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创新范文
时间:2024-04-09 11:4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金融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新形势
课题项目: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A2FC35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30日
在全球范围内,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起伏与动荡,并且不断加剧着各层面的矛盾。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全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余威依然在持续。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由于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包括:(1)基于物流金融的角度,该观点在整合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类型,进而为流通领域提供服务;(2)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协作,在银行、企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3)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交易为目的,借助资本融资、现金流等方式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可知,在确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时,需要以供应链为基础,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和范围。
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进行外包,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但同时带来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和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对财务供应链加强管理,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银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进而催生了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过程来看,在界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融资方案,进而为供应链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同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
基于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概括为:在管理整条供应链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订融资方案。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可知,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创新财务融资的方案,这种方案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网络之间,供应链管理就是对链条进行管理,以及利益的连接,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的经济形式进行组合。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供应链作为一种网络结构,一般由各种资源信息流构成,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另一种观点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最终提高经济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问题。在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学术界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受资金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无法对运营决策进行优化。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优化运营决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价值。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向“融通仓”过渡;第二个阶段是由“仓单质押”业务向“物流银行”过渡;第三个阶段是从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到提出、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同时,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借助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同时综合分析生产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形成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这种融资业务模式一般通过货权质押、保险及公证等结构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掌握货权以及监控资金等,这是一种组合贸易融资方式;另一种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通仓等)。与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更专注于对整个供应链、交易等进行评估。
另外,在新形势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第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多数银行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没有提供融资服务,以及融资方案;第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银行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链金融难以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第三,缺乏技术创新。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第四,需要突破组织创新,当前中间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存货的关键,这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并且风险控制较为复杂。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创新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面对新形势,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主要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银行与物流相互结合,通常情况下,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物流行业,都属于中介服务机构,其中,金融属于付款中介,而物流则是付货中介,两者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只要保证货物存在就可以完成货物交付活动。
(二)将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一方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另一方面提供融资平台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公司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网站的融资功能和物流功能。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了向交易双方提供融资服务,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专门的融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物流、电子商务通过相互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等新的业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不再受制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并且买方的真实需求通过碎片化订单得以验证,同时快速交付为快速交易奠定了交易基础。另外,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绕过第三方,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衍生出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互融合的衍生物,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比较宽泛,并且这种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受交易中沉淀资金的影响,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也会涉及金融或类金融业务,例如余额宝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小微贷等,为了规避风险,不会出现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资金的现象。当然,这类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需要供应商能够延期回款做基础,并且汇款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半年,有的一两个月。反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络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全部业务中,网络银行业务占到78%,平均每秒产生6,500笔业务,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四)线上供应链金融。在网络时代,在线供应链金融成为一种趋势。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并没有因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发生改变,但是却颠覆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同时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其次,提升了放贷速度,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模式下,银行审批企业的放贷,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相反,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企业从提出申请到可以放贷,一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借助大数据对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确保放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五)大宗商品在线交易难度大。在零售行业,B2C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难以对大宗商品进行经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线上交易规模比较小,传统交易模式依然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第二,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削弱了线上交易的吸引力;第三,无论是系统开发,还是运营成本,一般都比较高,这些都增加了线上大宗商品交易的难度;第四,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从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约有800家,并且这些企业的交易模式缺乏差异性,同时电商较为分散;第五,电子商务与物流实体相互脱钩,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仓储运输环节比较薄弱;第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大额交易,无论是合同,还是结算都较为谨慎;第七,在组织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活动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例如宝钢、鞍钢等。在社会大背景下,电商化应该是大宗商品的主流,为了突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将金融与物流进行结合。
(六)综合考虑影响在线融资业务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开设了在线融资业务,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融资客户的信息;二是账户、贷款、保证金等融资管理因素;三是合同、质物清单等货物监管因素;四是进出存、盘点等仓储系统因素;五是多客户、多货主等收费与结算因素;六是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等征信因素。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展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在发展策略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给予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其次在组织上,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帮助企业、银行顺利完成风控、绩效任务;最后在制度上,将银行原有的分业管理转变为混业管理,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研究――以A银行B百货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创新为例[D].南华大学,2014.
[2]李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D].武汉轻工大学,2013.
[3]唐小梅.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实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篇2
一、问题提出
美国次贷危机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倍受各国重视。但转型中的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姚先国等,2003)。金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整个社会资金集中在房地产、股市、信托等领域,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融资困难(李桂花,2015)。供应链金融作为内生性市场价值挖潜的重要工具(肖奎喜等,2010),从诞生之初便同时具备了产业和金融两种属性(王晓东等,2015),能够在供应链层面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生力军,在经济转型期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当前,我国更多地强调如何强化金融创新,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模式可实现银行、供应链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各参与主体的共赢,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独具优势(马娟等,2013)。肖奎喜等(2010)指出,供应链金融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点对点”信贷机制的突破与完善,进而基于边际信誉正向提升的假定,研究认为,依托核心企业的融资路径,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利于扭转中小企业信贷评级的弱势地位。由此,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的根本在于参与各方通过构建共生联盟,借助优势资源整合的创新方式,突破了中小企业在传统市场上的信贷弱势。
相对于如火如荼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有关供应链金融基础支撑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肖奎喜等(2009)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理念和实践模式建立在市场交易成本、委托责任及金融机构融资偏向三个命题基础之上,认为金融供应链的产生和持续发展是市场交易主体为各自利益最大化进行博弈的必然趋势。苏志鹏等(2012)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原因是相互依赖性和互惠制度以及在协同效应下优化配置的需要。鉴于理论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丰富,有学者尝试借用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来对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优势加以解析。但上述理论研究无法系统呈现供应链金融通过多方协作实现整体价值创造的过程及机理,即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点在哪里?如果是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突破,那么实现弱势信贷突破的优势来源是什么?如果资源整合是其获取优势的基础,那么又是通过怎样的整合途径获取这一优势的?本文试图借助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对供应链金融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促成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直至实现多方协同共赢的运作机理加以解析,以期丰富供应链金融的基础理论。
二、共生理论与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
自生物学领域的共生概念被引入经济学领域以来,共生理论常用于解释组织或企业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合理共生、相互演化的机制。据袁纯清(1998)的观点,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下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本质是系统中不同组织之间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与共同发展,通过共生单元的协同与合作,彼此间在激励中向对称性互惠共生的最终稳定状态进化。
供应链金融系统是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供应链外的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等共生单元,基于业务供需的需要和优势互补的协作共赢目标,以契约联盟的方式,按照较固定的分工合作模式,共同追求价值增值的一种共生系统(见图1)。其中,供应链上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基于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购销合作关系,大企业借助与各中小企业的分工和合作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和业务的核心化,中小企业则可借助大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综合实力实现购销的稳定、信誉的提升和融资环境的改善;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供应链不仅可稳定物流客户,还可利用自身对供应链物流与信息流的掌控优势,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供应链金融业务,获取价值增值;金融企业借助供应链可低成本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可实现融资风险的可控。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都借助自身的核心业务优势与其他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并基于相互间协作实现系统整体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生产或经营效率的提高以及价值的增值等。进一步,如果存在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则整个系统将会朝着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演化。此时,各共生单元间的关系就转变成了共生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金融联盟与外界环境及其他联盟间的共生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商业银行][供应链联盟][物流][契约联盟][契约联盟][资金流][信息流][契约联盟]
图1:契约基础上的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
三、资源整合理论与供应链金融中的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经济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基于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对自身内部不同资源或者将自身资源与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整合、配置,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过程。据郑健壮(2006)的研究,经济组织中存在着资源、能力、竞争力的递进过程,即“整合”的过程,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组织对于资源和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整合”,不仅是对于企业内部不同资源的整合,还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是经济组织产生竞争力的关键机理。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是各协作方基于协同共赢的共同目标而构建的联盟,在实现多方共赢的过程中,蕴含着各协作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见图2)。
一是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产业供应链的存在而存在,而金融与产业的有机整合协调,恰是供应链金融的价值所在。单个完整的供应链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小的局部微循环,供应链金融借助多方协作,将资金完美注入并深度影响单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影响并促进整个实体经济发展(周国正,2015)。如果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不能真正把资金注入产业链,就无法满足供应链联盟的诉求,也就是失败的。
二是供应链联盟内部生产资源与信用资源的整合。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集中自身的研发、技术等优势,将生产链条上的原料、在产品、加工、组装、销售等环节分包给供应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则在分工的环节集中自身优势提高原料或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这样每个节点企业在各自优势领域为联盟贡献核心能力,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势互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市场地位高、综合实力强、信用度高、融资能力强,不仅在生产链上占据资金高地,而且在间接金融市场上更受银行青睐,而供应链上的众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尽管生产原料采购或产品销路不成问题,但经常会因规模小或信息不全等遭遇融资困境。此时,众多中小企业可借助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间的真实交易背景,实现与核心企业高信用资源的整合。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 [第三方物流][商业银行][产业与金融的整合][线上资源的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生产资源的整合、信用资源的整合][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
图2:供应链金融中的资源整合图
三是第三方物流对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供应链联盟一旦将所有环节的物流打包给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则这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可以通过对自身物流流程的组织、协调、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实现商流和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不仅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绑定了客户,还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四是第三方物流与银行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以及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促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的资源整合。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据自身对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掌控优势,让具有资金资源和信贷风险管理优势的银行看到了战略整合的强大前景,两者的资源整合取得了1+1>2的效果,不仅为双方创造了业务的拓展与服务的增值,更是产生了较强的外部效应,有效突破了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的信贷劣势,保证了供应链上资金流的顺畅。
五是各参与方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基于大数据对客户企业的整体评价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提(宋华,2015)。互联网的发展使云计算、大数据成为可能,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业务的线上化和实时化,大大强化了数据和信息的即时传输,不仅提高了交易和服务的效率,更是促进了企业的信用建设,同时也强化了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四、一个分析框架: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优势资源整合
共生的本质是各共生单元借助各自优势资源或能力进行的协同与合作。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银行等共生单元基于契约联盟,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相互连接起来,并凭借各自在优势领域的核心能力开展合作,从而实现协同共赢与整体绩效最大化。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实现了生产、信用、产品、客户、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体现了一种基于整体绩效最大化或系统优化的优势资源整合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在供应链金融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将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相对综合的理论解释框架(见图3)。
图3:分析框架图
如图3所示,供应链金融首先表现为供应链、物流和金融的产业融合,即借助特定的金融工具对各方核心资源进行有效集中、提炼、优化配置,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以有效解决供应链联盟的资金流问题,获取整体优化的增值效应。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等单元的共生过程。在共生过程中,各共生单元通过贡献自身的核心资源,在各自的优势环节开展合作,相互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核心能力交互延伸。这样,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分别由效率最高的合作伙伴来完成,从而可以实现各个环节对价值链增值的最大贡献,价值链上的各共生单元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增值,从而达到“共赢”的协同效应(薛昕昀,2010)。据此,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同时也是各共生单元基于共赢的优势资源整合过程。
五、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机理:优势资源整合与弱势信贷突破
(一)供应链金融系统共生机制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基于各共生单元的资源整合而实现的系统协同共赢。若将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运作表示为一个简单的动力模型,显然,各共生单元的资源整合是手段,系统协同共赢是最终目标,而中间还应存在一个中介指标或中间目标,即供应链上各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突破(见图4)。供应链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之所以吸引眼球,首先在于它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在此基础上,供应链整体才有可能实现融资成本的降低,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实现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才有可能在未增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获取金融增值服务收益。同时各共生单元在整体绩效最大化的驱动下又开展新一轮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循环往复,形成供应链金融系统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源互补][同步协同][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空间开拓][系统协同共赢]
图4:供应链金融系统共生机制
(二)从优势资源整合到弱势信贷突破
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价值创造的关键点是各共生单元整合优势资源对供应链中小企业信贷劣势的突破,这既是一种资源整合效应,又是一种共生协同效应。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将资源的整合效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互补效应,对应有形资源的调用,即通过资源互补,扩大个体或整体有形资产的使用范围,使实体资产得到充分利用而实现的效应;一类是协同效应,对应无形资源的共享,即通过整体无形资产的相互共享和重用,使整体与个体提高了对实体资产的利用效率而实现的效应。邱国栋等(2007)认为安德鲁?坎贝尔的上述区分不够清晰,他指出,无论是可见资源或实体资产的组合效应,还是隐性资产或无形资源的组合效应,或者是可见资源与隐性资产的组合效应,都应该属于协同效应(资源共用效果或资源互补效果),进一步,从价值生成的角度,将协同效应区分为资源的共用效果、互补效果和同步效果三种。我们认为,有效的资源整合对应着各方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产生成本节省或价值创造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整体价值增值。协同效应的产生过程同样对应着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有效整合或充分、高效利用。从这一点而言,资源整合效应和共生协同效应实现了统一。由此,可以借用邱国栋等(2007)构建的协同效应理论框架,基于资源共用、资源互补、同步协同三个路径(见图4),对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优势资源整合到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的机理加以分析。
1. 资源共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最典型的资源共用可谓供应链联盟整体信用资源的共用。在供应链联盟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较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普遍较弱,供应链联盟整体的信用能力凭借节点企业间发生的交易关系及形成的价值循环普遍较高。具有强烈融资需求的一般是节点中小企业,它们实力较弱,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但其与核心企业或其他节点企业的商品交易关系是真实稳固的,且交易本身具有自偿性的特点。换言之,若有信贷资金支持,则信贷资金进入供应链的经营循环后,能依据上述交易关系实现增值回流,这为中小企业捆绑核心企业的信用或借用供应链整体的信用创造了条件。某一节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实是供应链联盟整体面临的融资需求,这也为核心企业向中小企业输出信用以及供应链联盟共享信用提供了激励。银行在对授信申请人的融资需求、交易背景等以及供应链联盟整体的行业状况、市场份额等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基于供应链联盟整体开展的结构授信模式,实现了节点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联盟整体的信用共享,有效地规避了节点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融资弊端。
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另一主要的资源共用是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客户资源共享。供应链金融客户与物流企业客户高度重叠,在当前物流外包的趋势下,抢占供应链联盟、以供应链联盟为单位提供物流服务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的不二选择。提供供应链融资的商业银行同样面临发展供应链联盟客户的需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共享客户资源的激励,提升了两者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合作意愿和合作力度,促进了共生系统中金融和物流的融合。这显然有利于解决各供应链联盟中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2. 资源互补。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的资源互补主要体现在金融和物流的协作方面。金融业与物流业在面对供应链贸易背景的视角上,具有天然的利益和价值契合点:供应链融资的产品运用很多都涉及物流的控制,物流企业充当银行人的角色,监管信贷的支持性资产,并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银行提供预警,获取物流服务以外的金融增值收益(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同时,银行也基于物流的控制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对信贷资金流向与流量的控制与管理。显然,这里的资源互补指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仓储、动产监管等专业服务优势与商业银行的资金、金融产品设计、信用风险管控等资源、技术优势的互补。除供应链联盟信用资源共享外,物流与金融资源互补是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实现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的又一关键。商业银行正是基于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交易的背景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控制和信息流集成,来为供应链上的授信申请人量身定做结构性授信安排和差异化融资服务。这里,商业银行将物流控制视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变量。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企业之间交易的流动资产,比如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供应链金融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信贷支持性资产的监控,替代了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抵押。这一替代有效缓解了其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不足的难题,实现了以真实交易关系和流动资产作为信贷支持资产的创新。物流控制不仅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且突破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劣势。
3. 同步协同。在供应链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均为独立的企业个体,彼此通过显性契约(合同等)或隐性契约(长期合作衍生出的信誉等)构建了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这种基于契约关系的多方资源联合,要想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必须实现各方资源的快速、高效集成和低成本、高效率整合,即各方资源的同步协同。同步协同意味着协作效率的提高,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企业集合通过信息技术的联结和控制,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和资金流活动,进而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和同步的控制,达到企业间生产系统或经营系统的同步化协作运行(邱国栋等,2007)。基于信息化的同步协同是信息流的快速形成和传输过程。供应链金融中,不管是交易物质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过程,还是资金在供应链中的周转过程,都需要信息流的引导和整合,以减少各环节的停顿时间,因此,基于信息化的同步协同还是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高效整合的过程。
同步协同对应着各共生单元的线上无缝对接以及共生系统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即时对接,直接效应是协作效率提高下的交易成本节约,因而是供应链金融突破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又一关键,是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的技术基础。首先,供应链联盟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信息的即时对接,提高各参与企业的响应速度,降低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这显然有利于供应链联盟整体竞争力和信用的提升。其次,供应链联盟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信息与物流信息的对接,不仅可以实现物流对商流的提前安排,提高物流周转的效率,还可以实现交易过程及物流状态的可视和透明,强化物流管理的效果。再次,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同步协同可实现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的对接,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收集商流、信息流,及时向商业银行呈现支持性信贷资产的状况、流向和流量,为银行授信、授后跟踪和快速应对创造了便捷条件。最后,商业银行和供应链联盟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与资金流的对接,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请求提前安排资金,使资金快速介入供应链参与周转,这不仅能为授信申请人和供应链联盟带来财务成本节约,还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信贷增值回流的顺畅与加速。基于互联网、对接各共生单元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是同步协同的技术保障。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形态(宋华,2015)。
六、结论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试图构建一个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理论框架。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创造体现为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共赢。供应链金融系统是各参与主体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共生系统,各共生单元协同共赢的关键是共生系统中介目标的实现,即对于中小企业信贷劣势的突破,而实现这一突破的重要手段则在于各方优势资源基于三方路径的有效整合:
一是资源共用,包括供应链联盟中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整体信用资源的共享以及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客户资源的共享。前者使得中小企业借助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关系提升了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后者保证了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热情,巩固了共生系统的稳定性。
篇3
近年来,供应链的概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实现供应链的“共赢”逐渐成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同时,我国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融资瓶颈,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不再可望而不可及。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也在日益增强,提供了多种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如仓单质押、融通仓、保兑仓、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等。其中,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又包括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让售融资和应收账款证券化。应收账款证券化作为近年来金融领域重要的创新之一,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提供了重要思路,它在直接有效的规避应收账款所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可以迅速的、低成本地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开辟融资的新渠道。
二、相关概念释义
1.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相比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新型融资模式: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对授信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转而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常是中间产品的购买者)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也就是说,银行评估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态。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实际上建立在对供应链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掌握基础上,因此,在供应链金融评价体系的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远比传统方式评估的要高。正是基于这一点,供应链金融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因信用水平较低而融资难的问题。
2.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但是关于“资产证券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指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贷款或其他债务工具进行一系列的组合,将之包装,使改组资产在可预见的为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保持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配以相应的信用增级,提高其信用质量或评级后,将改组资产的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根据资产证券化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在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在处理其未来的应收现金流时都可以采用证券化方式可以看出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必须具备以下特性:(1)资产在未来可以产生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收入;(2)资产应具有标准化的合约文件,即资产具有很高的同质性;(3)原始权益人持有资产已经有一段时间,且信用表现记录良好;(4)资产抵押物变现价值较高;(5)债务人的地域和人口统计分布广泛;(6)资产的历史记录良好,即违约率和损失率较低;(7)资产的相关数据容易获得。
3.应收账款证券化。应收账款证券化就是企业(原始权益人、发起人)将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所取得的应收账款(债权)真实“出售”给特设机构SPV,SPV公司以购买的应收账款组合(资产池或资产组合)为担保发行债券,用发行债券取得的收入购买发起人(企业)的应收款。经过这样的操作,企业就可以把自己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转换为现在的现金流量。这就可以满足企业对现金的现时需求,进行投资扩大再生产或投资一个新项目或补足流动资金缺口维持正常生产。将应收账款证券化是国际上解决应收账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应收账款管理思路和管理手段的重要创新。应收账款证券化根据现金流的处理方式和证券偿付结构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过手型证券化和转付型证券化。过手型证券化可以以权益凭证和债券凭证两种形式向投资者融资;转付型证券化兼有权益凭证型和债权凭证型过手证券的特点,它与过手型证券化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根据投资者对风险、收益和期限等的不同偏好对基础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了重新安排和分配,使本金与利息的偿付机制发生了变化。根据产生现金流的证券化应收账款的不同种类,可以划分为信用卡应收账款证券化、贸易应收账款证券化、基础设施应收账款证券化、租赁应收款证券化等,其中在国际上比较普遍和成熟的是贸易应收账款证券化和基础设施应收账款证券化。
三、供应链中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运作模式
1.运作模式具体流程分析。供应链上,由于各个企业自身实力以及所处供应链上位置的不同,形成了供应链上1个或少数几个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使之成为整条供应链的核心“l”,而上下游的配套企业恰恰大多为依附其生存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秉持自身的雄厚实力且出于买方的强势地位,通过不平等的贸易条件将资金占用和贸易成本转嫁给其上游的中小型供应商企业,使中小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占用其有限的流动资金。于此同时,由于中小型企业信用水平普遍较低,难以从银行融资,更加剧了其资金链的紧张,从而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根据供应链上中小供应商企业应收账款特点,运用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其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基本流程是:根据银行提出的标准,N个中小企业把与核心企业相关的应收账款交付汇集到银行,银行提前把证券化收益垫付给中小企业,银行再把这些应收账款汇集成资产池之后再把这些应收账款转移给SPV;SPV再把这些应收账款进行组合,形成资产池,并聘请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进行信用增级和评级,然后组合后的应收账款做为支持,通过证券承销机构向投资者发行有价证券;投资者购买证券使SPV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向银行支付转移应收账款的款项;最后,用资产池中的现金流向投资者清偿本金和利息(如图1所示)。
应收账款证券化整个交易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
(1)构造证券化资产。中小企业按照银行制定的可证券化应收账款的标准,把与核心企业有关的应收账款交付汇聚到银行。由于发行的证券是以应收账款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的,那么制定应收账款选择标准应考虑应收账款特征、核心企业的盈利和偿还能力。可证券化的应收账款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期限合理,一般在半年之内的应收账款为好,且是与核心企业贸易过程产生的应收账款;现金流的产生必须有规律性而且可以预见;具有标准化、高质量的合同条款;对应收账款偿还情况有历史记录,可以预测未来违约损失发生的概率。
(2)创立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SPV。SPV做为发起人和投资人之间的中介机构,其目的主要是实现证券化应收账款与发起人破产隔离,即当发起人破产时应收账款不被计入到其破产清算财产中,保证投资者利益。另外,SPV还要委托信用增级机构对应收账款进行增级,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评级以及证券承销商来发售应收账款支持证券。
(3)信用增级(CreditEnhancement)。经过证券化的应收账款证券,其偿付仍然依赖于被证券化的应收账款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是否能顺利实现,这实际上是把风险从发起人转移到投资人,所以为了控制交易风险,必须通过信用增级的方式,来提高应收账款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使之符合投资者对证券信用级别的要求,改善发行条件,以便更大限度地吸引投资者。信用增级的方式有超额担保、现金储备账户、金融担保等等。
(4)信用评级拟发行证券经过信用增级之后,SPV还要邀请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进行发行评级。只有当其达到可投资级别后,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了提高证券信用的公信度,建议选择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评级公司,如标准普尔和穆迪公司。
(5)证券设计。证券设计是指进行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过程中确定证券发行的种类和方式。由SPV委托证券承销商进行具体的设计。由于应收账款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不仅包括以金融投资收益为主要目的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商业银行及散户投资者,还包含以获得产权、承担经营风险、获得产权收益的投资者。因此,在设计证券时需要考虑这两类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设计满足其需求的证券。证券设计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了解我国投资者的区域分布、投资意向,确定主要投资者群体,把握金融当局对这些主要投资者的投资限制政策,发现潜在的仓单证券化市场的力量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证券。
(6)证券发行。SPV选择一家或几家在国内具有较高声望、经济实力雄厚、富有经验、发行网络庞大的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负责仓单支持证券的发行。(7)现金流管理服务与清算。应收账款证券出售之后,SPV将委托专门的服务商进行应收账款款项的收集与管理,将收集到的款项汇至SPV指定的受托人的专用账户上,由受托人支付到期证券的本息。
2.中小企业联合模式的适用性分析。该模式适用于应收账款数额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其优势在于:首先,就我国中小企业而言,除了要面对一般融资渠道少、融资数额低、时间长等困难外,还要面对客户付款期延长、供应商付款期缩短的困境,这些直接导致了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但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技术使基础资产同企业相分离,减少企业信用过低或规模不大对融资渠道的影响,同时降低融资成本,联合证券化可以规模化资产池,提高中小企业证券化的可行性,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其次,这一模式还可以增强中小企业的再融资能力,由于证券化是一种表外融资技术,其将应收账款“移出”资产负债表,取而代之的是优质的现金,这将大大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提高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财务结构的改善,财务比率的优化,企业的再融资能力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化融资不仅不会降低其融资能力,还能对再融资有所帮助。该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同一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在整个资产池中所占比重不大,而且各个债务人也处于不同地区,但却处于同一行业。一旦行业整体经营环境出现不利变化,可能会导致整个产业链中企业经营业绩下滑,从而增加应收账款回收难度。根据恰当的证券组合可分散风险的基本原理,在组成应收账款资产池时,可通过对资产的审慎选择或将证券化对象扩展到其他行业的办法来降低此类风险。
四、应收账款证券化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效益分析
应收账款证券化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融资方式,主要体现在:
1.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应收账款证券化由原来关注于企业整体信用转而关注于应收账款信用,有效地规避了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少有效抵押担保而产生的融资弱势,为其拓展了融资渠道。其次,由于使用了破产隔离、信用增级技术降低了证券风险,使得证券化的融资成本比发行相同偿还期债券的成本还要低。
2.改善了资本结构,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能快速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变现,提高了应收账款周转率,使资金能更快地投入到再生产中,资本的使用更加有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篇4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管理是将物流和金融业务两者进行相互结合,同时为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的全过程提供一种服务.供应链物流和金融涉及了许多的不同单位、不同业务类型,它的服务运作模式相当的复杂,而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将供应链的和成性、合作性以及风险共同承担三者融合到了一起,从而为了良好的运行提供了很好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
关键词 :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53-02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慢慢发展着,然而在发展的脚步声中存在着一些困惑企业管理阶层的问题,比如研发的热销产品突然在库房中积压、单位内部资金出现冻结、银行贷款不及时等等.与此同时,物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扩大自己服务范围时,往往只重视物流服务里面的决策而忽视了金融在本行业的决策,也忽略了金融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只重视了生产东西在质量上的提高而忽视了金融业对融资产质量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制约到了各个生产型企业的良性发展,也在影响着国内各大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打击了物流行业的积极服务性.因此,为了能很好的讨论出加快物流行业物品更好的进行市场流通,提高企业内部资金的周转率,减少物流行业之间的费用,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的服务营运模式显得极其重要.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内的供应链物流金融发展的异常突飞猛进,瞬间成为物流行业和金融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新闻.
1 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创新的理念
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是指在物品流通的过程中整体运作的一个过程中,物流公司、货主方、金融单位等上下游通过一起合作完成有效的组织对资金和物流进行的一种协调,为物流单位需要资金提供一定的质押和监督管理、质押进行融资、核算、保险业等将金融业和物流的服务,其中包括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贷款、租售、抵押、保险、存储环境、单据管理、固定资产的评估等等.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强调的是将一种集成化和协同服务里的风险共同承担的一种供应链式的管理理念,将物流和金融业务两者进行相互结合,同时都为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的全过程提供一种服务.该系统通过面向资金流向、物流和信息流三者之间合作一起运作,提供物流和金融两者的服务,满足货物单位对全套流动资金的需要,提高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性,加快企业外部贸易资金的周转速度,避免减少企业内部出现资金挪作他用.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管理与管理制度与管理运作规章制度,包含面向资金流动的物流融资、物流核算、面向物流的资产抵押、固定资产评估,以及面向信息流的供应链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管理系统.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的管理系统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中西方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得整个资源得到优化的同时也带动了资金流动、物流和信息流动性的传播,提高了物流行业内部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加,有利于实现银行金融业服务发展的创新、各大物流行业公司内部物流服务进行创新以及企业内部运作模式的创新三者之间的协同化管理,从而实现三方互赢.
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脚步而出现的第三方物流单位并且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物流行业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致力于金融行业的业务,当时物流行业一年的贷款额度仅为3000万元,到20世界中期,物流行业的贷款额度上升为137亿元,平均年增长度达到200%-300%.一些研究物流行业专家指出,国内的研究方向主要针对于物流行业和金融业的论述、运作模式、融资通仓等方面.研究家首次提出物流企业和金融行业一起融通服务的概念与运作方法,有些研究家就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探讨出融通物流企业和金融行业的京城化协同服务模式,面对这些研究家的深刻研究和讨论,将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创新的管理理念是适应了21世纪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进行创新提供了新的保障、奠定了丰富的基础.
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是面向资金方面、物流和信息化之间三者的合作,在一定基础上提供金融行业的服务,满足与货主单位对全套流动资金的一种需要,从而提高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性,加快企业货和物品之间的周转,减少企业出现资金被挪作他用的现象出现.在这个服务中心,货主单位主要是指一些需要进行融资的各种各样的供给、生产和自销的单位,这些就是这个服务行业中资金链的需要方,金融机构则指的是能够进行对各种单位提供资金的机构,比如银行、担保公司以及抵押公司之类的,这些就是资金的提供方,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则是指提供本单位的一种抵押物即不动产或者是在仓库中物流服务的单据以及相关部门或者是拍卖单位对本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服务方式的中间部门.第三方物流公司既然是中间部门,那么该企业必须实习雄厚,再通过担保和抵押管理或者承诺收购等方式对货主单位出现的融资担保不顺利进行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单位的物流服务,为单位带来了新的货源,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同时也帮助了金融行业提供物流服务和资产之间的管理服务.这样,物流公司即带动了与货主单位之间建立的良好的互信互赢的合作伙伴,拥有了固定的仓储服务来源,又与金融行业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伙伴,给评估价值企业提供了和质押监督部门等中间服务,通过三方面的协同服务合作,增加了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的增值,也让三方企业达到了互赢.
2 在资金方面的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创新管理
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中与资金方面相关的业务,主要包括物流行业的抵押融资、物流双方结算、物流保险等.在这些方式的运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和金融行业为货主单位提供了资金的融资、核算以及保险等服务,三个单位进行共享集成的一种信息化服务,在应对资金方面的流动环节中,通过合作,实现自身效益以及整个供应链系统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在存货的抵押融资中进行协作管理是指企业在自己的经营范围里生产累计的库存商品提供抵押而取得金融行业的贷款支持.一般是由金融行业派出固定的、有一定资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间单位,根据该企业经营范围的需要对抵押的库存物品进行监督管理,从中协调该库存物品的市场流动性和资金融资的流畅性等等.存货抵押融资主要适用于能保证正常生产需求的的库存商品数量大,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流动性很大而且资金回收率极强的单位.存货抵押融资协同运作的过程是指货主单位用本单位所有的库存商品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办理抵押申请,物流企业主要负责对抵押物品进行质量是上的验收,市场价值评估记忆监督管理,根据这些调查向金融行业提供出该单位的贷款抵押证明文件,金融行业在收到文件和物流行业出具的货物市场价值评估报告后,按照规章制度对货主企业收取一定的抵押库存商品费用,该抵押物品具有资产的抵押特性,在抵押期间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正常销售.第三方物流作为货主企业贷款的中间方,必须确保货主单位账号的正确性,以便金融行业资金的安全性和到账时间.货主单位利用货物的销售所得款对金融行业进行还款,物流企业在此承担相应担保人责任,如果货主单位无法偿还贷款或者无力偿还,第三方物流企业则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在整个供应链库存商品抵押过程中,货主单位即获得了金融行业对其的融资,提高了本单位的资金的流动性,减少和避免出现单位内部资金的不合理占用,物流企业也带来了许多增值服务,提高了本行业的利润,金融行业在放款融资中获取了一定的利率,实现了供应链里共同赢利的理念.
3 面对物流行业供应链金融协同化的创新管理
面对物流行业供应链金融协同化的创新管理中,物流业在抵押物的选择和验收上对货物进行监督管理,必须遵守规章管理制度.为了避免风险,物流行业在对抵押物的种类上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限制,要选择出市场适用范围广、市场需求量大、存储环境简单、变现能力大、不容易变质、规格准确明了、方便计量的物品,例如黑金属、米面油、布匹、棉花等.物流企业在收到抵押货物时必须派专门人员对该物品进行严格的验收,面对合格没有异议的抵押物,物流企业和货主单位共同协商出抵押物的价值评估报告发案以及费用等等.之后开设专门的仓库进行对抵押物的保管,货主对该仓库进行背书交给金融行业并提出贷款申请、金融行业申请成功后,签署一份贷款合同与仓库合同,按照抵押物品的价值做出一定的比例放款给货主单位在本金融行业所开设的监督管理账号.
物流企业和金融行业签订了一份不可撤销的合作执行抵押保证书后,对抵押的货物的保管附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如果货物在抵押的过程中出现丢失或者损坏都有物流企业进行赔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物流企业接受了金融行业的委托,对货主单位抵押物在抵押期间进行供应链全程的一种严格监督管理和控制,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对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变动情况进行一定的掌握,并且在抵押物变卖时寻找客户源,进行代收货款和运输货物的服务等.
在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创新管理中,货主单位、物流企业和金融行业三者之间应该积极有效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从而才能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供应链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发展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创新管理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三者的相互合作下,搭建一个舍用于三者的互联网体系,该体系包括抵押物实时动态查询、抵押物的库存数量报表、物流配送范围汇总、仓库单据的处理、物流行业服务费用的结算等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功能.在这个互联网系统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处于该系统的中心位置,为金融行业和货主单位提供更全面方便的物流服务和的信息传达,达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该系统里面强大的数据库,为三方合作企业单位都提供了数据上的帮助,让各单位在有效的时间里实现双方互赢的合作方式.
4 结束语
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创新管理的形成,是从供应链的集成化和协同化与风险共同承担的管理理念出发,为资金需要的货主单位、物流企业、金融行业等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和物流扩展服务.通过这三方面的合作,金融行业可以吸收资金,提高授信规模和范围,物流企业增加业务量,扩大物流规模和服务,货主单位通过融资解决了单位资金链短缺而出现的一系列状况,提高规模扩大经营,增强单位实力,创造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实现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协同创新管理的合作与管理,带动三方互惠互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闵嘉宁.加速物流金融业务过程的信息共享协同服务[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学科版),2013(1).
(2)彭白颖.基于供应链优化的物流金融与物流业协同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
(3)何卫萍.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段晓鹏.基于供应链优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模式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篇5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篇6
1.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及产生原因分析
1.1我国供应链融资的产生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这之后,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2]
1.2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原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呈现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差、变现能力弱等特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其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人的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只有2.3%来自于银行贷款。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实践表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深度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帮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商业银行更好的融资支持,同时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2.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全球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主旋律,但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却逆势而上,发展迅速。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深圳发展银行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2009年该系统正式投产。2010年9月9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推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正式突破1000家用户,并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可以说,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环节:采购、经营及销售主要有三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1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收益。[3]
2.2经营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信贷款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物流、金融、仓储三种产业进行结合,有效的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合、互动与综合管理,降低了在动产质押中所蕴涵的风险。
2.3销售环节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商业银行损失的责任。3.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1操作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又要对授信企业进行甄选和协调。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具有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的特点。这些复杂的业务环节都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产品特点及经营规模等要素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此项业务会加大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3.2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3整体风险供应链融资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其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情况,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所以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型业务,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有效地约束此金融创新产品。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多种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需完善,以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全面监管的目的。
4.中国供应链融资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应稳健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所以应该稳健的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盲目扩大运营范围,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篇7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贷款难;农产品供应链
Abstract:In recent years,supply chain finance has became an new kind of finance service and became a new growth point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func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easant’s loan, and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fin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supply chain finance,the problem of loan,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4-0060-03
据统计,我国金融机构存款的20%来自农村,但是农业贷款只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4%;在超过2万亿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同时,广大农民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当前农民贷款难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调整结构缺资金、农民搞特色经营缺资金、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缺资金等现象相当普遍。
一、农民贷款难原因分析
(一)从金融机构角度看
商业银行无法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金融服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贷款风险大。我国广大农村点多、面广、战线长,农户贷款额度小、分散,而且农业贷款受自然、农产品市场等诸多不可测因素影响,贷款成本相对于城市“大客户”要高得多。第二,贷款利润低。支农贷款收益低。相对于分散、小额的放贷收益,发展“大客户”要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随着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许多银行宁愿将资金投向非农产业,而不愿投向农业和农村,致使出现了农村信贷资金严重外流的现象。有人将金融机构设在农村基层的分支机构比作“抽血机”,意思是金融机构在农村“只收储不放款”,将农村宝贵的发展资金抽走。由此可见,农村本身并不缺资金,关键是在现行金融机制下,资金难以为农民所用。
(二)从农民角度看
农民拥有土地,在自家宅基地上建有房产,但却不能用来抵押。农民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而缺乏获取抵押贷款的能力。可以说,无抵押和担保是金融机构不予放贷的主要原因。另外,从银行贷款,要办理抵押,不仅环节多、手续繁,而且费用大,需要去公证部门公证,登记费、鉴证费、评估费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相加,增加了农民从商业银行贷款的成本,因此,许多农民放弃了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而转向各种民间借贷。
二、供应链金融及其对解决农民贷款问题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延伸到上下游成员企业,这是风险管理技术的一大创新。通过供应链金融,银行不仅和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还和整个供应链打交道,掌握的信息比较完整、及时,银行信贷风险也少得多。在供应链金融这种服务及风险管理模式下,由于银行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即便单个企业达不到银行的某些风险控制标准,但只要这个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就可以对这笔业务进行授信,并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
供应链金融可以为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农民融资难的核心问题是由于抵质押担保不足、信用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而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银行可跳出仅对借款人自身信用状况评估的视角,通过深化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结合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基于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订单、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产,对其提供配套融资。与小额贷款相比,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依托,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有利于明确信贷资金的用途,提高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可行性分析
(一)需求分析
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来,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逐渐形成。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带动了小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它们通过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签订生产和销售合同,获得了进入大市场的渠道,扩大了生产规模,对资金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然而,在融资渠道方面,企业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与农户的金融创新产品开发不足。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融资方面,金融机构应该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量身定做”各项金融创新业务,其中最关键的是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发针对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
(二)供给分析
在中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由深圳发展银行最先推出。2005年,深发展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企业――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应链融资活动的序幕。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各银行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加以应用,国内许多银行都已陆续提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如光大银行针对小企业提出产业链担保产品,在汽车、钢铁等行业做得有声有色;中国工商银行则推出了“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国银行推出融易达和融信达组合融资方案,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不仅包括各商业银行,还可由农村信用社以及正日益兴起的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中国原有农村金融机构以服务农户为宗旨,但却由于缺乏合适的贷款担保品为贷款提供安全保障而形成惜贷。如果供应链金融运作机制可以保障其信贷安全,供应链金融业务将成为服务于农民的新金融产品,并为金融机构创造新的利润源泉。另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信息,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安排是:从2009年-2011年,全国35个省(区、市,除外)和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主要分布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以及国家、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小企业活跃县域。这些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急需开发针对“三农”领域的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成为其产品创新的新思路。
(三)效益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以乳制品行业为例,在供应链的上游,奶牛大部分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现代化程度低,许多农民由于资金短缺无法扩大养殖规模而获得规模收益。另外在一些种养殖投入较大的特色农产品领域,如:肉牛、特色水果、蔬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如果上述农户能通过供应链金融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必然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再从银行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风险,扩大业务范围,培育更多优质客户。目前,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银行只关注大企业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为银行服务中小客户提供了可能。而且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大量的小客户所积聚的市场分额是重要的利润源泉。我国在“三农”领域有巨大的资金需求,然而商业银行的贷款比重却非常小,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引入,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挖掘和培育一批优质客户,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比如,渣打银行是目前外资银行中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布局最为完备的一家。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其开展的“农产品业务”,就是“供应链融资”的一个表现形式。渣打银行和溢达集团于2007年在新疆共同推出了小额农贷试点项目。溢达集团本身就是渣打的企业银行客户,供应链融资不仅为渣打维护了优质客户,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控制了风险。再如,深圳发展银行探索的“1+N”供应链金融模式,仅2005年就产生了2500亿元的授信发生额,不良率只有0.57%。
另外,在目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初期,凭借国家各种优惠政策,可以确保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
四、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从整个供应链认识风险、把握市场经营情况,从而对企业的评价更为科学,利用这种机制重新评估农民贷款,从而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针对农产品供应链的金融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仅能对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还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中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有利于拓宽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领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与风险[J].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篇8
性供应链金融平台等,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 供应链;供应链金融;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100—03
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概念
(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
供应链金融伴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而产生,作为企业优化管理方式的供应链管理在谋求企业内部整合,控制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后,逐步将目光放在企业上下游采购和销售等与外部的联系上,企业经营伴随着物品、资金的流动,企业之间必然发生存货、赊销、预付款、订单等贸易行为,在金融机构的推动下,供应链成员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融资问题的解决,以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从1998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已很少,而商业银行信贷又以担保和抵押信贷为主,能否提供有效的物品抵押担保是企业得到信贷融资的关键。同时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配给使得只有个别企业能够得到信贷支持。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解决抵押、担保的问题上,利用供应链中的结构性资产,实现企业信贷融资的金融创新。
国内最早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20世纪初上海银行开展的存货质押业务。改革开放后,相关业务逐步恢复,而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对产业集群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作为供应链金融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先者的平安银行首先于21世纪初开展了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研究,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带,选择能源产业链作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探索的突破口,为其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解决了集群企业融资问题,发展自身业务,进而把发展能源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经验扩展到汽车、钢材、有色金属、粮食等产业领域。后来为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践和风险控制,逐步侧重对单一供应链上企业融资需求的分析,形成了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兴的融资方式,其理论及模式还处在不断完善中,如胡跃飞(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更加广泛的阐释。徐学峰(2010)认为供应链金融应当界定为整个供应链范畴之内,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融资方案。
首先,虽然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都由商业银行的实践推进完成,商业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在供应链金融主体中占据主要席位,但也应看到供应链金融主体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一些财务、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物流公司等机构正逐步进入其中,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当界定为金融机构;其次,供应链金融的外延不应太大,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基于对贸易融资的探索,所以在概念的界定上应当体现出两者的不同。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通过对特定供应链进行分析,对这个链条上的相关节点企业提供系统性金融与资金服务的活动。
二、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
产业集群是一个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早在1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随着对集群现象研究的深入,产业集群的概念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领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国内外有很多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本文借鉴王缉慈(2001)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即同处在一个产业领域,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由于具有共生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群体。这些公司的相互联系和关联主要体现在供应链上产生的贸易关系。
(一)产业集群的特点
1鼻域性
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它是基于一定目的的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起,形成一定企业区域或地理上的集聚现象。形成这种集聚的原因包括成本最小、劳动力充裕、资本、信息服务等经济因素和一些社会因素。许多企业集聚在一起,构成了各条供应链企业,可以实现劳动力和信息的便利流动,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革新创造了条件,同时产业集群中还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地缘能够维持企业间的贸易稳定。产业集群也被称 为块状经济区,正是源于其区域特征。 2蓖络性 产业集群内部各经济体基于不同分工形成了特定的角色,处于生产经营的不同供应链上,各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使了供应链之间的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构成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联系的空间网状结构。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企业间的供应链与单一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具有相似性
,在集群发展过程中,集群内部的资金、贸易和信息技术的交互,形成网络化的供应链,有利地推动了整个集群的发展。
3惫采性
产业集群中企业不仅具有地理上的联系,同时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联系。集群中的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延伸发展而来,集群内企业目标一致,形成了稳固的经济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区的经济实力。集群中的企业一般具有同一产业类别,即所属行业具有一致或相近性。他们共同组织在一起与群外企业产生联系,正是基于内部企业的频繁贸易和非正式的联系使得集群能够生存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集群的联系
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中小企业形成各供应链,供应链企业间必然产生贸易、资金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产业集群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实际上,由于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供应链金融的实施环境较为契合,使两者联系紧密。
(一)产业集群是供应链金融的客观环境
产业集群内的众多企业形成地理上的供应链网状结构,为开展供应链金融创造了良好环境。开展供应链金融首先需要供应链节点企业,至少两家企业存在供应链支持关系方能实现供应链金融,产业集群内众多行业关联企业形成供应链网状结构,集群中劳动转换成本较低、物料与人员的转移成本较低,彼此存在的产品贸易联系和资金往来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的区域特征代表了区域的经济实力,促进产业集群 升级和壮大,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经济区域性发展趋势较强,基本上每个省份都具有一定数目的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后,会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品牌优势,能够对资金构成一定的吸引,如长沙市重型机械集群,不仅得到了本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由于其规模、市场占有和技术实力,同样在国家政策中得到了一些支持,其本身所形成的客户群体使其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对整个集群内部的所有企业都有积极影响。同时基于供应链形成的产业集群更加稳固,生命力更强。 (二)供应链金融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促进作用
供应链金融针对企业的供[ ]应链结构性资产进行金融设计,供应链金融通过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节约成本,盘活资金,巩固供应链关系,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内部是同行业企业或相关企业的集聚,能够获得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势必会在供应链管理上做得更好,成本更低,库存更小,流动资金更充裕,这些都会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资本支持,同时也需要短期的周转资金。一般认为,供应链金融提供短期的金融服务,但是其周转快、反复信贷的特点,实质上相当于解决长期性资金问题,稳定的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集群企业的资金稳定。同时,供应链金融能够加强客户间的联系,有助于维系企业客户关系。产业集群实质表现为供应链的集聚,供应链金融一般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而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居多,成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客户群体,同时核心企业也有助于进一步节约财务资金。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供应链金融的跨区域特征对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多渠道资金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
目前主要是银行信贷在参与供应链金融,选择性的业务开展与配给性信贷的存在,使得其对供应链及企业的选择较为苛刻,并不能完全涉及一些企业集群。伴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可以多鼓励保险、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资本参与其中,增加供应链金融的竞争性和资金支持量,完善产业集群的融资环境,从而从供应链金融上升到产业融资,促进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供应链金融主体即资金的提供者更加丰富,有助于供应链金融实践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的健康成长。
(二)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及区域政策
金融行业趋向混业经营模式,但商业银行的职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并未完全体现出这种趋势,传统的经营模式已有碍金融创新的开展。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产业事业部或供应链金融公司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与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公司共同开展业务,这样可以解决在质押物监管中出现的监管职责问题。从发展历程来看, 第三方中介的介入就是为了解决由于制度不完善对发展供应链金融产生阻碍的问题。实际上一些担保公司、物流公司参与了仓储质押融资,有些担保机构的业务开展都是隐蔽进行的,目的在于规避制度性约束。 虽然2007年《物权法》的出善了部分规定,如质押权的登记制度,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但是质押仅是登记
,有的地方并不接受机构的查询,个别事物在相关法律中并不能找到明确解释,缺乏操作便利性。同时没有一定的市场便于质押物的交易和变现。在供应链金融中充当抵押品的资产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变现将有助于控制企业违约风险。有利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法律制度仍有待完善,同时,我国的产业集群大部分都是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三)构建系统性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由于产业集群中多条供应链构成网状结构,本身就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所以为其提供供应链金融需要一个系统性安排,如统一的信贷征询系统、抵押品交易市场中心、第三方电子服务平台等。电子商务化和系统化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统一的信贷征询系统能够集中企业的真实信息,便于金融机构的授信决策。同时构建统一的交易和集群内服务平台能够降低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同时平台的可视性和精确性可以进一步减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风险。供应链金融由于供应链的延展性,使得产生集群系统内外之间的融资联系增多,随着全球贸易化的发展,封闭性的集群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需要加强集群系统金融的服务功能和内外衔接才能更好地实现集群发展。可通过探索产业集群系统内部供应链金融模式和集群间跨系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来提高供应链金融技术。目前一些地区由政府出面联合一些公司构建集群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如长沙市线上融资交易平台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和网上交易系统,促进金融资源的集聚,服务于集群中各条产业链,满足集群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积极探索产业集群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
产业集群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仍然是重要方面,例如供应链金融存货支持融资中,存货面临仓储、监管和估价等问题,如何提供安全、便利的存货保管,是控制融资风险的重要方面,目前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担保机构提供仓储服务。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措施征信调查包括对特定交易资产、交易对象、企业基本信息的调查等,并作出信用级别的评定,以决定授信与否及额度大小。一个产业集群里会包含几条主要供应链,体现此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企业授信调查内容包含对核心供应链的整体评价,从而决定对供应链上企业的授信与额度。针对一系列同类型企业进行统一资信和跟踪信用调查,同一集群中企业不同的资产类型、资本结构和经营状况具有可比性,可以把风险控制在系统风险范围内,同时可以节约成本和风险控制成本。构建集群内统一的信贷调查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长期授信行为,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交易实质,并对后期跟踪信用评价起到辅助作用,同时降低了授信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宝鸡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倍怨靥炀济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支持的思考[J]蔽鞑拷鹑冢2011(10): 33—34
[2]宋洪林惫α唇鹑谟氩业集群发展的关系研究[J]被北金融,2012(1): 22—24
[3]张浩被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倍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54—58
篇9
中国甚至提出了打造全球供应链“第一梯队”的宏伟目标,利好政策更是接踵而至,这其中金融则成了主要抓手,也是中国当下发展供应链,再造国际贸易中心优势,推动中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中坚力量。
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
对于发达国家供应链,金融既是产业链发展最强动能,也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最好通路。美国供应链在工业领域起步就注重背后金融力量的推动,目前供应链金融已从银行主导逐渐发展到产业核心企业主导阶段,而参照美国经验,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未来空间,无论是在产业链改革的需求,还是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方面都将远大于美国。
国内供给则改革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切与金融压抑、金融短板突出的博弈进程中,供应链金融无疑拥有着广阔的前景,潜力巨大,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企业融资方面,更重要的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产生协同发展效应,增强产业的整体实力,这既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一脉相承,也是供应链发展到成熟形态后的自然衍生产物。
毋庸置疑,未来产业供应链发展必须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多流合一,而供应链金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资金、资源优势,解决了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资金流”问题,增强了企业发展核心动能。其次,这种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服务模式,重塑了市场经济血脉和神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以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高效协同生态。
以产业链管理服务、现代金融创新为依托,打造出具有现代化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
供应链金融的兴起在于其能快速、有效的解决传统供应链中的产融分离以及融资问题。在传统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经销商,经常面临资金周转难、贷款难等问题,这极大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能力。而作为产业链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市场、品牌、资源、资金优势明显,为产业链中小游企业提供亟需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共同做大产业链市场蛋糕。
巨头齐聚供应链金融
去年以来,巨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力日渐明显。
前不久,阿里“码商成长计划”,全面赋能个体工商户极小微群体,其中供应链金融服务(赊购贷款、循环信用贷等)是重中之重。
腾讯旗下微众银行着力打造基于税务数据和社交数据的小微信贷产品“微业贷”,试图将其培育成继“微粒贷”之后下一个现象级爆款互金产品。
建设银行全面践行“双小”普惠金融战略,建成了能适应小微金融场景的“小微快贷”产品体系,因此董事长田国立的最近表态才能如此高调:“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不是靠良好的愿望,而是要靠能力。”
此外,弘翼财富也在不断深耕自身生态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研究出一套独特的风控体系,为企业打造快速便捷的融资服务。由此可见,精确瞄准解决小微企业金融痛点和难点几乎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共同主题和共通战略。
风控科技化
当前中国供应链金融已经全面进入智慧供应链金融新时代,其标志就是金融科技对于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全面赋能。
当前最重要的金融科技包括五项:ABCD+I,即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Computing云计算、Big-Data 大数据、IOT物联网。其赋能要点如下:
一是云计算是基础。云计算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各种市场主体的数据化运营成本,方便云端平台收集聚合数据,这是大数据技术的前提。
二是大数据技术是关键。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审核核心企业的资质和评估还款能力,从而提高放款融资的速度并达到供应链体系内的风险平衡。
三是物联网技术是数据源的有益补充。例如,通过传感、导航、定位等技术方式,在仓储和货运环节来控制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通过物联网平台,打通资金融通、资源需求,实现现代物流与现在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形成信息共享。
四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可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层分析,并加载传感器等物联网进一步丰富动态数据湖,定期自动更新客户画像,主动给优质客户提升授信额度。
五是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嵌入。供应链金融需要多方合作,数据也来源于多方面,可以利用区块链来搭建场景。利用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存储、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身份安全等特征,创造信任环境。
篇10
5月12日,由旺财谷与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管理行业峰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今年科博会系列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互联网+”备受热捧,峰会受到金融、实业、科研等众多行业专家和从业者高度关注。
核心企业还是小微企业?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有的平台企业基于核心企业开展业务,有的平台则将目标群体定位于中小企业。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供应链金融具有需求低、收益低、安全性高的热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与银行、传统金融机构争食的局面;而围绕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虽然需求大、收益高,但伴随而来的是高风险。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
全民财富合伙人文世韬认为,供应链金融应以核心企业为基础。他说:“供应链金融通常是通过小的资金撬动大的应收账款、货物,其前提是认为买卖是安全的,或者供应链是可控的。但是真正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大型企业、核心企业的条件和配合程度并不尽如人意,导致其账款难以收回。这时,作为中间企业,不光能起到资金撮合的作用,还可以在物流撮合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有一定市场前景的。”
而1号链互联网供应链兼容风控平台创始人高胜涛则认为,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的供应链金融,对产业介入性不强,这类业务更适合金融机构开展,而不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此,他提醒第三方金融企业及供应链平台:“要另辟蹊径,否则掉到银行的坑里,可能以后就没你什么事了。”
未来会怎样,现在怎么做?
经历了爆发式发展和问题平台的不断曝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当前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稳步发展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而服务于实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对这一点的认识则更加深刻。很多企业不但意识到当前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情况有正确认识,而且还要更多地从长远的角度,通过对行业未来发展情况的理性判断,来规划当前企业的发展之路。
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董事长徐朝军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规模非常大,而且都有明确还款来源,安全性很高,是金融行业里最优秀的业务之一。“应该站在更高角度、更长远的时间,来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发展模式、实现路径。”徐朝军说。
旺财谷创始人曾克庆表示:“别人发展很快,我们很淡定。3年过后,今天喧嚣的这些人,95%可能都不存在了,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还在。整个互联网金融现在才刚刚起步,将来会涌现很多万亿元级别的公司。这是一场很长的马拉松,当前充其量是马拉松的前100米。”而对于用户思维,曾克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很多同行都在做刀尖上舞者,认为一切以拥有尽可能多的用户数量,以如何方便用户为核心即为用户思维。而我认为,以用户安全为先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单纯实现让用户一次性、很简单地就把钱划走,这样的体验非常快捷,但这不是我们的选择。”
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则将互联网金融自下而上分为4个层级:第一底层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货币体系,以比特币为代表;第二层为债权创新,以P2B、供应链金融为代表,它的本质是债权的产生、判别和转嫁、转售等;第三层是股权融资创新,以众筹平台为代表;第四层是股权融资创新,以雪球为代表平台通过提供跟踪交易、在线投资组合等进行的股权配资、社会化投资,都是股权融资方面的创新。
对于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麦刚认为:“P2P行业供应链千差万别、百花齐放,有一些模型或趋势可供参考,但是各行各业的真正业态、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博弈关系等都是千差万别。而众多业态中,容易产生大机会的是那些两头比较分散的业态,生鲜行业是非常典型的场景。某些大宗商品也存在这样的机会,但它的供应链平台模式与生鲜行业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