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09 11:4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

篇1

高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上的课程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以下也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具体展开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探讨。

1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实践的教学管理。

先制定出各种课程实践的形式规定。如法学专业: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院旁听、法律咨询、法律文书写作、情境训练、社会调查、与实务工作者对话这8种形式;社会工作专业有学生课堂PPT展示研讨、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社工游戏和小组活动、机构考察、社区探访、实验室实验操作、社会调查这7种形式。首先根据培养方案上的课时中的实验实践教学课时规定,对其中实验实践活动的授课要求提交相应书面材料。制定《课堂实践教学表》、附实践活动图片和相关记录,以此作为教学归档资料。上述材料只是作为一个书面形式的教学档案留存,但是仅仅需要详细材料是不够的,教学管理者还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好相应检查和监督工作,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效果展开问卷调查和分析,看学生是否真正在课程实践中得到益处。

2 关于专业见习的教学管理。

专业见习活动,一般都是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进行,是在学生学习了一系列基本专业知识后开展的,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学习和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见习教学形式为根据本专业特点及见习点的具体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联系见习单位,必要时由学校统一安排。管理方法采取“托管”和“共管”两种模式。专业见习由准备阶段、见习阶段,总结评分三个阶段组成。在见习准备阶段,见习小组和带队指导教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布置见习前动员会、宣布见习纪律和要求、落实见习具体内容、提交专业见习计划等。在见习阶段,根据见习协议和见习计划要求,对见习生实施管理。见习领导小组成员与见习单位一起负责对见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并经常进行交流,以促进科学管理、共同提高。在总结评分阶段,见习单位、见习领导小组成员与见习生认真做好相关材料。见习成绩经见习单位签名、盖章密封后由见习生带回。在整个专业见习的教学活动中,虽然见习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3周,但是也要制定指导教师对见习学生的探望表,规定好探望次数以及人员,做好探望记录,这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见习情况并加以指导。

3 关于毕业实习的教学管理。

毕业实习,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必要时由学校统一安排。按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实习时间为8周,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由准备阶段、实习阶段,总结评分三个阶段组成。首先在准备阶段,也是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要求学生完成与实习单位联系,确定实习单位,组织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开展会谈,学生完成实习计划书,在实习阶段,根据实习协议和实习计划要求,对实习生实施管理。确立学校的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与实习单位一起负责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并经常进行交流,以促进科学管理、共同提高。学生根据实习计划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最后,学生完成实习自我评估报告,汇总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反馈表以及汇总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并确定实习最终成绩,完成实结。

参考文献:

[1] 史金联.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154-156.

[2] 刘佳.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述评[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2,8(4):309-312.

篇2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实践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为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实践教学管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管理越来越为重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颇为丰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三是实践教学管理手段愈加丰富;二是实践教学管理质量逐步提高;四是实践教学管理考核体系不断健全。

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管理认识不到位

由于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少数高校仍然只重视理论教学管理,没有将实践教学管理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对于实践教学管理只做表面了解,缺少深入探究,对于实践教学管理的意义、重要性等认识的远不到位,导致管理工作随机性、盲目性较大,管理质量不高。

(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少数高校尚未建立起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引导和约束,管理随机性较大,严重影响了管理质量;二是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却不能及时地根据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制度极不完善,远远滞后于当前实际;三是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却得不到有效地落实和执行,成了一纸空文,形式化严重。

(三)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职责不明确

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尚未设置独立的、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对于实践教学,往往是实验部门、设备资产管理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总务部门等多个机构共同参与管理,且各部门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从而导致“有利益抢着管、无利益都不关”等摩擦和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实践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虽然实践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工作性质,其往往处于“教辅人员”的角色,无论是在职称、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还是在科研机会、课题申报、技术培训等方面,都与教学人员有着较大的差距。长此以往,能力强关系硬的人员,想方设法的调离了岗位,能力弱关系差的人员,大多因无法调离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了事,从而直接导致了实践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难以对实践教学进行高质量管理。

三、实践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对实践教学管理的认识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入手。为此,各高校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管理思想理念,打破客观条件的制约,坚持“强基础、重实践”原则,对实践教学管理进行深入探究,从战略高度认识实践教学管理的意义、作用和重要性,实现理论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并重。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对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视,建立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及时地随着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制度落实执行到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明确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职责

实践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实验部门、设备资产管理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总务部门等众多部门,为此,必须要设置一个独立的、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其权限和职责,使其能够对实践教学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部门进行统一协调,促使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为提高实践教学管理质量服务。

(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充分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给予实践教学管理人员以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在职称、薪酬、福利待遇、科研机会、课题申报、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其和教学人员相同或相近的政策,给予其应有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尊敬和人文关怀,降低其流动率,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稳定性强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

四、结论及建议

总而言之,积极探索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的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无论是对于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实践教学管理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兰,周佳正.对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9).

[2]王禹.浅析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J].高教研究,2012(11).

[3]王菲.高校实践教学管理问题及采取的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2(8).

篇3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协作 现代化

一、教学管理协作现阶段存在的弊端

现在教学管理的协作主要依靠电话口头传达以及多人公用Email等方法来解决,这些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弊端。

1.电话传达由于没有记录,导致教师经常忘记或记错通知,且无法准确得知哪些教师已经看到通知,尤其在进行监考安排等工作时加重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2.多人公用Email对有些不需要公开的内部教学管理文件无法进行限制,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同时由于使用人数太多经常使得邮箱内邮件混乱,无法清晰看到最新的通知与安排,也没有解决记录有谁已经看到通知的问题。

3.通过纸质文件传达由于许多路程较远的教师来说,经常需要往返学校,路途所需时间太长,时间成本过高。

上述几种协作方式的主要弱势见下表:

以上这些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极大制约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协作方式,强调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管理主题,但多数高校的实施仍未能取得全面性、突破性的进展。在此形势下,教学管理人员应深层次研究、探索、创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协作方法,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这种新形势的需要。 转贴于

二、设计开发协作系统

通过对现有教学管理协作的了解与分析,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本人设计并开发了此协作系统,协作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教学协作手段网络化;(2)教学协作环境数字化;(3)教学协作管理电脑化;(4)教学协作资料电子化。

本系统从教学管理协作工作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的功能结构要求,系统主要分为五大功能模块。

模块一:“短信息”,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通过短信息进行即时沟通。

模块二:“公告通知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公共通知,并将通知给每个教师或其它管理人员,在通知时可以添加附件,管理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个接收人员是否查看过此通知,若接收人员长时间没有查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其它手段进行通知。

模块三:“内部邮件”,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分发教学质量管理文件、常用表格等,教师上交教学检查材料、教学信息反馈报表也可通过“内部邮件”功能完成。

模块四:“档案管理”,此模块通过“文件柜”菜单将传统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完成“固化”档案资料到“活化”信息资料的转变,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存储、检索教师教学质量档案信息。

模块五:“讨论区”,每位教师都可以通过讨论区发表自己对于教学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参与其中,可以参考有价值的信息对日常工作进行良性改进,使其更加人性化、规范化。

本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

1.真正的随时随地使用。Web Service方式的系统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支持异地使用,只要能上网的计算机,就能够像在单位内部的工作站一样,方便地处理办公事务,同时“防火墙”技术又能很好地保证信息和数据的安全。

2.成本低廉。除了搭建网络环境等与其他办公系统相同的开销外,不需要再购买任何软件运行的应用平台,也就不需要支出那些由于运行应用软件平台而带来的额外的系统资源开销。与其他办公系统相比,这种方式成本最为低廉。

3.操作简单快捷。与其他系统各自不同风格的户界面相比,Web Service方式的系统采用统一的、为人们熟知的浏览器界面,因此无须特殊的操作即可启动应用系统。习惯使用浏览器的用户,甚至不经培训即可无障碍操作。

4.维护方便。由于Web Service方式的系统所有功能性的应用程序都在Web服务器上,用户端没有任何与操作功能相关的程序,因此用户内容发生变化需要修改或软件故障需要维护时,只需修改和维护Web服务器上的软件即可,与其他在单位各个部门,甚至远在国外的用户端计算机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这种系统软件的维护工作可以不到现场,通过Internet就能实现真正的远程维护,系统的维护成本可大大降低。

篇4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策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35-02

一、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并在逐步实现与国际先进教育的接轨,而这样的发展也就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教学管理水平高低的决定者,教学管理人员自身也就必须要具备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以及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知识。因此,如何在高校中建立起一支创新型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也就成为了现如今我国高校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高校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必要性

1.人才建设利于制度创新。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创新,可以有效地培养出适应于教学制度改革的创新型人才,也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建立起一支具有德才兼备、能力与素质并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可以成功地为高校实现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2.符合教学管理的内在需要。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在“事”上,即教学管理人员严格依照自身的职责,准确按时地完成上级指示、分配的“工作任务”,机械被动,缺乏教学管理上应有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制度的不断革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在工作的内涵上也就更加具有广泛性意义。因此,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也就可以成功实现教学管理内容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由简单一维向复杂三维的多功能进行转变。

3.满足教学管理人员自我发展需求。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也正呈现出一个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例如高学历、良好的管理水平以及较高的科研能力等。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教研基地,本就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素养的教学管理人员,但其更渴望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赢得更高的管理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除此之外,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也是促使高校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一大推动力。

三、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教学管理观念陈旧。虽然现如今的高校教育改革推进得如火如荼,但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上,大部分的高校管理人员还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以“事”为中心,忽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也仍然没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服务型管理意识: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对领导的指令只会简单地服从,认为研究教学改革需求,分析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管理的模式等工作都与自身没有关系。更有的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思路闭塞、创新意识不强。

2.师资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诸多的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但其中也有一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一学期一聘制、一年一聘制或者是1~3年或是长期的聘用制度等模式。这些聘用制度的采用也正体现出了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之处,从根本上解除了职务的终身制和单位的所有制。然而这种制度还没有发展成熟,其内部也同样缺少可以灵活自如使用的用人机制,当校内外人才无法实现有效有序流动、更新时,也就不能够成功摆脱职务终身制,因此,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解聘也就成为了改革创新中的一大难题。此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改革意识,那么其对新鲜事物的灵敏度也就不高,也就导致不能主动适应创新后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仍然用旧观念来处理教学事物的现状。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人事晋升管理制度,仍然是以学历来论晋升资格,与此同时,在职称的评定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或者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管理人员无法全身心地进行工作,而是希望通过“走关系”来投机取巧,而严重降低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3.考核制度过于形式化。就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而言,考核制度太过于形式化。考核高校管理人员也多采用检查、学历考察、文凭考察和科研教学成果等方式,到年底时再进行评奖评优和成绩划分。于是,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就不太关注教学成果是否优秀,而是认为合格就行。长此以往,教学成果考核制度也就流于形式,而不能发挥真正的评判效果。除此之外,高校的教学管理考核制度也不具备广泛的影响力和实用性。在这一问题的处理解决上,教育主管部门通常采用的是同一套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同样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在短期内却很难将这样的优势成果体现出来。再加之,在实际的考核评价过程中,那些创新的经历只能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缺乏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就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不能实现预期的改革效果。

四、高校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对策方法

1.树立现代教育服务管理理念。“完全学分制”是我国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中的一大特色,学生在学习、受教育上也就更为自由,他们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进行修读、自主选择受教育的课程和任课老师、也可以自行规划完成高校的教学任务等。但是这一制度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与此同时,也为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挑战。所以,高校要想顺利完成教学制度的创新,也就必须要对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提升,首先要形成教学管理人员正确的“服务”观念,以“人”为中心,努力提升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服务的质量。“管理”,在社会的发展中也就相当于“服务”,其最终的目的便是“奉献”,所以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也就必须要坚守这样的精神和理念,不断深化内心的服务意识,以师生的实际需求为工作基准,以创新为主线,不断强化管理服务的质量,以最终实现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重塑高校领导的管理理念。领导作为一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头人,其更加应该意识到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意义。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关乎着整体教学工作的优劣,所以,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团队,不仅是提升高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而在领导的管理才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则是对人才流动的动态管理意识。作为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人才的流动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的改革,保障高校教育的质量。但是,在人才的流动上,也不可一味地放任自由,要形成内部的有序性,这样才能激发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真正做到教学管理上人才结构的最优化,反之则会丧失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创新型实用人才。总之,高校领导在引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动态的观念深入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在人才的流动中把握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实现建设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的“能进能出”动态发展管理模式。

3.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行为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而要想同步实现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提升,形成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则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首先,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培训方案,并以此为依据,不断进行培训内容和培训途径的拓展,与时俱进,以此形成对被管理人员培训的质量保证。在培训的方法上,可以通过在职自学进修、半脱产自学和脱产进修等途径来实现,或者由高校提供资金来加强对具有潜力的管理干部或者高学历、综合能力突出的管理人员的进修培训,以提升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一些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一方面可以加强新进教学管理人员对高校管理的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化了解,增强其基本的管理岗位素质,方便今后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另一方面则可以不断提升高校在职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以及对问题出现的预知、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完善教学管理的制度和体系。第一,要依据社会和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地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聘用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这也就是要求高校要及时发现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不足,针对问题重新进行管理人员的岗位设定,以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而在管理人员的聘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招聘形式来实现其中的社会化和公开化。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准入制度,实现聘用工作的透明化,加强新兴力量的注入。第二,则可以在高校中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关怀,以他们自身的发展为核心,实行明确的奖罚制度,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三,则是在高校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定期和不定期考察,督促其教学管理任务的完成,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据制定的目标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爱芹,王文军,时华伟,曹勇,李印龙.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04).

篇5

关键词:教学秘书;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一、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及范畴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内容繁多、工作量较大,既要承担好本院系的工作任务,又要联络好学校各部门,以便顺利开展日常工作。教学秘书的角色由工作职责决定,概括地是三个角色的有机统一,即管理、服务、协调。教学秘书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院系领导、教师、学生。要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能就要明确应承担的各项任务。具体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任务:一是教务工作;二是考务工作;三是日常管理工作。

二、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一)参谋助手作用

教学秘书的助手参谋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中,包括:1.根据教学院长(主任)下达的教学计划,编排课表,传达落实教学任务;2.协助院系领导做好常规性教学检查,如调串课等工作,并做好考勤记录;3.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将教师有效信息及教学档案科学分类、归档;4.做好微机系统中教学管理软件数据的录入和信息工作;.组织考务工作,包括期末考试、大学外语四六级;6.协助教务处和行政各科室做好各学期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统计工作。

(二)桥梁纽带作用

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基层执行者,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平时工作范围接触面比较宽,需要同各院系、部门进行联系,特别是同本院、系的师生有效沟通。只有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教学秘书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院、系部门建立的相互协助的融洽关系,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服务育人作用

教学秘书必须明确自身定位,积极践行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加强三育人作用,特别是服务育人作用。服务育人具体体现在教学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中,传递服务育人的正能量。

三、教学秘书的工作能力

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1、综合能力。院系的事务性工作繁杂,要求教学秘书要求工作体系和方法,有效合理分配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好工作任务。

2、信息化管理能力。教学秘书要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利用QQ、微信、飞信等先进方法传达教学信息。

3、表达能力。在处理日常工作中,教学秘书不不假思索的说话,一定要根据工作对象反复琢磨,做到上情下传、下情上达表达清楚、简明扼要、语言得体。这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4、写作能力。教学秘书经常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撰写一些教学文书,如请示、报告、通知、总结等。这些要求教学秘书平时要专研不同对象的写作题材。

5、心理承受能力。教学秘书工作经常会碰到些许的矛盾,难免受到批评和委屈。这就需要教学秘书要有豁达的胸襟,学会反向思维,保持理性的头脑。

四、加强教学秘书工作的几个方面

(一)加强工作的条理性,统筹安排工作。

教学秘书要胸有成竹,做到学期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找到规律,相应的工作安排要有充分的合理时间安排,稳中求进。

(二)加强工作的前瞻性,当好参谋助手。

教学秘书工作不能等,不能懒惰,有相应的通知、文件、学期的各种信息,都要及时收集分析,为领导提供有效性信息。

(三)加强教学档案的平时积累和管理

档案是个宝,人人都想要。特别是教学评估、本科合格评估时,档案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学档案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日常工作中和教学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声像等材料、基础的教学资料等对教学部门总结过去、指导现在、规划未来大有裨益。

五、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充分重视教学秘书工作,认识到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秘书的待遇,将其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中。同时,学校还要注重教学秘书队伍的岗位培训,给他们更多的进修学习的机会。

第二。激励教学秘书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教学秘书目前虽然不是高校教师系列,但是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相关专业的知识,应该从创新工作方法、探讨教学规律入手,在课程计划、学时、学分等方面有所建树,丰富教学改革的内容。

第三.不断强化教学秘书的管理和服务意识。教学秘书要清楚工作定位,突出为领导、教师、学生服务。要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其窗口的作用,提高自身办事效率与办事能力,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只有充分肯定和正确认识教学秘书工作,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焕发教学秘书队伍的工作热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建设

一、引言

高校当中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比较关键的,在当前的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下,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加以应用就有着积极作用。通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就比较重要。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建设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应用以来,为人们的生活丰富化提供了可能,并且也提升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将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加以应用,就能对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在当前的发展以及改革背景下有力支持。随着近些年教育政策的放宽,各高校的招收人数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为学校的管理增添了很大困难,而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够将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1]。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将高校教学工作在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及反馈等诸多环节更加准确化以及规范化等。另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化能够对教学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就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能够对教学资源科学化的统筹调度和安排,对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比较有利,促使全校人员能够对现代化技术的学习热情得以促进,从而不断的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虽然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动力,但是在具体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有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现代化技术为高校的管理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有些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认识以及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教学管理的观念上还相对比较滞后[2]。有的教学管理者认为只要在办公室有电脑就是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从这里就能够发现高校教学管理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深化,对教学管理信息化还比较缺少整体的认识。再者,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上有待提升,在信息管理的能力上需要加强。有的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上,还处在简单文字操作以及报表的处理阶段,没有进一步深化,在信息符号以及图表的制作等方面都不熟悉。这就必然会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产生阻碍。另外,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有是在经费的投入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不充分。这些问题就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备,由于地域差异性,所以在地区的经济差距上也比较大,一些高校有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想法,但由于缺乏经费的投入,所以也不能有效实现信息化建设。

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能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最为基础的就是要能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提升,将认识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只有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育观念才能有利于现代化教学管理的健康发展。高校要能对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重视,尤其是高校的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将信息的观点在管理中充分体现,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特征进行统一的规划以及协调等。

第二,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要能在建设思路以及原则上良好遵循,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思路上来看要先加强学校内部的改革,在管理机制上创新,将网络信息环境作为主要的发展基础,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共享。通过网上信息浏览以及信息的交换等等为学生的师生查询信息提供方便[3]。再者要能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相应原则,在职责的明确上以及工作环节的简化上都比较重要。然后针对涉及到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的完整统一性。

第三,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运行建设要抓紧实施,从而创造出比较优化的运行体系,当前的一些高校已经对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视,都纷纷的加强这一方面的完善。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将管理的规范化进行强调,然后将信息化环境下制度建设工作得到完善,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是对教学秩序得以稳定的基础,能够将教学的过程协调化以及高效化的呈现。

第四,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要能够形成教学管理信息化CIO机制,和企业的发展能够借鉴经验,在管理机制以及体制等层面进行创新,通过CIO能够对高校的信息化推动起到积极作用,在技术和组织两者的组合过程中也能充分的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稳定运行[4]。然后要能将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整体性的加以提升,信息技术并非是万能的,在人员素质上实现现代化才能够真正的将教学管理信息化目标得以实现。教学管理人员作为信息技术的实践者,只有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才能保证在管理过程中发挥其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应差异性,所以这就需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结合学校的教学管理实际内容进行建设。只有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考虑,才能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促进作用,此次主要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建设策略重点分析,希望有利于实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索凯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出路[J].软件导刊,2014,(11).

[2]丁之嵘.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3,(08).

[3]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酒店管理专业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界定

创新创业能力是指为顺利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手段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是创新创业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创新创业能力融合了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两个方面,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精神,能否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也体现了一个人能否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行为。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较强,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操作技术的必备环节。但由于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以及教育管理制度等原因,传统高校教育普遍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造成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状况日益严重,实践教学渐渐成为教学体系中较为薄弱的部分,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条件不健全、实践教学师资水平不高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三、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制定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化,实践教学目标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来制定。学校应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设置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目标,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1.明确指导思想。应结合酒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将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较扎实理论知识、较熟练操作技能、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2.体现多元化特征。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践教学目标应体现多元化的特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学科专业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等,设置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目标。

(二)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的。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打破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1.根据酒店业服务与管理标准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积极鼓励和组织酒店从业人员和专家参与其中,把能够反映新观念、新方法、新特点的酒店业前沿知识不断地充实到实践教材中,写出具有较强行业性且符合社会经济新形势和酒店业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教材。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课程应围绕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来设置。3.根据专业特殊性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高校应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三)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是实现该专业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1.丰富实践教学方法。为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应探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吸引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提问、互动、主题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锻炼机会,使学生不仅牢固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从而具备从事酒店工作的基本素质。2.应用现代化实践教学手段。21世纪以来,各国高校都在增加投入,更新教学设施,改进教学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内高校应大力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和研究,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及推广应用,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创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1.建设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是对学生进行酒店岗位模拟性实际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室主要是用来进行仿真实践教学的场所,能够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为了确保酒店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学生的未来职业接轨,体现实验教学的实用价值,学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重新规划校内实训室。一方面,根据现代酒店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分类,以及科学的工作描述和工作分析,将专业课程与酒店工作岗位相对应,规划餐饮、客房、前厅、酒吧、茶艺和酒店信息系统等模块。同时,为保障实训室的正常运转,应建立实训设备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及时更新设备,确保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实训教学的改进与完善需要学校提供大量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完善校内实训室的功能,为实践教学提供研究场所和环境。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训室的有利补充,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校外实习基地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学校应广开渠道,不断加强与信誉度和知名度好、服务管理水平高的星级酒店合作,与其签署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促进校企互惠双赢:一方面,节约酒店劳动力,为酒店提供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为了使酒店教育适应酒店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应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中,制定出一套健全的实践教学师资管理制度。可将那些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吸收到教学队伍中,通过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培养制度、竞争机制等,促进实践教学师资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2.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高校应鼓励和支持成立专项基金,让教师有机会出去进修、交流和培训。可通过加强与酒店的密切合作,构建双向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到酒店进行短期或中期培训,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优化专业知识结构,锻炼操作技能,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保证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3.建立激励机制。为了充分调动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进一步强化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如浮动津贴制,使工作绩效与津贴挂钩,积极为实践教学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和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实践教学教师岗位能够真正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进而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4.建设兼职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除了发挥高校自身优秀的师资外,还可以从社会上招聘既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酒店优秀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如从酒店聘请具有一定业务特长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由他们将酒店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讲解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最直观、最真实的了解。兼职教师的聘用,一方面能够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教师人手的不足,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宽松的聘任制度,聘任校外兼职教师,以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六)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以及结果所做的综合性、价值性的考核和评估。教学评价作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结果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考核与评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特点,建立科学、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1.制定具体化的评价标准。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能够为实践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管理者指明行动方向和确定工作目标。在实践教学评价过程中,应使各项评价标准具体化,细化考核评价制度,使其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2.确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一是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既重视理论知识考核,也重视实践能力考核。二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通过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和监督,将实践教学结束后进行的结果评价与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勤、技能等进行的过程评价结合起来。三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通过将实践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标准等定量指标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态度、遵守规章等定性指标结合起来,反映实践教学效果。四是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将校内实训评价与校外实习基地评价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有利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总之,高校应转变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改革酒店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创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实践、参加创新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抢占先机。

作者:金 丽 卜长青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任志安.基于能力本位观的校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30):279-281.

[2]张金桐.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创新能力[J].社会科学论坛,2010(22):185-188.

篇8

一、重视专业技能操作课的开设

要求侮个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是适应未来的现代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应树立整体观念,把技能操作课编排在止规课程体系中,与专业理论课相辅相成。酒店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为,它要求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实施科学现代化管理的能力。如果连操作服务程序也不懂,是很难胜任该专业工作的。

二、确定合格的课程比例作为一门学科,酒店管理是多学科性的,涉及心理学、食品成本、控制学、_工程学、市场营销学、法律等等。因此,更应该强调针一对性、灵活性,强调从知识教育转化为以能力教育为重。这个方面有些国外院校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瑞典教育部提出高等成人职业教育内容应讲究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开设3年或4年的理论学科,其中职业技能课.与30阶40%,普通理论课.1!‘60%--70%。瑞士洛桑学院主要是传统与现实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强调实践教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和作用。但长期以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不少教学管理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制约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酒店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规范呈现不稳定状态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采用了“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实际运行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低于50%的规定并未真正落实。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的比重偏大,专业课的比重偏小;课程设置讲求面面俱到,一些本应该细分、深化的课程都是点到为止。同时实践教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尚未真正树立起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现象比较明显,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规范都呈现不稳定状态,随意性较大,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操作技能培养,忽视综合能力养成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视野狭窄。重视单一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及意识的培养,学生成为被动的“技能机器人”,缺乏后续发展潜力。酒店业的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决定了酒店业人才必须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而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更是培养的重点。因此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服务层面的操作技能,限制了培养人才的出口口径。

(三)校方与实习基地存在较大的目的差距

学校和酒店合作利益的出发点存在偏差和矛盾。对学校而言,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希望酒店能为实习生提供轮换的岗位,了解酒店的运转流程,体验酒店氛围和企业文化,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然而对于酒店而言,其目的一般较为简单和功利,完全根据自身的用工需要来安排实习生,只是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和旺季时的劳动力补给,安排操作性的工作,会在服务技能方面给予培训,但对管理能力的培训方面热情不高,缺乏管理经验和技能学习的机会。

(四)学生校外实习管理难度大,校外实习质量监控很难实现

校外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这时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升学、毕业论文等多重压力,指导教师很难协调学生、学院和酒店的利益。学生希望指导教师能帮助他们减轻劳动量、提供轮岗的机会;酒店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不要干预酒店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学校也由于经费、师资等原因.很难安排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学生擅自做主,提前结束实习等,造成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紧张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混乱。

(五)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很多专业教师缺乏酒店行业工作经历,职业经验不足,存在理论教学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培训经验和培训资格,不通晓教育的规律,也制约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发展。

(六)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践考评手段单一,考核标准缺乏具体指标,考核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学校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要依据酒方和实习指导老师反馈的信息,如是否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实习评语、实习日志和实结以及是否遵守学校的实习纪律等来评定实习成绩。通过这些依据实际上只考核了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而对实习是否达到了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往往缺乏量化的考核依据。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解决高职酒店专业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校企合作,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改变院校与企业合作上“貌似神离、行同陌路”的现状。高校应该改变关起门来办学的传统作风,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拓展课程实践的内涵和外延建设,增加校外实践教学的频度和深度,将校内和校外实践结合起来,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训练,使学生毕业时即达到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人员的水平。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不忽视综合素质的拓展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由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心智技术能力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既不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限制了必然约束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因此,教学活动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加强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还要营造酒店文化氛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养成,如在校园内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等;也可将相应的酒店兴趣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三)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管理

对学生校外实践任务重、实习基地分散、实习岗位多样等诸多管理难题,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机制。由专人负责,明确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责任,选派或聘请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教学和管理业务水平高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入酒店实习现场。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习;保证信息畅通。定期对在岗实习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随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完善实习考核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考核体系的任务在学校。这个考核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这些方面:酒店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巡回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生的自我评价;除此以外,还应包括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的考核。这项任务的考核应主要由酒店完成或者依靠社会考核来进行。只有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作保证,才能够使实习生达到专业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

(五)建立有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25-02

培养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与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及综合能力息息相关。没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因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大学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在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中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学生到教师,没有医院和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二是医院和企业的专家教授,这部分教师的比例较小。他们在来到高等职业学校之前已经具有较强的医院和企业工作能力,但在来到高等职业学校后,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很少再从事以前的临床工作和企业技术操作工作。较少接触医学新进展、新技术、新设备,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他们原有的一些医学实践知识逐步老化,已不能适应新的医院和企业岗位要求,从而导致这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下降。从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现状我们看到,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普遍较差,亟待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不仅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解决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采用多种途径引进人才

从高校引进的硕士生、博士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尤为缺乏,必须通过到医院和企业实践培训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因而适合作为学校的科研人才储备,以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需要一些已经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多途径引进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引进医院和企业中具有较强工作经验、实践能力的专家教授来校任教,他们掌握着最新的医学动态信息,掌握医学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这些知识是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的。他们缺乏的是作为教师的教学技巧,但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般较强,将他们引进学校后,通过专门的教学技能培训,使其同时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实践教学技能,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名师。从医院和企业不断的引进人才,还可以避免实践知识的落后,使学校的教学跟得上科技的发展步伐。从医院和企业引进的专家教授还可以对其他实践能力较差的教师进行技能的培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医院坐诊与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多数医学高等职业学校都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附属医院,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聘请医院和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与教师沟通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请医院和企业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全面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定期派教师到医院和企业进行业务实践,直接接触工作实际,边实践,边学习,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信息,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由于各行各业都是不断发展的,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方面的锻炼,才能确保知识的不断更新。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不仅能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保证教师顺利的到各个岗位进行学习和锻炼。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实现双赢,使企业更愿意接纳教师进行实践。

(三)加强附属医院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

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学校投资相对较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专业教师授课时间和实习锻炼时间发生冲突,尤其在专业教师缺乏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尤为突出。教师如果授课,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实习,更别说挂职锻炼;教师如果到企业去学习,专业课的授课任务又没有保障。建立校内实训室是解决这种矛盾的较好方法。学校根据专业需要建立相应的实习厂或模拟实训室,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教师可以到实习厂或实训室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训室的实习,教师的实践能力将会不断提高。由于校内实训室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机动灵活,解决了校外实践时间紧的难题。同时模拟实训室也有自身的优点,可以把实际工作的各环节精炼到一起,节省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这也是校外实习基地所不能做到的,校外实习不可能在短期内把各个工作环节都系统的学习到,受时间限制较大。对于校内实训室投资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在实训室中所学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还可以利用实训设备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最大程度的发挥实训室的作用,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

(四)聘请医院和企业的专家教授兼职教师

国外的许多职业学校都聘请了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兼职教师比例较小,并且多数是其他职业学校该专业的教师来承担相应的课程,不过是职业学校之间的一个交流,而真正来源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较低的问题。对于兼职教师的问题,多数职业学校认识不够,不愿意聘请企业人员来校讲课,原因在于兼职教师的授课费用高于校内教师,并且管理困难。其实兼职教师的聘用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校内教师实践时间难以保证的难题,又解决了建立校内实训室大量经费投入的困难,同时最重要的是这些兼职教师会带来行业最新的技术和信息,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工作实践,紧跟行业的不断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具备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而聘用兼职教师的综合效益较高,是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的重要途径。对于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学校可进行一定的培训,尽可能的使兼职教师固定化,以确保教学质量,并利于教学管理。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学校应制定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参加实践应和授课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应把实践能力作为评审的条件之一,这样才能使知识与能力并重,全面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

总之,通过各种渠道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促进专业更好的发展,使高等职业学校更好的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高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涂珍梅.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

\[2\]肇立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8,(5).

\[3\]李金良.谈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J\].现代技能开发,2002,(05).

篇10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管理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21-02

根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对实验室建设和改革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为了改善高等学校基础教学实验室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中设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将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形成。对管理类专业而言,科学地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对于管理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举足轻重。

1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管理类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1.1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高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它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各种实验仪器和装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掌握各个实验的实验方法,熟悉实验过程,在实验中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自我解决问题,达到培养自身创新思维的目的,[1]将从整体上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满足了学生自身学习需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实验。[2]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实验、自主设计的良好环境,给学生充分实践空间,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不仅可供学生有选择地验证课堂所学的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还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质疑分析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小组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3]

1.3 提升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学相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把相关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整合多种相关资源,建立立体的、动态的课程学习过程,开发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实验,促进实验内容的充实、开放及应用性。学生必须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会向教师请教,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从实验方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这无疑对教师也是一个锻炼和自我提高的过程。[4]这就需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验教学水平,又要具有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5]既具有创新精神,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同时,在工作中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师这种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强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7]

2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

其一,教育性原则。[8]教育性原则是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都要把“育人”放在首位,高校实验教学管理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拓展素质。教育性原则是由高校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是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其二,协同性原则。协同性原则是指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围绕“培养人才” 这个总体目标进行统一管理,合理调配,共同发展。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人力、物力、信息、时空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协调发展,实现最佳组合,发挥1+1>2的整体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9]

其三,共享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是指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过程中,实现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在学校内部、高校之间或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共用,以达到通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尤其应当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开放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3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具体对策

3.1 确立科学的实验教学理念和目标

实验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这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其作用的根本。针对管理学专业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以及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确立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系,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10]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及办学条件等状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基础技术型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和技术开发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的并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和协调能力,紧密联系实际,坚持科学训练以及探索未知、创造新技术的能力。

3.2 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上,依据管理类专业特色、知识体系、目标和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管理课程之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实现实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以学生为本,构建一个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梯次递增、共性实践能力培养与个性创新能力培养并举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三个层次分别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相对应,以贯通四年本科培养全程的螺旋型培养结构为主要特征,以对学生的普遍的创新意识渗透和具体的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为主要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结合。

具体来说,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立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个层次类型。

基本型实验位于基础训练层次,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为目标,是对学生的基础训练,侧重验证成熟的理论,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例如,在会计学科教学中设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薄

的填制、会计报表的填制、不同会计核算形式核算等模拟传统会计核算的实验项目,验证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掌握会计电算化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另外还要设置传统基础训练实验项目,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进行规划。

综合设计型实验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实验。以巩固课程成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安排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实验方法新颖、构思巧妙的实验,重在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向学生提出实验目的、任务,提供相关资料,学生以独立或集体研究的方式完成实验。学生可根据下达的实验任务书,拟定实验步骤,选择实验设备,在规定时间内,预约来实验室完成实验内容。开设综合应用性实验,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各实验课程的关联性和交互性的把握。

研究创新型实验,旨在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环境。如让学生全真模拟真实的外贸业务员、会计科长、总经理等角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了解真实的管理世界。它侧重于应用设计性,主要突出以实验设计为主的专题实验,实验项目赋予学生更大的自和实现实验设计的创造性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创新。

3.3 实现教学内容与多元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统一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项目不断更新。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在管理学的实验教学内容中,广泛地推进情景模拟性实验项目,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角色化和参与化,利用专业软件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模拟组织实际运作过程,参与者充当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对运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实施控制等。例如,可以使用计算机仿真模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沙盘模拟对抗,以及会计实务、质量管理、投资项目评价实训课程等多种手段。

实验室模拟企业实习,搭建一个仿真企业平台,用来仿真企业环境、仿真企业流程、模拟职能岗位。企业经营实战演练以“现场经历”的方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策略制定――实施――检验――调整的完整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决策是如何影响结果的”,进而掌握核心管理技能。

“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顾问指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还会得到老师现场顾问式的指导,从而更好地理解管理的真谛,掌握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其中,EPR沙盘模拟实验,清晰直观地模拟了企业的商务运作,为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各项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能够尽快地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并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便将来毕业上岗时能顺利进行各项管理业务的处理,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3.4 实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化管理,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学习者用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进行学习。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的作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化管理正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实验教学网络化总体目标是使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实验队伍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实验物资供应管理等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而代之以学习者自主式、交互式、个性化学习为主。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而是扩展到整个Internet 和信息空间,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具体来看,建设完整的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系统,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支持,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具有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通过网络化的管理建设开放型的实验室,使实验要素之间和谐有序运行,提高实验效果和设备利用率。通过网络实现学生提前进行“实验预约”,建立基于同实验内容的分组实验模式,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控制管理,充分地保证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的开放性。开放型的实验室将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面上与点上结合,活动与竞赛结合”、“混年级编组,跨专业组合”和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全开放、自主式”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孟庆繁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J],2006,23(9):1―3.

[2] 周详,洪霞.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个性化建设,实验技术与管理[J],2006,23(3):8―10.

[3] 李成等.创建经济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J], 2006,23(9):119―122.

[4] 杨国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06,25(4):478―479.

[5] 刘敏坤,郑怀颖.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建设问题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5,(S1).

[6] 郑怀颖,刘敏坤.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01).

[7] 李志荣,姚国权,王珏辉.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01) .

[8] 杨小兵.基于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网络系统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