国家审计局为背景。

瑞典国家审计局是瑞典国家最高审计机关,也是政府会计的管理机关。它从属于内阁,向内阁负责并报告工作。

国家审计局的领导机构是领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审计长(领导委员会主席)、瑞典政府开发部部长(领导委员会副主席)和其他不少于6名的成员。领导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均由政府任命。审计长任期6年,可无限延期。其他委员会任期4年。

领导委员会有权决定下列:

1. 国家审计局工作范围内有关计划与执行等重大事项。

2. 有关立法的重大事项。

3. 有关的重要组织事务、内部工作方式或工作制度。

4. 国家审计局向国会提出预算申请和其他重要问题。

5. 职员的健康检查、惩处(包括开除)、起诉、外迁及离职等事宜。

6. 由审计长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家审计局设有五个处,分别是秘书处、行政管理处、财务管理和处、财务审计处、绩效审计处,各处下设若干个部门,此外,政府设立一个委托审计局代管的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席由审计长兼任,另有一名政府部长。其他成员由政府任命。通常若干名国会议员为咨询委员,以便国会更好地了解国家审计局的工作情况。

瑞典政府审计在机构设置上有下述特点:

1. 议会和政府分别设主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且分别有各自的工作范围。这一做法无论是与“立法模式”的英、美等国,还是与“司法模式”和“独立模式”的法国、西班牙、德国、日本等均差异较大。当然这与瑞典审计局的地位有关。

2. 建立了独特的“行政模式”的政府审计制度。瑞典的这一模式与前述提到的美、英、法、西班牙、德、日等国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的最高政府审计机构或者独立于议会,或者隶属于议会,但都独立于政府,瑞典的国家审计局则是一个纯粹的内阁机构。因而,其地位相对较低,其审计的独立性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3. 采用集体领导的方式。与美、英、加拿大等国不同,瑞典国家审计局不是采用个人领导,而是采用集体领导,其最高领导机构是领导委员会。瑞典的这一做法与日本会计检查院相同。

4. 按业务设置审计部门。瑞典按照审计的业务内容设置了财务审计处和绩效审计处,这种机构设置,与前所述及的美、英、加、日等国大相径庭,它们的内部机构都是按行业或部门设置的。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这一做法,易于按审计类型实施审计,易于审计人员掌握某类审计的,从而更有效、深入地开展审计。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1)不利于对被审单位进行系统的审计;(2)容易浪费审计资源;(3)不利于全面培养审计人员。

(三) 人员配备

瑞典国家审计局除设审计长外,还设副审计长一人、审计长助理若干人,处长5人,其他审计、会计及办公人员300余人,大部分从事审计工作。从绝对数来看瑞典审计局的工作人员并不算多,但就相对数而言,瑞典则是审计人员比较多的国家。

进行审计人员培训是瑞典国家审计局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工作人员一般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良好培训,但培训时间较短。

四、 工作职责与审计范围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职责是《瑞典国家审计局法》赋予的。瑞典国家审计局有以下三方面职责:

1. 会计管理方面

(1) 开发政府部门计划管理、会议管理的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管理标准。

(2) 确保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性。

(3) 为政府会计颁布规章制度。

(4) 管理中央政府公共会计,审定会计报表和预算报告。

(5) 检查中央政府在瑞典银行中的帐户。

(6) 进行财务统计。

2. 预测管理方面

(1) 预测下一财政年度国家收入,用于编制国家预算。

(2) 预测本财政年度国家支出情况,预测经修订的下一财政年度国家收入情况,用于补充国家预算。

(3) 向政府和国会审计师提交年度报告。

(4) 向政府提交国家决算及帐目摘要。

3. 审计方面

(1) 检查中央政府行政管理工作。

(2) 检查接受国家资助的单位对资助金的使用情况。

(3) 检查中央政府行政管理的费用情况。

(4) 检查中央政府采购部门的采购活动。

(5) 监督政府经办机构内部审计活动。

(6) 监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活动。

(7) 监督其他政府机构行使颁布重要规章条例权力的情况。

4. 国家审计局在审计、会计和有关方面帮助中央政府培训有关人员。

从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职责范围可以看出,它和美国的总署和英国的国家审计署一样同时肩负审计职责和其他职责的国家,但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其他职责无论是从广度和深度都是英、美所望尘莫及的,它不仅进行会计管理,而且参加预算管理。这虽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是凤毛麟角。一般而言,审计部门是有多种职责,不免要分散精力,甚至相互干扰,但瑞典的立法者们对此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会计和内部控制所采用的标准是提高财务质量的先决条件,正因如此,他们才把会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部分职责划归了国家审计局。

从审计来看,长期以来瑞典国家审计局主要开展财务审计,自6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日益受到重视,8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比翼齐飞,共同构成瑞典国家审计局审计工作的主旋律。瑞典审计局与美、英、澳、日等国一道共同推动世界范围内政府绩效审计的。

五、 绩效审计

瑞典中央和地方审计机构都开展绩效审计,其家审计局开展绩效审计已有20多年的。80年代以来,瑞典的绩效审计成果显著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比较规范的审计方式。随着规定的日益完善和绩效审计的日趋成熟,绩效审计在瑞典已经取得了与财务审计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审计局的工作中,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财政管理已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绩效审计主要包括两个阶段,调查阶段和深入调查阶段。

1. 调查阶段

在调查阶段,审计师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从而形成自己对以下问题的看法:

(1) 被审计单位的活动目标是什么?是否有与目标相适应的业务活动。

(2) 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中是否存在问题或薄弱环节。

(3) 被审计单位有无建立保证业务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制度。

为此,在这一阶段,审计师主要做以下三项工作:

(1) 目标。在作目标分析时,审计师要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了解领会了议会或政府为其业务活动规定的目标,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方向是否与目标相一致;业务活动进展中环境变化因素对达到规定目标的;工作结果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

(2) 业务活动分析。业务活动是指资源通过生产转换而形成成果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生产过程即指制造产品过程,也指行政管理过程,国家审计局进行的业务活动分析主要是指行政管理过程。

对业务活动分析时,审计师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高低;工作或生产效果是否达到了计划规定的目标。

(3) 管理制度分析。管理制度的分析重点是要确定被审单位的管理制度能否提供作为管理决策依据的信息和,被审单位的组织结构能否适应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作管理制度分析时,审计师要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并不断完善发展了应有的或行政管理制度;外部的各种规范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的影响程度;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等。

2. 深入调查阶段

如果在调查阶段发现了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审计师就要进行深入调查。否则,审计即于调查阶段结束。深入调查阶段的工作一般限于在调查阶段就目标分析、业务活动分析和管理制度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而且在哪些方面发现问题,就深入调查分析哪些问题,而不必再重复全部事项分析。深入调查阶段的工作具有下述几种共性:①核实调查阶段发现的问题。②结合效果、效益对所核实的问题做出解释。③提出纠正或改进的建议。

近些年来,国家审计局在绩效审计方面优先考虑的审计事项包括:

(1) 政府管理控制系统。

(2) 需要改进组织管理、控制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政府活动。

(3) 需要进一步明确作用和任务的经办机构。

(4) 政府采购部门的工作效率。

(5) 政府部门使用电算系统的效率。

根据上述瑞典国家审计局绩效审计的程序和内容可以看出,瑞典国家审计局的绩效审计与英、澳、日等国家的绩效审计及美国“三E”审计的内容是基本相近的,但它们有自己的侧重点,主要强调业务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从效果性而言,比美国“三E”审计中对效果性的界定要宽,美国“三E”审计中的效果性仅据计划项目效果,而瑞典绩效审计的效果性则涵盖了生产活动的效果性和行政管理过程的效果性。

在绩效审计上,瑞典国家审计局与英、美等国的最高政府审计机关一样,广泛运用调查的方法,在绩效审计程序上,瑞典国家审计局注重后续检查。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国家审计局还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后续检查。审计局一般要求被审计单位在6个月内向其汇报落实审计建议和采取措施的情况。如果对被审计单位的落实情况不满意,或被审计单位对落实未有动作,审计局还可实施一个专门的落实计划,或通知政府采取适当行动。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这一做法与英、澳、日等国的最高政府审计机关的做法相同,为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保证。

与财务审计相比,绩效审计不是年度定期性检查,不是固定在财务报表所列示的财务信息,不是运用固定、单一的方法。因此,对审查内容与方法以及何时进行审计完全由国家审计局决定。

六、 审计程序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财务审计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制定审计工作计划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工作计划包括:

(1) 认真分配全部审计工作,系统地把此项工作分成若干部分,并应将审计的资产分成几个部分,并说明当务之急应做的事项。

(2) 为每一部分订出审计项目,为每一个审计步骤预定时间,并为全部审计项目分配审计人员以及适合的咨询人员。

(3) 通知被审计机构内部的人员,由审计人员占用的时间、意料外的事项不列为审计程序的要点。

2. 评价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对现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进行检查,以便评价其可靠性和为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范围及目的提供论据。

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可使审计人员判断某项存在有意或无意的错误。在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机构,审计人员在很大程序上可能依靠这个系统,以便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相应地限于他检查个别的会计事项。对内部控制系统较差的机构,审计人员必须在很大程序上进行检查,以便对会计记录的可靠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3. 评价与证明文件

审计人员的结论必须取决原始工作文书和得到的凭证。还须清楚表明该工作文书已经审计人员考查。凭证应该是充分的、相关的和确凿的。

完整性表明,凭证必须是全面的,不必认为审计人员所作的结论已经基于这一点或代表一些事实。

相关性表明,审计人员必须把作为其结论基础的凭证合乎逻辑地列入结论中。

确凿性意味着,就审计人员所作结论的重要性而论,倘若凭证失去查询的有效期,则该凭证应受批判性检查。

4. 形成审计报告,报告审计结果

审计人员在取得充分、相关和确凿证据的基础上,形成审计结论,编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属于公共文件,它一般送给:

(1) 议会。

(2) 行政部门的主管部门。

(3) 行政部门的经办机构通常是被审计单位。

(4) 新闻媒介(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财务审计程序与英、美、澳、日等国的最高政府审计机构的审计程序相比,虽然在阶段划分上存在不同,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还是大体相同的。这些国家在审计程序上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都十分重视审计计划,这对审计工作计划实施是不可残缺的。与作为司法模式的法国的司法性审计的审计程序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在:法国的审计法院有裁决程序,而瑞典国家审计局则无此程序。

就审计报告的报告对象而论,瑞典有其独特之处。美、英等“立法模式”的国家和法国西班牙等“司法模式”的国家其审计报告的报送对象是议会或国会,作为法、日等独立模式的国家审计报告一般向议会和政府同时报送。而瑞典国家审计局除需报送议会、行政部门的主管部门之外,还同时报送被审单位,这可以说是瑞典国家审计局报送程序上的一大物色。这一做法利于被审单位及时了解国家审计部门对其的评价,以及所发现的,及就此提出的改进建议,利于被审单位及时予以改进。

七、 审计报告

瑞典是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审计报告充分发挥作用的国家之一,它象美、德、日等国一样。注重发挥立法部门的监督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的作用。议会把国家审计局提交的审计报告有选择地在报刊或政府公报上公布,并根据议员和公众的反映,对被审单位的负责人或当事人进行处理。瑞典在发挥立法部门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同时,积极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向被审单位的主管部门报送审计报告,以加强其对被审单位的监督。另外,在绩效审计家审计局利用了后续检查程序来保证审计建议的落实,由此可见,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报告虽不及法国审计法院的审计报告那样具有司法效力,但仍具有相当的强制性。

八、 与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的关系

瑞典民间审计由皇家贸易委员会确认资格的特许师进行,也可由较低等级的注册审计师进行,它与瑞典国家审计局之间不存在联系,各自独立地开展工作。

瑞典与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在政府内部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大型公司亦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政府内部审计机构不归国家审计机构,与国家审计局之间也没有组织上的关系,但业务上可以协调工作。

九、 与评析

瑞典是北欧强国,上实行君主立宪制,采取“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由于其政治、经济、国家及传统等诸方因素的形成了独特的政府审计制度模式———“行政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的特点是最高政府审计机构隶属于政府,受其领导,并对其负责,与“立法模式”、“独立模式”和“司法模式”下的政府审计机构相比,地位偏低,其活动明显带有政府影响的烙印。但由于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对象是政府各部门的经办机构和公共机构等,故其独立性并不会受到太大干扰。瑞典所代表的“行政模式”的政府审计制度与“立法模式”、“司法模式”、“独立模式”。共同构成世界政府审计制度的四大模式。前苏联和我国均属于这种模式。

瑞典政府审计制度与其他国家审计制度另一个迥异之处,是它在国会设有国会审计师,负责国会和内阁各部的审计,这一设置与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地位较低有关,并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这一欠缺,毋庸置疑,在政府审计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瑞典国家审计局。

瑞典国家审计局在机构设置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重视集体领导的作用,它的最高领导机构是领导委员会:二是按业务类型放置业务部门,此法易于按业务类别开展审计工作,但不利于对某个单位系统开展审计和对审计人员的全面培养。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工作职责非常广泛,既包括审计工作,也包括会计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如此广泛的职责,在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机构中是极为罕见的。过宽的审计职责容易分散精力和出现工作间的相互干扰。就审计范围而言,无论是从审计对象来说,还是从审计来看,与美国、加、澳、日等国一样,都是属于范围广泛的国家。

绩效审计是瑞典国家审计局积极倡导的一种审计类型,就其内容而言与前述大部分国家的绩效审计及美国的“三E”审计基本相同,但它更强调效果性、效率性审计,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审计。从审计程序上,注重后续检查,这对于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瑞典国家审计局的审计程序虽与英、美、澳、加、德、日等国的审计程序基本相似,但仍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报送对象上,它除了要向议会、政府主管部门报送审计报告之外,而要向被审单位报送,这在其他国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篇7

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适时加强村级财务、村级债权债务、村集体资产资源等项目的管理,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关注和反映的焦点和热点。管好农村集体财务,实行村级财务审计,对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的村级财务审计现状、原因及对策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村 财务审计

村级财务问题一直是农村中的一个焦点、难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几个村,委托我所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现谈谈审计的个人体会。

一、村财务审计的目的、内容和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部分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侵占集体经济,造成村级财务混乱,村务不公开,或公开的内容不具体、不明细,有的村虽然成立了村理财小组,但设立不规范,审核不严,村务流于形式,造成群众意见很大,往往在村换届选举后,村民迫切要求进行清产查账,查明村干部有无贪污、舞弊等违法乱纪,比如土地征用款、青苗补偿费等收入是否全部入账,发放是否准确;山林收入、财产出租收入是否入账,招待费的开支是否合理,资金有无挪用,利息是否入账等等。涉及账时间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多年。由于村自身的财务力量薄弱,所以委托我们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委托审计的内容,村清帐小组一般提不出具体的、明确的事项,基本上成为村级财务的全面审计。

二、村级财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几年的村级财务审计看,村级财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低,业务素质不高。早几年,村财务人员大多由本村村民担任,年龄偏大,部分兼职,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虽然有些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业务素质普通不高,部分形同虚设,起不到财务监督作用。近几年,村财务转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兼管,但大多凭村出纳的报账资料做账,未能发挥会计应有的职能。

2.会计设置不健全,使用混乱。甚至不设立“银行存款”明细科目,将其收付纳入“现金”;同一事项,在不同的科目反映等。

3.会计原始凭据不规范、缺乏管理。如收款凭据,既有农村集体经济专用票据,又有白条“收款收据”,票据未实行专人使用与保管,收据上下联错位、代开、遗失、开票日期颠倒,收据未入帐情况等。付出票据,大多无合法凭据。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审批权混乱,村长、书记、会计、出纳家属、甚至其他人员(如集资建房款由工程施工方直接收取售房款)等人插手财务工作,收入未入帐或未及时入帐,收入直接抵销支出等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

5.凭证填制欠完整,原始凭证及清单不全,金额涂改、粘贴,凭据无领款人签字,或签字模糊,代签或按手印,支出发放无依据,支出标准不一,数量与金额计算不符,甚至合计数存在多报等现象。如某村发放土地征用款15.003亩金额180036元,而合计数付出16.003亩金额192036元入帐,多报征用费12000元。

6.档案保管不善,会计凭证、账册、收据存根、重要合同,村委会会议纪要等保存不完整。

三、审计主要方法及发现问题的处理

审计过程中,我们以账簿为主要依据,以货币资金收支为主线,对历年的收支进行分门别类的汇总审核:

(一)收入审计

对村收入,特别是土地征用、拆迁安置、青苗补偿、山林承包、房屋租赁等收入,我们逐笔进行审核,列出清单,包括发生时间、缴款单位、内容、收取标准和金额。然后,将账面收入与合同、与收据存根进行双核对。将核对情况,在报告正文中披露。同时将账面收入、合同收入、无合同收入、未按合同执行、合同未执行等情况,制作成表格,作为报告的附送件。特别是村民有意见的,或者金额较大的,逐笔反映。无意见或金额小的收入,按类别汇总披露。

(二)银行收支审计

对村未设立“银行存款”明细帐,出纳无银行存款日记帐,不能提供或不能全部提供收付全部凭据的,一方面,我们与村清账小组一道,向村开户的银行、信用社提请协助,要求其提供被审计期间的对账单,然后根据我们的审计经验及现金账面收支,有针对性的抽查若干笔数(如金额较大,或有异常的),请银行帮助提供原始收付凭据复印件,将其与村现金账面核对,发现是否存在未入账或者被挪用情况。如审计某村银行收付时,发现该村存款利息未全部入账,款项付给某气动元件厂(该厂与村无业务联系,村账面无记录)。对发现的问题,以及抽查情况,在报告中进行披露,提请村清账小组与相关当事人核实。另一方面,我们将每期的出纳结报单余额和同日的银行对账单余额进行对比、分析,以确认是否有挪用资金情况。如某村审计,经余额对比,反映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出纳处均有大额库存现金,对此情况,是否与村民反映的资金被挪用相吻合,我们在报告中进行了披露。同时提请报告使用方,关注库存现金余额中可能存在的未及时入账的土地补偿费支出。

由于银行、信用社拉存款,村往往在多家银行开户,村资金在各银行户头之间转账也较多,因此我们对该种情况,关注收付是否入账,收付时间是否合理。

对设立“银行存款”明细账,我们将发生额与银行对账单逐笔核对。

(三)收款收据审计

在村账面收入审计的同时,我们将已入账的收据号、收款金额进行汇总,将汇总数与收据存根核对,将差异,与缴款方核实的,并利用表格形式予以披露。如某村审计,发现如下问题:有存根联、但记帐联未入帐的有24本收据,金额579659.66元;记帐联已入帐、但未提供存根联的金额958725.17元;为他人代开收据金额1918374.00元;未入帐金额90062.60元;被审计期后入帐500元;票多开、款小收600元;收据缺号一张。上述情况,我们在报告附送件中均一一列明发生的时间,缴款人,款项内容,开票人等。

(四)支出审计

村土地征用款、青苗补偿款支出,我们逐笔、逐户反映支付情况。其他支出按委托要求,进行归类汇总,对有异议、或金额在一定标准以上的支出,逐笔进行审核并披露。

(五)审计中发现问题处理

审计发现问题,我们不是忙于下结论,先向村清账小组反映,联系当事人调查、了解、询问,当场做好谈话笔录。对难以查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向清账小组反映,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在报告中予以披露。

在完成实质性审计后,我们整理、撰写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提交给村清账小组,征求和听取意见反馈,对报告涉及相关事项的披露深度、广度与之进行沟通与交流,甚至进行激烈的讨论,并充实一些新的审计证据,修改相关文字,语气,完善审计报告。然后按照本所审计报告出具的流程,签发正式审计报告。

四、启示

通过几年来的村财务收支审计,我们得出如下启示:

1.村民和村清账小组,在清账初期,主观期望往往过高,总是希望经中介机构查账就能查出村干部贪污、舞弊等违法乱纪的结论,一旦审计结果与其愿望有相当的差距,就可能对审计报告进行挑错,因此,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我们要明确提醒村清账小组,社会中介机构,受职权限制,部分取证工作,可能难以开展的,使清账小组对审计的局限性有必要的认识和理解。

2.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严谨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少作一点主观测和推理,多一点取证,为减少审计风险,我们要全面和清晰反映每一项业务,对村各项收支进行归类、分析、整理,以详尽的披露和说明,充分的附表,使村民容易看懂和理解。

篇8

2,做好迎接省局财务内审前的各项工作.及时总结我局的内审工作,结合整改情况写出自查总结,编制有关报表,迎接省局内审.

3,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注重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继续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4,进一步加强经费的管理监督,继续做好县(市)局凭证日常审核工作,及时纠正发现问题.

5,认真贯彻落实省局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把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6,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岗责体系建设.

7,做好二季度,三季度经费收支的分析工作.

8,想办法出注意,提出增收节支措施.

9,按照市局统一部署,继续做好机关效能建设的组织实施阶段工作,不断提高处内每位干部的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圆满全年完成任务.

10,做好年终结账的准备工作,所有经费收入,支出按所属年度入账,调整各项经费的余额.

篇9

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部门工作活动中绩效情况的一种审查,审计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正性原则、客观性与独立性原则、增值性原则、沟通协调原则,学校绩效审计要按照确定审计项目、制定审计计划、实施现场审计、起草审计报告、交换审计意见、跟踪检查来进行。

关键词:

绩效审计;学校;绩效管理;运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成为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拟从绩效审计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对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对绩效审计在学校工作中的运用加以研究,并提出学校绩效审计的相关问题。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和特征

绩效审计是指具有独立性的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和程序,对被审计部门工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绩效审计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被审计部门的有效审计,促进被审计部门活动的透明性,提高工作服务质量,从而为实施监督和纠正措施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绩效审计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绩效审计采用的方法具有独特性。与我们常用的财务审计不同,财务审计目的是为了差错防弊,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等,所以经常采用核对法、盘点法等。而绩效审计目的是为了促进被审计部门的透明性,提高其工作质量,所以经常采用质量控制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所谓的3E审计。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绩效,所以审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这里所谓经济性是指在工作管理中是否将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水平,效果性是指一项工作的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之间的差距,效率性指的是工作中的投入产出比率。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被审计部门工作的透明性,为实施监督和纠正错误提供信息支持。在财务审计中,审计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出现差错,防止违反财务纪律,保证财务工作的真实合法性,而绩效审计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为了更好的提高组织绩效,实施管理监督。

二、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

与绩效管理中的其他行为一样,绩效审计也应当坚持相应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由绩效管理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正性原则,第二客观性和独立性原则,第三增值性原则,第四是沟通协调原则。公正性原则。所谓公正性原则,要求绩效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诚实、公正、实事求是;同时在收集绩效信息的过程中,要做到清楚准确,能准确的反应审计对象一段时间内真实的绩效情况;最后还要在绩效审计的时候,做到全面系统。客观性和独立性原则。所谓客观性,是指绩效审计时候不应当存在任何主观方面的偏见,要完全根据绩效审计对象的情况,准确客观的加以反应。而独立性是指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绩效信息不能互相重复,每一个审计指标都应当有自己所反映的特定内容。增值性原则。所谓增值性原则主要是针对绩效审计的作用而言的,因为绩效审计的精髓就在于审计人员要审计出被审计部门在活动、项目方面的增值性结果,并把它作为被审计部门下一年绩效预算投入的增长点,而绩效审计当中确立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三个目标也都是冲着绩效增值而去的。沟通协调原则。我们反复强调,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审计,提高被审计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通过绩效审计之后的反馈和监督来实现的,在绩效反馈的过程中,沟通和协调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之间的沟通也十分重要。

三、绩效审计在学校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与所有的公共部门相类似,学校工作也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服务性的特征,在具体运用绩效审计的时候,可以按照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实施现场审计、起草审计报告、交换审计意见、跟踪检查这几步来进行。确定学校绩效审计项目。在学校绩效审计的过程中,确定审计项目可以说是学校绩效审计的第一步,在这里我们要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来确定学校绩效审计的具体项目,例如教学效果、学生和家长评价、社会和学区评价、工作效率高低、铺张浪费问题、资金使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校绩效审计的项目立项,为下一步审计计划的实施做准备。制定学校绩效审计计划。在确定好学校绩效审计项目之后,我们就可以制定具体的绩效审计计划了。审计计划的内容包括学校绩效审计的目标、审计计量表制定、审计时间安排、审计的方法体系、审计中的信息沟通方法、审计档案的管理等,同时还包括人员配置、人物分解等其他任务。实施学校现场绩效审计。事实现场绩效审计是将绩效审计计划转换为现实必须得一个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收集到能够正确反映学校绩效问题的一些有力证据;第二要求审计人员对学校绩效证据能进行仔细的分析;第三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绩效结论。现场绩效审计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绩效信息收集的准确性,确保收集上来的信息能够正确的反映学校工作的实际绩效,同时还要注意收集的信息要便于现场分析。起草学校绩效审计报告。在进行完现场绩效审计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学校现场绩效审计的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报告的起草。绩效审计报告一般包括摘要、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正文部分,要求对学校绩效审计的过程、审计得出的结论以及审计的建议等都详细的加以说明,为下一步的绩效改进奠定基础。审计报告在撰写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要结合审计的实际情况,不可以脱离实际,信马由缰。交换学校绩效审计意见:报告起草完毕之后,按照预先的计划,我们要将前一阶段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出来的问题和被审计的学校进行意见交换,看看我们的绩效审计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或者对审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以找出学校绩效管理当中的一些不足和改进方法,以使绩效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学校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跟踪检查学校绩效改进情况。学校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促进被审计学校活动的透明性,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所以在交换过审计意见,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学校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之后,学校就应当对审计过程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改进,这种改进即是对绩效管理工作的反馈,也是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改进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绩效改进还可以对学校绩效审计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经验进行广泛的推广,为其他学校提高绩效提供参考。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 财务审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 03—0173—03

[作者简介]栾春玉,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22)

一、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财务审计教学目前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个案教学。而财务审计很多流程式操作是需要实践环节辅助认识,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财务审计职能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缺乏感性认识,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材乏味。在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考,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财务审计这门课程一直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该课程一直从属于会计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专院校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开发,“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几乎没有。笔者曾经在2009—2011年对我校会计系1000多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70%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多、枯燥、抽象、难以理解,25%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理解了,但不知实际如何操作和运用,只有5%的学生认为比较好理解。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什么是工作底稿,80%的学生不知工作底稿如何编制。其主要原因是:财务审计普遍采用“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堂上严重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能采用的只是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综合性、系统性差,比较分散,所以无法从总体上领会财务审计工作的精髓。

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观念传统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重视财务审计课程教学,存在“重会计、轻审计,重理论、轻实务”的状况。有些院校只开会计专业,没有审计专业,而财务审计课程一直是“大会计”专业下的主要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财务审计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及综合性学科,融汇会计、税务、统计学、经济法、计算机等理论与方法,它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所以财务审计课程难度较高,本科院校将财务审计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安排在快毕业的最后一年。由于有的学生会计基础不扎实,再加上有较多的学生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的学生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时间紧张,心里不踏实,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

2.高职高专培养方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高专在课程设计上,没有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过分强调理论教学,重视说教和灌输,在实践环节上蜻蜓点水,非常肤浅,没有深度和广度,没有发挥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和执业界的技术需求。

3.财务审计实践教材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导致审计准则、制度、政策也处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从而使财务审计教材、实践教材都无法及时更新,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致使有些内容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审计实践发展较晚,审计课教师难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财务审计教材和实践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再加上财务审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财务审计理论内容太多,各种理论互相穿插、渗透,导致学生一方面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难以一次性理解透彻。

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经调查,在财务审计方面具有“双师型”教师的学校平均仅占3%左右,这种现状使得财务审计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懂得审计实务,还要懂计算机技术,不仅要懂会计电算化,还要懂计算机操作技能而真正适应这一要求的教师却是风毛麟角。

5.财务审计模拟实验成本高,设计难度大。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资料,只需要一个典型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和整理,到明细账、记账凭证汇总表,再到登记总账,最后到会计报表的填制就可以了。财务审计一般采用逆查法,先从会计报表审计,再到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审查时间一般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所以财务审计实验资料时间跨度较大。实验资料除了会计实验所需资料以外,还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契约书、协议章程等,除了准备正常资料以外,还要设置“审计障碍资料”。

同时根据审计目标,还要审查账实是否相符,需要对现金存货、同定资产、证券资产等通过盘点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而实物资产的配备难度较大,它需要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以及债权、负债采用函证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和所有权的归属,有时还需要直接观察法等其他方法来证实资产的存在。此外,一个单位一年以上的会计资料,企业一般不愿意给予提供,因为这会涉及到商业秘密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数据间的连续性、相关性与钩稽性,这就使得资料的筹集难度增大。随着计算机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对财务审计实验资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充分考虑电算化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对数据和资料要求,不仅准备模拟手工资料,还要准备电子财务审计数据,要购买软件、计算机等,所以财务审计设计难度较大,需要耗费一定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同时硬件设备成本也较大。

6.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缺乏足够的资金。建立财务审计模拟实验除了设计难度大以外,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比如,对存货、现金、固定资产的盘点,对往来款项的函证等,而这些在实验室里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只能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弥补。联系校外实习基地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但财务审计课程一直从属于大会计专业教育范畴,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只重视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开发,而对审计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开发却不重视。所以很多院校财务审计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还处于探讨阶段。

二、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围绕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形成“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验+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以培养审计专业技术为主线设计课程,将财务审计课程一分为二。其中,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课时分配上,要尽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最佳,突出高职高专实践性教育的特点。

1.单项实训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的。案例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师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的例子,对原理、理论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让学生深入审计情境的现场,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审计思维模式和审计职业的洞察力。财务审计课程内容一般分成两块:一块是审计理论和方法,内容较少;一块是审计实务,内容占90%左右。在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这一块,笔者认为,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审计实务方面,主要以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为主,案例分析旨在说明哪些违背了审计准则、会计制度、法规,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弊病。案例讨论旨在说明解决的措施和途径,做哪些调整分录。但这种案例教学比较机械,没有设置多种情境,不能培养学生审计的应变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综合实训包括模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财务审计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贴近现实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财务审计理论的内涵。审计模拟实验就是先确定一个被审计单位,以该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基础,采用适当的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完全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在获取审计的证据、出具审计报告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审计约定书的编制,审计计划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实践操作过程,熟悉财务审计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抽样、实质性测试,以及各种审计方法和概念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审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审计不再感到抽象,获得对审计的直观的认识,并能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满足工作要求。

三、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1.改变观念,重视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高职高专重视这项工作,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因此高职高专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会计、轻审计的观念,重视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对于建设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一方面要指定专人负责,并派专人去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实践,尽快完成审计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联系好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基地;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组建一个知识结构搭配合理的研发小组。无论是单项实训,还是综合实训,无论是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建设,还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要成立研发小组来专门研究组织、设计实践教学。首先,案例教学特别是在案例选择上,既要符合教学需要,还要新颖、有时代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必须由研发小组搜集、组织设计案例,并编成案例习题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需要配备整套财务背景资料和一到两年实际的财务数据与电子数据,同时还需适用配套的工作底稿。由于实践资料的收集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知识面广,所以要求研发人员不仅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组成这样知识结构合理的研发小组,才能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加强财务审计教材的建设。一方面以开发单项实训内容为主,根据教学环节,按照教学进度配备具有一定实践教学内容的教材,以便于学生尽快消化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以综合实训为主,确定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作为模板,所需素材要求既能满足手工模拟实习,又能满足电算化模拟实习。在编写实践教材中,购货与付款循环、销售与生产循环,以及投资与筹资循环等业务要囊括在中。同时无论原始凭证、账簿、报表还是工作底稿都应按实际模板建设,除了全套财务资料,还要包括进行制度基础审计所要求的相关资料,以及各种内控制度和上一年的审计报告。在编写模拟审计对象财务资料时,应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设置一些审计陷井。财务审计实验教学要具有扩容性和开发性,不设置答案,要由参加实习的学生自由判断。如对往来款项采用函证审查时,应对哪些客户进行函证,由学生自己判断。同时要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的要求,设置一套适用工作底稿。

4.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采取措施,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1)要安排教师到会计事务所、企业、审计机关去脱产学习或作兼职,提高他们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定期集中进行实践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3)可以聘请业务素质强、工作经验丰富的财务审计专家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强化审计的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承担实践课程教学的指导工作。这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的交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鼓励专业审计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汁师)、CPI(注册会计师)考试,提高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以便获取更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洁玉等,新世纪我国审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6).

[2]徐贵丽,审计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教育,2010,(10).

[3]鲁莹,对高校审计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1,(2).

[4]于红莉,高职院校“审计实务”课程建设的构建与实施[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