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

篇1

近年来,我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明显的标志就是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开设了相应的实训课程。我校整个实训教学体系包括二年级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四年级上的财务会计单项实训、四年级下的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基础会计课程实训主要是原始凭证的认知,填制、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及财务报表编制,通过简单经济业务操作了解会计工作流程。财务会计单项模拟实训是在基础会计实训基础上进行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单项实训,以财务会计理论教材中的各章节为实训单元,按授课进度分别组织实训。目的是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通过单项模拟实训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财务会计中涉及经济业务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学习中的某些关键点和难点。最后的会计综合实训是将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实训,也是在单项模拟实训教学的基础上的复合实训。通过一个会计主体一个月近200笔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根据实务回顾相关理论知识点,并完成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财务报表的全过程,从而对会计工作全貌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

二、任务驱动模式在财务会计单项实训中的应用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根据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准则指南编写的《新编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与《初级会计实务》接轨。该课程以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为导向,完全按照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体系安排实训案例,给出常见业务的关键原始凭证,从资产、负债、所有制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到财务报告编制设计了十四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下又设置若干任务,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本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按照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确定项目任务:

通常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提出本次课的一个或几个任务,明确任务内容和要求。

2.理论知识回顾和总结

教师针对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包括主要业务会计分录编制,由学生分组讨论后上黑板归纳主要会计分录,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于重要业务再辅之以理论练习题进行强化,帮助学生回顾财务会计相关理论知识。

3.实训实施:

结合实训任务,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原始凭证分析:

根据每个任务中涉及的原始凭证进行业务分析,由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出代表分析业务处理思路:包括会计分录编制、相关金额的确定,处理的原因等。

(2)编制记账凭证:

根据经济业务数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记账凭证编制。通过填制有关记账凭证,使学生熟悉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并掌握常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

(3)登记会计账簿:

根据每个任务中设计的重要账户,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相应总账或明细账。通过账簿的登记,使学生熟悉会计账簿的登记要求和注意事项。由于是单项实训,每个任务比较单一,故暂不进行报表的编制。

(4)检查评估:

先由各组学生互换资料进行评分,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任务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如记账凭证分录是否正确、填写是否符合规范;会计账簿登记是否符合要求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记录结果:

将每次实训成绩予以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登记在记分册中,最终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中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18-02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没产生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思路清晰,概念完整,逻辑严密,因而给电算化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模拟实验资料的不完整、不系统、仿真度低使得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而学生往往也错误地认为上这门课就是学习几个程序而已。现将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感受陈述如下。

一、会计电算化实验前应注意的问题

1.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账套管理,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及其全部账务处理流程用电脑完成,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是电脑操作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软件操作的不理解性,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枯燥,被动,且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的学习,内容是纯粹的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比较抽象,通过案例教学在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案例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会计理论和生动、实际的现实案例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2.学生在上机之前,首先安装系统盘时应强调尽量采用光盘中的配套SQLServer2000数据库,否则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其次准备好实验资料。上机实验时,要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最后实验前应选择好学生账套的保存方式,防止数据丢失影响以后的业务处理。

3.制定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财政部在1994年5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中提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会计核算方面全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达到10%~30%。第二步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文件中规定了会计电算人员培训目标及层次,根据财政部规划,到2000年在城市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有60%~70%已接受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的技能;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放在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技能这一层次上,同时也要兼顾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达到更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照顾大多数学生,认真贯彻教育要创新发展的原则,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学完本专业课后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

(2)独立操作通用的会计软件。

(3)用掌握的计算机和会计知识对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维修、维护及二次开发。

(4)根据会计电算化知识,熟悉财务软件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软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及准确性进行判断。

二、理论教学体会点滴

1.讲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知识时,要结合具体财务会计软件和典型会计业务;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教学。

2.教师要在上课前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可遇见的问题并加以重点讲解及演示操作,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实验课上机操作做好铺垫。

3.不断地总结学生上机操作遇到的问题,反复在理论课上对其进行解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验教学体会点滴

1.课程目标定位不正确,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是否能胜任会计工作?

2.课程设置缺乏正确的参照体系,缺乏端正的课程框架。

3.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

4.对于这种操作及课业连续性要求高的课程来说,机房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学习。

5.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功太差,计算机基本操作太不熟练了。诸如制作会计报表,当单元格里出现“#######”时都慌了手脚不知发生什么事了,不敢再操作,不管等多久都要等到老师来帮助解决,这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知道,导致辅导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非常有限,甚至出现每节课都拖延直到差距变大后最后放弃实践操作,而且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基于多年的中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上好这门课,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即教学目的,还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并要充分考虑到生源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电算化的教学导向以实用为主,尽量避免会计电算化系统仅仅是手工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撮合”,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养。例如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财务软件开发商开展的各种认证考试,及时更新知识;学校应提供机会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考察了解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专业教师应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

2.保证多媒体教学正常进行,上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质量的保证缺一不可。

3.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并重。在讲授电算化理论,尤其是各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功能,例如账务处理系统设计、工资、销售等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内部结构时,最好是在穿插讲授小程序的基础上,演示相应的系统软件,以便加深感性认识。

4.要适当扩充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

5.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而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帮助和启迪掌握理论的人去作出科学的推论,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6.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两种形式:(1)分散实践课程。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2)综合实践课程。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7.加强学生的相关学科的学习。特别是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的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但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财经类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知识高速更新的背景下,能力的获得远比知识的获取重要。教师应强化案例教学和学生应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因此,如何才能将我国会计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模式?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这便成为现在中职学校和专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管友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中国电力教育[J],2009(2)

2.康莉.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构思.内蒙古电大学刊[J],2007(12)

3.聂旺,胡红菊.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8)

篇3

1.会计教育目标模糊,与就业形势联系较少。

我国会计教育的最初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核算性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仅仅拘泥于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是还要有处理相关信息、参与决策管理、进行职业判断以及防御风险的能力。同时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熟悉外语以及国外的相关法律、社会文化也成为会计人员必不可少的考察条件。另外,我国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多种多样,许多高校分不清是该培养企业会计人才,还是初中高级会计师,还是注册会计师,只是把相关的理论课程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授予完毕,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会计教育体系的层次主要是由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但是每一阶段的基本目标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本专科与硕博研究生之间缺乏清晰的层次,难以在各自的教育目标上进行准确的定位。

2.会计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不够新颖。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的专业课不够系统,主要表现在:首先,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一部分课程之间有较多重复的内容,比如说中高级会计与注会、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都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内容;但是还有一部分知识点却没有明确的课程来讲解,例如中高级会计对或有事项、所得税等内容讲解得不够清楚。其次,重视会计制度但是却轻视了会计理论。

3.师资力量有所欠缺,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高校会计专业的相当一部分教师脱离实践,缺乏实践经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在进入教学岗后,教学任务较重,很难有时间去参与社会实践,同时高校本身对教师的实践环节要求不严,没有提供时间、经费等方面的外部条件。其次,高校会计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据统计,我国高校会计教师队伍高学历和高职称比例较低,队伍结构也不合理,甚至有许多教师不能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

二、解决我国高校会计教育问题的对策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使其健康积极发展就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综合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改革教学模式,多元化考核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不但要注重学习专业的会计知识,更要及时关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体制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将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同时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主动学习,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怎样主动学习知识,提倡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实施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2.明确会计教育目标,紧密联系就业市场。

明确会计教育目标,主要是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为主要方面,能够培养出有知识、有素质、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扎实专业知识,还要广泛了解与会计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在日新月异的会计准则面前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但是凡事要抓主要矛盾,会计学毕竟是一门具有专业特点的学科,所以我们所谓的通才也是以专才为基础的。各个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划分初级、中级和高级教育的班级,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同时,区分对待本专科以及硕博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将每一层次的目标细化,而非统称的高级专门人才。

3.合理设置会计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会计课程的合理设置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目前,会计学课程设置可以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一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着重将每门课程的内容划分清楚,避免出现重复和遗漏的现象。例如,清楚界定中、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将之前比较模糊的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等内容明确到某一门课程中去。将高级财务会计与国际会计等相似度比较高的课程合并讲解,既节省时间和师资力量,又能够使同学们更系统掌握相应的知识。二是及时更新教材,由于会计制度和准则更新比较快,一般教材很难跟上改革的步伐,所以使用的教材应采用最新的版本,老师也应将相关的变化及时传达给学生。最后增设主要课程,因为学生所修的课程在就业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因此应多开设一些在企业中比较容易使用到的课程。比如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另外,内容比较陈旧的课程可在讲解时注入新的内容,或者是直接更换掉内容更新不及时的课本版本。总之,会计学的课程设置应当有较宽的知识面,较清晰的授课内容,会计课程设置得是否合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汲取能力,所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首先应着力提高会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增强教师集体的责任心、事业心,才能使教师将更多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质量上;其次要提高会计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到单位挂职锻炼等方式完善教师集体会计理论知识,提高实务能力;第三要严格要求会计教师队伍,既要保证其知识面宽广足以胜任教学要求,又要保证其与时俱进、与会计领域前沿动态同步,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另外还要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提高会计教学的效果。

三、总结

篇4

一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培养具有先进会计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各部门财务会计工作、促进经济会计信息有效传递的复合型会计人才。“21 世纪中的高级会计人员应具有五种知识、六大能力。五种知识是指:会计专业知识、宏观经济背景知识、基础知识、资本市场和营销方面的知识、法律知识;六大功能是:账务处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筹划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上述知识和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乘风破浪游刃有余。因此,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会计技能促进社会经济中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在借鉴西方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族特点,提出财务会计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会计专业人员。总的来说,高校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培养具有先进会计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各部门财务会计工作、促进经济会计信息有效传递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应结合实务性与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以会计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时调整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概括来说,财务会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会计学基础,即初级财务会计,主要阐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二是中级财务会计,主要包括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也是所有企业都会遇到的会计问题,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编制等;第三是高级财务会计,主要解决企业遇到的特殊会计问题,如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具体而言,对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一般包括3大部分,首先传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即初级或基础会计学;其次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重点按要素类别对会计实务进行讲解;然后,根据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教授学生按照标准的格式编制财务报表。

三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应以实践要求为指导,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诸多学者强调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来解决案例中提供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用于财务会计教学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老师的教授,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主动寻找案例中企业的问题所在,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学习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思维、开发潜力。(2)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而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主动思考,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夯实理论的根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案例教学法用于财务会计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案例教学法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各个小团体,分工合作,共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和统一协调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推广,原因在于其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案例的选择比较困难,现成的可以用于教学的案例太少,教师往往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做相应的改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教师自己撰写案例,需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应该具有实用性;撰写出来的案例要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案例具有针对性;案例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这要求案例具有趣味性。

四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手段应该是针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近年来,高校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教师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1)基于学生角度。首先,多媒体能形象直观的反映出教师教学的内容,带有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教学也通常比传统教学中的数字以及枯燥的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质量。但现实课堂上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的板书时间,一堂课下来可以讲解很多内容,其蕴含的信息量大,且变换快,让学生难以跟上教学的进度。这样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的“高效”往往让学生抓不住教学内容的重点,走马观花过后能把握的知识点很少;另外由于学生的笔记常常来不及记,这样一堂课结束后,学生能回忆起来的内容很少,课后的思考消化很难。财务会计的教学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的知识没掌握牢固,后面的知识学起来更加费劲,因此对学生而言,要想在课堂上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作课前准备。(2)基于教师角度。首先是教学课件的制作问题。课件本身是否生动有吸引力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在课件上的反映情况。有些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也会为了节省时间而将课程的内容全部放在课件上,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其次是课堂讲解的问题。财务会计相比于其他科目,其本身没有很多的趣味性,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尤其是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往往会只顾自己讲述,而忽视了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用于思考消化。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以致整堂课全是投影的教学效果不一定好,而针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或许更确切。

篇5

论文摘要:《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的入门课程。要学习会计学科,首先要学习基础会计,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操作性都比较强,为这门课程的“入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基础会计》是一门重要的会计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会计课程的先修课程,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及操作性,学生掌握了这门会计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对于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而言,抽象、空洞、难以理解,甚至语言的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其他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难以“入门”,为后续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为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基础会计快速入门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会计入门第一课——看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基础会计课程的专业性和专业概念的抽象性,课程内容超强的系统性,都会给初学者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常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不易入门的感觉。所以会计入门的第一节课,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好奇心和好胜心。所以,我们大胆尝试,利用第一课,帮助学生跨过学习会计的第一道门槛。

第一堂课如果照教材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会计的概念、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抽象的理论,学生不理解、没兴趣,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上好第一节课,唤醒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让学生重视基础会计课程,应当是每一位会计教师的责任。所以,我们决定,第一堂课不讲授课本抽象难懂的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财务处和校内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翻阅查看会计资料,学生边看,教师边解说。通过看账使学生在第一堂课就对“账”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感性上,对什么是账户,账户的借栏、贷栏、余额栏等结构有所了解,这样学生脑子里有“账”的烙印,对以后会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其次,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详细向学生介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向学生介绍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的资格证书,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再到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相当于为学生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往往这些知识一讲完,学生对会计的兴趣马上就被提了起来。接下来可以向学生介绍取得会计一系列资格证书应学习哪些课程,通过哪些考试。学生对会计学习就能做到事先有数,最起码愿意接受这些课程。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情绪饱满、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鼓励学生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学习。充分发挥第一堂课作用,以提高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二、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讲

根据高职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会计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会计准则的不断出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我们先后走访了各级各类企业资深会计人员,召开财务专家座谈会、企业有关人员座谈会、历届毕业生座谈会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构建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整合《基础会计》知识体系结构。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计量、会计核算方法等内容,对初学者而言,这部分内容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如果在开课时首先讲解这部分内容,势必造成学生稀里糊涂,像听“天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这部分内容调整到课程最后讲。此外,对有些内容,如:财务报告、财产清查,成本计算等,在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中将详细讲解,在基础会计中可以做简单介绍。本着实用、适用和快速入门的原则,将会计要素与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与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作为基础会计的主要重点内容讲解。其次,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最新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大信息量。最后,将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考证内容等纳入课堂教学。

另外,在课时分配上,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新的课程体系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以岗位技能要求来组成教学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要求,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并根据学科特点,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压缩理论授课学时,对会计基本理论的

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践技能的比例。

三、加强实践教学——练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且该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将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理解、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环节中采用了三种形式:随堂实践、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

1.随堂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练。在学生掌握复式记账原理的基础上,抓住会计核算程序的三大环节,即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让学生进行随堂技能训练,使他们在课堂训练中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为以后的单项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打下基础。

2.单项技能实践。单项技能实践是指在教学中,按各章节次序以加强学生的实务训练为重点,例如:在讲授会计凭证的内容后,让学生就会计凭证的填制,进行单项训练。这样,通过逐章逐节过关,循序渐进,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对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正规化的技能训练,使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综合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通常在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周进行,模拟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指导学生从建立新账、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会计账簿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分析,进行全过程的综合演练。通过这种逼真的实战演练,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有了更加综合、清晰和直观的了解,巩固并深化了会计理论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另外,校内综合实训课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财会人员来校指导,向学生传授其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总之,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其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提高其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各种实践性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实践体会,完全模拟实际会计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

四、努力做到授课语言—通俗化

会计起源于生活,用身边的事例增加学生对会计的亲切感,让学生感觉会计不仅不是遥遥不可及的,而且就在我们身边,唾手可得。贴近生活的举例或比喻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索,学生常常会产生一种恍然有所悟的感觉,确立自信,变畏惧为兴趣。会计基础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生动活泼的故事、贴切的比喻都能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幽默风趣、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能给课堂教学增添情趣,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无限学习兴趣。善于挖掘生活情境。会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会计教学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会计知识贴近生活,感受到会计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会计的魅力,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教师在会计教学中随时可将生活引入教学,将教学引入生活。比如,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资产的重要性;用借鸡下蛋卖蛋还钱来解释融资租赁等信手拈来。总之,通过会计问题生活化不仅做到了教学通俗易懂,快学快会之目的,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中,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强调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以适用为原则,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顺序上做到一体化,与工作过程相适应;教学上引入新的方法和手段,强调案例教学和建立实训实验室;考核上以实践为主,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会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2010,8:169-169.

[2]胡玲燕.对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71-172.

[3]张桂丽.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性教学;学科;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58-02

一、教学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0年达到26.5%,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 090所,开办会计专业591所,占54%;会计专业在校学生1 074 650人,其中本科373 763人(中国会计年鉴2009,2010)。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达到8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分层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教学型(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目标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会计教育应当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分层次定位各校的培养目标,本科会计专业应定位为一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潘煜双、杨政、曲吉林,2009)。对企业调查发现,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实务经验是非常重要的(陈小林、李涛,2010)。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1989年第一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把终生学习能力概括为三个要素:技能、知识和职业面向。从中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实践能力。

二、会计实践性教学学科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会计实践教学有利于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着力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性教学。教育部2007 年1 号文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的比重。各高校广泛开展和研究会计实践性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存在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研究和实施现状。近年来,本科层次会计专业的院校广泛实施了会计实践性教学。国内有大量的学者对会计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了以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支撑的目标,实践教学突出系统性、定岗性,培养应用能力(韩传模,2009)。从职业道德、模拟实验教学、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策(贾敬全,2009)。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资源介入,企业、学校、政府三方联动,是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赵秀芳,2009)。会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财经人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卢相君,2010)。国外会计实践教学强调重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建设多样性的基地主体。如加拿大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开设合作课程。

对国内外的研究和实施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构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材建设改革,通过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和指导性的研究,奠定会计实践性教学基础。

2.存在问题。中国本科会计学科开展实践性教学较晚,其规律和特点的研究还不深入。存在以下问题:会计实践性教学效果差,流于形式;偏重对课程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的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不够;过多强调单科内容,忽视整体课程的系统性;教学模式封闭,未形成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开放性实验系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到市场中去检验做得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表面化,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不足(中国会计年鉴2009,2010)。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

综上分析,以往的会计实践教学偏重业务数据的操作和账务处理能力,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训练不够,已不能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体系完整性、系统性不足,课程内容挖掘研究不够,缺乏层次和针对性,教材建设缺少生动性,不能全面反映各种复杂会计业务,实训业务缺少真实感;校外实习得不到扎实的学习训练;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理论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的有机组合,不符合感性和理性紧密结合的认知规律,缺乏由初级向中级、高级的递进过程。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环境、系统组织、效果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相对薄弱,需要进行创新和完善。制约了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学科课程建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更多地注重了会计基础和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材编写,教学组织实施基本属于各专业课程的附属内容,没有来自学科课程层面的基础和指导。2004年,于玉林教授主编《会计实验学》,总结各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经验,探讨会计实验学新领域,构建研究会计实验学教学规律的会计学科,提出会计实验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指导会计实践性教学,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该著作在会计实践性教学理论定义、范围界定、教学环境、课程系统整合、效果评价等方面,笔者认为还存在完善的空间。

1.明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科层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学科课程建设必须服务于其培养目标,即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它是会计实践性教学学科建设的前提和指导。本科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较系统的经济和会计理论知识、法规政策水平、实践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既要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会计岗位工作,又要具备通过历练后成为中高级会计人才的基础和素质,体现本科层次能力强、素质高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本科层次会计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到实际的过程,也不是校内单项实验、综合模拟实验和校外实地实习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而应把它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环节贯穿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学科课程及其方案来统领和引导会计实践性教学,从实践理性的角度为学生学习会计理论提供感性体验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会计学概念、方法、理论获得较全面和较深刻的理解,并在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各项综合能力方面提升其发展潜能。可见,加强本科层次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决定的。

2.完善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框架构成、组织体系和理论基础。会计实践性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技术和方法论,应该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科学反映和充分揭示性。应具有规律性、整体性和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等特点,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关系。不应该是课程体系、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校外实习、教材建设等教学要素的简单加总,应是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系统和学科。依据会计学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应用教育技术学、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框架构成和组织体系,完善会计实践性教学学科建设,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方法和政策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是会计学科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3.学科课程建设的内容应包括:(1)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科学定义、意义和理论基础;(2)会计学科体系、会计方法体系与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3)会计实践性教学环境;(4)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课程体系,强调整体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和系统性;(5)以会计实体(会计主体)和会计对象为主的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时空界定,包含一切相关的类化的对象业务;(6)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内容和组织方式;(7)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实训教程建设,充分揭示会计与会计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实质的关系;(8)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评价和质量管理。

4.学科课程建设体现实践的创新性培养。以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为导向,设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又要突出综合素质培养,淡化专业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在组织形式上体现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认识论中的验证理解、提炼升华、解决问题的关系。在实验教材建设上,除了规范明确的核算内容,应该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探讨性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手段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运用跨学科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5.学科课程的教学环境建设。教学环境建设是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保障和重要特征,从环境上完全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理论教学,将是会计教育值得研究和拓展的新领域。包括:(1)单项实践训练、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和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结合。(2)中国传统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操作性和程序性的指导规范,如20世纪80年代国外兴起“商务模拟公司”。(3)校外单项项目调查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创造和运用社会资源打造松散型和紧密型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

6.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国际化视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是必然选择。建立与国际化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塑造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熟悉国际会计规则和惯例,具备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从事会计工作、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玉林,程夏.会计实验学[M].北京:经济科学版社,2004.

[2] 潘煜双,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09,

(12):85-90.

[3] 盛明泉,王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机制:问题与对策——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会议综

述[J].会计研究,2010,(12):93-95.

[4] 中国会计年鉴[K].中国财政,2008:340-342,2009:421-458,2010:401-444.[责任编辑 仲 琪]

篇7

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新理念,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出色、学生学习主动、技能操作熟练、考试能达标,比赛可取胜”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模式;双证书职业技能大赛;授渔计划

一、“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政策支持

(一)关于教学改革《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6号)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二)关于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年度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通过技能大赛,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良好局面,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以上意见和制度的实施,为“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初、中级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适时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加以调整,由原来传统的只重视教师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新教学模式转变。笔者通过对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流高职会计专业的课堂上,主要以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作为听众,教学程序一般分为导入、讲授、练习、布置作业四个阶段。这种模式容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及教学进度,但不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形成“填鸭式”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未受到应有重视经过对高职会计专业部分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甚至个别同学不带课本进课堂,课堂上被动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课下更缺乏必要的复习和总结。这些做法导致大多数同学不会学习,显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未受到应有重视。这势必会影响同学们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三)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学生知行不合一尽管高职院校都在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理念,而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明确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进行了划分,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理论教学占绝对多数,且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终造成多数学生有知识却没有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眼高手低,知行不合一。

(四)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不畅,导致“双证书”教学模式效果不佳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3号《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如三门科目必须一次通过,取消免考政策等,自2013年7月1日实施以后导致高职院校的会计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说明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国家的政策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组织,从而影响了“双证书”模式的效果。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重视不够,未发挥竞赛对教学的重大作用2012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组织了全国职业院校各类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各省教育部门及相关高职院校都把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务处层面只负责转达竞赛通知的工作,二级学院一般仅临时选拔队员进行短期训练,而且参加竞赛的队员大多是毕业生,因为就业的压力大,而且最后一个学期在外实习,即便被选拔上也很难全身心投入训练,容易造成竞赛成绩不理想,成绩不佳也往往影响指导教师和学院下一年的参赛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特点及高职生学习特征,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新理念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的高职会计教师大多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深,传统的教学理念体系中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忽视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法国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深有体会地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由此可知学习方法是何等的重要。高职的学生大多没有自己成型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学习优异的学生也推崇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无法应付目前的高职教育需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条件硬软件设施相对缺乏近几年,高职会计专业招生形势喜人,报到人数不断攀升。以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新生报到会计专业招生600多人。尽管前期学校已经建设了会计技能、会计手工模拟、会计软件操作、ERP沙盘创业等实训室,但与巨大的在校生基数相比,实训设备和软件相对不足。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较大,真正的顶岗实习机会少之又少。随着会计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优质实训师资匮乏现象严重。

(四)高职会计专业缺乏优质考证资源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证书备考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部分同学按照老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进行备考,还有些同学求助于社会上的专门培训学校,随着“互联网+”对会计教学的影响加深,有些同学通过淘宝等交易平台购买网上课程和网上无纸化题库进行针对性练习,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少优质的考证资源。

(五)高职会计专业对职业技能大赛缺乏足够的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过对技能大赛成绩相对不理想院校分析发现,大多数院校的日常教学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合度不高,没有专门的教学团队负责大赛指导,缺少严密的竞赛集训制度,这些不足都为成绩不佳埋下了伏笔。

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措施

(一)多举措更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理念教育理念制约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只有先进的观念,才能正确指导教师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教学模式的改进,关键在于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通过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请教育专家来校报告的形式,促进教师对教育新理念的认识和运用;二是加强同行互助,通过典型示范课来引导教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如通过示范课引导大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导演与教练,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加大互动力度,关注体验式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三是通过评教标准的调整来激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制度的导向作用来激励大家努力更新理念。

(二)推行“授渔计划”加大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里同学们是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优良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推行“授渔计划”主要有三种方法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选择:一是五步读书法。这种方法强调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习题巩固、阶段考试五个阶段都要将读教材放在基础性的地位;二是口诀记忆法。口诀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深加工,有利于快速的对知识信息块的储存、重组和内化,并且省时、高效。例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一句简单的口诀,让我们快速的熟悉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学习实践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将会计理论中的规则转化为会计口诀来记忆;三是行动学习法。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的行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就显得愈加重要。行动学习法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推进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软硬件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要加强实训,强调对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以下软硬件的建设来实现:一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需要配备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二是加强校内外实训场所建设。实训场所的建设是“从做中学”的物质基础,大多高职院校分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形式,在实践中要利用多方资源加大校内外实训场所的基础建设;三是完善实训制度建设。实训场所只提供了实训的可能性,而实训的组织以及效果如何,还有赖于配套制度的完善,通过实训室、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来保证实训的有序、有效开展。

(四)增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可以参加的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考试两项。为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课证融通”就是将资格考试中的《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科目融入高职会计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实现高职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与衔接,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二是开发优质的课外考证资源。随着会计资格考试制度的一些改革,难度有所增加,大多数同学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无法成功通过考试,往往需要课下针对性的备考才能如愿。这就需要开发一些针对考证的网络课程、高频考点题库、无纸化考试平台等资源来供有考证需求同学们来选择;三是营造浓厚的考证氛围。高职学生往往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需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来带动其学习。从大一入学教育开始开展考证说明会,让大家了解职业证书的必要性。通过会计协会等校内学生组织每季度开展考证经验交流会的形式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考证学习中来。

(五)全方位支持,确保职业技能大赛出成效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引领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向前迈进。为提高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实现日常教学与技能大赛内容的融合。为避免重视竞赛作用发展为狭义的“应赛”教育,应将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大赛模式带动整个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增强参赛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心理自卑,但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赛的是技能,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比拼。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展示历届比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或通过学长自述比赛心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来引导各方积极参赛。为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积极性,高职院校应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对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并形成制度,有效引导各方形成合力参与比赛。

五、结语

总之,要实践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通过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加强实训硬软件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等举措,由高职院校、高校教师和高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韩霜.浅谈中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J]职业教育,2011(09).

[2]张鲁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0(12).

篇8

关键词:高校转型;实践教学;技能人才

1地方高校转型职业教育的背景及原因

2014年高校改革的重点是1999年后扩招的600多所专升本地方院校,使之向应用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这并不是意味着将地方本科院校降格成职业院校,而是在专业培养中,加强应用型和技术型教育,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为经济和社会充分服务的本科院校。2011年荷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3.4%,芬兰达到46%,而中国仅占29.6%,可见中国教育转型有很大空间。这种转型是有其迫切的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即大学生严重过剩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极度缺乏之间的矛盾。我国2015年毕业生是749万,就业率仅为83.1%,也就是有126万大学生是失业状态,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由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并不是换个名称就可以达到,在转型中定位要准确、教育理念要清楚、教育目标要明晰。

2旅游会计学实践教学在高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是位于转型名单的600所普通地方高等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是我省高校特色专业之一,旅游会计学在我院已经开设了十几年,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2.1旅游会计学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会计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融合会计学和景区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学科于一身的复合应用型学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旅游会计学具体教学也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旅游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二为会计的电算化操作,这其实是两门课的学习。2011年旅游管理ERP实验室引入了用友T6会计教学软件,在课程里也加入了用友T6的具体操作学习,但是课时并没有相应增加,而是从原来的旅游会计学理论课时里分出少部分进行电算化操作,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会计理论学习被缩减,同时分出的少数课时并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要求。电算化操作不是简单的案例性计算机操作,而是对一个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至少是一个月)所涉及的所有的会计实务进行系统性记录、计量和分析工作,并利用分析的数据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投资预测,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和应用,目前的课时达不到教学要求。

2.2缺乏专业性的针对旅游企业会计学的教材

作为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相应的涵盖会计、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的专业用书较少,适合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书更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只能选择普通会计专业的教材《基础会计》来进行学习,只是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老师的经验来加入一些饭店、旅行社或者景区的一些会计经典实务,来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会计学的需要,但是这种方式的学习的知识是不系统、不全面的,不能涵盖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全部事项,学生在学习完成后不能形成对本学科知识的全面认识。

2.3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度不够,学生动手能力差

学生虽然在学校ERP实验室进行电算化的模拟操作,但是如果真正到酒店、旅行社从事会计工作,就感到束手无策,因为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经过具体实践,不能学以致用。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实行了多年的酒店实习(半年)制,并且和北京、上海、杭州、常熟和济南等多家五星级或准五星级酒店签订了合作意向,向他们输送实习生,并进一步强调如果学生毕业后愿意留在原实习酒店工作,酒店有免除实习期直接上岗等多项优惠,来促进学生的就业。但是在顶岗实习中,我们学生的岗位多是一线的前台、迎宾、中西餐厅和客房,而与专业联系较紧密的酒店会计岗位并不在实习之列,一线岗位由于工作强度大,时间不固定等原因,学生实习回来后大多表示不愿意从事此方面的工作,这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带来巨大挑战。

2.4具有取得会计职业资格的“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明显不足

旅游会计学的教学既得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动手能力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和软件维护能力,给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很大挑战。教师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后,很难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再学习,知识更新慢,实践能力较弱。从事会计工作需要考取会计资格证书,很多学生也致力于此,教师更应在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同时来考取相关的会计职业证书,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旅游会计学课程在教学中已经突兀出现了很多问题,课程探索和实践的改革能够使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从学校的学习学到真本事,增强动手能力。地方高校转型职业教育后,旅游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有所改变,我们应该在学校全面培养学生理论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在进入旅游企业后能够做到零培训而直接上岗,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使学生有能够胜任自己岗位的信心和经验,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从而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前景。

3旅游会计学在高校转型改革方案中解决途径

3.1修改教学计划,增设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

旅游会计学的教学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会计理论学习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理论学习是基础,必须要保证基础理论学习的课时不能删减,还需增设“旅游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模拟操作课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普通会计学是以工业企业为范例,旅游会计学应以旅游企业为蓝本,在模拟操作中,强调服务的销售部分,而弱化生产成本核算部分。加强校内ERP实验室的投资建设,做好会计的模拟实践工作,校内实习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在实训中分设多个会计岗位,如出纳、记账、税收和工资等等,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岗位都有实习机会。

3.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联合

旅游会计学的培养方案应该逐步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由原来的单一的理论学习,逐步扩展到包括基础理论学习、实验室上机模拟、深入企业市场调研、酒店顶岗实习以及相应操作技能考核等所有环节的系统性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在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校企联合。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一是会计是一个技术岗位,对专业性要求很强,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二是企业财务是企业的核心部门,里面有很多的核心秘密,一般不愿意让外人来实习,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校企联合,双方建立长久合作,互相信任,互利互惠,学校也可以成立校办企业,吸纳学生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员。

3.3以“案例教学法”

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多种途径评价教学效果地方高校改革后,培养的人才应是应用型的专业财务人员,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会计基础”是一门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是具体应用到不同行业,又有不同之处,对于旅游业来说,绝大部分实务是服务类型的,急需教师根据旅游企业实际来编写一本切实可用的教材,在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与旅游财务案例相结合,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把握,学生根据案例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总结其中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计算机中将思考路径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灵活多样,不能仅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唯一标准,而是以学生的讨论、思路等综合素质来多方面评判。

3.4“1+N”制的学生培养模式

“1+N”即多证书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除了取得一份毕业证外,还可以依据兴趣来考取N个其他资格证书,比如会计资格证、初级会计证等,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学生的素质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及实践能力。很多教师学历很高,多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但他们多是研究型人才,基本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当老师,缺乏深入企业的实践能力,理论上的巨人,对企业会计的具体操作流程一知半解,会计资格证的考取注重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和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工作后最好能不定期在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企业的工作阅历,让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4小结

普通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是较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以学术型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在技术应用领域内缺乏应用性,其职业能力没有达到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岗位要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再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对立,而是二者相结合,培养出全面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宁青青.“1+N”制影响下的会计电算化改革制度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12(5):122-124.

[2]张晓平.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

[3]范文林.对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6-57.

[4]鲁芳,廖新媛.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3):121-123.

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运用效率

财务会计教学是会计是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课程主要分为初级会计教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学是技能性较强的核心课程,为了培养高素质财务人员,在财务会计教学时,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财务会计知识与技能。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财务会计教学中常用教学手段,是通过典型的经济案例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会计知识,同时实践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财务会计实践工作中。在实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主要包括:分析与研究教学案例、发现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消除学生的厌倦感,同时案例教学法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财务会计教学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优势

(一)转变传统财会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财务会计教学主要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主导着教学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教学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加之教师缺乏财会实践经验与能力,而财务会计的实务性较强,教师在财务教学课程中,重视基础财务会计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极其不利于培养学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与社会相脱节。除此之外传统财务会计教学,注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加之企业普遍认可会计相关的资格证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强的应试心理[1]。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法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翻转课堂教学,将学生放在教学课堂的主置上,开展丰富的案例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将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主动研究案例资料的具体内容,主动搜集相关知识与内容,自主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财务会计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探究能力[2]。

(二)有效应对会计准则变更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财务财会教学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会计准则由以往的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在原则导向下,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职业判断能力,新会计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型会计事物,以及不确定的经济发展条件,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业务程序确认与计量,相对笼统原则化,对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会计处理,还需要具有能够在现行准则下,对不能直接处理的会计实务,基于职业判断做出合理处理。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对含有多项会计知识的业务,进行知识精简,通过实际案例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与财务练习题相比,案例练习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复杂的会计实务下,看清市场经济变化的实质,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因为案例教学中,多使用实务案例,或者是基于实务所编写出的案例,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并关注财务热点问题,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热情,使其主动投身于财务学习[3]。

三、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组织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财务会计教学中,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基于财务会计教学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合理的选择恰当的组织实施方式。实务案例与理论结合教学模式,主要是将教学中心放在理论教学上,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来剖析实务案例,这种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基础教学中,因为学生在开展接触财务会计时,会觉得财会知识较为难懂,因此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结合实际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譬如:教师可以搜集典型的错误会计账簿,作为会计错帐更正教学案例,让学生结合基础知识,来分析与判断造成错帐的原因,并给予更正,以此加深学生对财会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学生渗透新会计准则内容,将新旧会计准则的基本区别,做好详细的整理,在拓展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财务会计知识内容较多,而教学课堂教授的知识有限,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使其能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其自身的财务会计水平[4]。

(二)采取讲授案例方法

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为学生讲述案例,由学生自主分析与探讨,进而归纳与总结相关知识,案例法的应用要基于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的运用案例法,并且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而提升案例教学的效率,发挥电教室资源作用,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多媒体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的提升案例法教学的效果。譬如:在开展企业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内容教学活动时,利用案例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选取某企业近三年的财务报表以及附注,将其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讲述编制与分析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渗透同行业标准,以及测算各项评价指标等知识,并且为学生布置练习课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定的企业财务评价报告,让学生练习重点内容与知识,通过实践练习,进而提升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选择财务会计案例素材

由于会计资料涉及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具有保密性,企业会妥善保管,一般不会外借,尤其是账簿、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等,因此教师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加之从事财务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法教学,对于其而言具有极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认识到自身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要紧密关注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动向,深入学习新会计准则,搜集财务会计素材,基于企业财会实务,编写具有真实性与实用性的教学案例,选用典型案例或者具有借鉴性的案例。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合理的布置教学案例,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由其自主预习,搜集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会计知识面,进而提高案例教学效率。

结 语

财务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也能够积极的应对新会计准则给教学带来的影响。案例教学理念倡导将学生放在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上,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作用,利用经典案例,将财务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财务会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财务人员。

参考文献

[1] 陈涵.浅谈案例教学在中职企业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72(08):103-105.

[2] 张丽霞.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商业会计,2016,08(06):127-129.

篇10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指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将学业与就业结合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让学生一边在校内学习,一边在企业实践;一部分时间在专业岗位上工作,一部分时间用于读书。以“做”促“学”、以“工”养“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学生与工作者的“零转换”。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深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高职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但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明显滞后,这种状况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渊源颇早,但现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来自德国的“双元制”、 英国的“工学交替”与学徒制、美国合作教育等。而我国本土化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理论研究和推广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高职教育理论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帮助高职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使其在毕业时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还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三)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居多,学生在校生活困难,“半工半读”这种模式让学生既能学用并重,又能有部分收入,减轻了家庭困难学生的压力,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的潜在生源有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对扩大职业学校招生和办学规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培养现状

笔者通过对本校和其他兄弟院校的问卷、电话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发现,虽然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在会计教学和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但在实际教学中改革力度不强,教学效果不佳。

(一)会计教学体系未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确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制定考核标准,教学中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当前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基本上遵循的是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会计知识的灌输,以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会计技能水平。这没有充分体现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训,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在会计岗位上的应变能力差,势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会计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对会计信息化教师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教师认为高职会计教学应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否则,学生将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这种理念致使目前的教学内容注重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讲解,偏重于解决各类会计职称考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模式多实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式教学。虽然有些院校已拥有一些会计课程的实践软件,但由于机房等教学资源紧张,多流于形式。

(三)会计信息化学生对会计的认知模糊 对会计信息化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显示:62%的同学对会计岗位及职责的了解不清楚;52%的同学对各科会计理论线索不清楚、重点不明确,尤其是不清楚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91%的学生对上岗有畏惧感。虽然课内进行了实务演练,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岗位环境,学生没有一种顶岗的紧迫感,40%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知识、技能掌握不牢固,以致于无法融汇贯通,学生对自己的执业能力没有自信心。

三、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方案的设计

基于目前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教学现状,对该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设计以会计岗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依据我国《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岗位设置,结合岗位职责的层次,将会计岗位设置为会计单项核算岗位、会计综合核算岗位和会计管理岗位。会计课程体系也应按此层次设置,让学生对职业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学习过程。

(1)会计单项核算岗位。会计单项核算岗位是会计基础工作,包括出纳岗位、材料物资核算岗位、产品成本核算岗位、期间费用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等。这些都是以技能型工作为主,是特定岗位上的简单重复作业。通常仅以会计业务处理的精确程度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具体对应的会计课程可设置为出纳核算、材料物资核算、产品成本、费用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往来账款核算。如表1所示:

(2)会计综合核算岗位。会计综合核算岗位是会计工作的中坚层次,包括资金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纳税筹划岗位、总账报表岗位和稽核岗位等,是以技术性工作为主,能在其负责的会计业务范围内享有相对自主的会计职业判断权,并通过指导、沟通、复核、综合等手段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对应的会计课程可设置为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成果核算与纳税管理、总账与报表编制。如表2所示:

(3)会计管理岗位。会计管理岗位是会计工作的最高层次,包括总会计师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通常与行政权力有关,拥有明确的授权,能在其管辖范围内组织和领导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组织编制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财务、成本计划;组织开展财务成本分析;审查或参与拟定经济合同、协议及其他经济文件;参加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参与经营决策。具体对应的会计课程可设置为会计制度的设置、财务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课程。

(二)设计阶段性“工、读”教学计划 “读”为“工”服务,教学计划要以适应“工”为出发点,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学生在校的6个学期按照以工促读、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前三个学期进行系统的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第四个学期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会计岗位充分地对接,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熟悉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对自己的财会技能查缺补漏,为第五学期回到课堂学习积累问题,从而能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第五学期的会计管理课程的学习。根据笔者在会计岗位上的实践经验,目前高职学生一般就业对象是民营中小企业,他们需要的是具备一定财务管理能力的会计人员,将会计管理课程安排在学生实践半年后进行,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财务能力非常有帮助。第六学期的顶岗实践一方面为了继续以工促学,使学生具备等同于初级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学生获取理想的就业岗位,尽早地与有意向招人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就业关系。

(三)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半读”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保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过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是指通过真实的或创设模拟的项目情境,根据项目需要来设计教学任务,并安排相应教学环节。情境、任务式的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自主、积极地思考并完成任务为核心,以教师巧妙地进行任务引导、评价和总结为线索,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依据上述以会计岗位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各任课教师要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方式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对学生进行项目、任务教学模式的思想动员。由于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学的被动模式,他们已经适应了被学习、被思考的角色。现在,学生由被动角色转为主动将会不适应,为了防止学生认为自学任务太重,教师讲解较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必要向学生进行宣传。这能促进项目、任务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教师根据岗位课程设计教学项目,提炼教学任务。教学项目可以是单项的会计问题、综合的会计案例等形式,关键之处是它能涵盖本教学单元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教学任务可以按照会计工作顺序展开,如“会计单项核算岗位”和“会计综合核算岗位”课程;还可以按照会计如何促进经营管理的主题展开,如“会计管理岗位”课程,设计教学任务的关键之处是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从哪入手,经过哪些步骤,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学生手脑嘴并用的工作过程。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单元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仅以任务教学的模式进行,只要能达到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为一体,实现以“做”促“学”的教学目标即可。

(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实现科学考核。在教学中结合项目、任务特点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体验法、技能竞赛等先进的职教方法,实现在有效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通过摄像、多媒体课件、网络等电教手段演示企业会计工作流程,结合校内会计手工、信息化、ERP等实验室完成仿真教学。此种方式直观明了,使学生“寓学于乐”,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工作氛围。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力求科学合理,加大平时考评力度,设置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试形式,可尝试采用案例讲评、调查报告、技能演示、以证代考等方式,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设计“半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与质量监控措施两个学期的顶岗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学生处于松散状态,保证学生有岗可上,实现以“工”促“学”,以“工”养“读”。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安排学生“半工”的方式和时间。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的顶岗安排要难于工科专业的学生,为了能达到全员实践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一方面可以由学生自愿申报实习单位,这样可以减轻学校集中安排的压力;另一方面无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应由实习实训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主动出击,联系实习单位。学校还可以建立教职员工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奖励制度。调动学校员工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热情。有实力的学校组建会计师事务所或记账公司等实体性企业是保障半工半读的更有效方式。具体实习时间可以从第三学期末、第五个学期的寒假开始,因为此时各单位进入年末结账、年终审计阶段,对会计人手的需求量增大,安排实习生进入是个很好的契机。(2)“半工”过程的指导与要求。由校内专业教师和岗位师傅共同指导,专业教师一方面负责沟通、协调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岗位师傅负责监督学生的到岗和现场工作的指导。这样,使学生能够实现工作与学习同步进行,既强化了会计技能,又深化了会计理论。在“半工”过程中学生要做好工作日志,写清工作流程和体会;每个月完成一份工作总结;完成校内指导教师布置的专业作业并及时上交;实习结束后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总结一份。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校和公司规章,注意安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半工”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管理、保证工作效果也非常重要。(1)校内指导教师切实负起包干的责任。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联系实习学生,了解实习进度,解决实习困难,并且要走进实习单位进行检查。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肩负起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的重任,每个星期要布置学习任务,并及时进行批改。(2)建立由学校领导、系部或专业负责人、企业(行业)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共同组成的工学结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秉承互惠互利、双向共赢的原则和理念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负责合作中的人、财、物保障,并监督教师在校外的指导工作情况,提高专业指导水平和质量。(3)签订由实习单位支付给实习生合理劳动报酬的合同,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能够挣得一部分生活费用,增强学生顶岗实践的热情,提升实习质量。

会计信息化专业实施半工半读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面对各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趋势,要想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建立起“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学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