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时间:2024-04-09 16:3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工艺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研;教学;化工原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51-03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大核心内容,早在19世纪初,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就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大学理念,从而赋予大学新的职责,使得大学肩负起传播科学和发展科学的双重职能[1]。从总体上说,教学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手段,科研则是在一定领域内促进人才成长的摇篮,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水平大学不仅体现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上,而且体现在高水平的本科教学中[2]。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3,4]。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涉及的各种单元操作来自化工生产实践,又面向化工生产实践,具有显著的工程性。它是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研究实际化工物理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的学科,本课程担负着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熟练掌握化工原理课程涉及内容,对学生后续各专业课程的顺利学习和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使学生快速接受工程学科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这是每位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根据我们课题组多年从事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体会,本文阐述了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和做法。
一、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1.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因为教师直接面向学生,是知识的直接转播者,更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只有好的师资力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6]。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着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这一点对于工程学科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能够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和发展动向,可以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拓宽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科研,教师能够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工科教师,教师可以把科研活动与工厂企业合作,为企业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意识”和“工程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把理论知识和身边的实际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用风趣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科研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工程类课程大多内容繁杂,难度较多,有基本的概念描述,也有枯燥的公式演绎,更有实践经验公式的选择等问题。要提高工程学科的教学质量,科研活动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手段,因为科研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分析和完善的过程,也是科研者对事物了解不断深入和认知的过程。如果没有老师对工程过程亲身实践的体会和理解,就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容易从中提炼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容易变成教师简单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注定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通过相关的科研实践,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入的理解,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地教学。教师也能把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析讨论来尝试着解决,使教学成为学习和科研的保证。教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通过科研实践,老师的教学内容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老师把自己的科研思维转化为教学新方法,学生能够获得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让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做到教学中有科研,科研中有教学,教学中有思考,科研中有答案,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性向探索性和自主性转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7]。”这些目标的实现仅靠课堂上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年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书本上抽象的理论论述往往缺乏兴趣。科研使教师的知识得到更新,本科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抽象的理论就可能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工程实例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凭借抽象的工程原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影响,对所学的理论就很容易吸收和消化。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科研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通过教学过程有形无形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也具有了科研素质。同时,经过科研积累后,教师身上具有的热爱科学的态度和对科学问题积极求真的精神,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反射到学生的身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研者的敬意,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极大兴趣。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水平相应的也比较好,在学生中间的认可度普遍也较高。
二、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教师重视科研,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化工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所涉及的许多设备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是和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根据化工原理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创新能力是化工原理教学承担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将是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手段。教师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科研的主导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大学科理论和最新实践相结合的力度,引导学生学会跟踪学科前沿,树立和强化工程观念。大部分教师都有科研任务,这也是教师获得最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授课老师可以把自己的最新科研内容与课程有关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来启发引导学生。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研究“海泡石黏土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项目里,我们以海泡石为吸附剂吸附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海泡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海泡石颗粒极细,过滤较困难,使得再生成为一个新问题。经过努力,课题组通过加入硫酸钙晶须作助滤剂,使吸附剂容易过滤和再生,从而实现了吸附剂的循环使用,这个过程包括助滤剂选择、絮凝沉降、脱色沉降、废渣过滤等问题。合成氨生产工艺是化工类学生极其熟悉的一个工艺过程,在传热单元操作学习时,我们结合教师在研的项目和淮化集团的生产工艺过程,通过对工艺流程中换热器所在工艺位置的确定,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传热单元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合成氨工艺流程中换热器是如何选型和设计的,整个工艺过程中为降低能耗而采取的进行热量回收利用的方法。把教师的科研融入教学,使枯燥的单元操作原理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对化工原理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得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极大提高了化工原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2.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为了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科研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学校让本科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在许多高校实施,并且显现出许多的优势,作为化工专业的学生深入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化工老师所承担的研究项目基本都能涉及到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各种单元操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部分或一个科研项目,这期间老师应该把项目中涉及的化工原理单元操作作为重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分析和总结,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把课程教学中较为抽象的理论变成易于理解和直观的实际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同时,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际操作,最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甚至在解决老问题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再进行新的方案设计。通过这些步骤的训练,学生会对所学书本知识从实践上又有更深层的体会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论精髓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目前,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已实行了科研实践周活动,让学生在科研实践周内熟悉所学课程的实际应用。学校还根据我校煤化工的特点,以讲座形式聘请知名人士做客座教授为学生授课,列举典型生产过程进行讲解和分析。实践证明,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3.整合化工原理实验,培养学生工程观念和综合能力。实验环节是进行科研活动最好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树立工程观念,了解工程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这是提高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由于化工原理实验装置费用一般都较高,部分学校存在实验设备套数有限,学生动手机会少等问题,弱化了实验课的重要性。如果能对化工原理实验室中现有的各个实验进行全面整合,形成对于某一问题的综合性实验,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述流体流动机械关于离心泵章节中,要求学生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气缚现象和灌泵、气蚀现象和允许安装高度、离心泵的启动和流量调节等一系列问题。而实验室对这问题的讨论所对应的实验只有“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单靠这一个实验远不能让学生深刻地领会这些概念。由于其他实验中也都有涉及到离心泵的应用,为此,我们在实验中把“流体阻力的测定”、“机械能转化的演示实验”和“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三个实验整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离心泵特性的理解。做实验前我们让学生先自行观察,找出各泵的安装位置,让同学们分析各泵为什么安装位置不同及安装高度如何确定。通过几个实验的对比,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防止“气缚”现象才是灌泵的真正原因。通过这三个实验的整合,学生很快掌握了课堂上讲授的关于离心泵章节的内容,而且记忆深刻。在讲授传热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传热效果,我们实验室引进了两组传热实验装置,一组是有相变的“水蒸气―空气给热系数的测定”,一组是无相变的“冷―热空气给热系数的测定”。通过水蒸汽―空气这组实验,学生知道冷凝水在管道存在的原因和危害,实验过程要及时排除冷凝水管道里的冷凝水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操作弄清楚冷凝给热系数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有相变传热实验里并、逆流对传热效果没有影响的原因。而在冷―热空气这组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总传热系数与冷热流体给热系数的关系,逆流和并流换热对传热效果的影响,以及实验过程中逆流和并流热换操作切换时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对两组实验的比较,学生很快对这两类传热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复杂繁多的给热系数经验公式的选择有了清晰的思路。通过对实验室现有实验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化工原理理论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综合实验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树立事实求实、正确的科研观有很大的帮助。
4.科研引入课程设计,重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化工原理所学知识去完成一项设计任务的实践性训练,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运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常用设备的知识去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正确树立工程观念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参考书可以参考,有些学生就把它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综合性大作业,不是很重视。针对这一现象,除部分传统的保留设计题目外,我们尝试着课程设计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选择确定。目前有部分设计题目来源于教师正在承担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中的其中一部分,如:“PVC厂废酸回收技术”、“生物质液化油分馏技术的研究”、“硫铵石灰石法烟气脱硫”及“氨法脱硫联产硫酸钙晶须的研究”等项目。我们把这些项目中涉及的相关换热器、精馏塔、干燥器、吸收塔及泵等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化工原理设计课题,学生需要首先了解整个科研项目内容,根据项目内容选择所需设计的设备的大致类型,然后根据科研过程选择设计所需的有关参数和数据。比如在精馏塔的设计课题中,是应该选择板式塔还是填料塔,在板式塔设计中是用筛板塔还是浮阀塔,在换热器的设计中是用套管换热器还是列管换热器,都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科研项目来确定。通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所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在真实的课题研究中得到锻炼。许多同学在后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化工原理科目都能得到较好的成绩。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快掌握并灵活运用并非易事。采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形式多样且适合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方法,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教学科研共同发展,这些举措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我校化工原理理论教学质量。这种教学形式在化工原理教学活动中初步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改革的探索,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有创新能力的化学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63-69.
[2]王慧琴.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79-82.
[3]赵玲,许志美,曹发海,等.科研提高教学品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8,(4):48-50.
[4]郭英德.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58-62.
[5]谭天恩,窦梅.化工原理[M].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2.
篇2
关键词:公立医院; 医疗服务;职业规范;网络平台
引 言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属于公益利事业机构,是为人民大众医治大病、重病、难病和杂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是实现公立医院为民服务目标的保证。
公立医院从其所具备的经济实体性角度,使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与医疗服务管理和科技服务管理有机结合,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经济管理活动和过程。公立医院是如何经营管理的呢?"事实上,现实世界也许是需要进行基础科学探索的所有良好研究问题来源中最为肥沃的土壤"[1]。本文立足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以下均只称"武汉市第一医院")这个"现实世界",从医疗配置、职业规范、信息平台等角度,探析公立医院的经营科学化管理问题。本人认为,面对这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分析公立医院医疗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很有必要。
一、医疗服务经营管理的科学化
经营管理好医疗服务活动的前提是走出传统管理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公立医院在经营管理上建立了整套的管理制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价值的经验,形成了基本上以"公益利"为本位的非经营式格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院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公立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主动地与之相适应。在新的环境、新的形势下,如何增强医院的适应能力,不仅使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同时,科学有效地搞好医院经营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这既可以是保证医院改革发展的基本措施,也是医院生存的现实需要。在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经营科学化管理的问题上,仅从外在科室配置,内在医务人员职业规范科学化方面,予以考察和探求。
(一)医疗服务常规科室与特色科室的有机结合
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主体,其运行机制要体现社会公益性、服务的全面性。公立医院的管理则是按照公立医院的客观工作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人力、财力、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医院管理可以包括医疗服务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科教管理,以及在线服务等多种管理。各管理层面有各自的管理范围和具体内容。譬如,武汉市第一医院的"科教管理"包括"科研信息、学术活动、实习进修、工作流程、实验室管理、管竞环工作室"①等,"在线服务"包括"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知名专家在线访谈、中层干部信箱、患者意见箱、互患互动"等方面的管理。在此,我们立足实际,从常规科室与特色科室角度,主要探究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特色。
通常,公立医院的常规科室有: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妇产科和生殖医学科、周围血管病科、针灸科、风湿免疫科、中医预防保健科、儿科、肿瘤科、康复医学科、急诊医学科、体检中心、保健科等。这些科室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结构完整,既有西医也有中医的中西结合特色;而且,实时体现着当今医学高速科学的发展状况,如,武汉市第一医院,目前"生殖中心诊治范围有:生殖内分泌的调节、诱导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泌乳素血症(HPRL)、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垂体微腺瘤、卵巢抵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及其他原因所致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异位症、优化、夫精人工授精(IUI)"等,就充分展现了公立医院的与时俱进特色。
公立医院除常规科室外,一般都有重点科室,以反映该医院的医疗特色。武汉市第一医院的特色科室有: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肿瘤科、体检中心、眼视光门诊、康复医学科等,其中,皮肤科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皮肤病学、脾胃病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皮肤科、肾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针灸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等。 显然,常规科室与重点特色科室有交叉又有重叠,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的穿插交错特性。
常规科室与特色科室的有机结合,是通过门诊导医、急诊导医和住院导医等医疗服务予以实现的。导医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坚持"爱岗敬业、病人至上、融汇中西、永争第一"的院训理念,井然有序地实践经营管理流程。
人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公立医院科室配置、医疗服务等经营管理不仅具有复杂性,而且具有动态性,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日益完善,医院事务也会出现相应变动,需要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和适时可行的科学化管理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医疗服务提供机制是非竞争性的,因而是非市场化的;医疗服务在中国属于必需品,有相当部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2]。因此,面对动态、需求未足的现实,医疗服务配置还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
篇3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常采用的是一种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相脱节的学科式教学方法,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只关心实际操作训练,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动力最主要来源于实习操作,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离使学生不清楚理论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失去理论的实践教学,只能变成简单重复的练习,单调枯燥,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把学生变成只会重复操作的“机器”,不能有效改进生产工艺和适应技术进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另外,很多技工学校在对硬件积极投入后,忽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缺乏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尤其是缺少中青年骨干实训教师,造成仅有的一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严重超负荷工作而产生职业倦怠,或者让还不能胜任工作的青年教师勉为其难地开展实训教学。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就是实训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技工教育质量。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要改变目前技工院校教育面临的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有效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正是顺应了这一教学规律。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讲解对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进一步实践,循序渐进地不断深入,让学生通过实践性操作的教学过程探求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指导实践性操作。这种“先感性,后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具备岗位操作能力,将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教学计划的一体化建设
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尽力体现直观性原则、够用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的前提下,教师要舍弃一些与学生技能形成相关性不大的专业理论,依据“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化,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化,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制定教学计划。突出技能训练,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避免学生重复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突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数控技术专业以数控编程与加工为主要专业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还要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完成机械零件的实际加工,以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笔者对该课程模式进行了系统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方法进行组织,每个项目都以一个实际零件的加工任务为核心,引出数控工艺理论知识和数控编程指令知识点等。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项目设置,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2.教材编写的一体化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原有教材内容侧重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实践技能方面岗位针对性不强,知识体系先进性不足。为配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按照技工教学特点,教材编写应妥善处理好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对讲授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对专业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对骨干专业的核心课程的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结果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
3.实训中心的一体化建设
常规的教学是理论课在课堂进行,实践课在实训中心进行,先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理论内容讲完,再到实训中心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先感知,后理论,再实践”,边练、边讲,边讲、边练,教师必须在实训中心组织教学,改革后的授课地点已不局限于教室。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这就要求实习车间有足够的工位、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甚至是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并指导实操;理实一体化实习车间为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因此,在教学中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真正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4.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
即使有了完美的一体化教材、完善的实训中心,如果理论教师仍然只讲理论,实习教师仍然只是指导实习,那么,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空谈。针对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教师既要讲授实践知识,又要讲授理论知识,这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能够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更要能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85-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非常重视,并且要求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等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而言,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将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且涉及到招聘、培训、开发、绩效和薪酬管理、企业员工管理等内容。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后,能够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的具体处理方法和相关操作流程,使学生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中的角色进行科学的定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架构,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人力资源馆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相关技能,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学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模块工作,充分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从而为学生学习人力资源认证知识和较为复杂的模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非常正确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工学一体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造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一)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通过应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合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重要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向学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指导,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如何处理问题,能够较快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从而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二)合理的运用分级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分级教学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专业性质可以分成专业级和普通级。教师可以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分到普通级,重视对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应用相关技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进入专业级,对于专业级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严格的水平测试,对学生掌握的技能要求更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所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级教学,最终实现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一体化的目标。
(三)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策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定岗实习,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能够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便尽早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进入企业工作积累经验。所以,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高技术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合理的改革考核方案
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制订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将考核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还要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这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又能掌握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考核的内容应分为学习态度考核、学习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考核和学习创新考核,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发现和提升学生的弱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学一体化的分析认为,高等院校为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 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与企业对会计的需求层次逐渐提高,不仅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具备专业的实践技能。这给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而在现实教学中,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这导致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难以符合企业用人要求。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来说,是不容回避的道路。
1 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多院校在教学中,先进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然后再进行一定的实训,然而,在进行实训时,很多学生已经淡忘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这就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会计学生难以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同时,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少技工院校对实践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存在实践课偏少、实践教学形式简单等问题。比如有的技工院校在教学时一般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在学期即将结束时安排某些实践课程,并且这些实践课程只是在课堂内或者实验室完成,实践的内容也只是凭证、账簿等简单内容,学生难以体会到在企业中的那种真实环境。
此外,辅导会计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师,通常也是由在校会计专业教师来完成。由于教师本身就欠缺足够的实践技能,这就导致实践课程教学流于直面,并不能起到应有的实践效果。
2 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科学、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强化理论,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讲,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还要求实现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教师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技工教育的创新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主要是把理论与实践融汇于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于企业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对于会计专业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一体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在会计岗位上的实践能力。
3 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必须改革的方向。
3.1 编写实用性强的课程教材
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基础会计》
因此,编写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适用性强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编写《基础会计》时,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还要参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更要加入一些在会计从业中需掌握的实践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结合起来,边教学,边指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有效吸收理论知识,还能快速锻炼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3.2 建立实训室,加强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之外,技工院校还应积极建立实训室,完善相关配套设备与教学机制。首先,应配备一套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近几年,数字技术、移动网络快速发展,学生绝大部分已经离不开这些数字技术。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性,还能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技工院校还应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化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应该按照企业内部模式建立,营造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具体来说,实训室可以分为会计资料陈列室、岗位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报税模拟实训室等。实训室实践课程应贯彻整个学习阶段,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参加实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体会真正的岗位工作,从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融会贯通,提高综合素质。
3.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们前面说过,现在不少技工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是来自学校,缺乏足够的实践经历和技能。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理论只是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工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鼓励、支持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能锻炼。通过实地实践,教师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进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聘请、引进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入校教学。会计教学的职业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岗位上的实践技能,而在校期间,学生不容易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因此,聘请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进入院校进行教学,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4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会计这种注重实践的专业,技工院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努力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让学生进企业去锻炼。
同时,技工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在校内或者企业内建立实践基地,从企业中高水平的会计从业者作为教师,以实习指导的方式,实地指导学生在会计工作中应学会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教会他们融会贯通,提高实践技能,已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
4 结语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应积极摆脱传统的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一体化教学,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改革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环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贺应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篇6
经管学院学生会各部门也将于国庆后渐渐拉开帷幕。同时我们学习部也将以饱满的热情努力把工作作好,为全院同学服务,为了更好的迎接新学期的安排和工作,调动大一新生及老生的活动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繁荣,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我部对本学期的有关活动作如下安排:
一、 招新
大一新生` 是年轻的、有活力的,充满激情的,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也为了给学习部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学习部将于10月14号和10月15号进行学生会的全面招新活动。本次分为初试和复式两个阶段,以面试为主。招新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竞赛资格,我们非常期待新一轮的招新工作。
二、 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学生活和心里问题,我们学习部将暂定于10月中旬举办‘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届时我们将邀请05、04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为06级新生提供一个大学生生活的指南。
三、“三字一笔一画”比赛
11月初,由校学生会学习部主办的“三字一笔一画”比赛活动也是我院学习部将要举办的重大活动之一。我们今年将在往届的经验上,尽量作到尽善尽美,努力把第十七届“三字一笔一画”比赛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全院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
四、 双语演讲比赛
双语演讲比赛包括中文和英文演讲比赛。11月份,围绕南校区的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学习部将举办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尽情抒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各自感悟。
五、 辩论赛
学习部将于12月份举办辩论赛,为新生们展示自我,显示才华提供一个舞台,同时也为院辩论队输送新鲜血液。
六、 说课比赛
安师大是一所人文气氛浓厚的师范类高校,为社会培养大批师范人才。虽然经管院的三个专业都是非师范类,但作为一种技能的培养,说课比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部将于12月中旬举办院级比赛,并且协助校学习部作好决赛工作。
七、 教案评比大赛
与说课比赛的意义与目的一致,教案评比大赛也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锻炼他们的职业技能。此次活动将安排在说课比赛之后,于12月下旬举行。
八、 开展与我院三个专业有关的英语、考研讲座
经管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设有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由于成立不久,广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专业的学习感到无从下手,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茫然不知,针对这一情况,我部将在第一学期的活动安排有关着方面的讲座。
九、《经管学生的续办》
月刊《经管学生》是由上届学习部所创办,是我院学生激扬文字、展示自我的平台,因此我部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把本刊创办下去。
篇7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多元化 技工院校 职业能力 评价 过程性
职业技能鉴定是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有效手段,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型人才。因此,技工院校的技能鉴定模式必须满足甚至超前于教学改革,才能在促进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发挥更加有利的促进作用。目前,一体化课程改革已得到普遍认可,正处于全面推广实施阶段。要使其改革成果持续发展,本文以为,改革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评价体系,是对一体化课程教学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有效模式。
一、过程性评价模式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理念
首先,强化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与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一致,实现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一体化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而本文所称的过程性评价就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评价单元,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设计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设计考核活动,把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评价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切实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而且,由于一体化教学与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改良结合紧密,突出强调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所以,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能够根据企业岗位变化适时地调整评价工作,能够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技能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鉴定出来的人才更能够满足企业需要,更能被企业认可。而传统的鉴定模式通常采用在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学习后,一张试卷定理论成绩、一次操作考试定技能成绩的方法,这种仅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缺少对职业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和评价内容的调整。由此,侧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极易导致为追求合格率,学校重视考前培训与职业标准的选择性对接、忽视将职业标准要求与日常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考前抱佛脚的现象,着实不利于职业技能鉴定作用的良性发挥。
其次,过程性评价内容反映了一体化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方位评价。传统的终结性鉴定模式检验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无从评价。而注重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方式,其考核项目包括该专业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综合职业能力要素,在各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分项考核,如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能力、岗位工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工作记录整理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还包括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促使学校和学生不仅要关注学习成果,还要时刻关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经历体验。
第三,过程性评价方法与主体多元化,体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特色。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过程性评价可采用课堂观察、口头问答、技能操作等多种方法,同时还涉及多个人员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组的同学,形成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的还有企业评价。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占总评价比例较小,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占比要大些。这样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使命感,又由于企业参与评价更能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评价的诊断,使学生、教师、企业从各自角度,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予以弥补。
二、过程性评价模式符合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制度
为了满足行业、企业、院校、社会等不同鉴定对象的需求,维护职业技能鉴定的统一与发展,我国建立并实施了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了多元化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对技工院校学生采用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模式完全符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要求。
评价主体多元化指评价人员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技术人员,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我们采用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更为真实、科学。
评价标准多元化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建立合理的评价标指标体系,评价者不能以一元的标准来进行分析,而是要将国家职业标准与学校、企业和社会标准有机结合。本文所指的过程性评价即并非将职业标准分解成知识点、技能点,与学校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简单地相对照,而是从课程体系、课改标准入手,把企业评价方法和标准引入到人才培养中,将企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在培养过程中用职场或企业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评价方法多元化即是要求从重视培训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转变,注重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多地采用口试、技能测试、仿真模拟、业绩评定等方法,每一次评价要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本文提倡的侧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形成性的过程化评价如前所述很好地体现了该要求,
三、实施过程性评价须着力把握的原则
1、评价标准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而且是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其性质决定了技工教育必须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目标,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即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而我们所进行的评价模式改革就必须要坚持以源于实际需求的标准进行评价,才能达到以评价促进学习,以学习促进就业的目标。所以,过程性评价标准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群的系统要求,并与之有机融合,确保科学、客观、公正。
2、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现代技工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按照部颁教材工作页要求的方法进行过程性的定性考核,对职业能力采用随课程进程通过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过程性的定量考核及阶段性的终结性考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
3、评价主体坚持多维化。为保障评价客观、公正、科学,应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自评(包括学生互评)、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维评价体系。其中,学校评价和学生自评侧重考核学生的意志品德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各项能力;企业以“能力+业绩”的企业评价模式侧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工作业绩、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社会评价(政府委托鉴定机构)主要由鉴定指导中心委派的考评人员(企业技师、学校教师)对学生阶段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测评。
多元评价是一种多元动态化评价过程,是完成职业技能教学培训与养成的推进剂。多元评价机制是开放的综合系统,只有与其他相关制度配套实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所以,建立强化过程考核的评价模式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Tak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ransf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the great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limit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school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national support strength. In this case, transfer colleges should properly deal with three relationships, and take two key points i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Namely, to properly handle the three relations including basing on industry and servicing the local,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disciplines and strengthen the 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disciplines,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grasp these two key points-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and school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关键词: 划转院校;发展战略;实践
Key words: transfer colleges;development strategies;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23-02
0引言
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调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布局结构,将原部门直属的367所普通高校中的241所划转省级政府管理,逐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由此形成了一批划转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划转院校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此,我们以沈阳工业大学为例,对换转院校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战略选择进行浅显分析,期望对划转院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划转院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方政府对划转院校的经费投入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的划转院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划转院校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虎添翼,发展迅速,比如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江苏理工大学划转地方管理后重组为江苏大学后,在江苏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百强之列的高校,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一些高等学校数量众多的教育大省对划转院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就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划转院校的发展。
1.2 学校发展理念的制约由于学校发展理念的失当,造成划转院校优势渐失。中央部委直属院校大批划转地方管理的时期,正值我国高校大幅扩招政策启动阶段。划转院校原本立足行业办学,专业面窄,专业少,办学规模小。应对扩招,面对由扩招带来的既得利益,很多划转院校突击增设专业,以支撑数量成倍增长的招生计划。经过几年的专业调整,很多划转院校都由原来学科单一的学校发展成为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更使各校间学科专业趋同,加之引进人才竞争力弱、人才流失等因素,一些学校出现强势学科师资断档、优势减弱的现象。此外,划转院校归地方管理后,为了尽快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在办学定位上都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主要立足点。虽然很多划转院校仍然坚持加强与原行业的联系,但是失去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干预,这种靠产学研合作建立在民间层面的联系极其松散。加之一些教育部直管院校强有力的竞争,很多划转院校与原行业的合作关系和沟通联系大不如前。这种情况极大影响了换转院校办学特色的保持和强化。
1.3 国家支持力度的制约划转院校中,除少数高校进入教育部“211”和“985”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得到教育部大量的项目建设经费投入外,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型大学,没能得到相应的投入。原本基础就相对较弱的划转院校没等参赛,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些原属经费较充足部委的划转院校感觉异常强烈。连锁反应,在国家进行重点学科评审、博士点、硕士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等项关乎高校核心竞争力指标的一系列竞争中,划转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特别是伴随高校大幅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令划转院校异常头疼的紧箍咒。
篇9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大学公共美术课程研究与探索的新的切入点。本文阐述了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开发与利用上海文化历史记忆的现实意义,分别从上海文化历史的传承与保护、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以及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视角进行分析,了解上海地区大学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开发与利用上海文化历史记忆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公共美术;课程资源;上海;开发;利用
上海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区域性美术资源,如能充分利用、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将为上海地区的大学公共美术课程建设开辟广阔的天地。随着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概念、开发及利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大学公共美术课程也应要紧随其步伐,与中小学形成统一的美术教育理念,挖掘课程资源,增加课程弹性。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应当要利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主题活动等不同的形式对上海地区美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让大学生们认识上海文化历史、了解上海历史记忆,增强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促进他们热爱上海、奉献上海;让他们走进当地文化艺术,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特色地方文化艺术;因此,加强大学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开发与利用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宣传、传承和保护文化艺术的功能
文化资源进入教育的过程,既是一种地方历史记忆的延续,也是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更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产生精神认同的载体。
当前,随着上海地区人口老龄化,大学的生源也发生着变化,非上海生源的大学生逐年在增加,据统计,今年上海市属重点大学的非上海生源比例占80%左右,而其中80%的非上海生源将留在上海继续学习与工作。面对这样的现实,笔者不禁产生疑问:那些继续留在上海学习与工作的学生,他们该如何认同自己的身份与文化呢?笔者以为让学生了解上海本土文化,关注、热爱上海文化历史,激发他们心理上的认同,从而产生保护上海风土人情的积极情感。
众所周知,上海的本土文化资源丰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历史记忆。如:嘉定的宝庆竹刻、南汇的彩豆画、三林刺绣、金山枫泾古镇的农民画、丁聪漫画等丰富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拥有全国领先的公共艺术设施,如:上海博物馆、当代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等;各类创意园区、画廊林立在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如:有M50、田子坊等;有大众熟知的城市景观,如:古漪园、石库门、外滩建筑群、陆家嘴、南京路步行街等;上海也是名人辈出的地方,云集众多名人及名人故居;上海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有时尚的购物中心等;上海有多彩的文化艺术节,如:双年展、电影节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上海的历史文化记忆,它不仅为学生美术学习提供宽广的地方特色资源,而且促使上海本土文化和教育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起到了宣传、传承和保护的功能。文化的保存和弘扬以活态的形式印在每个人的心中才有生命力。
二、完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地方性知识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各地方文化历史差异明显,就像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并行于南方的岭南文化和北方的京派文化,独具特色,那么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组织、利用海派文化内容,让学生走进海派文化,亲身体验或者感受海派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这不仅使课程结构多元化,同时也优化学生学习的方法。否则泛泛地传授普遍性的美术知识,课程缺乏弹性,显得单一。因此,地方文化资源从实践到理论都是对课程体系的完善。
第一,有利于拓宽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视野。“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使课程开发扩展到资源的视野上”。①挖掘上海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不仅丰富美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历史、走向社会,开拓文化视野,丰富学生内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第二,有利于优化美术学习方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②以往的艺术教育中突显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化、技能化、非艺术化等倾向。通过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使艺术结合生活、情感、宗教、政治、历史、文化、科学等,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和多纬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丰富课程教学形式、优化教育过程及革新教学方式。第三,有利于建立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上海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张道森教授在《值得关注的大学公共美术教育》中也指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施教内容上必须走向综合化,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字艺术等融为一体交叉与融合;能把美学、艺术批评、民族文化、历史、哲学等不同内容有机进行相互渗透。
三、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社会学研究者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资源的认识,融入自然、社会及文化历史,实现对艺术与自然、经济、政治、宗教、科技、历史、文化等的感悟,认识发生变化,从根本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为教师探索课程资源与专业成长的结合点提供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与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课程资源是无限性的,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四、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上海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和发展要依靠教育推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开发与利用上海文化历史资源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张道森教授在《值得关注的大学公共美术教育》中指出:公共艺术要体现内容的多元性、丰富性、针对性,善于利用国内外的艺术资源。将艺术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打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简而言之,上海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更大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笔者分析大学公共美术课程对上海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现实意义,为将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与理论基础。
注释:
①②蔡铁权.高中新课程实验100 问[M].杭州: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张道森.大学公共艺术教育[M].百度文献.
[2]潘洪建,刘华,蔡澄.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1.
[3]洪琪,唐杰.美术教育资源[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0:8.
篇10
论文摘要:当前,在职业教育努力服务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怎样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工艺专业教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搞好服务?笔者认为,应当认真把握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就业的关系,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化学工艺学科教学的特点,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正确定位和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化学工艺职业劳动者。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同时,市场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源市场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入口环节;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运行环节;就业市场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出口环节。市场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讲,市场变化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 化学工艺学科特点分析
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以及培养高素质化工职业劳动者的要求,化学工艺课程立足化工工艺岗位操作工所需要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在介绍化工生产原料、阐述化学工艺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可体现化学工艺特点的工艺,讨论工艺原理、工艺条件及工艺流程,使学生学习掌握化工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技术,为走向生产岗位奠定化工职业基础。
三、 经济建设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地方经济的特色就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和学生的就业问题。例如:我们济源地区的工业企业以聚氯乙烯、焦化、多晶硅、金属冶炼等为主,在工艺学的教学中,主要应该介绍一些这方面的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工艺。
四、如何改革化学工艺学教学
1.改革思路是要以市场为基础
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结合地方工业的特点对化学工艺课程内容及要求进行定位。首先,课程定位必须要实事求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就是依靠市场办专业,如果脱离了这个目标,那么课程定位就是无源之水。其次,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水平差距也比较大,学生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所以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应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删减,应着重介绍与实操和就业企业紧贴的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确立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重新进行课程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紧抓当地重点工业、新兴工业项目,结合地方的主要资源从原料、产品、工艺特点、用工需求等方面入手确定教学内容。
2. 基本方法是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材中,化学工艺学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是以一些相对完善,通用的一些工艺作为核心内容。由于不同地区化工行业的资源、人才需求和生产工艺不同。现行教材中很多内容并不能很好的被企业、教师和学生认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本地具有代表性、基础性的工艺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将化学工艺中的工艺学基础知识融入核心工艺完成教学目标。如我们济源地区以树脂生产、煤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主。教学内容就应当与企业合作制定以树脂生产、煤焦化、煤气化和化肥生产的工艺作为主线,将工艺学基础知识和生产工艺相结合为内容的校本教材。
3. 实施化学工艺教学的几项措施
一是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及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主动到当地相关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其次,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聘请当地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
二是要针对岗位特点使用特殊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等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的教育模式都是对传统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的“颠覆”。随着项目教学和生产性实训等教学模式的推进,带动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做合一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许多项目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的理想途径。
三是工学交替,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科教育模式针对化学工艺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以实训、实验、现场管理教学进行针对性训练。将地方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化学工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要在进行实践、实训时进行强化和讲解。将实际操作所需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理解。如在聚氯乙烯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掌握部分安全和理论知识后到企业观摩学习。在理解工艺和实际操作后回到学校重新对理论和操作知识进行学习和反馈,能够就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
4.关于专业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方法
一是现场实训考核。以能否胜任岗位工作为标准。占总评成绩60%。二是对工艺的认识、理解考核。以在企业现场进行提问及考核的方式。占总评成绩30%。三是工艺基础知识笔试成绩考核。占总评成绩10%。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 上一篇:安全员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 下一篇:成本分析与财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