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文

时间:2024-04-09 10:2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1

[关键词]农村危房;质量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33-01

前言

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深受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欢迎和拥护,也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危房形成的原因

当前农村危房形成的原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部分农村家庭自身经济条件较差,单纯的依靠种地来维护生活,没有其他经济收入,这也使其没有资金来维修和翻建房屋。当前农村危房户多以身残力缺型、痴呆傻型、受灾返贫型、债务积压型、鳏寡孤独型、大病返贫型等人员为主,这些家庭没有劳动能力,经济收入多用来看病或是还债,多依赖于低保金来维护生活。当前农村危房还有部分是由于自然灾害频发而造成的,只有极少部分是由于存在懒惰思想,好逸恶劳而导致的危房存在。

二、 农村危房改造中存在的一些质量安全问题

1、乡村规划设计相对深度不够

目前土坯房改造的规划设计相对滞后,还停留在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的水平上,且聘请的外来设计单位规划的图纸只有简单的“一图一书”规划,远远不能满足土坯房改造的要求。土坯房改造点的排水、排污等设施规划缺乏系统实施规划,造成工作被动,影响改造工作成果。

2、危改工作缺乏组织保障

危改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部门工作不协调。固原市危改工作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有关部门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其他原因,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难以跟进,协调难度较大,致使危改部门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危改工作的发展。

3、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危房改造涉及面太广,时间进度要求高,在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质量控制难以细化,指导农民按图施工的力度不强,对水泥、沙石、墙砖等原材料的采购、房屋设计、工程检查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措施,对农房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三、做好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的几个有效策略

1、科学规划,体现特色

要根据各地的地形、地貌和文化特点,将农村危房改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相结合,与推进扶贫开发、改善群众生活相统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村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相衔接,编制布局合理、体现地方和民族建筑风格的科学规划,配套帮助农民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创造条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改造和新建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多N 方式推进农村危房的改造建设。

2、强化设计阶段质量管理,提升设计质量工作

规划决策和设计对项目建设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建设前期的设计阶段是工作的重点。择优选择设计单位,优化提升设计质量,设计方案的选择,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通过技术对比、经济分析、效果评价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技术质量。设计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要认真履行技术职责,认真审查文件初稿,确保设计的严谨性。

3、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危房改造质量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严格督查抓落实的工作机制。①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适当控制面积,引导帮助群众建造减灾抗灾能力强、造价适中和安全舒适的房屋;②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对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跟踪检查,要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协议,明确施工内容、工程质量、建设时间、安全责任等;⑧及时组织力量对竣工的房屋进行逐项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限期解决,确保不留任何安全隐患,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④实行严格的建房责任制、验收责任制及验房备案制度,严防建房材料以次充好、施工中偷工减料和建房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4、规范审核程序和档案信息化管理

4.1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审核程序

在当前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中,需要将改造的重点放在五保房、低保房、特困户及重点优抚对象上,针对这些人员中的无房户及严重危房户口进行改造和新建。严格审核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来确定危房改造的对象。同时还要将危房户进行分类,根据自建能力划分为三个档次,即无自建能力、自建能力差和有自建能力,分类进行救助,针对不同档次给予不同款额的补贴。

4.2 建立健全农村危房改造农户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过程中,需要为农村危房改造户建立纸质档案,批准一户即建档一户,确保将危房改造农户的相关资料收集齐全。在建立农村危房改造纸质档案的同时,还要对档案进行信息化录入,将危房改造农户数据动态录入,这样能够快速查询到危房改造农户的相关信息,而且实现数据的实时汇总和动态分析,进一步对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进展进行掌握,并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5、着重做好几个关键部分的质量安全改造

5.1 危房墙、顶面

危房装修的重点要放在装饰材料上。其中以墙面的涂料为典型,危房的墙顶面基层经过长年使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粉化、生霉等现象,这些现象如解决不当,会使后刷的涂料也出现颜色不均、表面粗糙和起皮的不良后果。这就要求对墙顶面等基层进行先期的预处理。在修补后要刷一道底漆予以覆盖,一来使基层牢固,二来可以防止今后基层因泛碱性和受潮而出现变化,然后用按比例稀释的乳胶漆进行饰面。在施工中应注意现场空气的洁净,做好防尘保护,工具上要保证没有杂物。

5.2 水、暖、电项目

危房中的水、暖、电的改造是电子学见的装修项目,而这些项目也是最容易被忽略而且最容易出问题的。危房的地面防水、水路及暖气管线往往有许多不合理的布局,相应的改造工程量就很大。如在装修卫生间前要先堵住地漏,放5cm左右的水,进行淋水试验,如果漏水,必须重新做防水;原有水路及暖气管线要检查是否锈蚀、老化,对不合格的管路在施工中要进行更换。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要应运原房中暖气的位置,必须要经过当地小区的牧业管理部门或房管所的同意。这里要有一个标准,在所有的水暖改造完成后,要做到管路合理、连接紧密、无跑冒滴漏、无违章拆移。而且在施工中和施工后不能留下死角,要便于日后的维修。

四、结语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施工中要提高施工管理意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顺利完成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贫困县区 保障性住房 建设与分配 对策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住房福利制度的终结和市场化进程的开始,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逐步释放,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房价进入全国性的飙升时代,导致大量低收入家庭甚至部分中等收入家庭无力承担过高的房价,如何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分配,实现“居者有其屋”,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以山西省某贫困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对解决中西部贫困县区的住房保障问题发挥借鉴作用。

一、保障性住房体系基本状况

该县现有保障性住房体系主要由廉租房构成。2009年以来,此项工作每年均列入该县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并将解决廉租住房问题与拆违排危、旧城改造等工作结合起来,运用实物配租、租金补贴等措施积极推进,目前已初见成效。截至2011年底,累计投入资金约3.6亿元,新建廉租住房7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23万平方米,累计受益达53000人次。

该县享受政策性住房保障的家庭分为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两类。最低收入家庭是指县区范围内享受城镇低保或特困家庭,低收入家庭按家庭人均收入9032元为界;住房困难家庭是指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5平方米的城镇家庭。只有既符合收入限定又符合住房困难标准的“双困”家庭才能享受廉租住房的保障政策。

二、保障性住房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是房源供给总量严重不足。按照该县2012年政府工作要点,今年将建设1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连同货币补贴,保障总户数力争突破5000户,完成首批特困户的廉租住房分配工作;完成5000户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工程。虽工作力度空前,但从实际看,该县总人口约为35万人,其中县城人口约12万,根据2007年新颁布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相关标准,有资格享受廉租房福利的人口约为城镇人口的4%,这一比例不含那些彻底脱离农业生产而在城市就业的城镇农户,国际通行的比例为总人口数的20%,按此计算,该县有资格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人口约为2.4万人,按每户3.5人计,约为7000户,而已建成的廉租房总面积为7万平方米,按每户45平方米计,仅能满足1555户低收入家庭到住房需求,只占总需求的22%,难以满足低收入者对保障性住房的需要。

二是资金筹措渠道较为单一。当前,廉租房建设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资金到位不及时和资金支持体系不尽完善,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以财政资金为主,渠道较为单一。根据该县2012年政府工作要点,今年将新建10万平方米的廉租房,按每平方米造价1300元计,1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所需资金约1.3亿元左右,加上土地成本,总成本接近1.5亿元。这样巨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单纯靠财政投入,将很难如期完成。

三是保障方式相对不够全面。因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该县保障性住房体系仅有廉租房和城镇农户危房改造两种形式。保障形式的单一和建设资金的相对紧缺,使得保障性住房建设周期较长,导致已经纳入保障范围的对象也有很大一部分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保障住房,从而出现廉租房排队进入时间长的现象。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总量。人多地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和家庭规模小型化,这些城市化进程中的显著特征,决定了我国住房需求大于供给是一个长期的、明显的局面。对此,在中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科学合理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途径、多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总体供应量,以进一步缓解广大群众的住房难题。

二要严格准入退出和跟踪机制。可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县域内统一的以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保障性住房信息系统,提高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降低寻租可能性,提高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公平性。同时,要建立相关的惩处机制,当发现与政策相违背行为的发生,如申请信息的不真实、转租、转让、空置等行为,应严格按照规定,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惩处措施。

三要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在现有廉租房基础上,可推出经济适用房、公租房、限价商品房等多种保障性住房类型,切实解决“夹心层”及其他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同时,尝试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之间建立共有产权住房来解决城市“夹心层”、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的住房问题,将廉租房以综合成本价(包括土地成本、安建成本、税费和利息等)按一定折扣将部分或全部产权出售给承租人。

总之,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让“居者有其屋”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各级政府要站在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积极创新、勇于实践,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多层次住房需求的愿望,让保障性住房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

参考文献:

[1]赵亚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战略思考[].市场论坛,2009,(2).

[2]黄小彪.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研究[].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8).

篇3

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今天召开市建设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测评会议。市直指导检查七组*主任、*科长亲临会议指导,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局党委进行总结。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回顾

市建设局学习实践活动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在指导检查组的具体指导下,狠抓落实,突出特色,效果明显。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市委动员会议后,局党委立即召开党委会,传达市委精神,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2009年3月7日全局动员大会以后,全系统迅速行动,展开活动。具体工作中,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局党委委员加强对所联系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二是督导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成立督导组,对机关及下属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督导;三是学习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组织每名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撰写体会文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人整改措施等;四是补课制度。明确规定因事不能参加集中活动的,必须履行请假手续,事后安排补课。严格的制度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认真学习,深入调研。把深入学习、理解、领会和运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一是明确了活动主题和载体。通过广泛听取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了以“精细创新、完善提升”为主题,以“解放思想、科学实干、建设碧水绿荫、生态*”为实践载体,突出了建设行业特色。二是高度重视抓好学习。通过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党支部会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共有5700余人(次)党员参加了学习培训。每名党员都按要求,做了笔记,写了心得。三是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确定了6个调研题目,每个局党委委员负责一个,并落实了责任科室和单位。各调研组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建设工作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党员参加,群众参与。一方面,实现党员全面覆盖。每一名党员都按照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包括学习、座谈、谈心、征求意见等,确保活动覆盖面达到100%。另一方面,保障干部群众全面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向干部群众、党外人士公开,通过征求意见、座谈走访、调研问计、民主评议、简报信息等多种形式,保障了他们的知情权。在这次总结大会后,局党委还将就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

(四)结合实际,推动工作。一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干部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坚定加快建设事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活动期间,先后编发10余期简报,在“*建设信息网”上开辟专栏,各类信息60余条,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和环境。二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健全体制机制相结合。着力健全城建资金筹措机制、住房保障长效机制、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城市供热长效机制、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突出了活动的实践特色。三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相结合。2009年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为完成全年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解放思想,找准问题。局党委带头解放思想,认真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行为。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实际,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明确努力方向。全体党员以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形式,召开了组织生活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民主生活会和群众分析评议,局党委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确定了12项整改措施,向党员干部群众公布。每项整改落实措施都分解落实到局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单位),明确了目标、责任。目前,各项整改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反映,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工作作风得到了改进,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

(一)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在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新共识。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工作全局。把建设工作置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努力实现建设事业发展速度、质量的和谐统一,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深入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分析对策、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积极研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三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适应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重大问题的调研、决策建议和改革攻坚力度。完善与社会沟通的联系机制,形成条线之间、条块之间的工作合力。完善和改进局系统内部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团结协作,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四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住房、拆迁、清欠、城中村改造、城市安全运行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五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和机关内部建设,着力打造作风优良、团结和谐、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与党员干部队伍。

(二)明确了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发展、实施追赶超越是我市压倒一切的大局。建设系统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按照“配套完善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的指导思想,把应做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努力建设舒适新*,为进一步打造“四环五海生态*”品牌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二是按照城乡统筹要求,着力提高村镇建设水平。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带动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更好地为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三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为经济发展作贡献。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对建设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要在逆势中把握优势,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投入,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发展,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扎实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建设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抓好墙改与建筑节能、污水处理监管及城市绿化工作。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维护群众利益。进一步注重从民生角度把握工作方向,把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市政公用行业安全运行、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致力于良好人居环境的营造。六是着眼提升执政能力水平,着力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以过硬的作风、实干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凝聚人心、推动工作。

(三)促进了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边学边查边改,着力解决一些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城市拆迁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共拆迁59万平方米,解决了一大批制约城市建设的问题。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46万平方米,涌现出一批绿化水平高、文化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公园和绿地。继6月30日六公园(广场)向市民开放后,9月份将向市民开放第二批公园(广场)。市政工程基本完工,完成城市道路10.7公里,铺设雨污管线42.7公里,新增路灯405盏,渤海十一路的贯通使市区又增加了一条南北大通道,市区污水管网工程的顺利完成有力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三是旧城改造实现新突破。渤海五路改造拆迁基本完成,沿路基础设施修建、升级改造、绿化已近尾声,开发进入实施阶段。今年以来,城中村改造拆迁面积19.4万平方米,腾空土地738亩。四是筹措城建资金效果明显。*四环五海城市建设经营有限公司融资8亿元,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争取廉租房、城镇污水处理、供水工程中央、省补助资金9825万元,依托大项目、联合有实力的开发企业推动城中村改造,缓解了城建资金不足的矛盾。五是保障性住房工程进展顺利。列入20*、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1750套廉租住房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经济适用房共安排15个项目,建设周期为2009—2013年,计67.5万平方米。六是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全市整村迁建启动村庄84个,占年度计划的85%,启动农房建设20105户,超出年度计划105户,完工8688户,占年度计划的43%,危房改造1*3户,占年度计划的54%,完成投资16亿元。七是继续强化行业管理。墙改与建筑节能又有重大突破,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建筑业发展态势平稳,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四)加强了党委自身建设。局党委带头加强班子建设,注重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把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的坚强领导集体。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学习的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达到新境界,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二是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了党委的议事决策规则。班子成员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待,讲大局,讲团结,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确定的6个调研课题,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局党委感到收获很大,决定每年都要用更多的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把研究具体问题和研究关系全局、长远的战略问题结合起来,从中把握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全局工作。四是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局党委成员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准则、规定,坚持按政策、按规章、按程序办事,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和群众的监督,廉洁从政的表率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主要体会

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进一步改进,在服务群众、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初步形成保障和促进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机制框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必须坚持把学习、调研贯穿始终。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掌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动权,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才能找出认识差距,清理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在对建设事业发展的分析中抓住关键环节,在集思广益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才能使主观思想更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有效地指导工作,推动建设事业科学发展。

(二)必须坚持把突出实践特色贯穿始终。突出实践特色,是市委对这次活动的要求,是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果的重要环节。我们紧密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给建设事业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认真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建设工作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并在工作中做到边查边改,将学习实践活动同促进工作相结合。正是因为突出了实践特色,使我们在各项工作方面,思想更统一,信心更坚定,措施更得力,效果更明显。

(三)必须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多办顺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才能保证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四)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贯穿始终。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才能有效打破观念、做法和体制上的束缚,才能在市委、市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出新方法、新途径,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只有从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将实践中的做法规范化、制度化,及时进行总结、推广,才能营造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五)必须坚持把运用多种形式贯穿始终。在学习的安排、讨论的组织、课题的调研、措施的制定等方面,我们都做到形式多样,使活动丰富多彩。形式的多样性,让大家从不同方位、不同渠道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不可缺失的环节。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效果就好,对我们抓好建设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六)必须坚持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局班子领导成员和各科室、单位负责人均做到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落实整改措施、带头参加各项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只有抓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大家才会凝神聚气,共克时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建设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还不够深入系统;二是解放思想的力度还有欠缺;三是对影响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谋划不够;四是抓机关作风建设标准不够高、制度落实不够有力。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地研究并加以解决。

目前,学习实践活动虽告一段落,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定要在新的起点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再接再厉,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一)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大整改落实力度。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科室、各单位要继续按照局党委的决策部署,继续抓好深化和提高工作,要把形成的理念坚持好,把制定的整改措施落实好,把查找的问题整改好,把建立的机制运用好。突出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这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是否见成效的关键。要以整改落实方案为抓手,不断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把握发展规律、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全市建设事业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

(二)不断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认真分析原因,各级各单位都查出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有些问题解决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短时间内条件不具备。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要紧紧抓住不放,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解决突出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作风扎实不扎实的首要标准。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及时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事关全市建设事业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水平。要把党性修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学习实践成果的重点,通过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通过强化制度和强化监督,不断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坚持执政为民的原则,集中精力研究事关大局的问题,积极提出对策建议。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积极做好为基层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水平。

篇4

关键词:农村;房屋建设;人身损害;赔偿一、农村房屋建设中人身损害赔偿存在的问题

(一)危害性大,处理难度高

农村建故对农民工的危害性较大,大部分是非死即残,受伤害的农民工往往都是农村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一旦发生事故,就会给农民家庭带来灾难。所以,受伤害的农民家属的死亡或受伤赔偿金、误工费、被抚养人医疗费涉及金额较大,使房主、包工头难以承受。

(二)涉案法律关系比较复杂

雇佣关系、建设工程承包关系、合伙关系、承揽关系、租赁关系是农村建房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所存在的多种法律关系。一般而言,农村建房存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劳务合伙。第二,工料全包。一般多见于关系较为亲密的房主的包工头之间。第三,只包工但不包料。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由房主购买提供,建房所需的架材、机械设备、工人由包工头来负责,并且组织人员开展施工工作。

二、造成农村房屋建设人身损害赔偿的成因

一旦将某块地皮购买成功后,那么这块地皮就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的购建房屋,其他人包括政府在内都无权干涉。而且在修建过程中,因房主和包工头所凭借的只是个人的经验,而没有经过任何专业人士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因此构建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也经常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农村建房过程中,人身伤亡的数量不断增加。

1.施工者技术水平差

一般情况下,由包工头承接下一个活之后,就采取就近原则,找寻能有时间参与施工的人员,并且组成一个小队,然后展开房屋的建筑工作。可以说,这种由无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构建的房屋中存在着很多的隐患,尽管他们凭借曾有的经验自觉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是因很多农民工大都不会使对安全施工知识都不知道,再加上对机械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不熟练,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容易引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诉讼。

2.安全意识不强

农村建房多聘请的是泥工师傅,没有受过安全方面的培训;房主及承包方基本都是农民工出身,为了节省开支,为成本降到最低,在房屋建设中未购置安全设备,也就无法进行各类安全防护,给施工人员带来各种安全隐患。在农村房屋建筑中各个地方都普遍存在着为节省开支,重营得轻安全,对工作不进行安全培训和保护,这就导致了农民工在施工过程中也失去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3.施工设备简陋陈旧

农村房屋建设中,由于农村普遍存在贫困现象,资金缺乏,房主没钱雇佣专业施工承包队,所以大多数施工队的施工设备都落后陈旧,有些甚至是临时凑齐,这就导致了工人施工过程当中对工具的利用率降低,在施工现在随处可见施工调和陈旧破损,性能较着,脚手架等高空作业设备也未能起到确保安全的程度,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

4.农村建房无人监督管理

随着农村建房管理不完善,国土资源局除了对建房占地的合法性规范之外,对在建房过程中施工设计,施工管理方面没有要求和规范,没有了施工标准对施工承包队来说就没有了约束依据,也就自然存在安全防护和责任归属方面的空白,长期以来农村房屋建设中就缺乏政府参与和部门监管。

三、对农村房屋建设人身损害赔偿的对策分析

(一)从政府管理方面

1.完善立法,加快农村住房建设规范化进程

在中国,很多政策的提出都在保证农村住房建设,但是农村住房建设是一个重大问题,在其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农村住房的审批以及建设施工,并不能正真保证其安全无误的进行。事故的发生很是频繁,这也是因为农村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大问题。究其原因,农村住房改造在数量上来说相对繁多,尽管农村住房建设并不是大工程,但是农村住房在建设过程中无法保证建筑材料货源地的安全和质量,这也和中国目前发展状况有联系。国家也无法保证农村住房改造使用材料的安全性。其中还包含建筑工人的技术要求是否达标,因为农村经济水平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导致从何原因下产生的建筑事故频发。所以说,农村住房改造,要从根本上入手。

2.完善保险制度,分散农民建房风险

如果无法避免事故的频发,,事故随时发生后,当事人即承包方因为经济原因无力承担事故的后果,那就应该从分散风险角度的立场出发来为当事人考虑,提前为试工队员和涉及的施工工员进行保险。为承包双方以买保险的方式来仙妮蕾德风险,这就使得在建故发生以后,使受害人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补偿,也减小了农民工自发经济实力弱小的使当事人所承当的高额赔偿费用,同时也减小了受害和当事人双方矛盾的激化。

(二)司法判决方面

1.受害人过错大小的判定

不仅受害人(或称雇员)的过错对于损害后果的分担、房主或者包工者赔偿责任的减轻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重大过失为过失中最为严重者,尽管理论和实践中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但很少有对其进行清晰的界定。

2.建房合同性质的鉴别

对雇佣和承揽的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是现今生活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尽管雇佣和承揽都属于提供劳务的一种形式,可是两者所具有法律性质和引发纠纷后的诉讼结果又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正确理解雇佣和承揽的概念,认真辨别司法实践中合同的性质和类型,不仅能使我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能使法律秩序更为稳定,社会更加和谐。

农房建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雇佣和承包。从表面来看二者都是为建房所服务的的,然而,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区别很大。农民在房屋建造时和承包者会签订建房合同,这种合同因受雇者所承担的责任不同而分为“重包”和“轻包”。“重包”意味着承包者所承担的责任较多,除非房主本人出现问题或者过错,否则将根据各自错误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并承担相应的的法律责任。如果是“轻包”,也就是说,房屋的建造主要有房主本人负责,有房主本人提供材料,并进行建屋管理,而承包者只需提供劳务,组织受雇者进行建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称之为雇佣合同,双方承担各自的责任。(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

篇5

关键词:贵州 新农村 住房建设

一、贵州省新农村住房建设的基本现状

贵州省是人口大省,但长期以来,贵州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住宅质量普遍不高。在贵州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看待农村民居的现状,如何解决农村民居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居住环境的质量,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住宅建设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住房建设分散没有规律

农村住房几乎完全是由农民自己筹资建设,很少有外界力量参与。许多农户寻觅坡地,山地及村头、村尾建房,形成布局分散的自然式农宅。随着近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建房日益增多,但由于农村建房的分散性,建房时没有做长远的打算,当人口增加或功能不合理时又扩建或重建,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

(二)贵州新农村住房建设的运作方式

各乡镇政府将农民盖楼计划报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并给予补助用于新居修建,改建后的房屋产权还是属于农民自己。

(三)待拆除民房估值与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价值之间的差异

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想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倒贴300—400元或更高。待拆除民房估值与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价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部分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民承担不起。

(四)政府的激励措施

政府按照着眼当前、规划长远的原则,制定了新农村住房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推进新农村住房建设的思路、目标、步骤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住房建设,从城建资金中挤出资金作为村庄整治专项补贴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为农村危房改造提供捐赠和资助,通过制定贴息、担保等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危房改造贷款。

二、新农村住房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一)部分农民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新农村住房建设总的来说还是很受农民欢迎的,但还有小部分农民并不是很支持新农村住房建设。在纳雍县龙场镇寨乐乡调研的时候发现,虽然国家对新农村住房改建有一定补助,农民自己修建一楼,修建二楼以上就会得到政府的补助,但是该村是典型的贫困村,部分农民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修建两层以上的新居遥不可及,所以并不支持甚至抵制新农村住房建设工作。

(二)民居改造难度大,许多农民不愿意拆除旧宅

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民居分散,改造难度大,这是由贵州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造成的。贵州山多地少,农居散布在山地间,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民居呈点状分布,总体上很散,没有规律,不利于集中规划和建设。此外,由于部分住宅的结构不适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只能拆除。而这些农民不愿意拆除旧宅。因为拆除后建设新居农民还要承担购买建筑材料、搬迁、装修楼房等费用,许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缺少其他收入来源,必须靠借贷才能完成新居改建,这样他们很难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产生抗拒心理。

(三)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质量是否可靠

传统的农村住宅大部分都是木制结构的,有极少部分的泥土墙茅草房和砖混结构的住房,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农居已改成了砖混结构的住房。木制结构的住房不仅结实而且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部分农民对自己修建住房的质量十分肯定,而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不太信任。新型农村住房改变了传统的建造方式和住房结构,采用统一模式,按照相关规定来建造,从房屋样式到建筑材料都有规定,这就使得部分农民处于被动的地位。再加上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很多劣质楼件,因此有些农民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持怀疑的态度。

(四)新农村住房建设总体规划不合理

首先,绝大部分农村没有按照《城乡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造成了有的地方存在村庄布局分散、规模小、交通不便、社会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其次,有的村民自行建造住宅,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住宅分布不规律。有些村民修建新房,并不在旧房上翻新,而是从新选址,一户多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村民单户独立式住宅比较多,住房面积偏大;有些村民相信风水迷信,认为自家西边邻居的房顶不能高过自家的房顶,迫使有些农民建造了“假三层”楼房,从外观上看是三层,实际上只有两层,浪费了许多的建筑材料。

(五)新建的住宅占用过多耕地

一方面,农村居民争相盖房,改善居住条件,新建房屋不断增加,占用的大量的耕地,导致村庄规模盲目扩大,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民每人拥有的宅基地面积大于城市居民,再加上住宅前后的场地,使得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过大。此外,许多农民新建住宅而不拆掉原有的旧宅,一户多宅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农用地难以形成成片规模,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

(六) 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

在贵州新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有些政府部门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一些村干部存在不切实际的建设设想,在资金筹集上过于依靠政府财政扶持、社会捐赠等,许多地方并没有设立专项资金,资金不足,投入有限;一些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重视不足,对中央和市、县(市)区政策理解不透,政策宣传能力差;一些县(市)区干部还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思想等等,严重阻碍了新农村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解决对策

(一)建立有效地资金投入机制,确保新农村住房建设顺利有序地推进

建立有效地资金投入机制就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文件和新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实践。鉴于公共财政的公共性,贵州在新农村住房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界定公共项目和非公共项目,同时要创新公共财政支农体制机制。

(二)进行差别化设计

在新农村住房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在民居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外,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在规划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求,考虑农民对政府组织修建的楼房的经济承受能力。

(三)加强施工监督检查

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当地政府应该安排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对在建工程进行检查,直至竣工,同时建立住房建设过程的记录档案。

(四)统一规划设计

农村住宅应经过设计规划,遵循安全、美观、经济、适用的原则,同时兼顾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不仅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还要注重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住宅主体要有当地的地域特征和特色

以上所指不单是形式上,也包括结构和功能,应保证住宅每个空间的实用性,做到使用舒适,专房专用,功能明确,空间不浪费。

(六)切实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各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

新农村住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统一协调各方工作才能有效推进。应强化部门联动,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新农村住房建设工作。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临泽县 精准扶贫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17-01

临泽县在国家“三西”计划和甘肃省“两西”规划时期先后接收安置定西、临夏、平凉、陇南等市州18个贫困县移民2358户、10361人。建成了小泉子、明水河、华兴、双墩子4个成建制纯移民村和一工程、转湾河2处移民开发区,另建成12个移民社和13个移民点,属移民安置大县。至目前,全县剩余贫困人口2657人,贫困发生率为2.1%。

1 临泽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

党的十以来,临泽县结合县域县情实际,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新思想,顺应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的理念思路,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工作。

1.1 瞄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按照“六有、五清”要求和“两公告一公示”工作程序,组织干部逐户走访调查,对贫困户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档立卡2466户6500人。广泛开展“五访五问”民情访谈活动,做到户情、经济状况、发展愿望、存在困难、就医就学“五个知晓”和联系户中有重病住院、子女辍学、意外灾害、亲人去世及重大节日“五个关心”。按照“户有卡、村有账,镇有簿”的工作要求,对贫困村、贫困户登记造册,建立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明白卡和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台账,使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的帮扶情况一目了然。

1.2 推行“十到户”,落实政策措施。按照“兜底线、保基本、能脱贫、可致富”的原则,全力推行产业扶贫到户、输转就业到户、金融扶持到户、技能培训到户、安全饮水到户、危房改造到户、就医保障到户、就学资助到户、生活保障到户、社会救助到户“十到户”精准扶贫措施。通过组织实施“3231”产业富民增收行动计划,扩大涉农贷款规模,为贫困户发放支农再贷款,发放1万元一年期财政全额贴息贷款;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工程,选派科技特派员联系贫困户,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解决了140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15户;为1192名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落实学前一年教育幼儿资助金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500多万元,发放县长教育基金暨普通高校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资金40多万元;将失去劳动能力、重度残疾、无抚养人的贫困户纳入五保、低保范围,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省级补助标准提高到4114元,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元、2808元,农村保障对象月补助水平达到275元、234元、115元、81元;通过临时、专项救助途径发放救助金或生活补贴53万元,帮助因灾致贫、患重病或长期患病的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1.3 落实“四到村”,完善基A设施。着眼于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动道路水利改善到村、办学水平提升到村、农村医疗覆盖到村、公共服务惠民到村“四到村”精准扶贫措施,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硬化了18个村26.8公里的通社道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完成了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新建维修农田渠道18.1公里;新建8所、改造4所农村标准化幼儿园;新建6所、改造5所村卫生室;建成29个“乡村舞台”、12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1.4 实行“三倾斜”,增强扶贫合力。实行资金倾斜、项目倾斜、力量倾斜“三倾斜”精准扶贫措施,集中向移民安置村、相对后进村和贫困户倾斜,有力保障精准扶贫措施落实到位。县财政收回的结转结余资金的50%、当年预算超收部分的30%以上、涉农资金优先用于扶贫工作,集中用于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对7个重点移民安置村各确定1名县委常委、各组建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增加一个县直经济工作部门进行帮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确定1-2名干部帮扶联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帮扶之势。

2 临泽县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条件较差。临泽县贫困人口以移民群众居多,大部分处于风沙沿线、荒漠半荒漠区和阴潮盐碱地带,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群众所耕种的土地大都是开垦的荒地和沙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还有部分移民区所处阴潮盐碱地带,碱潮大,低下水位高,春涝夏旱,排阴网络不畅,亩收入不高。

2.2 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不完善。移民区虽按照“两西”项目计划进行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个别移民村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2.3 贫困和返贫问题依然严重。移民在临泽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弱势群体,虽然通过多年的移民扶贫项目的实施,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但目前仍然还存在部分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贫困人口,住房比较简陋,生活不够宽裕,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灾因害,脱贫又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2.4 扶贫项目资金投入有限。临泽县不属于扶贫区域,扶贫项目资金属补质,每年争取项目资金少,在改善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存在资金缺口。

3 临泽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深入扎实,严谨细致地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切实做好脱贫攻坚“扶持谁”的问题。扶贫对象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始终把建档立卡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要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需求,扭住贫困人口识别管理退出等关键环节,要用“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贫困人口识别程序,把扶贫对象识别出来,在整个建档立卡过程中,严把入户核查关、民主评议关、村“两委”审议关、公示公告关和动态纠错关五个“关口”,切实做到建档立卡家庭收入测算准、家庭情况核查准、致贫原因分析准、数据信息采集准、扶贫对象识别准。

3.2 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双联”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队精准滴灌的管道作用,切实解决好脱贫攻坚“谁来扶”的问题。着重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管道作用,使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要使驻村工作队转变过去“重投入,轻深入”的做法,真正扎根贫困村,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等扶贫项目,实行“不脱贫、不撤队”。要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指导、跟踪督查、制度落实和考核管理,确保工作队按规定时间和要求,落实好各项帮扶任务。驻村工作队要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指导员、项目实施协调员、政策法规宣传员、贫困群众服务员、资金使用监督员的作用,对接落实好全县“1+20”精准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好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措施,完成脱贫任务。

3.3 深入扎实着力有效地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切实解决好脱贫攻坚“扶什么”的问题。通过三年来的实践,“1236”扶贫攻坚行动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成为甘肃扶贫开发的“品牌”,成为符合甘肃解Q贫困问题的成功路子。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醒的看到,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新任务、新形势,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与其他地方相比,临泽县扶贫对象特殊,发展难度大的状况从未改变,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因此,我们必须以“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抓手,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系统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努力在扶贫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3.4 盯紧抓实,全力以赴推进“1+20”精准扶贫行动和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方案,切实解决精准脱贫“怎么扶”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出台的“1+20”精准扶贫方案,是今后扶贫脱贫工作开展的重要遵循。帮扶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精心谋划,持续用力,把“1+20”方案中归属于自己职能的专项计划做好做优,发扬长处,在帮扶点做出特色。各级各部门应该积极协调,弥补短板,着力解决好贫困人口的养老、就医、上学、就业等各方面困难,特别是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帮助农民创业就业,实现精准脱贫。认真落实《甘肃省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精准脱贫任务书、时间表、作战图,做到平台8个准、村级5张图、户户3本账,确保实现扶贫对象进与退的精准管理,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精准脱贫管理水平,倒逼精准脱贫责任落实。

篇7

一、目前中央房地产政策

20__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被列为第一条。这项措施显然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第八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对经济调整,加强扩大内需,抗击金融危机,有着更大的作用。

11月10日国务院召开省区市政府和部门负责人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就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引导居民扩大消费需求,调控房地产走势,金融行业要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刺激作用,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关于房地产工作,国务院总理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正确引导和调控房地产走势,要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稳定发展;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交易。

从5日国务院十项措施和温总理七条意见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强调的始终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与下半年的国务院专题会议精神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致的。从国务院十项措施和温总理七条意见中,找不出政府要注资房地产企业,大规模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意思。所以即使国家在防止经济危机蔓延的政策中,着重对房地产加大了投入,但是政府投入主要在于对保障房建设,因此不会导致房地产像去年那样的暴涨局面。

同时,政府乐于见到的是一个公平、合理、稳定发展的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一定应该是买卖公平、交易繁荣的市场。最近虽然房价有了较大的下降,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公平交易的程度。所以房价还有下降的空间和必要性。

二、__高速公路房地产公司的现状与对策

__高速公路房地产公司是__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二级国有房地产公司,成立时间短、资金少、人才短缺、无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经验和业绩的新公司,现在又遇上国家政策重大转变,我认为,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不排除国家再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的可能。鉴于__房地产公司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学会"三条腿"走路,为我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决策。

1、充分发挥我公司的现有公路建设人才优势,紧紧依靠省公路投资公司的帮助和支持,借助国家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在公路建设施工市场领域分一杯羹,养活职工、稳定职工,渡过难关。

篇8

关键词: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一般是和“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相对而言的。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是“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基础公共产品主要是指对其他较高层次公共产品或者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性、支撑性、保障性作用的公共产品。农村、牧区的基础公共产品是为满足农业、农村、畜牧业、牧区发展或农牧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工程、基础教育、基础社会保障、基础医疗保障。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

第一,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供给状况。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实施了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生态搬迁和农房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以及水、电、路等为主要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截至2009年底,内蒙古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2.2平方米。农村、牧区自来水受益村5574个、通汽车村10764个、通电话村10799个,分别占农村、牧区总数的45.48%、87.84%、88.12%。农牧区实施电网改造工程,但电力价格比城镇要高出50%-150%。全区6万多公里农牧区公路中,等级路仅占总里程的43%多,且以四级路为主,没有稳定的养护队伍和养护资金。

第二,农村、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状况。内蒙古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12.64%,比2008年低1.55%,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中对农牧区的基础教育投入更少。农牧区办学条件和质量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还存在着校舍危房面积大、教育水平低、公共经费不足、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

第三,农村、牧区基础社会保障供给状况。社会保障是一个包含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2009年底,内蒙古农村、牧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救济、传统救济、临时救济的人数为144.14万,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0万,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202万,老年福利机构590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7.36%,但是支出额仅为13.39亿元,仅占全区医疗卫生总支出的13%。保障能力弱、水平低、覆盖面小是农牧区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第四,农村、牧区基础医疗保障供给状况。内蒙古农牧区基础医疗保障的供给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2009年底,政府约有60%的医疗卫生支出流向了城市地区,仅有40%用于占全区人口总数59%的农牧区。2004年,内蒙古实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可人均筹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补偿水平也较低。大多数农牧区卫生院普遍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牧民看病难、确诊难、治愈难、买药难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解决途径探析

第一,拓展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体制。需要中央政府、自治区政府、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政府可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使民间组织等各类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到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之中,从而逐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制度。应明确中央和自治区政府供给主体的供给职责,按比例合理负担农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而且要明确引入民间组织过程中的政府职能,既可减少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还能保证供给效率和质量。

第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政府财政对农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首先要保障生存、稳定,要加大对基础公共产品,特别是农牧民急需的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一是将《农业法》中“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落到实处,将新增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牧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增量调整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础公共产品资金需要。二是整合各种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开发资金,转变财政支农的方式和结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牧民急需的基础公共产品的供应上。

第三,加强民主建设,建立双向的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和供给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基础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参与基础公共产品的需求渠道。首先,全区各级政府在制定农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时要从注重农牧民自身需求出发,建立完善需求表达机制,提供农牧民真正需要的基础公共产品。其次,要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将收支情况公之于众,赋予农牧民对决策者和实施效果的监督权力;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的主人翁意识,要求农牧民要承担对于已建好的基础公共产品维护的义务。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农牧民在全区是庞大的弱势群体,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法规,从根本上保障农牧民合法权利,才能切实保障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有序供给。

参考文献: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胡代光等译.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3.李盟,孙凯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供给状况初步研究[J].区域经济,2008(6).

4.杨焕玲,孙志亮.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11).

5.哈斯.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管理探析[J].北方经济,2010(6).

6.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年版[Z].

篇9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乌江镇 存在的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统筹城乡就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两个率先”目标早日实现的重要举措。乌江镇现行的各种保障制度在规范化程度、覆盖率、保障水平以及实际发挥的作用上差异较大,就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就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两个率先”目标早日实现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乌江镇2005年,实现农民参保率在85%以上;2007年,实现农民参保率在90%以上。近两年来,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制度比较成熟规范,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在这一条件下,周文青、陆晓和我等人利用业余时间对乌江镇农场社会保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一些资料,获得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对所获取的信息材料及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为乌江镇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调查内容简介

1.调查时间和地点

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是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故乡,素有“金陵门户”之美誉,地处南京市长江北岸,与南京老城隔江相望,位于东经118.37,北纬 30.23,总面积57平方公里。乌江镇目前总人口数为22000人,农业人口14000人,占总人口的64%。其中已参加农保人数7300人,其他社会保险人数约2000人,参加农保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此次调查自2010年4月份开始,至5月中旬结束,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对乌江镇进行了集中调查。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具有本镇户籍,男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8周岁不满55周岁,当期未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各类农村居民(不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人员)。为了更全面、真实地了解问题,我们还对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乌江镇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就业局的负责人以及当地的企业主管进行了专门的走访调查。

3.调查方法

在团队出发前的准备阶段,我们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全队共分为两个小组,每组两个人。其中一个小组着重对五一村的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另外一个组对武家嘴造船厂进行了调查,调阅其所掌握的统计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以作参考。

二、调查成果综述

1.乌江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评价

乌江镇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五保’制度、扶贫救济及优抚安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成。但各种保障制度在规范化程度、覆盖率、保障水平以及实际发挥的作用上差异较大。南京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意见》,有关部门制定了实施细则,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制度比较成熟规范,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国正在试点,乌江镇与南京市同步,全面推进,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筹资困难较大,报销水平偏低,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养老仍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状况相同,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保障效果不尽理想。另外,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普遍缺乏立法支持。总的来说,在目前城乡经济快速发展所能提供的基础条件上,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相对滞后,全市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水平亚待提高。

2.乌江镇的农村社会保障具体情况分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保障对象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乌江镇于2007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已初现成效。

(1)初步建立了农村生活保障体系。一是实施农村五保制度,保障老人安度晚年。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对农村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纳人救助的五保户。目前,五保户共有127户,其中集中到敬老院供养为63人,占五保户总数的49.6%。二是建立农村低保补助制度。按照“特困重保,阳光操作”的原则,乌江镇自19%年起,对农村中因残、因病等因素导致的贫困户建立低保补助制度。目前,已年有275户农村贫困户纳人了农村低保补助范围,涉及1100人,占总人口的5%,根据社会生活指数和农民平均收人每户每月260-360元不等的标准进行补助。启动了农村低收人纯农户增收工程,对人均纯收人在2000元以下的农村纯农户在“增收项目”“多免多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地资金补助,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村低收人群体的收人。

(2)着力推行农村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保障。一是不断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参保面,同时实行村干部农保进城保制度,现已将在职的50余名村干部由农村养老保险转纳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从而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对被征地农民长远生活通过养老保险渠道进行解决,从土地征偿费中切出一块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改变以往将土地征用的各种补偿一次性发放到失地农民的做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三是着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21560人,占应参保人口的98。四是推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近几年浦口区财政持续增加投人,建立疾病防控中心,壮大了乌江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配套了医疗设施,村村建有卫生室,形成了以区为中心,以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疾病防控体系。

(3)逐步健全农村教育保障体系。加大贫困学生的教育费用减免幅度。自1996年开始已对农村中小学生减免部分学杂费,对特困生发放助学券,免费提供基本学习用品,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贫困生的上学问题。

(4)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保障农民生命安全。自19%年开始实施危房改造,截止到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在改造过程中,政府按每户6000元的标准补贴,镇政府和农户各筹一半,浦口区联合乌江镇共投人200.6万元,其中农民自筹占总额的一半,对农村家庭危房进行了改造,保障了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乌江镇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群众参与养老、医疗保险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

乌江“十里造船带”,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多数是到周边船厂务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造船企业也面临较大困难,开工不足,用工减少。春节后已有so余人离开船厂回家,农民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的压力逐渐显现。在收人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农民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更何谈参保呢?此外,还有部分乌江镇的群众错误地认为保险的资金应由政府负担,不愿意自己出钱。这些种种原因使得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不广。

2镇集体经济收入低,社会事业投入负担较重,社保工作缺乏资金支持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仅2008年,村投人集体道路建设、河塘清淤、办公场所建设等项目的资金达100多万元,镇集体负债较重。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投资量大、涉及面广、情况繁杂的重要工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除了省市补助、个人出资外,县级财政补贴托底是关键,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做到养老、医疗保险人人惠及,乌江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社会保障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目前,乌江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还存在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的现实。像民政部门管社会救助,卫生部门管农村合作医疗,劳动部门管农村养老保险,这种条块分割的现实造成了政策、协调、资源共享等诸方面的矛盾,不利于社保工作的推动和开展。

4.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有限,需要注入新鲜血液

目前,乌江镇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依靠乌江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开展,但是全所只有16名工作人员,他们又要照顾到各个村和各个组,可谓是一人多用,而且他们只拿标准工资,无专项经费,从中可以看出镇政府在对社会保障方面人力资源的配置缺口较大。

5.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有力的法律法规来支撑。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状况来看,突出的表现是立法层次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级无序,乌江镇也不例外。

四、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按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以多层次的保障方式覆盖全镇农村各类人群,将有条件的农民纳人城保,被征地农民纳人征保,纯农民纳人农保,低收人贫困农民纳人低保,同时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加快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扩大宣传,在主要街道、路口悬挂横幅宣传,制作展板、宣传单,录制宣传磁带、光盘,利用宣传车巡回宣传。同时各村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内容、办理手续程序在公开栏张贴,张贴到自然村,并分片召开村民代表、生产队长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会议广泛宣传,有广播的村每天要滚动宣传和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2.完善和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在乌江镇范围内,依靠各行政村和各生产队,开展普查,对无收人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农户,一个不漏地进行登记造册掌握实情,分类确定保障对象和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同时,要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对农村低保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在每一个行政村设立巡礼员,积极配合好镇政府做好社会保障动态管理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使一些突发贫困户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个人账户,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各人享受保障基金,主要靠自己的劳动积累,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大力扶持。加强规范管理,保证社会保障资金专款专用,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3.大力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建立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把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及好处宣传到各家各户,提高农民参保率。同时县镇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医疗保障救助办法,切实解决好报销手续繁琐、报销费用偏低、农户积极性不高、资金筹集难度大总量小、医疗救助面窄等具体问题,确保村覆盖面达100% ,参保率达95 %以上。乌江镇应该在完善现有农村敬老院设备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把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全部集中到敬老院供养。依靠政府补助和社会资源,解决当前本镇老年人看病难问题,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真正解决好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

篇10

一、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度认识。

少数干部群众在对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上仍有偏差,对政策研究不够,了解甚少,没有认清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真正意义。(1)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不足;(2)是对农村社区的职权范围认识不够;(3)是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存有消极状态;(4)是部分村民对农村社区概念认识模糊,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配合社区管理服务的主动性不强。

2.新型农村社区服务配套设施欠缺。

目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打破,政府的很多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延伸到农村社区,市场化服务进入不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还相对滞后,与农民快速增长和日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有的公共服务职能虽进入了农村社区,但技术力量和质量保障不够。另外,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配套方面还不健全,农村社区居民还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生活服务。

3.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障碍。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涉及群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现有社区管理体制还不适应这些变革的要求。部分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完善,社区与原有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尚未彻底理顺,存在着体制交叉和职能错位,出现多头管理或者漏管现象。同时,在社区建设要求、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建设投资上过于依赖外部和上级政府部门。

二、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合理规划、完善布局。

新型农村社区及服务建设,绝不是单纯的拆拆建建,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编制,综合考虑历史人文因素和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园区规划等相衔接。首先,要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的地域分布特点和居民间的社会文化联系、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采取不同的社区布局模式来规划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其次,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农村产业化、现代化需求,确定各地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建设标准,创新并丰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布局的模式。

2.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制度。

(1)是要建立规划论证制度。在每一个社区建设前,必须进行规划和专家多次论证,反复征求群众的意见,方可申报。(2)是要建立审批制度,每个农村社区及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必须经政府进一步核实,完整每项的手续,方可批准,坚决杜绝无证先建、无钱先干、群众不搬迁、设施不全等问题的发生。(3)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制度。(4)是要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建设的绩效评估机制。(5)是要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以奖代补制度。(6)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和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当前,农村社区及其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沿袭传统的“财政支持一点、老百姓集资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做法。但是“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绝不可能大包大揽。要想确保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以公共财政供给为主,村组集体、私人、中小企业和民间机构多方参与的供给体制和机制。(1)是要突出政府主导;(2)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农村社区服务;(3)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银行积极开发适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4)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

4.培育社区服务人才。

目前农村社区服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不能满足社区服务要求,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完善等问题突出,是制约当前农村社区化管理的重要障碍,要加强对现有社区人才队伍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吸纳和储备人才,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人才梯队。(1)是构建人才培训体系;(2)是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3)是建立农村社区志愿者激励制度。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应有含义和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承接和延伸了城市社区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路径,对于化解基层一线社会矛盾、提高基层尤其是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建设和谐稳定的基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0,3:79.

[2]丛正等.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1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