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提升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09 16: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的提升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关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对学生的性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刚刚完成初中学业,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很多学生独立性差,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周围事物变化敏感,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方法是学生能否吸收理解新知识、建立独立的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应试教学的影响下,教师一般将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往往讲解得较为简单,只要学生得出的答案与参考书中的一致就行了,很少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实际上,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发现作者的原意,还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来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平等、民主的阅读教学环境,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适宜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感受和见解才能够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摒弃“填鸭式教育”的传统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基础,贴近学生的思维,避免知识过于抽象,让学生能够与教师站在一个平台上面对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开放话语权,鼓励学生多开口,多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耐心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都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多与学生沟通;走到学生中间去,用真诚、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特别偏爱优等生,对后进的学生更要倍加关心,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对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及时赞美、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阅读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阅读活动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主动学习过程,是学生与文本思想观念融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作者人生历程的理解。在阅读中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意境帮助学生接收文本中所传达的信息,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利用起来,在多媒体中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者作者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文本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精心设计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是搭建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只要教师设计的问题合理,学生就可以完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目标。在相关问题的设计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分析和设计问题,努力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思考。同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阅读文本中蕴含的含义开展小组之间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倾听学生的观点,对于学生理解偏差的地方及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修正,在适当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中,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热情。
四、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完成经验的积累
阅读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平时阅读量的积累,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只有打好阅读基础,多积累相关的阅读经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中蕴含的信息,才能实现阅读和写作等相关能力的本质提高。因此,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教育以外,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后阅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完成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学作品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得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要读鼓励学生阅读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例如:建议学生将所读文学作品中的词汇或者优美的文本抄录下来,不断翻阅;建议学生对所读文学作品进行有感情的阅读,训练自己的语感。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学生的涉猎范围,教师可以成立小型的“班级书友会”,即动员每一个学生捐出一到两本书籍供大家阅读,这种“班级书友会”不仅可以让学生阅读到更多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五、以人为本
高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应该完全为考试服务。教师一定要树立以人文本的意识,万事都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考虑到学生的难处和实际需要,减小学生的精神压力,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校应该协调好学生知识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的需求三方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07).
篇2
【关键词】阅读能力 兴趣 激发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81-02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手段,阅读能够开阔视野,使知识更具体、更充实,为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有人说:“语文教学中阅读就是一切。”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阅读能力是一种感知、吸收、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一 培养兴趣,激发阅读的内驱力
“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1.巧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与人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材多为以文叙事、以文抒情、以文状物等,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等,把静止的文字形象化,使文字所写的生活现象活跃在课堂上,体现在学生的身上。这样通过把握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课堂情境,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此外,教师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置于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教学环境中,如为了修改病句,教师可以在板报中设计一个“病句医院”专栏,把学生易出现的病句用彩色粉笔写在专栏内,作为“病人”。让学生自愿报名当“医生”,给病句“治病”,并找出“病因”,对难辨的病句,还鼓励“医生”们“会诊”。这样“治愈”一个“病人”就消灭了一个病句,而且“家喻户晓”,根治能力强,“毛病”“不易复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特点、富有艺术魅力。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如引人入胜的讲述、扣人心弦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要随机指导、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3.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精心备课,不拘泥于教师用书、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成功和进步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乐趣;优秀的教师总是精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有答对的机会,不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而不是一味的“敲警钟”,施加精神压力。
4.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孤立地讲授新知识,要善于深刻地把握教材,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如识字教学中以基本字代合体字、形近字比较、同音字归类等,句子成分的分析与扩句、缩句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5.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兴趣
迁移可用于动机的培养,也可以用于兴趣的培养,如句子的仿写,作文片段的仿写、续写,请假条的书写,课外活动中板报的编辑等,都可以使他们逐渐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依托教材,授之以渔
1.整体把握,巧用信息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阅读课文后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的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2.确定区域,圈点批注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课后思考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内容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养成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3.抓住关键词句
离开了原材料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问题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三 挖掘语境,联系上下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多数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就需要在挖掘语境,也就是在联系上文这个细节中下工夫。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时,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中的“道”,指道路;“志同道合”中的“道”,指道理。“和盘托出”中的“和”,指全部;“和风细雨”中的“和”指宜人的东西。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中,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主要是一词多义现象。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他收到远方朋友的一封信”中的“封”是作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密密层层的树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中的“封”是封闭的意思,表示枝叶繁多。再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见教”,称“岳父见教的是”。在文言文中更是常见的。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即,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不知所云。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有偏差。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授之行之可效的技巧,那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将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问题学生”行列。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为此,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已刻不容缓,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
关键词 小学体育 问题学生 身体素质
“德智皆寄予体”,健康是一切素质的生长点。与和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不同,“问题学生”和体育教师的交流不像坐在教室举手发言里那么死板,气氛也不是那么严肃,并且和老师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多。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该如何保障体育课堂教学顺利的进行,并且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二)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感受,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积极性不够,体育运动能力较差。
(三)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等)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不够勇敢。
(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因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五)心理矛盾,情绪不稳。“问题学生”一班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
(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惰性思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方面。个体的差异是受到遗传因素影响的,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难以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因而学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几个方法
(一)课堂教学要力求保鲜。鲜在:教学内容多样化、兴趣化、循环化、生活化、层次化、人文化、地域化、持续化、有效化、互动化、嫁接化、终身化。
(二)要立体裁剪,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正面引导。充分考虑“问题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要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问题学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问题学生”的帽子,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唤起他们获得对成功的渴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
(四)团结协作,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模式。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可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六)及时评价,耐心指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在教学与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在体育课堂上,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十分可行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表扬。
(七)要开展不同年级中的互动,家长、学校、学生、社区联手以及体育教师与心理、校医联手活动,耐心施爱。给“问题学生”开出合理的运动处方、营养处方以及医药处方。
(八)建立小组合作卡、运动达标卡、评价卡等。
(九)建立督察、评比机制。
篇4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才能更加自如。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基本上也就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的愧疚,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能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出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就基本没问题了。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
1.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起来,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进而产生独特的体验。
2.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非常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儿子平凡而又令人回味的深情,体验到亲情的美好。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还应在课余时间里,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满足感,还能促进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不断闪现,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篇5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课文;朗读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学生能用英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read loudly and clearly)是指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朗读材料清晰而响亮地念出来,从而把其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朗读课文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朗读课文有助于小学生记住和巩固英语课堂所学的知识,是一个充分调动学习者视听等各种感觉的过程,可以达到综合记忆的效果。因而,朗读课文有助于小学生记住和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
同时,经常性的、持之以恒地朗读英语课文有助于小学生获得丰富的口语词汇、掌握句法结构知识、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听觉体验,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我国英语界老前辈范存忠先生曾说过:“早晨一起床,学生们就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假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可见,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增强和朗读课文是分不开的。
朗读英语课文还有助于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英语是一门比较“公式化”的语言,很多的句型都有固定的“框架”,学生把某些例句和文段读熟了,这些句型或文段的语法“框架”就会在学生的脑袋里留下印象,并逐渐变得“根深蒂固”,等到需要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平时自己读得滚瓜烂熟的句子呈现在纸上。笔者在教授“My favorite animal is the panda.”这个句型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至少读10遍,然后和同学互读至少5遍,结果在下一节课检查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在做了这项作业的学生中,大部分都能用“My favorite...is...”这个“公式”来写一些句子,如:My favorite flower is the tulip;My favorite tree is the kapok;My favorite day is Sunday.等等,而没有做作业的学生则嘴巴“生锈”,说尚且吞吞吐吐,颠三倒四,话不成句,更不用说写了。
然而,在教学工作中,本人发现城中村小学生对课文朗读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英语课文的朗读。大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听读课文的作业,有的甚至不把“读”当作业,在家长问起时就以“英语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来搪塞家长,家长也没再追究。再则,部分小学生朗读英语课文时,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集体朗读时是“唱读”的,拖音很厉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看课文,随便发出个声音“混”过去;还有的学生朗读课文时根本就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嘴唇稍微动一动而已。这样长期下来,有的学生的嘴巴非常“钝”,单词咬不准,句子读得困难,课文就更加读不通了。如何提高城中村小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呢?本文对如何提高城中村小学生朗读英语课文的能力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小学生朗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1.让学生多听录音,多跟录音机读
小学课文的录音大多是由英、美等外籍人士录制而成的,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规范、纯正,初学英语者应尽可能多听、多模仿,增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彩等。语言学习的规律证明,没有足够的输入(input)和积累就不会有有效的产出(output),所以学生一定要多听课文录音,多跟读,取得了“输入”,才能“产出”规范、纯正的英语。然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而听录音又比较单调枯燥,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要求学生听准了再开口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因而不能听准正确的发音,导致发音不准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前一定要仔细听示范,养成先听准发音再开口读的习惯。只有模仿准确了,才能把英语课文读好,提高自己朗读课文的能力。
3.养成及时复习课文朗读的习惯
心理学家证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学过的课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复习,很快就会被忘记。因此,让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抽15分钟左右的时间听读课文至少3遍,以及时巩固课文。但是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教师除了要给予检查和鼓励外,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如教给家长监督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家长及时反映学生在家中朗读英语课文的情况等。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文朗读,带给学生朗读课文的乐趣
小学生普遍都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同时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文朗读活动,使学生乐于朗读英语课文。
1.表演法
小学生普遍都爱表演,爱表现自己,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对于对话课文教师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把课文演出来。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把课文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如不同年龄的人物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读,不同人物的性格用不同的语速来读;还要注意人物的不同感情。长期下来,学生朗读英语课文的能力就会慢慢得到提高。
2.竞赛法
竞赛法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对提高学生朗读英语课文的能力同样有效。教师可以“举办”一次“PK”大赛,提供课文,看看谁能读得最好。“PK”是近年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学生都很感兴趣,于是纷纷“摩拳擦掌”,自动自觉地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好,以便能和自己的同学一比高低。
三、配音法
目前很多小学英语教科书都配有同步的光碟。这里的配音,是指让学生观看带字幕的课文配套光碟,关闭其声音,然后让学生尽可能模仿原声给画面配上声音。这要求学生对课文对话非常熟悉,能准确朗读课文,而且语音语调和朗读的速度都尽可能跟录音相似,这看似不难却也不容易,教师可充分抓住学生那种“也许我一努力也能配得很好”的心理鼓动全员参与,于是大部分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在这要求的促使下,学生课后就会主动朗读课文,纷纷自由组合对着配套光碟读准每个单词,注意每个句子的语音语调以及朗读的速度。检查学生配音的时候,每次选出几组同学分别给无声课文配音,让其余的学生作评委,简单点评每个“配音员”的表现,这样轮流给学过的课文配音,每个学生都有了目标和动力,因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将有展示的地方,还会得到及时的反馈,对课文朗读的兴趣和朗读课文的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四、唱双簧法
对于一些动作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运用“唱双簧”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多朗读课文,从而提高朗读的能力。两个学生为一组,仿照“双簧”的模式,前面一个学生做动作和口型,后面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达到有默契的效果,无论是前面的学生还是后面的学生,都要反反复复地朗读课文。而“唱双簧”通常是让人捧腹大笑的,学生在“唱双簧”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朗读课文的能力,还收获了学习的快乐。
总而言之,提高城中村小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提高认识,引导学生明确朗读课文的重要作用,在与家长取得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多听多读,并养成良好的朗读课文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英语课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冬梅.浅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英语朗读的能力.
篇6
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人格教育时,要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从学科属性来说,高中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征,是开展高中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1]。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人格教育与高中语文的深度融合,要注重课程设计,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突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进而实现人格教育目标。
一、人格教育与高中语文的关系
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人格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开展人格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高中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人格品质。在高中教学科目中,语文是重要的基础系科目,从学科性质来看,具有极强的人文和道德内涵,涉及到很多道德评价标准,蕴含大量的人文知识,依托高中语文开展人格教育,可以让人格教育更加“接地气”,也更容易减小学生的抵触心理,提升人格教育效果[2]。
二、在高中语文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高中语文领域实施人格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人格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逆反心理,同时辨别是非能力也不够强,如果引导的不好,很容易出现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因此,在高中语文领域开展人格教育,可以实现渗透式教育,提升人格教育的效果,强化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2.有利于提升素质教育效果
在高中语文领域中实施人格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提升素质教育效果。人格教育中的很多理念和思维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帮助,在人格教育中,涉及到很多方法论的内容,这部分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3]。因此,在高中语文领域开展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总体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领域的实施方式
1.注重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高中语文学科与其他教学科目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具有极强的人文特征,语文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更为明显,同时也更为关键。在高中教学体系下,其他数学、英语等学科具有较强的方法性,教师教学主要是开展方法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语文学科更强调观念和理念的传授,所以教师本身的人格与思维,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依托高中语文学科开展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言行,因为其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开展人格教育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信服,才能实现人格教育的目标。
2.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学资源
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开展人格教育,要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学资源,通过典型课文的讲解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向学生传递健康、积极的价值观[4]。举例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可以开展人格教育的文章,比如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就具有极强的人格教育价值,通过开展教学,不仅可以阐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通过也能通过演讲者的反抗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斗志,鼓励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中语文也与多媒体教学设备深度融合。在高中语文领域开展德育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加立体、充实,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减小学生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可以实现高中语文人格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此外,通过互联网教学,还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现代教学设备作用。
篇7
1.1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将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情感认知实现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协调起来,实现均衡发展。可以借助于一般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课堂目标加以实现,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及有进步。具体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在学生认知上、情感上及技能上。学生认知上主要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少知到多知、不会到会;情感上主要表现在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不热爱到热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技能上主要体现在学生从生疏到熟练及灵活运用。这些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最基本的就是提升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兴趣,实现学生主观能性,同时最根本的是一种体现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做好后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工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此外,教师还应该做好自己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师过程中来,最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1.2贯彻“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贯彻“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首先需要树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意识,切实提高阅读审美能力。教师不能够停留在高中语文现代文分析、试题讲解层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应该给予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怎样的方法和技巧、如何实现最有效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而不是牢牢锁住学生的考试分数。其次,教师需要加强业务方面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对于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深入到文章中,设身处地的了解当时作者写作的环境、情感情况,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也结合自身的感悟与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有传递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强化课堂有效引导。通过前期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征的全面了解,制定出一个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
1.3坚持教学反思,强化自我评价
坚持教学反思,强化自我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及创新意识,进而实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高中语文现代文大都具有思想深邃、笔法灵活等特点,仅仅是泛读是不可能形成自身独特认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定期反思教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和质疑教学构想,及时找出教学过程中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原因,进而深入总结,找出改进和修改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正确有效的评价,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形式进行检验、校正,例如让学生写读后感、随笔片段、经典模仿等等,形成对现代文的直观感悟,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双赢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
2结语
篇8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03
1 前言
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来看,课堂教学是重点内容之一,只有对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语文教学成绩不断提升。基于这一认识,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就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积极构建高效课堂,使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后可知,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应从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入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高中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2 高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应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倡导师生平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但是老师的指导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教师应分析教材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同时编写详细的教案,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书本内容,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2.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语文基础不同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考虑,应在充分了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做到分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3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通过了解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在原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 高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应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特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构建高效课堂,就要努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通过质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在课堂中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一点来看,高中语文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取得积极效果,就要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入手,使学生能够在质疑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也使老师在学生的质疑中采取更加严谨的态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老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均有收获。
4 高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4.1 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高中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有善于打破定势,学会换位思考和反向思维,才能起到拓展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为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反向思维的能力。
4.2 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
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只有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
4.3 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疑难点,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高中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书本知识,同时立足书本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对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需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瑞芳.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2]李明伟.浅论作文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N].科学导报,2010.
[3]吕海庆.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N].学知报,2010.
[4]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王艳杰.高中语文创新性写作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阅读目标;阅读量;阅读书目;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90-02
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加强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也成为题中之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提出了如下要求:应积极扩大阅读视野,具有较为广泛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还应学会如何自主、正确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虽然有这样的要求,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课外阅读并未真正引起高中生、家长及语文教师的切实关注。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沉重的学习压力和高考负担,大部分高中生及语文教师均将目光集中于语文教材的W习及相关练习上,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也极少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变得越来越不乐观。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变得多元化,学生的阅读内容也变得纷繁多样。这些变化,使得语文课外阅读的价值重新被发现,使得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必要性重新被认定。基于此种情况,相关教育者需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策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从而有效促进高中生的课外阅读。
一、有效确立课外阅读的目标
要想真正开展好课外阅读,首先必须确立有效的课外阅读目标。课外阅读目标,一般可分为学生课外阅读目标与教师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目标两大部分。第一,学生课外阅读目标。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目标应为:通过课外阅读,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充分体验到课外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外界进行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审美素养的提升。第二,教师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目标。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目标应为: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充分调查与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应逐步总结与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策略。要稳步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设立上述课外阅读目标之后,学生可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二、提高师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与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未形成切实、准确的认识与理解。应该怎样提高师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呢?第一,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充分认识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唯有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除此之外,学校对高中语文教师也应提出一定要求,要求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广泛、有效的指导。教育局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时,也应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一定重视,并积极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指导。第二,要提高高中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更能扩大对外界的认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审美素养等。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经常提醒高中生要不断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当高中生和高中语文教师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后,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方能稳步开展与实施。
三、有效确定课外阅读量与时间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假如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过大,无疑会占据过多的学习时间,不利于高中生正常课业学习的开展;若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过小,则无法取得预期的课外阅读成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明确规定:高中生每年的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一百五十万字,每年至少要阅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或者其他文本。因此,高中生应严格依据该要求积极进行课外阅读。高中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方面,也应给予科学指导,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进行十五分钟的课外阅读,每月至少阅读半本书,每年至少阅读五本书。如此一来,就可以轻松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在每周单独抽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从高中语文的具体教学时间与任务安排上看,高中阶段抽出少量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具备条件的。
四、积极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从古至今,优秀书籍不计其数。其中,有优有劣。为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开展课外阅读,避免一些劣质书籍影响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生阅读的二十部作品必须积极推荐。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推荐其他一些优秀书籍。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阅读书目时,应与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有效结合起来。例如,执教《边城》一课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完整的《边城》小说;执教《雷雨》一课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完整的《雷雨》小说;执教《荷塘月色》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完整的《朱自清散文》等。这种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方式,不仅可以扩大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中生加深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应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推介,诸如《围城》《文化苦旅》《冰心文集》等。与此同时,还应向高中生积极推荐一些知名报刊,比如《读者》《意林》。
五、结合多种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对高中生进行有效指导。在具体的课外阅读方法上,学生应重点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1)粗精结合,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积极指导高中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学生尤其应做好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比如,阅读《红楼梦》时,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故事情节时应快速浏览;在理解人物塑造手法时可逐字阅读、细细品味。只有将粗读与精读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成效。目前,很多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或仅采用粗读方式,或仅采用精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方法均是不科学的。因此,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指导高中生做好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粗读与精读,将粗读与精读有效结合。
(2)做好笔记,提高阅读能力。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积极做好阅读笔记,做阅读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成效。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经典名句,这些经典名句对高中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学生若能在阅读时将这些经典句子记录下来,并在之后进行反复阅读、揣摩,定然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重点提醒高中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读书笔记能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提升文学素养。
(3)定期交流,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为高中生搭建课外阅读的交流平台,如建立QQ群或微信群等,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心得、交流课外阅读方法。在QQ群或微信群中,学生要积极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摸索出的一些好的阅读方法,供其他同学借鉴。对于一些在课外阅读中摘录的经典句子,也可与大家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教师通过QQ群或微信群,可以及时指导高中生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并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4)持之以恒,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只有做到持之以恒,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在日常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督促高中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高中生只要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必将会由量变发生质变,产生理想的阅读成效。所以,无论是高中生还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均应做到持之以恒。
(5)阅读展示,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督促高中生写课外阅读心得。学生写的一些较为优秀的阅读心得,教师应将其张贴在班级阅读栏或学校的公告栏中,让其他同学进行阅读、体悟,从中获得更多有益的课外阅读体验。这样的做法,对那些阅读心得写得较好的高中生而言,是一种积极的鼓励,可以鼓励他们在今后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可鼓励其他高中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写课外阅读心得,从而不断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6)鼓励发表,提高阅读能力。S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报刊的发展也步入一个新的台阶。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应积极鼓励高中生根据课外阅读所得,撰写文章发表在相关报刊上。学生在报刊成功发表作品之后,他们无疑会增添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动力,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会更愿意将读书心得写出来形成文章,这势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目前,很多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并不强,这样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促进高中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提升课外阅读能力。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促进更多高中生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不断提高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成效,教师应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有效确立课外阅读的目标,提高师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有效确定课外阅读量与时间,积极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粗精结合,提高阅读能力;做好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定期交流,提高阅读能力;持之以恒,提高阅读能力;阅读展示,提高阅读能力;鼓励发表,提高阅读能力。只要能认真完成上述要求,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必然会不断提升。事实上,有效促进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策略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面,在具体过程中仍有很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和把握。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到高中生课外阅读策略的研究中,不断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延平.反思与开拓――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4(06).
[2]邹金桃.手机阅读引入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摭谈[J].课程教学研究,2012(02).
[3]秦俊巧.论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重要意义及指导方法[J].语文建设,2012(14).
[4]张健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10-01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中国古文化知识的理解均具有积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作为新课改后变革相对较大的学科,备受社会各界重视,特别是随着高考改革后,语文在高考分数的比例增加,使得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非常重视高中语文的学习。
传统的高中语文学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都陷入记忆与背诵、试题和授课的应试怪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和积极性的发挥,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评价在当代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缺少必要生机。如何在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下,提升现有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已经成为课改后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以更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由于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高考考点知识的掌握上,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满堂讲,满堂练,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与学生之间唯一的链接纽带便是知识,在这样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中,使得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新课改实施后倡导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倡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教学的地位放在育人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后面。因此,为了培养出更多出色的社会人才,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建设人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淡化知识教学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与份额,转而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增强以及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等,只有具备这些社会人所拥有的基本素质,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胜任未来的社会工作,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更好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市场经济主要特点便是竞争,为了更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需要社会人才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因此终身学习成为当下社会人的主题,为了让学生尽早养成终身的学习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的教学方法,转而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独立学习方法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施并非是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而教师置身于学生的学习之外,这样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便失去了培养意义,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课堂学习的进行,给学生设置一定问题,让学生带着一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不断地学习与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民族只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民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国内创新文化的重视以及学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了在高考中考得高分,学生只需将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某种角度上传统的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考察基本没有,因此,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会将侧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于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偏低。创新与发展是国家前进的永恒主题,在现实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向学生进行灌输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系统学科知识,而应该从点滴做起,提醒学生注意政治教学的知识点,并针对知识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建议,敢于挑战权威,向一些权威和学术理论提出异议,摒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独立思考,仅仅是人云亦云的学生。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学生现实语言的学习以及文化知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走入歧途,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高中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以更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更好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教学措施的实施,来改变现实的教学方式,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出优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