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的典故范文

时间:2024-04-09 11:3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常见的典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常见的典故

篇1

【关键词】诵读;修辞;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学生理解诗词内涵,体会诗词意境与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预留诵读空间,留出诵读时间。其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修辞方式,或者利用复习时间,系统讲解与分析古诗词修辞方法,让学生整体把握修辞知识,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也为学生语文写作奠定修辞基础,学会灵活迁移与运用。

一、注重诵读过程,读中感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诵读尽管是比较传统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不可忽视。尤其是古诗词学习中,更需要多多诵读,以体味诗词意境,感悟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领会诗词创作目的,品味诗词语言韵律,学会鉴赏诗词,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际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削减了学生诵读时间,减少了学生诵读机会。如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古诗词诵读过程,仅仅让学生朗读一遍,而后详细分析诗词含义,将文本主旨等内容直接灌输给同学们,这就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发展,课堂也会显得死气沉沉。实际上,语文是一门开放而灵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朗读,多多诵读,以提前感知文本内容,找出疑惑之处,以便课堂有针对性、更认真地听讲,从而更好地体悟文本深意。同时,在学生诵读前后,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启发性与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朗读,积极思考,以激活课堂氛围。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诵读,给学生留出诵读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己细细体会古诗词特点,感悟诗词蕴含的情感。如教学《虞美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诵读活动。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吟唱感知本词大意。然后指导诵读,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的悲婉而凄凉的感情基调。另外,还可自由读,交流读,齐读,或一人读,而一人评。而后可带着问题细细品读。比如哪个词能概括全词的感情?哪些信息表现了愁?等等。

二、分析修辞方式,把握深意

在古诗词中,虽然语言简短,但意蕴无穷,并独具艺术感、韵律美。这不仅仅是作者精炼语言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巧妙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形成了不同的效果,使得文本更具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尽管在语文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但没有系统的分析修辞,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拓展延伸,自然渗透修辞知识。反之,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如果不懂修辞方式,对于一些诗词中的语句则疑惑不解,或一知半解。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分析诗词内容,还需讲授一些修辞常识,分析修辞方式。

篇2

诗词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诗词鉴赏的意义,片面地进行诗词鉴赏,严重阻碍了高中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一、 强化诗词诵读与记忆

诗词学习要持之以恒,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跟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诗词鉴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中生诵读的诗词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浓郁的文学气息,对诗词有一种深厚的感情。高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他们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取得高考的胜利。但是很多高中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很快就把诗词背诵下来了,过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也说明了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是

接进去。读者吟哦间,很容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抒情主人公的种种境况:是徘徊在杨柳岸边追忆往日的欢欣?还是托阵阵晓风挑去缕缕思绪?抑或对着一钩残月寂寞惆怅哀声叹息?诗人诸多无法直言的情愫,全都寄托在这些具体可感的画面中。

元代马致远也是采用这种手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l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时而近拍,时而远摄,把一个个镜头依次推到读者面前。前三句全部用名词排列而成,九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秋天乡野常见的景物,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

若拆开来看,枯藤、老树、昏鸦,不足为奇。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司空见惯的景象。然而诗人的艺术匠心,正在于将这些孤立分散的形象和生活的片断,作为结构单位,运用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精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似断实续、似跳实连的艺术画面――有植物,有动物;有静态,有动态;有近景,有远景;有色彩,有音响……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夕照的风光色泽,又浓重地渲染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为“断肠人”漂泊流离、穷途无归的情形作了绝妙的点染和烘托。这种删削一切繁琐交代和铺排,凭借组接画面来写情的笔法,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岂不胜过平庸之辈的百字、千字!

中学生在写作时如能借用这种蒙太奇手法,使行文自由,结构轻灵,将生活中富有意味的典型的片段、场景、细节,灵活、巧妙地剪辑连缀成有机整体,同时充分表现文章的主题,就能激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226100)不对的。

为了让高中生明白“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诗词鉴赏课上应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诗词篇目,来拓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比如讲柳永的《雨霖铃》,引入他的《浪淘沙》《少年游》《八声甘州》《蝶恋花》等诗词,让学生赏析柳永不同人生阶段所创作的诗词,感受一代词人的豪情壮志。当学生对这些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对柳永的诗词进行补充,从而做到“诵读一家,了解一家”。这样的诗词鉴赏方式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诗词风格。

二、 讲解诗词常识,启发学生想象力

高中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情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学习生涯更加丰富多彩。在古诗词鉴赏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笔者曾经看到一本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请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对仗工整的下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显然这是在考查高中生诗词和对联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都能给出答案,但是也有一些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诗词常识理解得并不透彻,才会导致在实际应用时出现问题。

在高中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学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最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优秀的诗词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时空跌宕等特点,需要高中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诗词饱含了诗人的各种情感,诗词是诗人进行情感宣泄的重要工具,并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技巧和策略,让高中生能够配合语文教师进行文学探讨,最终获得欣赏的乐趣。比如在讲解《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从诗词常识教起,从曲牌名到标题,从主旨意思到创作背景,从描写的手法到引用的典故都详细的讲解,让高中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活动,发挥课外活动的引导作用,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活动氛围,通过鉴赏诗词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启迪高中生的心灵,陶冶高中生的情操。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语文诗词鉴赏更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品味诗词的意境。语文课外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定,只要是对语文教学有帮助的课外活动都是值得推广的。

篇3

关键词 诗歌 积累 阅读 类型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考试题目,虽然分数不是太多,但因为诗歌鉴赏类题目范围比较广、考查的面比较宽,所以在复习时让考生往往很难抓到重点。这样导致许多考生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白白地丢掉了一些分数,实在令人可惜。其实,只要考生们利用空闲时间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多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这类题目的规律和技巧,就会在考场上发挥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 注意日常的诗歌积累

高考的科目内容比较多,而考生由于时间有限,可以放在语文上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果把所有学过的诗词再背诵温习一遍,不太现实也没有那个必要。一般高考出题时,往往会选一些经典诗词或大家较熟悉的诗词来考。所以,在语文复习时,对于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常见诗词平时一定多读、多背,积累在心,对于一些不常见的诗词,也要尽可能地有所了解,增加自己的诗词知识库,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素质。在生活中,可以利用起床、吃饭等空闲时间,背上一两首诗词,日积月累以后,记住的诗词数量就会相当可观。同时要多把这些诗词中的精华部分或经典部分记熟吃透,并且体会这些诗词的运用手法,表达思想及修辞方法,品味诗词的创作意境,了解词语运用的妙处。这样,在考场上一般题目都可以能够应付自如。

2 注意常见的诗词类型及特点

在高中语文中,一般诗词都比较适合学生来读,也不是太深奥难懂。归纳起来主要分为送别类、怀古类、征战类、田园类、抒情类、明志类、归隐类、说理类、思念类、悼念类等等,考生们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观察所读诗词的类型,然后按该诗词的类型进行分析、品味其中作者表达的意境。如送别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类型的诗词一般是送别时叮嘱亲朋好友,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感情。再如征战类:“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一般来说,此类征战诗表现战争场面、英勇作战、建功立业这样思想的比较少,更多的表现是对长年无休止战争的厌恶,对远离家乡以及亲人的想念之情。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住各类诗词的类型、特点,那么就很容易抓住诗词的中心思想,对作者表达的意思就能大概了解到七八分了。对于时间宝贵的考生来说,这一条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方法。

3 注意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特色

通过一个作品可以大致了解一个人,包括了解这个人所处的背景、时代等等,可见“读文知人”,是诗词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其实所有的诗歌创造都离不开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作者的内心感受、人生理想、审美观点、所处背景时代、政治气候等等都往往体现在其诗词作品中,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到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处境、人格品性、作品的创作风格等。掌握了这些方面内容,考生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分析了。比如说李白的轻狂不羁的性格,所写的诗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等诗句,正是其人生性格的写照。而陆游是具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人,才能写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名句,不同作者的生平及不同的作品特色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认真地总结概括,抓住作者本身特点这根主线,对其作品的了解才能更加透彻和完整。

4 注意了解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

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理清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不同诗歌的作者因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其在诗歌中体现的主要思想情感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作者,也会因所在的生活环境不同,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主要思想情感也会不同。因此,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也就会大不相同。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考生们就应抓住陶渊明厌倦世俗,喜欢归隐的田园生活的这一主要思想情感,并结合他(下转第所写的其它诗歌,理解他的这一主要思想情感在不同作品中的应用,更好地鉴赏、理解他的作品。

5 注意积累诗歌中常用典故

中学课本的古代诗歌,常常会运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往往可以起到“寓情于事”“烘托”、 “渲染”等作用。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时对典故要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典故原意并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的现状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主线。典故运用的好处是:借前人之事或诗句,用极少的话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借他人之口,说自己之事”是典故常常起到的作用。复习时,对比较生疏难懂的典故可以少读,对常识性、经常在文中出现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积累。

6 注意把握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在诗歌中还会经常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用特定景物和对象来表现对应的情感和事物,这就是我们所称谓的“意象”。在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所咏扬的对象实际上为客观想表达的人或物,正所谓借景抒情、睹物思人。把握这些经常使用的意象的作用,在做相应试题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具有一定的传统性,不同作者运用时所表达的意思基本都相同,如:“明月”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松柏”往往表达的是高风亮节的人格;“梧桐”则表达了作者看到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感叹身世的孤苦凄凉等。熟悉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传统含义,对我们理解诗歌非常有帮助。

7 注意掌握诗词常见的表现技巧

考生在复习诗歌时,还要注意掌握诗词常见的表现技巧。一般的诗词作品主要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三个层面来表达作品内容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等。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了对偶、夸张等技巧。诗词中表达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句中,诗人借用生于南国的红豆,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表现手法主要分为对比、衬托、象征、渲染、比兴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所运用的渲染等。考生复习时多注意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作者写作时所运用的表现技巧,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

总之,鉴赏诗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地阅读诗歌,只有多读、多想、多问、多悟才能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平时读得不多,那么积累的也就少,对诗歌感悟也就少,鉴赏诗歌的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提高。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充分地了解教材中的诗歌,并扩充自己的诗歌阅读范围,掌握好诗歌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为高考语文能够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上文中所提到的几项注意点是在考生宝贵的复习时间中,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几个方面。如果考生能够在复习中,在打下坚实基础后,再从这几个方面认真地去复习,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就一定会取得不错的复习效果和语文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 候文同.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复习方略[J].语文天地,2008(7).

[2] 石岩.高考古诗词命题趋势及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35).

篇4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木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占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木、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占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木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及占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占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占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占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己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占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析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占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木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木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刀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占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占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一合作一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占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占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占诗词、合作品味占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占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占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占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篇5

【关键词】文言文 评点法 重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0-02

文言文历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然这样,那么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怎样的问题?评点法教学可以起到怎样的重要性作用?评点法教学在文言文现实教学中具有怎样的可行性

一、从文言文本身来看,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内涵应该是什么

从文本的思想境界看,高中入选于必修课文和选修自读赏析的文言文大都是被谓为“经典”的“定篇”。它们历经时代淘选依然焕发迷人的光彩,其真挚的情感、蕴含丰富的表意技巧、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审美,高瞻远瞩的精神和理想的文化境界“沾后人、其泽甚远”(鲁迅)[1]。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的脊梁,是不同时代不同人永远读不尽的感动,是即使用尽一生也无法完全破解的生命密码。从语言学习来看,文言文还是我们现代语言文字的源头:古文语法、词义和现代语言有着千缕万缕的关系,许多意义和用法依然大量地保存于成语当中;现当代的很多文学艺术手法取自于古代文学。总之,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完整地认识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和诗词、现代文一样为了提高整体语文阅读鉴赏能力,最终实现全民族人格文化精神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文言文学习。

另外,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作品,它和现代文一样首先是阅读,和现代语体文一样是作者情感生命的凝聚,并且召唤着与读者进行情感碰撞,心智交流。需要一种自然的语感,包含了认读、理解、评赏和借鉴四项能力[2],除对语言的特殊关注外,也应着力培养学生主体的阅读能力,要引导学生体验文言篇章的形式美,情意美和境界美。文言文本意义的建构、审美感悟,性灵陶冶涵养等等,都不能靠灌输来实现,更不能由他人来代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二,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怎样的误区

当前,对高中生而言,考试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魅力。高中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文言文学习内容,主要集中于与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的积累和翻译,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和文化背景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并且与字词句分析结合不紧密,“言”“文”分家,字词句教学费时费力。可见,文言文学习与兴趣爱好、品格养成和阅读鉴赏关系不大,文言文学习在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严重不足。

不足表现为两个突出,一是教学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本身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精彩的艺术魅力被淡化;二是单向接受多于双向选择和主动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弱、主观能动性差,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形式是倾听(教师讲为主)和诵读,形式单调,较少讨论和评写;学生缺乏对文本的充分浸、体悟和阅读中鲜明的自我发现及勇敢的质疑探究,学生缺乏自读自思自悟自评的必要过程和相关训练。

三,文言文评点法教学的重要性

古人读书是历来倡导的那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优良传统。评点法是古人阅读文章 “评其事”“赏其文”的一种常见阅读手段,又是古人在文本激发之下“谓发明”“抒兴趣”的一个必要出口。调动学生对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独立的涵咏自得和评点解读(口头或书面),不仅值得尝试,而且十分必要。因为文本意义的生成离不开被心灵感悟的过程,作品中一切美的元素只有被读者自觉主动捕捉到了,才能真正融入他的内在视野,意义才能真正生成。在此基础上,体验美而生动的元素,倾心陶醉,并自觉转化为个性化的言论表述,通过三分的下语,去把握十分的用意,评点式的表述时常充满着个人灵感和旨趣,体现一种真正的语言素质,也是语言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传统评点延续千年,现代语文教育没有理由向传统说“不”。评点者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十分强烈,阅读主动性主体性十分鲜明,文本与读者视域的达到旁无挂碍的真正融合,圈点勾画,玩味批注可以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文本本身,并随时记录下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包括理解,感悟,评价和质疑。另一个是人的思维常常飘忽不定,读者沉浸作品时时常会有一些瞬息感受,如果不能及时地不受干扰地记录下来,也许有些很有价值的洞见也就转瞬即逝,如昙花一现般白白地流失了。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随时加以书面评点,就能将飘忽的思维固定化、物质化、精确化,否则日后再读,“终至茫然”。

四,文言文评点法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课标看,当前的语文教学论越来越重视研究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评赏批评的实践能力,积极探讨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新课程目标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概念是与评点的精神内核相一致,就是注重阅读主体的情境体验,领悟探索,鉴赏批注和历史批评,深入细致地加以鉴赏探究,然后作出简明而精要的点拨与评析;由此指向文本真实和意义构建,努力扩展读者和文本的言语空间。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应看到,经典自身的圆融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开放性,经典的价值体现在现在,指向未来。作品意义的形成由作品本身,外部因素和读者意识形态、审美趣味以及时代的累积所共同决定的,文本在多元视域的共同作用不断被重构、被批判、被反省。这也为学生的评点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可能性。

其次,“先学后教”理论在文言文学习中一样重要。文言文创作的时代较远,如果一开始就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析,过多陌生的信息绝对会影响“学生工作记忆时信息加工的效率”(皮连声)。文言文教学如果忽略掉学生对文本的亲近,缺乏新旧体验沟通、难易深浅探究的必要过程,这种听课或许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但不是一种真正的能力迁移,知识肯定容易遗忘。教师应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当前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倾听他们的意见洞察和妙笔生花,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多向对话交流。这样,课堂的流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强,更能展现学生立体丰富,个性鲜活的生命,并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过早或过分的“越界”其实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三,从字词句的理解角度看,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独立思考和评点是可行的。据调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存在大部分的常用字。有人统计在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汉字中,古汉语1086个常用字中有1001个在一级字表中,占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还有82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表》中找到。可见,入选课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不常用的生字、难字、冷僻字数量并不太多。再加上课文详细的注解和古今语义的千丝万缕关系,使得有一定文言阅读能力的学生自行读懂文意,并不是难事。

第四,评点的突出特点是“意随文生”,随感而发,应疑而生,人人皆有可为。文言文教学评点法,一方面现代文言文教学所倡导的评点,学术性不那么强,我们的学生毕竟能力有限而且也不是从事专门的文艺研究,更主要的是追求一种习惯的养成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评点具有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一定的规范和约范,同时也是一个逐步深入,多方对比讨论的过程。所用语言须精到、警辟,一语破的,要言不繁。

评点法教学有口头评点和书面评点两种基本形式,评点的中心点和发散点是文本,评点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评点的主导是教师,评点的空间可以是课堂之内也可以是课堂之外,时间上可长可短,评点的形式既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讨论或独立思考之后的发言,形式十分的灵活。

第五,评点法在实践中易以操作。评点法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阅读、圈点、注解和批评。这四个部分推进可以有先有后也可以往复穿插、彼此渗透,并按一定步骤朝向一定的目标推进。阅读是指专心致志的浸,无功利的“审美自失”[3];圈点是用各种符号标示出理解上存在困难的或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如用“1,2,3……”标出段落,用“口”圈出难字生词,用下面画“.”的方式点出关键词句,用“?”表示疑问,注解是解释字义、名物、典故,或对关键字句、佳句佳词、疑难深蕴,用线勾到空白处加以注明。“批”主要有眉批,旁批,行批和总评等,是用“”在阅读、圈点和注解的基础上,在谴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思想艺术的疑难、深蕴、要旨或精彩之处作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式的评析,也可以是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或者疑惑兴之所至地写于文本空白处,也可以记录教师或别人的评点。

最后,运用评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实践,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和指津也不可或缺、教师在评点法教学中,不是全盘授予、越俎代庖。在这方面叶圣陶先生表述得极为精到。他“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4]。” 解惑答疑固然重要,引导精思质疑价值更高;教师在评点法教学中,不是事先设定了一切,学生可为的教师大胆放手 “教师只讲述的只是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 “在学生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教师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 “在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揭示。” “不必求其过高过深。”只须给予“易晓的暗示与浅明的指导。”这样,教师授课既尊重了学生,又控制了目标,突出了重点难点。

因此,教师不是先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而是由学生的评判定学生的思,因思而教,由教促评,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对文本的开发生成。整个的教学过程,由评始至评终,评是教师教学的起点,评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点,评点式教学使得文本的许多优秀元素伴随着每一次阅读者心理的流动,情感的迸发、灵魂的绽放和智慧的纠正而被鲜明地放大,无论读者、教者或是文本,在交互平等多重对话中,都感受到生命的光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常注常新,最终,学生的阅读就很自然地在教师的帮助下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由“模糊”走向“清晰”,由“内在”走向“外在”,由“复杂”走向“明易”。 它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理、情和美之所在,也能让学生明白“之所以然”。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39

[2]转引自邹北文.阅读教学中的非本位现象透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3]赖瑞云.混沌阅读.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190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1

篇6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教学现状 出路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进入高中,很多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表现出了畏惧心理,多数人学习文言文只是因为考试需要。究其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教师现状。

首先,教学理念的落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片面的重视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习惯性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教授给学生,成为“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强调通过对语言字词的理解来阅读文言文的内容,忽视了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其次,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串讲式”,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课桌上紧张地听和记。串讲的好处是能做到“字字句句,面面俱到”,可弊端却是,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学生现状。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热情,缺乏求知欲,也是文言文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下:1.文言文诵读反感生厌、敷衍塞责。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是极有益处的。然而,由于古今语言文化的差异,“语境”的缺乏,我们的学生对诵读反感生厌。2.文言文翻译望文生义。经过几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仍然十分生涩,很多高三的学生依旧不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对文言中的词类活用也是一知半解,对于文章的翻译望文生义,面对文言文好像是“第二外语”。3.文言文学习缺乏有效方法。现在的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为应付考试,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人依赖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和老师在课上的解词释义,机械的记忆文言文中的词句意思。这样过分的依赖参考书和老师,在面对课外的文言文时就变得束手无策了。

二、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尽管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可是面对文言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新课程对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还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课文的40%以上。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尤其是对断句、停顿、重读的把握。可以每天早上设置早读时间,播放一些优秀的诵读录音,让学生学习。这样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慢慢的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感,既陶冶了心灵,也会让学生爱上诵读。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氛围。

第一,可以借助成语辅助文言文学习。成语本就是古代词语的遗存,将二者的学习同时进行,不仅更够一石二鸟,而且也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易懂。

第二,字形由来的趣味教学。很多古文字字形中隐藏着汉字的文字意义。探索古文字的写法,一眼即可洞悉文字意义,这样的方式既印象深刻又生动有趣。

第三,文言文翻译反思比较。在课堂和考试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文言文翻译情况,把这些问题收集整理,在课上列出,并与正确的解析比较。可以组织讨论,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能反射到自己的不足,对于正确的文字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归纳拓展,寻找规律。

文言文学习也是有章可循的,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句子。例如,把判断句整理在一起,归纳出判断句的常见句式;见到“大王来何操”归纳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等等。

(四)让文言文成为写作的宝藏。

读到精美文句,不妨来一段仿写,品读精深诗词,也应学古人字斟句酌的推敲一番。同时,文言文中更有相当多的写作素材。文化典故常常是文章中深刻而含蓄表意的最佳选择,短短一句经典引用,可以令原本平凡的文章增添内涵。

(五)深挖思想,让传统文化照亮胸怀。

文言文学习的最大意义不是为了高考,而是要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魅力。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文章精髓的顿悟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字中的深刻思想,通过背景还原、情景创设等手段,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穿越时空形成互动。

篇7

当前文言文的常规教法是串讲法,教师十分注重古汉语知识的讲解,先逐字逐句翻译,然后总结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用法,最后简单介绍行文脉络,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手法。这种串讲法深受一线老师的喜爱,原因很简单,备课量少,教学容量又大,只需把古文字串译出来,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枯燥的教法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更无从谈及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课标进一步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新课标要求文言文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化,教师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实现文言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主要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实现“言”和“文”的结合

传统的串讲法把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字语法的梳理和归纳,没有把传统文化的因素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当下入选的高中文言文大多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大概有以下几个主题:先秦诸子的思想、学术观点,以孔孟、庄子的文章为主;传统英雄的崇高精神,中国特色的战争风云,以史传散文为主;士大夫的淑世情怀,治国方略;文人名士的审美情趣、处世方式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人间亲情,宗法社会的传统人伦。文言文教学除了进行古汉语知识的讲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之外,还应帮助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此外,文言文教学还要承担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要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具体教学中不能把文言文课等同于语言课,当然也不能纯粹地上成文学阅读课,在教学中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言”中品“文”,在“文”中探“言”。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做到“言”“文”结合呢?

1.对串讲法的冷思考

串讲法的“讲”是指通过逐字、逐句的讲解,“串”是指贯通句子的意思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串讲的目的主要是疏通文意,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于漪先生指出“对于文言作品,只有首先读懂,才能做更深入的领会和体悟。”其实串讲本身没错,关键是要讲得适时、合适、有效。虽然我们主张文言文教学要淡化字词教学,但并非不要字词教学,毕竟把握语言是开展文学鉴赏的基础。

语言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体现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人类精神的外化。汉语不仅传递文化,其自身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言文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物,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切忌把文言分解为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一个一个的高频考点,孤立地静止地讲解。字词教学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要在文本整体阅读中进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还要从篇章结构、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接受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此外,在教学中绝不能一味串讲,要将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结合起来,还要将串讲法和诵读法、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年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摧残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了学生发展的阻力。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自主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真正的得益。

培养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上课要以学生的自学、活动、质疑为主,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以及以前所积累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句,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文言常识的教学力求少而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构建文言知识,获取正确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此外,教师要适当补充教学必要的语法常识,如词性、语法成分等,这些语法常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特殊字词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加强诵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法是对古代阅读教学方法的继承,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强诵读教学的好处在于,诵读把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增强文言语感,通过诵读还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引起共鸣,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诵读还能改变传统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只要学生始终在诵读中涵咏,就自然会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准确地传达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诵读可以反复进行,通过初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再经过多次的重复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诵读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音乐背景下的诵读,也可播放录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有选择地去仿读。

当然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强调诵读,必要的文言知识的教学是诵读教学的一个必要前提和准备,因为文言文是古汉语,语言障碍是先天的,忽略了文字语法教学的文言课堂,注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必要的字词句疏通,就让学生用磕磕绊绊、干干巴巴的有声语言朗读

《阿房宫赋》《滕王阁序》之类的古文,其朗读效果是可想而知。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文言都适合朗读,一些篇幅较长的传记就不太适合诵读,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多种方法并用,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必要的文言文作业

目前教师布置的文言文的作业基本上紧扣高考,是仿高考题型,应试性强,大多采用“每课一练”的形式,作业内容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文段背诵,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等,课外文段选的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但是除了必要的字词解释、翻译练习之外,教师要尝试布置积累型的作业,让学生整理、积累常见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古汉语特殊句式、必要的古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让学生有计划的积累汉语语言知识,不仅可以使之形成系统,还能转化为能力,让课文例子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此外,要把文言文与写作结合起来,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深刻的思想、变幻多端的表现技巧是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借鉴的方法,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名句和典故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例如,《游褒禅山记》中要求背诵的这部分,就可以挖掘多种思想,用来论证多个话题。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写一些探究类小论文,如让学生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或让学生走进名人,探索名人的人生观与哲学观等。

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是多读多练,然而当下学生课业重,图“多”已不可能,那么除了教材外,还需要多少的文言文阅读量才能让学生具备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换言之,学生要具备多少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才能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有待今后教学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切实避免古文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1]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一、文言文复习为什么要重视课本,用好课本?

由于高考文言文材料都不选自课内,导致不少老师、学生走入一个误区,即忽视对课内文言文的复习。本人认为,这实不可取。其实,虽然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课本成为各级各类考试命题参考或取用的重要素材。同时,课本中的文言名篇因为文言知识点丰富,可供命题者采集的信息点十分密集。关注高考,必须关注课本。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复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代作品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古诗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高考文言文复习要重视课本,用好课本,在课本上多下功夫。理由如下:

1.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式得益于“课内”。从宏观层面上看,课本由教材编写专家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编写而成,它预设了教学目标,落实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凭借与依托。从微观层面上看,课本具体安排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乃至做高考题所需各种能力的相关内容,以供学习与练习,以便训练并形成能力,如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字词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文言翻译等,答题能力可以从课文的学习中获得。

2.文言文复习要重视积累。复习阶段,不要丢开课本,相反,应该充分利用早读课等,组织学生系统复习高中课本,扎实训练学生的读、背、译、写能力,提醒学生认真阅读知识短文,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框架,形成系统。掌握知识和形成素养无非靠两个途径:平时积累,专项训练。重视对课本的学习就是重视平时的积累,依托资料复习就是进行专项训练,因而要重视对课本的学习。

3.课本为文言文复习提供方便。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学习文言文会碰到许多字词读音、字词意义、语法修辞、文言句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障碍,一句话,会碰到许多理解上的拦路虎。而课本一般会对各种“障碍”加以注释,以便学习者赶走“拦路虎”,自行学习与理解。

二、怎样用好课本进行文言文的复习呢?

1.认真利用注释和翻译,积累文言实词

对文言实词的学习重在积累,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之“本”。新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附有不少总结、积累性的练习,其中“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这类练习,多数从文言实词的角度来考查我们对实词的意义、用法及一词多义现象等的掌握情况。我们可以此为基础,举一反三,联想其他课文中出现的例句,及时进行辨析和比较鉴别,从而掌握规律,归纳出它们的意义,系统掌握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

2.结合课文虚词实例,归纳整理常见虚词的用法

同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的数量要少得多,但使用的频率却很高。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体理解并能加以解释,而不是要求我们凭空地去历数某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因此,复习时我们应该注意利用课文中虚词使用的实例,逐个整理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高考中灵活运用。

3.串联课文实例,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四种;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考查,但是在阅读高考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

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仅仅识记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其与对典型例句的理解结合起来,把语法规则带进例句中去阐释,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4.重译课文重要文段,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

如今,高考命题者都将文言翻译设置为主观题,由考生直接翻译,这增加了答题难度,有利于增加考试的区分度。在复习时,要重温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做到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译文明白通畅,有文采。还应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是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词义古今是一一对应的,语序是古今一致的,无须多说,直译就是了;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就需要运用各方面的现代汉语知识进行意译了。切记不要臆测大意,误将大意当译文。

篇9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思路;要点

古诗鉴赏包括整体鉴赏和局部鉴赏,其中“局部鉴赏”又包括“关键句鉴赏”和“关键词”(“题眼”“诗眼”“词眼”“关节”等)“鉴赏”。 至于具体鉴赏,则应在取“精心设计,灵活用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原则的同时,把握其基本思路要点。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问题形式如何变化,都应以“基本思路要点”为依托。

整体鉴赏的基本思路要点一般如下。如果是详析,律诗一般分为两层(两联为一层)鉴赏或四联分别依次鉴赏;绝句分为两层(两句为一层)鉴赏或四句依次鉴赏;词,如果是长调一般分上片(阕)下片鉴赏或以句子为单位依次鉴赏,如果是短调(小令)则多以句子为单位依次鉴赏;曲,形式与词相似,可取词鉴赏法。可边赏析思想内容边体会表现技法和语言特点,也可先赏析思想内容后体会表现技法和语言特点;用语和形式可以参照“类型一”。如果是简析,常采取如是形式和用语:作品(运用某某修辞)描写了某某景象(描绘了一幅某某画面)或刻画(塑造)了某某形象(物象等),创设(渲染、点染、突出等)了某某意境(气氛、氛围、特点等),表现(衬托、烘托等)了作者某某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喜忧乐哀、爱憎褒贬性质主要取决于意境(景象、物象、形象等)特点(明暗、阴晴、冷暖、浓淡、广狭、远近、动静、圆缺、险夷、清浊、吉凶、美丑、优劣、高下、贤愚、善恶、好歹等);而后简点其主要表现技法(古诗常用技法含修辞手法和描写抒情法: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对比、对偶、借代等;借景【物】抒情,托物言情【志】,触景【睹物】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事言情,托物寓理,运用典故【借古喻今,以古自况,借古抒怀】,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点带【代】,小中见大,白描,象征、联想和想象等)和主要语言特点(常见为:清新、自然,准确、生动、形象,简洁、凝炼,平淡、质朴,平实、通俗,含蓄、委婉、隽永,明丽、优美,精工、典雅等)。此以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为典型以“示例”:

1.整体简要赏析

(示例) 简要赏析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含语言特点)

首联写“登楼”,点题 ,引领下文;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景观”:触景生情。颈联写己——“感叹身世不幸”;尾联推人——“忧国忧民伤时 ” :即事言情。对仗工稳,动静结合;基调深沉悲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准确凝练,清新自然,等等。

关键句子鉴赏原则即“句不离篇”,思路要点、形式用语与整体鉴赏(简析型)基本相同,只不过更多一些鉴赏者合情合理的联想想象成分而已,可以说是“整体鉴赏的缩影”。

2.关键句(名句)赏析

(示例) 颔联为千古传诵名句,请赏析其意境特点及作用。

颔联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洞庭画面:浩瀚的湖水势将吴土楚地分割在一东一南,苍茫的水域仿佛天地日月星辰在其里日夜沉浮,突出了洞庭湖衔山吞河,涵天盖天,茫远辽阔,雄奇壮丽的气势特点,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抱负,为下文的抒情创造了苍凉雄浑的意境,成为千古绝唱,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异曲同工。

关键词(题眼、诗眼、词眼、关节等)鉴赏,或先指明关键字词,然后赏析;或提干已点明,按要求赏析。一般可通过如下思路步骤:(如果运用修辞,可点明“运用某某修辞”)结合所在语句甚至全诗思想内容,解说其含意(含象征意)——通过联想想象,合理放大其浓缩的意境(景象、物象、形象等)——根据意境特点推知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简点用语特点(参照“总体鉴赏”常见语言特点)。

3.关键词(诗眼)赏析

(示例1) 你认为全诗关节(诗眼)何在?为什么?

颈联中的“孤”是全诗的关节。“孤”语意双关,一言“舟’之孤单,一显”人“之孤独内心之孤苦,聚焦了诗人当时孤苦的处境和心境,为全诗感情基调所系,一语双赢,统摄全诗。用语精工准确,内涵丰富,言简意赅,一字写活,全诗生辉。

篇10

关键词:《文章轨范》;作文教材;编选

      《文章轨范》是宋人谢枋得据当时科举制度之需而作,提出“初要胆大,终要心小”,提高其科考能力,强调文体的实用性,对科举文体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文章轨范》在其编选目的、写作建议和选文编排上可以为我们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一、 实用性写作目的

      《文章轨范》是谢据科举而编写,服务于应试举子的科举需要,意在提高其科举写作能力。明代王守仁在《重刻文章轨范序》中说:“宋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是独为举业设耳。”当然,“为举业”的目的虽事功,但也需通过提高士子的写作能力来实现,因此也从客观上提高了写作的理论水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形成实际写作能力,对常用问题的写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虽然两者目的不同,但在强调文体实用性这一点上,《文章轨范》对现下的作文教材编写还是有益的。作文教材的编写,其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二、 循序渐进的写作过程

      谢认为:“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在学生对写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以写作技法、技巧引导他们由粗入细,这样既放得开,历练到一定程度,又收得拢,才能渐入佳境。

      在对于某种文体的训练上,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开始时候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放胆行文;形成写作兴趣以后辅以技巧方面的引导,使之能收放自如,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作文教材的编写也应循序渐进的安排训练内容。经过中学各个阶段的渐进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三种文体写作要求与技巧。

三、 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文章轨范》选文与编排的特点

      1.《文章轨范》在选文上很有特点。

      首先,重视选文内容。谢枋得特别推崇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不关世教,虽工无益”。因此,《文章轨范》中选取的文章多思想性较高,许多文章也因《文章轨范》的编选而流芳后世。

      其次,重视雄辩文。策论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方法与内容。《文章轨范》所选文章以论说文为主,他认为,“辩难攻击之文,虽厉声色,虽露锋芒,然气力雄健,光焰长远,读之令人意强而神爽”。(卷二识语)但是谢并未为此意图所局限,通过选文与评注,他形象具体的表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大胆表达自我。譬如,卷七选取韩愈《送孟东野序》与《杂说下》两文,明显地表现出他对朝廷昏庸,扼杀人才的不满。

      2.《文章轨范》在编排上的特点。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受编选意图影响,《文章轨范》各卷之间作品的排列是根据士人学习科举程文的进度来安排的。谢枋得认为:“凡作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人细,由俗人雅,由繁人简,由豪荡人纯粹。”(卷一识语)因此,他将本于礼义、老于世事、合于人情的“粗枝大叶之文”与气力雄健、光焰长远的“辩难攻击之文”放在全书的最前面,题为“放胆文”。初学者由此人门,能“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同上)在以豪荡为根底,有了文字驰骋之势,下笔无滞碍之后,谢枋得认为作文便须注意谨严简重。他紧接着安排的便是“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操纵”(卷三识语)、“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卷六识语)的“小心文”。这部分共五卷四十七篇,由此可以看出谢对简雅纯粹之文的重视。

      其次,重视艺术技巧的指导。谢枋得编选《文章轨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士子们写好文章,因此强调和突出的是用词、造句、修辞、构思等方面的艺术技巧。就具体内容而言,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如文章的命意、用笔、句法、字法、起承转合、章句特色等,亦间以注音、释义、解释典故和补充史实。这些评语,多是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此类夹评,在全书中非常普遍,它对初学者理解文意、掌握作文技巧很有帮助。

      (二)现行作文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教材

      首先,这套教材,读写合一,但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写作知识散见于阅读单元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作文训练点之间联系松散,跳跃性太大,而且明显遗漏了一些基础性的单项训练。

      其次,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上未作通盘考虑,各自为政,影响作文教学的序列,不利于作文教学的循序渐进。如初中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作文训练分别安排如下内容:一是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二是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三是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四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而在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中,设置如下内容:一是多角度观察、思考;二是确立中心,精选材料;三是丰富联想,完善结构;四是巧用表达技法。按一般规律而言,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相隔三年,在知识层次上应有一定的差异和距离,但上述多个训练点却彼此交叉,区别不大。

      2.苏教版语文与作文教材

      首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安排。苏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作文训练安排19次,每次一个专题,大都由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两部分组成。但是写作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价值,写作训练缺乏实际选择意义。

      其次,《写作》教材。这本《写作》教材编得很好。分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文学作品写作三大块,每块若干分点。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这些训练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本《写作》教材只是选修教材,不是每个学生都要选择的。所以,这本选修教材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还有,如果让学生三年只用这本教材的话,训练的量又显得太少。

      3.现行作文教材泛滥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非教科书作文教材,这类作文教材,大多采用“范文+点评”的形式,分门别类。对于范文,往往是把一些大家之作摆上教材,而很难见到一些中学生自己的文章。这样的选文也就不肯能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了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点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由于推崇作家们的成功,不少教材把作家们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搬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上来,强调多观察,多积累素材,而忽视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另一种点评则强调技法讲授要多,技法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模式化。

      (三)《文章轨范》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1.范文选择上

      首先,选入作文课本的文章,既要有与写作理论配套的作家作品,也要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作家作品不一定是名家作品,但必须短小精美,富有时代气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适应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适于中学生模仿。这些文章必须文质兼美,经得起推敲,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些随大流的人云亦云的赶时髦的平庸的时文必须坚决摈弃。

      作文课本中还应该精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这些佳作最好是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或有影响的地区性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的作文,它出于中学生之手,符合中学生的思想感情,特别适于中学生模仿,这种模仿不是雷同,而是受启迪之后的创造。

      其次,作文课本中应该选录足够数量的登阶作文。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中等水平的文章进行面批,指导该生反复推敲修改,最后成为佳作。这对该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用,最好的办法是把面批的内容详细地逐点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把初稿、评点和修改稿都印发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把初稿和评点印发给全体学生,请每位学生各自完成修改稿。这种训练反复进行,结构怎样调整、主旨怎样深化、细节怎样补充、文字怎样润色等等,学生就会慢慢地有所体会,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第三,议论文应该占重点。对于中学教学而言,中高考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指挥棒。虽然现在高考作文很少对文体有所要求,基本上都文体不限。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文体不限并未从根本上减轻作文写作的难度。少数作文写作较好的同学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议论文是最“稳妥”的写作文体,这种文体写作模式相对固定,因此也“容易”拿分,至少不会拖后腿。因此,多安排议论文是十分有必要的。

      2.教材编排上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作文教材的开始阶段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写作,自由表达内心,让学生能够将情感诉诸笔端。等到学生逐渐形成对写作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之后,在以写作技法、技巧加以引导,形成写作能力。特别是对登阶作文的反复修改,要注意这一原则,先让学生大胆改,然后逐渐引导反复修改,让学生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登堂入室。

      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来编写中学作文教材,要顾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智能水平、个性特征,建立部分与整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层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等级差别。如“叙”与“议”,叙为基础、根本,议是补充、提高。二者相较,“叙”更是重中之重,是作文之“本”。因为,青少年形象思维发展较快,逻辑思维要到一定年龄才能成熟,所以,学生写作要遵循“先叙后议”的原则。

      第三,要有理论指导。就具体内容而言,《文章轨范》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多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而文章的总体风格、突出特点及其师承源流,这是《文章轨范》的总评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编排作文较此案的时候,既要有最范文字词句段的夹评,也要有对范文整体的总评,同时更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有点、线、面三位一体,才能使学生对作文有立体全面的感觉,既能从小处进行斟酌,又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收得拢又放得开。

      作文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汲取经验,为我所用,及早尽快的编写更多优秀的作文教材。

参考文献:

[1]谢枋得.文章轨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