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09 11:3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美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教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趋势使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比较而言,美国的学前社区教育起步较早,社区教育体系发展得也比较完善。本文旨在简要探讨美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特点,并与我国的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状况进行粗略的对比分析,以便为我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社会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
受“儿童中心论”思想的影响,美国社会对儿童保护和教育参与意识比较强,社会对学前儿童的支持是全民性的,这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美国不仅有由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俱乐部、企业、社团等合作参与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部门,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人员和社区教育工作者(简称社工),而且,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地方绅士、学生家长等都普遍具有关注社区、贡献社区的思想,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议。平时学校或者社区组织的各种儿童教育活动,都会引起社区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的支持。在美国,私人捐款设立教育基金、投资兴建社区公共教育设施、建立社区学校已成为一种风尚。
在我国,社会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自从学校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独立的教育机构以来,学校就开始承担起全部的教育职能,就连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认识: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孩子的发展负有全责。而且,受我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多是关门读书,很少与社会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社会和社区也是无从参与教育过程。于是,学校就成为独立于社会的教育的“孤岛”,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就成为纯偶然性的、随机性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教育”、“教育社会化”等教育思想的渗透,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对教育支持的重要性,但就全社会来说,人们的教育参与意识仍然比较差。在一些地区,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往往是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地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多限于幼儿园或者是社区教育有一定认识的领导及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园所,未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参与。
而就幼儿园自身来说,对社区教育也存在认识不清或动机不纯的问题。园所认为搞社区教育是“赔本的买卖”。相当多的幼儿园开展社区教育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未考虑、了解社区公众的需求,没有同社区协调互动,导致参与者寥寥无几,人气不足。再加上幼儿园本来自身教育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许多教师视搞社区教育为负担,社区教育活动的频度和质量也就很难得到保证。
二、社区教育资源及其利用
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开发和使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要素的总和,如社区内从事各种职业的居民、工厂、医院、超市、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这些社区资源为幼教机构和组织利用后,在教育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儿童发展与教师成长等方面将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社区资源,在这方面美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首先,在社区资源方面,美国社会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支持系统。在人力资源方面,如前所述,美国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参与是全民性的,人力资源充足,而且人力资源的质量也比较高(美国的人口素质高)。在物质资源方面,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实力强,这决定了政府部门对教育可以有比较多的资金投入,突出表现在社区环境设施的建设方面:美国有为儿童免费开放的社区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脑房、公园等。各社区图书馆均设有儿童专署区,书架的高度与儿童的身高都是相匹配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美有8300多所博物馆、艺术馆。耗巨资修建的规模宏大的博物馆基本上免费向学生开放,有的即使收费也很低廉。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到这些公益场所开展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有的博物馆还与一些学校建立固定的联系,甚至把展品送到学校去。周末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免费参观。
其次,美国的学前儿童教育人士对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意识也比较强,幼儿园平时非常注重邀请社区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来园介绍自己的工作,也常常带领儿童走出幼儿园到博物馆、艺术馆参观学习,到工厂、医院等各种场所,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家庭和幼儿园都是社区的一部分,而自己所在的社区又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家长也经常组织带领孩子参与各种社区教育和公益活动。
相比之下,我国在社区教育资源及其利用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
第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对不属于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本来重视程度就不够,在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投入上更显得心有力而力不足,社区内能够为幼儿园利用的社区教育设施比较少。有限的一些可供利用的公共教育设施也存在应该免费的地方而不免费的问题,像公园、文物景观、革命纪念馆等公益场所,长期以来一直对家长和按一定的身高标准对儿童进行收费。
第二,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家长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还比较差。许多幼儿园都封闭办园,一学期走出校园进行的大型活动次数极为有限,利用社区各种人力资源进园教育也不充分,同时,社区各方面关系协调不够,也造成了社区资源不能得到综合利用。
三、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
美国儿童教育强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即三者在平等基础上的协调、互相合作。美国推行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即HAPPY计划,它直接通过社区把培训带入家庭,父母每周接受入户指导,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孩子父母的集会。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为社区服务,以促进社区的发展,如幼儿教师长期利用节假日,为周围居民举办幼儿教育班、英语班、舞蹈班等,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平时还有专业教师为家庭、社区上门服务。
近几年来,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服务”。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率先开展起社区学前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将幼儿园等正规幼教机构面向社区开放,拓展服务功能,将服务对象和范围扩大到本社区为入园儿童及其家长。如开展亲子活动组织为入园儿童与园内儿童的联谊活动、举办家长学校和家教讲座等。在我国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社区,如青岛已建立了“家庭学前教育服务中心”,它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让社区幼儿成为社区教育指导对象,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这也是我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一大亮点。
但是在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幼儿社区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由于对社区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深入,不少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开展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社区教育活动只是场面热闹有余,而扎实不足,家长的参与不够积极主动,出现应景行为。这些都表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社区教育活动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美国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十分重视,一般由居民生活区中设立的社区学院专门负责,如美国檀香山社区学院。它要求经过培训的教师,必须具备与家庭、社区各方面联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篇2
关键词 学前儿童 美术教育 创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 6 文献标识码:A
学前儿童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旱谋局剩通过美术活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等诸方面的发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培养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学龄前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重要时段,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效果。今天我对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做一些浅解。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幼儿观察,不教会幼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幼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
1.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1)直觉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那个样子。
(2)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树,再进一步认识它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构成的整体。
(3)同一性。幼儿常常拟人化地观看世界,把外部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力,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物也一样能感受到。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
1.2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
在美术活动中,只有渗入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儿童画从自然表现步人艺术表现,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引发儿童灵感的动力。因为审美愉悦产生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发生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要充满活力,带有适中程度的紧张以获得生命的动态平衡。利用主客体的对立、矛盾,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3发掘与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潜力
儿童具有表现形象的潜在能力,由于他们年龄小,认识不完整,常常会毫不费力地把局部的不同特征不同属性的事物杂乱地融合在一起,组成新的、非现实的、怪异的现象。他们依靠直觉、瞬问的和真心地感觉表现事物,因而比成人更能接近意象隐喻。1岁半的孩子会 把“小雨”和“面条”联系在一起。3岁的孩子能在无意的色彩涂鸦时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能在观察了煎蛋的全过程后,用成人意想不到的紫色、橙色、蓝色和深色的渐变,画出一幅奇妙而生动的作品。这种偶然性的成功意味着低幼儿童对色彩象征的理解和应用。
2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让幼儿对美术活动有兴趣
就是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希望取得成功,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唤起幼儿绘画的兴趣,我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除了爱乱涂乱画,还爱玩一些撕纸、泥、小印章等,每次手工活动时就不难发现幼儿手中只要有一块泥或一张纸,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因此我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始培养幼儿把所撕成的、捏成的这些作品组合成一幅画儿粘贴在一张画纸上幼儿就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幼儿之间可以互相欣赏、互相学习,还可以在幼儿原有的作品上引导幼儿添画其它的内容,利用多种工具丰富画面如:用蘸、滚、印等方法使作品更有个性。
3幼儿色彩感觉的培养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首先教幼儿认识三原色,明白红、黄、蓝是三种基本的颜色。通过反复运用逐渐培养幼儿能独立搭配自己喜欢的颜,并能绘合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程度进行合理搭配色彩,还切记引导幼儿正确布局画面,作品层次要清楚,有主有次,有远有近提高绘画质量。
4培养幼儿良好的绘画习惯
篇3
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到底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找回属于儿童的美术课呢?
一、“探究”不等于“不教”
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方式。于是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为避免落入“满堂灌”学习的俗套,课堂上一行一动皆要探究,课前制作复杂的课件,准备大量的范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是怎么做(画)的?”“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然后热热闹闹漫无边际讨论一番,于是课堂中充盈着“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独特”等礼节性的、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而我们让学生在并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有“行”无“实”的探究,根本就达不到“不用教”、“不用讲”的目的,学生又能收获什么呢?小学美术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走一概不讲不演示的路,其实这是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一些难点问题上是需要我们去教、去演示的。
问题是我们怎样去教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重视课前资料的收集。
学生只有亲历、亲为、亲感之后才会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也只有这样才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心理需求。一旦这种需求产生,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美术课的学习当中去。
2、创设问题情景,留给学生想象与探究的空间。
老师要讲、要示范,但讲或示范的程度要把握好,不要面面俱到,要留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
3、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探究。
也就是说老师要在方法或技巧上做到适当的点拨即可,不可太过,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由自己发现的快乐。
二、“教参”不等于“教案”
教学参考或一些名师教案是一些教师从事美术教学的“圣经”,在美术教学中动辄就将那些教学参考和名师们的教案搬来“以贩代教”。这是对教学参考和教案重 “形”轻 “神”的误用。如果一个教师课前不深入思考、积极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怎能充满激情,怎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看教参或名师教案,而是要我们参考着看,学习着看。这主要源于三点原因,一是学生审美水平不同,学生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等多方面差异。二是文化氛围不同。三是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结合自己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当地的文化氛围,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教参和他人教案做参考,设计出只属于你和学生的教案,那将会是一节魅力四射的好课。
三、“拓展”不等于“形式”
篇4
[关键词]来华儿童;美国儿童;对外汉语;汉语教学;游戏
一、美国儿童汉语学习的特点
(一)被动学习
很多美国儿童都是跟随父母前来中国,并就读于当地的国际学校。国际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因此他们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汉语的学习。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并且年纪稍长一点的儿童清楚地知道自己几年以后就会回美国,而回去以后没有什么机会使用汉语。所以大部分的儿童对于汉语学习没有主动性,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和中国儿童相比,美国儿童在课堂上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大多数喜欢观察新鲜事物,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很长,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走神,所以,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兴奋点,让汉语课成为他们喜欢的新鲜事物,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美国儿童通常性格较为开朗,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主动。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会踊跃回答,对于各项任务,会积极参与。和教师互动非常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汉语听说好于汉语读写
相较于中国儿童或日韩儿童的含蓄内敛,美国儿童性格较为开朗,他们乐于和人沟通,乐于表现自我,也勇于尝试,勇于挑战,不惧怕失败。因此,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他们通常会积极尝试使用自己新学的词语或句子来进行日常交流。长期的口语练习,锻炼了他们的汉语听说能力,并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学习的信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与之相反的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汉字对于美国儿童来讲,就像一幅一幅的画,并且这些画还很相似。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些字该怎么读,更不知道从何下手去写。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需要花很多的精力来记住汉字的读音,更需要花很多的精力来记住汉字的字形和写法。
二、针对来华美国儿童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采用全中文的课堂授课模式
教师应该尽量使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少用英语进行翻译。举个例子,教两个单词,“铅笔”和“橡皮”,用不同的方法来做个试验。教“铅笔”时,让学生跟教师读五遍“pencil铅笔”。教“橡皮”时一边手拿橡皮,一边领读,让学生跟读,同样重复五遍。之后,指着物体考大家“这是什么”,学生记“橡皮”记得更牢。因为第一种是英汉互译,死记硬背。第二种使用的是实物教学法,教师教什么就拿实物或者图片来进行对照,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对于一个比较形象的动词,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具体的动作。在互动中,学生自然地记住了所学的词语。课堂交际用语也要以汉语为主。比如,可以给每个学生起一个中文名,并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称呼他们的中文名。同时,要求学生称呼教师也要按汉语的习惯使用“某老师”。刚开始,学生可能很不习惯,但是时间一长,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中文来互相称呼了。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尽量少用英语进行交流或提问,鼓励学生用汉语交流。在学生遇到表达障碍时,教师可以及时帮助他们把表达不全的地方补充完整。长此以往,既可以教给学生知识,又可以建立学生用汉语交流的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越来越习惯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汉语也会学得越来越好。
(二)听说为主,读写并行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要发挥美国儿童乐于听说这个优势。比如,对于生词、语法等较枯燥的内容,教师可以把它们融入到课文中去,尽量少讲理论知识,而是多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听说练习。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听说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相关的词语和语法。那重视听说的练习,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读写的练习呢?并不是。听说读写四个技能对于汉语学习来讲,一个都不能少。在学习之初,听说能力会提高较快,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成就感。然而,如果仅仅是锻炼听说,读写不跟上,慢慢地就会遇到汉语学习的瓶颈,不能再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因此,教师应该从一开始就重视学生汉语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于汉字这个难点,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通过游戏互动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1.生词游戏
在进行生词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游戏进行朗读训练。钻城门:两个学生拉着双手当城门,其余学生拉着前面一个学生的衣服,一边钻城门,一边读教师教的生词,当城门的学生看到哪个学生没张嘴读就用手网住他,这个学生就被“吃掉”了,他要大声朗读此生词五遍。这样读出来很有气势,学生都玩得很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生词记住了。抢答游戏:假设班上坐成两排,第一排命名为一组,第二排命名为二组,教师在教完一个生词后,随便喊一组,被叫到的就需要站起来大声朗读。如果该站起来没站起来或是不该站起来站起来的话,就给竞争的一组加星。如果在抢答游戏当中,教师发现某个学生不是很认真,可以突然叫他的名字,让他起来回答。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句子游戏
生词学习完成以后,就进入到句子学习阶段,我们可以用句子游戏。把学生分成两横排,第一排为第一组,第二排为第二组。那么纵向的两个人从左到右编号,一号、二号、三号——每个编号都有两个人,每一组一个代表。教师说句子,念到几号,几号的两个人就起来跟读,哪组反应快,就给哪组加星。这个也能训练小孩的注意力和反映能力以及团队能力,学生不知不觉中也记住了相应的句子。
3.课文游戏
基本句子学习完成以后,就进入到课文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生动的语言环境。如,运用图片、声音、试听、场景模拟等形式和手段,给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从而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情景布置出来,让大家来演。等演熟练之后再打开书读,学生发现自己已经会背了,会很有信心,很有成就感。还可以在教课文时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每个学生来当一次“小老师”,大家都听他的,“小老师”每教一句,下面的学生就把此句读一遍。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也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四)营造地道的汉语环境
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来讲,非常重要。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汉语的机会,我们要努力营造地道的汉语环境。在家里,因为家庭成员都是美国人,儿童听说汉语的机会非常少。但是,父母可以买一些中英文对照的儿歌或者动画片给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听和看。反复地听和看,孩子就容易记住了。在学校,教师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挂图结合汉语知识贴在墙上,将学习环境营造得温馨、活泼。也可以在黑板、空调、电脑上贴上中文名称,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上彩色的字词卡片串等。同时,还可以利用中国的童谣、儿歌营造自然的汉语输入环境,如上课前播放一些容易听懂又朗朗上口的童谣,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可以听到汉语。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超市购物,或者肯德基点餐。教师充当收银员或服务员,学生一定要用汉语点餐或者用汉语说出自己要买的东西,教师才把东西拿给他。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在互动中学到了东西。
(五)在课后延伸汉语教学
和成人相比,儿童没有很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他们课后不会主动地预习或者复习,若在课后留给学生很多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和逆反。我们可以将语言学习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下制作生词卡片或者给课文配插图。也可以在上课快结束时教给学生一首歌,让学生回去以后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歌曲最好跟当天所学内容接近。同时,教师教歌曲的时候姿势要优美或者幽默,要让学生有模仿的欲望或者感到开心。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领会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将枯燥的课后练习活化起来。
综上所述,基于美国儿童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把针对儿童的汉语课堂教学和成人的汉语课堂教学很好地区分开。应该充分考虑到美国孩子的生理、心理、学习动机等因素,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握好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萍.美国儿童汉语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探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儿童文学;多媒体时代;教育作用;幼儿教育
一、当前儿童文学教育性存在的误区
(一)将儿童文学中的教育简单化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当中,往往过分推崇智力教育,而对其他方面的教育不重视,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儿童文学沦为课堂知识的补充,给孩子提供娱乐消谴的工具,严重弱化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将儿童文学中的教育简单化。于是,人们在讲述、评论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很容易忽视其对幼儿的教育意义,看不到儿童文学所要传达的信息,其中更高度的关于人生和生活内涵也很难被发掘出来,导致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单一化。这是目前人们对儿童文学教育性认识存在的一大误区。因此,我们在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时,应该善于探究和发现儿童文学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内涵,引导儿童从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得到一些感悟。
(二)否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有时候我们看待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只承认它的文学价值和娱乐功能,忽略了其教育意义,而对于儿童文学教学有一种为教育而文感觉,否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事实上,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冲突,而在于这些作品本身的故事性、趣味性以及语言的感染性。真正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既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又不影响它们的艺术品质,还能通过发挥其教育功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二、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人的幼儿阶段是一个快速学习新知识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言语和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对于重复接触的陌生词汇会下意识地学习直至掌握,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句简单明了,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再加上儿童文学作品优美的韵律和故事情境,蕴含大量丰富的词汇,可以说是幼儿语言文学的精华,对于幼儿早期的学习认知和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字阅读按在激发想象力方面具有无比的突出的优势。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林妹妹。但是,在目前这个多媒体时代,人们只注重视听盛宴,忽视文本阅读,造成了千万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人人看到的林妹妹一样。在商品社会和多媒体普及时代,大多数家长把让孩子看看动画片替代了文本阅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1983年起,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访问,发现经常看电视会使青少年不爱动脑筋,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我们国家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因为我们缺乏想象力。
(二)促进对幼儿文化知识的教育启蒙
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世界上一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身心得到快速的成长,同时充满了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而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丰富多彩,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最佳选择,对于幼儿文化知识的教育启蒙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儿童文学作品的人物、题材、内容、情节多种多样,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提高儿童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这种多样的选择有助于幼儿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且对文学作品形成一种良好的认知。
(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思想行为社会化的过程,儿童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来提高对社会的认知。道德品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的成长过程是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幼儿的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儿童文学中有很多作品中都塑造了很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形象,并且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刻画和赞扬,比如美丽白雪公主,善良的灰姑娘,忠厚勤劳的阿里巴巴,正义勇敢的阿拉丁等等,都会对幼儿的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分辨善恶和好坏。而多媒体时代影视的传播更多以娱乐为主,不良内容也更易被儿童模仿。前不久央视在《新闻联播》指出,《喜羊羊》、《熊出没》这些热播的动画片就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四)有助于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健康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体质。而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歌、童话等,语言通俗易懂,儿歌节奏感强,故事情节简单,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有些儿歌还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比如《刷牙歌》、《跳绳歌》等,适合幼儿进行游戏和表演。在游戏过程中,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不仅能加强幼儿对文学文学作品的理解,还能协调儿童肢体的运动,愉悦幼儿的情绪,在活动中找到快乐,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分析
儿童文学不仅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内在属性更体现了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儿童文学与教育并不相悖,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儿童文学教育性的认识,不要使其简单化和片面化,更不能因为它的文学性质而弱化了教育功能。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有丰富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表达,还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孩子阅读、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并从中得到快乐和知识。同时,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立体感、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而又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更是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
篇6
一、掌握幼儿心理特点是提高美术教育的前提条件
在孩子“呱呱”坠地的最初几个月里,对鲜明的色彩有了反应,对形体有了感受,如果在他们的床前挂着红、绿、黄色的气球,就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而稍大一点的孩子则喜欢玩彩球和积木一类颜色鲜明的玩具。而在他们刚开始绘画时,鲜明的色彩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起初使用蜡笔绘画时,不会考虑被画物体的本色,而改用鲜明的红、黄来绘画。如果问这是为什么?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样好看。”这说明鲜明的色彩能刺激孩子的兴奋点。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喜欢兴趣性强、有玩有乐的活动形式已成为了幼教美术的前提条件。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取材也应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形象,经过提炼用故事化的美术形象来教学更富有吸引力。例如“:晒被子”是冬季常见的生活内容,如果直接让幼儿画一床被子,对幼儿就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先向幼儿介绍晒被子的简单常识,然后让他们欣赏儿歌“太阳下,晒被子,爸爸妈妈大被子,爷爷奶奶厚被子,娃娃的花被子也要晒,晒死细菌小虫子”。这样就让幼儿过渡到欣赏美丽的被面,接着让幼儿自制一床玩具小被子,挂在绳子上晒一晒。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也不由自主被有趣的情节所吸引,很快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二、学龄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的原则:幼儿美术教育必须注意浅显易懂,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性,启发性和鼓励性相结合在幼儿早期的美术教育中,为了使孩子多侧面、多角度的了解美术知识,在教学中不能单一程式化。将线条画、色彩画、布饰画等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用脑动手的积极性。在讲课中,老师要根据小孩子的不同特点,把语言尽量简化些,故事化一点,这样小孩子更容易接受。由于学龄前儿童只懂得一些简单的语言,对外界事物感到新鲜,这个阶段的教学往往需要老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重复你所讲过的知识。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趣味性而忽略了上述原则。由于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认识问题还很肤浅,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孩子热爱美术,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学会正确的坐立姿势,了解执笔、用色、用线、用点及其他简单的造型能力。
在教幼儿绘画时要由线到面,再到基本单个物象。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后,再到物体的简单组合,最后才发展到有主题意义的情节绘画。而到中大班后,就要运用各种几何图形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某些细节,并会简单的描绘出人物和动物的不同姿态。幼儿大多数喜欢有颜色的玩具和用具。这是因为鲜艳的色彩对幼儿刺激性强,吸引力大。如教幼儿绘画时,幼儿就喜欢用色彩鲜艳的蜡笔或水彩笔画他们所熟悉的物体。关于教学的生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幼儿绘画时不妨用讲故事的方式,用幼儿所熟悉的故事加上小动物的叫声引起幼儿的注意,再引入主题。如:在上中班的手指点画课时,我先给幼儿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几天前,老师路过一个苹果园,看见树上结了许多又红又大的苹果,看完后画了一棵结满大苹果的苹果树。今天拿来给小朋友欣赏,从而引入主题。我还告诉幼儿,这幅画是用手指点画的,这样的开头语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在接下来点画的过程中,幼儿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作画时很认真,很投入。
三、引导和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美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指孩子利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重新组合材料,制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能力不仅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还从制作过程中显示出来,表现在孩子美术作品中,孩子常常打破成人有关美术创造的条条款款,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并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幼儿把通过感知所把握的整体艺术形式和自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当幼儿开始用色彩、形状创造想象时,教师又启发幼儿思考,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加入大脑的想象,形成全新的形象,运用艺术语言在画面上或手工作品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幼儿对美术创造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作能力的发展。
篇7
1.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 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 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 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 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 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 学生的教育。
2.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 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 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 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 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 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 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 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 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 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 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 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 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 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 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 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 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 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 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 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 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 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 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 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 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 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 ,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 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篇8
一、从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来看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
1.创造性原则是儿童美术教育原则之一
创造本身是一个过程,也是美术的根本特点。合格的美术教师会保证儿童的美术活动经历这一由感知到思考再到完成作品的创造过程。例如:在过年过节时,教师启发每个儿童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画一幅画作为礼物。为了让儿童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不多做要求,只是让儿童怀着祝贺爸爸妈妈节日快乐的真挚感情,尽量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形象画出来,充分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创造乐趣。
(1)培养精确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需要用来观察的实物放在儿童面前让儿童观察,帮助他们分析概括出所画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强化他们的印象,再进行描绘。这样可逐步让儿童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例如教师预先想让儿童进行画猫的练习,那么在几周前就可以提醒幼儿对身边的猫进行观察。当天,可以借来实物让儿童进行观察。在观察小猫时,儿童应该会注意到猫的基本形状,如猫的头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全身毛茸茸的,还有一条大尾巴。但是大多数儿童可能会没有画猫的胡子,没有看到猫的耳朵是尖尖的,三角的。这些细节之处教师就应该提醒儿童注意观察,并多用这些形式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
(2)培养注意力
注意指人的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经过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他们通常在注意一个事物不久,又被更有吸引力的事物吸引,就把注意力移到下一个事物上。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还可以使儿童的观察力得到发展。相对于体育活动、音乐活动而言,美术活动是一种比较安静的艺术活动,也更容易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3)培养想象力
想象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想象。由于年龄的限制,儿童的想象能力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儿童感兴趣的带有情节的图画,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在儿童具备了一定表现物象的能力,能够画出较为完整和清楚的个别物象后,教师可以向儿童指出表现简单情节的目标,要求他们画出具有一定情节的画面,并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儿童画个别物象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用例如“太阳出来了”,“小朋友踢球”,“下雨了”等,将几个事物联系起来,凑成有一定情节的连环画。
2.美术活动的操作性
美术活动中的操作性是说要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仅仅讲解美术知识、谈论体验和感受对儿童来讲毫无意义。要给他们充分的动手机会,最理想的是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满足他们随时动手去画或制作的创造欲望。
从审美能力的形成来看,绘画是视觉艺术,必须讲究审美。在启发幼儿按编号将作品连成一片时,在幼儿眼前出现的就是一幅完整的宣传画,其中背景色由浅到深又由深到浅,不断变化、错落有致的彩色老房子和黑色线条的现代城市建设交相辉映。
二、从创造力的构成来看
我国学者根据创造力与智力的密切关系,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的构成。创造力主要由三个大的方面构成,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第二个方面是智能因素,第三方面是非智能因素。
1.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原材料
运用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创造力必须让儿童掌握一些美术知识和技能。当前,在美术教育中有两种不正确的倾向,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一种是片面强调技能和技巧,一味地让儿童按照教师的范画临摹,这样无形中就束缚和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偏离了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另一种不主张教儿童任何技能,任其胡画乱抹。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应该在教给儿童一些简单的表现技能的基础上,又充分给他们留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使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智能因素主要包括一般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一般智能
一般智能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它体现了人们检索、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对事物做间接概括和反应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指发散思维能力。它体现出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的心理活动水平是创造力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首先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引起专注——明确问题——发散联想——评鉴选择。
篇9
[关键词]儿童艺术 美术教育 反思
少年儿童,天真烂漫,一颦一笑都充满了纯真无邪!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小时候的我们拥有着丰富的想向力和追寻快乐的特异功能。孩子之所以可以感到事物之外的乐趣,是因为他们可以进入自己想象的思想中去,正如幼儿在涂鸦过程中可以愉快地将各种圆形图像命名泡泡、气球、糖、宝宝、小鱼、花、树叶、青蛙、汽车等,这正是一个小孩子的天真,正因为他们所独有的天真,所以才创造成年人所不能的思想空间,寻找到专属他们自己的快乐。
一、猜想孩童心中的艺术
关于艺术的定义众说纷纭,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这样解释道:用一种间接的形式方式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经典的内容。中华奇石馆馆长李文科则将其进行升华,并具体介绍: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不管怎样定义,它始终离弃不了艺术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的宗旨。
对于孩童来言,艺术的定义似乎显得没那么重要,他们关心的不是社会需要什么,更不懂得刻意地去提炼生活中的精华。“我欣赏我看见的东西”,他们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什么物体的对称关系、远近的虚实、透视、比例、明暗、色彩,在他们心中并没这么多复杂的考虑。他们期待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的感觉和情感,这意味着孩子们拥有他们自己的欣赏和选择能力。月亮的阴晴圆缺、花丛中的五彩缤纷、树林中叽叽喳喳的鸟叫、游乐场振奋人心的欢呼等等通常会被孩子们表现在画面里,美丽高贵的芭比娃娃、能力超群的奥特曼等动画造型更是女孩、男孩百画不厌的经典之作。也许这种缺乏技能及生活感受是一种缺陷,但有了生活感受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表达岂不更是一种遗憾。儿童肆意妄为的涂画或许在我们这些接受过各种教育,感受过生活百态的成年人来说并不能称之为“艺术”,但这正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更是其承接和释放情感的独特表达,是我们这些所谓殚见洽闻的成年人所不及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形象应和了儿童的审美期望,他们才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表达,从而映射出人类内心最初衷的追求真善美与正义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以及超常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能看到他们唯我地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这往往是成人世界里所缺失的。
二、当代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最好的儿童画是发自儿童本心的绘画,是顺其自然、天机自发的画,是潇洒自由、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画。我们让儿童学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涂涂画画来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审美心理和开发潜在智力,具体包括发展儿童个人情趣爱好,促进儿童身心情感发展,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并开发智力潜能,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日益开放,教育事业也受其影响。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似乎备受关注,呈现出火热发展势头,各类的比赛、画展、层出不群,美术学校、各种艺术培训中心、少儿美术画室,散落于大街小巷。儿童美术教育有声有色,似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愈演愈烈,儿童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其受害者。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美术老师对3-6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调查:请他们画一棵树、一栋房。以这样同样的方法调查上万名幼儿,绝大多数孩子们画出的绘画形象符号如同文字符号,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龄画这些形象都是同样的符号,一笔不多,一笔不少。这个结果是十分可悲的。他们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在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就被成人所异化。在这个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应该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也遭受扭曲。有些家长和教师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以成人的意志强制性的机械模仿,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来干涉教育儿童,儿童从中或许学到了艺术知识,锻炼了艺术技能,但却失去了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本能感受、体验和创造,久而久之,儿童生命中所具有的艺术天分和潜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儿童慢慢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表现和创作热情,丧失了孩子本该天马行空的想象、我行我素的绘画风格,也就失去了其儿童画的意义。
三、反思当代学前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可见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是积极的,它始终促进人类努力追求的理想教育的实现。那么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是什么?那就是“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
然而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渐渐离弃其初衷,儿童的非理性创造哪去了?怎样弥补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释放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反思的问题。
首先,儿童绘画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 “涂鸦”;3-4岁开始产生表现物象的意识;5岁的幼儿才简单的构思,因此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躁去 “拔苗助长”。
其次,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 “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也许在绘画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表现力不强,画面没有主题,线条凌乱,色彩搭配不合理等现象,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绘画逐渐失去信心,再也不想动笔。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在教育中掌握适度原则,既要指出缺点又不能束缚孩子的思想、打消其表现的积极性。
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我们应尊重儿童的自主创造,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善于把发展权交还给儿童,由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者和技能培训者转变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对孩子的艺术作品进行引导,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要让孩子多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使儿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能动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以此来培养他们对生活有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他们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炼美术的精华,以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结语
创作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天生会画画,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察世界,并通过稚嫩的小手表现在画面中,一抹色彩,一点创意,构成一个美丽的世界。孩子们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孩子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他们往往能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也许不得当的教育会在不经意间扼杀掉一个未来的绘画大师,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深知责任之重大。本着对孩子的负责、对艺术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抱负,我们这些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更应当不懈地探索、实践、反思当前学前美术教育的利弊,在前进中逐渐完善和实现学前艺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陈蓉晖,刘霞.东北师大学报
[2]《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
[3]《艺术心理学》吕景云.文化艺术出版社
[4]《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张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1、提供高质量的儿童养育和教育
通过规范和提高儿童教师队伍质量,为儿童教育领域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对于从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美国一些州采取了措施来促进日托中心的质量,通过设定较高的训练和/或者要求专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人员的证书要求。全国幼儿教育协会已经为专业从事从出生到8岁教育工作的教师设定了地区标准。一些机构正在研究从事从出生到6岁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职员的标准和专业发展,来考虑在提供可承担、接受费用的范围内如何提供质量。重新分配这一领域和早期儿童教育资源,从而在关键时期内为儿童提供最大化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机会。
对于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学院和大学创设一种要求他们接受某些神经科学训练的激励机制,以及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需要具备了解儿童学习的大脑规律,了解什么影响大脑的正常学习以及大脑的学习原则方面的知识,因为如果不了解儿童语言以及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特点,就不能科学地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为跨学科/专业研究儿童,如教育、公共健康、养育和社会工作之间,提供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脑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以及政策决策者等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种不定期的合作机制来提高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质量。
2、进一步加强不同专业领域人士的协作
为了促进不同领域专业人士的合作与交流,克林顿政府开展了为期十年的全国范围内的儿童调查研究,尤其是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追踪研究一些科学家和学者提出的问题,父母经验以及其他儿童的教养者所获得的关于儿童的家庭和发展问题上的研究。这次调查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资料,而是为了通过深入研究儿童的成长,更好地了解家庭,社团、社会和作为一个国家如何能够有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的发展和学习,以帮助他们获得一个健康和强有力的人生开端。
正是这种良好的对话机制促进了脑科学研究成果在美国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也深深地影响了美国儿童教育政策的服务导向。这是一种引导研究方向,但是却是面向实践和应用领域的对话机制,而非简单抄袭的活动。这种对话注重的不仅是脑科学如何有助于教师教学,儿童教育工作者能够从脑科学研究中借鉴什么,或者学习什么,而且注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帮助引导脑研究,脑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如何继续这个对话,脑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如何影响政府制定政策,从而更好地引导脑科学研究成果来服务于儿童教育。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脑科学研究能够迅速地在儿童教育的实践和政策领域,甚至对美国的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投入预算及其方案,以及教育民主化运动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的原因。
3、积极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通过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以及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环境。在美国,许多儿童是带着问题来到人间的,大约有12%的儿童出生时心理能力就遭到削弱,尤其是这些母亲使用一些不健康的物质或者是在怀孕期间营养失调,都会造成这种情形,甚至更加严重的情形,如智力迟钝、智力缺陷,皮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对于很多在出生之前遭受这种影响的儿童来说,消除怀孕期间的危险因素以及在生命开始的三年进行集中干预,都将会促进、改善儿童的发展。
- 上一篇: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
- 下一篇:高中历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