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计报告书范文
时间:2024-04-09 16: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审计报告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人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在贵州交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习,学习了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等工程方面专业课程,掌握了建筑工程方面专业理论知识,为日后掌握建筑工程专业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参加了安全员的培训考核,通过考试取得了安全员c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知识,能将理论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2010年取得了助理工程师的资格。
近年来,本人通过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坚持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第一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了多项建筑工程方面专业技能。本人能熟练office等办公应用软件,熟练掌握Auto CAD建筑制图,精通建筑工程、暖通预决算,具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业务水平,能在总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整套施工方案编制工作。掌握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技能,能够胜任中大型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有强烈的工作事业心,敢于负责、勇于创新。为人忠诚老实,尊敬领导、团结同志、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服从公司安排,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自己9年的工程管理工作经历中,我也曾面临过各种选择,但我最终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建筑行业---这一注定充满艰辛但其乐无穷的事业!知之深,爱之切,我已公路事业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并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在以后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这个知识更新换代的社会里不至于落伍。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一直坚持在建筑工程施工第一线,参建多项建筑工程,包括惠兴高速14合同段、晴兴高速T1合同段、贵惠高速公路第1合同段、织普高速公路3合同段、安高速公路T1合同段、独高速公路第2合同段等项目。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主要惠兴高速14合同段项目3工区桥梁技术员。作为工区桥梁技术员认真检查单位投入的人力、材料、主要设备及其使用、运行情况,并做好记录。复核或从现场直接获取计算量的有关数据,查看施工图纸,按图纸及有关标准,对施工工艺或施工工序过程进行检查和记录。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前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对加工制作及工序质量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向项目经理报告,填写施工日志和有关工作记录。按项目经理的分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与相关单位进行配合,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工交付使用。在交付后得到单位领导的好评,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也得到相关单位的好评。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在惠兴高速14合同段北盘江大桥担任现场技术员,该工程施工范围大,质量验收点多,涉及知识面广,质量检查及工程施工有一定难度。为准确指导施工,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我查阅相关书籍,认真学习相关专业规范,做到质量管理到位,决算有据可依。我每天坚持在工地一线,定时巡视各施工点,掌握各分部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控制要点,做到事前控制。同时做好成本管理,掌握各施工材料的价格信息,分析各分项工程的人工、机械、材料单位消耗量,为竣工决算提供参考。赢得单位领导的好评。通过该工程的锻炼,我的现场质量、安全和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2011.01~2012.11,参与晴兴高速T1合同段项目工程管理工作。在该工程中我坚持工程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做到超前预控,严格按规范标准要求,对每道工序施工进行质量检查、技术指导,认真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技术监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对现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停止所有验收程序,消除安全隐患后进行上部施工。对现场与规划进行全面协调,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的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好评。
篇2
关键词:造价审计 审计风险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投资膨胀现象,其造成的后果是工期延长、施工索赔增多,工程造价越来越高。针对这种现象,实施有效的工程造价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造价审计现状分析
工程造价审计,通常是通过工程项目的预决算审计来完成的。预决算是一个统称,它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四大主要文件形式。在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很难按照客观存在的要求正常发展与深入。
2、工程造价审计潜在的风险
首先,施工过程的多变性容易造成审计期间工作的忽略和疏漏。一个基建工程项目的实施,既要经过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等基建程序,同时又要经过计划、概(预)算、实施过程中追加投资以及最后结算的财务环节。在这过程中,往往受到人为的、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出现多变性,如变更设计、扩大规模、增设项目等。其次在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建筑材料价格的起落政策、法规的废止、调整和起用也足以说明工程造价审计所碰到的多变性。这些现象的出现,显然给审计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和难度,审计人员如果对某个细节忽略或疏漏,都会给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审计人员也不可推脱地要承担审计责任。
其次,工程造价审计的滞后性容易造成审计质量下降和工程造价不实。一是基建项目种类繁多,这些项目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要开展对这些项目的审计,需要专业知识比较全面的审计人员加以实施。但是,当前各级审计单位对工程造价的审计都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审计方法和经验都有待提高的实际问题。二是介入审计的滞后。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审计单位对工程造价审计的介入,在时间上大都是滞后的。有的工程项目在竣工交付使用近一年,审计单位才接到开展审计的指令。如果仅对财务收支实施审计,借助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是可以查清楚的,但如果要对某一具体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和分析,困难程度就很大,有的现场已经面目皆非,根本无从考究。
3、工程造价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根源
工程造价审计与其它审计存在两大不同之处:一是它所面对的被审计主体经济成份的复杂性。一个建设项目同时针对的是建设单位、多个施工单位和多个中介组织;二是建设项目审计内容繁杂,所涉规范较多,专业广泛。因此审计风险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工程合同的性质认定对国家建设项目工程建设合同性质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国家建设项目承发包本身是一种建筑市场交易行为,在建设合同签订过程中,不涉及行政权力的行使,建设合同双方主体均具有法人地位,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建设项目使用的多为财政性资金,其目的是为了公用基础、公益性事务,审计部门有权根据《审计法》及相关条例的规定,对利用建设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予以制止。
第二,工程价款认定的文书不同,对于工程价款的出具认定文书很多,其中主要有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财政部门的评审报告、社会中介造价咨询报告、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报告。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报告,导致了混乱、无序的状态。上述文书存在着工程造价审核角度不一致、法律效力不一致的问题,必然造成工作方法和审价口径有很大的区别,工程价款最终确定也不尽相同。
4、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原因造成的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素质风险;由于审计方法不得当造成的工程造价审计方法风险;由于审计手段运用不合理造成的工程审计手段风险;由于行业规范不完善和法规不健全造成的工程造价规范风险;由于审计客体的复杂化造成的工程造价审计客体风险;由于审计报告的不合理和不完善造成的工程造价审计报告风险。针对以上各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成因及类型,防范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可以通过以下对策来实现。
第一,建设高素质工程造价审计人员队伍。通过对政冶理论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通过专业选拔、定期培训、绩效考核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学习先进人物光辉事迹和先进思想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
第二,采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这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审计方法,以适应新出现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防范具有特殊特征的审计风险;不断改进审计方法,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
第三,采用先进的审计手段。这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必备条件。采用工程全程审计手段,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必备基础;实行主动控制,可以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等过程,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内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审计方法的科技含量,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第四,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完善的行业规范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健全,可以降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约束工程建设的不合理行为。首先,完善工程建设行业规范。明确的、合理的、有效的工程建设行业规范,可以使得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不但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监督和企业之间的监督,同时更加有利于审计部门对工程建设企业的审计监督;其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对工程建设的最大外在约束力,能够确保企业在工程建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降低审计风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完善审计主体内部运行机制。它能够保证审计主体的各项工作有序、合理、科学地进行,更加有利于不断修正审计主体自身存在的不合理状况。完善此机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不断完善现有的审计制度。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审计规章制度,建设科学的.合理的新的审计制度,才能在新情况、新问题出现的时候找到合理的依据;其次,做好审计质量检查工作。
第六,规范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终止的书面说明,能够指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工程造价问题。但一般的审计报告只是单纯注重报告审计结果,而不标明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建议和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对于其他审计工作的借鉴意义不大,更加不利于改正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因此必须首先完善审计报告书写制度。审计报告书写制度能够规范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对于其他审计工作有借鉴意义;其次,把切实有用的信息纳入审计报告中来,这样不但可以帮助防范审计风险,还可以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
5、完善审计主体内部运行机制
完善的审计主体内部运行机制是应对审计客体的复杂化的有效保证,能够保证审计主体的各项工作有序、合理、科学地进行,更加有利于不断修正审计主体自身存在的不合理状况。完善审计主体内部运行机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首先,不断完善现有的审计制度。任何一项审计制度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实际状况。只有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审计规章制度,建设科学的、合理的新的审计制度,才能在新情况、新问题出现的时候找到合理的依据;其次,做好审计质量检查工作。审计质量检查是检验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建立审计工作的责任制度、问责制度和奖励制度,能够约束审计人员的不规范行为,能够充分审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做好审计工作和防范审计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结束语:审计人员要树立审计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应以当时适用的和有效的法规制度为审计工作准绳,对问题定性定量结论必须准确并要谨慎,以人为本, 注意审计技巧。对于审计风险要敢于正视它,认真贯彻谨慎原则,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杜殿明. 谈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 北方经济, 2007, (14) .
[2] 李云婷. 浅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J]. 北方经济, 2009, (02) .
[3] 路媛媛,袁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ERM框架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02) .
篇3
实习时间: XX年-02-06)
实习内容:财务实习,会计
事务所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寻找XX年寒假实习的机会,也许上天眷顾我,把武汉**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给了我,心里感动,也很激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感谢所里的朱老师,给予我的支持,更要感谢所长何女士,她不仅接收我,而且在审计业务上给予我耐心而且细致的指导。事务所虽然不太,但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公司
这次审计的是武汉**工程置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人房地产开发公司。经过先前的网上搜索,得知公司的资质以及公司老板的信息,但是很可惜后来也没有见到老板。公司是XX年成立的,主营业务是房地产开发。所以特殊的是产品是楼房,有一些重要的项目:预收帐款、开发成本(设计费,土地购置费,配套设施费,装潢费等),税金(所得税,营业税,教育金附加,城建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
会计
公司的财务部门是2个女的负责的,一个是会计,一个是出纳。会计很认真,从凭证到日记帐、明细帐、总帐,从账户到报表,从手工到电脑,会计业务的处理十分认真,十分细致。为我们的审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财务部的配置很好,安全防盗门,办公桌、椅、沙发,空调,配置很高的电脑,打印机,保存历年财务资料的想箱柜等,可见公司的实力和对财务部的重视。财务软件是金蝶财务软件,南方普遍用金蝶软件,北方是用友。两本记帐凭证,按次序分开,便于查阅,后附原始凭证(收据、发票等)。10本账,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各一本,武汉市财政局制作的,每月要合计的双红线,(每年累计),并不是每天都要计,总帐——各个科目的记录,明细帐包括三本,主要资产负债表的项目2本(1-8,8-12),主要损益表的项目2本(1-8,8-12,中间要减去),由于公司的性质特殊,预收帐款帐3本,并由红蓝舌头,好像前是具体项目下各个对象——如供应商标记,后面是各个项目的标记,首页有相应目录,便于查阅。会计向工商局提交审计报告,向税务局交税并提交财务制度、处理办法进行备案。
审计
审计从9:30开始的,持续到下午4:30,中午吃了一顿饭,当然是公司出的钱,应该是记管理费用——招待费了。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看何所长和朱老师在审计,没多大头绪。过了一会,何所长让我做一件工作,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字勾稽关系用计算器检查一下是否正确。之后让我做了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审计工作底稿(具体的每个项目的审计认定书)按照何所长的要求就做了一下,检查的结果是会计做的都正确。由于公司财务做帐的特点是分1-7月和8-12月两次做。检查的时候就必须两次相加,八月的数字重复的时候还要减去。管理费用的项目很多: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福利费、招待费其他等,每一笔都有记录。财务费用就两个,一个是利息收入,另一个是其他费用(如手续费等),由于这个帐使用电脑打印出来的,软件设计的不合理,每月结平,但是不汇总。所以算的时候把每一月的利息收入的数字加起来。并且帮何所长很快地检查了相关的核算项目是否正确。老师的主要疑问:300多万记了其他应收款,虚增资产,要调整。损益表的净利润算的不合理,后经会计人员解释还是正确的,原因在于只是一个月的,软件的问题。验资报告的时期没写,很不规范。事务所的审计要交财政局检查,是不可马虎的。
思考与建议
1会计和审计的关系
审计就是审会计的,这一点在这次审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审计是看会计的做法是否正确和合理,会计的业务核算流程是否正确。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会对会计处理提出疑问,处理错误的话就要调整和修改,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更是丢面子的事,审计必须和会计人员关系处理好,让会计人员既要修改又要心服口服,审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更要倒算会计,做会计的老师。当然审计的课本理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的,实际的要松一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CPA。
2审计态度
认真、细致是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只有认真、细致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遵守职业道德,对于公司的隐私不要问得太多,比若说借款,关联方等。
3审计专业性
只有在熟悉会计的基础上,应用审计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做好审计。审计重在实务和职业判断能力,必须得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才能形成有效的审计套路。
4功能有记帐向财务分析转变
现在公司财务部的定位还只是记好帐,提供会计信息。缺乏的是对报表的财务分析,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进行评价,比如偿债能力,抗风险能力等财务指标,并给出指导性建议。
5各个行业由各个行业的特点,主营业务不同,产品不同,经营方式的不同,购产销的方式的迥异,销售方式不同(预收,现收,应收,分期收,售后返还,售后回购,售后回租,会员卡——娱乐消费场所多用等等),审计就要按照这些具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审计。
6小公司的业务少一些,有些科目就没有,比如说长期股权债权投资,债务重组、合并报表、非货币易等,只是应付工商局的年审,以及把审计报告提交给开发局,另外税务审计和一般审计分开,税务审计要针对每一个影响税收的费用(管理财务销售其他业务费用等)、收入逐个核查,以确认是否合理。上市公司的业务多,关联方企业太多,需要审计人员到每一个关联企业审计,特别是要想IPO和再筹资的话。需要众多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团队,实行三级复核制度,最终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书,有时候审计人员直接提着笔记本到上市公司去,只要输入一定的数据,软件直接就将审计报告处理好了。
篇4
为加强和规范我县国债项目管理、确保国债资金投资效益,根据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国债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国债项目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国债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发行国债、实施国债项目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债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均有着严格的管理规范和制度规定,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今后国债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因此,各项目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债项目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债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按照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加快国债项目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好国债项目资金,为我县争取更多的国债份额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国债项目管理
(一)严格执行国债项目投资计划。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国债投资计划组织项目实施,不得变更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县发改委、财政、审计、监察以及项目主管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对国债项目的监督检查,如发现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的问题,责令整改,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复查,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县发改委、财政局停止拨付国债资金,对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二)严格执行国债资金“三专一封闭”制度。设立“国债资金专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单独建帐、单独核算,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有效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滞留、挤占和挪用国债项目建设资金。资金拨付要依据签订的有效合同、年度项目投资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拨付。项目竣工验收后,按照投资计划预留10%的资金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保质期满后无质量问题再予以拨款。
(三)严格执行国债项目“四制”制度。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合同制”。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工程质量以及项目的达产达标承担终身责任。项目必须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严格实行招标投标制。国债项目的施工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监理单位监理。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材料采购、工程监理等严格实行合同管理,严禁违规分包和非法转包工程。
(四)严格执行项目报告制度。根据上级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要求,不同类别项目分别执行项目旬报和月报制度,旬报于每月1、11、21日前、月报于每月8日前由项目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将国债项目资金到位及完成情况、工程形象进度、存在问题报县发改委,由县发改委统一汇总后上报。
三、健全和完善国债项目档案资料
根据国债项目管理的规定,项目建设务必加强对国债项目档案归档的管理工作,要分别按项目实施前期、实施中期、实施后期资料收集整理装订成册。项目竣工验收后15日内,向县发改委报送完整的项目档案材料。项目建设分类收集整理档案目录如下:
(一)项目实施前期资料
1、项目建设单位申请立项文件
2、省、市、县发改委对项目立项的批复
3、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
4、环境评估报告书和批复
5、地质勘测报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6、项目规划选址意见
7、项目用地批复
8、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批复
9、安全生产部门的审查意见
10、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工程方案专家论证意见书
11、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批复
12、国家、省、市、县发改委下达的投资计划
13、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计划变更的请示及批复
14、国家、省、市、县项目建设管理文件资料
15、项目建设单位成立项目领导组文件
16、有关会议纪要、文件材料等。
(二)项目实施中期资料
1、项目建设初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批复
2、全套施工图纸、施工图纸审查意见及批复
3、项目建设招标所有材料,包括招标文件、招标方案、预审文件、评分标准、招标公告、参与投标施工企业制作的标书、建设单位委托制作的造价(标的)、招标过程中所有文件、中标通知书、与中标单位签订的合同等。
4、项目开工报告及批复
5、项目建设施工文件、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
6、项目建设设计、地勘、施工、监理等部门资质证书
7、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监理合同,设备购置、安装合同
8、项目建设施工图纸和施工记录
9、其他施工中产生的各种原始记录等。
10、项目实施中的进度汇报材料
(三)项目实施后期资料
1、工程决算报告
2、工程决算审计报告
3、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4、项目各单项工程验收手续资料
5、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
6、项目移交手续资料
篇5
进入新世纪,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取得引人注目的新进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广泛普及多方实践
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已从引进转入实践运用期。广泛普及多方实践已成为当前企业环境会计进展的突出特点。
(1)企业环境管理机构日臻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企业引进欧美各国环境管理经验,组建环境对策部,为环境会计开展构建了管理机构。到1992年已有80%的企业设立了环境部。2002年东洋经济新报社对日本508家上市企业的调查显示:①环境部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20.4%的企业环境部受到“高度重视”,52.8%“比较受重视”;②88.4%的企业将环境管理的优劣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③实施环境会计已成为企业环境部的重要课题。2002年日本上市企业环境部在重点抓好的25项工作中,实施环境会计列为第9项。
(2)企业环境会计日渐普及。2000-2002年实施环境会计的企业从356家增至573家,所占比率从13.2%增至19.3%。如纤维制品业的三菱公司,将环境会计制度化作为当前环境部的最重要举措。日本电信电话、名古屋铁道、大日本制药等企业,也都将实施环境会计列为环境部的前三位工作。
2.信息公开备受关注
近年日本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已成为环境会计发展的重要特点。2002年4月东洋经济新报社对250家上市企业的调查表明,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多达10余种,其中企业网页的环境观察、环境报告书成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两大支柱,分别有238家和236家。而取得ISO认证(121家)、媒体报道(101家)、环保型产品的普及(83家),相继构成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方式的前5位。到2002年7月,日本已有35.9%的企业实施环境信息公开。
3.政府民间共同推进
在环境会计开展上体现出政府民间相互交流共同推进的明显特点。首先,日本环境省在1999-2002年先后颁布了4个环境会计指南及报告,从理论与实务上提供了指导方针。其次,行业协会通过深入调研,提出诸多报告、建议等。如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设置的环境会计专门委员会在对海外环境会计动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的报告;日本会计研究会也在2000年年会上,提出《环境会计的发展与构建:特别委员会报告》。各地方政府及公共团体也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核算。如岐阜县实行环保企业登记制度:仙台市、宫城县还推进陆奥(福岛、宫城、岩手、青森四县)跨县域环境管理规格实施。
二、日本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举措
1.加强环境会计控制职能
近年来加强企业环境会计控制职能,已成为日本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举措。
(1)加强成本与收益的计量。按照环境省《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将环保成本分为7大类:①业务领域成本(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及从事环保作业发生的成本);②上游/下游成本(供应、消费中产生的环境影响成本);③管理活动成本(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持、环境负荷监测等);④研发成本;⑤社会活动成本(改善景观、支持地方环保活动、制作环境公报等);⑥环境损伤成本(治理污染及自然破坏的费用,支付与环境有关的保证金、罚金、和解金、诉讼费等);⑦其他成本。各企业在采取环境对策的基础上,用金额计算出环保投资费用及其经济社会效益。2002年以来日本一些大企业通过实施环境会计指南,加强环境成本与收益的计量,在增加环境投资的同时也取得可喜的效益。如日立公司环保费用及设备投资总成本为336.3亿日元,带来的效益达到41.6亿日元。
(2)取得ISO14001认证。1996-2002年日本上市企业取得ISO认证的比率,已从4.3%增至62.3%;非上市企业也从3.9%增至47.0%。到2004年2月,日本取得ISO认证的企业数已达14309家。
(3)健全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为全面实施ISO国际环境标准,近年日本企业也逐步健全了内部环境管理体制。这主要有6个方面: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对环境负荷进行把握和评价;②制定环保经营方针、目标和行动计划;③建立并实施环保目标和计划的责任体制;④对本企业的环保行为不断进行监督检查;⑤企业从领导到全体员工,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将环保视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齐心协力落到实处;⑥建立并保持与政府有关部门、国内外环保组织及所在社区的环境信息交流。随着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健全,环境管理效果也日渐显现。据日本国内电机厂商2002-2005年环境行动计划预计,通过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今后10年间环境效率将提高2倍。
2.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近年日本企业通过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为环境会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1)明确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中,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了规定。按照规定,日本企业对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5项质量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可核实性。其中,相关性强调对具有环境影响的重点事项必须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可靠性则突出诚信披露,强调实质重于形式,要做到公正与谨慎。这无疑与当今困扰全球会计界的诚信危机有关。
(2)环境报告书已成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环境报告书是企业伴随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对环境影响程度及为消除影响采取自主行动的说明。它是将企业自身的环保方针、计划和业绩等对外公开,供有关部门、消费者和客户对企业环境会计乃至环境管理进行评价的资料。早在1994年世界产业环境协议会就提出了《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按照国际惯例,环境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有4项:①经营方针与体制;②产品、制造工程的环境影响;③环境活动的财务开支;④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等。日本是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的。按照环境省《2000年环境报告书指南》的规定,环境报告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基本项目(经营者序言、企业概要等);②环保方针、目标及业绩概况(方针、目标、计划、业绩、环境会计信息等);③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体制、研究开发、信息公开、规制遵守、社会贡献等);④降低环境负荷(状况及对策)。另据日本学者八木裕之对199家上市企业250份环境报告书的调查显示,近年日本企业的环境报告书有3个明显趋势:一是每份报告书都详细拟定了环境成本、环保效果、经济效益的计量范围和计量标准;二是建立了与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相联系的外部环境会计,或披露内部环境会计信息;三是披露与利益关系人相配比或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6]近年来,日本环境报告书的企业迅速增加。1997-2002年,环境报告书的企业数从169家增至650家,所占比率也从6.5%增至21.9%,预计2003年将达到900家。
(3)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书》已成新时尚。近年在日本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议论的高涨,一些大企业在以往环境报告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报告书》或《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调查显示,在环境报告书的企业中,已有超过1/4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书》或记载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完善实施环境会计保障体系
近年日本随着《新环境基本计划》的实施,在推进企业环境会计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单靠企业自愿和主动性还不足以推进环境会计的顺利开展,还必须逐步完善实施环境会计的保障体系。(1)强化政府监管。政府为加强企业环境会计的宏观管理,除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外,还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有关的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1999年环境省颁布《关于计算和公布环境成本的指导标准——旨在建立环境会计(试行方案)》;2000年了《建立环境会计系统(2000年报告)》;2001年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Ⅱ》(副标题为“对于经营管理中进一步利用环境会计内部功能的思考”);日本现行的《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是在以往实施的标准、指南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开展第三者机构审计。据环境省《2002年环境简易企业行动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50家企业中,有131家(占20%)的环境报告书已经接受第三者机构审计,打算接受第三者审计的为190家(占29%),二者合计约近企业总数的一半。政府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第三者机构审计指南,争取尽快施行。
4.推进环境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跨国经营,聚焦外部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为此,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举措。
(1)积极推进国际间的合作研究。2002年10月由名古屋大学主办在名古屋召开了亚洲会计学会第三届年会,就环境会计、目标成本、亚洲会计实务等进行了研讨;2003年10月日本金融机构参加联合国在东京召开的环境计划与金融会议,就环境投融资对象的选定、促进环境金融商品开发及构筑最佳环境金融体制等进行了交流,发表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东京宣言》。
(2)积极开展国际间信息交流。日本企业为把握环境会计国际动向,积极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部环境会计专家聚会(UNDSDEMA—EWG)和亚洲太平洋环境管理会计网(EMAN—AP)等活动。
(3)通过跨国经营拓展环境会计。本田技研工业公司被誉为日本开展环保活动的先驱企业之一,也是通过跨国经营拓展环境会计的一个典型。本田的海外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通过举办环境展、环境学校、广告、新车展以及因特网等多种形式,将环境问题财务影响及环境绩效信息及时公之于众,取得了当地公众的信赖,也推动了企业环境会计的拓展。
三、日本企业环境会计新进展的背景分析
1.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2000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环境基本计划》。该计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总目标,提出了长期的环保基本方针:
(1)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
(2)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
(3)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实现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参与;
(4)推进国际环保合作。
计划还制定了环境政策:
(1)实施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2)提高环境的效率性;
(3)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4)推行环境风险制(RISK)。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日本环境会计的开展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计划向企事业单位展示出国家未来循环经济发展的蓝图,诱导其据此制定环境经营计划;
(2)计划确定的重点政策,向企事业提供了政府的“政策预报”,便于其主动调整投资方向:
(3)计划提供了政府对国内外环保形势的分析,引导企事业适应国际化环境,与国际环境会计接轨。
2.市场绿色化的强劲推动
随着2001年日本《绿色购入法》的实施,购买无公害绿色商品已成时尚。1999~2001年以市镇村和上市企业为主的绿色购入团体数从577家增至1126家。而以绿色购入单位为主要对象的15类商品的销售额与2年前相比平均增加74%。近年来企事业、居民的购物意识已有明显变化:从以往主要考虑质量价格转变为当今的绿色消费。[7]34-35消费者购物意识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开发环保商品,重视绿色购入信息,也更推动了企业实施第三者审计,主动企业降低环境负荷和环境绩效信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赖。
3.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急切需要
据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1989-1991年日本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90年代后期急剧下降,到2002年降至30位。[8]这主要是日本制造业生产率低下所致。日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1985-1990年年均为2.3%,1990~1995年降至年均-0.2%,2个5年间的降幅达2.5个百分点。近年日本政府和企业采取诸多举措,急于寻求摆脱困境之路。其中,企业通过采取环境报告书、环境会计信息、制定环境经营方针、构筑环境管理体制、实施绿色购入,以及促进资源再利用等环保经营战略要素,不仅在减少环境负荷上做出了贡献,而且成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
4.适应环境相关法制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年日本政府实施环保相关法制建设,也成为企业开展环境会计的助推器。世纪之交,日本政府颁布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2000年6月)、《新环境基本法》(2000年12月),对20多项环境立法、施行令、施行规则进行了修订。2001年4月还颁布实施了《PRTR法》(环境污染物质的移动、排放登记制度)。该法规定:各企业必须对列为登记对象的354种化学物质的数量做到准确把握如实申报。随着环境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司法力度也在日渐增强。1998~2002年日本环境犯罪的检举件数从2443件增至3905件,增长近60%。同期,环境违法的率也从63.3%增至70.8%。近年日本增强环境立法司法的新形势,既使企业推进环保活动有法可依,又对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开展环境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环境绩效的确认、计量和处理问题,也必须做到有法必依。
四、对我国的启示
1.要加强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取得新进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依法促进。战后日本走过了公害肆虐与治理的曲折历程,在从公害大国到治理先进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加强法制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国家立法,市镇村也制定地方环境标准,并与辖区企业制定“协议”,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在我国,为防止传统落后的社会发展模式重演,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确保企业环境会计健康有序的开展。
2.培育保护企业推进环境会计的内在动力
近年日本企业的环境意识已由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转变为“左右企业业绩的重要因素”,进而发展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7]32-33日本企业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也是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会计进展迅速的根本所在。我国入世后,一些企业为到国外投资或出口产品,也都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环境会计信息公开,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为数甚少,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企业的内在动力必将增强。
3.推进第三者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审计
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会计的新进展也向世人展示,由社会环境审计机构(第三者机构)对企业环境报告书、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定,做出环境审计报告,是推进环境会计开展的有力举措。这一举措的实施,既避免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如实和全面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又确保了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合法性、公允性的确认。
4.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企业环境会计新进展中,环境省做出了重要贡献: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多次召开有关研讨会;为企业提供“环境会计系统”软件等,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我国的国家环境管理主管机构国家环保总局也应适应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扩大环境管理工作范围,与财政部门通力合作,积极组织领导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制定并颁布相关准则与制度,以推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野津滋。企业の环境对策实态绸查[J].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2(4),4-6、7-12.
[2]日本环境省。环境白书[M].2003,44.
[3]日本环境省总合环境政策局环境经济课。22%の企业ガ环境报告书を作成[R].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3(10),98.
[4]日本环境省。环境白书[M].2004,18-21.
[5]日本环境省。环境白书[M].2001,75.113.28-30.
[6]竹森一正。日本环境会计的开展[J].会计之友,2003(3),6.
篇6
【关键词】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重污染行业; 问题; 建议
工业化快速发展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浪费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引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各国开始注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了解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企业环境信息”。重污染行业因其经营的特点被认为是破坏环境的首要因素,其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就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披露。环办函[2008]373号文件《关于印发〈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的通知》(简称《管理名录》)中明确规定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建材、采矿、化工、石化、制药、酿造、造纸、发酵、纺织、制革等十六类为重污染行业,将其纳入环境保护核查范围,不能通过环保核查的企业将不得申请再融资、也不得申请上市①。
一、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现状
自环境会计兴起伊始,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就不断涌现,重点集中在披露的发展情况和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上。随着环境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及地方政府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结合各地区具体情况进一步探讨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日渐增加。因国家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比一般企业更为严格,占上市公司总数近一半的重污染上市公司是探讨山东省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代表性样本。
目前针对山东省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重点各异。张猛(2010)以2006—2008年沪、深两市A股47家山东省重污染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国有股比例、公司规模与披露水平呈正比,一人兼任总经理和董事长披露水平低,披露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形式不规范、内容单一。张会娟、陈振凤(2008)通过分析山东省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认为存在披露信息、环境问题不全面、形式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环保法规、审计制度和提倡环境报告的方式来解决披露中的问题。王小稳(2010)以山东省2007—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披露的数量、方式及内容情况,得出山东省整体披露情况较好,货币性信息增加,更多的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来披露信息的结论,但是需要进一步通过规范环保法规、披露内容和形式,加强政府监管来促进整体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周竹梅(2012)以山东省四家造纸企业2006—2009年年报和招股说明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造纸业的披露情况,得出结论:披露内容各年度相差不大,形式各异,提出通过提高相关者环保意识、完善会计准则和审核体系来促进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
二、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截至2012年山东省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分别为42家②、99家③,根据《管理名录》划分,在这141家上市公司中重污染企业有70家。文章选取2008—2011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来分析山东省重污染行业的整体披露情况。为保证研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剔除ST企业和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上市的企业,以最终剩下的40家企业为样本来分析山东省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文中数据皆通过新浪财经、巨潮资讯公布的年度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手工统计得到。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趋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路起步较晚,在发展的成熟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是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形象赢取发展的机会就必须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从样本企业披露的整体趋势上来看,连续四年都有超过85%的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比较稳定(表1)。
至于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发展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分析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认为主要可分为企业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两方面。国家和地方法规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监督从外部给予企业压力,迫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从企业内部看,山东省重污染企业数量较多,为了保持自身长期的发展,在竞争中胜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又必须主动披露环境信息。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早地进入了实务发展的阶段,各企业在内外部环境的压力下都开始注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当前国家对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刚性约束条件较少,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倾向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来进行,整体上缺乏统一性。样本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通过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财务报表附注、重大事项和企业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来进行(表2)。
虽然山东省重污染上市公司在整体上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和条例,披露情况就显得比较混乱。过半数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通过董事会报告和年度责任报告来进行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不足半数,而通过财务报表附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呈现一种增加的趋势,说明环境信息披露的重点在财务报表附注上。而通过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披露的企业数量虽然总体上比较稳定,但是由于部分企业选择信息披露的方式不固定,致使连续四年都有小幅度的波动。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山东省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主要是通过董事会报告等四种方式来披露,披露方式不同,披露内容也就大相径庭。在董事会报告中,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包括对于企业环境目标使命的描述、企业的环境计划、企业在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等,所披露内容多为定性化信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通常是与环境相关的工程设施、收到的环保补助奖励和排污绿化费用等,这些信息通常以货币量化为主;在重大事项中,主要披露本企业是否被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明确表示没有被列入该名单的企业2010年有13家,2011年有17家,其他样本企业皆未提及;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相对其他方式来说更完整,从企业的环保理念到为环保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效、下一步的环保计划等皆有涉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通常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
样本企业在董事会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和重大事项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集中于固定的少数几个方面,因此本文仅将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外的表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书,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山东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基本上都包括了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但是企业披露的内容各不相同,大部分企业都在环保目标与理念,环保投资与技术开发、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上披露的比较多,而在资源消耗量、签订的环保协议方面披露的比较少,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将表3所列十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完全披露。
由以上对山东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趋势、方式和内容的分析可见,虽然在整体上环境信息披露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外部约束机制不完善、内部自觉性不够等原因致使当前环境信息披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三、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的方式缺乏统一性
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对披露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受到强制的要求,这就造成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缺乏统一性。山东省重污染样本企业有自身比较倾向的方式选择,如部分企业仅仅是通过董事会报告或财务报表附注等单一方式来进行披露,而有的企业则是通过多种方式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此外,不仅不同企业间的披露方式零乱,同一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采取的披露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各种披露方式混杂,使得整个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杂乱无章,缺乏严谨有序性。
(二)披露的内容具有片面性、缺乏真实可比性
在样本企业的审计报告中,几乎没有涉及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无形削弱了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约束,特别是提供定性化信息为主的企业。企业在缺少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通常就是“报喜不报忧”,只披露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环境信息,如受到的环境奖励、对环境做出的改善等积极信息,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受到环境有关的处罚等负面信息则避之不谈,片面性较强。
企业披露方式的多样性及披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导致样本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看都缺乏可比性。不同企业之间环境信息披露的重点不同,就很难将各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直观比较,尤其是仅以定性化披露为主或仅以定量化披露为主的企业,自然也就难以判断其环境信息披露的优劣。此外,企业自身连续三年披露的环境信息可比性也不强,尤其是披露工作连续性差的企业,如东港股份仅在2010年披露了“环保专项资金”这一项内容,在其他年份均未提及其他与环保相关信息;鲁阳股份只在2008年披露了收到的环保奖励等补助资金,这类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带有随意性,无法进行系统的比较。
(三)披露的环境问题不全面
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的就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利于其对企业作出正确的评价。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的选择性决定了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不全面,只披露正面的信息,而弱化或消除负面信息。样本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尤其是货币化信息多为历史数据,如排污绿化费用、环保投资额等,缺少对于与环保相关的负债、成本等信息的披露。外部利益相关者很难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进而会造成对企业经营能力的评估有所偏颇。
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统一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加大执行力度
改变混乱的披露方式和内容需要通过统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来实现。目前国家对于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散见于多个法规条例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山东省环保厅早在2008年就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简称《指南》),规定了企业环境报告书框架结构、编制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和方法等。但是《指南》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没有相关法规强制企业环境报告书,实际环境报告的重污染上市公司较少,指南没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建议山东省充分发挥《指南》的指导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激励企业编制环境报告书,对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应要求其环境报告书。
(二)注重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
企业单方面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难以客观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予以监督。对环境信息的审计不仅仅是对企业披露的环境投资、环保补助等总体情况的审计,还要对各明细环节如环保设施各期维护费用、污染治理费用等进行审计,保证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绩效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一旦环境审计发展成熟,可直接应用于其他行业或地区环境信息的审计,提高环境信息的真实性。
(三)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应包括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能够督促企业积极全面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方面,建议山东省加强执行环保法规的力度,严格要求重污染上市公司遵守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重罚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提高其违法成本。公众舆论监督方面,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等作用,每年由公众对企业环境报告及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评价排名,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对不编制环境报告或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企业予以减少环保政策扶持等处罚,从而营造一种披露光荣的氛围,强化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机。
总之,当前山东省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不够统一,环境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察,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国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普遍存在披露内容单一、形式不规范的问题。本文针对山东省重污染行业提出的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希望能够为其他行业和地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借鉴,对推进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S].2008-05-24.
[2] 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研究,2002(1):43-47.
[3] 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会计研究,2005(3):47-52.
[4] 周竹梅.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分析——以山东省造纸企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2 (1):56-58.
[5] 刘婷婷.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1(12):102-103.
[6] 张俊瑞,郭慧婷,贾宗武,刘东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5):32-38.
篇7
1.控制环境失败
COSO报告认为,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重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那么,郑亚集团的内部控制环境如何呢?
(1)经营者品行、操守、价值观
(简称“海南商联”),郑亚集团没有投资,法人代表是王xx本人。郑亚集团公司重事会作出决定,委托海南商联管理和经营郑亚集团股份公司;并在郑亚集团董事会1995年6月28目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董事会同意公司经营者(海南商联)按销售额1%的比例提取管理费。于是就形成了海南商联受托经营郑亚集团的运作模式,并与郑亚集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总部设在广州。从此总经理在外地遥控实施对郑亚集团和商场的管理。王xx既是海南商联的法人代表,又是郑亚集团的总经理,可以随意抽调人员与资金。这种制度安排的结果是亚细亚的信誉和人员被海南商联利用,亚细亚的经营利润被海南商联占有,而这一切都是无偿的。?1992年11月,亚细亚商场总经理王xx就在海南注册了”海南亚细亚商联总公司。
又如,南阳亚细亚商场借到贷款两千万元,股东高xx却要了600万元,询拨到成都给其一位朋友做房地产生意,结果全亏,以两栋楼房抵债。抵债手续尚未办妥,高xx却对欠债人说,你不要向南阳还债了,你把两栋楼房给我,南阳的钱由我还。最终,南阳亚细亚分文未得。
上述事实只是郑亚集团暴露出来的极小部分,但已能说明郑亚集团经营者的品行与操守状况。
(2)董事会
COSO报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是董事会,并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工监督引导的作用。在郑亚集团公司内部,董事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郑亚集团公司的注册日期是1993年10月,但直到1995年6月才最后确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集团公司决策层一直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之申,没有按章程规范化运作,董事会从未召集董事们就重大决策进行过表决,凡事都由总经理王xx一人拍板。1995年初,亚细亚的主要股东中原不动产公司董事长易人,新任重事长认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表示股权纠纷问题不解决就不参加董事会。从此,郑亚集团最高决策机构、监督机构陷于瘫痪。比如,冠名权展于无形资产,其转让照理应该经董事会讨论通过,但实际上是王xx一个人说了算,只要他签字同意,别人就可建个“亚细亚”,如许昌、安阳、洛阳、商丘的亚细亚都是他签字同意的。在郑亚集团,总经理成了国王,董事会如同虚设。
(3)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
COSO报告认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亦是重要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那么,郑亚集团的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如何呢?
1.以貌取人。1995年底,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大型商场相继开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亚细亚从西安招聘了几百名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准备派往三地。由于不了解个人情况,只好对名观相,五官端正、口齿清楚的派往广州、上海或北京的商场当经理或处长,其他人员则当营业员。
2.随意用人。亚细亚商场艺术团的报幕员周XX,不值管理不会看帐,被任命为开封亚细亚商场的总经理。
3.任人唯亲。亚细亚某领导的一位表弟,原郑州市郊的农民,被任命为北京一家大型商场总经理;某领导的两位妻弟,山东农民,也被委以重任;就连他家的小保姆也被任命为亚细亚集团配送中心的财务总监。
4.排斥异己。亚细亚曾有四位年轻的副总,因他们不附和总经理的意见,在1990年借故被派往外地办事处。1991年夏,亚细亚驻外办事处撤销,四位副总返回商场时,他们的位置已被别人取代,接着半年闲试,被调离商场。
这就是亚细亚的人事政策。
(4)企业产权关系及组织结构郑亚商场是由河南省建行租赁公司和中原不动产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其中,租赁公司102万元,占51%的股份,中原不动产公司98万元,占49%的股份。由于郑亚商场计划在19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按照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必须在5家以上才具备上市资格。由于种种原因,改建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未获成功。1993年9月,经河南省体改委批准,仅仅有过渡意义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是,亚细亚上市未能做成,但虚拟的股权转让己被河南省体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认定,即河南建行租赁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海南大昌实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广西北海巨龙房地产公司10%;中原不动产公司49%的股权转让给海南三联企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海南汇通信托投资公司18%.由于股权受让方未按协议及时把购股资金兑付,从此埋了了一个巨大的资金隐患。特别是后来中原不动产公司新任董事长认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郑亚集团产权关系混乱局面就此形成。
郑亚集团设有一个“货物配送中心”,其职能是为郑亚商场本店和四家直接连锁店配货,该中心负责向厂家直接定货,目的是降低进货成本并防止各商场自行进货时吃回扣。但该中心配送给各大商场的所有商品,价格不但比批发市场上的批发价高出许多,甚至高于自由市场上的零售价!“货物配送中心”实际上成了一个大黑洞。
上述四个方面较清楚地说明了郑亚集团的控制环境情况。其内部控制环境若此,其最终结局亦在意料之内。
2.风险意识不强COSO报告认为,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郑亚集团如何进行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呢?原郑亚集团总经理王XX,对以往的经营失误总结了六大教训,其中有四条涉及到对风险的认识和把握问题。
第一是“对市场认识不足,对形势认识不足”。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不但遇到了国内商业同行的压力,而且国外零售业的大举进入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我们认为较先进的经营模式一下子就被冲得体无完肤。
第二是“过于自信、乐观、想当然,其结果是骄兵必败”。
第三是“面对零售业艰难的状况,我们的应变能力差,整个经营进入死胡同,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四是“抗风险能力差,一近事阵脚就乱了。”这几个教训说明,在郑亚集团管理层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抗险能力极低。
3.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COSO报告认为,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必要行动。郑亚集团运作中几乎不存在控制活动,或者即使存在所谓的政策和程序,也是名存实亡,未实际发生作用。且看一组数据:亚细亚一年一度的场庆花费都超70万元;集团某股东从郑亚商场借出8叨万元,连借条也没有,后来归还300万元,剩余5山万元商场帐面和收据显示是“工程款”;集团另一个股东1993年借走商场57万元,也无人催要盯997年,郑亚商场管理费用就高达18.6亿元。郑亚集团的控制活动若此,何以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
4.信息沟通不顺畅COSO报告认为,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须按某种形式在某个时间之内,辨别、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使员工顺利且行其职责。在郑亚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不存在。据称,集团内部一不需要成本信息二不计算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回报率,三不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由管理层随意控制队资金被大量挪用,却不知去向何方。在郑亚集团,T息系统已经不再是一个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而是上层管理人员的话筒,信息随其意愿而变。
5.内部监督缺乏COSO报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通过纳人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在亚细亚,自开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偶尔的局部的内部审计中曾发现几笔几百万元资金被转移出去的事,后来也不了了之。任何事情都是总经理说了算,属下当然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全无发言权,可见内部监督极度缺乏是既成事实。
二、由“亚细亚”引发的思考:改进我目企业内部控制
由亚细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皆存在问题,必然最终走向倒闭之路。尽管它只是我国企业的一个个案,但这种现象却颇具普遍性。目前,我国加入WTO在即,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给中国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若以“亚细亚。状况去应对竞争,其结果不难预料。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经济现实迫切要求我国企业早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从现实看,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成为普遍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的缺失与缺陷难逃其咎。问题还在于,我国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还存有很多误解,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十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甚至对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没有概念。现状函需改变!
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可从两方面人手,其一是由权威部门制定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其二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作出强制性的安排,做到二者并举。
1.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首先,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一项国际惯例。长期以来,内部控制一直被视为企业内部事务,属企业管理当局责任范围内之事。纵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历年来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解释、修改、再修改的过程,不难发现,MCPA过去一直认为内部控制目标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方针等,不管对这些目标如何进行排列与组合,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与经营服务是其共同特征。以往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大部分集中在制度的设计和审计方面,重在改进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直到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ForeignCorruptPracticesAct,简称FCPA),该法案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这种行为发生。该法案在其会计标准条款中AccountingStandardsProvision)规定,业如达不到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可被罚款1万美元、责任者受5年以下的监禁。至此,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应履行的一种法律责任。1991年11月,美国联邦委员会发表的判决指南指出,如果发现公司即使有一个雇员犯罪,该公司将受到强制性罚款,罚金数额可高达数十万至儿百万美元。这一法规的出台,强化了管理者对遵守法规的重视,遵循适当的法规、规避可能的罚款所带来的损失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曲美国注册会计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美国会计学会(AAA)、管理会计学会(IMA)共同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公告,认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1)经营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并对内部控制作了新的扩展,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该报告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用如同早期的公认会计原则,其未来在管理界的地位也如今日的公认会计原则一样”。COSO报告很快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世界各国及各专业团体纷纷效仿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研究,并采COSO报告的最新理念,了自己的文告。可见,建立一套有关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
其次,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与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于股权较为分散,企业所有者(包括权益所有者、债权所有者及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一般只能通过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等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所有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等作为外部人与作为内部人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二是保证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从这两个目标可以看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是企业对外部利益集团负责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标准,是达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条件。
最后,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有利于统一看法,更新观念。目前,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认识还很不统一,甚至还有不少错误认识。而且,企业界、司法界、会计界等不同行业与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一,彼此就此进行沟通时,缺乏共同“语言”。即使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多局限于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不仅可以为各方人士的沟通与理解提供统一的基础,还可为企业评估和改进其内部控制提供标准与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我国的立法机关应该联合我国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包括理论界、实务界、各种职业团体、协会、中介机构等,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人的研究,建立一套如COSO报告那样内涵与外延统
一、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准则或提出指南,使企业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等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要将内部控制的全新理念与精神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尽量使管理当局用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标准、注册会计师用以审计内部控制的标准与投资者用以审视内部控制的标准相统一,以减少可能的期望差距。
2.对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审计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外都力量予以保证。为此,美国审计鉴证准则(SSAE)第六号与台湾《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要点》等要求企业对外界公众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及有重大问题报告,尔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对企业的一般做法是,企业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评估,出具对外报告,包括无重大问题报告,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虽然不同国家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与做法不一,而且对于内部控制是否不再只是企业内部事务的观点也存在争议,但不管如何,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带来的效用是显见的。因为,企业对外出具内部控制报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加重了企业管理当局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而责任一旦加重,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在注册会计师的协助下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与缺失,实实在在地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也会为降低自身的风险而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这样就带来了另一方面的效用,即降低企业营运的风险,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提高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不过,在我国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困难。(1)我国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薄弱。一方面,这是我国需要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直接原因之一,但也正是这一点,使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困难重重。因为要对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出具管理报告或发表审计意见无疑是困难的,受到的阻力也会比较大。(2)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我国还未提出过类似美国COSO报告的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现行具体审计准则第九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观念还未更新,还停留在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而且也只是从审计的角度的。新修订的《会计法》虽然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因为它不是专门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规定的,因此在内部控制的实务方面不具有可操作性。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及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无据可依。(3)我国公众的法律意识不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当局能否如实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并且对于其自身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的承诺,企业管理当局能否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注册会计师能否如实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否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广大社会公众对内部控制报告及审计报告能否正确认识与应用,会不会形成很大的期望差距,造成不必要的诉讼与纠纷。(4)我国投资者普遍素质不高。这就形成两个问题: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他们有无增量信息;会不会被他们误用。这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审计有无实行的必要性问题。(5)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对内部控制责任的划分、T化、奖罚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困难,再加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重大性问题、责任分摊问题等本身就是学界研究的难题之一,因此,在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就不言而喻了。
为此,我们并不建议对我国所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而是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首先,上市公司的运作较为规范。国家为了保护众多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对其规模、业绩、运营体制、治理结构、财务制度等都有特殊的规定,其管理人员素质也相对较高。其次,上市公司的利益牵涉面最广,直接关系到我国各大中小型投资者的利益,其业绩好坏、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都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直接相关,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此外,上市公司可以对所有其他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企业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运作的轨道。
篇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在不断地增加,医院也在基础设施投入上狠下功夫,医院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医院基本建设的加快一方面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基建、维修工程预决算审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医院基建工程审计就变得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建设资金投资效益,维护医院利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成了医院审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医院基建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办法谈几点看法。
一、医院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
单位领导不重视内审工作,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将纪检、监察、审计放一个部门办公,还有的虽然设立了工程审计岗,但不是专业工程审计人员,有的即使是配备了专业工程审计人员,但人员配置不是根据工作任务、工作量而定的,随意配置1-2人,导致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数量少与工程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工程审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工程审计的效果。
(二)审计职责不清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目前,许多医院管基建维修的科室没有配专门的基建预决算员,只知道让基建队人员施工,不要求对方做预算图和造价预算,协商项目也不与对方谈价,仅仅是在结算时核对一下工程量,根本就不知道套定额,最后谈价和套定额的任务就落到了审计部门身上,审计部门变成了既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导致职责不清,容易引起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不高
按照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基建项目达到一定的金额就必须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审计工作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而医院却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一是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受托社会中介机构串通被审计人或单位,泄露与被审计项目有关的秘密,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二是对有损害于医院经济利益,争议较大的方面,不经院方代表到场,私自拍板定案。三是在套用定额和材料价格上不从实际出发,工作不认真负责,不到施工现场查看所用材料和不核实工程量,以致于核减幅度比较少,医院基建开支显著增加。
(四)审计监督工作滞后
当前医院基建项目审计工作主要是对项目完工后进行的决算审计,无法对基建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基建维修项目,审计部门根本就无法掌握情况,管基建维修的科室不及时整理送审资料,有的维修项目已维修了好几年还没有结账,甚至维修项目已拆除还没结账,以致于维修项目中的许多内容无法核实,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审计监督根本就到不了位。
(五)审计工作方法落后
许多单位领导没有信息化管理意识,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经费在审计工作上,有的审计科电脑都没有,即便有电脑也没有配备基建审计软件,审计还是采用手工方法进行核对,这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数字核对不准,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的单位由于缺乏专业审计人员,根本就不进行审计,直接根据施工方的送审价进行打折,造成送审方虚报送审价。
二、加强医院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内审机构建设,把好人员进入关
组织机构健全和人员到位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是配备合理人才队伍,基建工程预决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承担基建审计的人员应具备财务会计、审计、基本建设预决算、经济、法律等多种专业知识。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加强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要抓好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是很重要。因基建工程审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利益,而审计人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经常与施工单位打交道,而基建老板钱物的诱惑,是滋生腐败的必然因素,所以切实要将那些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群众公认的好干部充实到审计岗位上来是必要性的。同时要利用各种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自身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医院发展和审计工作的需要,要让审计人员自觉地加强学习,搞好自身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积极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经验,积极参与系统内的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多与会计事务所保持联系,积极参加省审计厅内审协会举办的内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交流,才能开阔审计视野,了解当前审计的新动向,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
(二)加强内部管理,把好制度建设关
制度的建设是抓好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必要手段。要进一步完善基建工程审计的工作制度。根据相关的审计法规,结合本院的工作实际,完善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基建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使审计人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我院始终把规章制度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上级审计机关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省脑科医院内部审计暂行规定》、《〈省脑科医院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省脑科医院基建与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实施办法》、《省脑科医院关于基建工程签证变更办法》等文件,制定了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以及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审计文件归档办法等规章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审计程序,还制订了《省脑科医院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流程图》,使审计工作流程一目了然、步骤规范严谨,为审计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各项制度建立之后,每项工作、每次具体的审计业务都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理,使整个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三)加强委托管理,把好审计事务所进入关
选择好的社会中介机构是搞好医院基建审计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是选择社会中介机构要采取招标制。首先组织人员对几家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考察,然后要求考察对象递交书面材料,再请相关人员根据造价咨询服务机构的资质、业绩、内控制度、选派的注册造价师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信誉度等情况进行考评确定。实践证明:聘请好的社会中介机构与差的社会中介机构对同一项目进行审计,项目的结论审减金额相差几十万。因此,在进行委托审计时,选择好的社会中介机构和注册造价师是加强委托审计监控的前提条件。二是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终审结论的管理。社会中介机构完成审计后,要出具工程造价定案表、结算书,交给委托医院,然后由医院内审人员或另聘请一名执业水平较高的注册造价师抽查复核;复核无误后,再由医院相关职能部门、施工单位签字盖章认可;最后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正式的审计报告书。三是要与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廉洁服务承诺书。为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合法性,医院与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时,要在协议中明确医院有权对有异议的受托审计项目选择第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复审,同时与其签订廉洁服务承诺书,发现其与施工方在审计过程中有不廉洁行为的,医院将有权对其进行经济处罚。对如复审审减额超过20%者,除了解除与第一受托社会审计机构的合作,还应依法追究其相应责任,赔偿由此给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
(四)加强审计监督,把好审计质量关
篇9
关键词:结算 编制 合同
一、工程结算的编制依据
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司法解释;
2、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门的工程造价计价标准、计价办法、有关规定及相关解释;
3、施工发承包合同、专业分包合同及补充合同,有关材料、设备采购合同;
4、招投标文件,包括招标答疑文件、投标承诺、中标报价书及其组成内容;
5、工程竣工图或施工图、施工图会审记录,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和相关会议纪要;
6、经批准的开、竣工报告或停、复工报告;
7、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或工程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及价格信息、调价规定等;
8、工程预算书;
9、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资料;
10、其他。
二、工程竣工结算资料编制内容
(1)招标文件、投标答疑、投标文件、有关计价文件规定。
(2)施工合同、有关协议及相关证明。
(3)甲方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甲方批准的土方开挖方案,机械进出场次数、基础、主体脚手架搭设方案,新技术、新工艺或复杂项目的施工方案,安全防护措施,塔吊台数、现场围护、现场道路、临时用电平面图及材料明细),若实际发生变化还应作签证。
(4)图纸会审和设计变更。
(5)必要的会议记录、监理技术交底、临时派工单、特殊施工工艺。
(6)有关的隐蔽记录、工程进度证明。
(7)施工过程中的有关经济签证。
(8)乙方购材材料价格认定单(或购货凭证、定购合同等有效市场价证明)注意:结算材料价=材料采购价+运杂费+包装费+供货手续费+保管费。
(9)甲方供材明细(包括规格、供应数量、退还数量、单价、使用部位等)。
(10)外包项目的合同或协议、各类包工单价(有承包价的提供承包价)。
(11)甲方外包项目说明。
(12)主要乙方购材的规格、用量、采购价格明细;施工用水、电的单价和数量。
(13)施工甩项说明、图纸外增加内容说明、施工中发现的图纸问题及解决情况说明。
(14)一般情况若图纸变更太大,应结合图纸会审、设计变更等内容重新绘制竣工图(为提高效率和成果质量,可利用CAD制图软件,在设计院提供的电子施工图上修改)。
(15)实景照片(基槽、布置、立面、细部),标明时间、地点、楼号等相关信息。
(16)砼和砂浆试验配合比通知单、砂和石子物理试验单。
(17)工程数据成果积累书。
(18)工程结算书、审计报告书。以上依据性资料要求记录详实全面,书写认真规范,语言简练意清,通过文字形式完整记录、反映、证明整个工程造价发生内容,已变更或已错误的有关资料应予以删除或作出标志和说明。应有专人负责收集、保管、整理、解释。
三、深入现场,理论联系实际
准确的工程量是竣工结算的基础。由于从事预结算工程的预算员,对某单位工程可能不十分了解,而一些形体较为复杂或装潢复杂的工程,竣工图不可能面面俱到,逐一标明,因此在工程量计算阶段必须要深人工地现场核对、丈量、记录才能准确无误。有经验的预算人员在编制结算时,往往是先查阅所有资料,再粗略地计算工程量,发现问题,出现疑问逐一到工地核实。一个优秀的预算员不仅要深人工程实地掌握实际,还要深人市场了解建筑材料的品种及价格。做到胸有成竹,避免造成计算误差较大,使自己处于被动。
四、熟悉掌握专业知识,认真编制工程结算
预算人员不仅要全面熟悉定额、清单规范计算规则,掌握上级下达的各种费用文件。还要全面了解工程预算定额、清单规范的组成,以便进行定额、清单的换算和增补。预算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施工规范与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
1、能正确理解定额内容,准确套用定额项目,能对定额项目单价进行必要换算;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合同条款对该调费用进行调整。
2、及时掌握计价信息,并能吃透精神,准确运用。
3、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工程现场情况,掌握各分部工程的构造做法及施工工艺,进行必要的签证和费用计算;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与结算工作相关的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十分必要,一方面它可保证结算编制内容的完备性,另一方面可保证结算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审核时产生过多疑问和矛盾。
4、应懂得必要的法律知识,能主动把握索赔起因,根据索赔程序,利用索赔技巧进行索赔。
5、针对新材料、新工艺,能利用定额、清单规范原理自行组价等。为实现以上要求,就需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6、结算编制中容易出现的失误之一就是漏项,漏项就意味该得收益的损失。为了防止这一点,笔者通过对结算工作的分析与总结,认为承包商应根据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考虑以下内容:
(1)由于政策性变化而引起的费用调整,如间接费率的变化、材差系数的变化、人工工资标准、机械台班单价的变化等。
(2)投标时按常规计算,结算时需如实调整的费用。如大型机械进退场费(什么类型规格的机械进场多少次等)、墙体加固筋、甲供水电费的扣除等。
(3)设计变更、签证、监理指令等导致增加的费用(发包方主动提出的部分)。这部分费用包括自身工作量的增加,及造成对其他工作的影响而增加的费用(也可作为索赔费用)。如楼层和建筑面积的局部增加,会导致脚手架和垂直运输费用的增加。
(4)施工索赔费用,是由发包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发生了应由发包方承担的风险而导致承包商的损失。如发包方交付图纸技术资料、场地、道路等时间的延误,与勘探报告不符的地质情况,发生了恶劣的气候条件(洪水、战争、地震),业主推迟支付工程款,第三方的原因导致的承包商的损失,甲供材的缺陷,设计错误导致的施工损失等。
(5)合同规定的有关奖励费用:如提前竣工奖、赶工措施费、质量奖等。
(6)由于变更内容,导致原让利优惠部分的退还费用。
(7)签证导致的相关费用,如零星用工等。在现行的招投标中,承包方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一般都要在正常算得的造价基础上给出一定的优惠条件,而当业主变更导致工程量减少或删项时,结算中除扣除对应费用外,应注意加上因原优惠而损失的费用。
结语
要提高工程结算的编制的准确性,工程结算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不断总结经
验,牢牢树立起为工程服务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篇10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直接投资扶持农村贫困地区进行项目建设,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为内容,以缓解和最终消除贫困为目的,通过资金(或实物)投入方式,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为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促进其自我发展。同时,通过组织贫困地区农牧民参加工程建设,获得一定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促进脱贫致富。
第三条以工代赈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群众参与的原则,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扶贫开发规划,重点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问题,为贫困地区消除贫困创造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第四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研究编制以工代赈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对以工代赈项目的立项、可研及初步设计的审批、计划编报和下达实施、资金使用和管理、计划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等实行全过程管理。
第二章实施范围和建设的原则内容
第五条以工代赈实施范围主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当兼顾自治区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
第六条以工代赈的建设原则
(一)扶贫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实施以工代赈工程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工代赈要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相结合,实现脱贫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二)相对集中、统筹兼顾原则:以工代赈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突出扶持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突出骨干项目的示范带动效益,以点带面,有步骤有计划分类实施,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扶贫效益。
(三)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原则:切实加强规划工作,优化建设布局,因地制宜安排建设项目,结合各地有利条件,发展特色经济,为增强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创造条件。
(四)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要考虑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力度,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区分轻重缓急,研究确定建设项目,逐年安排实施。
(五)广泛参与,减负增收原则: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要广泛吸收贫困群众参加工程的建设。通过采取支付劳务报酬的方式,直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减轻贫困群众的负担,体现以工代赈政策的实质。
第七条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以及国家确定的其它建设任务等。
(一)基本农田建设。主要指改造中低产田,具体工程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盐碱地治理及田间配套设施等。
(二)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新建或改扩建小型、微型农田水利工程。具体工程有水库、渠首、机电井、渠道、扬水站、节水灌溉等。
(三)县乡村道路建设。主要指新建或改扩建除国道、省道以外的县、乡、村的公路(等级一般不超过三级),以及县、乡、村道路建设所必需的桥、涵等配套设施。
(四)人畜饮水工程。主要指修建解决贫困人口和牲畜饮水所必需的水井、水塔、引水渠、输水管道以及其它简易自来水工程。
(五)小流域治理。主要指为开发治理小流域,防止水土流失而实施的河道疏浚、河堤护砌、建坝护地、营造防护林、经济林及水利配套等工程。
(六)草场建设。主要是指人工草料基地、草场改良、农作物秸秆氨化青贮、高寒山区暖圈和及水利渠系配套等工程。
(七)其它。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它工程。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八条县级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及以工代赈政策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基础设施状况等,组织编制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规划编制内容包括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实现目标、建设任务、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建设项目、实施步骤以及政策措施和有关效益指标等。县级规划经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地(州)、自治区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分年度组织实施。
第九条以工代赈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程序组织编制、上报、审批和下达。
编制规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同时要统筹考虑如何处理与其它渠道的扶贫项目,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的关系,各项目之间既要做到相互配合,又要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条以工代赈年度计划要与规划相衔接,并服从规划。凡未列入规划的项目,原则上年度计划不予安排。年度计划包括建议计划、资金计划、建设计划。年度计划的安排,以资金定任务、以任务定项目,按照项目安排资金。
第十一条县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本地扶贫开发重点及项目建设规划,结合本地历年资金、项目规模,充分考虑本地计划的年度建设任务、建设能力以及配套资金落实情况,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认真组织项目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编制下一年度建议计划。列入建议计划的建设项目,应当做到符合当地实际,前期工作完备,审批手续齐全,配套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项目资金规模按上年度自治区实际下达项目计划总投资的150%编制。地(州)发展改革部门于当年12月底前上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第十二条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根据各地(州)上报的项目建设建议计划,按符合以工代赈政策投向、前期工作完备的项目所需投资,参照各县贫困人口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重点村数、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及上年度项目实施和计划执行等工作情况,安排年度资金计划和项目建设计划。
第十三条自治区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任务和投资规模等内容。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必须逐级上报,履行报批手续,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批准后方能调整。
第十四条在自治区以工代赈项目计划下达后,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在规定时间里,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内,完成以工代赈项目的录入、申报、选报、审批、转批、启动等工作,对未按要求完成项目相关信息录入工作的地(州)、县(市),自治区将给予全区通报或酌情调减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
第四章项目管理
第十五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依据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县级发展改革委部门要做好项目的核查、筛选、论证及收编入库工作,并上报备案。
第十六条以工代赈项目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单位承担。总投资在100万以下的项目,经县行业部门审查通过后,由县级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批,报地(州)、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核备案;总投资在100—300万元的项目,经地(州)行业部门审查通过后,由地(州)发展改革委部门审批,并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核备案;总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经自治区行业部门审查通过后,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批。
第十七条以工代赈项目要按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的要求组织实施。制定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监督检查和工程监理实施办法,实行区、地(州)、县(市)三级联动,监督检查与工程监理。
第十八条以工代赈项目必须认真落实劳务报酬政策,要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贫困农牧民参加项目建设,并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除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程外)。没有安排劳务报酬的以工代赈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年度计划。有关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的实施,按照《自治区以工代赈劳务报酬管理办法》和《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暂行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
第十九条以工代赈项目必须实行竣工验收制度。竣工项目根据项目审批权限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或组织安排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财政、扶贫、审计、稽察等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计划执行、工程质量、工程决算、工程效益、劳务报酬发放花名册、标志牌设置、工程后期管护措施、文档资料等。填写项目竣工验收表。竣工验收合格项目,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使用和管理主体,制定项目使用维护管理制度,落实项目的后期管理,确保项目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条以工代赈要坚持“三到场”工作制度。即县级发展改革委部门在计划申报前审核到场、项目建设中检查到场、工程完工后验收到场。县级发展改革委部门要严格坚持“三到场”工作制度,杜绝虚报、瞒报、谎报和重复申报,保证项目真实性,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提高以工代赈资金投资效益。
第二十一条以工代赈档案资料要明确专人保管,按年度实行一项一档制管理。档案资料包括: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项目库、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及相关批复,还包括工程设计、项目实施责任书、开工审批报告、施工合同书、招投标相关资料、工程预算、工程决算、工程质量鉴定报告书、监理资料、分阶段验收资料、工程验收报告书、财务决算及批复、审计报告、工程后期管护措施、劳务报酬发放花名册、项目施工前定点照片、项目施工照片、项目竣工定点照片、工程标志牌照片、公示资料等。
第二十二条县级发展改革委组织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主体工程的建设地点设立标识牌(宣传牌),标明项目编号和名称、建设时间、建设内容、完成投资、效益和受益范围等。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以工代赈资金按照现行的国家三部委《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字[2000]18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新财扶[2001]27号)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做好以工代赈的资金和财务管理,财政部门按照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计划做好以工代赈资金的拨付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将以工代赈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第二十五条以工代赈资金拨付实行财扶资金报帐制。基本程序是:项目开工报告批准后,项目建设单位应与县(市)发展改革部门签订书面劳务报酬落实责任书,并由项目建设单位(法人)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定期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报帐凭据(税务统一发票复印件),经县(市)发展改革委审核后,到县级财政部门提取进度款,并按报帐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安排用于项目的以工代赈资金应当全部用于项目工程建设费用。
第二十七条支付劳务报酬要做到公平、公开、足额、及时发放,严禁抵扣和拖欠。
第二十八条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是以工代赈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用于以工代赈项目管理。
第二十九条各地应当积极筹措以工代赈配套资金,并与国家以工代赈资金统筹管理。
第三十条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完工后有结余资金的,必须仍用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按照基本建设程序,逐级上报自治区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以工代赈项目国债资金的使用,除按上述要求管理外,还须按照国家国债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组织管理
第三十二条自治区以工代赈办公室(以工代赈处)工作职责:按照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四到省”(权力到省、资金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原则,研究拟定自治区以工代赈政策;负责编制自治区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对以工代赈项目的立项、可研及初步设计的审批;编报和下达年度以工代赈计划;组织全区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等工作;参与编制全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对全区以工代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第三十三条地(州)以工代赈办公室工作职责:对县级以工代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以工代赈政策;编制本级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各县(市)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审核本级权限内的以工代赈项目;上报各县以工代赈年度项目建议计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持或参加所属县以工代赈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按要求汇总上报各地(州)以工代赈有关统计报表及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
第三十四条县(市)以工代赈办公室工作职责:承担以工代赈的日常具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管理制度;编制县级以工代赈规划;做好项目的论证和储备,建立项目库;编报年度项目建议计划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项目建设实施和工程竣工验收;对工程质量、建设工期、资金使用和劳务报酬发放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并做好监督、检查;按要求及时上报以工代赈项目有关信息;做好以工代赈资料归档和年度工作总结等。
第三十五条各级发展改革委部门要及时总结以工代赈经验,对好的经验要及时推广。定期报告以工代赈建设和工作进展情况,在每年12月30日前将上年度工作总结逐级上报至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六条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监督检查奖罚机制。自治区对开展以工代赈工作较好的地(州)、县(市),在下一年度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对成绩比较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项目管理不规范、擅自改变项目计划、整改不力、存在问题较多的地(州)、县(市)要酌情调减下年度计划安排资金规模,直至停止资金项目计划安排。
第三十七条加强以工代赈宣传。要通过广泛宣传,使社会和贫困地区群众更多地了解、掌握以工代赈的有关方针政策,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投入以工代赈工程建设。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审计监督、检查是以工代赈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开展进行定期、不定期专项检查、专项审计、专项稽查,对计划执行、资金使用、工程建设、财务状况、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稽查等部门,加强计划执行、资金使用、财务管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四十条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检查制度。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对以工代赈项目负有管理责任,必须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要坚持自查、互查、上级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对本地以工代赈工作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并将自查结果及时上报。
第四十一条以工代赈项目应当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第四十二条对检查和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行为,要及时处理、纠正和整改。凡挪用、挤占、贪污以工代赈资金,以及采取不正当手段弄虚作假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地、县发展改革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
第四十四条“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以工代赈项目的录入工作要依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办法(暂行)》(新财扶〔**〕5号)文件严格执行。
- 上一篇:高中历史知识
- 下一篇:妊娠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