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时间:2024-04-09 16: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笔记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笔记整理

篇1

【关键词】基层院院;急腹症;诊断;处理

凡是以腹痛为主要症状,需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均被列为急腹症。因急腹症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在临床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诊断错误,治疗过晚,常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急腹症的诊断及处理。

1 急腹症的诊断

急腹症的诊断极为重要,需认真的分析和加以鉴别。引起急腹症的原因很多,各种急腹症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认真地、辩证地将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所获得的资料归类对比,分清主次、抓住特点、用逐一排除的方法,缩小范围,以便明确诊断。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1 是内科腹痛还是外科腹痛

1.1.1 内科疾病腹痛的特点 ①一般先发热或先呕吐后才腹痛;②腹痛部位常不固定;③腹痛程度多较轻;④压痛轻微、腹肌紧张不明显;⑤腹式呼吸常存在。

1.1.2 外科急腹症常有以下特点 ①多先腹痛后才发现呕吐;②腹痛部位较明确;③腹痛程度较重;④压痛、肌紧张明显,常有反跳痛;⑤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1.2 急腹症的性质属哪一类

1.2.1 炎症性疾病 一般起病较慢,腹痛由轻到重,持续性发展;体温常升高,腹肌紧张,有固定性压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1.2.2 梗阻性疾病 起病急骤,迅速发生腹绞痛(有间歇期、呈阵发性加剧),伴呕吐,早期多无腹肌紧张。

1.2.3 穿孔性疾病 腹痛多突然发生,为刀割样剧痛,范围广泛,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消失,腹腔透视可见游离气体。

1.2.4 内脏出血性疾病 多有外伤史及失血性休克表现,腹痛及腹膜刺激征常较轻,腹腔积血>500 ml能叩出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有血液。

1.2.5 器官缺血性疾病 起病突然,为阵发性绞痛,易致休克,早期无腹膜刺激征,当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导致坏死时,才有腹膜炎的表现。

1.3 急腹症的病因 常见的急腹症有以下几种,可以根据其临床特点进行鉴别:

1.3.1 急性阑尾炎 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阑尾部位固定性压痛点或腹膜刺激征,伴有轻度发热和白细胞升高。

1.3.2 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症 起病较急,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右上腹绞痛,畏寒、发热、黄疸较深,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1.3.3 粘连性急性肠梗阻 常有腹部炎性反应和手术史,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腹胀、可有肠型和蠕动波,肠鸣音高亢,X线透视有阶梯状液平面,早期体温和白细胞不升高。

1.3.4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多有溃疡病史,腹痛剧烈为刀割样,腹膜刺激征明显,呈板状腹,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隔下有游离气体。

1.3.5 急性胰腺炎 多在暴饮暴食后发生,腹痛持续、剧烈,向腰背部放射,用一般解痉止痛剂效果不明显,可伴有早期休克,腹部体征较轻,血、尿淀粉酶明显增高。

1.3.6 泌尿系统结石 起病突然,腰部或下腹部绞痛,常向外放射,肾区叩击痛,无腹膜刺激征,尿中有红细胞,X线照片多显示结石阴影。

1.3.7 胆道蛔虫 好发于卫生条件较差的青少年,有大便排蛔虫史,以剑突下钻顶样剧痛为特点,早期黄疸或腹部体征均不明显。

1.3.8 异位妊娠 输卵管妊娠破裂常突感一侧下腹有撕裂样疼痛,内出血积聚在直肠子宫陷凹,刺激直肠产生坠胀感,可伴恶心、呕吐、昏厥及休克。

1.3.9 卵巢囊肿蒂扭转 表现为下腹剧痛,呈绞痛,伴恶心、呕吐,双合诊检查可触及肿物,张力大、不活动、有明显压痛。

2 急腹症的处理原则

2.1 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神志变化,及时掌握手术时机。

2.2 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急腹症诊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可取长补短、互相配合,解决单用西医疗法或中医疗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疗效。

2.2.1 非手术疗法的指征 适用于病理损害较轻,全身情况较好的患者。

2.2.2 手术疗法的指征 适用于病情严重、复杂,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如坏疽性阑尾炎,绞窄性肠梗阻,坏疽性胆囊炎,外伤性腹腔脏器破裂者。

2.3 诊断不清时如何处理 对部分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急腹症患者,必须做到:

2.3.1 严密观察,反复检查,认真分析,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2.3.2 暂时禁食,慎用止痛剂,以免影响病情观察;不能排除肠坏死和肠梗阻的患者,禁用泻药及灌肠。

2.3.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防治休克,控制感染。

2.3.4 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手术探查:①腹膜炎较重;②疑有活动性腹腔内出血、肠坏死或肠穿孔;③经一段时间积极非手术治疗,疼痛不减、腹部及全身情况未改善,甚至继续恶化者。

参 考 文 献

篇2

这个陷阱的机理就是,当经济有下行压力的时候,为了保增长,我们就财政刺激,做政府驱动的投资。当政府驱动的投资增加了以后,就会占用比较多的资源,使得要素价格上升,进而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挤出市场主导的投资。也就是说,当政府驱动的投资多了后,就会影响整体效率,造成整体效率下降。如果整体效率下降,就会带来经济下行进一步的压力,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为什么我们会进入这样一个循环?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之前的做法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当基础设施短缺的时候,是需要政府来做投资的。如果没有这些投资,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企业的运行成本和贸易成本也会比较高。但现在情况改变了,投资到基础设施的回报越来越低,刚才说的这个恶性循环就可能会发生。

怎么避免这个恶性循环呢?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导致了下一个环节,仔细想一想并不一定是这样。比如经济有下行压力的时候,我们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很多的政府主导的投资。其实也可以用政府的财力降低税费,这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篇3

高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三次考试:两次单元考和一次期中考。这三次考试前后学生提问的频率波动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时间里,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期中考试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时很多学生很频繁地拿书、拿练习册来问我,甚至有学生还跟我预约,要我在其他自修时间里来班级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让我动容,我也在所教的几个班级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静状态,我坐了一节课,都没有一个学生上来问问题。我曾戏谑他们说:“考试真是灵丹妙药啊,一场考试就可将考前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在学生会心的欢笑声中,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这种考试前后问问题频率大波动现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级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问题篇

1.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尽管已经进入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带着初中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各门功课,认为除了语、数、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风气严重,很多学生抱定读理科的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上课不用心听,不愿意做笔记,下课后就将书和笔记扔到一边去,等到下次上课才再拿起来。所以,平常不钻研也就没问题可问。

2.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不科学

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考前的几天熟悉知识点在课本的位置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很多学生是带着初中学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以为考前背一背,练习册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视复习、消化知识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问题来讨教老师。

3.不重视学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效率不高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三个被动”,即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写作业,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无法培养阅读、分析、归纳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没有自己主动对知识点整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性训练,就没办法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问题来与老师交流。

所以,尽管考前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问了很多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平常的积累和钻研。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三、对策篇

1.重视开学第一课的引导

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最好不要教授课本内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比如,要讲讲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难度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有整体全面的了解,改变轻视历史学科的初中思维,做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准备。

2.重视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爱上历史课,更要注意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相同的历史事件、现象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等图示法来归纳知识点,等等。通过种种学习方法的启发、应用,引导学生学得更深入透彻,这样可以在深入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例如,比较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希腊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能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3.重视练习的训练和落实

篇4

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从大道理上讲,“读史使人明智”,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爱国心,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更是如此。对学生来说,历史是高中必修课程,同时是每个文科学生的必选课程。即便是理科生,也必须顺利通过高二的小高考。从学科本身而言,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它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学习“新航路开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所谓“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学好历史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帮助。

二、学生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的不同有所了解

初中历史教材大都比较简单,主要围绕史实本身展开讨论,就事论事的多,很少研究历史规律和史学理论。例如一个历史事件,初中教材往往注重介绍事件的内容,而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做什么要求。相比较而言,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比初中更加具体而系统。现行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的编排方式。必修有三本教材,必修一是政治史,必修二是经济史,必修三是思想史。这种编排方式更加注重宏观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联系,这和如今流行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紧密联系的,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这个问题,初中课本侧重于表述的口号和内容,更多的是向学生阐述史实;而高中课本则把分别放在了经济史和思想史两本书中。在经济史中,着重研究所创办的企业,以及它对中国的诱导作用;在思想史中,着重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核心思想。因此,高中课本的理论性远远超过初中课本。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科学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让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目的。在这里笔者介绍几个思路和做法。

一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在高一开学前的暑假,教师就可以通过校讯通等方式和学生联系,让学生把初中课本按自己喜欢的专题归纳梳理好,以此巩固初中的基础。此外,也有很多和历史相关的影视节目和其他资料,建议学生找来观看。例如央视前几年很火的《大国崛起》、《百家讲坛》,以及北京台的《档案》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文科类学习,就更需强调平时的积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课前都坚持布置预习作业,即完成《评价手册》上的相关填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上课时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笔记,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特别是二次批改,对个别学生还进行面批。事实证明,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告诉学生要熟练掌握历史知识,就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平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例如的时间按节点记忆,分别是1934、1935、1936。如果学生记住了“1934年出发,一年又一年,两次大会师”,就不容易遗忘上述知识点。

四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和分类,这也是笔者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例如将同类型的知识列成表格,以帮助学生记忆。此外,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是选择、判断、材料和问答。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性,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答题规范。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施,推动了各个学科的良性发展。面对教学改革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据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切实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优化和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师中,依然将其作为一门“副科”,同时,受到历史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仍不甚理想,存在诸多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高考怎么改革,语数外的主体地位适中不曾改变,历史却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弱的地位。面对这一现状,在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心理都产生一种误区,片面地认为历史是一门“副科”,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不重视教、学生不重视学的现状;

2.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开展教学,并且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高考的要点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是课上跟随教师勾画重点、记笔记,课下死记硬背的模式进行学习。在这种单一化的而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非常低、热情度不够[1]。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分析

1.重视历史教学,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而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唯物史观,形成一种大历史的格局,促使学生在世界的角度上,对历史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最终引领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历史这一科学的育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观念。一方面,将师生角色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对其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历史知识的高效学习;另一方面,将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目标中解放出来,并紧紧围绕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学科素养,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确保每一个学生均可得到有效的发展。

2.兴趣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这一核心目标,实施形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创建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历史学习中。例如,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以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第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点燃学生历史学习热情。在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翻转课堂、微课等,促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中,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具体来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重难点,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对其进行整理并制作成微视频,并将其分享到学生的学习平台上,进而引导学生在课下结合微视频开展历史学习。

3.探究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不再是单纯地知识讲述,而是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和历史思维。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充分借助探究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历史问题,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而实现历史知识、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开展“”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小组探究的形式,设置了“前历史背景”、“勿忘国耻”、“后抵抗活动”等几个主题,由每一个学习小组负责一个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同时,在具体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还要进一步分工,共同完成这一主题的探究学习。在这一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对相应的知识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掌握,也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3]。

4.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据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认知规律等,设置一定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探究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设置启发问题的时候,必须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行启发,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历史的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开放性、知识型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的深入学习中。例如,在“彼得一世改革”教学中,教师就充分结合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等,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你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促进改革的发展?”在这一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下,学生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并从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实现了学生探究能力、历史思维的培养[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要随之发生改变。据此,教师必须要紧紧围绕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更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并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峰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9(21):64.

[2]邵凤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9(11):86.

[3]雷贺明.基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47.

篇6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笔者探讨了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一、转变观念,树立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思想

1、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发学生思考,而且是不断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才容易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培养,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比如通过老师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提问题引发全班思考的方式来完成,避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现象发生。当学生提问题时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待学生要多宽容、多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2、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舍得“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实质。其次,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要虚心向别人求教,踏踏实实学习,成绩总会提高。再次,让学生养成整理笔记和错题集的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考试之前拿出来翻阅,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的复习考试。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整理情况,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让学生把整理知识当成是一种学习乐趣。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是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手段

1、时空置换法。历史事件距今十分遥远,现实中的学生如何看待过去的人和事,如果脱离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经常会陷入思考的误区。在历史教学中有些知识抽象难懂,单纯的记忆,今天记明天忘,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时还会给学生增加很多烦恼,给历史教学带来很多不便。历史课堂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件,故事好听,但分析很难。如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所处的阶级立场,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还有研究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主要原因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用置换时空的办法,将学生引进古代的历史场景中,用时空转换的方法诱导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形成用历史的思维来评价历史事件,不苛求古人,一分为二来看待当时的人和事,达到历史教育的真谛。

2、小组讨论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就某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每次讨论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要求难度适中,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研究的热情,在课堂上学生游刃有余,不至于出现少数人发言甚至无人发言的冷场现象。通过分组讨论,弥补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在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

3、联系实际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距今很近的历史事件很容易理解,学习的兴趣很浓,容易学懂,可是对距今遥远的历史事件却表现陌生,不愿意学习,有时候也很难学懂,甚至错误认为学历史根本没有意义。作为历史教师必须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常用联系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历史中感悟和反思,通过失败的或是成功的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养成辨证地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问题设计精心有效

首先,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浅入深出。历史课的讲授一向围绕着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来进行,学生己疲于这种方式,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思考和慎重考虑“提问什么”,熟知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回答,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思考的欲望。如果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或者问题太深太难,学生无从思考,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其次,问题的设置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才会激起思维的波澜。第三,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拓展性。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拓展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就达到了目的.有的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恰当有效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1. 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也已经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进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为我们打开了历史教育的新天地,面对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有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子。这些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许许多多的资料散见在有关的文史资料,学生也有条件收集到。但是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但长期以来乡土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 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的原则

资源的收集整理,是开发和利用的前提,资源收集整理工作是尤其重要的,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整理,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3.1 有针对性。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对于小学、初中生来说,则以办分科教学为主,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涉及的资源,最好选择分科课程相联系的内容,由分科课程的教材内容铺开。我国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缺乏的只是实践性和研究性,加之高中生不可避免地面临高考的压力,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那种完全漠视分科课程的做法是没有必要的,现实中也无法真正实行下去。

3.2 适用性较强。乡土历史资源浩如烟云,一股脑的推给学生,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明确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与目标,乡土历史资料可说是俯首可拾,如果没有目标,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没有方向地行驶,是到不了目的地的,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达不到课程的要求。

3.3 方式的多样性。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不单单是课前的准备,它应该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是教师的事,而应该是广大学生甚至部分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资源收集整理的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如收集文字资料、利用网络、收集音响资料等等,活动的空间,应该是广泛的。

3.4 计划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的课程、有限的课时,师资力量包括经验是有限的。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适度性,可每学期进行一个或两个课题的计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如何获取乡土历史资料

乡土历史教材的资料很广泛、很丰富,但也很分散,教师要搞好乡土历史教学,就要广泛收集本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料。

4.1 从历史文献中收集。

历史文献主要是地方志,包括省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和各种专业志,地方文史资料,地方党史资料,还有档案资料、地名资料,报刊资料、族谱资料、金石碑刻资料,以及有关个人著述资料,包括日记、笔记、游记、诗文、信札、回忆录等。

4.2 通过参观考察收集。

历史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对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进行参观,对本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进行考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教师掌握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对历史遗迹会产生更全面的了解,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4.3 通过调查访问收集。

调查访问是历史学科必须进行的过程。调查访问、记录录音要及时归类、整理,编写乡土材料,在编写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1)、结合高中教材,精选史料,详略得当。

(2)、格式多样,突出重点。可写成专题性的教材,也可写成专题性报告。

(3)、秉笔直书,鉴别真伪。实事求是编写乡土历史教材或乡土历史讲义,夸大或缩小地区乡土史实,都会失去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教学的真正意义。

(4)、合作分工,集体完成。因地制宜,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学生为主体,十人一大组,四人一小组,组长负责,老师指导,分工协作,责任到家。

5. 乡土历史教学的实施

5.1 合理安排学时,开设乡土史课程,系统讲授乡土历史。

对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乡土历史教学水平,编写乡土历史教材或乡土历史讲义。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讲授乡土历史。(课程设置形式主要的两种:一种是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即每学期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开设乡土历史课程。另一种是作为学生阅读课程进行。)

5.2 配合高中历史课本的教学进度,穿插讲授乡土历史。

把乡土历史资料作为补充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以补充和丰富高中历史课本教学内容。例如讲到清末时,教师可以穿插放影《》签订时的情景;讲到,南京教师可以穿插讲述前后的有关情况。

5.3 开辟历史教学第二课堂,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乡土历史。

除了课堂教学外,历史教师还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吸引学生学习乡土历史。如:课外活动请名人功人进校讲授社会发展史或革命战争史;出黑板报;建立家乡历史学习网页等等。

篇8

关键词:五环学案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先学后教 应用研究

一、五环学案提出的背景

笔者的学校地处农村,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缺少开拓进取精神、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特别是历史学科,学生的学习观念非常差。大部分学生虽然升入了高中,但思想还是停留在初中开卷考的阶段,学习历史时基本上没有预习习惯,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笔者要求同学回家查阅的资料,只有少数同学会完成,大部分同学都只等教师上课讲解,可见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意识非常淡薄。

二、高中历史课堂应用五环学案的理论依据

学习金字塔理论最先是由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提出的,后来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通过实验得出类似结论后,提出了目前广为流传的“金字塔理论”。具体内容如下:学生在各种指导方法下,24小时内对学习材料的平均保持率为:讲授,保持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所学内容及立即运用90%。

三、研究方法与结论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高中历史教学中五环学案的应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了解到五环学案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的优点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学生自身、教师编写五环学案和课堂上运用五环学案的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恰当的应对措施。

1.五环学案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索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笔者进行了一次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在回答“遇到问题什么时间内能得到教师的反馈”这道题时,选择“立即得到教师反馈”的比例低于8%,这说明大部分同学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辅导。

通过教学实验能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教学实验前,笔者把所教班级高一1班和高一2班的成绩对比作为初始成绩对比,如下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个班级在教学实验前的平均分大致相当,优秀率和及格率也大致相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两个班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接下来的高二年级教学中,笔者既教文科班也教理科班,各选取一个班采用这种五环学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验班笔者坚持了如下的做法:把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以题代概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精心编写的设问导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具体步骤为:①精准目标,即课标要求。②精炼讲授,即教材解析(请同学们自己先填空)。③精心指导,即重点问题整合,主干知识小结。④精准练习,即练习检测,学生自我总结、反思与笔记整理。⑤精简反馈,即经典试题解析。在设计这些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思考、整理的空间,教师尽量的“导”,帮助学生整合解读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可以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把本课基础知识的框架建立起来,然后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精讲。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通过高二上学期的教学实验,两个实验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以上表格中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出,理科班中实验班的平均分和优秀率都高于普通班。文科班的试卷使用的是八校联考的试卷,对本校文科班学生来说稍难一点,高分段的学生偏少,整个年级只有一位同学考90分以上。就实验班而言,80分以上的人数与普通班相比有一定优势,实验班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也高于普通班,同时实验班低分数段的学生也较少。以上的数据初步证明五环学案教学模式对农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有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对促进中等程度学校的学业成绩优势明显,五环学案应该能提高班级平均分与及格率。

在五环学案模式的教学研究中,本人受益匪浅,也给高三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们高三历史组教师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参照,进行知识归类,整合编写成五环学案应用于教学,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高三学生认识到现在已经是高三了,离高考不远了,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鉴于高二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五环学案的应用已经能够得心应手,教师采用五环学案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指导学生及时做好总结和反思,所以在2013年4月省统考中我校取得不错的成绩,相对于我校的历届省统考成绩,今年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2.五环学案的应用与作用

教师在学生做完检测题后一定要做到当堂面批。当堂面批能让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少量的、精确的检测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堂面批还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问题,并且当场给学生纠正问题,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根底,才能确保知识的融会贯通。五环学案的应用可以反馈教学信息,帮助教师找到成败得失的原因,然后研究如何改进教学的对策,这样教师就会不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师逐步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四、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应用五环学案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维创新

有些五环学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考难度,不能充分体现五环学案的引导价值。所以在今后的编写中要尽量体现五环学案设计思维的含金量。

2.层次感体现不够

学生之间存在层次差异,如优秀生、一般学生和“学困生”,如果都用同一个五环学案,很难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设计编写五环学案时就要考虑学案的阶梯性和递进性,通过五环学案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就感。

3.教师还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虽然有了五环学案,但很多教师还是忍不住多讲,不放心学生。其实在教学中应用五环学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教学时应该让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交流中拓展思路。

总而言之,五环学案是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已经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扬长避短,进一步规范对五环学案的应用,教师及时总结归纳运用五环学案授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重视学生的反馈,调整对五环学案的编写设计,更能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华民.做一流的教学能手[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87-01

1.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重视实践

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教育。唐王李世明之所以有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就是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虚怀若谷。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从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3.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涉及到一个人心理存在的各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以及人与人的感情。通过情感教育,能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育应当要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要"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要使学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4.抓住历史的规律,充分发挥史学的教育功能

4.1利用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群体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无畏的品质,在给学生历史强烈震撼的同时,必然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美丑的对立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人民志愿军群体与侵略者对比,引导学生把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近代历史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美丑的认识,使其形成对美丑的自觉的价值选择,使审美效应大大提升。

4.2利用历史的公民教育功能。历史的公民意识首先是对自己所属民族国家的认同,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同时,公民意识还应包含着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要坚决摒弃狭隘的公民意识,只注重本国的优秀文化,甚至对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方面采取包庇的态度,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审美意识。中国在清朝末期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说明。教师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正确认识两种文明的冲突,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的前提。这样有利于学生放眼世界,追求美的更高层次。

5.在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中营造学习氛围

篇10

一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处理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必将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

如讲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刀耕火种”一课时,按照教材讲,简单地解释为“原始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就犯了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常理性错误――用未知概念解释已知知识,结合教材,联系考古发现的石器工具和甲骨文的写法,从解读历史的角度来教授,虽可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但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

利用教材,再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我运用大量图片,给学生展示情境,使之联想到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在高山上刀耕火种,又想到了非洲土著一边唱歌跳舞,一边拿着木棍往地上扎。学生从非洲土著的舞蹈情境中体会到非洲耕作方式的落后和物质文明演化的艰难,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历史中所讲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文化就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二 巧用史料,培养文科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在教学上,还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分析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口,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处理材料、阐述历史和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掌握材料解析题的钥匙,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一般漫画作品能激发学生兴趣,我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漫画等史料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高一新课标必修课《和八国联军侵华》中有一幅漫画《官与民之负担》。针对漫画,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图中显示的是什么时期的作品?(2)说明了怎样的历史事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画)的关键词。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简而言之,就是“知识回位”。通过对后国内形势的分析与思考、归纳出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后,构思作答,进行史论结合的口头或文字评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但锻炼了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近年高考材料题不但要求表述成文,而且限定字数,对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所以,单纯依靠动脑、动口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表述成文。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虽理解了题意,却在表述时词不达意、概念不清、逻辑性不强的毛病。为此,基础年级就应该规范学生的表述,使学生动口动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兴趣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善用史料,培养文科生做材料辨析题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新课标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多题多问,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

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并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设问,培养能力

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创新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问题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四 理解史料,培养和提高文科生的做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