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与工艺范文

时间:2024-04-09 16: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工业与工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工业与工艺

篇1

关键词:化学工艺;绿色化工;技术应用要点

0引言

近年,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地提升,国家也大力地倡导在社会中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友好型的工艺技术。在这种背景下,绿色的化工技术就被研发出来,其中绿色技术更多的是指在传统的化工产品生产期间,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降低资源的消耗,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化工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化工企业在生产化工产品期间,应用绿色技术来避免生产过程给外界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尽量地去降低能耗,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样才能够使公司在激烈的化工市场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原材料运输到工厂,然后再将原材料运输到生产线上,在各作业环节加强控制,使化工产品的生产走向环保化。利用零污染、低耗能的技术,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全面提高化工企业内部的制造技术水平。在印刷和药物的生产领域中,都会应用一些绿色化工技术,此时该技术就为国内的化工行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2.1合理地选择催化剂

在化工产品的生产领域中,使用大量的催化剂(如图1所示)会显著地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进而加快化工产品生产的速度,可以明显提高整个化工产品的经济效益。因而,化工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化学反应状况,以及根据生产出来的化工产品特性,来选择催化剂。此外,还要避免化工产品所形成的副产物被随意地丢弃、排放,而造成化工产品的副产物危害到外界的环境。此时,要重点去管控好催化剂的使用,应用一些无毒无害催化剂。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加强对各废弃物排放管控,应该结合实际的要求,来选择催化剂材料,选择毒性不大,而且危害程度较低的材料,才能够保证化工产品的生产绿色化。

2.2应用没有污染的化工原材料

科学地选择化工材料是降低化工污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都会认为化学合成物大多都是化工原料,并且认为大多数的化合物都有毒性,会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随着近年国内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化工原料被研制出来,有些化工原料是从农作物和植物中提取出来,它可以替代化学的合成物,来充当化学产品的制剂。因而,选择危害较小、绿色环保材料,从源头上去抑制化工的污染。在生产期间,确保化学制剂使用合规,避免使用那些毒害较大、污染较大的化学药品。

2.3科学选择化学反应

在化工产品生产期间,要求能够使用一些高效的化学反应,才能够提高化学反应效率。通常化学反应都会产生副产物,而对外界环境带来污染破坏。此时,公司要综合考量化学反应经济性和环保性,来实现降低污染的目的,这也是当前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和应用的目的。公司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经济效益和污染问题,应用合理的化学反应方法,来实现控制化工污染的目的。

3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3.1应用清洁的生产技术

化工企业应用比较清洁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例如,通过一定的处理设备,来降低化工产品的粉尘、废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这样会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也能够减少固体垃圾的产生。当这些化工的污染物进入到地下水和土壤中,会扩大污染的范围。有些工厂内部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物的粉尘,这些粉尘就会形成粉尘污染,空气中的固体离子增多,当吸入到人体内部会直接导致心肺病的产生。因而,要科学地处置生产现场的粉尘和废弃物,来实现环保生产的目的。

3.2应用生物技术

将新型生物技术运用到化学制品的制造中,例如可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生物体内部所产生的生物酶,来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将生物化工的合成技术作为当前化工产品的一个主流技术,可以实现绿色生产的目的。生物技术中的膜技术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技术组成,它也可以实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形成化学品。绿色的生物技术需要从动植物内部提取相应的原料,例如,煤炭、石油等都是由生物经过数万年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能源原料。在当前的一些化学反应中,会使用生物酶作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显著地要高于化学试剂的效率,这样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可以实现环保生产、无污染生产的目的。并且化学的反应比较温和,形成的副产物对外界环境危害较小。

3.3利用友好型的环保产品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在使用环保产品期间,要尽量地避免使用那些高污染的产品。汽车在行驶中可以燃烧生物柴油、生物汽油,这些生物材料的生产制造不会对外界产生较大的污染。同时,生物酒精汽油燃烧时对外界的环境破坏力度较小,有些化石燃料内部有大量的硫化物,在燃烧之后,会产生二氧化硫,会直接危害到大气的平衡,以及会给国内的大气带来破坏。社会公众平时会使用一些塑料的产品,塑料的包装袋,这些塑料袋的使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当人们使用完了之后,就会将这些塑料袋随意丢弃,塑料袋难以分解,分解时间会长达数百年,会给社会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也会形成大量的固体废弃垃圾。因而,需要对现有的化工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生产一些环保型的乙醇汽油,可降解分解的塑料,供为大众使用。例如,化工产品生产单位将其经营的重心转移到绿色产品生产上,大量的使用农作物植物,作为原料的提取材料。在生产期间,可以使用甘蔗来提取乙醇,作为稀有的原料物质。

3.4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当前国内的清洁生产技术已经被应用到金属冶炼,海水淡化等各个行业中,应用的清洁技术生产的有害物质不多,而且清洁技术会直接将废弃物排放控制在环保的要求标准内。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应用环保清洁的方法,来在海水中去提纯淡水。淡水是人们基本的生活用品,社会对于淡水需求量较大,然而国内淡水资源却偏少,这是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生产淡水期间,利用环保型的化学制剂,来提纯淡水、蒸馏淡水,这种化学试剂的危害都较小。

3.5优化改善现有的化工工艺流程

在化工产品生产期间,企业要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改变过去仅仅依靠一个装置给各个设备供热的模式,可以给厂房的顶层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来利用太阳能为化工生产线提供电力来源。此时,化工产品的生产单位也可以购置余热的收集装置,利用该装置,可以将生产线上的各类热收集。然后,对这些能量进行转化,进一步地转化为电能,来为生产线进行循环的使用。

在生产化工产品期间,也可以利用电机驱动的方式,来作为生产线的电力来源。应用变频的电动机,会降低电能消耗,有些电机在开机时浪费的能源较多,此时应用变频电机控制电机中的频率,来减少电力能源的浪费消耗,也能够使整个生产线变得更加稳定。在生产环节中,会产生许多化工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污染。但是通过将这些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篇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促进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能源资源消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十一五"以来,石化和化学工业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不断加强企业能源和环保管理,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炼油、乙烯、合成氨、烧碱、电石等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均有较大幅度下降,重点污染物减排任务均超额完成,部分企业能效指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石化和化学工业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2012年全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73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18%;2011年全行业化学需氧量58.1万吨,排放废水43.9亿吨、二氧化硫231.1万吨、氨氮11.5万吨、氮氧化物98.3万吨,均位居工业行业前列。行业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企业间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差距较大,部分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节能环保水平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为确保国家中长期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顺利完成,石化和化学工业必须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发展方式转变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上来,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相结合,加快形成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7年底,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2年下降18%,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全行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8%、8%、10%和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废水实现全部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以上,新增石化和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继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2015年底前,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的常减压装置(青海格尔木、新疆泽普装置除外),淘汰380万吨电石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和乙烯原料结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氮肥、磷肥、“三酸两碱”、电石等高耗能、大宗基础化学品的总量,淘汰或改造其中部分能耗高、污染重的产能和装置,提高新建项目的能效和环保门槛;在化工产业集聚区,通过集中建设热电联产机组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大力发展高性能合成材料、新能源产业基础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石化和化学工业的精细化率。

(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开展石化装置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削减和治理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推广应用回收低位工艺热预热燃烧空气技术、高效清洁先进煤气化技术、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电解技术、电石炉和黄磷炉尾气净化综合利用技术、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低汞触媒技术、盐酸脱吸技术等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编制推广方案,组织实施示范工程。

(三)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加快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代表的非常规低碳能源的勘探和开发步伐,突破水平井钻完井、储层多段压裂改造、页岩气含气量及储层物性分析测试等关键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化。大力支持以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煤基多联产技术、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合成有机化学品技术等为代表的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少、好收集、可再利用的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合成氨、甲醇、电石、乙烯和新型煤化工等重点碳排放子行业中开展碳捕集和封存的示范项目。

(四)夯实节能减排管理基础。完善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度,督促重点用能企业和污染物排放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强石化和化工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抓好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加强企业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针对石化和化学工业生产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节能环保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重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重点用能企业和污染物排放企业均具备专业化节能环保人员队伍。

(五)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在炼油、乙烯、化肥、氯碱、电石、纯碱、无机盐、橡胶等子行业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对能源的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环节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到2017年,石化和化学工业力争建设150个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发石化和化学工业企业能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和系统,逐步建立统一的企业综合能耗及排放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接口标准,为构建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提供支撑。

(六)加强企业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完善石化和化学工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合成氨、甲醇、烧碱、乙烯等产品的能效领跑者及其指标,制定石化和化学工业能效提升路线图计划,指导、督促石化和化工企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组织行业协会不断完善能效对标信息平台和对标指标体系,总结并能效最佳实践案例,引导企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

(七)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推进重点领域治污减排工作。重点做好石油化工、煤化工、农药、染料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子行业的污染防治。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都要安装脱硫设施。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在石化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完善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限值标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于2015年底前完成石化企业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加强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和涂料、油墨、颜料等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减少重金属排放。推进磷矿石、磷石膏、电石渣、碱渣、硫酸渣、废橡胶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与钢铁、建材企业合作,联合处置铬渣。

(八)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行机制,在全行业推广硫酸、磷肥、氯碱、纯碱、农药、橡胶等子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推广以煤电化热一体化为代表的共生耦合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对石化和化学工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到2017年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推进非有机溶剂型涂料和农药等产品创新,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制修订氮肥、磷肥、农药、染料、涂料等重点子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物质,在农药等重点领域开展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开发推广环保、安全替代产品。实施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九)推进企业责任关怀行动。推广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健康、清洁生产为主旨的企业责任关怀行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责任关怀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探索评估认证方法,促进规范有序发展。把责任关怀与"健康、安全、环保"(HSE)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责任关怀试点,大力宣传石化和化学工业责任关怀工作成效,树立责任关怀工作先进典型,提升石化和化学工业整体形象,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十)加强行业节水工作。制定石化和化学工业高耗水产品、工艺、设备淘汰类目录。推动企业加强节水管理,重点用水企业制定和完善节水管理制度、规划,配备节水设施和器具。加快研发先进节水技术、设备、器具及污水处理设备,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节水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工业废水深度循环利用,开展废水“零排放”试点。到2017年,在石化和化学工业树立一批节水标杆企业。

(十一)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活动。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石化和化工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制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认定标准。积极总结先进典型经验,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研究制定鼓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推动全行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监督管理。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和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定期组织相关分析,开展预测预警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涉及石化和化学工业的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合成氨、电石、氯碱等行业准入条件。加快研究制定石化和化学工业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从严控制大宗高耗能产品产能扩张。开展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实施情况督查行动,定期公告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二)完善节能减排机制和优惠政策。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鼓励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为石化和化工企业提供能源审计、节能减排工程、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项目融资等服务。研究出台能效领跑者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引导石化和化工企业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梯级利用等工作。研究支持石化和化学工业废弃物利用的优惠政策,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理顺废弃物来源渠道,鼓励废弃物专业化收集和处理。

(三)建设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制修订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体系、统计标准体系、审核和认证标准体系,制定尿素、乙烯、二甲醚等重点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修订合成氨、烧碱等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制定石化和化学工业主要耗能设备效率测定与评价标准,不断完善石化和化学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继续做好重点产品清洁生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编制重点耗能产品能效对标指南等技术标准。

(四)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国家级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新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应用。鼓励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提升制造水平,带动石化和化学工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大技术改造工作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装备,加快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筛选一批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节能减排技术,制定专项工程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

篇3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创业创意;化学工程领域;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峙嵘(1969-),男,江西莲花人,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乐长高(1967-),男,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江西 抚州 344000)

作者简介: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YJG-2011-02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YJG-2012-057)、江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JG-11-8-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34-02

专业型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与学术型硕士处于同一培养水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专业学位定位为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学位,主要培养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应用型人才。2009年首次招生以来,专业硕士发展迅速,专业类型、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有大幅度的增加。预计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将占研究生总招生的50%以上,我国将形成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均衡发展的总体格局。[1-3]

化学工程领域是一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共同规律的一门工程学科,涉及在化工、炼油、轻工、冶金、能源、医药、环保、军工等部门从事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过程设计、系统模拟、装备强化、操作控制、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内容。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2002年获得“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工学硕士点授予权,2005年获得“化学工艺”二级学科工学硕士点授予权,2008年获得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硕士点授予权。该学科拥有先进的实验平台,雄厚的科研开发实力。“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点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均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产学合作是一种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对化学工程领域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丰富的实习实践训练、扎实的研究训练对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帮助。与19世纪研究生教育产生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产、学、研的一体化。我校“化学工程”领域一直高度重视产学合作教育对化工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产学研”与“创新创业创意”结合培养化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成效。

一、“产”为先、引导创业意识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原国防科工委)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优势和核科学特色的高等院校,我校“化学工程”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为核化学化工行业培养高级人才,一直与核化工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校建校以来,长期受部委管辖,与当地化工企业联系很少。自从学校下放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以来,经过多方努力,积极与地方企业联系,义务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相互信任,局部弥补了企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比例偏低的不足。目前已与江西省内十多家化工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如江西抚州添光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江西赣亮医药原料有限公司、江西抚州苍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抚州市临川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永方电源有限公司。通过不同层次层面的合作,形成了校企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促进了企业通过加快引进高校技术成果来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形成了产学相结合的化工初中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又是企业破解行业技术问题和研究生培养的共同体。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功能和作用都是双向的。导师鼓励研究生走出“象牙塔”,向社会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注重就业创业引导,努力使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有效衔接,让研究生在“做中学”,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创业理念,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企业的收获在于教学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最终流向企业,通过一年实践学习,对实习企业有一定了解的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实习企业就业,这些研究生对企业工艺流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不需要经过培训,很容易上岗;企业的技术骨干也可以到我校通过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提高理论水平。

二、“学”为主、培养创新能力

学校不必建立一个比真实化工厂的工程实践环境更好的化学工业实验室,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学校既可有效地解决化学工业实验室建设所需要的经费不足和场地缺乏等问题,同时能够解决实践教学指导环节中化工专任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增加接触化工企业的机会,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以提高化工专业课程教师工程素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另外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在承担各级纵向科研课题的同时,也通过与化工企业广泛合作,承担大小横向研发项目,在促进自身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纵向横向项目的开展都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环节提供了充足的题目来源和经费支撑,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必备基础。

创新是在一定范围内、时间内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东西的一种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入化工企业的专业型研究生,采取1+2或2+1模式,每位学生分配学校和企业双重导师,共同负责整个培养过程。学生在校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进入企业则必须遵守企业的员工管理制度。使研究生“真刀真枪”作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在理论知识学习扎实的基础上获得足够的实际工程技术锻炼,获得较强的化学工程专业技术核心能力,为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创造了条件。该学科及时与化工企业交流合作,了解化工企业对化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型化学工程领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制定出符合化工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聘请多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或工程实践指导教师,形成了化工专业理论教师与化工企业工程人员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5]

三、“研”为线、点燃创意火花

化工企业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由校企双方共享,校企双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我校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贡献率,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骨架,增强研究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合作单位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不断提高。[6]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穿梭于学校和生产企业之间,能及时了解什么是社会急需的技术和适用的技术,密切关注科技成果应用价值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根本上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摆脱长期以来科研成果在实验室“睡大觉”现象,切实充当产、学、研的纽带和桥梁,让彼此从原来的松散联盟变成紧密合作体。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多名知名教授被化工企业聘请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或承担省级产学研课题。2010年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科研项目“雷贝拉唑羟基物盐酸盐”先后获得抚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年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科研项目“奥美拉唑氯化物”又先后获得抚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年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技术创新团队”被认定省级技术创新团队,这些科研成果里也凝聚了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和研究生的心血和汗水。研究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体会到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的创意,也观察到如何将好创意应用到商业,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大力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创意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是我们今后将继续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4.

[2]谢发勤,吴向清,田薇.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34-37.

[3]陈皓明.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15-17.

[4]潘艳秋,张述伟,韩轶.密切产学研结合,培养化工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9,(6):42-45.

篇4

关键词 培养方案 改革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对于高校来说,本科教育是基础,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培养方案是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保障体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3年批准建设,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因此培养方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我们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1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1.1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协调一致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要达到“三个符合”和满足“一个要求”,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相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符合;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应满足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

1.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的原则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类专业学生要加强人文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各学院应依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之间、W校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力度。进一步丰富辅修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资源,优化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平台。

1.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原则

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独立设课,按照基本操作、综合训练、设计创新的要求,逐步递进;优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教育,工学专业应参照国际标准或工程专业认证(评估)基本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按“基础平台+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构建,基础平台按专业类构建,应做到宽厚;专业模块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构建,须凸显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教学环节应按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现四年(五年)不断线。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按模块设置,穿插安排。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等。由于我校要求的毕业学分为168学分,因此如何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下协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称为课程设置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2.2.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体育、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组成。英语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大学英语》共计12学分,分为基础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为《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各3学分;提高阶段分为英语语言技能课程3学分、英语语言文化课程2学分、英语应用能力实习1学分。对于计算机,采用了“1+T”的课程模式。除了必修的《计算机科学导论以外》,我们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开设了《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作为限选课程。另外,还要求在前三学年完成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程,其中大学生应用语文和一门艺术鉴赏课程作为限选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学术性、拓展性原则,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制图类、大学化学等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除了这些课程以外,根据化工教指委的专业规范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开设了生物化学(含实验)、高分子化学、文献检索、化工科技英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

2.2.3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湖南省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把专业方向设置为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并基于这两个方向对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进行了设置。在专业模块课程上,开设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必修及限选课程。此外,为了让新生进校时就能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本专业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第一学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为了让学生对化工学科的前沿问题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还开设了化工学科前沿、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其中化工学科前沿为限选课程,主要邀请(下转第88页)(上接第83页)校外专家以及本校具有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博士主讲。此外,还开设了化工专业英语、化工计算机应用、化工安全概论等选修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对于精细化工方向,根据湖南省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传承(主要由原来的湖南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相关专业整合而成),我们以日用化工为主线,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工艺学实验等必修和限选课程,洗涤剂工艺学、化妆品工艺学、脂肪酸及衍生物工艺学等选修课。对于能源化工方向,我们以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太阳能电池为主线,开设了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工艺学实验、能源化工导论等必修和限选课程。

3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除了原有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特点以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开了系列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如大学生应用语文、艺术鉴赏等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2)增加了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等创新理论课程,并要求学生加入专业教师的课题组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该学分作为必需的第二课堂学分。通过此环节,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得到加强。

4结语

总之,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起符合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要求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应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新形势下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符合湖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长处。强调高等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的适应性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竞争,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2015年,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现代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G2015YB11)。

参考文献

[1] 鲁德平,宋慧婷,杨世芳,张燕青,曾嵘,周艳.构建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90(4):21-24.

[2] 邹丽霞,花明,黄国林,刘峙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1):15-18.

篇5

关键词:创新;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要求,培养的学生在操作方面都比较有优势,同时,本专业注重品德培养,培养的学生在医药、机械、能源、自动化和化学等发面从事工作均有良好效果。为了让本专业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除了在传统领域保持领先外,我校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设计化学工程预工艺专业实践创新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到的知识迟早要运用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因此在实践阶段调整好创新思路具有很明显的应用价值。调整纯书本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习惯,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设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习惯,让学生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同时,在实地应用的过程中理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实际的联系,提倡学生多到企业中进行学习锻炼,不仅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而且还可以对就业有更多的了解,知道企业需要哪种形式的创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所学所知应用的实际中,边学便用,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扎实基础知识,贯彻理论创新

增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兴趣小组,学生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某些领域有浓厚兴趣时可以积极引导,提供必要的书籍材料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等资源,书本的知识还是不可或缺。对于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提供专项经费,用于购买书籍等,积极引导学生努力钻研,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在理论部分形成自己的见解,随后形成理论创新。学校还可以邀请学生感兴趣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来学校开讲座,和学生面对面充分交流;开设各种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还可以让学生以助手身份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浓厚的学术兴趣。以通过基础知识的升华形成创新的理论。

3树立市场意识,以创新为核心提高竞争力

学生在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树立牢固的市场意识,毕竟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试金石,空有满腹经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是莫大的悲哀,同样,手脚很灵便但是头脑里没理论知识也是不行,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形成理论的独创性,同时结合良好的动手操作功底,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并且要表达出来,这样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市场中就可以把握市场需求,同时提前对市场的了解可以提前转变理论学习方式,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学习,少走弯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4做好职业规划

现在大学生一般都是“先就业,然后择业,最后创业”的模式,首先由于大学生刚毕业经验尚浅,对于社会中的人情世故还是略显娇嫩,这样很容易在社会上吃亏,小则招致排挤流言,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先就业,跟着成熟的公司一起运作,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容错率,同时也是磨平棱角的时间,这段时间不能荒废,要将基础知识时刻巩固复习,趁这段时间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就业一定时间之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个时候可以形成职业规划,如果实在适应不了的方向可以考虑换一下,不必一直被禁锢在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上,或许换一下会好许多;前两个阶段之后一般对自己会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积累下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启动资金,此时便可以开始创业。因此学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执业规划做好充足的准备。学校要继续增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积极提倡大学生实习,这样才能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多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最直接的方式是提倡大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将企业的面临的问题或是需求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到学生面前,以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让学生接触了解,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学校还可以主导举办一些知识技能比赛等项目,这样更加偏近理论知识方面,虽然距离实践应用有点距离,但是这样更能督促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夯实。综上所述,学校必须创新为核心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科学的支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设计[J].化工管理.2015(36).

[2]孟献梁,褚睿智,苗真勇,万永周,朱佳媚.以现代煤化工为学科内涵,制定“化学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企业培养方案[J].化工时刊.2015(11).

[3]罗泽鹏,刘森,都颖,刘思乐.浅谈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2).

[4]张杨.浅谈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8).

篇6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教学方法 “双师型”教师

据有关资料研究显示,我国目前机床数控化率不到2%,而且大部分数控设备为进口产品,虽然这几年数控设备国产化率大大提高,但是在高、精、尖设备方面与国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便如此,对于数量有限的这一部分数控机床也未能充分利用,我国高技术工人较少,这与欧美等发达先进的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造成我国制造业落后的原因有很多,高技能数控工人的匮乏无疑是主要原因。据统计,在我国制造企业中,数控类高技能人才占企业员工的比例不足6%,而企业对高级能人才的需求超过员工数的16%,数控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全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就短缺60万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与企业大量需求数控高技能人才相反的是,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高职、中职毕业生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苦恼。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许多先进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广大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毕业后能干什么而苦恼。可见,我们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我国,无论是技工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完一节课,学生能听进去多少、能听懂多少就看学生的悟性了。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起主动作用,学生却是被动地学习,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思想,只会死记硬背,跟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趋,创造性被抹杀了。为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这一突出的供需矛盾,2009年,人社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国30所院校5个专业设置了一体化改革试点。2012年,人社部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下发了《关于扩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新增94所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面对供需矛盾这一棘手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从内因着手,面向市场办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理实一体化课程通常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到一个特定的载体上,通过理论检验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印证理论,实现学生学习的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模拟技术等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的理论、实践技能的讲解与学生的听课、实践技能操作一体化实施;把理论教室、实验课所用的实验室与技能训练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同时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理实一体化是比较好的课程改革方向,但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却推进缓慢,因为最好的课程往往是实施最困难的课程。笔者所在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保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有与教学配套的专门教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常规教材都特别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延续性、系统性,这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相背离,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我们经过实践之后认为,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抛弃传统的理论教材编写方案,应该根据学习知识的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把理论和实践技能设置成训练任务,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模块化,根据模块知识对学生开展专门的技能训练,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根据实践技能对理论的要求,用理论知识对技能进行说明,使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个理实一体化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又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即从实践中总结理论,而理论指导实践。笔者学院数控工程系在理实一体化课改过程中,发现没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数控理实一体化教材,便组织骨干教师根据理实一体化课改的要求,在系主任的主持下,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教材――《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FANUC系统)》,解决了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没有合适的教材的问题。

二、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改的主体

“双师型”教师是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前提,学院在现有条件下,采取几方面的措施保证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

1.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有资源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自2003年起始,学院利用寒暑假组织新入职的教师及理论课教师参加院内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完成后,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2010年,学院提出了“双百计划”,即安排百名教师有计划地利用无课时间或假期下企业挂职实践,充实、提高自己的技能。同时,邀请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充实教师队伍,把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来。有计划地组织实训及理论知识不强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要求他们根据自身的优势,在规定的时间内考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促使他们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只是“蜡烛”,还应该是“发动机”,要不断增加新能量、新动力,不能只是“一桶水”,还应该是一潭“泉水”。

2.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觉得掌握的知识足够用了,就不再学习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我们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结合的模式,既解决了老教师对新知识接受慢、学习新知识懈怠的问题,也解决了新入职的年轻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等问题。自2004年以来,人社部每两年即组织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为了激励学院教师、学生积极上进,笔者学校组织参加了历次的淄博市选拔赛、山东省选拔赛,直至全国大赛,每年的省市选拔赛、全国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赛代练、以练促赛、赛练结合的模式,不仅为学院培养了一批数控技能高手,同时也为学院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轻的专家型教师,为学院取得了一项项荣誉,他们成为了数控系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学院的后备力量。

3.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没有经过不同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就总结不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善于接受新知识,把世界上先进的经验与学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学院每年都会安排出专门的教师培训经费,选派优秀的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将当前先进的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方法带回学校,为学院教学改革补充新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不能符合所有学院和学生的要求,只有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才能找到符合学院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

三、理实一体化要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

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还要有相应的能满足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要求时间、空间的同时性,要求在实习车间内有足够的实习设备、足够先进的实习设备。实训车间应设理论学习区,理论学习区直接安排在实践车间内,在设备数量上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师生的互动提供硬件保障。自2009年以来,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在硬件的建设上,购买了大量用于学生教学实践实习设备,所购买的设备都是具有先进的性能、在工厂中大量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先进设备。为了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学员新购买了几十台FANUC系统的数控铣床、车床。在先进技术方面,学院投资几百万元购买的先进的(DMG)6轴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仪等,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现在正在使用的技术,而且能够对先进的技术有所了解。

从普通教学转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方面,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面,都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变化。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单纯的“填鸭式”知识讲授变为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习的方法;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单一的理论或实践教学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转变。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向主动学习、手脑并用转变;学生的学习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技能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再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向多样化、易懂化方向发展,由讲授、黑板板书、布置作业向利用多媒体、网络化等教学方式转变。这些积极的转变正是我们乐于看到的,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篇7

关键词 就业视角 化工专业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改革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招生规模及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扩大、完善,在社会实际发展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化工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基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性,用人单位在提出专业理论知识需求的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能力需求。由此就需要各个高校在化工专业教学中,能够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改革化工专业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就业局面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在加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同时,还会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造成影响。在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就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认识,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出现混乱的状况。甚至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盲目的追求专业性,在错失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就业状况。其次,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看清当前的就业趋势,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就业。最后,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对自己的就业进行准确的定位,甚至一些大学生还本着“天之骄子”的优势,在就业的过程中,只选择与之相符的专业岗位,对其他的岗位都表现为“不屑一顾”,而面对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局面,专业性的岗位在要求高理论的同时,还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多数时间放在了理论知识上,实践操作能力只能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实习,由此可见,在就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的都是绝大多数毕业生不具备的,尤其是高经验。

二、就业难的原因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中,不少毕业生会感受到严峻的就业趋势,甚至一些学生无法在就业中找准自己的就业目标。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体制失调。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促进了社会就业形式,然而在实际发展中,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却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国家的人事部及教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颁布了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文件,但这些文化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无异于杯水车薪。

(二)专业设置和船业结构调整失调。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就业比重从一,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换,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第三产业所占经济形式的比例依然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三产的大部分就业份额又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有。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专业的设置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去满足考生的意愿,尤其是专业的重复使许多大学生就业岗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三)专业分配数与就业岗位需求失调。

一些高校在开设化工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着市场的实际发展趋势,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选择与之相符的就业岗位,还有一些技术院校在开设专业的过程中,没有结合着市场就业的实际形式,导致就业局面出现“一边热”的状况,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影响。

(四)择业心理的失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深化,如今的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已不在是前期的“天之骄子”,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失去很大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大学生将就业薪水定的过高,导致就业目标不明确。

三、基于就业视角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

在化工专业教学改革中,其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高校的整体教学制度,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设置专业。

化工专业的设置,应围绕着整个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结合着国家产业的结构调整及相应的产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设置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由此就需要高校在整个化工专业设置中,能够及时的结合着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在提高学生整体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二)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学生能力,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相结合,在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在整个化工专业教学改革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教师结合着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置与之相符的教学体系,以便学生在学习化工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环渐进的进行学习。其次,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围绕着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的就业趋势进行完善,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反映先进科技成果及职业岗位的新要求。

2.教学方法改革。

在化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使其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知识探索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优势,通过声像、视频及动画等各个方面,将理论知识“活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创新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

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而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教师结合化工专业的实际教学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教学体系,同时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能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将实践操作与专业理论充分的想结合,使其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以及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在整个试验项目中,需要教师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能够结合着教材,使学生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试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试验的目的。最后,开展一定的实习与实训工作。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单纯的依靠学校的试验课程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实习与实训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整个化工行业的就业形势,同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相应的竞争氛围,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增加自身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形势的不断激烈,化工专业在日常教学中,要想保障学生今后的就业形势,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将就业指导与化工教学充分的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研教改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序号407)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玉萍,陈雪峰,钟开龙.高职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的调查[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

[2]李平辉.高职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05).

[3]张坤玲,李瑞珍,田席荣,张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8,(08).

[4]徐基贵,王红艳,王聪.面向就业市场构建新建地方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篇8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利学科是具有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双重性的学科,水利事业是具有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双重性的事业。而水利工程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此来带动课程建设、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国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水害的威力之大也为人们所见识,水安全问题时刻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为国家基础产业,水利业必须以优质的水利成果和劳务才能保障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优质的水利成果和劳务最终需要技能人才的操作,才能变为现实。加快推动水利技能人才培养,提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其紧迫性已显得十分突出。

水工专业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强调必须在学生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上有所突破,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从被动地接受学习到主动动手创造,在愉快的气氛中去获取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不仅在做的过程中能真正学到知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指导别的同学操作;动手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实际操作找出自己与别的同学的差距,及时弥补不足,从而形成一个集体学习的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情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信心。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钻研,更刻苦地学习,这也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走出一条具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以水工专业为例,在我国传统高职教育中,教学模式依然采取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的居多。这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有一个时间差。采取边教边学边做模式,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在时间上融为一体,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场地也融为一体。在教学内容上,把重点放在从事本专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上,专业理论教学突出应用性原则,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成为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以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够用为原则,对实际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内容、新设备,必须在实际操作和实训中有所反映。要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决定了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适用性。教学内容是以问题展开的,按照“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形成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而选择,也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做,做的程度等知识。

为适应市场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与探索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适合水工专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水工专业人才的需要。

因此,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水工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篇9

对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而言,物理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化学课程,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学好物理化学是学好复合材料专业知识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中物理化学这门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分别阐明现有问题及课改意见。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课时

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应用条件严格,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度较大的一门课。在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只安排了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因此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作为学习教材。这本教材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物理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及材料类学生所需的基础知识,是一本符合本专业实际教学目标的好教材。但由于本专业物理化学的课时较少,最终只能摘取部分章节学习。例如在2010级的教学方案中,只教学了化学反应热力学部分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多相平衡等章节)及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章节,电化学及化学反应动力学两个重要章节都未学习,这无疑会对物理化学课程学习的系统性产生不小的损害。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完全可以从整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出发,筛选出多门课程的重叠内容,选排重叠知识在哪门课需要重点学习,在哪门课可以了解。如在物理化学这门课程中多相平衡章节就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里相关相图的章节有所重复,对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而言,材料科学基础里的相图知识更重要,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完全可以减少多相平衡的教学任务,简要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即可,主要学习可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完成。同时,物理化学中的表面化学章节也与学习材料表界面课程知识重复,在材料表界面课程中更系统丰富地阐述了表面化学,因此在物理化学课程也可以酌情减少教学任务。此外,像胶体化学此类比较简单的内容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如果担心学生的自觉性,就可以一些代表性问题作为作业,让学生完成。

此外,如果有可能就应尽量合理制订培养计划,空出一些课时,把物理化学这门分为两学期学习,因为只有系统、透彻地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物理化学的世界。

二、改进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这门比较让学生学起来吃力的课程,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热力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背景及名人轶事出发引出热力学定律,又如在电化学中可以介绍锂电的研究前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等。兴趣始终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大挑战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采取案例法[3]、类比法[4]等总结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及知识之间的关联对比,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对于案例法,我们可以从工业生产的角度选取一种产品总结其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等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学习感受,应用更好的学习方式。物理化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可以用类比法学习的,如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理想气体与非理想气体等。这些类比不应由老师直接给出,而应让学生先独自完成这些类比,最后再对学生的类比结果进行查缺补漏,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最明显的弱点是思维呆板,缺乏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5]。因此,我们可以设置专门的讨论课,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于一些重要概念如热力学部分的焓、熵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见解,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和启发。讨论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形成良好的相互探讨和交流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车辆工程;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高校顺应社会所需,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并设为重点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是一T实践性强的专业,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已成为学校和企业衔接的重要环节。

一、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因此,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难度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根据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1.毕业设计课题与就业岗位脱节。毕业设计课题是教师综合学生大学课程,设计出包含很多方面的实验课题,科学合理的毕业课题能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但综合近几年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课题和实践成果,其课题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相关科研课题经验,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不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见闻存在局限性。因此,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与就业岗位不符,对学生未来工作没有较大的帮助,也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能力。

2.企业实习教学内容趋于形式化。目前,很多学校撤销内部实践基地建设,开始寻求与企业合作。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师开始积极联系各大车辆企业,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但企业认为学校实习生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将学生实习改为学生参观,不使得学生失去动手实践的机会,将企业实习变成一种形式。

二、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互融性分析

为了解社会对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制订更加完善的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高校教师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通过调研了解情况。从获取的资料看,车辆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主要看学生是否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汽车设计能力,能熟练使用CAD、CATIA等专业软件,并且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一般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上看其是否具有动手和创新能力。

三、车辆工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在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和就业是相互独立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季会出现一心三用、手忙脚乱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学者们提出一体化教学模式,并进行深入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叙述。

1.基于就业岗位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高校教师为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可将毕业设计的题目与企业生产和学生理想的就业岗位相结合,让学生提前锻炼能力。教师设计毕业课题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已经签约工作的学生。其课题可与学生签约的企业、岗位和工作性质有关,重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工作的能力,使学生能提前了解工作内容。二是没有签约工作的学生。其毕业课题可以参考往年精品毕业设计,这些毕业设计具有代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如设计汽车离合器、变速器、悬架等。三是决定升学读研究生的学生,其课题可以根据学生报考的方向、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来确定,此类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提前进入研究生角色。

2.基于双导师制的毕业设计、企业实习指导模式。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过程中采用双导师指导模式。双导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负责理论知识讲解,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也要制订双导师指导成绩评定标准。学生在企业实习或者进行毕业设计,都需要定时向学校教师汇报进度和学习情况,教师根据进度和学生处理问题的情况进行评分,企业技术人员也根据学生在企业的表现给予评分,最后综合两个教师的评分确定最终成绩,以此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能力。

3.基于校企联合实践平台的企业实习模式。为更好地开展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和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应也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学校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场地,企业资助学生仪器和设备,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出纯粹的学习环境。另外还可由学校出资,企业负责建设和完善实习工厂,实习工厂不在企业车间范围内,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也不会影响企业生产。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为企业输送人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四、结语

本文为了解决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和实习等中存在的问题,就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从选题、指导模式和校企联合三方面探讨一体化教学模式,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缩短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