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范文
时间:2024-04-09 15:5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为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的常驻居民大多为老人以及儿童,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比较大,但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比较落后,设备以及人才不充足,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相对较低[1]。
1.1 人力资源不充足,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量比较大,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但是现在农村医疗机构的人力不充足属于普遍情况。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应该各有分工,例如传染病防治以及妇幼保健等等,由不同的人员加以管理,但是很多农村卫生院只存在一个防保科室,人力资源不足显而易见。现在很多农村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人员是由其他科室转行而来,大部分为临床科室和护理的工作人员,导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人员非常紧缺。很多卫生院的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将医疗以及预防的职能包揽,但是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很强的公共卫生知识以及技能,又缺少足够的经验,因为工作人员自身的条件限制,很多人只是被动的完成任务,基本不能够积极的开展工作,这就造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跟不上现在发展的需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缺少以及素质较低普遍存在,想要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首先,要增强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其进行正规训练,了解公共卫生的概念和目的。
1.2 工作人员的服务积极性较低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和临床医生比较,存在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需要时常的加班,还需要承担上级单位进行抽查以及督导的不断压力,有文献称,很多项目任务指标由于客观因素很难达成,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任务指标属于依照全国糖尿病的发病几率以及总人口数下达,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糖尿病的发病几率显著低于全国指标,所以针对糖尿病的筛查工作很难达成,针对0-6岁的儿童实施血红蛋白普查,65岁以上老人实施肾功能、心电图、肝功能、血脂、血分析、尿分析以及电解质检查等,在进行实际操作中因为工作人员的技术、工作人员的编制、经费、设备等条件有限,很难高校的达成服务目标[2]。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任务相对较多,但是工作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自从药品实施零差价之后,很多农村卫生院的收入降低,依靠财政拨款很难弥补缺口,所以,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偏低,大多数是依照职称进行发放工资,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下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工作性质不能够学习到老有所用的知识,但是临床工作只要通过学习以及经验的累积,就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医疗技术,在工作人员到达中老年之后,由于经验累积,可以吸引很多病源,在退休之后能够被医院返聘,使其收入增加,因此,比较之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
1.3 农村居民的卫生意识较弱
现在农村卫生的环境相对比较差,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有很多不健康的风俗以及习惯,如:有居民不愿无缘无故抽血化验的,有父母不愿给婴儿添加辅食、有的连营养包都不愿意给孩子喂服等,体现了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相对比较弱薄,因为农村生活条件相比较艰苦,而且儿童以及老年人比较多,所以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也很难顺利实施。有文献显示在农村为居民进行预防接种以及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比较容易,因为居民都很重视孩子的发展以及健康,可以自觉的进行疫苗注射,但是针对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随访就非常困难,原因首先是居民在农忙的时候没有时间,其次是很多居民没有钱进行医治,所以比较抵触随访[3]。
篇2
1.1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含义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是指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卫生管理部门遵循卫生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社区内卫生,居民健康或就医的检查情况记录在案的文字材料,具有历史性,更新快、条理性等特点。加强对档案的管理不仅利于社区居民的健康,更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方式之一。
1.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意义重大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为社区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更好的开展和任务的落实服务的,是关乎民生与社区和谐的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决定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工作成果的大小,各级档案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1.3 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为提高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提供依据
通过对就医环境、药物齐全度、医院设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服务态度、医药费用合理度等方面的记录,才能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运用正确方式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把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好。因此档案部门应该及时更新居民的卫生健康信息、卫生设备运转状况,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更充足的条件保障。
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服务的现状
2.1 信息化滞后
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建立了健全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但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尚缺乏全国性的指导标准,而且现有市场的软件标准不尽相同,信息技术比较滞后,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软件多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管理难统一的问题。由于科技技术的滞后,导致各个卫生管理档案部门信息资源缺少共享,容易无法满足对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会限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者意识薄弱,法制不健全
在这方面的档案专业人才缺乏,队伍不够稳定,而且缺乏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水平不高,导致资料收集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卫生档案管理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 ,掌握不足,不容易利用信息化软件去分析病情,违背了社区卫生服务意愿, 不利于社区居民的康复治疗。
2.3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档案经费投入少,保护条件差
由于资金、意识观念等限制,部分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保管条件差,不利于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2.4 社区居民认同度不一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只有社区居民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发挥档案的最大作用,然而如今依然存在一种现象,居民往往不重视档案的记录,并且由于卫生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居民甚至不理解卫生档案的含义及作用,有些知之甚少,并且对涉及个人隐私的记录文字不信任,不愿意把自己的健康情况如实的记录下来,也对档案管理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造成威胁。
3 如何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3.1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系统
社区卫生档案管理者要负责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整理的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档案管理的服务体系,努力保障保存社区群众的卫生健康档案的全面性,为居民的健康提供记录。
3.2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健康档案
加强医卫结合,在日常诊疗服务中,每位接诊医生在根据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出临床诊断的同时,也应同步检索健康档案的完成情况,做好档案的更新、完善工作,以便于对不同的居民分别采取跟进措施。对于居民数量的巨大,应积极开发应用软件,依托现代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并建立真实、完整、可连续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全面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
3.3 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卫生档案规范开展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随访服务的机会,及时完善、更新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其家庭健康档案。对辖区内未建档居民,特别是信息系统内档案信息不完整的,陆续进行补充调查,及时更新基本信息内容,秉承客观、真实、全面地原则来反映个人健康状况,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利用社区各种媒介,加大卫生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健康知晓率和健康行为行成率,争取使群众能够认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并配合建立卫生档案的工作,使居民卫生档案能真正为群众健康服务。
篇3
关键词:农村健康保障;和谐社会;政策取向;制度安排
在观的指引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和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健康机会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立健全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当前我国诸多不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实际上都是一种利益的失衡。这种利益失衡的交汇点从健康保障方面看,突出表现在健康保障方面的巨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农村居民健康公平问题。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社会化,相应地家庭保障的功能也日益越弱。因此,作为超越家庭与单位的生活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以及单位提供的职业福利形成相互支持的保障体系。这一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否,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把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而且,伴随着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标志。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向,同时,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既没有社会保障也没有单位提供的职业福利,而土地的保障功能也在相对下降,家庭的保障功能日益弱化。从健康保障看,在缺乏社会健康保障的前提下,社会收入状况的差距,决定了卫生服务利用、健康水平差距乃至于收入状况差距,从而形成了一种耦合共生关系。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逐年扩大,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突出,严重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从“保障人”和“发展人”的要求出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利益差距、确保社会稳定,是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保证城乡居民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和最基本条件。
(二)健康保障制度是反贫困的重要措施。从人力资本看,个人生产和获利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健康投资的大小。因为健康投资可以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而这种投资的收益即疾病损失的减少、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福利的改善。而收入的增加又能反过来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投入的增加,从而使健康与福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关系。如果相反,则会形成健康水平低下-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贫困-健康水平再度恶化的贫困陷阱。不难看出,健康水平低下既是贫困发生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健康贫困实际上是一种机会的丧失和能力的剥夺。[1]世界卫生组织一再向国际社会阐述健康与贫困的关系,认为沉重的疾病负担已经成为许多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并且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造成潜在的威胁。公共健康投资的作用,不仅仅在于防范公共健康风险,实现基本健康公平,而且还在于保护和提高全社会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度与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无论如何市场化的国家,均以基本健康保障制度为导向,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广泛的可及性,从而减少乃至消灭贫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2]
(三)健康保障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网。《21世纪议程》全面论述了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和建立“基本保健系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的健康与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贫困恶化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健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人体健康状况的恶化加重了贫困化程度,是消除贫困的羁绊。可持续发展观认为“投资以减少穷人的健康风险,并对灾难性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险,是减轻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卫生开支也是一种“增加收入的生产性投资”,“良好的卫生条件就意味着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 [3]并认为:建立人人可以享受的健康保障体系,使所有成员获得生存发展的基本健康服务,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基本社会条件。
(四)健康保障制度有利于农村卫生服务效益的提高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众所周知,在我国80%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同时,城市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严重。同时,我国农村卫生资源缺乏,且不足以应对公共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使农村卫生服务效益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在卫生筹资难以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建立健全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不仅能使整个社会卫生资源配置获得最大收益,而且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居民的健康指数及其公平性,是推进卫生改革、统筹城乡卫生发展以及促进农村卫生服务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健康保障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健康投入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存在严重的制度“缺位”与“缺陷”,降低了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可得性,使农村尤其西部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甚至下降,健康公平问题突出。
(一)农村医疗保障领域存在制度空白。目前,农村卫生制度以健康保障制度为核心,而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以合作医疗制度为重点。 改革以来,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纷纷解体。目前,西部农村除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地区外,农民几乎失去了任何形式的健康保障。2003年,甘肃的山丹等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基线调查显示,93.52%的农民成了自费医疗群体,农民的健康特别是贫困农民的健康保障处于“断层带”。其中 “一人得病,全家致贫”,“无钱看病,小病熬大”,“因病返贫”等现象非常突出。同时,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构建于城乡社会分割的基础之上,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及其在城市从业的乡村迁移人口被排除在外。即便是目前试点的新型合作医疗,由于服从属地原则,因而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促进和保护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健康保障需求;同时,公共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设计“缺陷”使其难以根本解决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问题。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缺失,实际上等于提高了农民的疾病负担和风险,降低了卫生服务福利,形成反贫困或扶贫的重要障碍。
(二)健康保障城乡差距过大。就卫生经费的利用看,从1998-2002年,农村人均卫生总费用仅为全国的60%,不到城市人均水平的30% ,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1998-2003年,政府对农村卫生机构的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由1.02%下降为0.69%;而同期全国和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分别为农村的2倍和5倍 [4]。1991~2000年,随着政府投入比重下降,农村卫生费用中农民个人支出从80.73%上升到90.15%。[5] 显然在农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且收入增幅低缓的前提下,农民个人疾病经济负担的比重明显高于城市人口。相应地,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地区在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及孕产妇死亡率等方面均呈较大差距,仅2001年间,农村地区上述4个指标分别是城市地区的2.3倍以上;[6] 而西部省份的差距更为明显。
(三)健康保障地区差距日益扩大。,我国还没有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健康保障体系。由于地区之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相应地农村健康保障形式、范围、层次、水平差异很大。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相应地,西部农村基本医疗保健的可及性、安全卫生饮用水以及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公共卫生指标明显低或高于中东部地区。如2004年甘肃省孕产妇死亡率为79.47/10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10万。[7]
(四)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得性下降。199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增长了2.2倍,而同期卫生部门统计的每人次平均门诊和住院费分别增长了6.2倍和5.1倍。[8]1998年,因为经济原因没有就诊的患者在农村高达65%以上,而且越是贫困地区比例越高;因病住院而病未痊愈提前出院的患者在贫困农村达80%以上。[9]近年来,农村两周患病因经济困难未者的比例接近四成。[10] 甘肃武山县调查,全县60%的农民病人举债医疗,18%的农民病人变卖家产医疗。于是,有病不治—“小病抗,大病拖”成了农民的理性选择;“不怕穷,就怕病”成了部分农民的典型写照;农村地区疾病损伤已成“因病返贫”或“致贫”的第二主因。而“贫”与“病”的“硬性”联系,不仅使部分农民失去了维持生活和再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正在顽强地抵消着政府扶贫减贫的努力。
(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严重缺位。在分级财政体制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行更多地依靠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把卫生筹资的主要责任转嫁给卫生机构,实际上把难题交给了失控的医药市场。这种缺乏公共支持的市场化使全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不仅供给不足,而且几乎完全市场化,以至于一些西部农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指标难以企及国家规划的最低限标准。如2004年甘肃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55.0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9.40%。[7] 同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较低。一方面,改革前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瘫痪,同时,在农民未就诊率、未住院率较高的同时,有限的卫生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疾病的外部性比传统社会更强;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就医和护理压力日益严重;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疗服务不规范以及道德风险导致卫生资源过度使用等严重并存。
三、农村健康保障的政策取向和制度安排
“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而维护利益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健康公平问题,对过度市场化导向的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建立健全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公共健康投资理念。在我国,长期以来错误地把公共卫生支出看作是一种福利性消费支出,而非公共健康投资。在GDP 翻两番的目标基本提前实现的前提下,卫生发展的目标并没有达到,不仅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实现卫生健康等人类发展目标,也反映出经济增长与卫生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同时,中国改革具有明显的城乡“一国两治”特征,这是导致城乡健康公平问题的根本性制度原因。如果国家没有决心和能力解决农村的健康保障问题,在现行的“制度缺陷”下,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问题还会加剧。显然,政府介入农村健康保障制度范围之大小、再分配力度的强弱对农村尤其西部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决定性。因此,观念更新是前提,公共支持是根本,积极探索和落实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设计与支持是政府应有的责任。
(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建立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最基本准则。为全体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健康保障,使其达到最好的健康水平,并使卫生资源在所有人群中公平分配,是任何国家健康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国家的责任,保障全体国民应有的健康水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低水平、全覆盖、高效率”的方针是目前与国情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障模式。在西部农村公共卫生指标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前提下,政府应当借助于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等的作用,将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的覆盖面扩展到农村全部人群。同时,在城市或东部已经而且能够启动居民自购健康服务的保障模式下,要坚持“低收入人口优先受益”原则,健康管理的公共支持需要向西部农村地区倾斜。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是建立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政府在卫生政策理念与工具选择上,过分依赖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与卫生资源的集中控制,而对政府支配的资金、信息和制度工具的利用太少。实际上政府的重要职能不是“办医”而是“管医”,保护卫生服务消费者、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供给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才是政府责任。同时,目前我国的卫生服务体制尚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制约着卫生服务效能的发挥。因此,如何将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双重功效,是建立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必然课题。
(四)重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建立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基础。我国现行的卫生服务体系存在体制性缺陷,而且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过于悬殊。如果不能制订与有效执行区域卫生规划,不能全方位实现农村卫生体系的重构,加快农村卫生改革步伐、健全农村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农村卫生服务力量,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重建是不可能或低效的。需要强调的是,经济改革前后的实践表明,村级公共卫生室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以外,还能够更有效地承担公共卫生等多种社会职能。因此,重建或重组村级公共卫生室并促进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改善乡村人口的健康指标更有效率。
(五)建立多模式健康保障体系,是建立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增加对农村人口健康保障的财政支出,是农村健康保障的物质基础。从公共筹资看,目前政府在卫生筹资如贫困人群医疗覆盖、健康保障制度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太小。因此,应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及扶贫资金的投向转移等途径,不仅要建立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规范的医疗救助,而且要积极推行多元化的因地制宜的医疗保障制度,努力探索医疗救助、合作医疗和医疗保险乃至计划生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式健康保障制度体系。同时,还要通过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鼓励社会力量从事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保障事业。
小结:农村卫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卫生制度的根本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要求政府在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上承担重大的责任,而且政府的制度保障与财政保障对农村人口在低收入水平下健康状况的改善起着决定性作用。健康是发展生产的第一要素。基本健康保障制度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制度保障,是人人平等生存的基本健康条件,也是维系社会公平与安定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保证和迫切要求。
[1]孟庆国、胡鞍钢.消除健康贫困应成为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优先战略(Z),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北京,2000年。
[2]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 联合国国家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4]赵郁馨.农村卫生投入与费用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4(3)
[5] 张元红.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J].中国农村观察,2004(5)
[6]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R].人民日报,2004-12-06
[7]侯生华.甘肃省妇女健康状况新闻会,2005-3-4
[8]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J]. 比较,2003(7)
篇4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从2002年开始起步的,是上海市较早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区。长宁区在发展信息化建设伊始就提出了本区的基本方针:基础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解读了这三点:基础信息系统做好是第一位的,否则就谈不上交互,也无法打破孤岛,更无法共享;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管理体制和技术方面带来的问题,都需要重点突破;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整体推进,使整个区域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这样才有可能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包括了建设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信息网,有机地整合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经济等信息系统,实现多种信息模式的协同,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和居民健康在线资讯门户,从而实现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家庭卫生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满足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满足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建设需求、满足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机构决策管理和评估分析的需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介绍了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成果,他说:“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建设,这三项是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就最多的地方。”随后,王洪清从“一、二、三、四”这几个数字出发,为记者介绍了“数字长宁”是如何打造的。
搭建一个平台
2006年在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区域医疗卫生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支撑下,整合了全区6家二级医院及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的长宁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正式建成。该数据中心整合了居民在长宁区区属医疗机构的就诊信息(包括医嘱、检查、检验、病案首页、出院小结等)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并实现了信息在区属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共享。
到目前,以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信息委等研究和应用项目开展为契机,通过1个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健康云的建设,长宁区建立了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长宁健康信息网,实现了对区域1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整合共享、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医疗与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异构医院HIS系统整合,与区各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以及与外部机构(市卫生局、市医保局、市申康等)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应用集成,及业务流程的协同管理和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信息与健康档案信息的互通整合、更新和利用。通过1+18个数据云,信息网络覆盖面超过70万人口,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云的共享和交换。
王洪清表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长宁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了进一步重点加强业务支撑系统和数据中心数据利用的建设。
长宁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着重突出了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以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目的,在区域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管理平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长宁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以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集中管理为任务,继续完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功能,全面覆盖公共卫生数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医疗服务数据、卫生管理数据、卫生应急指挥数据等,加大中心的应用范围,利用数据和资源,为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为深入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完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权限体系,规范数据交换的标准、范围、权限,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体制,满足社会各界对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以服务居民健康为目标,为居民、管理者、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提供360度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通过中心实现区域医疗业务协同,开展对居民的健康资讯服务。
开放两大门户
这里提到的两个门户,其中一个便是开放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任何一位患者在区属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过程中,患者电子健康信息、诊疗信息都能被医务人员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医疗差错。慢性病患者指标全程监控,各级医院慢性病患信息及时自动传递给家庭医生,提高慢性病管理率。每个医生工作站实现近期重复检查和用药信息的智能提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减轻居民负担。
第二个则是开放长宁区域居民健康在线资讯平台门户。居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相关的诊疗和健康档案信息,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的汇聚,能做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人人拥有、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居民通过约定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全面查看自已的健康信息,包括个人健康档案、慢性病控制情况、既往病史、检查检验报告、处方记录、出院小结等信息。如果在医院做了检验检查,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取报告,节省了往返奔波。门户网站提供帮助居民找到家庭医生、根据慢性病控制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提醒服务、设置自助健康提醒来提示及时服药、与家庭医生进行健康互动、开通医疗健康知识的“医健通”搜索引擎使得医疗健康一键即通、设置网上预约等服务,以及“健康教育”,“健康资讯”,“健康杂志”等功能,作为个人的健康大管家,为居民提供了近在咫尺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服务。
关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王洪清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由最初以医疗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向周边扩展,包括了以公共卫生为核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和支撑全科医生团队上门服务的全科团队信息系统。同时,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服务场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大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和居民家庭,服务内容由医疗扩展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计划到2015年,长宁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起标准统一、覆盖全面、安全可靠,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开发三大应用系统
长宁区通过三大应用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服务水平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决策效能的提升。
第一是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全科团队依托诊疗信息所整合激活的完整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服务。结合网站、短信和市民邮箱等手段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特别是诊疗检验结果的查询和使用,实现居民健康自主管理。在诊疗环节提供健康档案调阅、提醒及建档;床位管理、预定;不合理用药判断示警。在挂号收费环节提供挂号收费的前端显示;在发票空白处提供诊断、处方及健康教育打印等各种服务,居民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对全科医生、全科团队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人性化”目标。
第二是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妇幼保健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精神卫生业务管理集成应用、慢病干预信息化业务联动系统、双向转诊管理协同系统、计划免疫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兰卫检验协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专业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专业机构之间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联动。
第三是决策效能的提升。通过区域经济决算管理系统开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情况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平台;通过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开发,对区域内各项卫生、管理等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与展现,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传染病协同管理及预警GIS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辅助支持。
针对这些系统所涉及的内容,王洪清告诉记者,在长宁区的“十二五”规划中,“数字化社区”的计划非常明确。建立全区统一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TIS系统)基础上,在全区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中心推行家庭责任制医生工作站,全面整合,实现医防联动,全方位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居民健康服务信息化网底功能,为实现社区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信息化支持。数字化社区卫生建设“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基础医疗、健康检查、计划生育等健康信息,实现“多档合一”,积极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有效集成和补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档案活起来,业务应用无障碍。同时,系统建设中,积极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部门协调,建设符合各项业务功能需要的统一软件。截止2015年,实现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名副其实。基于此,还要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全市计划免疫、体检信息、疾病收集的联网管理。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医疗机构实现疾病网络检测和预警,同时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建立平战结合的信息共享方式,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的专题数据库模型。改变疾病预防控制的条线特征现状,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如CDC直报系统整合,消除“信息烟囱”。
王洪清强调,疾控平台的建设是整个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长宁区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问到“四”这个字,王洪清对记者说:“这个四就是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一是公共卫生功能的拓展:根据疾控系统急性传染病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了传染病个案报告、管理、监测,实现开展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通过移动百分位数模型和自动预警域值计算,达到对疾病,症状预警的效果。根据精神病管理、慢性病干预、妇幼保健需要,减少了业务人员的纸质工作量和不同系统数据重复输入的工作量。
二是基本医疗功能的拓展:出院病人随访系统利用平台实现了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自动识别传输到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进行出院随访工作。实现了包括住院医生调研、二级医院出院、社区医院接受、社区医生随访、统计分析等功能。
篇5
关键词: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市场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49-02
20世纪40年代的农村医疗合作社是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源头,伴随着,具有合作性质的医疗保健所和卫生室也随之产生。这些组织和机构具有“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特点,不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一般认为它们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萌芽。这些机构和组织为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从萌芽到发展直至衰落,新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恢复与重建不仅仅是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而是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下不断调整的。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问题
李强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健康公平与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的关系,提出应合理处理好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魏众和古斯塔夫森认为,由于区域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支出的差距是显著的,从国家整体来看,医疗公共支出多集中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和省会城市医疗部门,同时在城市内部以及农村内部也存在医疗支出方面的差距。部分学者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赵涛和车刚的通过研究发现,伴随着医疗服务费用的急剧上涨,尽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农村居民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公平性却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费用的上涨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带来了支付风险问题[1]。
(二)缺乏市场化问题
高梦滔等认为,基层卫生服务供给的廉价、有效性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尽管政府在加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等基础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问题恰恰在于基础医疗服务提供的缺失。孙淑云提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市场化改革失败导致了政府关于公共卫生投资的思路不明朗,由于经费补偿的缺失,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被异化了,乡镇卫生院根据市场的准则追求效率和效益,弱化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功能,这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存在着功能缺失、组织涣散、经营不善的问题的重要原因[2]。李卫平认为带有政治主导型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得基层医疗体系瘫痪,首先上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拨款和向乡镇卫生院摊派被地方乡镇政府截留的现象一直存在,同时利用私人关系安排非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医疗机构的现象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提供都是不利的,甚至一些地方的公共卫生补助都难以足额到位[3]。顾昕认为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是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医疗费用上涨失控的主要原因,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中第三方付费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造成了农村医疗机构激励结构的扭曲。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问题
陈小安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这些问题主要有: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不足和供需结构严重失调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不清导致了医疗服务供给效率低下,也变相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4]。王仕龙认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存在,本来就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都难以实现[5]。侯天慧等通过实地调查也认为基层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山区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盲区,而新农合参合率偏低又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
二、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笔者对近年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概括。学者们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投入方面的对策研究
刘家庆认为应当从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民就医水平,降低农民就医费用[6]。陈爱如也提出从硬件投入和软件支持两个方面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他认为应当从政府改革和医疗体系改革方面加大农村的医疗服务资金投入[7]。张永辉认为应该重新定位村级卫生室的职能,加大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资助,积极培养农村医疗保健人才。张永梅,李放等研究认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在尊重农村居民现实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强化财政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优先序,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之争
农村改革之前,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样,大多走社会主义性质的道路。农村经济改革之后,社会事业一度处于停滞阶段,而后多依赖于医疗机构自主性的改革,如何合理地引导和规划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市场化改革的争论
葛延风等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违背的,并认为实现我国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政府主导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也是政府责任的体现[8]。梁金刚则认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是医疗体制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所谓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医疗服务体系方方面面的“市场化”,而是要强调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的合理和良性竞争格局;同时,“市场化”也不代表着政府要主动退出医疗服务提供,而是要转变职能,实现政医分开,管理与办理相分离,政府继续承担公共卫生的投入、医疗服务的监管和医疗保障提供的重要责任,促使政府与医疗机构各司其职的医疗服务管理新体制。张鹏指出,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并不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的缺失与错位才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的根本原因[9]。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关于绝对的问题,医疗服务领域的问题非常复杂和系统化,简单地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是行不通的。王锡源认为市场与政府的双失灵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现行的体制下政府与市场没有实现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蔡江南等提出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应谋求政府与市场的合作,相互补充协调。他们提出了社会市场合作模式,强调政府承担筹资方面的主导责任,而在具体的医疗服务生产和提供方面强调市场化[10]。
顾昕在考察和研究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变迁的基础上认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是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彻底逆转现有的改革轨道并不是深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重新选择公立医院、公费医疗、命令控制和计划管理为主导的医疗体质的老路也是行不通的。在现行的国情条件下,推行在市场化的基本框架中努力弥补政府职能的缺位来解决国家转型滞后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更为现实和明智的战略选择。而这种改革的关键要点就是:第一,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广泛覆盖;第二,建立和完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有条件地建立和发展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制度[11]。
2.城乡医疗服务公平性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对学术界提出的各种见解与观点进行综述,得出逐步解决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其他制度对接的有效途径。陈新中和张毅分析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医疗保障存在不公平的城乡二元制度和不合理的筹资机制等主要问题,认为政府应该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付费制度、注意追求政府博弈的平衡等手段推动一体化的城乡医保制度。黄晓慧认为多层次医保体系是构建我国农村医保模式的最佳选择,只有建立多层次农村医保体系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不同层次的需要[12]。
3.药品价格改革—医药分开
朱恒鹏认为政府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导致的“以药补医”机制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医疗机构恣意抬高药品价格和谋取售药品差价利润的合法权力,特别是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零售环节上的具有的双向行政垄断地位,这种地位和权力使其可以提高药品价格,实现巨大利润,进销差价率管制的缺陷则进一步诱导了医疗机构进销高价药,同时单独定价政策和目前宽松的新药审批制度进一步为药品生产公司提高药品批发价、医疗机构购销高价药品提供了便利。所有这些问题源于政府管制的失当。降低药费支出的根本措施是消除价格管制,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定价、消除“以药补医”体制,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零售的垄断,最终实现医药分开[13]。
三、小结
已有的研究揭示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变迁历程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改革重要性,并围绕资源配置、功能健全、服务项目、管理体制等提出了的改革建议和发展措施。但是由于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如何统筹安排保障国家资金合理的分配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最大需求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车刚,赵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1).
[2]孙淑云.试论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与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李卫平.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4).
[4]陈小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5]王仕龙,俞雅乖.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2).
[6]刘家庆.构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7,(10).
[7]陈爱如.新农合服务基石: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10).
[8]葛延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个框架性设计[J].改革,2005,(6).
[9]张鹏.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4).
[10]蔡江南,胡苏云.社会市场合作模式: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文汇,2007,(1).
[11]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J].中国改革,2005,(10).
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区域信息平台 思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4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86-01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1]
近20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大中型医院从以管理为主的HIS系统逐步转变为LIS系统、PAC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与HIS系统融合的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管理系统。目前各个医院数据独享,推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立区域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实现医疗卫生各业务部门数据资源的互通互连,提高整个医疗卫生业务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面向辖区居民和其他服务对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日常基本信息服务;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物使用和综合管理等业务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医疗机构辅助检查结果信息共享,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支持传染病防治、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等。
2 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工作
2.1 咨询工作到位,多学习多总结多论证,借鉴最先进实用的方法和实例,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节约资金。
2.2 采用成熟厂商的放心产品,运用新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
2.3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用户、集成商、开发软件商以及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2.4 硬件建设。设备选型要考虑适用性、产品售后服务、易用性、兼容性和高可用性。充分利用虚拟化技术进行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等,以最少的资源实现计算和存储在云端完成的功能。
2.5 软件建设。在对选择系统开发合作伙伴时要注意选择行业经验以及合作的诚意,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是一个新型项目,国内目前没有标准或者完善的系统供参考。在有行业经验的基础上,还需要系统开发商有很大的精力和耐力与医疗部门配合协作共同来开发完成。
3 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重在顶层设计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家卫生部提出了“3521工程”规划,四川省提出了“25211工程”和“设计顶层、整合中层、统一基层”的总体建设思路。 [2]
4 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难在数据应用和处理
4.1 数据来源多样化,数据量大。医疗数据主要为两大类,一类是PACS类数据,也就是非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图像、文件等;另一类是非PACS类数据,也就是数据库数据,比如HIS系统数据。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医院及各个相关医疗机构的应用,社区系统、医保系统、健康管理系统、村卫生室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系统等的广泛应用,数据海量产生。根据估算,中国一个中等城市(一千万人口)50年积累的医疗卫生数据量就会达到10PB级。 [3]
4.2 数据共享与交换。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与交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2.1 区域内医疗卫生数据重复输入,信息分散,导致资源浪费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4.2.2 信息的存储和共享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网络平台。
4.2.3 区域卫生共享信息中含有大量的关于生命健康、个人隐私、社会卫生等方面的重要数据,目前缺乏统一的卫生信息共享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信息共享的安全。
4.2.4 医疗卫生机构各个应用系统软件来源于不同的HIS厂商,软件开发语言与运行环境各异,系统的整体体系架构更是千差万别。数据库及数据模型异构。 [4]
4.3 数据管理传输。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存储资源池以及数据访问的通道。各医疗部门的系统支持的网络交换协议不同,卫生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还没有专用数据传输通道和采集标准。
5 小结
大数据时代,医疗数据来源众多,数据异构,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区域、不同区域间的卫生信息共享,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医疗风险。要想真正地到达这些效果,国家及各地政府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的难度与重要性,然后积极规划实施。
参考文献
[1] 大数据成功预测美国大选.中国大数据.2014-2-25[引用日期2014-02-25]
[2] 汤羽,刘家志,甘华平,陈文,冯昌琪,卜长清,基于云构架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设计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年4月第10卷第2期
篇7
关键词 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26-01
1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 我国农民工数量惊人,因此在农村地区,也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由于年幼时期脱离了父母,因而在情感上通常有所缺失,成为儿童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这一群体在年幼时期和祖辈生活,由于代际差异过大,和祖辈难以形成十分亲密的情感联系。由于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情感上缺乏依恋的对象,缺乏安全感,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伤害。在情绪上,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十分消极避世的情况,其性格压抑,情感得不到释放,且没有进行心理辅导的条件,有的儿童心理问题越发严重,需要治疗。
普通儿童心理问题现端倪 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影响到我国绝大部分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成为父母之后,其行为与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儿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许多家庭都不甚稳固,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父母一方的缺失对于儿童的心理造成的严重损害。即使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嗜好也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儿女,孩子在家要什么有什么,五六岁了还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可能会造成儿童与父母关系的过分疏离或过分亲密,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感受到冷漠或者宠溺,难以形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知。
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心理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目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多数是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学校环境中进行解决,然而效果乏力。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心理上产生问题就是“精神病”,本身抱着一种鄙夷的态度,无法合理对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学习困难、交往困难,染上恶习甚至走上不归路,其长大后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这使得儿童心理问题逐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2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路径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因而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此全力重视起来。从政策层面上来说,我国政府应当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相关工作,调配各方资源,明确权利责任,使得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干预、决策等工作能够真正妥当地开展起来,方能够为具体工作的实施明确目标,使得各项措施得力。
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确立了相关的主管机构之外,接下来就要从操作层面上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一方面,需要做好调查研究、跟踪访问的工作,对于我国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时动态的掌握,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基本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各地区、各个时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实施。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集合社会、学校、幼儿园、家庭的资源,使得社会的多种资源能够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宣传儿童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目前,我国的普通民众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这就需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大众传媒、教育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家庭都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加强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认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宣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现状和影响,才能够使得全社会都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
3 小结
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方式集结力量、整合资源、贯彻实施策略,我国当代儿童才能够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葛元,孙小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成因研究[J].学理,2013(30):105-106.
篇8
一、简要回顾年妇幼卫生工作
去年一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市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共同努力,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两纲”,不断加强妇幼卫生三级网络建设,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目标,大力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建设,强化妇幼保健作为公共卫生的社会职能,提升妇幼保健人员素质,推进妇幼卫生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持续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妇幼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4.74/10万(年为18.70/10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60‰、5.58‰(年为5.63‰、6.78‰),住院分娩率达99.07%(年为98.56%),未发生新生儿破伤风,妇幼保健主要指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位居前列。
(一)妇幼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各地在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等工作中,积极建立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地探索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扎扎实实落实各项妇幼保健工作任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以保健促临床,开设妇女和儿童保健的特色服务项目,努力拓展服务领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两个效益持续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市妇幼保健院为业务指导中心、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为枢纽、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级卫生室及保健员为基础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中心城区设置4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数机构开始履行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职能,一部分中心和站开展了为孕产妇、儿童建卡建册,以及产后访视、妇幼卫生健康教育等工作,妇幼保健进社区全面启动,为以后构建城区妇幼保健网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依法管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进一步规范
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对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行许可准入,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对《出生医学证明》等法律证件加强管理,把《母婴保健法》执法检查纳入卫生综合监督执法管理,加大了打击非法进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力度,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逐步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三)充分履行公共卫生职能,新筛和信息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全市进一步强化了孕产妇和儿童死亡报告、妇幼卫生统计报告、“三网监测”、“3+1”上报模式、新生儿疾病筛查、降消项目、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等系列信息管理制度,统一了县、乡、村妇幼保健基础性资料和登记管理,加强了工作督导和考核评比,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迟报。漏报、错报现象明显减少;同时,新筛工作全面启动,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全覆盖,新筛率从年的11%增长到23%,血片质量显著提高,阳性患儿跟踪随访记录比较规范,基本都得到了及时救治。
(四)项目建设不断推进,项目实施取得一定成效
市、监利县实施的“降消”项目在党委、政府的重视领导和各部门的配合下,依靠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开展产科技术人员培训、选派专家蹲点指导、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对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救助、加强项目督导检查等工作,项目实施取得新成绩,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7.16/10万和15.28/10万,住院分娩率达到98.52%和98.06%,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均为0,与项目实施之前相比进步很大,较好地实现了项目年度目标。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妇幼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是和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工作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保障政策不落实
少数地方对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它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应有的地位认识不足。把妇幼保健机构等同于一般医疗机构对待,对妇幼卫生的投入明显不足,对保障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的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一些地区基层妇幼卫生网络不健全,乡村两级妇幼保健人员不稳定、待遇不落实、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比较严重,也致使一些妇幼保健机构重临床、轻保健,影响了保健工作质量。
(二)依法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母婴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不具备条件和资格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助产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非法接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婚前保健工作存在职责不清、管理无序的状态,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问题比较突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还不规范,跨区域转购、转借、不履行登记手续、不具备助产资格的机构签发出生证、虚假出生证、搭车捆绑收费和超标准收费的现象屡禁不止。
(三)重点专项工作落实不到位,与省内先进地区差距明显
一是“降消”项目执行力度不大,资金沉淀的问题比较严重。三年来沉淀10万元,监利05年和06年也有不同程度沉淀;贫困孕产妇救助管理需要加强,存在救助面偏窄、救助标准偏低、救助力度偏小的情况;此外,县级孕产妇急救中心建设达不到要求,相关项目资料不规范、不完整的问题也值得重视。二是新筛工作总体水平不高,沙市、荆州两区没有启动,全市新筛率只有23%,和省内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武汉83%,宜昌62%、黄石58%);县市区除石首外普遍不高,市直医院中市二医、市三医工作比较滞后。
(四)妇幼保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计划外生育的孕产妇保健存在隐患,这是造成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全市死亡的7例孕产妇中有1例(非本地户口,利川市人)属于计划外生育;二是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工作管理难度大,数据的统计汇总存在盲区;三是出生缺陷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在婚检工作不规范、婚检率下降的形势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任重而道远;四是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必须引起各地高度关注和重视。
三、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扎实做好今年妇幼卫生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关键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妇幼卫生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十七大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今年我市妇幼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一法两纲”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妇幼卫生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以降消和母婴安全项目促进妇幼保健工作,增强妇幼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提高全市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年全市妇幼卫生工作总的目标是:全市孕妇死亡率控制20/10万在以内,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8‰,10‰以内;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5%以上,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继续保持0的记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任务还很艰巨。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政府职责,建立保障机制,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2/3,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利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妇幼卫生事业”,“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这些都说明,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发展妇幼卫生事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对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深化对
妇幼卫生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妇幼卫生网络建设,合理解决并落实乡村妇幼卫生人员待遇,稳定基层妇幼保健队伍。要争取党委政府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重视和支持,按照《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员编制和财政补助政策,使其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和保护妇女儿童健康的任务,为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统筹区域规划,协调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
妇幼卫生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是落实妇女儿童健康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在城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妇幼保健职能进社区的步伐,构建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网络体系,真正承担起妇幼保健的公共卫生职能;在农村,要着力加强网底建设,积极争取当地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强化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公共卫生职能,安排落实队伍相对稳定、具备一定专业素质、责任心较强的保健人员;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指导,发挥好督导评估作用。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妇女儿童健康需求,使城乡妇女儿童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三)贯彻一法两纲,加强依法监管,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业。各地要按照《母婴保健法》的规定,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管理,对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机构要严格审批准入,对从业人员要统一培训、统一考试、持证上岗,对违规情况要严肃查处。同时,组织开展对机构和人员的审核校验,建档备案,将具备服务资质的人员在网上公示以供查询,对不符合条件的机构要吊销《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二是要加强母婴保健技术的依法监管。继续加大《母婴保健法》执法检查的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
、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终止妊娠手术等违法行为,整治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加大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争取力度,逐步规范婚检工作;三是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等法律证件的管理和使用。制定全市《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对《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医疗保健机构申购领取《出生医学证明》应提交助产技术服务资格许可证,证件应按期接受校验;《出生医学证明》的签发机构必须按照核定标准收费,对搭车收费和超标准收费要进行查处;严格按照程序申购、发放,登记,不得跨区域转借、转购;四是落实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防治措施。按照中央、省关于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有关要求,大力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积极协调并创造条件开展婚前保健工作,落实孕前和孕产期保健,逐步建立产前筛查网络,提高产前诊断质量和水平;继续完善新筛网络,推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一步提高出生
人口素质。
(四)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推进妇幼卫生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一是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规范化管理。各地要切实贯彻执行省卫生厅制定的一系列妇幼保健规范化管理文件,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以各地散居及留守儿童为
儿系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准入、校验、一体化管理等手段有效督促村级卫生室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把工作成效纳入考核管理指标;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体系建设,开展以产科质量为核心的检查评估,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保障母婴安全;二是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评审。从今年开始,我市将启动二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评审工作,省厅已制定下发了《湖北省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和《湖北省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评审实施细则》,各地要深刻领会,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实施,具备条件的单位要积极申报和创建,力争创优达标。三是开展新一轮爱婴医院评估。一些地区爱婴医院管理近年来有所松懈滑坡,今年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将按照省厅出台的爱婴医院监督管理办法,组织专班对医疗保健机构的爱婴医院工作进行再创建、再评审、再验收,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机构要限期整改直至摘牌。通过新一轮评估活动,巩固爱婴医院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爱婴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全面推动妇幼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项目管理,加大执行力度。08年开始我市降消项目县新增江陵县,将达到3个,总体要求是:加大执行力度,落实分娩补助,加强资金监管,畅通绿色通道,确保母婴安全。要努力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对项目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孕产妇死亡问责制度,强化责任管理,确保项目执行全面达标,避免资金继续沉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简化程序,探索在医疗机构就地补偿的模式,方便孕产妇获取救助资金;江陵县要高度重视项目工作,结合本县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方案,作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促进项目工作健康有序、深入持久地开展;二是大力推进新筛工作,落实目标任务。今年按照省厅要求,新筛率全市总体水平要达到60%,其中市直医院要达到85%,各县市区要达到45%。各地各单位要提高对新筛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新筛工作对降低出生人口缺陷率的深远意义,把新筛工作当作一项涉及国计民生、子孙后代的政治任务来抓,增强作好新筛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要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让广大家长知晓新筛的重要意义;要加强督导考核,落实市对县、县对乡的检查评估,把新筛工作切实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三是着力加强妇幼卫生统计信息工作。中心城区各医疗机构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送信息数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逐步落实信息管理的专职人员,作好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上报,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夯实网底建设,确保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各地要按照省厅统一要求,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控制剖宫产率。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本辖区剖宫产率偏高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将控制剖宫产率纳入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考核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现目标责任制管理。省厅提出,乡镇卫生院剖宫产率要低于25%,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要低于40%,各地要努力向这个目标奋斗,用1-2年降低过高的剖宫产率。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定期组织评估督查,对工作不力、行动不积极、效果不理想的地方要给予通报批评。
篇9
一、提高认识,更加自觉地抓好民生工程
年初,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总体目标,将涉及卫生的新农合、社区卫生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纳入“十大民生”工程之列;近期,时隔五年的健康快车将再次驶入遂宁,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亲切关怀。
1、实施民生工程卫生项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就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实施好民生工程卫生项目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实施民生工程卫生项目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以来,通过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的措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由于医疗卫生机构功能薄弱、服务水平不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很多群众还不能够及时就近就医,一些常见病仍需要到区级以上医院进行治疗,农民群众的治病负担仍然很重。因此,必须实施好民生工程卫生项目,减轻群众的治病负担。
3、实施民生工程卫生项目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项目是抓手,民生是关键。民生工程卫生项目实施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效。我们实施的新农合、社区卫生、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和健康快车项目,对提升我区医疗服务水平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意味着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二、客观分析我区民生工程卫生项目实施情况
今年以来,卫生系统干部职工以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抓手,各个民生工程卫生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农合实现了全面覆盖,参合农民达36425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4%;规划建设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4个通过省检验收,全面落实5大类15项59小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公共卫生“五进社区”活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有序推进;健康快车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实施。这些成效的取得,在座的同志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是,从我近期了解的情况来看,实施民生工程卫生项目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社区卫生机构建设用地落实困难;二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强;三是民生工程信息报送渠道不畅。少数单位对民生工程信息报送重视程度不够,催一次,报一次,消极被动,个别单位,置卫生局书面通知和电话催报于不顾,置若罔闻,严重影响全局民生工作信息收集、掌握、政策调整和汇总上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卫生民生工程点多面广、实施难度较大、卫生基础条件薄弱等因素,主观上在于我们一些单位领导对民生工程重视不够,认识不全面,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还不到位。
三、不断完善实施民生工程卫生项目的工作机制
1、严格落实责任。年初与各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目标、分级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单位也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和目标意识,将各个项目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分级负责。形成的定期研究、领导包点、目标分解、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要实行定目标、定进度、定质量和定责任的“四定”制度,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责任人员全力抓的工作格局。
2、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新农合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坚持基金审计和公示制度,确保基金安全;简化报账和转院手续,让参合农民更加方便;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导定点医院逐步使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和检查项目,让参合农民更多实惠,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提高参合率;加强督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区新农合工作的管理和运行逐步规范。二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加强领导,切实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三是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要加强母婴保健技术和监督管理,强化产科质量,严格控制剖宫产率,做到既控制费用又注重安全。四是健康快车遂宁行动船山行项目7月中旬前完成宣传发动,7月下旬摸底造册,8月上旬进行病员初筛、复筛,核准贫困及手术条件,拟定手术病人名单, 9月开始分批输送病员进行复明手术。
3、创新工作思路。实施民生工程,不能仅仅满足于量的完成,而且要追求质的提高。要通过不断地创新举措,形成自已的工作特色,争取在实施民生工程中多出经验、多出亮点,争先进位。
4、强化督导调度。按照民生工程工作进度的要求,坚持把自查、督查和考核相结合,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结、年终总考评。同时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督查指导,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分析解决办法,确保各项工作平衡推进。
5、加强政策宣传。有计划、有重点地系统宣传卫生民生工程政策、进展和成效,为民生工程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效果,加强政策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政策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
篇10
我校一年来始总把卫生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校长、书记身体力行,亲自组织召开学校创卫工作会议,布置安排学校的创卫工作,并积极带头参加学校的各项卫生活动。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卫生条例》,结合我市创卫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先后成立了学校爱国卫生领导小组、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创建卫生城市领导小组。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校卫生工作总结,请笑纳!
学校卫生工作总结120__学年即将过去,我校卫生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环境,卫生意识、卫生习惯等方面,在原由的基础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或提高,现小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教师齐心。
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织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校领导十分重视卫生工作,结合学校创建人民最满意单位活动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学校建立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担任,成员有行政领导、全校教师、年级负责人。领导成员分工职责明确,副校长抓健康教育课的质量,负责校园建设,环境卫生,行政领导负责值日生监督和检查,全校教师负责卫生宣传,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年级负责人负责检查督促有关年级的卫生、教学工作,卫生领导小组人员通力协作。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卫生工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工作落到实处,本学期特别成立了红十字服务小分队,协助卫生室全面作好检查和监督工作,所以制定了相应措施,并做四个一,即一日三次巡查(环境卫生),一周一次卫生大检查,一月一次评比、一学期表彰一次(单项卫生先进班级)加重了卫生工作在学校中的份量,在老师心目中有了重要位置,学校卫生工作越做越好,校园从早到晚基本地面无纸屑,教室无灰尘,个人卫生逐年好。
二、以活动为契机,重点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
第二十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期间,学校搞了一系列活动。4月,老师参加街道召开的第二十一个爱国卫生月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了有关会议精神。参加学校组织的黑板报评比活动和宣传世界卫生日活动。今年的世界卫生日学校以道路安全,防患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大课间时间,抽查各班教室的地面。卫生老师与总务主任一起检查学校的卫生死角,及时清理;卫生老师与大队部一起检查各班的黑板报,总的情况很好,各班都能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增加有关爱国卫生方面的内容,例如消灭蚊蝇,从我做起;我为校园出份力;知道哪四害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洁我校园是靠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到的;全校大扫除,重点检查地面卫生。有几个班级的地面要彻底用抹布或铁丝球擦洗。学校卫生室卫生大检查。并在全校公布检查结果;食堂里配备专人负责除四害活动人员,随时更换沙门、纱窗,放置老鼠笼等。泔水桶里的东西从不过夜,当天清理干净。彻底杜绝孳生地繁殖;宣传孩子身边的各种隐患——-摘自杭州日报(救命课,你给孩子上了没有)。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如何自我保护的一些简单方法以及措施。保证在校期间的安全;4月中下旬,积极配合街道爱卫办除四害活动,教育学生不要去玩灭杀药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的环境美化,卫生每周检查桌面,教室内的所有桌子都保护的较好。桌面没有乱图乱画现象,很干净。并且班主任还结合爱国卫生月活动特地执教了一堂《巧手美化教室》,让教师和学生都深受启发。爱我校园从我做起。
三、开展了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爱国卫生运动。
对环境卫生进行彻底综合性整治。今年3月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领导的要求,学校成立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长期的监督检查机制、校园环境卫生负责制,进行了责任分工和广泛的宣传活动,特别是4月开展了爱国卫生月的一系列活动,发动了全校师生员工对各办公室、食堂、教室、公寓、公区、教师宿舍等进行彻底的整治,使得整个校园亮丽洁净。深入开展除四害活动。在今年每期开学前做好了除四害准备,在3月、10月上旬分别进行了一次全面消杀,在3月、10月下旬针对重点区域进行了消杀并查漏补缺,在4月、11月上旬再分别进行了一次全面消杀并查漏补缺,在4月、11月下旬分别组织了一次检查,6月、元月份又进行了查漏补缺并进行有重点的消杀。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本学年出了八期健康宣传专栏,内容分别是常见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自救互救、营养卫生等,各班黑板报、健康园地每月更换一次内容。健教老师利用校红领巾广播、小电视台定期作卫生知识讲座,利用班会课、集体晨会课,宣传防龋、防近、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安全教育等知识。定期培训小卫生员、食堂从业人员,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年的4月举办了艺术节,3月篮球运动会,11月中旬举办了冬季田径运动会,在5月28日至6月初开展了以无烟青少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今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了我校师生员工的爱国卫生意识,校园环境卫生又有了新的突破,但最近校爱国卫生领导小组检查,还有以下问题:
1、门卫室路灯罩、开关、插座不干净。
2、饮水机不干净,桌子灰尘多,灯管灰尘多。3、标语脏,垃圾箱脏。4、花台未擦干净,有烟头,文化墙上有杂草。5、石磨椅旁有垃圾,自行车不规范。6、教师楼下乱停乱放自行车。7、教师楼上有灰尘,电表箱上有灰尘,门上灰尘多,个别老师家脏乱。8、车棚有蛛网、灰尘。9、办公室窗台、公示黑板上、校讯通上、教室里电风扇、报栏上、投稿箱上灰尘多门牌未规范。路灯上、管理员室有蛛网。10、食堂沙窗门、窗台上、灯管上有灰尘,电扇有蛛网,窗口不锈钢上有灰尘,插座、开关上灰尘,地上有垃圾、烟头,卷帘门上有灰尘。11、外操场铁门、灯上灰尘较多。
四、注重材料的积累,建立规范的档案。
我们平时注意卫生资料的积累,每学年分类整理一次,按规定要求装订;卫生档案资料基本齐全,有计划、总结、教案、试卷、讲座稿,视力检查记录、会议记录、学生健康体检卡。街道在检查我校爱国卫生台帐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每次活动有计划,小结,照片等,非常详细。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全面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结合最满意单位评比,自查自纠,认真做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卫生工作质量,为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学校卫生工作总结2__年学校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总结辖区内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学校卫生工作中心任务,以加强管理与指导,提高监管执法水平,保障师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全面部署,重在落实,有效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基本情况
辖区内有中、小学学校4处,在校学生837人。
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开展学校卫生综合监督检查。根据卫生监督所要求,对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卫生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通过开展督查活动,对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基本情况逐一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建立了学校卫生工作档案。从检查结果来看,目前中、小学校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均高度重视,制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要求采取晨、午检等有效可行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但也发现个别学校存在制度不健全、措施不落实的现象,因病缺课、病因追查等记录不全。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有关单位限期整改,并督促各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各项卫生法律法规,建立校(园)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通过此次检查,加大了学校领导
对学校卫生日常监督的重视,切实保障了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累计检查学校幼儿园4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5份,提出监督意见5多条。
(二)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卫生监督建档。为规范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结合实际,对学校实行了一校一档的管理模式,为学校建立了学校卫生监督分户档案。实现了建档全覆盖。
(三)对辖区的学校幼儿园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学校幼儿园基本情况。二是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依托,加强学校卫生监管业务指导。
(四)对辖区内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常规健康查体。共查体837人,查体中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学生,向学校进行了反馈。把查体情况以查体报告的形式上交到中心校。
学校卫生工作总结3为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卫生部教育部要求,我院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卫生、教学环境卫生等各项卫生监督工作,保障了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学秩序,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确保了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一年以来,我县卫生局领导对学校卫生工作高度重视,为了加强我县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卫生、教学环境生活设施卫生、健康教育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开展巡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
健康教育。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县卫生监督所根据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对学校卫生工作专门行文,进行了安排部署,每半年联合县教育局开展监督检查,全面进行自查自纠,形成了全县学校卫生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监督的工作局面,确保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抓住重点,加大力度,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所,其中:小学1所、幼儿园1所、。近年来,我县的学校卫生管理及监督工作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明显得到规范。__年以来,为了加强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小学、幼儿园办理入学手续时,是否进行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各学校是否按要求开展晨检、传染病登记、因病缺勤追查、病愈复课证明等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否有专(兼)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并按要求在时限内向相关部门报送传染病情况,在校学生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学校下达了监督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规范了学校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使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到了实处。二是学校饮用水卫生重视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主要对自备式供水的学校进行检查,是否建立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是否有专人管理,是否有卫生防护措施,是否对学生饮用水卫生定期检查,是否对蓄水池定期清洗消毒。通过检查和
指导,大部分学校设有专兼职管供水人员,建立了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基本到位。同时,对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学校下达了整改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保障了全县师生的饮水安全。三是学校医务室逐步规范。主要对学校医务室的校医室面积,药房、治疗室、诊断室三室分设情况,卫生技术人员的资质、医疗废物的收集、暂存、处置,门诊日志的建立,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及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等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规范了学校医务室的执业行为,保障了广大师生的就医安全。
三、狠抓落实,从机制上保证学校卫生的常规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开展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并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学校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要求其限期整改,为了更好的落实整改意见,确保学校卫生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县教育局把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卫生管理组织、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档案资料等工作纳入全县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行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评价体系,加强领导,强化监督管理,保证学校卫生的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卫生保障。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执法力量不足
由于县卫生监督所总体执法力量不足,因此从事学校卫生安全监管的力量更显薄弱,其中仅有5人承担18个乡镇学校卫生安全监管外,还承担着医疗市场监管、传染病防治监督、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等多项卫生监督执法任务,相对于全县120余所学校的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和上级下达的多项专题工作任务,确有力不从心之感。
(二)部分学校对卫生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我县部分学校卫生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主要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饮用水水质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学校下达监督意见,但部分学校仍未进行整改。
(三)是大部分学校不能按学生人数比例配备医务室。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打算对今后学校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一是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督促有条件的学校投入资金,加大对卫生设施的改造,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和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改善学校教学环境设施。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监督档案,加大对学校卫生的监督执法频次和力度,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饮用水卫生抽检以及教学生活环境监测,督促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学校尽快整改完善,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切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总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大学校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强化对学校卫生监督检查与指导工作,有效预防学校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
学校卫生工作总结4学校卫生工作总结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监测学生装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做好服务育人的工作,本学期做了如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管理规范、资金保障。 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就学校卫生工作要点和一些突发的重要工作及时布置安排,各部门各负其责,使学校卫生工作有了强大的支持力,另外学校还投入相当的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非典”急需用品。
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强化健康意识
1、健康教育课纳入课表正常运行,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授课认真,测试
规范,并组织开展两次教研活动。
2、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本学期共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六次,黑板报宣传四次,画廊宣传牌四块,横幅宣传两次。
3、与德育处联合组织开展有特色的专题活动。
在三月份学雷锋月中,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深入周边学校和街道清扫马路,为群众量血压、发放防治传染病的宣传单,在五月份“非典”流行时期,德育处、大队部组织开展了以向“sars说no”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并邀请三院的医生护士参加,使学生在知识竞赛中,在与白衣天使的共同活动中长知识,增勇气。
三、健康监督,疾病防治
1、体检工作有条不紊,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学生体检工作,做到准备
充分,秩序井然,顺利完成任务,体检结束后,做好资料的统计汇总。
2、防近工作持之以恒,本学期三月份的防近周我们进行了专题防近讲座和横幅宣传,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份防近倡议书,家校结合共同防治近视。
医务室定期检查学生眼保健操,读写姿势,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学卫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心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身心健康。
3、传染病防治细致扎实,春季是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时期,今年的春季尤其如此,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向我们袭卷而来。
自4月18日接受了市局组织的专题培训之后,学校立即开展了大量而具体的工作,在最快的时间内成立了“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有关“非典”工作的方案和制度,如防治“非典”后勤保障方案,疫情控制方案、请示报告和值班联络制度、晨检制度、疫情报告制度、防治“非典”紧急预案救护方案等等。组织了由青年教师组成的消毒队伍,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每位学生都接受了专题培训,对此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丝毫马虎。在接受上级各部门的检查中都受到了好评20__年学校卫生工作总结20__年学校卫生工作总结。
四、加强卫生监督、搞好环境卫生,美化、净化育人环境。
1、环境卫生长抓不懈。
本学期我们迎接了督导检查,省级模范学校的预查,结合这些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组织学生每天检查评比各班室内外卫生,在“非典”流行的
四、五月份每周至少一次大扫除,清除校园死角,各处室、各班每天都能基本做到洁、净、美。
2、饮食卫生毫不懈怠。
校长室、总务处多次召开安全、卫生会议,强调食堂工作制度,操作卫生制度,门卫制度等,各部门各负其责,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层层抓、处处查,杜绝一切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隐患。
3、个人卫生教育不断。
学校利用每周四的卫生晨会课检查个人卫生,在三、四月份的“创卫、创模”活动中,尤其重视对学生个人卫生的检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每位同学每天做到两个要“要勤剪指甲、要穿戴整洁”带齐两个一“一块手帕、一只盖杯”,强化健康意识,树立名校学生形象。
学校卫生工作总结5本学期,我校在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在保健所的大力支持下,面向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为办学理念,以学法序列化实验为载体,以小课题研究为平台,全面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素质。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准绳,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制定可行计划,发挥组织机构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施。
为确保《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使小组成员责任清楚,分工明确,工作中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性。
例如:我校本学期在全校学生体检时,从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校长)、副组长(教导主任、卫生教师)到成员(各班主任),都高度重视。体检前副组长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体检时领导小组成员全部提前到校,组织安排学生体检;体检后学校对体检工作进行总结。上下一盘棋,使我校的体检工作有始有终,保质保量。
针对学校卫生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卫生工作制度,并制定相应的卫生工作计划。使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及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了事必躬亲,布置各项工作有质量、有创新,不照办照抄、不流于形式,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为全面开展好学校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各班级在日常开展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做到心中有数。
二、做好卫生宣传与普及工作。
1.搞好宣传,普及卫生知识
本学期,我校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普及卫生知识,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采用红领巾广播站、《校报》、板报、手抄小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卫生宣传工作。做到:每周一广播,每月出一期板报。每学年宣传活动达到20次以上。使卫生宣传工作从校内走向校外。
(2)结合每月的卫生宣传主题进行主题宣传,开阔视野。
三月以爱眼为主题,四月以爱国卫生为主题,五月以营养为主题,六月以预防传染病为主题。学生通过办健康手抄小报、学校卫生宣传板报等,不仅增长了学生的卫生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社会意识,使知识与实践有机进行了整合。
(3)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进行卫生知识学习与实践。
通过《学校公共卫生》课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生活卫生、饮食卫生、疾病预防、环境卫生等常识有了更系统的了解,能自觉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学生收益很大。
2.加强教学卫生的监督、指导,随机对学生的文化课、体育课进行卫生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1)通过会议提出要求,引起全校教师对学生用眼卫生的高度重视,控制近视眼的新发病率。通过随机检查,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随时提醒学生用正确的读写姿势学习,注意养成学生正确的用眼卫生习惯;一、二年级基本保证3分钟的课堂律动时间;眼操能及时做好。
(2)重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及课间游戏的安全教育。使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正当、健康的游戏活动。本学期,无一例课间学生安全事故发生。
3.加强对卫生员的培训、指导
本学期,加强对卫生委员培训、管理,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特点,有针对性进行培训。选择的内容也与卫生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怎样做眼操,怎样找穴位,怎样刷牙,怎样清扫等;对中高年级卫生委员还指导他们放眼保健操、处理伤口等方法。
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挖掘了小卫生委员们的潜能,对学校环境、卫生工作扎扎实实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加强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搞好《公共卫生》课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和课堂教学研究。
虽然我校的《公共卫生》课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都由班主任担任教学,但是学校加强对备课与上课要求。针对小学阶段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目标,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
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关于备课、上课等内容,使大家按照要求写好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教师们能按照学校要求,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拘泥与教材,上好间周一次的卫生与心理健康课;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明天能更好地驾驭于生活,创造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主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进行疾病预防工作,搞好学生体质健康体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加强教学卫生监督,搞好
六病 的防治
开学初,对全校学生及时发放了 近视灵 眼药水和护牙素,并进行具体使用指导,随机进班跟踪检查,收到良好效果。
针对我校近视眼发病率偏高的实际,加大对教学卫生的监督力度。我们要求课堂上学生必须做到 三个一,继续进行眼操的指导,每天进行眼保健操检查。对患近视眼者,加强矫治,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近视灵。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教育学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良好生活习惯,入口食物必须保证干净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提出一人一巾,防止交叉传播、感染。教育学生不挑食、不偏食,摄取多种营养,保持营养均衡,提高生长发育质量。结合教育局保健所下发的卫生宣传内容,为每位学生印发了小学生必会操作项目,指导学生日常生活。
2.搞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根据季节变换和传染病特点,及时通过会议、通知等形式进行宣传和开展预防工作。及时对发病学生进行隔离治疗,对发病学生所在班和邻班及走廊进行了全面、彻底的过氧乙酸消毒,切断了传染病源。在第一时间内向教育局保健所进行了传染病上报。由于措施得力,本学期在水痘爆发期间,我校仅有4例水痘发生,确保了全校学生健康。
五、进一步规范卫生档案,搞好卫生室建设。
新学期,教育局保健所对卫生室的档案管理提出更规范化的要求。按要求,对学校现有的卫生档案再次进行逐本逐页检查,对一些内容进行充实、整理,对缺少的项目进行补充。如: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总结;学生体检情况分析;各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卫生》课教案等。对食堂食品卫生档案进行规范。按照卫生保健所要求把原30多本卫生档案资料全部分类装盒,帖上标签。使我校的卫生档案管理质量又有提高。
定期对所购药品进行检验,凡是变质、过期的一律作废。对每次检查做好详细记录。
六、进一步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内容之一。我校抓住召开 市小学校本教研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契机,舍得投资,在教学楼内形成了艺术、科技等特色长廊,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了校园的文化质量。在4月26日召开的 市小学校本教研现场经验交流会中,我校的校容校貌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称赞。
为营造洁净幽雅的育人环境,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学生提出了 责任到人,物放有序,一尘不染,处处亮点 的卫生 十六字要求,形成了《卫生清扫制度》,并作为学校环境卫生检查评比依据。以此引起全校学生对卫生的重视,规范个人行为。
充分发挥值周检查评比工作的作用。对校园内的每一块分担区都划分到班级,落实到个人负责,学校还要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特别是厕所、水房等公用场所及室外分担区,学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采取检查、打分、评比相结合的方法,严格按照检查标准进行。
凡是三好班级、三好学生、先进班级等评比都有相关的卫生标准要求。每周的流动红旗评选都将卫生与纪律情况作为依据,使全校师生自觉维护学校的公共卫生。
- 上一篇:农村寄递物流存在问题
- 下一篇:乡镇公共卫生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