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范文
时间:2024-04-09 16:5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石油钻井;信息技术;效益
1 概述
能源、物质以及信息被视为现代科技的叁大基石。石油工业通常被视为资金、技术、知识密集的产业,并且亦被视为信息流量磅礴以及信息十分密集的产业。在石油工业中,勘探、开发通常要投入许多的材料,同时石油工业自己反过来将珍贵的能源供给社会。因此石油工业被视为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叁大支柱的产业。国内以及外皆将钻井工程视为石油工业的基础,钻井的方式对于能否将待开采的资源量转化为现实的能采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即使在今天,探井成功率仅仅在20%附近。于油气开发时,亦需通过钻许多的油井实现开采油气。从国际范围而言,钻井成本通常于油气勘探总成本中的比例为55%—80%,国际石油会议着重呼吁,要努力通过技术以及管理于近几年内将钻井成本于现在的基础上消减30%左右,只有这样油价方能得到稳定。
于石油勘探开发过程里,油藏地质、钻井工程以及其他各环节皆将涉及大量的数据参数,并且于钻井时,还将碰见若干棘手的难题,可前线、基地的工程、管理人员应当实时、准确、高效地获取有关的信息,经过研究、处理此类数据以此掌握工程情况,来增加决策科学性、使施工方案质量更高、预防以及消除事故隐患、处理棘手问题。故而信息的实时传输以及完备的数据库技术被技术人员十分的重视。构造现场数据收录、传输、处理一体化的互连网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十分契合石油公司减少成本、增加开发效益的需要。并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化产品渐渐完善而且成本日渐减少,并且在组建高效、可靠的信息网络的时候供给支持以及保障。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油田开发过程时的数据加以汇总、整理、分析、将基地一现场的信息共享以及互动变为现实,这被视为转变管理模式以及通信手段、减少中间环节、增加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以及手段。
2 信息钻井技术的特点
1)信息采集的实时性跟真实性。油气有许多隐藏于几公里的地下,基本是通过实时采集各类信息来认识、决策以及设计、施工作业、解决决策各种问题。此类问题的重要点是信息的真实性。
2)信息收集需要通过地面与井下相联系。现代地面收集相对成熟的有综合录井仪,此类仪表通常为液动式的,可靠性低,精度不高,应当用携有微机的电子型钻井参数收集设备加以代替。而现存的地面采集方式以及技术水准,仍然无法获取井底参数以及井眼参数真实性的地步。
3)信息的不确定性。钻井时候的数据通常是不固定的、不清晰的、随机的,我们不大容易获取十分真实的数据,这被视为钻井工程的主要特点。钻井时候常常还会出现此类情况,欲完善部分的测量条件但是同时剩余部分的测量条件得到恶化,即不可调和。这一结果于很大程度上对于钻井过程的描述以及控制造成了障碍。故而,应当通过随机过程、模糊数学、混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非线性数学这些方法加以解决。并且应当构造一种可以从整体上增加钻井效率的选择方式。
3 数据采集及信息管理系统
石油钻井里的数据收集以及信息管理通常依靠电子信息传导技术里有关的录井仪以及录井设备、通过钻设备将石油钻井里的实时信号加以收集,之后将相关的信号转换装置变换为石油钻井里需要的数字信号,然后再加以分类,把需要的数字信号放进有关的数据服务器,让相关人员通过服务器指令和服务器里有用的数据,对后续工作加以科学、合理的决策。依靠卫星通讯把服务器里所放有的关键数据反馈到信息管理系统,工作人员通过此类关键的信息开展后方的工作。
数据服务器一方面采集石油钻井实时数据这样的若干现场数据库,同时另一方面由石油钻井的设计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工程数据库和报表数据库等若干后方数据库组成。跟报表数据库有关联的现场客户,经常能够就数据库加以分类查找,搜索若干关键的数据资料,并且标明关键的数据信息,同时,还能够对现场客户进行智能设计。石油钻井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由跟远程管理信息有关的服务器组成,同时还有石油钻井经营管理系统以及石油钻井管理系统。在这里,石油钻井经营管理系统通常就是计划、合同、采购、财务、市场、物流跟审计这些若干类的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应用;石油钻井管理系统通常就是设备、人力资源、资产、党群管理、质量体系和安全这若干方面的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应用。通过石油钻井信息管理系统,客户能够进行C/S对话、将实钻钻井里关键参数加以分析以及整理、打印完井报告这些若干项关键的工作。
4 信息分析、优化及自动化管理系统
石油钻井里关键信息的处理以及优化通常就是设备装置备、生产流程、钻井设计、组织分工跟工艺技术这些若干方面信息的处理跟优化,通过此类工作,能够有效将信息管理系统中关键的数据加以利用。关键信息与分析和优化过程里,与有关软件系统相配套,此类软件系统通常包括若干种应用软件,能够增强对关键信息的决策效率,有效将万罗资源跟某种关键的数据信息相联系,举个例子,智能化软件能够将轨迹进行加以充分的控制,将钻井设计做有效的优化处理,将钻井液性加以有效的检测。利用此类关键的手段优化石油钻井施工步骤,实现增加石油钻探质量的要求,而就石油钻井中油气层而言,也被有效的保护、对环境以及石油产量而言,这种优化也显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增加石油钻井里准确中靶跟迅捷钻进目标的目的。此外,智能化软件,应用软件于石油钻井里相比也存在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通过物理分析、地质分析、有限元分析、录井资料分析、化学分析跟测井分析这些关键的应用软件,能够将若干数据加以分析以及整理,监控关键的数据资料,并且将复杂与异常的数据信息能够加以快速处理,能够识别复杂与异常的数据资料,以完成对石油钻井实时数据资料的分析以及评价,科学、合理的调整施工步骤,对有利于减少以及避免石油钻井安全事故的产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优化石油钻井决策的精确性以及科学性。
当用户连接信息分析、优化跟自动化管理系统之后,能够显示石油钻井的完整步骤,可以看到某个时段的钻压、钻井液排量、pH、进尺、密度跟转速这些数据。利用对工程的分析,能够对井身轨迹的实时设计提供关键的参照借鉴价值、自动化管理更多时候包括常用办公、业务跟决策这叁个模块,在这里,重要办公模块通常包括OFFICE应用软件、网上信息跟邮件的传输这些方面;业务模块能够参照若干的业务特点加以设计,例如能够借鉴人力资源的若干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自动化管理,这里由企业职工基础的数据库管理、企业职工培训、合同及薪酬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报表生成这些方面的自动化管理组成。
5 专家及可视化系统
专家系统通常包括指导系统、咨询系统跟决策系统这三个方面,通常能够结合GPS定位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GPRS无线通讯技术、JAVA技术、数据库以及网络技术跟GIS地理信息技术,实现软件跨平台复用的目的。这些年来,石油钻井专家系统的发展日益优化,不过就石油钻井而言,还是缺乏统一、完善的专家系统,专家经验数据库没能够被构建,专家经验没能被开发以及利用。可视化系统大多包括视频会议、空间信息可视化系统、信息管理可视化系统跟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在这里,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跟众多的领域相互关联,例如图像处理领域、计算机视觉领域、CAD领域、人机交互领域跟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于石油钻井里的应用和发展,有效实现了图像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形学于石油钻井里的功能,科学计算获得的数据,跟关键的数据信息相同,能够利用可视化系统变为生动活泼的影像,通过计算机的屏幕加以输出,就数据信息的交互处理而言,更加迅捷。
6 结束语
石油钻井工程被视为一个地下隐蔽性工程,其信息量磅礴,复杂灵活,不大容易量化且带具备较强的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传统做法为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通过经验以及知识来进行信息处理,加以思维判断、对生产方式加以知道。这20年来钻井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方面日益进步,不断丰富,石油工作人员日渐认识到钻井软件不仅与广度,并且在深度上皆不可缺少智能技术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华灿,人工智能导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2]周荫清,信息理论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
[3]李衍达,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北京: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1994(z).
[4]张绍槐,90年代石油工业的发展与石油工业技术经济的挑战和机遇,石油图书与情报,1992,6(1).
篇2
信息技术是以机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通讯平台。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及适应加剧的竞争需要,对财务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集中体现在对数据的时及时、准确、共享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大量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着重传统模式与IT环境下的区别与差异并提出形应对策。
二、 传统会计模式
1、 传统的会计职能被界定为核算和监督。
核算与监督是传统的两大会计职能。这也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这主要是会计人员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和统_的会计制度进行的事后反映和对以往业务的记录。这种要求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数据的需要,反映在企业决策跟不是市场变化,决策可行性差、缺乏量化的数据分析依据等等。
篇3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继蒸汽机和电力以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水利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摆脱传统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向现代水利管理迈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水利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即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水利活动的融合,用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一、信息技术与水利现代化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观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水利行业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行业,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长期以来的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和农田水利的服务方式,使水利当前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水利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水利信息化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善于用信息方法来解决和处理水利活动,即把任何一项水利管理活动,概化成水利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通过水利信息的高效处理,来调节和控制水资源的流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来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处理速度,增强水利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能力;三是要加强以各类水利数学模型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各项水利活动的决策支持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全面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速度,实现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利办公自动化和水利决策科学化,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即水利人与自然界、水利人与水工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水利人与水利人之间的联系。
(1)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实现水利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信息技术是目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而且今后还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最主要的力量。我们水利人要通过充分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卫星通讯等信息技术,加强对降雨规律、河川径流规律、水质、水土流失、农作物及经济社会用水规律等情况的实时自动监测,不断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能力,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同时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地对自然界的水资源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2)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联系,实现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水体的自然存在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水利人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以实现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我们水利人首先要确保各类水工程的安全,要通过利用远程自动化监控等信息技术,实时获取水工程信息,根据水工程运行状态自动作出安全判断和分级报警,保证水工程的安全。同时要加强管理,广泛应用灌区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等水利信息化系统,全面提高水利事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通过现有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使水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实现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良性互动。
(3)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全方位满足社会公众对水利信息的需求。水利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要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建立以水利门户网站、网上行政审批为主要内容的公众服务系统,广泛向社会公众提供水资源、水环境、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水利信息的查询手段,宣传水利知识,提供行政审批和涉水事务办理的电子窗口,提供水事活动的应急服务,打造吸纳民意和便民服务的公众信息平台,充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利人的联系,全面提高水利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水利工作繁杂、涉及面广,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联,有些工作还要讲究整体的互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沟通方式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泛的协同工作平台,全方位拉近12万水利人之间的距离,实现水利人之间的整体互动。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水利人能够远程和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增强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方便的目标控制和绩效考核手段,杜绝“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水行政事务,全面提高水利人的整体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现代化的实现
3.1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各级水利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1)运用网络与通信技术,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各地水利部门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局域网,纵向连接水利部、水利厅、市州水利局,部分已延伸至县(市、区)。横向联接了国家防总、省政府、省军区、省气象台等部门,实现了水利信息实时传送。
(2)运用信息采集和监控技术,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水文、水土保持、水质、工情、墒情和旱情等信息采集点,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
(3)运用数据库技术,深化了水利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数据库内容覆盖了防汛抗旱、防洪工程、水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和水利文档等方面,实现了大中型水利工程特征数据、水利报表数据及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为水利信息资源的积累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数据中心平台。
(4)运用决策支持技术,增强了业务管理能力。一批应用范围广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系统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特别是防汛抗旱应用系统发展迅速,功能不断完善,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防汛形势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5)运用电子政务技术,改变了传统水利管理方式。大多数水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是对外宣传水利、水利信息、开展网上办公、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办公系统的应用在增强水行政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公众服务水平等方面效益显著。
3.2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按照水利部信息化总体思路和要求,水利信息技术应用近期应着力推进以下九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以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促进水利现代化。
(1)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存储、交换、挖掘等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服务。同时,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水利信息网络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满足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随时实现水利系统远程视频会商,协调防汛抗灾、水利建设和管理,优化配置各类水利资源,全面提高水利信息的传输效率。
(3)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按照水利信息和水利业务分类,包括水利空间信息采集系统、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采集系统、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水利工程信息采集系统等。
(4)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利用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综合政务信息处理为基础,实现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行政资源和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各级各部门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提高水利行业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5)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接收处理、实时汛情监视、信息查询服务、洪水预报和调度等方面的建设,改善防汛抗灾指挥决策环境,为防汛抗旱调度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旱灾害损失。
(6)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建设。利用自动测报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反映供水、用水、排水、水质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建立以3S技术、计算机仿真、专家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评价和优化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7)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利用自动采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水土保持信息高速处理、实时传输,实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促进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的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8)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建设。依托水利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计算机网络,掌握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由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动态监控管理和河道监控管理等组成。
(9)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水电资源需求预测、分析、模拟优化等数据模型,为编制水电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合理配置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提高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决策管理水平。
四、 结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的束缚,丰富了水利工作手段,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将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但是,由于水利是一个传统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道路还很艰巨而漫长,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发展。
作者:李奇林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6年9期
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计算机教学己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如何上好计算机技术教学课,我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要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性,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实际有了大致了解,我便开始研究教材,调整教学顺序。在教学时,我安排两个学时,学习键盘指法操作,然后学习WINDOWS窗口基本操作,在这一章中,我补充了鼠标操作知识。
二、要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学生的兴趣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人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感兴趣,另一个是在老师等外界力量引导下产生的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景大致有三种模式
(一)课之前实施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形式多样,我们可以总结前一节课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知识内容,也可以从近期身边发生的热门话题人手等。例如:我在讲WORD2000版式设计时,从平时学生喜欢办班报人手告诉学生用计算机办班报具有方便、字体工整等特点,启发学生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办班报。
(二)充公利用实景教学,创设课堂情景
网络环境本身具备的优势使实景教学变得非常容易。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都可应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变得相对容易,既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景
信息技术科学性很强,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人为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勤于动脑;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也很强,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料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适时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与肯定,多加鼓励,给学生表现自我,充分层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学好每一节课。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历史教学;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
一、课程整合的涵义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这几年的学习,我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体现了相对独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结构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而现代的教学结构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外,多了一个“教学媒体”要素。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结构中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其本意是“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课程整合下的新型历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产生,信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课堂引导、教学活动中与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改进了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历史教学效果,让教师在教学中更轻松,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愉快。在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过程中,更注重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作为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构建的积极参与者,要完成学习中的任务,达到学习目标,都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从而实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作为整个历史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协调者和答疑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否得到最大的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者们提出“以学为主 任务驱动”的历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在课前根据历史学科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按大纲要求对教材进行处理分析,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连同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进入情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评价讨论。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有机整合,不是简单地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简单的演示工具,而是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真正地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中有力手段。为了实现这种“融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其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程的信息化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重新构建历史学习环境,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一、“交互白板”概况
电子白板,全称“电子交互白板”,是由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集成。它的核心组件由电子感应白板、感应笔、计算机和投影仪组成。
电子感应白板是一块具有正常黑板尺寸、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工作的大感应屏幕,其作用相当于计算机显示器并代替了传统的黑板。电子感应笔承担电子白板书写笔和计算机鼠标的双重功用,其作用代替传统的粉笔。教师或学生直接用感应笔在白板上操作(相当于传统教学中师生用粉笔在黑板上操作),写字或调用各种资源,然后通过电磁感应反馈到计算机中并迅速通过投影仪投射到电子白板上。
二、交互白板在教学中的一些应用
在没有交互式白板的时候,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操作电脑或写板书,自然而然关注学生就少了,缺少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效果就差了很多。使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如同操作电脑一般的简单,它传承了传统教学的习惯,将授课所需要的基本按钮设置了快捷键置于面板上。例如硬笔、橡皮、返回、存档等。而且面板的设置也跟电脑操作非常相近,白板笔就代替了以前的鼠标,不但可以进行鼠标的操作,如打开课件、播放视频等等,而且可以直接在白板上进行批注、修改。
在讲课中,我有效地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几种不同性能:书写笔、放大缩小、拖放、聚光灯、幕布显示、局部快照内容存储等,能非常轻松地上课。
1.应用交互白板的“交互”功能,使课堂更具活力
交互白板的应用也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白板的操作,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利用白板的交互性和其他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使课堂更具活力,课堂的流程也更加的流畅。例如下题:请你排列的四个重要事件的先后顺序。
以前我们做这种题只能在图片下面标上下标,现在可以让学生用白板的拖放功能,用白板笔进行拖拽,排列这些图片顺序。如果有错误,也不需要恢复,只需要克隆一下,由别的学生来更正就可以。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2.应用交互白板的涂色、书写等功能,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新课改后的历史课堂看重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不是要教会学生结果,而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涂色、绘画、书写等功能,更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快捷而便利的平台。如讲《西欧的联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西欧联合进程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发挥,在白板上画西欧联合进程图,每个小组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最后全班交流、讨论,进行小组评价。
学生亲身经历了互动交流、协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交互白板的图片存储、PPT等教学资料的灵活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使用交互式白板,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教学功能,授课就变得异常轻松起来。在讲《西欧的联合》一课中,我有效地利用各种功能,非常轻松地为学生诠释了这一课。
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授课所需要的图片《欧盟成员国示意图》设定为背景页。上课时,我先打开这张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这张图片上,并好奇地猜测我要为大家讲什么内容。看到学生们充满兴趣的眼神,我的授课激情倍增。我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欧盟盟歌《欢乐颂》序曲,同时显示反映欧盟主要国家景观、风土人情的典型图片,引起了学生们听课的兴趣。我利用放大的功能,放大欧元正反面的图案,让学生观察欧元正反面的图案,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让学生在白板上的欧元图案上,圈出欧元正反面的重要图案,圈点时用白板配套的笔,也可以更换笔的颜色。学生对这一点表现出极高的兴趣,都跃跃欲试。
4.应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幕布等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聚光灯等功能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目标点上。例如讲《人类历史的黎明》中的《人类进化图》时,我用聚光灯的形式,展示非洲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特征,每讲到一个进化阶段,聚光灯就聚光到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上,学生可以直观而清楚地认识每个阶段古人类的体貌特征。
幕布的使用,在讲美国领土扩张时,我运用交互白板的幕布功能,只露出美国东部的十三个州,把其他地区遮盖起来,然后进行提问:“美国独立后领土有何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回答完后,移开幕布,使学生对美国领土的变化有个深刻的认识。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幕布功能非常有效地帮助我实现了现场提问。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新的教学结构,打造了新的课堂形式,为新课程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地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创新的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2)[J].电化教育研究,2005(05).
[2]王春华.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3]王龙.亲近教师解放教师[J].中国电化教育,2005(03).
篇7
1 中学历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存储共享等诸多优点,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利的。实践表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首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原本抽象的知识通过真实的画面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转换是非常有益的。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几百年前的历史情节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发展,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使教师在备课时利用网络制作出更加精良的教学课件,并且随时关注网络上最新的课程教学动态,及时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历史信息。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加方便快捷,从而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时效性。
最后,历史学科的大部分都是在陈述历史发展或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容纳更多的历史内容,同时能够有效节省教师收集材料的时间,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方便地为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对挖掘历史知识和突出重点有明显的教授效果。
2 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忽略了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历史信息,以史为鉴,并通过学习历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但是很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而是一味关注课件是否生动形象,是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观看了课件,没有真正体会到历史信息带来的知识乐趣,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对现代信息技术定位不准确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死板、烦闷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还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直观的效果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课堂气氛。但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并不能把它当作主要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当中,没有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恰当的定位,将它当作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工具,忽视了课本和语言的力量。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制作好的课件播放给学生看,缺乏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没有给学生留出学习的空间 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带来明显的教学效果,但很多教师忽略了应给学生留出自己学习的空间,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的历史信息,或者在课堂中播放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和目的,学生也分不清哪些才是重点。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课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来吸收知识,不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以至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不深,不能熟练掌握。
3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明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辅助历史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意义,并且要了解现代化信息工具对提升学生学习的哪方面比较有益,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只有教师对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恰当的定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无论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成果。
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对历史知识加以突破,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但是教师若是一味地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则会偏离教学重点和目的。因此,在平时备课时,教师要挑选一些历史中的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紧扣教学主题,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毕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在教学中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要懂得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复杂的教学情况。若是教师长期只采用一种教学手段,那么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新鲜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吸收所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没有理解的知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且为学生耐心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达到理想的历史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已经逐渐被基础教育接受并且广泛使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恰当使用辅助教学工具,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曙光.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0(30):85.
[2]狄丽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进中学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186.
[3]程玮.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科教文汇,2011(4):85-86.
篇8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新型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40
Influenc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 Y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7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economy, so that personnel quality standards are increasing, and the current aims and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has injected new meaning and thought.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into the policy of education reform is being accelerated to quality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s the core content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change, the impac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onstituting the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derived from the education reform background, discuss the issue of what kind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created by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1 传统大学教育里师生关系和对学生的影响
传统大学教育作为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教育,主要加强知识的传递,老师通常被看做掌控知识、垄断知识、传承知识的角色。传授文化知识,打造学生完善的个性成为老师的主要责任。以此构成了老师对学生的两种权威,则为知识权威及人格权威。老师对于接受道理和知识的人而言,属于闻道在先、术业专攻,这也成为传统教育对老师的描述。师生之间长时间以来具有欠缺自我、欠缺人性的关系。老师在传授知识,而学生是接受知识,两者相互间存在被动、对立的关系。不仅老师需要被动听从上级分配的教学任务照本宣科,并且学生也要被动接受知识,从而抹杀了学生不同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兴趣。①知识在如此学习过程里,仅仅是一种占有性的工具,而非开发人理智和思维的方式。老师与学生自被削弱,被异化成知识的传导方式以及知识的接受机器,较易失去创造性与主体性。
2 现代信息技术中师生关系的改变
(1)老师的权威地位被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老师的权威地位被挑战,老师的角色职能、教学形式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变动,教学从加强知识传授朝着加强学生发展改变,从重视结论转变为重视过程,师生关系从服从权威变成民主平等。
(2)学生主体意识随之建立。在传统教学当中,学生只是被动地从老师身上接受知识,过于依赖老师。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重视以学生为核心,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向主动转变,自主化学习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实际状况,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规定学习规划、挑选学习内容和各类教学媒体,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学习形式,随时调整学习战略,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3)学习氛围更为开放。由于网络技术的提高,当前学习氛围已经呈现出更为开放的形式,不但能够符合学生获取不同信息的要求,良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并且有利于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3 新型师生关系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认知形式互补,加快共同发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以知识的探究、运用为主,让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为学生兴趣丰富,研究课题较广,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将收集、加工、解决、综合作为特点,老师在课题研究方面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而学生则成为课题研究的主持者和主体,透过共同作用,认知形式能够互补、相互促进。
(2)心理上和谐融洽,真正实现平等。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较好的师生交往过程,让老师从心理上实现和谐融合,真正实现平等。老师在研究性学习里是参与者、组织者,参与所有研究活动,而且平等接受、理解与包容学生,一直以一种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仔细揣摩学生的心理变动,平等进行沟通。学生不再似以往般过于盲目地“尊敬”老师,而是勇敢提出疑问,和老师一同进行探究。师生的平等关系真正展现出人性化的教学形式,老师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束缚的主体者,这样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平等、尊重、友善、民主、理解的情感体会。②
(3)时空中的拓展,丰富了师生互动。研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中能够在更加宽广的时间与空间中运行,不被课堂所束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早已不再是课堂所能满足,课题研究的方式随着研究内容的转变而转变。师生相互间透过网络开拓了时空距离,更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智力,打开学生的思维。显而易见,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的潜能发展打造了轻松的氛围。
4 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
(1)导学建设。导学则为导现代教育理念,导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疑点,导现代学习技术的运用,导教学资源的运用,导积极学习的方法。在课堂学习活动开始以前,透过网络方式或者多媒体方式体现,对学生的学习采取适时引导,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实施做好知识、方法以及心理层面的准备。透过网络或作业,对于一堂课学习中的热点、重点或难点,创建课前探讨以及网络调查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再进行学习,提升学习兴趣,这也成为导学的内容。
(2)网络平台博客建设。博客运用于教学当中,不只是普通的交流工具,更加由于其不具备技术含量、无需任何成本创建展现自我、沟通交流、共享知识的基地。一个博客则为一个主页,通常是通过剪短并时常更新文章所组成,这些文章都需按照倒序的时间进行排列,并且通过超链接形式当作主要的表达形式。博客身为一个学习工具运用于教学中,老师可以把教学里的学习、问题以及重点、导学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此教学方式,让老师和学生在博客上进行互动。不仅可以有利于课堂教学,还能够提供信息带动学生的课外学习乐趣。师生可以运用此平台分析重点及难点问题,建立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以及探索能力。
(3)教学课件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只通过教材或教案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远远无法符合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只有积极探寻与课程相关行业的内在规律以及运行体制,及时掌控相关标准、政策以及行业动态,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课件制作需有效运用声、色、图、文、影像等不同视听媒介为学生展现绚丽的教学内容,让教学过程比传统教学过程更为富有激情,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③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分析
(1)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师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教育理论,同时融入到教学实际中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应看成一个鲜活的主体是基础,他们在学习之外也应具备自身特有的生活风格和知识经验,要有自己的兴趣以及对待生命的感悟,也要充分做到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要积极构建以学生为核心,以教会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此外,还应就如何与学生更好地合作进行思考,在这里充分地信任学生是师生合格的前提,师生互动是合作的方式,学有成效是合作的结论。
(2)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起决定性作用,学生起次要作用,但均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及教师主导师生交往的进程和程度。具备教育艺术的老师要善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行有效沟通,并通过学生获得肯定性评价。学生亲师、信师,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并且,老师在学生的学习当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特别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及时的引导和协助,才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例如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跟进指导,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适当进行指导。
(3)解决好各类关系。解决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教师的责任。在情感方面,应秉持协调与融洽,作为教师,要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学生们的尊重与爱戴,这便是师生之间构建良好感情关系的基础所在。老师还应有较强的自信心,使学生们感受到老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此外,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细心观察,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以此获得他们的尊重。老师需要解决好与其他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相互间的关系也会对师生关系造成影响。老师还需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反馈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学生的发展方向。
(4)促进学生探寻活动的进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通常运用开放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放的探究活动能够建立学生的发散思维,可是也会有学生出现跑题现象,构成无效学习状态。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产生,老师可以在小组活动时融入到小组当中,了解活动内容,对问题进行探讨,及时指导,加快良性探讨,加快学生探寻活动的顺利进行。④
(5)进行不同课外活动。师生之间交往,除却课堂教学过程里的交往,还需具备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即为学校与班级进行各类活动,特别是班级进行的不同课外活动。在活动当中,师生以不同的身份出现,通过朋友的方式加快双方情感。特别是在活动当中,假如老师具有一技之长,以及和蔼可亲的态度,就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获得学生的尊重与崇拜,这是其它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6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施,为当前学科课程的教学添加了新的血液,可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和学科课程当中还处于发展期,我国高校大多处在试验阶段,由于老师教学理念的落后,掌控信息技术能力较低等原因,会显现出很多师生不和谐关系的问题,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构建与发展新型师生关系还需要不断探讨,理论体系需逐渐完善,并使用在教学实践当中,提升教学品质与能力。
注释
① 吕晓乐,杨晓.关于网络教育中师生关系研究指导理论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8):24-27.
② 田凌晖.网络教育:对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5-8.
篇9
【关键词】学生;信息技术;德育;过程性评价
1.探索学生德育过程性评价变革的动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优化教育过程。”对学生品德的评价也不例外,同样地对德育的过程具有导向性。在现实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终结性评价。即:教师在学期末(或学年末),以一种格式化的语言,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抽象的定性描述,而对其道德行为往往是忽视的。这种评价无异于秋后算账,在很大程度上让德育评价失去了导向功能。其主要弊端是:
1.1 德育考核评定与德育目标单一,导致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目标陷于空泛。
1.2 对学生品德的考核评定过于狭隘,要么偏重所谓的政治思想觉悟,要么偏重学业成绩。
1.3 学生的品德评定往往是由班主任个人给出。这种评定的准确性过分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质,评定的准确度将大大降低。
1.4 评定学生品德的评语在评定时间上往往是班主任在临近期末时“为评定而评定”,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使得评价失真,不全面,不利于学生成长、提高。
1.5 品德评定往往只是几句笼统抽象的评语,学生个体的品德差异难以得到区别,难以实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
2.学生德育过程性评价的具体实施
为了克服学生评定传统模式中的种种弊端,我校政教处在开展德育工作中,探索出了能够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个性特征的德育评价办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德育过程性评价。
【具体操作】
2.1 教师在开学初,依据学生报名注册的资料,制定“学生德育评价表”。(用Excel文档。)
2.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日常表现教师进行点滴积累,并记录到“学生评语”栏。
2.3 期末统测后,班主任到教务处“拷贝”学生成绩到相应栏目。
2.4 制作“学生素质报告表”(用Word文档)。
2.5 将两个表册放在同一文件夹中。
利用Word文档中的“工具-信函与邮件-邮件合并”功能实施链接,完成素质报告表。
3.应用学生德育过程性评价的优点
3.1 操作方便,资料完整。
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办公较多时候需要利用网络整合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教师运用电脑的技能大大提高,这为实现德育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条件。教师利用这一优势,在工作过程中将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学生行为表现的亮点与不足及时记录在电脑中,操作十分方便。
以前用工作笔记本记录的教师工作札记,若因一时疏忽导致资料丢失,期末时又回到抓耳挠腮的尴尬境地。电子档案的保存相对稳定,不易丢失,确保了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完整性。
3.2 注重过程,真实具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记录,为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提供了依据。
首先,避免了教师在几天之内草草完成对几十名学生的德育评定的主观意断之不足。
其次,学期工作过程中,班主任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科任教师沟通交流,听取科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使得评价客观、真实、具体,避免了由班主任单一完成学生评价的片面性、笼统性。
3.3 科学全面,促进发展。
当学生初三毕业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报告的综合性评价时,能依据学生在校几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教师评价“只以学生近期表现下结论”的主观做法。真正发挥学生评语对学生成长的指导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篇10
引言
随着人们家庭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许多家庭拥有2台或以上的电视机,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限于有线电视供应商对播放系统的计费方式,单台机顶盒仅能供一台电视机使用,这就使得每个用户必须加装与家庭内电视数量配套的有线电视机顶盒,方可满足家庭内各个电视接收节目的需求。
另外,我们生活中的安防设备也无处不在。许多楼宇设计的时候,设计方面没有考虑到安防监控设备的架设,但是却考虑到水电暖通的铺设。基于建筑内的电力线铺设的灵活性以及监控系统也需要电力供电,电力线可以铺设到需要架设监控设备的地方,用于提供电力和监控的通信媒介。
本研究是通过以电力线作为传输媒介,使用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为技术依托,实现视频共享,并提供红外接口,可为用户提供遥控器控制,实现遥控功能。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视频共享系统构架简单,易于维护,具备即插即用功能。在有需求的地方可以添加视频设备。没有用户需求的地方,则暂不安装设备,控制资金投入本文由收集
1 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1.1 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 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简称bpl,是一种利用中、低压配电网作为通信介质,实现数据、话音、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的通信技术,不仅可以作为解决宽带末端接入瓶颈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为电力负荷监控、远程抄表、配用电自动化、需求侧管理、企业内部网络、智能家庭以及数字化社区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平台。
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使用多子载波的ofdm和高频带利用率的调制技术,传输速率可达到200mbps,部分新产品可高达500mbps。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产品具有交换和传输功能,自动中继和自动路由选择技术得到使用,系统结构更加灵活方便,通用性和兼容性更强,网络管理功能更加完善,数据传输的qos进一步得到保障,设备和系统成本进一步降低。
电力线宽带通信具备以下优点:
①实现成本低。可直接利用已有的配电网络作为传输线路,不用额外布线,大大减少网络的投资,降低成本。②范围广。电力线是覆盖范围最广的网络,它的规模是其他任何网络无法比拟的。③通信稳定。电力线采用ofdm调制方式,能有效减少电力线上的干扰对通信的影响,保证通信稳定。④高速率,实时通信。电力线宽带通信网络能够提供高速的传输,保证实时通信。⑤便捷。电力线宽带通信网络属于“即插即用”,接入电源即可接入网络。
1.2 h.264编码 h.264标准是itu-t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专家组)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在2003年开发的标准,也称为mpeg-4 avc,它作为mpeg-4 part10,是“高级视频编码”。在相同的重建图像质量下,h.264比h.263节约50%左右的码率。因其更高的压缩比、更好的ip和无线网络信道的适应性,在数字视频通信和存储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要注意,h.264获得优越性能的代价是计算复杂度增加,据估计,编码的计算复杂度大约相当于h.263的3倍,解码复杂度大约相当于h.263的2倍。
1.3 hdmi技术 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dmi)是一种数字化视频/音频接口技术,是适合影像传输的专用型数字化接口,其可同时传送音频和视频信号,最高数据传输速度为5gbps。无需在信号传送前进行数/模或模/数转换。
hdmi接口在保持高品质的情况下能够以数码的形式传输未经压缩的高分辨率视频和多声道音频的数据。hdmi不仅可以满足1080p的分辨率,还能支持dvd audio等数字音频格式,支持八声道96khz或立体声192khz数码音频传送。
hdmi支持edid、ddc2b,因此具有hdmi的设备具有“即插即用”的特点,信号源和显示设备之间会自动进行“协商”,自动选择最合适的视频/音频格式。与dvi相比hdmi接口的体积更小,一条hdmi缆线可以取代最多13条模拟传输线,能有效解决家庭娱乐系统背后连线杂乱纠结的问题。
1.4 音视频同步 通过使用时间戳来解决音视频同步问题:首先,选择一个参考时钟,要求参考时钟上的时间是线性递增的。其次,音视频发送端生成数据流时依据参考时钟上的时间给每个数据块都打上时间戳,包括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再次,音视频接收端在播放时,读取数据块上的时间戳,同时参考当前参考时钟上的时间来安排播放,当且仅当数据块开始时间与当前参考时钟上时间一致时,播放该数据块。即使收到了早到的音频流数据块也不能立即播放,而必须等到参考时钟的时间达到时间戳时间后方可播放,否则就会引起音视频不同步问题。当音频或视频数据的播放速率滞后时,需连续向后处理多个音视频数据包以寻找新的同步点,即找到一帧能与本地时钟对应的数据。最后,音视频接收端将当前数据流速度太快或太慢的状态反馈给信源,让信源去放慢或加快数据流的速度,从而更主动有效地调整音视频同步播放。采用时间戳的方法在传输数据时不用改变数据流,不需要附加同步信道。其缺点是选择相对时标和确定时间戳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开销用于同步操作。
1.5 遥控信号的传输 视频共享接收端通过红外信号接收器接收红外遥控信号,由于其本身即为数字信号,且红外遥控信号数据量较小,不需要经过压缩,可直接通过mii接口,从电力线宽带通信模块发送至另一个电力线宽带通信模块,再通过红外发射器件发送红外遥控信号。视频共享发送端附近的媒体发送源接收到红外控制信号,进行相对应的操作,实现遥控功能。
视频信号经过h.264编码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所能提供的通信速率及带宽能满足高清视屏的稳定可靠传输,通过音视频同步技术及遥控信号的传输可满足用户的使用体验与需求,在技术上来说,实现该视频共享系统是完全可行的。与此同时,该系统可以满足安防监控的需求,实现基于ip的视频监控功能。
2 系统的实现方法 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视频共享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视频发送端和视频接收端。视频发送端与视频接收端通过电力线宽带通信进行数据传输,一个视频发送端可将音视频数据通过电力线发给多个视频接收端,实现多路视频共享。
视频共享系统中的视频发送端主要由音视频输入、音视频编码模块及电力线宽带通信模块组成,视频接收端主要由音视频输出、音视频编码模块及电力线宽带通信模块组成。视频接收端与视频发送端系统结构分别如图2、图3所示。
视频共享发送端捕获从安控监测设备、有线电视机顶盒、dvd播放器及电脑等器材输出的视频以及音频信号。若音、视频信号均为模拟信号,则会通过模拟数字转换模块,转换成数字音、视频信号接入到多媒体处理器;若视频和音频信号均为数字信号(从hdmi接口输入),则这些信号会通过一个分离模块将数字视频与音频信号分离,再接入到多媒体处理模块。多媒体处理模块实现根据h.264编码标准将数字媒体信号压缩编码成为流媒体格式,经过mii接口传输到电力线宽带通信模块。电力线宽带通信模块将流媒体信号经过调制后传输到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电力线通信网络中。同时,电力线宽带通信模块监测视频接收端设备有无发送红外控制命令,若接收到红外控制命令,通过mii接口透传至多媒体处理模块,经过红外发送模块发送红外控制命令。
当该系统应用于安防监控时,可以通过以太网变压器,将传输过来的视频信号通过rj45接口接入网络,供远端设备进行操作。
对于家庭视频共享,一般视频接收端与视频发送端不在同一个房间内,红外控制命令无法直接对信源进行控制。系统视频共享接收端具备红外接收并透传的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接收端使用有线电视机顶盒或dvd机所配的遥控器进行选台等功能。
视频共享接收端从电力线捕获被调制的电力线宽带通信信号,多媒体处理模块根据h.264编码标准进行解调,将视频和音频信号以数字信号的方式输出,根据需求将音视频转换为模拟信号输出或将音视频数字信号整合(从hdmi接口输出)。红外接收模块接收到红外控制信号后,经识别后将红外控制命令输入多媒体处理模块,多媒体处理模块通过mii接口发送至电力线宽带通信模块,通过电力线将红外控制命令透传至视频共享发送端。
3 系统的应用案例
本文将以传输720p视频为例,简要描述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视频共享系统的工作流程。该720p视频文件大小为7.37gb,其中视频大小5.72gb,码率为6000kbps;音频大小为1.51gb,码率为1510kbps。
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视频共享系统如图4所示,通过电脑模拟视频输出源,播放720p视频,通过hdmi接口将视频信号输出至视频共享系统中的视频发送端,视频共享系统将从hdmi接口输入的数字音视频信号进行处理,通过电力线通信模块进行传输,视频共享系统的视频接收端进行接收处理后,将视频通过hdmi接口输出至电视进行播放。该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电力线通信的带宽和稳定情况,以及音视频流处理模块的性能。该用例中,在电力线宽带通信两端增加了50db的衰减,该视频共享系统仍正常工作,无出现视频失真或视频停顿现象。
表1为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视频共享系统与有线传输的视频共享系统的对比。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视频共享系统在衰减为50db的条件下,依然能保证视频信号的正常传输,可满足家庭内部视频共享的需求;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视频共享系统由于不需额外布线,安装调整灵活性强,并且不受系统接口数量限制,只要接收端接入系统即可使用,扩展性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