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09 11:4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路食品安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铁路食品安全管理

篇1

1 充分认清新时期铁路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铁道部党组和领导对做好铁路食品安全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2010年9月29日,在铁道部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上,彭副部长强调:食品安全与行车、人身安全同等重要,铁路运输和经营管理部门要做到“三同时”,要将食品安全工作与运输经营工作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考核。10月27日,彭副部长在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暨职工健康休养工作座谈会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铁路食品安全工作,把确保食品安全作为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牢固树立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全面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切实保证铁路食品安全。

2 依法管理是确保铁路食品安全的根本要求

依法管理是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食品安全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此法集中凸显“安全”二字,更加凸显食品安全法的终极目标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考虑到铁路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面广、跨区域、流动性强的特点,2010年9月3日,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铁道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共同制定实施《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对铁路运营食品实行统一综合监督制度,并由铁路部门承担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这是一个关于铁路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规范性文件,是一个符合铁路自身特点,有利于铁路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文件。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制环境更加完善,而且对铁路部门切实履行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改变监督模式,推行卫生监督机构绩效考核

呼和浩特铁局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为契机,制定了《呼和浩特铁路局卫生安全绩效考评管理实施细则》。这是在全国铁路系统唯一开展卫生安全绩效考核的铁路局。推行绩效考核工作,是转变卫生监督管理与考核模式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可以明确查找出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卫生监督机构的管理,强化各单位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卫生监督绩效考核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明确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3.1.1 全局各单位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各单位党政正职是本单位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分管卫生工作的副职及单位下属食品经营场所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各单位的上级业务主管处室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督办责任人。实行分级管理,依法履行职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工作到位。

3.1.2 呼和浩特卫生监督所作为执行机构,履行对全局各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职责。按照“管帮促查、以帮为主”的原则,加强日常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注重现场指导,控制关键环节,提升安全水平,保证食品安全。

3.2 明确食品安全绩效考评范围。

明确食品安全绩效考评范围,使得食品安全真正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人员,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3.2.1 卫生专职监督干部。劳卫处卫生监督所全体卫生监督员作为食品安全专职监督干部,卫生监督人员既是卫生执法人员也是路局专职监察人员,赋予着双重身份进行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3.2.2 卫生专业管理干部。局属运输站段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科室、车间、经营网点卫生管理干部作为食品安全专业管理干部。

3.2.3 卫生综合保障和联责考核干部。局属运输站段各单位上级业务处室为卫生综合保障和联责考核干部。

3.3.4 职工考评范围。局属运输站段下属的餐饮加工基地、餐车、食堂、伙食团、等食品经营网点的正式在职职工。

3.3 确定食品安全检查量化指标考核

3.3.1 卫生监督检查量化指标考核。按照卫生监督人员职责不同来确定量化考核指标。卫生监督员每月有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监督检查。每月对餐营单位关键时段、关键部位、重点场所进行重点检查不少于15次,每月检查发现甲、乙、丙类卫生问题(卫生问题是按照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程度分为四类:即甲Ⅰ、甲Ⅱ、乙类和丙类)不少于8个,卫生监督员和卫生管理干部未按规定完成月度卫生安全问题量化指标,按未完成问题同等分值记负积分;连续未按规定完成量化任务,加倍记负积分,直至扣完当月基础分100分。

卫生监督检查量化指标考核实行逐级认定,卫生监督所所长的卫生安全检查量化指标完成情况由劳卫处主管处领导考核认定,副所长由所长考核认定,科室主任、分所长由分管副所长考核认定,卫生监督员由本科室或分所负责人考核认定。

3.3.2 业务素质考核。

卫生监督员统一参加路局组织的考试。考试成绩达不到80分为不达标,记负积分50分。

3.3.3 卫生监督检查干部作风考核。

卫生监督所法制稽查科要开展针对卫生监督员遵守卫生检查规章制度、规范检查行为等方面的专项稽查工作,发现不规范的检查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并对当事人进行考核。在帮助受监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守法意识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卫生监督队伍形象。

3.3.4 卫生安全过程控制考核。

对上板的卫生甲、乙、丙类问题逾期销号,显示红色警告牌,按照问题等级分别考核责任部门直接责任干部负积分;逾期两日后仍未整改销号的,按照问题等级分别考核责任部门党政正职负积分。显示黄色警示牌,按照问题等级分别考核督办部门直接责任干部负积分;逾期两日后仍未整改销号,变为红色警告牌,按照问题等级分别考核督办部门直接责任干部负积分,考核督办部门党政正职负积分。

3.3.5 正向激励考核。

对在卫生安全监督检查中认真履职,积极主动深入现场,检查解决问题质量较高的卫生监督员、卫生管理干部给予正向激励。每发现一个甲Ⅰ类卫生安全问题,给检查者记正积分100分;每发现一个甲Ⅱ类卫生安全问题,给检查者记正积分50分。

3.4 督促整改制度,形成闭环管理。

为加强对卫生监督检查结果的整改落实,督促卫生问题的解决,建立以下制度。

3.4.1 第一责任人签字确认制度。

对卫生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属于甲Ⅰ、甲Ⅱ类问题的、同一个问题连续反复发生的、未按照卫生监督意见书的要求进行整改的、无正当理由拒绝在现场卫生检查记录上签字的,卫生监督检查人员制作现场卫生检查记录后,由责任单位的行政正职签字、单位加盖公章后返回卫生监督所。

3.4.2 卫生监督问题整改通知书、卫生监督纠偏指令书制度。

对于卫生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属于甲Ⅱ类卫生问题的、同一个问题连续反复发生的、未按照卫生监督意见书的要求进行整改的、无正当理由拒绝在现场卫生检查记录上签字的,由卫生监督所签发卫生监督问题整改通知书。

篇2

1.1旅客餐车食品安全与运输安全同等重要,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原料采购、地面加工配送、运行途中加工制作、现场销售等环节中均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点,呈现加工流动性、供餐多样化、旅客需求复杂化特点,餐厅即时供餐服务与车厢快餐盒饭售卖同时进行,需求量大,单纯控制最终产品质量难度极大。1.2铁路客运站多线长、旅客流量大、车流密度高、流向复杂,餐车食品不仅环节众多、数量庞大,且随着高铁、动车、一站直达等运输产品的大幅度增加,新增食品安全风险与既有隐患叠加,致使餐车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难度日益增大。1.3餐车食品具有采购环节多、加工速度快、同餐批量大、供应范围广、风险控制难、后厨空间狭小、加工场所与经营量显著不匹配等特点[2],快餐化生产特征明显,而围绕餐车食品进行生产经营的餐料配送基地、配餐中心、中途补料点等又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供应链条,各类食品安全风险同时存在,成为餐车食品安全事故的巨大潜在隐患。1.4各级铁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的事后监督、现场检查等粗放式监督模式难以对餐车食品实施预防性、全程性、精准性监管。1.5食品安全责任单位建立的以经验管理为核心的自身管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餐车食品快速发展的趋势,引进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机制不足,更是难以承担食品安全压力。1.6铁路餐车食品安全风险巨大,潜在隐患众多,目前却又未系统实施一套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质量控制体系来应对、防范。

2旅客餐车实施HACCP的必要性

2.1在HACCP管理体系原则指导下,将餐车食品安全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监督和检测,由此有效提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我管理能力,健全企业食品安全自控体系,确保广大旅客旅行途中的供餐安全可控。

2.2HACCP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1]。餐车食品安全的过程控制与HACCP体系运行方式极为接近。

2.3实施HACCP体系,将充分发挥事前、事中控制的功能,通过质控,提前消除污染环节,阻断传播途径,减少和避免食品污染风险。2.4HACCP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安全控制系统,是使餐车食品从投料开始至成品保证质量安全的体系,如果使用了HACCP的管理系统最突出的优点是使食品生产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即检验是否有不合格产品转化为控制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危害即预防不合格产品[1],此体系的有效运行将极大限度从源头上控制餐车食品质量。

3HACCP体系在旅客餐车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建立科学有效、规范精准的GMP和SSOP是实施HACCP的前提条件《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

(CAC)要求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为实施HACCP的必备程序[1]。GMP是强制性的通用卫生规章,是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必须遵循的一般性准则[3]。餐车作为特殊的食品企业,必须在《食品安全法》、《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铁路餐饮服务和食品流通许可管理办法》等规定的条件下,按照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在经营环境、设施设备、制度管理和经营过程等方面达到GMP要求,确保在符合或者高于GMP条件下从事食品加工、供应。SSOP是在加工期间对环境或人员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监控,及时纠正那些不合格的条件和操作,以此实现加工过程安全卫生,控制和消除潜在的安全危害。SSOP注重的是环境和人员等一般性公共卫生因素对食品造成污染的对策措施。建立和实施SSOP,就是要保证接触食品的水和冰、与食品有接触的物品、食品器具等包装材料、操作人员个人卫生、外来杂质污染、有毒化学物质、病媒生物等不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4],从而减少确立关键控制点(CriticalControlPoints,以下简称(CCPs)时一般性因素的干扰。

3.2对餐车生产经营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

根据CAC推荐的HACCP体系程序,对餐车质控人员进行培训,制定研究步骤,按照新修订颁布的《铁路站车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监督检查判定规则》[5]之餐车部分,进行系统的对标检查,全面了解旅客餐车原料采购、地面加工配送、运行途中贮存制作、现场销售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指导餐车主管单位运用HACCP原理,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危害分析(HazardAnalysis),评估、确定食品原料采购验收、加工经营过程交叉污染、食品运输装卸贮存、快餐分装销售、餐饮具熟容器清洗消毒、设施设备质量、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为餐车食品安全管理中的8个CCPs。

3.3围绕CCPs展开HACCP的运作方式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制定合理的HACCP计划,形成完善的HACCP体系

3.3.1把握关键点,实现规范化,健全自控体系强化单位领导第一责任人意识,督促餐车良好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类食品安全标准、规范,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岗位责任制,执行食品安全检查计划[3],细化检查项目及考核标准,并做好检查记录。严格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制度,编制、使用《铁路食品安全管理手册》(餐车版),主要内容包括:食品经营单位基本情况、管理制度、布局流程、关键点控制、操作图例、动态管理等,系统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化,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健全企业食品安全自控体系,引导企业建立以预防食物中毒为核心的,以HACCP为支撑的安全管理体系。

3.3.2坚持高标准,检查常态化强化过程控制餐车采购餐料及食品相关产品要严格审查供货商资质,统一采购、配送,提供供货清单,出具索证索票资料并登记,沿途补料点具有合法有效资质证明文件,并经监督和主管部门审核、备案,杜绝私自上料行为。餐车使用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标准化菜谱(包括菜品名称、配料、净含量及图片等),加工的饭菜符合应有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强化对豆制品、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全面推行净菜上车要求,鼓励、指导地面基地加大半成品、成品供应餐车,减少餐车加工制作环节。严格执行半成品预制计划,设立固定集中开餐时间,熟食品加工应根据旅客点餐需要,即时加工,即时食用,熟制加工食品中心温度不低于70℃,成品重复加热不超过1次。根据旅客数量确定盒饭加工数量,加工宜少量多次,快餐盒饭常温销售、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在餐盒外表面粘贴食品标签,标明食品名称、加工日期及时间(具体到时、分)、保质期、加工单位(人)等。

3.3.3提升设施设备质量,运行维护良好,硬件保障有力餐车后厨按功能分区域进行操作,各区域之间有标志线或指示标识明确区分,防止加工后的成品与半成品、原料交叉污染。制订物品定位图,明确后厨物品存放位置,定位摆放。各类食品容器、工具、冷藏冷冻设施有明显用途标识并严格区分使用,不得混放混用。餐饮具熟容器清洗消毒设施设备保持功能完整,能正常使用,并有专人负责。运送食品及原料的车辆专用、保持清洁,有必要的冷藏(冻)设施,装卸过程中避免污染。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箱、袋等安全、无害。需要低温保存的食品在相应的贮存条件下存放。严格落实食品经营过程中防止交叉污染的各项措施,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加工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操作时严格执行个人卫生防护。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做到冰箱、冰柜温度控制符合要求,食品容器洗消设备符合消毒操作规程。

3.3.4动态监控,纠正偏差,保持HACCP体系正常运行餐车主管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坚持定期与动态相结合,对餐车推行HACCP体系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复核,利用各种管理手段和技术标准验证计划,加大对餐车食品的抽检力度,增加餐饮具现场快速检测的频次和数量,现场对照《旅客餐车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表》逐项审核执行情况,观察各工序的操作规程是否符合HACCP体系计划所采用的规则,检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个人卫生、资料管理与体系的一致性,现场考核从业人员对HACCP体系的认知度和执行力,突出对从业人员的质控培训和养成教育。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纳入问题库进行追踪整改,确保销号形成闭环,将不合格产品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旅客餐车餐饮服务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建立动态等级和年度等级常态评定机制[6],并将其与HACCP体系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监管部门和企业自身管理效能,有效预防、控制餐车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研究结论和应用前景探讨

4.1研究结论

4.1.1餐车在执行HACCP体系过程中,充分融合了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食品安全操作规程,形成了比较完备、便于操作、可重复性的工序流程,有效杜绝了CCPs涉及的影响餐车食品质量的安全风险和潜在危害。

4.1.2通过HACCP运行,餐车卫生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食品和餐饮具抽样合格率、量化分级管理等级、日常检查符合率、被行政处罚次数及幅度等指标均有了明显改善,充分表明了HACCP以预防为主、强调事前、事中控制的质量保证体系能有效适用于餐车食品安全管理,增强前馈控制,使食品安全风险早期发现、科学预报、可控可防。

4.1.3实施HACCP能有效节约餐车食品安全管理成本,通过HACCP计划,将有限的人力、物力投放到关键控制点上,把握住重点部位、薄弱环节进行管理,减少资源浪费,显著提高管理效能。

4.1.4执行HACCP的过程使食品从业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参与管理,按照预设的程序和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偏差能及时验证修复,避免最终不合格食品的产生,从源头上体现了干预效果。

4.1.5通过指导餐车建立HACCP体系,铁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餐车食品管理的基本情况、风险研判、关键环节、危害控制有了更加清晰、准确的把握,便于有针对性德采取监管措施,整合监管资源,提高了监管效率。

4.2应用前景

4.2.1餐车食品是铁路旅客列车食品供应链条的最后一环,相应的餐料配送基地、配餐中心、中途补料点等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食品市场,这些生产经营单位的运行方式与HACCP体系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在餐车HACCP体系逐渐完善、巩固的基础上,在上述企业推行HACCP管理理念,将充分构建HACCP的整体预防体系,将餐车与上游食品链食品纳入共同管理体系,必将大幅度提高餐车食品的安全性。

篇3

更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力监管,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总体趋好。但由于学校食堂的硬件投入不足、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共性与个性问题,抓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仍任重道远。

一、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

我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黄河故道横卧其间。正在建设的济祁高速、郑徐高铁穿境而过,大京九、京沪铁路、连霍高速、105、206国道擦肩而过。全县辖13个镇,3个园区,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总人口95万。 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51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职教中心1所,初级中学37所,普通小学60所,幼儿园50所。在校生45120人。

二、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成效

(一)领导重视,健全监管体制

我县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组织制订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相继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层层签定食品安全责任书,经营者签定食品安全承诺书,实施责任事故追究制,使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广泛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为了增强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拉横幅、贴标语、办宣传栏、印发手册、电视网络、法制进校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还同县教育等部门联合办班,既培训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和管理者,也培训学校分管安全的领导,提高了培训深度和广度。

(三)加大投入,改善学校食堂基础设施设备条件

近年来,各级财政在教育方面投入逐步加大,教育部门在学校后勤设施方面投入也不断增加,学校食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正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我县以量化分级管理为核心,结合营养餐工程的实施,要求校校必须达标,个个要有改进,所有镇级学校食堂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投入,一些镇级学校食堂改造后面貌一新,添置了消毒柜和密封式保洁柜等设备,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以上的目标。

(四)依法监管,提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为了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坚持以日常监管为主,专项整治为辅,严格学校食堂执法检查。仅XX年以来,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共出动执法人员1060人次,执法车辆381台次,分别151所学校的食堂进行了全面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共发出《监督意见书》80份,各学校已按要求作了整改落实并如期上交了整改报告。各学校相续完善了后勤岗位责任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采购制度、购物登记台帐制度、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传染病高发期,特别是“两考”期间重点时段的食品、原料购进台帐、食品留样等重点工作监管督促力度,提升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当前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政府与有关职能部门在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食堂基础设备设施条件差。当前,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学校建设需要,大量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硬件条件差。只有少数学校食堂配有更衣室、粗加工间、厨房、库房、配餐间等条件,绝大多数学校食堂仅有厨房和库房,大多数学校食堂基础设备设施条件较差,设备十分落后陈旧,且布局不合理,全县90%的学校食堂没有按照食堂标准化设计,布局设置未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查,造成食堂功能配套不完善、不合理。

(二)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没有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制定食品安全工作制度或者落实不到位,安全隐患增大。

(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不到位。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低,食堂环境差,采购食品及原料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和查验等管理制度,购销台账不完善。食堂生熟容器及用具无明显标志,不能做到分类存放。从业人员管理不到位,部分人员岗前未进行健康体检。食品留样不规范,个别学校未落实留样工作制度,要么份量不足,要么时间不够,或者没有做到密闭专柜存入和专人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四)食堂从业人员素质差。一是人员专业性偏弱,整体素质不强。二是管理水平低。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要求不严格,从业人员操作随意,安全操作意识差,责任心不强;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操作间管理混乱,废弃物乱堆乱放,不能及时清理,影响环境卫生,不按规定处置餐厨废弃物;业主或者管理人员进货索证索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在日常监管中发现,多数单位未索要畜禽检验检疫合格证明,食品原料商品台账记录不全,不利于相关责任追究和食品质量的有效保障。三是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几乎所有餐饮从业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帽、罩、服装、手套”管理要求,操作时穿着随意、个人卫生管理较差。

(五)营养餐改善实施计划存在安全隐患。全县营养餐改善实行两种模式,一是学校有食堂,则直接免费向住校生或者是走读生提供价值3元中午加餐;二是学校没有食堂,则统一采取“牛奶+面包”的加餐。一些农村学校由于交通不便,加上未能及时改造和新建食堂,不具备食堂供餐的条件,流通环节和保管期限较长,存在很大的安全漏洞。

(六)监管部门能力受到各种因素限制。由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较多,层级相对复杂,而人员、经费、设备不足,以及乡镇监管机构的缺失,都极大的制约了监管作用的发挥。一是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严重缺少。虽然机改职能划转时从卫生部门划转人员1人,县统一录入6人,但监管人员仍严重不足。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各方面基础条件差。专项执法经费、检测经费没有纳入预算,尤其是抽样检测费用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当前食品安全工作实际需要。三是装备不足影响工作开展,全局仅一辆执法用车。

四、措施和建议

(一)突出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重视可以实现经费、设备的保障,机构的组建、责任的落实,并通过协调与组织解决全局性问题。为此,县级和镇要建立健全机构,明确食安办、教育、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部门、镇和学校的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夯实经费保障是基础。在执法监管方面,应当从政策层面保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必要的经费、设备,使之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需要。应当从政策层面,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执法和检测检验经费给予规定,明确相应的递增机制,提供经费保障。在学校软硬件改造和升级方面,如学校食堂的改造和建设,配套设施的购置,编制的保障和人员素质的提升等,都需要足额经费的保障。安排和落实学校后勤编制,组建和完善膳食服务中心,引进和培养专业营养师和厨师,都要求上级财政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大投入、足额保障。

(三)落实工作责任是关键。在地方政府负总责这一原则下,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全面负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明确学校法人是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加大对学校食堂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科学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考核、奖惩办法,强化学校食堂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食堂的日常监管,强化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确保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政府要充发挥抓手作用,充分发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的促进作用,及早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纳入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目标考核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从而确保工作责任的落实到位。

(四)强化理顺体制是重点。一是要彻底改变现有学校食堂的运作模式。全面取消部分学校对外承包的操作模式,将学校食堂纳入学校后勤中心,由学校直接管理,具体运作,其工作人员在后勤编制中重新调配,经费由财政统一解决。二是要着力解决镇以下无监管体制问题。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纳入干部目标责任制考评内容外,应在镇一级成立食品安全监管站(所)等机构。同时建议在县、镇设立专职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员,纳入人事、财政管理;在此基础上完善专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行一网多用,明确职责、权利、义务,主要保证信息畅通。三是在县级重新设置专门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或者整合既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为行政监督提供技术支撑,提升监管效率。四是要切实增强监管部门监管力量。应尽快补充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的空缺编制,还应根据工作需要,以及工作任务的增长,给予一定的编制倾斜,充实监管力量强化管理能力。

(五)抓好部门联动是保障。要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仅靠一个部门单兵突进无以为继,必须借助各方力量整体联动形成合力,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将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实现部门监督、目标评审、监察问责、行政执法和业务指导的全方位结合,使各项整改措施做实做透,各种预期目标做好做细,以此促进学校食堂软硬件条件上档升级。

(六)完善长效机制是根本

1、着力构建以职能部门监管为支撑的长效监管机制和管理措施。具体包括工作会议、专项检查、自查报告、黑名单、开放日、信息上报、情况通报、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

2、努力建立以学校自治管理为重点的安全责任制度和监督网络。一要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考核,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二要建立健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与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分管领导、食堂负责人、采购员、验收员以及厨师均要有明细的岗位工作职责与操作规程;同时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一系列食品安全制度,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堂文明服务制度》、《食堂原辅料采购及索票索证制》、《学校食堂餐厨废弃物管理和处置制度》、《学生集体用餐安全管理规定》等;三要结合实际,制订《学校群体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患于未然;四要全面推行学校食堂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量化评分结果实行分级管理,在抓好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培育“诚信食堂”和“安全学校”;五要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制度。学校要与学校食品从业人员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管理目标责任书》,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与奖惩办法。

3.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师生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适时组织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堂承包人、食堂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食品安全、食物中毒处理知识培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篇4

[关键词] 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198-03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in the railway enterprise

LI Ming1, MA Lanyun2

(1.Ji'nan Railway Institute for Health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Ji'nan 250031, China; 2.Ji'nan Railway Institut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quantitative factors in the railway enterprise,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r hint to the policy-makers. Method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ound in health inspection and the status quo. Results: There were many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to implement the quantify levels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railway companies. Conclusion: The system can be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by increasing publicity, evaluating the rank firstly and then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strict hygienic permission examination, establishing 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Key words] Food hygien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Inspection

食品卫生涉及每一个人的健康,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作。为了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鼓励企业自律,自2002年卫生部发出通知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来,铁路企业卫生监督机构就着手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相关工作,但进展缓慢。随着2007版量化评分表的公布和使用,量化评分的标准更加完备。近期个别铁路地区开始对旅客列车餐车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但是全国各地区差异很大,大多数铁路地区停留在只评A级单位的水平上,而且铺开的面不广[1]。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对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给决策者提供参考或提示。

1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不利因素

1.1 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企业管理者主要注重生产效益和生产安全,对生活保障和服务水平没有放到突出的位置,致使卫生监督管理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没有具体的行动。其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有畏难情绪,企业效益不好,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改造,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难度会更大,只好不再提出要求,致使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行受阻。另外,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在铁路内部属于后勤单位,为生产一线服务,管理者认为服务到位就可以了,服务质量要求不高,从主观上不重视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最后,铁路卫生监督机构也没有足够重视或力不从心,辖区经营网点太多,每个点都要评级、改造、验收,工作量明显加大,现有监督力量有限,经费不足,认为应该先保证现有工作不出问题,所以对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采取了延后的做法。

1.2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铁路卫生监督机构开设了培训班,对监督人员、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一部分从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分发了宣传材料,但是,单位卫生管理人员学习不深入,企业主要负责人不知道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造成申请资金投入少和无投入,并且社会知晓率低,未形成社会普遍要求。北京市公众认知情况调查表明,公众对实施该制度总体认知率还很低[2]。

1.3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铁路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以运输生产为主的单位,对于主业以外的部门管理革新缺乏积极性,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到运输生产上,在近几年运输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无暇顾及后勤服务性部门,加之宣传跟不上,监督机构的呼吁不及时,决策者认为虽然节约了监督成本,但是增加了食品经营投入,对整个铁路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1.4 资金投入不足,效益不显著

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软件、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更新,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投入的资金产生不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服务质量上也不明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效益不显著,也是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1.5 不符合标准的单位难以取缔

在企业内部,考虑到职工群众的生活便利,尤其在偏僻小车站,若取缔了职工食堂,职工就无法就餐,无法保证运输安全。卫生条件差总比没有饭吃要好。铁路监督机构和餐饮经营单位有共同的上级领导,执行取缔难度很大。因此,监督人员也有懈怠情绪。

1.6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3]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铁路许多小加工经营单位难以达标,使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难度加大。它们是为了方便职工而设,没有竞争对手,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分级与不分级对它们来说没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列车餐车分出不同等级,但是,每列列车只挂一节餐车,没有竞争者,也达不到让消费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选择的目的。

2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有利因素

2.1 政令畅通是实施的保证

铁路组织机构严密,管理严格,上级组织下文件,下级组织坚决执行,可以从铁道部或铁路局下文件,限期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效果会很好。

2.2 有强有力的宣传工具

铁道报、铁路电视台、车站和列车广播室、局域办公网、单位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媒体或媒介,都应加强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宣传,有很畅通的渠道,宣传全方位,效果更明显,有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3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多数不需要大规模改造,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日常管理较全面,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卫生管理水平较地方同等规模的餐馆高,日常考核较连续,考核奖惩制度能落实到实处。

2.4 地方政府推行后能起到带动作用

地方餐饮企业挂出卫生等级标牌后,对不知道卫生评级的铁路职工和管理者都是全新的事物,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探讨,从而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之比较,激发他们把自己经营管理的餐饮网点评定卫生等级的积极性。

2.5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投入了大量物资,加工经营场所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食品加工设施有了更新,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得到健全和落实,台账资料逐步完善,而且成了长效机制,借此良机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会更加顺利。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人们的卫生意识逐渐增强,奥运会期间的各种保障卫生的做法在延续,人们要求食品卫生安全的呼声随着奶粉事件的出现更加高涨,这都有利于该制度的推行和实施。

3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对策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少数食品卫生管理员通过培训,了解卫生分级管理制度,绝大多数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不知道这项制度,更不用说广大普通职工。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从业人员和多数普通职工都了解这项制度的内容和作用,才能为这项制度的推行创造良好的氛围。铁路应利用宣传工具多样化的优势,多方位加以宣传,提高职工、家属和旅客的知晓率,为实施该制度打好群众基础。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不应拘泥于评分表,可允许有缺项,全面评级、推开,一旦被评级别较低,企业就会引起重视,更有利于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工作的开展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实施该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现有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质量,逐步改善食品卫生安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健康。卫生质量是否改善是实施该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允许企业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符合现实的。

严格把好卫生许可关,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许可,使经营者自觉进行设施和管理的改进,这样使容易改进的关键项目先整改到位,对于确实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改进的项目,在评估了该关键项对该企业危险性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放宽改进时限,边经营边整改,但应对员工作出该关键项的风险提示或警示,在操作时注意,防止由此产生问题。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建立激励机制,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考核评先挂钩,铁路许多站段已经将卫生管理纳入每月和每季度的综合量化考核,而且分值较高,若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年终先进一票否决。若实行卫生信誉度上等级有奖,降低等级处罚的激励约束措施,企业负责人就会有积极性。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宜先易后难,逐步推开。对于行车公寓、酒店、大型食堂先行评级挂牌,然后对中、小食堂、餐车、伙食团(指铁路内小车站或工区内有3名以下炊事人员、30名以下就餐者用餐的小型食堂)进行评级。对10名以下就餐的小伙食团可以杜绝发生食物中毒为底线,对其供餐的品种进行限制,只允许做热菜,禁止冷拼菜,然后适当放宽量化评分表上对硬件的要求,如机械设备、水池数量等。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加强企业的主动参与意识。食物中毒是影响运输生产的事情,如果行车人员发生食物中毒,就成为行车安全隐患,所以企业负责人应提高认识,为保障职工家属和旅客的健康,保障运输安全,也应该做好食品卫生安全这项工作。

评级后应留出一定的过渡期,作为整改期,循序渐进地改造,然后从监督频次上逐渐调整,让企业适应监督模式的改变。现在各类评级都只有监督机构和被评级单位知道,未评级单位不知道具体情况,形不成“比、赶、超”的竞赛效应。应该利用现代技术从互联网或局域网信息,使他们相互了解评定情况,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卫生水平。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工作。为了节约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工作,尤其是铁路沿线点多、线长,网点相距几十公里,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路上,在日常卫生监督过程中,对食品经营单位附带进行日常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工作,积累数据,在全面评分时,就不必每个网点都去几次,这样既是一次宣传,又节省了有限的人力和时间。

对全国铁路系统而言,可按不同地区、不同餐饮类型[4],实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平衡地区差异和行业水平的差异,由各监督机构自行制订评分标准,如列车餐车、中间站伙食团等,与地方餐饮单位有着不同的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只要先评定出等级,便于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卫生水平,就是最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军,宋仰东,张玉华,等.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评定问题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2):141.

[2]田建新,常丽媛,高静,等.北京市实施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公众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5):411.

[3]陈解华,黄飚,龚大福,等.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效果浅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10(5):292.

篇5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 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 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 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四、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 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 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篇6

关键词:大部制 职能 权责 服务型政府

事实上,中国的机构改革一直围绕着“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理顺关系”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这包含了建构服务型政府模式的理想。[1]可以说,大部制就是一种政府治理模式,理想的大部制是实现职能高度整合、机构精简、权责清晰、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立,机构间协调机制健全,整体处于无缝隙状态,通过对五年大部制改革结果的梳理,大部制改革得失呈现如下。

一、 五年改革之“得”

政府部分职能得到一定的集中和整合。其一,在清晰地划分政府、市场边界问题上有了明显进步。在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一方面更明确地划分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对铁路交通少了微观管理,实行必要的行政性调控,实现政企分开,这对提高铁路服务水平,提升铁路系统的整体效能有巨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铁道部入赘交管部,实现了交通管理权的集中,有利于我国统一的综合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和升级。其二,政府部门间职能得到进一步合理配置和整合,比较典型的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整合为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专门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经过此番整合,食品药品监管被置于统一的管理、指挥体系中,有效避免政出多门、无从问责等问题,加强了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增加了食品药品监管效度,构筑起更坚固的食品药品安全网。

政府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精简,部门由小到大的趋势不可逆转。具体表现有,组建了“大人社”,“大交通”,还有工信部、住建部、卫生和计生委员会等,两次改革,除了数量上的缩减,更重要的是各机构间的合并及整合达到新的水平,机构间职能交叉、重复、不清状况得到一定缓解,分散于不同机构的相似职能有了明显整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构间的重复行政作为,节省了行政资源,促进了公共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强化。

职能机构的权责匹配度有了小幅攀升。适当的权责配置是保证机构执行力的关键,有职无权,任何规划与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环保部是08年新进部级机构,在此之前,规格偏低,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使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大决策项目上缺乏参与权和话语权,严重制约着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今,环保已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进入国家和社会的视野,环保部的能量正在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 五年改革之“失”

政府职能整合力度不够,内部交叉管理,权责不清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发改委或许是定位最为模糊不清,职责跨度最大的部门,“小国务院”的称号足以证明其地位的非凡性,其强势垄断让许多决策部门无法落实其应有的决策管理权,权责配置的效度,大打折扣。在住房保障方面,发改委对住房的调研、初设、环评具有关键的审批权,在工业领域,又对工信部的行业固定资产管理拥有决策权,其包罗万象的权力本身就是政府权责不清的重要表现。除此,不必要的职能交叉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在交通管理领域,就有三大部委的职权与交通部发生重叠,发改委拥有特定的交通运输管理职责,公安部拥有道路安全管理职责,住建部拥有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职责。事实上,这些部委的交通管理职责完全可以剥离给交通部,做到专职专责,减少不必要的协调,增强职能部门执行力和效力。

机构设置不理想。各职能机构在横纵方向的无缝对接,是建立衔接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的基础。机构调整不理想,其一是纵向上的中央与地方机构不统一,环保部就是典型,环保部从中央的横向授权较为充分,但纵向权力不足,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严格执法难度较大就源于全国环保机构的不统一,各地仍是分级管理。其二是在内设机构方面,同一机构囊括了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在扩大职能及其权限后,监督却实现内部化,这无疑会产生监督实效和超级大部门利益膨胀问题。

机构间协调机制缺乏。大部制并不意味着任何部门均能准确无误的划清既定职能边界,而是存在着重复性职能,因此,在特定领域建立起部门协调机制十分重要,否则,各自为政现象就会泛滥成灾。在2010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曾以不符合“主辅分离”原则,反对国家电网收购两家电厂的计划,但意外的是,这项计划却得到国资委和发改委的批准。[2]

人员配置不尽合理。部门的调整必然涉及到人员的安置,一方面是部级、内部司局级、处级干部的安排,另一方面是内部工作人员的分流安置,前者在具体部署时,出现了部委副职数量明显超员的情况,如发改委的副主任就多达十位,完全颠覆了“一个正职、二到四个副职”的领导职位配置,现有的分管型副职设置模式,人为增加了管理层级和行政成本。[3]在内部普通工作人员安置方面,存在着事业编代替行政编,四处“猎人”、“借调”现象。

“大部制”改革是政府行政改革的切入点,两届政府的连续推进,充分表明了改革的坚定性和迫切性,改革是一场探索,充满未知,两次改革,五年实践,必须承认的是,现实离理想还有不小的距离。但经理性的审视之后,我们应更具超凡勇气和智慧,直面挑战和风险,用大部制改革助推服务型政府模式的创立,让全体国人的中国梦更加殷实、更加丰富。

注释:

[1]张康之.走向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大部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8.

[2]张蕾.中央大部制改革4年仍在磨合[J].科技与企业,2012(08):1.

[3]石亚军,于江.大部制改革:期待、沉思与展望[J].探索与争鸣,2012(07):53.

参考文献:

[1]张康之.走向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大部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

篇7

关键词:公共安全 美国 政府 启示

最近几年我国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南方冰雪灾难,汶川地震,烧事件,瓮安事件,云南孟连袭警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接连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及这些事件抵御之困难和危害之大都显示着我国即将进入“高风险社会”。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激化。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明确了国务院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建立了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家和地方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负责,在地方政府的参与下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体系。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各公共危机事件,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上还存在种种问题,如缺乏理论支撑,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政府在应对非传统安全上缺乏管理经验。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发展迅速并形成一门学科。西方学者从政府、组织和个人等管理主体和法律、宣传、运行、后勤等制度层面研究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许多政府关于公共安全的管理方案和理论创新。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效率高,制度合理,成果显著。其公共安全管理制度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代表了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高水平。中美两国在国家公共安全管理上存在诸多相同类似之处,如中国和美国在应对公共危机上都重视发挥行政首长的指挥领导作用,都建立了紧急事态和突发公共事件行动预案,都很重视事后处理和恢复。但中美两国公共安全管理也各有特点,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美国在公共危机处理中以地方政府为主力,联邦政府起到监督的作用,中国主要以中央政府为领导核心,为指挥领导机关,同时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是公共安全管理的承担者和责任人,研究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分析美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合理因素和制度优势可以使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得到有益启示。

一、“公共安全”的界定

美国的合众国法典中指出,公共安全事件是由总统决定的,在联邦政府的帮助下,以州和地方政府为救援主体来挽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健康,以减轻来自任何地方的威胁和危害。美国对公共安全危机的界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都是公共安全事件的范围,紧急事件危机、灾难性事件都可能成为公共安全事件。

对公共安全的界定和范围关系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美国等联邦制国家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源应急级别和社会动员程度,标准不同,对待和处理方式也不一样。各国对公共安全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公共安全危机具有阶段性特征,各国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根据特定的国情和公共危机发展趋势来界定其范围。

在我国,传统的公共安全事件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煤矿安全、公民犯罪等。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公共安全事件,属于食品安全领域。除了食品安全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发展加快,还出现了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等新的公共安全问题,这些区别于传统的公共安全危机被称为“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多样性,隐蔽性,突发性和跨国界跨地区等特点。国政府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危机上还缺乏经验,危机管理有待改善。

鉴于我国国情和我国公共安全危机多发、突发以及“非传统安全”成为政府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等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公共安全事件应包括所有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危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其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个人恐怖犯罪活动造成的公共安全事件。这类事件参与人数少,但危害大,处理不好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危机。二、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安全问题。除了自然灾害外,还包括煤矿瓦斯爆炸,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安全事件,建筑物倒塌,公共设施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三、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恐怖袭击,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新的公共安全问题。

二、美国公共安全管理特点

1.公共安全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颁布了《洪水控制法》和《全国产业复兴法》,50年代又出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灾难救济法》(Disaster Relief Act),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总统可以公布国家进入灾难状态,这部法律是为美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上的制度性的立法。此法在随后几十年里不断完善。美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本土遭受了多次飓风袭击和两次强烈地震(一次在阿拉斯加,里氏9.2级),这些自然灾害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961年,肯尼迪政府设立紧急事态准备办公室,专门应对自然灾害。1968年,美国政府出台《全国洪水保险法》,还根据《全国洪水保险法》开展洪水保险计划,把保险的领域扩展到救灾方面。1972年,美国政府出台新的《洪水保险法》。

20世纪70年代,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促使政府向全面的灾难救助的立法。1970年,新的《灾难救济法》规定政府直接对受灾的人提供帮助。1971年,美国发生了旧金山大地震,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种种问题,促使政府在1974年出台了新的《灾难救济法》。

到目前为止,美国产生了100多项关于安全管理的法律,完善而严谨的公共安全法律体系使国家公共安全管理有法可依,规定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各主体职责和权力,有利于协调各部门,联邦和地方,组织和个人的行动,保证了公共安全管理的高效率。

2.政府对公共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参与

政府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全过程参与,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全过程管理师以“四阶段理论”为理论基础而产生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认同了“全危险方法”后,它将公共危机的政策和活动项目区分为四个连续的功能区: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成为四阶段理论或者生命周期理论。

减除,即预防危害发生,主要内容有区域规划、建筑法律法规、税收政策、重设安全改进法规等。

准备,即危机发生的设想及应当具备的动员资源和救援素质。主要包括灾难预案,撤离预案、危机事态通讯、预警系统设置、资源和特别资源的供给和储备。

应对,即应对安全危机采取有效的举措。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方案、预警、资源的动员和管理、提供救援等。

恢复,即对遭受损失的社区提供帮助。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咨询、重建公共设施、建设临时住处,国家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和情报收集等。

在整个过程管理中,减除和准备是危机发生前的活动,应对是危机发生时的活动,恢复是危机发生后的行为。一般而言,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互有交叉。如在应对活动中就应当就危害程度和救援行动的各方面综合做出善后处理方案,应对工作完成后立即进行恢复工作,而恢复工作过程中也应该认真考虑下一次类似公共危机的减除和准备工作。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重视危机管理中的管理过程,有利于从源头切除问题和最大幅度减轻危机的损失。

3.发挥有准备社区的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中三个极重要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三者的有机协调构成了“有准备社区的基本内容”。

个人在社区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个人了解地区公共安全隐患和存在的危机,个人通过加入社区内的非政府组织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发挥重要作用。个人和自愿者组织只有参与到社区中来,进入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它们才能有所作为。

美国的有准备社区在“9・11”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恐怖袭击发生以后,除了政府派出警察维持治安,曼哈顿附近居民自发上街提供帮助,许多自愿者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人数越来越多,这些自愿者也越来越组织化,形成全国性的救援组织。

自愿者组织是社区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十分重视自愿者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自愿者组织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往往最先到达现场并参与救援。他们能利用自己的技能快速开展工作,第一时间减少伤亡人数,降低损失。自愿者组织在美国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4.地方在公共安全管理的主导作用

美国建立了以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主力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只有涉及全国性和影响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才由联邦管理。以地方的政府来管理公共安全事件,中央政府只是进行监督。

地方政府最早接触公共安全事件,是第一反应者,对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了解问题的来源和应对方法,地方本位的危机管理模式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危害程度。

美国从联邦到地方都有各自公共安全管理机构。联邦有联邦国土安全部、司法部、国防部等联邦管理机构。州政府设有州紧急事态管理部门。重大安全事件时启动联邦公共安全管理系统,总统为最高负责人,由联邦辐射到地方管理机构。一般情况下由地方主导公共安全管理过程。

三、美国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1.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完善的公共安全法律体系可以让各责任方有法可依,弄清自己职责,协调各部门工作,保证工作的有序性和规范化。美国从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开始制定了各种公共安全法,建立了完整的系统的公共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关于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如《防震减灾法》、《消防法》等有关自然灾害的法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公共卫生的法律;《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这些法律具有强烈的部门性,有些法律不适合管理的要求,法律的执行也需要监督。为应对我国新的安全形势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需要出台相关法律,如《信息安全法》、《经济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2006年1月,国家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但它属于行政性法规。我国需要建立一个整体的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协调各方行动,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国家公共安全管理法律体系。

2.加强非政府力量的参与

政府是公共安全管理的主要力量,但各自愿者组织和公民个人等非政府力量都是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协作,分级管理,自愿者组织和个人在危机管理中的参与不够,没有发挥自愿者组织和个人在危机救援中的积极作用,没有有效发挥有准备社区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自愿者组织和个人是最先接触到公共安全危机的力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抢救伤者,减少损失。自愿者组织参与公共安全管理中应对和恢复环节,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也减少了政府的压力。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中我国志愿者组织和公民主动奔赴现场开展救援,抢救了多条生命,挽救了人民的损失,在这次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政府应当认识到非政府力量的重要作用,支持鼓励社区的参与,加强其独立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发挥非政府力量的积极作用。但是应该考虑到美国的社区发展完善,我国社区发展远未成熟,不能照搬美国的经验。我国政府可以参考借鉴美国有准备社区参与模式,优先发展自愿者组织在公共安全管理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

3.加强地方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我国采用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强调统一领导安排。虽然有利于加强领导,但是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客观上影响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效果。我国一些省份已经建立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急机制,但是政府内部缺乏协调和沟通,这种机制属于分散管理,难以从宏观层面统筹协调。地方政府在危机发生后快速反应,应当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指挥协调。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应加强地方政府之间协作。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增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地方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对于跨界跨地区的公共安全事件,应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情报共享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协调,加强地方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规划,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处理公共安全事件。

4.加大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教育

加强公民的公共安全教育不仅可以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公民的危机反应力,还可以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减轻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失。美国十分重视对公民的公共安全教育,联邦政府加强对公民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和防灾救灾的培训。政府不仅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公共安全保卫工作,而且通过加强公民公共安全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公共安全培训等手段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我国政府对公民安全教育的普及工作不到位,多数人不知道地震前有哪些预兆,地震中应怎么办,政府本身也缺少公共安全意识。汶川地震中所有房屋几乎毁于一旦,房屋质量不合格,抗震强度差,这些是预防意识弱导致的。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安全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公民公共安全培训,提高政府和公民应对公共安全的能力,从减除、准备和应付三个环节应对公共安全危机。

参考文献:

[1]夏宝成.西方公共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

篇8

距今7000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永久性的村落也开始出现。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城市――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由此诞生。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城市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交通拥挤。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3月25日,“IBM论坛 2010”隆重举行,参与“智慧城市”分论坛讨论的各界人士一致认为,“智慧的城市”为我们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在这样的城市中,智慧的 IT 科技将融入各行各业,人们可以尽享便利生活,并与环境和谐相处。而这样智慧的城市不是遥远的乌托邦,它正在我们的身边逐渐成为现实。

智慧城市

从百姓身边做起

随着城市的数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力,从而使城市发展在世界中心舞台起到主导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城市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经济成长大局,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如今,中国各地的城市无论规模大小都在全面规划、积极建设,争取让自己更绿化、现代化、高科技化。而IBM提出的“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正好契合了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路线。

“智慧城市”是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的基本元素。IBM认为,“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IBM在 2008年年底提出“智慧地球”这一发展愿景至今,IBM已经与中国的沈阳、昆山、南京等22个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合作。很快IBM还将和昆明签署类似协议。

那么,怎样才算是“智慧的城市”呢?IBM中国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智慧城市业务拓展总监张昆认为,“智慧城市”应该至少要包含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5大基本要素: 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智慧的交通管理、智慧的医疗管理、智慧的电力管理。

“民以食为天,每座城市都该有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张昆表示,“智慧的城市”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智慧的食品”。通过追踪监控系统、生产评估系统、应急制度等措施,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无污染。“市民在选购食品时,只需按下手机按键,就可以了解食品的产地、生长状况、营养提示,甚至烹调方式和菜谱建议。”张昆说。

其次是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发展之源。据张昆介绍,利用智慧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机构将能够对城市的各种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同时,还可进行智能调配,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城市建起更多“无形”的水库。

第三是智慧的交通管理。IBM 全球铁路创新中心资深铁路行业顾问谈学军介绍说,交通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顽疾。在智慧的城市中,交通部门通过部署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前预测交通流量,动态管理道路状况,使道路在出现拥堵前便及时分流,乘客也可以合理规划出行方式。“智慧的交通不仅能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还有助于环境的改善。”谈学军说。

第四是智慧的医疗管理。众多国家开始建立智慧的医疗系统,看病将不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问题。通过电子病历和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等技术,医疗信息和资源会得到有效整合。在IBM 大中华区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技术总监文金言看来,智慧的医疗管理可以帮助医生随时查阅每位患者的历史病例,从中发现病症规律,确保患者在不同医院得到快速、一致而且准确的医护。

第五是智慧的电力管理。电网中不仅流动着电流,还有信息流。“应用领先科技,电力行业可以深度挖掘和利用这些潜藏在电网中的信息,从而建立清洁发电、高效输电、动态配电、合理用电的智慧电力体系,使电力可以随需配送及使用,不再出现浪费或紧缺的情况。” IBM大中华区能源与公共事业行业业务拓展总监余红光说。

张昆认为,如果中国的城市能够成功地解决上面五大问题,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还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典范。他说:“当然,IBM希望能够参与其中,与社会各界携手,为中国各个城市的发展量身打造解决方案,以便‘智慧城市’早日实现。”

中国智慧城市

稳步落地

可以说,智慧城市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未来,如今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我们何时能享受城市带给人们的智慧服务?

先让我们看看IBM“智慧城市”在中国的落地轨迹。

2009年可以说是IBM“智慧城市”在中国快速实施的一年。8月26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9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及东北大学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10月22日,昆山市政府、昆山中创软件与IBM在江苏省昆山市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合作项目; 10月22日,IBM与南京市政府举办了“智慧南京”创新论坛,而南京市政府三个显现的发展方向是交通、医疗和电力。2010年1月,昆明市政府也与IBM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人才等方面展开合作。

不难发现,中国首批与IBM合作的都是那些信息化程度高、城市管理者意识比较超前的城市。由此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而言就是信息化水平的极大拉升。因为,在实施“智慧城市”之前,城市必先将将自己的信息化程度提升到一定水平,而在实施之后,城市的信息化管理更将进入“智慧”阶段。

“但城市就像人,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量身定制、稳步推进。”张昆认为,不同的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比如沈阳的重点在生态城市,广州的重点包括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而昆山则强调其食品管理、水资源管理等。“空洞的智慧就是没有智慧,必须要找出城市特征,了解自身资源,才能因城市而异,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张昆还指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中国城市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也大不相同,IBM的计划是协助所有城市实现适合自己的“智慧城市”愿景。“从起点到终点,‘城市的智慧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IBM将积极参与到这个庞大的智慧战略中来,贡献自己的每项资源。”张昆说。

链接

智慧城市的四大技术特征

全面物联

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充分整合

“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激励创新

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篇9

“让社保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

家住昆明金星小区的张女士是下岗工人,现在她每月能领几百元的“低保”,不过她对以后的生活却有点担忧。“虽然我现在才40岁,还能靠给别人干点零活挣些钱,但是我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养老保险,感觉挺没有保障的。城市职工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农村有‘新农保’,但是在城市里像我一样没有工作单位的人,却没有什么保障,因此我很希望2011年能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让我们也能享受更多的保障。”

“我们在城里打工,从来不敢生病,小病忍着,大病就回老家看。”在南坝人力资源市场内,来自会泽县的龙先生叹息着说,作为农民工,能够按时拿到工钱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他希望新的一年能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希望国家能尽可能地保障我们的生活。”

45岁的出租车司机刘师傅说,他一个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但轻易不敢去医院,去一趟医院可能一个月辛苦挣的钱就没了。“我期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能够建立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

“除了看病贵,看病难也让我很头痛。”就职于云南省煤炭地质勘察院的张先生说,这两年母亲身体不好,跑医院的次数很多,“上大医院虽然放心,但每次排队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实在让人发愁,希望今年能把社区医院的软硬件设施都加强,让老百姓能放心就近看病,更有效地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他说。

昆明理工大学社区教育管理中心的徐老师说:“虽然社会保障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仍期待2011年能有新的突破。比如,目前使用医疗保险在门诊看病的费用不好报销,而平时人们在门诊就医的次数肯定更多一些;再比如和一些沿海城市相比,在昆明市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负担相对较重,保障水平也有差距。所以,希望在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基础上,能逐步全面提高保障水平,抓紧推进和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关键环节的改革。”

2011,期待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百姓撑起一片蓝天,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育更公平校园更安全

家住昆明站附近城中村的冯女士为了让3岁的女儿能就近上幼儿园,专门在南坝铁路小区买了套房子,排了几天的队,终于拿到了南坝幼儿园的入学名额。冯女士说:“辛苦是辛苦,可为了小孩,怎么也得排,做家长的总是想把孩子送进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幼儿园。”

市民张先生说:“别看现在昆明遍地都是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公办的差别很大,家长很信任公办的幼儿园,但公办幼儿园新生入园申请表太难争取,收费也是参差不齐,一些幼儿园每人每年要交几千元的赞助费,每个孩子一年的费用差不多要1万元。”

市民刘女士说:“政府应该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并确保新建小区里的教育建设用地。对在小区内新建的幼儿园、中小学,要以公办为主,保证其公益化、平民化。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实施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缓解‘入学难’压力。”

同时,云南有60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期五年的昆明市城中村改造计划中,仅西山区范围内,就有36所中小学和33所幼儿园在拆迁范围之列,这将影响到约1.5万名学生的上学问题,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面临着上学难的困境。

赵大英是四川人,几年前和丈夫一起来到昆明,在土堆村里做蛋糕生意,孩子也从四川来到昆明读书。由于种种原因,孩子读幼儿园时,就经常面临转学。孩子上小学时就读的蓓蕾小学在城中村改造中被拆了,目前赵女士考虑返回四川老家,至少女儿可以有稳定的学校上。赵大英说:“城中村改造计划中,会拆除部分出租房、商铺、学校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丧失经济基础,加上出租房成本上涨,小孩上学又被分流到离新住处较远的学校,很多人都选择离开昆明回老家了。”

市民们期待:政府重视起幼儿的学前教育,让普通民众的子女也有学上、上好学。

2010年全国发生数起校园安全事件,校园恶性凶杀案、踩踏事件等,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专家呼吁,学校、家长不能陷入“重应试、轻安全”的误区,莫让安全教育成为教育的“末梢神经”。

市民陈先生建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应上升为“学校安全法”,以提升保护师生安全和强化各方责任的法治威严;校园里外均应加强专业保卫力量及其硬件设施等。”

市民卢女士说:“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入手执行好现有制度,在校园安全上加大投入,并对平时出现的懈怠与疏忽严肃问责到人,让恶意袭击者望而生畏,不敢以身试法。作为政府与全社会都应将校园安全当作头等大事,细化责任,强化投入,常抓不懈。”

市民们期待: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摇篮,也应该是学生健康平安成长的乐园。如何让校园成为一片安宁乐土,让无辜的孩子不再受到伤害?关键在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携手共织一张安全防护网。

能吃得更放心

不少昆明市民都非常期待新的一年食品安全监管能得到加强。“都说葡萄皮的营养好,但我们还是剥了皮才吃,就怕上面的残留农药。”市民陈大妈说,“希望能加强对水果蔬菜农药残留量的检测,让我们吃上‘放心水果’。”

“现在给孩子买奶粉都不知买什么牌子好了,总等到有媒体曝光后老百姓才恍然大悟。”刚当爸爸不久的服装店老板刘强说,他十分期待2010年成立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在2011年能对百姓生活增加更多保障。

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李萍认为,近几年,问题乳品屡禁不止,看似偶然,其实也暴露出了食品行业相关法规不健全的缺陷。2011年,李萍希望,部分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标准和规定可以及时出台、更新,食品安全检测手段也应不断进步,不要在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时,让“无标准”成为监管无力的借口,也别让老百姓再当化学“试纸”了。

昆明的成律师提出,现行的法律用于处理许多食品安全问题时,罚金较少,量刑较轻。对违法者来说,所失远远低于所得。而消费者维权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打完一场官司,即使获得一定赔偿,但律师费、诉讼费等也得自己承担。由此一来,违法者肆无忌惮,老百姓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我期待今年能出台新的法律法规,重判食品安全事件的违法者,加大‘违法成本’,比如吊销违法企业的营业执照并将其逐出市场,同时加重刑事处罚力度,这样才会有威慑作用。”

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绝不仅仅关系到社会对这个行业的评价,而是对保障百姓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让我们共同期待,政府和监管部门能对这一民生问题下大力气,避免食品安全事件再次频繁地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调控物价政府更给力

毕业后两年,葛文清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计划着能够攒一笔钱继续深造。“在昆明这样的二线城市,2000余元的工资,基本的生活品质是可以保证的。但物价不断上涨,现在的情况是,交完房租、水电费、网线费、有线电视费……每月的工资还要保证基本生活,真的很难存下钱来,每月固定存500元钱的理财计划也暂时搁浅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希望新的一年,政府在抑制物价上涨方面做出更多切实有效的工作,使年轻人能够用攒下来的钱,满足个人教育需求。”

退休职工杨秀芬关注的是,花同样多的钱,菜篮子里是不是能够买到更多的食品。“从前花200元钱逛一趟超市,可以满足全家人一周的生活所需,现在200元钱在超市只能买到一个五口之家两三天的伙食。好在全国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我们也听到企业退休金上调的喜讯,还有昆明市政府做出的努力,现在街上多了很多平价蔬菜点,我们希望新的一年里,平价蔬菜点能办得更多更好。我们也希望政府在抑制物价方面做出的努力,不仅仅表现在‘菜篮子’方面,还有医药、交通等方面,多多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物价的上涨使环卫工人朱斌感到的却是生存的压力。“物价上涨对我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情,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都更大了。但不可能因为你不接受,物价就不涨。房子、车子涨了,如果我不买,那就与我无关。生活用品涨了,对我的生活有些影响,但是食品价格涨了,就没办法脱开关系了。孩子的伙食费要得更多了,水电、煤气、物业费用也都在跟着涨。希望2011年,政府和社会能够多关注低收入人群,出台一些好政策,为我们解决物价上涨带来的实际困难。”

告别“蜗居”让“蚁族”成为传说

对于房价的不断攀升,昆明市民郭阳有太多话要说,“2010年房价上涨的原因我们不去探究,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提高二套房贷利率、打击捂盘惜售等来看,政府在抑制房价方面是做出了积极努力的。但是老百姓更想知道的是,他们从这一系列政策中得到了哪些实惠,房价是不是真的降了,或者客观点说,房价是不是真的不涨了,但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

2011年,希望更多有实际需求的人能够买得起房、住得上房,告别‘蜗居’生活。所谓‘裸婚’不是时尚,而是当今年轻人面对高房价实属无奈的举动,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那些高房价的幕后推手在政策的高压下知难而退,还房地产市场一片清净的天空,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是我们希望它早一天到来。”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林浩2006年大学毕业至今租房居住,几次下定决心买房,但节节攀升的高房价却令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望而却步。“虽然现在的房价不是我能承受得了的,但是即使求助于父母的支持,房子还是一定要买的。结婚、生子,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历程,买房是眼下最为迫切的事。最初想要攒钱买房,后来发现攒钱的速度跟不上房价的涨幅,就寄望于国家的调控政策,但政策之下房价依然飞涨。不寄望于房子降价了,只希望涨幅不要太猛,自己能早日买到称心如意的住房,也让更多和我一样的人不要再‘望房兴叹’了。”

“我国GDP的拉动很大程度依赖于房地产业。国家对GDP增速要求的经济指标,若没有房地产的拉动,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依靠房地产泡沫拉动的GDP增长是不健康的。为什么不从政策上找原因限制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呢?‘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口号,如果不涉及根本,说多了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不仅考验公众的耐心,还在挑战政策的公信力。希望2011年政府能够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通过一段时间切实有效的调控治理,使房价回归到理性的价格水平上来。”经济学研究者邹靖说。

交通更通畅 出行更方便

张楠家住小菜园立交桥附近,每天开车穿过青年路、南坝路到昆明火车站附近上班,“8时左右,在青年路上行车就像蜗牛爬。”张先生说:“自从昆明修轻轨,车流就被分流到周边的几条主干道上,让原本就已经很堵的路,现在更堵了。希望轻轨早日修通,不但能缓解路上交通,也能将市民分流。多种方式并行,可以更大程度的方便市民出行。”

市民张先生说:“昆明的部分道路设计不合理,再加上禁左的路段很多,绕路、等红绿灯、交通拥堵,我每天都要为上下班耽误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市民李先生认为:“交警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对于那些插队,抢道、强行并道的违章车辆应该坚决惩处。”

“有车的坐车里看堵车,没车的挤上公交车看堵车。”公交车的拥挤也成为昆明百姓出行难的表现之一。

市民吴女士说:“昆明许多路公交车都太挤了,在上下班时间。通常是来一辆满一辆,要等几辆公交车后才能挤上。希望公交公司在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增加车次。”

篇10

一、破除不等式之一:校园安全是校长的事,教书育人才是教师的本分

学校在学生直取安陆重点高中绝对人数方面一直处在安陆市领先地位,深得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一直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执教指挥棒的摇动之下,教师一直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作为自己在学校的主要职责。学校安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责任分工不明。安全管理工作成为校长的独角戏,学校政教、教学、后勤等部门负责人不知管什么、怎么管。二是责任职责不清。全体教职员工在思想上存在“知道一点,不在一块”模糊意识。三是责任区域不全。关注学生活动安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关注学生食品安全,忽视学生宿管消防安全;关注安全表面文章,忽视安全基础夯实。

近年来,学校紧跟安全发展大势,加大安全管理工作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学校认真学习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的通知(安教基〔2013〕15号)文件精神。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将《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印发给每个教职工,制定学习培训方案,分类进行组织培训,让每位教职员工认识“一岗双责”的本质。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蒋校长任组长、各职能处室负责人、班主任和门卫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全覆盖安全管理网络。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从行政安全、教务安全、学生安全、后勤服务安全及交通安全等五个类别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坚持隐患登记与处理、事故首报告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学校校长与学校分管安全副校长签订学校总体安全责任书、分管安全副校长与学校各职能处室(政教、教学、后勤等)负责人签订责任区域安全责任书、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再与班主任、教师、职工、专业人员等,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真空,杜绝盲点。同时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监护人)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加强家长在离校状态下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与监护责任。这样,全体教职工从根本上改变了安全管理观念,自觉地将安全管理工作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意识的自觉转化。

二、破除不等式之二:安全隐患总是有的,侥幸心理占主导地位

在一定时期里学校部分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对学校安全认识不足,“五重五轻”现象普遍存在:一是重安全意识提高,轻安全保障到位;二是重教学管理规范,轻安全管理升;三是重教师内涵丰富,轻安管人员素质提升;四是重教室功能完备,轻安保设施设备功能达标;五是重门卫责任追究,轻门卫隐患预防。工作挂在口头上,侥幸心理(平常的口头禅:安全的事我们都在负责、这么多年没有事、学生不会到那儿〔存在安全隐患区域〕去的、哪有那么巧哇、先把那件事搞完、想得也太远了吧、事太多了、我们知道,但是等)严重,例如:门卫管理在学校成为管理的薄弱环节,表现在:一是行政责任确认薄弱。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往往一笔带过,几乎是“四无”工作,无具体工作措施,无具体行事历,无具体考核及责任追究,无岗位准入门槛。二是组织领导管理薄弱。从管理职能上看,门卫管理分属学校政教工作,但在学校的政教工作计划中没有或只有只言片语,实际是口头上的分属,落实上的真空。三是责任目标认定薄弱。学校各类责任目标书的签订涉及学校方方面面,但对门卫工作人员的责任目标认定不够,不是根本就没有签订,就是学校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紧密联系安全工作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完善责任目标。

近年来,学校狠抓安全意识的提高。一是强化专业理论学习。如对公共安全领域著名的“海思法则”进行深入探讨(每一起严重的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使学校安全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任何微小因素,都有可能酿成一起重大事故,任何一次事故都绝不是偶然,偶然中必然存在必然性。树立“忽微积患,终酿大祸”“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忧患意识。二是夸张安全管理工作过程。学校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举轻若重”、要“小题大做”,放大每个细节,这样才能抓实关键点。三是要着力于安全岗位特质,永存职业敬畏感地抓安全。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永怀感恩之心地抓安全。四是练就一双毒眼。定期检查、不留死角,挂牌督办、狠抓落实、不留情面。把不起眼的事情做好,把显眼的事做实,真正做到“安全责任,永记心间”防患于未然。

三、破除不等式之三:安全工作安排过并不等于效果就有

安全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如何能提前发现隐患,通过有效的途径消除隐患,从而成功地规避风险。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没有把安全工作当成学校的中心业务范畴,被忽视和放松,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制度落实制度的现状,安全工作存在重说教轻落实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学校加大安全工作的过程管理,严格结果的考核。一是责任追究。学校在安全责任书里明确规定三个安全等式:“开会+不落实=零”“布置任务+不检查=零”“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二是理论引领。学校认真学习“打非治违”“四不两直”“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谁签字谁负责”等安全管理理念,并与之与学校各岗位职责紧密结合起来。三是严格考核。学校将安全工作的落实与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年终奖励等结合起来,实现安全工作责权利的高度统一。如学校在2013年防溺水工作方面没有按照教育部统一制作模板发放《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在收到相关部门追责后进行重新发放,对在发放及回收过程中对家长签字把关不严的班主任进行了追责并将其责任纳入该教师年终工作业绩档案之中。

四、破除不等式之四:预案制订、演练演示并不等于技能提高

一直以来,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安全演练的。但是学校虽然制订了较为齐全的安全预案,并每年都在进行相关的演练,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是流于形式。每年都进行防踩踏和防火灾等演练,在演练过程中玩耍有余而紧张不足。二是针对性不足。对涉及学生安全的重大隐患,如安全溺水、交通安全等没有进行演练。学生缺乏现场感的死亡恐惧感受,表象的安全教育成效低微。

为了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掌握逃生知识和技能,熟悉逃生程序和线路,遇险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学校狠抓预案与演练的实效性。首先,实现两个结合:学校制订的预案既要与当前的安全形势和学校的安全工作实际相结合,又要与安全演练相结合,对每次应急演练都进行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再对预案实行调整与修订,适时更新于安全发展大势。其次,抓实五项要求:一是预案制订依据合理,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预案的理念下制订;二是预置到位,预设充分;三是环节齐全,流程畅通;四是保障有效,措施得力;五是分工细致,职责明确。最后掌握即时性。火灾、防溺水、地震、防踩踏、交通及遭遇暴力等演方案上报上级审核后才能实施。目前,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即开始实施演练,按准备、实施、总结等阶段要求进行演练,在不断演练、完善预案、再演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师生的安全应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