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09 15: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新医改改革的实施,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确保了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降低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健康方面的差异,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公共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合理分配好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确保服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给城乡居民提供福利。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点
1.1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 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政策,并且不同的服务政策取得的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大多数地区政府的公共卫生财政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内部的各项管理职能是分开的,无法展现出各管理职能的整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体系的良好应用效果。公共财政体系在公共卫生服务行业中的运用,存在着较多的不公平性,导致各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社会出现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1.2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 当前,公共卫生行业的服务均等化表现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资源呈现出配置不合理和不均衡的情况,农民占据绝大部分。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处于不完善的情况,相关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与城市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差较大。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由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农村地区的政府资金相对有限,无法支付大额的资金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导致城乡资源配置出现不平衡现象的产生[1]。
1.3缺乏专业人员 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于城市地区较差,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大多数人才都流向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行业人才相对较为缺乏,加之各项基础设施的落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差,阻碍了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顺利发展。
1.4公共卫生服务宣传不广泛 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存在着服务宣传不广泛情况,无论是城乡还是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公共卫生行业的服务政策了解甚少,对里面存在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能充分理解,无法理解国家政策关于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规定,导致无法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紧密的联系。公共卫生服务在宣传过程中,将表面工作做的很好,但是服务项目未能跟进,导致内容出现空洞情况。并且各项宣传内容未能展现出服务均等化,导致没有建立健康档案的人们,无法享受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
1.5公共卫生经费不足 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内部有些工作内容出现无法落实的情况,大多是由于经费不足造成的,地方政府不能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行业在当地的重要作用,导致公共卫生行业处于"低标准、广覆盖"现象,各项目的经费相对较少,落实到每个单项补助的标准相对较低,各医疗仪器检查费用较高,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补助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单位亏损较为严重。
2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有效策略
2.1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为了充分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资源不均情况,需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及时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能源不足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性。同时,政府部门需要意识到服务均等化工作对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重要性,确保公共财政体系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促进财政转移支付环节的完善性。提高政府部门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意识,强化职责意识,调整支付结构,确保各项资金的合理分配,以便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运用中,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保障资金供给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完善公共财政体系[3]。
2.2合理配置城乡公共卫生资源 要想确保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需要加强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其作为我国公共卫生行业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环节配置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城乡公共资源的意识,结合城乡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将财政资金引入到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资金的合理配置提供保障,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确保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性。
2.3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队伍 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养,强化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来,优化服务内容和服务工作,促进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给服务人员灌输最新的服务知识,规范服务培训方式,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技能的提高。同时,还需要配备卫生服务设备,使服务人员借助服务设备,更好的开展工作[4]。
2.4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 当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进行了解,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需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力度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公共卫生服务知识讲座、深入到社区内部进行访问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进行宣传。
2.5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经费力度 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对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确保公共卫生行业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首先,需要由国家政府部分加强对公共卫生专项经费的大力投入,确保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能够满足日常的开支。其次,需要建立公共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制定出合理的经费补偿标准和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管理职能,确保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给予服务人员充足的经费补偿[5]。
3 结论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疗卫生行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改革成果的重要展现。需要意识到服务均等化对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应该给予重视,加强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服务设施设备的完善性。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差和服务网点少情况,应该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强化服务职能,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经济、政策等手段加以扶持,促使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广大人们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晓丽,代涛,王芳,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02:121-124.
[2]杨林,王博.关于山东省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56-59.
[3]吴海峰,何坪,李雪平,等.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财政投入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37:3668-3671.
篇2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的基础事业,而资金管理更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资金管理,对其资金进行严格、科学、有效地管理,才能及时发现并控制资金运作中潜在风险,规范资金的分配制度和拨款方案,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国家的资金安全和完整。
二、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所出现的问题
(一)某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缺乏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拨付方案
首先是对资金的分配对象模糊,不清楚应该分配给哪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其次是在资金分配的额度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还有就是对资金分配模式不是很熟悉,无法明确的掌握其界限;关于资金的问题还有其计算方法、资金拨付方案以及对资金管理有诸多的要求,这些都会在谈论其措施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
(二)有待提高的经费补助及服务质量
201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是40元,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该标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有着越来越高标准的要求,只有更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安定。
(三)任务工作目标不明确,村医支撑力度不够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村室没有明确的指标,这些基层单位缺少数据指标指引方向,就致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决策人员无法有效的完成任务目标;另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还存在很大一部分,这部分需要我们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派遣村医去为这些农村服务,但是由于农村环境条件艰苦,许多医疗人员不愿下乡去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也是其政策目的没有达到的地方。
(四)各基层医疗机构不严格按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开支范围使用专项资金有的医疗机构将收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没有进行专款专用。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家具办公用品,支付接待费、支付各种差旅费、督导考核等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无关的费用。
三、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1.明确其资金来源: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为辖区内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金由三部份组成:中央补助资金、省市级补助资金、区县级配套的资金;
2.明确资金分配的对象:为辖区内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
3.资金分配的总额度:该总额度是由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额度乘以常住人口数的额度,以及加上往年分配资金额度的余额,这样构成的总额度才是某一年的总额度;
4.资金分配模式:采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类型的不同以及所占比重的重要性不同进行分配;
5.资金分配的计算方法:应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确定分配各项目经费的依据,运用相关计算方法计算出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6.资金的拨付方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的购买服务方法,项目经费按照“先预拨、再考核、后结算”的制度拨付;
7.剩下的对资金管理的要求,各地对资金管理的要求都有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二)提高经费补助标准以及提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根据国家卫计委刚刚的《2016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览表》中,其将2016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至45元,新增经费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效率与均等化水平以及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签约服务,同时适当的增加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人员,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这些多发病例病人;中央将加大补助力度,从各方面各角度的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建设质量。
(三)明确各级政府机构任务目标标准,加强对村医的支撑力度
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在相关文件内已经明确指出,可以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有效的把握目标实施的程度,也能有效激励相关医疗机构人员,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建设进程及发展;加大村医支撑力度,村医是我国9亿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一旦该环节出现问题,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然会出现问题。在2015年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方案中,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镇卫生院及其他医疗机构,负责对辖区或管理的村卫生室分配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按照考核标准把40%的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拨付给各村卫生室。只有提高村医待遇以及福利保障,才能更好地完成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任务。
(四)各基层医疗机构严格按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开支范围使用好此项专项资金
按卫生部、财政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等制度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应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财政基本支出补助”一级明细科目,并在其下设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用于核算财政部门拨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开支范围有:直接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支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生的药品、材料、维修费支出,直接或间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生的办公费、印刷费、水、电、劳务费、会议费等其他公用支出。
四、结语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完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让老百姓对国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而资金管理又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要对其进行严格有效的管控。希望本文的观点建议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盖彦芳.关于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的探讨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2(02).
篇3
关键词: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满意度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于健康卫生重视度也在不断增强,对于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基层医院作为与民众联系度最为紧密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日渐凸显其重要性,其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基层医院是公共卫生管理[1]中,重视患者满意度也就成了必然要求。作为基层医院,不应满足已有的满意度,对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具体环节和各种因素的重视度也应该不断提升。患者特征不同,层次不同,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基层医院需要根据这些不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开辟符合患者要求的特殊服务方式,这也是公共卫生部门发展的必然趋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6月-2013年5月在基层医院获得公共卫生服务者中400例为本次调查问卷研究对象,其中男219例,女181例,年龄分布为12-75岁,年龄平均为(42.713.8)岁。就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医疗基础信息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调查问卷37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61份,有效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0.25%,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以及医疗费用三大指标进行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分,1-2分为非常不满意,3-4分为不满意,5-6分为尚可,7-8分为满意,9-10分为非常满意。
2.结果
2.1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
详见表1。
表1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
2.2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满意度
详见表2。
表2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满意度(%)
2.3医疗费用满意度
详见表3。
表3医疗费用满意度(%)
3.讨论
卫生系统是指能够产生健康行为,并作为奋斗目标的组织、机构或者资源。衡量卫生系统的5个指标是人群总健康水平,不同群体健康水平,卫生系统总反应性,卫生系统中不同群体的反应性,不同群体医疗费用承担状况。这5个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公共卫生行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中占据着主体地位的公共卫生部门。从发展速度上来看,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行业正在整体上升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必然会存在着很多问题,公众对于公共卫生部门的不满和质疑也是一直存在着的。因此提升公共卫生部门服务质量,改变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现状,满足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不同需求就成了公共卫生部门寻求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据研究表明,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不满和质疑主要源于公共卫生部门的优劣势、几乎和威胁。在国家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以前,公共卫生行业的主体是公立医院,目前,仍以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为行业主体。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可以享受财政部门给予的财政补贴,包括公共卫生部门发展建设费用,重点学科的研究经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而且一般是当地医疗行业的中心,并承担着职工基本医保工作,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有非常大的无形资产。有优势就会有劣势,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劣势在于运转效率不高,产权制度不甚清晰,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僵化,政府干预过多,运营成本过大等,这就导致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非常困难。因此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优化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服务、提高公众对于公共卫生部门的满意度就显得迫在眉睫。
作为与基层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监督并报告疾病疫情、流行病以及传染病,对如小儿麻痹症、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以及对公众普及健康卫生知识等,是保证群众身体健康和预防相关疾病的重要公共卫生部门。但是在实际中,仍有一部分群众,在患病过后选择去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这说明在群众眼中,基层医院存在医疗资源不足、医务人员素质不够过硬等问题。因此,基层医院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提出能够有效改善本院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措施,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制度上存在一定缺陷,如制定制度过程中缺乏实际检测设备,不能按时汇报相关工作进展,对群众没能及时公开相关制度内容,处理方法僵化不灵活,这些加大了基层医院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故的难度;(2)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及管理者应积极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基层医院的管理者存在着的一定断层问题,如入职时缺乏相关培训,相关知识面过窄等,导致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运行,而且公共卫生管理优秀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解决一些医疗卫生事故;(3)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者无法准确认识和判断突发性公共卫生事故的严重后果,导致传染病和疫情仍在一些地方存在,当地群众发病率和疾病复发率也在不断提升,进而造成群众的生命健康无法的得到切实有效保障的不良后果,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常见问题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解决:(1)对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对于基层医院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增强制度的公开透明度,可以促进基层公共卫生突发事故得到更好的解决,提升对基层群众健康安全的保障度;(2)提升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者自身能力和素养,能够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进行查缺补漏,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提升公众对公共卫生管理者的满意度;(3)提高健康卫生知识的推广力度,提出新的宣传手段。由于基层医院与群众联系紧密,因此对群众的卫生健康知识进行普及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邀请医疗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或者通过公共网络、报刊、电视、繁华路段宣传栏等媒体形式,对卫生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促进群众对卫生健康重要性意识的增强,促使公众对健康卫生知识获得深入详细的了解;(4)加强医疗单位及医学院之间的卫生学术交流,了解国内外同行业优秀公共卫生管理经验和案例,可以促进基层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更见完善,提升基层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医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解决措施,提升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姗,张连帅,郑小华.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6-7.
[2]杨清春.公共卫生部门公众满意度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程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田进城,何景忠.社区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健康必读,2013,12(4):620.
篇4
关键词:公共卫生支出绩效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一、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不足卫生事业是一项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事业,政府应进行必要的投入与管理。然而近年来虽然我国卫生事业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绝对数在增加,但相对数在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卫生事业中的投资一直处于较低的层次,甚至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只占世界卫生总支出比重的3%,用世界大约3%的卫生资源去解决世界上22%的人口的健康问题,这无疑是个很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医疗卫生项目的效率的提高。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构成了卫生总费用的投入主体,卫生总费用在稳步增长的同时,政府社会卫生支出却在逐步下降,而居民卫生支出却在急速攀升,三者之间比利不协调,存在明显的失衡。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从198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1/5到2003年攀升到的超过1/2,同一时期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却从36.2%下降到17/2%,平均每年降低约1%,见(表1)。这种情况在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基本卫生医疗方面的过度市场化降低了社会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意愿。财政投入总量的不足和投入主体结构的失衡是导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也带来了城乡医疗水平的差距,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等诸多的问题。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卫生投入结构不合理首先,从卫生事业费的投入结构来看,中央财政支出在卫生事业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与1999年相比较,中央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国家财政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重由2.59%下降到1.49%,下降了1.1%。而地方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国家财政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也从1991的97.41%上升到2000年的98.51%。其次,注重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机构的投入相对较弱。1999年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是预防与妇幼保健机构补助总和的4倍。尽管医疗机构的补助明显高于公共卫生与预防机构,但在医疗机构中政府补助在全部费用中只占少数,在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尽管政府补助相对较少,但占其全部费用近1/3。即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的政府补助虽然少,但在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机构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严重失衡 目前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卫生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配置不均衡。首先,卫生费用分配存在严重的城市倾向。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总量低,而且城乡之间分配也极不公平。20世纪90年代,虽然城市拥有的卫生总费用只是略高于农村,但因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所以人均卫生费用在城乡之间差距很大。其次,体现在人力资源上。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和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分别占53%和36%,在贫困地区比例更大。而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大都是大学学历,而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后,体现在卫生条件和卫生基础设施上。农村卫生条件差,很多地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差,经济效益差。1999年农村卫生厕所人口覆盖率只有24%,城市则为68%,安全饮水人口覆盖率农村仅为66%,而城市达到94%。另一方面卫生资源城乡与地区间配置的严重失衡导致卫生保健水平差距极大。从总体趋势来看,城市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始终在不断改善,而农村各项指标今年来的改进却不容乐观。农村儿童发育迟缓患病率和城市相比,差距由1990年的4.6倍扩大到5.5倍。这说明卫生资源的严重失衡,直接导致城乡和地区间卫生保健水平的差距。
二、公共卫生支出绩效审计的目标
(一)终极目标:健康公平健康公平指每个人都应有公正的机会发挥其全部健康潜能,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机会。卫生保健公平涉及到卫生服务提供、卫生服务筹资和利用三个方面,均具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方面的涵义。卫生服务提供中的横向公平是指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纵向公平是指卫生服务需求多的人比卫生服务需求少的人应获得更多所需的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筹资公平中的横向公平指具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应对卫生服务提供同等的支付,纵向公平指支付能力高的人应当多支付。筹资公平性的本质在于避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卫生利用公平中的横向公平指同等需求的人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相同,纵向公平是指卫生服务需求越高的人可以获得高效的卫生服务。可见健康公平是针对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而言的,不仅要求卫生服务的供方应提供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卫生服务,而且要保障居民获取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直接目标:卫生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和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卫生财政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严重不均,形成了卫生财政能力的纵向不均衡。体现在卫生系统主要的事权在地方政府,级次越低的政府财力越低,承担的任务越多。而转移支付制度是消除卫生财政纵向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采用拨款或补助的形式弥补地方卫生财政缺口,可以实现卫生财政能力的均等化。由于卫生经费的政府投入主要是以地方财政为主,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各地的卫生财政能力参差不齐,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程度不同。而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使各地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或产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再加之我国财政体制不健全,从而形成卫生财政的横向不均衡。而公共卫生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特征,所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仅可以使资金从相对边际效用较低的地区转移到资金需求程度更高、边际效用更高的欠发达地区,实现各地区财政能力的相对均衡,提高财政资金的总体使用效用、增加社会效益和福利。
(三)基本目标:保证居民获取大致相同的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临床服务是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一揽子的基本预防和医疗服务。根据提供服务内容的多少,进一步分为最低限度的及必需的两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理论界关于基本卫生服务共识:首先是确认获取基本卫生服务是每个居民应有的权利。其次,基本卫生服务仅是当今众多医疗诊治技术中有限的干预措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最后,这些干预措施不是随机选取的,而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和特定的技术确定的,是政策的决策者、医疗专家和社会公众代表共同选择的。政府必须借助于对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干预卫生资源的分配,确保低收入人群和脆弱人群能够获得必要的基本卫生服务,在救助的层次上体现公平。
三、公共卫生方面支出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公共卫生支出评价的框架 目前,根据各国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特殊产品的范围和前述对公共卫生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政府提供公共卫生产品的范围应包括:基础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教育与科研。根据对政府公共卫生支出范围的假定,在具体的绩效审计中,将按照如下的层次展开见(图1)。
(二)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如重要性、全面性、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之外,根据公共卫生的特点,还应结合公共卫生支出评价自身的特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总体性原则。公共卫生支出同政府的其他支出一样讲求社会总体效益,整个过程设计的投入和耗用,不仅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和多个环节,也涉及公共卫生固定资产的形成和公共卫生防御能力的增强,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其他部门等。所以,公共卫生支出的评价中,不能仅限于政府支出本身的直接效用,还应从社会经济活动总体出发,把政府资金的支拨与耗用放在提高社会综合卫生素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二是多层次性原则。公共卫生范围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公共卫生支出的多样性,进而形成了公共卫生支出效果的不同层次。评价公共卫生支出效果要从整个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总效果、中央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效果、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效果等多角度出发,展开多层次的分析和评价。三是非重复性原则。如果一项评价内容已经在分类指标中得到反映,那么在综合指标中就不应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指标,以免重复评价,影响结论的科学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根据上述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各层次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按照指标体系的性质为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设置了两类指标,即基础指标和评价指标。前者包括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后者包括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这两类指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综合见(表3)。
(四)公共卫生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为了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质量控制法、调查法、问题解析和碰头会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及观察法。本文采用合成指标计分的方法来对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即是通过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并将各个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然后通过对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不同权重,根据一定的指数合成方法,计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具体的步骤如下:首先,确定指标权重。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研究的一种通过有控制地反馈有效收集专家意见的办法。根据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由相关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和分析判断来确定指标权数,通常采用专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类后,将每个指标进行中为数和上下四份为数的运算,将运算结果再次征求专家意见,最后确定出各类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这种多层次分别赋予法可以避免大量指标同时赋权的混乱和失误,提高评价的简便性和准确性。具体步骤是: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关系将评价指标层次化。采用专家咨询或根据研究人员经验判断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出判断矩阵。假设确定第B层指标的权重,B层指标中的B1、B2、……Bn是隶属于上层指标Ak的下层指标。bij(i,j=l,2…n)表示Bi对B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现,通常bij取1,2,3,…9及它们的倒数。具体含义以T.L.Saaty的1―9标度法表示见(表4)。对于任何判断矩阵有:bii=1.bij=1/bji;bij>0。判断矩阵的值可以根据客观数据、专家意见、分析者意见综合得出。最后计算各层指标相对权重。计算各指标的权数Wi的公式:bij=bij/∑bkj;wi=∑bij;wi=wi/Zwi
各层指标的权重均可通过同样的方法获得。由于公共卫生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大类仅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类,数量较小,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这相对于德尔菲法更为准确。其次,对合成指标和成分数的计算。在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后,就可以方便地应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合成指标的和成分数,计算公式为:指标综合得分=∑Wi×Di/∑wi
其中:Wi、Di分别为测定指标的权重,得分∑Wi=1
四、公共卫生支出绩效提高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支出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劳动力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在由市场提供存在效率缺失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应该尽量发挥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成为最主要的投入者。为此,要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要完善对医疗机构的补助,加大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但要注意的是,医疗卫生供给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相适应,其适度的标准是既保证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不致过度消费有限的资源。
(二)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成本收益较高的项目 调整政府行为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在成本收益较高的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一些纯粹的公共卫生项目应由差额预算拨款逐渐地恢复全额预算拨款,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合理进行预防共作管理,为居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构筑第一道防线。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1993),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可实施的绩效成本比较高的卫生公共干预领域包括:幼儿疾病免疫、学生卫生服务、家庭计划生育、消减烟草和酒精消费计划、环境卫生、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而最为有效的医疗服务包括:母婴保健、计划生育、肺结核化疗、性传播疾病控制、对幼儿期疾病病例的管理,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所差异,取决于各国疾病情况和卫生系统的状况。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公共医疗卫生要先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最基本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诊疗,随着今后经济和财政能力的逐步提高在逐步扩大保障内容。另外,应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事前防范支出的比例,从而提高这部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提高危机管理的应急能力。完善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利用。
篇5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40-01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历经三个主要阶段:一是预防为主阶段,二是市场化改革阶段,三是“非典”后重建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较于国外处于落后水平,究其原因有多种。本文就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
1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解析
1.1 农村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说法,是指有村落、集镇,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的农业区,包括各类林场、农场、园艺及蔬菜生产地等。
1.2 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各大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具有公益性,能对疾病起到预防控制作用。
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
2.1 农村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处于市场化阶段,村级卫生组织受到严重冲击,村卫生组织自负盈亏,失去了公益性。且村卫生组织的并未实现全面覆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管理上亦存在漏洞,导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未发挥相应的作用。
2.2 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关系松散
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保障,尤其在初期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市场化进程,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带领作用减弱,乡镇村卫生机构缺乏资金投入,更有管理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等情况存在。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心依旧是在治疗方面,而忽视预防的重要性,严重偏离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防控等工作管理不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未发挥相应的效用。
2.3 我国农村出现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存,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情况严重
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较高,患病人数逐年上升,肝炎、结核病等依旧威胁着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其余地方病如寄生虫病、肠道传染病及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仍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且艾滋病、禽流感等新发的传染病又层出不穷,进一步加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难度。
3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医药改革的推行,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日益增强,然其具体开展中仍存在各种问题。
3.1 财政投入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相对于以往,政府在公共卫生的投入明显增加,但在整体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加之农村居民对卫生的需求有所增加,实际上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对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主要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地方政府资金的不足,导致农村卫生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别扩大,农村居民的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1]。
3.2 重治轻防,公共卫生功能弱化
由于管理、补偿机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的整体功能仍处于较低水平。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仍不乏存在。在有偿服务的驱使下,“以药补医”、“以医补防”广泛存在。较之于国家医疗机构正式人员,乡村医生待遇较低,因此各种离职脱岗和变动也较为频繁。加之考核机制的缺乏,疾病防控工作自然难以有效开展和推进。
3.3重硬件轻软件,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级政府均开始重视疾病的预防控制,对疾病预防、基层医疗机构及妇幼保健系统加大了投资力度。扩大了卫生服务机构规模,添加一系列高科技仪器等,但投入到工作人员培训及继续教育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整体人才素质普遍偏低,不能满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不能很好的应用新的设备设施,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使得一些贵重设备闲置。其中更突出的问题是,基层卫生机构缺乏留住人才的条件,人力资源极度匮乏,造成基层卫生机构发展严重受挫。
4 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在当前新医改政策指导下,农村居民生活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问题。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前提,认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差别,制定有效政策,使得农村卫生资源分配合理,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健康地发展。
4.1 完善现行管理体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问题应急预案
对现行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恢复县乡镇三级预防保健网系统,对各项工作实施逐级管理。依据相关条例和要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人员管理、业务操作、经费统筹等全权由县级部门管理负责。此外,地方政府制定有效的农村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预案,解决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4.2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预防保健网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因此决定了其不能在市场经济地时代自负盈亏。为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正常发展,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各级政府应将公共卫生服务归为政府财政预算,依据具体的项目进行准确预算,进行资金投入。随着医改政策的变化,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应更为关注,增加投入,保证其正常有序的发展。
4.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人才培养无疑是各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亦不例外。要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人才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应当从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角度出发考虑,加强专业教育与强化培养,积极鼓励相关人员与医生进行再次强化。与此同时,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全方面、多角度、多途径的教育和培训。以此确保他们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达标,增进其对常见病、突发、多发病的应急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篇7
【关键词】护理;公共卫生服务;课程
人才培养是护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本点实际出发,培养适合我国卫生服务需求的护理人员成为护理教育者研究的重点。为基层护理服务提供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必须加大当今护理教育的改革,完善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通过对护理专业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培养具有较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层护理人才。目前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课程为《社区护理》和《营养与膳食》。公共卫生课程显得薄弱,比重小、内容局限、教学资源少及教学方法单一等,没有形成适合护理专业的公共卫生课程体系,使护理人才在临床实践中缺少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为主、大卫生、群体的理念,缺少对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基本方法的了解,导致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以及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项目研究对2014级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第二学期增设《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第四学期增设《流行病学》;加强实践教学和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掌握公共卫生服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某高职高专院校2014级高专护理专业学生178人为调查对象。在第二学期增设《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两门公共卫生服务类课程(以下简称“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均使用人民军医出版社于2012年1月出版的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高专护理专业<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方法>课程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在同一时间进行,10分钟内完成,统一发放、回收,共发出问卷84份,回收84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经整理录入核对后,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的认知和态度的、为考试而学习两门课的、将来不想从事预防保健类工作的占多数(均>59.5%)。在正面负面答案的选择率差异性比较中,学生选择有必要开设两门课程的多于选择没有必要的(P<0.01);将来不想从事预防保健类工作的多于想从事的(P<0.01)。2.2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表2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教学评价的答案选择差异性分析表2显示:学生认为两门课程教材难度合适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习理论知识有帮助的占多数(均>66.7%)。在正面负面答案的选择率差异性比较中,认为两课程教材难度合适的多于认为难度不合适的(P<0.01),案例分析教学法、一课一实践的方法对学习理论知识有帮助的多于没有帮助的(P<0.01)。2.3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类课程教学认同和实际学习效果表3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类课程教学认同和实际学习效表3显示:学生认为学院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的、公共卫生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希望参加实践活动的、学习《医学统计方法》后能独立完成统计分析的占多数(均>52.4%)。在正面负面答案的选择率差异性比较中,认为学院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的多于认为不重视的(P<0.05);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希望能参加实践的多于不希望的(P<0.01)。
3.结论
3.1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的认知态度分析显示为考试而学、将来不想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学生占多数(1)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不了解,需要带领学生学习相关文件。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同时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2)学生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不清楚,对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不知道,需要解释、说明。目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足、人员匮乏,为满足社区、农村地区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要结合,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1]迫在眉睫。
3.2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教学评价分析显示教材选择适宜,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与实验实训课结合比较认同(1)加强公共卫生类课程建设,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避免追求“高”、“广”、“深”但不切实际的选材理念,为公共卫生类课程选择适合且适用的教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2)学生对案例教学法、一课一实践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因为实训课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体验公共卫生课程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教学认同和学习效果分析显示学院能重视公共卫生课程的安排,希望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参加实践活动(1)领导重视、支持公共卫生课程的改革,从人力、物力、精力上增加投入。引进专家讲课、开设讲座,拓展公共卫生服务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一整套教学改革方案,并给予实施,能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水平。(2)满足学生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参加实践的要求,要研讨教学手段,增加实践课教学内容。除在校期间增加实训课教学外,需创立多点见习、实习的途径,利用学生课余、周末、假日时间,安排他们去学院附近的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进行公共卫生服务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公共卫生类课程的实用性、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存在问题;改进
一、前言
对农村的医学、保健和防疫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重点。全方面做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有利于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农村的蔓延,降低其疾病传播及影响程度。而且是否能做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因此搞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广大农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差。
由于农村人民思想比较传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广大农村人民认为,医疗卫生问题是个人看病打针吃药的问题,而对流行疾病的预防和维护公共卫生是政府的工作范围所在,与个人无关,从而曲解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内涵和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预防流行疾病的意识有所不足,在面对传染性强甚至危及生命的流行疾病面前,造成恐慌,有些农村群众甚至在流行疾病发生时采取迷信等极端做法,在流行疾病治疗和控制方面加大了难度。
2.区域卫生规划的不合理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体制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对卫生事业区域进行划分。由于受地域的局限性,和对全方面发展规划的不足,造成我国中大型城市的卫生资源充足,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卫生资源浪费的情况。而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则正好相反,出现卫生资源供应不足的窘况,甚至有些落后地区严重缺乏卫生资源,这对管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工作起着不利影响。
3.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产品的市场介入力度不足
政府对医疗卫生产品市场的进入有着必要性,其表现在医疗卫生产品信息的不确定性、医疗卫生产品外部性与内部性的混合和公众对卫生产品信息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尤其是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说,还处于培育阶段的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市场,增加政府介入管理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介入力度的不足,出现一些医疗单位为牟取利润,私自提高药品价格等情况,使村民无力支付,病情得到恶化,导致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混乱,从而增加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实施的难度。
三、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
1.政府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形成以看病有登记、收费有发票、开药有处方、转院有记录的“四有”模式,和对人员调配、行政管理、药品调拨、业务管理、基本装备及财务管理统一的特点,是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要想完善乡村管理化的方案,逐渐改善医疗服务无序、失控、散乱的状况,就要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药品价格及其他收费标准严格实行,并保证以国营为主的进药渠道,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大开展提供帮助。
2.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在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的招聘上,院长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扩大招聘范围,并使用竞争上岗的方法进行优良人才的选拔,并在其日后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管理及监督。乡镇卫生院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要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提供预防、治疗等多种基本医疗服务,把做好提高广大农民对流行性疾病的认识,和对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重点。
3.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关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可以组织统一的考核和考试,对原有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进行检测评定,选优劣汰,对多余和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流,并将获得农村义务人员执业证书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员积极吸纳,为乡村医生队伍的扩充提供人才。同时要对现有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职责教育,利用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执业道德,提高对农民群众的服务水平和责任感。
四、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认真贯彻实施,如何加强乡村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认识,并认真履行相关要求,在流行性疾病突发时如何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防护,是我国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中央政府必须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依照中央政府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共同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承平.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3,08:14-16.
[2]付春芳.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5,02:25+28.
篇9
1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主要职能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是高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加强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及食品饮食卫生的监测与督促;加强对传染病(校园易发生传播或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疾病、常见病的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以及对师生的健康教育、疾病监测与防控等。
2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2.1 缺乏长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只有针对学校卫生机构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没有比较完善的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对江苏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欠缺
大多数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由高校卫生机构人员兼任,或学校后勤管理处(公司)负责,具体工作仍是卫生机构人员承担。学校卫生机构人员普遍缺少,有些高校甚至只有1~2名医护人员应付简易门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2.3 高校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高校的迅速扩展,高校服务行业日趋繁荣,公共场所的数量逐步增多,如宿舍、食堂、商店、洗浴中心、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这些场所人群聚散频繁,若通风不良、环境不洁,极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或传染病流行[1]。目前,大多数高校未能按照公共场所卫生要求进行严格管理,缺少严格卫生管理制度、无卫生责任人或制度落实不严格;有些学校学生住宿环境、卫生设施未能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发展,明显不能适应高校公共卫生的需求,存在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大隐患。
2.4 职工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相对薄弱
大部分高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只忙于应付日常门诊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等工作,对教职工的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开展不够。教学科研的基础力量,如何做好其健康保健和疾病监控工作值得认真思考。
3 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几点个人建议
3.1 充分认识,高度重视
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或规范,严格检查各校落实情况,做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防患未然;学校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公共卫生管理的投入,坚持“预防为主、管防结合”的工作原则,对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并将其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
3.2 健全机制,加强管理
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学校内部的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做到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共卫生检查,及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制订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以防遇事措手不及。
3.3 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应急演练
3.3.1 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
通过校园网、学校广播、黑板报、讲座等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师生中普及开展个人卫生、疾病预防、应急自救与互救等有关教育,提高师生的卫生安全保健意识。
3.3.2 学校应根据实际,开展对师生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
篇10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问题;财政资金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业,在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之下,才能确保我国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快速稳妥地予以处理,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才能防御、避免疾病、瘟疫等卫生因素造成的恶劣破坏。从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来看,尚存在着财政运营资金不足、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和缺乏完备的应急预警系统等实际问题。只有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才能为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一、公共卫生管理概述
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是政府在执行自身应尽职能义务时所采取的维护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具体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丰富而广泛,除了针对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制定并采取的相应卫生政策外,还包括对于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分配、建立健全卫生保障制度、提供相应医疗保健服务并调配社会各方卫生组织等。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政府对相关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极大发展,不仅针对公共卫生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和突破,就整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也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使其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为公众的卫生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国家能够投入到社会公共事业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充足。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需求,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业当中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且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就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制度要求,也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给予了相应倾斜。与以往相比,我国社会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就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问题还是相对严峻的。首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的卫生条件仍较差,在整体卫生资源充足性和卫生管理水平上均有很大进步空间。同时,农民面对的现实问题仍较复杂,看病难、看病贵仍是老大难问题。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细节问题仍较多,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进行有效提炼并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也相对更加充足。而对于一个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来说,要想保证每个国家公民均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国家一二线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而言,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财政投入仍然较低,相应的资金仍由政府和民众共同承担。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发展运营所需的资金和医疗卫生资源也就相对稀缺,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卫生需求,以及多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民众自身的力量较薄弱,政府的财政支持力量也远远无法满足相应的需求。
(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的先富带后富理念促进了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社会资源占有率方面也更具优势。而对于国家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地区、资源稀缺地区而言,由于自身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劣势,其医疗资源占有率也就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比强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甚至过剩的医疗资源,而相对贫困地区不仅缺乏相应的医疗资源,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都难以保证,日常生活中面对灾病时要么选择到大城市就医,要么只能放任等死。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往往束手无策,无法保障自身的基本健康安全。
(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基,故当前的重心均放在经济发展建设当中,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思想认识上不足,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各地的公共卫生管理教育水平较低,也就导致相应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处于落后阶段。一方面,学校教育并未充分重视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工作,导致相应的教育断档,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出现断层;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仍不够到位,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方面,造成其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加的社会公共卫生管理需求。
(四)未形成完备应急预警系统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仍未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的完备系统,在组织管理和执行建设方面仍有诸多不足。无论是在组织体系建设还是在制度细则的建设执行上均相对欠缺,尤其是在应急措施的构建和应急预警系统的构建方面,仍有相当多不成熟的地方。许多地区的应急措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应急设备的组建和基础性预警机制的构建。部分欠发达地区甚至连基础性应急场所和设施都完全为零,更不用说具备相对完善的预警和检测机制以及针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信息报告系统和指挥体系了。当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自救或者被动等待政府救援,应急处置效果不佳。
四、公共卫生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多方引入公共卫生管理资金
为弥补当前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予以解决。首先,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由当地政府在谋求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并将财政收入的部分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并不断增加相应投入的比重,从政府力量方面给公共卫生管理的资金需求予以较大满足;其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人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当地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将广大的社会力量注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建设当中。通过政府和社两方的共同努力,不仅能够在资金方面提供相对充足的保障,而且能够在面对社会突发性卫生事件时拥有合力,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处置和妥善解决。
(二)不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资源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也离不开充足的医疗资源帮助其开展日常的公共卫生防护及保障工作。为此,在通过政府和社会两方获得足够资金的同时,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医院对卫生医疗资源进行采购,不仅在医药设备方面尽量择优采购,还应引进优秀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和医护人员队伍,强化基础医疗保障力量。同时,还应结合对当地民众居住情况的调查整理,合理建设定点医院,并适当完成医疗救助站的建设,为满足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实现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化调配,并对存在公共卫生需求的民众提供合理化和优质化的医疗服务。
(三)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为确保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保障,解决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匮乏和高素质人才缺失等现实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人手,采取立体化的解决办法。首先,政府应当对当前的教育体系进行相应改革调整,加强对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以获取更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后备力量。其次,应当结合当前需求,对专业技术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实现在岗专业人员的科学编制,在完成专业人员合理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教育机制,为每个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培训。在提高其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四)构建系统性危机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