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9 16:5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报告

篇1

一、审计中查出不属于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违法行为审计机关如何处理

审计中经常会遇到审计发现的问题,有些并不是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而是诸如计划、业务、人事、统计、会计等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虚报经济数据、不按规定保管会计资料、工程验收中弄虚作假出具虚假验收报告等,对这些问题一些专门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理、处罚措施,审计人员能否依据这些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呢?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凡是与经济事项有关的违法行为,审计机关都有权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持此种观点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二款,“审计机关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依据”;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只限于对国家规定范围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只有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规定才能成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的依据,不属于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行为,如果国家没有专门的规定,审计机关不能直接进行处理、处罚,持此种观点的法律依据是,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审计机关也不例外,从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看,设立审计机关的目的非常明确,“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新的《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款也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很明显,审计的对象或客体是财政、财务收支,根据责权一致的原则,审计机关应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进行监督,并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处理、处罚。超出其法定职权范围则属违法。这里需要明确三层意思: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向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对不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不能进行处理、处罚;二是必须对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作出审计决定,对于超出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范围的事项,审计机关无权作出审计决定;三是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处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应当符合《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有权作出的处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当审计机关在审计中,查出不属于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违法行为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按有关规定移送有权部门处理。

二、审计中查出被审计单位已自行纠正的违法问题如何处理

审计前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自查自纠,是审计机关的一贯做法,但对被审计单位自查自纠的有关问题如何处理,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实际工作中做法各不相同。一种做法是,对被审计单位自查自纠的问题,审计报告中不再作为问题进行反映;另一种做法是,对自查自纠的问题,审计报告仍如实进行反映,只是在进行审计处理、处罚时,注明该单位有自查自纠的环节,将其作为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的一条理由;还有一种做法,是因事制宜,不同问题,不同处理。具体的讲就是,对自纠后没有不良后果的,审计报告不再进行反映,比如记账错误造成原来账目不平,已及时纠正,对不合规定的入账发票自行进行了订正,对漏缴的税(费)及时进行了补交等。对自查自纠后原违法过程不能消失,且有一定不良后果的,将违法过程如实在报告中反映,并视其情节予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比如对乱收费及时予以取消并退还违规收费款项,对私存私放财政资金行为及时将存折撤销,对减收、缓收财政收入的行为及时补收等。笔者认为,上述三种做法中,第三种处理方法比较恰当。建议上级审计机关以此规范各级审计工作行为。

篇2

有湖南省物价局“芦笋片”事件的教训,我们从事审计监督工作的同志也应当受到一些启示。

启示一不是审计机关职责范围的事别管。审计法对审计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将审计的总体任务概括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机关不是什么事都可以管,审计人员在审计某事项时应多想一想是不是审计机关的职责,审计机关在对被审计单位评价时应多想一想是否超越了审计范围,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处理处罚时应多想一想依据的法规是否恰当。有的人总以“创新”为借口,来超越法律对审计的约束。大家应明白行政的一个基本常识:对自然人来说,法律没有规定不能做的都可以做,对行政单位来说,法律规定可以做的才能做。

启示二审计条件不成熟时管不了的事别管。有的地方政府非常信任审计机关,将政府性投资审计任务全部交给审计机关审计,这当然是件好事。但这些审计机关是否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是否有与审计任务相匹配的审计专业人员。如果没有,只是滥竽充数草草了事,出了“芦笋片事件”,这个审计机关肯定也会“很委屈”。如果审计机关当个二传手,将审计任务委托中介机构,从中获取一点手续费,出了“芦笋片事件”,这个审计机关也是脱不了干系。好多年以前,组织部门委托审计机关对某大型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一个星期交报告。接到任务后,审计机关派出了五人审计组,现场审计了四天,审计的内容仅限于一般财务收支,抄了一些财务指标,敏感性问题如对外投资等无时间顾及。报告报出后由于群众举报,此领导没有提升。但事过一年后此领导由于对外投资等方面的问题坐了牢。如果有人质问当时的经济责任审计,如果有媒体炒作当时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肯定也会“很委屈”――一位在任六年、员工三千、产值几亿的企业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太紧。现在许多地方换届时,大量离任干部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对一位在任时间五年甚至更长的县长、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一星期甚至更短,投入的审计人员五六位甚至更少,出具的审计报告还要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如果出了“芦笋片事件”,审计机关一定会“很委屈”。但这些“委屈”事为什么有的审计机关还年年这样做呢?为什么不想一想,由于你的审计,保护了多少问题?由于你的审计,多少有问题的干部更加肆无忌惮?你出具的审计文书是有法律约束力的。

篇3

(一)会计核算信息问题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虽然已符合相关要求,对各方面的会计信息作出分析,满足单位各部门的需求。但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常常存在会计信息不够透明化、不完整等方面的问题,这都直接造成了预算材料不能真正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活动的实际情况,这种现象不仅使人们对政府财政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而且还给政府本身带来不利影响。

(二)预算会计无法满足我国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市场机制的积极引导下,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也逐渐实现了科学发展和管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及时对相关财政政策作出改革,同时发行大量国债,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行国债的过程中,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此外,还要承担起为人民群众负责的任务,所以在进行这类活动时,财务会计报表应当系统、全面地反映出这些问题。特别是单位的财政预算,不仅要系统地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能正确地记录分析相关投资计划,对于潜在的突发性问题应能作出准确预测,并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现阶段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投资预算活动时,往往不注重其重要性,没有作出合理的预算会计编制。

(三)核算结果不正确

由于一些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时,没有严格按照支出结构和总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在处理核算结果时比较简单,造成核算结果和实际的收支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在实际的财政收支工作中,还要面临处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不能准确及时地调整预算,这也给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困难。核算结果的不准确也给单位合理的经济活动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如,由于某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在预算活动中无法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而在统计支出情况时,也没有及时整理发票,从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四)不能为预算编制提供相关信息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由“基数法”转变为“零基法”的过程中,在以往的“基数法”的处理方式下,操作比较简单,只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上一年的预算基础上作简单修改,有的甚至直接采用以前年度的预算,而没有考虑现实具体状况,这种方法显然无法全面反映单位财政收支情况,所以要求采用“零基法”替代。在运用“零基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单位各部门间的资源占有及职责,此外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科学地整理和分析,因此,预算会计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不仅能够确保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而且针对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作出及时指导并加以处理。然而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无法对预算编制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从而严重影响了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

(五)预算报告体系的问题

在我国建立健全预算会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常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出现功能空白或各部门间的功能重叠、预算报告体系缺乏真实性、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导致单位的预算报告体系不能充分实现预期的效果,从而大大影响了财政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原因主要有:对于预算报告体系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统一完善的管理、工作人员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储备。

二、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方法

总结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相应解决方法。

(一)完善会计目标

对于行政单位而言,完善的会计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思想意识,明确会计目标内容,以便能够合理科学的针对这些目标开展工作。此外,在明确了会计目标后,单位人员的工作热情也随之提高,从而达到动员所有人员的要求。在完善会计目标的过程中,全体人员要相互配合,提供准确信息,以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充分调查预算会计需求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门而言,在进行财务活动,特别是预算会计的管理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及相关信息,并作出全面、合理和科学的分析。调查人员要通过对预算的细节进行深入的调查并论证,以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地确定单位预算会计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改善预算会计管理效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单位所有人员参与进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三)健全会计信息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仅直接影响到本部门、本单位正常的财务工作,而且对整个社会甚至市场经济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必须建立健全会计信息体系。此外,财务预算和会计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在透明、合理、精确的环境下才可顺利开展,因此,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同时还要设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完善财务状况报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报表是研究分析预算会计管理活动的基本资料,对于改善预算会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地对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以往的财务活动作出精确、全面的记录,以供研究,同时要对潜在的突发事件进行预估。

(五)建立健全预算报告体系

篇4

结合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境外国有资产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存放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拥有或者控制的各类资源中国境外国有资产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之外存在的,由中国国家拥有其所有权或者控制权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组织类型上,它包括中国政府驻外机构和中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分支机构及其投资的经营实体或者实物,具体形式表现为价值形态、实物形态和知识技术形态等多种类型。

二、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基本现状

截至2009年底,我国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40153.4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8445.4亿元。境外资产的平均净资产报酬率为13.4%,平均总资产报酬率为9.1%。上述数据仅是中央一级境外国有资产情况,加上地方层次境外国有资产,我国境外国有资产价值总量十分巨大。

近年来,境外国有资产非正常的经挤现象值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商务部门等国家机关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驻外企业管理决策人员在重大项目投资、海外并购、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面,不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也没有相应措施保障,导致决策失误;

2.驻外企业违反规定,擅自决定从事期货、期权、外汇等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业务;

3.驻外企业负责人未经批准擅自越权进行对外担保或没定抵押;

4.驻外企业负责人以私人名义在境外注册公司、投资参股、购置不动产或者进行其它经营活动而不依法依规向国内有关部门报告等;

5.驻外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贪污、受贿等方式,隐匿、侵占、转移国有资产或者挪用公款从事违法活动;

6.驻外企业对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研究不够,也不注重依法经营和规范经营,从事违法经营活动,触犯了所在国的法律;

7.驻外企业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对所在国政治、经济方面的突发事件缺少应急能力或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三、构建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理论框架要点

根据我国国情,对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加强审计监督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拥有境外资产的国家或者地区法这样,依照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机关不能直接审计境外国有资产。不仅如此,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对境外资产审计有可能涉及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事项。为此,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应该谨慎从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外交、外事问题。所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对境外国有资产直接审计存在一定局限性。

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其在国内的母公司或者投资单位或相关组织主要以内部审计方式对境外国有资产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依据主要是2004年8月30日施行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我国或者境外资产所在地区或者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我国境外国有资产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的'由我国境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或者境外资产所在机构,依法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对境外国有资产进行审计,其依据更是较为复杂,大多数是依据资产所在地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依据并非十分明确。

(三)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结果的运用

按照中国《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境内投资单位应对境外机构中方负责人进行任期审计与离任审计。境内投资者违反国有资有管理和境外投资法规、制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恶劣影响的,财政部门可根据不同情节给予通报批评,建议监察、审计部门立案审查。上述规定可以理解为,境外国有资产日常是组织内部审计,政府审计部门负责事后审计或者专案审计。现实中的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也按此规定得到执行。一般情况下,审计需求程度决定审计结果运用程度。在有效审计需求不足的环境中,难以考虑运用审计结果。如果审计结果运用较少,审计委托者得不到审计带来的收益,其审计需求自然就减少。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在境外国有资产审计这一个特殊审计系统中,较少运用审计结果,甚至不用审计结果,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金额、速度、影响程度等都将会远远超过境内同类国有资产流失。不仅如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公众等,运用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结果,其难度也都较境内国有资产审计高,甚至难于利用。一些不当行为甚至犯罪行为,责任难于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法律责任,极有可能因等问题而几乎“望洋兴叹”,或者寄希望于未来。这样,还有可能引发少数的“学习者”,以至于上千万元、亿元、甚至更多的国有资产处于潜在风险中。为此,各类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结果运用在理论上和实务中都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五、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现状分析

(一)审计内部系统分析

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出现审计需求强烈程度不高,审计目标局限性较大,审计依据不充分、不准确,其主要原因是审计系统内部原因。

1.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人才缺乏是制约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有效推行的关键所在。

2.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环境复杂多变、相关被审计人员配合程度难以测度,造成审计风险较高,影响审计人员和组织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在审计业绩考核力量的作用下,更是不容忽视尚未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3.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标准的确定相对较难、审计证据收集受到限制、审计决定执行则更难。

4.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适用范围较为有限。中央企业、地方企业能够涵盖大部分,但是未能对境外国有资产实施有效规范。例如,我国行政单位、国有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对外投资形成的境外国有资产,尚未有明确的类似的控制性规范。

5.我国以境外国有资产为载体的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配备不充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6.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涉及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问题,影响审计执行过程、审计结果运用等。

(二)境外国有资产及其管理

境外国有资产的形成、保有存在以及收回到国内或者转移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涉及到财政资金收支、金融资产财务收支、财务报告编制及其对外审计报告出具、有关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认定与解除等多个方面。无论是资产形态还是价值量的计量还是时间跨度都比国内资产更加复杂。例如,著名中央企业的中远集团的全球网络覆盖了五大洲,航线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港口,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公司和办事机构,在海外设立区域公司,对所属区域内的中远境外企业进行统一管理。截至2006年底,中远集团的境外资产已经占其总资产的一半左右。中国海运集团在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香港、北美、欧洲、东南亚、西亚五个控股公司;境外产业下属90多家公司、代

理、代表处,营销网点总计超过300多个。这些中央企业资产分布十分广泛,总量十分巨大,跨度遍布全球,对其管理、对其审计,非同境内国有资产。在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管理水平、管理结果不尽人意时,加强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必须的,然而实施这些审计是有难度的。

六、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境外国有资产范围、发展形势以及审计现状和原因,作好现阶段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工作可采取下列政策。

1.对我国境外国有资产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例如,境外国有资产是经营性资产还是非经营性资产。资产形态是实物资产还是金融资产。境外国有资产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形成境外国有资产的决策权在哪里,监督管理机构如何设置?是否科学有效?等等。

2.督促有关审计机构要全面落实国家审计署决策布置。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2010年全国审计工作报告中所言,将加大对境外机构和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力度作为审计机关的主要审计任务。

3.切实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更好地服务于“走出去”战略,作为审计目标之一,不能为完成任务、业绩考核而以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为重、为主。

4.审计方式,宜于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等结合,形成综合审计。特别是境外国有资产外部审计更要用这一方式。境外国有资产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条件,与国内同类型审计项目相比较,审计环境更复杂、更难以控制。审计主体面临的审计风险可能更大。无论是对审计组织还是审计委托者,审计成本、相对国有同类项目则会更高。

5.充分发挥中国境外国家、地区内部审计发展较好,内部审计法规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高,内部审计事业成熟的优势,尽快在国有资产所在组织建立键全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体系实现特殊的经济控制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