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09 10:2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作为与人们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行业,在体现我国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产业,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行业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食品行业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是支撑人们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的关键元素。然而,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具有两面性,要辩证的看待问题。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在极大程度上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建立完善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1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食品行业只是单一地重视食品供应体系,高度关注食品供给量问题,而没有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相关食品质量管理人员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供给、生产环境,以及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没有按照相关安全检测标准体系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收,导致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没有检测出来,从而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甚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现阶段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食物安全问题时刻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致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已经达到谈食品色变的程度。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全社会人们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关系着人们群众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是人们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如果食品安全没有得到保障,那么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一旦食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就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严重的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质量管理是食品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他管理方法得以实施的前提与基础。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加强质量管理是食品行业的永恒课题。

2 食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1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食品质量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食品质量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能够保证我国食品行业的稳定,同时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资源。食品质量管理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同时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质量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预防食物中毒或者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因此,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2.2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是提高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市场经济竞争也随之加大,食品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做好食品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为食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进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兴趣,这是体现食品工业产品凝聚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3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科学健全的食品质量管理对于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要想促进食品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做好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在食品加工生产的环节中加强质量管理可以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及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失误,以免加工环节不符合要求,以致于返工,从而浪费大量的资源。另外,加大力度对食品运输销售环节进行管理,可以缩短销售时间以及储存时间,加快了资金的运转速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对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推动的作用。

2.4 食品质量管理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其达到国际化标准,继而使我国的食品顺利出口,增加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总值。除了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水平之外,还要提升食品检测检验标准,严格把好食品生产加工验收关,在根源上保障食品质量的安全性,为海内外的消费者提供放心健康的食品,从而推动我国食品出口。

3 食品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现阶段,我国在针对食品质量管理问题,还没有完全的重视起来,具有以食品卫生管理代替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1)在食品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食品的卫生安全,制定多种多样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卫生管理机制,通过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来提高食品行业的竞争力。积极引进先进理念更新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认证机构,不断开展以绿色为标志的食品的认证工作。不断对现有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水平,为食品的卫生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2)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息技术元素被迅速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在进行食品加工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不适应现代化食品行业发展的食品供求交易体系进行改革,加大食品运输供给的覆盖面,提高食品的时效性,在食品出厂之前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收,对于食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提高食品安全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机制。此外,安全设施作为食品生产基本设施,要定期对其进行养护和更新,保障食品加工速率,延长食品安全设施的使用寿命。

(3)食品安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因此,要发动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共同为提高食品安全做出努力。食品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是食品安全卫生意识深入内心,使人们了解到食品安全卫生对他们自身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食品质量工作人员是食品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特别是质量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但是目前我国食品质量管理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食品质量管理的相关经验。因此,要想食品行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及凝聚力,就要定期组织相关相关人员进行食品知识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食品质量管理观念的创新,实现创新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目标。质量管理在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可以增加食品行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食品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李平兰,王成涛.发酵食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

篇2

关键词:计量控制 食品安全 安全检测 应用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社会和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诸如劣质奶粉、有毒食品包装袋、肉精含量严重超标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重点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国家各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大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监管力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其中计量控制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计量控制对各种食品检测器具进行检验和校准,实现了对食品中微生物含量和添加剂含量的有效控制,杜绝了食品变质和违法、超量使用添加剂现象的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一、计量控制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性

实施计量控制能够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食品质量安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是指利用有关的检测设备仪器对食品中所含的“有益”和“有害”成分进行科学的测量,并对食品中的各种成分通过一定的数据形式进行有效地体现。计量控制就是指将食品中有关成分的指标控制在规定的限制范围之内,以确保各项指标达标,从而实现食品质量的安全。计量控制的水平和能力是决定了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计量控制贯穿于食品生产从原材料入场到生产加工为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强化对食品的计量控制,才能够有效确保食品质量的稳定,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计量控制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准确无误,使计量的结果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数值。因为,一方面这些检测数据是实施计量控制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为国家强化食品监管、制定有关的食品质量安全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将依靠这些有效数据来制定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

二、目前计量控制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现状

1.企业对于计量检测工作不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在我国很多的食品生产厂家、加工小作坊对于食品计量检测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检测检验设备,计量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食品质量的有效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利益驱使,有些食品生产厂家不顾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缺乏应有的道德良知,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者是违法添加有害化学物质,生产食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的产品,昧着良心赚取黑心钱,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基层计量检测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

基层计量检测部门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用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基础设施比较的简陋,计量检测的有关技术和装备较为落后,开展食品质量检测的实验室环境有待完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检测;二是基层计量检测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术型的骨干人员,其工作能力不能很好的满足食品安全计量检测工作的需要;三是管理工作不到位,服务质量有待于提高。计量检测设备的简陋、高素质检测人员的匮乏以及管理工作的疏忽,导致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无法系统、全面、有效地开展,造成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不到位。

三、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进行计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计量检测人员的工作水平

食品质量监督部门肩负着维护食品市场秩序,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消费权益的重要职责,因此要做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仅仅依靠手中的执法权力开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通过科学的计量检测,以科学确凿的数据对食品质量的好坏进行印证,从而使工作开展的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和威信力。因此,技术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注重自身工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技术检测能力和工作水平,以更好的胜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2.加强计量检测设备资金投入,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各个国家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进行食品检测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生产技术正在快速的进行更新,转基因工程也在食品生产中得到了运用。因此,不断的提高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水平,不断缩短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时间,有效提高进行检测的精确程度,对于发展我国的食品对外贸易,增强食品安全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我国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时,应该加大对计量检测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快对计量标准的更新,利用先进的计量检测仪器来强化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技术和水平,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3.加大计量控制工作宣传力度,营造食品安全生产环境

要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需要从食品生产的源头上抓起。因此,计量检测部门要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食品生产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人员的配备上进行严格筛选,选取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上岗,在上岗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以确保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落实统一的执行标准,严格按照计量标准进行生产,构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生产环境,保障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关乎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作。国家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计量控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重视人员培训、加强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使计量控制成为加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手段,成为构建食品安全屏障的有力支柱,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袁媛,曾祥平,陈炳华.关于食品检验机构工作中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12(1)

[2]常萱,曾素娣.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检测作用的探讨[J].中国计量,2011(4)[3]崔永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和对快速检测技术的期望[J].科学与社会,2010(8)

篇3

[关键词]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31-0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话道出了食品在每个人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国家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是,近几年来,国内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诸如:孔雀石绿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地沟油事件、塑化剂事件……,这些事件已经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探索研究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已俨然成为当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1.食品(原辅材料)污染问题、农药(兽药)残留问题、超限量(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非食用物质)问题等重点问题突出,社会危害大。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随着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发展、行业竞争的加大以及消费饮食观念的改变,加上个别不法食品生产企业(商贩)在利益的驱动下,新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社会危害极大。

2.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条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食品加工行业整体水平较下。从整体状况看,占有较大比例的食品生产企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相关管理制度欠缺或不健全,甚至还有相当多的企业仍然采用简单传统的家庭式管理方法,可见,我过食品加工行业整体水平低下。

3.假冒伪劣甚至有毒有害食品大量存在于市场。生产者或销售者为牟取非法利益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或者偷工减料、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产品,对食品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危害,进而导致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这不但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食品消费心理,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监管理念落后,尚未树立长期监管意识。一是地方监管理念存在较大偏差,执行不力,由于是多元化监管体制,各部门体制不同,各有其主,这不仅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力,更造成了问责不明确的弊端。二是地方政府尚未树立长期监管意识,往往是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后才进行突击检查和处理,往往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救火式”治理,事情过后便偃旗息鼓,导致部分问题企业有空子可钻,甚全愈演愈烈。

2.监管主体单一,社会监督力量薄弱。一是绝大多数行业协会监督虚位,缺乏责任性和权威性。二是消费者力量软弱,特别是后发展地区消费者买了假冒伪劣食品时,由于维权意识淡薄,很少寻求法律保护。三是社会舆论监督意识缺乏,公众舆论监督意识较为淡薄,甚至有些公众抵制新闻媒体的监督。

3.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协调性,主要表现为各部门间协调性差、部门利益化、监管效率低等问题。尽管我国已的涉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很多,但这些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都很差,没有构成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相反,由于当时利益部门化,造成了监管权力的分割和监管标准的混乱,甚至在某些环节上的监管缺位。

4.食品检验检测水平较弱,不能满足当前检验检测的市场需要。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门、卫生部门、检验检验部门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均从事食品检验检测,其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都差不多,这其实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检测手段落后,地方政府缺乏先进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的研究投入,多数为小型和常规设备,操作性差、功能性低,不能很好地满足检验检测的市场需求。

5.财政投入不足,监管人员配置不足。一是用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财政投入不足,技术装备不够,专项经费不充足,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覆盖率低。二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部门中从事食品监管的人员配置不充足,而且在监管人员队伍中既懂得宏观管理又懂得微观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特别是基层监管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业务素质不高,业务培训少,不能很好地适应监督工作开展的需要。

三、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应为食品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并充分发挥竞争机制,为竞争者提供互动性的法律约束。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探索并发展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建立以科学为基础、重在防范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风险预警制度,危机处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2.建立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尽快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应涵盖社会效益,把食品质量安全作为一个能带来社会效率的指标纳入到绩效考评体系中去,规范官员的行为取向以及行为模式,用来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法制正常化,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协调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目的,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应该主动监管而没有起到监管作用,从而导致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引起特别严重恶劣影响的领导启用引咎辞职制,并且不得再任职于其他部门。对于应当追查彻底却没有彻查清楚的,案件虽然超出本部门地区职权管辖范围,应当及时与相关地区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查而不作为的,造成接到投诉、举报不及时回应的或受理举报案件后不及时通知的、案件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没有及时移送的或者查处不力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

4.改进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统一技术标准,解决执法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交叉、缺陷、强度不够等问题,增强法律效力。完善监测检验体系,尽快建立公正权威的食品质量安全公共实验室,提升各地方政府实验室的硬件配置,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5.加强食品质量安全行业协会组织的建设。社会中介组织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治理的三大主体之一,其中行业协会是非常重要的中间层主体,行业协会的发展是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的,地方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支持行业协会的合法设立以及正常运转,引导其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6.鼓励新闻媒体参与监督工作。当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到公众的生命安全时,作为社会信息渠道的媒介应该负责任地披露相关信息,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正确引导舆论。政府也应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鼓励新闻媒体开展广泛深入地舆论监督工作,支持并且积极配合新闻媒体对食品质量安全案件的协查和报道,使之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7.动员激励消费者参与食品质量安全治理。消费者作为最基础的治理力量,应学会自我保护。同时也应畅通消费者举报、投诉食品质量安全案件的渠道,规范举报、投诉回应机制。另外,政府还应降低消费者参加食品质量安全治理的成本,比如搜集信息、调查取证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以激发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兰兰.由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0(6).

[2] 李淑敏张天.浅谈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民营科技2013年第一期.

[3] 汤云,朱云松.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7)

篇4

关键词:食品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成果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民生。本文试从新的角度和切入点,对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进行探讨: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就是人的发展问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从人入手。

一、从企业生产员工入手――把好质量第一关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而且食品作为传统行业,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技术含量较低、行业平均利润率低、员工薪酬不高,难以吸收高素质人才进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质量法制意识薄弱,质量保证能力较弱,流动性较强。我院多年来的检测数据显示,有近50%的不合格食品样品是由于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除极个别是企业故意滥用外,大部分是因为企业相关人员不了解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管理规定,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

食品生产的员工是把好产品质量关第一要素,若企业每一员工都牢牢控制住了产品质量,对后续工作的影响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必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培训,使员工们一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作为食品企业的从业人员应清楚自身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时刻提醒自己,任何一个人的工作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从而自觉地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二、从企业负责人入手――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许多事实表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缺乏诚信与质量意识,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了解甚少,对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和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不够,唯利是图,用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添加剂等手段违法生产食品,造成极大危害。

食品生产企业是整个食品质量安全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食品质量和安全实施的主体。因此,企业负责人要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做到:

(一)对待自己的产品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常说,企业的产品就像是企业的孩子,孩子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企业,首先应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文化核心,并能够通过宣传和培训,使之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头脑当中,让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变得紧凑、严密,富有时效性。

(二)对上岗的员工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培训。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让员工们知晓其所负的质量安全责任,并能够通过“责任教育”使其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这样做也有利于企业对员工的深入了解和统一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建立健全全面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和工艺等相关标准,确保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食品;必须严格执行从产品研发、原辅材料验收、生产操作、产品验收、包装运输、出厂检验等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环节的全程控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添加剂等食品辅助原料的使用规定。

(四)建立诚信企业,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进行。诚信原则是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任、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坚实基础。企业要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加强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为重点,切实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努力打造诚信企业。

三、从监督和管理人员入手――严守食品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后一道大门

食品安全问题要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国的现状和国情,完全指望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和从业人员“更换”道德血液,进而寄希望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生产经营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健康的食品,显然是极不可靠的。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提高监督和管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提升监督和管理效能,保障食品监督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切实有效的发挥行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自律性。作为行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在整个行业中大力宣传和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在行业内部倡导和建立遵纪守法、信守诚信的良好行业风气,大范围地组织并展开各企业的普及法律法规活动、贯彻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要积极地建立健全行业规定制度,加强各个企业之间关于质量承诺及质量安全的相互交流,认真地指导并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争取促进企业内部形成先进的管理模式。

(二)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与问责制度,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要敬业尽责,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进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抓好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决贯彻和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对食品安全领域各种违法生产经营的行为严肃查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指导企业加快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切实承担起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三)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使公民、消费者成为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者。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要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就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健康消费、理性消费,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同时,要畅通举报渠道,畅通公共舆论监督途径,对食品安全违法事件及时曝光,形成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问题食品的高压态势。

结语:

总书记强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随着企业的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和员工自我认知的提高,政府监管工作的强化,消费者对食品产品安全问题意识的增强,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相信食品质量安全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袁先铃.“三鹿奶粉事件”对我国乳品行业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科技,2009,(01).

篇5

1.1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当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性原则。食品生产过程中经历原材料加工、储存、运输、包装等一系列步骤,中间必然要添加各种化学物质,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控制不好受到了污染,或是加工工艺本身存在安全漏洞,都有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1.2可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食品企业来讲,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的根本。企业做好食品的质量管理措施,不仅可以在经济市场中赢得顾客的信赖和口碑,而且在利用先进检测技术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之后,可以起到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3可促进食品工业产品的良性竞争

市场经济环境中,良性竞争机制是各行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而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措施,将好的产品流通到市场之中,必然也会促进同行业的良性竞争,使得其它企业纷纷效仿,努力优化自身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检测流程,从而在市场中建立起自己的质量优势,最终丰富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也会使得食品工业在市场经济中领先于其它行业发展。

2我国食品工业产品检测现状及问题

2.1供应渠道问题

我国食品加工原材料供应渠道多且混乱,给食品质量检测带来了难度。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市场上采购一些低价格、劣质的原材料,或者是供应商通过内部关系取得原材料供应权,而没有通过正常的竞争手段,使得食品供应链出现混乱、复杂的现象。

2.2认识程度不够

据食品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食品行业中有90%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又以传统食品的中小型企业占多数。例如街边小食摊、小作坊、流动盒饭等传统小型企业,给食品产业的规范增加了难度,这些传统企业与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并存在市场中,客观上降低了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加工程序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影响到了人们对于食品质量检测的普遍认识,产生一种忽视的心理,也使得企业的食品生产、加工降低了质量检测要求。

2.3食品质量检测问题

多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自身质量检测人员少,整体检测设备、检测人员专业技能相对较为落后,有些食品质量检测人员甚至连国家相关标准、食品要求的检测项目都不知道,有的检测人员明明知道食品中肯定添加了违规物质,但因企业检测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无法对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导致检测结果不了了之。

3食品质量检测中的要点

(一)、宏观方面

1.加强管理,提高检测质量

食品质量检测的前提宏观条件是加强食品的安全管理,只有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才能从整体上改善食品卫生情况,进一步杜绝细菌的感染,若想加强管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的制度措施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所以只有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才能进一步完善食品管理机构的职能。

2.从食品生产企业入手

食品企业使食品生产的摇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想加强质量检测管理建设,前提是明确企业目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食品质量阶段性的目标,这样才能对员工有一个行动上的支持,使职工从自身角度上认识到食品质量检测问题,无形中形成了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效应,同时建立食品质量目标还会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因此对企业而言,建立一个好的企业质量管理目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微观方面

1.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食品检测首先应抽取有代表性的检测样本,采样过程中应遵循随机抽取原则,特别注意记录好样本的批号、生产日期、数量等相关信息,并保证所采集样本数量满足质量检测要求,以便于检测、复检以及备案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2)通常不同形态的食品其取样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取样工具必须满足卫生要求,对于固体样本应在不同部分取样,然后将其粉碎混合均匀,做脱水处理之后按照四分法取样,之后再次进行混合取样,从而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检测设备和试剂

(1)检测设备是食品质量检测的基础,包括设备仪器的先进性、工作效率以及使用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与否等内容,都直接影响着质量检测的结果。检测仪器和设备除了定期检修之外,日常使用中也应当做好维护和保养,如自校验设备(天平)应注意在校验期限内使用,并定期对其进行自校。而对于自制蒸馏装置等气密性要求严格的设备,应注意在使用前进行气密性检测,保障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2)检测过程中化学试剂的选择和用量,对于检测结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应注意定期检查化学试剂的存放条件和环境,观察试剂在存放过程中相关性能是否发生变化。

(3)选择正确、合理的检测方法。食品企业质检人员应在送检前充分分析样本,并且针对不同的样本成分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检验方法中的第一法为仲裁法,对检测结果有争议的也可以选用仲裁法。实验室条件有限不能运用仪器进行检验的,可以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检验。

4.检测人员的自身素质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若想在食品质量问题上获得突破,加强检测人员的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会影响到食品质量检测的全部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检测人员除了应应熟练掌握试验设备、方法、指标、流程等各项基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能力,以此保证检测的顺利进行。

5.相关检测项目的检查

有些食品中的检测项目具有相关性,通过对其相关项目的检查也可以发现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如通过对蜜饯产品的色泽进行检验,可判断出其二氧化硫含量的高低,白酒中的总酯和已酸乙酯,如果已酸乙酯含量高,总酯的含量也会高。

5.结语

篇6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抓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从源头把住食品质量安全关口,是加强我市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卫生安全监管的重要工作,是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本地食品安全状况,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抓紧抓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提高我市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业的长效监督机制,推动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实现我市食品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为建设和谐平安南昌作出贡献。

二、明确整顿工作目标,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管质量

(一)全面完成食品(含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企业的普查摸底、登记建档工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率达到100%。

(二)全面整治和依法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和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三)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区域监管责任覆盖面达到100%。

(四)基本完成国家质监总局要求的28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已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达标率达到100%,重点品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五)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监督检查的覆盖面达到95%以上,全年累计监督检查品种覆盖面达到90%以上,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三、突出整顿工作重点,加大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整治力度

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范围是全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全部食品、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加工企业(户)。整顿工作的重点是,重点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生产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重点品种是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白酒、饮料、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企业是无卫生许可证、无工商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不具备必要生产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重点区域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

四、强化整顿工作措施,切实把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落到实处

(一)认真做好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普查接底、登记建档工作。各地要通过普查摸底,彻底查清辖区内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分布情况、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找准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普查情况由各县区质监部门汇总并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督电子信息挡案。

(二)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要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落实监管部门责任,落实生产企业(户)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层层下达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要将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村级基层组织。监管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通过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将监管责任落到实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

(三)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对国家质监总局要求的28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做到严格工作规范、严格工作程序、严格现场核查、严格准入把关,努力提高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体水平。

(四)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切实加强巡查、回访、定期检验、年度报告及审查、监督抽查等日常监管,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对日常监督中发现问题的,要责令企业整改;问题较为严重的,要责令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对存在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五)加大对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对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和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要严厉查处、坚决取缔。

(六)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抽查。重点抽查已纳入整顿和监管重点的食品品种、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重点项目、产品质量长期不稳定的中小企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地区。积极宣传我市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

(七)突出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要将小作坊的监管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对小作坊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作用,采取巡查、强制检验、监督抽查等措施,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督促小作坊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对季节性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两申报”制度,要求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乡镇政府(街办、工业园、科技园、管理处等)、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对食品安全工作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要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加强对小作坊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

(八)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监督力度。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不得在产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生产的复合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要将成分和含量报当地县(区)质监部门备案;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得滥用添加剂,不得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要建立购买和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情况台账,并定期到当地县(区)质监部门备案。

(九)认真做好食品标准化工作。严格食品企业标准的备案,抓好重要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查处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各地要集中查处一批危害大、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十一)扶优扶强,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大对优势食品生产企业和优势产品的帮扶力度,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扶持一批市内优势食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集中时间,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

(一)动员部署。*年4月1日至*年5月31日,对本次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调查建档。*年6月1日至6月30日,完成本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包括食品加工小作坊)普查摸底、登记建档工作。

(三)集中整顿。*年7月1日至*年10月30日,对本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集中整顿。

(四)总结验收。*年11月1日至11月20日,各县区质监部门牵头组织,按照《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检查评价方案》要求,完成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总结验收,并形成综合评价报告,报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质监局;*年11月21日至11月底,由市质监局完成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综合评价报告,报市政府和省质监局;*年12月迎接省级检查评价。

六、有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要把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对本地区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开展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各县区质监局要协助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乡镇政府(街办、工业圆、科技圆、管理处等)抓紧研究和制定工作方案或制定贯彻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方案的实施意见,对本地区的整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责任分工要求,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于敷衍塞责,工作拖拉,措施不力,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级质监部门负责牵头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的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做好工作。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强化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探索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机制,既要加大整顿工作力度,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测和重复执法。

篇7

一、目标要求

通过召开此次现场会,使食品生产企业充分认识到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深入排查隐患漏洞。各责任单位要监督企业建立落实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单位主体责任,全面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快速反应和工作协调机制,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推动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营造出全市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保障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

二、工作安排

(一)时间安排

初步定于2012年5月20日,时间一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会议地点

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会议室。

(三)会议内容

1、宣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及相关文件;

2、听取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经验介绍并现场观摩相关企业;

3、与食品企业签订《质量承诺书》。

(四)观摩企业

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

(五)参会人员

1、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2、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行风监督人员和媒体记者;

3、部分消费者代表。

三、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深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活动是今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各责任部门要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出成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工作的要求,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大力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和典型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周密组织,落实责任

综合科为组织此次会议的牵头部门,负责此次会议的全程组织协调工作,确定具体召开时间、地点等会议相关事宜,并及时通知各责任单位。

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职责

郑州市粮食局高度重视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粮食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把粮食安全监管作为工作重点,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粮食安全监管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由政策法规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处进行执法检查,流通与行业发展处负责业内管理,参加市食安办组织的社会检查和宣传活动,市粮食质量检测中心加强粮油检验监测,军供中心保证军粮品质,并和各储粮单位层层签订储粮安全责任书。基本形成了上下对应、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新机制,为郑州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二、增添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近年来,郑州市粮食局大力支持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工作,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共协调市财政拨款近700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款530万元,共购置粉质仪、拉伸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仪、原子荧光仪、离子色谱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微波消解仪等仪器设备44台(套),并对化验室进行整修,使之全部达到防尘、防风、防爆、防震等要求。另外,郑州市粮食局积极帮助质检中心争取国家仪器资金230万元,争取市政府出具230万元的仪器购置配套资金承诺,市财政资金如果今年上半年到位,该中心仪器设备总资产将达到1000万元。这些仪器设备的增添、更新和配套,极大提高了检测能力,为各项粮食检验工作和社会化监测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为使广大群众更好地认识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郑州市粮食局按照上级文件和有关食品安全会议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利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9周年的宣传活动,宣传粮油食品质量检测监管的有关规定;举办粮食科技周活动,在登封市与河南省粮食局联合举办的粮食科技周启动暨农户科学储粮发放仪式中,突出科技与质量的关系,共悬挂标语、横幅20余条,制作展板5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设置了咨询台,为广大市民和农民朋友讲解和传授鉴别各种优质、劣质粮油食品的方法。举办了“放心粮油宣传日”、“粮油质量检测机构实验室开放日”系列活动;联合白象食品集团、兴泰科技、金苑面业等多家放心粮油企业,在全市80多个点同时举行“放心粮油宣传日进社区”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展板展示、宣传资料贴近实际,活动当天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300余人次。为提高优质粮油和主食产品的影响力,主动联系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中原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系列报道。这些活动,提高了群众鉴别粮油食品优劣的能力,提高了群众对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质量安全,倡导健康、安全消费,质量安全群众参与、社会关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监测平台,构建检测体系

一是建立以郑州市粮油质量监测中心为主体的粮食质量监测平台。重点抓好新收获粮食的品质测报,包括等级、水分和卫生指标;承担辖区内各级储备粮、政策性用粮的质量监测与抽查。二是县级粮食部门配合市级粮油质量监测中心承担检测任务的粮食质量监测平台。各县(市、区)积极配合市粮油质量监测中心做好原粮卫生状况调查,科学布点,规范取样,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代表性。登封市率先成立质检化验室,为县(市、区)完成质检工作起到了表率作用。三是建立以骨干粮油储备企业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粮食质量监测平台。强调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企业现有质检化验室的作用,逐步完善检测设施,不断增强监测功能,确保库存粮食和加工的成品粮、食品等达到国家质量卫生标准。目前,郑州市积极推进主食产业化,兴泰、思念、三全、白象、云鹤等5家被国家认定的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不但拥有完善的检测设备、具备粮油食品质量检测能力,还具有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科研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郑州市粮食质量检测水平,提升了郑州市在主食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和影响。

五、健全检测制度,保证质量安全

篇9

[关键词]质量控制 冷链物流 物流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经从追求食物的数量改变成了对食物质量的追求。以水产品、果蔬为代表的冷链物流日益升温,冷却肉、进口鱼肉等高品质的食物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这也就促成了冷链物流的崛起。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人们对冷冻食品的追求,对冷冻食品质量、保鲜度的追求,使得冷链物流系统必须做到快速与安全度的提升,在保证准时将所需的食品运送到指定地点的同时,必须保持食品的完整性与新鲜度。只有保证了食品的质量,才能满足人们对冷冻食品的追求,才能够获得市场的支持,保持冷链物流的蓬勃发展。

一、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顾名思义就是冷冻食品的物流链,也就是将冷冻食品装车、运输、配送以及其中涉及的各个过程的总称。冷链物流不同于一般的物流,主要是体现在服务对象的不同,冷链物流对象主要是生鲜食品,它们具有易腐坏的特性,因而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对冷冻保鲜技术的要求很严格,这也就使得冷冻物流对技术的依赖度比较高。我国目前对冷链物流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食品冷藏链是指易腐食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必须始终处于低温状态下,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减少消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目前冷链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冷链物流上,而对药品、疫苗等的研究还比较少。其实,冷链物流的囊括内容不仅仅是在食品上,很大的一部分是在药品与疫苗上,相对来说,药品和疫苗对冷链物流的依赖要远远大于食品。相对食品而言,药品与疫苗的成本更高,而且对温度的要求也更苛刻,这就增加了运输的难度,从而也就对冷链物流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质量控制理论

物流质量控制就是在产品进行物流活动时,对产品质量、物流服务质量的控制,在保持产品质量、时间准确度的同时,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过程。

目前,对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理论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物流服务及顾客满意度两个方面。何云在Tenessee大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研究,建立了物流服务质量模型,并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说明了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下该模型的应用性。

关于物流质量评价方面,郑兵提出果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目前果品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却不容乐观。他通过专家意见法和深度访谈法,形成了果品物流行业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检测,最终形成了4维度的物流服务质量测量表。

关于物流质量控制的研究,周兴建提出,我国的现代物流行业是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物流服务的特殊性,建立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实现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物流活动中引进ISO9000和ISO14000系列标准,对物流活动增强规范化、标准化,并对物流服务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是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强了物流服务质量的有效管理,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信誉,为以后的发展壮大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企业物流质量控制问题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对冷链物流质量的内涵、物流质量的控制等未有更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以后学术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从最基本的概念上更新冷链物流的相关内容,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为冷链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三、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内容

由于受冷链物流特性决定,冷链物流质量控制要比其他物流模式更加的严格。冷链物流运输的是易腐坏、易变质的产品,因而对运输过程中温度、湿度以及时间上的掌控都要比一般产品的物流来得更加严格。冷链物流质量控制不仅要保持产品的完整性,还需要对产品的质量做到很好的保证。

冷链物流质量控制一般包括质量保证、质量改善、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及工程质量控制五个方面。对每个方面的有效控制,才能是冷链物流质量控制达到最好。

食品的质量保证,冷链物流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形状及特性的产品。冷链物流主要产品包括:冷冻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等。因而在进行物流配送的时候,不仅要保证产品外观的完整性,还需要保证食品的新鲜度。冷冻食品的质量除了受生产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物流配送过程质量的控制。如果无法很好的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做到有效的控制,那生产时合格的产品,到销售时也会出现产品腐坏及变质。因此,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食品的质量改善,冷链物流运送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不降低食品的质量,在通过流通加工及保鲜技术的运用下,还可以改善产品的质量。这也就是所谓的产品质量的物流形成过程。

物流服务质量,物流行业其实就是一个服务行业。其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比一般行业要来的严格。物流服务的性质是提供服务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因为整个物流过程的质量目标就是其服务质量。冷链物流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保鲜度、流通加工对生鲜食品质量提高的程度、数量的要求、时间的要求以及配送间隔等等。不同的顾客对服务的要求不同,因为冷链物流企业需要对不同的顾客做不调整,以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

物流工作质量,就是物流各个环节,各工种、岗位的工作质量。物流质量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目标分解到各个工作环节中,只有各个环节做好了工作,才能在整体上促成并提升物流质量。这也就是所谓的总体上把握,具体上实施,最后通过汇总达到整体的工作质量目标。物流工作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工作质量,因而只有保证各个工作的质量,才能使得物流工作质量目标得以实现。

物流工程质量,物流质量不仅取决于工作质量,也受工程质量的影响。物流技术水准、管理水平、设备等都是制约着物流工程质量的因素。因而,要想提高物流质量,就必须软件硬件一起提升,提升技术设备的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统一的管理,实现物流质量的提升。

四、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

我国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冻食品的消费逐年增长,市场容量不断增大。然而,由于受到技术及管理水平的限制,我国冷链物流与国外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就是和国内其他发展得比较成熟的物流相比也是处于落后的局面。冷链物流的对象存在着特殊性,这就使得冷链物流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更高。再加上管理水平的落后,无法对食品的质量做到很好的保证,也是我国冷链物流处于落后的原因之一。

1.观念落后

由于冷链物流刚刚起步,生产商和物流企业对冷冻的概念还不是很熟悉。很多生鲜产品在制造的时候没有做好冷冻保鲜处理,使得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保鲜成本大大增加,这也直接导致了产品成本的增加,从而转嫁到消费者,使得消费者感觉冷冻产品的价格过高,而选择其他产品。这就减少了市场份额,从而恶性循环不利于冷冻物流行业的发展。因为只有从根本提升生产商、物流企业及销售商对食品冷冻保鲜的认识,才能降低生鲜冷冻食品的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2.食品安全问题严重

生鲜食品从生产到摆上消费者的餐桌,中间经历了生产、冷冻、冷藏运输及销售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食品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保证了每个环节上的质量才能值得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食品保持良好的质量。目前我国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在食品供应链上的食品安全问题频有发生。农产品在生产的时候不同程度会受到农药、化肥等的污染,已经受各种不合格添加剂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人民大众无法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减少了购买的欲望。由于冷冻生鲜食品的很大成本集中在冷冻物流环节,一些不良的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不采用或者采用不合格的冷冻车进行食品的运输,使得很大部分食品在流通环节内损坏。这就使得食品的质量大大的打了折扣,再加上销售时未采用隔温设备,进一步损坏了食品的质量,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销售环节上采用的设备未进行隔温处理,使得冷气外流,无法保证冷冻柜低温的同时,还照成了能源的浪费,降低了冷冻生鲜食品的质量。

3.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

受冷冻物流行业特点的影响,目前我国未有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不同区域对冷冻食品的需求不同、消费习惯的不同,使得指定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成为一种奢望。这就导致了一些不法的商家乘虚而入,昧着良心赚取钱财。冷冻物流行业没有准入标准,使得一些技术管理上都不合格的企业也可以进入到冷冻物流行业,这就使得冷冻物流行业整体管理出现了盲点,从而食品的质量就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没有统一的制冷标准、运输车标准以及销售货柜制冷标准,食品的安全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食品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报证,整个物流行业的效率也打了折扣。

由此可见,质量问题对于冷链物流行业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在生产、运输、配送、销售上对各项冷冻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握,增强行业的管理,才能真正做到食品安全无隐患。使得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食用冷冻食品的同时,促进冷冻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

五、提升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对策

1.建立冷链物流质量控制体系

生鲜食品消费额度日益增加,产品多样性日趋明显,因而冷链物流业务繁忙。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控制好食品的质量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忙中就容易出错,业务繁忙时就容易产生大意疏忽,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加强管理,保证食品质量的控制。

建立冷链物流质量控制体系,对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工作流程,在运输时间、运输车温度、操作人员技术标准上进行严格的统一,确保每个环节有序高效的运行。对每个环节进行食品质量监控,保证食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保证企业的良好信誉,同时也保证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追求。

2.增加员工质量意识,加强管理

冷链物流中的关键是对易腐坏食品的有效控制,这过程基本上由人工操作完成,因而对员工意识、技术上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从意识上使得员工对冷冻食品质量控制有整体的认识,技术上进行有效的培训,才能使得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思想指导实践,对食品质量做到很好的控制,保证食品的质量。

对员工质量意识的灌输,使得员工对食品质量安全有全新全面的认识,培养他们责任感,以及以顾客需求标准为核心的质量意识。使得员工心中时刻谨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为了能够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放心的食品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增强了员工的成就感与社会责任感,并付诸与实践行动中。

做好员工质量素质培训,冷链物流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工作。员工必须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冷链物流主要是对食品的运输,因而卫生问题就特别需要得到重视。从事冷链物流工作的人员必须保证自身身体健康、卫生的同时,还需对卫生知识有足够的认识,在工作中严格以卫生标准要求自身的工作,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物流企业需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提醒员工记住工作卫生标准。

加强技能培训,冷链物流不同于其他物流,其操作过程中需要有严格的技术控制,特别是冷冻技术、装运技术。因为冷冻物流装运的基本上是生鲜食品,生鲜食品存在易损坏、易腐坏的特性,因而装运时需要严格的操作标准。因此从事冷链物流的人员必须进行相关技能培训才能上岗工作,只有技术过硬的员工才能保证食品外形与质量的完整性,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3.加强技术设备管理

冷链物流不同于一般的物流,其对冷冻技术的要求特别严格,因而冷冻设备的保养维修就尤其重要。冷冻物流企业需对每套冷冻设备进行跟踪管理,设立独立的设备档案,定期检查冷冻设备的运行情况,并预防性的进行维护。只有冷冻设备得到了很好的保证,食品在冷链物流中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4.实施精细化管理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把握好每个微小的细节才能在整体上获得成功。冷链物流企业需对物流流程上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做到有记录、有依据、有检查、有对比、有结论。对每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记录管理,发现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记录工作,防止以后发生类似的问题,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做出阶段行总结。全年对各个阶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全年的运作情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环境管理

受冷链物流对象特性的影响,物流企业存放食品的环境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良好的卫生状态可以减少生鲜食品被腐蚀的机会。对库存场地的周边环境卫生要指定严格的标准,禁止一切破坏环节卫生的行为,约束员工的不卫生行为,对场地进行每天清扫,定期做出消毒处理,并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一发现不合格,做出严肃处理。

在保持环节卫生的同时,为了防止食品腐坏变质,还需对温度与湿度进行控制,不同生鲜食品需要不同的冷藏温度,因而要对同类型的食品进行分类存储。再者,刚入库的食品与已入库的食品对温度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因此也该分类处理。只有做到了精致的冷冻存储,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食品的质量,从而提高企业服务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声俊.积极发展我国生鲜品“冷链”物流[J].中国粮食经济.2007(9):37-40

[2]杨博.基于系统思想的冷链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10(04)01-03

[3]郑兵,郑双阳.果品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4):469-472

篇10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管 措施

食品安全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活,食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从农田养殖到老百姓的餐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链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食品数量的供给已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但其质量安全却远远未能达到人们的需求。鉴于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加强监管和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已成为全球的趋势。2011年1月份,《求是》主办的《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该报告内容显示,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担忧。近年来,全国上下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比如1996年、1998年、2004年均出现了散装白酒引起的特大食物中毒事件,2005年上半年的苏丹红事件,2005年10月开始的禽流感,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康师傅水源事件等等。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映了公共食品安全的诸多隐患和所面临的危机。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已成为一项重要国策。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从原料到成品过程中,历经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及销售等诸多环节,各环节因人为因素都会存在隐患和问题。

1.种养殖环节的污染问题。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农产品全过程质量监控难度大。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现象严重,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的农药,兽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仍有发生。

2.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较多。突出表现为食品生产企业多、小、散、乱。100多万个食品生产单位,约8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

3.食品流通秩序较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达300多万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甚至成为假冒伪劣食品集散地。一些经营企业贪图私利,蓄意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现象屡禁不止。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时常伪造标识,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4.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相对薄弱。不法分子将假劣食品销往农村集贸市场和小卖店,农民购买食品时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蒙受损失,在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中,农民的权益受到最直接和最严重的伤害。食品安全执法监督中存在的依据标准不统一问题,也伤害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积极性。

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农业中的种植养殖业,生产加工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等。虽种养殖业、生产企业、消费者都存在诸多隐患,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应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1.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虽然各相关部门已出台了大量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法律多,不到位。2007年10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该法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中。

2.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效力度不足。管制执法是整个管制过程中的一部分。保证执法权威、公正、独立是维护良好市场的关键。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必然会出现多头执法。食品的执法权分散在各个相关食品监管部门,执法中常存在交叉现象。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部门之间推委扯皮,职能分散与职能交叉并存,从而影响执法力度。例如一头猪瘦肉精含量超标,可有关部门依然在屠宰场里为谁来处理这头猪争论不休。两个相关部门互相扯皮,都拿出本部门文件证明自己无权处理此事,最后,这头猪在大家的联合执法下,才得以无害化处理。此外,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手段软弱等问题较为普遍。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有时采证追踪较为困难,执法不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3.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机制不健全。由于历史原因,监管体制的关系繁杂。涉及食品监管的政府部门多达20多个,使行政资源分散,且行政资源在各行政层级间分布不均。加上行政部门之间争权夺利及地方保护主义,使过度管制与管制不力并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管制过度。由于长期社会性管制的历史原因,出现多个部门对食品进行管理的现象。二是管制不力。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的产业链条长,监管环节和品种多,监管难度大,监督查处不到位,存在监管漏洞。

4.食品监管机构的权责不对等。行政组织应注重职、责、权相称的原则,这是确保行政管理活动有效运行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建设科学的行政组织的内在要求。行政组织是一个由职、责、权关系组成的体系,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三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在政府结构中调整好三者的关系。要明确规定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责范围,授予相应的行政权力,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建立和完善责权一致的行政体系,使其所承担的职责和拥有的权力相等。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权大于责或责大于权都必然会影响政府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如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虽然肩负食品药品监管的主要职能,但对食品药品的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等职能并未随之转移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造成有责无权的状况发生,势必影响部门的积极性,不利于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监管的质量和效率低下。此外,行政级别太低、资源有限、行政经费不足等也是影响职能部门的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权威性的重要因素。

5.食品安全危机应对机制缺失。近来各地开始逐步在启动危机预警系统,由于尚未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危机应对系统,故缺乏快速协调和高效的危机决策和应对措施。如何提高危机中的政府公信力,加强食品安全问责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6.食品标识等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委托理论,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发生委托关系,当委托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导致所有者难以有效监督者的行为,使得效率低下,这解释了信息不对称对管制效率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管制环境下,政府管制者总是面临着如何打破被管制者对信息的垄断问题,以取得尽可能多的管制信息,提高管制效率,并消除交易双方中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反,不少企业为减少私人成本,增加收益,利用消费者对许多食品药品知识不了解的弱点,散布产品虚假信息或不提供信息,甚至对管制者提供虚假信息,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以向市场提供质次价高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表现在食品标识不清或不真实,结果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食品药品不完全信息的事例解释了产品的质量市场失败的基本原理。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要减少或消除食品安全事件,关键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相关法律的保证下,在监管体制上形成统一管理,协调高效运作的架构,强调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以提高监管效率。

(一)政府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与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顺利推行的基础,我国应尽快制订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依据,适应新形势要求,从法律上明确和协调各相关部门的职责。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首要职能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这些标准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量,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及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等。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所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国家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但远远落后于现行的国际标准,我国应对所有现行标准尽快进行调整。针对具体问题,对各种标准进行添加、修订、废除,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以适应国际国内的消费者日趋强烈的要求保障食品安全形式的需要。

(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构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应切实把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纳入重要议程,不断完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更好实现对整个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有效的监督管理。要进一步强化卫生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的力度,在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超脱各监管部门职责、规格较高、权威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专门综合协调机构,作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认真解决因监管界限不清而出现的监管真空问题。就当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明确监管责任。对于前店后厂、前摊后店、即做即卖,兼具生产、流通、餐饮的面包房、馒头店、烤饼房等生产经营项目,按其最终经营行为分头监管。最终行为是销售,暂不设生产许可,可由工商部门负责监管;生产规模较大的、产品批发销售、一厂多店的生产加工小作坊,可由质监部门监管。

(三)加强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

我国政府必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督管理,完善食品监管的各项基本环节和制度,形成“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配合,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监管工作格局。一是抓好农产品源头管理,加强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初加工管理。通过具体的农产品标准,严厉打击在饲料、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添加禁用化学品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的行为,大力提倡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二是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规程,从原料到加工制造过程保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在部分行业中强制执行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生产管理。三是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对上市农产品的检查,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用于食品原料,建立健全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检测标准与方法,提倡连锁和超市经营食品,逐步减少个体摊点。四是建立典型食品企业示范工程。选择食品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农业、工业和流通企业建立安全体系,在地方和全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云辉.基于政府管制视角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J].调研世界.2009(6):37~39

[2]周应恒,霍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