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制教育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9 15: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法制教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语文; 阅读; 指导; 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119-01
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第十二册最后一单元《书的故事》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运用“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学法学习第一段,抓住重点词语“不敢出版”、“不敢代售”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篇2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完善在校学生知识结构,使法律知识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内容,努力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建立和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全方位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以加强在校学生法制教育为重点,努力使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有新进展,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障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具体要求:
一、进一步明确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其作用。
随着社会上违法犯罪惊人的低龄化,法制教育在德育领域中的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学生的违法犯罪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的原因涉及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学校教育中是否实施科学的法制教育,家庭各成员是否能对其进行积极的正面领导,社会特别是学生所处社区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都决定着学生对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德的遵守状况,而在这些诸多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因素中,法制教育所能带来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通过法制教育,我们可以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形成初步的法制观念和遵守法律的习惯。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家庭成员与学校同时进行该方面的教育。通过学生,指导他们进行普法宣传,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文明的社会氛围,进行环境教育,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法制教育来实现。
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班主任、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法制教育在学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扎实有效地展开法制教育,从而有效地限制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法制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
学校法制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在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教育内容为:小学各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素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中也容纳了很多的教育材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各种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交通法》、《教师法》。
三、教育步骤及方法。
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必须有精细的计划和严密的实施以及规范的过程管理,并配套齐全的制度予以保障。
1、行为规范教育。
本学期我校法制教育可先从《守则》和《规范》为切入口,通过《守则》和《规范》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要求各个学生能记、会背、能对照、会执行,同时利用电视台、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有关学校课间、午间纪律、就餐纪律、放学纪律等各项规定的宣传,让学生懂得守纪是守法的最基础的环节并自觉遵纪守法。
2、法律常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于之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常识的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教师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等。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秘书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
3、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
通过法律常识的教育,接下来就可以明确地向学生指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知道法律、法规有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要学会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4、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要让学生知道各自的含义。自尊是指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许别人侮辱自己,自己也不必向别人卑躬屈膝;自律是指自己要管好自己;自强是指自己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态度。
篇3
一、贯彻会议精神,树立法制教育意识。
在教师中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文件精神学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起牢固的法制教育意识,并使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自觉地渗透法制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将安排教师重点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完善法制教育阵地建设。
做好“三个”阵地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阵地建设,做到“六有”,即有领导小组,有工作计划,有辅导教师,有活动场地,有规章制度,有检查评比,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
二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把法制教育深入人心,学校将组织少先队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黑板报、大型橱窗等宣传阵地,号召全校师生统一思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及争做守法公民的进程,力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教育阵地的建设。学校组织能力强、知识实的教师担任法制辅导教师,并有组织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学校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法制教育为主体,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熏陶,来激励号召少年儿童,激起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强烈意识。我校将紧紧围绕“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寻访烈士足迹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反对系列活动;重点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继续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反映和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使家长们意识到很有必要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并会同工商、文化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整顿,努力创造一个健康、文明、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学校真正形成“内稳外联”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创办家长法制夜校,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成立家长委员会,重大问题召集家长委员进行商量,反馈信息。每年举办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还举办家长法制教育学习培训班,学校聘请学校法制副校长——朱鸿斌给家长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辅导报告或有关专家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了家长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很多家长自觉放弃了棍棒、打骂等不良教育方式,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和正确手段教育孩子,懂得了其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法制夜校的创办,也使家长与学校有了及时的沟通,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抓好其子女的法制教育,做到了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减少并遏制了学生不良行为的滋长蔓延,使问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建起普法平台。
1、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工具:黑板报、艺术长廊、广播、放电视录像或放碟片等对全校师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发挥黑板报这一主要宣传阵地的作用,规定班级每月出二期内容丰富翔实的黑板报。充分发挥艺术长廊的宣传功能,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广播设施的作用,利用中午及周一课间操国旗下讲话,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邀请公安司法同志来校进行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讲座。
2、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讲道德故事,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争创文明班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加强团委组织建设。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发挥团员的主人翁作用。学习全国优秀团员的先进。
篇4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掌握学生预习的“学情”,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备课过程中,只见教材不见学生,只研究教材不研究学生。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上,多是以教材为中心。无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教师必须以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所以说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符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并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对学生自身条件做实质性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摸清学生的底子,搞清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心兴趣、学习内在需求等学生学习中的意向性问题,才能便于我们在教学中郑重考虑这些问题。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已达到的水平状况,使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再停留在“零”的基础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学中的重复无效劳动。
其次,教师要善于细化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使教学环节精细化。作品需要细读,体现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教师要细化教学目标,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到各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上。力求使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能在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系列中充分地发挥应有的功能。为此,教师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认真研究单元教学目标,弄清单元教学目标中各目标要求的层次、类别及关系。有系列地、有重点、有计划地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与细化。并且要充分发挥自我潜能,调动学科组的优势,将课时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分解到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准确地找出对应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科学地将教学目标的各训练点的层次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进而密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接合点,以便借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教学步骤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有利于教师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就有了更具体清晰的目标计划,进而在教学中通过贯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达成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让每个学生都能钻得进去、读得出来,既能高屋建瓴,又能细致入微,达到宏观目的和微观摄取的协调统一。
第三,教师要掌握细读的原则和方法,博采众长,细化文本,教出个性。完成选取和确定与达成目标相关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之后,教师就要细化教材、细化文本,通过取舍、增补、渗透、留白等教学技巧,制定可预期、可计划、可控制的教学具体内容和文本解读思路。
我们知道,“文本”是一种编织体,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不同的“文本”具有完全不同的“能指系统”,与课文不同,它更强调“原生价值”,教学中需要教师精益求精,全面细致,才能充分领悟文本基调的底气,这是完成细读的基础。“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教师要学会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实现文本的审美价值。
篇5
一、与课文同步,进行主题性阅读
新课程中的课文都是按照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来编排的。利用课堂教学,带动学生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课文中的主题和课文的思想情感,从而扩展到课外阅读中的相同主题的阅读。课文中讲自然科学为主题的园地时,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绿色的卫兵》等的科学童话。而且与课文的主体的相配可以是多少面的,材料的收集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在上到古诗时,我就让学生先自己展示背诵一些他们已掌握的古诗,这样他们的兴趣就更浓了。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古诗来背一背。在学到《我是什么》时,我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有关自然界知识的文章,先自己读,再读给同桌听,然后回家说给家长听。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和运用性的课程。低年级学生不但是培养阅读的起步,也更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条理思维的起步。让学生自己读是熟悉,读给同桌听是巩固和对字词的再次校对和掌握,而说给家长听是前两个步骤的运用,要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地与家长进行交流,也就是对阅读对思维的进行再训练,能让孩子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读什么。
二、利用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主题性阅读
学习语文要求我们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等活动”、“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祖国历史的教育,纯洁、稚嫩的心灵也激起了极高的热情。为纪念“一二?九”运动71周年,学校进行了诗歌朗诵比赛。这时我不失时机的给他们提供了《爱祖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的爱国诗篇。虽然有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但他们却还是乐在其中。学生喜欢大声地朗读、诵读,你能感受到他们激情的迸发,心灵花朵的美丽绽放。
三、师生共读一本书,进行师生同主题阅读
孩子是最感性的,一切的好恶都在于他们感性的认识。进行同主题性阅读和其它事情一样,都需要营造氛围。营造相宜氛围能够促使学生沉浸于角色的体验,或者接纳亦或同化,在移情的作用下,主动投入活动。而师生同读一本书就是营造氛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晨读或午休时,我常有意把我想让他们读的一些书拿到教室去读。对于一些童话、故事我自己都读得津津有味。这时,有的学生会禁不住好奇,有的悄悄地走过来看我在看什么书,有时候干脆直接问我在读什么书,无论是哪种,都有一个共同的效果??接下来,会有很多很多的学生读这本书、这个童话、这个故事了。因为在低年级,我们的阅读还是以简单、有趣的童话故事为主,还包括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然后我会主动和他们交流读书所得: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想?……臧否书中人物。
四、定期开读书交流会,巩固主题性阅读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主题性阅读,都离不开最后的读书交流会。在高年级中,我们的读书交流会最好放在学生的日记和读后感之后,而在低年级中,我把开读书交流会放在了学生进行阅读之后,日记和读后感之前,有时可以只交流自己的感想而不进行练笔。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感想和主见有时还不成系统,识字量还比较有限,如果强求写感想等会比较困难。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进行着对话,促进关感悟和共鸣。学生积极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在历经知识与智慧的冒险和享受中最终获得阅读的幸福感、快乐感。”
五、师生共写日记,运用主题性阅读
篇6
结字训练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的训练,在合体字的训练中又作细的划分。这样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字形有基本的认识和把握。独体字是从用笔到结构过渡练习时最好的选择。独体字在结构中对字形没有太多新知识的掌握要求,关键的一点是理解和应用 “中轴对称”。于此同时,可以把前一阶段对笔画的学习所得应用到独体字中,从而能得到更多锻炼机会。
独体字的结字也有不同的形式,其基本要求就是保持字在字格的中央。第一种是以横或竖作主笔的独体字。这类字中轴线容易把握。如图1和图2,段聪聪同学写的这几个独体字,中轴线把握得很好。“水”是以竖钩为主笔左右对称,“寸”字也是以竖钩为中轴展开的。“古”字是以竖为中轴,平分横画和“口”。然而“万”却没有这么明确的标准,横折钩的起处要保持在格子的竖线上,同时撇的起笔也要在格子的竖线上,这样才能保持字的居中状态。当然,段聪聪同学能这样书写也做得比较好了。图3是另外一个同学写的,以竖为主笔的“市”结字很好,但这样简单的结构也暴露了笔画的问题:横折钩的折角处圆转了,没有表现出折的力度,整个字的气势就会弱。这一点是这位同学以后要加强练习的地方。主笔能表现字的美感,因此“突出主笔”在结构中是一个重要的法则。独体字笔画简单,如果没有突出的笔画,整个字形都会趋于平板。如图4中的“我”字,主笔“斜钩”是最能表现字的美感的,这位同学没有把斜钩表现出来,整个字表现得局促。如果把斜钩写得舒展一些,字形会峻拔很多。
第二种是笔画的交叉点处于字的中轴上的独体字。这就要求笔画的交叉点处于字格的竖线上。如图5的“人”字的中轴就通过撇和捺的交叉点,如果这个交叉点和所在的字格竖线重合,那么这个字就在字格的中央了,字形也能保持中轴对称。图6中“冬”字的中轴线就偏离格子的中线靠右了。“冬”撇和捺的交点在字格竖线的右侧。比较好的修改方式是把“冬”字小撇的起笔写在字格的竖线上,撇和捺的交叉点也写在竖线上,两个小点同时居于一条直线上,这个字形就能保持在字格的中央,以格子竖线为中轴对称。图7中的“又”字,撇和捺相交处同样偏离了中轴线。图8中“衣”字的书写中轴线同样向右偏离。字形一侧收缩,一侧扩张,像被风扯了一下,字形给人的美感荡然无存。图9是石渊元同学写的“罗”字,字的中轴偏向左侧,但笔画书写到位,整体感觉还是比较好的。这一点也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在写简单结构的字时一定要保证笔画书写的质量,这样对字形的不足也是一种弥补。
以上介绍了掌握简单的两种独体字中轴对称的要点。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其他共性的问题影响字形的美感。接下来谈一下比较普遍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结字重心靠下,这个问题几乎会伴随书写的整个过程。启功先生在书法的结字问题上提出“黄金分割”的应用。先生认为最美的结字是依据黄金分割的原理,字的重心在字格中心稍微靠上一点。这个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书法的硬笔学习。如图10中的两个字,都有重心靠下的问题。沿“兑”“文”两字的外轮廓线画一个四边形,把这个四边形上下两边与格子的上下两边的距离相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字形靠下。一般情况下,独体字中竖线的左右对称能引起注意,对于横线的对称,同学们关注的就要少得多了。
第二是笔画书写得不到位对结字的影响。如在图11中,两个字的撇画弧度都太大,以致占据了下面的书写空间。如果把撇的弧度减小写成直撇的话,“考”字下面的处理会居左,横折钩就会正好钩在格子的竖线上,“老”字头和下面的字形的中轴线就不会错位了。“者”字同样是这样的问题:“老”字头的竖在中轴线上,下面“日”的中心向右偏离,二者同样不在一条线上。
第三是学生对格子的漠视。如在图12中,这位同学写了一个“尽”字,几乎犯了以上提到的所有错误。字形偏离中心对称轴,结字靠下,笔画不到位。格子对字的唯一作用是界定范围,这位同学总算还没有把字写到格子外面去。
篇7
关键词:法制教育; 定位; 问题; “多维” 体系
中图分类号:D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052-03
大学生承载着社会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培养知法、守法的新时代文明大学生,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目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因此,讨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实运作及体系构建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定位回归
学界对于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的定位争论从未停止过,有人认为“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指出“‘法制教育’次第于‘道德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1]。甚至强调“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目的,还将使法制教育遭到埋没”[2]。也有人认为“‘法制教育’性质定位——德育性”,指出“我国学校法制教育从性质上讲应是‘德育’而非侧重法学知识的‘智育’”;“‘法制教育’内容定位——思想性”,指出“法制教育内容定位只能重法律意识、思维、价值、观念、信仰等思想层面的教育”[3]。
显然,前一种观点混淆了德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并把法制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忽略了二者内在的联系,与“05方案”中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的初衷也是相悖的。后一种观点中不乏合理性,但如果脱离法律知识来强调“法律意识、思维、价值、观念、信仰”,那只能是空中楼阁。一部分学生并不清楚某个具体行为是否合法,由于对法律程序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缺乏了解,他们并不能利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要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地位需处理好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不要将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德育“从广义上看它包括政治教育,即政治方向和态度教育;思想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人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教育。”[4]“2004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对德育的界定增加了法制教育”[5]。由此可见,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相同,同属德育范畴,并非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是要区分法学教育与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法制教育既不同于一般普法教育层面的单纯传授法律知识,也不同于法学教育重在学习法学理论,而在于通过对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6]三是要明确高校法制教育的框架体系。高校法制教育并非仅指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也不是单纯的某个职能部门举办的一两次法制讲座,而是融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程。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商业味越来越浓,法制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应势”的教育形式。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在内容上偏重法律知识传授,形式上以学科教学为主。这与形成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实践能力的法制教育目标存在实质上的二元背离现象。如何整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一套全方位的、持续有效的法制教育体系,对于培育新时期文明守法的大学生,对于构建社会和谐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体系的“多维”构建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明确了法制教育这一基本定位,才能从多个维度去构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体系。
(一)构建制度维度,由“软”变“硬”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使高校法制教育真正做到切实有效,应从制度保障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形成科学合理、客观量化的制度保障。校长坚持“依法治校”,教师坚持“依法执教”,这是法治观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治校有法律为依据,具有可操作性,而高校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其制度建设大多是虚的,执行起来也是软的,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搭建的花架子。如何才能使法制教育的制度建设由“软”变“硬”呢?
首先,完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基础环节。既然法制教育是德育工作,党委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就必不可缺。党委领导不能只是停留在一纸文件上,成立党委书记挂帅的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要亲自抓法制教育工作,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党委的常规工作来抓,将法制教育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衔接。这样,法制教育这项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就有了前提保障。
其次,建立具体可行的操作制度是落实法制教育的核心环节。并且通过具体的制度来明确学校党委、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在法制教育方面应完成的任务及指标,这些指标既要具体,又要可量化。通过任务指标制度化,让操作者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考评者也明确考评的依据,方可确保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
再次,确立法制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是落实法制教育的关键环节。设立法制教育专项经费,统筹安排,确保法制教育的顺利实施。没有经费支撑,法制教育的各项活动开展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法制教育经费保障还必须制度化,如果经费保障只是现用现申请,或是个别领导的偶然行为,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对专项经费,必须设立专项账户,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确保钱用在“刀刃”上。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制度是保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校进行监督检查时,对高校法制教育的情况检查一定要“硬”,不要只听汇报,查看文字,更应广泛开展学生访谈,查看法制教育的影像资料等,并将其作为高校办学考核的重要内容。校内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也必须对各职能部门所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进行客观考核,并纳入各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评价也要改变单纯考核书本知识的现状,应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价。
(二)构建队伍维度,由“寡”变“众”
不少学校并没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来抓,而是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替代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这使得全员参与的法制教育工作,变成了少数几位或十几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工作。“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一切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要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就不能仅仅依靠几位法律课教师,应组建起由学校党委书记牵头,包括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各二级学院党总支负责人,各班学生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内的法制教育队伍。此外,包括理科各学科教师在内的所有任课教师,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工作中,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工作。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外聘专家、学者或法律工作者作为法制教育工作队伍的有益补充。
(三)构建时空维度,由“小”变“大”
一些高校把法制教育局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大学几年时间中,法制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就被压缩在十几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是极为不利的。要使法制教育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对其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从空间上突破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和区域资源,利用学校宣传栏、学校广播站、校园电视、校园网络、模拟法庭、标语、文化墙、雕塑等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在校外,充分利用当地的社区、法庭、监狱、律师事务所等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除了相关课程学习以外,每学期可以利用一至二次主题班会、团会,每学年可开展一次法制报告现场会、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从时间上延伸到大学生活的始终。
(四)构建载体维度,由“死”变“活”
学科教学中要改变法律知识的呈现载体。“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根本出发,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8]。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做出改变。整合教学内容,删除部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远的法律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多用专题式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过去那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改为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案例讨论与体验中去感知、体会、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观念,提升法律素养。
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利用当地法院的庭审、监狱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参观监狱,收看《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电视节目,开展模拟庭审等,在生活环境中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律信仰。
注重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整合。把法制教育活动,与学校开展的学生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学校纪律实质上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道德教育工具”[9](P117),法律、纪律和道德本质上是一致的,守纪与守法是一脉相承的。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宣传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学校的校规、校纪的约束力量,使学生形成自觉守纪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将来形成一种自觉守法习惯打下基础。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辩论、竞赛、学生活动等,增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学习,形成良好的法律学习环境和氛围。
法制教育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的高校,则更应形成多管齐下、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综合的、全方位的、持续有效的法制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1]陈帅,马荣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法制教育改革[J].林区教学,2007,(12).
[2]韓世强,陈秀君.中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路径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杜伦芳.高校法制教育定位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
[4]张念宏.教育教学辞典[K].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5]祖嘉合.略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6]黄咸强.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整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7]王晓慧.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篇8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 360度绩效考核法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in the Evalu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based on 360Feedback.
YAN Lin[1], MU Zhanjun[2]
( [1] Inner Mongo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anagement, Hohhot, Inner Mongol 010051;
[2] Inner Mongo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an's Office, Hohhot, Inner Mongol 010051)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is basically completed the task that higher education has a more rational structure, a higher level of quality and a more beneficial result. With the re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not only in the terms of quantity and scale, but also in the terms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t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pplying 360Feedback, this paper makes a multi-ag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improv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360feedback; evaluation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世界各国也逐渐形成共识:高等教育是表征国家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如何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1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1.1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高校教师更是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和开展社会服务等职责。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2 评价指标的设定
由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脑力劳动、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鲜明的示范性、长期性和长效性等特点,所以高校教师要具备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即本文所要研究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1)专业知识。即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主要包括讲授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基础性知识。(2)专业技能。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通常包括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科研能力。(3)专业情意。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解和信念,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它是教师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关键。
2 360度绩效考核法
2.1 概述
360度绩效考核法最早由“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提出并实施的。它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首先通过对被评价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见图1),然后按照一定要求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考评结果报告,最后将考评结果向被考评者进行反馈,来帮助被考评者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使其改进工作提高绩效。
2.2 360度绩效考核法的优点
360度绩效考核法之所以能在企事业单位广泛应用,在于:(1)考评者的多层次性。避免了“考核盲点”,增强了公正性;(2)考评过程的激励性。员工参与管理,不仅使组织内部的信息得到了共享,还满足了员工的公平感,有助于员工的个人发展进而强化团队的工作效率;(3)考评结果的有效性。客观的结果不仅可以为员工培训和人才选拔提供依据,还有助于组织文化的转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3 360度绩效考核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一种全方位的评价方法,其合理性在于它能获得较客观全面的信息。
3.1 评价程序
(1)考评项目设计阶段。高校在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方法之前,需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评价问卷。(2)确定并培训考评者。由于评价主体的经历和认知的差异性会增加评价结果的误差,所以要对评价者进行评价者误差培训和评价者正确性培训。(3)具体实施。要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并依据评价信息制定改善绩效或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行动计划。(4)反馈面谈。最好采取定期面谈进行有效地沟通,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效果,提高绩效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5)考评效果评价。评价和反馈工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360度反馈评价工作已经圆满完成,高校还应该重视对评价效果的评价。
3.2 高校在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实施评价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和谐的校园。研究表明,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下,容易建立起教职工的信任感并敢于发表意见和接受别人的评价。(2)领导的支持。计划的如期实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也是如此,要使360度绩效考核法在这一方面取得预期的效果,领导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3)正确的认识。通过有效地宣传能促进系统的认识,消除评价中的人为因素,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
3.3 高校在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实施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与高校战略目标一致。360度绩效考核评价系统应具备充分的弹性来适应高校不同形势的战略变化。
(2)健全绩效评价指标。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切合实际,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应制定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
(3)设定合理的评价主体。由于每个学科专业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基于此,本文的评价主体设定的都是同一学科专业的人。(见图2)①学生。首先,没有学生,教学活动无从谈起,教师也不能称之为教师;其次,学生是教学的载体,学校的培养计划、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②同事。即与被考评者一起工作的人。同事间比较了解,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多方面的,结果会更加准确。③教学督导组。即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能积极发表意见、有较高威信的离退休教授和管理专家。④专家。指的是在其所研究的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人士。专家评价的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专家的阅历经验以及知识丰富的广度和深度。⑤自己。要开展科学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功能,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即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绩效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问卷。首先,保证问卷的匿名性;其次,保证问卷设计的合理性:①采用综合型问卷;②每题只包含一个观点,避免造成题目似是而非;③问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再次,要有针对性,防止用“一表”对多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价。
(5)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①技巧。具体化、对事不对人、适时面谈; ②评价信息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③反馈评价要以组织绩效标准为参考依据;④鼓励双向沟通;⑤动态跟进。
(6)树立发展性教师评价观。评价不单单是为了监督,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激励。应用360度绩效考核法评价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应以“发展性教师评价观”为核心,即要做到4个转向,评价目的从提高教学效能转向促进教师发展;评价功能从鉴定等级转向强调展示成就与改进;评价内容从注重单一评价转向突出综合素质,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评价主体从以管理人员评价为主转向以自评为主、各方协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
3.4 360度绩效考核法应用于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意义
(1)对于高校而言,能强化教师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抑制短期行为,利于长远发展。①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有效的双向交流,有助于发现和调和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稳定教师队伍、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教师创新意识、最终提升高校的竞争优势。②为高校的组织决策、教师培训提供依据。通过360度绩效考核法,能较全方面的反馈相关信息,说服力强,不仅对高校用人和年终考核等方面有着较好的衡量和决策,还能够为教师培训提供针对性依据。
(2)对于被评价者而言,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专业素养,从而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①增强了教师的满意度。360度绩效考核法有效地减少了个人偏见,增强了教师的公平感;考核过程减少了评分误差,使考评结果更接近客观情况,增强了信度和效度。②正确的认识自己,规划职业生涯。客观全面的考核结果有助于教师借助同行的智慧与经验,得到专家中肯的指导和建议,使得被评价者更加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 结束语
正如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教学评价思想:“评价不是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高校应本着“发展性教师评价观”的思想,不断完善适合本校发展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本文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旨在采用灵活的评价模式来对教师的工作行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还能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巨瑛梅,尹力.2010年版教育学考试大纲解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 徐志刚.360度反馈评价法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石化,sinopec monthly 2009.10.
[3] 孙泽厚,蒋宇.浅议360度反馈评价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当代经理人,2006(9).
[4] 董克用,叶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3:229-230.
篇9
一、如何教学生读帖
“【读帖】书法创作继承论用语。不曰临帖而曰读帖,意思是要象分析文章的要领和义理那样,去分析碑帖中用笔的意图和方法。要看的细,特别是发笔、收笔、行笔、过笔以及用墨的浓淡枯湿,点画的形质感等,体味其用笔的方法,加深对此帖的理解,并提高自己审美能力,方能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书法实践。”①
读帖方法有三种:1、欣赏式;2、分析式;3、记忆式。下面对这三种方法一一介绍。
1、欣赏式,欣赏式读帖有浅层次和深层次之分。浅层次的欣赏式读帖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对字帖中所反映的不同书体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学生随手翻开一本字帖就能准确的说出它是属于正、草、隶、篆、行中的哪种书体。所谓深层次欣赏式读帖,是建立在临帖基础之上的。作为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对字帖的临习,他们才会对字帖有所了解、熟悉。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在临帖时最容易把握的是其中的字形、结构,但是对于通篇书法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行气等这些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的问题,只有反复的阅读、浏览、熏陶,用心去体会每一次从字帖中带来的不同感受,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领悟与理解。
2.分析式。分析式是一种研究性的读帖方法。就是说,在读帖的时候一定要开动脑筋,先从一点一画进行分析,如在讲“点”画的写法时,先让学生观察“点”画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它像什么。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有的说“像豆芽”,有的说“像蛇头”……之后,再进一步研究其用笔、结构的特点,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字帖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读帖方法便于学生从理性上、规律上认识某一字帖的特点,对临帖实践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还可以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临习。
3.记忆式。临帖中有背帖,读贴中也有记忆式。清代宋曹《书法约言》云:“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这种记忆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理解一分就进一分,理解的多就进的多。“记忆式”是读帖三种方法中要求最高,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方法。
二、如何教学生临帖
“【临帖】书法创作继承同语。为习书方法之一。即将字帖摊开置于案前或悬诸壁上,依照其点画形态,结构笔意进行拟写。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临书欲工,需在四方面着力”,首先,得有审美情趣。一帖在前,研妙满目,赏悟之心为之动,临习之情因之起。否则为临而临,迫促其事,必难成功。其次,要培养审美能力。第三,要锻炼精熟的手腕技巧。技巧全得自勤奋的研习,别无它途。有审美意趣,具审美之力,再加以精熟的手腕技巧,就能以心应手,心手相应。第四,要讲究方法。临帖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五种:1.单格临。2.去格临。3.分临。4.空临。5.背临。
三、如何教学生择帖
择帖,顾名思义就是选择字帖的意思。所以也可称之为“择帖”。由于字帖是学习书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这方面的方法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准则来进行指导。
(一)是要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
“【取法乎上,皆为吾师】书法创作得法论用语。指选取水平高的范本,以供临摹学习。其出自清代陈介祺《习字诀》:”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
怎样才能在择帖时做到“取法乎上”呢?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后多阅读有关书法的书籍及资料,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样他们才能选出一本不失水准的法帖作为范本进行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倾听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一些书家的意见。因为他们说的话往往是经验之谈,很大一部分是值得我们采纳并付诸于实践的。他们在学书的道路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失败――总结经验――实践”这不知多少轮的循环历程才发现择帖时“取法乎上”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完善自己,取得成功。再次,要鼓励学生多向身边的老师或是专业人士请教。通过交流,增长知识,提高认识。
(二)是遵循性之所近的原则
所谓性之所近,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这是与学书者的性格、审美趣味、修养相关的。而这一点在择帖初期,也就是学生对书法及其各种书体已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在此时,就要很好的引导他们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好来选择一些字帖来进行学习,因为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正如这句话所说:“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比如:喜欢浑朴筋丰风格的可学《多宝塔》,粗犷雄伟的《东方朔画赞》,秀逸潇洒的《雁塔圣教序》,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三)是要能分辨范本的优劣。
篇10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法制教育; 法制意识;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98-02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个危险的年龄阶段,思想单纯、识别能力低,经不起诱惑,容易被社会不良习气误导,从而步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近期播出的《天网》、《第一线》等节目中看到:2010年2月发生在湖南石门县的抢劫杀人案,4名嫌犯只为抢劫26元钱而致16岁中学生死亡;2011年2月3日发生在河南商丘的金店杀人抢劫案,4名嫌犯手段残忍,杀死看店的女子和其13岁的孩子,洗劫了金店价值40余万元的金银饰品。这两起恶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均是青少年,他们中的最大年龄23岁,最小的只有17岁。2011年4月,发生在陕西铜川的一个专门敲诈商家索要保护费的犯罪团伙被警方打掉,团伙14名成员中有7人是“90后”的,最小的也只有17岁。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根据百度文库中《青少年犯罪率》资料显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率2007年为5.38%、2008年为8.12%、2009年为4.28%、2010年为7.05%。前三年未成年人平均犯罪率为5.93%,青少年平均犯罪率为24.04%。全国各类校园伤害案也时有发生,中职学生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二是犯罪年龄呈低龄化;三是犯罪方式团伙化;四是犯罪手段成人化。
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夺、抢劫、敲诈勒索、绑架、、伤害等几类。
探究其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和意识低下;自控能力差;心理调节能力不稳定;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等。
客观原因在于:家长过分溺爱和急于求成带来的负效应;父母离异造成感情上的偏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道德教育滞后;法制教育欠缺;学校与家长缺乏一定沟通;文化环境带来的诱发因素等。
中职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经济上尚未独立时,却对社会时尚有着较为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同时面临着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压力、以及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异往等问题,从而引发内心冲突和心理挫折。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面对未来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的种种压力,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容易在精神上产生变异,心理上发生扭曲,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心理挫折而产生的不正常行为,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色彩,如攻击性、冷漠、固执、焦虑等,此类不正常行为往往是引发违法犯罪的原因。
二、中职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德育
职业学校进行“订单式”教育,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对中职生的期望值比较低,技能以外的各方面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制教育进课堂迄今没有得以很好解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
2.法制教育简单化
首先,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把法制教育当做一项基础性工作去抓,法制教育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计划安排。顶多是找个人作报告,或者办个短期宣传栏,搞几次活动,办几次讲座。其次,重形式轻内容。形式缺乏新颖性、生动性,没有根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特点来设计,直观性、案例性和参与性不强,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没有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以及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相联系,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和中职生的思想状况研究不够,引不起中职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有的学校未设法律课,更谈不上有专业的法律教师人才,也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机构或制度。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大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这对于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的意义,使得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重任。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敬业与诚信”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而最大的诚信莫过于对法律的遵守。
法制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劳动者法律素质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职业教育不单纯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加强法制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价值观功利化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同时市场经济的转变给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一些领域的道德规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等社会各种消极丑恶现象和不良社会风气以各种方式反映到教育领域,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加上中职学生大多数年龄偏低,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分辨率低,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要设法转变青少年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律意识单薄的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理想,向往和追求美好、文明、崇高,远离黄赌毒和暴力、虚荣。
青少年学生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1.法制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
中职学校应改变“重技能轻德育”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法制教育制度和机构,使法制教育纳入中职教育的总体序列,让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2.营造法制教育环境
中职学校应构建一个适于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首先,应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同时要强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其次,争取社会支持,公检法机关、街道办、居委会相配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改革法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通过宣传讲解现代法律,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法律信仰,在学习和领会具体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维护法律的思想感情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教学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学生观看《法治在线》、《法庭内外》等节目,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去,旁听一些典型案例的庭审;将法官请进学校,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以增强青少年学生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知法守法的意识。
总之,中职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应该成为被社会忽视的群体。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应该携手开展预防措施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建功立业,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J].中国司法,2000(2).
[2] 赵天安.坚持法制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2).
- 上一篇:环保监督管理工作建议
- 下一篇:农村寄递物流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