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9 16: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内科主要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学生通过完成与临床工作对应的护理任务,达到复习护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训练临床思维与职业素养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1]。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与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繁多复杂、理论性较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主要为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课程中能接受大量内容,课后遗忘率较高,在后期临床实习中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临床对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求[2]。我校护理系通过与临床护理及教学专家交流,将项目化教学方法引进并逐步应用于护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现对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情况进行简要概述。
1.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上,内科护理原课程体系按人体各系统分为九章,各章按概述、该系统临床常见疾病及常用护理技能的顺序编写[3]。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保留了原各系统临床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为各章内容,但名称设计更改为相应科室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如原体系中“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设计为“呼吸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创造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呼吸内科护士的角色进行学习,使其身处呼吸内科的情境中,充分认识科室常见病种、病人临床表现及所需护理技能。
教学内容上,针对每种临床常见内科疾病选择典型案例,以案例为载体,学生按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对案例中的病人进行护理。虽然不同疾病其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相关甚远,但都可以按护理程序展开护理工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将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护理思维,促使其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收集学习资料、将所学内容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2.教学实施
本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流程为:首先教师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护理任务,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任务,同时给学生提供除教材之外可参考的视频学习资料及网络课程;学生通过课后自学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式完成任务并填写临床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临床过程;上课时各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按临床护理程序模拟汇报完成任务;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教师亦要评价、演示重要护理技能操作;最后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评价意见对任务单进行修改、分组练习护理技能,课后亦需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及重难点,选择临床典型案例进行任务的设计,使刻板的理论知识具体展现在临床案例中,如相应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课后主动学生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视频及网络资源,有目标性的拓展了学习内容,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理解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熟悉护理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同时培养了其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工作的临床思维及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可发现自身及同学间的不足,在培养其观察能力的同时,教师亦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之后学生将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点评、示范。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总结,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护理实践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之真正做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3.教学效果
在长期接受传统被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对项目化教学在不同的阶段其认识表现不同,本研究分别在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前期和中期对开展项目化教学的120名学生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对比了项目化前期和中期学生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两种教学方式选择得出以下结果:在项目化教学的前期,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较项目化教学较优越的学生为99名,占82.5%,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16名,占13.3%;而在项目教学的中期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91名,占75.8%,虽仍有27名(22.5%)学生坚持选择传统教学方式,但与前期调查结果相比已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以上结果表明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的适应虽经历了一定过程[4],但通过多次训练、真正理解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后,多数学生(约75.8%)认识到该教学方式可促使其课后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收集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课堂上在模拟临床过程中亦掌握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护理实践中,使繁琐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了所需之学,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2
【关键词】临床路径式教学;呼吸内科;教学查房;全科医师;应用效果;教学方法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的成效管理模式即临床路径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1-3]。临床路径要求医务人员建立起一个标准化、个性化的疾病治疗方案,将循证医学作为证据,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对患者展开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4-6]。由于临床路径具有规范统一的特点,目前大部分教学医院开始将临床路径应用到教学查房中,全面提升全科医师的专业素质[7-8]。现抽取87例全科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累计在2016年6月—2018年6月间抽取在呼吸内科实习的全科医师87名,抽取其中47例全科医师作为对照组并接受常规教学法,组内包含男性全科医师10例、女性全科医师37例,全科医师的年龄在20岁~23岁之间,平均值为(21.8±0.4)岁;余下40例全科医师则接受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组内包含男性全科医师12例、女性全科医师28例,全科医师的年龄在19岁~22岁之间,平均值为(21.0±0.5)岁,对比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选取全科医师开展呼吸内科教学查房,由呼吸科主治医师以上职位的临床医师对全科医师进行轮转教学,教学时间为6周,共计8个学时,对照组全科医师接受常规教学法,由带教老师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做出鉴别诊断并提出相关治疗方案。观察组全科医师则接受临床路径式教学法,主要内容如下:1)疾病接受阶段。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哮喘、肺栓塞等,带教老师需要将上述疾病的相关资料呼吸内科学习文本发放给全科医师,让其自主学习,并定期对学习文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核。2)自学准备阶段。全科医师掌握疾病的基本资料后带教老师应当培养其鉴别诊断能力,带教老师需要增加与全科医师的沟通交流,帮助其解答疑问并建立起病历资料与学习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全科医师形成清晰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其诊疗水平[3]。3)讨论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全科医师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心得,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展开讨论,团队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总结患者疾病转归的整个过程以及其治疗方法。4)总结阶段。讨论阶段结束后带教老师需要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耐心解答全科医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并针对性的讲解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并扩展与疾病相关的新知识,在加深全科医师对疾病的理解的同时扩宽其视野。
1.3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实习期结束后组织两组全科医师进行全面考核,两组全科医师完成同一套客观成绩评分试卷,试卷内容包含专业基础理论(50%)、病例分析(30%)、临床操作(20%),满分为100分。对选取两组全科医师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教学满意度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评分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0为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处理软件,借助χ2检验对用(%)表示的计数数据进行检测,借助t检验对用(x-±s)表示的计量数据进行检测,不同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标志为检测所得P<0.05。
2结果
2.1研究选取两组全科医师的客观成绩评分比较
实习结束后对选取两组全科医师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内全科医师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评分为(44.5±2.4)分,对照组内全科医师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评分为(40.3±1.8)分,对比两组全科医师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评分观察组明显较高(t=9.312,P=0.000);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内全科医师的病例分析处理能力评分为(23.5±2.1)分,对照组内全科医师的病例分析处理能力评分为(20.0±1.7)分,对比两组全科医师的病例分析处理能力评分观察组明显较高(t=8.590,P=0.000);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内全科医师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评分为(17.5±1.3)分,对照组内全科医师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评分为(15.2±1.5)分,对比两组全科医师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评分观察组明显较高(t=7.573,P=0.000)。
2.2研究选取两组全科医师对教学方法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内对教学方法表示不满意的全科医师有2例,其余全科医师均对教学方法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占据总选取全科医师的95.00%,对照组内对教学方法表示不满意的全科医师有18例,其余全科医师均对教学方法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占据总选取实习护生的61.70%,对比两组全科医师对教学方法的满意情况观察组明显较好(χ2=32.686,P=0.000)。
篇3
护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延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由途径,是护生巩固知识、锻炼技能、积累经验、开拓思维的必经之路。因此,护生的临床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特殊的阶段。然而,护生是否能够成功跨过此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实习积极性。如何在短期内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给他们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将他们早日锻炼成为合格的护理人才,是临床护理教学方面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科在带教实习中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取得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制订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及实施方法
根据近几年护生的总体素质,呼吸内科工作的性质,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难点及易出现的护理缺陷,经全科护理人员认真总结、讨论,将实习计划修订为五点。具体实施如下:
1.1带教老师的选择:护生入科前科室召开教学会议,选择高学历、高资历、语言表达能力强、认真负责的老师组成带教小组,选举带教组长一名。
1.2入科教育:由带教老师向其介绍病区环境、病房结构、治疗室、处置室、抢救药品、物品、设备的位置及相关要求、科室的专业特点、本专科实习要求,以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情况等,使她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增加自信心,为实习工作打好基础。此项工作于护生入科后第1天完成。
1.3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对护生进行“五心”服务教育,即接待热心、诊疗细心、护理精心、解释耐心、征求意见虚心;还应有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吃苦及护士礼仪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同时指导护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此项工作于护生入科后与入科教育同时完成。
1.4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演示及指导:每批新入护生实习的第1周,带教组长逐一对呼吸内科常用操作技术进行演示讲解。主要包括:氧气吸入疗法、吸痰法、超声雾化吸入等,然后实习期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逐渐熟练。护生出科前1周抽考1项,考核合格方能签实习手册出科。否则重练重考,直到合格。
1.5理论结合实践的临床教学
1.5.1呼吸内科疾病护理知识进行专题讲座:挑选科内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对新入护生进行呼吸内科疾病护理知识专题讲座。讲课内容: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的评估,常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效果评价,出院指导,呼吸内科常用药物的用法及用药注意事项等给予统筹指导。此项工作于护生入科后第2~3周完成。
1.5.2临床实习中的理论指导:实习中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实习护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晨会交接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护理操作时多看、多学、多问、多练、多向老师请教,从而自觉获得知识;带教教师应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启发性地将护理的重点、难点及本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防范护理安全的知识传授给护生,随时提问和检查,放手不放眼,如出现差错,带教老师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尽快让护生熟悉本科各种疾病的护理常规,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技能,从而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灵活贯穿于实习过程中,并用通俗、准确、清晰的语言与病员有效的沟通,既提高护生的交流水平,又给予病员更多关爱,取得病员信任,提高病员对护生的满意度。
1.5.3护生完成实习量化:护生在科室实习期间完成实习量化,如基础护理(铺床、加药、静脉输液等),每个护生完成小讲课一次,每组护生完成教学查房、护理管理查房及工休座谈会各一次。带教老师进行点评。
1.5.4出科理论知识考核:护生出科前一周对他们集中进行呼吸内科常用护理知识以试卷的形式考试。了解护生对呼吸内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考核合格方能签实习手册出科。否则重学重考,直到合格。
1.6出科前召开护生座谈会:护生出科时召开护生座谈会,对护生的实习进行总结,同时护生按“优、良、中、差”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价,科内对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意见及时进行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
2带教体会
我科自2006年以来一直采取上述带教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具体体会如下。
2.1对护生的好处:通过我科严格带教、训练、考核,不但让护生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践,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到更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提高她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她们在实习生涯中体会竞争,体会挑战,养成较强的适应力和心里承受力,早日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为在毕业后的竞聘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1]。
2.2对科内防范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好处:2006年以前科内95%以上护理缺陷和投诉来自护生,2006年采用新带教方法以后,由护生引起的护理缺陷和投诉递减至10%左右;病员对护生的满意度由以前的50%上升至95%左右,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减少护患纠纷及差错事故发生。
2.3促进带教水平,提高护理质量:通过科学、规范的带教模式,加强了对带教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在临床护理中充分发挥她们的才干,让科内的护理水平不断提高,让患者得到更大的实惠。
3结果
我科在多年的带教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带教体系,既对培养出合格的护生起关键作用,又提高了带教老师综合素质,促进科内护理质量提高,同时在新形式下对护生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从多渠道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带教方法[2]。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内科,呼吸;安全隐患;意外事件;干预;护理
呼吸系统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2006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学,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原因中占(13.1%),在农村占第三位(16.4%)。随着国家基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呼吸内科住院人数日趋上升,如何快速有效的给予病人合理的内科护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呼吸内科护理经验,总结呼吸内科护理常见的风险及其对策,现报道如下。
1呼吸内科护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管理工作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是护理管理工作中衡量护理人员工作水平的标准,亦是优秀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大部分的护理管理检测只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其形式较为单一,考核内容多死板、无创新,导致对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技能的忽视,导致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预见性与协调性较差,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2心理护理形式化
每天护理查房都在说心理护理,但很多护士根本没有亲自到患者身边给予心理护理,关心了解患者的情况,要不有的护士就依靠学生去做,由于学生没有临床经验,沟通解释不到位,观察能力不够,患者的心理变化没有及时发现,最后有的患者割腕自杀了都不知道。
1.3与护理工作操作有关的潜在风险
护理人员在护理实际操作工作中,经常也会由于不注重细节而导致了一些潜在风险的发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肺性脑病患者由于使用呼吸兴奋剂,往往会出现躁动,这就使得使用的药液漏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拔除,药液外渗出之后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性的肿胀,甚至发生皮肤坏死。
2应对对策研究
2.1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重视管理呼吸内科病房环境,在盥洗室或过道里应有防滑提示的标志;发现地上污湿现象,及时予以清洁、擦干;病房设备管理带出现问题,及时与后勤部门联系,督促及时维修。
2.2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过硬的技术,及时果断的处理是架起患者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科室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学历等制定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计划,尤其加强对新上岗护理人员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核,使之能熟练掌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专科技能。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合格者才能单独值班。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急救技术,做到在工作中能井井有条,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鼓励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同时选派护理骨干外出进修。
2.3训练突发状况紧急处理
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由于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突发状况紧急处理的训练尤为重要。对护士定期进行突发状况情景模拟,反复加强应对练习,培养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意外突发,护士可以冷静思考,快速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安全有效的处理,具有较好的预见性和协调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3结论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效合理的内科护理对于预防与治疗疾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到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同时还存在不少风险,出现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或由于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逐一解决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完善服务意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水平,做好记录、沟通、操作、核对工作以避免风险
事件的发生。医院管理者要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人性化的护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范高丽.反思呼吸内科护理的安全与防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200
[2]杨冬梅,赵霄霞,刘海英.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11-12
篇5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运用PBL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但也有教育研究者指出,PBL教学方法因取消了基础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1]。有学者提出,未来的医学教育不应成为单纯的自学教育,在医学教育初期,PBL应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结合[2]。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在传统授课基础上融入PBL教学理念,联合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可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平台,探讨“强强联合”的实际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的实施
1.1成立教师课题组
本次PBL教学与双语教学由教师课题组成员承担,均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师组成员包括呼吸内科教授3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教授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学管理人员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学管理科)。教师组成立后,首先由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近3年的双语教学学生评价,然后进行师资培训,主要包括双语授课方法以及关于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的培训。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授课任务(含PBL教与授课)与病例设计,另有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出题任务,教师组内其他教授协助资料收集整理校对等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规范教学流程。
1.2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肺心病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基本病情,熟悉其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其教学要求是:①掌握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②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③肺心病的概念和主要发病机制。熟悉:①肺心病失代偿期的治疗;②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和健康教育。
1.3学生分组
参加本次教学研究的学生来自广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200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共234名,分为两大组,临床一组122人,临床二组112人。临床一组122人,分为4个小组,每组30-31名学生。
1.4课程教学设计
临床一组采用课堂双语讲授并融合PBL教学理念,教师组成员除了学习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外,还要针对教学大纲,结合肺心病的教学目的,设计病例,病例设计要求逐层深入。在正式开课前,每个小组选派1名代表提前1周与教师组见面,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细化重点理论问题,同时提供病例,确定好授课流程,根据课时情况确定好各小组讨论时间及教师讲授时间与点评时间。教师组成员要求临床一组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准备工作:肺心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产生肺动脉高压的原因;肺心病是心脏病变特点;由肺、心功能不全而引起全身多系统病变的特点是什么;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方法;长期家庭氧疗的适应症等。并结合病例进行具体分析。学生代表组织各小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查阅文献、集体小组病例讨论,各组学生代表汇总集体意见,最后在课堂上发言,发言内容涵盖一定的英语词汇。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
1.5课程实施过程
开课后,临床一组授课过程为:首先由各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根据具体病例分析,回答学习主题中的问题,由台下的学生进行提问及讨论,同小组学生予以补充,该阶段主要以生生互动及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最后在设定时间内由教师对肺心病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和重点内容讲解以及点评,指出学生不足及有待改进的方面。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两个大组均在课前及课后进行双语病例题测试,两大组的测试题不同,共15道病例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其中英文病例选择题为3题。测试方向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
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各大组课前及课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双侧)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临床一组授课前后比较
(表略)
3.2临床二组授课前后比较
(表略)
3.3临床一组、临床二组课前测试分数比较
(表略)
3.4临床一组、临床二组课后测试分数比较
(表略)
3.5临床一组、临床二组课前课后测试分数差值比较
(表略)
4讨论: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提到医学院所订的课程计划及教授方法应该确保学生能对自己学习过程负责,并为他们终身自学打下基础[3]。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备受关注,鉴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良好效果和自身优势,已被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校所认同或采纳。但也有教育研究者指出,PBL教学方法因取消了基础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1]。基于这种理论,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实践平台,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两种教学模式,均可使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差异呈显著性(P<0.000),临床一组授课后测试分数为8.4754±2.11728(满分15分),临床二组为9.2679±2.07074(满分15分),提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讲授,而测试题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听课的学生均可以较好的完成病例选择测试题;第二,两组授课前分数比较显示临床一组的成绩较临床二组低,差异呈显著性(P<0.009)。这点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有报道认为,应用PBL教学方式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都显著优于采用其他教学方式的学生[4];而且从本研究的课程设计来说,临床一组提前1周开始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查阅文献,集体讨论,而临床二组并未强调进行课前预习。从测试题的方向来看,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只要理解理论基础的重点,选择正确的选项并不难。但测试结果表明,授课前临床一组成绩较临床二组不但不高,而且低于临床二组。说明课前1周有指引的自学(预习)并未更好地使临床一组的学生正确理解肺心病基础理论要点。换言之,这样的测试结果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疾病重点知识的能力不足,学生常常喜欢在考试前等教师来划重点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教师实施给予的指引也需要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结果与周瑞等人报道一致,他们认为PBL教学适用于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毕业后工作的医生,对于学生而言,面对众多资料,常常存在“该学多少和该学哪些”的困惑,导致课前学习效率并不高[2,5]。另外,本研究还对临床一组和临床二组授课后测试分数进行统计,结果提示临床一组的成绩低于临床二组,差异呈显著性(P<0.004);同时,临床一组与临床二组在授课前后的成绩提高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P=0.964),说明融入PBL理念的传统双语授课模式并不优于传统双语授课。换言之,在课堂上,如果完全是教师讲授,时间充裕,理论内容分析更为透彻,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结合两组授课前成绩比较结果,可以认为,学生面对初学的临床理论知识时,并不能通过自学很好的掌握疾病理论要点,仍然需要教师进行透彻的理论讲解,才有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习效率。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2]。因此,随着PBL教学的不断推进,其应用方式也得到不断完善。例如在英国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选择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小班式PBL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方式[2]。#p#分页标题#e#
篇6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1】在呼吸内科轮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表现总结如下: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
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2】在中医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中医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3】在内一科实习一个月了,我深刻感受到心血管内科在整个医院,乃至人们生活中的至高地位。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者人们的健康,它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旦患病,就将终身服药,所以预防是很关键的一步。人们往往不注意这些,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危害的时候,才会前来就诊,尤其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在实习的这一月中,我对心血管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知道了:高血压病人来了常规要做心电图,拍胸片,做心脏彩超发现微小病变,还有实验室检查,治疗上不但要降压,而且还要抗凝,降脂,扩血管等等对症综合治疗。在实习的这一个月中,我也见到了很多的病例,比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心包炎等。对它们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这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让我很有深感的是:病人来了常规化验血糖,通过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尤其对于低血糖昏迷病人,如果在其它地方,也许就会给予高糖口服,这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也许还会造成病人死亡。这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实习学员学习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心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心电图分析是最基础的,还有心肺复苏,常见药物的运用,如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平喘药物等。对医师素质的要求也很强:
⑴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心血管疾病,发病凶险,危及患者生命,要快速进行抢救及治疗;
⑵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心血管疾病其起因十分复杂,要求医师应时刻关注疾病变化;
⑶要有十足的耐心 心血管疾病发展变化非常不稳定,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应及时并耐心的讲解;
篇7
诊断学课程内容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知识提炼和经验总结。它既概括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成果,又融入了当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尤其是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问世,为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保证诊断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引入了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检查在疾病诊断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使诊断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在前沿状态。这些新颖教学内容能高效吸引学员眼球,长效引导学员思维,有效内化学员能力,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使诊断学课程成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的首个兴奋点。
2创建模块化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提高临床技能
培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是诊断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配合“广义诊断学”教学模式实施,我们构建了“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急救技能和医患沟通技能”三个实践教学模块体系。旨在通过“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强基础;通过“临床急救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培养综合应急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临床基本技能”模块。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是诊断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模块教学目标是使学员掌握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在仿真人体上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十三项诊疗技术的规范操作方法。在模拟操作训练中,教员要对各项操作设置临床场景,重视操作过程中的医患沟通和临床思维训练。“临床急救技能”模块。通过诊断学的理论教学,虽然学生已具备急救基本知识,但如果没有经过模拟培训就直接床旁操作,是医疗安全和医学伦理所不允许的。因此,我们采用医学模拟手段进行“临床急救技能”模块教学。本模块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主要是临床急救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国际最新救援医学训练进展等。通过该部分学习奠定技能学习基础,掌握院内急救的国际诊疗指南标准。第二部分为基础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和方法均采用国际标准医学模拟训练课程。学员通过该部分的技能模拟动手实践,掌握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同步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技能。第三部分为高级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包括建立多种高级气道的技能,以及临床和创伤常见急诊病例的规范诊疗技能。授课方式是高级模拟人情景模拟技能练习及讨论。通过学习,学员能够初步了解急救相关的诊疗流程,提高操作水平,强化临床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技能”模块。近年随着医疗纠纷增加和医患矛盾加剧,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临床技能之一。因此,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构建“医患沟通技能”模块非常必要。本模块采取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医患交流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特定角色或某种疾病病人与医生进行交流,并进行视频记录,使学生事后可以观察自己的沟通技能训练情况,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训,使学员明确自己与患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诊断,沟通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诊断正确率就越高。而且,能否熟练掌握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不仅是临床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解决医疗危机和缓解医患矛盾的能力体现。
3改革诊断学考试方法,构建临床技能多站考核体系
如何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技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教学问题。近年我们对诊断学技能操作考试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性实践,收到良好效果。一是涵盖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内容及其评价指标12项,包括从医态度,职业素质,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规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二是制定统一、规范的技能操作考核标准,我们以“360度”考核评分法,制定了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其内容条理清晰、标准统一,既有各种正确操作方法,又有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三是进行“教师实践技能考核资格培训”,以避免不同教员、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模型考核情况下存在的评估误差,提高了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操作考核的客观、公正和公平。四是改革考核方式与内容,建立且完善临床技能多站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系统,从而进行诊断学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除此之外,作者等还进行了诊断学题库建设,并以此题库为基础开发出“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软件资源,其内容涵盖了所有临床课程,考试范围已扩大到各级医生培训考试、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等。每项考试都有“在线练习”和“在线考试”两个功能模块,该系统可以保证上千人同时在线考试。
4总结
篇8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58-01
就目前的护理工作看来,护理安全工作定义如下:在患者没有出现的各种缺陷以及损害(包括死亡),且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为基准,这里还包括生理结构以及心理结构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年龄过大的现象是经常出现于呼吸患者内科里的主要现状,且对于这种现象,患者很少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且疾病较为严重,发生病变的可能性也很高,上述几个方面较为严峻的情况,就要求护理工作者要在平时实施护理工作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强安全护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尽量使工作水平更为规范化,高效化,这就能把出现医疗纠纷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 目前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
1.1 首先,法律意识的极度缺失,导致了安全隐患的经常出现。不占少数的护理工作者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做,法律意识极为淡泊,这种淡泊导致了他们在工作时,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防范,且各种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时也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例如,在对病人进行拔出针头或者是接液的过程里,部分护理工作人员较为随意草率。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操作,缺少医学上规定的操作时要执行“三查七对”的制度,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失误,最终导致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的出现。
1.2 其次,操作过程不够规范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另一大原因。操作不够符合规定要求,是护理内科护理工作出现安全隐患的一大重要诱因,很多的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了护理缺陷。例如,经常出现与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吸痰操作问题,有些护理人员开机时佩戴了安全手套,在进行吸痰操作之后,再展开气管吸痰操作,这之间缺少了对吸痰管进行更换,很容易导致患者染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
1.3 之前没有充分的知识技能的培训,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很多护理工作人员并没有十分深入扎实地去学习呼吸护理工作的理论知识,导致在技能运用等方面不是十分熟练,所以难以对细致入微地,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在护理的预见性等方面也及其缺少经验,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护理人员,明显限制了护理成效的调高。
1.4 没有到位良好的应急能力。由于缺少足够长的工作时间,没有积累下来必要的工作经验,经验不够丰富,同时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的应急情况,缺乏协同性以及预见性,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导致种种医疗事故的出现。例如,在一例抢救中,患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上肢发绀症的症状,护理人员就需要依据医生交代的进行给患者进行吸氧的操作,提高通气量,减少CO2存留,纠正酸碱浓度平衡。等到患者病情有了一定的缓解,呼吸也有了缓和,但是患者的上肢末端热酒发绀且和原来相比并没有显著地变化。经过后期检查,原来的左侧上肢的血带并没有解除,原因是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密闭式强化周围经脉树叶,胸腔闭式引流以及雾化吸入和给氧等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同时还有强化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到达提高护理工作水平以及护理工作整体成效的目的。
2 有效预防呼吸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应对策略
2.1 监督管理制度应该进一步完善强化。完善原有的监督管理体制,是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关键点。要以此作为突破口,更加深入一步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漏洞百出的管理监督制度,分析研究其不足和缺陷,以史为例,对以往完善的体制,现今的经验加以借鉴和运用,并补充完善,以全面的科学监督制度促进护理工作的全方位开展。同时,要成立护理质控考核检查的班子,护士长作为代表,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做检查工作。采取随机抽查,提问分析等方式对问题进行考核,并量化积分,和惩罚等较为被关注的问题挂钩。
2.2 把重点相应分配到配套培训等技能提升方面。引进外来新技术,新设备的过程里,同时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基本技能的提升,侧重培训工作的开展,从而为以后各项新技术新设备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工作里去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自我护理意识的提高。在对临床病人护理的工作中,护理工作人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就要对工作人员加以培训。这里重点应该放在他们工作中常见的不安全的工作习惯的纠正,从思想上提高自我意识,又要增强防护措施,开展规范化的戴口罩,强化消毒,洗手等方法,对于血迹污染接触也要严厉执行防护措施,又要预防交叉感染的出现,学会保护自己的安全健康。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日常护理工作里,护理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法律意识,操作过程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缺少必要的能力素质,且没有良好的应急能力,与人交流沟通上能力有限等各种安全上的问题,一定要对这经常出现的隐患逐一分析,加以改善,具体落实改进措施,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对症下药,从而使预防和处置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胜平.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8,38(2):107
[2] 夏军.护理沟通在提高护理成效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0):143-144
篇9
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的一门临床学科,也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
它涉及面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是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课程。内科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医学类大学生的内科学课程,分为在校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在校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并且根据学校实验室条件开展尽量多的实践课程。临床实习阶段是指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年在学校的安排下进入医院,按上级医师指导,作临床诊疗实践。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贯穿于临床实践,解决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验证书本知识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内科学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传统的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围绕内科学的学习内容和特点,传统的内科学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基本态度方法”的“三基”教学和训练,为“实用型”人才的“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提供可靠的保证。
1)理论讲授法。理论讲授对内科学中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老师的讲授,掌握典型疾病的特征和防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生动活泼、逻辑清楚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用深刻的案例感染学生,教师通过讲授法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学生系统地接受理论知识。
2)自学指导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科书中对疾病的描述及防治方法尽可能选择是典型的,因为临床上的疾病表现是千变万化的,甚至有些疾病之间只有细微的变化,而我们的处理却要大相径庭
。
医学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良好的自学能力将有助于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学习,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自学指导法要求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等,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范围的阅读参考书,指导他们主动去自学、去思考,养成自学的习惯,扩大知识面。教师也可刻意布置一些书本中没有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自学,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3)实践教学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了解了一定的内科学理论知识后,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比如:支气管哮喘的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在病房见习,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掌握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学生对收集到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疾病诊断,并制定治疗措施。通过临床见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改革后的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2.1PBL
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的教学方法。现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PBL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PBL的目的并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解决问题,而是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根据PBL的组织结构和课程设置可将PBL分为经典PBL和非经典PBL。经典PBL是一种导师制的小组教学形式,在此模式下,以学科为界限的传统课程设置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具体疾病所编制的综合课程。它涵盖了医学领域中的很多科目,不仅仅是内科学。这样能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医学知识综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了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对于刚接触医学学习的学生来说不太适合,而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来说非常适合。
非经典PBL基本以班级为形式、学科为界限编制课程,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内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刚入门的医学生的学习,能分别学习好各学科的知识,为以后综合各科知识解决问题提供基础保障。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是一种公认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各领域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能合理地避免传统讲授法造成的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枯燥无味等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领域的教学专家对案例教学法有着不同的界定。
对于内科学的案例教学,我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内科学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提供一个真实或模拟的典型病例让学员置身于医生的角色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借助案例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运用学习中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仔细分析病例中提供的各项指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最终优化实施方案的教学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的实质是精选出典型的案例,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更能被学生接受,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3多媒体教学
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各行各业都有了一个大的变革。工厂工人越来越少,转而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医院中医生写病历、开处方也越来越现代化,不用纸而是直接在电脑中输入、传递;在教学领域,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引用,使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发生着变化。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演化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网络为硬件载体,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结合起来,以单一或集成的方式展现出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教学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模拟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发展过程,使病例更加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心绞痛的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冠状动脉的病理改变,通过视频演示心绞痛发作的典型表现,胸痛部位、诱因、缓解方式等,为讲授提供感性材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心绞痛特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
篇10
关键词: 内科护理教学 存在问题 处理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目前护理专业主要有中专、大专、本科各层次,学生素质差异大,在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均有较大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与初高中的教学环境不同,再加上护生对专业缺乏认识,导致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2.内科护理专业方面。内科护理学知识面广、内容多,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其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神经、内分泌与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主要研究的是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编排各疾病概述、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较抽象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教学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在目前的护理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处理对策
1.针对学生生源差异大,整体素质不高,对专业缺乏认识,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有因材施教、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规范课堂管理制度。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出现问题时学生的表现尤其值得分析,从中可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学习成绩差。这就要求老师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不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不以减小学生的差异为目的,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的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可能会更大,但并不是教育的失败。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更好的认识。随着护理学科的迅猛发展,其最新体现的先进化和国际化对护士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校除必修课外,还应增加选修课及讲座,如护士礼仪、美学基础、人际关系学、护理伦理学、基础写作等课程,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让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丰富。在新生入校后,护理教师要做专业思想教育,使之对未来的职业充满自信和热爱之情,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现代护理工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外,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评判性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进取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素质是护生认识护士、了解护理专业的窗口,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信念、职业纪律、职业风险意识,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以模范的行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教育和感染学生。规范课堂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白脱离了初高中的应试教育,并不意味着绝对自由,仍需接受基础文化、人文社会知识和职业教育。加强教学质量考核,在学期结束时,通过笔试、实践考核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内科护理学知识面广、不易掌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巩固学生记忆。教学过程中,采用病案分析、标准化病人及临床情景教学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护理问题,让学生多接触典型病例,获得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同时用实践经验考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临床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在教学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的护生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的高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以往的“专制型”教学形式应被“民主型”取代,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护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临床护理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主要使用知识传授与自我学习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实训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运用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实验及实践活动的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内科护理学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一个生动的、模拟的教学情境,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振藩.怎样讲好临床医学课[J].滨州医学院学报,1980(02).
[2]林静.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1).
- 上一篇: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 下一篇:工程进度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