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8:0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频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继承传统——客串童话
将童话故事(如“画中人”)客串于拼音教学,能使枯躁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P36那幅图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1.在一张神奇美丽的画中,有许多可爱的音节娃娃,它们一个一个地走下来,帮助我们学习拼音来了。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生一一读),师粘贴在黑板上。2.现在它们该回家了。可是,它们来得太急,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能帮助它们找找家吗?你是怎样帮助它找到的家?(训练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画中音节娃娃回到家后,这幅画就挂起来了,画上变得热闹起来。你能想象出五个音节娃娃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故事吗?(生展开想象编故事,学得兴趣盎然。)
二、移花接木——插入新闻
10月8日,是中国队阿曼队进行足球出线比赛,也是全国球迷瞩目的一场球赛,中国队以1:0提前两局获得出线资格。第二天上午学拼音部分P36~-二、三两题。在复习声母/顷序的基础上,我将这则新闻巧妙地插入这两道题中,丰富了学生接收的信息量。我是这样穿插的:1.声母妈妈都是球迷,字母王国的国王为她们买了23张球票让它们有顺序坐在体育馆的座位上。先帮国王点点名,看看是哪些声母妈妈迟到了?(生口头填空)国王请你们再帮一下忙,给这些迟到了的声母妈妈照张相片,曝一下光,你会吗?(生填进所缺声母)2.师:中国队终于以1:0大获全胜,提前两局出线。到2002年,我们男足终于可以冲出亚洲,参加梦寐以求了四十多年的世界杯足球赛,23位声母,既兴奋又激动,她们快速冲到绿茵场上,站成这样的队形,以特有方式庆祝。(生问:为什么这么乱?)我说:乱吗?按它们排列的顺序描出这根带子,你就可以发现他们庆祝男足出线的特有方式。(生快速连线)一学生叫起来:啊,她们站成了一头大象的形状。大象正摇旗高喊:中国出线了!
故事编到这儿就结束了,可学生的情绪还沉浸在与声母妈妈一样的激动兴奋中。他们激动地回顾了昨晚观足球赛时家人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非常自然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有机连缀——创作故事
篇2
廖振林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间时与学生交流,课后给学生30分钟答疑解惑[1]。吴亚欧尝试了教学互动的模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推选两位同学上讲台讲授课程内容[2]。姜凤良运用知识框架结构教学法、图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3]。彭池方对食品免疫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挑选和重组,采用比喻法、联想法、对比法、回顾经典实验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4]。匡华等运用“三环教学法”[5],从生活实例出发,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食品相关的免疫学案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免疫学概念的感性认识,以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6]。姜春鹏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使授课内容贴近专业方向,增加了趣味性教学内容,注重各知识点的联系,将实验、实习和科研带入教学[7]。教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但是,我们认为以上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1)虽然提问和启发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限于课堂上知识资源和时间有限,加上学生自身免疫学知识匮乏,学生很难对提出的问题和启发有深刻的回答。(2)教学互动模式能使学生在上课前积极准备备课笔记,提前备好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可成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讲课时,其他组学生由于缺乏课前学习,难于引起思维上的共鸣,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限。(3)虽然教师们注意到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关注教学中的问题与生活中平常事之间的联系,但没有推动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和联系,是老师将这种有机联系带入课堂,因此对提高食品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有限。(4)“三环教学法”是从教师出发,以讲清概念为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限。以上方法针对免疫学中概念众多,联系复杂、内容晦涩难懂等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使教学内容简明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3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
目前在食品免疫学课程方面还没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报道,因此在食品免疫学课程中有必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研究应包括三个方面:(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构建包括问题设计、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四个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中问题设计为重点。(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探究方法、收集信息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结探究结果等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以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定性评价为主,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认知水平的定量评价为辅。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从学生面对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连续的反馈,以便做出适当的学习活动计划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修改,需要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问题情境设计是探究式学习方法成功的关键。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是保障探究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探究性选题很肤浅,缺乏新意,则探究式教学就只剩下形式,学生也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而又有一定难度和新意的选题,使选题发生的情景和现实问题类似,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才能激发出联想思维和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新知识,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4小结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行为;学习方式
教学行为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办法,是在教师自我监控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为了解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哪些变化、还存在什么问题,研究基于对“贫困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的调查,以山西省忻州市贫困县的中小学为调查范围,从教师、学生、校长三方面调查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以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策略。
一、调查结果
从调查的数据,我们既可以发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也可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面
1、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
有82.29%的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经常拓展,有自己的补充,重点、难点突出。这充分说明新教材确实体现了生成的特征,突出了新教材所强调的教学过程中的创造与补充。但有17.71%的教师“照本宣科”,不对教材作深入钻研与分析,满足于条条框框的知识讲授,资料贫乏,讲课思路较狭窄。
2、在教师关注点上
一是从关注学生考试结果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表现为有82.1%的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把目光集中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二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问题。61.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仅关心学生回答是否正确,而且对思考过程、回答结果有无创造性更为关注;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关注知识的掌握,有39.1%的学生认为教师更关注教师能力的发展。这说明还有三分一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没能扭转过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
3、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及时间上
布置课外作业和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有助于巩固课堂和检验书本知识,有利于因材施教。调查显示:有2.08%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从来不辅导学生;一周辅导学生1-2小时的占教师总数的36.46%;有84.38%的教师感到新课改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如表1。
中小学教师辅导时间的缩短,与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符;工作量加大,使教师对新课程研究很少,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程序,对三维目标难以顾及,忙于应付,疲于备课。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
新课程观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生命。课改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身心、个性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结果如表2。
调查表明,近一半学生认为作业量不多,用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为了提高听课的针对性,70%多的学生能提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约有50%的学生认为作业量较多或非常多,这说明部分教师还没有改变教学方法,仍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效果。有10%的学生不能提前预习功课,学习盲目、被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激发起来。
(三)教师自我反思方面
自我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调查显示,有28.13%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很重要,每节课后都写授课体会与感受;有38.54%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一般情况下都要写;有30.21%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只能偶尔进行;另有3.125%的教师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从没有反思过,且此部分调查对象集中在农村初中。这说明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作用认识不足,所以不能自觉地进行,甚至从不反思,这势必影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四)合作学习方面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把能否进行自主、合作或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行为的标志。于是,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师达61.2%,“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异常“活跃”。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及时肯定学生的长处都是可取的。但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时髦”的外在形式,学生能懂的要学生分组讨论,能独立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合作,能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学生有探究欲望时,为赶时间,71.2%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直接讲述,告知结论。这致使学生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性,体验不到分工协作的快乐。
二、原因分析
造成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新课程理念模糊
课程理念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表达越明确,把握越准确,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越强。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已深深扎根于部分教师(占1/3)的头脑中,这自然会干扰、阻碍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的吸收。在他们的认识中,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成绩。因此,不顾学生的实际与感受,将学生作为接纳知识的容器,随心所欲;一味地向专家学习、向权威学习,视专家、权威为标准、真理。另外,还有15.63%的一线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过于理想化,不分学科的三维目标过于泛化,这必然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二)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流于表面形式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的对课程理念、课程管理体制以及课程实施的深刻变革,更加需要全面、深刻的教师培训来保证。但是,目前教师的培训针对性不强,一般限于专家的集中讲授,表现出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与教师的实际要求不吻合。例如:当前主要是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地市级或省级教师由省级教育学院培训,县级教师由地市级教育部门培训,农村教师由县教育局来培训,且近90%是采用专家讲授、集中培训的方式;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的讲授仅占10%左右,且对教师如何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缺乏引导与监督,从而使教师的知识源头缺乏活水,知识陈旧或行为茫然。
(三)教师压力过大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这类学习方式一般适用于小班教学,在大班或复式班运用,教师需要更认真地设计,在备课与方法上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忻州市有国家级贫困县11个,占全国贫困县(35个)的31.43%;目前小学中有复式班的学校占总数的61.1%,复式班占总班数的20.64%,复式班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31.2%。再加上对学生能力、主体性的培养,教师难以适应。此外,经济的贫困导致大多数教师工资待遇低,生活负担重,经济压力大,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四)教师职业倦怠感较强。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工作在高度压力下的教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长期的压力和倦怠不仅造成教师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同时也影响着教学水平。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绪衰竭,即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每天机械奔波于家庭与教室之间;第二,非人性化,即教师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第三,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评价降低。高年龄、高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年轻教师,小学教师明显高于中学教师。如此消极的心理状态显然难以有合理的教学行为,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五)评价体系滞后
评价体系,尤其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学行为。在升学率至上的今天,“学校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而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又担心孩子考试成绩,两相权衡下还是多以升学为主要追求。个别学校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受到家长的强烈抵制;每年一度的评优、评模、晋升职称等常规工作,仍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如此评价标准下的教学方式自然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评价制度的滞后与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瓶颈。
三、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对策
(一)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首先在于其能够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这方面,除了教师自学新课标外,学校还要通过培训、观摩录像等多种途径,使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蕴含的时代内涵和本质要求,从内心深处树立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切实转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激发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内在动机与热情。
(二)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由人类的主体性构筑而成,需要教师对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教师真正改变教学行为的前提,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实践、能力结构、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教学结果等,它是基于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的强烈愿望,以教师的教学需要和个性特征为前提,“它指明了处于教学实践中的人,应该审视教学过程,反思自身行为的合理性程度。”有反思意识,才能以教学主体的身份投入教学之中,对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不断地促使自己朝既定的方向努力。而缺乏反思意识的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三)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
第一,我们应该对培训的形式及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要动员全体教师参与,使培训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师实际,与其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反思;将培训内容深入到微观层次,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将科学规范的案例示范于课堂,使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将新教材的分析与课题设计联系起来,将教学理念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第二,加强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将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重对教师进行课程基本理论、课改目标及理论、教学原则与教材、具体的教学策略、学科教学案例等方面的培训,从多方面健全培训制度。
(四)降低教师压力,消除其职业倦怠,使教师保持健康的心态
教师压力的降低、职业倦怠感的消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校长、家长、学生与社会对教师应抱有合理的期望,从加大教育投资和加大宣传人手,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第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征,树立恰当的期望,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教育工作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第三,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如,校领导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制度、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等,这是教师保持健康心态和积极个性的重要举措。第四,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处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
篇4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课堂内涵,激发教、学双方的活力和效率。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1)教师提出典型案例,学员查阅相关资料和刊物,搜集信息,积极思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2)分配学习讨论小组、讨论地点等。(3)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之后小组内成员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做出解释。重点讨论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及处理方式,提出合理解决方案。(4)小组总结,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
首先,案例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真实性、典型性,具有可讨论性、启发性。所选案例不但要符合教学目标,而且还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学生易于认同和接受的,最好来源于新疆少数民族生活实际,案例涉及内容相对集中,一般没有唯一或固定的答案,可以引起争论,激发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在学习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时,可举新疆抓饭的例子,通过分析抓饭的组成与营养来指出新疆少数民族饮食与血脂的关系,进而分析少数民族群众长寿等关系。教学开始前1~2周,把案例布置给学生,并提供相应一些参考书目、文献等,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分配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大小、汉语熟练程度、查阅文献的能力等分组,如在学习能量或膳食宝塔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将新疆馕作为主食案例,分析目前新疆馕产品品种、生产方式和营养关系等,将学生3~6人分成小组,组内分工明确,分配讨论地点,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案例基本素材,梳理案件背景信息,通过独立思考,组内讨论交流,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小结,通过兴趣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再次,集中讨论,交流案例,如在学习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可以将新疆各民族特色饮食作为教学案例,全班各个民族小组代表发言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案,其他人员可对其观点提出质疑并得到合理解释。集中讨论是学生参与表达、质疑,澄清理解误区,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机会。在集中讨论时,每个小组都要做到有备而来,既要善于倾听,又要勇于质疑。教师应注重创造良好的交流气氛及环境,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发言,勿以权威自居。
最后,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教师对各小组的解决方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总结,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该问题上的知识误区,补充知识盲点,尤其是指出新疆民族特色饮食的科学性与不足之外,帮助学生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将整个知识体系简明扼要地概述清楚,鼓励和赞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新观点,激发学生继续对该案例探索的热情。
篇5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理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学习和研究教学模式对提 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及其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此外,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 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 量。
12年来,我和杭州市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在探寻具有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实践, 探索建构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思想品德新授课中各种课型。这一模式的基本教学 程序是:
寻入--明理--扩展--寻行--总结。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 {图})
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思想品德 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 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
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敬礼!亲爱的老师》一课时,提出了 “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 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 学生谈他心目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教 学实效。
二、掌握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为掌握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强调以目标为导 向,导教导学。它的操作程序是:
前提诊断--展示目标--实施目标--矫正--反馈检测目标--达成目标。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 {图})
我室组织编制了各册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系列,使教师在教学中能较准确、恰当地掌握了教学目标,克服 了教学的随意性,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过程更加清晰有序,明确有度,具体可测。掌握学习模式,目前正 在推广之中。由于它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矫正反馈机制,使学生的认知目标达成 率有了很大提高。
三、“问题--讨论”模式
这是从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性教学”亦被称为“问题--发展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迁 移过来的。这种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基本程序是:
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归纳评价--解决问题。这和模式的结构序列如下:
(附图 {图})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 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在接受 调查的1508名学生中,有1493名表示喜欢老师这样上课。
四、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 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
设置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总结经验。结构序列如下:
篇6
《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有机会去体味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诗词歌赋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绝佳机会。诗词歌赋,采用古体语言,将现实与意境相融合,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适合熏陶学生人文的情怀和素养。在诗词歌赋的选择上,应注意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择取通俗易懂的诗词歌赋导入课程教学。例如,在导入《不能忘记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以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为这一课的开始,“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再次认真体会歌曲的情感,体味旧中国那段厚重而沧桑的历史给当时人民带来的迫切情感,为之后的屈辱历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调,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社会是在历史的基础发展而来,任何一个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必经的历史阶段,历史反映是以前社会的状况,与前人生活息息相关,而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由前人历史发展而来,具有历史的必然联系,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为什么要加入历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从现今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再回溯到古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感悟历史的强大和社会进步的飞速,在赞叹历史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导入《从古到今话交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其实,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现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赵州桥,历经百年的江南水乡木桥,到现代感十足的上海钢铁大桥———南浦大桥等,都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将古今大桥的对比作为本课的开端,再合适不过,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激情引趣,还有利于减少历史的距离感和抽象感,这样的教学导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会与品德》课堂。
三、以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激发探索历史热情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个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充分挖掘教材图画元素,使丰富的教材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况且图画是学生喜爱的教材形式,教学增加插画的应用,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课堂学习的枯燥性,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热情。例如,在导入《吃穿住话古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将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让学生依据教材中一幅描绘远古人类生活场景,进行古代人类生活的描述,包括远古人类吃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些食物?远古人类的穿着具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穿?远古人类都住哪,插图中其实包含他们的住所,能找出来么?由一幅远古人类生活图景的插画,促使学生围绕本课主题“吃穿住”,想象并推导出远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之后课程教学的开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体资料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直观展望历史
篇7
1.1筑牢知识基础
在频谱管理技术中,“急需型”和“前瞻型”这两类知识并列存在,打好这两类知识基础尤为重要。“急需型”知识指的是从事频管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例如:系统间电磁兼容、频率管理、频谱监测等;“前瞻型”知识指的是目前频管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有望获得持续发展甚至演进至实用阶段,例如:动态频谱管理、辐射源个体识别等。对这两类知识基础的构筑除需要课堂理论教学的讲授外,还需在实验教学的层面进行加固和拓展,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优化的知识结构,更加胜任未来的频管工作。
1.2锤炼专业技能
未来的频谱管理体系将具备感知、统筹、管控、服务等多种能力。其中,感知能力表现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主动感知、多维频谱信息的按需收集与实时上传;统筹能力表现为频谱资源的宏观协调、频谱知识的完整发现,频谱态势的直观呈现和频谱决策的快速生成;管控能力体现在频谱管控既拥有高度自主性,同时又具备用频规则、人工干预等多种约束下的可控性;服务能力则体现了未来频谱管理体系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目标。毫无疑问的是,对于频管人才专业技能的锤炼应植根于确保以上能力的实现。
1.3实现教研互促
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机制。一方面,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以科研作为催化剂和驱动力,教师队伍可以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磨练,科研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另一方面,教学成果又可服务于科研,为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2实现方法
2.1通过仿真平台来覆盖重点
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设备需求、成本和拟达到的效果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我们认为构建仿真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优势是开展实验教学的良好途径。例如,以任意波发生器和实时频谱分析仪为核心,可构建电磁频谱监测与特征识别仿真实验平台。利用该平台,可覆盖信号设计、复杂电磁环境模拟、频谱监测、信号特征分析与识别、干扰源查找等多项重点教学内容,为学生掌握多种专业技能提供了操作方便而直观有效的实验工具。
2.2通过案例体验来突破难点
通过选定频管工作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让学生借助于实验系统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这种切身的体验当中来寻求问题的求解。该方法非常适合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例如,台站间用频兼容分析方法容易让人产生计算复杂、不易下手的感觉,如不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则容易使人望而却步。在案例式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借助仿真软件亲自编程,循序渐进地将发射端、传播路径和接收端的全部计算公式逐一实现,在突破了该难点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信心、体验到快乐。
2.3通过全面互动来提升效果
为提升和固化教学效果,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全面互动。一方面,应配备电子教室互动式软件,让学生计算机的屏幕可显示在教师计算机和投影仪大屏幕上,有利于教师的实时指导、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由教师通过网络共享学习资料、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和指导,建立一种不受空间和时间约束的互动关系。
3实验平台构建方案举例
该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电磁频谱实时监测系统、辐射源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
3.1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
构建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由多台实验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任意信号发生器相连接。通过Matlab、RFExpress等软件完成信号设计,并将设计文件从实验计算机经由局域网下载至任意信号发生器,模拟出逼真的复杂电磁环境。该系统是整个实验平台的前级系统,同时也为后级系统提供模拟复杂信号源。
3.2电磁频谱实时监测系统
构建电磁频谱实时监测系统。由固定监测站和单兵机动监测站相互配合,对实际环境进行监测,或者接收模拟产生的逼真复杂电磁环境信号。固定监测站实现高速高分辨率频谱扫描、高灵敏度接收、能量检测、干扰告警、频谱动态回放等功能;单兵机动监测站可通过GPS电子地图来辅助定位干扰源。其中,固定监测站以高性能实时频谱分析仪为核心构建,单兵机动监测站基于便携式无线信号侦测仪构建。该系统可为战场无线电通信等电子信息装备的顺利部署和运用提供频谱信息支持,为干扰源的查找提供参考手段。
3.3辐射源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
构建辐射源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对真实辐射源或实验计算机设计产生的模拟辐射源进行特征提取与识别。其中涵盖频率、功率、带宽、眼图、星座图、调制方式等特征,并进一步评估频率占用度等指标。具备时间和频率快照以及数据记录等功能,便于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扩展。该系统以高性能实时频谱分析仪为核心构建。可为全面掌握电磁空间辐射源属性、有效实现电磁频谱管控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
4结束语
篇8
(一)、预设课堂教学细节,保证课堂教学畅通无阻
1、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
活动的设计与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学《园丁赞歌》一课后,我让学生小组分头行动,谈一谈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老师老师所具有的优秀思想品质的事例?学生通过想象回顾消化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如:在课堂教学《园丁赞歌》,这一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接受,我的内容是不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的,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身边的最喜欢的园丁就会迎刃而解,并且,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明白心目中的好园丁形象,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组古代的思想家——孔子的为人师道和教人不倦的态度,组织学生对孔子的了解进行诉说以及起学生的评价,然后再大家谈:请说出在我们身边,像孔子这样的园丁有哪些?所具备的思想特征是什么等。这种通过引导和提问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也是极其重要的。
2、探究问题的预设
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是问题探究。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必须直接指向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使课堂教学的程序不偏离课堂教学目标。
如:我在课堂教学《遇到危险我不慌》一课时,我首先鼓励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提出:人们能预报天气,为什么还不能完全避免洪灾、旱灾、火灾?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洪灾、旱灾、洪灾,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到不慌不忙,在困境里面生存呢?这些问题切合实际,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争先恐后,各抒己见。面对学生深刻的质疑,为了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我并没有告诉他们一个现成答案,为了能使他们心服口服,我给学生提供关于洪灾、旱灾以及火灾等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讨论中要求每位同学“多感官”参与,做到“五动”,即动眼(认真阅读教材、研读材料),动脑(分析教材、材料,独立思考),动口(发表意见、阐述观点),动耳(倾听别人意见,启迪心智),动手(归纳、记录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小组派代表各抒己见,全班集思广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点评,综合分析。小组讨论,积极发言的过程中,使一部分学生克服了胆小怕事、不敢发言的缺点,使学生学会说理,能言善辩。通过讨论,学生澄清了认识,认为洪灾、旱灾、火灾等不可避免与人类有关,人类遭遇的洪灾、旱灾、火灾这一挫折,除了有自然因素外,还与人为因素有关,但是在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在逆境中逃生,不慌不忙,不要因为我们的慌乱而让最后寻求生存的机会也丢失了,我们人类就应注意增强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并且注意火灾的发生,当遇到危险时要记得用湿毛巾捂住鼻子,趴在地上前进,并且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让学生增长了见识,课后,为更好地落实目标,我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关于面对灾难时的不同的求生手段,既辨明了道德是非,又增强了集体观念和求生意识。
3、课外作业的布置
我们的思品课并非让学生循着道德规范走入“死胡同”,应考虑其实践性,可行性。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所谈及的思想价值要求及规范标准内涵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树立理想、养成习惯。
如:在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理解运用题: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课后每个人将收集和了解的,由于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危害和影响有什么?举例说说人们现在应该怎样保护地球环境?将收集的资料进行记录,每周班内交流一次。这课外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
(二)、捕捉课堂教学信息,绽放创造生成火花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资源是实现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创造性的运用社会热点、焦点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为课堂搭建生成的舞台,这样的预设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还能使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便于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顺利完成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时事政治演讲,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另外,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也可以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讨论会,尤其要重视联系社会的热点问题,因为热点问题为社会所关注、也为学生所关注,如:《明年会更好》里面,就应该针对在以前的时间锁发生的大事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都将顺利的战胜了这些困难,从2008年最初的汶川地震后的上下一心,2008年百年奥运梦的实现,2009年的舟曲泥石流,分子的狼子野心,2011年的六十年国庆的辉煌历程等种种内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这些热点问题,能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明天的强大而奋斗的决心,告诉他们应该相信明年会更好,我们也一定会战胜各种困难和问题,在课堂上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现代的课堂,才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从另一个侧面讲,这样的课堂容易节外生枝,甚至难以驾驭,影响课堂教学进度是常有的事。教师要善待“意外”,善待那些“节外生枝”的眼神,相反,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让智慧之花精彩绽放。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鼓励他们张口说话,让学生生命之泉涌动在课堂,让学生创造的火花绽放在课堂。
(三)、恰当课堂教学评价,激发绵绵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刻。所以有效地评价是对个体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绵绵动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实现学困生信心十足,优等生精益求精,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真漂亮,真不错!”“你考虑问题很周到,进步很大。”“你很会动脑筋,老师很欣赏!”“你的回答会令其他同学有所启发。”“你动了一番脑筋,但你的答案在……地方有问题,你能重新思考吗?”这样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有了自信、都有了超越自我的想法。因为恰当的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使课堂绽放出绚丽光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反思成为课堂教学习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堂上的遗憾只要经过课后的及时反思和建立在新情境上的再设计来弥补。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随机的,有时甚至是无法预见的,有些生成能赋予教师意外的惊喜,使课堂更精彩。有些生成是教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教师有必要多途径反馈,可以请听课教师评课、与学生座谈,与同行切磋,写课堂教学后记等方式及时地消除些许遗憾,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课堂教学《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时,为了提高对和平的爱好,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升入初中后,遇到许多不开心的事,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经常一他人打架,对生活失去信心,妈妈给小明讲了许多关于和平相处的故事,让他向榜样学习。可小明说,我不想与他们和平相处,他们会觉得看我不顺眼,欺负我,这里在说小明的同时,实际也是在说我们社会上的和平问题,现在我国的和平问题已经成为了最严重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述时期由于不和平导致我国经济落后、人们生活困难,在课后要求学生积累更多关于世界不和平的事迹,例如,伊拉克与美国的战争,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战争,车臣战争等这些战争都严重了影响了世界的和平,要求学生反思战争带来的危害性。
篇9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公共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34-01
一、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基本概况
曲式即音乐的结构,它与和声、复调、配器这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作为一门学科,它在音乐理论知识与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曲式课以具体、完整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作品整体与部分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并以旋律为主干,进而联系旋律与和声发展的关系、调性布局等有层次地展开分析,以便最终客观地诠释音乐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完美统一的艺术整体与艺术境况。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本课程以完整、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其作品的整体结构及其下属各部分的结构样式,总结出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之间的关系。其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作曲技法的角度较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表现特征。
(三)授课对象及其要求。对于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音乐学、音乐表演本科三年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乐理、和声学知识。
(四)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设置情况与重要性。本课程是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周两课时。同时,这门课程又是音乐考研初试的必考科目。因此,音乐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该课程从内容的难度、广度进行分层,具体分为两类教学,一类是基础班,即曲式公共课。另一类是音乐理论班,主要针对有意向深入学习作曲技法的学生,以及有意向考研的学生。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
《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为曲式公共课,其教学目的是让音乐艺术各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独立分析一些共性化写作方式的音乐作品。为紧扣这一主旨,教师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上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下面以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一堂具体的公共课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准备
1.教材的选用。《音乐作品曲式分析》(李虻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本课程的教科书,《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实用教程》(李贞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为辅助教材。
2.作品分析谱例来源。《钢琴基础教程》1-2册(李晓平修订,上海音乐出版社)、《谱例汇编集》,以及以上罗列的4本教材中的谱例。
3.分析曲目的音响资料。一是教师或学生弹奏;二是CD、网上收集。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分析法、归纳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手段存在弊端:一是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二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三是死记硬背、过目即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教学的同时,结合音乐专业的学科特征采用简洁、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曲式学中抽象又十分重要的概念。
笔者的想法是,尽量将抽象的概念化繁为简、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解释概念的同时利用图片、音响资料、曲谱等多元化的辅助材料,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此概念。
篇10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教学 生活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但在具体教学中,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而好的教学情境则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像,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使教与学更加协调,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紧张心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问题情境法、活动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主题讨论法、课外阅读法等。相应的课堂教学也有各种形式,但不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问题情境的内容贴近生活
相关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长期以来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就是说教式的讲道理,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洞枯燥的概念、原理、方法的堆积,学生则是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学习。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知识到知识、从练习到背诵的传统教学,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时,重视问题情境内容创设的生活化,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与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分析情境中揭示的问题。如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现象、本地区和学校内的大事、学生较感兴趣的身边事例等内容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会生活,并结合生活实际,主动思考探索,体味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思考现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与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选择形式多样
一定内容的情境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展现,问题情境形式的选择是否灵活恰当,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效果,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主要有:语言描绘式,即教师用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语言故事、寓言故事、当前国际与国内包括本地区所发生事件的有效情况与过程,相关的经济与政治等社会现象,并从中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角色扮演式,即把问题情境按教学内容编排成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媒体展示式,即运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展示图表、文字材料、漫画、歌曲、影视资料、图片等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问题情境,体现了直观性、具体性、启发性与准确性的统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体验式,即教师鼓励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共同探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问题情境的角色参与体现学生主体
主体性是问题情境教学的核心,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在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知识。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迸发极高的学习热情,哪怕是一个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努力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
四、问题情境的分析是一个探究过程
问题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再现和学生自主探究,使看似空洞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学有了充分的想像空间,也使学生感到他们不是在进行一项毫无意义的活动。先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一经济现象或政治现象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发,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中而产生解决某种现象、问题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产生各种问题,并确定一个主要问题作为主要的分析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的有关知识,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评价等,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去理解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方法是如何应用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