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时间:2024-04-09 11:3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新课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创新思维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1]。
1、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优势
1.1历史诠释学的启示
历史学科的主要特征是其过去性,这一特征就注定了过去的历史是不可改变和重现的。但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解读却是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的,是永远也不可能停止的。“既然每一代都有它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因而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观点,那么每一代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每一代都有权来做出自己的解释”[2]。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任何对历史的解释都是一种与智者的对话、沟通,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在过程中生成的是一种自我的创造、一种有意义的创造,能有效地培养思维。
1.2历史内容的丰富性
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政治、地理、军事、经济、文化、科技、艺术、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纵横交错,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把历史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积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3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方面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它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思维要求的宏观战略思维方式和具有历史纵横感的比较思辨能力上,如果能在历史学习中真正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那么,由历史思维所引发的智力活动不仅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思维特征,而且可以达到较高的层次。历史的智慧是人类智力活动达到高级程度的产物,也是其他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
2、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2.1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之间交往频率的增加,心理距离的缩短,情感沟通的共鸣,也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发挥主动精神的催化剂,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成效的取得会起到促进作用。因为知识的交流是在感情的交流中进行,感情的交流在知识的交流中加深,相融的师生心理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只有在相融的师生情感中,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其上进。
(2)引进必要的历史资料。一般教材往往限于篇幅和教材独有的严肃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和多样性的背景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料的内容越丰富,越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就越能给学生的智慧和认识的成长提供理想的环境。历史资料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其次,在具备了更多的相关历史知识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独立性地创造性地探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新颖性,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潜质。
2.2提倡探究式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实行探究式学习,在探究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历史探究活动课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和形成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为中心,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利用收集和分析的资料、信息获得直接经验,这样不但可以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敬业意识。同时,由于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需要鲜明的个性作保障。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与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独立性、自信心、顽强的创新意志、乐观的态度、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几方面。
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创新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都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他们在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对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例如:司马迁忍受侮辱著《史记》;曹雪芹十年艰辛著《红楼梦》;哥白尼坚持日新说,不迷信权威的历史实例是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好素材。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人类幸福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他们享有的崇高声望,也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巨大的创新动力。学生在阅读这些伟人的传记材料时,会具体了解到伟人们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的,这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结论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应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这一创新思维的源泉,加强教师的素养以及在教材中增加创新思维的内容。创新思维培养的最终效果,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有句话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而且“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教学中教好历史学科,短期的目标可以备战高考,长远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历史教学改革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老师要进一步探索,以达到教学各方面的改革,以实现新课标的目标,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此将高中历史改革的一点认识简要介绍如下:
一、当前教育的现状
1.学生学习被动。“填鸭式”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深深影响着老师和学生,老师习惯于“老师说什么我就学什么”的环境,在获得新知识时缺少自己独立思考,仅仅是被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作业等都要老师时刻叮嘱,甚至有的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未得到任何锻炼,不能树立独立的学习精神,这将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同时学生长期处于老师“填鸭式”的教育环境下,久而久之就习惯于老师的灌输,而自己却不能真正学到语文知识的精髓,更无法通过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也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历史教育质量的下降。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虽然新课改推行一段时间了,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师上课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方式,主要依靠板书和教材,受到教学用具的限制,多媒体等工具没能得有有效应用,教学方法难以创新。由于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高压力,因此学习效率总是受到很多限制,兴趣也很难提起来,而只是为了高考而学习。老师可以通过多多借用多媒体等新鲜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多种方式教学来减少学生的压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策略
1.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倡导了一系列的新型教学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老师应该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老师应该吸取传统教学的优势,同时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还课堂于学生,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2.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好的氛围总是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以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处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并受到较为强烈的感官刺激,那么,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深刻的认知印象,还可以因此激发出学生活跃的思维,并为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打下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并有效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历史教材内容,结合历史教学特点,着力于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历史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3.再现历史的形象性。历史教材,不是历史年代、历史数字、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简单堆砌,而是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历史画卷。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如何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或方式,使历史跨越时空,以鲜活生动地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很多历史,都是一个故事,枯燥的书本知识,老师如果教学得好的话,上历史课就像是在听老师讲故事,会是一个让人喜欢的课程。历史事件,从开始,到过程,到结束,都具有很多精彩的部分,如果老师凭借多种工具,如多媒体等,将历史书本上的知识以一个故事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就想自己经历这样一个事情,就会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这样也就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了。
4.丰富单一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且介绍了诸如辩论、故事会、参观、考察、讨论、调查、编辑板报、举办展览、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这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近年来部分老师利用课本剧,采用讨论、辩论、小品等形式,出现了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辩论、互动,表面看似华丽多彩,其实完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作秀。一堂常态性好的历史课,是平实的、真实的、扎实的、充实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归根结底并不是在于其形式有多花哨。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以便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模式 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03-01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的课改要求,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新课改中,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新课标,深入研究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新理念,积极探索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关于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一、尝试学案导学法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每节课教师要精心制作一个学案,课前发给同学们。一个学案一般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配套练习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导课激疑、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归纳总结许多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结构框架,以填空(基础知识部分)和问答(能力提升部分)的形式表现出来,课上引导同学们完成。下面结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来说明这种教学方式。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激疑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针对本节课,可播放歌曲“七子这歌DD澳门”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七子是如何离开母亲的,又是如何投入到母亲怀抱的?”
(二)自主控究、合作学习
此环节一般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学案,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填空部分,重点难点部分、能力提升部分、同学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讨论、辨论,同学们完成了思维升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在这一环节,让同学们把上一环节所获得的成果通过书面报告或多媒体展台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就其成果,老师及时订正、引导、鼓励、评价,以避免同学们误入歧途。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在本环节,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的经验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或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
(五)典题训练
针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典型习题训练,学生们完成后,课下教师全批全改,及时发现问题,对教学查漏补缺,及时订正。结合训练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并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探究情境模拟法
情境模拟法就是让学生在学到哪一节时,努力去模拟当时的情境,以身临其境。历史也是生活,只不过是过去的生活,情境性很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明白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而不是那样发展,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情境模拟的一个典型手段就是编演历史剧。编演历史剧就是针对教学中故事性强的内容,把它编成历史剧本并让学生通过表演,把昔日的历史再现出来。用这种方法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选题
应该选故事性强的重点部分的内容来编演。。
(二)写剧本
可以让几个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协同完成。
(三)排练
可让一个组织性强的学生和一个对导演艺术了解的比较多的学生用课余时间组织、排练。这其中要把全班学生都发动起来,分别充当演员、化妆师、剧务、主持人、音乐指导等。
(四)上演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选定时间和地点把剧本表演出来。
(五)总结
在历史剧演完之后师生要共同总结成败得失。在这一过程中,开发了学生们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存在智能。
三、研讨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以历史基础知识为题材,提出众多形式的历史问题,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以“挑战无极限”的形式进行,让同学们在兴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准备工作如下:教师首先根据同学们的历史知识水平,准备一系列的题片,这些题片就是在游戏中同学们要回答的问题。游戏形式很多,每个小组组长都可以自己设计,我不一一列举了。
这种游戏形式比较适合单元复习课,它的优点是:
(一)
以历史知识为内容,从而让同学们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
(二)学习形式多样化
以游戏形式出现,以竞争为机制,以现代流行歌曲的名字为线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锻炼了组织语言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推行参观日记法
参观日记法就是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历史展览等,让学生写参观日记。参观时,完全开放,学生愿意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后,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参观想到的都可以写。优秀作品可以在校刊上发表出来,或推荐给大型的历史刊物。这样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存在智能。
五、试用自由论坛法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64-02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又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师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法和途径虽有很多,但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途径。
1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先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与信任,从而形成乐学氛围。例如,历史问题的设置注重层次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科知识储备及学科能力储备,使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如,对于学生课堂上表现出的思维火花,即使稚嫩甚或可笑,也要及时鼓励,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
2 激发主体主动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自主精神,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历史学科的一大特性就是内容的丰富性包容性,这也决定了历史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在平常的积累中,我注意搜索一些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歌赋、民俗典故、爱国楹联、典型事例,这些小素材在课堂上往往起到大作用,使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生动鲜活,也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如,讲到篡夺果实建立,准备登基大典时,插入时人写的一副对联:千古;中华民国万岁。学生不解,以为这副对联对仗不工,“”三个字怎么能对“中华民国”四个字呢?这时再告诉学生作者的本意不是歌颂,而是说对不住中华民国啊!在学生会意的笑声中,课堂教学内容也升华了。如讲到世界近现代史《亚洲经济的发展》这节课时,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措施之一是通过加强法制建设稳定社会秩序 ,这时给学生讲1994年轰动全球的新加坡高等法院惩处美国少年迈克尔.菲“涂鸦和破坏公物案”事件,在当时尽管美国总统克林顿屡屡求情,申辩其未成年,要求送交美国法庭处理,但新加坡不受干扰,仍根据新加坡法律判其坐牢6个月和鞭刑6鞭。这充分体现了新加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3 精心设疑,培养学生自主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依据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或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及开放性的特点,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问题的设计既立足于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控制了难易程度,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如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学习中,可以选择华盛顿、拿破仑、牛顿、托尔斯泰等历史人物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这四个历史人物中,两位是政治人物,一位是科学家,另一位是文学家。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各异,可训练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人” 与“坏人” 的判定,而是许多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体,理清这一矛盾体的过程,就是使人成熟和睿智起来的过程。历史事实证明,大多数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都充满着矛盾与悖论,使现代人对他们的评价充满着种种困难与分歧。这就要求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掌握分清主流与支流关系的原则,即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看其长远影响和后果,也要看其历史活动的主流是什么,最后依据其主流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很适合高中学生理性思维渐趋成熟的思维特性,既使学生体会到了读史使人明智的结论,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挑战与成功,这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创新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课堂的教学效果要达到精益求精,那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要根据所教内容灵活多变。所以,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内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来讲,在新课标实施的情况下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并保证其得以实施。
1、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前传统的应试教育里,很多教师都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就是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基本概念和历史知识,从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导致学生没有太高的兴趣去学习历史,课堂效果不好。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树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观,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也把教学的方法与方式创新摆在了首要的位置。笔者以为,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自身,全面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自身应了解和掌握历史课程主干知识的基本思路,应做到在更高的层次上驾驭历史教材的内容,并熟能生巧的运用教材;在对历史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时,能积极主动的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支配者的角色,将自身定位为教育引导者和教学组织者,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创设一种和谐、宽容、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第二,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具有高中历史科研、教改的能力。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被修改完善,有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史无定论”。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敢于质疑,能够用新的观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合理分析、做出客观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内容研究,使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之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水平,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氛围。
2 主动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课堂问题设计,可以启发学生敏捷思维的产生,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究,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提高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最终达到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良好效果。第一,教师要将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作为核心,为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奠定坚实的环境条件基础。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客观公正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第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历史问题的相似情境。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历史事件只是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没有详细的叙述,因为高中学生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只能机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仅仅掌握了知识点,而没有从本质上掌握这些历史事件。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能力设置启发性的历史课堂问题。比如,针对西方国家扩张自己的殖民地这个历史事件,教师就可以设置“当下的亚非拉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都是一些欧洲国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通过设置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内容中走出去,客观的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3 努力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可以从导入野史逸事、突出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研究3方面入手。野史逸事的导入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人性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具有很多的史实,教师倘若只是照本宣科,一定就会把课堂教学变为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思维历史的学习方法。面对知识庞杂浩大的历史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己梳理出头绪,所以教师就要把学习历史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教导学生领会掌握历史学习的规律,将知识结构理顺,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教学研究,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历史进行。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以兴趣为分类组织不同的学生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的方式,确定学生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撰写论文,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4结束语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我们应怀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汲取众家良好的教学方法而不固步自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确定完成并非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一次到位,更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艳辉.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0(01)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设计 策略
专题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迥异于延续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的通史式教学,同时也给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带来不少困惑。因此,专题史教学设计策略的探讨也为我们高中一线老师减少困惑甚至走出困惑提供了帮助。
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总的编写思路是:遵循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线索,采取“模块+专题”的编写结构,注意中国史与外国史之间的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互协调的课程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编写模式,建立起了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但是这一全新的教材结构、内容及形式的急剧变化与学校、老师与学生的现状相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专题史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和注意多种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一、学生对专题史学习状况的适应情况调查
凸显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理念。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不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学生在初中时通史知识的基础并不牢固,新课程把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根基估计得过高。而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却又打破了通史体例,造成专题史教学跳跃性大,逻辑性差,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将历史知识固有的体系割裂,初中与高中新课标历史知识之间的过渡太陡,这就好比爬山时上山的阶梯都拿掉了,让同学们直接去爬悬崖峭壁,其难度可想而知———高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二是新课标历史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经常教师上完一课以及一个单元(一个专题)后,学生没有理清线索,头脑中一团乱麻,紧接着又开始学习一个新的专题。这样学习历史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太强,学生的学习量过于繁重。
针对调查状况以及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历史教学设计上特做以下几个初探策略。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一)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有机整合必修模块,树立正确的时空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应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效衔接,在备课环节上下大功夫去钻研。
从目前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还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简明知识体系。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打破时间顺序,学习专题史,在所学的专题上深化历史知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样做既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通史,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弊端,又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专题史缺乏系统性的弊病,同时充分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长处,让其优势互补,为学生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然而,对于初中历史通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学习高中专题知识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时间逻辑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有了时间逻辑,我们就可以探讨“对的影响”;没有了时间逻辑,就可能出现“对的影响”的伪问题。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大多数专题内容都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排列的,例如要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就需要学生对从夏到清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了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需要学生能够按时间顺序排列从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历史事件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新课程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相对而言,不太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空观,更何况基础差的学生呢?
因此,在进行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设计要以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作为铺垫时,适当为高中学生“补课”是必要的,这种补课不会占用正课的时间,可以几句话一带而过,但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例如,我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商业的发展”一目时,课文是按商—周—隋唐—宋元—明清介绍商业发展的,跳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我就在备课环节适当加进来并在课堂上简单补充介绍。当时就有学生表示自己再查资料了解这几段历史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因而这种适当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只要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二)科学处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关系,实现历史学科功能
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把思想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任务提出来,但在“知识主义”和“能力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为主,思想情感教育成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附属品。而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提出,无疑使历史教学任务由传统的“双基”便成了“三基”(认知目标、应用目标、情感目标),她在统一融合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更加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 转贴于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方面更加明确指向五个方面: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和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养成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宽容释然的人生态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放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一个发展性的动态目标体系,这就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和依托———以过程和方法为手段,把情感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领域(知识、能力)加以整合,是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培养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同样,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三者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体现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必须确立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基本理念转变。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抓手,而非“圣经”。对于历史教材,我们应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资源就应注意挖掘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理论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就是“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举例说,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四)教学设计要与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理念
【案例】历史必修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节教学时,某教师是这样进行的: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并从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说明了其表现,之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因,重点分析了WTO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问题“中国加入WTO后,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让学生讨论。
【分析】从课堂教学结构方面来看,这节课是合理的,教学也是围绕主题而展开的。但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学生对全球化的感受和体验也比较多,教学时不应就书本而论书本,应当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且又增强了历史的亲切感。当教学内容本身时代感、现实感很强的时候,作为历史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
【案例再设计】我们已经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说说你享受到了哪些经济全球化的成果?(由此引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到你所在地区的某企业做一调查,加入WTO后,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发生了哪些变化?(课前学生调查,引出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思维 建立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29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后在教学方法和实践上都有更新,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要求学生的成绩,而是开始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是否建立基本的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教学更加突出其人文性、文化性、知识性和开放性,因为我们教授学生历史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树立历史的长远眼光,使其对于身边的社会发展动态和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不少教师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很难落实这种新的教学目标。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的教学问题谈一下新课标下新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开展全面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自觉在历史学习中关注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观察与评价能力建构,这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情感评价,树立正确全面的历史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少教师发现现在虽然很多学校都主张历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但是实际教学推进过程中仍然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教学追求,导致历史课堂教学僵化保守,单一枯燥,学生难以对历史课产生兴趣,这导致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却对历史课没有热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上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建构。
第一,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教师在对学生全面呈现历史史实和资料之后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判断产生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是历史思维逐步清晰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历史知识的讲述中抓住关键点设计问题,自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历史思维的初步形成。例如,在学习的时候,课本中对于初期的事件和资料不是十分重视,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的基本理念和追求,但是却关于后期的“打倒孔家店”口号专门作为重点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把这个作为主要的内容来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充分考虑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时展趋势来对这个口号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我国孔子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展示儒家文化对于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相关材料,这样学生就会发现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对于背景下的孔子文化进行全面审视,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使其思维更加全面。
第二,引导高中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和思维来对待当下社会和国际一些现象,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通过多样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思维实践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步骤。例如,在学习国际恐怖组织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害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提前搜集有关历史材料和史实,在课堂上对这些资料进行汇总之后让学生对恐怖组织产生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结合当前国际上仍然存在的恐怖组织和一些恐怖事件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本着变化发展的眼光,及时把历史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历史学习的思维运用意识。
第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建构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对课堂学习氛围的建设,因为学习的氛围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活跃性产生影响,有的历史课就相对宽松、自由,学生配合教师积极思考问题,但是有的教师就很少会设置一些讨论的话题来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和学习,因此历史教学方式直接对学生的思维养成产生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设计多样的历史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充分自由的氛围里面勇于探究历史问题,学习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积累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对其思维的快速发展有激发作用。总之,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技巧来推动高中学生历史思维方法的形成,不断提高历史思维水平,能够独立运用历史知识和积累审视现实问题。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还需要教师侧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众所周知学生实际上对于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历史课因为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而变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兴趣逐步低迷,但是兴趣是学生主动进行历史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根本动力,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充实简单的历史素材,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教师需要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经过和人物的经历,这些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兴趣。例如,在讲到的时候,关于的影响、主要人物、主要口号和基本主导思想等等,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效果很差,但是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向学生展现这个文化运动的一角,学生就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形成浓厚的兴趣。比如,P于的主要倡导者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先生新得到一块美玉,想要让一个石匠给自己刻印章,内容为“之印”,但是石匠认为是的倡导者,提倡白话文,就刻成了“的印”,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对于的倡导以及当时运动的确深入人心,这样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就会通过历史典故对历史学习产生好奇和兴趣。
第二,教师要注意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方法,因为高中学生实际上对于文化性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历史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课堂,还是一个文化熏陶和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兴趣发展产生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历史文化储备,在课堂上能够融汇古今,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向学生完整的传达出来,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新教材; 合纵; 联横; 整合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谋合纵,张仪说连横。他们在那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与发展。本文探讨的合纵“联”横则是指对历史教材的优化整合。“合纵”是指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就是将分布在相同或不同单元的有关历史知识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它主要是对同一版本同一专题或不同版本同一专题知识的纵向整合; 也包括跨版本之间进行取长补短,使某主题知识呈现得更加系统全面。“联横”主要是指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整合,即将某一时期一个国家或一类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横向整合,让学生对该历史时期的历史全貌有一个全面的整体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纵联横的实质是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序的归纳、概括、综合、联系与系统化。本文拟就合纵联横的目的、具体做法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合纵联横的缘由
之所以要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纵联横,主要是基本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为弥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某些方面的缺陷或不足。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教材的编写也一样。新课程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理念新颖,给师生耳目一新之感。但在“一标多本”之下,一则由于编写者对课标理解的差异、观念的各异、把握角度的不同,故教材的编排、材料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取舍各有侧重甚至大相径庭。二则因编写体例和结构的原因,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打破了历学科自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结构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割裂了历史概念本身的完整性,特别是弱化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前后单元的内容联系不强,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学生学习新知识缺乏应有的知识铺垫和背景,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次,为了更好地明确教学重点。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而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者在编排过程中要体现同一个知识点选取相同的内容就不可避免。尽管对同一个问题的叙述可能侧重点会因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内容往往会有一定的重合或相似。
二、合纵联横的具体操作方法
( 一) 教材同一单元内部各节知识的合纵
以必修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主题的学习为例,教师如果想真正把这个问题讲清讲透,就很有必要深挖教材,纵向整合教材。首先这一主题内容分散在第 5、6、7、8 课的内容中。第 5 课在写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提及“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第 6 课仅在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及“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当然其中也隐含着“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途径之一”这一历史知识; 第7 和第8 课才分别有一个专门的子标题“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着重分析。教师如果不进行一个最后的综合小结,学生就不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一个整体的综合认识。
( 二) 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不同课文之间的合纵联横
新课程由于按专题模块或主题进行编排,如必修一侧重于政治史,必修二侧重于经济史,侧重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进行组织编写,而有些历史概念并不是纯粹的属于政治板块或经济板块,这就导致有些历史概念被分散在不同的模块或专题里叙述,割裂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造成知识体系不完整,也不利于学生的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这就有必要将其进行“合纵”,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 三) 同一版本各教材之间的联横合纵
通史体系下的教科书,前后单元或章节之间的内容彼此联系,先学的内容为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学生学习新知识往往有前面的历史知识作为铺垫或背景,学习新知更容易理解; 学生更易于综合分析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特点。比如,在通史体系下,学生在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后,很容易理解为何当时会在思想文化领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了。而且,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以及自主命题的各省出台的《考试说明》一例外地按通史体系安排,突出其时序性、整体性及文明演进过程。而新课程历史教材分为必修部分 3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这就将同一个时期有着非常紧密关系的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割裂开来了。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复习的时候采用通史体系重新建知识体系,加强不同教材之间的合纵联横,形成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的历史全貌认识。
篇9
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要明确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切不可断章取义,更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不可一概否定,要继承和发展地对待。现代教学中,如果能够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的继承和发展,这就是创新。运用多媒体的影像课件教学是创新;通过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就能让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与心灵感应,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教师应该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寻求进展,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当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时,可以注入一些新鲜的空气,让课堂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灵动性。因此,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要排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尽可能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科学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我们在统筹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时,对于教学素材的选取和安排都应该精当,应恰到好处地为内容服务,不要只注重好看、热闹、多样的形式。新课程改革比较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情境创设、引人入胜的视频资料等,将这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无疑对充实教学内容起到了一定作用。对于多媒体,要根据实际情况精用、慎用,绝对不可过滥、过多地使用,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从心底克服形式主义,一切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只有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如素材的选取不要贪多、贪全,应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要能较好地彰显主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既合情合理又健康有益;小组合作学习不应流于形式,要有具体的内容并分工明确,要交流结果更要重过程;探讨问题的设计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从而使教学的形式确实发挥实效。
三、要正确处理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力争做到超越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但不是全部依据。教师要敢于摆脱一切从教材出发、一切以教材为依据的状态。上课的素材来源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学会甄别、取舍和挖掘,要将最新、最典型、最贴切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整合成自己需要的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但是我们又要明白,教材是教学最主要的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如果抛弃教材,完全去开发课程资源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错误的,因此灵活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教师对教材和新课标应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解读方式,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对教材和新课标既定的内容和模式能够灵活地变革和创新,从而真正做到以教材为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四、要认真思考创新与务实的关系
创新是教学的灵魂,而务实是创新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绝不能全盘否定。创新首先要务实,没有务实的创新是无源之水,如空中楼阁。创新应该在务实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创新使课堂变得更有实效。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准务实与创新的平衡点,比如对于课标规定的重点内容,教师就要敢讲多讲、讲清讲透,反之就可以一代而过。
如果认为所谓的新课标教学就是完全以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探究为主,而缺少了教师的精要分析、适时点拨和精彩讲解,那么这样的课堂充其量只是为了追求单纯的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我们应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以此突破进行创新,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课堂教学。
篇10
一、浅层面分析,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之间的知识要求有差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板块。
由于升学的压力,一线教师往往围绕考纲进行教学,“考什么,教什么”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考纲范围内有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相对熟悉,而考纲范围外的内容则成为教师知识体系的盲点,即使是教材内容,若未列入考纲,教师掌握得也并不十分透彻。因而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与新课标之间就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差距:
1、90年代中后期,世界古代史已不再作为教学内容和考查对象,而在新课标的知识要点中涉及到了较多的世界古代史内容,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等。
2、多年来未列入考纲的内容,包括一些教材未选入的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通史的相关内容,如宗教改革、甘地领导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3、人类的文明史,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在现行的高中教材中仅作为非考查对象的阅读内容,但在新课标中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等。
4、大量新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的引入,新的历史研究视角的确立,如“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等。
就以上的四大板块中,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是一线历史教师亟需更新的方向。
这两个领域的知识更新,笔者认为一线教师面临着三大问题。其一,世界古代史专业知识,由于人类考古工作的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若仍搬出大学时的老教材,知识的滞后性是可想而知的。其二,人类文化史是极为宽泛的一个研究客体,虽然新课标已列出了相关的内容要点,但涉及的内容仍相当繁杂,若教师不能对相关领域的知识略知一二,而仅仅以新课标列出的要点为教学内容支撑,依靠教材组成教学模块的话,就不可避免地回到“灌输式”教学的老路。其三,资料积累不足,虽然网络资源的挖掘可解决一部分问题,但真正适合学生能力层面的探究性材料还是少的。
因此,笔者认为一线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更新自身薄弱的知识板块;其二,要积累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能促使自身知识更新的历史卡片和历史资料;其三,要紧跟学术研究的潮流,从学术主流观点出发,把握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其四,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深造,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学术层面。
二、中层面分析,要以专题或课题为中心,全面重建教师的知识框架。
新课标打破了“通史”体例,转向“专题”模式。而近几年的中学教学中,功利性的教育使教师的知识框架完全是以高考的考纲为支架,追求的是学科“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且呈现出固定和静态的特征,所谓的知识更新仅是根据考纲对静态的知识结构进行微调。而高考考纲的依托是通史,这与新课标的教材编写体例是格格不入的。
新课标着眼于能力培养,改变了以往历史教学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的功能,并且改变了“难繁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就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流程而言,其模式是以一个课题或一个话题为核心,通过学生对相关历史资料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自主探究和解析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打破现有的知识框架,以原有的历史知识为基础,重新整合,突破单学科的束缚,并要补充相关的非专业知识,以形成新课标要求下的知识结构网络,即课题研究网络。
三、高层面分析,教师必须改变依赖教材的习惯,学会如何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如何积累教学资源,知识体系的更新要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师”走向“学生”。
- 上一篇:儿童美学教育
- 下一篇:微观经济学均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