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评课范文
时间:2024-04-09 11:3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评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作文讲评要有充分的准备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讲评的前提准备必不可少。
1.做好学生写作情况的资料准备,这是讲评成败的关键
教师必须认真批改作文,并做好笔记。如学生这次作文的基本情况,主要的优缺点,典型的例子,尤其是优美语句、精彩片段,还有选出几篇好文章以及典型的病文等等。教师一定要勤动手、勤动脑,随时记录相关情况,了解学生作文的真实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讲评。我常被学生的真情实感及一些独到的笔触所感动,当我把他们文章中的某句话、某段话读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和眼神告诉我,我成功了。
2.做好作文理论指导的准备
也就是说,这次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文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这次作文写作中的表现怎么样,出现的问题需要哪些理论作为指导,这些理论知识要准备好。在讲评过程中,插入一些作文指导的写作理论,除了能给予这次作文的一个评价和指点外,其实很重要的还有为学生的再创造指明道路。
二、作文讲评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突出重点
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和记录下的情况在讲评的时候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作文讲评要把多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概括进去,触及学生写作的得失,引起学生的共鸣。作文讲评的范围比较广泛,每次讲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突出重点,让学生就此次作文中一至两个主要问题,在教师的“重锤”敲打中震惊起来,取得更大的收获。当然,在突出重点问题讲评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兼顾其他,做足重点,带动一般,详评与略评相结合。如,我在讲《岁月的礼物》时,重点突破对命题作文的审题,也略讲一下这次学生在作文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文体不明等。
三、作文讲评要多以欣赏的眼光,科学评价学生的作文
我以为,作文讲评的主旨是让学生不断增强“乐于写”的心态,而“乐于写”的策略首推抒发性灵。古人主张作文批改原则要“少改多就”,旨在诱发兴趣,保护创作热情,引导独立创作。激励学生放开手脚,多读多写,积累多了,见识多了,实践多了,等他有了六七成火候时,再指点一二,自然事半功倍了。作文讲评就是这种批改思想的延续,赏识是关键。
以欣赏的眼光,就是要多肯定。所以,在讲评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欣赏环节,如“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等,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赏中有评”。在上《岁月的礼物》讲评课时,我事先挑出几篇学生较好的习作,印发给学生。先让学生猜猜文章的作者,揭示出谜底后,我让原作者朗读其作品,并接受我的现场采访。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
(1)你是怎么审题、构思的?
(2)最令自己满意的地方是哪些?
(3)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
我发现他们回答得都很好,说到自己的作文都是滔滔不绝,这样鼓励了他们,也让其他的学生知道了怎么样才能写出好文章,一举两得!
四、作文讲评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并能对其进行升格训练
作文讲评过程中,教师如果“一言堂”,学生被动听教师说教,这违背了以生为本的原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在讲评作文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并能进行适当修改,而在自评自改的基础上进行互评互改。在互改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从而达到相互沟通、交流的目的。
篇2
【关键词】生本课堂;高中语文;试卷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学教育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厌学。学生在幼儿园时应是非常好学的,小学时是比较好学的,但是到了中学高年级,尤其到了毕业班,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只剩下对某些功利的追求,而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因此人们开始倡导生本教育,生本即“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师生在教与学中不断分享着课堂教学的自然真实,轻松和谐。那么生本课堂是否能适用于高中试题讲评呢?笔者对高中语文试题讲评课做了大胆的实践并取得可喜的效果。
一、传统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传统讲评不分主次,没有针对性。讲评试卷教师不知道学生最想知道所以然的题目是哪些,更不知道学生作答时的思路。只好漫无目的地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喋喋不休地一直讲到最后一题。因为教师讲评试卷时只就题目而讲题,不重视对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不进行解题思路、方法的引导和灌输。学生需要教师重点分析的题目,教师却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一节课下来,老师从头讲到尾累得气喘吁吁,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讲评的真正目的,效果是事倍功半。
二、生本课堂试卷讲评优点多多
1.生本讲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常表现为希望得到好的分数,不能落后于同伴,希望经常受到教师的赞扬等等,即具有好胜性和荣耀性等心理倾向。讲评应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和舞台。
2.生本讲评课堂强化学生答题意识,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生本讲评课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必然激发积极的思考,从而去关注周围得高低分学生试卷的答题特点,并总结得失及其规律,有助于强化学生答题意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三、生本讲评课堂具体实施
生本讲评课堂主要由小组分工、诊断剖析、学生课堂展示、教师点拨总结四部分组成。
1.第一个环节小组分工。教师把整套试卷按题型分成与班级小组数相等的几部分,将试卷各部分分工到组,各小组还可以将承担部分再细分到人。各套试卷讲评让每组分担的题型以此类推,轮流坐庄,争取一学期下来每组都能对每种题型讲评一次。
2.第二个环节诊断剖析。诊断剖析分为自我诊断和小组诊断两部分。
①个人自我诊断。
小组展示之前教师指导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认真分析试卷各题及小组分担部分得失分和“应得分”情况。“应得分”不是试卷上的满分,而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判断,完全有把握得到的分数。不少学生在应得分与实得分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表现出考试过程中的心理焦虑、答题时粗枝大叶等不良习惯以及考试技术等非智力因素,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即自我评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的任何评价意见,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才能指导学生产生新的学习行为。其次,学生认真地自我诊断,往往能得到最真切、具体的反馈信息,它可以直接转化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及时取得自我教育的效果。因此,自我评价具有自我反馈、自我激励、自我导向的功能,是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②小组剖析诊断。
小组有针对性统计分担部分答题的得分,统计小组各题的最高分、最低分、全组平均分,以此衡量全班对此类题的掌握情况。一般的,若全组平均得分低于此题满分的60,则说明此种类型的问题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小组展示时应予重点讲评。
试卷讲评的诊断,可以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及时纠正不良习惯,调整学习方法,校正复习方向;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度和效率。
3.第三个环节课堂展示。可根据分担题型特点、试题难易答题情况,学生自主选择展示形式,例如作文题一般从审题、立意、拟题、素材名句、开头、结尾、范文几方面向同学展示,学生可以自行制作演示文稿或素材短片。
有些试题的条件隐藏、综合度大,学生往往很难判断其错误的原因,在课堂展示上要重点展示小组剖析诊断问题的详细讨论过程,包括题意的挖掘、得分点等,让学生自己领悟究竟在哪个答题环节上出了问题。
4.第四个环节教师点拨。试卷讲评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达到讲一个题目而窥知整个类型试题的方法技巧,所以就要把各类题型的答题基本思路明晰化,使学生逐步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师应根据课上小组同学对试题的分析和对错题的统计,尤其是根据学生在分组讲评中存在的问题要视课堂情况和学生的反应适度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补充,并归纳此类题型解题思路和要点,最后进行巩固训练。
总之,试卷讲评也是一种艺术,需要许多方法和技巧,它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涉及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综合互动。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生本讲评课堂模式,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评价与提高,从而提高讲评的课堂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预学评价;评价指向;激励评价;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3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多种功能,其目的最终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语言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定性的评价,以起到激励、导向的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评价策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和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1.重视预习的评价
我们知道预习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是学好语文的有力保证。去年开始参加本课题研究时,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通过开学几周的了解,发现本班很多学生不懂得课前预习,甚至把课前预习当作把课文简单地看一遍就行,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因此,我就先从抓预习评价开始。开始是教师拟定预习单,让学生根据预习单的要求完成预习,上课伊始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组织大家一起对预习进行检查,评价预习等级――优秀、良好、加油。课堂上对预习进行评价,慢慢地树立了孩子们预习的意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大部分基础好的孩子就能自己制定预习单;一小部分基础差些就由"小老师""小组长"帮助制定预习单。然后运用课前三分钟在小组内交流互查,并进行自评和互评等级。上课时我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肯定性的,或者指导性评价等。通过抓预习评价,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们课前预习的习惯,督促他们更有效地完成预习,还可以"配套"专项评价――每周根据教学具体情况,设了"听写之星""阅读之星""背诵之星"等。孩子们对这种评价方式很感兴趣,预习效果明显提高。上课的效果自然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2.明确评价的指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三维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它强调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一定要明确指向。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2.1 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以朗读为例,《课标》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要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模糊的评价,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情况,采用"读得正确,停顿恰当""读得很流利,声音如果响亮些就更好""读得抑扬顿挫,真有感情"等等这一类评价语。因为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小学生朗读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来评价学生,可以指导他们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2.2 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以理解课文为例,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评价同样不能只说"理解对了""讲得不错"等等。而应该有具体明确的评价"真好,你能抓住关键句子进行理解""不错,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样的评价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是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才有帮助。
2.3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因此的对文本的感受是多元的,但是学生的多元反应、多元解读并不是都正确、合理的。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注意这正确的导向。以《落花生》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问题"同学们,将来你希望做怎样的人?""有没有想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学生纷纷回答,要做"像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的人""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都表示反对做桃子一样的人。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全面的,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导向性的评价:同学们想做花生一样的人,非常好!但是苹果、桃子、石榴虽然外表华丽,让人看见后十分爱慕,可同时,它们也十分有用,为人类作出贡献。所以,父亲赞扬花生,并没有贬低桃子、苹果、石榴,不是说大家都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而不能做像桃子它们一样的人。只不过父亲是拿它们与花生进行对比,更欣赏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因为这一点很难做到。
3.善于激励性评价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以后,如果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
如我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对学生的朗读我是这样评价引导的:开始学生没有读出感情,这时评价"不错,读得正确,停顿准确,如果你读的时候能想到巍峨的泰山、奔腾的江河,一定会读得更好,再试试"。教师进行肯定评价,再给予指导性的鼓励评价,学生练读之后有明显的进步,这时评价"太好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的雄伟的泰山就屹立在我的眼前""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站在奔腾的长江边上,看到了滔滔的江水"。学生得到这样激励性的评价读得更积极、更投入,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4.发挥学生主体性
课堂上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很多时候课堂评价都是被教师主导着,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被评价的对象,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作用。《课标》明确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需要注意学生的评价要适当、有针对性。在这一点上,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在课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评价:对同学的评价要先进行判断,如果没有错,一定要先进行肯定评价(而且主要就是鼓励的、肯定的评价),然后如果有不足、建议或者不同的理解、看法再提提出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还应该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不能只是简单的对学生的知识等进行测评,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让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重视课堂评价。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让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目标与目的,既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吸收,又要提升他们对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还要有助于完善教学过程、改善课程设计,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达到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全面提升"教学相长"的质量的目的。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究竟看什么?如何把握好更加有效的评价标准?从而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全面提升,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顺畅渗透于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1.切实准确定位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这位主导者能否让学生感到肃然起敬,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自身的感性形象与理性形象,在感性形象上需以可爱、博爱为亲和力量之源,在理性形象上要以博学、多闻为权威力量之基,从而促使教师自身在学生心目中雕塑出"感性与理性兼有、权威与民主交融的文化使者"形象,以至于达到因其感性而可爱可亲,因其理性而可敬可畏。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塑造好、定位好自身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知识能量,构建独具自身特色的、卓然不群的教育见识。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进行课文知识学习,就对课文阅读本身来说,只要学生自己稍加浏览,对其中的内容和相关知识就可把握不少了,甚至可以达到"知其八九"目标,而此时如果教师仍然停留在普通的一般层次的思维水平与学生进行交流,那么学生们得到的"信息量"显然会非常少,从而难以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乃至厌倦,最终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有说教的内容产生反感,成为课堂教学的"肌瘤"与"结巴",而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则无从谈起。
2.切实把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广大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体性,要让学生的个性有所张扬和显露,从而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活化,迸发出更多思想火花和灵感,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因此,作为与学生紧密相联的一线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要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绝大多数甚至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创设更多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例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一些探究式教学活动,向学生们提出一些有启发性、闪耀灵动思想的问题,并给予较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和探究,然后积极引导他们发出独具个性的声音,甚至可以让他们"发问的声音"、"讨论的声音"、"研究的声音"、"争辩的声音"、"思想的声音"等等充盈整个课堂,从而生成民主、活泼、灵动、优质、高效的课堂,促进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良好习惯,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3.切实积极调节和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不管是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关系中的一对核心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与和谐,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课堂教学能否按照教师预先备课时设定的程序向前推进,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也要求广大教师要放下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威严架势",切实从思想深处和具体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格平等,从骨子里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倾洒无私的奉献,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具智慧的思想火花,不仅从理性上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还要从情感上关注学生的情商发展。例如,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住自身作为课堂教学引导者的倾听角色,聆听学生思考的声音,聆听课堂中方方面面的声音,然后饱含情感地思考和体验学生所言之情境,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于其中,甚至可以采用"煽情"的教学手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继而注意做好"点评"工作,要点到要害之处、点到恰到好处、点到灵动之处,从而对学生起到思维激发与启迪的效果,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与质量,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素养。
4.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性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性,对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的作用,往往可以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很好地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根据笔者多年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认为,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性作用,重点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提问要切中问题的要害,问题的难易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识情况而定,所提问题要有一定水平的思维性,要让学生感受"跳一跳便可以摘到果实",注意引领学生面向"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方向,让问题一出便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成长与学习兴趣的培育,才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升。二是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艺术性,注意引入能让学生"如坐春风"的话语,让他们感到心情舒畅,比如可以引入一些风趣、幽默、独具个性特色的课堂语言,调动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增强教学质量与效果。
篇5
一、给精彩留空间,给智慧以时间
强调生成,并不是抛开了预设,恰恰相反,预设得法,可以更好地迎来生成。没有预设,就没有规范,没有方向,无效和无序的课堂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传统教学的预设,讲究环环相扣,讲究程序化,以时间的准确分配、各个环节和目标的全面落实为佳。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讲究预设,也应有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实情而拟定的教学目标,也应有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所不同的是,我们预设了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机会,让“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熠熠生辉。
1.板块设计,留足空间
语文教学设计,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同时,更多地要在板块设计上下功夫。一般来说一节课要设计二至三个板块,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至两个难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或数得。在教学小说《药》时,第二课时可设计如下两个板块:1.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形象。2.研究分析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中,留足时间让学生研读文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观点,让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汇集碰撞,让生成性资源在这里整合提升。当然,老师在预设的时候,也要充分地去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想法,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穿插引导。
如果教学过程只有一个板块,看起来则更像“主题教学”。如学完第四册两个戏剧单元,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比较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形象”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以“比较《长亭送别》与《窦娥冤》两篇戏曲(形象、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为主题的课堂进行比较鉴赏等。
留足空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还可以是“留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下一段学生自主质疑时间,有意识地留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讲究一点教学上的空白艺术。
2.弹性设计,期待精彩
非线性的教学设计,不仅表现在板块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弹性处理上。根据课堂学生的感受、理解、认同的程度和层次,教师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地变更教学进度、节奏。仍以小说《药》的教学为例,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辨析小说主题,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词句讨论得较为深入,用时较多,教师及时调减辨析主题的内容和时间。因为,形象和主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把握小说的主题,首要的就是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越充分,小说主题的主流认识(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悲哀)可能就越发显露;而在进入辨析主题的阶段,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从另外两个角度(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联系小说的结构――明线表现群众的愚昧,暗线表现革命者的悲哀)去作理性的思考和印证,而不用再从题材、人物形象中去明晰主题。这样处理,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是对生成教学的期待和尊重。
二、在动态中把握,在主线上点化
因为预设而带来的生成,被有些同行称之为“充分预约的精彩”。但由于高中语文教材文本本身具有的多元衍义、文本本身具有的广泛外延以及高中学生本身认知系统复杂、世界观人生观存在差异等原因,生成因素十分充足,稍有不慎,不但没有精彩可言,还会让课堂乱糟糟地迷失了主题和方向。所谓围绕中心,即是我们的教学必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目标的统领下,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迅速地分析并判断生成资源与大小目标的关联度,果断地引导,准确地纠偏,及时地回归到中心主题上来。如此点石成金,我们的课堂才可能出现真正的“精彩”。
1.迂回包抄,变废为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种平等、宽容、期待的心态,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而不能急功近利,直奔教学目标而去,对错误的意见充耳不闻或无情打击。错误的意见正说明学生的认知有偏差有盲点,更需要教师去“传道”、“解惑”。《窦娥冤》(节选)一文中,关汉卿的语言除了具有“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的特色外,更具有一般戏剧的“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的特点。但鉴赏教学过程中,一学生指出,窦娥的唱词里用了“飞霜六月因邹衍”、“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东海孝妇”等典故,一个童养媳出身、从未受过教育的贫苦妇女,怎能知道这么多的典故?由此推论,关汉卿的人物语言个性化还是有些瑕疵的。这个学生说得有理有据,但这个观点的确又是错误的。这是老师的第一反应(分析并判断),看这位老师如何变废为宝:
师:你的观点很新颖。这几个典故出现在窦娥的唱词里面,是吗?
生:是的。
师:与之相关的内容还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生:(看书,寻找)出现在“白”中。
师:在“白”中没有用典故,用很明白的话语说出誓愿,而在“曲”中用了一些典故,这中间有什么原因没有?
生:……
(其他学生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综合他们的发言,窦娥在“白”中三次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再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这样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生点点头,又皱皱眉,坐下)
师:这就是说,曲词要“高”于说白。为了更好地表现窦娥的冤屈和抗争精神,用了一些有别于口语的典故在曲中。再退一步说,这几个典故,实际上是非常动人的“故事”,可能在当时社会相当流行,民间百姓家喻户晓,窦娥唱出来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生再次点头,释然)
教师在针对学生的“错误”而解惑的时候,先是肯定其“新颖”,再是引导他认识自己观点形成过程中的知识盲点,然后集思广益,从多个角度消除偏差,借机让学生明白了元曲中“曲白相生,相得益彰”的重要知识内容,又用这个知识澄清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戏曲语言个性化的认同。
2.价值引导,点石成金
高中学生在比较“人文”的语文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观点,有认知领域的,有价值领域的,有情感领域的,由于他们正处在飞速增长和变化的“高速区”,难免有许多尚待明晰的地方。担负育人重责的语文老师,要以主流的社会价值、公众情感去引导学生进行建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有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升华。
以中国古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在教学这篇小说过程中,老师以“谁该为这个悲剧负责”为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杜十娘的悲剧意义。有的同学谈得很深入,认识到她是费尽心机谋求一个正常人的幸福,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造成悲剧的具体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小说形象地通过她的命运,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讨论到这里,老师满意地准备结束这个话题了,这时一个学生低声地嘀咕: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呢……
师:详细说说。
生1:杜十娘自身也要负一些责任。她和李甲情投意合,本该坦诚相待,毫不隐瞒,但她为试探李甲,自己有钱却要李甲到处借钱,让李甲饱尝世态炎凉。后在舟旅途中,李甲又因资费欠缺而倍感惭愧,她还不明白交底。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他担心自己给不了她幸福,所以才会无奈地将她转手。李甲告诉她已经以千金将她卖了,十娘仍不透露实情,考验过了头,错过了挽回败局的机会。最后,李甲万分后悔将十娘抱住,十娘依然没有给李甲悔过的机会,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师: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你大概是受了生活的启发而想到这个问题,是吧?(生点头)如果杜十娘将自己的万贯钱财提前告诉李甲,他们就可以顺利结合,可以有幸福了吗?
生1:至少是有这种可能吧。
师:同学们说说。
生2: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因为,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不可能长久!(掌声)
师:李甲是个怎样的负心汉?
生3:他生性软弱,耳根子太软,遇事没主见。十娘跟李甲这种人不可能有幸福,早晚要碰到这样的事。
师:啥事?
生3:结婚后,可能他又花天酒地,可能移情别恋,可能害怕父亲的高压再抛弃杜十娘……
师:总之没好事。这一点杜十娘想得到想不到呢?
生3:十娘如此聪明,肯定想得到!
生4:杜十娘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和李甲一见钟情,十娘本以为找到了真爱,但她并没有完全沉醉在爱情中,她一边做着美梦,一边试探着李甲,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幸福。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精彩了。所以她才一直没有透露自己有钱,所以她在明白李甲将她无情卖掉之后,全部的梦想都毁灭了,她伤心欲绝,她别无选择,毅然决然地投江自尽。如果实在要说她错了,她不是错在没交待家底,没给李甲机会,而是错在――(师转向生1)
生1:错就错在看错了李甲。
生4:错在生错了时代,生错了社会!
(众生鼓掌)
在这里,一学生从故事的细节进行推论,出现了情感取向上的问题,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乏相互猜疑而夫妻分手的例子,但杜十娘的悲剧,有她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特殊的原因,不可泛泛而论。老师启发其它学生从事理和人物性格上进行推论,引导他心悦诚服地回归主流情感,对他的个人的价值意识进行重新建构,防止了其它同学产生类似的偏差,也从另一层面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形象、小说主题的认识。
3.深入挖掘,坐实目标
对于符合教学目标的言论观点,特别是老师期待出现的话题,我们的感觉总是十分欣慰。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地挖掘,深入地探索,巧妙地追问,适当地拓展,明确地引领,明确地总结,引导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认真真地落实教学目标,在动态发展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内化认知,升华情感。
如,在分析比较《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三戏剧的女性形象时,学生们慢慢将话题集中到“崔莺莺与杜丽娘谁的反抗精神更强”上来。(窦娥因赴刑场指天斥地和临刑前三桩誓愿,自然要排在第一了,学生对这一点没有争议。)这个话题实际上比老师设置的话题更实在、更贴切。老师应引导学生一番引经据典,和学生一起讨论排序,很自然地得出“三位女性虽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但她们都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叛逆者”的结论。
4.转换话题,淡而化之
充分的预设固然可以产生我们预料之中的生成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确有一些游离教学目标、讨论价值不大的甚至与教学根本无关的“生成性资源”。我们面对这种情况,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方面更要快速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转换话题,或淡而化之,或委婉拒绝,尽量降低课堂的无效性。
仍以《窦娥冤》为例。在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时,学生根据戏剧情节,体会到了她的“刚烈”和“善良”,这本来是很好的答案了。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窦娥是“疯狂的、狠毒的”,理由是:她为了昭示自己的冤屈,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将自己的仇恨强加于楚州百姓。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是观点错误,二是牵扯到比较复杂的文学欣赏和美学理论,三是这个问题学生讨论不清楚。因此,老师没有习惯性地让学生辩论,而是言简意赅地做了以下发言:
“这一折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强化了反封建主题,深化了人物叛逆形象,这是应该肯定的。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不能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否则就根本不会有文学的独特价值,也不会有浪漫主义这个说法了。这个问题还涉及到美学问题: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看,的确不适当;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有时间再做深入地探讨。你们将来上了大学,学大学语文和美学理论时,会有教授专门给你们讲这个问题的。”
老师面对横插过来的无效生成,冷静分析,冷静处理,把学生的话题转移到“文学欣赏与现实实用”的话题中去,并做了简要解释,点到即止。最后的话语留有余地,而不至于让学生心灰意冷。
篇6
一、选修课教学
1.更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于选修的模块
将课程分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是新课程的最大特点,而选修课程又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课程个性的部分,也是较少存在旧有教学框架的部分。因而,选修模块的教材,人文性特征比较鲜明。为防止对工具性教学要求的忽视,在选修模块教学自主性和创新性空间较大的情况下,更应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2.鼓励教师调整、重组、补充、拓展选修的模块教材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模块教材,都是按照新课标的五个系列来设计的。因此,在使用上,教师需要根据模块的特点对其进行调整、重组、补充、拓展。惟其如此,选修课才能上出教师的个人风采,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大。
3.强调与必修模块学习基础的连接
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运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这种发展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们的“公平发展”。选修课程体现的是必修课基础上的“多样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要求高一些,容量大一些,专题意识强,选择余地大。
在许多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当然,也要考虑不同点。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课。选修课的难度上到必修课的难度就可以。
4.调整教学方法,开发开放性的教学资源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新课标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个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体现;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与严谨。开发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语言文字运用”和“新问与传记”系列,教师可先讲授有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先有所了解,再用材料阅读,让学生学会收集、筛选、整合有关信息,随后结合实地调查访问、专题研讨、成果展示,通过观察、谈话、讨论等活动,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教师要有开发开放性教学资源的意识,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收集资源,交流共享。
5.引进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把研究性学习融入各学科的学习之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把选修内容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设一些专题让学生研究,例如:“中国古代散文对中国人的思维的影响”;“传记人物的刻画与戏剧的人物塑造”。
二、选修课教学的评价
教学中之所以要进行评价,是因为它是师生进行教学反思和纠正偏差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学习,“它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个方面;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美・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456页)。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推进的难点之一,而针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尺度尤其不容易把握。目前,高中学习的评价主要是与考试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高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很好地发挥选修课的评价功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并很好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
根据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程的评价建议,对选修模块内容的教学评价应该更注重以下方面。
1.过程性评价
重视过程是提高选修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调控十分必要。
(1)对选修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资料、训练材料的检查考核。
一般来说,评价似乎是后期认定的事情,但对于新课程而言,过程评价应该从端点抓起。从头介入,可以争取到调控的主动权,防止开始进入就偏差,到后面发现谬以千里再纠偏就被动了。
(2)随堂课调研抽查。
课堂永远是主阵地。提高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很多,其中主要还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达成度。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非预设情形下随机生成的,这种说法恐怕是矫枉过正的,即使是选修课程教学,也肯定不是放羊式教学、随意性教学。因此,对选修课的随堂课教学情况抽查就应该与必修课同等重视,对它的监控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保证。
(3)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比。
结合选修课程模块教学的特点,将一些教学内容转换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部分学生进行拓展性、探究性学习。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与评比,对选修模块的教学,特别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不定期的学生测评。
与必修课程一样,对教学情况进行不定期的学生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教师,以利自我调整。
2.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模块内容教学完成后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检查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考核教师教学的阶段性效果。
(1)考试评价。
即使是新课程,考试评价的手段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考试形式可以比较灵活,试卷构成和题型要区别于老课程的考试模式,试卷尽量体现选择性和探究性要求,让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有展现的空间。
具体来说,在命制选修课程试卷时务必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降低试卷的难度。
试卷命制务必降低难度,让学生面对试题有话可说,让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说得有深度,呈现不同学生的才华。
②简化试卷的结构。 一个选修模块一般要求在10周内能够完成,学生往往只能了解大概。只有对该选修课程有特别爱好的学生才会继续深入研究,而大部分学生是做不到的。所以,简化试卷结构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方面。
③体现试题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选择不同内容的学习,实现共同的提高,同时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选修模块的学习也可以有所侧重。因此,选修模块的测试题也应该体现出选择性和开放性,以适应不同的学生(于建生,《高中语文选修课学生评价机制的思考》,《中学教学参考》2010.9)。
(2)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模块教学完成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总结、反思。选修模块的教材内容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的,一轮教学以后,教师及时总结、反思对于提高以后的教学质量是很必要的。
(3)学校评价。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高中课程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等的发展。作为发展性的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朝着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关注过程,转变功能,促进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高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极重要的一脉,亦是如此。
笔者以为,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语文课应具备这几方面的特点:
1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将“发展性”定为本次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基调同时,也为发展性学生评价提供了指导思想。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理应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显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的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发展状况。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其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状况,还要关注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堂好语文课,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是被迫消极地接受。我们认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语文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便是主动性。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探究,积极与人合作,乐于参与讨论交流,对照“立足过程”的评价观,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其学习过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这一过程中,他起码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锻炼了学习能力,获得了学习体验,掌握了学习方法,他的素养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当然,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贯彻主体性原则,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以评促学,让学生主动发展。
2语文特色得以呈现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综合化,但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色,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味道,语文课不是各学科的“大杂烩”。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语文味。余老师说过,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什么是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的确,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不少已然丧失了语文味。即便这些花枝招展的课堂为学生所喜欢,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无多大益处。语文教学需要拓宽渠道,鼓励综合化,但万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着“羊”皮的“狼”。守住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一亩三分地,上出语文味——“语文”就是“语文”,上出特色——这就是“语文”,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堂语文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3生活实践得以回归
生活即是教育,课程源于生活。这里提出的生活实践的回归,是从语文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言: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语文教学过程,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的培养运用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拓宽视野,将思维的触角延展到生活,把语文训练的双手延伸到课外。
笔者认为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运用得好,学生确实能“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理应成为重要的一环。
4教师风采得以展现
新课程理念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学生的身上,但也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我们听特级教师的课,师生互动极其融洽,甚至感觉学生一直在围着老师转,但总是那么和谐。老师没有专权独断,学生都得到了主动发展,教师的风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表现出极大的魅力。也许正是这种魅力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
篇8
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的同时,关注情感体验与学习态度,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语文教学评价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发挥着发展、诊断、选拔、甄别、反馈、激励六大功能,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新课改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及语文教学评价本身的作用,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应以以下原则为基准,结合教学实际、知识和学生发展规律进行。
一、转变评价观念,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教学评价的核心要求。在此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旨在帮助教师自我成长,而不是依据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等级划分,这样一来,语文教学评价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教师教学的行为上,而应该把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如学习状态、学习自主性等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素养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这样,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才能更加全面和客观。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由于深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只侧重于结果性评价,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评价标准。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评价,以期跳出传统评价观,这种评价方式以多元智力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学评价要引入人的发展这一重要因素。这样集多种评价标准于一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便能更好地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扩充评价主体,实现多元评价
扩充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纳入教师、学生、家长及语文课堂。首先,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逐步了解教育目标,通过评价自身的学习状态学会自我评价,在感知自身学习与情绪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控。教师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促进其对自己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生生互评促进其对于自身在课堂学习中优缺点的了解,进而通过小组或与他人合作来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此外,还应该定期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其意见和建议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也最具实用性。然而,受传统观念束缚,教师“权威”向学生施加过多压力,以致学生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将教师行为一味地推崇为“好”或“优”。因此,教师不但要敢于面对学生评价,更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做出真实的评价,这是教师在专业成长上的可贵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也只有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师与生才能真正地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自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剖析的过程,更是自我升华的过程。《课标》中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见,发展性评价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近年来,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发挥教师评价激励、改进和导向功能的重要,教师无疑希望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启迪学生学习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动机,矫正学生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化解学生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上好每一堂课。为此,教师应当首先从自身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查与反思,这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
第三,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家长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内,对孩子的认识较为全面,因此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通过对孩子学习效果的反馈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大语文教育”强调拓宽语文课堂,《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家长还可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语文能力的体现、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并及时与教师沟通,针对课堂教学的优缺进行调整改进。
最后,作为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呈现者,一切教学活动的载体,语文课堂在教学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学者在谈及教学评价主体时,大多将目光投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也应从教学活动的承受者转向教学活动的评价者,教学评价应与教学活动下的课堂情境相适应,从以课堂为载体向向课堂要评价转变。
三、拓宽评价链条,充实评价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的评价信度、效度方面进行评价时都存在问题,因此,将测验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方式,显然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该呈现多样化特点,将书面交流评价与自我总结式评价相结合。如采用观察法,由于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做好听课前准备,在观察过程中要做到全面重点突出,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和教学行为,做好听课记录。这就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直接获取课堂教学信息,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其进一步掌握语文知识;问卷法,即以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要注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访谈评价,访谈评价作为师生沟通的有效方法,在促进师生相互了解上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其学习态度、兴趣所在或价值观等,还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觉和看法,学生也可在交流中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要求,促进师生的契合的同时,使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交谈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要求来定,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尽可能使用简短的激励性语言。这些评价方式各有利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注意避免评价方式的单一化,整合多种评价方式,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和全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3]《语文学习》辑部.教学争鸣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沈玉顺.课堂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彭江.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谭海鹏.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7]马小龙.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8]万伟.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评价 问题 对策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新课程》明确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进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发展。而教学评价能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性格特点逐渐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发他们潜在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而科学积极的评价方法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体制等方面。
1. 教学评价形式过于单一
英语教学评价并不等于英语测试。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对于学生英语的评价往往依靠的是考试,有相当数量的高中教师并不知道在英语教育领域中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评价形式,除此之外,在高中英语评价活动中,被评价的人和评价的关系也趋于单一。英语教师通过英语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这种形式的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老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教师很少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也忽略了和学生进行合作评价。
2. 教学决策的失误
教学决策对高中教学中的各个步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学决策会给教学带来积极的效果,反之则会影响教学质量。高中英语老师平常的教学决策通常依赖于广泛的教学评价内容,而高中老师在平常的过程性决策中,由于不能及时正确地掌握反馈信息,教学中的决策失误时常可见。
二、 使教学评价更加合理的三条对策
1. 充分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评价中应该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正确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增强学习能力,建立自信心,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得到发展。而作为高中教师,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其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在实践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积极的参与者。
2. 建立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高中是英语教学实施和英语教学评价的重要阶段。因此,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要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和自身的发展水平制定出符合自身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注重实际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手段既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实施手段,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中的教学中,要充分使用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展开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有利的评价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评价方式应该简单,易于开展,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方式,而对教学的日常程序造成干扰。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评价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教学评价是有益的活动,是有积极性的。但是,也要防止教学评价限于形式的花哨,或者因为评价活动不当而在学生的心里产生负担和厌倦情绪。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励性评价;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25-01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那么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爱生――激励性评价的基石
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的这句话更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难想像,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某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吧。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激励性评价作用的重要手段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三、适时、适度――激励性评价得以有效发挥的保障
- 上一篇:道路勘测设计相关论文
- 下一篇:扶贫攻坚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