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时间:2024-04-09 11:3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建议

篇1

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语言文字应用;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30-01

经过总结与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中“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基本上可以归纳到以下五个层面:跨学科学习与实践、阅读著作与交流、阅读与写作应用文、创设情境与语言口头应用、观察与创新。现简要论述一下前三个层面。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

(一)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课程目标: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一目标强调跨学科学习语文和对生活中语言的运用。相对应的教学建议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要落实这一目标,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目标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跨学科学习语言文字,除语文老师之外,其他各科老师很难具备自觉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意识。其次,针对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并不是在课堂中。所以这一目标有些宽泛。因此,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之上,对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应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传授并努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良好习惯。

(二)阅读著作与交流

课程目标: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联系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文字交流。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有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这一目标强调阅读与交流,这是很明显的。因为阅读、交流与写作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文学名著也可以是各学科教材,甚至是其他同学的作文(主要用来找错),在接受规范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浸染下,同学之间,课堂之上,创设情境开展适当的写作与口头交流,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文学名著的阅读。但是,高中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文学名著往往又是长篇巨著。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想,语文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书目,这些书,不要太长,但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应规范,优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正确的语言文字应用浸染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但是,学生也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辨析语言的不当与错误。藉此,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与能力。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与演示文稿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更多的体现在技术层面。当然,在此过程中会牵涉到语言文字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纸本上解决。如果运用电脑则会增加技术难度。这些在计算机课上再学习可能更加方便一些。

(三)阅读与写作应用文

课程目标: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教学建议: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和语言风格。

阅读・鉴赏与应用・拓展是高中必修与选修课的两个目标。而阅读与写作应用文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目标。阅读与写作往往是一个整体。通过对应用文的写作,可以了解学习应用文准确、简明、得体的文风。使学生在这种文体的浸染中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写作应用文则更能体现语言文字的应用,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对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语言文字功底有良好作用。

二、结论

篇2

自近代以来,相对于内地来讲,香港地区的教育发达不少。香港地区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在持续不断的进行,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地区开展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基于此香港新高中学制于2009年9月开始推行。这次新高中课程改革旨在帮助学生作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新学制下,所有学生均有机会修读中六,透过均衡而宽广的高中课程,让不同能力、兴趣的学生能够尽展所长[1]。

一、内地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我国内地的此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体现普通高中的教育性质,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改革的要求,此次普通高中课改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2]。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相近的科目构成,包括八个方面: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12―13个科目: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3]。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二)高中新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

根据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的模块设置,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也有所改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样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必修部分包括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这五个部分是依年级而递进的,必修部分包括10学分;选修部分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与专题[4]。其中选修部分和其他科目一样,分为选修1和选修2,不同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开设相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来看,此次改革所倡导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

必修课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科目,语文课程中的必修部分作为共同基础,是每个高中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同时,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对语言文学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2.注重语文的实际应用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高中新课程倡导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就要求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3.注重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要“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5.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

作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为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显然,传统的整体划一的语文课程结构及实施机制已不能满足全体高中学生“多样选择”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以满足高中学生“多样选择”的要求。

二、解读香港新高中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

(一)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

在香港地区,自2000年9月教育统筹委员会向香港政府提交《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之后,针对各个阶段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香港的课程改革采用开放的课程架构,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弹性地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式,确保学生在不同程度都能持续学习。香港的课程架构包括五种学习经历、学习领域、九种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四个方面。关于高中阶段的改革,定于2009年9月实施。在香港地区的新高中课程改革中,三年制的高中兼顾全人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理念,在拓宽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专门化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升读高等教育以及就业服务。

香港地区此次改革的新高中课程的整体架构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科目,也即是共同基础课程,供所有学生必修,共设4门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通识教育,共占课时比重约为45%~50%。第二板块为选修科目,也即专门分化课程,学生可从20个科目中选择2~3个科目,也可选择应用学习科目及其他语言。这些选修科目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或者职业导向性,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微积分和统计、代数和微积分、中国历史、物理、旅游与款待等,可供以升学和就业为目标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选修;每门科目计270小时,约占高中总学时的20%~30%。学生可以选修选考2~3门,共占总课时比重的20%~30%。第三板块为其他学习经历,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会服务、体艺、就业见习等与工作有关的经验,也即包括学生在艺术、体育、德育、公民教育、社会服务及与工作有关的实践等领域的学习和活动,占一总课时的15%~35%左右,为所有学生所修读。

(二)香港新高中课程中的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共有两科,一科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中国语文,另一科是中国文学,供对文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这两科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中国语文科必修部分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选修部分的内容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中国语文科有十个选修单元,学生可以选择三到四个。中国文学科必修部分为学生打好文学基础,有八个选修单元,学生也可以选修三到四个。从整个课程架构来看,中国语文为所有学生必修的共同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将来在各大专院校学习小同学科奠下良好的语文基础”。中国文学为有志于在语文领域作深造或其意图深造的专业与语文领域密切相关者的考生的专业定向课程。“中国文学科为部分对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入而有系统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就个人性向,发挥所长,以规划末来升学,或从事与创作、评论或研究有关的工作”,“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奠定学生在各专上学院从事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基础” [5]。

三、内地与香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

(一)两地区此次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同之处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必修课的学习掌握所需要的语文基础的同时,加以选修课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是两地区新课程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同之处。

2.两地区的课程标准均体现了对学生的差异性的考虑

两地区的高中语文课程都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对于高中生对学习的差异性和语文学习的专业分化,两个地区都有所考虑,必修与选修的结合,是对传统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改革和进步。

(二)两地区此次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之处

1.内地的课程设计区分定位相对模糊

香港地区对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学科的区分有明确的权重和清晰的定位。相比而言,内地的课程标准就有点模糊。对于必修内容的设定来讲还相对明确,但是对于选修部分的界定,除了六个方面的说明外,没有做出具体的标准和权重,这也就给选修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当然这也是由于内地本身的教育情况决定的,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对课程标准的界定来讲,难免有些难以把握。

2.内地语文课程标准与高考招生制度切合不强

香港地区的高考,就语文科目而言,中国语文是学生的必考科目,考核侧重于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中国文学则是中文系学生专业导向课程的核心,报考中文系的学生均需选考,体现课程的专业化。这是香港高校参与课程改革的结果。在内地,高考与课程的改革一直是持续不断的,可是对于高考和课程的结合方面,却一直是改革的问题所在之处。选修部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差异性,可是在高考与高校的招生中,依然没有明确的比重和专业的对应性。

篇3

关键词:人格教育;个性培养;高中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02-02

新教育体制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并且要将人格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高中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相对于其它科目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优势。而处于高中时代的学生正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将人格教育引入语文课堂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但是我国当前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人格教育实施的各种教学方法中还需要不断完善,以跟上素质教育模式的需求。

一、调查问卷及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教学改革以来,高中语文课堂中逐渐将人格教育列入了重点行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少能体现出人格教育的特点。对此某高校研究人员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也借助于问卷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1、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是某高校研究人员对某省市某高中各个年级进行抽查调查的,其中有效问卷总共730份(详见参考文献[1])。而调查结果中显示高中生对人格教育的了解程度不是太好,在有效调查问卷中非常了解的所占百分比很低,而且压根不知道人格教育这一词的比例却很大。而在问及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满意程度时,不满意或者不知道现状如何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学生满意现在的语文教学。甚至有很多高中生认为,高中教学应该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标,很少人注重道德品质及人际交往。在对教学环节调查中有54.8%(总共400人)认为老师上课时缺乏情感,而且讲课时都是说教模式,对当前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很满意。从这些调查问卷中可以得知,某些高中语文教学时根本就不注重人格教育,造成很多学生对人格教育的不理解,更不要说接受关于人格的教育了。

2、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针对问卷的分析对当先教学现状进行了几点分析:

第一,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很多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讲解上,而真正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却往往忽视。就像每篇文章都有个文章主旨,语言技巧,而教师只是把这些当成教学的目标,忽视了人格教育才是语文教师教学的本质目标。

第二,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讲解,对于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只是依照参考答案。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积极性不高,教师也只是注重结果,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不是在教授知识时,如何教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有没有第二种方法,或者更加简便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的主动,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第三,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不丰富。很多教师对于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也仅仅只是按本宣科,没能将知识与人格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对于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不愿尝试着去创新,如何将这些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在讲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为人处世之道理,教书育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教书,更重要的是如何育人。

第四,缺乏对素质教育的意识。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应试教育只是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课外知识的普及少之又少。特别是在一些课程的设计上,只是关注语文、数学、英语,却对于一些动手或者一起协作的课程开设太少。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人格教育的优势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在人格方面的教学时很缺乏的,它将会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能够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引入人格教育就变得更有意义。它的引入将会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当今时展的需要,更会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首先,当今课程改革都在往新课程的方向上发展,这种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教育的投入,这有这样将人格教育纳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上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书育人的本质。

其次,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向前发展,只有将人格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课程中来,学校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完全独立人格的人,有担当和责任感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时展的需要。

最后,将人格教育纳入到高中语文课程中是很有必要的,当前高中生正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各方面正在完善,很多因素还不稳定,这就需要人格教育的辅助。真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迷失自我,活出精彩。

三、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人格教育的相关措施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引入人格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去实施变得更加的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要转变教学观念,不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而是要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课堂教学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要注重过程。例如,在对于某句话的理解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根据其所在的背景,语境来分析,这样理解可能会更透彻。

其次,作为教师也要不断调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断学习当今的文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课程的讲解上会更加的丰富,有内涵,有深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懂得了做人的道路。

四、结束语

高中课程中将人格教育的引入是当今时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人格教育引入课堂就变得更加的重要。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人格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引导。

参考文献:

[1] 刘晶鑫.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问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 教学策略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高中语文课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在全国更是蓬勃开展,并且为其他高中学科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借鉴。但是,在目前的课程改革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且亟待解决,比如由于地区分布不均造成的教育程度有高有低,教育改革实践能力不强,在部分地区甚至无法有效实施,教育理念相当落后,课程改革并不能够很好地运用到课堂当中,教学资源、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强重视,深化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动高中教育体制完善发展,树立课程改革新目标。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能贯彻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国流传时间较长,而且与我国的某些文化基础相关,因此,想要改革并不简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同,因此教育模式应当与时俱进。“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有效的?”是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新课程理念就是总结社会的教育需求的产物,但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些教师并未完全理解新课程理念,或者在具体教学中并未贯彻新课程理念,这是阻碍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甚至还有一些老师仍停留在传统教学中,继续采取“满堂灌”的模式,只注重单方面基础知识的传授,本应当作为主体的学生却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新课改以后,教材也有很大变动,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必然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课堂形式,忽视内容教学。

有些教师曲解了新课改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过于追求课堂上活跃的气氛等形式化的部分,矫枉过正,忽略了语文文本的解读及语文素养的培养。谈论课和提问教学方式这些新式的教学模式,本来会对新课程教学十分有利,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运用不当,将重点放在外部形式上,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表面上看,学生确实参与度非常高,好像满足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一些教师在注重营造课堂氛围时,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外部形式永远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遵循这一原则。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1.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新课程理念虽然强调“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表面上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但这并不是削减了教师的重要性,其实新课程改革以后,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在较少参与课堂的前提下,站在一定高度把握课堂教学的发展脉络,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还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中每个内容设置的教学目标,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传统教育中的部分腐朽思想一定不能有,而要深刻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不断补充教师的基础知识与教学技能,并不断扩展教师的眼界,促进各学校、各地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定期举行讲课大赛,促进教师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从整体上推进高中语文教学。

2.选取提问式教学法等促进师生交流的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建立在对等的学习双方关系之上的,在这一前提下的沟通交流,能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容易产生一些新思路与新办法,而且能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交流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对话外,还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效果,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热情,这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步骤,在此我提倡多运用问题教学法。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为例,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可以作为贯穿文章发展脉络的主要问题,其中再穿插一些小的问题启发学生,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自然慢慢清晰。

三、结语

上文谈到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都是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成效。在此基础上,要从实际状况出发,对这几种方式进行改造创新,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虽则如此,但我们仍然对从发达国家介绍过来的这一“舶来品” ――“少教多学”的先进理念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及前景,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我们还是满怀信心的。理由如下:

1.国内新课程改革大潮为“少教多学”理念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 促进作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规定:“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 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前言)

由此可见,“少教多学”理念和新课改均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做足 了文章,且均与“教”和“学”关系甚为密切。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 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 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少教多学”理念倡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一 点上也和新课改理念可谓是不谋而合了。

“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 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且,因为学生 受教师教学理念的限制,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漠,甚至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具备“问题意识”,导致“问题意识”的淡化,在学科学习方面也就谈 不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少教多学”理念倡导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 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彻底解决中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

2.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为 “少教多学”理念在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田地里推广应用提供了充分发展的余地。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具体观点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现代中学生因为主体意识的淡漠和缺乏,导致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 内要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面临的确实困难很大,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迫不得已的使用“填鸭式、满堂灌”。可以说,教师课堂教学的低效,很大 一部分罪因也有学生的因素。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 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写作和分享。”

“少教多学”理念的倡导和实施,无疑为上述理念在教学中的真正 落实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把教师从低效高耗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解放出来,有助于教师切实有效的、集中精力的指导学生的“学”。

3.“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得益彰。“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有利于解放教师的手脚,促使教师尽快 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 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政策层面是如此规定的,但真正要做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 和实施课程”,最终行动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上,落实到师生的行动中来。

“少教多学”并不是说教师在“学生多学”的前提下,就真正能做 到“少教”。“少教”是在教师彻底掌握了学生“多学”的情况下的“少教”。“少教”的背后是教师的辛勤的付出,是教师的心血、汗水,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我 们从来不主张“教”在“学”之先。

因为“教”在“学”先,不能暴露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暴露的是“教”的问题,而且“教”在先,所暴露的 问题只能在下一个“教”的过程(或者环节)中加以改进,而且这些积极的改进似乎与学生的“学”的关联性不大。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实施建议) “教师应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 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 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实施建议)

“少教多学”无疑为师生的平等对话、合作互动提供了机会,搭建 了平台。如果“教”在先,就不能彰显“教”与“学”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互动。开展“少教多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化,有利于解 放教师的手脚,使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教学;困惑;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然而,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改革不彻底,以及选修课程自带的复杂性、多层次性特征,反而造成了诸多学校课程的无序和低效,而选修课程自身的随意、简单、低效在广大中学也是屡见不鲜。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可谓问题丛生,困惑多多。

困惑一:选修课的选学到底是 “必修”还是“自娱自乐”

《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用1.25个学年学完五册必修模块外,其余1.75个学年还要用差不多一个学年来进行高考复习。因此,留给选修课的时间比较少,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能够将五个模块的必选学好就不错了,更不用考虑别的选修模块。更何况由于分省命题,考试大纲中也没有对别的选修模块提出要求,这就更导致选修模块中的必选升格为必修,而其他的选修模块则不幸成为不修课或“自娱自乐”课。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困惑二:选修课的教学到底是 “锦上添花”还是“看上去很美”

《课标》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学校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

困惑三:选修课的评价到底是“韩信将兵”还是“多元遴选”

《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要求没有错,专家们提出的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等方法正逐步推行,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目前,一些学校制订的量表过于琐碎,关注的要素太多,重点不突出,失去了操作性,甚至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特别试卷检测这一块,大多数学校选修模块的测试试卷大多照搬了现行高考试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却很少兼顾学生们提出选修不同的模块实际情况。

以上是选修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困惑,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如下反思。

反思一:要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普遍认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虽然把基础性放在选择性的前面,但实际上显然过于强调选择性,基础性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头重脚轻,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学力。“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发展;必修课是普及,选修课是提高。”

特别要强调的是,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有疑敢问,有疑善问,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学习阅读、探究、表达、交流的多种方法,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思二:可探索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模式,使选修课真正落到实处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学校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

反思三:应加强校本教研,促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升

实施新课程,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引,教师要学会“借力”,才能完善自身的教学。在农村高中,专家引领式的教研毕竟条件有限,所以开展校本教研,以同伴互引的形式开展研究是最切实际的。学校内,经过了这几年的新课程实践,大多数教师都接触过选修课的教学,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师资源优势,立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现实中客观条件的限制,依据《课标》和教材,尊重选修课程的特点,以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甚至专门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专题研究,借助教师的群体力量促进课程实施的高效。

反思四:抓关键要素,完善评价体系,让学生自主能力得以彰显

1.形成性评价应该关注关键要素

在形成性评价中不应该追求终结性的结果,而应该追求描述性的、信息性的反馈,以具体指导学生提高、改善自己的语文学习。要力求简洁、便于操作,以发挥其引导、反馈作用。

2.测试试卷命制应体现选修课特点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影视资源 意义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在吸收文学艺术精华的同时,更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灯光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影视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而《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表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的课堂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让教学形式多样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也正是语文教育应该做到的。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影视资源引入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课堂内容,增加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课堂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辅,应该把搜集教学资源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机会接受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高中课堂的内容,增加教学资源。如在教授“唐诗宋词”单元时,我大胆加入《唐之韵》和《品读宋词》的相关视频资源,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又能让学生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有一个相对整体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艺术都是相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影视通常都会将情节安排得非常紧凑,既错综复杂又跌宕起伏;人物塑造也比较典型、鲜明;环境展现、气氛渲染又很形象。这些和小说的创作有太多相似之处。在教授“小说”单元时可以加入经典的影视作品。周星驰的《功夫》就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故事如何更有感染力地讲述,还有《阿凡达》等。这些影视作品的加入既能引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增加对艺术的热爱,而这些热爱对学生的生活和人生是非常有益的。

三、了解社会百态,感知生活真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真切感知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些都使得学生心智发育较缓,而影视作品大都关注社会现实,表现生活的某些方面。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地加入影视欣赏,可以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生活,思考生活现象,促进学生心智走向成熟。影片《活着》表现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会有诸多的无奈,而《向左走,向右走》则反映了人生诸多错失的神秘……这些作品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启发学生在人生路途上出现意外时要理性处理。当然,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如《汉武大帝》《血色浪漫》等也可推荐学生在假期观看。

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鉴赏影视剧是一种艺术品评。一些优秀电影把真实的生活和人类的高尚情操和品质展现给学生,在欣赏的工程中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阿甘正传》能让学生扫去心中自卑的阴霾,树立生活的强大自信;《肖申克的救赎》则能让学生明白社会并不是处处有阳光,但我们要有能力去自我救赎,还社会以应有的光明。《雷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任长霞》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念的伟大。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努力探索,大胆尝试,这样就能全方位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必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郇静.浅谈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文学教育,2010(10).

篇8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师 思相引领者 社会关注者 情感陶治者

一个人的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一个人的形象在人格发展及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教师良好形象表现在仪表端庄、谈吐脱俗、动作高雅、气质不凡。除了注重外表的得体外,教师形象也主要注重内在修为,注重人格和道德的示范。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关爱学生外,还应该以一种最佳的姿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和道德指引下学会做人,而且不但能“成人”,还要能够成长为知识丰富、品德高洁的有用之材,这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如此的形象。

一、学生思想引领者的形象

学生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我们不需要强制,但有关学生个人发展,有关学生人格形成,有关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格观确立的大是大非面前,教师绝对马虎不得。教育是有灵魂的,其灵魂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引领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行,确保高中学生能牢固树立爱国爱党爱家乡的坚定信念,把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健康成长。《全日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具有阶段性。因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主要是教文字、语言,以言语技能的训练来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精神意蕴。到了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则必须把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把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统一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社会责任的过程,统一为将学生炼就成为“大写的人”的过程。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做一名思想者,这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思想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过程。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学生建立一个怎样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广泛阅读,涉猎经典。无论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科学,还是古典、现代;无论小说、诗歌、散文、传记,还是报刊、杂志、网络……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该是阅读的对象。高中阶段是学生精神发育、心灵成长的关键期,需要多方面的滋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缺失,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精神疲软,又怎能去满足学生在心智成长方面对我们的期待呢?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为了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必须做一名思想的引领者。只有这样,我们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有充实的内心,才会有教学的热情,从而让学生始终充满活力,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美妙。

二、社会关注者的形象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确实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作为语文教师要放眼世界,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是在资讯爆炸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追逐时尚,喜欢新鲜,思想前卫,追求另类,同时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长辈们过度的呵护,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只关心自己,只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外在世界有所漠然。他们被动地囿于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作业堆积如山,学习压力很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很多学生想了解社会,但却没有多少机会。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关注社会现实中那些令人鼓舞、令人兴奋,甚至令人感动、令人敬仰的人和事,并通过我们的“传播、评述”,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活生生的人生风景,了解到真实丰富的世态人情。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并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笔者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每天都从报刊网络上搜集社会热点新闻或时评,利用早读或语文课给学生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了,视野开阔了。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是语文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

三、情感熏陶者的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就要深挖其中的情感因素,视情感为灵魂,以情感为生命。因此,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是“多情”的教师。

优秀的语文教师无疑是一位“多情”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了感情的熏陶,而且还能让学生回味其课堂的况味。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挖掘出语文课本中文本的人文思想,达到与作者同步思维的境地,和作者一样“发诸真情,出于自然”,并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角色和现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受到熏陶,达到“披文以入情”的境界。

要成为“多情”的语文教师,必须做到如下两点:第一,教师自己必须时刻满怀教学的热情。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只有当我们自己热爱语文时,才能把这种热爱传递给学生。只有自己热爱语文教学,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文本的解读,才会不时地进发思想的火花,才会忍受清贫甚至有些寂寞的教书生涯。只有自己热爱语文教学,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时而激情似火,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横刀立马,舍我其谁;时而月下低吟,缠绵悱恻……一名饱含激情的语文教师,会始终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与学生分享,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享受着心灵的撞击。第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感情。《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由此可见,教师光“多情”还不够,还必须让学生“领情”,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煽情”,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不然就变成了“自作多情”。有时候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巧妙地营造感情氛围。笔者在让学生以“月”为话题写作文之前,首先给他们播放了几首与月亮有关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月光下的凤尾竹》《汉宫秋月》,这几首曲子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牵引到无限广阔的时空中去,学生浮想联翩,思如泉涌。有时候我们可以设置悬念、欲擒故纵。这是小说教学的常用手段。笔者执教《宝玉挨打》时,首先设置问题“导致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分析.明白了“根本原因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封建正统思想和叛逆思想的对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憎恶和痛恨。有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暴走妈妈”的新闻时,让学生想想“如果我们是新闻中的人物,我们的妈妈会为我们做什么?”很多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了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和不易,对父母心怀无尽的感恩之情。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情,并用自己一颗“多情”的心去温暖、感化学生的心。

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武装自己,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矛盾,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和个人遇到的矛盾,把握本质和学生的思想动态,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身负文化传承的重任,时刻以一个社会的感受者、关注者、思考者的形象,在语文和生活的天地之间遨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交融古今文明、富有时代气息、闪烁智慧火花、吸引学生热情的篷莱仙境。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彭骞:《我眼中的高中语文教师素养》,《贵州教育》,2011.10.

篇9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头脑灵活、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对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并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重重障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彻底废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必须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能使课堂“活”起来的好方法。

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当下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比如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或借助录音、录像、ppt等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把心投入课堂,增强课堂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针对不同的重难点,设置与之相应的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引起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在文本的具体研习方面,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里充分“动”起来。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的需求选择相关的小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在我看来,语文学习是需要在讨论中得到深化,但高中教学任务的繁重、时间的紧迫,加之学生对自主探讨模式的陌生,往往使讨论热闹的开展却又草草收场。在这一过程中,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根本就还没进入状态,而能力强的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也不深刻充分,可能只是在表面打转。这样对学生真正的能力培养、自我发展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设置高质量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讨论时间,并且采用生生合作,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等形式,“授之以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互相聆听,互相探讨得到最终结论,并对讨论的过程做好记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本次新课程方案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与思路,所倡导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语文课程的变革

1、新的课程功能及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对普通高中性质的重新定位,在理念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功能聚集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新的。

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其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是遵循共同基础、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新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在横向结构上,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在纵向结构上,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新课程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能根据时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二、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1、转变教学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是新一轮课改的主要内容。就语言教学而言,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被动转为主动、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并使他们在多边交往中全面深刻地关照自身的潜在价值,做出颇有前瞻性和广阔性的自我设计。因此,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氛围也是十分必要的。 转贴于

2、改变教学策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型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自主地探究,自由地质疑,并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应围绕这个核心思想转变教学策略。

3、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倡多样化、个性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通过听、练、背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新的课堂教学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表演小品、课本剧、展示图型,以社会热点为话题,播放视频资料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

三、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1、更新教学理念,做“引导型”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变化很大,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由“为教而教”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高中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适当时候进行必要的引导。

2、提高自身素质,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在内容上把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作为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大量的文学知识储备,注重潜性知识的积累。另外,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修养是学生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富有爱心,热爱人生,追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