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保护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4-09 15:5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保护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保护的含义

篇1

知识与技能: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含义、内容、作用,增强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明确讲述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涵义、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相关案例,由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加深对以上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本框集中介绍的是家庭、学校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使学生明确相关的法律内容,以达到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和依法约束自己行为的目的,因此将“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确定为本框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本框集中介绍了家庭和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责任。包括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两部分内容。

家庭保护:教师在讲述时,要紧紧抓住“家庭保护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这一点,最好能举几个典型的正反面实例来进行论证。

教师在讲述家庭保护的作用时要强调,家庭保护一方面要反对对未成年人子女只养不教、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家长对未成年子女过分溺爱或管教过严。

教材对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关于这些内容,教师最好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来进行详细讲解,或者让同学们搜寻自己所见所闻中的典型案例,由学生进行分析,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补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学校保护: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一起对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和一个人一生中的在校时间,进行统计的方法使学生对学校在一个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提问:未成年人要健康成长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呢?

归纳: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看看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此都有哪些规定。

二、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板书)

1、在介绍完家庭保护的涵义以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典型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出家庭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讲清楚家庭保护的作用、内容。

附:案例——“弱智儿遭虐待死亡,无情父母被判徒刑”(详见扩展资料中文字资料3)

2、在介绍完学校保护的涵义以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典型案例(见扩展资料),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出学校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讲清楚学校保护的作用、内容。

下课之前,利用一点时间布置模拟法庭的活动

案例(略)

探究活动

题目:模拟法庭--审理一起家庭虐待弱智儿童的案件

(一)活动目标:

1、熟练掌握家庭保护的相关知识。

2、对法庭审理的法律程序、职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体会法律的尊严。

3、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

1、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或观看法庭审理案件的录像,对法庭审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法律知识,并根据所给案情进行讨论、分析。

一、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分配角色,担当各个角色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分头准备。

二、模拟法庭对虐待弱智儿童案件进行审理。

三、全班进行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最佳辩论奖等奖项的评选。

(三)对教师的建议

1、联系法庭旁听或准备法庭审理案件的录像,准备相关的资料,当好学生的顾问。

2、充分发动学生来参与此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四)评价重点

1、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能否恰当运用教材和法律中相关的概念和解释。

篇2

(一)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含义的阐释

我国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对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作了界定,即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方式。传统技艺保护是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平台之上的。2009年中国申报成功的28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6项属于传统技艺类,分别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浙江龙泉青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安徽宣纸和雕版印刷等。在我国已经公布的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17.4%也就是212个项目属于传统技艺,在311项扩展目录中有52项传统技艺项目,占总数的16.7%。这种保护蕴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为了保护,甚至进行“抢救”;另一方面为了利用,不断发展。这两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完整内涵。

(二)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模式

生产性保护是传统技艺保护基本方式和原则。传统技艺在传播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体现了传统技艺的活态流变性特质。所以,传统技艺的保护不可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遵循其内在衍变规律的同时又能继续向未来发展的。因此,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模式首先就是充分利用传统技艺的活态流变性带来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作为经济资源或为持有者或所在地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其次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资源加以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其经济价值,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其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

二、传统技艺在设计类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如果还停留在初始状态的口口相传或师徒相授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加强传承人的传习活动以外,还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公众了解传统技艺的内涵与意义,并学会享用传统技艺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也使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不断发展。这是保护传统技艺极为重要的一条路径。首先,在设计类教学中融入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内容,既是对设计类专业教育资源的补充,为设计类教学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也能在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上体现地域教学特色,体现出独到的文化特色和竞争优势。其次,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技艺,还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生产性保护的理念融入到设计类教学中,可以启发师生设计的思路,提供创作的灵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利于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

三、在设计类教学中融入传统技艺的创新实验

(一)在设计类人才培养目标中引入传统技艺文

化以无锡为例,该地区传统技艺内容丰富,种类较多,其中大量的代表性项目已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以及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探索将传统工艺融入到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整合无锡的传统技艺资源,让无锡的传统艺术作品走进校园,使之服务于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首先,聘请掌握这些传统技艺的大师走进课堂,将高超的技艺展示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2013年,无锡展开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社会化、基地化、常态化、项目化”运行尝试,由中国泥人博物馆牵头,与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与无锡市区、江阴、宜兴的8所幼儿园、小学、大学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活动基地,并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不定期的走进学校,面对面,手把手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培训。其次,结合第二课堂的开设,将更深层次的传统技艺研究课程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掌握无锡的传统技艺以及地域文化。利用学校、政府、企业和行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或艺术家工作室入校,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为设计教学服务。2013年,无锡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订了政校深化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针对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战略、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等主题,开展无锡地区传统技艺文化人才培养的专项研究与合作。同时,还建立了首个高校“非遗”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27位学生成为这个班的首批学员。

(二)在构建设计类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技艺

文化传统技艺的地域文化特色要融入到设计类课程,不能局限于某门课程,还要从整个课程体系入手,将传统技艺的精神内涵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的平台上,创建了一套完整体现无锡传统技艺传承的教学体系。在艺术设计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以及建装装饰专业中,都融入了传统技艺的主题,建立了各专业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传承了无锡的传统技艺文化。

(三)在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入传统技艺文化

我国的传统技艺形式多样、资源丰富,但更多的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要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就必须将其中的元素或工艺经过加工、解构以及艺术再创作,设计出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及实用要求的作品,在设计类的教学中,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两者完美契合的方式,找到结合点。如无锡的惠山泥人,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无论是捏造技艺还是彩绘技艺,都有独特的魅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惠山泥人的制作流程和工艺要求,掌握惠山泥人相关的造型特点、色彩形式、纹样以及作品蕴含的地域相应人文背景,如阿福的传说、春牛的故事、蚕猫的由来等,并深入发掘惠山泥人更多的价值,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中的部分元素提炼、加工,在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多媒体设计以及室内设计教学中加以运用,使惠山泥人成为设计的创意来源,从而创作出既富地域特色又有鲜明个性的作品。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犯罪

一、权益保护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权益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人们所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权利的一种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内容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包括实体性的权益保护,也包括程序性的权益保护;不仅包括权益受到侵害前的预防,也包括权益受到侵害后的救济与补偿;不仅包括社会、学校等外界的保护,也包括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不仅包括一般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也包括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等特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1]其结果都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权益的保护,是立足于权益这一基点,正确解析人们的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法治国家,公民普遍具有权利意识,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法律对人们权利的具体规定也使人们明确了自身应该而且必须具有的权益,正是这些明确的权益意识和清晰的权益内容,才使人们明显感觉到权益的重要性和不可侵犯性。对于侵害权益的行为,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合法措施加以保护。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因,一旦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他们所采取的方式有时就不免缺乏理性。他们难以认知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因而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笔者以为: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直接性、普遍性的内在逻辑关系,未成年人犯罪与外在的权益侵害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正确理解权益保护和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权益保护与未成年犯罪的关系

有关未成年人被害人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加强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利益,同样可以达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目的。从预防犯罪角度看,预防未成年人被害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同样重要,被害人的特征与犯罪人的特征极为相似,而且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转换。根据美国犯罪学学者桑伯瑞和辛格的统计,美国有64%的未成年被害人在成年后变成违法者,只有22%的未曾被害的未成年人在成年后变成违法者。[2]权益保护与未成年犯罪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如果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刑事犯罪的几率就会降低。概括说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其犯罪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在未成年人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家庭中,未成年人享有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享受父母关爱的权利,大多数未成年人的父母都能满足他们的权益需要。可是在有些家庭中,一些家长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动辄打骂,甚至拳打脚踢、棍棒相加。在自己的权益遭到极大地侵害时,一些未成年人不知如何保护自己。此时,在家里饱受精神折磨而渴望得到权利的他们,往往会向外界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由于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他们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享有充分的休息权、受尊重权、平等权。但是,在素质教育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仍然置社会呼声于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无疑严重侵害了学生的休息权、身心健康权和全面发展的权利。单纯的应试教育侵害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权利,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得“差生”的几率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下,犯罪的发生也就不足为怪。

3.社会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使得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开阔了人们了解社会的视野,但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转型社会中的未成年人迫切需要并渴望社会各方面的保护与关爱。而且,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还不很成熟,在上述环境的影响下,与一些社会关爱相关的权益会被动地受到侵害。应该说,今天未成年人犯罪趋势的扩大和他们受到的被动社会侵害不无关系,正是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才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结果。

4.自身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我们不得不承认,未成年人由于其年龄、智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原因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在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了解方面,在权益含义的理解、保护的方式等方面与成年人不能等同。一般情况下,他们缺乏对我国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权益保护意识和恰当的保护方式。由于年龄的原因,未成年人遇事情绪容易冲动,行为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这种不成熟的情绪很难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主要表现为:一遭受刺激便非常容易冲动,自我控制力很差,往往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刺激就引起激烈情绪的反应。在激情爆发后,往往不顾及后果。[3]可见,正是由于对法律法规了解甚少,正是缺乏正确的权益保护意识和保护方式,更是由于年龄较小,未成年人才不能把握自己而犯罪。

三、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权益是社会公民地位的体现,是未成年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权益的保障,未成年人就会处于危险状态,其行为就会出现异化,走向背叛社会、背叛伦理、背叛法律的极端。[4]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重视家庭权益保护,还未成年人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第二章中以六个条文的内容强调了家庭的教育和保护功能,强化了父母的责任。因此,父母应当努力学习与未成年人成长有关的心理、生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心理,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尽量满足未成年人合理的、正常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履行家庭应有的权益保护功能。

2.学校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履行起应有的责任,实现未成年人的学校权益保护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还未成年学生的休息权、受尊重权等各项权利。学校不能只注重追求升学率,应当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实行全面教育。[5]二是加强法制教育,目前的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根基还很薄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后并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一无所知。因此,学校应当经常开设法制课,弥补未成年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3.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认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社会环境的净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相当困难的过程,因此未成年人不可能在完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防不胜防。[6]对此,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严格执法,加强对我国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对网吧、娱乐厅等单位的监督,加大查处力度,杜绝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其次,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高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认识,依法主动来重视和遵守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并积极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履行和谐社会中公民的应有责任。

4.增强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意识,正确对待权益侵害,避免激情犯罪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并积极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奠定权益保护的基础。二是遇事沉着冷静、理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与侵害。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多种合法的渠道予以保护,切忌感情用事。

参考文献:

[1] 刘芹.论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16.

[2] 马迪,许丽.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研究[J].世纪桥,2008,(5):62-63.

[3]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00-101.

[4] 杜建峰,王国伟,金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思考[J].政府法制,2006,(6);36.

篇4

这次到翔安去政府实习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尽管当中有过抱怨和畏缩,但无损我对翔安的好感。第一次,它让我想要停留。在这里,每日每日地伴着欢声笑语,连脚步也是轻快的。事实上,这里很简陋,日子也很平淡,却是一个能轻易让人遗忘世界,丢掉烦恼的地方。这里有单纯的快乐。

当然,在这为期三周上午实习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待人接物要真诚热情,要努力做好分内的工作,积极迎接新事物,尝试随时随地把自己融入集体……面队社会,我们代表的就是学校、学院、系,代表的是新一代大学生的面貌,我们很在乎这个社会对我们的评价。因此,我们竭尽所能去尽快适应工作和环境,希望能全面展现我们的能力。

实习就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扎实基础。通过努力在劳动监察队的实习,我懂得它的工作主要是处理劳动纠纷中的工资纠纷以及监督用人单位是否按规章制度运作;它的主要目的是实行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是国家保护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举措。由此,我还认识到普法的重要性,了解到当前公民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现状。虽然国家力行保护弱势群体,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

(1)劳动关系不规范。用工秩序混乱,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按《劳动法》与劳者签订劳动合同,部分已签定的合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内容和条款,如:一些从事建筑、采矿等危险行业的用人单位私下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2)劳动权益受到侵害。表现在:一、加班不给或少给加班工资。农民工大都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待遇低。二、拖欠甚至拒绝给付工资。三、休息休假日权利没有落实。不少用人单位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不让农民工休息。四、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导致农民工职业发病率较高。

(3)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大部分用人单位没有为农民工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农民工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没有得到保证。

(4)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主要表现在:一、社会歧视。农民工这一称谓不仅是对民工身份与职业分离的形象描述,也包含了许多特定的含义,是一种歧视性称谓。二、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教育。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体制使很多农民工子女不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能够进入也需要交纳高额借读费。

建议:

(1)完善权益保护的政策机制。一、尽快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相关政策。二、加强对劳工合同的管理。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加强就业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搞好两个培训:一、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价值。二、结合技能培训做好农民工维权的教育。

(3)转变城市主题的管理理念:改变农民工实行经济接纳和社会拒入的态度。城市管理部门要实行积极的农民工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多增加一些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上学,不增收其他费用,确保民工子女正常上学。 《实习报告网》- WWW.READER8.CN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权利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20-02

一、现代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综述

(一)法治化管理的概念与管理内涵

1.法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有多重的含义:①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强调人权、平等、文明、理性、秩序和合法性,其最终目标就是自由和人权。②国家法律一经公布实施,就必须保持其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法治。③依法办事是法治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保障自由与人权方面。④国家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的社会制度都应该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⑤国家司法独立。

2.法治化管理的内涵。法治化管理一般指高校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三方面的管理行为。学校管理者应严格执行《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大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

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范围一般分为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两方面。内部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以及对大学生在校内的管理等事务。外部管理主要是指学校与国内、国外各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对学校周边环境(包括学生家长、其他社会相关对象)的管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要建立规范有序的高校校园秩序,作为高校的主体,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二)法制化管理的意义

首先,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保证学校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人权与自由的保障,更是高校顺应时展,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高校实施学生管理法治化,明确定位了高校学生管理与学生权利的法律关系,确定了大学生的权利范围以及大学生的法律保障,这是高校管理的一大进步。教育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法治、权利、民主是当前的时代主题。在高校管理中确定了大学生的法律权利,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高校管理中大学生权益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单方面制定霸王条例,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在高等教育阶段,作为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大学生,受教育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现在全国各地都存在招生地区差异的问题,有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实行性别歧视,只招男生,不招女生;有的学校将患病学生或残疾学生拒之门外;有的高校强行规定专业考级要求,对未通过的学生,不予颁发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直接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二)学校法律责任不明确,侵犯学生的健康权以及财产权

1.侵犯学生的健康权。当前高校的安全工作无论在观念上、制度上还是行动上,都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大学生受伤害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对大学生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事故防范意识以及处理能力都偏低,以至于学生受伤害的事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相对应的善后处理工作、事故责任认定以及有效的法律赔偿途径等,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学生的健康权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2.侵犯学生的财产权。一是乱收费。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许多高校自行设立收取所谓的辅修费、旁听费,还有的超标准、超范围地强行收取学费以及住宿费。二是乱罚款。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机关或组织权利的实施行为,除此之外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力实施处罚。但许多高校都违反国家法规,私自制定一系列的罚款条例。三是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无保障。有些高校对学生公寓的管理不重视,学生公寓的盗窃案件经常发生。

(三)制度制定存在随意性,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大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是大学生依法享有的权利,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但是,在我国的高校,经常发生对大学生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犯事例。现行高校内部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制定上和执行上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甚至有悖于国家的法律。有的教师在上课时,随意用语言嘲笑和侮辱学生;有的学校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公之于众,而高校将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更是习以为常。这一切都已经构成了对学生的名誉权以及隐私权的严重侵犯。

三、高校对学生管理侵权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的法制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大都是高校单方面硬性制定的,有一些规定甚至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这就难免存在对学生权益有侵害性质的规定。从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内容上看,制度的制定更重视的是学校的权力,而轻视或忽视了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对学生更多的是约束和控制。从制度上体现了高校管理对学生的法律权利性规范以及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双方的法律关系的不对等,学生的法律地位得不到重视。

(二)高校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

高校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淡薄一方面表现在,“人治高于法治,权力大于权利”。管理者习惯于高高在上的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学生,在管理过程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以管代教,以罚代教的不规范管理手段非常突出,有些高校管理者在法律认识上偏差严重或片面理解。

我国教育传统一直习惯于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实行“家长式”的施教方法,教师对学生拥有近乎无所不管的权力,学生成了教师管束的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权利完全被忽视。

(三)政府在行政上对高校管理行为监督缺失

当前,我国的教育法律监督体系存在着监督不力、实效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现行法律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备,而教育法还不够完善,致使教育法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二是我国教育法律监督机关的职权与责任不明,没有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三是目前我国对违反教育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还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使得法律监督制度如同虚设,根本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乱收费行为,还有高校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的失当行为,但是却很少有政府和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出来行使监管权,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权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督和恰当的制约。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保护大学生权利的保障

(一)明确确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大学生被高校录取并入学报到,学生与高校之间就形成了教育服务关系。学生向学校缴费,获得学习权力,而高校对学生实行教学,并为其发证,是教育服务合同的最主要条款,也是高校与学生双方的主要权利义务。学生在校期间,高校必须履行对学生的管理职能,同时还要承担着为其提供各种服务的功能。由此可见,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一,双方是自愿达成的“教与被教”的知识教育合同关系;第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第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实施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是高校管理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篇6

论文摘要:运用著作权法和物权法有关理论知识,对体育教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职务作品,具有著作权,应当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并提出对体育教案著作权进行保护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tl,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对体育教案实施有限管理。学校拥有在一定范围对教师教案的管理权力,但这种管理权力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学校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的行为是对体育教案著作权的侵犯,也是对体育教师辛勤劳动的漠视,学校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篇7

关键词:不正当竞争;搭便车;竞争

中图分类号:F03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1(C)-0299-02

一、搭便车行为的界定

1、搭便车行为的定义。所谓搭便车行为是指为自己的商业目的,故意直接利用他人的工商业成就而未付出实质性的正当努力的行为[1]。目前,许多国家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及相关理论都对搭便车行为或多或少地进行规定和阐述,但表述各不相同。例如美国法律中,搭便车行为主要包括商标淡化行为和盗取他人商业价值行为。在法国主要是指寄生行为[2]。即“不正当利用他人成果的行为”。

2、搭便车行为与模仿自由原则。正如外国学者所言:“占有和利用他人的成就是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石。模仿自由的格言是自由市场制度原则的写照”[3]。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允许对他人成果进行模仿和利用,技术和经济才会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但是不加限制地允许模仿,会助长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减弱创新者的创新动力,从而破坏有效竞争。笔者以为模仿自由的界线应是对竞争的维护。如果认定搭便车行为的本身破坏了竞争,那么这种认定本身就是错误的。对模仿自由原则和搭便车行为划定的界线应是对竞争的维护与促进,同时,搭便车行为是在维护竞争的前提下来维护竞争者,对竞争者的保护只能屈从于对竞争公益的维护。

3、搭便车行为所保护的利益。对于搭便车行为所保护的利益,笔者以为应是工商业者为取得工商业成就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形成成就所带来的利益而不是工商业成就本身。搭便车行为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利用他人的工商业成就而未付出实质性的正当努力”,其着眼于“利用”而非“侵害”,所以,为取得工商业成就而付出的努力以及形成成就所带来的利益才是搭便车行为所保护的利益。仅仅是对工商业成就本身的侵害,应由传统的商标侵权等一系列制度调整。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将搭便车行为与其他行为区分开来。

二、搭便车行为的构成要件

1、工商业成就。(1)付出巨大努力和资财。工商业成就的取得,多因之有巨大的资财付出与努力。但是付出巨大努力和资财仅应成为对搭便车行为救济时所考量的因素,而不是搭便车行为的认定标准。(2)该成就专属于该工商业者(专属性)。工商业成就的专属性,是搭便车行为所必须要判断的一环。在商标淡化理论中,“专属性”主要是指“识别性”,即商标所具有的与特定商品或服务相联系的特性。商标淡化的“专属性”(识别性)的认定尚且易于判断,对其他的搭便车行为的“专属性”的判断就显得模糊复杂。例如美国1977年的“足球协会”案,法院认为“将原告的球迷运往体育场的交通公司,或出售爆米花的小贩,都会因原告组织的比赛而获利。但是这一观点从来没被解释为,当成功的商业活动带来连带性的服务时,他人不得从相关的需求中获利。”[4]可见,对专属性的认定,实际上也就是对搭便车行为所保护的“工商业成就资产”的范围的认定。(3)显著性。因为工商业者所从事的领域不同,该工商业成就在该领域是否具有“显著性”,并值得保护的判断标准自然也不相同。这需要法官根据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商标淡化中对著名商标的显著性的判断标准,虽各国各异,但都从为商标具有显著性所付出的努力和商标所具有的显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很具有借鉴性。

2、利用。搭便车行为的判断标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只有明确“利用”的准确含义,方能将搭便车行为与其他行为相区别,也方能有效地判定搭便车行为。一些“侵害”而非“利用”他人工商业成就的行为,不应列入搭便车行为之内。

3、对搭便车行为所保护的利益――工商业成就资产的侵害。工商业成就资产的侵害是搭便车行为认定标准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工商业成就者的任何利益没有受到侵害,也就是搭便车行为所保护的利益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就没有保护的必要。对工商业成就资产侵害的认定,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标准。

三、搭便车行为的限制

由于搭便车行为所保护的利益(工商业成就资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搭便车行为的适用很模糊。如果对搭便车行为的适用不加限制,必然导致搭便车行为的滥用,从而破坏有效竞争。对搭便车行为的限制,笔者以为主要从时间、地域和目的三个方面。

1、时间限制。工商业成就可分为持续性的持有和暂时性的持有两个方面。对于持续性的持有的工商业成就资产,保护的时间应至其显著性和专属性消失为止。对于暂时性持有的工商业成就,应确定一个时效,以利于有效竞争。美国的“国际新闻社”一案中,下级法院对国际新闻社所下的禁令是禁止被告原封不动地抄录原告的新闻或新闻的实质内容,直到该新闻的商业价值消失为止,近似于对持续性的持有的工商业成就资产的保护,显然不妥。最高法院也认为确定较为明确的禁令的期限,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2、地域限制。地域性的问题也就是市场选择的问题。市场选择应包括地理市场与专业市场两个方面。对工商业成就资产的范围也应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地理市场。对于地理市场,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其一,如果某一市场主体的工商业成就仅局限于某一地域(如北京),其他市场主体在更大的地域作对该成就的近似的使用(如全国),可否认为是搭便车行为呢?对此应具体分析。但总的原则是在更大地域的使用不同于“利用”,很难说就是搭他人的便车。其二,在两个不相衔接的地理市场。专业市场。任何工商业成就的取得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在该专业领域之内,他人才可能利用其成就,在领域之外,他人很难搭该成就的便车。以美国Mead Data Central,Inc.,v.Toyota Motor Sales,U.S.A.,Inc案为例,法院认为Mead Data公司的数据库商标“LEXIS”在普通成年中只有1%(1%中又是律师和会计师)的人认识,该商标不具有识别性。而Toyota Motor公司的汽车商标“LEXUS”面向全国及各个领域,不会引起“模糊”。如果Toyota Motor公司标有“LEXUS”商标的汽车,其市场恰好定位于以律师和会计师为主体的消费者人群中,“LEXUS”商标会不会淡化“LEXIS”,有无搭便车之嫌,就值得深思。所以,对专业市场的认定,对搭便车行为的认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3、目的限制。对搭便车行为的认定,必须是基于商业目的而利用他人的工商业成就才构成搭便车行为,基于非商业目的特别是公共目的,即使符合搭便车行为的其他要件,也不受搭便车行为的规制。对此,美国反商标淡化法的规定比较系统。

四、搭便车行为的适用

由于搭便车行为所保护的利益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因此,在适用过程中,法律的不确定性很强。搭便车行为理论的发展,更多是在实践层面的操作。笔者以为,法院对搭便车行为的认定及规制,应按照事实认定、政策考量和规则适用的顺序进行。特别是政策的考量是实践中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司法实践需要政策的考量的因素。

结语:搭便车行为是各种不正当行为中,最具活力又最不确定而学者探讨较少的领域。理解“竞争”与“利用”两个概念的含义是理解搭便车行为的关键。因为有“竞争”的考量,对搭便车行为的认定及适用必须加以限制,对搭便车行为的构成要件的探讨,也就是对搭便车行为限制的探讨。许多搭便车行为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竞争”这一原点。因为有“利用”的认定,搭便车行为方能与其他的行为相区别,方具有自己的特色。

作者单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马磊(1982.09― ),男,法学学士,助教,在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从事法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2]法国竞争法的实践.欧洲法通讯.第一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篇8

关键词:生态嬗变 舞龙舞狮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92―03

前言

中国的舞龙舞狮是一项优秀的传统运动,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它特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它的文化积淀并不仅是单纯的积累,还需要汲取外来的优秀文化。龙,是历来华夏民族的象征,华夏的子孙就是龙的传人。舞龙运动历来是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具体表现。而舞狮运动的起源与外来文化的引进却有着莫大的关系。狮子虽是是百兽之王,但它并不是产于中国,但舞狮得运动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孕育产生的。从史料记载来看,三国时巍人孟康在对《汉书・礼乐志》关于“象人”作注时说:“若今戏鱼虾狮子者。”由此可知,在三国时期,已经有戏狮的活动。而且,从其注释的内容来看,所戏之狮并非真狮,而是狮子的形象。因此,至少在三国时期,舞狮活动就已经产生了。我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运动自出现至今,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并不断被发扬创新,这与它们源自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龙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其传播过程进行探索研究,为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是以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与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保护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与任务,通过网络及校园图书馆查阅2000年到2012年有关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对舞龙舞狮的影响与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保护的大量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

1.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的需要,对有关舞龙舞狮运动的专家进行访谈。就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咨询有关专家,专家对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表示认同。

1.2.3 逻辑推理法

根据获取的资料和目前形势,运用逻辑推理、综合归纳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

十几年来龙狮运动在国内外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全国30多个省、市相继开展起来龙狮运动,到目前已有许多组织加入国际龙狮总会,龙狮运动也由一般性传统运动发展成为一项多功能的体育运动。然而目前国内对龙狮运动项目还不够重视、教练员整体水平相对比较低、竞赛项目管理以及竞赛规则比较模糊并且国际化水平低。因此现阶段龙狮运动的教学、训练及竞赛等水平都有待提高。

2.2 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对舞龙舞狮运动的影响

进入了新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民间传统的运动赖以滋生的传统社会土壤和人文环境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与此同时,现代的传媒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当然也改变了昔日传统运动生存的环境。人们在接受各类信息的同时,也被剥夺了亲身参与传统运动活动的乐趣。舞龙舞狮作为传统的运动类型,虽然现在还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基因,但是由于受到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变的影响,它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样也在不断的弱化和恶化,其社会存在基础正在日渐萎缩。乡村的文化生态嬗变对舞龙舞狮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2.2.1 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稳定性基础遭到破坏

在以往的年代,农村所呈现的变化缓慢,生活单调在无形中保护了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这种相对比较封闭的社会由于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利于本土传统运动纯粹性的保留。而现在农村生存方式的变化,打破了以往农耕生活所依赖的血缘、地缘关系,打破了农耕生活所特有的封闭性。人们不再依靠自己的身体语言――舞龙舞狮来进行情感宣泄、人际交流和文化创造。乡村文化生态的变化,过度开放的生态环境弱化了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播和发展。娱乐方式的改变,使乡村的舞龙舞狮运动的创造者、参与者、观赏者日益减少。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封闭性传承系统的消解,使得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稳定性基础遭到严重破坏。

2.2.2 舞龙舞狮运动的活态传承正面临主体断层局面

舞龙舞狮运动的社会地位日渐衰落是由于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舞龙舞狮传承人的价值得不到充分重视,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很难凭借传统文化的技能维持其基本生存条件,这些都影响着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现在农村里的许多人都选择了去外面的世界闯荡,舞龙舞狮不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致使舞龙舞狮人才资源流失严重,舞龙舞狮传承人作为传承的主体已经大量流失。

2.2.3 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缺乏外部支撑

在经济投入方面,想要承担舞龙舞狮运动传承人保护、运动生态的保护、舞龙舞狮运动研究工作开展以及添置必备的表演和传承设备等,财政的拨款很少,不能使之得以正常运转。造成舞龙舞狮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这些因素作用于舞龙舞狮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后果。由于当前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还处在初步阶段,所以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完成。

2.3 舞龙舞狮运动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加强舞龙舞狮运动保护,不仅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到从实际出发,把舞龙舞狮的原生态保护与科学的规划发展结合起来,把专业队伍的建设与群众基础的巩固结合在一起,把市场的运作与政府的扶持结合起来,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使舞龙舞狮运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更有成效。

2.3.1 全民的保护意识

舞龙舞狮具有人民性,人民大众参与其中,才能得到更好发展,也就是说舞龙舞狮运动的保护需要全民自觉,换句话说,从根本上决定着舞龙舞狮命运的是大众参与保护的程度。全体民众保护意识的觉醒是舞龙舞狮保护的前提,只有让他们对自己地域文化感到自豪,才能让他们认识到舞龙舞狮是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2.3.2 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舞龙舞狮运动是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风调雨顺,祈雨求福是舞龙舞狮基本的含义。舞龙舞狮艺人们农忙时种地,农闲和年节时玩舞龙舞狮。保护与发展舞龙舞狮运动,首先要恢复舞龙舞狮运动原生态环境,恢复其民俗内涵。同时,遵循舞龙舞狮运动的内在规律进行创新发展,使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舞龙之乡――深圳龙岗,其舞龙传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且曾获得我国首届“舞龙精英赛”的优胜奖,并建立了多处以龙为主题的公园、广场和雕塑,成为中国目前惟一的以龙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保护了它的原生态环境。

2.3.3 畅通民间传承渠道

龙狮运动在民间开展的很好,在一些节庆日上仍很常见。民间最著名的舞龙队是有“中华龙”美称的重庆铜梁舞龙队。在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上,九条铜梁大蠕龙象征九州华夏在天安门前翻腾起舞,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誉为“铜梁人民奇特想象力和高超技艺的杰作”。之后,铜梁舞龙队应邀参加市内外各重大表演多次,其代表品种大蠕龙先后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八次魁首,在国际大赛中获两次冠军,名声大振,获“中华龙”之美称。舞龙舞狮传承人认定以后,就用系统周全的措施来保护,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方面着手,当社会能够给这些传承人以积极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声望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舞龙舞狮舆论导向的保护良好,这样对舞龙舞狮传承的社会氛围很有利。

2.3.4 地方高校的教学传承

自从199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民族传统体育开始受到各学校的日益重视,很多学校开始对原有的达标体育项目进行改革,很多枯燥无味的竞技体育项目渐渐退出学校体育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娱乐观赏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创新文化和发展文化也是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高等教育的主战场是高等院校,它的特殊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目前高校舞龙舞狮运动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偏低,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够,教练员、裁判员业务培训的次数太少等是制约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舞龙舞狮运动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养,发挥高校优势,促进人才体系发展。在当今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中,除武术外,由于舞龙舞狮运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表现形式又不同于别的外来体育,它还具有民俗和现代体育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使其在众多民族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与发展。据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先后有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80余所国内著名高校已开设了龙狮运动专业,并开始向国内招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舞龙舞狮运动势必会有效地推动我国更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步伐。

2.3.5 地方政府的扶持

舞龙舞狮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建国后,在我国“举国体制”的制度下,政府全力支持体育运动。在1995年成立了“中国龙狮协会”,在该协会的领导下,各省、市、县体育局、文化局和各有关高等院校在各地具体条件的允许下,全力支持龙狮运动,尤其是在传统节日中更大力倡导龙狮运动。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各体育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渐渐崭露头角,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民间性,但实际上各社会团体仍然依赖于同级体育局。

依靠地方政府的强力扶持,龙狮运动的全面繁荣。龙狮运动的潜力被充分挖掘,通过激活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把富于沿海流域地方风情和历史内涵的龙狮运动打造成深圳文化产业品牌,乡村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嬗变的今天,龙岗舞龙舞狮的传承保护除了传统武术业内人士的鼓与呼之外,地方各级政府强力扶持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民事诉讼 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原则就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的自由受法律保护。

处分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诉讼的进行。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特有的一项原则,是由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和民事权利的性质决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和人身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民事主体为了自己的需要,有权自由处置民事权利,大多数情况下,国家不干预民事主体对民事权利的处分。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主体民事权利义务纠纷的过程,在民事诉讼中,自应使当事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二、处分原则的内容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处分原则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享有处分权的主体仅限于当事人

处分原则是当事人可以自由支配和处置其他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因而享有处分权的主体只限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不享有处分权。诉讼人也不享有处分权,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事人实施处分行为。

(二)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必须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

任何因强迫、欺诈、利诱或重大误解形成的,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处分行为都是不能成立的。如人民法院已经确认了这样的处分行为的效力,当事人可以主张撤销。

(三)当事人处分的对象既包括民事权利,也包括民事诉讼权利

对民事权利的处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原告在起诉时可以自由地确定请求司法保护的范围和选择保护的方法。例如,在侵害财产所有权的纠纷中,权利主体有权要求赔偿全部损害,也可以要求赔偿部分损害;可以请求返还原物,也可以要求作价赔偿。(2)在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也可以扩大或缩小诉讼请求的范围。(3)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可以放弃其诉讼请求,被告可以部分或全部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可以达成或拒绝达成调解协议;在判决未执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随时可就实体问题自行和解。

(四)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处分的主要表现

其主要表现在:(1)民事诉讼程序是否开始,由当事人是否行使起诉权来决定。只有在当事人起诉的情况下,诉讼程序才能开始。(2)在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申请撤回起诉,也就是放弃请求法院审判保护的诉讼权利;被告也有权决定是否提出反诉来主张自己的民事权利。(3)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有权请求法院进行调解,谋求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4)一审裁判作出后,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提起上诉。(5)对已经生效的裁判或调解协议,当事人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决定是否申请再审。(6)对生效裁判或其他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享有权利的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申请强制执行。

当事人在诉讼中处分实体权利往往是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的。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而行使诉讼权利是保护实体权利的手段。因而在民事诉讼中如果处分实体权利,就需要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例如当事人减少或变更诉讼请求,一般都是通过调解或和解来达成协议,最终达到处分实体权利的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处分诉讼权利就一定要同时处分实体权利。例如,原告以被告同意在限定时间内腾出侵占房屋为条件提出撤诉。在这种情况下,原告处分了诉讼权利,但并未处分实体权利。

(五)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处分权不是绝对的

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应辅之以国家的依法干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为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可以对当事人违反和规避法律的行为予以干预,以保证当事人处分行为的正确性。

    其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期望及教育子女的方法、父母职业及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家中其他成员的看法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高校连续扩招造成高校毕习坦L高存量、高膨胀,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就业指导相对滞后,是大学生就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外在原因。此外,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对“数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传,对“经济价值”衡量“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评价,也是高职学生忽视自身特点与自我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一种“以能为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取决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精心进行的就业准备。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关注就业机会及相应的求职技巧,转向关注就业能力。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将就业工作是贯穿学习生涯始终,把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动者,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高职学生的不良择业心态,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具体来说,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构建起高职院校的动态就业指导体系:

    (一)院系两级应在人员、经费上保障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努力提升就业指导与职业咨询水平,培养“专家型”就业指导教师,打造专家型教育服务队伍。

    (二)就业指导工作要求加强学生求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重视高职生心态调整,引导学生立足专业教育,明确专业定位,分析就业目标,找准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位置。

    (三)专业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增强高职生的求职自信心理素质。

    (四)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指导高职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意识。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新途径。

篇10

一、保护与帮助技能的含义

体育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技能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的保护技能,在这个技能中又包含两个具体内容,即体育教师本人的保护技能、学生之间的保护技能、学生自我保护技能;二是体育教师的帮助技能和学生之间的帮助技能。

因此,“保护与帮助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利用外力或外物对自我和他人进行保护、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帮助,确保安全情况下顺利完成动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熟练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培养保护与帮助技能的意义

1.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学习到掌握运动技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别需要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保护的目的在于确保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安全,帮助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练习给力。学生在运动技能练习的初期,若能得到教师的保护,他们就会消除由于困难带来的紧张感;若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可以顺利完成各个练习。当然,学生不能对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产生依赖感,否则就不能进行自主练习。这就说明,体育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学生练习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2.增强学生运动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在练习初期较多地依赖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但随着练习的加深,必须逐渐摆脱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才能独立完成运动练习,因此,在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并独立完成运动技术的过程中,要把教师的外在保护转变成内在的自我保护,且通过加强运动技能的理解与练习的熟练性实现自我帮助的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把教师的保护与帮助转变成自我保护与依靠自己能力完成动作则是强化和实施学生运动安全的重要途径。

3.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学生在运动学习的初期,因对运动技能的理解不足、练习方式与用力次序不了解,势必会产生各种多余的、不协调的、甚至是错误的动作。此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那么练习效果就会下降。相反,如果在学生练习相对困难条件下得到教师的及时保护与帮助,那么就会提高练习的效果。以跳箱分腿腾越为例,在教师的保护下,学生相对消除了对跳箱的恐惧与紧张心理;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按照动作的要求顺利完成跳箱练习。其他的技术动作也是如此,“保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可以带给学生技术的力量,这样就能顺利完成动作,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三、保护与帮助的常见种类

保护可分为自我保护、他人保护和利用外物保护三类。自我保护是指学生针对自我的运动保护,这是人的本能行为,很多动物都具备很强的自我保护功能。他人保护是指学生利用教师或同伴对自己处于运动中的身体进行保护,“他人保护”首先应该是教师的保护,其次,在教师的要求下,“他人保护”又是学生同伴之间的保护。他人保护的方法有很多,如接、拉、抱、挡、拨等,其主要的目的是改变练习者的动作方向与受力程度。利用外物保护则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进行保护,其方法有运用海绵垫、海绵包、护具等,其主要的目的是依靠外物缓解外力对自身的冲击,并消除畏惧心理。

帮助可划分为直接帮助、间接帮助、利用外物帮助三类。“直接帮助”是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受到教师或学生同伴的直接外力帮助,如,托、顶、送、挡、拨、搓、扶、提、推。其主要的目的是给予学生练习过程中身体某些部位以力量,帮助他们完成动作。间接帮助是指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依赖信号、标志物、限制物提醒练习者而给与的一种帮助;而利用外物帮助则是指利用一些辅助器械或器具进行的帮助,如利用保护腰带、保护手套、台、桌、凳、杠等。

四、保护与帮助技能形成的要求

所谓“技能”,应该达到一种熟练化、自动化的程度,因此,就体育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技能而言,有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熟练掌握各种保护与帮助方法

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技术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因此,每一个运动项目的保护与帮助方法各有不同。作为体育教师而言,不仅要熟悉某些运动项目的保护与帮助方法,而且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适应各个运动项目教学所需。如体操类保护与帮助的方法较多,也很全面,体育教师可把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方法举一反三,应用到其他项目的教学之中。

2.合理选择保护与帮助站位与部位

“站位”对于实施保护与帮助方法来说很重要,不同的站位会直接影响到保护与帮助的效果,若所占的位置不对,不仅起不到保护与帮助的作用,相反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练习。由于不同运动项目教学中,学生身体运行的线路不同,所以教师的站位应有所选择,其保护与帮助的手法、力度、部位等也各有不同。如双杠项目中的支撑摆动,其帮助的部位是腰部,鱼跃前滚翻保护的部位是头部等,只有体育教师选好保护与帮助的正确站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合理选择保护与帮助时机

体育教师在实施保护与帮助过程中,把握时机特别重要,快了没有效果,慢了起不到作用,只有恰到好处,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如在单杠骑撑前回环教学中,教师帮助的时机:学生的上体运动超过杠下垂直面后,教师用手托学生的背部,帮助他完成动作;而保护的时机则是:学生完成动作之后,教师用手保护学生身体以免因身体转动的惯性而继续产生滚动。

五、保护与帮助技能的实施案例(表1)

六、保护与帮助技能的培训方法

1.意识强化法

要强化体育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保护、帮助意识与安全意识,特别是学生之间相互保护与帮助的意识,因为在班级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有一个,而学生至少在40人左右,因此,要确保学生的运动安全,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只有安全地实施各项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同时,强化保护与帮助意识也是教师保护与帮助技能发展的一个基础,有些安全系数较小的要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一些安全系数较大的运动项目,也同样要加强安全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不可偏废,即不能为了确保安全,有意选择一些难度很低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而故意回避与放弃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

2.知识学习法

体育教师有了安全意识、保护与帮助意识,还需要有关知识的辅助,才能为提高保护与帮助技能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因此,要学会与积累从各种途径(书本、网络、资料等)获取有关保护与帮助的知识、方法与策略。

3.观察学习法

职前大学生可在各项术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术科老师保护与帮助学生的各种方法与策略;在职教师可以通过看课或网络录像,学习老教师保护与帮助技巧与经验并做好记录,以备今后的教学之用。

4.同伴交流法

职前大学生在学习各项运动技术的同时,经常与同学、同伴开展互相保护与帮助的活动,学习与探讨各种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与技巧,在职教师可以通过看课、磨课、评课等方式进行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5.实习、实践锻炼法

在实习过程中,向实习基地老教师学习各种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与技巧,并在教学实践的每节课中安排好各种保护与帮助的措施,不断锻炼与摸索各种方法,使自己的保护与帮助技能和水平得到较快地提升。在职教师则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重点关注保护与帮助技能,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6.互动交流法

自我积累与提高是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保护与帮助技能的发展。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本校范围的,也有本地区范围的,还有省外范围的。近距离的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对话,也可以是书面文本形式的;远距离的互动有各种交流平台、微博、微信、QQ等,以上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无私地奉献出来,与广大的同行们分享,通过分享,达到共同进步与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超.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的方法[J].体育教学,200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