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范文
时间:2024-04-09 15: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服务承诺内容和标准
1、实行首问负责制,态度和蔼,不得推诿扯皮,不得使用服务禁语;县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局窗口做到解释“一次清、一口清”,一般事项书面资料审查齐全、合格的,即于25分钟之内办结;承诺件自收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到现场审查;大型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经审查符合办证基础条件的,先予以“同意筹建”。
2、医务人员拒绝患者及其亲友馈赠的红包、礼品,拒绝接受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它不正当的利益。卫生监督员在执行公务时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文明执法、秉公办事,执法时提倡运用文明用语,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禁止故意刁难,索贿受贿等;执法公正、合理,处罚公平、公开,每季度对行政罚款案件进行公示。
3、卫生医疗机构执行医务公开、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按财政及物价部门核准的项目标准收费,不私设收费项目;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执行患者住院“一日清单制”,不超标准收费,不自立项目收费。
4、严格医护人员资格证、职称评审资格工作,严格按照程序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
5、认真做好举报投诉案件受理调查,凡属本局职责范围内的案件,保证在3个工作日内到现场调查,7天内把调查结果通报举报投诉人,一般在30天内结案,如违法情节严重的按相应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理。
6、接到突发事件报告,保证在30分钟内做好出发准备;陆地区域内1.5小时内到达,通航海岛6小时内赶到现场,非工作时间延缓半小时。
二、违诺追究
对责任人违反承诺内容和工作要求,在履行公务活动中有违反职业道德、工作纪律,甚至有违法行为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批评教育、经济赔偿、行政处分,直至撤职、辞退处理。
篇2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190-02
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2]。自国务院2006年2月21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和文件,各地也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法规和文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体系在各地已基本构建成形,截至2006年底,全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级以上城市有278个,市辖区789个,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 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 000个[3],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更应关注的是这些法律性文件是否得以落实,防止“口惠而实不至”,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功能的实现状况如何,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公益性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在徐州市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预先选取10个社区为调查区域,目标人群为城市社区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675份,经整理有效问卷为600份有效率为88.89%。
调查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取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并采取随机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直接选取《指导意见》等法律文件的具体法律规范为设计问卷要点,向城市社区居民调查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的“六位一体”等社会功能的实现状况,具体包括:居民对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社会功能的认知情况、利用情况、满意度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
二、结果
(一)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为,男性227人,女性363人;16~40岁的占24.33%,40~60岁的占39.00%,60岁以上的占36.67%;大专以上(含大专)文化程度占12.00%,初中以上(含初中)大专以下占74.67%,初中以下占13.33%;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8.17%,企业负责人占5.67%,企业员工占12.83%,个体及自由职业者占6.83%,下岗或失业员工占7.00%,农村外出打工者占1.67 %,学生占2.00%,离退休占34.50%,其他占21.33%;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 000元的占63.00%,1 000元~3 000元的占34.00%,高于3 000元的占3.00%。
(二)城市社区居民对CHS的认知、参与现状及相关态度
1.对CHS的认知对CHS“六位一体”功能的调查显示,城市社区居民对CHS功能的认知度不高,认为CHS的功能包括医疗的占83.16%,包括预防的占33.17%,包括保健的占29%,包括健康教育的占20.33%,包括康复的占13.33%,包括计划生育的占20%,对其余五项功能的认知处于13.33%~33.17%之间,表明居民对CHS功能的定位不清楚,以至于即使是对医疗功能的认知也没有达到100%。
2.参与CHS的现状。城市社区居民对CHS服务项目的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接受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仅为207人(34.50%),而未接受过服务的居民为393人(65.50%)。
3.参与CHS的相关态度。在接受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中,对CHS的总体服务基本认可,“好”占7.67%,“满意”占30.33%,“一般”占46.33%,“差”占4.83%,“不了解”占10.83%,好、满意、一般的答复率合计占84.33%,而相信CHS机构服务水平的居民仅占23.50%,两项数据的反差表明,如果CHS机构能够达到满足其功能所需的基本服务水平,CHS较易获得城市社区居民的认同。
三、讨论
1.以政府为主体充分提供关于CHS的公益性信息
建议增进城市社区居民对CHS体系的功能的了解,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A.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加强信息提供的主动性,将居民对CHS体系的认知程度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B.以政府为提供相关信息的主体,而不是城市CHS机构,以提高信息的公信力;C.由政府组建专门的CHS体系推广机构;D.充分利用媒体,增加或购买公益广告时间与空间。
2.提供有区别的卫生服务产品
城市社区居民对CHS服务项目的利用率较低,接受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仅为207人(34.50%),且主要参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护理,二者的利用率分别为30.17%和12.5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率仅为3%左右。目前,CHS机构与大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上功能是重叠的,没有凸现CHS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功能,存在着抢病源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地的医保报销比率在CHS机构与大医院的差率一般为10%左右,在现有条件下,不足以促使居民进社区,应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上显著拉大二者的差率,提高到50%以上;C.明确减少收费项目、增加免费提供项目。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
篇3
关键词:司法行政 社会管理 创新
2008年5月,司法部党组对江苏的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创造一流业绩,探索新的经验,争当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的要求。省司法厅党委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决定将“争当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作为江苏司法行政工作新的目标定位,以引领全省司法行政事业在新时期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泰州市司法局积极响应部、省领导机关要求,积极投入到争当“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工作当中,2009、2010年我局综合排名连续两年位于全省第四,2011年我局综合排名全省第三,实现了进入全省前三名的重要跨越,省司法厅专门向泰州市委、市政府发来了贺信。这对于一个成立仅15年多、各项基础相对薄弱的地级市司法局来说十分来之不易。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坚、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多发,社会稳定形势严峻,面对新一轮争当“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工作目标,要想做好司法行政各项管理工作,唯有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1.正确认识开展“争当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工作以来的成绩和不足
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司法厅的关心指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履行职能,切实加强和创新各项社会管理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层司法所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建成规范化司法所97个,建立县乡两级调处中心105个,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6个,基层司法行政实战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以来,全系统共调处社会矛盾纠纷96500多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
二是法律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围绕服务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有效抵御金融危机冲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律师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顺利完成了全市公证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满足诉讼需求的司法鉴定体系,法律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强。
三是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五五”普法规划各项任务如期完成,普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大普法格局基本建成,实现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全覆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效推进,全市创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06个,民主法治村(社区)建成率达98%。
四是服务民生工作成效明显。律师参与政府接待工作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律师参与调解工作被《法制日报》进行了宣传推广。全市统一的“12348”法律服务平台运行良好,法律援助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以来,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925件。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工作连续十年实现“零差错”、“零投诉”的目标。
五是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成立了律协党委,在全市律师事务所成立独立党支部7个、联合党支部8个。切实开展全系统创先争优工作,全力推进“同级比先进,同岗比贡献”活动。加大了党风廉政建设力度,深化了队伍作风建设,全系统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争先意识切实增强。
成绩固然可喜,但还有不少需要强化和提升的地方。一是司法行政工作基层基础还比较薄弱。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对司法行政的投入,司法行政的基层基础和业务经费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司法行政自身职能拓展要求相比,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总体比较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基础工作、机构设置、力量配备、条件保障等重要环节有待持续加强。二是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乡镇(街道)司法所人员紧缺,现有的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专职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工作者、法律援助专职律师人数难以满足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三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支持配合不够。在普法教育、人民调解、社矫安帮等工作中还未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完全有效整合,少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积极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氛围。
2.充分认识在“争当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工作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重大主题之一,中央明确提出了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最基础的环节就是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是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的美好,就没有泰州的美好。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进程的逐步深化,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不断出现的形势,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司法行政工作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和省厅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大任务,立足职能,发挥优势,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
3.进一步整合司法行政工作资源与职能,认真做好司法行政系统社会管理创新的各项工作
3.1加强理论调研和信息宣传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实践调研是理念创新的依据,只有在不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思考提出有效破解难题的对策,从而才能为成功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取得的一些鲜活生动、颇具特色的创新成果,都是扎根于基层,来源于实践。司法行政机关要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以实践为依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开展,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定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活动,了解社会管理服务对象所需、所求、所想,进一步找准问题,明确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及时发现基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新思路、新举措,及时总结基层有益探索和新鲜经验,保护和激发基层进行创新的活力,在更广的层面上进行推广运用。
要认真重视信息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信息报送力度,注意从各类信息中发现具有典型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特别是善于发现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及时应对、果敢处置,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让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进入党政领导的视线,纳入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要积极推进基层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先急后缓、分级负担、分步实施”的原则,集成政策、集中资金、集聚资源、集合力量,以司法行政专网建设为依托,全面提高基层司法行政信息化水平,提高司法行政服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效能。
3.2优化法律服务工作,把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围绕我市建设“三个名城”,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以服务建设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的独特作用,积极服务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着力构建“一城一区一园一带”法律服务配套体系,合理引导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医药高新区等重点领域集聚,为企业产品研发、科技咨询、金融服务等提供精细化、高层次的法律服务。不断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尤其是经济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协调沟通、风险预警等互动式法律服务协作机制,积极延伸司法服务功能。建立区域内涉及重大项目、重大民生案件的法律服务“绿色通道”,提高服务经济的参与度。要积极倡导法律服务人员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以我市成功创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为高效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等提供全程法律服务。
3.3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全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首先要认真做好“六五”普法工作,着重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及流动人口的普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法制宣传教育有机融合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之中。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实践创建工作,不断夯实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国家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基础,切实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产生。
其次要建立联系群众机制、预知预警机制、民愿疏导机制、社会维权机制,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知民心,使民情得到有效掌控,民愿得到合法引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加强对产生矛盾纠纷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将社区矫正的心理矫治资源充分利用到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之中,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调节不良情绪,排解心中怨恨。要探索依托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鉴定机构等窗口单位建立“社情民意观测点”,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分层分类建立预知预警机制,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喜所虑、所难所怨,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分类疏理,分析研判,向相关部门预警告知书,提出处理建议,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市(区)、乡镇(街道)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积极发展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对医患、交通肇事、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建立健全相应的专业调委会。加强对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调解员队伍建设情况的督查,积极依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履行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职责。加强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重点部位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尤其对流动人口多、利益分割模糊的行业和领域要加强调解组织建设。要继续深化律师参与调解工作,开展一些有影响的活动,努力打造我市律师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特色工作品牌。
3.4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对重点人群管理工作的创新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强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充实社区矫正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不断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的例会、衔接、监护、教育、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和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行为,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开展。要创新社区服刑人员管控方法,加强信息化辅助管理手段的运用,严格执行日常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控,最大限度的避免脱管漏管,确保社区服刑人员零重新犯罪。加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建设。按照省厅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功能设置,健全规章制度,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开展就业培训、心理矫治等教育矫正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心的各项功能作用,逐步探索开放式教育矫正形式,提升教育矫正工作规范化水平。
要认真执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各项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工作,落实衔接措施,力戒推诿扯皮,完善重点人群生活困难救助、帮扶机制,积极协调落实基本生活保障。与劳动、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扶持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就业。协助有关部门或单位建立一批正常经营的过渡性安置经济实体。推进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管理,实现刑释解教人员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比对和信息传递,建立信息数据库,增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控制能力。
3.5强化法律服务民生职能,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扎实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努力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强法律援助机构窗口建设,完善“12348”法律服务专线规范化服务,提高接待人员的工作能力、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服务质量,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和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现有的5个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专业人员须达到所均5人以上,逐步扩大法医临床鉴定机构鉴定类别,及时增设法医毒物、法医病理鉴定机构。加强司法鉴定人鉴定能力建设,确保司法鉴定结果被法院采信率达到98%以上。
切实加强国家司法考试考务工作。加大人性化服务力度,基本杜绝各类差错。切实加强司考政策宣传,争取五年内我市现场确认报名人数达到1000人。切实加强法律资格证书持有人的管理。深入开展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司校共建”活动,逐步建成“司培、司考、司服”的“三位一体”平台。
3.6加强服务理念创新,切实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的服务效能
将服务为先的理念渗透到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各项管理工作之中,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快从“管理型服务”向“人性化管理”、“服务型管理”转变。进一步加强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素质教育,加强司法行政队伍新法律、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权力透明运行。开展效能监察,对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律师公证等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督察,确保公正廉洁规范高效。
篇4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待遇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上升,给社会居民提供的优质的服务。虽然中国的整体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显著上升,但是,中国的公共服务质量任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方面,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还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急需改善。本文就针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中国社会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就针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中国是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尤其是加快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实现公共基本卫生均等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
在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促进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以及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建立职责明确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可以明确机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加强了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互助的能力,提高了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加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步伐。
2、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广大社会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提高基层卫生服务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例如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卫生监督的能力,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快速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培养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才
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了早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应该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机构通过举办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机构还可以招聘一些高素质和专业性强的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才,有利于提高机构组成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加强对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了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增强了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居民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于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要保障
中国是人口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但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国家首先应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尤其是农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比较低以及农村居民对于计划生育的意识观念较弱导致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为了顺利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到人口合理统筹,稳定计划生育低水平就必须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才能保障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2、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看中国有2.3亿农民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体制的阻碍使很多农民工徘徊于城市和农村中,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发展机会而且危及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阻碍城市化发展进程。所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够使农民工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之中,有助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3、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健康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城乡人口与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建立,提高社会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社会居民的身体健康,进而完善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健康保障。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与研究,深刻的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有助于快速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了解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篇6
【关键词】男男性传播;HIV感染者;心理疏导;个人权利;社会道德
Analysis on social morality from a case of man to man transmission of HIV infectionWANG Yongliang. Henan Entry-Exit Inspectionand Quarantine Bureau, Zhengzhou 450003, Henan, China
【Abstract】Through investigating a case of man to man transmission of HIV infection, the person concerned recalled that his homosexual behavior was due to his childhood family violence. According to him, he only has interest on homosexual from then on, and he doesn’t care about being infected with HIV from others. As an HIV infected person, he himself doesn’t agree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oci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 and then he makes excuses for "private business", "individual rights" and " willingness". In this paper, we call on that HIV infected person to keep "self-discipline", "socially responsible", and also call on the boundary of individual behavior to HIV infected person, urging the social law to strengthen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of HIV infection specification.
【Key words】Man to Man Transmission; HIV infected pers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dividual rights; Social morality
【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志码】A
男男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以下简称MSM)系与男性间发生性接触的男性,包括男性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和双性恋者。随着全社会对该人群HIV监测筛查力度的不断深入和监测覆盖面的扩大,结果表明,在中国经男男间而感染HIV的患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据有关文献调查显示,中国HIV感染者中MSM所占比例已经由2007年的3.3%[1]上升到2013年的21.4%[2] 。男性固定是指具有稳定的性关系和情感依赖的、并且彼此认同男性固定性伴关系的男性,这种男性固定在MSM中拥有男性固定性伴者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部分MSM拥有多个男性固定性伴。国外研究显示,MSM中男性固定告知率约为26.0%~69.0%[3-6],HIV感染者中MSM仍与HIV阴性、或HIV感染状况未明的发生高危,使处于感染HIV 的高度危险中[7,8] 。研究还表明,HIV阳性检出率最高人群为HIV感染者的配偶或,告知可促进HIV患者中MSM与间沟通交流,从而促使主动接受监测、主动采取措施预防HIV感染,降低MSM高危的发生几率,减少感染[9-11]。目前中国随着MSM中HIV感染者数量的快速增加,全社会预防控制并全面阻断MSM中HIV感染流行,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卫生的重点课题。
盛某,男,1989年9月7日出生,籍贯山西,2012年6月份毕业于西安某外语大学,同年10月前来郑州,受聘于本地某国际合作集团公司。2013年8月1日,在河南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做出国前健康检查时,被检出并确诊为“HIV感染者”。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义务提供健康教育等社会责任,工作人员对盛某进行了性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提示患者其本人要高度重视HIV传播及其性传播疾病罹患的对生命健康的危害,要主动对其同性加以约束。
盛某诉说,从小家暴横行,父亲终日施暴于母亲,给盛某心灵中造成了严重的人格扭曲。患者常常与母亲之间相互诉说哀怨情绪,以母亲的思维方式看待生活,渐渐把自己幻想为受虐的女性。上大学后,因语言专业的去向问题,全班仅有三名男生,盛某为其中之一。但第二性征成熟的盛某却发现自己对周围女生并不感兴趣,而是倾向于恋慕男生,常常进入自我与男性的性幻想之中,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并开始了同性恋尝试。尽管盛某的大学专业是外语,但是提交的毕业论文却是有关“男男同性相爱史探讨”,而老师居然也认可了其个性化“论文”并予以通过,盛某意外地得到了毕业证,也可以说在同性性猎取中获取了某种心理支持。
大学毕业后,盛某来到了郑州,一面寻找工作,一面将错位的性取向付诸行动,疯狂地寻找男性。其本人也似乎意识到“此种事情”见不得人,自己也多次预测自我未来,认为自己一定会遭到“上天报应”。因此,对于2013年8月1日被确认为HIV感染的结果并未感到意外,反而有种“成就感”,认为是对家庭暴力的最好回应。对于自己错位的性取向和不安全的可能给社会公共卫生造成危害,盛某一再宣称,不后悔自己的性选择,也不痛恨隐瞒了HIV感染病史的,而是“极其认可”所谓的社会学者李某某的“两情相愿,不危害社会原则”等论调。
由于盛某行为涉及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我们尊重其人格基础上,耐心提醒盛某,其本人已经是一名艾滋病毒感染的受害者,从自身文化层次上讲,其本人知道自己可能传播HIV,应当主动约束自己的,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12,13],不能随意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盛某则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社会责任要承担,更不承认自己会对社会造成什么道德危害,甚至不认为自己要承担传播HIV的法律责任,声称个人隐私需要保护,提出所谓“自愿原则”,社会无权干涉。
首先,针对同性恋的行为,从心理医学角度分析,现代神经内分泌学理论认为,人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所释放的促性激素释放激素(GnRH)对有直接的中枢兴奋作用,能提高性警觉和注意的水平,因此对男性同性恋者使用促性激素释放激素(GnRH)可以引起男性同性恋者对于异性的[14]。而且,人体内各种雄不足状态也会使得攻击性和行动力不足,补充雄性激素则可以提高其攻击性和。从性染色体异常的症状判断,盛某属于其中的XXY性染色体异常的临床表现似乎并不典型,可予以排除。因此,我们建议盛某尝试采取医学手段治疗性错位心理。
其次,从公共卫生安全角度分析,防止性传播疾病扩散是每个公民的社会道德责任和义务[15]。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被检查出性传播疾病者,诸如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即“个人权利”和“个人隐私不容侵犯”,面对自己感染性传播疾病后可能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事实避而不谈,却在大讲个人权利,偏执地认为,凡事只要和“权利”、“隐私”沾边,就是神圣不可侵犯,全然不顾“权利”的本质和秩序。
在社会主义法制中国,一个人的性权利其本质是生命的尊严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它的秩序就是“一阴一阳”的内容不能简单置换,从法律角度界定同样也是“一夫一妻”的边界不能随意跨越。所谓“双方自愿,别人无权干涉”,则是西方恶俗哲学的论调。这种论调认为,世界上的每个个体,其个体形态的边界就自然是它与其它个体之间关联的界限,个体行为只要不违法,就具有极大权利[16-22],与社会道德无关。
全社会追求公平、公正、和谐和真善美慧的永恒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置疑。这种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社会道德底线,从这个角度分析,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无关乎他人的纯粹个体行为,所有人的行为也必然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对他人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这个新闻传播发达的时代,“个体论调”已经不会仅仅停留在自己狭小空间,而可以直接影响公众。一个人在强调个人隐私不得侵犯的同时,却反而公开向社会扩散个人同性性经历这种极为隐私的信息,讨论同性间性接触隐私感受以及的合理性,并且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获得有关学校的毕业证书。这种尝试事件的制造,在理论上就有可能引发其他未知者的好奇,好奇的结果则可能引发不当的尝试,而尝试的结果就有传播HIV的危险性。当今,中国社会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原因中,不能否定有西方“个体至上论”论调诱导的嫌疑,而现在这种论调即使是在其原产地西方国家也同样引发了反思、批判和抵制。因为西方国家更先一步领受了性滥交和性错位给国民带来的生命健康的危害结果。
一个人从性心理成熟之日起,其望会恒久存在。但是,理性社会是不可能将这种“存在”视为普遍性、随意性,甚至天然合理性。社会道德底线是不允许人的望无限制地膨胀乃至泛滥,最后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历史教训证明了这一点,从古巴比伦国的破灭,到罗马帝国的衰败,到当今世界范围内性滥交引发的灾难,都已经表明,人类的性取向、必须加以节制;当今世界性传播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人口的和谐繁衍以及社会结构稳定的维护,与两性结合的合理合情有关联;而性滥交、性自由只会破坏社会稳定,引发社会灾难,影响每个社会个体的安全生存环境。
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看,与食物之与人的生存关系相比较,人的是单向存在的,一个没有性体验的人,不会因“”而渴死饿死,但是没有道德约束的和性取向必将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秩序。在此,呼吁HIV感染者加强“个体自律”、承担“社会责任”,呼吁社会学界重视HIV感染者个体行为边界研究,敦促法律学界尽快界定并强化对HIV感染者个体行为的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2):75.
[3]Przybyla SM, Golin CE, Widman L, et al. Serostatus disclosure to sexual partner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examining the roles of partner characteristics and stigma.AIDS Care,2013,25(5):566-572.
[4]Holt M,Rawstorne P, Worth H, et al. Predictors of HIV disclosure among untested, HIV-negative and HIV-positive Australian men who hadintercourse with their most recent casual male sex partner. AIDS Behav,2011,15(6):1138-1139.
[5]Carballo-Dieguez A, Miner M, Dolezal C, et al. Sexual negotiation, HIV-status disclosure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 among Latino men who use the internet to seek sex with other men.Arch Sex Behav, 2006,35(4):473-481.
[6]Edwards-Jackson N, Phanuphak N, Van Tieu H, et al. HIV serostatus disclosur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safer sexual behavior among HIV-positive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nd their partners at risk for infection in Bangkok, Thailan. AIDS Res Ther,2012,9(1):38.
[7]Strathdee SA, Patterson T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HIV-positive and HCV-positive drug users .AIDS Behav,2006,10(2):115-130.
[8]何欢,汪敏,张洪波,等.男男人群HIV感染者无保护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1):976-981.
[9]李丽廉,刘莹,丘劲军,等.深圳市福田区2005-2009年艾滋病监测情况分析.职业与健康,2010,26(23):2809-2811.
[10]Sullivan KM. Male self-disclosure of HIV-positiveserostatus to sexpartner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Assoc Nurses AIDS Care,2005,16(6):33-47.
[11]Varga CA, Sherman GG, Jones SA. HIV-disclosure in the context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HIV-positive mothers in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 AIDS Care,2006,18(8):952-960.
[12]蔡于茂,洪福昌,潘鹏,等.深圳市男男者艾滋病性病关怀和支持服务模式.中国热带医学,2012,12(8):937-939.
[13]蔡于茂,宋亚娟,潘鹏,等.男男者梅毒合并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8):1127-1130.
[14]姜佐宁主编. 现代精神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108-132.
[15]王万海,张晓燕,明亮,等.男男人群HIV阳性者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1):90-92.
[16]许娟,韩德琳,刘征,等.中国四座城市男男人群HIV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1):975-980.
[17]程伟彬,钟斐,文芳,等.广州市男男商业人群HIV、梅毒感染及AIDS相关行为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1):1027-1031.
[18]Wang FY, Huang ZJ, Wang W, et al. STDs and HIV among men having sex with men in China: a ticking time bomb. AIDS Education Prevention, 2009,21(5):430-446.
[19]Crepaz N, Marks G. Serostatus disclosure, sexual communication and safer sex in HIV-positive men. AIDS Care, 2003,15(3):379-387.
[20]Van de Ven P, Kippax S, Crawford J, et al.In a minority of gay men, sexual risk practice indicates strategic positioning for perceived risk reduction rather than unbridled sex. AIDS Care, 2002,14(4):471-480.
篇7
(一)现我院没有固定的业务用房和住院用房致使各项业务难以开展,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下降。现我院职工工资需自苦10%,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等一切业务费都由单位自苦,上级未投入任何业务办公费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院及村卫生室等农村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人才、医技、设备)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财政投入资金少。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我院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几年来,我院卫生事业经费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卫生室的急危重抢救设备及基本医疗设施显著不足,设备日渐残旧和老化。
(三)卫生人力不足。综合性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存在重医轻护现象,待遇较低;乡镇卫生院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卫生人才严重短缺,护理、放射、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均偏低,存在专业性差异。医务人员收入虽逐年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其他部门职工工资,乡村医生养老等问题缺乏具体政策和办法。待遇偏低和生活条件差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了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
(四)部分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一是新农合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此项工作了解不够,部分地区农民对新农合政策及报销问题不够了解。
(五)医患纠纷调处机制不健全。少数病人因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表现出一些过激行为,甚至形成“医闹”;医疗保险机制不健全、医疗纠纷的调处没有法规依循。
(六)改革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领导和职工对“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认识不足,仍未跳出“以卫生办卫生”的传统思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致使一些工作停留在规划和讨论中,并未付诸实际。少数干部职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
(七)工作效率不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不够强;医疗卫生机构存在服务理念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少数职工工作中推诿扯皮、畏难观望、效率低下;极个别医护人员甚至以貌取人,对待病人特别是农村病人态度生硬,服务质量较差。
篇8
关键词:农村 公共卫生管理 职能优化
中图分类号:R 197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以来都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村的公共卫生管理是指对农村的防疫、医疗、保健等方面工作管理的总和。我国有九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搞得如何,不仅关系到我们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否有效地控制其在广大农村的蔓延,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还关系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但近些年来各种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不足。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正外部性、投入――产出性价比高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其责任主体必须是各级政府。本文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着手,对公共卫生部门的职能界定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优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进行了探索。
一、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界定
本文采用现场调研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选取支持率超过80%的项目,作为公共卫生基本管理职能。据此,明确了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控中心、人民医院四大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并就其管理职能进行了界定。
(一)县卫生局
就县卫生局而言,从公共卫生管理职能视角出发,其主要负责如下:对食品、学校、职业、放射、环境卫生,以及化妆品、饮用水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和全面贯彻;重大疾病的防治措施、规划方案的制定;卫生执法与监督工作;社会公共卫生审批、准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应急预案的组织、制定;五大卫生、传染病预防、治疗监督与管理;妇幼卫生工作规划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健康类产品认证、监督、抽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协调工作;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监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宣传、技能培训、演练组织;辖区卫生技术力量的组织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调、组织;大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工作的组织;综合政策的调研与组织;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的管理与防治;不明或新发疾病调研工作的组织、指导;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对县直单位、乡镇卫生院财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指导。
(二)卫生监督所
就卫生监督所而言,基本管理职能包括七大项,分别为: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化妆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饮用水、涉水产品的监督与管理;学校卫生监督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与管理;打击非法行医;法定卫生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与发证。此外,还有三项职能分别划转给了其他机构,其中,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划转给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环境卫生监督与管理、放射卫生监督与管理两项职能军划转给了环保局。当然,卫生监督所还负责五项非基本管理职能:消毒产品卫生监督与管理;违法医疗广告的监督与管理;非法采供血、母婴保健机构的专项整治;医学美容、镶牙洁齿机构的专项检查;宾馆、娱乐场所、饭店等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与管理。这五项虽然属于非基本管理职能,但并非不重要,只是由于经费受限,因而不属于优先考虑的范畴。
(三)疾病防控中心
对于疾病预控中心而言,其基本管理职能包括11项:传染病的检测、报告;慢性非传染病检测与报告;寄生虫病检测与报告;地方病检测与报告;食品、职业、环境、放射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的检测;计划免疫、非计划免疫的监测;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预防疫苗的管理;辖区疫情、公共卫生信息的管理;群众控制病媒生物的组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的调研、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疾病防控中心的非基本职能包括健康教育、促进,公共卫生从业者、职业人群健康体检等工作的组织。
(四)县人民医院
兼并县妇幼保健院后,县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共包括8项:孕产妇的死亡检测;出生缺陷检测;儿童保健监督指导;生殖保健监督指导;妇女保健监督指导;妇幼信息的统计;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检测。
二、优化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建议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如今这个体制变革过渡时期,公共卫生管理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应注重优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加快建设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服务工作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核心与重点,为了实现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目标,必须提供完善、全面的服务,切实履行公共卫生功能,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提供各项服务的基本载体,因此,必须加强县、乡、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切实确保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为了建设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应先构建防保网络,这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也是重点。应注意的是,防保网并非单层网状结构,而是由县、乡、村等多层体系构成,属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为了确保系统运行的科学性、高效性,应确保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分工的合理性、明确性、科学性。公共卫生部门应结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地方卫生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服务功能,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应加快构建完善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全面推行垂直管理、逐级负责制,由县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全面负责。增强疾病防控中心、县人民医院的地位,赋予其乡、村两级部分业务管理职能,防止三级防保网衔接不当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效率。此外,应注重进一步加强乡镇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可以将预防保健职能从卫生监督所剥离出来,根据不同区域成立相应的保健所,并定为全额拨款单位。
(二)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水平仅为美国的22.6%。当前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并非人员过多,而是素质过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一方面,对劳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吸引高素质优秀人才,逐步改善其工资待遇,提升公共卫生岗位的吸引力,通过竞争工资、福利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对于乡镇卫生监督所,应确保防保人员与医务人员工资水平相当;对于村卫生室,财政应给予村医一定的补偿,提升其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应注重提高公共卫生从业者的准入门槛、考核机制,对不满足要求的人员应予以清退。此外,还应构建同收入、分配相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从业者的服务数量、质量等全面进行考核,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加强公共卫生队伍的培训,为其提供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等机会,逐步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三)全面推行政府筹资责任制
对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而言,筹资难的问题一直都是阻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投资不足,导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得不创收,因而存在着地区差异大、结构有欠合理、重硬件轻软件等情况。从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情况来看,投入水平较城市而言极低,投入资金多源自于农民,政府投入的增长十分缓慢,仅仅足够维持机构的运转。由于收入比重越来越低,导致业务收入成为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收入途径,导致公共卫生机构缺乏内部动力。为此,应明确政府作为农村公共卫生筹资的主体角色,构建筹资制度保障机制,对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完善,对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职责、工作内容及范
围进行明确。同时,明确公共卫生的投入标准,结合农村公共卫生业务开展要求,对投入的预算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的拨款额足够、并及时到位,落实各级政府筹资责任制。此外,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非部门利益,加快完善服务补偿制,提升资金的使用率、服务率。
(四)促进医疗、预防保健之间的有效衔接
一直以来,国内农村医疗机制体系、疾控体系之间各自发展,两大体系脱节严重,缺乏应有的联系、协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与临床的有机结合,推动医疗、预防保健的有效衔接,促进临床医疗、预防保健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推动功能互补,达到协同作战的目的。此外,预防保健机构应同医疗机构之间构建起密切的协作机制,制定合作计划、运行机制、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继而提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结束语
当前,关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研究日趋深入,但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研究方面依然较少,虽然存在部分研究,但多数是关于个别地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并不多。因此,研究国内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与优化很有必要。当然,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操作性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卫规则发[2006]340号)[DB/OL],2006:7.
[2] 雷海潮,葛延风,黄佳玮,等.对中国公共卫生体制建设和有关改革的反思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2011,17(01):247- 248.
篇9
假期慰问敬老院通讯稿范文 7月13日,**学院体育学院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麻阳敬老院,慰问了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
志愿者了解的,这里大多数老人来到敬老院,都是因为子女为了赚钱而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老人们给志愿者讲述了他们对子女的思念,同时,他们也表示在敬老院与同龄人朝夕相处,多了陪伴,也添了温暖,让他们能感到了夕阳无限好。而这次实践团的到来,也让这些老人感到了的温暖。
通过开展敬老院慰问老人的活动,让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对生活有了憧憬和希望,也进一步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针对敬老院老人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实践团成员提出建议,希望政府能履行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养老院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诚心诚意为老人服务,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而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团的成员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篇10
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比较突出。2003年以来,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以均衡城乡资源配置为切入点,加大对农村和社会事业投入,并配套推出系列政策,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共享资源分配,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力求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一)均衡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均衡财政支出,促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缘于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不足。成都市通过建立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和力度,将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投向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社保,扩大农村救助范围,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上;重点投向农村教育标准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农村药品网点建设上;重点投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上。大力支持农村建立教育、公共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产品良性供给体系,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06年,成都市各级财政对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达到31.42亿元。
2、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事业发展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进一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要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帮困助学工程、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工程、教育强乡(镇)工程、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和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子百万学生手拉手活动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全市教育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市财政投资10亿元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整体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校舍标准和办学条件,覆盖全市农村96%的乡镇,受益学生达60万人。投资5000多万元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全市中小学实现“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了农村中小学,让农村师生同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3、均衡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市发改委与市卫生局编制了《成都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与市卫生局、市规划局编制了《成都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2005-2020)》,把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衔接起来,实施了两大工程:一是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围债项目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成都实际,制定了《关于实施农村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意见》,从2006年起。通过国债资金的引导,市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亿元,区(市)县配套约1.2亿元在14个区(市)县224所建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设备配置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二是实施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成都实际,市发改委与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联合制定了《成都市村卫生站建设标准》,2007年,市财政投入1635万元(总投资6389万元),对全市2336个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建设。通过乡镇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农村就医新格局。
4、均衡发展城乡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通过加强县级两馆建设和基层文化建设,夯实文化事业发展基础;通过实施“村村通”和光纤入乡镇工程,提高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实施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方便城乡群众体育健身。
5、加大对农民就业社保的投入
全面实施了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在构建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就业网络和市场建设、农民就业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6年达到5.59亿元。
(二)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城乡均衡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
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2004年,我市率先在全国提出“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06年,进一步改革城镇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农民在城镇具有相对固定职业(参加社会保险一年以上)和合法固定住所(租房也可)即可入户,消除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门户”限制。3年来,通过实施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共有370万“非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650多万“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城市化率由2004年的41%提高到2006年的50%。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从体制上消除了城乡壁垒,为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产业上互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身份平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5个关于统筹城乡充分就业的配套文件,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等体系,从市到村建立了就业服务网络,实行了就业实名制和“分片定责入户”的就业督查机制,被国家列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在健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我市被劳动部列为中欧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试点城市。
二、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抓住成都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城乡管理体制
机制障碍,强化政府提供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责任,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建立统筹协调、城乡一体的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教育体制
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191所薄弱学校校舍、技术装备等硬件建设,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保障责任,逐步实现城乡12年义务教育。开展教师“校用县管、均衡发展”试点,探索城乡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工作调配、育教学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机制。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体制
在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实施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整合县级人民医院、妇幼保键院、中医医院,积极稳妥的推进县级医疗中心建设。强化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探索引进社会资本举办经营性医疗机构、参与城乡卫生体系建设的新机制。
(三)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政策和长效就业机制
以贯彻《就业促进法》为核心,健全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普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和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变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分割的状况,促进人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合理流动。
(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按照“多层次、广覆盖、可转移”的原则,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保障标准合理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大病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广泛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推行“土地换社保”、温江“两放弃”等社会保障新方式。探索城乡社会保障互相衔接和转移接续的机制,逐步建立城乡全面覆盖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 上一篇:高质量教育教学
- 下一篇:公司公共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