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安全风险点范文
时间:2024-04-09 11:3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机安全风险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农机安全是指从人的需要出发,在操作者使用机械的全过程中,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简单来讲,就是农机设备本身应当符合安全要求,并且设备操作者在操作时应该符合安全要求。
1.2农机风险评价
农机风险评价是以实现人—机系统安全为目的,根据安全系统工程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识别、评估与农机有关的风险,分析农机事故的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相关措施降低风险的过程。该过程一般从对农业机械限制的确定开始,继而通过危险辨识确定出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然后对风险进行评估和评定,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减小风险。农机风险评价的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
2农业机械风险分析
2.1机械限制的确定
机械限制分为预定使用和可预见误用两种类型,应该考虑农业机械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包括:①使用限制,主要指农业机械的适用范围以及农机操作者的限制方面(性别、年龄、用手习惯等);②空间限制,主要考虑农业机械的运动范围、安装和使用的空间要求、机械所需动力源要求等;③时间限制,具体指农业机械及其组件的“寿命”、规定保养的时间间隔等;④其他限制,如环境条件(作业时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气候潮湿或干燥,对粉尘和湿气的耐受力)、农机的室内管理和作业对象的特性[4]。
2.2农业机械危险识别
2.2.1农业机械危险分类
一般而言,农业机械危险主要分为3大类[5]:①机械危险,也就是作业过程中,农机设备直接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灾害性因素。机械危险的主要形式有挤压、剪切、拉入、缠绕、转动、蓄能和切割等。②非机械危险,主要是指在机械设备生产过程以及作业环境中能导致伤亡(非机械性损伤)事故或诱发职业病的因素。非机械危险的主要形式有电气危险(如农用电机绕组绝缘不良使外壳带电)、高热危险(如高热的机体,炽热的排气管)、噪声危险(如柴油机发动噪声)和振动危险(如手把、座椅振动)。③其他危险,这类危险主要由于操作者及其他客观条件(如路面状况、气候、危险材料和物质等)引起的,如农机道路交通事故、倾翻、绊倒和跌落等。不同机械可能产生不同形式的危险,危险识别的目的是在机械限制范围内确定并形成危险、危险环境和危险事件的清单。
2.2.2危险识别方法
危险识别主要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6](如图2所示)。自上而下的方法以潜在伤害(如切断、刺伤)为出发点确定危险原因,即引发危险事件的操作、危险环境等。自下而上的方法则是以所有可能的危险为起点,在确定的危险环境下,考虑所有可能出错的途径(如人为差错、部件失效)和导致伤害的方式。两种方法相比较后者考虑较为全面,但过程复杂,所需时间较长。
2.3农业机械风险评估
机械伤害产生的前提是要有危险的存在,但有危险不一定都产生伤害。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危险识别的结果对每种危险状态的风险要素进行评估,进而确定风险,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根据风险的定义,一般把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作为基本的风险要素。
2.3.1事故发生概率的确定
根据相关资料,农机事故发生概率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的影响:操作人员在危险中的暴露程度、危险事件的发生状况、限制或者避免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据此可以根据下面的内容来确定事故发生概率这一风险要素的等级:1)操作人员暴露于危险区域的时间以及进入危险区域的人数和频率。等级划分一般为:罕见暴露、偶然暴露、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和连续暴露。2)危险事件发生频率,等级划分一般为:几乎不发生、不太可能发生、可能发生、非常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3)限制或避免伤害发生的可能性,等级划分一般为:不可能和可能。
2.3.2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确定
该要素的等级可以通过受伤害人数和人体健康受伤害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可以把以往的历史数据作为基础资料,将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级划分如下:1)灾难性的:导致死亡或永久残废的伤害或疾病;2)严重的:导致人体严重虚弱的伤害或疾病;3)中等的:要求救护的显著伤害或疾病;4)轻微的:至多需要急救的轻伤或没有受伤。
2.4农业机械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类。可应用于农业机械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风险矩阵法、风险图法、评分法以及综合评估法等。这些方法不但可以对风险水平进行排序,还可以通过减少风险的多少去评估采取的措施,进而选择最佳解决办法。风险矩阵法[7]是其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机械风险评估方法,它针对每一类危险要素,将决定危险的两个风险因素划分为相应等级,形成矩阵,从而根据交叉单元对风险大小进行定性评估。风险矩阵法主要包括4个步骤:选择风险矩阵、评价事故发生概率、评价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和确定风险等级。其中,在风险矩阵的选择方面,对于同一个危险要素,不同的风险矩阵可以选择不同风险等级。等级范围通常选择3级到10级,最常用的等级是4级和5级。表1给出了风险等级为4级的风险矩阵列表。
3风险评定
在风险评估之后要进行风险评定,即根据选择的评价方法对评估出的全部风险要素的综合作用进行评定。评定完成之后会得到相应的风险列表排序,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机械,与可接受的风险等级进行比较,如果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则该风险评价过程结束;如果风险是不可接受的,则需要采取措施减小风险,然后再次按照图1的流程进行风险评价,直到所有风险都达到风险可接受的范围。
4基于WSR的农机风险减少策略
WSR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8],它是一种带有东方色彩的方法论,也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由中国学者在1994年提出。其中,物理指物质运动机理、运动规律的总和;事理指做事的道理,也就是管理规律,决策方法等;人理指整个活动群体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根据WSR理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物”的方面,又要考虑这些“物”如何被更好地运用于“事”,同时还必须考虑人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以及实施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把W,S,R放在一起,从而达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系统、完整地解决问题。作为一种方法论,WSR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1农业机械风险减小的“物理”基础
风险减少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农业机械的设计原理、操作规程以及识别出的所有危险因素等各种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是对农机安全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农机安全规律的科学基础,也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的前提。因此,在拟定安全措施前要根据原有物质基础对备选解决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把握。
4.2农业机械风险减小的“事理”准则
风险减小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而措施的拟定就是在“物理”的基础上进行“事理”分析的过程,也就是要根据风险评定结果,寻求降低风险的最佳解决方案,并力求以最小投入达到最优结果。风险减小中的“事理”主要体现在:①在明确“物理”因素的基础上,寻求更有效地降低风险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农机上转动手柄的人性化设计、农业机械安全设计技术创新方向的判断等都是“事理”因素在技术层面上的体现。②根据风险评定结果,编制农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急行动快速、高效实施的保证,可以严防事故进一步扩大,有助于将事故对人员、财产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农机事故应急预案是从根本上降低损失、减小风险的措施,因此也属于“事理”的一种体现。③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特点对风险减少措施制定和实施的影响。对于同一种危险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主张采取不同措施来降低风险。这是由不同个体知识储备、经验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属于正常现象,也是“事理”因素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风险减小措施的制定过程中,“事理”因素居于首要地位,只有做到“明事理”才能快速找到减小风险的最优措施。
4.3农业机械风险减小的“人理”保障
风险减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人员安全,而这一过程也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因此人在整个风险减小措施制定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这是“人理”因素的体现。制定措施减小风险的过程也是一个决策过程,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员比较复杂,设计者、监理方以及使用者三方人员代表不同的利益范畴,对风险的要求由于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同时,每个人的情绪、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动机等都会存在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在制定风险减小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寻找那些能够制约或者推动个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加以重视,从而保证所选方案的顺利实施。此外,从宏观方面来看,农业机械化的法制建设也属于农机风险减少的“人理”范畴。健全的立法机制可以促使相关人员在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维修等过程中按规定办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险。与国外相比[9],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立法机制还不够健全,应当吸取经验,不断完善。简而言之,“人理”就是风险减小过程中所有涉及人员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并且通过研究和理顺这种关系,促使有关人员在现有“物理”的基础上,按照可接受的“事理”将农业机械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内。由此可见,“人理”在3者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农业机械风险减少的保障。
5结语
篇2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溱湖工委、溱潼镇党委、安委办文件要求,进一步压紧夯实农业安全生产责任;从现在起—7月底,在全镇组织开展农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着力建立完善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务求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农业安全监管领域盲区漏点,化解影响制约农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性、源头性矛盾问题,防范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切实促进全镇农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重点任务
1、全面整治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机械问题。包括①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投入使用前未依法办理牌证的,②未按规定参加定期检验的;③联合收割机作业期间未配备有效期火器的;④本辖区拖拉机运输机组未按规定投保交强险的,⑤未按规定参加定期检验;⑥本辖区所有的变型拖拉机未按规定注销、报废的;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人未持有合法有效驾驶证,违法驾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⑧农机服务组织使用无牌无证、超出检验有效期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农机服务组织使用无资质人员驾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机服务组织使用未经安全培训人员操作农业机。⑨粮食产地烘干场所未做到“安全制度上墙、操作人员培训、防火设备齐全、安全防护配置、安全警示提醒”五落实。⑩整治农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问题。包括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使用者等未按照“一必须五到位”的要求组织安全生产,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
2、全面抓好防汛抗灾领域安全问题。根据全镇的防汛特点和要求,全面核查圩堤、泵站、涵闸等风险隐患是否全面、隐患台账是否真实、整治措施是否有效、隐患是否已排除、备汛工作是否到位等,及时督促责任单位完成隐患整改工作。及早制定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检查防汛抢险物资设备储备、防汛抗旱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和实战演练情况等。
3、全面加强在建农业开发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管。镇农业农村局、水利站对各自负责的农业开发工程、水利工程要开展检查,重点检查现场施工安全、设施、设备安全,人员作业安全并及时将工程项目情况和检查情况报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局备案。
4、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种养殖企业、大户、农药化肥销售点药肥使用销售情况督查,并建立使用台帐,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药肥用于农业生产、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和检测,对生猪、鱼类、蔬菜、稻米的农产品上市安全监测,对不合格农产品坚决制止流向市场,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工作举措
1、全面推行农业领域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根据组建后新情况重新明确镇村(居)农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配齐村级农业安全协管员,落实农业安全监督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农业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并将此网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在网格化平台设立农业安全监管模块,制定管理事项清单,建成网格化监管长效机制。
2、全面提升农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立局镇村联动机制,以及与应急、公安、交通、市场监督、粮食、住建、电力、消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必要时联合开展安全检查。农业安全检查规范、专业、及时排查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对排查出的农业安全隐患,登记、跟踪、督查、整改实行闭环管理,形成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良好局面。
3、强化舆论宣传。①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横幅、LED大屏等媒介,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等活动,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事故预防常识和事故预防措施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和指导,做好技术咨询服务,提高机手的安全操作水平。②发放禁止使用农药品种和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告知书③与种养殖企业、大户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等等。
篇3
关键词:农机;安全事故;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耸堵耄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58
目前在农村中开始普遍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安全工作,从而保证农机可以安全运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避免因农机安全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从根本上控制农机使用的安全风险。
1 农机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黑车非驾”
在一些县区存在的“黑车非驾”情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农机买卖不合理,一些车主存在着违规转卖农机的情况,并且在转卖的过程中没有办理合法的过户手续,这些农机因此成为黑车,一些人法律意识不强,因此没有办理相关的驾驶证,此种情况在农村非常常见;为了保证农机的安全性能,每年都需要进行年度审核,但没有进行年审及证件过期未补的情况较为普遍;驾驶证不合适,在农机操作中,由于其结构及用途的特殊性,因此其与普通汽车的操作区别较大,但许多驾驶员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出现持汽车驾驶证上岗的情况。
1.2 “无证驾驶”
农民通常都是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是根据经验进行农机的使用,其没有足够的意识去认识到专业的培训及驾驶证的重要性,因此埋下安全隐患,并且农民在驾驶农机的过程中通常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没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对交通安全的内容并不在意,因此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违法驾驶”
有的驾驶员超速超载、客货混装、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也是农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机械状况差是农机事故发生的大隐患
2.1 擅自改装,安全意识淡薄
为了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一些农民会对农机进行改装,由于一些人并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再加上农机的性能及质量无法承受过大的制动压力,造成机械故障甚至出现报废的情况。
2.2 农机技术状况差
通常农机的使用环境都较为恶劣,需要进行定期的检修;一些农机长期承受超载及超速的压力,造成农机零件出现损坏,降低农机使用寿命,不及时进行保养及检修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2.3 道路环境
农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多数是在农田、乡间进行的,因此路况较差,上下坡大等原因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农机往往用来载人,一旦事故发生,后果将非常严重。
2.4 管理滞后
农机监理人员一般依靠“眼看、耳听、手摸加经验”的原始方式检验农机,农机安全监理未能统一配备,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不健全,专职农机安全管理人员流失严重,使很多具体工作得不到落实。
3 农机安全事故的防范对策
3.1 加强对驾驶操作人员的教育
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的安全意识教育,为其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在安全宣传教育中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并对违规进行驾驶的后果进行宣传,为之后的农机安全驾驶打下基础;做好相关的农机驾驶培训及考试工作,保证农民可以接受专业的农机培训,做好培训管理及考试管理;对培训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培训的质量。
3.2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严把检验质量
需要规范农业使用的农机注册登记流程,保证注册或是过户的农机质量符合规定的检验标准;督促农民进行农机年检工作,并及时补办过期证件;要加强农机的维护工作,对农机进行定期的维护及检修,保证农机的使用性能,避免其存在安全隐患或是故障问题;对已经超过使用寿命或是过度损坏的农机进行报废处理,避免出现再次使用的情况。
3.3 加强对农机事故隐患严重路段监控
一些地区的道路路况较差,且存有一定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道路区域需要进行全面的监管,并设立相应的警示标牌来提醒过路的驾驶员,根据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修缮工作,从根本上降低农机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3.4 加强农机管理力度,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建立专业的农机管理队伍,保证农民使用的农机可以得到全面的监理;确保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素质,从而可以解决农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机动车所有人应当投保第三者责任保险,以增强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
4 结语
“安全第一”应是使用农机的最基本条件,在农民群体中安全意识不足是一项大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是否会接受正规的农机培训及安全驾驶,因此需要加强安全宣传教育的执行。也要提高监管力度,保证农机使用的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篇4
一、宣传贯彻农机化法律法规。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等部门规章。积极争取省政府尽快出台《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修订)和贯彻落实国务院22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各市县要利用好当地人大检查法律规章贯彻落实情况的机会,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帮助解决落实好有关困难和问题。
二、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要在总结近几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情况,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严禁”要求,坚持“五项制度”,做到“八个不得”,严格程序,阳光操作;强化监管措施,加大监督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倒卖补贴指标、乱收费、搭车收费、非法套取购机补贴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发现问题,严厉查处,决不姑息。2012年,力争通过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771万千瓦,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0万台(套)以上,新增农机总动力200万千瓦以上。
三、抓好重要农时和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要及早部署、精心组织好“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的机械化生产工作。全面实施重要农时重点作物机械化生产进度统计报告制度,准确把握农机化生产动态,一旦发生灾害性天气,各级农机部门要快速反应,及时组织农机投入抗灾救灾。要重点加强水稻、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组织协调,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保障农用柴油供应,推动跨区作业向跨区机耕、机插、机播等环节拓展,力争油菜机收等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在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抗旱排涝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做好抗旱排涝的农机物资储备和应急管理工作。
四、培育壮大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要深入开展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建设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运行机制、健全的财务制度、较大的服务规模、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农机合作社。2012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个,发展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五、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中央要求,2012年,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努力实现“两个全覆盖、一个衔接”,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人员工资水平与同级事业单位相衔接。农机部门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健全完善县乡两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在33个水稻主产区和12个专用小麦主产区,重点推广水稻、小麦全程机械化技术,重点突破播栽机械化技术。大力推广秸秆切碎机、打捆机和粉碎还田机,最大限度遏制秸秆留茬过高和焚烧现象。在43个双低油菜主产区,重点推广油菜播栽、机收及秸秆还田综合机械化技术。在24个棉花主产区,重点推广棉花育苗、移栽、中耕施肥、喷药和拔秆等综合机械化技术。在蔬菜、茶叶、花卉、水果、食用菌、苎蔴等高效经济作物主产区,重点推广设施育苗、耕整覆膜、节水灌溉、修剪整形、采摘加工等机械化综合技术。在水产养殖、畜禽饲养区,重点推广清淤、投饵、保鲜、饲养、加工等机械化综合技术。2012年,全省水稻机械播栽面积要达到950万亩,其中机械插秧800万亩,油菜机播3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七、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针对全省农机化专业人才少,青黄不接的状况,重点抓好农机化适用人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充实农机化队伍,提高农机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全行业队伍素质。要通过阳光工程培训,重点搞好农机手的操作技能培训、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农机推广和监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八、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要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要加大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保障机具安全技术状态。要积极争取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要学习借鉴外省经验,努力探索实行免费牌证管理和免费进行实地检验的路子,不断提高列管率。要花大力气抓好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大力宣传开展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开展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发生农机事故后获得损失救援补偿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建立农机安全风险防范和风险保障机制。农机事故发生率、死亡人数控制在省政府规定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压特大农机事故。
九、扶持农机工业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2号),支持本省农机科研单位和农机生产企业,研发生产农民急需的农机新产品。要按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切实加强农机生产、销售、维修管理及指导工作。要支持、引导农机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防止引进外省淘汰落后的农机产品进入我省,以减少对我省农机安全生产的威胁。
篇5
为现代农业提供多元金融服务
做好市场调研,摸准市场特点。2011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实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大农业战略,推进小农机向大农机方向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农机现代化方向转变。黑河农商行通过开展对大型农机具改造情况的调研,认为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又能拓展新兴市场,拓宽增收渠道。因此,黑河农商行决定针对大型农机具购置资金额度大、农工购买农机具资金缺口大、现有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出新产品,充分满足垦区农工的信贷需求,支持大农机的发展。
积极协调争取,搭建政银平台。黑河农商行九三支行主动与九三农垦管理局汇报沟通,通过召开政银企座谈会、政银企联谊会、产品推荐会等多种形式,逐步拉近了银行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距离,达到了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的目的。经过多次磋商,九三农垦管理局最终解除了与其他三家金融机构合作的意向,与黑河农商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表示要积极支持新产品的研发,为新产品推向市场构建了宽松的政策平台和市场平台。
突出产品特点,畅通产销渠道。“接力贷”贷款采取保证、抵押贷款接力的方式发放,即首先要有与借款人所在同一作业区内至少4户以上在金融机构没有贷款的农户,或符合农商行要求条件的自然人为其提供保证担保,担保其贷款用于购买大型农机具。当所购买的农机具到达垦区,并在垦区农机管理部门办理落户手续、取得行驶证后,再以其农机具实物抵押给农商行,抵押后解除保证人连带保证责任。
加强合作配合,严控产品风险。黑河农商行与九三农垦管理局加强合作,将防控风险贯穿于整个贷前、贷时、贷后过程之中,大大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其具体做法:一是九三农垦管理局负责免费为贷款购买的农机落户,保证其有完善的机车手续;二是农机具不作业期间,各垦区农机科对机车进行统一管理;三是贷款购机的农工,享有国家购买农机价格20~30%的补贴;四是垦区必须保证贷款购买的农机有足够的作业量,按照机车作业能力统一调配作业面积,同时配备合理的土地耕种补贴;五是贷款机车的耕作费用统一由垦区财务科负责管理,并由九三农垦管理局财务处负责划拨到黑河农商行九三支行的指定账户上;六是贷款的机车要统一到阳光保险办理机车财险和车辆强制险;七是贷款期限灵活,可申请三年期或五年期,分期偿还;八是垦区各部门全力配合,统一办贷,缩短了办贷时间,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发放最长不超3天;九是合理确定贷款抵押率,贷款单位提供农机具实际价格50%的贷款,其他部分除国家补贴部分必须是农工自有资金。
“接力贷”结累累硕果
黑河农商行自2011年推出“接力贷”产品以来,累计发放贷款4.1亿元,收入利息3000多万元,至今无一笔逾期,贷款覆盖九三农垦管理局10个垦区,解决了548户农工购买大型农机具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累计支持采购设备1019台(套)。
一是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目前,全局拥有进口大型拖拉机635台,其中,375马力以上的30台;210马力左右的470台;160马力左右的135台;拥有大型联合收获机650台。
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接力贷”是针对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呈现出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形式多样化、金融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所创新研发的,有助于农商行实现由扶持传统农业向扶持大农业转变,由扶持传统种养业向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转变的信贷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市域经济建设。
三是促进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支持632户农工享受到国家新型农机具补贴7829.9万元。农机户收益每年约10577.5万元,较2011年增加1880.5万元。释放劳动力约1365人,增加非农业收入约4302万元。70%的农工从土地经营中脱离出来,从事养殖业及其它产业,拓宽了增收空间。
四是现代化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截至2012年末,九三垦区各类农机具保有量达7159台(套),比2011年增加682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69.23万千瓦,较2011年增长12.01%。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8%,比2011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耕地连片作业能力达到561.6万亩。粮食亩增产约27.2%,亩均降低成本约21.9元。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时间24天即可完成。
篇6
一、农机抵押贷款的尝试性探索及面临的法律困惑
为促进提高农机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我国自2004年始启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农机专业户等购置和更新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具给予相应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然而多数农民在购置农机时,虽享受一定补贴,但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贷款需求。
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国一些地方创造性开办了农机抵押贷款业务。以作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山东省枣庄市为例,该市恒泰合作银行在创新信贷产品模式、多渠道寻求贷款抵押方式的过程中,尝试性地对部分农民开展了农机贷款业务。2013年6月19日,该市一村民以自家“东方红100马力”拖拉机作抵押,成功从恒泰合作银行贷款5万元。为规范和促进农机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开展,枣庄市农业局与市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农机设备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机抵押贷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根据该《办法》,今后,拥有农机所有权的自然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及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购买符合抵押条件的农机设备时,除了享受国家购机补贴外,还可到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农民手中现有的农机,经贷款行认可和资产评估后,也可进行经营补充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办理农机抵押登记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农机抵押登记由负责权属登记的农机监理机构办理。
农机抵押贷款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其作为“新生事物”还面临着不少法律困惑,在可抵押农机的范畴及抵押登记机关的确定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争议。
困惑之一:农机范畴如何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可用于抵押贷款的农机应包括所有的农机。该观点认为,只有将所有的农机纳入抵押贷款范畴,才能够较为彻底地解决购买农机资金短缺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可用于抵押贷款的农机仅包括属于国家购置补贴目录中认可的农机及在农机监理部门登记管理的农机。枣庄市的有关《办法》即采用了这一观点。该《办法》第八条规定:“购置的农机设备必须属于国家购置补贴目录中认可的农机产品。
困惑之二:在农机监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效力如何?
第一种观点认为,农机贷款的抵押登记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因农机属于《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中所规定的生产设备,而关于生产设备的抵押登记由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机贷款的抵押登记可以由农机监理部门办理,同样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因农机监理部门是农机的登记管理部门,故由农机监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更便于归口管理。枣庄市在开办农机抵押贷款业务时,采用第二种观点,规定由农机监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
二、农机抵押贷款行为的法律分析及司法应对
(一)农机的范畴分析
农机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是否所有的农机都可以用来办理抵押贷款?我们认为,根据目前的实践,从维护交易安全和保障债权实现的角度考虑,需对涉贷农机的范畴进行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化促进法》及《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机给予补贴。农业部、财政部制定并下达年度《农机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对国家年度补贴机具种类、实施范围等进行确定。根据《农机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采取竞争择优筛选的方式确定年度补贴机具,形成年度补贴机具目录。在农民购置补贴机后,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对已购补
机具进行登记、编号,建立购机补贴档案。农民在购买列入国家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时均同时在农机监理部门登记。因此,利用该类农机进行抵押贷款,在抵押登记时便于查询与管理,也有利于保障交易安全。开办农机抵押贷款业务时,将农机的范畴界定为列入国家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农机抵押登记效力分析
1.现行法关于抵押物及其登记的相关规定
《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的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二)建设用地使用权;(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六)交通运输工具;(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抵押人可以将前款所列财产一并抵押。”
《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的规定,经当事人书面协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将现有的以及在建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实现抵押权时的动产优先受偿。
《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的动产抵押的,应当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担保法》第四十二条第(五)项规定,以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的,为财产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抵押登记机关的确定
关于如何确定农机抵押登记机关的上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另一种认为是农机监理部门。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具有合法性,而第二种观点更具合理性。对于第一种观点,关于《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中所规定的生产设备,主要是指机器、设备、工具等,而农机应该属于生产设备的范畴,因此,按照《物权法》的规定,理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
对于第二种观点,虽然《物权法》对生产设备规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但是农机不同于普通的生产设备,其有特定的政策支持与购买登记机关,并且关于某些农机还有具体的规定。2004年,农业部修订了《拖拉机登记规定》,该《规定》第三规定:“农机监理机构办理拖拉机登记”。农机中很多都是实行牌证管理,此类农机与交通运输工具的特征比较相似,而《担保法》第四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以航空器、船舶、车辆抵押的,为运输工具的登记部门。”此条规定即是基于方便对抵押物进行管理的角度考虑。而列入国家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因在农民购买时均在农机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农机监理部门对此有规范的抵押登记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也建立了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防范农机的非法交易,有利于加强抵押农机的管理,防范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在农机监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方便易行,但该种观点与《物权法》的规定相冲突。
3.抵押登记的效力
关于抵押登记的效力问题,农机属于动产范畴,我国动产抵押权的登记模式采用书面成立——登记对抗主义。《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第四项、第六项规定的财产或者第五项规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的动产抵押的,应当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抵押的,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因此,以农机设定抵押,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进行抵押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是也存在例外,即抵押权无论是否登记,都不能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
(三)农机抵押纠纷的司法审判
农机抵押贷款刚刚起步,农机监理部门作为抵押登记机关的经验尚不足,随着农机抵押贷款的开展,以农机作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纠纷亦将相继出现。法院对该类案件该如何处理?
笔者认为,农机抵押贷款纠纷,是一种典型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除审查借贷手续是否齐全完
备、双方当事人履行合同情况之外,还应重点审查抵押担保合同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能否对抗善意第三人。对于以农机监理部门作为抵押登记机关,虽然具备合理性,但与现行法律规定相冲突。法院在审理时,应当严格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对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者在农机监理部门办理的抵押登记,只能确认抵押登记合同成立并生效,但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但是,相关当事人如果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抵押登记,应同时确认抵押登记合同成立、生效,并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
同时,笔者还认为,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既要依法审理案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也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农机抵押贷款业务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呼吁高层修改立法或者出台司法解释,明确农机监理部门可以作为抵押登记机关,在农机监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后,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通过这一措施为农机抵押贷款业务的推广、为破解农业经营者的“融资难”提供法律助力和支持。
三、农机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建议
从整体上看,农机抵押贷款存在两大风险。一是银行的信贷风险,二是第三人的交易风险。为未雨绸缪,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提出如下建议:
篇7
强学习,提素质
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基本上是与农民直接打交道,肩负着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重于泰山!他深知农机监理工作责任重大,打铁先要自身硬!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凭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充分分析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特点和形势,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一边挤时间认真学习钻研农机安全法律法规,一边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了解掌握农机监理业务规律和特点;遇到难点,还虚心向曾经分管过的领导和监理站的老同志们学习借鉴工作经验。同时,为提高监理大队的人员整体素质,他还规定了监理站学习制度,每逢星期五下午为集中学习日,引导和组织干部职工共同学习。为了丰富监理人员的学习内容,他每年定期组织乡镇农机站长和县队业务人员举办2次业务培训班,不定期选调骨干参加省、市业务培训,每年至少4次以上组织相关人员到周边先进县市学习。近几年,他还乘干部作风整顿这股东风,从加强农机监理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入手,整纪律、强作风,着力提高监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农机监理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高。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为了全面提高监理工作服务水平,他首先从整章建制抓起,制定、完善了县农机监理政务公开、岗位职责、责任追究、限时办结等与履行业务工作相一致的较为完整的制度,并加强了政务公开、作风效能监察等工作,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广泛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同时积极推进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强化内部考核机制,把重心放在落实上,在求实效上作文章。通过各项制度的实施,使全站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质量明显改善。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管的新要求,他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本着简化手续、方便群众的原则,把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在办理监理业务上实行“一站式”服务,把文明、优质的服务践行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从过去以站路查车为主的被动管理转向上门服务的主动管理,变收费管理为服务管理,通过安全检查、检审验为机手提供技术服务,答疑释惑,调试检修机具,解决技术难题,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实现角色转换。为针对农机注册登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他明确要求,实行“谁主办,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管理办法,有效堵住了在注册登记过程中超标上户、超越辖地办理牌证的违规现象发生,也有效规避了安全隐患,堵住了事故源头。
勤奋工作,忠于职守
篇8
1.农机试验鉴定必须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
农机试验鉴定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给试验鉴定提出相应的要求,在预示试验鉴定发展方向的同时,促进农机试验鉴定能力的提高,而试验鉴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与相对滞后的农机试验鉴定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试验鉴定机构应在农机化发展需求的牵引下,做好试验鉴定发展规划,努力加强试验鉴定能力建设,开拓试验鉴定新方法,尽量减小试验鉴定能力不足给农机装备及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农机试验鉴定发展必须源于实践探索
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其发展方向决不能凭空臆断,而应在大量实践探索活动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的发展道路。从关注农机产品安全和性能到对产品先进性、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评价的转变,部级推广鉴定“五统一”的实施,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工作的开展……所有这些,都是实践探索的成果。从农机试验鉴定的发展历程来看,离开实践探索活动,试验鉴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实践探索活动可以淘汰那些不合时宜的试验鉴定方式和思想,推动农机试验鉴定向着更加统一、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3.农机试验鉴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农机试验鉴定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工作,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专业领域范围广,工程应用性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特性,昭示了科学技术进步对农机试验鉴定发展的推动作用。比如,计量与测试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农机试验鉴定活动中广泛应用的测控能力和试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在改善农机试验鉴定能力的同时,还能丰富试验鉴定的手段和方法,促进试验鉴定思想理论和技术理论的进一步升华。
二、强化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途径和建议
目前,农机试验鉴定已经成为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成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初步探讨农机试验鉴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强化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意见建议。
1.强化公益属性,明确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发展定位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明确将“不以盈利为目的”作为农机鉴定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目的就是保证试验鉴定结论不受研制单位或其他利益集团的影响,确保公正性,真正服务好企业,推动支持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真正服务好农民,替农民把好产品质量关,确保农民能用上质量合格、性能优良的产品;真正服务好行政,真正把好产品、好技术推荐给行政,纳入到支持推广范围。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新形势下,只有进一步强化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公益属性,明确发展定位,才能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质量把关作用,真正为农机化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保障,确保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实施、财政资金有效使用,促进全国农机质量保障体系良性发展。
2.加强技术理论研究,创新试验鉴定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不少新型农机和国外农机不断投入市场,这些产品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农民影响很大。农机试验鉴定在质量把关的同时,也肩负着引领新产品、新技术进步的任务。为适应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要着眼提高农机试验与鉴定的综合能力,加强试验鉴定理论技术,特别是农机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方法的创新研究,为解决评价指标选取、试验设计和试验结果综合评定等关键问题提供理论技术支持;要加强对现有试验鉴定模式的分析总结,改进试验鉴定方法,提升试验鉴定手段,推进模式转变,提高试验效能,使试验鉴定适应时展需求。
3.加强系统规划,推进试验鉴定能力建设
农机试验鉴定发展离不开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加强试验鉴定基础设施和试验技术手段建设,首先要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做好农机试验鉴定体系规划,强加整体意识,积极争取支持,统筹开展鉴定检测软硬件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突出区域重点,加大试验场区与设施设备建设力度,建立特色实验室,提高鉴定检测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试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功能互补、信息互通、资源相互利用。
4.强化监督管理,推进试验鉴定工作规范化
篇9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农业机械技术也获得了空前发展。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电子科技、自动化技术等的支持下,旧式农业机械逐渐朝着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立足于系统工艺,现已初步形成了智能化、功能健全的机械工程系统。当前的农机技术研究已经延伸到机械、信息、电子、气象等多专业、多学科,其已体现出普遍的机电技术研究特点,兼具显著的个性化特征。例如,自动导航系统被装配到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推动了农机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率、安全化生产。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农业机械田间作业也走向智能化,依靠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能够有效控制农业化学材料的使用,并同样确保农业产量,打造出绿色农产品。
2农业机械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热点
农业机械绿色技术,主要指农机绿色制造技术,是立足于农机产品整个绿色生产过程的技术。从目前来看,农机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主要关注下面几点:绿色制造的理论、工具、方法、模型、算法等;支持绿色生产的现代化技术,如,数据库、绿色评价模型等。
3农业机械工程中的绿色技术
3.1以网络为基础的协同设计技术
以往的农机研究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活动,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农机的虚拟化设计与生产,据此作出适当的取舍。这样就削减了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控制了资源的浪费,使得农机的整个研发过程:设计—制造—使用—维修都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绿色效益。同时,在网络协同设计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实现技术信息的分享,有利于发现新问题,获取新技术,存储新知识。
3.2虚拟样机建模仿真技术
以往的农机研究过程为:设计理念—绘图—生产样机—样机的反复试运行—改进—成功投产。这是一个复杂又充满风险的过程。复杂性体现在反复的样机生产与实验会增加劳动量,浪费资源,增加研制成本;风险性则意味着样机反复运行中可能伴有多种危险,甚至带来人身安全问题。由此可见,旧式的农机研制方式远远偏离了绿色发展轨道。现代化的虚拟样机建模仿真技术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依托于计算机系统提供的虚拟样机模型,无需生产实体样机,就可以模拟机械的运转水平。同时,可以实现动力学、静力学等多方面的分析,从而分析该机械设备的性能,再经过多重的对比、分析来逐步优化设计图纸,最终形成最优设计方案,再一步到位地生产实体样机。虚拟样机建模仿真技术的运用有效减少了农机设计生产制造的繁琐环节,同时,也控制了试验次数,节省了资源,控制了成本,带来了良好的绿色经济效益。然而,虚拟样机建模仿真技术在农机开发中的应用依然有待于探索,因为它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技术的支持,需要在遵守OMG、STEP等规约的基础上,形成能够确保协同工作的网络化环境。同时,也要拥有CAX建模系统,从而创建仿真组件模型,为虚拟样机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3.3绿色评价指标系统
农机研发的绿色水平以及绿色效益不是人为估算的,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评价系统的辅助支持。特别是现代化农机由于融合了多种技术,涉及各类技术,其构造更复杂、研发时间更长,专业等级更多,其研发受到各个学科、技术、条件等的影响。因此,其绿色效益、绿色等级的评价,应该立足于农机研发的整个过程开展绿色评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评价。第一步应该先创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系统,第二步则需形成科学的求解算法,第三步创建一个能够融入各方专家共同参与的在线评价系统。绿色评标系统应该涵盖:经济指标、环境指标、技术等级等多个角度。为了提高评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应该创建并形成一个多维度、多目标的评标决策系统,专门服务于绿色评标。
3.4绿色自动化技术
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的发展。其中,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的研制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推动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设计、生产与作业。未来的农业机械必将朝着高精尖的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来看,以集成自动化技术代表的绿色自动化技术已经在机械工程中得到了发展和运用,是对信息技术的优化与完善,能够推动机械的生产、加工逐渐走向绿色环保的道路,同时也能够实现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优化整合,打造出集成化工程,从而推动农机技术的发展,促进新型农业机械设备优势功能的有效发挥。
4总结
篇10
一、强化农机培训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使用
我国政府为了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对于农民购置新农机的给予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同时各个地方政府采取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使用。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旧农机,新农机在日常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农民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接受新技术,而且容易操作失误或者未能采取正确的保养维护而使降低甚至是损害新农机的性能。但是通过农机培训,能够让农民接受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教育,了解目前新技术和新农机的特点,并提升正确操作使用、科学维护保养的意识和能力。
2.有利于保证农机的安全生产
目前,各种农用机械设备在农村地区当中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并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绝大部分的农机操作和驾驶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和系统的道路安全驾驶培训、机械常识教育以及交通安全法律知识培训等。所以导致农机操作和驾驶人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均比较差、应急处置能力薄弱,并且法律意识淡薄,这些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通过系统和正规的农机培训教育,不仅能够在技术方面提高其驾驶和操作技能,更能够在意识提高对安全驾驶和安全操作的重视。
3.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业机械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农机市场的繁荣。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农机产品的质量缺陷和农机售后服务的不完善。同时,由于农机市场潜力(钱力)巨大,许多质量低劣但是价格便宜的农机流入市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威胁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强化农机培训教育,可以让农民深入了解农机的工作原理、配件知识等,能够有效增强农民识别假冒农机的能力。此举不仅有利于维护农机市场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在降低了农民购买到假冒农机的几率降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县级农机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农机化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整体状况基本上能满足农机化技术培训要求,但总体水平不高,与农机化发展新形势及农机化培训任务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多年来农机校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步伐不快,教具、电教设备陈旧,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农机化技术培训的需求。
2.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有些是半路出身,动手能力差,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缺少专业性的培训,对新型农业机械状况了解很少,现有农机化专业技术知识滞后于先进农机化技术的发展,农机化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的更新。
3.目前的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与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的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抽象不直观,农民根本听不懂;有的培训内容偏重理论讲解,针对性不强,结合实际机具的演示操作、故障排除内容偏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培训效果不佳;加之培训的手段和方式陈旧,缺乏新意,多采用集中到学校培训,没有考虑农民在实践和交通上的不便,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农机培训工作需要创新
1.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农机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培训而让农民接受,并使之转化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的新成果重点是技术和机具两个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具,应该着力于先进、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而技术还应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机培训内容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着力,才能焕发出不竭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农机培训的科学发展;而传统的农机培训内容,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扬弃”态度,促进技术更新,实现新陈代谢!
2.培训的方式要有新举措,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和手段直接关联
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培训的技术不成熟,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大,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增多,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有新举措。可以采取定向委托培训(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学研用培训(基层农机培训主体或者农业发展公司),专家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厂家经销商、农机校一体化培训(农机技术普及)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
3.培训的载体要有新形式
培训的载体与培训的成果关系重大,而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县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或者是一些短班,这些培训载体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承载能力、创新能力也不高,培训的效果难以理想,要实现农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载体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首先,培训的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技术要成熟,教学形式和手段要优化,特别是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符合当地农业农机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在培训的载体上,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尝试和探索农村农机培训的经纪公司,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4.培训的水平要有新境界
农机培训是农机技术和装备推进的关键因素,培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机事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培训的水平要有新的境界。一、农机培训要与技术推进相结合,农机培训的目的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培训必须与技术推进相结合,要将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推而广之,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其二,农机培训要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好的经营体制可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农机培训应着力于农机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利用产业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政策优势和导向,促进农机技术、装备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通过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激发农机产业的潜能。其三,农机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其四,农机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农机培训这个市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市场,而是社会的需要。即农机培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农机技术培训成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形式,同时,农机技术培训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适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农机技术培训的市场需求就在于此,只有这样,农机技术培训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四、农机校发展和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机培训是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机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根底性任务。搞好农机培训,关于管好用好农业机械,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机手上岗前培训,进步操作技艺,对推进安全消费及进步经济效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让农机驾驶员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同时应该做好农机培训宣传工作,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性,使农机培训人员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增强农机驾驶员的自信心,通过面授、实训、远程培训与现场田间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教学和技术指导。
2.广开生源,顺应情势
生源是农机校赖以生活的根底,没有生源,其它任务就无从谈起。生源不足是搅扰农机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因而要采取实在措施增加生源。一要留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田检路查,根绝无证驾驶景象。三要广开办学路径,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制地发挥其作用。四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紧缩培训工夫,使机手在尽能够短的工夫内真正学会适用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实在加强学校的凝结力和吸收力。
3.深化教学变革,进步办学质量和效率
农机校要想方设法改进教学质量,进步办学程度,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要采取灵敏多样的培训方式,或集合培训,或送教下乡,或修训分离。本着学用分离,按需施教和重视实效的原则,加强理论教学,重视实际技艺的培养,教授农民欢送的保守适用技术。
4.加强部门合作
强化农机校、监理站、推广站及乡镇农机站的合作认识,建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农机管理零碎全体功能。
5.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培训市场的合作
农机校在搞好农机培训的同时,应利用学校本身优势,拓宽培训领域,量体裁衣展开多种技术和人才的培训。不受培训方式、内容和工夫的限制,倡导跨行业、跨地域联合办学,鼓励创办各类职业培训班、成人中专班、技工班等,构成多层次、多方式的教育培训格式,统筹统筹,分析发展。要完全改变依赖行政手段抓生源的观念,主动办学的观念,积极趿身人才培训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行业界线,根据乡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各品种型的适用人才。
6.改善培训基地设施,提高师资水平
加大对县级农机学校的资金投入,引进基层培训急需的教学设备,提供农机培训工作的硬件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才能使给学员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才能对学员产生吸引力。
7.培训内容紧跟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训内容要紧跟县级当下农机发展的需要,要努力解决农民朋友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朋友所接受,才能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在培训驾驶技能的同时,也要涉及农机的保养、维修培训和田间生产实际作业的培训。由于农机学校培训的对象是农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那些理论知识差的学员,要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需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常规教学与书本知识、实际事例、电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8.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机使用实际的认识水平,使农民同时享受购机补贴和培训补贴,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宣传“阳光工程”在农机培训方面的工作布置,以购机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以此带动更多地区的农机培训水平。农机培训学校要以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发展为契机,加强与工程管理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农机培训水平,促进县级农机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 上一篇:妊娠高血压原因
- 下一篇:数学教师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