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09 11: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造林500*,农田林网控制面积4.*亩,育苗10*,四旁植树5*株。分别占全年任务的5*、146.*、52.*和10*。
二、主要工作
1、广泛宣传发动,掀起造林
为增强广大群众的绿化意识,从3月9日到19日连续十天在任丘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后,播放绿化宣传标语2*条;在裕华路悬挂林业宣传横幅10条;3月16日和18日,市四套班子的领导同志与市直8*单位的380*名干部职工分别在青塔乡千里堤尚书段、辛中驿镇大石路和于村乡史庄村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现场共植树1200*株,由此掀起了全市春季植树造林。
2、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林业发展
我局以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使群众得实惠、林业得发展。一是今春造林全部使用本地苗。近两年,我市苗木销路不畅,积压严重,给苗农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经局班子会多次商讨,决定今春造林全部使用本地苗,从而解决了全市6*株杨树苗的销路问题。二是为广大林果农提供无偿服务。为普及林果科技知识,我局技术人员带着自己的修剪工具,到莫州庞林河、西环路的白塔、四平公司和长丰金袁村等*村的果园,义务为果农修剪1*,现场技术培训1*。春季造林结束后,我们抽调了1*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服务小分队,分别由一名班子带队,分赴全市1*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对新植幼树进行技术指导,共开展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2*次。三是为文明生态村绿化无偿供苗。为早日实现“绿色任丘、生态任丘、和谐任丘”的宏伟目标,今春我们对全市9*文明生态示范村的绿化无偿提供杨树苗和国槐苗2.*株,并对示范村的绿化规划、绿化模式和在绿化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四是努力实现全市林业协调健康发展。为解决我市林业资源北强南弱的突出问题,今春对津保路沿线及以南的1*乡镇、办事处的绿化无偿提供杨树苗7*株,以大力推进该地区的绿化进程,逐步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林业生产格局。
3、严格各项执法,巩固绿化成果
林政方面,依法严格办理各种林业证件,加大林业案件查处力度,半年来,查处林业案件*,办理采伐证4*、林权证2*、运输证5*。森防方面,对市区所有苗圃和外调苗木进行现场检疫,杜绝带疫苗木用于林业生产;建立林果病虫测报点1*;查缴“加拿大一枝黄花”186枝;杨树蛀干害虫发生率由原来的7*下降到现在的2*,天牛防治面积3.*亩,防治率8*。种苗方面,宣传《种子法》和“两证一签”管理办法,印发宣传材料50*份。对全市所有苗圃进行实地调查,摸清了我市各个苗圃的杨树苗数量、品种,制定了供苗方案。果品方面,“五一”黄金周期间,成立了果品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组,对全市重点果园和果品市场进行了全面排查,确保了节日期间果品食用安全。
4、发展果树生产,提高科技含量。一是引进川中岛桃、大果水晶梨、日本李王等果树新品种1*个,在做好试验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二是采用果树高接换头技术,改造低产果园50*,主要集中在*的白塔等果园,改接的品种有黄金梨、早酥梨、冬枣、梨枣等;三是在全市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果品生产技术100*。
5、开展资源清查,制定科学规划
为进一步摸清我市现有林木资源底数,合理制定林业生产长远规划,推进林木分类经营步伐。由1*技术骨干组成的资源调查小组,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兵分6路对全市林业资源进行逐村、逐渠、逐路、逐地块进行摸底调查。现正数据整理阶段。
三、存在问题及下半年主要工作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今春造林实行无偿供苗,部分群众因无需自己掏钱,所以对树木管护重视不够,加之植树期间干旱少雨,造成新植幼树成活率偏低。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为确保20*年林业各项指标顺利完成,下半年我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努力争取明年的退耕还林匹配造林指标。
2、大力推广雨季和秋季造林。
3、加强林业案件查处力度,在麦收和秋收期间,加强林木防火工作,及时排查火灾隐患。
4、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做到早预测、早预报、早防治,积极争取杨树病虫害防治工程治理项目。
篇2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迁移;迁移向度;迁移立场
作者简介:陈甜(1982-),女,重庆市人,贵州省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林克松(1984-),男,江西上饶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科建设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12-ZD-04),主持人: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10-04
二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在行政体系层面和学校体系层面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国外理论的强势下仍然逡巡守旧。在我国当前及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建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基础,强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而在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理论迁移又不失为其中的可行之道。
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必要与可能
理论迁移是一种理论对另一种理论的影响,理论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理论迁移产生的流动性根源。“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科学”[1]。可见,学科之间的理论迁移是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流中固有的现象形态。
(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必要性
首先,职业教育学科的卑微地位呼唤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迁移。近20、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职业教育学科地位并未因职业教育卓越价值的彰显而得以提升,职业教育仍被视为只关心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教育活动,被视为职业指向的教育活动,被视为工业经济的附庸和政治权力的奴婢,现实价值再大,也未摆脱其卑微性。职业教育更因其缺乏“慎思性 ”的定位而被归属于低层次的技术能力教育,在学科地位上“理所应当”地被排斥于大雅之堂,致使职业教育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仍然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
其次,职业教育研究自身水准不高要求研究的理论迁移。职业教育研究整体性水平不高是当前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近年来,伴随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用日益彰显,职业教育实践的轰轰烈烈带来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空前繁荣,但统观我国现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多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鼓吹及对职业教育经验的总结,研究水平不高、缺乏理论色彩成为职业教育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职业教育经验总结远远超过职业教育理论研究[2]。
最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研究的理论迁移。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水平与学术水平的双重提高。一方面,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分析、厘清职业教育的本质,有助于个体从职业教育的现象困扰中解脱出来,通过对职业教育真谛的把握避免现实活动因误解或误读带来教育行为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抽象和提升,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反过来又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
(二)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可能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理论建构有路径可寻——“依托成熟学科是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策略”[3]。综合各种条件来看,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具备如下可能性:
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复杂性。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学分类标准,职业教育研究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实践开发研究。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旨在探索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对于职业教育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原理、理论或学说,建立关于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职业教育应用理论研究是关于职业教育特殊规律的研究,旨在探索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在特定职业教育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其条件,提出对具体实践具有直接指导的理论[4]。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解决问题的众多性、理论建构的繁琐性均为研究的理论迁移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是相关理论研究发展的不平衡性。理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理论迁移产生的流动性根源。在学术之林中,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系统内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等等)相比,不论是在研究范围、研究体系,还是最直观的研究成果上,都显得捉襟见肘。而在系统之间,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技术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相比,更是显得势单力薄。但是,正是这种学科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迁移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条件和可能。
二、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基本向度
理论迁移的向度回答的是迁移什么、从哪里进行迁移的问题。就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而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向度表征为时间、空间和内容三个维度。
(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时间维度
篇4
近日,《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出台,各级各类教育、各省市的教育工作要点也相继下达,这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我省职业教育只有理顺思路,把握方向,才能在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和教学质量上做足功夫,培养出结构合理、技能扎实、素质过硬的实用型人才,更加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在201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制订中高职教育衔接计划。研究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制度。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修订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级重点学校持续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印发首批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修订高职专业目录,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制订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规范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印发并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划(2013-2015年)。印发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研究制订职业院校管理水平评估方案。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活动,加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示范高职、中职学校建设,继续实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广东省教育厅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激发教育体制机制活力”中提到,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启动新一轮以优化布局和提升层次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扩大招生规模,着力拓宽高职―应用性本科培养渠道。推动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高端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总结推广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经验。开展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试点。
这些工作要点,明确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将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深度变革,我省职教工作者应从文件到实践,从政策到措施,从理念到操作,深刻领悟,准确把握,真正革新观念、厘清方向、创新方法、打造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5
董英 包头轻工职业学院
摘要: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研究:一个层面是指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另一个层面是指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研究,都可以促进会计专业的发展,都可以促进职业教育
的发展。因此,我们从事职业教育实践的教师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意义;具体研究
以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为研究对象,深入研
究会计专业,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不仅能够促进会计职
业教育的发展,而且也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
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下边结合自己对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的思
考,参考其他研究者的论文,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相关
问题阐释如下:
一、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意义
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会计专业的发
展和学生的职业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重要的意义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会计专业
的课程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代会计教育发展中,无论
是会计专业的中职职业教育,还是会计专业的高职职业教育,他
们都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讲,中职职业教
育与高职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相互独立,各自成为自己的学习阶
段。在每一个学段,学生学习专业课程针对自己的教育目标,又
在知识体系上独立成为一个学习系统。从学生终生学习的角度
讲,或从国家对会计专业教育的统筹安排上讲,会计的中职职业
教育与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又相互补充而合成一个体系。在
这个大的课程体系中,会计的中职职业教育是会计高职职业教育
的基础,高职职业教育又是中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继续。因此,
在会计专业的中高职业教育中,彼此之间存在着衔接问题。并且
对这个衔接问题的解决程度又影响着中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种
发展方面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中职职业教育方面,而且也体现在
高职职业教育上。
其次,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对职业教
育理论和职业教育实践均有重要的影响。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
育的衔接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研究职业教育既不能忽视中职职业教育,又不能忽视高职职业教
育;现在,在重视两种职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职业教育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这个思路下探讨会计专业的中高职职
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才可以得出有利于指导当前职业教育实践的
理论,当前的职业教育的实践才可能在研究结论的指导下正确发
展。所以,在无论是研究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还是研究
其中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我们都必须注意理论
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统一,都必须注意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和实践对
理论的检验。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研究及意义
按照上边的思路探讨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
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和叙述,即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实践层面
的研究。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理论研究
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理论研究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的理
论研究涉及课程设置理论等的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会计专业是一
门学术性很强的实用性专业。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既要符合现实
社会产生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中
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既相互衔接,又要彼此不同。相互衔
接是为了保持会计教育的完整性,相互独立是为了保证其与社会
发展和学生整体特征的协调。为此,我们需要会计课程专业设计
的理论研究者重视这样两个事实:一个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
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前者可以保证学生所学有广阔的适用背
景, 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后者可以保证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
既有利于身心发展,又能够接受所学的知识。这种双保证式的事
实,才能使相关的研究取得正确而客观的结论。
其次,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又是一个职
业教育实践问题。从理论层面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
接问题,目的是为了使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在实践发展能够有正
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一个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
作用:一个作用是为实践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
的资料,即,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实践为其理论研究提供
专业的、客观的研究现实;另一个作用是会计专业的中高职职业
教育实践对以其为对象的理论研究提供检验正确与否的机会。即
以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
论,必须在这个现实中得到验证。否则,理论研究将失去研究意
义。
再次,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除了具有如上所
述的意义之外,还具有如下的意义:首先,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
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一种补充和拓
展。在传统的职业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比较注意会计专业的中职
职业教育研究,或者只重视会计专业的高职职业教育的研究。这
样的职业研究虽然目标明确,对现实职业教育的研究有较强的针
对性。但这样的研究却没有从整体上对职业教育作出科学的、统
筹的研究。因为,无论是会计专业的中职职业教育,还是会计专
业的高职职业教育,它们都处于一个知识系统之中,都处于一个
系统的教育体系之中。如果对这个教育体系缺乏整体性的研究,
不仅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进步和发展,而且也不能对各个学
段的会计专业的研究取得科学而利于整体学科发展的结论。即,
这种研究有失偏颇的存在。其次,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
的衔接问题,也是对学生终生学习的一种关注。一个中职会计专
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它不断
地补充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如何在学
生接受中职教育时就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这对其以后的学
习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
业衔接问题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实践研究
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
一样重要。没有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没有理
论研究,实践研究又会无所适从。因此,实践研究更应该引起我
们的重视。
在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问题:首先,结合自己会计专业中高职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对
现有的理论研究结论作出检验。这样的实践检验不仅有利于理论
研究的发展,而且也利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因为,
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会计专业的教育实践一定会得到快速发
展;如果我们的结论不适合现实的职业发展,那么这些结论就会
在实践检验后被研究者所摒弃。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把理
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都是一个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过程。其次,
在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以
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高职教育中教材知识体系的衔接问
题。如果教材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中出现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的
学习,还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从而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第
二个问题是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学生的工作能力的衔接问题。如
何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工作的潜能,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重要
问题。所谓工作潜能是指学生在会计专业学习中,通过职业教学
培养起来的潜能。这种潜能能够使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中获得学
习上的优势。它相当于其它学科教育中所为的自学能力。但在会
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工作能力为主。
第三个问题是职业教育中,从事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具有这
种衔接问题的研究意识。如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具有对
中高职职业教育之间衔接问题的研究意识,那么他不仅会在具体
的教学中关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而且还会把相关的理论应用于
自己的工作实践,并对应用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种对实践
工作的分析和总结,既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有利,又对职业教育的
理论研究有利。所以,一个合格的职业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
践中,对中高职职业的衔接问题给予关注,并且在把这种关注表
现在对其理论的关注上,把这种关注表现在对工作的思考上。
总之,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既对会计
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利, 又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利。 因此,
在我们职业教育实践中,我们广大教师应对此给予高度的关注。
而且把这种关注表现在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衔接的理论研究
中,把这种关注表现在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衔接的实践中。这
样的关注才有可能对会计专业的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做
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舒岳.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构建[J]内蒙古
教育(职教版),2012.03.
篇6
论文摘要:随着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提升,我国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从提出到现在大致经历了萌芽和雏形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演变,但研究还存在理性化程度不高、综合化有待加强、规范化明显不足、科学化急需提高等问题,成为今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努力方向。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论;教学论研究
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属性,是其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这要求人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采用与之匹配的特殊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媒介等,即要求出现一门与之匹配的、特殊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可见,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迫切呼唤理论的指导,但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职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从提出到现在不到20年。其理论研究不够充足,学科建设也仍未完成,还是一个充满新鲜活力且相对崭新的研究领域。现就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予以反思,并展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历程
为追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近况,用“职业教育教学论”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1979年至2011年内所有文献进行模糊匹配的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3篇文献,全部为期刊论文,没有硕士或博士论文。剔除其中重复刊登的论文,最终只有18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结果表明,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先后发表三篇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文章,开启了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之门,而从那时至今的近2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以教学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引入与介绍和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提出等准备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为5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引入当时德国职业教育致力推广的引导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的新理念,倡导“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价值取向,并萌发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性质的初步研究和对现代教学论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迁移应用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是概述式的、零散化的、片面性的,缺乏具体化的实践工作和全面化的系统介绍;二是介绍与引入的过程中,缺乏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造性和针对性研究,如研究中关注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对方法的简单移植和直接运用,缺乏对方法本身及其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思考;三是对职业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基本概念、学科结构、理论依据、目标与建构等内容没有涉及。
第二个阶段为雏形阶段(21世纪初以来),以不同角度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建设的初步试探性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逐步增加,但核心论文共5篇。研究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对专业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和学科前景的初探;其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多角度探索,这类研究占本阶段论文数量的五分之三,是开展得最多的研究,如隐性知识管理视野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和整体性学习的职业教学论探索,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析了职业教学论的概念特征、方法手段和发展前景等;最后是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整体性引入和介绍,包括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对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六大理论模式的探析。
由于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因时间的短暂和研究力度的不够,使研究还称不上全面与深入。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但还不够深入完备,如我国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技术教学论、经济教学论等,都还停留在理论表层,没有展开细致而深入的应用及实践研究;二是进行了对职业教学论体系建设的初探,但是这些建设自成体系,还未达成统一共识,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混沌阶段;三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引入与介绍时不仅介绍学习职业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教学法等,还介绍学习了其实现形式、反思启示、新视野等;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关系区分不够,且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期刊文章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发表的篇名含“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有904篇,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其中占绝对比例的是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以及讨论理论应用的文章。如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占39.8%,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占31.3%,含“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占24.2%,含“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文章占13.9%。这些文章几乎超过了整体的90%,可想而知,含有“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的文章是屈指可数。再回顾我国目前已经历的两个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阶段的研究特征,可以看到,这些现状都表现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和理论充实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
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理性研究的程度一直是各类理论是否科学化的标准。然而,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结构等的界定不够明确。以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概念界定为例。虽然我国研究者在深受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流派的影响下,确认了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展演变为“基于‘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说衍生的‘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的概念思想”,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化和具体化的公认“职业教育教学论”概念业论述。二是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理论成果都是将德国等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普通教学论的思想移植到职业教育得来的,使研究存在理论创新性和移植适应性的问题。三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还没有从根本上与普通教育教学论分别开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在教学理论的实践和摸索中,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作为理论基础,其坚实性尚不够。
(二)研究的综合化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研究力量与普通教学论相比是绝对薄弱的。这种力量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研究的综合化进程。一是研究方法上,多是对普通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归纳上进行简单运用性研究,很少进行教育理论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如根据普通教育的各种教学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实践情况,将几种有效理论提取出来,直接运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二是研究内容上,过于片面而忽视了对学科体系建设的综合研究。如我国研究者已明确表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教学论,它只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我国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内容综合性不够的最好证明。三是研究范围上,就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实践研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如本质属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关因素等的元认识研究还不足够。
(三)研究的规范化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普通教育教学理论与介绍各种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和讨论。研究多为方法移植和思想借鉴的风格,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问题、性质、范式甚至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深入的解决。而开展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自定义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或研究机构,彼此间的研究合作度低下。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规范性不高,规范化程度明显不足。学术研究规范的核心是思维形态上的规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实现规范化程度提升首先要解决问题。
(四)研究的科学化急需提高
各种教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向我们告示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事实感知不够真实客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多是研究者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建构的,缺乏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课堂的真实情境和真实材料的客观感知,这种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假设性。二是没有形成严密的学科话语体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表述方式,是所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三是还没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价体制来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当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欧洲很多综合大学设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或教席,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支持相关研究。目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的开发设计。”,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处女地!”“有志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人员应该及时跟进,有可能也必然会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努力方向,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有效研究发展。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趋于成熟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工作,除继续开展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以外,其更大的关注点应置于满足学科发展研究,进行学科本体的建设。即要通过对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学科知识结构、认知实践理论等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元认知进行充分研究,实现教育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善,最终获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成长。且在学科成长的同时逐步趋于学科成熟,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即在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用中国式的研究方式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彰显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研究实现知识的经验积累到理论创新
职教教育教学论的学科化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决它的科学化程度,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是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工作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进行经验性的积累和总结。这种积累和总结是简单、表象、粗糙的,主要表现为在研究中普通存在着对概念的表述和对知识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简单而直接,常常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为解决这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中,加强科学指导下的经验积累,实现理论知识的沉淀,并在科学化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去探索新的天地,以实现理论创新。
(三)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
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关注的增加,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春天,而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将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参与到教学论的研究中,从而使得教学论的研究队伍得到空前壮大,其专业化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堂要素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结合培养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等的提出,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上可谓“见仁见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论断不断涌现。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仍是“涛声依旧”。
一、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首先,许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片面的强调那些所谓的“规律”、“法则”,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管理者往往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往往忽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形式也产生了变化这一现实,致使我们的教学难以产生针对性,使得改革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有的虽然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使一些好的思路、方式慢慢淹没淡化,造成了“虎头蛇尾”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了,收效不明显。
二、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对职业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例如,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可以说是“有效”的,所以对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也就是要对学生的就业负责,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有益的空间,基础课程要体现“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岗位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注意做好发展所需的知识的累积,为其将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其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三、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适时、适当的开展“开放教育”和“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唯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
2.从高处入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标准
从各种各样的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一个新标准。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倡导“多法并举、兼容吸纳、自成一家”,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综上所述,要真正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改革创新是必须。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色;培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48-02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历史使命,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激增。这种需求开创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使得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各类职业学校竞争逐渐激烈,追求和形成学校特色已成为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特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特色也是职业技术学校的立校之本。每所学校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而不是大,因为大不等于强。
一、对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解
“特色”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作为各种特色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而言,还没有一个现成的定义。刘献君教授就认为“特色”是一个事物特殊的质量和品质。它有如下特点:一是特色是事物的内在价值;二是特色是一个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标志;三是特色就是水平。将特色这一概念引申到职业教育领域就成了职业教育特色,主要是职业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和风格,充分体现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其独创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得到同行及社会认可。
从上述含义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积累性。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是一蹴而就,多是经过历史证明有助于学校发展的,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产物,并会对学校未来方向的把握,特色化办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独特性。职业学校的特色是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特征、效果等,是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特征。三是社会认可性。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要成为特色就应该被社会所广泛承认,并被大众所认可的,并且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四是发展性。教育的特色并非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职业教育特色的建设不仅仅是对过去传统与历史的总结,它也是在经过职业学校反复实践、提炼上升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产物。
二、影响职业教育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
职业教育特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其构成因素也表现出多重性、动态性和整体性,因此决定了影响职业教育特色的因素较为宽泛。在判断影响职业教育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时遵循事物发展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内因占主导地位的原则,将影响职业教育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归结为四个方面:学校软硬件条件、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学校与地方经济文化藕合度、政府支持力度。
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对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的定位、发展与规划都要立足于学校既有的条件。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本校条件的疏理、分析、评价,才有助于特色的产生、归纳与总结。特色是个性的展现,对于学校来说,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必须通过具有特色的教师来体现,他们除了要具备该有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之外,还应具有认同学校文化的独特个性特征。这样在教师特色形成的前提下,形成的特色就会在教学工作的运行过程中得以发挥,从而有助于学校在建设环节中形成特色。因此在影响职业教育特色形成的因素中,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是最重要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唇齿相依,紧密相联。区域产业的发展,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就业市场的变化也必将带来社会教育消费观念的改变,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但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结构性调整,如果职业教育不依据需求规律形成特色,必将面临萎缩与淘汰。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帮助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结构不断调整,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一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列第二位。职业教育依托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市场化与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职业教育微观上的特色化不仅仅体现在专业建设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依托地方传统进行特色化教育教学。一般而言,地方职业学校特色主要是通过开办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群来体现。一所地方职业学校能与地方经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开设几个独具特色的专业,其学校特色肯定明显。但同时也要看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多的依靠国家投资。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国家的投入又更多的倾向于普通教育,没有了资金支持,要发展职教,形成特色困难重重。因此,在对职业教育特色形成的影响上,政府支持力度要比学校与地方经济文化藕合度重要。职业教育的自身地位是由社会需求来决定的,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越高,其发展越有价值,发展的后劲也会越来越足,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在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当今世界区域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的经济属性越来越强,文化作为产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直接运作,带动经济起飞,创造经济效益。独特的区域文化已成为地方的资源优势,职业教育立足于地方文化,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可在竞争中形成独特的风格,这是其他地方的职业教育所无法模仿的。因此,学校与地方经济文化藕合度也是影响职业教育特色形成的因素。
三、职业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艺设备的更新,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大批高等人才,而且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特色教育,其特色具体的就体现在四个方面: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
办学模式特色体现为开放型办学。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形成了现代教育与职业沟通、学校与社会融合的大背景下按需办学、校厂联办、多方筹资、走产业化路子等形式的开放型办学。职业教育必须实行产教结合,面向社会需要,与社会合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专业,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特点,选择某个职业、职业群,或岗位、岗位群,紧紧围绕岗位所需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来开设课程,体现特色。
培养目标特色主要是体现在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术能力为目标,应是教育与实际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为生产和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的技术、技艺人才或管理人才。在人才规格上,要使学生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以适应生产现场职业岗位人员知识技能结构多样化的需要。
教学管理特色表现为职业教育采取弹性灵活的模式。由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普及面较广,学生入学形式多样,学制长短不一,因而教学管理方面采用了学分制、主副修制、淘汰制等管理体制,学分可以置换、累计等,也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师资队伍的特色则体现在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自身必须拥有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一专多能的“双师型”,甚至“三师型”教师队伍。“三师型” 主要是在“双师型”基础上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教师。这支教师队伍的特色在于:每位教师都能主讲专业课,另外还能讲授若干相关课程,一专多能;同时,他们还具有双重素质,既能从事理论知识讲授,又有相关的从业资格,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四、构建职业教育特色的途径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相对于普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技能型人才。“特色就是质量,就是生命。”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有助于现代化建设历史过程,关键在于能否办出特色。
(一)准确定位,拓展职业教育生存空间
学校定位是职业院校进行特色建设的前提。正确定位,是职业院校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实现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根本所在。但特色不是凭空发展起来的,必须有特定条件的支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特征日渐凸显。学校的硬件建设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软件条件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职业院校只有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学校软硬件环境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定位和大力实施卓有成效的特色建设,才能在市场选择和同行竞争的新环境中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并从中拓展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更新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
发展职业教育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大量的岗位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队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需要,也是加快教育自身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学校按照专业需要构建理论,适应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办出自身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根据市场变化、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特点,结合学校的资源,开展市场调研,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与学校教育稳定性、学校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的关系,从而使职业教育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更符合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三)校内改革,挖掘职业教育潜力
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决定了职业教育要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设置要对应于职业,以体现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考虑到职业发展和转岗换岗的要求,以及造就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专业界限要做到特色鲜明,宽窄并存,以较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对一些有特殊社会需求、专业性强的专业,口径可相对窄一些,以保证毕业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同时,要重视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能力。同时,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按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要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促进办学能力的提升。
(四)外部完善,营造职业教育支持环境
职业院校的定位和特色建设,就是确定和承担起该所院校的社会责任。而一所院校功能定位的理念和如何实施特色建设,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当学校建设出现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的问题时,还必须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及法律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同,我国也出台了大量政府行政文件,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缺乏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法规和实施办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实施上走样、流于形式。为此,当前我国非常有必要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法保障体系,来保障职业教育的有效运行。落实学历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真正填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空白,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准确对接,从而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率。
(五)多方合力,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必须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实施,加大与企业的互动,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与其职能拓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使职业教育为企业实行“订单”办学培养人才,也可以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服务;而作为另类的办学主体,企业或其他相关单位既可以作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现实的实习基地和可能的就业基地,也可以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训的全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这也是形成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国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析[J].河南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 吕国辉.对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2).
[3] 张 健.论职业教育内涵与特色的建设[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2).
[4] 胡永新.学校特色评价的基本属性、功能与评价内容[J].教育评论,2003(1).
篇9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发展迅速,我国正逐渐认识到远程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就提出了“六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部分高校经过教育部的批准,展开了远程教育的尝试。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随后,“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立项,目标是在2000年12月前完成CERNET高速主干网的建设,满足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需求。网络教育从1999年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十年。这十年,既是全球计算机互联网迅猛发展、不断膨胀、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十年,也是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长、国力增强、社会稳定的关键十年。网络教育招生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现代远程教育从最初电大的狭隘形式发展到目前,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共计69所,现代远程教育不再是信件往来式的函授,也不再是单一的“电大”。现代远程教育是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制作并进行远程传输及管理和学生考试测验的广义的模式,它最大限量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求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的导师都可以按照符合自己的接受方式来选择。所以说,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在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应用。目前,广西甚至全国的远程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及其它职业培训,而针对中职类人员的远程教育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依靠当前信息化发展的科技水平,研究创建符合柳州市经济发展形式的新型的职业技能教育新模式——开放式的网络职业技能平台,平台的建设服务于柳州市,覆盖整个广西,对于劳动力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新平台,这将是现有职业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方面:(一)调查研究柳州市劳力人员的职业技能需求。柳州市是广西重要的工业重镇,据统计,2012年全市产值10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总数超过20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总数超过400家,市委提出了实现中小企业“千百十”发展工程、“三个千亿”打造工程目标的十二五规划。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技能熟练工。劳力人员的技能学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的一生中,换职业、换岗位是经常的事,要能适应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显然就要不断的进行职业培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劳力人员职业技能需求研究:1.人员层次。劳力人员的构成是多层次、多行业的,研究范围尽可能的完整,体现出柳州市劳力人员素质结构。人员层次包括即将就业的学生、无法就业的毕业生、无业人员、自主创业人员、就业不稳定人员、固定就业人员等多种层次。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调查知识结构、技能提高的渴望程度等方面。2.技能需要(个人、企业)。调查不同人员层次掌握的职业技能水平及他们对于新技能需求方向。调查企业的用人需求。3.职业培训方式。调查劳力人员自我职业培训方式,企业培训员工的方式、成本等方面。(二)中等职业学校在当前信息化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开拓职业教育平台。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产业。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及市场规模均高速增长,《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通过对柳州市劳力人员的职业技能需求的调查研究,寻找我校与社会化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科技(光纤网络、3G网络等)带来的便利把职业教育带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可以方便地利用手机、电脑、PAD等设备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就职门槛,降低他们的培训成本。(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开放式网络职业技能教育新模式。在柳州市甚至于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更多的教育方式是全日制教育与社会培训为主,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开放式网络教育模式的还没见到。本课题研究我校现有教育模式下如何搭建职业技能教育的网络模式。这里包括如何搭建组织机构,如何全员职工参与,如何进行宣传,如何开发网络平台下的职业技能课程,如何进行人员的考核鉴定等问题。在这里我们将重点研究网络平台下的职业技能课程与人员的考核鉴定方法。1.开发网络平台下职业技能课程。网络平台下的职业课程体系是与全日制教学课程不同的,依托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所开设专业的课程,开发完整的网络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做为提高完善我校专业建设方面的一个补充,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创新我校职业教育的新模式。2.开放式远程职业教育网络面对全社会人员,可以是学生、工人、农民等需要技能学习的一切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考核与鉴定要采取与全日制不同的方法。本课题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在区域的影响力,制订符合职业技能网络教育的考核与鉴定新方法。(四)远程职业教育技能网站的应用。远程网络职业教育平台建立不仅仅是网站的搭建,最主要的还是网站的使用,要对网站进行宣传。通过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名声,在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建立网站的知名度;通过与教育行政单位的宣传认可,把网站做为柳州市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扩大网站在企业中的认可度;通过与政府的合作,进行相关培训,如:农民工就业转移培训等项目,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对网站进行宣传,把网站做成柳州市甚至广西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网站。
三、研究方法
(一)主要思路通过调查、研究,依据相关远程职业教育理论,提炼出研究报告。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开发远程职业技能教育网站,同时依托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运行网站,开发相关网络课程,同时后期进行网站的相关宣传。(二)具体研究方法1.调查法使用调查法,设定相关调查表格、表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询问的方式,获取柳州市劳力人员、企业单位对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相关问题的相关资料。2.经验总结法在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开放式网络职业技能教育新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应用经验总结法,一方面总结这么多年我校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一方面总结当前高校远程教育的先进经验,总结出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式网络职业教育的新模式。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法,开发远程网络职业技能网站,把网站建设成为一个人员容易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一个完善的平台。4.文献法通过文献法,查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查找相关中等职业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的理论依据等。
四、研究步骤
篇10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法律关系研究涉及到教育学和法学两个方面,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质量发展的保证,而怎样通过法律关系的界定来明确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是本研究的目的。现就国内外有关职业教育中校企法律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对国外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的研究
从文献检索情况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之前,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研究极少,自1996年颁布之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对于职业教育立法的探讨和比较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但还是有一定的滞后,迄今以“职业教育立法”为标识的论文只有50多篇,而专门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关系的文章则鲜有出现。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的借鉴研究。
(一)职业教育校企关系立法概况研究
此类研究将关注点放在职业教育立法宏观的层面,研究的是职业教育立法在各国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借鉴与启示,更多的是探讨职业教育立法在我国的必要性,缺乏我国应该怎样立法、应该考虑哪些关系等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但从各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发展状况看,都非常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企业的相关性。
1.强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必要性。姜大源在《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一文中论及被誉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法制化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职业教育的立法,必须打破在企业里办培训或者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
2.强调职业教育立法企业方面的责权利。石丽艳、李卉、王红林、刘育锋等,分别分析了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几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相关立法中,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责任。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
第一,职业教育企业的责权利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教育立法中。如德国1869 年的《企业章程》明确了企业培训的权利、义务,1965 年的《手工业条例》,规范了手工业行业的职业培训,1972年《企业基本法》,规范企业的职业教育,1960 年《青年劳动保护法》,规定青年享有接受职业培训权利、完成法律规定的职业教育义务。美国1862 年《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以拨地方式支持农工教育,标志着校企结合的开始,1917 年的《史密斯-休士法》,将职业教育扩展到工、商、家政等领域,奠定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合作训练法案》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如英国的《就业与训练法》对英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的协调,1890年政府颁布的《地方税收法》,允许各地方政府可以从某些物品税收中提成发展职业教育。
第二,职业教育法直接明确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责任。如德国《职业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将“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加以规定;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行业企业在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规定了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及雇主对于学徒的义务,昆士兰州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 2000 年法案》中提出雇主要为学徒提供设施,还要求TAFE 学院委员会(其一个重要功能是明确和批准学院的发展方向)的15位成员除一位成员为教育管理者外,其它成员可以来自任何与学院运行密切相关的行业、地方社区、行业工会或雇员等等。
(二)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立法的研究(企业方面)
通过分析文献,可以得出各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立法大概有三种:
1.经费来源于所有企业,最终再返还给参与培训的企业。张惠梅、王红林分析了德国、英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经费筹措所赋予的责任。德国《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德国所有国营和私营企业,无论是培训企业还是非培训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中央基金,然后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该基金,只有培训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才有资格获得培训资助。一般情况下,企业可获得占其净培训费用 50%- 80%的培训补助,当所培训的职业符合发展趋势时,企业可获得100%的培训补助。如英国在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中规定,国家通过征收培训税对参与产业训练的企业主给予经费资助。
2.由雇主分担职业培训费用。张惠梅论及,法国的《雇主分担基本职业技术培训费用法》是其主要职业教育法之一;1991年,法国《职业培训与就业法》中规定,超过 10人的企业至少要拿出该年工资总额的1.4%作为在职人员的培训经费。
3.经费来源于企业内部培训经费。陈梦迁在其论文中提到,日本企业的职业培训从公共职业教育体系中分裂出来,并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公共职业训练,企业内部培训经费是主要来源,政府资助仅是一种补充。
(三)职业教育校企分工与合作立法的研究
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分工与合作立法的研究更多的着眼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文献检索中,以“双元制”为关键词的论文有643篇,其中比较详细的阐述如雷小波的《从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引发的思考》(2002),其在文中从德国《职业教育法》、《青少年劳动保护法》、《职业培训条例》、《框架教学计划》等条款对德国的双元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立法确定了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对学生的责任、培训的专业名称、培训年限、培训学校、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和考试要求等都有统一规定。
其他的发达国家也注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以美国为例,高慧在其文中论及,“美国 1963 年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开展工读课程,要求大学阶段的学生一部分时间参与校园学习,另一部分时间参加有薪专职工作,二者交替轮换,并且要求各州的职业教育部门与企业要相互合作。校企合作成为美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美国1982年的《职业训练协作法》明确规定,职业训练计划由州和地方政府制定,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成人职业训练课程的制定、修改及实施。1983 年的《就业培训合作法》又将职业培训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私人企业,联邦只起协调指导和资助作用。1994 年《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规定,企业负责延伸的学习活动,如提供合作学习课程,向高中学生提供实习职位,以及提供实地工作指导,学校和企业必须一同工作以创造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及学校之间的沟通。”
(四)职业资格和证书制度的研究
1.发达国家的职业资格制度都有强有力的法规体系保障。如德国以《职业教育法》为基本法,以不同行业的《培训条例》和《考试条例》为内容依据,确定各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和方式;日本在建立产业、行业立法的同时,特别注意将职业资格规范写入法律文件中;英国在标准制定、考核组织、考评人员管理都有严格的制度与规章,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还主持制定了《证书机构共同协议》和《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规范与指导》两个文件;美国不同的职业资格有着不同的单项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不仅明确规定了职业名称的定义、受控制的专业行为、注册资格的条件,还规定了政府行业主管的职责,专业性学会及其专门工作机构的成员资格、任期、补贴与开支等。同时还明确雇主责任、代雇单位的责任等。
2.发达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通常与普通教育文凭对等。如英国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具有对等的关系,全国约90%的工作岗位都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获得者可以实现跨部门的资格衔接。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的研究
近几年,国家才开始意识到校企合作立法的必要性,关于此项专题的研究开始起步,这使得这项研究有了很大的探讨空间。这些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
(一)对现行中国有关法律文件的解读,分析现状。此类文献多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我国的宪法、教育法规涉及到校企法律关系的条款进行详细分析,总结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法律制度严重缺失的现状。
(二)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关系利益主体的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难题初探”一文就提出校企合作立法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广泛,校企合作立法是一项艰巨庞大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一文也提出需要协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广泛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
(三)提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具体构想和措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具体问题探究”一文提出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立法,给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扶持和引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一文提出校企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制度,是通过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来实现共赢。
(四)对于地方层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解析。“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之启示”一文就对开创了我国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先河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进行探讨,从其立法背景、立法特点对其各条款解读,以总结经验。
三、国外对校企法律关系的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关系的研究、确定,在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他国家也都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完成了对于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合作法律关系的研究、选择、制定。通过Google搜索职业教育立法,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因为各国职业教育立法已趋于成熟,基本是对于立法历史脉络的梳理,而甚少对于某项专题的研究。
(一)对德国双元制系统的研究。其中《Germany’s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a Glance》一文对于职业教育双元系统有较全面的解析,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BMBF)在分析双元系统的基本要素中,从七个方面阐述了企业为何参与职业教育的原因,以及根据企业不同的规模,企业不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并且强调参加双元系统的企业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而且需提供给受训者酬劳,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花费及收益,及在双元系统中,联邦政府的投入,企业的责任及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对于研究国外的先进的职业教育企业参与方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Culpepper’s book (2003)也详细地阐述了双元制能否在欧洲广泛实施的原因。在书中阐述的众多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应能看到它参与其中的利益和回报。其在书中以中国为例,分析了双元制在中国无法实行的原因,是因为廉价劳动力及劳动用工的流动性使得企业很少有参与双元制系统的兴趣。
(二)对美国、日本模式的研究。此类文献将美国、日本职业教育模式归为一类。他们的职业教育都基本以高等教育为主,他们的职业人才基本都来源于高等学校,美国的职业教育人才主要来源于社区学院,而日本更强调企业培训,有实力的大公司一般都由自己办学,如松下电气的“松下电气工学院”、“松下电气商学院”,丰田公司的“丰田工业大学”,日立公司的“日立工业专科学校”等。无力办学的小型企业则采取与政府、其他企业或职业培训学校合作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日本的经济奇迹主要靠的是企业职业培训,而不是公办职业学校,是一种企业内的职业教育。
(三)对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的核心就是税收政策,即政府从企业收取一定费用,然后容许企业使用这些费用在自己企业内部进行培训,政府的作用就是通过税收等形式不断刺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在这些东亚国家,政府在决定企业职业培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将决定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多少。
四、总结与评析
综合各种对职业教育立法的研究,具体而言,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文献理清了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入探讨了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相关立法的成功典范。
(二)现有文献更多的是研究各国职业教育立法的进程和优势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启示,强调我国进行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必要性,研究的深度不够,事实性的描述多,比较欠缺系统、具体地就职业教育立法细节条款及校企合作之间法律关系的深层次分析。
(三)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文献侧重于从教育学、历史学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忽视了立法学的角度。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这一命题涉及了教育学和法学两个领域,因此,对它的研究要突出其跨学科性质;从研究成果来看,以职业教育与企业相关性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多,但以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就非常少。
(四)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为本研究在校企法律关系多方利益主体的均衡、经费来源、立法与监督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 上一篇:学校教学管理意见
- 下一篇: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