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09 16: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

篇1

财务制度文化是财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神文化为基础,以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为载体,是文化中的显性因素,在财务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制度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财务制度文化建设,对于保障财务管理依法、科学、高效、和谐有序运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各方面关系,制约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行为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规范各类财务行为,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依法开展。

财务制度作为规范财务活动和财务行为的规范性文件,通过法律、部门规章、管理办法和管理规范等多种表现形式,约束着人们的财务行为,确保财务工作合法合规。

2.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保证财务管理科学开展。

财务制度是日常工作的总结,并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财务制度一般反映了近期财务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

3.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规范统一会导致高效率。作为规范性文件和人们普遍遵守的共同准则,财务制度的遵守,可以减少人为的因素和博弈的成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有利于协调内外关系,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和谐开展。

财务部门作为综合性很强的职能部门,既要和学校内部各部门和师生员工发生关系,也要和学校外部各行政部门、金融机构等发生关系,和谐财务的建设有赖于各方对财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财务制度作为财务管理的手段和依据,由于其具有法定、规范、统一的功能,可以减少内耗,消除各方误解,维系各方关系正常开展。

二、如何构建高校财务制度文化体系

1.要树立一切管理都是为了服务的价值观念。

相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来说,制度文化具有更强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被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当成是管理的尚方宝剑,容易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存在不和谐财务关系,如目前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中普遍出现的财务人员和教职工之间、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矛盾凸显的现象。财务基本职能包括管理、监督和服务,要正确理解管理和服务的关系,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高明的管理不是通过强制让对方服从,而是通过细致贴心的服务最终实现管理对方。因此,高校各项财务制度的出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被管理者的利益诉求。

2.要实事求是,依据自身的特色建立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要和社会组织的文化相适应,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财务制度。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其财务制度的特点主要是按要求组织预算收入,财务预算的执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等,与盈利组织通过成本核算,进行费用配比的特点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各高校办学历史、培养学生的情况、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等也存在着不同,因此,高校在制定财务制度时,必须考虑高校非盈利的特征和学校的特殊情况。

3.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相应财务制度。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的复杂性有所增强,高校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的要求,与时俱进,适时修改完善财务制度。

4.要做好财务制度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规则 财务制度 市属高校

一、制度出台的背景

2012年2月7日,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进行了修订,以财政部第68号令颁布。北京市市属高校一直按照旧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执行。2012年12月19日,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6月23日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同时废止。

二、本文对比研究的意义

本文在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间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之间的差异,有重要意义。在以前年度,北京市市属高校一直遵照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执行财务管理,对比、分析、总结两种制度的差异,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者把握制度,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财务管理制度。

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差异对比分析

整体章节上,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由十一章、四十七条组成,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共有十四章,七十六条。新修订编入财务管理体制、成本费用管理、财务监督。

具体条款内容上的变化如下:

1.第三章预算管理增加了对决算管理的规定。高等学校决算是指高校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预算即计划,参考往年资金量,用来实现本年度教育、科研目标的预计资金量。决算即控制,控制和评价计划的实施,为下一年的预算提供合理的依据。该章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预算调整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实务中,预算和决算是高校财务工作的核心。除了基本经费预算,还要申报大量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本建设等专项经费的预算。

2.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具体规定了收入和支出的分类。事业收入中的教育事业收入,指学校开展教学教辅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培训费以及考务费等,按照国家规定上缴国库零余额账户或财政专户,财政返还学宿费时记入事业收入。实务中,收到学费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付款(学宿费零余额过渡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借:其他应付款(学宿费零余额过渡科目),贷:银行存款,借:其他应收款/财政局应返还事业收入,贷:事业收入(按部门/项目分类);财政返还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收款/财政局应返还事业收入。新《制度》明确界定了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按照部门预算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支出管理中新增了国库集中支付、支出绩效、政府定点采购、票据管理的内容。

3.第七章专用基金管理,调整了专用基金的分类。删除了修购基金和医疗基金,新增了学生奖助基金。北京市的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进行了医疗体制改革,将事业单位人员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而新增学生奖助基金,可见国家财政确实倾向于教育,切实减轻贫困大学生经济负担。

4.第八章资产管理,完善了流动性资产管理,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要求应收款项不得长期挂账。提高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从500元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从1000元提高到1500元),考虑到了物价上涨的现实情况。明确了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分类,将一般设备变更为通用设备,将图书变为图书、档案,将其他固定资产变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新分类更贴近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际。例如,某实验购买的实验动物,可以明确地归类,列入固定资产管理。市属高校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固定资产动态库,强化资产管理。

5.第十章成本费用管理是完全新增的内容,要求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在未来逐步采用权责发生制,计提折旧和摊销,细化财务核算和管理。

6.新增第十三章财务监督,规定了高校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以及监督方式,强调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在新高校财务制度下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会计科目的规范与衔接

在新增了成本费用管理,收入、支出、专用基金等部分也新增或修改了很多内容。原市教委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需要以新制度为标准进行一定修改。市教委应固定一级或二级科目,但是将二级或二级以下科目的增减权限释放给各个高校,各高校可以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下级科目,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北京市属高校为例,高校需要完成财政局、市教委、统计局等很多上级单位需要的报表和数据,规范会计科目和报表统计口径,可以提高高校财务工作的效率,提高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例如,高校考试试卷的印刷费,可以记入印刷费,也可以记入本专科教学业务费。

(二)高校如何应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提升

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需要相应改变。要加强固定资产登记、保管、盘点和报废等方面的管理。在账务中,不可能一步就改革为和企业会计制度一样的实行计提折旧的程序,应将折旧计入成本作为补偿。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将价值做实,虚提折旧,先走一步。经过不断实践中的验证和经验积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资产管理会越来越科学、全面。

(三)如何实施成本费用管理

在高等学校会计实务中实施成本费用管理,可以实施项目管理。各项成本、费用形成项目账,各个课题或者科研专项形成项目账。两者形成网格式交叉,有利于项目负责人查询项目收支情况,以及管理者从全局的高度查看各个项目的成本费用分类、比例等。

参考文献

[1]乔春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设计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兼析《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J].会计之友,2010(06).

篇3

关键词 会计监督重要性 市场经济

可以说,有了交易行为,就有了会计工作,只不过会计工作与交易活动直接相关,过去的交易相对简单,交易关系明了,相应的会计工作也比较简单,而在今天,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加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易行为更是复杂多变,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计监督工作所面对的内容与过去相比更是完全不同,而在会计体系逐渐完善,会计工作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会计监督工作是指通过会计机构或者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跟踪和检查,得出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真实、合法,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的客观结果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会计监督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会计监督工作是指企业外部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比如国家机构(国税、地税)、社会专业机构等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而狭义的会计监督工作则是指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行为,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审查。不管是广义的会计监督,还是狭义的会计监督,对于今天的企业经营活动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会计监督,是法律法规对于市场活动及会计工作的要求,更是会计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有哪些呢?

一、会计监督是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的有效保障

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更是国家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基础。最近几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企业在成长的同时,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就包括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受到的利益诱惑越来越多,为了获得某些利益,很多企业开始在会计工作方面做文章,弄虚作假,所以说,近年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越来越多。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是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的企业决策,企业管理者做出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时,其依据通常是企业的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一旦失真,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就可能不科学,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失真也会影响到企业之外,一是对企业的投资者会有影响,比如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投资,而在会计信息中作虚假记录,制造企业盈利假象,这样投资者根据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做出投资决定,则很可能造成投资失利,投资亏损。二是虚假的会计信息也会影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利用会计监督来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是非常重要的。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会计监督工作就是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会计内容进行专业监督,就是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合法,所以说,如果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能够落实到位,对企业的会计活动实施监督,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及时核实,那么则可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之,会计监督是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的有效保障。

二、会计监督是保护国有资产的重要方式

最近几年,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经济发展口号之下,国有制经济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带来了市场经济的新发展,更是激活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方向,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包括国有资产流失,这主要就是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些人利用改革的漏洞,在会计工作中做文章,最终将国有资产转移到私人名下,也就是利用会计工作偷走国有资产,而其中所涉金额,有时非常巨大,这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更是国有资产的损失。会计监督的职能之一就在于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及日常资金流向进行监督,所以如果会计监督到位,那么就很难利用改革漏洞窃取国有资产为个人资产,即便有类似行为,也会在监督过程中及时发展。所以说,会计监督是对国有资产的有效保护,会计监督是保护国有资产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会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体现之一。

三、会计监督是国家税收工作的根本保证

国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可以说,保证国家税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护国家的稳定秩序。但是税收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是成本中的较大开支,所以很多企业为了逃避这样的成本,就会通过做假账的方式逃税漏税,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国家因企业虚假账务而损失的税收收入都非常多,并且在逐年攀升,所以说,加强对企业的账务信息管理,保证国家的税收工作开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核对及检查企业的财务收入、资金往来等情况,特别是对企业的账簿记录做出严格监督和检查,上面我们也已经提到,会计监督工作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虚假性做出检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所以说,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对会计信息记录的情况进行核对,这样就为企业的纳税工作提供了真实的基础数据,进而保证了国家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说,会计监督是国家税收工作的保证,这也是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体现之一。

四、会计监督是企业财务收支与财务制度相符合的保证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意外,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会计监督是企业财务收支与财务制度相符合的保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很多活动是受法律约束的,也别是其财务收支活动,要符合国家的财务制度要求,所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保证会计监督到位,就可以获得企业财务收支的实时信息,进而再与国家财务制度相对比,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进而保证企业的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这也是会计监督的重要性的体现。

总之,在企业发展中,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会计监督工作发挥重要作用,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更是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

(作者单位为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审计局)

[作者简介:师尚琦(1970―),男,云南通海人,本科,审计师,研究方向:投资及财务审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财务制度;改革方向;宏观财务管理

一、引言

我国以《企业财务通则》为统帅、分行业财务制度为主体、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为补充的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十多年来,国家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微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并日趋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财务制度的运行要经过制度制定、传导到实施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有效修改补充、更新替代和失效的运动变化。财务制度的老化现象是制度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要求在选择财务制度时,要自觉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制度废除取消、修改补充或更新替代。”总之,财务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势在必行。

至于财务制度究竟何去何从,十多年来,这样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废除企业财务制度;调整企业财务制度,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彻底革新企业财务制度。

二、对企业财务制度改革持有的几种观点剖析

(一)企业财务制度应当废除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既然企业财务制度的基本功能已经丧失,经济领域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日益完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取消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企业财务制度,并且这一行为不会给政府管理及企业自身的营运带来问题。企业财务制度在经历辉煌之后,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可以彻底取消。

1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取代财务制度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的功能

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所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大,陆续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2000年财政部统一制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基本包含了原由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确认和计量的内容。“两则两制”①并行的局面被打破,企业财务制度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功能基本被取代了。

2税收制度取代财务制度纳税扣除的职能

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企业财务制度对企业成本费用等进行确认,实际上行使了纳税扣除的职能。但是税制改革之后这种现状发生了改变。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应依照税收规定予以调整,按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金额,准予扣除”,这使得税收制度从企业财务制度中得以分离出来。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对企业纳税扣除事项做出了全面规定。企业财务制度纳税扣除的功能被彻底取代了。

3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的内部事务

当前,持“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的内部事务”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在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企业财务所涉及的日常经营管理、投资、筹资决策等都是经营者自己的事,国家不应干预企业的财务活动;国家可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保证财政收入,通过制定利率政策来引导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因此,“企业财务就变成了企业的内部事务,由包括出资人、经营者在内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依法、照章自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废除企业财务制度既是对企业财务制度滞后于改革的客观追认,又不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构成行政干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企业产权理论的客观要求。”

4现行企业财务制度无法适应WTO新要求

在我国加入WTO后,新的经济环境要求政府作为宏观财务的主体,在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证经济目标实现上摆脱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角色,从机制上实现微观财务行为的合理化,为企业微观财务活动创造有利环境。而传统的企业财务制度侧重于对企业实行直接的微观管理,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和财务责任强调较多,没有认识到强化宏观财务约束的重要性,无法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变化,适应新要求。

(二)企业财务制度应当调整,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

在充分研究传统企业财务制度弊端的情况下,对其制订主体、性质和内容进行重大调整,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发挥作用,是所有者财务的重要体现,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两权分离的产物,是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应该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身份来制定,而不是由财政部来制定。

1对“大会计观”②的否定———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由于会计准则的颁发实行,强调了会计国际化和地位突出化,“大会计观”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会计准则’基本上可以包揽代替财务制度了,代替不了的则可以由税法、公司法等法规来规定,并由此进一步认为,财务管理完全是企业内部自主理财行为,政府应该完全退出,完全交给企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没有将企业财务置于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深刻的思考。

(1)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经济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国家作为所有者,应当对任何影响所有者利益变动的任何行为做出规范。因而,财务制度也将长期存在。

(2)由于我国经济的多元化,行业差距仍很大,并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因而国家需要通过财务制度,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发挥一种其他经济杠杆所没有的特殊调节作用,尤其是在加入WTO后及平等国民待遇的压力下。

(3)国家作为所有者,还需要从宏观经济范围,对国有资产的变动及收益分配进行调节,从而增强调控能力,并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增长的目的。

显然上述各方面是会计准则、财政、税收政策能力所不及的,只有财务制度才能发挥这种灵活性,同时可见,企业财务制度不是企业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③改革凸显企业财务制度的内在缺陷———企业财务制度调整的必要性传统的企业财务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制订的,并没有区分政府职能和所有者职能,这种制度设计显然无法满足“政企分开”的要求。随着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的确立,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在制度上对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予以明确划分。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进行管理,无权参与没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经营管理。

3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

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理由是:

(1)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的分配以及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2)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分。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其所肩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平抑物价、解决就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来实现。

(3)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承受的经营失败风险也比非国有企业大得多。非国有企业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有的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很强。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确指是谁授的权。这就导致授权风险增加,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后果。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等。

综上所述,国家应当也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作出规定,并赋予其足够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三、企业财务制度应当与时俱进

目前不仅不能废除企业财务制度,而且应当把企业财务制度作为国家有关企业的基本制度有效组成部分进行彻底改革。新的企业财务制度既不能翻版《企业财务通则》及分行业财务制度,也不能重复税收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应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按照WTO规则的要求,重新对全社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制度规范,保障企业在同一财务行为中,公平、合理地对待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指导企业协调好企业内外财务关系。而且,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要尊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身的作用,刚柔并济,在某些方面应当具有强制性,弥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的不足,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又要具有指导性,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1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制度不能代替国家宏观财务管理

④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双重身份,其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和出资人所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目标是不同的。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对所有企业进行统一的社会公共管理,为所有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基本条件;而国家作为出资人仅对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进行管理,管理的目标是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切实保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犯。从实践上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法律尚未健全,缺乏共同的财务行为规范,缺乏协调出资人与经营者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总之,在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的同时依然要加强国家宏观财务管理,二者不可互相替代。

2认识现代企业财务的真正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改革企业财务制度

“财务战略、财务治理与财务运作构成了现代财务的概念框架,三者构成了连贯的体系。财务战略既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的价值管理形式,企业其他战略都是财务战略的载体,是资本渴望增值的内在动力驱使财务战略不失时机地借助各种载体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财务治理要求企业通过合理设计组织结构促使财务人员自发地将财务战略落实到实际,是财务战略与财务合作的有机纽带。它要求组织具有可塑性,能够适应财务战略变化的需要,也要求组织具有驱动力,促使财务人员去实现财务战略。而财务运作是财务人员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将财务战略转化为现实的操作系统,要求组织具有执行力,能够将财务战略付诸实践,并要求组织具有纠偏能力,能够对偏离财务战略的行为予以修正。”由此可见,对于财务的理解与运用应当跳出会计框架的窠臼,将更高层次的财务写入财务制度。

3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构建新的企业财务制度

“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企业与政府、所有权与经营权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构建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就是要求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向产权管理、由统一管理转向自主管理。从宏观上看,国家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社会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从微观上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财务行为离不开宏观财务政策的指导;同时,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行使出资人职责或授权的投资主体行使职责,也需要从出资人的角度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出资人、企业三个不同的角度构建企业宏观财务、出资人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的财务制度,形成能够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制度体系。”

4新型企业财务制度———制度规范与强制约束的平衡点

笔者认为在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不能一味强调给予企业经营理财自,而忽视了建立有效的财务约束制度,导致对企业的国有资产的财务监督弱化。没有向企业及时提供合理的制度,必将产生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的后果。相应地,若政府过分注重强制约束,则不仅不能起到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财务环境的作用,而且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营运能力,增加了企业执行制度的成本。惟有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和一定弹性空间的新型企业财务制度,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创新、有利于企业自立、有利于企业自担风险、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指1992年以后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分行业财务制度与分行业会计制度。

②持有该观点的人认为会计职能包含财务管理,即认为会计有独立的、最终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1998年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突出的特点是在总体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公共财政构架为改革的基本方向。

④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是相对于微观财务管理而言的,是从国家财政角度对企业活动进行的调控行为,并不直接参与企业财务活动,也不构成企业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市场作为调控传递媒介对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姜辉,周慧生,李桂芝。对构建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4,(9)。

[2]赖永加,张小英。关于废除《企业财务通则》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4,(5)。

[3]李洪辉。论财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分工、协调[C].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周年论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孟焰。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若干问题[C].96北京海峡两岸会计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篇5

企业的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数据是企业的投资人与其他用户决策投资行为的一种会计信息质量的体现,我国经济市场的运作效率与社会资源的获取都被会计信息质量所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如果存在虚假的信息与数据,一方面违背了法律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会大大减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所以,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的同时所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会造成投资者的资金流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打破了我国经济市场的运作与发展,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很难得以实施。近几年来,由于一些财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操守的意识低下,贪图眼前一时的利益,做出许多违法的篡改、伪造、变造会计报告等行为,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的情况,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会计信息的要求主要分为:可靠新、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重要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借款人每个时期的经营成果与相关的费用收支状况。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越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而推动企业效益化的发展。因此,会计质量信息的控制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信贷融资的影响

信贷融资是企业由于自身运作的需求,向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申请一定期限贷款的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种类分为担保贷款与信用贷款。其中,最常见的是银行信用贷款。由于资金需求方即企业对自身的日常运营状态、现金流量情况非常的了解,但银行并没有参与企业的日常活动,就会造成企业与银行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就涉及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以,信贷融资难的局面目前已经困扰着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这个难题若想得到有效的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收集到借款人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确保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信贷融资是一种有较高风险性的交易,而信用风险直接承担者就是以银行为首的放贷金融机构,因此,金融机构在尽量降低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会对借款人进行非常严格的调查。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企业信用级别的重要标准之一,金融机构对其数据、信息准确性的获取与分析会直接影响信贷融资的最终结果,主要对贷款申请是否通过、贷款的期限、利率、信贷成本等方面做出决策。金融机构在找到有效的降低借款人信用风险方法前,需要理性的分析其风险可能所带来的损失。因此,贷款利率高的现象就会产生。有时,金融机构为确保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可能会通过缩短贷款期限或要求借款人提供出更可靠的担保信息。所以,综上所述,能判断企业信用最直观的因素就是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固然重要,但是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对企业的融资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及时地传送企业运营情况的信息,能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准确的判断企业在申请融资阶段的财务状况。

除此之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企业与银行能够清晰的分析该企业所经营行业在不同时期的运营状况,同时也能使企业了解行业内不同企业的可比性。总而言之,会计信息的每个性质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信贷融资。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信贷融资效率的策略

为解决信贷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融资成本,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格把控财务人员的选用,建立严谨的财务制度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机构在给企业放贷时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聘用财务人员时,应注重财务人员对国家财务制度掌控的熟练程度并依法建立合理的内部财务制度,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后期培训,避免他们做出“错账”、“假账”。这样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放贷金融机构的负责。

(二)提升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准与信用度

首先,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必须做到“洁身自好”才能要求企业内的会计人员提供出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及财务报表,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与保持良好信用记录是成功申请信贷融资的关键所在。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构

除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政府也应为这些需要贷款的企业创立一个优质的经济环境,建立社会监督体制之后,企业在申请信贷融资时,不单单由金融机构来核查企业的账目,也有监督机构来审计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样一来,就有了双重保障,因此,会加大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效率。

篇6

李雅萍,女,大学本科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1992年至1994年任宁夏绒线厂财务部出纳、主管会计,1995年至2000任湖南省科技职业学院财务会计专业教师,2000年至2002在湖南开元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2003年至2004年任北京产权交易所财务主管,2005年至今任法制晚报社财务总监。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国际传媒领域资本运营风起云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传媒并购浪潮。与西方传媒业的大规模并购相对应,中国的传媒业是用集团化的方法来实现行业规模化发展的。以1996年1月批准《广州日报》作为全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为标志,由此拉开了一场以报业集团为先导、从中央到地方的传媒集团化浪潮的序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综合性传媒企业集团。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传媒业一直处于按行政区划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形成了森严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封锁,媒介资源无法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使得跨媒体、跨区域经营很难进行,这就要求传媒集团在整合战略时要充分考虑政府的政策导向,使传媒集团整合的战略既适应国家的政策要求,又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传媒集团的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产业政策之中。

从财务的角度而言,传媒集团化就是把不同经营体制的传媒集团融合在一起,由于每个传媒集团的财务资源、财务制度以及财务管理方式的差异,传媒集团并购过程中必然会在财务管理上进行一系列的整合,通过建立新的会计体系,实现并购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

一、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传媒集团在并购过程中,一系列重要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支持。具体来说,在并购过程中充分发挥财务整合作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有效配置集团内外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获得集团各部门的协同效应,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进行税务管理,主要是利用国家有关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根据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国家还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工资、薪金在企业所得税前全额列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传媒集团的并购行为应该充分考虑税务管理的重要性。

三是建立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传媒集团并购的目标是通过核心能力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强化创造更多的新增价值,因此,在财务整合过程中,传媒集团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为主要内容,通过财务整合力求在并购过程中实现经营活动上的统一管理,在投资、融资活动上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并购整合的协同效应。

另外,传媒集团的并购工作还要接受严格的审计,接受相应的社会监督,做到公正、透明。在这方面,上市和不上市的传媒集团略有差异:没有上市的传媒集团,财务部门的报表主要接受股东大会的监督,股东如果对财务报表有异议,可以邀请审计部门对财务工作进行调查、审核;上市传媒集团的财务部门,还要把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主要是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报送给证监会。股东大会也应该具有相应的约束力。

二、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的原则和模式选择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传媒集团并购过程中的财务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并购后集团的良性运作。

(一)统一性原则

财务整合中的统一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目标统一原则,指财务目标与传媒集团目标协调统一,财务上的子目标与总目标协调统一;财务制度体系及会计核算体系的统一性原则,财务制度体系及会计核算体系的统一有利于并购传媒集团对下属的各个子公司的信息统计、监督以及考核评价等。

(二)协调性原则

财务管理是传媒集团众多管理子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因此,财务整合的实施必须与其他子系统的整合如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营销整合、组织整合等配合进行,与其它子系统的整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创新性原则

传媒集团在并购过程中,其发展空间、生产规模、竞争条件等都会随着并购的实现而发生极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传媒集团的财务体系必须按照创新性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建立适应并购后新环境的财务管理体系。

(四)成本效益原则

传媒集团进行任何重大决策,都要考虑和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财务整合也不例外。因此在整合之前,传媒集团要认真比较各种方案,对整合的成本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估算,选择成本最低、产生效益最大的财务整合方案。

三、财务整合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融合

企业要致力于建立与战略、HR协同的强势企业文化模式,重点培养忠诚于企业哲学并能够系统思考、执行的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文化整合模式具有多样性,并购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呢?一般来讲,并购企业选择文化整合模式需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企业并购战略和企业原有文化。

企业并购战略指并购的目的及该目的的实现途径,内容包括确定并购目的、选择并购对象等。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例如以追求企业在财务、经营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为目标的企业并购,在文化整合时显然与仅仅以财务协同为目标的兼并不同。在前一种战略目标下,并购方会更多地干预被兼并企业,并且对它进行更多的调整。并购战略类型对文化整合模式有影响力。在横向兼并战略中,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文化注入被兼并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而在纵向一体化兼并战略和多元化兼并战略下,兼并方对被兼并方的干涉大为减少。因此,在横向兼并时,兼并方常常会选择吸纳式或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在纵向兼并和多元化兼并时,选择分离式的可能性较大。

企业原有文化对于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并购方对多元文化的容忍度。根据企业对于文化差异的包容性,企业文化有单一文化和多元文化两种类型。单一文化的企业力求文化的统一性,多元文化的企业不但容许多元文化存在,还对此十分赞同,甚至加以鼓励与培养。因此,一个多元文化的并购企业视多元文化为企业的一项财富,往往允许被并购者保留其自身文化;与之相反,单一文化企业强调目标、战略和管理经营的统一性,不愿意被并购企业拥有与之不同的文化。由此可见,处理好新旧文化的关系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四、整合财务体系的内容

财务制度体系的整合是保证并购公司有效运行的重要一环。财务制度的整合包括财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投融资制度、股利分配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整合。

(一)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

并购双方在实现了财务机构、财务人员的整合后,接下来的重点便是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只有人员、机构、制度三方面的整合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为并购公司对被并购公司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奠定基础。

(二)财务组织机构的整合

财务组织机构部门的责权分工必须明确,并能相互制约。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满足精简、高效的要求,防止岗位重叠,人浮于事,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低效率的工作环境。只有形成一个既能调动各部门和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够实施统一指挥和有效控制的财务组织系统,才能使并购后传媒集团的各项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财务组织职能的整合

一个传媒集团财务部门的基本分工为:集团税务经理主要负责税务管理工作;集团管理会计师主要对内,向管理层提供财务报告和决策依据;集团项目经理负责对新项目(如集团的并购案)进行财务分析和业务论证;司库则负责对现金进行管理;集团注册会计师主要对外,按照相关规则(如在美国需遵循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做账上报股东会、证监会;集团系统会计师首先要懂会计,同时还要懂IT,能够给集团财务的ERP管理等提供服务和支持。

总之,传媒集团并购过程中的财务整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内容繁多,而且需要与其他方面的整合密切配合。

点评:

篇7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新医院财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新医院财务制度已经开始着重加强医院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建立与现代化医院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医院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所谓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即保证医院资产的安全稳定和相关业务的健康运行所执行的一种适合医院未来发展的制衡机制、措施与程序。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医院管理有重大意义:有助于促进医院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助于提高财务会计以及其他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有助于维护医院财产的完整有效;有助于实现医院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是规范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和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对其重视不足

内部控制意识是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是会计控制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当今多数医院都是公立医院,仍处于传统的经验管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不充分、不完整。普遍存在重医疗技术建设,轻财务经营管理建设,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在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2.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不健全,得不到有效实施

很多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内部控制不到位,很多业务流程没有得到改善,无法在管理医院内部事务上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无法对医院的健康运行和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有些医院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3.相关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相关管理经验的人员积极参与,因而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最终决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善性。不少相关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胜任相关内部控制工作,且较少参与继续学习,难以接触最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思路和方法都相对滞后。而且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难以得到保障。

三、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的对策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要强化对建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医院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加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经营管理风气,从而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要由医院各个层次的科室和人员共同来组织实施,要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约制度,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明确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允许出现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人员办理全过程经济业务活动的现象,发挥好分工负责、相互制约机制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的有效落实,使内部控制在贯彻执行中不断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适合本院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明确医院各个岗位的设置以及职责划分,使各个部门、岗位和员工都各自负责、相互制约。在横向上做到权力制衡,各部门之间在合理分工、职责分明的基础上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在纵向上做到精简办事程序,明确工作目标,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事务,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加强组织结构控制,科学划分医院内部各部门职责权限,确保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加强预算控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加强风险控制,树立风险意识,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加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3.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组织保证。医院应严把用人关,对财务人员的选拔上要确保其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医院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制度,以确保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思想操守等的考核,定期举办职业道德讲座,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4.加强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强化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再控制。在医院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确保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工作中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使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达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要求。

四、结论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个医院开始新的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应对当前的新医疗体制改革的浪潮,医院财务管理部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序构建成为影响医院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医院应该根据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从而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医院内部管理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悦欣.医院强化管理会计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2]曹定超.对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9(27)

[3]唐海洋.浅谈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1)

[4]唐晓曼.浅议加强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0(24)

篇8

关键词:行政单位 财务内控 问题 对策

一、研究背景即意义

目前,财务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论是企业界还是政府部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内部控制的制度和内部控制的体系亦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然而,与企业相比,行政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表现的相对落后。笔者在调查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效果产生影响,而且也对财政“节流”任务的完成以及部门预算制度的实施形成了障碍。重视和加强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显得十分迫切。

研究行政单位财务内控问题及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方面,有利于丰富和完整内部控制理论以及内部财务管理理论;现实方面,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有利于实现行政单位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二、行政单位财务内控问题

(一)主观能动性方面

行政单位内部人员缺乏内控意识,基础管理工作做的不踏实。分析目前行政单位财务部门人员的构成,可知大多数会计来源于其他非会计岗位转岗,有部分会计人员甚至没有具备上岗所需的从业资格证书,这对单位的会计工作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虽然,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处理,但是财务人员的素质仍然难以满足工作要求。另外,在具体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的会计制度尚未得到贯彻和落实。比如印鉴票据分管制度、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等;在编制记账凭证时没有依靠可靠的原始凭证;领导“一支笔”现象普遍;在工作人员离职时,未按规定办理离职手续及交接手续等。

(二)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

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不甚健全,无规可循,普遍存在一些难以追究的不良行为。虽然新颁布的《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已经对内部控制作了比较具体规定,而且对建立风险控制系统进行了突出和强调,将风险防范的要求在每项具体的业务中进行了体现。但是,在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岗位不相容制度的不完善:单位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同经办人缺乏很好的分离和制约,出纳兼保管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相关问题决策缺乏民主。对于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执行,尚未形成良好监督制约体系,“重大”缺乏标准可考,“决策”亦是一支笔现象,缺乏民主。另外,尚未形成合理的财产清查制度;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忽视风险控制等。

(三)资产管理和费用审核方面的不足

我国行政单位的费用开支过大,审核不严,控制缺乏力度。因为部门在编制预算时难以实现“零基预算”要求,编制的预算较粗糙,不够客观和准确,所以年度预算调整或变动等情况时常发生,而各项实际的支出亦未遵循严格的预算安排,预算成了一纸空文,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度。另外,单位在费用支出时一般量入为出,缺乏应有的合理性分析,缺乏应有的成本效益观念,导致各项费用重复支出、超额支出、金额开支量大。在资产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混乱。一方面,对购入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另一方面,没有划清低值易耗品及固定资产的界限。另外,对资产的所有权及使用权不明确。缺乏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的初始计量及后续计量不及时,财产清查不及时,从而导致资产管理混乱。

三、解决对策探析

笔者在分析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认为行政单位应从以下几点入手改进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

(一)主观能动性方面

应当加强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的内部财务控制意识,特别是加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观念。《会计法》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相关责任做了明确说明:“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因此,单位的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真正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单位还应当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提高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另外,应当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及会计业务经办人员等对内部财务控制工作的责任和权利,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赏罚分明,充分调动单位内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参与内控,人人承担责任。

(二)建立和完善单位的内部财务制度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应当建立适用与行政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根据我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要求,明确单位失控关键点,找出自控的重点,加强自我发现、自我约束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单位的预算编制及管理、资金的使用与费用支出审核、以及发现错误及时解决等。

(三)完善资产管理和资金审核制度

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强对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和资金审核:岗位分离。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从而能够实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及时进行业务记录控制。对与每笔发生的经济业务,必须及时入账,对于资产的购置及后续计量,应当及时登记入账,并及时进行资产盘点和清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执行的力度。尽量避免年度预算的随意变更;加强对资金支出的审核。应当明确每一笔支出的有效性,对每一笔重大的费用、支出都应当建立完善的追踪和控制流程,以便及时获悉资金的使用动向。

参考文献:

篇9

一、旧《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院根据相关性、合法性、可靠性等原则,将其日常医疗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点,分类进行归集、汇总、核算,计算该时期内各项活动费用发生的总额并分别计算单位成本的核算活动。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旧《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相关成本核算规定已不切合医院实际。

(一)核算科目不科学 对于一些政府性的指令任务活动、相关医疗救援以及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相应发生的支出医院都作为成本列出,造成成本增高,数据失真;同时,对于医疗事故的赔偿,一些医疗费用的政策性减免,也缺乏专门的会计科目核算。旧医院财务制度下,药品支出科目与医疗支出科目并列核算,药品成本的单独核算容易滋生“以药补医”现象,导致高药价的产生。

(二)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 旧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计提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从而不计入医疗成本。由于修购基金不抵减固定资产科目,而报表中“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在报废前始终为原值,从而造成固定资产和基金同时虚增,影响报表中资产和利润相关科目,造成信息偏差。

(三)费用分摊方法弊端多 旧制度下成本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对用间接费用的分摊,一些医院的处理十分混乱:一方面,一些医院对间接成本如管理费用进行统一计算,不分摊,使得管理费用不受控制造成恶性膨胀,成为一个“百纳盒”;另一方面,一些医院按照医疗科室和药品部门人员比例标准分摊管理费用,过于简单,容易造成收支结余不准;再次,一些辅助科室的成本存在多次迂回分配。以上各种分配问题使得成本会计信息失真,缺乏可比性,不利于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

(四)成本核算缺乏分析控制 目前,我国医院的成本核算大多是各项成本数据的整理和归集,为核算而核算,核算重点放在计算上,不能有效的体现核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对各项成本的各期变化,没有进行对比分析、剖析差异、寻找原因和责任,从而未能达到降低成本和成本控制的目的,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核算科目不够科学完整、一些核算方法存在严重弊端、成本分配不合理等使得成本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不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相关人员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大多数医院管理者是医学专家,相对缺少对医院运营、成本管理等理论体系的理解,对成本核算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成本核算流于形式,成本发生和成本责任无法挂钩,严重影响了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高效进行,不利于医院的成本核算与控制。

二、新《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改进

新制度对成本核算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可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成本核算一般应以科室、诊次和床日为核算对象,三级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还应以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核算”。新制度明确了各级成本核算的概念和内容,优化相关核算科目,提出新的费用分摊方法,要求新增成本报表,对完善我国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一)调整优化相关科目 新制度把“药品收入”并在“医疗收入”科目内,把旧制度中的“药品支出”、“医疗支出”合并新设“医疗成本”科目,药品按进价入账,领用时确定实际成本,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规范了药品管理。“医疗业务成本”科目核算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员经费、耗用的药品及卫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和其他费用。医院开展科研、教学项目使用自筹配套资金发生的支出,在“医疗业务成本”科目核算。新制度单独设置科目反映科教活动收支,通过“科教项目收入”和“科教项目支出”把科教项目纳入收支管理,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会计科目,规范医院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核算。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监督制度 措施

会计监督是一个单位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保证会计真实性、合法性的主要手段,不论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监督机制来确保一个单位资产的安全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管理效率的高效性以及风险的控制性,从而在内部建立起一系列管理方式。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不同于企业,主要是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财政拨款,建立起一套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审计等方面各施其责、互相制衡的监督机制。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意义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也逐步建立起了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会计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使用不当甚至造成浪费的现象令人堪忧,找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弱点、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完善会计监督制度、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缺陷

(一)会计监督意识薄弱

会计监督的健全和实施需要良好的单位内部控制作为基础和保证。与企业相比, 事业单位内部整体的监督意识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是财政拨款,大多数人认为该项资金是国家财政拨付给本单位的私有资金,财务部门仅仅履行单纯付款机构的义务即可,还有的单位领导简单的将财政部门预算等同于会计监督,认为重复的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不重要或者说是缺乏现实意义,还有少数单位根本没有成形的会计监督机制。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比较混乱

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一个单位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一就是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 许多单位的财务流程都是遵循惯例,多年来都没有正式下发的、成文的财务管理规范, 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都以领导的“一支笔”为依据,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 但很不完整,了了几十字起不到规范作用;而更多的单位存在的问题是财务制度陈旧, 数十年不变,且相互之间不相协调,存在逻辑上的错误。种种弊端归结起来就是财务管理过程中出了问题也无法找到专人负责,容易造成互相推诿的局面。

(三)缺少规范的会计监督体系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通病是用财务制度代替内部监督制度,只对费用的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由于缺乏事前控制,只有资金的使用方向得到了控制,资金的安全性问题仍然得不到保障。还有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财务人员的口头解释,管理的主观因素比较大,自我监督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单位的情况略微好些,形成了一些书面的文件,但是不够科学和规范,执行起来没有力度,也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财务部门本身的内部监督也不完善,除了本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前后要求宽严不一致的情况之外,许多单位都有违反规定的的兼岗现象。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措施

(一)增强会计监督意识

《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和《会计法》和规定,单位负责人或法人代表是本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以及年终决算报表的合理性、合规性承担主要责任,但领导不是万能的,如果将所有的压力都放在单位责任人肩上,显然是不合理的。要树立起单位负责人(或法人)对财务日常工作和会计监督机制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加强单位职工对会计监督必要性及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每个职工严格遵守财务报销规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和不按预算支出的问题,这样比事后想办法弥补要规范的多。单位还应分期、分批的对部门主要领导及相关办事人员举办培训班, 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优化,提高对单位会计监督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保持信息与沟通渠道畅通

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和实施会计监督制度的先决条件,适当授权和合理分配是提高监督效率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权责对等是基本的要求与准则,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授权批准制度以及职责分离制度。这样不同岗位之间能够相互牵制,增强组织的整体意识。在具体工作的分配上,不能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完成一项工作的全过程,应该将财务部门的人员和其他和处室的相关人员从岗位职责上进行明确定位,加大制度执行的力度,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分离”: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帐分离和账务分离。对于比较重要的岗位要特别重视,既要制定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还要进行定期检查,这样,既有利于实现专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起到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检查与制约、达到找错纠错一气呵成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要保持信息与沟通渠道畅通。组织机构建立之后,如何有效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监督体系在监督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对称,只有渠道畅通才能将及时、正确的内外部信息传递到工作人员手中。会计监督是一个全体职工都应参与的监督系统,只有确保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使职工敢于向上级行驶监督的权利,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直接反映到单位领导和纪检监督部门。

(三)加强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建设

会计监督制度是一个严谨、规范的制度体系,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所谓基础建设第一步就是要有法可依,应当在建立或者是完善财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组织专门的人员制定会计监督规章体系。简单点说就是通过制定一些规范,在单位内部资金使用方便起到一个互相监督的作用,不能让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或者是一个部门的手里,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也起到一个相互检查、互相督促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

第二步是要提高人员素质。事业单位代表国家形象,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制度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却能约束一个人的灵魂,使人自觉自愿的按照规章制度去办事,人员的素质关系着会计制度建设的成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实施内部控制。财务处是整个单位最敏感和重要的部门,提倡廉洁自律,预防和杜绝舞弊事件的发生更是重中之重。要鼓励会计人员进行在职教育,考取更高的学历和从业资历,同时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心,按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自我约束、忠于职守、按照规章制度监督单位的相关会计活动。此外,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和骨干力量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及时向本部门职工通告单位的相关规定,起到带头作用。

(四)建立内部审计、财务和审计部门、社会审计相结合的的监督体系

只有财务部门参与的会计监督制度是不健全的,逐渐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也是重要的一环。内审机构一定要具有其权威和独立性,要有专门的内审人员负责,内审部门的良好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对症下药。审计部门除了对预算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以外,还要对财政资金使用规范性、会计监督制度的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管理建议,制定改进措施。对于社会审计来说,事业单位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最近一些部委、事业单位逐渐公开自己的三公经费,就是结合社会审计迈出的第一步,以后要逐步提高纳税者的主体地位和法律地位,完善上访制度,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所以单位各级领导,在完善会计监督制度的同时,相应的健全审计部门的建设,加强该部门的监督和调控功能,使整个体系处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

(五)实行重要岗位负责人轮岗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决算编制、资金管理、票据和印章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合同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内审监督等。以我单位为例,除了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负责之外,剩下的各个岗位均设在财务处,由单位负责人(法人)管理,由于岗位过于集中,形成了财务处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所以可以考虑由单位的中层干部轮流对这些关键岗位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使各个部门负责人对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分管这些部门的领导也可以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监督,这样既有助于财务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单位建立起集体决策、互相理解、互相监督的内控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应该是全过程的,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的控制则是让单位活动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造成结果的原因,找出存在的不足。对于国家资金的使用,事业单位必须要以公开、透明、务实为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财务风险,保证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和完整性,不断完善会计监督制度,使事业的单位的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圆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2]蔡海燕.《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经贸,2008.8.

[3]王卫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建议》[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3,3.

[4]张顺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3.2.

[5]丁仕斌.《浅析事业单位控制环境特点及其优化建议》[J]商业会计,2009.3.

[6]寇 璇.《构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7]何玉进.《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措施》[J].百度文库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