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竞技体育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竞技体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等院校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其实具有由来已久的亲缘关系。翻阅大学和体育的历史,不难看到,近代竞技运动的主要策源地英国就以高等院校的“竞技运动自治”影响了世界。
看看今天,美国出名的职业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有大学教育的背景,没有几个篮球迷不知道迈克尔·乔丹的母校——北卡罗莱纳大学。笔者最近查询美国四大职业联赛的球员资料,发现很多球员的资料中都标注其毕业大学。而在美国大学的网站上,你很容易在一级目标中看到“Athletic”(运动)。在美国的4000多所大学里,参加NCAA(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各项目各级别比赛的高校达1000所左右,这些大学全部设有专门的体育部门。其人数不多,但组织精密,管理各类事务的岗位和人员比较齐备。比如多数体育部设有财务、宣传、后勤、外联乃至广告人员,绝对比我们的某些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组织程度还要高。
那么,高校到底应该在国家竞技体育中充当什么角色?在笔者看来,美国强大的竞技体育实力是在高校孵化并孕育出来的。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得到美国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来源的详细统计资料,但根据常识推断,从高校走出的运动员至少应超过50%。而法国和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培养的奥运会冠军曾经超过其奥运会冠军总数的70%则是明确的现实。在职业体育没有起步的19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大学竞技体育曾经风光无限,甚至在职业体育体制确立的早期,美国还出现过大学里的运动明星不肯转入职业联赛、大学球队实力明显高于职业球队的事情。
所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美国的大学很大程度上是竞技体育的基地和平台,直接为国家输送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并培植体育观赏、消费和拉拉队等文化。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近景
中国早期的运动明星也多数诞生在校园。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刘长春是东北大学的毕业生,解放初期我们国家的三大球国家队选手中不乏正宗大学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的学生。
1955年,当时的国家体委根据前苏联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经验,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自那时起,我们的业余体育学校就开始承担国家竞技体育最基础的工作。
198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发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并批准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各省市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自己的试点单位。我们知道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培养出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百米冠军胡凯。
目前,由于县级行政体制改革等原因,青少年业余体校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盛况。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潜力已挖掘得差不多,而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里还不能培养出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选手。
而更令人有些尴尬的一个现实是:与美国多数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大学相比,我们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既难以产生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人才,在普及体育文化和传播体育氛围方面像美国那样为学校争荣誉、创名声的作用也没怎么显现。
体育院校景况好的例子也有。沈阳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分别成为国家的冰雪和水上项目的人才培养基地,南京体育学院也创造出运动员学训结合的培养模式,北京体育大学仅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就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贡献了4枚金牌。
但无论如何,目前中国的高校(极少数除外)还没有达到像美国那样充当国家竞技体育孵化器的地步,更没有发展到作为基地的程度,它也许更适合在当前的环境下承担营造体育氛围和构建竞技体育平台的使命。
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教育部在2004年10月出台了一个特别政策:从2005年起,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证书及武术武英级以上称号,并且招生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考核后认为能够完成专业培养教学任务的考生,可免于参加高考。
一是2005-2006全国排球联赛进行大扩军,男女各16支队伍,北航和复旦男排、南开女排都得以参加联赛。
有学者质疑前者会造成入学机会的社会不公,笔者则认为前者可以看作是教育部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团权利之后网罗竞技体育人才和培植高校体育文化的举措,应该是一件弊少利多的事情。
后者则被媒体视为是国家排球管理机构挽救排球市场不火、排球人才减少的不良状况的一种新尝试。笔者则认为这是传统的国家专业体育体制赐予高校体育一次难得的表现机遇。
目前,前者的正负效应还未见到,后者则以大学球队的屡次失利刺激着我们的耳目。
但笔者深信,近几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各地大力扶持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的举动,教育部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推广高校的体育联赛,正预示着高校体育光明的前途。
有人质疑直接把国家队或省市队运动员请到学校读书,用他们在体育方面获得的荣誉为自己增光添彩的现象。笔者不反对大学有条件地招收优秀运动员,而是反对那种丧失了创造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环境、培植竞技体育文化氛围的耐心和信心的短视行为。
其实,当大学有了自己坚实而富有特色的体育文化、人才和设施等储备后,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是顺理成章的事。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众体育;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243-01
1 前言
当前,随着各种娱乐活动越来越多,青少年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逐年有下降趋势,因此国家体育局提出在全国开展阳光体育,让大、中、小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使其更好的适应紧张的文化课学习氛围。另外高等学校大众体育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发现更好的体育苗子,为竞技体育选拔人才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高等学校大众体育的开展好坏也会直接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
2 高等学校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2.1逐年扩招带来的体育教育问题
各类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使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逐年增加,导致了生源水平的相对下降,其中包括学生耐力、素质、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相对下降,初中、高中阶段由于考虑学生升学率,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导致体育在各个阶段发展的不平衡,尤其在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好坏的差异,使得学生的个体身体素质差异非常大,他们之间的体育素质差异很大、影响知识水平。
2.2体育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四川学者陈建嘉对全国38所大学的调查表明:扩招前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原来为1: 213,扩招后为1: 288,甚至有的高等学校高达1: 320以上,师生比例悬殊由于体育课班级人数多,体育教师顾此失彼,学生锻炼密度减少,体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学效果下降。
2.3高等学校体育管理中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体育管理的人才的需求己经渐趋饱和,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体育管理人才的工区关系会出现“失衡”。因此不同体育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在体育管理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情况,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比例上做出理性的应对。
3 高等学校大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体育意识淡薄,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
3.1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高等学校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明显。面对群众体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工作者担忧,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在群众体育方面投入不足,导致群众体育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
3.2国民健身消费观滞后,体育需求不足,体育意识不强。
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观念落后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又一因素。有先进的思想,才会有改革的行动。因此,只有把学校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当成一个学科,看成是办学的必备条件和学校上档次的标志,并以此来对待,来投入,高等学校体育才会有大的发展,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落后的状况将会继续存在。
3.3竞技水平各城市水平都不不同,体育院校水平较高。
由于学校之间存在着规模、档次、条件上的巨大差异,一部分是“211”的重点院校,一部分是有几十年发展历程的普通高等学校,一部分是新合并的专科院校,再一部分是近几年的民办高等学校,因此在办学层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培养目标等诸方面都有不可相比之处,在共同竞争与生存的时代,各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包括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办出特色等,大有大的长处,小有小的优势,只有办出特色,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4 分析影响陕西省高等学校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
体育在少数学校不被重视,多数学校重视不够,往往是形式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重视,做起来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学校的领导层大都没有真正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其理解往往仅赋予体育其使命。
4.2 场地器材不够完善直接影响竞技体育的水平
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所有的学校体育经费均不足,根本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包括一些名校在内,多年来体育场地和设施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无体育馆、无游泳池的学校占有相当比例。有的学校一年的经费仅仅几万元,相当一部分学校体育经费只占学校总经费的 0.1~0.2%,还有的学校没有专用经费,需要时临时打报告申请。
4.3 教练员的的水平高低也影响高等学校大众体育的发展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调查表明,扩招后各校师生之比普遍增大,教师上课任务都比较重,多忙于应付教学。与其他学科比,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偏低,学科建设滞后,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太小,而体育院校毕业生水平不高,业务不精,理论知识欠供了大量素材。比如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乐于助人、集体主义观念等,都可以从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反应。陕西省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几乎没有高水平、专业级的教练队伍,没有教师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品德运动员。
5 提出解决影响陕西省高等学校大众体育发展的措施,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方案
5.1 首先领导部门要重视高等学校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
陕西高等学校的体育设施条件是很落后的,包括一些知名大学的条件甚至不如其他省市的一些中学。就体育而言,可以说有的学校连起码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包括一些已办学几十年的学校。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问题已日趋严重,因此,各校必须用战略的眼光,去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时展和迎接新的挑战。相关导部门要重视高等学校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把体育的考核加入学校的教学评估中去。
5.2 政府出台鼓励各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学校大众体育的措施,支持竞技体育走出本省,参与高水平的运动。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陕西竞技体育出现的起伏让人深思。成绩上去了,大家会盲目乐观,认为经济落后体育工作照样可以搞好;成绩滑坡了,大家又盲目悲观,认为经济落后,体育就没戏。但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因素,这其中包括人的斗志、人的改革精神、意识和立足长远的眼光,应该大力提倡开展学校大众体育,提高竞技水平,促进高等学校水平的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 程练.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9).
[2] 方程.论陕西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内部影响因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 576-581
[3] 陈西玲.陕西竞技体育发展态势及对策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 49-52.
篇3
关键词:集体性体育项目;团队合作精神;社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7-02
一、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比较优越,多为独生子女,一直在祖辈、父辈的疼爱下长大,成长中多受宠爱,缺少兄弟姐妹式的沟通、理解、谦让和合作,使得这些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上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性较强,缺少心理相容性。到了大学以后,寝室成员之间的问题会随之而来,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因家庭状况差异导致寝室合作意愿淡薄
学生的家庭因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城乡环境差异、家庭贫富差异等会让很多学生不能正视这些差异,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炫富心理、攀比心理,还有些同学从个人获得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家庭的贫富情况作为交友观的衡量标准,这些现象都会导致大学生寝室关系紧张,进而导致合作意愿淡薄。
(二)因寝室成员间互视为竞争对手导致寝室合作意识不强
大学生自我防卫、自我保护心理较强,寝室成员之间经常会出现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偏差。一些学生盲目地认为寝室的成员都将成为未来的对手,在各方面暗自进行较量,易引发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冲突,如果再遇到情绪控制力较低的情况,很可能产生直接的行为对抗,进而造成寝室成员的对抗意识。
(三)因评奖评优形成互相攀比、猜疑嫉妒导致寝室合作能力差
大学中有许多评奖评优,得到的同学必定欣喜,得不到的同学难免会心里不舒服,甚至可能会互相猜疑嫉妒。特别在评定奖学金时,学校多结合社会实践、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势必会给那些只顾埋头学习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常常会导致寝室之间、同学之间会产生矛盾。另外,在助学金的评比中,由于利益驱使,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出现。如家庭贫困但人际关系较差的同学,不如家庭贫困程度一般但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得票多,极易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和猜疑嫉妒心理,致使寝室合作能力差。
(四)因人际交往差异导致合作差异性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将自己的内心思想表现出来,让他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同样也能够理解他人的表达。由于学生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交往能力不同,对于他人的信赖程度和与他人间的沟通深入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绝大多数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的社会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造成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往往呈现出不对称性,一些学生显得较为孤僻。这种人际交往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合作的差异性。
二、集体性体育项目的特点
集体性体育项目是指以二人或以上为单位参赛的项目,通过集体的努力,发挥每位成员的竞技水平,完成比赛项目。依据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中的项群理论分类,集体性项目主要包括技能主导同场对抗性项群(如篮球、足球、手球等)和技能主导隔网对抗性项群(如排球、沙滩排球等)。就其两类项群的共同点分析发现,集体性体育项目都以强调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掌控情绪能力、独立思考问题、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组合战术协调发展等能力为主。这种集体的共同努力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凝聚性,它需要参加集体项目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配合默契、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发挥整体水平,赢得比赛胜利。由此看出,集体项目强调的就是团队合作能力。高校开展集体性体育项目多以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为主要形式,根据项目的主要特点可将其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强度凝聚性
参与集体性体育项目的全体成员及教练员在比赛中经常会受到领先与落后、主动与被动、优势和劣势交替出现等现象,成员心理难免受到变化无常的情境的影响,因此,集体性体育项目比拼的不仅是集体的技术高低、实力强弱、实效优劣,而且是针对集体的风格优劣、士气高低、意志强弱的比拼。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强度凝聚力是集体性体育项目的特点。
(二)目标一致性
集体性体育项目就是为集体设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完成目标的体育项目。其特点是有与活动目的相符合的动机的共性,成员的个人目标必须趋向于集体目标,与集体统一目标相适应的动机促使成员积极活动,取得比赛的胜利。运动过程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统一的过程。
(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合作指共同创作、共同从事,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进行联合作战或操作。这一点在集体性体育项目中体现尤为显著,通常是在接到比赛通知后组建参赛队伍,根据队伍的实力情况制定比赛目标(即集体目标),在教练的指导下发挥个人所长,协调配合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赛前训练、准备工作、比赛中等各时期,均需要全体成员默契配合、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比赛。
三、集体性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价值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其中体育项目比赛也是精彩纷呈。集体性体育项目更是因参与人数多、场面激烈等因素具有吸引力,颇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从当前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方面出现的问题着手,以寝室为单位开展集体性体育项目,培养团队精神,激发个人潜能,兼容个性,培养沟通技能,对于提升寝室团队合作精神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互相尊重是基础,团结一致是动力,默契配合是核心。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多缺少培养团队精神方面的内容。笔者对在校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中发现,56%的大学生意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但只有15%的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在比赛过程中,会使学生能够领悟同休戚共进退、互助互进的益处,促进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强化学生的合作责任意识,站在团队高度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角色转换,应多培养大学生团队归属感,学会与团队成员及客户的沟通交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因此,以宿舍为单位,通过开展集体性体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十分必要。
(二)激发个人潜能
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意识强调的是通过整体配合将个人实力最大化发挥出来的一种参与意识,而不是单纯强调某个人的卓越技能。在这一特定要求下,寝室成员之间的技能差异就会显现出来,相对较差的同W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较好的同学也会不断努力,力争发挥出最佳状态,寝室成员的整体竞技水平会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升,这就是激发个人潜能的过程。为了寝室的荣誉和担心拖后腿的心理,自然而然主动投入训练,个人成绩必然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个人技能较强的同学,在寝室荣誉的引导下也会主动帮助相对较弱同学。通过这些集体体育项目的比赛,能够让寝室成员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增进个人感情,避免寝室之间互为竞争对手的不利局面,增强合作意识。
(三)兼容个性
参加集体性体育项目的成员性格不同,既要张扬个性又要互相包容,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默契配合、发挥个人长处、善待队友,以及具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和保持稳定的情绪,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和得失等行为都是兼容个性的行为。寝室成员参与集体性体育项目相互配合的过程就是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好成绩的取得必然是团队合作意识发挥到最佳状态的结果。每位成员都从大局出发,遇事换位思考,面对压力和失误及时给予他人积极的理解和鼓励,就很容易在团队中达到共同的认知。这种心理上、行为上的互相影响就是兼容个性的过程,能够使寝室团队在合作中体会到情感上的信任与愉悦。
(四)培养社会技能
集体性体育项目无论是在场上、场下都需要成员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训练队的组建、队长的选拔、队员的角色定位、与教练员的配合、训练计划的实施、战术配合等,尤其是比赛场上,一个默契的眼神或者是肢体语言,同伴都能心领神会,这种整体配合的实力就会增强,很容易发挥竞技水平,取得胜利。如何分配每位成员在合作中的角色、如何组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如何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具体任务等都需要成员间密切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通过多参与活动、多与人交往锻炼出来的,寝室成员经常参与集体性体育项目,能够很好培养以沟通和协作为核心的社会技能,会逐渐缩小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性,提高个人社会活动能力。
(五)融洽社会关系
在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比赛中,如果同伴发挥出色,本队赢球了,成员之间会以各种方式来传递对同伴的认可,比如击掌、一句鼓励的话如:加油!同样,如果同伴发挥失误,本队输球了,成员之间也会以各种方式来传递对同伴的鼓励,比如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举手、一句激励的话:没事,继续!通过这样的集体性体育项目,既有利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又有利于让参与者获得他人的支持,让优秀者保持谦虚。同时能够培养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其正确表达情感,规范道德行为,形成积极生活态度,融洽社会关系。寝室成员参与类似的集体性体育活动,对于消除各种原因造成的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能力差等团队合作的不利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宣海德.论拓展运动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3] 颜军.论集体项目运动队的凝聚性[J].安徽体育科技,1987,(2).
[4] 贾砚林,颜寒松.团队精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帅.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篇4
关键词:大学教育;委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委托关系和委托问题
什么是委托关系?广义地说,信息不对称的契约双方都存在委托关系,无论这种契约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通俗地讲,如果你需要别人帮你做事情,却对他不够了解,需要与他签合同或做保证,这时候就形成了委托关系。你是委托人,他是人。
委托关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学家对企业的投资人和经营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托关系,如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司机和乘客的关系、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等。
委托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人之间就委托的事项存在着非对称信息。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和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称为事前非对称;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称为事后非对称。委托由此产生两类典型的问题:一是因事前的信息非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二是事后的信息非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所谓逆向选择问题是当事人一方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签约中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安排;而道德风险问题是签约后,人作为信息优势一方利用委托人不了解自己的隐蔽行动,而作出不利于委托方的安排。如企业高管利用股东对企业信息掌握较少的机会,在进行经营决策中作出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如假公济私的奢侈消费、领取不适当的津贴补贴、安排不适当的休假等。
总之,委托问题起因于在委托的关系当中,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增值、事业发展或完成既定任务的效果的最大化。而人追求自己的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的最大化,两者必然要产生利益冲突,人的行为很可能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信息占有的劣势方无法以显示明确条件的契约来约束对方的相关行为。为解决此问题,信息经济学研究如何从制度安排上协调委托人和人的矛盾。委托理论就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的理论。
二、大学教育中有哪些委托关系
大学教育中的委托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学校与教师形成委托关系。学校作为教育当局,是教学的主管部门,是教学任务的下达者;教师是学校的雇员,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因此,双方围绕教学任务形成了委托关系。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学校委托某教师为某班级的某门课程进行授课,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使该班级的大多数学生在考核(考试)中达到及格以上的成绩水平。
(二)家长与学生形成委托关系。从法律意义上看,大学生一般都年满十八岁了,属于成年人,但是在经济上,大学生一般是不独立的,主要依靠父母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父母既是学生的经济来源,同时又是他们的直系血亲长辈,按中国传统,对学生是寄予厚望的。“望子成龙”体现了我国家庭中家长对子女在校学习阶段的要求。因此,父母和学生之间也形成了委托关系。父母是委托人,他们要求孩子在学校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毕业后能成为有出息的人。学生是人,他们受家长委托到学校来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业。
(三)教师与学生形成委托关系。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双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双方的努力。教师负责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以适当的方法学习领会这些知识和技能,达到合格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规定学习任务,如听课、做实验、做作业、进行复习、参加考试等;学生要按教师要求努力完成这些任务。因此,教师与学生也形成了委托关系。
(四)家长与学校形成委托关系。学生由中学到大学,正是学生脱离家长的监护,离开家门,进入社会的开始。所以,学生家长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把孩子交给了大学,是委托大学继续对孩子进行培养和监护。学生从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再需要监护。但从心智上还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还不成熟、不稳定,从被监护到完全自我约束,还需要一个过渡。所以,可以把大学看作是家长的人,继续对学生进行“监护”。
三、大学教育中各种委托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问题
1、教师业务能力不称职。学校与教师在人事管理上是聘用关系,由于教师入职学校时,学校对教师难以全面考察了解,因此可能有的教师写在求职简历上的自我介绍是言过其实的,夸大自己的优点,掩饰自己的缺点,由此造成事前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问题。
2、教师没有尽努力完成任务。教师可能由于校外兼职等私人原因,或者因为缺乏责任心,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如没有认真备课、不留足够的作业、不认真检查学生成绩、不认真指导实验、不严格考核等,这些都属于道德风险问题。
3、学校采取了不适当的手段监督教师。学校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采用种种强制考核的手段监督检查教师的工作状态,由此造成教师的消极怠工,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学生评教。学生评教是现在国内大学比较流行的一种考核教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学校设计一种类似调查问卷的评分表,让学生按设定的项目给教师评分,学生评分的结果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之一。持支持态度的人一般是学校管理当局,认为这样可以使考核量化,也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意见,持反对态度的是学校教师,认为教师作为被评议的对象,受学生的制约,不能放手管理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甚至可能有的老师为讨好学生而故意放松管理。已经出现多起教学名师在学生评教中名落孙山的尴尬事例。这属于委托人对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新问题。
(二)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委托问题。家长对在大学学习的子女一般是放松管理的。一是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独立性,家长不宜再管得过细;二是孩子多在外地上学,家长想管也鞭长莫及。所以,家长只能在学期末才有可能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作为刚刚成为大学生的子女,突然远离了父母的监护,没有了中学班主任的监督,又有了自己可支配的财力,很容易放任自流。尤其是那些从小由父母包办一切的孩子,最容易不知所措。很多差生,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出现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在中学学习很优秀的学生,也可能因为受到种种诱惑,不再努力学习。而且,一旦成为差生,学生往往又会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生不努力学习这类问题属于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委托问题。在大学,不实行中学按行政班级安排班主任的做法,往往是在一个专业的一个年级安排一个辅导员,有的辅导员甚至要管多个专业的多个年级。因此,学生不认识辅导员、辅导员不认识学生的情况很普遍。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学生一些事务的办理、传达学校有关规定、保证学生在校的正常生活秩序等。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上课有专业教师管理外,基本上是自治的。因此,学生能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非常重要。这对于那些在中学靠班主任、在家靠家长严格监督才能进步的学生,是非常不利的。
大学任课教师一般不坐班,按课程性质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师上课到校,下课离校,与学生没有较紧密的联系。教学任务是通过讲课、留作业、指导实验、考核等方式完成。因此,在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关系,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容易发生。
教师与学生的委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教师对学生水平、要求不了解,教学方法不适当;(2)学生对教师要求不认真完成,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突击应付考试或抄袭;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请“”代做;(3)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放纵学生的不良行为。其中,有逆向选择问题,也有道德风险问题。
(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委托问题。现在多数高校采用学分制,一般规定学生如果有一定数量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及格,学生就要被劝退。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委托问题主要产生在个别学生的累计成绩不合格达到劝退条件时,家长对学校的处理有疑义甚至不接受。
四、针对各种问题的对策
结合信息经济学的委托理论研究的一些方法,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解决学校与教师委托问题的对策
1、招聘时通过外调、笔试、面试,充分了解入职者的真实能力和品质,通过规定试用期,进一步考察入职者,对不称职的教师可在试用期内解聘。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教师入职前的信息不对称出现逆向选择。
2、教师报酬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挂钩。完成同等分量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好的教师要比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多得报酬。多得的部分足以激励教师不会因为偷懒而降低教学质量。偷懒得到的闲暇与因而失掉的工资相比太不划算,从而避免教师采取与偷懒有关的隐蔽行动。
3、建立以教务管理人员、教学专家为主体的教师教学督导机制,由他们通过听课、检查教学文件、走访学生等方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尽量用多种方式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对学生的意见可以提供给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而不是把学生的意见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由此避免学生评教使教师产生相关的道德风险问题。
(二)解决教师与学生委托问题的对策
1、学校要加强对新生的思想培育。应该增加辅导员的配备,可以按每百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并且应该与学生同吃同住,切实担负起管理学生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2、建立淘汰机制。我国教育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拼命学习,努力程度几乎已经是无以复加。这是因为从小学进初中、从初中进高中、从高中进大学都是按成绩选拔学生,成绩好才能进入好的学校。而一旦进入了大学,仍然继续原有强度学习的学生几乎就没有了。有相当多的学生完全放松下来,只是应付着完成学业。其主要原因就是全优的学生与门门及格的学生拿的是同样的毕业证书,而且学习成绩在毕业后求职应聘时,一般也不被用人单位所看重;再就是高校的淘汰率几乎为0,只有个别学生因学习极差而被劝退。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学好学不好没多大差别的心理,从而感到选择当前的闲暇比选择为未可知的未来前途而吃苦学习的效用更大,由此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高等学校不能让学生“考进校门就等于毕业”。体育竞技是因为有淘汰才精彩,生物界是因为淘汰才进化。大学生也要通过淘汰,选拔出精英人才。没有淘汰机制,只能培养出大批的庸才。
3、要对差生跟踪督导。辅导员要负责协调各科相关教师对差生进行跟踪督导,必要时还要通知家长配合,通过各方面努力使差生赶上来,至少不要落到被劝退的地步。这才是对家长、对社会负责的做法。
(三)解决家长与学校的委托问题的对策。学校经常发生被劝退学生的家长找到学校讨说法的事件。虽然学校按规定办事并没有错,但从学生家长的角度看,学校应该更负责,应及早教育学生改过自新,应该及早通知家长配合学校加强教育,而不要等学生被劝退了才告诉家长。家长与学校也是一种委托关系,学校作为教育人如何更好地完成家长的委托,也是应该注意加以研究的,尤其是在对差生的管理与督导方面,要注意解决与家长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该院学生的具体情况,该文主要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能力训练内容及情景、任务设计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该设计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情景设置下的任务,以学生训练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该课程设计是该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
1 课程基本信息
《大学英语》是该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授课时间是第一学年,学时是128,学分为4。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中英语,后续课程为大学专业英语。该课程设计主要是面向机电工程系一年级的学生。
2 课程定位
该课程主要是服务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1)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水平,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能力目标:(1)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以及工作中必需的信息交流和交际,意思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准确。(2)能用英语填写与工作相关的表格和单据;能用英语写常用的应用文。(3)能看懂一般的英语资料,能借助词典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4)能在需要时,对工作中出现的中文和英语进行简单达意的翻译。
知识目标:(1)掌握3000个英语单词(包括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另外掌握300个与专业相关的词汇。(2)掌握各类应用文的书写格式及常用词汇和句型。(3)了解西方国家的交际方式和文化。(4)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商务礼仪。
素质目标:(1)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2)在完成情景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3)在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在完成小组和个人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4 能力训练内容及情景、任务设计
总情景:毕业后,你和几个同学决定自己创业,成立一家公司(要求:成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
能力训练内容一:成立公司。
情景:你和几个同学商讨公司成立的相关事宜。
任务(1):确定公司名称,设计公司商标。任务(2):确定公司各部门名称及其职能。
能力目标:(1)能给公司取名并设计商标。(2)能画出公司组织结构图。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词汇。
能力训练内容二:公司网站主页的设计。
情景:公司注册成功,现在你们开始进行公司网站主页的设计工作。
任务(1):撰写公司简介和产品目录。任务(2):设计公司网站主页。
能力目标:(1)能撰写公司简介。(2)能写公司产品目录。
知识目标:(1)掌握公司简介的写法。(2)掌握产品的英文表达。
能力训练内容三:招聘。
情景:公司需招聘总经理秘书1名。人力资源部经过筛选简历,通知1名应聘者面试。
任务(1):写招聘广告、制作个人简历。任务(2):两人一组,一人为面试官,一人为应聘者,进行模拟面试。
能力目标:(1)能看懂并撰写招聘广告。(2)能制作个人简历。(3)能进行招聘和面试。
知识目标:(1)掌握招聘广告常用词汇,并掌握其写法。(2)掌握简历的制作方法。(3)了解面试的程序和技巧。
能力训练内容四:会议的组织和召开。
情景:你是新上任的总经理秘书。总经理决定召开部门会议,具体事宜交由你负责。
任务(1):和总经理沟通,确定会议时间、地点。写会议通知和会议议程。任务(2):召开会议。会议结束后,由秘书上交会议记录。
能力目标:(1)能写会议通知。(2)能写会议议程和会议记录。
知识目标:(1)掌握通知的写法及常用词汇和句型。(2)掌握会议议程和会议记录的书写格式。
能力训练内容五:接待。
情景:美国的一个客户要来公司,公司安排你负责接待。
任务(1):给客户打电话确定来公司的具体时间及其他事宜,然后电话预定宾馆和餐厅。任务(2):陪客户就餐。
能力目标:(1)能接打涉外电话。(2)能电话预订宾馆和餐厅。(3)能用英语和客户进行简单必需的交流。
知识目标:(1)掌握电话基本用语和基本的商务礼仪。(2)掌握预定宾馆和餐厅的基本句型。(3)了解中西方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
能力训练内容六:产品销售。
情景:美国的客户对公司的产品很感兴趣,要求进一步了解产品。作为销售经理,你要利用这次机会销售公司的产品。
任务(1):介绍公司产品。任务(2):进行产品销售。
能力目标:能使用较好的技巧和策略进行产品销售。
知识目标:(1)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型。(2)熟悉产品销售的技巧和策略。
能力训练内容七:售后服务。
情景:某客户写了一封投诉信,反映产品存在的问题。客服部及时处理并给客户反馈信息,客服部经理决定对问题产品做一次问卷调查。
任务(1):写投诉信和反馈信。任务(2):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分析,然后提交调查报告。
能力目标:(1)能写投诉信。(2)能处理客户投诉,及时反馈信息。(3)能就某产品进行问卷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
知识目标:(1)掌握投诉信的写法和相关词汇。(2)了解问卷调查的设计方法。(3)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
能力训练内容8:公司圣诞晚会的组织。
情景:公司定于下个月举办圣诞晚会。行政部安排你负责晚会的组织工作。
任务(1):制作圣诞晚会的海报;写邀请函邀请贵宾。任务(2):就中西方节日,各组排练一个节目。
能力目标:(1)会制作海报。(2)会写邀请函。(3)能谈论中西方节日。
知识目标:(1)掌握海报的制作方法和相关词汇。(2)掌握邀请函的写法。(3)了解中西方节日及其庆祝活动。
5 考核方案
该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期末总成绩=任务完成(30%)+期末考试(50%)+课堂表现(10%)+出勤(5%)+各组互评和组内评价(5%)。每部分都采用百分制。
6 教学材料
主要参考教材为《新职业英语》和《实用听说教程》。
7 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因为所带班级专业的不同,部分任务在具体实施时,会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设定更具体更详细的与专业相结合的情景。
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顺应时展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即通过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多渠道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目前,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实践和经验不足,仍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方面缺乏深度认识,呈现诸多问题,未能形成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育庸俗化、功利化,认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创造物质财富和经济利润,比如教学生怎么开“公司”、当“老板”,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管理者也大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行为和创业实践,而不是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2.师资力量缺乏。目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创新创业教师往往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讲授,缺乏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此外,少量的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大多是学校里的学术专家,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理念及实践指导能力。3.课程体系不健全。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高度去认识。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模糊,基本没有被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质量评价体系之中,与日常教学相比较,呈边缘化现象。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随意性化、未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必修课、缺乏统一的创新创业统编教材标准。4.创业实践环节不健全。目前各高校普遍流于形式,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稳定的实践基地与平台。原因在于:一是高校认为学生创业实践一定要上升到创办企业的高度;二是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所需的资金、项目、场所等硬件的支持。5.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专业深度。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上缺乏专业深度、研究方法单一、教学教改模式不能因地制宜。6.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学生实际获得资金资助的比例不高,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导致学生本已十分脆弱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消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从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精神、信念和能力的培养,并渗透到民族精神中去,而不是停留在以缓解就业压力为终极目标的肤浅层面。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引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体系相、学科和专业教育相结合。2.设置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塑造学生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品格和精神。第二层次,重点培养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及能力的学生,科学设置提高其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系统课程;第三层次,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和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3.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这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要素。根据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由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队伍构成方面,要建立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互补、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科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分批次、有针对性地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交流会,培养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三是要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给教师提供企业基层挂职锻炼机会、搭建实训平台,学习企业设置、运作、管理方式,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指导能力;四是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人士、企业家、投资家、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实现校企集合、校内外联动、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4.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丰富第二课堂。一是合理设置、自主开发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做到和学校、地区、学生、专业、职业发展相结合。二是要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三是建设创新实验训练平台、建设创业模拟训练平台,为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商业环境支撑。四是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借助“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以赛代练”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5.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一是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职责分工明,建立各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组织结构。二是政策环境方面,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逐步完善相关立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与风险,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三是要建立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如丰富创新创业师资体制、设立专项的创新创业保障基金、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四是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五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加强舆论导向,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三、结语
篇7
ABCD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55.已知,且,则( )ABCD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66.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则的解集为( )ABCD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77.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体积为( )
ABCD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88.数列表示第天午时某种细菌的数量.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第天的日增长率().当这种细菌在实际条件下生长时,其日增长率会发生变化.下图描述了细菌在理想和实际两种状态下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那么,对这种细菌在实际条件下日增长率的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ABCD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填空题 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99.若复数是纯虚数,则实数 .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010.若满足 则的值为 .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111.若点到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则_______.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212.在中,若,,,则 ; 若,则_______.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313.在所在平面内一点,满足,延长交于点,若,则_______.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1414.关于的方程的实根个数记为.若,则=_______;若,存在使得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分值: 5分 查看题目解析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0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已知是等比数列,满足,,数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15.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16.求数列的前项和.分值: 13分 查看题目解析 >16已知函数部分图象如图所示.
17.求的最小正周期及图中的值;18.求在区间上的值和最小值.分值: 13分 查看题目解析 >17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为矩形,平面平面,,,,为中点.
19.求证:∥平面;20.求二面角的余弦值;21.在棱上是否存在点,使得?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值: 14分 查看题目解析 >18设函数.22.若为的极小值,求的值;23.若对恒成立,求的值.分值: 13分 查看题目解析 >19已知椭圆经过点,离心率为.是椭圆上两点,且直线的斜率之积为,为坐标原点.24.求椭圆的方程;25.若射线上的点满足,且与椭圆交于点,求的值.分值: 14分 查看题目解析 >20已知集合.,,,其中.26.若,写出中与正交的所有元素;27.令.若,证明:为偶数;28.若,且中任意两个元素均正交,分别求出时,中最多可以有多少个元素.20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解析
中所有与正交的元素为,,,,,.考查方向
分析问题。解题思路
直接列出即可。易错点
列不完全。20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为偶数;解析
对于,存在,;使得.令,;当时,当时.那么.所以为偶数.……………………4分考查方向
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
根据题设直接计算。易错点
对待陌生问题的应变能力。20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时,中最多可以有个元素;时,中最多可以有个元素.解析
8个,2个时,不妨设,.在考虑时,共有四种互相正交的情况即: ,分别与搭配,可形成8种情况.所以时,中最多可以有个元素.………………………10分时,不妨设,,则与正交.令,,且它们互相正交.设 相应位置数字都相同的共有个,除去这列外相应位置数字都相同的共有个,相应位置数字都相同的共有个.则.所以,同理.可得.由于,可得,矛盾.所以任意三个元素都不正交.综上,时,中最多可以有个元素. ………13分考查方向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1.引言
多媒体,从本质上讲,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式系统的方式体系,其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李彬,2000)而网络在这里特指计算机网络,从最简的定义出发,是指“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雷震甲,2003:2)网络将原本分散的,由于距离而缺乏联系的信息碎片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广泛的分享知识,及时的传递信息变为可能。因此,将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不仅为人类生活与工作带来了直观的感受与便捷的效率,而且代表着一种新的理念与导向。
目前,多媒体网络环境日益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和实施,并逐步发展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与方式,而多媒体网络环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止如此。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多媒体网络环境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可贯穿于每一个英语学习阶段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2.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自主学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Piaget提出,在20世纪60、70年代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西方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主学习的含义,语言学家Ryan指出,自主学习应该是自主性的相互依存,学习者必须拥有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同伴的帮助,才能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控,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Dickinson认为:自主学习的学习者能识别教师的教学目标,他们知道该学什么,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能重新构建教师的教学目标,以满足自身不断变化的需要,他们能选择、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并对策略进行监控,在必要时做出调整,以监控学习的效果。Littlewood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视自主学习为“自我调控”的能力,将自主式学习分为原自主学习(proactive autonomy)和反应性自主学习(reactive autonomy)两类,前者指学习者对确立的学习目标、方向所作的调控,后者指学习者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对所采用的一系列自主式学习策略进行调控。
自主学习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理念,是指由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形式。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进行。
自主学习是二语习得内在规律的需要。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习者需接受足够的语言输入,才可习得语言。语言学习本身是一种目标取向(goal-oriented)的行为,语言学习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在于能否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语言来完成各种任务,更重要的是,是否掌握了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方法技巧。语言学习的这一目标被称为语言学习的程序性目标,即达到自我管理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学习自主。
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优势
国际著名远距离教学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博士认为,师生在准分离状态下可依靠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个体自主性学习为表现形式,通过网络双向通信而从中收益。多媒体网络环境作为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对信息的呈现表现出大量化、多样化、直观化、形象化和立体化等电子多媒体化的特征,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立体的学习环境。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模式的新的转变。
3.1开放自主性
肖礼全(2005)将英语教学分为实体英语教学和虚拟英语教学,前者指课堂教学,后者则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超媒体的英语学习资源进行的自主学习。由于现代传媒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英语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海量的、廉价的学习资源。毫无疑问,这既解决了学习者学习时的时空限制问题,又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和个性展现,同时也促使英语语言信息化教育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普及化和开放化。
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交流学习资源,控制学习进程,自由发表言论,这种在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与个人兴趣支配下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学习者通过多媒体网络的辅助对感兴趣的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多元的理解和探索,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原版素材,既拓宽了语言教学的宽度,又挖掘了语言教学的深度。这样反过来又能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更加凸显新学习模式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3.2互助能动性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可以参与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当中。人机互动的优势是不受时空限制。人际互动主要指师生网络双向通信、网络在线论坛等形式。在师生网络双向通信下学习者时时处处感受到指导者的存在,及时获得学习帮助。网络在线论坛中,背景不同的参与者可讨论话题更加广泛,学习者可以从中得到经验分享,视野开阔等方面的益处,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最终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尊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另外,外语学习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环境,多媒体网络平台可以满足课堂情境无法满足的这种需求。学生可以直接搜寻、点播、下载、交流英语视频,英语电视节目,甚至可同本族语者远程对话。学习者可以能动地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在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调控学习进程、管理学习行为、调节学习策略、建构学习知识体系,即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学习的能动性。
3.3虚拟性
源于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一种人进入其中并产生互动的仿真场景和充盈着多维信息的可操纵空间。英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课最理想的是有本族语者当教师,但是由于经济、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无法实现这一点。多媒体却可以弥补这一遗憾,比如,采用本族语者标准发音,克服了中国教师在发音上的个人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输入本族语者纯正的语音语调,有利于强化学习者的听力、适应外国人的语速语调、训练学习者的标准语音的发音。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使自主学习环境具有虚拟现实的特性,创建了给予客观世界的仿真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得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和模拟场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
4.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4.1构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构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在这里指创建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的课堂内外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网络可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时时的、人性化的沟通交流工具。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显而易见。而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相比较,学生更容易在虚拟的环境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多媒体网络所提供的交流工具可被用于同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另外,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可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工具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对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起到正影响,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是自主究学习的学习氛围之一。教师在发挥自身的主导主用的同时,让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计划的制订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决策、自我管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2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完整的、有序的,也有零散的、琐碎的。教师可通过任务安排实现学生对既有知识的延伸;同时,对学生搜集的材料资源要求进行归类整理,甚至写出研究报告。这种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掌握组织良好的、可灵活提取和运用的知识。对新知识在分析中进行探索,通过归纳与演绎,实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即知识的主动建构。另外,在一个完整的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角色也不应忽视。
5.结语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大学英语改革发展提供契机。多媒体网络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以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为原则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Ellis,Ro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UP & Shanghai FLEP,1999.
[2]雷震甲.计算机网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万敏,龚方青.网络英语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6).
[5]肖礼全.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5).
篇9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史上最难就业季”再创新高,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能力不足是关键因素。就业能力,不仅体现在获取就业岗位的能力,更体现在对岗位的胜任能力以及重新获取岗位的能力,笔者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近几年我校管理工程学院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学生存在的就业能力不足问题主要有四方面:
专业能力不足,实践能力薄弱。企业选拔人才,看重的是专业基础和工作能力,毕业生缺少任何一个筹码,都会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分析,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管理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滋生,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不能扎实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加之目前多采取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只注重课本知识讲授,忽略专业特色、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极大的制约了其求职需求。从学生个人角度分析,多数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仅依赖课堂时间的学习,远远不能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学校虽开设有专业特色的学科赛等实践活动,但主动积极参与者甚少,不能实现专业知识与其应用的融会贯通,进而与市场需求脱轨,不能顺利就业。
就业目标模糊,主动就业意识欠缺。在与近200名大学生进行交流后发现,约40%的同学对未来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主动就业意识不强。首先,由于没有根据学生特色进行针对性培养,多数学生只是完成了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尚缺乏经验,对自己未来定位不明确,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其次,“象牙塔”环境中形成的依赖性人格,使很多学生缺少自我决策,自我分析,自我推销的能力,面临毕业季,他们选择退缩,更有甚者被动选择考研逃避、依赖“找关系”就业,部分同学对自身定位偏高,找不到与自己匹配的就业单位;再次,多数同学对大学四年没有明确的规划,未能及时的进行自我剖析,发掘职业兴趣,培养职业能力,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社会适应能力差,保持工作能力不足。我院学生就业岗位多为销售、管理相关类,为实现企业与高校人才输送的无缝对接,学院安排了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多数周期短暂,基本是观摩的形式,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学生没有对企业工作模式形成明确的认识,相应的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能力未得到锻炼;走向工作岗位之后,面临角色转换适应问题,部分同学因人格特点缺乏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内在品质,导致工作发展后劲不足,就业极不稳定。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着力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主动学习和深层次思考能力,遇到问题常常不加探索,即使新兴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也不肯深入挖掘;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创意新颖,有创新兴趣和热情,但多停留在口号,少数付诸行动者,却因为经不起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种种考验和磨练半途而废。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我院共开设有经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科学、工业工程5个系,与之对应的相关学科竞赛有: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十余个比赛项目(图一)。开展学科竞赛类的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补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科竞赛与专业紧密衔接,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专业认同感,对自身进行定位,明确自身差距,完善专业知识相关应用技能,迅速提升就业能力。目前我院学科竞赛体系覆盖所有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需求。学科竞赛对提升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科竞赛是超出课本范畴的考试,是由学生组成团队,以专业知识为背景,把第一课堂知识和具体实践有机融合,不断拓展学习,改进优化参赛方案,实现知识、技能和理念的整合,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达到深化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目标,其本质是旧知识、新思维、新方法的融合。学科竞赛能够在相应时间内考察学生的知识基本功和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备赛的过程,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运用的双赢过程。很多同学在参与学科竞赛后,都表示增强了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后期学习中更积极主动,勇于探索。
明确自身定位,培养就业能动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整个备赛参赛的过程,能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功底,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找到专业知识短板,有针对的查漏补缺,是提高个人知识水平的快捷途径。而整个竞赛中与团队的协作过程,能让学生通过评估自身能力,分析自己在整个团队份工作处于何种位置,合理进行自身定位,在今后有意识培养自己欠缺的各种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同时,参与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有了认同感和对自身的定位,就能够对自己大学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一步步落实,明确毕业后的就业目标,提高主动就业意识。
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职业胜任力。学科竞赛多以组队的方式参加,团队分工和合作在整个参赛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参赛过程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压力应对能力,参赛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性格缺陷等问题,及时修正改进,进而达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的目标,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提高职业胜任力奠定了基础。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仅仅依赖课堂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达到明确收效。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参与,能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冒险精神,并将之转化榇匆凳导,以创业带动就业,间接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在常规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引入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毅力,满足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完善学科竞赛的保障体系的部分构想
学科竞赛体系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相关运行机制尚有待优化,比如师资队伍配备不到位,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多方合力尚未形成等。笔者对与其运行保障机制有如下四点构想:
配备专门师资队伍。学科竞赛的主体是学生,但其参与度与参赛效果与指导老师密切相关,如果指导老师投入过少,学生很可能缺乏动力知难而退,因此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形成专业的学科竞赛师资队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是确保学科竞赛良性发展的人力保障。调动老师的参与度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给予指导老师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在评定职称时,对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给予相应的加分,或在学科竞赛经费上给予支持等。其次是为指导老师提供相关培训,增强知识技能和指导水平。打造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扎实的学科竞赛师资队伍,定能提高指导效率,提升各项学科竞赛中的学生参与度和获奖数量。
完善相关制度保障。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学科竞赛走向持续化、规范化的前提,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将学科竞赛纳入该管理体制,要求在校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学科竞赛学分,使参与学科竞赛成为大学生涯不可或缺的部分,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将社会责任培养设学分开始认定,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科竞赛也可以效仿此机制。
组建学科竞赛协会,实现各年级联动机制。学科竞赛可以参考学生会组织形式,形成协会或社团,实现传帮带。定期组织交流学习论坛,聘请有资质的指导老师对整个参赛流程和备赛方法做介绍,提高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和参与度。同时在校园网页、校园内对学科竞赛进行全方位宣传,营造参赛文化氛围。我院商道协会已形成稳定的工作体系,该协会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负责全国管理模拟决策大赛整个赛事的承办。协会每年换届更新,吸收有参赛经验的学生加入,对管理决策大赛赛事进行宣传直播,并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大一新生主要以学好专业知识为主,大二大三学生作为主力军参赛,大四学生以经验传承为主,向低年级分享参赛心得。稳定的各年级联动机制的形成,极大地锻炼了我校大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在全国管理模拟决策大赛多次获奖。
篇10
关键词:经济视角;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6-01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分析
从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共同品,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生希望,大学生就业,代表着其将进入消费过程。在经济环境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阶段必须要满足两大方面的条件:人力资源对产品的需求;二是人力资源必须给产品主体提供有效供给。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通过大学生和事业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达到双方的统一,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就业。
(一)供给方面
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人力资源共计的一大来源,而随着高校扩招,中国当代大学生在数量、结构、质量上与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供求关系的不协调是大学生就业失衡的直接原因。首先从大学生总量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扩招,每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岗位持平或略有增长,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形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局面,应届大学生每年都持续上涨,大学生就业与生产岗位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是从大学生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经济体系架构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知识技能等跟不上经济发展变化步伐,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造成劳动力供给不平衡,很多岗位缺少知识过硬的专业人才,职位空缺与失业局面紧张。再次是从大学生质量方面进行分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他们的就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难并不是因为缺少相关的就业机遇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本身综合素质的缺乏和对市场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弱化,是降低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一大影响因素。
(二)需求方面
经济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取决于产业架构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如果企业对劳动力有一定的需求是不会出现就业难现象的。人力资源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间接原因。一是经济增长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多。在第一、二、三产业架构中,第三产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据1月20日,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大,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二是私营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积极性低落。私营企业业主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缺乏技术技能和工作经验,对工资待遇要求严苛,因此他们宁愿把眼光放在一些有技术经验的低学历下岗员工身上,以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和支出成本。三是经济落后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少。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地区等经济落后区域,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财政紧缺,很多企业都会招聘一些低学历的廉价劳动力,没有吸纳大学生的倾向。而大学生方面也会对地区经济落后产生排斥,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造成地区发展滞后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难局面。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根据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从大学生自身、学生与社会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方面
在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对大学生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更新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以客观的态度对自身进行分析,掌握社会的发展动态。从职业观进行转变,放低就业门槛,把握好就业机会。其次要充实自身,不断提供自身技能技术水平。再次是踊跃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并在交流中学习其他人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校方面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的压力不断地打压着学生。因此学校首先应该设立就业指导服务咨询部,对就业迷茫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走出压力误区,培养先就业再择业意识。其次是通过多途径去拓展顶岗实习岗位。一是引企入校: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不能处于被动地位,要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联系相关企业,把企业引入学生,拓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二是建立和发展与学校所设立专业相关的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为他日学生实习岗位的需要打下良好的营销关系。三重视互联网等新的渠道推动学生就业: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了,互联网上招聘信息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从目前各大高校扩招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短期之内是难以解决的,这将是经济时代的一场持久战。从根本上看,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就业岗位,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