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9 11:3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

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77-01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就是通过应用一些相关技术将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通过对企业现在常用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电子商务的角度对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把电子商务(前台)和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后台)进行集成。即:通过对一些常用的集成技术、集成方法和集成的必要性及现在企业常用的一些信息系统等进行浅析和了解,提出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基本构架模型,使企业内/外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 基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集成方法及相关技术

1.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方法

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1)将企业内原有的、专门针对企业的某项活动的各种独立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是一种从部分到整体的集成方法。如:将企业现有的ERP、SCM和CRM等通过集成技术集成起来,可以使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动态发展,有利于企业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更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2)以企业的全部活动为对象、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直接开发出适合企业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是一种整体和部分同时进行的集成方法。这是软件开发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开发的一体化信息系统,为企业量身打造、集个性化和专业化为一体的信息系统。

2.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相关技术

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运行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实现企业所应用的信息系统的协同与交互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数据交换技术和应用集成技术。

二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

由于不同的软件提供商在不同的时期提供的信息系统是不同的,但在其功能上还会存在重复和交叉。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集成时,应充分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现状,根据实施现状和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给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集成解决方案。因此,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主要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优化企业的管理,使企业信息资源可以共享以及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和透明化等,进而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三 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基本构架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集成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联通,使企业的数据、业务集成起来。根据上述分析,可见要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就要做好集成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即:根据企业实施的信息系统的现状,选择什么样的数据交互格式和集成技术等来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

整个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基本构架主要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就是电子商务系统,主要是通过Internet,利用J2EE集成技术将电子商务平台与供应商、客户、市场、产品、服务等信息进行集成,为后台提供实时的、高效的协同服务,进而使后台根据前台提供的信息和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资源进行分析处理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业务处理和相关操作等。后台即是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Intranet,在J2EE集成技术的支持下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及企业数据库集成起来,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和数据畅通。

四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实施

1.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系统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理解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系统的关系,是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自身运作与交易方式的必然选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自身的运营方式也呈现出管理集成化的趋势。

2.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实施

企业在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信息系统并将各孤立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地集成及管理的同时,如何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日常业务活动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呢?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系统集成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系统集成的过程,即是企业内部业务过程的集成。

第二,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系统集成是指一个企业的业务过程与另一个企业的业务过程的集成,或者不同的企业共享一些业务过程,以实现在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共享信息和服务的目的。

篇2

[关键词]产品数据管理(PDM);档案管理;系统集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0.110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0-0-02 

近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设计技术在产品研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数字化设计和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电子数据,加强电子数据的管理和利用已成为企业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鉴于此,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企业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产品研制中产生的电子数据和电子文件。 

1 现状分析 

1.1 PDM系统 

产品数据管理(PDM)以软件为基础,是用来管理与产品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零组件信息、产品结构、设计文件、权限信息等)和与产品相关的所有过程信息(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企业PDM系统采用的是西门子公司的Teamcenter 8平台,随着系统应用推进,与产品设计、工艺相关的全部电子数据均已纳入PDM系统进行了管理,如外购件、自制件、设计图纸、电路板原理图、工艺规程等数据。 

1.2 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系统是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实现对档案和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存储、统计、查阅利用和等档案管理部门日常工作自动化处理的信息系统。企业目前的档案管理系统使用的是金航数码公司开发的兰档案管理软件,历经多年系统建设和完善,不断满足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1.3 电子数据管理现状 

在实施PDM系统后,产品研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电子数据。以往纸质文件/档案的属性信息往往只包含对文件自身的描述,而电子数据的属性信息还包括了大量的记录该数据和其他实体间的关联信息(如各数据之间的装配关系、替代关系等)和过程信息(如数据从产生到归档的整个过程中的信息)。这些信息使得档案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电子数据实施全过程管理就显得越发重要。 

目前,企业电子数据归档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PDM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来自不同的供应商,所使用的系统架构和开发技术不同,使得两个系统之间相对独立,缺少统一的信息表达和交换格式,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数据互通。 

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虽然来自PDM系统,但由于系统间没有集成,档案人员需要将电子数据转换成纸质文件后在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手工著录,存在数据归档滞后于PDM系统,同时需要文件信息的二次录入,尤其是档案人员在著录产品图样数据时需要人为判断条目之间的关联关系,为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规范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档案人员的工作效率。 

由于产品研发已实现100%数字化,部分产品图样数据由于无法转换成纸质文件,尚未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实现著录和管理。同时,电子数据形成过程中的元数据也只留存在PDM系统中。 

综上所述,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数字化产品数据的归档管理,通过建立PDM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产品电子数据在线自动归档已迫在眉睫。 

2 系统集成方案 

PDM系统和兰台档案管理系统的集成是在不改变两系统原有平台技术架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个单向的数据流动过程,即只需要将PDM系统上的产生并通过审批流程归档的产品数据及其相关信息传递到兰台档案管理系统中。PDM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集成采用中间库方式传输归档数据,具体过程如下。 

2.1 PDM系统内部处理过程 

PDM系统根据集成需求,开发待归档数据处理程序,用于在数据归档前、归档过程中以及归档后所进行一系列操作和业务处理,比如:设定并选择归档时机、根据待归档数据获取对应的流程审签信息、提取电子文件、形成归档数据模板、进行数据推送等。 

2.2 接口中间表的维护、和运行 

接口中间表主要是在数据归档过程(即数据从PDM系统到档案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该中间表主要在档案管理系统方数据库中建立、和维护。档案管理系统在数据库中创建供PDM系统访问中间表的用户(如pdmuser),PDM系统中使用该用户进行中间表的操作,档案管理系统只对该用户分配对档案数据库中中间表的SELECT、INSERT权限。PDM系统只能读写约定的中间表数据,不能访问档案系统中其他数据表。 

2.3 档案管理系统内部处理过程 

档案管理系统根据集成需求,开发数据归档处理模块,用于数据推送到中间表后在档案系统中进行归档以及归档后所进行一系列操作和业务处理,如设定字段对应、PDM已归档数据的归档处理、执行分发流程等。 

3 系统集成实现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PDM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集成方案,PDM系统中的电子数据的归档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对Teamcenter的服务器端进行开发,在PDM系统中数据审批流程的档案节点增加集成接口的handle,实现PDM系统归档数据传递处理。通过对ITK函数的调用,获取待归档数据的审签信息和电子文件形成中间文件后,PDM系统调用中间表中的“全文服务器配置信息表”,获取到档案服务器FTP的连接参数,将电子文件放到档案服务器的临时目录中,该临时目录中只存放PDM归档的电子文件。 

PDM系统采用SOA JAVA开发技术调用Teamcenter函数将待归档的数据条目信息写入到中间表的技术资料主表(pdm_main),关联关系表(pdm_relation),分发路线表(pdm_route),全文信息表(pdm_document)中。 

档案主管在档案管理系统中查看中间表中的数据,将数据迁移到档案系统中的产品型号的各个节点下,并将条目对应的电子文件从临时目录移动到正式的目录中,整个事务执行成功后,更新中间表中的接收时间,设置接收标记accepttag为“已接收”。 

4 结 语 

在对PDM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中产品电子数据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企业产品电子数据归档过程,提出PDM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集成方案,确保电子数据归档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优化产品档案工作流程,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士宗,肖平阳,唐加福.产品数据管理(PDM)[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3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都有赖于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内部的人员、工作等整合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战略作用,提高自身生产率,加强与外界的协同和合作,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现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这包含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性问题,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研究的就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研究的则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大竞争优势的问题,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意义。

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内外部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决策水平以及经营效益。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对象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管理模式却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信息化的实现目标实际上与美国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IRM理论奠基人霍顿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的“3E”目标――高效、实效和经济,是一致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信息技术,但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它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改变,这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有正确的变革导向,即为整个变革过程制定计划,通过变革导向和领导方式、全员参与等变革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绩效和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通过不同的管理视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企业相关业务的高效运作,这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研发、生产、销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决策、制度、技能、绩效等企业目标与组织的管理,企业入口、电子商务、Web服务等企业间协作。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中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三方面内容,其中,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又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五方面内容,以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1]。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内容框架

1)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

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能够对企业信息化工作涉及到问题给出参考框架,为信息化工作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主要包括战略性管理、需求管理、规划过程管理、实施过程管理、运行维护过程管理、业务运作管理和支持性管理等内容。其中,战略性管理是从战略一致性和信息化变革的高度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视图;需求管理是从业务运作的需求出发,采用相应的管理机制获取和规范业务需求,对企业信息化业务需求进行总结和整理,从而对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制约业务效能提高的瓶颈环节进行分析;规划过程管理要完成对业务的战略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则要使信息技术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信息维护过程管理则是要保持信息技术的优势,确保信息系统可靠运行;业务运作管理涉及到的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支持性管理则是为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相应的标准。

2)基础部分与战略规划。

基础部分指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信息化进行明确定位,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工作,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战略规划主要涉及到企业业务战略规划、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以及战略一致性模型与战略一致性匹配方法等内容,通过有计划性地开展信息化工作,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蓝图,为后续信息化管理工作确立指导原则和控制框架。

3)管理控制与相关技术。

管理控制部分涉及到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信息化成果评价等内容,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主要包括信息项目选择、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法和风险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实施、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增值,以及IT服务管理等内容;信息化成果评价主要包括信息主管设置、信息化项目岗位设置、信息化考核和评价办法,以及信息化工作进展评价体系等内容。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使能技术,这是为信息系统构建、运行、管理提供的支持性技术,主要包括集成平台技术、建模技术等,此外还涉及到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技术等基础技术[2]。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

根据美国管理系统协会设计的企业集成成熟度模型,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设置为五个级别,即无管理、单机级管理、技术系统级管理、IT服务级管理和战略一致性管理。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战略一致性管理,该级别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最高级别,在此阶段,企业成功的建立了支持企业战略业务目标的企业级以及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使信息化战略规划与业务战略规划保持一致,业务与IT技术全面融合,借助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能够为企业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方向上的指导[3]。

篇4

关键词:J2EE 通用问题管理系统 问题追踪 SSH

0 引言

通用问题管理平台是在实际的企业生产运行中,根据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公司近几年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ERP系统,财务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在不停的建设。企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导致在新系统上线初期,总会产生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系统本身在运行期间发现的bug,使用人员对系统不熟悉产生的误解等等。建设网上问题管理平台成为高效的运维方式的选择。通过网上问题管理平台,用户可以提出问题,运维人员可以迅速的解决问题。如果有类似问题,普通用户可以直接在问题管理平台查出答案,不用进行提问,提高工作效率。

1 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的主要需求是为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不断上线的新系统,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网络平台,即一个用户在线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及时的在网上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需要遇到问题就电话沟通运维人员,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那么系统整体轮廓应该如下:

①系统应该基于B/S架构,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程序。

②能够实现问题的提出,解答,管理以及问题状态的跟踪等需求。

③流程简单,界面简单明了,操作方便,使用门槛低。

④提供多种集成方式,方便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

⑤支持单公司,多公司等运行模式,使得系统适用各种环境。

⑥系统支持多种数据库,系统高度可配置。

2 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问题的提问及解答。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为信息系统普通用户提出问题,系统根据问题的模块和类型,分配给相应的运维人员,运维人员接收问题,予以解答,或者其他普通用户也可以回复这个问题。提问者确认问题已经解决后,由提问者将问题状态改为已解决。基于整个工作流程和问题的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划分为如下六个:

2.1.1 身份认证模块

系统应该支持多种认证模式,方便与其他系统集成。具体需实现以下三种身份认证模式:LDAP认证、GET请求方式认证、系统独立认证。

2.1.2 问题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处理与问题相关的操作。包括提出问题,回复问题,浏览问题,更改问题状态。运维人员删除非法问题和回复等操作。

2.1.3 问题搜索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根据不同条件搜索问题。可以根据问题编号,关键字,提问人,模块,类型等条件进行搜索问题。方便用户查找类似的问题。

2.1.4 系统配置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系统管理员来配置整个系统的运行参数。如使用何种认证方式,LDAP认证服务器的地址,问题提出时是否邮件通知相关人员,系统通知邮件的邮件服务器,账户等系统必要的运行参数。

2.1.5 问题属性配置

该模块主要负责配置问题的相关属性。包括配置公司信息,系统支持多公司版本,每个公司的数据是独立的。为每个公司配置问题的版块信息,为每个公司配置问题的类型信息。

2.1.6 统计报表模块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系统现在所有问题的解决情况,系统支持柱状图和饼图来描述系统中问题解决的进度。

2.2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B/S又称Browser/Server架构,客户端为浏览器,通过HTTP协议与服务器进行通信。

在服务器端,会有WEB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共同工作,WEB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处理请求,如果需要保存或者查询数据,将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通信,查询或保存相应数据。WEB服务器处理后返回给客户端。

2.3 系统层次架构设计

本系统使用MVC的设计模式,使用新SSH框架作为系统框架,将系统分为三层,持久层,业务层,表现层。

①表现层,负责控制业务逻辑层与表现层的交互,调用业务逻辑层,并将业务数据返回给表现层作组织表现,采用JSP+Struts2标签的形式进行页面展示。

②业务层,负责实现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层以DAO层为基础,通过对DAO组件的包装,完成系统所要求的业务逻辑,同时依赖于Spring的声明行事务,进行事务控制,以及Action类中service对象的自动注入。

③持久层,负责与持久化对象交互。该层封装了数据的增、删、查、改的操作。

整个MVC框架中,系统使用了hibernate作为持久层的实现基础,由spring作为容器管理所有对象,使用spring的声明事务来控制数据库事务。使用struts2作为表现层框架。

2.4 系统类图设计

Java语言提供的一大好处就是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到程序设计及开发中的每个环节。在面对复杂的业务逻辑时,面向对象的思想能更好的提取业务逻辑中的实体,从而使得开发人员能更清晰的关注业务逻辑。系统将使用领域模型来驱动数据库设计,也就是说系统将进行实体类的设计,然后用实体类来映射数据库,这样的设计使得开发者能更清晰的掌握业务逻辑,而不是去分析数据库的细节。所有先进行实体设计,类设计,然后映射为数据表,可以通过类图来表示表之间的关系。

2.4.1 实体设计

系统设计了10个实体对象。这些实体对象分别如下:网站管理员、普通用户、运维人员、公司、问题版块、问题类型、问题、附件、回复、配置。

2.4.2 类图设计

类图(Class diagram)是为了描述模型的静态结构,包括模型中存在的类、类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与其他类的关系等。类图能更清晰的表示模型内部之间的关系。根据上一小节的实体设计,可以将系统类图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问题实体为中心以及关联实体构成。具体如图2-1问题相关类图所示。

图2-1 问题相关类图

第二部分为辅助部分类图,如图2-2所示

图2-2 辅助相关类图

3 小结

本系统采用当前最为流行的J2EE三层框架系统架构,在各层分别采用了最新的开源框架技术,Struts2框架,Spring框架和Hibernate框架。在实现处理中显得更为简洁。

通用问题管理平台系统虽然只是“企业信息化”非常小的辅助部分。但它不仅仅可以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系统,还可以作为企业内部的任务追踪系统,IT公司的BUG跟踪系统,服务企业的在线答疑系统等等。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对于现实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Rogers Cadenhead.Java编程入门经典.梅兴文译.第4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美]Bruce Eckel. Thinking In Java.英文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数据仓库; 设计; 数据模型; 数据采集; 应用案例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025-02

1 引言

数据仓库的设计是指导数据体系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企业信息数据共享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实现应用与数据分离,实现数据从部门到企业的提升,建立数据转换为价值的体系,让数据发挥出企业核心资源的效用,从而最终实现数据的增值[1]。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与各类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深入开展,某发电集团出于自身对于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按照企业信息化规划所确定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数据仓库系统方案和数据体系规范的设计工作。这其中所涉及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在这里与大家展开研究和探讨。

2 数据仓库的设计

2.1 数据仓库设计的总体要求

数据仓库是在企业应用系统建设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为了决策支持需求而建设。它实现跨层级的数据抽取和共享。将企业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抽取,实现跨层级应用系统的数据抽取和共享[2],它为企业上层的BI应用提供数据源。数据仓库作为BI系统的数据输入源,其作用是提供不同分析主题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统计,确保企业层面数据的完整和统一。

某发电企业的数据仓库项目作为一期试点建设,项目设计的重点要求考虑如下:

1)搭建可线性扩展、高性能、易管理的数据仓库平台。由于数据仓库的基础性和稳定性,通过项目搭建全企业统一的数据仓库平台,其建设不仅需考虑企业本期数据采集的数据存储量,还应重点从数据仓库未来的发展定位与要求来考虑搭建方案。

2)设计全面、合理、稳定的数据仓库模型。数据仓库数据模型是数据仓库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数据仓库中各层级(整合层、汇总层)的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应满足企业基于数据主题的数据存储需要。

3)以分析模型作为需求驱动,设计实用、清晰合理的数据集市多维模型。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模型,以分析模型作为需求驱动,设计试点业务域的数据集市数据模型,使其具备实用、清晰合理的特点,并能在建设过程中不断验证、完善、优化与拓展,满足业务分析与设计的需要。

4)以企业已建的数据总线平台为手段实现相关数据主题的数据采集与共享服务。数据仓库建设主要目的为满足数据共享与综合分析需求,核心内容为数据资源,项目建设重点就必须以企业数据总线平台,实现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工作。同时,借助数据总线平台的应用集成功能,实现数据共享的服务化管理。

2.2 总体架构设计

企业数据仓库设计建设应体现“数据与应用分离、数据为应用服务”的理念,基于开放性与先进性、活性与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与可伸缩性、安全性与可靠性、可用性和容错能力、准确性与实时性、易用性和完整性等原则开展数据仓库的总体架构设计。

1)总体架构

数据仓库的总体架构是数据体系总体框架内细化设计,是整个企业的数据仓库总体架构,它包括支撑平台层、数据源层、数据集成层、数据存储层、数据管理层、数据应用层、数据展现层共七层,以及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

其中数据存储层的设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为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了操作型数据存储层(ODS)、数据仓库层(DW)、数据集市层(DM)。DW作为所有分析功能的单一数据源。ODS身兼二职,一方面保持与源系统的业务数据同步以满足一些实时性应用的数据需求,另外作为数据加工区为仓库提供数据加工服务。DM作为最终的前端分析、报告提供支持数据集市的数据是面向最终应用的,比如财务分析。数据集市的数据基于数据仓库之上进行汇总加工而成[3]。

2)技术架构

根据企业对数据仓库的实际应用分析技术架构设计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基于MPP结构的并行计算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仓库平台构建。

技术架构中展示层将采用“富客户端”技术,减轻服务器的负担,无刷新更新页面,提高用户体验,方便用户操作。

控制层负责接收来自于展示层的请求,验证请求的数据,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展示层。包括了数据验证、日志处理、安全认证、权限验证、缓存处理、流量控制等功能。

业务处理层接收控制层传来的指令,负责加工和处理业务数据,如果处理成功则更新数据存储内容,如果处理失败则回滚事务,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控制层。

企业信息系统层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模块,系统采用统一权限管理,统一消息管理,统一工作流平台,统一日志管理,统一报表平台等。

2.3数据模型设计

数据模型是数据仓库的核心,一个完整、灵活、稳定的数据模型对于数据仓库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数据模型设计一般遵循统一规范化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和高效性原则开展。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我们按照以下思路来开展:

1)遵循数据模型设计方法论。在数据仓库及数据集市模型设计中,通过对企业业务的详细分析与理解,针对业务特点,我们选用了维度建模方法,设计了合理的分析维度表和事实表模型。

2)立足企业的现有信息化环境。数据仓库是管控的基础,而数据模型是决定数据仓库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模型必须以实际需求为牵引,满足管控功能要求,从而支撑决策分析、经营管理、综合管理与专业生产管理的需求。

3)实现项目阶段目标。数据仓库当期选取财务主题分析为本期项目实施切入点,就应该详细分析了财务主题的业务需求,对主题进一步细化并设计相应的维度分析模型。

基于这些分析主题域建立相应的维度分析模型。在建模中,就可以确定ODS模型存贮的数据,其中如图3的财务分析域主要来自财务主题域的分析成果。

2.4数据管理体系设计

数据管理体系包括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环节、保障体系、管理工具五方面内容。本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标准、基础数据管理,从组织、标准、规程、技术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数据管理体系,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应用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图4 数据管理体系设计图

数据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标准管理和基础数据管理四部分内容。其中,图4中数据标准管理是为全面加强企业数据管理,适应全公司数据集中管理与应用的需要,要结合企业数据管理需求,制定数据管理规范和技术技术标准。企业数据安全管理应该是整个企业信息化安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体安全体系规划下建设数据安全系统。数据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架构、认证管理、容灾备份管理等内容。

2.5数据采集与应用集成实践

系统集成与数据采集是数据仓库建设的核心工作内容,与数据填报共同组成数据仓库数据收集的通道。通过对企业数据集成现状的分析和数据采集与实施需求的理解,此次数据采集与实施的设计思路是以需求为驱动,充分考虑利用统一数据总线平台现有资源,沿用企业数据标准,并采用闭环的采集流程设计,满足该发电企业数据仓库建设中的数据集成需求[4]。

通过业务系统分析,近年来,该发电企业先后建设了综合计划、综合统计、股权管理、对标管理等业务管理系统,使得业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断深化;同时还开展了集团ERP系统、主数据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

根据数据仓库建设要求,系统集成主要实现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其中数据集成主要实现各业务系统与数据仓库之间的数据交互,包括数据仓库从业务系统采集业务数据、业务系统从数据仓库获取其他行业或业务域的共享数据、分析系统从数据仓库获取分析数据;应用集成主要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交互的场景,即实现各组织层级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数据交互。

3 结论

总之,企业数据仓库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技术平台,是在企业应用系统建设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为了决策支持需求而建设。在其设计中应充分围绕项目的业务需求分析、数据模型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和性能需求分析等方面开展。以实现以实际企业业务需求为导向,搭建企业数据仓库,充分挖掘与发挥数据应用价值,构建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应用集成体系,最终为企业实现全面的综合分析系统建设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於洪.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导论[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2] 袁文礼.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设计与实现的科技数据管理系统[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10).

篇6

关键词:PDM;ERP;系统集成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及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了生产,市场竞争亦变得愈来愈激烈。现代制造企业也面临着持续多面和不完全预测的全球性竞争局面,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和学术界提出了不同的制造系统的新模式和新哲理,如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这些新模式对信息的集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两个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领域发展起来的不同应用系统,是目前企业实施先进制造的主要信息技术支撑。

一、企业资源计划和产品数据管理基本概念

企业资源规划(ERP)的概念如下:一个有Gatner Group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下一代制造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软件。其包含C/S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造。除已有标准的功能之外,它还包括其他特性,如品质、过程和运作管理、管制报告等。更为重要地是ERP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使得后续的升级变得更为容易。

产品数据管理(PDM)是以软件为基础,管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电子文档、数据库记录和数字化文件以及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审批、发放过程、工程变更、一般工作流等)的技术。PDM实际上面向产品周期中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和过程集成在一起的数据平台。

二、ERP与PDM比较

第一,PDM和ERP系统是两种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能的应用软件,两者存在以下差异。从整体上看,ERP主要管理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领域,其目的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为企业将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建立高效供应链、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水平等方面提供有力等方面的有力工具,同时为高层管理人员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最终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PDM的涵盖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过程。主要任务是控制产品的配置、产品信息和使用更改控制来管理产品定义数据的开发、修改及使用。

第二,ERP是对企业中和制造有关的所有资源和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的技术,侧重于制造领域物流的管理。其代表功能由:生产计划、原料采购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工装设备管理、车间作业计划和库存管理等。因此,ERP系统主要用于车间、供销、计划和财务库存等方面。ERP系统管理的主要是物料数据,BOM表则是ERP系统的数据基础。PDM系统在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侧重于产品组成信息流的管理,侧重于产品数据信息的生成。同时,它根据所管理的产品逻辑信息的约束条件和某些过程条件,支持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形成过程。

三、PDM与ERP集成的必然性

随着PDM与ERP的发展,它们的部分功能出现了相互重叠的区域,如对产品零部件的定义、产品结构/BOM的管理。然而,由于ERP自身的局限,使其在工作流管理、产品变更控制以及与其他异构系统集成方面仍然不能够提出使用的解决方案,对CAD/CAE/CAM系统产生的工程数据集成与再利用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PDM系统可以有效地将CAD/CAE/CAM和ERP集成。众所周知,ERP系统的优势在于对制造资源规划管理方面,但单纯的ERP系统又明显在“企业级信息集成显得力不从心”。实际上,在实施成功的PDM案例中,常常是PDM与ERP并重,PDM扮演着信息集成平台的作用。

在制造业中PDM与ERP分别在不同时间处理不同的业务,但是又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整体。然而长期以来PDM与ERP被分而治之,给企业带来了信息交换困难。首先ERP系统所需的产品数据不能够从PDM系统中自动获得,而重新手工录入;其次由于PDM系统无法对生产制造中的频繁更改的数据进行跟踪与反馈,因此不能保证两个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又由于企业各部门的数据经常需要重复使用。一个错误数据则会造成一个错误链,导致数据混乱,难以进行修改,等到发现时已经造成了巨大损失。综合以上情况,PDM系统不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变化而快速响应,ERP又得不到整理的精确的数据,领导者也不能根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事实证明,只有两个系统的集成才可以使工程和制造部门之间快速和精确地传送信息,加速工作流程,促使整个企业各部门协调工作,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在产品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PDM和ERP的集成是核心和灵魂。

在离散型定制企业中,产品按订单进行生产,由于客户的需求不同,要求对零部件改性或者重新设计,数据的更改、设计、调用将更加频繁。因此,实现PDM与ERP的信息集成,成为离散型企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小平,杨世锡.PDM和ERP的集成[J].现代制造工程,2009(4).

篇7

面向服务架构 企业服务总线 服务构件 信息系统集成

1 引言

目前,某市国土资源局先后建成了国土资源一张图和核心数据库、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随着业务系统的不断增加,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被暴露了出来,现存业务系统之间的技术架构差异越来越大。而新系统建设也缺乏技术规范,无法随需应变,开发因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出现技术封闭的问题,系统之间产生信息孤岛。

以传统方式开发的软件无法实现期望的业务集成和协作,从而导致了全局业务环节信息传递和处理的不及时,无法满足客户快速变化及个性化的需求。软件架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面向服务体系的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的出现为异构系统之间的解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通过引入成熟的第三方中间件,搭建基于SOA的国土资源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SOA的优势在于它有着高度的可重用性、敏捷性以及良好的延展性和可用性,可随需应变,从而能够轻松地应对业务需求的变化,使它能够摆脱面向固定模式技术解决方案的束缚。平台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开发规范、数据资源模型等,可实现全局领域应用平台软件体系的一体化、模块化、轻量化,实现业务应用快速开发、“插拔式”部署和统一运行管理。

2 面向服务的架构与企业服务总线

2.1 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服务通过定义服务间良好的接口和协议联系起来[1]。SOA中的服务都来自于独立应用程序或者新的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它的核心思想是服务,并通过服务间的组装来形成新的服务以达到组件之间的松耦合,实现高度的服务可重用性[2]。在SOA中必须具备有3种角色,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2.2 企业服务总线

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企业服务总线)体系结构模式支持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中虚拟化服务交互并对其进行管理。它是传统消息中间件技术与XML、Web服务等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提供了支持SOA的一组基础架构功能,支持异构环境中的服务、消息以及基于事件的交互,并且具有适当的服务级别和可管理性[3]。简单来说ESB就是试图将应用服务器上的多种逻辑层面迁移到总线以及连接点上,从而降低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成本。

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 平台总体架构

SOA使用户不需要依赖应用程序及其运行计算平台便可方便地对Web服务进行构建、部署和整合,最终显著地提高了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基于SOA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集成框架如图2所示。

基于SOA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集成框架中各层的具体描述如下:

(1)资源层

在本项目中,资源层是指国土局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经过ETL(Extract-Transform-Load,抽取转换加载)过程按一定规则在数据准备区进行加工整合后,最终生成清洁整合的数据存储平台的数据(电子档案库、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操作数据存储)库、数据仓库、地理信息库)[4]。根据数据来源可以将数据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包括某市国土资源局已有的生产系统数据,如地政、矿政、地质环境、电子政务数据等;外部数据是指那些不是由国土资源局内部生成,而是通过第三方获取到的数据,比如规划、气象台、住建等。内部数据源是数据存储平台的主要来源,外部数据源则作为内部数据源的补充。从数据的装载方式看,还可以分为全量数据和增量数据。

(2)构件层

构件层是智能管理系统技术实现的单元,公共构件可以为上层提供服务支持并进行服务构造,构件具体包括数据上下文及SDO(Service Data Objects,数据服务对象)数据操作类构件、数据库操作类构件、基础构件类(定时器、日志、国际化信息资源处理等)、语义层工具、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构件、图表构件、数据挖掘工具、ETL工具、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等。

(3)服务层

服务层是智能管理系统存取访问体系的核心,它接收用户请求访问后端数据(OLAP、数据仓库),执行多维分析、查询(随机查询、条件查询、模糊查询、关联查询和组合查询等)、生成各种形式的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报表,并以多种方式展现(打印输出、文件输出、E-mail输出、Web)[5]。服务层主要由基础服务和生成服务组成,其中基础服务包括ETL服务、语义服务和权限管理服务等,生成服务是对基础服务进行重新编排和包装之后形成的。该层为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提供各种方式的服务,从而实现访问方式的多样化和信息存取的透明化[6]。

(4)流程层

在流程层中,利用已经封装好的各种服务来构建业务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实现通过WFMC(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工作流管理联盟)、人工活动、代k、自主活动等一系列规则最终基于服务编制实现业务流程。由于本项目上层应用众多,有些不需要流程层也可实现,如智能地理信息系统、智能综合分析系统。

(5)展现层

展现层是数据服务与用户之间的接口,该层提供用户对ODS、地理信息、电子档案、数据仓库数据或数据集市数据的浏览、请求、存取等服务,以及数据服务向用户的数据交付。同时,该层还包括实现对用户访问的认证、控制[7],可以用基于门户(工作台)的系统来构建,是服务对外的具体展现,主要包括的技术手段有:BI报表、仪表盘、电子地图(含专题图)、RichWeb、个性化定制管理、SSO、PORTAL等。

同时,展现层对于展现内容能够进行多种格式的封装(XML、HTML等),封装结果支持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述性状态传递)协议、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的访问方式,满足统一规划的移动办公接入格式需求,以支持桌面应用及大部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应用。

3.2 系统中的关键点

(1)异构数据的集成访问

智能管理系统涉及到的数据库有各类分析主题的ODS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智能管理系统数据来源于生产系统数据源,同时在内部又通过多种数据抽取、转换、加载形成各类分析主题的数据库。因此可以分成数据接入服务和数据提交服务以满足内外部数据的导入(抽取)、转换(清洗)和加载(存储)需要,同时利用这两个服务将集中后的数据通过抽取、转换和分发,提供给所有数据应用需要的目标系统。服务之间通过XML格式进行数据通信。目前在数据表示和语义映射及XML语义集成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8]。业务系统之间可以利用XML数据格式进行通信,解决了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

(2)服务粒度的划分

服务之间的耦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粒度的大小。如果服务粒度划分得过细,服务间的紧耦合会降低且系统的灵活性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会增加系统开发的复杂程度以及服务的部署难度;反之,如果粒度太大则实际效果会与前者相反。对于服务粒度大小如何进行划分,以及在服务的维护、操作、组合方面达到最佳效果的方法等问题,面向服务的迁移和重用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9]。目前,粗粒度服务和细粒度服务是SOA环境集成中主要采用的两种实现。其中适合为外部直接调用的是粗粒度服务;适合通过服务再组合的方式形成粗粒度服务的是细粒度服务。

(3)通用服务构件模板

面向服务的分析与设计是目前创建SOA服务的主要方法,该方法主要有服务发现、服务规约和服务实现三个阶段。为了能更多的重用已有的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发现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通过该方式分析得出数据表单和数据视图模板是通用服务构件模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负责对数据及时更新的是数据表单模板,而负责数据快速查找的是数据视图模板。通用服务构件模板主要描述的是不同服务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础构件自身的功能,并从数据视图和表单的概念、内容和上下文3个方面进行模板封装,封装完成后统一放到服务包装器中的基础模板库里。此时,管理员就可以通过分析业务的存在模式来构建基础模板。业务用户以模板基础采用抽象化的操作来配置服务构件,最后将配置完成的服务放到生成服务库中。

4 应用实例

上文介绍的框架经过抽取形成通用模型,并在国土资源局信息系统建设中得到成功实施。市局有很多部门,每个部门有自己的业务系统,按照前文提出的框架对国土局下的业务系统进行动态集成整合,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4.1 实现的各模块介绍

(1)国土资源信息集成整合平台

该平台对各个业务子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将集中后的数据通过统一抽取、转换和分发,提供给有数据应用需要的目标系统。

(2)业务流程配置管理平台

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将各业务系统的服务按照用户的需求,使用ESB对这些服务进行动态、灵活的编排,进而实现服务的协同工作。同时,ESB本身还具有对流程进行管理和监控的功能。

(3)统一门户界面

该界面主要是为不同的用户提供统一的视图,同时通过用户输入的校验凭证对用户的权限进行判断,并根据单点登录服务器返回的用户信息给予相应的控制权限,系统信息的安全将进一步得到保证。同时,还可以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4.2 系统的实现方式

集成平台运行环境充分考虑国土局信息建设现状,遵循其当前核心业务应用的技术路线,以J2EE为技术规范,运用Datastage工具对数据进行加工、抽取、转换来形成数据集市,统一存储到Oracle数据库中,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大集中并运用Cognos BI 8.4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展示。对系统的所有应用(报表、查询、分析、KPI等)提供统一的数据开放接口,以Web Service方式将完整内容或部分内容提供给第三方应用,内容包含条件格式、提示、钻取等在内的业务逻辑、权限等,数据输出的形式支持XML及HTML,而获取数据的方式支持REST和SOAP。服务的注册、配置和管理统一交给成熟的服务总线工具Message Broker进行。

4.3 系统性能分析

(1)业务流程的个性化定制

系统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流程展示,能够灵活、快速地按照需求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编排。比如对于建设用地的审批,办公人员能够便捷地查找到审批流程的参与者和当前审批流程的处理状态,同时可以针对审批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和调整。

(2)系统的复用性

无论是已有的系统还是新开发的系统,对这些信息系y进行包装后就能够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重新组合。例如对国土局各部门工作人员办件的电子监察等服务重新进行编排,并将这些编排好的服务复用到其他业务系统中。

(3)系统的可扩展性

国土资源信息集成平台可以随着国土业务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及时的调整。集成平台调整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在提高执行效率和调整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调整时间和调整成本,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系统对业务变化的适应性。

5 结束语

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设计的业务繁杂,涉及的技术广泛,企业中存在著大量的遗留业务系统[10]。因此,应用系统集成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瓶颈。

ESB-SOA的企业信息集成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思想进行设计,将国土局的各个业务系统的共性特性进行提取并将其封装成细粒度的服务,然后通过ESB对这些服务进行组合以实现新的服务。该平台可对异构的国土业务系统进行融合,实现网络环境下异构业务系统之间的松耦合,极大地提高了现有信息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了新系统的研发开支,同时使得整个国土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杨珍,钟诚,何秋燕. 基于SOA的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2(11): 47-48.

[2] 王卫星,王晨光. 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J]. 计算机工程, 2010(18): 29-31.

[3] 姚钦. 徐汇区采购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4] 陈新明. 淘宝网数据平台数据仓库建设[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5] 高振宇. 保险行业中商业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0.

[6] 陈新明. 淘宝网数据平台数据仓库建设[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7] 徐征. 基于数据集市的M银行个人贷款客户综合评价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8] Abdalla K F. A Model for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Using XML[A]. Proceedings of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Symposium[C]. 2003: 107-111.

篇8

关键词:SOA;企业应用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11.133.1文献标识码:A

SOA&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Design

Li Shu

(Sichuan Lesh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Leshan614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key technology of SOA and Web services,proposed SOA-based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solutions,this program flexible,loosely coupled nature,step by step integration,easily extensible.

Keywords:SOA;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一、企业应用集成

(一)企业应用集成的提出

企业应用集成(EAI)是指企业中和企业之间的任何相连的应用间无限制地共享数据和业务处理,从而使企业的整个业务、管理、资源等各个环节,达到协调运转,效率优化。从企业应用集成的具体应用范围来看,企业应用集成包括两方面:企业内部应用系统集成和企业之间的应用系统集成。EAI的模型如图1所示:

(二)企业应用集成的内容

企业应用集成的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

1.业务过程集成:当对业务过程进行集成的时候,企业必须在各种业务系统中定义、授权和管理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2.应用集成:为两个应用中的数据和函数提供接近实时的集成。

3.数据集成:在集成之前,必须首先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另外还要确定元数据模型。这三步完成以后,数据才能在数据库系统中分布和共享。

4.集成的标准:集成的标准化促成了信息和业务数据的共享和分布,包括COM+/DCOM、CORBA、EDI、JavaRMI和XML。

5.平台集成:要实现系统的集成,底层的结构、软件、硬件以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都必须得到集成。

二、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一)SOA协作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是一个组件模型。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将应用程序中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并通过对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而将其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也就是说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三个角色是:

1.服务提供者:提供并自己的服务,并且对使用自身服务的请求进行响应;

2.服务注册中心:用来存储服务描述信息的信息库;

3.服务请求者:指查找和调用服务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利用服务(UDDI)查找所需的服务,然后使用该服务(绑定)。

(二)SOA的特点和优势

1.松散耦合

服务实现者可以更改服务中的接口、数据或者消息版本,而不对服务使用者造成影响。

2.基于行业标准

消除了使用特定标准而限制于服务使用者的需要。并且使用基于标准的技术可打破行业或技术平台的垄断并促进所有服务的最优组合。

3.可重用的服务

服务重用避免了重复开发之烦琐,同时提高了实现中的一致性。服务的重用比起组件或者类的重用更容易实现。

4.同步服务调用(RPC方式)

同步服务对于要求实时响应的应用程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Portal 或者Query。

5.异步服务调用

在异步服务调用中,调用方向消息收发服务发送一个包含完全上下文的消息,收发服务将该消息传递给接收者。

三、基于SOA的企业应用集成(EAI)

(一)服务访问流程

通过基于SOA的企业应用集成框架实现的服务访问流程描述如下:

1.企业门户将用户对某个服务的请求传到后端支持服务总线的应用服务器,如IBM的WebSphere;

2.应用服务器通过UDDI查询Web Service公共目录或者经验证后访问Web Service私有目录,用得到的WSDL描述生成SOAP请求消息绑定服务提供者;

3.SOAP请求被传递到对应的SOAP路由器,由SOAP路由器将该请求传递到对应该服务的适配器;

4.适配器激活相关应用系统;

5.应用处理结果返回适配器,经适配器打包为包含处理结果的SOAP消息,返回给SOAP路由器,直至返回用户处。

(二)主要组成部分功能描述

1.企业内部Service Provider

企业内部Service Provider中包含已有应用或新开发的Web Service应用,它们均被封装为标准的Web Service组件,成为系统中的一个集成点。

对已有系统集成的关键在于对系统的封装和包裹,可以先利用WSDL生成器生成该服务对应的WSDL文件,然后生成服务器端基于SOAP的框架代码,在框架代码的基础上开发Web服务适配器,通过该服务适配器,将XML格式的请求转换为已有系统能解析的格式,同时,将已有系统处理后的结果转换为XML格式。服务适配器还具备与后端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验证数据有效性等功能。

2.服务总线Service Bus

服务总线通过一个处于中间层的集中式服务器,为业务流程控制、服务路由、协议转换和安全扮演着中央控制点的角色。以下对服务总线上的几个关键功能作简要介绍:

(1)工作流控制:定义工作流程,并协调服务间的交互,己出现一些推荐的标准,如WSFL(Web Service Flow Language)等;

(2)事务管理:由于分布的,松耦合的应用环境不适于使用传统的事务技术,对此,IBM,微软和BEA联合提出WS-Transaction;

(3)安全映射:对所有参与服务进行统一管理,把安全性考虑隔离在单一构件上,简化开发和管理;

(4)服务监控:监控流程的执行,利用记录的数据来分析服务质量和指导服务改进;

(5)SOAP路由器:用以实现SOAP消息的传递,路由器通过分析,找出对应的Web Service适配器的位置,将SOAP请求传递到所请求的适配器;

(三)服务网关Service Gateway

对于企业外部集成,使用服务网关,一方面可以安全地对外公开Web服务,另一方面,防火墙之外的客户也能调用这些服务。它包括一个服务管理模型和过滤器。服务网关能够将客户端支持的服务协议转换为提供方支持的服务协议,如:客户的请求可能是HTTP上的SOAP,但在内部可以使用JMS协议上的SOAP。

(四)企业门户Enterprise Portal

终端用户界面集成特定用户访问的全部应用程序和服务来提供可用、高效、一致的界面。组合式Portal将Web服务通过Portal即插即用,使EAI更加灵活。

四、结束语

SOA为企业应用集成(EAI)提供了理想的集成框架,它是实现EAI的有力工具。基于SOA和消息中间件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应用系统原有底层架构的基础上实现灵活的、面向服务的应用集成,未来相信面向服务的EAI会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善德,王雪飞.基于Web服务的企业应用集成方案.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6,127-129.

[2]宋波,李妙妍.面向Web服务的BPEL的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9).212-214.

[3]叶宇风.基于SOA的企业应用集成研究.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23,(5).211-213.

[4]胡继东,刘广钟.基于Web Services的软件集成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计算机系统应用,2002,11,33-35

篇9

关键词:分布式;信息安全;规划;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848-03

An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gram for a Distributed Enterprise

GUO Yong, CHEN Rong-sheng, ZHAN Gui-bao, ZENG Zhong-cheng, LU Teng-zu, LI Zhuang-xiang

(Fujian Xindo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uzhou 35000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distributed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standards, a distributed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And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meeting, according to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ree specific design specifications with the principle. Finally, based on the objective of planning services, a category of information distributed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services, planning and design examples.

Key words: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security; planning; program

1 引言

据来自eWeek 的消息,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 研究报告称,很对企业目前仍缺乏完整的信息安全规划和规范。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缓慢增长,但由于推动力以外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商业业务的压力为主,因此他们对安全技术和服务的选择和使用仍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尤其对于机构构成方式为分布式的企业而言,因为信息安全需求和部署相对更加复杂,投入更多,因此这类企业的信息安全规划就更加缺乏。

本文根据这类分布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符合该类企业实际的信息安全规划方案。

2 总体规划原则和目标

2.1 总体规划原则

对于分布式企业的信息安全规划,要遵守如下原则:适度集中,控制风险;突出重点,分级保护;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分级管理,责任到岗;资源优化,注重效益。

这个原则的制定主要是根据分布式企业的实际机构构成情况、人员素质情况以及资源配置情况来制定的。

2.2 总体规划目标

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方法可以不同、侧重点可以不同,但是需要围绕组织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进行全面的考虑。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上,下面将分别对组织规划、管理规划和技术规划分别进行阐述。信息安全规划依托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对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目标应该与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应该比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更具体明确、更贴近安全。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一切论述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和部署。

3 信息安全组织规划

3.1 组织规划目标

组织建设是信息安全建设的基本保证,信息安全组织的目标是:

1)完善和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动态的、开放的信息安全组织架构,达到国际国内标准的要求;

2)打造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过硬本领的信息安全队伍。对内可以保障企业内部网安全,对外可以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安全服务;

3)建设一个 “信息安全运维中心(SOC)”,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业务发展及信息安全组织运转的支撑系统,能够对外提供安全服务平台。

3.2 组织规划实施

对于组织规划这个方面,是属于一个企业信息安全规划的上层建筑,需要用一种由上而下的方法来实现,其主要是在具体人事机制、管理机制和培训机制上做工作。对于分布式企业而言,需要主导部门从上层着手,建章立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大基础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4 信息安全管理规划

4.1 管理规划目标

信息安全管理规划的目标是,完善和形成“七套信息安全软措施”,具体包括:一套等级划分指标,一套信息安全策略,一套信息安全制度,一套信息安全流程规范,一套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一套信息安全风险监管机制,一套信息安全绩效考核指标。“七套信息安全软措施”关系如图1所示。

4.2 信息安全管理设计

基于对管理目标的分析,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则以风险管理为主,集中安全控制。管理要素由管理对象、安全威胁、脆弱性、风险、保护措施组成。

4.2.1 信息安全等级划分指标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

4.2.2 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安全策略是关于保护对象说明、保护必要性描述、保护责任人、保护对策以及意外处理方法的总和。

4.2.3 信息安全制度

信息安全制度是指为信息资产的安全而制定的行为约束规则。

4.2.4 信息安全规范

信息安全规范是关于信息安全工作应达到的要求,在信息安全规范方面,根据调查,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信息安全技术规范。其中,安全管理规范主要针对人员、团队、制度和资源管理提供参照性准则;信息安全技术规范主要针对安全设计、施工、维护和操作提供技术性指导建议。

4.2.5 信息安全管理流程

信息安全流程是指工作中应遵循的信息安全程序,其目的是减少安全隐患,降低风险。

4.2.6 信息安全绩效考核指标

信息安全绩效考核指标是指针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质量和态度而给出的评价依据,其目的是增强信息安全责任意识,提高信息安全工作质量。

4.2.7 信息安全监管机制

信息安全监管机制是指有关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的措施总和。其主要目的加强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4.2.8 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其主要目的加强的信息安全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增强企业信息安全能力。

5 信息安全技术规划

5.1 技术规划目标

信息安全技术规划目标简言之是:给业务运营提供信息安全环境,为企业转型提供契机,构建信息安全服务支撑系统。具体目标如下:

1)打造信息安全基础环境,调整和优化IT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专网,设置两个中心(信息安全运维中心、灾备中心);

2)建立一体化信息安全平台,综合集成安全决策调度、安全巡检、认证授权、安全防护、安全监控、安全审计、应急响应、安全服务、安全测试、安全培训等功能,实现的集中安全管理控制,快速安全事件响应,高可信的安全防护,拓展企业业务,开辟信息安全服务新领域。

5.2 信息安全运维中心(SOC)

SOC 是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SOC 承载用于监控第一生产网的安全专网核心基础设施,提供信息安全中心技术人员的办公场所,提供“7×24”小时连续不断的安全应用服务,提供实时监控、远程入侵发现、事件响应、安全更新与升级等业务,SOC 要求具有充分保障自身的安全措施。除了SOC 的组织建设、基础工程外,SOC 的技术性工作还要做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基础建设,主要内容是SOC 的选址、布局、布线、系统集成,实现SOC 自身的防火、防潮、防电、防尘、安全监控功能;

2)软件基础建设,包括SSS 系统、机房监控子系统、功能小组及中心组划分。

图1 信息安全软措施关系

图2 信息安全总体框架

图3 资产、组织、管理和安全措施的关系

5.3 信息安全综合测试环境

随着分布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日也加深,需要部署到大量IT 产品和应用系统,为了保障安全,必须对这些IT 系统和产品做入网前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基于此,综合测试环境建设的内容包括:安全测试网络;测试系统设备;安全测试工具;安全测试分析系统;安全测试知识库。

其中,安全测试网络要求能够模拟企业网络真实的带宽;测试系统设备能够提供典型的网络服务流量模拟、典型的应用系统流量模拟;安全测试工具覆盖防范类、检测类、评估类、应急恢复类、管理类等,并提供使用说明、漏洞扫描、应用安全分析;安全测试分析系统能够提供统计分析、图表展现功能;安全知识库包含以下内容:漏洞知识库,补丁信息库,安全标准知识库,威胁场景视频库,攻击特征知识库,信息安全解决案例库,安全产品知识库,安全概念和术语知识库。

5.4 安全平台建设规划

参照国际上PDRR 模型和国家信息安全方面规范,建议信息安全总体框架设计如图2所示。

主要目的,以资产为核心,通过安全组织实现资产保护,以安全管理来约束组织的行为,以技术手段辅助安全管理。其中,资产、组织、管理、安全措施的关系如图3所示,核心为资产,围绕资产是组织,组织是管理,最外层是安全措施。

在平台中集成十个安全机制,它们分别是:信息安全集中管理;信息安全巡检;信息安全认证授权;信息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监控;信息安全测试;信息安全审核;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安全服务。

6 信息安全服务业务规划

6.1 服务业务规划目标

信息安全服务业务规划目标简言之是:以信息安全服务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资源,引领信息安全市场,为企业转型创造时机。具体目标如下:

1)推出面向客户安全(检查、教育、配置)产品;2)推出面向大型企业的信息安全咨询产品;3)推出面向家庭安全上网产品;4)推出面向企业安全运维产品;5)推出面向企业灾害恢复产品。

6.2 服务业务规划设计

服务业务规划主要针对具体业务而言,在此列举信息类分布式企业业务作为示例:

1)信息安全咨询类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规划设计;信息安全产品顾问。

2)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类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提供信息安全操作环境;提供信息安全知识教育;提供信息安全运维教育。

3)家庭类安全服务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推出“家庭绿色上网”安全服务;家庭上网防病毒服务;家庭上网机器安全检查服务;家庭上网机数据备份服务。

4)企业类安全服务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企业安全上网控制服务;企业安全专网服务;安全信息通告;企业运维服务。

5)容灾类安全服务产品,其服务功能主要有:面向政府数据灾备服务;面向政府信息系统灾备服务;面向企业数据灾备服务;面向企业信息系统灾备服务。

7 结束语

通过结合分布式企业的具体实际,按照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相关标准,提出了分布式企业的信息安全规划原则和目标。并依据次原则与目标,按照组织、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现与设计规范原则。最后,依据服务规划目标,提出了信息类分布式企业的信息安全服务规划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1] 周晓梅. 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3:62~64,57.

[2] Harold F. Tipton,Micki Krause.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Handbook[M]. Fifth Edition.US:Auerbach Publications,2004.

[3] 魏永红,李天智,张志. 网络信息安全防御体系探讨[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6,23,(1):25~28.

[4] 张庆华. 信息网络动态安全体系模型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0:5~7.

[5] ISO/IEC 15408,13335,15004,14598,信息技术安全评估的系列标准[S].

[6] BS7799-1,7799-2,ISO/IEC 17799,信息安全管理系列标准[S].

[7] BS7799-2,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s-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for use[S].

[8] 李玮. 运营商IT系统网络架构的安全域划分[J]. 通信世界,2005,30:41~41,45~45.

篇10

关键词 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42-03

1 引言

中国经济规模的迅速增长,促使生产装备迅速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生产装备大型化后对自动化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更复杂,设备之间也需要具有更好的协调性。这就需要自动化供应商或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解决生产设备大型化和连续化后面临的所有自动化技术问题,并提供“现场仪表、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3个层面的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即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自动化系统集成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兼具对行业知识和自动化知识的双重理解。一方面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宽泛的、深厚的自动化专业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还必须对用户的工艺、控制难点、不同类型仪表的功能和性能都十分了解,能通过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服务于最终用户[1]。

市场竞争加快了企业升级换代的步伐,设备制造商需要通过系统集成形成为用户所需的整体功能,提高设备的装备水平。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工厂自动化、企业信息化等也急切需要自动化系统集成的人才。而中原工学院缺乏相关的专业和完整的课程体系,已有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1)侧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且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讲”与“做”不连贯;2)各课程实验独立设置,验证性实践多,各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和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没能得到挖掘;3)综合性实践环节多停留在“图纸设计和程序设计”层面,现场工艺分析及处理、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工程实践环节较少。因此,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的锻炼才能进入角色。

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在经过广泛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2007年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调整了专业培养计划,在电气类专业中开设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方向。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搭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并组织落实培养计划,就成为“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课程组的当务之急。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原工学院的定位为培养面向现场一线的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的系统工程师,属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现场的电气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的配置与集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安装与调试。经过几年的工作历练,他们可以成为企业、电气自动化公司或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2]。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为主,并与典型工程的系统集成紧密关联,强化工程应用训练,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行业特点及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中原工学院该专业方向的定位是从事以PLC及其网络系统为主体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配置与集成、软硬件设计、安装与调试。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要适应这一学科领域内的工作,并能可持续发展,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除了具备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变频器及其应用、工业网络通信技术、组态监控技术、触摸屏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组需要对这些技术的内容进行整合,来设置该专业方向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大学生为目标来设计课程体系。学生将来要面向企业、面向工程,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理论教学及实践体系构建时,除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前瞻性外,更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交叉性。有必要循序渐进,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融入多种类型的工程课题,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资料查询、系统集成、设计、安装调试任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体验工程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和“做”的反复训练中积累经验,强化工程意识。提倡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养成与人交流合作、互利共赢、追求卓越的习惯。

4)学校现有师资和设备条件。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是近年来新兴的行业,中原工学院师资有一定的实力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学校现有一定品牌和数量的PLC、变频器等基础设备,能满足基础实验条件,但做综合性较强的课题,设备仍有欠缺,因此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整合、改造、丰富。实践环节设计时,既要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又要开发出更多覆盖知识面广、与实际工程接近、不同层次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实训课题,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训练。

综上所述,确定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组成,开设的课程有:①电气控制与PLC,作为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电气控制技术及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理论,以西门子小型机S7-200PLC及其网络系统为目标,学习其基本应用;②3门专业主干课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变频器及其应用和新型自动化软件,它们包含了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过程中必备的、联系最紧密的核心技术。其中自动化系统集成课程包含了大、中型PLC及其应用、工业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系统集成等内容;变频器及其应用主要包括变频器的基本构成及原理,调速系统设计、选型,变频器内部参数设置等。新型自动化软件课程主要包括组态软件的应用、触摸屏的应用以及AutoCAD绘图等内容。

实践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与课程同步的基础实验,以及与其他课程相关的综合性实验;第二层是专业方向综合训练,设置了为期3周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第三层是毕业设计,进行典型工程设计,运用大学4年所学知识,对自动化系统集成,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及报告撰写进行综合训练。

3 教学模式的凝练

该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将课堂推向实验室,使学生面向控制设备和对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无缝连接。

理论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讲解基础知识,每个阶段都有设计实例,详细讲解系统集成的思路、方法、步骤以及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安装调试方法。多媒体课件中广泛纳入各种电气控制元器件、PLC及变频器等设备的图片,不同层次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原理图,还可以演示设计的结果,课堂信息量大,感性且直观。

随后跟进实践环节,布置工程应用设计小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安装和调试,通过反复运行监控、发现问题、修改完善,最终得到满足要求的结果。教师下达任务,讲清控制要求,指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验收设计结果,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表彰具有创新性的小组和学生。对于程度好、动作快的学生,鼓励他们协助教师共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这样使学生真正掌握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在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难题,增强团队意识;在同学的相互帮助下共同进步,加深同学的情谊。

课下再布置一些选择性课题,让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开放实验室或用仿真软件进行调试,使学生可以获得远远超过课内实验学时的工程训练时间,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各课程的后期,都设置有与其他几门课程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如打包机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就融入了电气控制技术、PLC技术、组态监控技术和检测技术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环节,将电气控制技术、PLC及其网络应用、变频器应用、组态软件、触摸屏应用、检测技术、自控原理、过程控制等课程的内容融入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完成控制系统搭建、软硬件设计的同时,在开放的实验设备上完成控制系统的安装、配线和调试,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讲解和演示正规电气设备安装、配线的过程。通过完整的工程设计、工艺施工过程,一方面训练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了解电气施工现场各阶段的工艺处理方法、调试中故障的诊断方法和排除故障的方法[3]。

毕业设计阶段,建议系统集成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报本方向课题,运用大学4年所学知识进行典型工程设计。用PLC及其网络对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完成控制系统搭建、组态、软硬件设计、电器元件选型、控制柜设计/安装和调试、毕业设计报告撰写等系统训练。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动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技能和先进手段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通过近2年系统的学习,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训练,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当具备以PLC及其网络为主体的小型自动化系统集成的能力、处理实际工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进行自主创新的精神。

4 结语

目前,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已经连续运作了几年,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理论基础更加扎实,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大幅提升,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工程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显著提高。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系统集成相关的工作,并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反映良好。学生选报工业自动化集成专业方向十分踊跃,中原工学院将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体系,丰富实验条件,培养年轻教师,使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进,张洪.自动化系统集成已成自动化行业新发展趋势[EB/OL].[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