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09 16: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案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案例教学

篇1

《可能性》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虽然教师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但在课堂上学生是按照教师统一布置的任务和教学流程进行学习,而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导致学习的进度也不同,可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度下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工具等,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安排学习资源还有所欠缺,难以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有的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但他们考虑的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师生交流的时间有限,并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差异性。

2.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传授知识,只对重点知识用信息技术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该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初步接触“概率与统计”的专题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更倾向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即使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也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设计的习题作业也难以实现个性化的分层练习。

3.难以实现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并且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期,这要求数学课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目前,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可能性的知识,而很少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发展的过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即使知晓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往往趋于形式,没有找到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难以内化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其联系到生活实际中。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可能性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有趣的学习情境中,使他们在情境中学习与思考。例如,在引入不确定现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电子书包上创设儿童节出游的情境,这样很容易将小学生带到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即时评价反馈,关注个性化发展

目前在信息技术支撑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并不高,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智慧课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多样化的知识,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有多元的交互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要能实现及时沟通、即时的评价反馈,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保障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电子书包环境下设置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与教师交互的环境因素,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能及时地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篇2

关键词: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是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一、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财务会计》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提供了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既是会计知识体系的主体部分,又是企业会计工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课程。

财务会计实践课程是为《财务会计》课程配套设置的,是《财务会计》课程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该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角色的演练,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学生可以更快的融入其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为目标。

二、实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财务会计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为原则,按实践工作岗位设置教学模块,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课堂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使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为专业能力服务。

实践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感性认识规律,让学生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中主动掌握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按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教学顺序是“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凭证传递——会计报表”。注重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构建,充分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阶段并设置相关课程:第一阶段为课程讲授前的会计岗位认知实习;第二阶段为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会计分岗实训(校内实训室)和会计岗位实习;第三阶段为课程学习后的综合模拟实训(校内财会模拟室)与顶岗实习(某公司、企业)。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

(一)会计分岗实训

在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中创造了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财务会计的实训教学中,单项实训中建立了出纳、往来、固定资产、财务报表等多个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针对某一个工作岗位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某一模块涉及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同时通过综合核算模块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进一步熟悉各岗位的技能要求。

(二)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是通过一个企业某月份实际会计业务的模拟,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会计各岗位业务的核算,进而全面、系统、完整、综合地理解和掌握所学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处理会计实务的动手操作能力。

该部分实训课程可设置八个小组,前七个小组分别按出纳员岗位、往来结算核算员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员岗位、资金核算员岗位、成本核算员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员岗位、会计主管岗位设置,由学生根据实训要求及提供的实训资料单独完成,第八个小组为某一小型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会计岗位的核算工作,由老师派发原始凭证,各小组完成各自岗位的业务核算,并能把已编制的凭证传递到其他相关岗位。在独立的实训课中开设仿真的工作岗位,学生不仅掌握工业企业里每个岗位的业务核算,还能处理好单个岗位与其他岗位的业务联系,真正把企业的财务部门搬到课堂上,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三)考证指导设计

目前,《财务会计》是各类社会考试和选拔考试的重要考试科目。比如,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考试等都以财务会计学为考核重点。会计专业的考试项目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专业资格初级证书,前者是学生必须取得的,后者鼓励学生获得,但不做硬性要求。

四、实践教学的方法设计

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特别强调实践性的课程。如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直是本专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实物引导法、过程教学法等多种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法,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五、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

为了使整个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必须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考核方式。实践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情况。首先进行阶段性成果验收,即:每组提交一份实训设计报告,要求包括实训准备、实训内容分析几部分最终结果,而且每组内实训设计保持连续性,最终以实训总结及答辩情况进行评价考核。

六、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实施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充分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潜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有所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

篇3

关键词案例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调研

案例是随着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普及,被人们所熟知的。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师生的讲授-讨论-分析-总结-阐发等过程来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1870年,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20年,哈佛大学开始调查、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试用。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教学功能,与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案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居首位,知识的讲授和接受、储存方面居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居第四。欧洲议会商业教育会对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能力调查后,也认为,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特别有效,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决策能力方面比较有效。国内教学案例运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来谈案例教学的特点;(2)关于案例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3)案例教学过程及操作策略的研究。但是研究对案例自身的介绍相对较少,对案例的一般规定性的介绍,也往往与案例的运用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涉及法律、道德、哲学等方面,案例运用较多。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但是在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案作例用、案理分离和案评单一等问题。如何从案例的自身功能去发挥案例的作用,根据案例自身的基本要求,依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因此,调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对案例的看法与实际的教学行为为例,拟从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时间、师生角色、质量与作用、与其他教学方式关系的四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对师生的案例认识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量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有效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力求为培养师生正确的案例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行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1调研情况

笔者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我校540名学生,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以下内容:(1)案例运用时间,如所用频率、时间段等;(2)师生角色,如运用案例教学时承担的是主导者、促进者或参与者等;(3)案例评价,如对案例态度、作用、质量等的认识;(4)案例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等。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537份,回收率为99.44%。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为97.4%。调查结果显示:有47.72%的教师经常采用案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所占教学时间20%~80%的为81.37%,其中20%~40%的为33.65%;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评价中,喜欢并支持的为82.32%,认为提供案例质量较好的为41.06%,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依次为提高思维判断能力74.71%,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72.8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2.05%。对师生在案例教学的角色认知中,有45.82%的学生认为学生是促进者、主导者,教师是参与者。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中,有83.08%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可以使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2讨论

2.1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不清,难以体现案例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案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等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照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以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系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调查显示,14.07%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83.08%的学生认为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和大部分教师认为运用案例可以增加理论课的吸引力、趣味性,仍然是侧重于传统授受式知识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能力,难以达成三维目标的统一。(2)案作例用,难以发挥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培养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往往容易混淆了运用案例和举例的教学方式,简单认为,案例不过是一个例证,是对要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误把案例当作举例,把案例的运用当作了演绎或者说明理论而不是为了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借助案例来完成。教师在举例中居于主要地位,学生通过例子被动认识理论,有近2%的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区别,有5.5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有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案作例用,并未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并未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3)案理分离,难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因其具体生动,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然而师生往往过于侧重案例的趣味性、吸引力,忽略了案例的思想性、理论性。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引导性。案例分析缺少时代背景、社会意义,难以揭示案例所包含的普遍结论以及对学生生活的现实意义,不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关联性,结果导致学生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成为无源之水。调查显示,对待案例教学的态度,不喜欢不支持的占6.4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1.22%,有3.61%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没有帮助,2.85%的学生认为案例在促进知识掌握程度上,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或无所谓。(4)案评单一,难以符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案例的评价侧重于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墨守唯一标准答案,忽视多元化思维交流碰撞的生成。缺乏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关联性,难以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降低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只有19.58%的学生认为提供教学案例质量很好,有38.04%的学生认为一般,近1%的学生认为较差。

2.2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变的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案例运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相关思维和职业技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台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案例生成“多元价值取向”与以为指导思想“一元价值导向”要求存在差距。传统的讲授教学一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其存在诸多弊端而屡遭诟病,教学案例的运用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的不足,但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有的教师也没有完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标准答案。这就难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2)对案例本质认识片面。在实际的案例运用中,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就是案例加理论的描述或说明方式。或先讲理论,然后举出一些案例加以印证;或先举事例,后讲解概念和原理来说明、解释。事实上,前一种方法是举例,举例对于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很有帮助,难以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种仅仅是导入教学的一种手段或形式而已,引起学生注意或兴趣,但容易架空理论。还有的教师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案例,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关照案例的联系。(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盲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案例运用过程中,不仅需要案例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育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案例就是一种问题情境,案例运用就是设置内涵有理论导向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以问题为中心,汇集问题表征,指向问题解决。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案例运用方法作进一步的改进,是教师缺乏教育性知识的指引;教师不能把理论与案例及自身生活经验融合,赋予案例与经验的个别意义,并升华为一般理论,是教师缺少实践性知识的根基。(4)发展性评价难以全面落实。中小学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制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狭隘地认为运用知识就是提取记忆。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成为附属的、次要的,乃至不需要活化的案例,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但容易忽略案例中所隐含的理性知识,致使情感道德价值观失去生成和发展的引领,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观照,形成虚泛或苍白无力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2.3应对措施

2.3.1转变理念,坚持指导下案例多元价值生成的耦合案例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形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它生成着价值和意义;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而是发现新的生长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理论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三维的统一,教学案例的运用必须围绕和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的要求,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让学生抓住理论体系的精华和灵魂,教学案例蕴涵理论,并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又要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出理论,强化理论指导意义,内化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案例的运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自己思想实际问题过程中,自觉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3.2强化案例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的背景基础上,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关照一个现实问题,或由现实问题指向已有理论。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亦或是客观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具有更强的意识能动作用和行动者的阐释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把问题或问题情境寓于案例之中,案例探讨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知识,而且还有对事实的解释。问题成为案例学习内容的载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过程。所以,任何一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都不是率性而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更是概念、方法、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命题或理论研究过程的理解。由此看来,案例所蕴含的问题必然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一定的开放性和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联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时时具备问题意识,处处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讨论基本概念或原理的发现历程,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经历独特感受,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3.3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以系统的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性知识包括学科教学法、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条件性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知识及其认识。借助案例,糅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性和实践性知识,使教师逻辑思维结构由书本转向问题,在案例、理论与问题的交互中,形成教师知识结构在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吸纳新信息的开放性,预见新成果的前瞻性,和自主获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性。2.3.4完善案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1)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冲突。引发学生在已有理论或经验的基础上,讨论案例在教学中的价值,它指向一个什么理论。(2)要能理性做出决定。学生从案例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采取行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并回答为什么。(3)案例要简洁、典型。事实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案例的主题,要尽可能涵盖一般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理论;案例

[作者简介]罗爱武,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政治学博士研究生,仙桃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4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说服力、感染力,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是高校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重要实践课题。近年来,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推崇,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功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但要使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发挥预期的效果,避免对案例教学法的误用,还必须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案例和理论的关系,不能因为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重要性而忽视理论的作用。实际上,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理论对案例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看,理论是案例的主导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就是运用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对精选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最鲜明的特点。案例教学把整体的课程知识分解成各个部分,并融合于具体的案例中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来达成对原理、方法的掌握。它的优点是以具体反映抽象,以特殊体现一般。在案例教学中不是“教案例”,而是“用案例教”,不是就具体案例来教授、学习具体案例,而是用具体案例来教授、学习理论、观点和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来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来运用理论知识。

在案例教学中,理论是案例的主导,案例的选取是否合适取决于特定的理论内容。针对同样的理论内容,同一个教师如果选用不同的案例,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相反对同一个案例,同一个教师如果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读,就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不是选择什么样的案例,而是对教材理论的把握是否准确、透彻。因此,在理论和案例的关系中,理论起着主导作用,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是用什么案例来说明理论,而是用什么理论来解读案例。离开理论的主导就事论事、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使完整体系的理论学习演变成零碎烦琐的事例学习,这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离开的理论视角从其他理论视角来分析讨论案例也不是成功的案例教学。

二、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看,理论是案例的指导

案例教学绝不意味着脱离教材理论内容,就案例来讲案例。案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理论内容始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在案例选择阶段。理论是选择案例的首要标准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必须选择案例。在案例选择阶段,以什么标准选择案例是个首要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学案例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理论内容。

案例教学同样是一个传授理论的过程,它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与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的多少有关。因此,教师在选编案例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相应的教材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要选择在内容上紧扣主题、围绕中心、针对重点、契合难点的形象材料,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只有选编的案例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才能达到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目的。切忌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生动、活跃而忽视教学内容,抛开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随心所欲地东拼西凑,将与教学目的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的事件当作案例,这将造成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两张皮”。其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干扰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案例分析阶段。理论是分析案例的向导

在案例分析阶段,理论是教师分析案例、设置问题的向导。教学案例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事件或一种现象,对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案例,应怎么分析,该如何评价,取决于人们的理论视角,对于同一案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往往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视角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案例分析阶段首先必须明确与案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其中哪些又是特别重要的,案例适合引进什么理论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以便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的同时,学习和运用相应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其次,因为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在案例分析阶段,教师还要根据课程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内容,设计一些帮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理解理论知识的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具体问题,以便于在案例讨论阶段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主题缜密思考、深入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从案例中归纳概括出课程理论来。理论内容是案例分析的向导,没有一定理论指导的案例分析往往是就案例谈案例,会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

3、在案例总结阶段,理论是总结案例的指南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辩论之后,教师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归纳。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的归纳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也不能局限于对案例本身的讲析,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解析案例问题,

根据这个典型案例所提供的属性和本质,进一步推论到与此相关的同类现象和问题,使学生对单一案例认识上升到相应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使教学案例融于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中。这个总结过程是从具体案例上升到抽象理论的过程,而这一理论就是课程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案例总结阶段没有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案例的认识就会局限于案例本身,而不能获得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归纳的结论是带有鲜明的理论导向性的。这就是说,虽然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各抒己见,但是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必须给出明确的结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和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其他学科中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是多元化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的主旨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育学生职业技能。因此,案例教学是开放的,案例的解读和案例问题的答案都是多元的,并不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和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显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手段,思想教育是目标。案例总结阶段的结论具有明显的“一元导向”性,这个导向性的结论就是课程理论的内容。离开了课程理论内容,案例总结的导向性就无法体现。有的教师之所以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讨论的结果也是“开放性”的,是因为他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法混同于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法了。案例总结阶段的理论提升相当重要,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只是就案例谈案例,上升不到理论层次,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那就势必会影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看,理论是案例的向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何教学方式都不能忽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理论课。作为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对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由于理论本身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往往会带来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如何传授理论知识才能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是出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其说服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关注所讲的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还要关注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些理论讲出来才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愿接受,而后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

讲授法是“用教材教”学生理论和方法,是以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讲授法是对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关键术语、原理、规律和基本理论观点进行逻辑推演、严密论证、系统阐述的方法,它注重概念的准确界定、原理的科学论证、理论的逻辑推演、体系的完整一致。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但在讲授中教师往往因为过于注重讲授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而相对忽视一些重要问题:相对忽视构成理论发展前提的社会现实,相对忽视理论的实际运用,相对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得到启迪,无法有力地、及时地回应生动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出的种种鲜活的问题,弱化了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用案例教”学生理论和方法,是以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基本理论“从哪里来、怎样得来”,“有什么用、怎么用”。案例教学法克服了讲授法的弱点,它将抽象的理论蕴含于真实、具体的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认识理论、运用理论,它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一般的概念具体化,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现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只教案例,不教理论,不向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只是意味着教育形式和方式的改变。教师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教学生理论是从哪里得来的、怎样得来的,理论有什么用处、怎样运用理论。“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既定的原理、规则。这倒不是说这样的知识不重要,相反,它所指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批判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但不能因此否认其理论教育的功能。理论教育和能力培养不是互不相容、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方法教育仍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目的,只不过是同讲授法相比,教授的方式和内容有些变化而已:案例教学法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教授理论;不是仅限于教授“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而是主要教授“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的,“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两个方面。

1、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是为了说明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

根据运用的不同目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说明理论“从哪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了解释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通过从具体案例到抽象理论的转化,回答学生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理论是抽象的,但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理论,它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上,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性结论的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将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状况的典型案例,以具体感性材料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案例通过分析、讨论,透过案例表象揭示其中蕴涵的深刻思想,挖掘其中的精神实质,让学生认识到具体案例背后所蕴涵的一般规律,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而实现从感性案例材料到理性理论知识的飞跃。

理论是对具体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抽象,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理论还原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缜密考查和深入分析来揭示一般、抽象理论的建立过程,使理论有

了一定的现实依托,避免了单纯进行理论讲授可能造成的枯燥、抽象、远离现实的问题,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

2、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解释理论有什么用、如何用

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通过从抽象理论到具体案例的转化,回答学生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在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中,教师在精讲理论的前提下,将精心选编的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案例描述的情景现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来寻求解释现象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通过将如何运用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把握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的方法、开放的理念及实践的成果,从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理论知识,有效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这一教学过程也有利于案例教学另一重要目的的达成: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最终增强他们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材中的理论对案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因为案例教学法强调用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轻视理论的作用、忽视理论的教授,这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误解、误用,也会降低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3]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

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访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4]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舍[J],思想研究,2006,(11)。

篇5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科学与否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校教育是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承担着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教师这一主体。那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就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的体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我们的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良好的环境和体制机制下认真专研业务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也需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上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主体上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收入差距加大,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在讲科学发展观时,特别要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先列举一个励志的大学生典型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怎么做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给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智育,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应该重视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还要给学生强调不仅要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美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显示出了正能量。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小就很少参与家务事等劳动,对劳动观念有些淡漠,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锻炼。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统筹兼顾。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统筹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学习,还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习,统筹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可持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可持续。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学内容上也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程之间以及同一课程内教学内容有重复,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虽说各门课程功能定位,讲授角度不同,但这种角度和定位点在教师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我们学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三年级开设的课程,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本课程则重点讲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和理论等内容。对与前面课程重复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个别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比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之前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已涉及,那我们就对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安排学生自学,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只着重讲2-3个案例。比如第八章第三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之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已涉及,那我们就从当代大学生中找正反两个典型的案例加以讲解。此外,本课程自身内部的各章节之间也存在一定重复,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取舍,重点讲授。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我们的授课方式,用科学有效的多种方式教学,提高课堂的控制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是专题式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高校研究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我们把它分为八个专题,由八个教师各自讲授一个专题。由于每一个教师只讲授一个专题,他(她)就有时间精心设计这个专题的教案和PPT,保证了教学质量,围绕主题展开的专题式教学深受学生喜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做到重点突出和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二是讨论式教学。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就可以安排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人口、资源和环境为主体收集资料,展开调查,先是小组讨论,做一个讨论提纲的PPT,然后再选出代表与大家分享。三是案例式教学。教师事先要选好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可以是经典案例,从教育部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材中选取;可以是新闻案例,选取及时的新闻资料,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可以是同龄人案例,对同龄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说服力;还可以是反面案例,不过,反面案例要慎重选择,在运用反面案例时,教师要注意正面的引导。案例式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理论,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四是网络资源教学。高校校园网可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栏,把教师的优秀课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一些经典视频挂在网上,同学们可以上网查阅。另外我们每个老师还有网络教学平台,提高网络教学平台,每个任课教师可以上传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件等,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学生网上提交作业,教师网上评阅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五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在课堂上,让课堂有声有色,提高了课堂控制力。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和书写黑板的时间,加大了教学信息量。六是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每一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科学统筹,各门课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要协调,不要重复。对于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建立有利于教学的稳定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参观考察红色革命根据地或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的发展等,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二、结束语

篇6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职生 诚信 教育 有效途径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高职生做人、做事、学习、交往的根本原则,是每一个高职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但是近几年来高职生诚信道德的滑坡令人担忧,出现了很多诚信缺失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加强高职生的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一、高职生诚信缺失现象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生诚信缺失现象的表现

1.从学习方面来看。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真正的依照诚信这个基本准则去对待学习,如上课迟到早退,抄袭作业,剽窃论文,考试时候面对学院的处罚规定作弊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并且作弊手段也在与时俱进,时有创新,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令监考教师哭笑不得。

2.从就业、择业方面看。高职生在就业、择业时,为了能有更好的选择,会不惜弄虚作假。如,篡改求职材料中的成绩单,虚构在校的学生干部、获奖情况、参加的社团等等。下面列出的一些现象时有发生,如一招聘单位在某学校招聘,回去一分析,200多份里面就出现了十几个学生会主席,几十个班长,其他班干部就更不用说了。在签订了就业合同之后,部分高职生不能够做到诚信,经常出现毁约、违约现象。

3.从社会交往方面来看。一些高职生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会出现如借钱不还的现象,甚至部分高职生申请了助学贷款,在毕业几年后仍然不予还款,带来很不好的社会影响,还有部分高职生在自尊心与虚荣心的驱使下,撒谎时脸不红心不跳,习以为常,自以为高明。

(二)高职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

1.社会环境。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副作用使部分高职生难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判断是非的能力产生了偏差,在做人做事时丢掉了本应有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基本准则,尤其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诚信的风气,如官员的腐败现象、社会的不正之风、市场中的假冒伪劣、欺诈坑骗、体育比赛中的“黑哨”等等,也给高职生带来了精神污染。

2.学校环境。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高职生生长、学习的过程中的很多事情。如学校乱收费、在升学时托关系、走后门等现象比比皆是,影响十分恶劣;一些教师学术腐败、误人子弟,课堂上应付了事,课下办班收补习费;在学校里有关系的学生备受关注,没关系的学生备受冷落。这些现象,都给高职生传递了一些不诚信的信息,对高职生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

3.虚拟网络环境。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往媒体,和高职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而网络的虚拟性又给高职生开辟了一块可以“不诚信”的土壤,高职生可以在这里使用非实名账户,并可以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可以恶搞。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的出现也是助长高职生失信行为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高职生诚信道德教育,提升高职生的诚信素质,这需要从教育、社会管理、法制等多个方面共同去努力。在

这里笔者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角度去分析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效果,提高高职生诚信意识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高职生诚信教育的重大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关系着高职生诚信教育能否落到实处,但事实上,教学效果一直以来不甚理想。

课堂教学是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职生的主要桥梁,课堂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和高职生的及时沟通、心理辅导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高职生心目中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做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学识水平和理论素质,要提高理论素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为人师表、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做真学问、为诚实人,知荣知辱,不要理论一套实际一套,更不要学生前面一套学生后面一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用自然散发出的正气和人格魅力促进和引导高职生对的诚信的再认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1.教学内容的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尤其是案例的合理选取。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授,更要注重案例的选择。“诚信”的话题自古已有,可谓数不胜数,高职生从小到大,多少老师讲过,听得早已麻木没有感觉了,要注重发掘发生在高职生身边的,能听到、看到、感受到的案例,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例如,从2002年开始央视就举办了《感动中国》栏目,每年会评选出1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感动之余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思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随时从教学案例库中选取和添加诚信人物的案例,以保持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信任度。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案例的处理方面还有一点极需要注意,通常说讲解案例,实际上很多教师只是做到了“讲”,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解”,也就是分析。要知道分析才是讲解案例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只是讲案例,那也许故事听完就完了,许多高职生并不能自觉地去思索,只有教师引导高职生把案例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诚信的本质,意义等挖掘出来,让高职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知,才能真正引导高职生对诚信的正确理解和思考。

2.教学手段的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远离单一、静止的教学模式。当前的高职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多,原有的单一静止的教学手段已经满足不了高职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必须尝试用新的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图片、视频的大量使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让高职生印象更深刻,感触更深,影响高职生“三观”的树立和是非观、道德意识的养成。(2)探讨式教学手段的选择。在针对“诚信“问题的时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尽量多的给予高职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高职生通过观察、思考来参与到讨论中去,最后得出结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予点评。这样高职生对诚信的认识既有自己的思考,又有同学的想法,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予最后的正确的引导,对高职生诚信意识的养成有很大的作用。

(三)加强对高职生的课后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不让负面因素影响高职生的诚信观的养成

篇7

[关键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王小元,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梁君思,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200―03

2006年秋天,遵照中发[2004]16号文件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体系将在全国实施。如何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对于实现国家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出发,就以下六点对策与读者共飨。

一、努力修炼语言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既是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宛如使人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并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在这种艺术氛围中,语言艺术占有重要的地位。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自古以来,它就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诸多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占有重要地位,如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等。同时语言更是一种艺术,语言艺术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必须努力修炼语言艺术,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具备以下素质:

1.言简意赅。所谓言简意赅是指言语简练,完备而深刻。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它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又要精心锤炼语言,尽量减少多余的语言,不要无谓地重复和罗嗦,适当使用成语,力求教学语言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在传播既定知识量的前提下,尽量少使用语言;在语言使用量既定的情况下,尽量多传播知识。当然,追求言简意赅境界时。要处理好“言简”和“意赅”二者的辩证关系,不要为了追求言简,失去了意赅,使得语言虽然不多,但意思不完备;也不要为了意赅,而失去了言简,虽然意思很完备,但语言过于罗嗦。

2.深入浅出。所谓深入浅出出自清朝袁枚的《随园诗记》,意指道理表达得相当深刻,使用的语言却十分通俗易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很强,有些理论比较深奥,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课,大部分大学生只需要知其然,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自己要深刻领会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确保大学生能够领会和理解。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深刻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方式讲出来,使大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明白理论。当然在追求深入浅出境界时,要处理好“深入”和“浅出”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深入”和“浅出”的度,“深”代表理论的本质,切忌“深入”时把自己和大学生都搞糊涂;“浅”代表理论形式,切忌“浅出”之后平淡无奇,失去语言的艺术本质。

3.幽默诙谐。所谓幽默风趣是由“幽默”和“诙谐”构成,“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诙谐”是指说话有趣,引人发笑。课堂教学需要严肃、紧张和认真,也需要活泼,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需要大学生在明白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努力附诸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全面、准确和深刻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适当运用有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避免死气沉沉,调动大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要让大学生不仅人在教室、心在教室,而且人和心都被吸引在“基础”课的教学中,防止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务正业”,保持相对较高的听课率。当然,追求语言的幽默诙谐要掌握一个度,切忌满堂幽默,否则就有“搞笑”的嫌疑。

二、正确树立行为规范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所谓特殊,是指在这种人际交往中,作为交往主体的大学生和教师,二者的关系与普通人际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相比,既有大同,又有小异,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直接影响不容忽视。在这种影响中,人格的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至整个人格作用于教育对象,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的人格魅力,才能达到说服和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引导人的活动行为、促进受教育者良好品德自主建构的目的…。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确保授课教师的行为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原则。在教学中,虽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师生人格地位完全平等,教师没有任何特权,课堂规则的制定应该体现师生平等,大学生要遵守的,教师应该模范遵守。以课堂不得抽烟和接听手机为例,如果教师能够模范遵守,大学生就不可能也不敢不遵守,师生双方都要尽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保持和发展人际交往的基础。所谓诚信由诚和信二字构成,诚是指真诚,与人相处有诚心,行为诚实可靠,言词实事求是;信是指讲信用,“言必信,信必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有充分的诚信,特别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树立诚信,教师不仅要“说”,而且要“做”;不仅要“说得好”,而且要“做得好”。只有自己有了诚信,教师才能够去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做到奖罚分明,以诚信治课堂,以德治教。

3.宽容原则。宽容原则是人际交往得以深化的条件。所谓宽容由宽和容二字构成,宽是指宽以待人,宽大为怀;容是容忍,忍让,宽容就是能原谅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尽量减少和避免自己的过失的同时,对待大学生的过失要适度容忍和原谅,给大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失误。这种宽容不仅可以考验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而且还可以间接教会他们学会宽容。当然,追求宽容境界的时候,切忌一味地迁就学生,放任不管,最终导致误人子弟。

4.尊重原则。尊重原则是人际交往延续的重要保证,所谓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人只有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在传统的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认为教师的地位比较特殊,推行教育改革后,又非常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使得师生关系走向两个极端。其实,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在互相尊重中,促进和谐课堂的实现。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大学生的教育投资,当大学生在课堂内外出现错误时,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耐心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不要一味地扣分或以补考、重修等惩罚相威胁,

更不能出现讽刺、挖苦和辱骂学生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认真听课学习,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当教师出现失误时,要本着提高教学水平的原则,向教师提意见和建议,不要做出对教师不尊重的举止。

三、开展案例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非常重视生动性和趣味性,并且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因此,适当开展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案例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案例时,一定要保证所选案例具有以下特征。

1.要以正面激励的案例为主。在现实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案例,但是,能够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案例大部分应该以正面激励为主,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大学生去模仿和学习,为大学生创造成功人生提供努力方向和学习榜样。当然,在案例教学中,切忌全部使用正面案例,防止掉入说教泥潭,徒增大学生的反感,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负面的或者不成功的案例,警示和教育大学生,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从中吸取教训,认清危害,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2.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活环境和中心任务与普通群体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大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确保案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运用这些案例去辅助说明理论,让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使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老师是在与自己谈心,而不是在上课。吸引大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讲解,并且身体力行,将理论附诸实践。

四、完善多媒体教学

与时俱进是理论的高贵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从目前看,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使用多媒体的内容和形式等两方面,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媒体教学,就是要促进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要与课程完美结合,保证教学能够顺利和成功进行。

1.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件的内容应该是其教学内容的再现,它不仅源于教材,而且忠实于教材,确保教学活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但是,它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高于教材,成为教材内容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群体,如果多媒体课件只是依葫芦画瓢,那么,课件本身对教学就失去了指导和帮助的意义。因此,课件从内容上说,应该是在全面、准确和深刻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升华,而不是简单复制。

2.形式生动活泼。易于操作。课件的直接功能在于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最终功能仍然在于促进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和原则,并且努力实践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此,课件在形式上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图文并茂。即要求课件不仅要反映内容,而且要适当穿插照片和示意图,用来辅助教学;二是课件页面欢快,清新自然,文字与页面对比度好,切忌混淆不清,影响视觉效果;三是程序简单易控,即要求课件程序相对简单,确保教师能够连续不间断地操作课件,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

五、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在社会实践和学以致用,因此,不应该在考试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不要为大学生通过课程预设太多障碍,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引导大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讨论和发言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将一些精心设计的观点和话题,在不经过任何暗示的情况下,组织大学生进行讨论,让大学生将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想法释放出来。发言结束,教师切忌对错误的观点和立场进行批评,而是要耐心讲解、说服和教育,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放弃错误的观点和立场,接受正确的观点和立场。

2.适当加强与大学生的课后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情感教学,大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程度,因此,作为教师,课后适当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十分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课后交流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直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可以更多地了解大学生的情况,为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依据;三是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友谊,改善师生关系,为维持教学氛围的轻松愉悦心情提供心理支撑。

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

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为此,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改进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按照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开展思想咨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咨询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需要接受思想政治咨询,而不是心理咨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大学生思想咨询中心”开展思想咨询,为大学生解答思想道德问题,确保大学生有思想道德问题时能够寻求思想道德咨询中心的帮助,解决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问题。

3.定期举办时事报告会。通过定期举办时事报告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国际国内大事做专题辅导讲座,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发展的动态,也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究性教学方式 应用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已逐渐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经验没能形成具有可转化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性教学程序。因此,如何将研究性教学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研究性教学与系统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通过社会现实事件创设问题情境。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是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现实事件并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又可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生与外界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以及思想困惑等都有可能影响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教材依托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情境创设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教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在无疑中设疑。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

通过课外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文字材料的方式创设冲突情境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使学生切实进入“角色”,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实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多边互动,共同探究

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求证获取科学结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在教师不做任何参与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问题。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始终把指导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自觉认知上。教师在评价问题时要适当延缓,不要急于评价学生对问题求证的结果,尤其不要急于做出否定性的评价,应该发动学生间的多边互动和广泛参与,使知识的火花相互碰撞,在不断探讨中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和发现更多更新的问题,才有可能深入思考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规律,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使获取知识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互动—构建”,由“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由此,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在不断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中逐渐升华。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了解知识背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课题研究的性质、目标、步骤、意义,使学生对课题研究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然后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学生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成功案例。此外,还可通过开设一门短期的综合选修课,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研究视野,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为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做准备。

选择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是其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选定一个好的课题就意味着研究成功了一半,因为如果课题过大或过小往往研究起来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或者研究没有可行性,影响研究的进程,甚至使研究无法进行下去。

组织课题小组。由于研究课题大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仅靠某个学生的力量来完成难度较大,最好组织课题小组,共同研究某一课题。课题小组其实就是合作学习小组,它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课题小组一般以三至八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适当调整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

制定研究方案。在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条件等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研究方案,以确保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收集事实资料。事实资料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得到的数据资料。资料收集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采集计划,并注重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整理事实资料。整理事实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整理事实资料一般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

分析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要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析和处理。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研究,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得出研究结论。学生要本着客观、科学、严谨的原则,把文献资料的客观分析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用概括性的语言简洁地表述出来。表述出的内容可以作为判断的基本标准,可以作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也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集体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形成阶段

确定研究成果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研究成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层次和类型,确定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

拟定研究成果结构。一般而言,研究成果由题目、引论、总论、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六部分组成。

撰写研究成果内容。研究成果的撰写从构思到最终定稿通常有四个步骤。一是确定题目,二是拟定提纲,三是撰写初稿,四是修改完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教学方式的设计

教师分析法。它是指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述说明基本理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个体分析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进行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这是案例研究教学广为采用的一种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准备后,先由各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同学共同分析案例,再由师生进行总结评析。模拟法。它是由学生参与“现象”,再现案例情境,然后引导全体同学一同研讨交流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开展的“模拟市场”、“模拟法庭”活动就属于这种方式。专家分析法。即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们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研究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要善于欣赏学生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观点,竭力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启发鼓励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不满足于停留在已经被证实的基础上;要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尤其要鼓励那些敢于向老师和书本质疑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学习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做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境下复杂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也不能过于严格,强制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互研性讲授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抓住时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只有在学生内心有所需求时才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例如新生入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迷茫的时候;面临毕业处于专升本和就业难以抉择的时候等。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良机,不失时机地实施互研性讲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精心准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使讲授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具有针对性。同时精心准备最佳的切入点,使讲授有的放矢。如果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不大,“放空炮”、“唱高调”是不会引起学生思想注意的。只有了解学生情况,联系学生实际,才能产生良好的讲授效果。

穿插展开。一方面,讲授不能搞单向传播,更应该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应该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让不同的见解有机会“碰撞”,使学生用自己的理性去选择正确的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着眼,把讲授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使用。

知行互动。讲授既要启人心智、解人心疑,又要励人以志、异人以行。教师的互研性讲授应与提出行动要求相结合。讲授的目的为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行动的指南。同时,学生的行为实践可以巩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使学生懂其理,付其行,让行动指导理论,让理论引导行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法 实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并帮助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针对性,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值得每一位思政教师都好好推敲、苦心研究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法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并且很多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革新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授课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启发、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方法。在过去《思修》课的授课中,教师一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甚至一厢情愿地用概念和理论体系建立的理想世界取代学生的现实世界,所以就造成了《思修》课中的很多理论过于抽象,让学生觉得这些理论知识离自己的现实生活较远,并不能解决切实的现实问题,进而产生反感和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从心底里抵触学习《思修》这门课程。然而,理论知识本身也不是空泛的,是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人或事上,是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

另外,传统的《思修》课程大多强调教学过程的“教”,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甚至压抑了学生的某些创新精神。加上,现在《思修》这门课程大多都采取开卷的考核方式,这就使原本就有些“边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吸引力,很多学生只求过关,对于为什么学、如何学的过程不甚了了。而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凸显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因此案例本身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案例情境,对案例加以思考,进行积极的讨论,再加上教师在一旁的引导或总结,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增加了,改变以往学生对《思修》课一贯的刻板印象。

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中的应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还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等环节,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碰见在讨论环节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意见不一,辩论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的情况,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没有教师的立场主导,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充分地学习,充分地实现了学习主体化的过程,真正地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而且《思修》课中有关法律知识的案例是和大学生们今后走上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自己受用的能力,奠定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基础。

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中的应用,受益者远非学生一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深入教材、了解学生的过程。案例的搜集、选用秉承着最基本的实用性原则。所谓“实用”,首先,案例要切合教材。案例材料必须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有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是能够充分论证和阐明理论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吃透教材,悉心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及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只有将这些知识点熟知于心,才能做到在搜集案例的时候有的放矢。其次,《思修》课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选用的案例就需要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中,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现实状况、思想困惑和需求愿望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对搜集的实际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2]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筛选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首先,案例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过程是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思想结合的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这是《思修》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因此,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切实回答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上绪论这一章时,教师大多会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案例来反映大学生活特点,以此让刚入学的新生充分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并积极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如在讲到如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围绕着教材的三点要求,笔者总结了“五自”,即“人格上自立,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我教育”这五点要求,并根据这五点要求分别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选取了著名高校的学子四入名校、三次被退学、大学生放假回家带脏衣服等案例来进行教学。在第一章节有关于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时,笔者就选取了致力于农业事业建设的大学生师智敏的案例和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案例进行对比,以此来阐明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在第六章有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会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个感性上的认识,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选取在身边发生的一些往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案例,通过正面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尽管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脱颖而出,要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与积累,同时,创业也是属于就业的一种有效渠道。让笔者颇有感触的是,每每上到这部分章节内容时,学生都十分感兴趣,并且听得很认真,相比较以往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学生上课的情绪及课后的效果都有了一定的增强。而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警醒学生就业形势如何严峻,就应当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说服力是有限的。而当学生看到就业市场人潮涌动的现场图片,各大招聘网站的职位需求,有关就业的案例视频,甚至在实践环节中当学生真的走进人才市场去体验一番时,学生对就业问题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了有关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更为理性和客观的层面。因此,在《思修》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案例,可以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出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思修》课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与知识。

其次,讲授案例切忌喧宾夺主。之所以在《思修》这门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因为通过案例,可以引起学生对于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课堂中的案例并非仅仅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简单设置的故事或事例。不管什么样的案例,都有一个指向性,那就是教学目标。所以,案例只是起到一个切入的作用,只是表象和思想的交接点。[3]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案例,不能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罗列。同时,案例的展示只是要透过案例的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背后揭示的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因此,案例本身只是一种教学的桥梁,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环节,而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如果在《思修》课中过于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对案例背后的规律和理论知识的探索、揭示,就失去了案例教学法本身的意义。例如,在讲授《思修》课第五章社会公德的部分,面对教师列举的不遵守社会公德,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加以批判,但引起学生的批判和不满是远远不够的,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来反思自己有没有和案例材料中类似的行为举止,从而对今后的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次,把握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导向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法制观。因此教师在具体分析案例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思想引导的“度”,即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要使学生鲜明地知道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否则,案例分析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第三章有关人生观教育的部分,在分析“爱荷华大学的枪杀案”这个案例时,对卢刚毁灭他人最后自我毁灭这一事件,就有一些学生认为卢刚是英雄,是有骨气的中国人。针对这种观点,教师应旗帜鲜明地指出卢刚的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在于他人生观受到颠覆,心理承受力脆弱及社会责任感欠缺。通过这种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而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国家法律法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道德准则。

最后,案例教学法需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思修》这门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相反,我们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必须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授课时应保持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与教师系统讲授、总结灌输理论的适度平衡。某些时候,由于这门课通过案例说明道理,运用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巩固理论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过多偏重事例就容易成为记流水账、甲乙丙丁的罗列现象,学生也只会出于猎奇心理去看案例,达不到教育目的。反之,若过多偏重于教师的理论教育,就成了基本原理课,抹杀了这门课的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有效地掌握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比例,切忌就事论事,而应就事论理,把理论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起来,把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202-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相对而言,大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的时候,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这在高校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台上是一个人在讲,台下是几百人昏昏欲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教材或课程设置是否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思想政治课真的吸引不了学生吗?如果要吸引学生需要从何着手?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成就、经验,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卓有成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一件意义重_大而刻不容缓的工作。

1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初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我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突出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情况、新特点,突出受教育者群体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1)以实践为准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丧失其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只有真正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对理论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增添新的内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和政策实践结晶融汇到教学中,既要讲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讲清理论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然性,又要有的放矢。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现实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不回避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要通过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创新的关系。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2)贴近学生。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人手,开展理论教育。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往往与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助学贷款、保研、就业等个人利益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理论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摸清学生思想困惑的症结。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贴近学生生活。

2 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就是好方法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教学方法的滞后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瓶颈。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我国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灌输”为主,虽历经改革,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仍然拘泥于灌输式的书本知识传授,教者忠实于教材,照本宣科;听者也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的根本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将其置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迫识记,很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创造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对话式、学导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教学方式,力求生动活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对话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独白”式教育,教师在课堂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现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对话”式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话”式教学是贯彻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必须,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必须。师生的交往、对话、讨论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领会所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讨论的形式,还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精神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亲切、自然、生动,没有了台上台下的距离感。但是,组织课堂讨论并不是一项随意的工作,而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慎重、认真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讨论题目,讨论前要做充分的资料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好重点发言的同学,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正面、准确、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目前,教师对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但需要在提高讨论效果上进一步下功夫。

(2)“学导式”教学方法。

多年来,高校的理论课多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普遍存在讲授内容多。学生进行思维少,讲授时数多,学生自学时间少的现象,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自我学习知识能力的发挥。学导式教学方法可以克服这一现象。

学导式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括自学、解疑、演练、精讲四个环节。自学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阅读有速读、细读、精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思要结合,要大胆质疑,并作出笔记,写出摘要。为了学生的“思”,教师要巧妙设疑,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恰当设疑,设疑是关键,如果设疑得当,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思考探索的积极性也就高涨,而反复积极的思考有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疑是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探索,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解疑、教师点拨解疑或组

织主题辩论会的形式。辩论的形式学生比较喜欢,(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辩论的形式)可在小组辩论的基础上选出代表,组织全班范围的专题辩论会。教师要组织学生广泛搜集材料,多方面寻找证据,写出发言提纲。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丰富知识。开阔思路,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独立批判的能力、思维辨析的能力和论辩演讲的能力。

(3)“研究式”教学方法。

在理论领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尚不成熟的问题,教师可以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首先要选题,教师选题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为主,题目不要太大太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或由教师拟定后由学生选择。选定题目后就要析题,即对所选的题目进行分析,查资料,写笔记,在析题的过程中找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并记录所发现的若干问题。写题,在析题的基础上将所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总结出来,即撰写成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式教学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学生,也可以由学生按兴趣、研究题目组成研究小组,即群体的学生。对于优秀的论文或研究报告期末要给予奖励。

(4)“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是当代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作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5)“实践”教学。

首先,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内涵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主要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提高业务能力而开展的教学实践,也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