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4-09 16: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

篇1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学衔接;教学方法;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86-01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两者的科学衔接。但在现实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初高中的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就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由于历史教师对初高中历史课标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总体把握初高中历史课的课程目标是搞好本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的课程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需要历史教师去研读、去比较、去应用。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保持一致,但在课程具体目标,能力要求,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基础,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实践、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也使得初高中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二、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中考、高考中的地位而形成衔接问题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高考中占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时间、人物、事件、原因、内容、措施、影响、意义、作用等等),建立知识的立体架构,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对能力要求特别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从材料提取有效思想的能力,比较能力等等。

高考要求高,中考要求低,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历史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再加上学文学理犹豫不决,进入高二年级(由于学不懂理科,才下决心学文科),才开始认真学习历史,为时有些晚矣。有些知难而退而放弃,不放弃也在问老师:“老师,历史怎么这么难,这么苦”。老师只好摇头叹息,无奈之余对他说:“何其难,何其苦矣”。

三、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容量,知识深度,能力要求,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了衔接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容量小,要求不高,老师慢慢讲,学生慢慢学。而高中历史教学容量翻倍,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学讲快了,学生不理解,老师讲透了,学生懂了,但进度却慢了,教学任务又完不成。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任务基本不能完成,学科教学很难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教育是基础,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基础不牢、难以构建历史的高楼大厦。

初中历史着重于素质教育,让学生参与、讨论、实践。而高中历史着重于应试教育,虽然大家都高喊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回到高考中,无不重视应试教育。

四、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历史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参与、思考。而高中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这些特点导致初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初中老师重在讲清事实,要求学生记忆。而高中教师则重分析,强调理解。教学方法不同,使学生进入高中后,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问题。

在教学的设计中,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景创设与活跃的氛围,创设教育情景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在活跃的氛围中启发思维,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健康的成长。

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初高中的历史老师都应贯彻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历史的这一功能。

五、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而不少教师使用传统的教育教法又加剧了初中生学习的被动性。而高中教育则需要更大的主动性,仅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学生去主动掌握和理解。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就影响了学习效率。

六、教师素质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当一个老师容易,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更难。

篇2

【关键词】高中 艺术生 历史教学 方法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艺术生是区别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历史教学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艺术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因此高中阶段重点任务是学习音乐、体育或者美术等特长,这就使得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历史课作为文化课中的非主干课程,本身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艺术生大都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可学可不学,等高考前两个月再来学习和背诵还为时不晚,所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高中艺术生以艺术技能见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很一般。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更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艺术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例如高中历史在讲述各朝生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顺序对其做横向梳理,许多艺术生本来就对各朝代的先后顺序都掌握不清,高中课本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进行的这种横向梳理,他们学起来更是云里雾里,就这样艺术生薄弱的历史基础给历史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教师造成的。一方面,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艺术生历史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所有的艺术生都只重视艺术技能而不在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这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态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给高中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的质量一般不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当前学校和师生都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为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大都质量一般,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往往鲜有生动、枯燥无味,于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编写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重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师德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历史教学不断地积蓄资本。例如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提到“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要了解“什么是简仪”、“简仪的用途是什么”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要培养“民主型”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校要让历史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课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艺术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历史教师要想对其开展好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兴趣需要,并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诸子百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历史教师为了培养艺术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艺术生加深记忆,精心设置了一个场景:“在一条很有名(名家)的大道(道家)上有一位儒(儒家)者,他左手拿着一瓶墨(墨家)水,右手拿着一本法(法家)学著作,这本法学著作里既不讲述玄妙的阴阳(阴阳家)之气,也没有高深的纵横(纵横家)之说,而是记载了一个农家(农家)中所发生的杂七杂八(杂家)的小事”。历史教师利用历史知识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快乐中好学历史。

3.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夯实艺术生基础知识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大都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努力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课件以电子版形式保存,且易于对课件进行修改,这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展开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为艺术生授课时,还要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与衔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方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教学。

三、结语

总之,虽然高中艺术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历史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应对教学中的难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篇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里涉及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属性特征,即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1.突出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是指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社会化、素质化和个性化的要素,历史课程应反映这种时代的要求,履行其培养既有丰富知识、较强能力,又具高尚情操、鲜明个性的高中生的义务。新时代的高中生形象,其社会化一是表现于生活知识的社会化,个体能具备对各种社会活动的正确认识和参与能力;二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能够接受社会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规定,并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三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等的判断能够内化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四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能够把那种与社会目标和发展相一致的理想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学会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方法。高中生的素质化则表现为:具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人生规划能力,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素质化的核心是培养高中生的个性才能,而个性化就是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和创造精神。

    毫无疑问,时代性是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

    2.体现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是指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仍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性,超越最基础、又非专门化的历史基础素养仍须培育。高中历史课程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体现在它所特有的课程整合上,即把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模块的综合化进行了科目内整合,这样既突出了基础性,又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解决了基础间衔接的问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共设有9个模块,它们都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线索来划分的,而是按综合的思路来设计的,其中必修的3个模块分别整体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6个选修模块则依次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些模块都是综合性的。新课程通过这种科目内的整合来构建自身体系,使基础性这一原则和属性得到了切实保证。

    3.增强选择性

    所谓选择性,是指高中历史新课程以模块化设计增添它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之具有了较强的可选择性。设置3个模块为必修模块,其他6个模块则全为选修,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科层面拥有两种选择权:其一,在获得历史科目的最低学分后选择最高学分的权利;其二,即便要获得同样的学分,学生也可以选学不同的模块。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这种设计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课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倡导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这是提出了学与教的方式的转变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和核心任务。

    这也等于是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打一场课程改革中最为艰难的教学改革攻坚战。

    1.教要创新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广大教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并在此观念的指导和统率下,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改精神,最为重要的就是须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以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对历史提出创见的思维过程和能力。要多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历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自己解答问题。这方面,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是可以借鉴的。

    比如,德国等欧洲国家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观点就值得咀嚼:

    (1)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应该能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来检验所获得的各种历史信息和知识,并了解其局限性,同时让学生积累从多方面观察和判断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的经验。

    (2)历史课的教学应扩大和区分年代的意识,并阐明历史是发生于时间和空间当中的事件。

    (3)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重点应该放在传授人类过去生活形态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问题上。应该经常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在过去的岁月里,人类是如何在当时的气候、地理和文化条件下为自己解决食物、生活用品和住房的;小群体和大群体的集体生活是如何形成和组织的;他们创造出了哪些人类文化;他们的宗教和道德上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如何摆脱已有的冲突的。

    (4)对高年级学生的教学,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

    (5)在确定教学中的具体学习目的和内容时,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寻找有针对性的教学课题。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差异,对于复杂的历史情形,在追溯其基本的形态过程和内在的联系时,要考虑到教学课题提出的可行性和学生的兴趣。教学中的提示部分应有助于教师在提供式、获得式和发现式的教和学之间确立一种有价值的、与目标一致的关系,避免方法上的片面性。在教学中描述历史时,应尽可能直观和具体,但不能虚构历史。

    (6)许多历史教学课题应通过查阅地方和地区历史材料,运用历史图片和文字的背景资料,以及考察历史文物和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使历史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询,以锻炼和提高能力。

    (7)在各个年级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建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这些观点之所以应该重视,是因为它们始终把学生置于一个主体和参与的地位,注重发挥其主动和积极学习的作用,发展其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由这样的观念指导的教学实践确实收到了相当成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于2000年举行了一次从32个国家抽选26.5万多15岁青少年参加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活动,以纸笔测验方式衡量这群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重心放在了阅读能力上。PISA认为:“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了第五级(最高级)阅读能力,可能会决定每个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能拥有多少世界级知识工作者。”参加PISA测验的学生必须阅读短篇故事、网络信件、杂志报道及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资讯,然后回答问题。PISA则从三个层面来衡量他们的阅读能力:(1)汲取资讯,即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找到所需资讯;(2)解读资讯,即阅读后能否正确解读资讯的意义;(3)思考与判断能力,即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结果,在PISA于2001年底公布了研究报告后,英国的教育界及有关人士感到欢欣鼓舞,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日趋低落伤透脑筋,而这次不仅在国际阅读评比中名列第7(落后于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以较大优势领先于美国),还在阅读测验中最难的“思考与判断能力”评量上拿到了高分,简直喜出望外。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新闻分析说:英国近年来逐步改变人文社会各科教学方式,特别是把传统偏重记忆人名、年代、事件的历史教学,改为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培养找问题、下判断和沟通的能力,从PISA测验结果看,多年改革已渐显成效[1] 。

篇4

关键词:课外读物;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它即包括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此项研究就是在此过程中希望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阔学生的思维,这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历史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课外读物的必要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独特性

1.高中历史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区别

首先,新课程标准对于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不同。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上来看,初中生的历史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学过程侧重学生的感性认识与学习热情的培养,从而为以后历史学习打下基础。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知识以外,还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查询、搜索资料的能力,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历史学科能力。

2.高中文科科目学习的特殊性

高中历史的学习已经不能仅限于死记硬背了,测量与评价侧重的是能力的考查。在文科考题中有许多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与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历史概念、基本理论是理解记忆的前提。而知识的迁移运用,则需要利用昕学知识与课识的补充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把学到的知识串起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和理解。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迫切性

1.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历史课外读物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史料的形式,作为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历史教师对历史课外读物的阅读过程既是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努力实现历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过程。不论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是导学案教学都是以史料阅读、分析来突破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史料运用与历史测量、评价中,材料主体则是课外读物的章节片段,所以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是离不开历史课外读物的。教师选择并推荐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其实就是课堂历史教学向课外的拓展。

2.历史高考改革的迫切需求

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多次强调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历史考试中也多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判断、分析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材料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依靠一星半点的教科书材料就能解决问题的。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古诗、对联、名言警句、古人的论断、专家学者的经典论断等,没有相应的阅读能力,对考题中出现的这些材料理解就成问题,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因此,高中历史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但这不能仅靠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来解决问题。

二、历史课外阅读指导的目标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课外阅读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掌握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改变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进入一种自主的、探究的、体验的历史学习状态。

(一)激发学习兴趣,塑造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想学’’历史的强烈愿望。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大量的历史读物,既达到扩展历史知识的目的,又可以是材料中原本县的枯燥的内容精彩定格回放,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

另一方面,历史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在持续进行的历史课外阅读中,学生必然要不断地获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信息、并运用历史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个不断地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恰恰体现的是历史学科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可能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二)培养问题意识,塑造研究学习的能力

与自主学习一样,探究学习也是信息时代所倡导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具有强烈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哪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学习的归宿,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之上的。尤其是历史这门所谓“学问与思考的学科",面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它永远也不可能摆脱自身固有的规律:论从史出,离开历史材料而进行的探究学习是根本不存在。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就是要使学生在接触大量丰富的历史读物的过程中,提取大量的历史信息,同时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地塑造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体现人文色彩,增加历史学习的体验

历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教育,成功的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是对健康的人的塑造。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地体现了历史教育人文本质的回归,强调历史学习中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传授知识、技能并重,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塑造上,新课程又强调了体验和内化。

结语:

历史课外读物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基石,也是史料教学在课外的继续拓展运用,更是学生历史学科知识积累的桥梁。新课程要求学生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高考改革的趋势更加强调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以及迁移运用的学科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历史学习的关键。历史课外读物给历史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但课外历史读物种类繁多,图书质量也层次不齐,如何使学生在课外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历史资源,促进学生知识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外历史读物进行仔细甄别。从学生不同程度的阅读水平来看,又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有选择性地推荐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历史读物。

参考文献:

[1]王飞翔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需强化学生课外阅读 [期刊论文]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003

篇5

关键词:岳飞、民族英雄

一、2002年12月5号,新加坡《联合晚报》香港讯发表了一则新闻:《岳飞文天祥非民族英雄,中国教学大纲掀轩然大波》,基本内容为:中国教育部决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将岳飞与文天祥排除出“民族英雄”之列,很多人批评这种“与时俱进”的新评价是颠倒黑白、篡改历史,造成思想混乱。由余桂元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今年首季公布,当中提到对待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间的征伐战争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此类战争是是国内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逼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①

《大纲》出版后,有网友在《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指出:“岳飞是民族英雄,这在中国人民心中早有定论。岳飞英勇抗金事迹和他那臻于完美的品格,受到中国人永远的赞颂。可是,国家教育部却要褫夺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有网友抨击“将历史当作灰面团”随意搓揉的做法,质疑“一个对历史都不尊重的民族,会尊重自己吗?”也有网友气愤地说:“看来距离给秦桧的日子不远了”。②

次日,中国新闻网以《历史教学大纲修订,岳飞、文天祥不再是“民族英雄”》为标题,转载了这一新闻,并针对余桂元否定岳飞、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观点,发表了颇具感彩的评论,指出:“民族融合不等于篡改历史,而是集合各民族的精髓,共建中华。岳飞精忠报国之民族精神是我国中华民族的瑰宝,复兴中华之精神源泉。……难道是因为历史课本上说岳飞是民族英雄而导致的吗?实乃大谬。”③

两天后(2002年12月9号),《北京青年》再发表文章《从岳飞、文天祥不再是“民族英雄”说起》,指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否定岳飞、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观点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为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当地报纸所转载,一时间,关于“岳飞、文天祥还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讨论,在海内外闹的沸沸扬扬。④

二、面对争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现在全国使用的是2002年新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这个新版《教学大纲》里没有涉及到“岳飞不再被称民族英雄”的问题。教育部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及2000年的《教学大纲》(修订版)都没有明文称岳飞、文天祥等不再被认为是民族英雄的内容。并表示,从50年代后期以来,对岳飞的评价都是一以贯之的,不存在对中小学教材或大纲中重新定义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问题。一些媒体所传内容实际是指1996年《教学大纲》颁布后,为帮助一线教师了解学界现行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相关部门组织一些专家、学者编写了《学习指导》作为参考。部分专家、学者个人对涉及历史教学一些问题的看法被收集进《学习指导》之中,并不是《教学大纲》文件本身的内容。

笔者翻阅《学习指导》,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史部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要求“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并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种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从性质来讲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应该说是侵略和反侵略。在是非问题上,应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族战争不等于民族压迫。评价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应该看正义与否,看顺应时代潮流与否,看符合广大人民利益与否,我们只把那些正义的、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促进时代进步的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文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也肯定他们在反对其他势力掠夺和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这段表述被一些媒体误解为“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不再认为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

因此关于在2002年12月5号,由新加坡《联合晚报》香港讯发表了一则新闻:《岳飞文天祥非民族英雄,中国教学大纲掀轩然大波》在海内外所引起的关于岳飞、文天祥是否为民族英雄的争论的始作俑者应该也就是1996年《教学大纲》颁布后,为帮助中学教师了解当前历史学界的观点,所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学习指导》。

为了得到论证,笔者特此翻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出版的各时期初高中历史教材,在此应该可以得到应证。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第157页是这样描述岳飞的:“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将领。他带领的军队被人称为‘岳家军’。……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贵族掠夺的利益,因而赢得人民的尊敬。”同时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对岳飞的描述是这样的“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人教社出版的各修订版的初高中历史教材均与此描述均无较大差异。很显然,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对岳飞的定位都是“抗金将领”,并且一以贯之,不存在重新定义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问题。

三、此次事件可谓是一场闹剧。岳飞、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历来被认为是民族英雄,这在无论是在汉族人民的心目中还是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都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的。但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早在50年代后期的学术界,就有学者提出,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是否会影响某些民族的情感。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分歧,但不宜把这一类的学术讨论引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这是其一。学术界对于岳飞、文天祥的争论可以说是言论自由、百花齐放。而中学阶段学习历史的最大目标在于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基本史实的了解,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主义思维。而不是让中学生对当前学术界博士、教授等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更不是让中学生来怀疑我们存在千年之久的,为人民所敬仰的岳武穆精神,这也是与学习中学历史目标相违背的。

其次,担心引起民族矛盾也是没有必要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至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已经形成。唯恐提岳飞是民族英雄引起民族矛盾更是无稽之谈。在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岳飞不仅在汉族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其他少数民族心中亦是,提岳飞为民族英雄不仅不会受到反对,反而还会得到支持。岳飞已经不是单单某一个民族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另外,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缺乏榜样和信仰的时代,物种的消失,民族多样化的缺失等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可供我们津津乐道的、流传千古的民族的东西越来越少。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加以发扬,甚至还自我怀疑,那么它的唯一出路将是惨淡的。1103年岳飞诞生,斗转星移历史已经过去了近一千年。从古至今,岳飞,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敬佩、铭记并传颂岳他,岳飞的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已经牢不可破。我们现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大力发扬岳飞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抵抗外来侵略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树立一根标杆、一面旗帜,成为我们的一个民族符号,以让我们的后代在与其他国家交流中,一提到岳飞就能联想的中国,而不是“韩国”。

同时关于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的激烈争论,也反映了历史的最终话语权是掌握在广大人民手中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最终的决定权也在人民手中。任何违背广大人民利益的做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这也要求我们史学工作者在追寻历史真是性的同时,也要思考其价值。

最后,对于历史人物的定位我们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民族英雄是一个历史概念,岳飞生活的时代的确是宋、辽、西夏、金政权对立的时代,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政权,他们不知道千年之后会出现一个统一其所有的中华民族共和国,岳飞也不知道,所以他誓死抗金。如果我们以现在的标准、今天的做法去框定古人,我相信几乎没有哪个历史人物能被框在我们今天的“标准”里。

在历史的研究学习中我们更应该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同时也要符合我们的逻辑思维,与现实情况相联系。现在如果我们否定了岳飞为民族英雄,那么不难想象在全球化浪潮的千百年后,抗日英雄是否也可以以阻碍全球化的“罪名”而被否定了?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但是现在相关部门对抗日“神剧”的限制是不是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征兆呢?(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章颖:《也谈民族英雄的民族性――从文天祥、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谈起》,《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②《岳飞文天祥非民族英雄,中国新教学大纲掀轩然大波》,新加坡《联合晚报》,2002年12月5日香港讯。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历史知识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实现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到社会发展从而成为人才储备,达到国家富强的长远目标,然而教育大计也遇到了各种问题,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变革。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有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加以注意并思考应对之策。

一、论证时需注意的问题

选择史料是指在同类性质的史料甚多的情况下,挑选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史料,并非指可以凭主观的意愿去挑选适合自己观点的史料。史料教学必然涉及史料的选择运用,在运用时论证又成为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大多时候我们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证的方式、角度。在具体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就值得思考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忌孤证,即所要证明的观点,只有一条史料;历史的发生、发展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合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原因时要选择涉及面广的史料或者在对一个观点加以说明时,要提供多则有关此问题的史料,不能用单独的一则史料去说明问题。二忌想当然地主观臆证;历史教师在加工史料时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以教师自我理解为中心,强加观点给学生。三忌所引史料与所得结论的不一致或没有关联;这是教学中的大忌,史料作用是辅助教学,如果所用史料与结论相悖,教师就要反思到底是结论错误还是解读错误。四忌忽视反证:论证某一问题时,如果只注意到属性相应的史料,有意忽视观点相反的史料,得出的结论不是错误的,就是不全面的。

二、史料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史料研究范式

对于史料教学的研究中大多学者的研究方法较单一趋同:案例法、比较法、文献阅读法是普遍使用的方法,方法的选用会影响研究结果,所以在史料教学的研究中新方法的选用是必要的。史料教学具体操作方法不应该是抽象笼统的,它应该是具体的、灵活的、多变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史料教学的选用要考虑老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考虑教材的版本,要考虑史料的分类,要考虑不同课型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要求。总之,史料教学的具体方法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后才能够产生的。切不可思维僵化、盲目追求形式,在教学中迷失方向,为了教学而教学。

(二)史料对比

在史料教学中放眼国外从而在比较中对中国的史料教学提供借鉴是比较适合和必要的。英国、美国的史料教学相比中国历史更悠久效果也更好,而中国在史料教学方面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它们的史料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但在比较的同时应该扩大比较范围,不仅仅是中美英三国的研究比较,这样难免会显得狭隘,使研究结果缺乏全面性。

(三)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

在史料教学和素养培养的结合方面首先是值得肯定的,在新课程改革下“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取代了之前的三维目标。因而,在教学目标方面,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的习得。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培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导向,这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三、具体史料教学方法

(一)加强对教材版本中史料问题的探讨研究

初中历史教材经现在改革后都统一成统编版教材,但高中历史现在仍有很多版本,注意版本的比较,注意不同版本中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是一项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譬如《选取不同版本教材中史料的策略——兼论“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运用比较法、举例法对人教版、岳麓版中的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进行研究,发现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讲述中运用了同一史料但讲解时的侧重点却不一样。反思出史料教学要适度重视、缓慢渗透,立足课堂、巧设情景,立足教材、充实史料。不同版本教材中可能在同一课中引用的史料有所不同,当然也有相同的史料出现,那我们要怎么进行解读,侧重它的哪一方面这对我们突破重点难点提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注意阶段史料教学要有针对性

史料教学主要是针对中学阶段的研究,却很少对初中高中这两个阶段进行划分来进行研究,初中和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差异,知识经验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所学教材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应该得到重视。当然,强调差异的同时也要注意它们间的衔接过渡问题,如果一味只强调差异,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是断层的不完整的。同时,高等教育中的历史专业对史料教学也有很大的依赖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会通过其所运用的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读体现出来,学生的能力也会透过史料折射出来,但是,大学生又与中学生各个方面存在极大差异,所以,教学方法这不尽相同。总之,注重差异,重视区别,逐步过渡,最终使学生能力提升,形成史学素养,终身提升和发展。

(三)史料教学和素养培养的结合

在新课程改革下“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取代了之前的三维目标。因而,在教学目标方面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的习得。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培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导向,这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要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而史料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人文关怀”等,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形成和发展。

四、史料教学设计步骤

(一)具体设计步骤

遵循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史料教学设计的步骤分为:第一步,解读内容目标,分解史料实证水平层次。史料实证水平层次可以细化为:第一,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第二,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第三,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第四,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第二步,确定教学内容,思考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一般是教学里面关键性的、概念性的问题,学生未来可能有用的东西。一个问题是否是核心问题,主要看是否能帮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好地聚焦基本内容,获得有效的理解;能否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消化,指导其学习。第三步,分析学情,思考史料教学技能培养方向。包括学生能力发展(解决问题、历史思维)、史料的阅读能力理解与诠释能力、学习动机的激发等。第四步,搜集史料教学的资源,设计基本问题。我们要思考:学生可以获得怎样的迁移目标?阅读分析史料后,对史事有怎样的理解?明白怎样的意义?应思考哪些核心问题?应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应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目标?第五步,思考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目标达成的证据,思考实施方案步骤。教师要思考: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学业表现或结果可以证明理解和学习迁移?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表现?需要回答(或解决问题)的关键项?有什么样的证据用来检验学习结果?何时达到?验证需要多长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