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09 11:3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依法行政案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依法行政案例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发展,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妥善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此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案例的分析让高中政治的理论与概念变得不再枯燥并且较为生动,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从教学经历出发,结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之《政府权力:依法行使》为例,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概说

 

所谓“贯穿式案例教学法”是指在精心专研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围绕三维目标,通过递进式的设问,借助一个核心案例贯穿整个课堂,这里的核心案例可以是一位人物,一个企业,一个热点话题,也可以是一个真实事件。教师借助一则典型案例或材料,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前后连贯,脉络清晰

 

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般依据传授知识点的特点采用不同案例,一理一例、一理多例,这样的确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从知识的把握和应试的角度来看具有较大的作用。但由于所选案例较多,对于案例的课堂研究多半浅尝辄止,使案例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一理一例、一理多例,容易造成重难点不突出且多个案例的使用需要更多时间展示和讨论案例,影响课堂的效率,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较为零散、不系统。[1]而“贯穿式案例教学法”是一条主线情境贯穿课堂,如《政府权力:依法行使》一课的教学选取了学校附近流动摊贩的治理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分别在研究为何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有什么意义,怎样依法行政三大问题来展开,同时紧密围绕目标,依据教材内容,通过层层问题的驱动,让学生深入研究案例,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课堂一气呵成,脉络清晰。

 

(二)拓展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效率

 

核心案例是经过精选设计的案例,一般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开放性、真实性。一方面,核心案例是多角度的材料的优化展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来分析问题,这些不同的认识会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进一步的碰撞甚至生成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看问题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案例的分析以问题为驱动,在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学生层层递进,逐步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问题深度拓展。同时随着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缜密性也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符合高考的要求,能够实现素质发展与应试能力提升的双赢目标

 

高考政治试题重点考察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贯穿式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是精炼化的材料,学生对于一个案例多角度的讨论,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三大过程的集中体现。[2]情境设计的开放性、生成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拓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这些情景的开放性需要学生自主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这一活动过程和高考的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是符合的。因此,“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在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双赢。

 

三、“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

 

(一)立足生活,科学选材

 

“贯穿式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选取的核心案例。核心案例的选取必须立足于生活实际,以学情为基础,遵循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条件,从他们熟悉的社会问题入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主要阐述了依法行政的要求和意义,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及意义;通过教学,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工作。对此教学内容,学生初步掌握了政府一些基本观点,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政府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从生活的实例出发加以引导。为此,笔者以一段街拍的学校附近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视频为导入本课,引发学生热议。学校及周边环境,学生备受关注,每天上下学学生都会经过这个地段,该话题在学生中存在较高的关注度,选择以此作为核心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为后面的教学和课堂改革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细化问题,层层递进

 

案例选取后,要达成教学目标,需要设置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编制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必须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突出问题的上下联系即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上一个问题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必要素材,下一个问题是对上一个问题的思维深化和内容拓展,采用这种逐层递进的方式,用开放性的问题作为课堂的驱动,有利于学生思考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针对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依法行政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等,把学生分成市民组、小贩组、城管组,同时设置了如下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贯穿课堂:

 

问题一:要解决学校附近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问题需要哪一职能部门?

 

问题二:通过角色扮演城管解决流动摊贩问题的三种执法方式(暴力执法,妥协执法,合理执法),创设情境,三种执法方式你赞同哪一种?

 

问题三:结合生活实际,暴力执法伤害了谁?

 

问题四:在城市建设中,设计管理出管理流动摊贩的可行的办法?

 

以上设问的设置,取材于校园生活,紧密围绕教学重难点,直达知识生成的本质,具有开放性、可持续性,通过创设情境,让每位同学参与课堂,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了问题设置的目的。

 

(三)学生主体,合作探究

 

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课程,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这一门课程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习是指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3]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学习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对旧知识的改组和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该过程以师生的社会协作和相互作用为基础。

 

因此,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下,自主思考、自主建构、合作学习,激发主体的课堂参与性。在《政府权力:依法行使》的教学中,利用流动摊贩管理的主要情景,突出重难点、分组讨论,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城管解决流动摊贩问题的三种执法方式”进行课堂讨论,在学生的讨论和探究中,分别引导政府权力依法行使的具体要求。针对“依法行政的意义”这一重要知识点,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暴力执法伤害了谁?”。教师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暴力执法的危害转换成“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突破了本课重难点知识点。

 

(四)教师主导,注重生成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代表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本着生活化、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下精选案例,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的体现在对案例的设置上。在《政府权力:依法行使》的教学中,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设置了如下情境:

 

情景一:视频拍摄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引出话题讨论。

 

情景二:学生角色扮演城管的三种(暴力执法,妥协执法,合理执法)执法方式,分析每种执法方式。

 

情景三:在城市建设中,设计管理出管理流动摊贩的可行的办法?

 

以上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生成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都有话说,教师要在学生讨论中进行适时引导,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注重学生的疑惑点和思维矛盾的冲突点,注重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问题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时代性、创造性和价值性。

 

(五)能力提升,情感升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交给学生理论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学科。政治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中学生进行指导下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落实,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在讨论情境二时,学生角色扮演城管的三种(暴力执法,妥协执法,合理执法)执法方式后,教师给出了这样的引导,城管的执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府的管理理念,暴力执法失威信,一禁了之失民心;小贩市民需兼顾,听之任之责任误;管理服务两不误,合理合法和谐筑。通过这种总结引导,在课堂上达成第一次情感升华。在本课的结尾,教师用了一段结束语和一副对联完成了第二次情感的升华:“城市管理中,流动摊贩的管理左手事关民生福祉,右手事关城市形象。

 

我们的政府一直努力寻找二者的平衡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公民一定会享受到和谐的环境!最后用一副对联结束本节课,上联:依法行政以人为本;下联:安居乐业共享和谐。横批:为民服务。在教师充满感情的描述中,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再次共鸣。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这一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需要教师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全盘谋划,有序安排,对案例和设问进行了精心的编制。该法在本节课成功运用,不代表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采用“贯穿式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堂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63-01

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关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也是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生活化的课堂轨迹:生活――课堂――生活

教育即生活,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应遵循基于生活而教、通过生活而教、为生活而教的生活逻辑。首先,导入生活、感知生活是课堂生活化的出发点。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生活素材,将加工利用的课程资源导入政治课堂,由此引出观点,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气氛“热”起来。其次,理解生活,体验生活是课堂生活化的用力点。这是从“生活到教学”的一次飞跃。再次发展生活,享用生活是课堂生活化的着眼点。这是理论回归生活的第二次飞跃。比如,笔者在教学《政府的权力:依法行政》这部分时,就采用了以下生活化教学方式:首先,感知生活:重庆钉子户事件――从强制拆迁到和平拆迁。结合市政府依法处理拆迁问题,得出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其次,关注生活:重庆彭水诗案――行政干预司法。具体经过:8月31日,县长要求公安部门介入调查,确定嫌疑人秦中飞;9月1日,县领导提出“出手要狠,效果要好,五天内办结”的具体要求;从9月2日开始,公安机关传唤秦的朋友和同事,随后检察院提请逮捕秦中飞;9月11日秦中飞被执行逮才献9月19日,秦的同学在个人博客上记载了这桩公案,引起全国典论哗然;9月29日,彭水县公安局给秦中飞办理“取保候审”手续; 10月24日,调查组认定为错案。 再次,理解生活:结合材料探究一,错案是怎样产生的?上述错案经过以及原因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依法行政具体要求的知识的过程。结合材料探究二,分析上述案例对公民、政府、社会分别产生怎样的危害?反观危害,得出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保障群众权利与自由,加强政府康政与权威,推进社会民主与法制。最后,参与生活:《物权法》“公产私产平等保护”的精神使拆迁有法可依,启示是:要加强行政立法工作;从彭水行政干预司法的案件中得到启示是:要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设行政执法队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使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感、价值观得到真正的陶冶。需要指出的是,在政治新课程中,不是所有知识点的教学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也不是所有的书本知识都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探索去感知和获得。

二、高中政治生活化的情境设计

我们推进课程生活化,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修筑学习“跑道”,将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之间有一个“刹.坡”,使学习由难变易,学生能由现象深入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顺利走进文本,去解读文本。教师的情境设计如何坚持“三贴近”原则,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所谓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与学生成长的目的、情感、意愿联系在一起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比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以下生活化的情境设计:情境一:从日常生活所见的蔬菜入手,设问: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在哪些情况下价格会昂贵,哪些价格会便宜?为什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追问:在影响蔬菜价格的诸多因素背景后隐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层层递进,逐步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价值的相关内容。情境二: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玩具、文具,还拿出小店里买的零食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价格的诸多因素。情境三:拿出奥运会吉祥物的小纪念品,推选四名学生充当推销员,看谁能最先打动教师的心,获胜学生可获得纪念品一件作为奖励。顿时学生气氛活跃起来,“金点子”层出不穷,最终可归结为降价。随后教师又变换角色,要求学生充当买者,要看谁能最先从教师手中购买到吉祥物同样可获得一纪念品,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他们最终都将“计谋”落实在抬高纪念品的价格上。正当学生兴致勃勃时,教师及时呈现问题:“为什两次同样是1: 4的买卖过程,却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价格变动的结果呢?”学生经讨论得出结论:供求影响价格。教师又就情景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真的会出3000元购买一件吉祥物纪念品吗?”为什么?再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决定价格的真正因素……。面对上述情境,情境一中课堂反映并非如教师所愿,学生反馈的意见是我们又不买菜。情境二中最初学生眼睛一亮,但很快又恢复常态。情境三的课堂反映终于如教师所愿。可见,情境是教师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人为创设的“有情之境”,情境更多地关注学生所拥有的“心理的、内在的、主观的体验氛围。情境二中的教学之所以受挫,是因为教师创设的情境丧失了应有的情境特质,只能算是场景。情境三中的教学之所以成功,归功于好的情境设置,它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课程的进一步展开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总之,“回归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中政治教师选择生活化教学的逻辑的现实本意也应该是符合生活实际,并超越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服从并服务于构建未来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篇3

按照分局党委统一部署要求,中梁派出所组织了对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情况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要求,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建立依法有序、科学规范、便捷高效为工作流程,紧密联系实际,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派出所迅速召开专门工作部署会议,落实责任和工作职责,以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促进行政执法公开透明、合法规范为目标,将“三个制度”的落实作为局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持续稳步推进。

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率

1.立足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制定本部门工作机制。依据行政执法公示的要求,以规范执法,完善法制员审核制度为抓手,完善各类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具体办法,绘制行政执法操作流程,明确各个执法环节记录的内容、方式、载体等事项,完善执法信息采集、存储、分析、归档等规范化建设制度。

2.规范文字记录。主要是根据行政执法的种类、性质及流程等,规范执法文书制作,推行执法文书电子化,明确执法案卷标准,确保执法文书和案卷完整准确。

3.规范使用公安部制作的行政执法文书范本,不断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做到每案必审、每案必查,并规范制作审查记录等文本,规范存档,严格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评查案卷,查漏补缺,促进严格规范文明公正执法。

4.规范执法公开程序。按照公安机关案件办理规定及基本情况公开程序,以分局党委统一审查审核并统一公开出口的要求,严格规范公开信息程序。

三、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有效落实

为保证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落到实处,派出所明确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主体为合格法制员。同时建立法制审核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积极推行“互联网+培训”、案例教学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法制审核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确保执法办案人员与法制审核人员相分离,确保案件公正办理,程序依法依规。

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要求,执法过程中应当进行音视频记录,案件办理中还存在执法仪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下一步中梁派出所将力争案件办理实现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案件办理中依然存在信息录入不全面的问题,下一步将继续努力提高案件录入的审核力度,确保信息录入更加全面。

篇4

*县“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规划自20*年实施以来,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省市有关部门的部署要求,以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为中心,紧紧围绕“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目标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不断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健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党的十六大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县委、人大、县政府及时出台了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及时调整充实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四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总结表彰会暨“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启动动员大会,对“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签订了“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了部门分工,强化了责任,把“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坚持每年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工作要点,确定每年召开一次以上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直保持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的组织领导形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司法局党组成员、副科级实职领导专任,从而增强了办事机构组织协调工作的权威和效率,促进了县委、县政府总揽作用的发挥。

(二)认真抓好普法依法治理的关健领域和关健环节,务求实效。

1、抓重点对象学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实现社会法治化奠定思想基础。“五五”普法期间,我县深化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制度、法律素质考查制度、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目前,县人大任命领导干部都实行了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对一般公职人员,继续推进普法合格证制度,并将此与年度考核、晋职晋级和提拔使用挂钩。三年来,全县每年统一组织近12000余名公职人员进行年度学法考试。同时,组织和推动司(执)法人员岗位学法的经常化、制度化,20*年至2009年,全县每年都对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了岗位学法培训和考试,对考试不合格的进行脱产培训。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我们在每年的“3.15”、“3.18”、5月综治宣传月、“6.26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持续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三年来,我县共征订或免费发放《“五五”普法干部读本》、《*县“五五”普法农村干部读本》、《农民工维权手册》4万多册,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出动宣传车辆600台次,受教育群众达49万余人次。

2、坚持三项制度,切实规范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第一,坚持中心学习组学法制度,县委建立健全了县委中心组学法制度,通过拟定学习计划,采取领导班子成员专题发言、集中自主学习、开展讨论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依照中心组学法制度,坚持做到每年至少2次以上学法活动。第二,坚持法制讲座制度。坚持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讲座,并把此项工作列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五五”普法实施以来,我县邀请了重庆市委党校、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的教授专家多次到*作了《物权法》、《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依法行政与行业体制改革》、《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等法制讲座,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都参加了法制讲座。第三,坚持学法考试考核制度。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每年由组织部、人事局、依法治县办联合组织开展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考试每年组织一次,参加考试合格,在《干部学法用法合格证》上进行注册登记,成绩进入干部档案,作为干部职务晋升和考核部门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还建立了干部任前法律培训和考核制度,凡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必须进行任前法律知识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合格者方可任用。

3、深入开展以“青少年法制巡回宣讲”为载体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针对青少年成长和心理特点,实施分类别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各类在校生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制主题班队会、案例剖析、法制讲座、普法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普法教育活动。通过到法庭、看守所等单位观摩体验,组织犯罪犯错青少年进行现身说法,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到青少年熟悉的社会生活中,使法制教育变成一种生动直观的生活体验。20*年11月开始至2009年5月,由教育局、县法院、*局、检察院、团县委、依法治县办联合开展的“青少年法制巡回宣讲”活动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县每年都有40000多名师生参与听讲和讨论,效果明显。20*年在加强“送法进校园”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县各中小学师生征订《青少年法制教育教学参考》3500多册,荣获遵义市教育局、司法局、综治办、市依法治市办表彰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自从二郎乡开展“三关工程”以来,切实加强了青少年法制宣传和维权工作.全县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每年必须完成2至3节法制课时,并且要求有课时安排表及教案,各个学校要制定法制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三年来,共为青少年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悬挂横幅、宣传标语328条,送法进校园289次,观看法制电影15场次,受教育12万多人次。

4、加强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和农民工面临生产安全、工伤致残、超时劳动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20*年6月,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编写了《*县“五五”普法农村干部读本》5000多册发放到农村干部手中;20*年8月,由依法治县办牵头,县宣传部、县文化局、县人民法院、县*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计生局等39家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在县城五星街至新华桥设立咨询台,通过开展法律咨询、发放法律知识读物、宣传资料等形式,使农民工熟悉依法维权的渠道,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城市和企业的各项依法管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保障和支持;20*年2月,县司法局、县委宣传部、县工会、县妇联、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二郎乡等六家单位在二郎乡政府开展一场题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大型法制文艺演出宣传活动;2009年1月结合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抓好法制培训,增强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为农民工依法维权奠定了基础。2009年5月结合开展法制巡回宣讲活动,组建宣讲组深入乡镇、村开展法制宣讲142次,受教育35000多人次。

5、抓重点领域法治化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20*年以来,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开展了以依法行政为重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工作,以解决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引导和推动行政执法部门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为内容的“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执法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2009年全县依法行政工作会上,县畜牧局、工商局、计生局被表彰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在各领域发挥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示范作用。

6、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抓热点问题的依法治理,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针对各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县组织开展了多个专项依法治理活动。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开展了矿山安全整治、秩序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4月份以来,针对“8.15”案件暴露出来的干部管理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社会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县司法局、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抓好宣传发动、督促检查等工作。一是组建宣传车,在县城和乡镇开展宣传工作。由县依法治县办公室制作宣传光碟,组建“*县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宣传车”在县城和乡镇围绕工作动态和工作安排布置进行宣传发动,共出动宣传车86台次。二是组织开展专题宣传咨询活动。4月18日,县依法治县办公室组织依法治县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58家235名工作人员在县城开展以法制宣传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宣传手册2000多本,展出展板60多块、挂图与图片达400多张,受教育人数达8000多人次。三是精心安排、指导抓好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宣传发动工作。各单位书写、制作悬挂永久性标语70多条,制作宣传专栏15块。四是由县依法治县办公室牵头在县城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创办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栏,并定期公布综合整治工作动态。五是在县城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上张贴车身标语200多条,增强宣传效果。六是在县城主要位置制作大型宣传标语牌5块400多平方米,在乡镇公路沿线制作大型宣传标语牌11块100多平方米,形成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7、办好“红城法治”栏目,扩大法制宣传效果。自20*年自办法治栏目“红城法治”开播以来,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制作播出22期节目。尤其是2009年在未安排专项经费情况下,还制作播出6期,受到群众欢迎,效果明显。

(三)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措施,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1、强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机制。一是每年根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任务和内容,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并对考核结果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评先的主要依据;二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作为“一票否决”考核内容;三是建立依法治理专项考核奖惩制度。每年由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建检查对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进行专项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创新宣传方式,增强普法活力。一是形成合力。以专题法制宣传活动为契机,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人民团体、学校等单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普法合力;二是专家讲座、邀请省外法学专家教授为科级干部作法制讲座;三是集中培训。坚持把法制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并认真落实;四是组织法制文艺演出,二郎乡、仙源镇等组织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发挥了潜移默化教育的效果;五是法法专题栏目“红城法治”深入群众,效果良好。六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八进”活动。

3、加强督促检查。一是每年组建专门工作检查组开展经常性的督查和年度工作考核检查活动。由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从*局、检察院、法院等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人组建专门的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检查组,开展专项检查、中期检查和年度工作考核检查。三年来,检查组先后到全县24个乡镇和100多家单位检查调研,对普法依法治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由县政府法制办建立依法行政、行政执法质量案件评查制度,强化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

通过以上工作的扎实开展,20*年、20*年我县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连续两年年终目标考核获全市一类县位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三年来,我县“五五”普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保障措施不够有力,考评机制有待健全。一是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大普法”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还没有完全突破。二是县级财政体制问题,依法治县办要求落实的按普法对象人均每年0.5元的普法经费一直未落实到位。不少部门和单位存在普法工作人员缺、设施差、经费少的问题,少数乡镇还没有将普法经费按标准列入财政预算,有的乡镇普法依法治理人员不能做到专职专用。三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单独纳入县委、县政府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健康开展和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2、思想认识有偏差,传统观念亟待更新。有的领导同志认为经过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人民群众已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法制知识,普法工作可搞可不搞。少数领导干部和部分执法人员认为普法的对象主要是老百姓,通过普法教育让他们遵纪守法就行。少数公职人员带头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高。有的单位没有摆正经济建设和普法工作的关系,把普法工作看成是可做可不做的“软任务”、“软指标”。

3、重点对象学法有待加强,死角盲点仍然存在。一是少数行政执法人员秉公执法的观念淡薄,导致这两年行政诉讼案件的败诉率呈上升趋势。二是受现有体制的制约,少数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三是有的企业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法制教育,管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劳资纠纷不断上升。四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他们的法制教育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矛盾纠纷隐患呈上升势头。

4、普法教育轻重失衡,学法用法结合不紧。一是重义务灌输,轻权利宣传。在普法教育的内容设定上,注重和强调义务性、禁止性、制裁性法律规范的灌输和教育,忽略了权利性、许可性、保护性法律规范的宣传。二是重计划安排,轻落实检查。有的部门和单位存在有计划安排,无检查落实的问题,对工作不到位的单位缺乏有力的制约措施。三是重宣传形式,轻实际运用。少数部门和单位法制宣传教育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仍然存在,运用法律手段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四是有特色的普法“品牌”和“亮点”还不多。

三、下步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把法律宣传教育纳入各部门各行业工作之中,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要进一步充实调整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2、突出法制宣传,加强阵地建设,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和方法。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宣传栏等多种载体加强法制宣传,迅速形成“大普法”格局和学法对象主动学法用法的浓原氛围。县司法局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运作方案,负责办好“红城法治”栏目,确保每月播出2期自办节目,把“红城法治”栏目办成*“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的品牌;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编写农村常用法律知识案例手册;《今日*》要开设“普法依法治理专栏”;各镇乡、各单位要建立专门的法制宣传栏,永久性法制宣传栏规格为150厘米*500厘米,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并每月更新法制宣传内容;县依法治县办公室配合县城管局要在县城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统一制作永久性依法治县工作宣传专栏;各乡镇要在县城出入口和镇乡公路沿线明显的地方制作大型法制宣传标语牌,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宣传内容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内容,为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3、突出“法律八进”,丰富形式,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细化“法律八进”活动的内容、牵头单位和协助单位。“法律八进”活动由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县委组织部、县人劳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经贸局、县*局、县人武部、各镇乡党委政府协助配合完成。结合建国六十周年大庆活动,由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县文联等相关单位配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送法制文艺下乡活动,将文艺演出和法律知识融为一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法律八进”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制定任务分解督查考核方案,并加强检查考核,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

4、突出创建示范,典型推动,全面提升普法依法治县工作实效和水平。由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单位、镇乡、企业、学校、村分类创建普法依法治理示范点,作为推进“法治*”创建的标准,加快各行业普法依法治理进程。2009年在全县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8个,普法依法治理示范镇乡3个,依法治校示范点4个,依法治企示范点1个,市级“民主法治村”5个,由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负责抓好落实和督查验收。

篇5

*县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规划自**年实施以来,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省市有关部门的部署要求,以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为中心,紧紧围绕“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目标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不断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健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党的十六大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县委、人大、县政府及时出台了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及时调整充实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四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总结表彰会暨“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启动动员大会,对“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签订了“五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了部门分工,强化了责任,把“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坚持每年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工作要点,确定每年召开一次以上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直保持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的组织领导形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司法局党组成员、副科级实职领导专任,从而增强了办事机构组织协调工作的权威和效率,促进了县委、县政府总揽作用的发挥。

(二)认真抓好普法依法治理的关健领域和关健环节,务求实效。

1、抓重点对象学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实现社会法治化奠定思想基础。“五五”普法期间,我县深化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制度、法律素质考查制度、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目前,县人大任命领导干部都实行了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对一般公职人员,继续推进普法合格证制度,并将此与年度考核、晋职晋级和提拔使用挂钩。三年来,全县每年统一组织近1**余名公职人员进行年度学法考试。同时,组织和推动司(执)法人员岗位学法的经常化、制度化,**年至2010年,全县每年都对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了岗位学法培训和考试,对考试不合格的进行脱产培训。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我们在每年的“3.15”、“3.18”、5月综治宣传月、“6.26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持续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三年来,我县共征订或免费发放《“五五”普法干部读本》、《*县“五五”普法农村干部读本》、《农民工维权手册》4万多册,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出动宣传车辆600台次,受教育群众达49万余人次。

2、坚持三项制度,切实规范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第一,坚持中心学习组学法制度,县委建立健全了县委中心组学法制度,通过拟定学习计划,采取领导班子成员专题发言、集中自主学习、开展讨论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依照中心组学法制度,坚持做到每年至少2次以上学法活动。第二,坚持法制讲座制度。坚持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讲座,并把此项工作列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五五”普法实施以来,我县邀请了重庆市委党校、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的教授专家多次到*作了《物权法》、《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依法行政与行业体制改革》、《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等法制讲座,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都参加了法制讲座。第三,坚持学法考试考核制度。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每年由组织部、人事局、依法治县办联合组织开展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考试每年组织一次,参加考试合格,在《干部学法用法合格证》上进行注册登记,成绩进入干部档案,作为干部职务晋升和考核部门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还建立了干部任前法律培训和考核制度,凡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必须进行任前法律知识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合格者方可任用。

3、深入开展以“青少年法制巡回宣讲”为载体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针对青少年成长和心理特点,实施分类别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各类在校生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制主题班队会、案例剖析、法制讲座、普法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普法教育活动。通过到法庭、看守所等单位观摩体验,组织犯罪犯错青少年进行现身说法,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到青少年熟悉的社会生活中,使法制教育变成一种生动直观的生活体验。**年11月开始至2010年5月,由教育局、县法院、公安局、检察院、团县委、依法治县办联合开展的“青少年法制巡回宣讲”活动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县每年都有40000多名师生参与听讲和讨论,效果明显。2010年在加强“送法进校园”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县各中小学师生征订《青少年法制教育教学参考》3500多册,荣获遵义市教育局、司法局、综治办、市依法治市办表彰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自从二郎乡开展“三关工程”以来,切实加强了青少年法制宣传和维权工作.全县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每年必须完成2至3节法制课时,并且要求有课时安排表及教案,各个学校要制定法制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三年来,共为青少年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悬挂横幅、宣传标语328条,送法进校园289次,观看法制电影15场次,受教育12万多人次。共2页,当前第1页12

4、加强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和农民工面临生产安全、工伤致残、超时劳动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年年6月,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编写了《*县“五五”普法农村干部读本》5000多册发放到农村干部手中;**年年8月,由依法治县办牵头,县宣传部、县文化局、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计生局等39家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在县城五星街至新华桥设立咨询台,通过开展法律咨询、发放法律知识读物、宣传资料等形式,使农民工熟悉依法维权的渠道,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城市和企业的各项依法管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保障和支持;2010年2月,县司法局、县委宣传部、县工会、县妇联、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二郎乡等六家单位在二郎乡政府开展一场题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大型法制文艺演出宣传活动;2010年1月结合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抓好法制培训,增强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为农民工依法维权奠定了基础。2010年5月结合开展法制巡回宣讲活动,组建宣讲组深入乡镇、村开展法制宣讲142次,受教育35000多人次。

5、抓重点领域法治化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年以来,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开展了以依法行政为重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工作,以解决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引导和推动行政执法部门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为内容的“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执法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2010年全县依法行政工作会上,县畜牧局、工商局、计生局被表彰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在各领域发挥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示范作用。

6、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抓热点问题的依法治理,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针对各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县组织开展了多个专项依法治理活动。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开展了矿山安全整治、秩序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4月份以来,针对“8.15”案件暴露出来的干部管理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社会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县司法局、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抓好宣传发动、督促检查等工作。一是组建宣传车,在县城和乡镇开展宣传工作。由县依法治县办公室制作宣传光碟,组建“*县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宣传车”在县城和乡镇围绕工作动态和工作安排布置进行宣传发动,共出动宣传车86台次。二是组织开展专题宣传咨询活动。4月18日,县依法治县办公室组织依法治县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58家235名工作人员在县城开展以法制宣传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0余份,宣传手册**多本,展出展板60多块、挂图与图片达400多张,受教育人数达8000多人次。三是精心安排、指导抓好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宣传发动工作。各单位书写、制作悬挂永久性标语70多条,制作宣传专栏15块。四是由县依法治县办公室牵头在县城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创办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栏,并定期公布综合整治工作动态。五是在县城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上张贴车身标语200多条,增强宣传效果。六是在县城主要位置制作大型宣传标语牌5块400多平方米,在乡镇公路沿线制作大型宣传标语牌11块100多平方米,形成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7、办好“红城法治”栏目,扩大法制宣传效果。自**年年自办法治栏目“红城法治”开播以来,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制作播出22期节目。尤其是2010年在未安排专项经费情况下,还制作播出6期,受到群众欢迎,效果明显。

(三)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措施,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篇6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探究教学 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政治高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高考政治试题在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政治知识应用水平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把自己融入到材料中,在体验、感悟、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角度的转变,需要教师正确、有效地牵引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知识的探究学习方法,从现有的知识中发现一些新知识。政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政治,并帮助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高中政治教学,让学生主动进行政治知识的探究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知识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同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合作在一项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当前这个社会中,合作可以促进发展,合作可以促进共同进步,合作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高中学生面临高考,有的学生选择继续求学,有的学生选择进入社会。所以针对高中学生而言,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其今后工作提供良好帮助,还可以提高高中生的思想素质。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会增强高中生的合作意识,不管是继续上学,还是选择进入社会,合作都是学生需要学会和掌握的一项技能,合作可以促进交流,合作可以促进共同进步。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1.做好课前探究准备。政治教师为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前,其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例如: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划分教学的重难点;针对教学内容,查找相关的信息资料;设计探究教学的内容、设计探究过程,等等。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想要充分、高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思想需要发生转变,在探究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探究氛围,在这个和谐的氛围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前准备中,教学内容、探究内容等的确定,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基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高中政治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科目又非常多,所以在政治课程的学习上难度非常大,为了实现高效性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在课前需要做好各方面准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要探究的问题和主题,等等。

2.合理设计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实施成功与否,与课堂教学的组织有直接关系。在探究式教学中,让学生全部参与到知识探究中,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教学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学到相关知识与内容。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参与性、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例如:问题情境创设,在政治问题探究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要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相应知识点的应用,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善于设计关键问题。如:在学习《审慎用权,民主决策》一节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关键问题:(1)如何做才能让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得到提升呢?解答这个问题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立法工作的重要性,高质量的立法可以约束行政执法行为,可以联系《立法法》进行解释说明;其次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执法体系,使行政权力在授予、行使和监督等方面做到规范、有效,可以以《行政诉讼法》为例进行说明;再次建立一支合格的行政执法队伍,在执法过程中能够做到严明和公正,以《公务员》法为例进行说明;最后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及透明度,以《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进行讲解和说明。(2)政府行使民主决策的原则,你赞同这些原则吗?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举例说明,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透彻掌握所学内容。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高中政治探究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采取这一教学措施,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政治课程中由于涉及的知识点、理论性东西比较多,一般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致使许多学生对政治学习没有兴趣,而在小组间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体验学习政治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依法行政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选择新闻或微博热点中的暴力执法案例进行问题探究:“暴力执法”有哪些危害?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从公民、政府、社会三个方面讨论其危害性,并根据自己的答案,总结出依法行政的意义。又如:一个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几个贩卖日用品的小摊贩占道经营,这不仅对附近商店的营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城管执法人员做法一:同情小摊贩谋生艰难,不予理睬;做法二:给这些小贩讲道理,说明占道经营的危害性,劝其离开;做法三:依照《治安管理条例》,没收小摊贩的商品。要求学生对这三种做法进行讨论,认为哪一种做法合理,并谈谈自己的理由。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结合教师的讲解,最终认识到合理行政的重要性。在学生的讨论下,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实践操练的能力。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制度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有重要意义,除了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对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中包括“法学导论”这门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行政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然而笔者在教学中感觉到目前还没有一本比较适合该专业“法学导论”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对该门课的课后学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材体系

 

“法学导论”课的教材体系,实际上即该课程的教材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又应如何编排而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目前已经出版的相关教材的内容体系来看,主要是两种体系:一种是专门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各门法学课程尚未开设之前而编写的,旨在为初入法学之门的本科生阐述基础的法学理论与范畴的教材体系,这类教材一般都叫做“法学导论”,较有代表性的如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卓泽渊教授的《法学导论(第四版)》。这类教材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涉及具体的部门法内容而只涉及法学的理论内容。另一类是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编著的教材,这类一般教材名称都为“法学概论”,其版本非常之多,但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差别不大,基本是几部分,即法的一般原理、实体法学、程序法学和国际法学。而目前专门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编写的“法学导论”教材笔者尚未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材应包括哪些内容及这些内容又是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呢?笔者以为:

 

1、该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应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企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规律和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应用性强、适应性广的应用型专业。它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该专业的要求之一是通过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行政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程序。因此,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就应符合上述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第二,区别并借鉴于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相类似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并以目前基本形成共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七个部门法为依据。这七个部门法分别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三,有利于学生课后自学。从该角度出发,在教材每一章或节的编排上可于该章或节的开头编排“重点提示”和“背景知识”内容介绍。特别是背景知识内容的介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在每一章的最后可设置“本章小结”、“本章知识网络”、“阅读与思考”。这样的编排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利于学生自学。

 

第四,考虑到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应对国际法的内容做必要的安排,但不应占太多的篇幅。

 

2、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材内容和体系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笔者以为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材内容和体系如下:

 

绪论:内容包括:法学导论的性质、任务;法学导论的主要内容;法学导论的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法的一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概述;社会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

 

第二章——宪法。内容主要包括:宪法概述;我国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宪法监督。

 

第三章——行政法。内容主要包括:行政法概述;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监督法;行政救济法。

 

第四章——民法。内容主要包括:民法概述;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诉讼时效与民事责任;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商事法律制度。

 

第五章——经济法。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法概述;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

 

第六章——社会法。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法概述;社会保障法。

 

第七章——刑法。内容主要包括:刑法概述;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犯罪的种类。

 

第八章——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内容主要包括: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法。

 

第九章——国际法。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法概述;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WTO法律规则。

 

二、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学体系

 

要想达到某一门课的教学目的,除了有合适的教材之外,教师还应将教材融会贯通,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教学将教材内容输送给学生。因此,教学应以教材体系作为依据,但又不应局限于教材体系,而是应合理地突破教材体系。笔者以为在“法学导论”课的教学中主要牵涉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相互关联的。

 

1、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以及课时数的有限,决定了该课程的课堂授课内容应当要精选。尽管从宏观上看,该门课的主要内容是四部分,即法的一般原理、实体法学、程序法学、国际法学,但笔者以为课堂授课内容应以法的一般原理和公法作为重点。法的一般原理是法学的入门,尽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毕竟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体系是不同的,而且学生学的也是很浅显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向学生把法的一般原理讲透、讲清楚,注重一定的深度,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公法(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则侧重于从国家角度和社会公益的角度入手,特别是行政法学,在授课过程中应作为重点内容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依法行政的理念。

 

2、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想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强师生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不能搞一言堂。因此,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最后由老师做点评,如宪法内容就较合适。一是因为学生对宪法内容要熟悉一些,二是因为宪法内容较抽象。通过发动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讲课的方式,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无形中化解了内容的单调。二是案例教学的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说是法学教学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案例运用是否得当,效果差别是较大的。笔者以为案例不仅要精选,而且要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作不同目的的运用。有些案例应用在某一内容未讲述之前,用以引起该内容;有些案例应用在授课中间用以加强对某一内容的说明;而有些案例则应用在内容结束过后用以对该内容加以总结。只有灵活地运用案例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实践环节的认真落实。法学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的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操作:一是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到法院去旁听一些典型的案例;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资源。一般高校的团委都有法学会,可以联合法学会开展一些法律咨询、法律沙龙、法学讲座等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由学生自己查找典型案例与教师提供典型案例相结合。一般可以选取两个案例,一个是民法方面的,另一个是行政法方面的。老师做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最后给学生现场点评。

 

总之,通过上述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探讨,我们期待适用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法学导论”教材面世。作为授课教师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质量更高的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初中政治教学;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永恒的话题。落实到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愿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1.名言警句、趣闻轶事、成语典故、笑话幽默、漫画故事等适当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诙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造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气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寓教于乐。例如,在“受益一生的好习惯”的教学中,可以引用中国的古语:“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学生也自己搜集到一组名言警句交流看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自我教育,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养成有计划消费的习惯,明白这一习惯对我们的重要影响。

又如,在讲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时,我选用了《小马过河》的故事设置四个小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很快领悟了要想获得成功,我们要有自信心,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2.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巧妙设计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依法治国”时,列举了一些时政材料,要求学生用相关法律知识对时政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生懂得了依法治国的实施,既需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也需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还需要公民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法治观念,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运用直观明确的数据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生态的恶化”时,我出示如下数据: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每年因此而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损失耕地7万多公顷。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区域已超过国土面积的1/3,荒漠化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40多亿元。如果每年以200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化速度扩大,那么多少年之后我国国土将是一片黄沙?学生对此表示了兴趣,纷纷动笔计算,计算的结果使学生对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更深的认识,为理解我国依法治理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了基础。

4.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内容充实形象,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在学习“天下父母心”时,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幸福之家”的全家福照片,在优美的歌曲声《常回家看看》中,学生聆听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目睹到一组组感人的画面。真正理解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永远也诉说不完的,从而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

5.根据学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做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如,在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通过查阅图书报刊、上网收集有关资料,以手抄报形式展示活动成果。看着一份份被展出的优秀作品,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除“四大发明”外,在农业科技、天文学、地理学、矿物学、数学、医学、药物学等各个领域也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哲学、政治学说、伦理学方面也留下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陶瓷、建筑等方面艺术成就光彩夺目,不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也从自己的活动成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这是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中应该积极探索尝试的做法。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治

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改革带来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用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理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构筑起化解学校纠纷的有效系统,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

一、形势发展呼唤着依法管理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和增强的法制环境,面临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的高校大发展背景。形势的发展更加凸显高校学生管理依法而行的迫切性。

1、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高校管理所依据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靠这一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立法上予以适当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例如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与法律地位问题,高校管理权力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高校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罚(分)的合法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做出符合新形势的制度回应。

2.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呼唤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制度设计。随着人权时代的到来,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在大学生中的呼声日益提高。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告老师、学生告学校的法律纠纷,正在冲破以往某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学生与学校关系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单方制约关系,正在受到法治原则所引导的公民基本权利理念的强烈冲击,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中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诉讼明显增多。新的时代下,学校环境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法治状态。

3.高等教育改革促使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学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

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加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依法强化和规范管理。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公寓这种新型的社区生活,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变为一种主动关系,由原来只有义务和服从的个体变为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双方关系的协调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规范。学分制增大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功能弱化,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德相济。

二、高校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表现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注重的是完成国家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学生的服从,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倾向是,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略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

表现之一:学生义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管理总是重义务,轻权利。在高校管理也表现为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即德治。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与依法治校和“教育法治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表现之二:某些制度不符合法治精神。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窥见一斑,田永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以学校侵权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推上法庭,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法院司法审查的事实,终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内部权力关系;武雅诉暨南大学拒绝颁发学位案件,进一步证实高校的规章制度绝对不能背离法律保留原则,否则学校依此作出的具体管理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重庆某高校因学生恋爱怀孕而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引发在校大学生公民权的争论,呈现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公民权的冲突。天津师范大学一女生的婚礼冲破了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底线,引发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审视。这些都是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发的诉讼,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成分。

再自审一下高校内部的规定,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法治精神不符的内容,如各项评优制度中限定名额的做法,既违背了“凡符合条件者皆优秀”的法治要求,剥夺了部分符合条件学生的评优权利,又与高校自身制定的评优制度背道则驰;又如对学生的处罚(分)制度公开不够,规定欠详细,人为因素太重;再如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把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财产权(乱收费)、隐私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等等。

在程序方面,尤其是涉及处罚(分)学生的程序上,也显得不规范。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牙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最为缺乏的是没有明示李空.申辩的权利、途径和期限,对学生的异议权没脊蛤:予足够的保障

,造成学生第一不敢申辩,害怕存在学校以自己认错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的风险,第二学生不知道怎样申辩,学校没有设立由学生代表、专家组成的专门接受和负责处理学生申辩的组织,没有健全的申辩处理答复机制。

三、以法治要求改革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平”(Fair)“分享”(S})和“关怀”(c})等“公正原则”,这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背景和支撑。“公平”强调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公平的参与;“分享”是指全体成员分享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享有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关怀”则主要是指照顾弱势群体,“正义的法律制度就应该给予那些困难的人以特殊的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存续和再造是整个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部分。

t.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权利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学生管理。大学生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他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换言之,大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他们既享有作为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应享有的特殊法定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大学有受教育的权利,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获取学位权等;作为公民,大学生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司法救济权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主的合法行为。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为规范,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作出的学校管理行为规则。这种管理行为规则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教育救助制度、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之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如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司法救济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与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公民权方面,而对他们的公民权则由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直接调整。在程序规范上,要做到学校处理程序不越权,遵守处理决定的层级程序;学校的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告之和送达学生本人;尊重和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保障学生的救济权。

2.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包含着两重内容: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即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二是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主要属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调整范围。有鉴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如行政许可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按照“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的基本精神进行改革。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做到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明白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该管什么,如何去管。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

篇10

开发区分局 华友海

在市局的统一安排下,我有幸参加在税务总局干部学院举办的地税系统税收业务培训班学习,能成为培训班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次培训为期6天。学院教学、生活设施门类齐全,功能先进,是一所园林化、生态化、智能化的新型院校。位于扬州扬子江北路,与风景如画的瘦西湖毗邻,使我们在学习之余还能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怡静,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

培训期间,我们先后学习了《资本交易事项检查方法与案例分析》、《拓展训练》、《税收征管疑难问题解析》、《塑造阳光心态》、《税收风险识别与原因分析》、《纳税服务热点问题探讨》、《最新税收政策解读》、《纳税评估案头分析方法与技巧》等内容。

这次培训,我想我们每位学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我认为这次培训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必要。给我的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大。以下是这些天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税院领导和市局领导对我们培训班的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安排了各门课程的名师前来授课,为我们更新知识提供了有力保证。从课程安排到衣食住行,后勤服务安排非常周到,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二、纪律严明。本次培训,学院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纪律,并将每个学员的纪律和廉政表现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就要我们学员在学习和生活纪律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适应从工作到学习生活的转变,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良好的纪律也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保证。我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班主任、班委会的管理,服从学院的各种规定,并严格执行请假制度,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每天的上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再一次体验到学校生活,也进一步认识到凡事都要按规矩办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要继续坚决的严格执行单位的规章制度,真正做个依法行政的执行者、捍卫者。

三、以多种形式学习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理论水平。作为一名基层税务干部,我有一些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感觉豁然开朗,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依据,对原来在工作实践中觉得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也找到了切入点,感觉收获很大。特别是潘雷驰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课税收风险识别与原因分析,通过介绍的几个典型案例,我深切地感受到税务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执法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是对执法监督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二是执法监督的力度有待加强。更让我加深了对税收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能力,增强了依法征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名税务工作者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转变观念,加强行政执法能力,注意规避执法风险。这次的培训,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为我今后更好工作的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各位老师们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授课解惑,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最后衷心感谢领导和组织给予的宝贵机会,感谢学院的辛勤付出,感谢班主任老师的热情关心、帮助。

扬州培训心得体会

开发区分局 陈 霞

金秋九月我有幸参加了市局组织的为期6天的扬州税院税收业务培训班。作为一名基层地税干部,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决心一定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在课堂上,我全神贯注的聆听老师们的精彩授课,认真记好学习笔记,课间休息时与同事们互相交流,用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经过学习,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同时也对当前地税改革发展在感性和理性上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和提高,可谓受益匪浅,现汇报如下:

本期培训以学习理论和实际操作为主,主要内容有:税收风险识别与原因分析、房地产行业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税收征管疑难问题解析、塑造阳光心态及资本交易项目稽查实务。紧张学习之余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拓展训练。通过业务学习和文体活动,我们全体学员都收益良多。

学习和培训,是社会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地税事业发展和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只有精通业务,才能认真履行好职责,才能发挥自身作用。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技突飞猛进,这要求我们只有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必须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来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对税收工作职责和任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目前我们基层地税部门的纳税服务意识和纳税服务水平,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纳税人的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我们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起新形式下税收征管的纳税服务意识, 要树立新形式征管格局下的优质纳税服务理念,要从执法就是为纳税人服务,从纳税人满意出发,实现从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的角色转变,要树立“以纳税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塑造具有人文关怀与亲和力的地税服务形象。

感谢组织给了我这次加油充电的机会,我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本领。

扬州培训体会

铜官山区二分局 丁志雄

根据市局的统一安排,我荣幸地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参加为期6天的铜陵市地税局税收业务培训班。

此次培训共安排了五个方面培训内容,设置了:《资本交易事项检查方法与案例分析》、《税收征管疑难问题解析》、《税收风险识别与原因分析》、《纳税服务热点问题探讨》、《最新税收政策解读》、《纳税评估案头分析方法与技巧》、《塑造阳光心态(实训)》、《拓展训练》等课程。

培训方式采用讲授式、案例式、研讨式、实训、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进行授课。老师们丰富的授课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讨论、互动、实际操作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受益匪浅。

授课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感动。授课老师一边在税务部门实践,一边又是教学研究的带头人,理论的前瞻性、工作实践性很强,真正把税收业务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听而受启,记而不烦,好学不倦,同时使我们接收到了最前沿的税收业务信息,短时间内更新了知识结构,提升了理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