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片段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09 11:3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片段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片段教学

篇1

【关键词】英文影视片段;语言环境;兴趣;英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网络的发展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针对课本的词汇、句子以及语法进行讲解的语言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抽象、枯燥,甚至引起学生的厌烦。在过去的英语课堂上,学生缺乏互动式交流学习的机会。但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互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利于英语思维的学习气氛,创造最佳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具体,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英语思维学习语言的意识成为了可能。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机会,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英语语言环境呢?英文影视片段的引入能为这个疑问提供一个解决途径。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将丰富的英文电影资源转变为教学内容,如何为学生创造最佳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英文影视片段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英文影视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可视的语言

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包括电影和电视。它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多感官刺激的输入氛围,实现了图像、文字的有机结合。用英文影视片段辅助教学,学生不仅听见语言,而且可以看着语言在语境中使用,有利于学生对英文的理解。影视片段中有丰富表情、手势和其他的视觉线索,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所有这些超语言特征能够帮助学生看见他们不能听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学生学习英语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高中英语必修3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我就引入了英文电影《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中与课文有关的片段,学生很感兴趣,学得很轻松。我还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学效果很好。

(二)英文影视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地道的语言

影视片段中的英语是母语为英语的人在生活中使用的英语,它很真实,很地道。经常看英文影视可以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影视片段可以描述语言运用的真实环境,能反映出表达语言发生时的语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语言知识大多来源于课本,限于规则体系。而影视片段中的语言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随人、随环境的变化而不同。词汇的运用在影视片段中也十分灵活。

(三)英文影视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语境

英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真实情境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意义,从而达到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目的。影视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接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作为可视媒体,学生在观看影视过程中不仅能听到对白,而且能看到背景画面:演员的动作、表情、着装等超语言信息,可以更容易、更准确地理解语言。电影能真实而立体地展现语言背景和使用环境,所以经常观看英语影视,学生就会渐渐地学会在不同情景中使用适当的语言。例如,《阿甘正传》中当说到阿甘父亲时,阿甘妈妈说:“He’s on vocation.”如果不看情景,就不知道是说他父亲死了而以为他度假了。

(四)英文影视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文化

现在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传授语言知识而忽视文化知识。而英语影视不仅提供了英语的语言知识,客观地展示了英语的民族个性、风土人情、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从而使学习者把英语的词语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深层次的学习英语直至真正地掌握英语的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也就是学习文化。影视是沟通文化的桥梁,英语影视从多方面展示了英语文化。演员的台词、影视故事本身及影视画面,这些对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习西方万圣节时就可以引入英文影视片段《Halloween》,圣诞节就可以引入《A Christmas Carol 》等。

(五)英文影视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英文影视语言材料真实、情境真实、文化真实,因此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它把声音、影像合为一体,使语言信息与特定的情景相结合起来,实现了多渠道的、形象生动的信息传递。这种艺术将画面与声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刺激学生的语言实践热情。学生会自觉发现和改进自己的发音,尝试使用地道的表达,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使其“间接兴趣”逐渐转化成“直接兴趣”。

三、结语

影视是一本百科全书,集语言知识、文学、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科学与艺术于一身,是掌握语言和客观理解文化最直接、最佳的途径。英文影视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内涵,而且增添了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只要对英文影视进行科学的编辑加工、设计合情合理有效引人,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学会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将语言的输入、输出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外语学习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娟《论原版英文电影与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大学时代》,2006、11月下半月

[2]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3,(91)

[3]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4]唐洪波《影视文学:构筑外语知识框架的途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24卷,(3)

[5]王朝英《影视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的培养》《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2)

篇2

关键字:高中;语文课堂;语文味

一、解读“语文味”的涵义

所谓“语文味”就是在学生与教师共享语文资源、渗透语文文化的背景下,以回归本我、重返自然为指导思想,通过品读语文、深化情感、叙述意境以及渲染幽默气氛的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促发学生学习语文热情、拔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以及填充学生的人生智慧的目的,从而使得学生处在一种有语文韵感和美感、并让人酥松身心的意境中。同时,从下面几个层面上来更细致地了解“语文味”:(1)高中语文味教学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促发学生学习语文热情、拔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以及填充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2)高中“语文味”的核心理念就是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不过可以在教学当中运用一些教学技巧;(3)高中“语文味”的核心元素就是其本身的文化沉淀,教学模式就是创造一个有诗意美感和思想自由的境界;(4)高中“语文味”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5)高中“语文味”教学不能仅依靠外力的作用,还必须充分发挥内力的作用。

二、让高中语文课堂流淌着“语文味”的策略

1、品读语文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好的书,要多读;多推敲其中蕴含的道理;多细细地品味其中所隐含的美好意境。品读语文的过程就像是你挖井一样,一铲一捧土,一遍一个层次,只有挖到一定的深度,你才能让一个干枯的洞变成能提供水的井,也就是使干涸的思想种子经过心灵的洗礼慢慢地长成参天大树。

(1)让学生咬文嚼字

品读语文味的起步就是先让学生咬文嚼字,就好像你要了解一个陌生人,首先第一眼是看他的外貌特征怎么样,然后根据和他不断接触的情况来分析他的性格和品质。想让学从语文中品出“语文味”亦是如此。我国语言通过不同字句的组合来诠释不同的生命意境,文字从一个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变成一个可以讲述生命的有机物。这不能不说是因着其本身含有的“语文味”。所以让学生咬文嚼字非常有必要的。

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时,如果想品味出其中的情感,也需要对文字进行咀嚼。像:鲁迅的《祝福》中,有一段话能够很鲜明地体现祥林嫂痛失丈夫、儿子后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 表明她还是一个活物。其中需要对“轮”和“活物”进行咀嚼,从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祥林嫂就像一朵被暴风雨袭过后的残花,已经油灯枯寂了,并且丧失了人的权利,只能够用一个“活物”来代替。还有像《红楼梦》中的摘选片段,有一个场景就是林黛玉刚进贾府,连老太君都已经在大厅里迎接她的外孙女了,可是王熙凤却来迟了,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虽然从这句话里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是联系她讲这句话的神态,就不难发现其个性张扬。在对一些古典诗词的赏析时,如果想品味出其中的意境,也需要对词句进行咀嚼。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需要咬文嚼字的有:穿、拍、卷,通过这几个动词,描写出了海浪的强劲力度。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每一个教师的侧重点可以不一样,但是都需要让学生咀嚼文字,从而发掘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学宝藏。

(2)让学生饱含情感诵读语文

情感是融入语文文化的垫脚石。只有使自己的情感与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出语文中的“语文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学会从课文特性出发,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含情诵读训练。比如举行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针对课文内容的辩论赛以及小型话剧等。这样,不仅灵活地让学生诵读了课文,同时也让学生抓住了一些课文本质的东西。对于文学作品,无论优劣,都应该对其进行诵读。比如教师在讲述《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先让学生诵读一遍,让后再让带着发现“伊人”的欣喜和苦苦追寻“伊人”却不得的郁闷愁苦这两种情感去诵读一遍。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深入到这种语言积淀中。就算是非文学类的作品,同样也有着诵读的空间,也可以利用适当的诵读来强化语文的影响力度。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让学生饱含情感来诵读文学作品是很重要的。它能够使整个语文课堂到处充溢着满满的“语文味”。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知识容量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丰富语文课堂的知识容量

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语文课堂中需要师生一起处理大量的文字语言信息,而课堂仅仅只有40~45分钟的时间,如此,时间上的限制就使得文字语言信息的处理效率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生以教材上的语言文字信息为基础扩充自身的知识容量了。

而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扭转这一不利教学处境。如,在学习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内容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电视剧版“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如此,学生就得以非常形象、直观地见到原文中关于“垂花门”“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金丝八宝攒珠髻”“赤金盘螭璎珞圈”等相关细节的描写,这既有利于他们快速且有效地处理文章中所提到的文字信息,同时更是以此为基础大大帮助他们扩充了自身的视野范围,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多为教师死板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积极性更是谈不上高涨,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他们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及质量。

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尝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要知道,教学设备的改进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保护与激发也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就向学生展示了之前搜集到的马丁・ 路德・金I Have a Dream的英文版朗诵,并辅助以Flash的形式将每句英文句子呈现在学生眼前。如此,就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冲击的同时,大大激发了他们对《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如此,促使自身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之中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了。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所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如此,才能在充分发挥这一教学资源最大作用的同时,真正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篇4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这些年,我探索出一套高中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文先做人,于漪老师曾经说过:“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为了应试作文得高分,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只讲究写作章法和技法的教授,甚至按照范文要求学生进行模式化的训练,这种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作文进入死胡同,最终适得其反。当然,我们不否定技术训练的重要,但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思维方式,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广泛阅读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观察和广泛阅读是两个基本环节。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之一,而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之一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我所教的高中生文化基础较差,加上生活面窄,一旦作文便没有东西可写。我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观察他们的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的特点,要从平凡中透出不平凡。好多学生没有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我就指导他们“观察、观察、用心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要做到:眼到――细心看;心到――联想、类比;手到――记下观察的事物和感受。观察人物:注意年龄特征,职业习惯,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观察事物:注意色、形特征,注意相类联想。我教授完《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后,我就引导学生写自己周围的一个人,并在作文课上交流,这样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父亲、母亲、老师的形象就展现出来了,而且大都质朴感人。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他们互参互补,相得益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古话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当然,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本身是传世名作,如《再别康桥》、《滕王阁序》等它们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要求学生多读,多背。每上完一些重点课文后,我就要找一些和课文相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做成PPT让学生自己看。我还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有计划地看高中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如《论语》、《哈姆莱特》等等。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优秀作品,包括文史哲等书籍,汲取丰富的写作营养,再来指导写作,就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三、让学生勤摘抄,勤写片段,提高写作水平

由于高中生学习任务重,要迎接的考试科目多,每周都写800字左右的大作文不大现实,因此勤摘抄,勤写片段就成了学生常态化的训练途径。

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 ,因此,收集整理便成了积累素材最重要之事。我根据近年来高考常涉及的话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定他们摘抄相应话题的片段文,再添上自己或他人的评论,并要求他们每周交给老师阅读。这样,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起来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

当然,写作的根本途径是勤练笔;懒于动笔,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因此,学生勤写片段就成了常态。我所任教的学校不时有专家来作报告,比如感恩大师张经纬走进学校作讲座,我让学生听后写一段话,可以记叙,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我有时会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安排片段训练。比如,我教授完《故都的秋》之后,让学生写一段秋景的片段,并有意学习郁达夫的写法,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独特体验,让景物活起来。与此同时,我还会找一些有关社会热点、焦点话题的新闻材料,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观点,并写上理由。片段训练后,我要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内推选2到3个人到班上交流,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好片段的辐射示范作用,使得片段训练收益最大化;在互动中学生还可同时提高思辨能力,激发写作热情。

四、作文评改方式灵活多样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又说:“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可见,叶老已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作文自改能力,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改的习惯,这样可使学生终身得益。

在两周一次的专题作文训练时,学生完成大作文后,我会给出一节课让学生先后进行自评和互评。评改的内容及步骤我会让他们记在笔记本上。如果是材料作文的立意训练,我会着重强调:立意是否正确(发展等级:立意是否深刻,立意是否新颖)。 评语均不少于50字,互评要写上评者姓名。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有疑惑,我则向学生作简单的提示,引导他们去思考怎样写,为何要这样写。最后,作文本再统一交上来。我除了评价作文本身外,更要看“自评”与“互评” 是否得当。 然后,选择较好的作文及评语在班里宣读,并张贴在“学习栏”里,激发学生的写作和评改兴趣。对作文中毛病较多、问题较大的文章,我就将其制成PPT幻灯,师生共同修改。当然,课前我已把修改的文字和评语准备好,并制成PPT幻灯,课上充分发挥我的启发、引导作用。

这样,学生既可吸收口头信息,也可吸收书面信息;既可吸收来自同学的信息,也可吸收老师的信息;既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也可吸收失败的教训;既可看清自己作文的优点,也能认识自己的不足,这就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学习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当高中生产生知识疑问时而产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且这个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知识疑问,能够有效丰富高中生有意义学习的经验,促使高中生更好地把握学好语文的技巧与规律。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理的自学指导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优化个人学法,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减轻教学负担,明确探究任务,促使高效教学的顺利生成。就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布置了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调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写作背景,了解《红楼梦》这本名著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通读《林黛玉进贾府》原文片段,概述《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人物、事件起因、发生过程与结果,概述本文内容;分析小说语言,根据相应的写作手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描写一个人的行踪、见闻与环境来表现封建社会贵族阶级的等级、礼仪制度与奢侈生活的。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以团体形式引导高中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解决为中心。在高效教学理念下,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天性发展,所以利用合作探究来构建高效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通过合作探究,高中生也能够借助集体智慧优化个人学习思维,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优化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积极交流的好习惯。就如《蜀道难》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将5个异质学生分成一个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探究本诗的情感基调、行文线索与诗歌特色。为了提高合作效率,笔者提出了几个阅读问题:文章是从哪几个层面来写“蜀道难”的?本诗开篇所感叹的“蜀道难”对整篇古诗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何要引用五丁开山神话?诗人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描述蜀道之险峻特色的?第二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描写了什么内容?在第二段中,哪一句话连接着上下层次?第三段可分成几个层次,而其中文本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这些阅读问题可以引导高中生按照古诗行文脉络展开深层阅读,真正理解蜀道之难、难在哪里。在小组探究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合作任务,且学生要在各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简要记录本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以便及时获取学习反馈。

三、引导学生及时反思

反思应该伴随学习活动发生,只是高中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忽视了学习反思,无法及时确定个人知识疑问,导致语文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下。在高效教学理念中,学生应该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要遗留问题、隐藏不足,而是要及时反思、客观纠正、查漏补缺,从而全面优化自己的学习质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促使高中生在反思中实现学习进步。就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课堂检测检验了本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课堂检测基本上是以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句式翻译等理论知识为主的,需要学生灵活迁移课堂所学。根据课堂检测结果反馈,高中生要自主反思与审视自己的语文水平变化,从进步与不足两方面展开客观的自我评价,由此确定课后复习、语文练习的重点内容。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为了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更轻松地应对各个考试任务,还是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长期教育功效,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高效课堂理念下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借助自主、合作、探究、反思、总结等活动优化高中生的思维意识,全面优化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古诗教学;审美体验;本色回归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读鉴赏古典诗词也是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古诗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也明确提出了“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的阅读鉴赏要求。可是,如今高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古诗教学已经逐渐沦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并在渐渐丧失它的审美属性。当前语文教学开始呼吁语文的“本色”回归,古诗教学也应返璞归真,以期还原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诵读感知――探寻古诗的“本色回归”

所谓的“诵读感知”,即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应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来实现对古诗的整体感知,在心灵的碰撞中,探寻古诗的“本色回归”。

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板块,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文言文教学上。古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文言文教学的附庸,丧失了它特有的审美属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把一些文言文教学技巧加之于古诗教学,如在要求学生解读诗意的时候,先要求把诗歌内容翻译一遍。学生往往会参照文言文翻译原则,“字字落实”地翻译古诗,结果就会把一首完整的诗歌划分成好几个独立的片段或几幅彼此关联不大的画面,割裂了“一以贯之”的诗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诵读感知”的方法来探寻古典诗歌的“本色”,感受古诗魅力。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音是最能真切感动人心的,声音总是会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出发声者的情绪。诵读古诗也必然会流露出朗读者对所读诗歌的理解感知程度。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住诗歌的意境,而非“断章取义”,有利于对诗歌的深入解读。

例如,笔者在教李白的《蜀道难》时,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体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大部分学生在朗读第一遍时,对文意一知半解,朗读速度也比较慢,而且朗读的音调泄露出了他们的不自信。而到了第二遍,朗读很明显就变得流畅多了,气势也陡然提升了许多。等到第三遍朗读时,学生基本上都带入了自己的情感,实现了与文本的“共鸣”。最后,当学生集体诵读之时,笔者顿觉大气磅礴之气势迎面而来,学生自然发出惊叹:“噫吁!危乎高哉!”此刻,学生的朗读已是一种再造想象,学生通过诵读已能将文本所塑造的山川的壮美表现出来,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高山之前、峭壁之下。由此,诗味已显,诗意立现。古诗的“本色”在诵读感知中回归课堂。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洪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样化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洪流”。

在古诗教学中,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以《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为导向,将古诗教学目标定位于概括诗歌内容、分析写作技巧、把握诗歌情感等客观鉴赏层面,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因素、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由此造成了古诗教学方法陈旧、单调,课堂气氛沉闷、低迷。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趋于模式化,常常按照“作者简介―解题―释义―手法分析―情感归纳”的模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深层内涵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剥夺了学生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由选用“相关情境”、“无关情境”和“问题情境”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例如,笔者在教姜夔的《扬州慢》时,选用了一段用“埙”演奏的乐曲,并让学生在埙乐声中朗读全诗。在泛着浓厚的古意的乐曲中,学生的心也随之飘荡,仿佛重新回到了南宋时的“维扬”,目睹了“荠麦青青”的衰败之景。埙乐凄凄,感染了学生,也奠定了诗歌的基调,之后的教学就非常顺畅,整堂课下来,余音绕耳,绵绵不绝。这就是笔者创设的“无关情境”,埙乐表面上与诗歌内容无关,却通过侧面烘托点染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写作升华――提升心灵的“审美体验”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展现,饱含了诗人的真情。陆机在《文赋》中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说得就是诗歌缘情而发,语言绮丽优美。因此,鉴赏古典诗词就应注重感受诗人情感,品悟优美语言。这就离不开鉴赏主体的审美和想象能力。

可是,当前的高中学生对古诗鉴赏普遍缺乏兴趣,缺乏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古诗凝练而精微,内涵丰富而蕴藉,再加上年代的阻隔,这些都导致了学生认识和鉴赏古诗的“隔膜”。学生无法自然而然地展开联想,运用想象,对古诗进行艺术审美。那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古诗语言凝练概括,内容高度浓缩,意境优美隽永。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优美凝练的诗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符合诗意的改写、扩写、续写,通过自由写作的方式来提升心灵的“审美体验”,实现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既锻炼了写作,同时也提高了审美水平。

例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要求学生针对这首小令进行改写,根据情境进行合理想象,完成100字左右的片段。学生当堂写出了许多精彩片段,有位学生还改写成了剧本形式,真是别出心裁。

《如梦令》改写:

时间:某一个清晨地点:少女闺房

李清照:(因昨晚宿醉,早上懒懒地从床上爬起来,睡眼惺忪的样子)昨晚睡梦里,依稀听见外面风雨大作,不知院子里的海棠怎么样了?

丫鬟:(走到窗边,缓缓地卷起窗帘)小姐,海棠还是和之前一样的啊!

李清照:你再留心瞧瞧!

丫鬟: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啊。

李清照:(微笑的样子)傻丫头,经过一夜的风雨侵袭,海棠树的叶子定是吸收了水分,变得更饱满了,你再看看院子的地上。

丫鬟:(探出头细看)恩,小姐,院中已是落花满地了。

李清照:(惋惜的样子)海棠花经不住风雨的摧残,凋落枝头,真是可叹啊!

评析:此类诗歌内容改写使学生脱离了诗歌鉴赏的“被动模式”,还原了学生心灵深处的独特体验,使学生能见仁见智,独具一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激发,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古典诗词是人类文化精神的宝贵财富,其中包孕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因素、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本寻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王鹏,原汁原味方显语文本色[J],语文教学之友,2011.10,27-28页.

[2]师志良,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亲近诗歌[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2,26-27页.

[3]罗国宏,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50-51页.

篇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施,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向。本文主要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 研究性 作用分析

1 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从一个新生词汇到教师们口口相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研究最终得到结论。这种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相反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单纯的进行讲解,把一些语文的知识和概念以被动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被动的接受。其实高中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是一个比较开放并且自由的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很多条条框框,语文旨在给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思想境界,所以相对的教学方式也要更加的灵活和多变。在研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引导者,只能引导和帮助学生,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研究性教学让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断的变化,给现代语文教学带了新的机遇。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心智,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它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教学关系。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和指导者变化成为现在的启发者和引导者,而学生由过去的被动的、传统的接受成为现在的主动参与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意识,同时也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2.1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课程任务量大,学习内容多而且难度也很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高中语文中的很多文章比较难懂,需要学生全面理解也比较困难,而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读懂。而且高中语文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还要一些文言文要学习。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一味在课堂上让学生记笔记,虽然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但是都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一味的灌输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语文学习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然后提出问题,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后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再加以补充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语文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学习高中语文鲁迅的《拿来主义》时,首先教师应该对鲁迅宣扬的思想和写作风格进行讲解,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去阅读,提出以下问题:

1.理解文章中“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句话的意思?

2.“送来”与“拿来”在本质上有哪些区别?

3.思考文章中为什么要举尼采的例子呢?

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带着问题思考,然后可以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讨论,最后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

2.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意识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系列相关联的课程构成的,需要一些辅助的教学手段才能全面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在结合课程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教学过程,语文学习的灵活性很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性学习不够系统,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和教学进度的递进性。但是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很多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本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考虑到有些学生已经看过红楼梦的电影而后相关书籍,所以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剧片段,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熟练阅读,然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去创造,语文原本就是自由的,思想原本就是开放的,没有必要一定要拘泥于一些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自由的选择要朗诵的诗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通过这种研究性的学习就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

3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自主研究学习,让语文教学焕发着新的色彩。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研究性学习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得到不断的推广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2011,(24).

[2]陈向阳.论新课标下网络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J].成功教育.2010,(10).

篇8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至今日,师生互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一、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而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自觉性和探索精神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有效互动。

首先,互动中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活动需要依靠师生互动来实现,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展开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其次,善用非语言因素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对于高中来说语文学习已经伴随他们那么多年,他们也学习了那么多的课文,但是仍有很多学生在面对阅读、写作时,依然一头雾水,不知如何解读、如何作答、如何审题、如何写作。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互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师生互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片段1】《雷雨》一段互动

生:通过“弥补我的罪过”这一句话,我觉得周朴园是爱过侍萍的。可以说他为了赚钱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害死了那么多的人,他都没有表现出忏悔,但是独独对侍萍怀有愧疚之心,而且这么多年来依然保留着一些习惯,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师:是啊,一个为了钱可以出卖生命的人,能在心里给别人留一个位置很不容易。周朴园的““弥补我的罪过”,不仅仅是句空话,他还给侍萍开了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这笔钱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数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支票”的问题,在此篇文章教学中历来被忽视,不妨通过这个问题培养一下学生“于无疑处有疑”的读书意识。)

生:……

此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而且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较容易被忽视的文本内容,而正是这些内容、问题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去一步步阅读文本,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不断的探究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三、打造互动的实施平台

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互动的实施平台。通过提问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一个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学中的“主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堂课的重点目标,统领着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贯穿在课堂的流程中,它不仅可以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加深学生思维的层次,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文本。因此,在语文师生互动教学中,应有效地设计提问,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互动平台。

【片段2】《烛之武退秦师》一段互动

以往教学此课时,总是把目标定在“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分析上”,核心问题也是“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如此实施师生互动必然也会顺利,但是笔者再教这一课的时候,把核心问题设计为“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而这一改让笔者收到了很大的惊喜,学生通过思考也都毫无争议地把烛之武的特点分析了出来,但就在此时,出现了这一个插曲。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可以说说他的缺点吗?”笔者心中一惊,说:“当然可以。”

生:我认为烛之武有点自私。(此说法一提出,全班哗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了起来。)

笔者接着说:“何出此言?”

生:文中有郑伯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听到郑亡后对他自己不利才答应去劝退秦师。因此,我认为他之所以去劝退秦师主要还是出于他自己的考虑。

此话一出,好几个学生也开始附议,然而这个学生并没有发现关键所在,接着笔者让学生去文中找证据,通过分析,学生最终明白“那时的烛之武年事已高,所说也是牢骚之语,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还能为国家‘夜缒而出’,更能显出他的伟大”,学生也都纷纷点头同意。此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作者这样写,反而更好地说明了烛之武这个人物是真实的、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个完美的人物。”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本,品味了语言,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互动的高中语文课堂,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让学生更乐于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做出努力。

篇9

>>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误区及对策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利弊探究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原则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 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语文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的发展,实现多媒体技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教育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合理的运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多媒体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也会毁坏语文特有的魅力,妨碍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浅析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途径和注意事项。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教学容量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扩大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不仅表现在课堂单位时间内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内容,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密度,还表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知识扩展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外知识的学习中去,提高学习能力。下面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来分析以下多媒体技术在扩大教学容量方面的作用。

第一,在课堂阅读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只有教师占领教学内容的局面,使得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信息和内容进行分享,并在网络平台中搜索一些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素徐志摩的生平事迹和剑桥大学的相关情况,通过资料收集,学生会了解剑桥大学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甚至也会了解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感情了。此外,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自由搜索、自由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的资源进行共享,提高知识的丰富性,学会更多的知识。

第二,在课堂写作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的交流成为了可能,思维产生了碰撞和拓展,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写作练习中,将图片、文字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当堂创作,自主交流,写出优美的文章。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课堂作文练习和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更凸显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来课外的《长恨歌》进行赏析,写出白居易与长恨歌相关的文章;而在学习描写细节凸显人物个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段,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进行分析、交流和写作,完成细节描写的训练。当然,在课堂写作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及时修改和交流,提高课堂参与热情,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长处,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2、 运用多媒体进行文本美化

在高中语文的角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丰富多彩、生动具体、音像结合的作用,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方面融合起来,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情境,让文本的意境得以凸显,达到文本美化的目的,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构成的,形式不仅单一,而且很难将文本中的意境展现出来,学生很难理解文本中的感情,因而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像文并用的特点,突破了短短45分钟的时间界限和课堂的空间界限,带领学生走向了一个具体的文本意境中,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文本感情和文本内容了,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茶馆》、《雷雨》、《哈姆雷特》课文的时候,通过精彩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和个性特点,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可抗力,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一些文字和意境优美的文章,如《兰亭集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具有着优美的意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图像和视频等,让文章中的意境全出,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体悟文本中的内涵和美。

3、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应该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经过了小学和初中语文知识的积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朝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向发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在学习四大名著中的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并做好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丰富阅读内容。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需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多媒体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但是,多媒体并不是必须用不可,也不用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应该使用,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更好地发挥教学中的人文性,提高教训效果。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 特点与方式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作出创新,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语文的特点

首先,现代语文更重视实际应用。古代的语文教学是为科举制度而设的,初期主要进行识字教学,后期则进行非常综合的教学,包含有文学、历史、伦理道德、哲学等等。但是今天的语文学科不同,主要是为了将来的学以致用,服务于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多采用的是类似的填鸭式教学,告诉学生的是文字的使用规则,而不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方法。

其次,语文学科缺少逻辑性。和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不同,语文学科没有非常明显的逻辑性,语为我们的母语,学生到高中阶段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很多的语文交流能力。可是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还是“听说读写”,也并没有很严格的难易层次之分,这就造成高年级不一定比低年级学到的东西更新,更多。这样就缺少一个完整的学科层级,造成学生常年学习,常年枯燥的感觉。

最后,语文具有明显的生成性。语言是语文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生命的东西。语文课文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但是每个人对社会人文背景的把握不同,对语言的感受也不同,这样机械模仿式的语文教学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都不如学生在网上浏览网页学习的快和具有现实性。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新话语、新思想的一个过程,说白了更多的是一个精神创造的过程。

二、语文教学创新的方式

其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往往以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作为基础。学生只有在和谐、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批判,才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培植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像和异想天开的探索精神要保持欣赏和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细微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克服困难的勇气。

其二,不断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的联想、大胆的想象,人的思维才能超越时空,才能不受外界的羁绊。神话中的仙人,莫高窟的飞天,古人插翅欲飞天??唯有这些神奇的想象,才有了今天的飞机,才有了今天登陆月球的探索。联想和想象与创新关系最直接最密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环节。在语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去联想和想象。

其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华。高中学生,写作的任务观念逐渐淡薄,力图用作文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不满足简单的模仿,而是力求结合前期的写作知识,有所创新。有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这样说:“我也很喜欢作文, 因为作文能渲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写作文时间过得最快,往往不知不觉一小时就过去了,写完后有一种成就感,感到是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当注意到,这种“成就感” 实际上就是创新的基础。写作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相对集中的训练过程,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写作之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其四,打破“课堂”瓶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语文学科受到批评的主要方面,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能主动学习,学习的随意性强,缺少科学的系统,学习方法不当,教师指导不得法,不得要领。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每堂课都抽出5分钟时间用于学生演讲;加大阅读、写作量为突破口;每周要求学生写下心得体会,观察笔记,或文章或片段,写实事,抒真情,留下自己成长的印记。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习得的过程,学生在心灵的体验、感悟中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个目标不是教师通过讲授能够达到的。制约我们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要障碍来自对学生的不放心。这实际上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担心,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生动而丰富的母语背景,我们还没有适应教学重点的转移要从语文知识的学习转到通过语言形式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上来,从知识训练转到人的发展上来。在课堂上,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人生发展的探究者。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对于个人、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政府相关部门、学校以及教师的追求。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关学校以及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顺应社会变化的趋势,不断在实际办学以及教学中,推动高中月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松年,王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2]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高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9

[3]陈元燊.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4]张舒.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