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4-04-09 11:4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技术创新

篇1

Abstract: The ecolog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while the collaboration of supply chai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eco-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anolyzed the reason of the collaboration of supply chain on the basis of eco-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built up the system of supply-chain- collaboration.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化;供应链;协同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cologization;supply chain;collaboration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14-02

0引言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效协调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的关系,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新型技术创新系统。生态化技术创新可以使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将环保融入企业供应链管理每个环节上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且利于环境,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高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供应链协同则是生态化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1生态化技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包括生产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发展新要素、实现新组织,涵盖了企业整个生产到销售全部的活动。作为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技术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经济、技术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特征,是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创新的生态化,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对人体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工艺创新的生态化,指能减少废气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等工艺技术。

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如下特征:①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②生态化贯穿整个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生产与消费后处理,生产副产品及废物的综合利用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技术。③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构建和谐社会,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密不可分。④具有动态发展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和发展。

2供应链协同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要求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凭自身的资源很难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以及持续创新的源泉。因此,有必要开展供应链间的广泛协同,扩展资源配置和创新基础材料的范围,有效整合企业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能力。通过供应链的协同创新,在降低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生产成本的同时,推出更符合客户随需应变的创新产品,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1]。基于此,本文认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中进行供应链协同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低成本、易实现的拉动因素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全面的、全过程的生态化。它旨在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化,而这仅靠某个企业的单独创新,是很难实现的。且由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创新周期较长,无法保证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的成功。以核心企业为首,联结供应链的其它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在纵向上进行行业上下链的协作与共创,构成双赢的协作链,在横向上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共联、共赢与共创,从而实现信息的对称与共享,获得标准化的显性知识与非标准化的隐性知识,节约成本和时间,也减少企业的市场与技术风险。

2.2 激烈竞争的驱动因素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生态化技术的研发需要多个层面的技术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与供应链其它企业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提高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3 环境和社会的推动因素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手段和有效途径,追求构建自然生态和谐系统和社会和谐系统,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多目标、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原则。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企业环保责任的践行,也为企业塑造了绿色竞争力[2]。环境和社会责任推动着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但技术的复杂性和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促使供应链之间的企业进行资源和能力的优势互补,进行协同创新。

3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供应链协同体系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供应链协同体系,是在一个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的供应链网络的基础上,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进行技术创新的系统,见图1。供应链协同体系的形成,可以充分发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优势,整合各种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

3.1 统一的供应链创新目标目标差异往往是造成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应该树立一个统一的目标,即以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高指导思想,实现原材料、生产工艺和废品处理等生产全过程的生态化,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3.2 集成的供应链创新网络生态化技术创新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3PL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和最终客户的所有创新活动和过程。这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跨越界限,对资源、技术、制度等要素进行协同,实现高效而紧密的协作,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3]。

3.3 高效的供应链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是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充分利用EC、ERP、CRM、SCM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构建一个健全的信息网络平台,收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的创新信息,增强各企业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能力,进行创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创新,避免信息粘滞现象。

3.4 健全的创新环境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良好政策环境、社会公众作用的发挥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供应链的协同创新需要政府以行政、法律、财政金融等方法对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等进行管理;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创新研发体系中;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技术沟通与交流,成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

4结语

生态化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供应链成员要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实现生态化技术创新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困难,只有充分利用供应链伙伴关系开展协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悦.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2):93-94.

[2]钟祖昌.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研究[R]. 福州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2006.1-2.

篇2

【关键词】多元供应链;供应链网络;融合方式

1.引言

近年,随着绿色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等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供应链网络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形式。企业供应链网络中已经不仅包含单一的产品供应链网络,而是多种供应链网络叠加与融合的结果。曹丽莉(2009)讨论“多元供应链”是指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产品供应链、技术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整合在一起的供应链。随着企业业务的延伸与扩展、以及与伙伴企业整合度的提升,围绕单一企业如企业也可能形成多元的供应链网络。李怀政和王学军在2004年就讨论过物流管理与集成化供应链的融合。范慧颖(2009)则分析了深港物流供应链融合策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单一企业的多元供应链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在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界定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定义与组成结构,对其联结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组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方式,为企业多元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与结构

2.1 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

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是指以一个企业为核心供应链链主企业,在产品供应链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包含多种供应链的网状结构。在这一网络中,链主企业与其他伙伴企业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供应链关系,如产品供应链、服务供应链、技术供应链等。多元供应链网络实际上构成了链主企业的整个资源环境,企业从网络中的节点企业中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服务资源等生产要素,生产的功能产品或服务产品也通过这一网络销售给零售商或终端客户,从可支配的有限资源中获得最大化的商业收益。

2.2 多元供应链网络的结构

在多元供应链网络中,围绕链主企业的已不限于传统供应链中的原料供应企业或产品销售企业,还有可能是各类服务供应企业、技术供应企业、产品服务企业等,这些企业与链主企业一起构建成形式多样的供应链。而且,这些企业间也有可能存在供求关系,从而形成链与链之间联结。最终,各个成员企业间供求关系错综复杂的多元供应链网络将建立起来,并形成为一个网络生态环境。

3.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方式

对一个企业而言,其所有上下游伙伴及客户形成的多元供应链网络,涵盖了该企业的各种商业需求及所有业务活动所需的资源。为实现企业全局资源的最优化运作,实现多元供应链之间的联接与融合是必然的要求。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类型:精益定制的产品生产融合、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及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融合。

3.1 精益定制的产品生产融合

通常,供应链是围绕一个产品制造为主的企业逐步发展形成一个的完整产供销链条,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在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实现精益定制的产品生产融合,即在多元供应链网络生态中,主生产企业需要引导伙伴企业共同打造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的精益生产体系。

产品生产融合主要包括三类流程的融合,一是业务流程融合,围绕产品生产制造的主要业务流程,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要素有机地集成为一个跨越企业边界的整体功能过程;二是物流融合,实现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回收/废弃物等物资高效率和高效益地从供应企业运送到需求企业,并将物流管理与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深度结合,及时高效地满足生产企业对物流的需求;三是信息流融合,信息流是整个供应链优化运作的依据,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流融合可以帮助实现多元供应链之间的整合,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管理效率和整体效能。

3.2 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

绿色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就是在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中,倡导绿色生产制造技术与材料的创新开发与运用,逐步将供应链绿化成为绿色供应链网络。

为此,所有企业需要改造现有供应链网络,多元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需要共同来提高供应链的绿色环保水平,这通常可以从生产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三方面来推动绿色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相应的,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也包括三个方面的融合,即生产技术创新融合、服务技术创新融合和管理技术创新融合。生产技术创新融合是指多元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在创新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或材料时,需要一起研究环保技术或环保材料的应用方案,尽可能寻求全局最优的环保生产方案。同样,在多元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服务技术创新与管理技术创新也需要与其他企业相融合。

3.3 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

多元供应链上的所有伙伴企业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为此,开展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可能是最佳策略。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知识协同作为基于业务活动流程开展的以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为主的知识活动,对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元供应链上,伙伴企业通过知识协同融合,在伙伴企业间实现跨越企业边界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为实现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需要从知识流程融合、跨产业融合、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开展融合活动。所谓知识流程融合就是将多元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流程与其他其他的知识流程相衔接。考虑到现在产品往往是一种功能复合性产品,甚至是功能、服务、文化等要素相叠加的产品,通过跨产业融合、跨学科融合可以让不同产业的企业共同来创造一个产品,而且绿色产品制造过程中也涉及大量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跨产业、跨学科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在知识协同过程中实现多元供应链的融合。

3.4 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融合

多元供应链管理的要旨是通过使各个供应链子系统达成一种和谐状态,最终达到整体共赢的目的。在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应该依托多元供应链以资源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主要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产品生产融合、技术创新融合和知识协同融合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多元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融合,具体包括在全球化、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实现融合。

随着企业供应链的延伸与网络拓展,企业的资源有可能来自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每个企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多元供应链对企业间的融合挑战,理解多元供应链网络上不同组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员或企业的企业文化,,逐步构建多元供应链网络的文化生态环境,既保留有各伙伴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生态,又有外部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背景。最终,在日益密切的多元供应链关系互动过程中,各成员企业的价值观逐步兼收并蓄,达成能被所有伙伴企业认可的价值观,为多元供应链的和谐共赢目的提供内在驱动力。

4.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途径

企业供应链已从早期的企业内部供应链,逐渐发展到单一产品供应链和集成生产供应链。随着全球化制造和绿色制造模式的出现,企业供应链已逐渐出现网络化、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产品供应链、技术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等叠加到一起,形成了企业的多元供应链网络。随着全球化协同制造的进一步加深,联系紧密、互动频繁、相互依赖的全球供应网已逐步显现出来。企业供应链正逐渐由多元供应链向全球供应网过渡。

不同阶段的供应链特点是不同,相应的供应链的融合类型也会有所差异。在企业内部供应链阶段,企业主要关注产品生产流程、物流、信息流等基本活动流程的融合,主要为产品生产融合方式。到了集成供应链阶段,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现有流程的融合,而是希望通过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技术创新,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并通过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在多元供应链阶段,不同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需要实现深层次的协调,知识协同应成为所有成员企业的追求目标。通过知识流程融合、跨产业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企业间可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创新合作,在产品、技术、服务、盈利模式等全方位实现协同发展。最后,进入全球供应网阶段,企业的融合重点将转向企业文化的融合,即业务全球化、员工跨文化及企业价值观的融合。

5.结论

本文在分析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供应链网络的四种融合方式,并结合供应链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不同供应链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融合方式,依照本文给出的融合途径,企业最终有可能实现全方位的供应链融合。

参考文献:

[1]柴国荣,李振超等.供应链网络下集群企业合作行为的演化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5):

129-134.

[2]程建刚,李从东,汤勇力.论产业融合下的供应链跨产业联结[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28-30.

[3]李美云.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0):25-33.

[4]曹丽莉.多元供应链的构建融合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升级[J].软科学,2009,23(1):75-79.

[5]李怀政,王学军.论物流管理与集成化供应链的融合[J].江苏商论,2004(8):58-59.

[6]范慧颖,何嫒菲.深港物流供应链融合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0):68-69.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篇4

德利得物流成立于2000年9月,十六年来坚持专业第三方物流的道路,从运输入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AAAA级综合物流企业,是国家发改委74家重点联系物流企业之一。2015年,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改制为天津德利得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整合资源,致力为客户提供可靠、经济、高效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和高标准的供应链物流服务。

在德利得物流股份制改造和申请挂牌的重要节点,本刊记者拜访了该公司运营总监恽绵先生,向他请教德利得物流的成功之道。在恽绵看来,德利得物流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走上挂牌之路,技术创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 您曾在多个场合谈到过技术创新,并大篇幅地加以阐释。为什么如此重视技术创新?在物流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技术创新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恽绵:我们小时候就看过一本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更是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物流行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技术的升级发展,无论对于物流运输、仓储、包装、分拣、配送、流通加工,还是对物流服务、物流信息的处理,以及物流规划和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操作层面要减轻人员在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中的工作负担,从管理层面要实现仅凭人工无法完成的任务,成为不断提高物流效率、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如果要给技术创新加一个标签,我认为,它与经营创新、管理创新一样,都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发展以获取效益为最终目的,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在快速变革的今天,物流企业是没有办法获得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的。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技术还明显滞后,物流装备技术能力不强,使用范围还不够广,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还不够高,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制约着企业、物流行业及其所服务产业的发展。因此,不管是第三方物流还是企业物流,强化技术创新都是企业发展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记者 在您看来,技术创新是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柱。德利得物流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恽绵: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无所不在,主要是紧密围绕所服务的客户开展创新。客户的服务需求多种多样,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自然也应该各有千秋,这样在技术创新上也需要点面结合、各有侧重。

德利得物流为价值链上的客户提供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综合物流服务,如物流方案设计与优化、商品存储与保管、包装与流通加工、分拣、配送、运输、信息交换与查询、货物跟踪与控制、物流信息化支持服务,以及供应链金融、网上业务委托、保险等多项增值服务,可谓环节众多、服务广泛。因此,在技术创新上也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各公司的创新小组,通过精益物流、工业工程等方法,每年都有一百多项创新成果在物流操作与物流管理中实践,从拣选车的改进到拣选路径的优化,从药品包装的防护到库存面积利用率的优化,涵盖了信息系统的创新、物流装备的创新、管理流程的创新以及规划运营的创新各个层面。

记者 从整个行业来看,当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在信息化建设上是明显滞后的。相比业内同行,德利得物流在信息化建设上实现了哪些突破?

恽绵:正如你所说,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市场的需求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整体规划实施能力不足、物流信息化应用率偏低、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匮乏等等。因此,物流企业亟需在信息化建设上实现创新发展,以满足企业自身以及所服务企业的客观需求。

在这方面,德利得物流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如今已经形成了体系完整、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为高端客户的服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主要包括私有物流云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私有物流云平台包含WMS、TMS、VMI、LVS、OWS等诸多系统,主要是为专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化服务,包括与客户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对接,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努力实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主要是与社会各信息系统对接,同时针对部分客户开放。

如服务于高端制造业的VMI信息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强化供应商库存管理,对项目物流路径进行调整优化。我们在VMI供应商管理的基础上,提供了全面的线边物流服务。同时推出了我们的LVS系统,解决了客户信息系统、物流的WMS系统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解决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信息分隔的问题,解决了客户对系统隔离的要求,还实现了信息的无缝传递,提升了整个高端制造供应链的效率。

针对现在逐渐专业化的广宣品物流服务,德利得物流配置了专业的OWS信息系统管理客户的广宣品,提供从采购、委托、配送到结算等一整套解决方案。客户使用该系统对在库广宣品进行订购,OWS订购系统与客户实现EDI数据对接,传递订单及回传出库数据,高效率地完成广宣品物流服务。

记者 物流技术装备应用创新是多数物流企业的一大短板。德利得物流在这方面实现了哪些技术创新?

恽绵:在物流装备设施上,我们的得意之作是在减震运输领域的技术创新。在物流发达国家,减震运输技术已得到较普遍的应用,很多货运车辆本身就是减震车辆,对保护货物、减少货损起到重要作用。但在中国,长期以来减震设备较少,减震运输成本高昂,购买一辆减震运输车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减震运输资源稀缺。

面对这样的行业问题,我们针对客户的低成本减震运输的需求,利用中国普通货车条件,研究开发了专门用于精密仪器设备的空气减震托盘,替代进口气垫减震汽车,经过严格的测试,震动由7.24G降低到0.99G,大大降低颠簸造成的货物损坏率,同时使减震运输可以利用普通卡车,成本减少30%-50%。这一创新成果,我们获得了国家技术专利,还获得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中国物流行业“科技发明二等奖”。经过10年左右的探索,这项技术在医疗设备、电子行业物流领域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们的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声誉。

当然,我们在技术装备方面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可以说是时时有创新、处处有创新。以包装服务为例,我们根据制造业客户的核心业务,提出了包装与物流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如:专门为客户的巡展、重复使用设计和制造了航空箱、减震木箱、便携式拉杆箱等专业包装;真空包装服务方面,为大型设备设计了复合铝塑膜真空防潮包装,为小型包装设计了专业封口机;为服装企业的产品存储与分拣设计了单元化存储箱;等等。技术创新渗透在物流服务的每时每刻之中。

记者 多年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德利得物流能够做到坚持不懈且成绩斐然,有什么秘诀吗?

恽绵:在技术创新这件事情上,德利得物流能够一直坚持下来,而且在行业内获得较高评价,确实不是偶然的。

首先,我们有着客户至上的企业文化。公司的价值观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努力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专业的物流服务。

其次,我们公司自成立起,就着重建立我们的创新基因。我们的企业提倡全员创新,谁有了好的思路和意见便会及时提出,一经讨论通过便会真正付诸实施。而且公司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在持续地提升,目前公司80%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人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及高级专业技术资质,80%以上的技术人员具有中专以上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质,这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如今企业里已经形成了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再者,我们有着专门的组织保障。公司建立了专业创新的技术推进部,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与推进,每年轮流有一个部门经理兼任技术推进部经理,组织全公司员工在各个岗位发现问题,进行项目立项,研究解决的办法并且落实实施。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各部门经理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会不断有新的想法和思维融入到技术创新里面去,能够做到集思广益。每年年终,技术推进部都会做“年度优秀IE立项总结报告”,对创新成果进行分享,公司也对优秀的创新项目给予奖励,鼓励员工在技术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

篇5

关键词:复制硅谷;软件产业集聚本质;软件产业供应链与产业链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29-02

1美国硅谷地区软件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硅谷开明的意识、开放的环境、活跃的人才流动使得人们有机会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硅谷知识流动频繁。伴随着人才的流动,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的高新技术,在硅谷区域内由政府、学校、研究机构、公司以及一些培训机构之间建立的复杂网络关系中不断地产生、流动、传播和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硅谷的发展,成为了硅谷迅猛发展的“血液”。硅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950年代以前: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阶段

到195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一阶段即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形成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集群单元已经形成。这个集群单元就是以惠普公司为主导的若干关联企业和大学等机构有机结合所构成的集合体。(2)聚集条件已经具备。一种适应于使硅谷发展成为创新型集群的基础设施、技术基础、制度基础以及文化基础均已基本形成,聚集功能开始产生。

1.21950――1980年代: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

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二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外部企业和相关机构大量涌人的同时,集群内大量企业衍生,使硅谷技术创新集群规模迅速扩大。(2)风险投资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条件不断得到优化。

1.3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熟阶段

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进入了演化的第三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成熟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各方面的功能已发育完善,配套的功能齐全,企业创新倾向更加突出。(2)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创新网络更加完善,产业链条更加发达,整个技术创新集群发育成了一个网络型的价值链群。(3)企业进入和企业衍生的速度减缓,经济内在联系更加高度互动。

2复制硅谷的理论支持

硅谷的巨大成功给世界很大的启发,一般认为软件产业由于资源依赖程度低,对区位指向因素的依赖性不显著,因此这种软件产业集聚易于复制,理论界也认为复制硅谷,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个“硅谷”(软件产业园区)是可能的。理论界对硅谷的复制学说重要基于以下几点:

2.1基于要素学说的理论

Castells和Hall在总结硅谷成功的经验时,指出硅谷高技术活动的要素: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把政府的空间防卫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一个非联盟的产业传统;当地风险资本的存在;一个完善的通讯网络。他特别强调市场机制对硅谷发展成功的影响。Larson和Rogers观察到,硅谷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诀窍、风险资本、工作流动性、信息交换网络、学习性企业和基础设施等。在这些因素中,刺激企业家孵化风险企业的是风险资本和其它基础设施。

2.2环境要素投入的理论

钱颖一认为,硅谷是由一种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造成的奇迹,而非是计划得到的。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分散的决策、个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吴敬琏提出应为硅谷式科学园的创业活动创造有利的制度和环境条件。中国创业企业的栖息地应当具备四个基本要素:高素质专业(技术和商业)人才的集聚、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治环境、充裕的资金供应。徐康宁认为,创建中国的硅谷,需要从资金途径、人才途径、制度途径、环境途径几个方面人手,尤其需要加强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投入。

2.3基于制度的创建形成理论

蒋春燕和赵曙明发现硅谷的成功源于企业和行业之间广泛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企业集中所产生的集聚优势。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体现在其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也体现在行业的整体领先性和企业之间密切的关系网络上。张剑文认为,硅谷效应不仅仅是元素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将这些元素结合并产生强大生产力的对接办法,这种办法就是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企业文化,如果在制度方面硅谷化,将比仅简单地复制硅谷的组织结构和元素构成,达到更好的境界和技术高度。

3复制硅谷实践的困惑和理论解释的困扰

硅谷的巨大成功和带来的巨大的积聚效应,溢出效应使世界各国爆发了复制硅谷模式热潮,一时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硅谷”,“硅岛”,“硅湖”,“硅山”等,但是大多没有达到复制硅谷的预期目标相。在产业集聚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复制硅谷模式远比复制其他产业模式要困难的多,培养和扶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难度超出了人们的初始预期,软件企业的地理集中,并没有自动产生一个创新中心。

从要素的角度来说,产业应该集聚在资源禀赋丰富,交通便利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但世界最早成功的软件集聚地并不具备上述条件;软件产业属于智力型产业,对于知识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于高科技技术人才的需求高,对于自然资源的要求低,对区位指向因素依赖性不高,因此具有产业要素流动性强的特征,流动性要素相对自然资源不可迁移要素来说,在不同地域移植的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软件产业积聚是易于复制的,但实践的结果显示了相反的结果;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力理论中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很多软件产业最初期就是由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校云集的地方,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设施配备,但只是地理上的集中却没有形成如硅谷般的技术创新中心;从制度的角度来说,而国际上许多软件产业集聚模式的“移植”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既市场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但多数没能移植成功,可见经济体制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市场制度并不是软件产业集聚的充分条件。

面对这种种困惑,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找到软件产业集聚的真正本质,对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传统、区位优势、经济制度、政府规制等角度出发,找到适合该地域本身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根据实践经验,软件产业的集群效应大于传统产业的,其创新性和外部性也远优于传统产业。软件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是有所不同的,而对于软件产业集群特征的认识,在理论界还不成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丰富,因此对软件产业集群机理的深入研究是理论研究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4软件产业积聚的本质研究

4.1软件产品积聚:逻辑分析的起点

软件产业集聚首先是软件产品(或者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集聚。软件产业集聚是软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汇集点,是对软件产品绝对数量庞大、所占分额较大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个概括,也是对软件产业的不平衡布局,集聚在极少数地区的一个概括。

4.2软件产业集聚的本质分析

所谓“供应链”的说法很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Harrison)进而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该概念重点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

供应链理论摆脱了现实企业组织边界的限制,强调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合作和交流,生产部门被细化成了专业分工的组织,企业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将其他的非核心的零件或产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采取“业务外包”(outsourcing)的模式,形成所谓的“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或者“扩展企业”(ExtendedCorporation)。这种合作和紧密联系正是产业积聚的动因和促进因素。

软件产业集聚区输出其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而产品和服务与其说是由软件企业供给的,还不如烁是由供应链供给的。软件产业集聚不再仅仅是软件企业的集聚,其本质是软件产业的供应链集聚,多个软件企业通过供应链实现核心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同时,由于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创新优势等原因,多条软件企业供应链逐渐形成集聚,同时积聚内部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最终成为软件产业集聚。

另外一个与供应链相关的词是产业链。所谓完整的产业链就是指产品的研发到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包括新产品的R&D,调研产品市场信息,产品生产流程控制,品质管理和投放市场,所有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利润分配。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产业链的集聚。产业链以生产过程为基础,一个生产过程就是一个产业链,无法描述产业集聚的内部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友金.硅谷技术创新集群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83-86.

[2]CastellsM.,HallP.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the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M].London:Routledge,1994:22-26.

[3]LarsenK.,RogersM.SiliconValley:Theriseandfallingoffofentrepreneurialfever,creatingthetechnopoles[M].Massachusetts:Ballinger,1988:31-37.

[4]钱颖一.硅谷不是计划出来的[J].开放导报,1999,(10):7-11.

[5]吴敬琏.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J].经贸导报,2001,(9):11-17.

[6]徐康宁.中国硅谷产生的条件与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0,(6):101-106.

[7]蒋春燕,赵曙明.“拷贝硅谷”能否成为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之途[J].生产力研究,2001,(1):107-113.

[8]张剑文.克隆硅谷[J].中国中小企业,1999,(3):101-106.

[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87-93.

[10]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7):44-48.

篇6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已是企业所在供应链的竞争,本文提出了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进行经营创新的几个思考方向,旨在改善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一、序言

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只有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原先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其所在的供应链的竞争。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所给出的供应链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即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中一般应存在一个核心企业,该核心企业是其所处供应链的管理者,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核心企业具备使整个供应链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并且将其资源主要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供应链中的其他节点企业。同时,作为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同样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以弥补核心企业在竞争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得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更强,效率更高,从而在与其它供应链的竞争中获胜。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对单个企业来说,是一件可以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的好事。而且节点企业之间可以实现“功能转移”,即将供应链中的基本活动(功能)转移到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企业上,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最优配置和协调有效运作,使供应链的产出和效率最大化。因此,通过进行经营创新,发现经营的新方法、新思路,并藉以获得供应链组织核心竞争力所需的策略优势及利润空间,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经营创新符合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供应链管理产生之前,主导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直是“纵向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以产品生产职能为中心的环境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这种“纵向一体化”的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核心企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不具备优势资源的业务上,导致整个企业效率下降,反应迟缓。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这种传统模式进行扬弃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的精髓在于企业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或独特资源的企业去完成,从而使各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形成一种扩展式的企业。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又是拥有独特资源的节点,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资源与服务的享用者。一方面,节点企业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与其它的节点企业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作为供应链整体中的一个要素而与其它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节点企业的活动都要受到整个供应链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通过企业经营创新,将各节点企业的资源与服务优势及价值优势统一起来,符合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二)企业经营创新有利于整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的形成是因为每个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其中核心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形成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且彼此之间的资源是具有互补性的,因而符合供应链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整合资源,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使由原来的单个企业的输赢关系转变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多赢的关系。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思维的方向

我们以一个含供应商、生产企业、零售商的三级供应链为例(其中生产企业为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方向进行分析。

(一)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职能要从单一的企业(生产企业)内部职能管理观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同经营管理观念转变。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一方面,要集成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供应链,使内部各业务环节(包括采购、生产、物流及营销等)协调运作,另一方面要与外部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形成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使成员之间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功能,资源共享,以使供应链中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顺畅运行,从而真正做到以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实现经营创新。

(二)在供应链环境下,经营的目标要从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单纯自身的利润管理理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赢”管理理念转变。

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的利润实现不是以牺牲上下游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益为基础的,而是要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下谋求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只有得到最终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价值增值过程才能作为企业利润的实现。也就是说,核心企业的利润是在供应链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必须经营管理思想转化为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理念。

(三)在供应链环境下,要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推进供应链的现代化进程。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从商流方面的订货、发货、收货,资金流方面的货款结算处理,信息流方面的数据收集、分析、传递,到物流方面的货物进出库、分拣、分类、装、加工等,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因此不仅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建立内联网,进行自动化管理,也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之间建立互联网,以交换信息,实现协同作业,从而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技术保证。为此,生产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需要在软硬件方面进行较大的投资,以保证各节点企业(生产企业)能够实现与其的信息传递准确、快捷。这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融入供应链系统中的必然需要,而且这种投资是能给核心企业带来巨大回报的,因为它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四)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要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实施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为满足用户需求服务系统化的出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包括对供应链进行观念的彻底再造,建立扁平化组织,进行供应链业务合并与扩大授权,充分发挥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中的作用。面向零售商和供应商整合业务流程则利用IT手段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把现代企业管理程序化,创造出新的工作方式。核心企业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企业与市场紧密相联,保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高速畅通地流动,为企业与零售商和供应商保持零距离,使企业实现零库存、零流动资金,从而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和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创造出新的市场、创造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和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五)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要从单纯的企业内部创新向供应商参与创新的方向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不断受到挑战,企业为提高产品开发的竞争力,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发挥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并将产品设计纳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采用通用件和标准件,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设计、制造有关的模具及设备等。如今,许多企业不仅满足于此,他们在产品开发的定义阶段、甚至概念阶段就通过采购将伙伴供应商联系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产品的设计,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供应商参与创新最初在日本兴起并取得巨大成功,如丰田公司最初采用供应商参与创新模式,后来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及重视,美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如克莱斯勒引入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新产品开发成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制造成本。

(六)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要从以生产导向到以营销导向、从关注企业到关注顾客的营销理念进行创新。

整个供应链要在核心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基于顾客的营销策划:以需求为基础,主动地发现潜在市场,通过创造需求来制造流行;以客户关系为核心,坚持质量、服务、营销三要素有机结合的理念,为顾客提供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支持,建立和发展与公众的良好关系;以满意为目标,要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服务本身价值和超过顾客的期望值的“超值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顾客高度满意的条件。

四、结束语

创新是企业永远不变的话题。没有了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的活力。但创新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使企业常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不创新可能被争对手淘汰;另一方面,创新也可能因为种种不可预见因素而失败,最终导致企业的消亡。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供应链环境下,作为企业创新中的经营创新的几种思考的方向,希望能通过其改进供应链的经营状况,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4]罗青军、朱明伟:《基于客户联盟的顾客价值创新流程重塑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5]吕彦儒、吕巍周颖:《从关注企业到关注顾客实现市场营销理念创新》,·市场营销导刊·2006年第6期

篇7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产品供应链 供应链组织重构

农民城乡之间迁移虽然带来收入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从农业抽出一定的劳动力、改变家庭资本的投向,影响种植决策,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农业生产,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特色农产品供给不足,价格波动较大、农业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推广不足等。这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升级。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质量安全、多样性、消费时间、消费空间等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这需要供应链实现组织重构和创新,提高供应链对市场反应的敏感性,降低反应时间。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要求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方案既解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满足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变化这个政策方案就是引导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创业,利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契机,农业生产过程由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者的驱动和控制逐步变得标准化 合约化,农产品生产实现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构,实现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双赢。

1.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始于生产者,加工、分销、零售等环节与最终消费者相连的垂直网络系统构成了供应链体系,农产品供应链分为田间生产环节和后续的加工和市场交易环节,我们分析的重点放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对这两个环节的影响:

1.1对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环节的影响

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是成本收益衡量后的理性选择(程伟,陈遇春;2011),如何激励其在农业产业范围内的创业行为,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和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重构(图1)是农村创业政策的一个核心。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使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具有城镇打工获得具有管理技能、先进技术和冒险精神的农民工投入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推动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提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民工创业行为带动更大规模的“模仿”行为,推动更多的优质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经营中,改善农业生产和劳动的人力资本结构。其次,农民工创业使其积累的储蓄、获得政策扶持的贷款和从民间金融获得非正规信贷等金融资本的投入。第三,带动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对农村闲置土地经营权的获得,直接推动了其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其对一般农户的带动效应,在“模仿”和“跟随”的作用机制下,一般农户投入到与创业农民工类似的产品或者行业中去,提高了经营的规模。

创业所带来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的投入的增加(图1),一方面促使生产技术的变迁,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些技术创新需要不仅需要人力资本,而且需要金融和土地资本的投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造了条件。在技术学习方面,返乡创业农民工具有比一般农民高的能力,其通过“干中学”实施技术创新,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工从城市回流农村,对城市市场的需求信息、消费趋势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制定生产或者种植决策。其次,产品收益的差异激励返乡创业农民工创新产品选择;由于传统农产品收益偏低,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并且承担巨大的机会成本,因此,其倾向于选择收益较高的农产品。第2.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更新,为产品结构的调整提供技术和设施方面保障

图1 返乡创业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结构调整

2.1对供应链交易环节的影响

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表现出形式多样化的特征,既有

体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也有组织较为分散的传统农产品供应链(黄祖辉,梁巧;2007)。传统供应链的交易成本高、安全性和稳定性差形成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瓶颈,因此,需要进行组织重构来构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组织重构需要一个核心力量,通过自身的能力整合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促使不同环节形成集体行动,共同维持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供应链问题的来源在于其无序性,这种无序性来源于源头生产的多元和分散性。因此,要建立有序的农产品供应链,必须对生产环节进行整合。如何引导分散的小农户自愿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稳定性的关键(吕志轩;2008),小规模农户不能被农产品供应链边缘化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安全性和改善农村生计的关键因素(gorton.m , dumitrashko.m , white.j;2010)。其在交易环节受交易成本负面影响越大(屈小博,霍学喜;2007)。一体化机制可以使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利益相关者显著减少运营费用(郭欣旺,李莹,周云凤;2011),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组建平台,形成一体化机制来推动农产平供应链的重构。

3.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产品供应链重构模式

组织创新和组织重构是农产品供应链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到供应链的生产和交易环节,通过创业带动农产品供应链的演变,包括“外推式”和“内生式”两种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农民工返乡创业激发地方生产和交易系统的完善,推动地方生产和交易网络的重构,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交易成本。

表1 农产品供应链的构成及农户创业选择空间

3.1“外推”式农产品供应链的演变

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和演进,是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和演进的动力因子之一。返乡农民工带动农户就某一农产品生产而形成产业集群,构建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外推式”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构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创业农民工自身的发展以及对当地农户的带动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吸引技术和资本较为强大的企业介入,通过企业和创业农户的合作提高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如图2所示:其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和返乡创业农民工之间的连接机制,使龙头企业、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农户形成一体化机制,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机制,形成各方之间的双赢模式。

首先,创业农民工通过自身的行动,吸引了其他分散经营农户的模仿,促使同类产品在某一区域的大面积推广,从而形成产量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收购商和需求者向本地集中,降低了创业农民工在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并通过与龙头企业形成一体化机制,分享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所带来的收益。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整合,使创业农民工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参与到供应链其他环节的经营中,从而达到分散风险,参与到高收益环节的经营中的目的。

图2 外部“推动式”农产品供应链重构

第三,对于分散经营的农户,同样可以获得龙头企业一体化机制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主要表现在:(1)降低市场交易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在一体化机制中,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交易,龙头企业作为与市场上其它主体交易,降低了小规模农户单独面对市场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其在市场上的搜寻和与不同交易主体的谈判成本。(2)小规模农户能够从龙头企业获得相应的信贷、技术和资本的支持。(3)小规模农户能够获得供应链其他环节所带来的利润,小规模农户作为生产环节加入到由龙头企业所形成的供应链中,其不仅获得生产过程的利润,作为企业的一个环节,还可能获得其他部门所带来的好处。(4)分散农户身份的转变,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不仅获得资本所带来的好处,而且能获得出售劳动力所带来的好处。

第四,对于龙头企业来说,一方面,能够控制生产环节,获得稳定的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供给,降低在市场搜寻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整合农产品供应链后,能够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波动性,达到降低公司风险的目的。第三,有可能获得品牌所带来的好处,通过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改良、加工,形成稳定的品牌,获得品牌所带来的好处。综上所述,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解决消费和生产衔接不畅的问题。

3.2“内生式”农产品供应链重构

>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衡量城镇就业收益与返乡创业收益的基础上的理性选择,返乡创业的利润主要来源渠道是农业经营,在农业经营过程中,由于风险和投资较大,所以,其创业的重点导向是合作创业,合作创业的路径之一就是以返乡创业农民工为核心力量形成农村合作组织,并吸引小规模农户参与,提高小规模农户参与供应链的程度,通过质量引导,技术扩散和制度规范来带动农户标准化经营,并整合农产品供应链的其他环节,或者改善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权力配置,均衡各个环节的收益,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水平的提高。

返乡创业农民工仅靠自身的资本和人力的约束,需要资本和人力的聚集。内生式农产品供应链重构主要动力来自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部动力,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户介入,由创业农民工作为主导,带动同类或相似农产品经营的农户成立农村合作组织,通过农村合作组织来整合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从而重构农产品供应链,如图4所示。供应链重构的动力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资本聚集机制;其一是土地资本的聚集;返乡农民工创业大户和分散经营小规模农户以土地资本作为股份,加入农村合作组织,促使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聚集,形成规模经济,克服分散经营不利于供应链重构的制约。其二是金融资本的聚集,农户把自身的金融资本,如储蓄和存款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农村合作组织,从而获得资本的利得收入,提高自身的资本化收入。第三是技术和生产决的聚集,通过农村合作组织的统一决策,使生产和加工决策在时间和地点上一致,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第四是人力资本聚集;农户通过向农村合作组织出售自身的人力资本来获得收入,通过农村合作组织获得供应链重构所需的人力资本。

图4 “内生式”农产品供应链重构

另一方面是组织的激励机制;其一,对于分散农户,其可以通过土地或者资本入股农村合作组织,获得资本收入,同时可以通过向农村合作组织出售自身劳动力,获得工资收入,因此分散农户有激励参与该种模式。其二,对于创业农民工,自身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并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控制者,通过控制农村合作组织的生产、销售、和其他环节,来获得超出单独经营的收益。其三,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对品牌的构建,一家一户的经营对形成稳定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不利,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克服家庭经营在这方面的弱点。

4.结论及相关对策

4.1结论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都改善,是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有效措施。供应链重构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大背景下更为有利,一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其重构提供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二是为农产品供应链重构提供了组织平台。农产品供应链重构应完善其内部的连接机制,包括资本机制、技术机制和制度规则。

4.2相关对策建议

(1)结合当地资源禀赋,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引导返乡农民工进行正确创业选择

返乡农民工创业最需要的扶持政策包括创业技能的培训、创业项目的支持、创业信息的获得、资金支持等内容(刘小春;2011)。因此,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合于当地的主导农产品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并对已经在该范围内创业的农民工提供配套的技术和资本服务,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支持力度,调整补贴结构,采取直接补贴制度,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严格执行各项已经制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及时落实到位,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加强对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的特色产品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投融资体系,创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  (2)在地方特色产业基础上,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供应链

形成一个稳定和具有效率的供应链是“一村一品”和“一乡一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有限的资源在供应链某个环节使用达到极限时,就应该促进其上游和下游的发展,否则原有的经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应适当鼓励返乡农民工在特色农产品的上游和下游进行创业,提高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指定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提业导向和资本支持。另一方面,加大上下游产业创业的培训的供给力度,在人力资本上提升该领域内创业的能力。最

要的是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提升上下游创业的收益,并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

(3)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协调创业农户和分散农户、政府、企业的关系

由于农村合作组织在联结农户、整合资源、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其为平台,通过“合作组织+专业农户+分散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等连接模式,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使分散的小农经营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合作组织的建设应该为创业农民工提供一个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平台,加强创业农民工的交流与沟通。其次,协调平台,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向政府反映创业农民工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成为会员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农村合作组织又是一个创新平台,通过信息交往和资源获取,单个成员的技术创新或信息可以毫无成本地被迅速推广和交流,其知识利用效率非常高,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产生和推广将非常迅速。

(4)促使乡村精英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融合,形成合力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构

返乡农民工创业需要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对正式制度供给起到了替代作用,因此应该促使返乡创业群体和乡村的精英的联合,共同形成农村合作组织,依靠创业农民工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时依赖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共同谋取组织剩余的最大化。在乡村精英主导的制度模式下, 当收益不足以弥补其成本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走向就会发生改变(李佳;郑晔;2008),没有乡村精英的配合,返乡农民工创业可能受到一定的制约,如土地流转,人力雇佣、安全的创业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些都与乡村精英密切相关。两者的合作平台关键在于构建农村合作组织,通过各自资本的投入,共同谋取最大剩余,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构。

参考文献:

[1]程伟,陈遇春,多重理论视角下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行为研究[j]中州学刊,2011(1):71-74;

[2]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与农户一体化组织引导:浙江个案[j]改革,2008(3):53-57

[3]李佳,郑晔,乡村精英、社会资本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向[j]社会科学研究,2008(2):82-85

[4]郭欣旺,李莹,周云凤;小农户加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1(2):97-99

[5]reardon.t, crawford.e and kelly.v, 1994, links between nonfarm income and farm investment in african households: adding the capital market perspective, amer. j. agr. econ. 76 (december 1994): 1172-1176;

[6]屈小博,霍学喜;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7(8):35-46

[7]刘小春,李婵,朱红根;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评价及其完善[j]农村经济,2011(6):101-104;

[8]黄祖辉,梁巧;小农户参与大市场的集体行动[j]农业经济问题2007(9):66-71;

[9]gorton.m , dumitrashko.m , white.j; 2010; “overcoming supply chain failure in the agri-food sector: a case study from moldova”; food policy 31 (2006) 90-103;

项目:本文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机制研究(2010fjj044)”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传统农区农民创业行为与绩效研究(10yjc79004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即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制造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注重技术创新与产业调整,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在符合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标准的同时,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并形成强大的产业带动力。

1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1.1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现状

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巨大,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每年的能源消耗战全国总能源消耗量的一半以上,并且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可见我国制造行业发展仍然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发展优势不明显,很难实现突破性发展。

1.2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现状

我国制造业数量巨大,但是生产效率普遍不高,整体国际竞争力较低。近年来,随着国内物价水平明显提高,原有的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导致制造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日渐明显,能源资源消耗量较大,严重违背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水平落后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了生产率低下、能源资源消耗巨大等问题,行业经济利润微薄,最终制约了制造业的整体发展。

2我国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2.1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随之增加,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低碳能源应用效率较低,最终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相关部门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改变原有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此践行低碳经济理念,推动我国制造业快速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以能源消耗为主体的地区,政府应充分意识到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性,在制造业发展中注重能源结构调整,并实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发收稿日期:2017-05-02作者简介:杜世培(1988-),讲师,现在广东科技学院任教。展策略:①短期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提升生产效率;②长期目标为有效改善能源结构,首先相关部门注重控制源头,再生产环节初期引入碳密度较低的能源;其次在生产中间环节合理控制碳排放量,改变原有碳排放量较高的工艺和技术,研究并引入新的技术,以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能源紧张局势;最后在合理控制末尾环节,科学有效地处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技术上主要依托碳封存转化和碳捕捉技术,政策方面则应予以鼓励支持,并通过价格补偿和碳税等手段合理控制,必要时采取有效的法律干预手段。

2.2创建绿色供应链,实现协调发展

制造业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物,主要包括能源废弃物、报废产品和原料废弃物,并且受技术限制或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对上述废弃物并未进行及时有效处理,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在低碳经济理念影响下,相关部门及单位必须创建绿色供应链,实现协调发展。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各个环节,以此确保制造生产的环保性。计划环节作为供应链的起点,必须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绿色供应链发展方案,并形成具体规划书,以此保证供应链建设环节的整体有效性;采购环节主要包括设备、原材料和使用资源的采购,在采购过程中要秉持环保低碳理念,尽量选择对环境破坏较小的服务或者产品,同时对于碳排放量较大的材料可寻找其替代品,以此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在生产环节中,应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创新制造工艺和手段,以此实现绿色生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2.3创新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业集群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低碳经济理念下,为了实现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产业集群的创新。其中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应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将品牌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设置为发展主要内容,以商业模式和组织网络为发展重心,进而形成先进的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实现升级。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以当地原有的产业与设施为基础,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形成先进的产业集群。同时将发展重点设置为新型的产业集群,对外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相应的配套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与龙头企业合作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经过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2.4搭建产学研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现阶段,低碳经济理念的落实需要技术的有效支持,我国制造业在传统发展进程中单纯看中经济产出,缺少对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及技术成果转化率的关注,从而导致制造业经济效益不尽理想,甚至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在新形势下,制造业发展应注重技术创新,以此技术带动产能,并在生产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取得低碳经济发展成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制造行业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但是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新契机,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创建绿色供应链,实现制造行业协调发展。并且在原有制造业发展基础上,创新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注重校企联合,搭建产学研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提升技术转化率,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切实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婷婷,唐晓华.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32(5):58-62.

[2]王钰,张连城.中国制造业向低碳经济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对制造业28个行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4):35-41.

[3]王婷.基于低碳经济的制造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5,(19):89-93.

[4]周飞雪.低碳经济下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扩散机理及活跃度研究[D].东南大学,2015:11-14.

[5]陈晓荣.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10-13.

篇9

关键词:零售企业 创新服务 盈利模式 五维度模型

零售企业服务创新“五维度”及盈利模式转型

盈利模式是零售企业赢得利润、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而服务是零售企业盈利的核心,因此服务创新对于零售企业盈利模式有直接影响。通过服务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以及零售供应链价值,同时还可以实现盈利模式的个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根据服务创新的“五维度模型”分析,想要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应该从服务概念、服务交付系统、顾客界面、零供关系以及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创新。这五个服务创新维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创新活动应同时展开,提升整个零售供应链的绩效,在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同时,也可以为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打造“双赢”的局面。

(一)服务概念创新

“五维度模型”中提出的新服务概念主要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零售企业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可以通过改进现有的传统服务或者直接研发新的服务形式来实现。比如创新营销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经营商品种类、创新经营时间等,下面主要介绍“自有品牌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增值服务创新”三种途径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

1.自有品牌创新。这种服务概念创新主要指零售企业利用多年来积累的销售网络渠道以及顾客信息方面特有的优势,加上自身品牌信誉,向制造商委托制造贴有自己企业品牌标签的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近年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零售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很多零售企业纷纷开始发展自有品牌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沃尔玛(WalMart)、日本的优衣库(Uniqlo)、瑞典的宜家(Ikea)、美国的西尔斯(Sears)、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以及英国的马狮(Marks &Spencer)等。实现自有品牌创新不仅对于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创新供应链的流程、零供关系以及商品经营品类管理等方面内容。当一个零售企业拥有自有品牌后,首先重新安排涉及的制造商选择、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监控以及产品促销等相关业务流程的内容以及后台组织模式。同时应该注意调整零供关系,因为企业自有品牌可能会替代一些制造商的商品品牌,改变零供关系。其次应该重新调整商品经营的品类,重新分配制造商制造品牌以及新加入的自有品牌的货架空间分布。

2.业态创新。每一次业态创新对于零售业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及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推动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增加企业竞争力,提供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途径。业态创新的盈利方式主要是跟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要求,实现服务价值增值。业态创新必须通过组织创新、营销创新、流程创新等多系统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比如江苏南京的华润苏果就是一个典型通过业务创新实现发展的例子,1996年,苏果刚开始只是超市规模,1999年新增便利店,此时需要较好的物流配送系统,且对于物流配送能力的要求较高,因为便利店规模较小,具有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2000年综合超市和便利店经营,实现大型综合超市,自2001年后实现中国连锁经营,在2002年开设社区店。近年来,为了满足一些高端收入水平家庭消费,开设了SG高端精品超市,若想要实现这一业态创新目标,首先应该确定顾客身份,明确服务对象。同时对于业务服务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应强化服务人员对高端消费群体的服务能力。

3.增值服务创新。增值服务是零售服务的有效延续,丰富了零售服务的产品品类和内容,近年来随着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零售产品不断涌出。零售企业在销售商品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但是耐用性较好的商品提供售后和金融服务。零售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将以往一次交易行为通过售后服务发展成为长期稳固的关系,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这样不仅建立了企业固定的顾客源,也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近年来“苏宁易购”为消费者推出“阳光包”的增值服务,免费提供延期1年的电器产品保修服务。想要实现企业增值服务创新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利用企业的品牌信誉进行组织创新,同时应加强公司员工的相关培训工作。

(二)服务交付系统创新

创新服务交付系统大多数在后台进行,主要是指通过创新服务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零售服务效率。

1.优化业务流程。优化零售企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加强系统协作、便于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快速解决问题、提高资金流转率。一般零售连锁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主要包括生产、销售环节中的采购、贮存、商品分配、销售、出货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管理。若为连锁经营模式,零售企业首先应该建立相对统一的管理系统,明确主营业务流程,对于一些非增值环节应该尽量简化、合并或者删除。在主营业务流程中应纳入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商品流等方面内容建立统一的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以及会员管理等一体化体系结构,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立体化、便捷化和网络化。

2.组织创新。业务流程的优化、创新必须建立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因为业务流程创新是针对整个零售供应链管理,需要每一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因此对于信息流通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组织模式实行的直线职能体制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想要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必须结合整个业务流程的采购、贮存、商品分配、销售以及出货等环节为导向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团队,同时为了加强各个业务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信息的及时、高效流动应设立相应的业务流程协调部门,实现组织管理的扁平化。

(三)顾客界面创新

1.电子商务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创新进行网上零售,因为网上销售并不需要实体经营空间,可在任意时点交易,且信息处理快捷、方便。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网上销售可以减少销售成本和经营成本,减少库存,降低日后降价处理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不用拘束实体销售点营业时间限制,避免购物拥挤以及价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像1号店、京东商城、淘宝平台上都有很多卖家,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也在努力发展上线、下线业务。想要实现电子商务创新,必须加强业务流程的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协调配合。

2.消费者自助服务创新。这种创新模式下,零售服务不再由零售店提供,而是由消费者自己选择,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消费者对零售服务的满意度,也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比如宜家家居营销模式中,消费者购买的产品需要自行运输,自行安装,产品的销售成本减少,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销售价格。

(四)零供关系创新

1.零售企业和供应商合作开发新产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业态创新时间越来越短,产品更新速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于现代化零售企业而言,服务质量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服务速度也是重要的构成要素。想要实现服务速度和服务质量两者兼顾,零售企业应与供应商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因为零售企业具有掌握消费者信息的绝对优势,而供应商的产品开发能力较强,因此双方合作下,可以快速确定新产品的方向,减少新产品开发以及上市时间,降低产品开发以及营销成本,提高平台的双边服务效率。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零供信息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与普及,但在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很多零售企业并没有考虑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仅仅关注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环节管理,甚至部分零售企业不惜牺牲整体供应链的绩效来达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不仅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绩效,对零售企业的形象以及盈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零售企业应加强对零售业供应链的管理,与供应商强强联手合作,分享产品销售信息,以便供应商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快速补货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五)技术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零售业当然也不除外,技术创新是“五维度模型”中的基础维度,其他四项维度服务创新都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加以实现,因此技术创新是促进零售业服务创新顺利实践,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保障。当前,零售企业中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自动订货系统以及销售时点信息系统中应用到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形码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使零售业务流程简单化,信息流动更加高效,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盈利。

推动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策略

零售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拥有长期市场竞争优势,真正实现盈利模式的变革,应综合考虑“五维度模型”进行多方面、多系统的协调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的不可模拟性以及可发展性。但目前很多零售企业并未真正做到系统创新,导致盈利模式创新改革效果欠佳,同时政府、高校以及科研等机构普遍都存在重技术创新,轻服务创新的观念。尤其对于零售服务创新的关注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发展。因此想要进一步推动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脚步,不仅应加强企业服务创新的能力,同时应该获得有效的、低成本外部创新资源的激励。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形势下,政府部门应加强零售企业流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可为零售企业采用的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仓储计算机管理技术、射频设计以及条码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适当的政策激励。同时零售企业应加强企业组织管理化程度,我国零售企业在国内应充分利用连锁组织手段加强国内整合,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组织化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为零售产业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引导以及法律政策保护,零售企业自身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加强组织化管理程度。其次应加强培养高素质零售人才,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零售产业具有专业技术的零售人才非常欠缺,尤其是高层次零售管理人才极其匮乏。因此各大高校应结合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增设与零售业相关的各种零售教育专业课程,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加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应和零售企业合作建立课外实训基地,打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服务创新是创新、改革传统的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零售企业应以“创新服务”为基点,从服务概念创新、服务支付系统创新、顾客界面创新、零供关系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五个维度进行多系统的协调、配合,提高自身的创新服务能力。同时政府、科研单位以及高校等外部组织也应加强对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支持与激励,促进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推进和发展,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

参考文献:

1.俞国方.零售企业发展的六个创新点[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3)

2.张庆亮,何文君.我国网上零售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贸研究,2011(6)

3.李飞,汪旭晖.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6)

4.芮明杰,袁成,胡金星等.我国流通企业赢利模式的创新研究[J].当代财经,2011(7)

篇10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原有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效。一方面,传统产业出现了大量迈向高价值制造活动的投资,另一方面,先进科技产业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从全国看,转型升级的最新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化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

依托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大为提高。近年来,国内组织实施了技术改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了一批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根据工信部提供的资料,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钢铁、石化等行业涌现一批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世界领先的大企业。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初步形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与此相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了工业经济正在朝着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方向积极转型。进入2012年之后,这种强劲的势头得以延续。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在GDP同比增长7.8%的背景下,全国新兴产业增速达14%,领跑整个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三)现代生产业实现大发展

当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向服务业延伸。依靠信息化的支撑,聚焦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领域,现代生产业实现了加快发展。涌现出一批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基本实现电子口岸无纸化大通关。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亿元、20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42.2%。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虽然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国,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增长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步伐沉重而艰难。因此,在推动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努力培育“第三次工业革命”环境下,源自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新竞争优势,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业已开启的转型升级进程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一)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技术革命的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当前,制造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同样重要。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以全球化为发展方向,从以下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整合全球资源和运作的能力。

1、供应链的全球化

供应链全球化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贸易使得供应链全球化发展成为必然。处于全球化的企业只有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也要立足于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目前,华为、海尔等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相当成果。当然,中国企业也应当加大对供应链全球化的风险管理。

2、生产的全球化

即把生产建在生产成本及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网络化体系,向全世界提供商品。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的跨国公司全都相继在中国建厂,向全世界市场出口提供商品。

3、研发的全球化

近年来,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呈上升趋势。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海外研发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海外研发在东道国研发体系中的作用日渐上升。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也应当趋于全球化。有实力的企业要把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为了抢占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应当把一部分核心创新工作首先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

4、公司治理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逐渐扩展为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公司战略、组织架构、商业模式、风险管控和人力资源等治理方面的全球化。有志于实现全球化的中国企业以此为借鉴的方向。

(二)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

纵观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不懈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其第一要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然是制造业未来持续转型升级的正确选择。由此,必须认清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正确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

1、技术的融合趋势与协同创新

从技术的发展看,当前人类社会的技术创新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因此,客观上需要一次爆发式的革命来实现质的飞跃。与以前基本上由少量技术突破比较,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结合传统行业本身自我的技术创新通过相互映射、融合的结果。因而,这种新的特点也必然会反映在制造业中。未来制造业成长中新技术、新产品与新产业的出现,就不再是某项技术“单打独斗”的结果,而很可能是若干项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未来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必须注意当前这种多项技术融合的趋势,建立多项技术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在协同创新中,要明确各种技术与各个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