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危房改造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09 10:2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危房改造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需要;是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巩固危房改造成果,确保校舍安全,达到学校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是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创造良好的软硬件和现代校园环境,发展高水平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基础工程。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适应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到2007年末已全部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面临着新的任务,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设备陈旧,师资的补充和更新缓慢等。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步伐,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办学,努力实现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市教育局研究决定,从2008起,在全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认真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原则
1.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本着既不造成资产浪费,又能满足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原则,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2.集聚资源,优化布局。按照我市确定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原则,调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办学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3.规范办学,注重规模效应。按照省定中小学班额及学生数额标准,做到规范办学,充分发挥各校的规模效应。
4.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一校一策地确定学校建设目标,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规范发展为重点,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义务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1、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明显改善。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建设达到标准,校园环境规范整洁,设施设备充实完善。
2、实现义务教育的规范发展。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努力做到规范规划、规范建设、规范办学、规范管理,促使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布局调整、优化师资、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在进一步办好一批优质学校的同时,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力度,促使区域内学校达到均衡发展,实现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4、实现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规范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等,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具体目标为:2008年,30%的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2009年,50%的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2010年,70%的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2011年,85%的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
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遵循分级负责、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县(区)为单位,由县级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实施主体是县(区)教育局。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加强指导,并对实施《标准》有困难的地方予以支持和帮助。
2、认真调研,科学规划。县(区)要按照省、市确定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目标、项目、内容及要求,逐项逐条对照,联系实际,制定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具体规划和逐年工作安排。根据“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完善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将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项目工程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对标准化学校建设有关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投资效益等,进行评估和论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3、统一要求,加强管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布局调整的前提下,统一规划,明确实施步骤,逐校提出标准化建设的时限和要求,分类分期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时,执行统一标准,实现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按照标准实施校舍、场地、设施的配套和更新换代,学校的校舍、场地、办学设施、课桌凳以及电化教育、教学仪器、信息技术、图书、美术、音乐、体育、卫生等设施设备,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装备或更新换代,并实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新建学校、改扩建学校要按照规定标准实施;由于历史原因、受周边发展空间限制场地较小无法扩展的学校,要在学校校容校貌、教学设施设备、信息化条件、音体美器材及图书资料等其他项目上达到标准化要求。
严禁各学校在硬件建设上不切合实际的相互攀比、追求豪华。要建设节约、环保、和谐、安全的校园。
4、多方筹措,落实经费。要认真使用好国家和省、市下拨的危房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专项资金,使其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要适当提高项目资金的集中度,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保证定点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实施一所就要建成一所。
篇2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政策
[作者简介]桂丽,云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云南昆明650222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2-0176-02
近年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阻碍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2005年5月2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表明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将发生转变,从忽视农村教育发展转为优先向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倾斜;从集中优质资源打造重点学校、培育精英的教育转向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公平性。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它作为一项公共支出,理应由国家承担,政府提供。本文从财政的角度,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一)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义务教育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基本教育权利,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的合格规范教育,保障的是人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所以,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和机会,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为此,无论儿童出生于城市还是乡村,政府都应该为各地区提供均衡的经费,使他们接受相同条件和水准的义务教育。
(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必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如何,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必然造成农村文盲增多、劳动力素质下降,使其陷入“落后―贫困―教育水平低下―更落后”的不良循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就是生产投资,通过接受教育,人们的经济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人们的获利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而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农村,初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最高的。因此,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
二、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其一,中央政府要下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在2010年达到4.5%左右。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投入要确实做到“三个增长”,年初看预算,年终查决算。人大要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其二,各级教育投入既要解决总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予更多的政策照顾和倾斜,真正缩小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Adz的差距。
(二)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对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作出明确合理的分工,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教育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别由各级政府财政来分担。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部分责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省级政府也应承担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通过明确各级财政主体的投入责任,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真正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三)同一区域内,以学生数为标准,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不区分城市和农村,以学生数为标准,实行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以北京为例,2001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重新修订了《北京市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新标准对满足教学所必需的正常运行经费做了明确规定,不再分为城镇、农村标准,实行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市级财政还专门设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规定每年至少投入一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危房、信息化建设、教师培训等项目,为“城乡统一标准办学”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制度保证。
(四)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政策。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是指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完成国家规定教育目标所需的办学条件的最低经费投入的保障,主要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制定出台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最低保障线,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基尼系数”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从义务教育均衡推进与政府财政能力的关系来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义务教育“低保”制度下,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所辖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尤其关注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的非均衡问题,负责协调、均衡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预算,以预算的形式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篇3
一、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9所,其中:普通中学12所(初级中学10所,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小学251所(学校193所,教学点58个),幼儿园14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各级各类在校生38047人(女生17961人,少数民族8676人)。其中:普通中学高中1758人,初中8791人,职业中学高中1273人,小学在校生22397人,幼儿园(含学前班)3828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共2876人(在编2845人,聘用教师30人),其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60人,普通中学初中专任教师648人,职业中学高中专任教师72人,小学专任教师1632人,幼儿园教职工202人。全县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72.5%、87.8%、97.43%。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30958平方米,中学和小学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7.7平方米和6.2平方米。其中:经城建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有153间校舍33462平方米。
二、主要工作
(一)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为认真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局在总结往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认真抓好落实,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以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三月文明礼貌月主要开展了好人好事、慰问军烈属和孤寡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等系列活动;六·一国际儿童节广泛开展座谈会、报告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在教师中认真开展向“黄、赌、毒”告别和以“爱岗、爱校、爱生、敬业、奉献”为主的师德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开展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认真做好省州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级体”的评选认定工作。同时,教育局还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教育活动,启动实施了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广泛开展了师德教风教育活动。教育局站在全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通过周密细致的组织、指导,各项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日益规范、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严抓系统行风建设。
一直以来,教育局都本着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开展对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原则办事,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廉洁奉公的作风,为基层学校树立了良好形象。一是教育局继续在机关实行上班签到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规章制度,加大对干部职工的监督检查,在机关和学校启动实施问责制和“三项制度”,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二是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和经常性检查,监督教育经费使用,减轻群众负担,保证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半年来学校没有出现乱收费和违规使用义务教育经费现象,2008年上半年得到“两免一补”资金517.59万元,其中:免费教科书138.38万元(小学22397套,补助金额75.8万元,初中8791套,补助金额62.58万元);补助寄宿生活费379.21万元(小学补助人数6117人,补助资金152.93万元,初中补助人数6034人,补助资金226.28万元)。得到中央、省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务费(含免杂费资金)416.8万元(中央333.44万元,省83.36万元),其中:补助初中8791人,资金164.8万元,补助小学22397人,资金252万元。已全部按要求落实到学生手中。三是跟踪监督好对县二中教学楼、逸夫中学综合楼、职中实训楼、各中心校危房改造等教育项目的招投标等程序,防止暗箱操作,保证了项目的正常启动实施。四是做好各种考试试卷的保管保密及监督工作,保证各种考试的顺利进行。五是严肃办案规则,做好各种案件的查处工作,上半年以来,教育局纪委共接受群众来信来访9件,全部作出了答复和处理,维护了广大教师和群众的权益。
(三)认真组织并顺利通过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检查。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的通知要求,**县被列为2008年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县之一,教育局按照《云南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和《云南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规定,当好县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按照6项A级指标20项B级指标的要求,依照县乡人民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法定职责,对照检查落实,逐一完善各种档案资料,将“四个一票否决”作为工作重点,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得以巩固,政府办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融资模式基本得到建立,各项指标达到了要求。并经报州人民政府复查通过。2008年6月14日至17日,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按照“听、看、查、议、反馈”等6个督导评估检查程序,对**县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了督导评估检查,认为**县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重教意识强,教育地位得以提升,教育优先发展得到落实,教育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各项指标已达到要求,教育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认为**县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已达到合格县标准。
(四)全面组织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今年以来,教育局在去年组织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安装调试项目设备,继续组织了5批100余人次参加省州组织的培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操作能力,充分发挥项目设备在教学工作中的功用。健全和完善了各种内部管理制度,检查整改学校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维护保养各种设备,并根据州上的要求,建立了**县教育局网站平台。今年4月初,州现代远程教育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按照项目要求对全县263个项目点进行了全面检查,认为我县领导重视,设备安装调试使用正常,充分发挥了设备的功用,通过了验收。
(五)促成举办“爱心圆梦”捐资助学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和敏感话题。全州2004年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后,我县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限制,许多优秀教师和学生都外流,致使我县高考质量滑到了最低谷。今年以来,我县采取了较为有力的措施,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在抓好高中管理、教学研讨等课程管理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在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当好县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促成举办“爱心圆梦”捐资助学工程,积极动员全社会捐资助学。同时,教育局还积极修改完善各种奖励方案,调整学校内部分配制度,大面积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拉开教师收入差距,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我县优秀学生就地入学,用资金、感情留住优秀教师。
(六)继续举全力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
教育局以高度的责任感,采取多种措施始终把“两基”巩固提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落实。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学生入学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认真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二是为确保“两基”各项指标达标,年初,教育局与各乡镇中心学校签定“两基”工作目标责任书,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定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加强管理过程的督查与指导力度,配合县人大、县政协对教育工作进行视察监督、指导,有效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努力抓好农村成人教育、扫盲工作、职业教育,开展了“无文盲乡村”活动,促进协调发展。通过努力,全县2007学年有7--12周岁适龄儿童22094人(含隔年招170人),已入学21894人,入学率99.86%,巩固率99.04%;13--15周岁适龄少年9294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9323人,毛入学率100.31%,巩固率97.83%,相关硬性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七)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半年来,教育局通过多种措施,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抓好教师履职晋级培训考试的准备工作;二是认真抓好学历教育培训,积极动员教师参加成人高考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时与云南师范大学、省广播电视大学联系在县职中设教学点,方便教师就读,为我县初、高中合格教师提供条件。三是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我县在积极开展对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四是为了切实发挥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的作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教育局从今年5月份起,开展了计算机全员教师培训,目前已组织培训5期116人。
(八)狠抓教育科研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育活动永恒的生命线,教育局把教学管理纳入中心工作认真抓好落实。一是继续采用教学目标管理,与学校签订目标,细化目标和责任,在教育系统基本做到了个个有任务,人人有指标,增加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二是认真组织人员下乡开展送课下乡,讲座,听课、评课活动,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指导。三是加强中、高考的研究与指导。制定了本县中考复习工作意见,组织教师参加了省中、高考研讨会,组织了全县的中考模测,出台了本县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意见,加强了高三复习迎考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召开了本县两次高考研讨会,组织高三学生参加了省两次模拟统测,并对统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本县的高考复习备考工作。三是加强教学用书管理,开齐课程,订齐教材,严禁非法出版物流入课堂。四是积极推广普通话校园语言工作,要求学校要充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要有制度和措施,努力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由于工作思路清晰,目标适当、跟踪检查到位,今年普通高中取得了优越成绩。今年毕业生报考普通高校学生有577人,全县高考上线328人,上线率55.6%。其中:上本科线124人(一本18人,二本58人,三本48人)。高考文科状元573分,理科状元568分,均属一中考生;上专科线204人(一专44人,二专84人)。职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有116人,上线60人,上线率51.7%。
(九)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创建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半年来,我们把学校安全管理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大小会议必讲安全,干部下乡必查安全,目标考核必究安全。做到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组织到位,工作到位,督查到位,经费到位,半年来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基本形成,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没有发生不安全事故。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使学校安全工作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3月初制定了教育系统安全工作计划,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和安全工作重点,制定安全工作措施,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校校抓安全的工作局面。二是建立学习安全教育阵地,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学校安全简报、宣传画、宣传窗、广播、家长学校等阵地和安全例会、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信等途径,把《国家安全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省、州、县的安全检查制度等相关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到学生、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发出宣传材料9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4000余份、悬挂横标30余条,提高了社会、群众对学校安全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学校安全教育形成校内外强大合力,上下齐抓共管,共筑安全教育防堤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即建立了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安全工作检查制、安全工作教育制、安全工作报告制,下发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充分发挥部门的积极性,主动争取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使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安全教育日”和“六月安全生产月”开展安全常识教育,进一步推动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安全,全面构筑社会化安全防范体系。五是齐抓共管,群防群治。为使学校有一个宽松安全的育人环境,积极主动与公安、卫生、工商、文化、综合治理等部门配合,三次深入学校开展了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手足口病专项检查,对学校小卖部和学校周边商店,对“三无”产品、过期霉变食品、学校从业人员健康证、卫生许可证、上岗证及传染病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有效杜绝了师生食物中毒等安全事件的发生,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六是立足防范,变“睹”为“疏”。在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上,开学初,组织人员对全县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了寄宿制学校、各中小学危房、再建工程,食堂、供电设施、消防、交通安全、传染性疾病、实验室、师生宿舍、学校周边环境等设施和场所,摸清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七是结合季节和地区的特点,针对我县安全工作实际,拟定下发、转发了17个安全文件,切实督促,指导学校扎实开展好学校各项安全工作。
(十一)严格规范组织完成招生考试工作。
各种考试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学习情况的检测,也是对教师教育过程检测的重要依据,因此,组织好各种考试活动,是稳定教育秩序,客观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关键。在各种考试之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组织学生学习招生政策,利用电视、广播、简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招生工作宣传,让社会、家长、考生了解今年的招生政策,在中、高考报名和组织各种考试中长期挂出举报箱、专设举报电话和招生咨询电话,坚持按政策、规定、简章要求办理,严格把关。为使考务工作有章可行,教育局制定了《**县各级各类考试考务管理处罚规定》,并把各种考务职责编印成册,发放到考务人员手中。在体检工作中严肃纪律,坚持标准,采取封闭式体检,减少干扰,坚决杜绝、错检、漏检现象。由于坚持原则,规范操作,使得全县今年上半年的成人高考、自学考试、高考、中考、中小学非毕业年级统测都得以顺利进行。
(十二)大力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认真抓好县二中搬迁、逸夫中学扩建、职中实训楼和县一中规划改造建设,通过大量有力的规划、图审及相关前期工作准备,委托云南文山五兴公司邀标,于5月30日对逸夫中学综合楼、二中教学楼和职中实训楼项目进行开标,中标价分别为969.56万元、575.26万元、340.84万元,目前已完成各种前期工作准备,正在进行施工。县一中规划改造工作目前正在由文山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待规划方案报经县委政府讨论后组织实施。二是要积极争取资金,全面规划逐步排除危房,确保学生安全。组织实施2007年危房改造项目共投入资金367.07万元,其中:指令性计划302.57万元,指导性计划64.5万元,排除我县江牛小学等11所学校危房,排除危房5189平方米,已全部竣工交付使用;2008年危房改造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59.54万元,规划排除**县一中等8校危房,计划排除危房3701平方米,现在鸡街乡太坪小学、魁龙小学、兴街大梁子小学已改造竣工交付使用,洪水沟小学在建中、其余学校项目还在进行前期准备。
(十三)按要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和州教育局有关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文件精神,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县教育局从5月12日开始,在全县教育系统内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制定措施、狠抓落实。目前,教育局正按照制定的方案,以“十个一”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学习讨论阶段活动,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各项学习工作任务。目前已按程序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查找问题。
教育局在抓好以上十三项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抓好扶贫、教育职称评定、教师资格认定、教师招聘的前期准备等各项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危房面积较大,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给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全县共有危房面积37610平方米,约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25%,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以改造。特别是中学和半寄制学校校舍严重不足,这些学校房屋陈旧、木料腐朽、墙体倾斜、教室阴暗潮湿,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给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由于我县经济起点低,基础差,自给能力低,投入严重不足,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二)“两基”巩固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县经济基础低,学生贫困面大,虽然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有部分贫困生不能安心读书,加之现在就业十分困难,读书出来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许多家庭感到读书无望,因此,在孩子读书方面家长不太重视,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的现象仍然突出,学生巩固任务十分艰巨。
(三)高中教育的“瓶颈”难以突破。我县的高中教育去年滑到了历史的最低谷,优秀学生和教师外流严重,高中招生困难重重,虽然教育部门和县委政府都花费了许多精力,采取了许多措施,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一、二中也加大了招生宣传,但是由于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当长的周期,加之当前两所高中的校舍改造任务都很困难,特别是二中搬迁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我县高中教育在一两年内是难有明显成效的。
(四)教师综合素质较低,教学水平不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县地理位置偏僻,许多优秀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全县只有在内部将教师层层拔高使用,教师学历不高,文化层次偏低,高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同时,许多边远山区教师由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正的比例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部分转正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五)全县教育负债累累,影响教育正常运转。**县通过“普六”“普九”和普及实验教学,负债修建学校、购买教学仪器,教育欠款累计达2300万余元,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教育局正常的工作运转。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教育局将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要点,逐项对照检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加有力的工作方式争取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在抓好各项常规工作落实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出色的完成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深化教育改革。**县于2004年组织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按照聘用合同时限规定,今年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任期已满,教育局将拟定方案报请县委政府审批后组织招聘校长、中层领导和全员聘用教师。
(二)抓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督促做好县二中教学楼、逸夫中学综合楼和县职中实训楼建设工程进度。二是监督和跟踪危房改造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三是积极争取资金,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寄宿制学校校舍和设备建设,扩大半寄制学校办学规模,减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三)继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按照《**县2008年至2015年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好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紧紧抓住当前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抓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全面准备好今年教师节期间的各项活动。起草好各种表彰方案和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认真总结几年来的成绩,提出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和下年的具体工作意见。
(五)加大“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力度。全面做好学生情况普查,摸清底数,认真总结以前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送子入学的热潮中,确保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两个刚性指标达到要求,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篇4
刚才,XX同志传达了教体局《**县二*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是针对我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全县教职工队伍现状,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县委、县政府同意制定出台的。各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吃透精神,按照方案要求和时间安排,扎实稳妥地开展改革工作。
全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为搞好这次全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切实提高对搞好全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县广大教育干部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一步一个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具体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初中进城工程基本完成。20*年初,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创造性地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实施了初中进城工程。经过近3年的努力,到目前,投资5500多万元的外国语学校建设工程已全面完成,改建规范了**一中南校,*、*两年共为两所学校选招配齐了454名优秀教师。今年我们又通过公开选招录用了41名本科毕业生和60名小学教师。新学年,全县初中学生全部进城就读,城区初中学生达到1.2万人。
二是乡镇规范化小学建设全面完成。按照建设省级规范化小学的标准,全县13个乡镇(街区)都建设了一所高标准的规范化小学,在校人数达到了1万多人,实现了全县农村最好的院落是学校、最好的房子是教室。乡镇规范化小学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窗口。全县基础教育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三是教师队伍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几年来,通过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县教育系统以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为核心的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规范化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教育内部活力明显增强。通过20*年的工资调整,实现了县直和乡镇教师工资“同一标准、统一发放”,农村教职工的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同时,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学校安全措施进一步落实,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是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自20*年以来,我县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一中连续三年列全市重点中学第二名;初中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实现了从低谷徘徊到名列前茅的历史性突破;小学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今年我县高考、中考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好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稳居全市第二名,增幅居全市第一。
同志们,随着初中进城工程和乡镇规范化中心小学建设的全面完成,全县基础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改革发展机遇。在变化和机遇面前,全县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中一些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有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县直学校和临近县城的乡镇教师偏多,边远乡镇教师相对较少;由于生源减少,小学教师局部过剩;学校内部非教学人员过多,这部分人员占用着教师的编制,但不从事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无序流动和闲散现象,长期“在编不在岗”,有的教师只拿钱不干事,或拿着工资又去从事其它职业。这些人员虽少,但造成的消极影响很大。
三是教师队伍内部竞争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内部活力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大锅饭”、“铁饭碗”、“保险箱”的惰性意识根深蒂固,使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这些矛盾和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会制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才能解决。所以,各单位要切实提高对搞好这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改革,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
这次全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实行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有活力、有朝气、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
(一)关于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
这次改革的工作重点就是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县直学校校长、乡镇教管会总校长及其他通过竞聘上岗、聘期未满的教育干部,不在这次改革范围。
在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工作中,各单位都要按照“科学考核、竞聘上岗、末位落聘”的程序办法,确定竞聘上岗人员和落聘人员。各单位都要成立由教职工代表参加的竞聘工作小组,按照量化到人的要求,对全体教职工上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成绩予以排名,以此确定竞聘上岗人员和落聘人员。落聘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例产生,偏远乡镇按不低于3%、其它乡镇按不低于5%的比例产生落聘人员,县直学校按不低于5%的比例产生落聘人员。各单位产生落聘人员可以高于这个比例,但不能低于这个比例。这是这次改革的硬指标。去年各单位落聘人员凭在进修学校取得的《培训合格证》回原单位参加竞聘上岗,原则上这部分人员回到原单位后直接上岗,不得再定为落聘人员。
关于落聘人员,在这里我要着重强调两点:
篇5
办好寄宿制小学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于××区××镇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思考
××区××中心小学××*
××区××镇面积157平方公里,是××区面积的一半,人口近5万人。全镇现有中小学校24所、中小学生6592人,占人口13.2。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__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教育强区的战略构想。如何实现区委的战略构想?笔者作为长期在基层小学工作的教师和人大代表,下面以××镇为例(该镇是××唯一的老区镇、典型的山区镇)谈谈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和集中办学的一些思考。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必要性
1、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顺应农村客观形势变化、满足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人口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一是农村人口结构上,随着计划生育效应的显现,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适龄儿童急剧减少。近5万人口的××镇20__年小学适龄儿童仅353人,20__年小学适龄儿童也仅390人(不含炼化一体化拆迁安置户子女),只相当于峰值期的37,这一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长期稳定。二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负担不断减轻,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强烈。这些变化,亟需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农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三是随着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农民不断增加,其留在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农村社会问题。目前,××镇农村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2116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803人,父母单方外出的1313人),留守子女的人数达到20__多人,农村学生二分之一强属“留守孩子”。而根据现在的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镇农村“留守子女”数量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持续增长。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青壮年农民安心外出经商务工,将对建设新农村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由于基础教育点多线长,政府投入有限,小学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多数农村小学举步维艰,设备极其缺乏。以计算机为例,××镇21所小学3956个学生,现有计算机230台,其中中心小学70台,村级小学160台,分布在6所小学,全镇生均只有0.058台。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每一份有限的资源都用在教育的刀口上,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进而带动初中、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
2、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改变农村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现状,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区××镇的教育现状:一是校点多规模小。××镇人居十分分散,长期以来,为普及义务教育,在村和部分村小组兴办了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截至20__年底,全镇共有小学21所,其中100个学生以下的学校5所,占24;最少的一所小学只有56人,最小班额为6人。学校布局分散,严重影响了教育投资效益的发挥。20__年以来,各级政府先后投入资金765多万元,改造12小学校d级危房11035平方米,新建校舍16694平方米。但由于学校较多,资金有限,目前全镇小学尚有d级危房6所3720平方米,同时尚欠历年危改资金467万元。二是导致教师既超编而工作量又大。从教师编制来看,20__年底,全镇小学共有教师289人,学生3956人,师生比为1:14,高于城区小学的师生比。从教学来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村小学规模小生数少,但班数不少,教师工作量大。部分小学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或“复式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包揽了全班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因而,除了能开设语文、数学课程外,其他课程难以开全。部分小学没法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各科教学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无异于一句空话。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时间不足。由于村级小学投入有限,教育设备严重缺乏,教学仍旧局限于“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加上农村学生居住分散而且路途较远,上课时间得不到保证,新课程改革难以实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其主要职能转变为抓“三基”,即抓基本国策、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但农村小学布局过于分散,从根本上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从目前××镇农村人口素质来看,由于村级小学教育质量低,势必造成广大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创办农村优质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镇孩子同等教育待遇,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山区村落分散的实际出发做好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逐步撤并办学规模小的村小,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集中力量办好寄宿制小学,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 育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发展寄宿制小学的优越性
目前,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已经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我市永春县在建设寄宿制小学方面已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举办,化解了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1、解决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的问题。教育投入效益的提高是通过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效应而实现的。一是整合了教育投资。撤并规模小的小学,实行集中办学后,能够集中资金投入寄宿制学校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镇清美、汶阳、芦朴三所小学共有18班420位学生,三所小学的危房1650平方米。××区20__年对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在三村的区位中心汶阳村选址建新校舍,很好地把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三校实行集中办学后,将投入资金165万元,建成一幢四层较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待建),汶阳小学新建校舍一旦建成,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不但满足清美、汶阳、芦朴三村教育需要,还将惠泽下炉、世上两村学生200多人,同时一举消除了下炉小学的危房。二是整合了学校资源。通过集中办学,既提高了学校的资产总量,又提高了教室、食堂、运动场、仪器设备图书的综合利用率。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学生420人,三校18班平均班额仅23.3人,实行集中办学后按12班开设,平均班额达35人。三是整合了师资。目前,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教师30人,师生比为1:14,三校均没有音体美、英语、自然专职教师。集中办学后,只需教师25人,可减少教师5人。同时,通过优化组合,教师各尽其才,既实现了教师专业化、教学专科化,又解决了音体美及英语等学科师资短缺的矛盾。
2、解决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难的问题。集中办学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搭建了新型平台。学校旺盛的人气、优化的师资、齐备的设施条件、使音体美得以开齐,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得以开课,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以全面实施,为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生活、学习都在学校,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3、解决农村孩子和“留守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青壮年农民的后顾之忧。××区很多青壮年夫妇外出经商、务工时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干脆带在身边上学,既费事又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读不起书的问题。农村一部分弱势群体,如孤儿和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夫妇,他们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没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后,家庭贫困学生无需缴纳任何生活费用,可以全免费上学。三是实行集中办学后,杜绝了部分偏远教学点隔年招生的现象,确保了农村适龄儿童正常入学。
4、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缺乏教育公平投入的有效机制,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加上学校布局分散,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别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让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并且实行生活补助,这是继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受益面最广、最直接、最公平的一项改革。这项改革有效缩减了城乡教育差别,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公正和社会和谐,实现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三、××区××镇发展寄宿制小学实行集中办学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实行分步推进。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采取分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办法,避免因集中办学引起学龄儿童辍学和教育质量下降。二是充分尊重民意。不论是并校寄宿或是集中办学,都要求镇和学校组织干部、教师,深入村组、农户,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学生家长座谈会,宣传政府的政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达到基本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撤并校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专门成立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区××镇20__年秋小学生3956人,20__年秋3436人,20__年2694人,20__年2358人。其中20__年生数减少最多,以后基本上稳定在2300人左右。按分步推进原则,建议从20__年秋起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镇小学布局调整任务,把现有的21所小学调整为4所,保留7个教学点。调整规划为:
20__年秋(保留19校):撤清美、芦朴小学,并入汶阳小学。
20__年秋(保留10校3个教学点):撤世上、下炉小学,并入汶阳小学。撤白潼、秀溪、小坝、燕山小学(四所学校约230个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土型、樟脚、寨后三所小学高年级学生120人并入前欧小学,三所内山
小学保留教学点。
20__年(保留6校5个教学点):撤松园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撤邱后小学,五社小学高年级学生43人,并入驿坂小学。黄田小学高年级学生37人并入前欧小学,黄田保留教学点。
20__年(保留4校7个教学点):路口小学高年级学生47人,溪西小学高年级学生40人,并入驿坂小学,路口、溪西保留教学点。
保留校点的基本情况:
⑴保留的四所小学为:中心小学、前欧小学、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中心小学和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位于教学片中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要为路途远的学生提供寄午。中心小学宿舍楼在建,预计20__年8月完工,但学生食堂还要进行二次装修,其他生活设施也还要投入资金添置才能使用。前欧小学宿舍楼已建,也存在与中心小学同样的问题。
⑵选择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不选樟脚小学为寄宿制小学的理由:前欧小学已具备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条件,该校20__年列为区危改项目校,已建成一幢四层32间的师生宿舍楼,可供约150个学生住宿。学校有三层18间教室、40台电脑室,围墙、水泥球场、机井等。学校在324国道旁,交通方便,樟脚、寨后、土型三村已通公交,可以直达该校。而樟脚小学现有两层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各一幢,围墙不完整,没有水泥球场,20台电脑大多无法使用。作为寄宿制小学,还要投入几十万元建设学生宿舍楼,完善围墙等相关设施。
⑶保留的七个教学点为:路途比较远的内山五所小学分别为土型、樟脚、寨后、黄田、五社。办学条件比较好且可开成班的两所小学分别为路口、溪西。
2、财政重点投入,保证办学条件。一是适度集中使用资金。把教育、扶贫等各项专项资金进行适度集中,实行重点投入,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基础设施的资金。二是无偿划拨资产。将被撤并小学的校产采取出租、公开拍卖等形式,所得资金全部无偿划拨给农村寄宿制学校。三是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达到“七有”,即有规范整洁的校园、有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干净卫生的生活用水、有宽敞安全的宿舍、有方便卫生的厕所、有符合标准的医务室。
篇6
一、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主题
全省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低碳日活动主题是“工业低碳发展”。
二、宣传形式
采取媒体宣传、网络宣传、事迹报告会、专题讲座、宣讲团巡讲、技术交流会、展览展示会、现场体验活动、悬挂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宣传内容
(一)开展节能低碳主题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展示、技术交流、互动体验等方式,积极宣传节能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升全民意识,培养广大民众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深入报道企业先进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节能新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二)开展节能低碳进校园行动
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人人尽责、节能减排人人担当、绿色环保人人作为、生态文明人人践行的校园新风尚。
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在青年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发动优秀青年走近青年志愿者、青年环保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手段,倡导低碳生活理念,营造节能环保氛围。责任部门:省教育厅、团省委
(三)开展节能低碳科普宣传行动
广泛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示范活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与低碳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相关产业的低碳升级改造,引导全社会把使用节能减排创新产品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责任部门:省科技厅
(四)开展节能低碳进企业行动
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19年)》,大力宣传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园区宣传一批绿色制造企业的重大技术、典型模式以及标志性产品。重点宣传普及工业领域节能低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从自身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全省低碳日前后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业低碳发展经验宣传和交流活动。
督促国有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与装备,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能源,推广节能减排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指导省属国有企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及减碳等活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有企业建设。
组织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将生态文明作为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活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开展以“三比一降”(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对标竞赛活动,促进完成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责任部门: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
(五)开展环境保护宣传行动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新《环境保护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活动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通过创新开展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中来。责任部门:省环保厅
(六)开展建筑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开展建筑领域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积极宣传更高水平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重点宣传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引领节能建筑新标杆。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建筑使用技术、产品和高效运行管理措施。结合旧城更新及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危房改造等工作,宣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宣传力度,提高运行效率。积极鼓励公共建筑建筑业主及使用人开展能效对标,引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实施专业化用能管理。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责任部门:省住建厅
(七)开展交通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充分利用视频、微信、海报等多种方式,在车、船、路、港领域宣传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进港口电能替代和公路绿色拌和站。积极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倡导公众绿色出行文明出行,营造绿色交通氛围。责任部门:省交通运输厅
(八)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
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清洁炉灶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加大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节能意识。责任部门:省农委
(九)开展商务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以“创建绿色商场,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绿色回收”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流通领域宣传活动。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板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责任部门:省商务厅
(十)开展媒体宣传专项行动
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低碳理念和知识,宣传接地气、贴近性强的节能低碳技术,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责任部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十一)开展节能低碳进机关行动
积极发挥公共机构在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作用,深入宣传贯彻《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带头普及节能常识,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践行垃圾分类,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绿色环境,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医院、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培育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厚植绿色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深入、持久、自觉行动,以高效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部门:省管局
(十二)开展建设美丽家园行动
在城乡妇女和广大家庭中持续倡导节俭养德、低碳环保理念,引导妇女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身体力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他人、奉献社会,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吉林。充分发挥妇联系统所属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开展节能低碳、绿色生活、节俭养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妇女和家庭保护生态、节俭节能、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责任部门:省妇联
(十三)开展低碳发展宣传行动
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吉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选择优秀案例展示工业低碳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低碳行动。各低碳试点单位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全省低碳日前后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协同配合
全省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涉及部门较多,宣传覆盖面较广,任务艰巨而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全面开展好本地区、本领域的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
篇7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影响
1引言
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为:各个地区、学校在软、硬件教育资源的拥有上有很大差别。由于这种差别性的存在,人们在教育中的竞争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竞争的背后往往是以对财富的占有量为后盾的,结果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在经济上占弱势的群体往往会在这种竞争中败下阵来。从大范围来看,教育的城乡差异非常明显,城区和乡镇的教育质量差别非常大,另外,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由于教学质量的不同所引起的生源大战难以平息,择校现象屡禁不止。此外,东西部地区之间、内地与边远省份之间、各民族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教育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差别性成了阻碍教育质量整体推进的绊脚石,它无论对于政策的制定上还是教育改革的实施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上述种种差别的存在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出我国教育中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因此,研究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通过“两基”达标建设,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农村体育教育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之间的界限未被彻底打破,伴随着政策体制滋生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依然存在,教育脱节于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
2.1体育教育资源配置推移现象及成因
2.1.1体育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资源培育期与事业高速发展期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包括政府财力、社会观念、体育教育人才资源等方面资源严重不足,形成了巨大的“买方”市场,因此在资源配置上就面临着数量上的不足,最终造成了资源配置的失衡。
2.1.2资源配置结构与方式不合理。一是农村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失衡。近年来,因地方基层政府财力不足,投入有限,加上受城乡、区域财力、管理体制、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校际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相当之大,尤其是农村体育教育,在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经费保障、师资力量以及生源等办学的硬件软件条件方面都远不如城市义务教育。多数农村学校缺乏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体育教育场地器材条件较差,配置上明显少于城镇学校,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是农村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大量有能力的农村教师流失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农村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在城镇学校相差较大,加上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等待遇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在贫困农村还时有存在,待遇差异化过大,造成了农村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失衡。
三是生源资源配置失衡现象日渐明显。随着部分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和我国事实上择校现象的存在,优秀生源流向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也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起到了加速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条件差,留不住好教师、好生源;而留不住好教师、好生源,办学质量下降,更没有人愿意为农村体育教育“买单”,农村体育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也就越难。
2.1.3政策法规上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体育教育资源配置效益考虑失当。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各地政府相继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从经费保障、人员调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但从整个大的环境来看,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系列的法律法规体系,具体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系统的政策保障机制。
2.2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2.2.1农村体育教育不切农村实际发展需要。长期以来,我们采取城市教育的体制和办学模式,使用和城市学校一样的体育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的内容,以升学率作为评判农村体育办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致使农村教育难以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要求。
2.2.2体育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办学效益不高。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及管理较松散、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乡村小学由于生源不足,生师比偏低,教育投资效率不高,造成了生均成本过高。在政府投入不足以满足办学需要时,有的农村中小学校便出现了乱收费、多收费现象,这既对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提高了教育成本,但教学质量未见有明显提高。
3纠正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对策思路
3.1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未来发展原则
3.1.1宏观上由计划经济方式为主,政府应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非重点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使宏观调配更加合理,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
3.1.2微观上以市场经济方式为主,各个学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努力开发新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3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应遵循宏观上促进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微观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原则。
3.2具体做法
3.2.1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制度,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无论是从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是从公共物品生产实践的角度来说,教育产品及其服务并非一定要由国家政府来生产和提供,其产品的性质决定了不同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都能参与生产和提供。但是,作为义务教育有其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点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尽管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不完全的,但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要明显高于其他教育产品和服务。因此,义务教育的投入和产出理应实行城乡一体的公平原则,主要由国家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进行。必须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统一城乡教育制度,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使农村基础教育真正成为“义务”教育,确保农村人口平等的教育权利。
3.2.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体育教育必要的经费投入。一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落实国务院“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行”的政策,完善农村学校工资发放机制、公用经费运转机制和危房改造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逐年有所增长。二是要形成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参与农村学校远程教育装备建设。支持和发展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团体与个人捐资助学。
3.2.3重视农村教育,落实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解决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困难。确定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农村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承受能力,使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家庭结构以及思想观念都与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别,加上目前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还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差距或差异有其必然性。正因为此,才要更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并且在城乡教育管理体制上注意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8
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80年代初自发形成、自由发展。2007年7月24日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从此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及快速化发展轨道。截止2011年3月,在工商部门依法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85家,按农业生产专业划分,分别为粮食种植业114家、畜牧养殖业85家、水产养殖14家、油茶种植业14家、农机6家、果业51家、蔬菜种植业41家,其它专业60家,几乎涵盖农业生产经营的全部领域,社员数量达到29693人,辐射带动农户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6%。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1年3月底,全市农合组织共销售各类农产品总额30459.6万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3106万元,为社员节约生产成本300万元左右,带动社员年人均净增收500余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余发展迅速,促进了我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与产业升级,但在移民安置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对移民区发展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移民区开发未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行有效结合。
二、我市移民区开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能有效结合的主要因素
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的情况下,移民开发未能与农民专业社发展进行有效结合的因素表现在:
一是现阶段移民区开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出发点不一样。移民从经营多年的家园搬到新环境居住,各项基础设施缺失,生产能力受到制约。第一个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主要以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农田水利、地方交通为重点,通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移民用电工程、地方交通工程、移民搬迁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及文教卫生工程等,逐步解决移民用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帮助移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使移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简言之,移民工作一直注重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主要扶持基础设施建设。而对移民搬迁后农业产品流通销售方面规划结合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农业市场化而生,以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要内容,注重农业各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虽然两者都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但出发点不同,因而结合点不多,导致联系松散。
二是移民开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动力来源不相同。移民部门是为移民区开发建设而设立,其根据移民区的实际需要,制定移民区开发计划,提供资金来推动移民区开发项目的建设。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各单个农户面对市场挑战时的自发联合,从而增加自身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不至成为被动的价格接受者。也就说移民区开发是移民部门从外部施以推动力,较多使用行政手段,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内生的源动力,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只是起辅助作用,引导其规范发展。所以推动移民开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手段与方式不同,若无有意识的协调就无法自然整合到一起。而目前移民部门与农业部门在发展农民专业组织共同推动移民区开发方面还缺少有效的衔接机制。
三、移民开发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必要性
我市移民区开发近年来在移民工作部门的强力推动下,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生产与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逐渐将工作重点从改善基础设施转移到发展移民区农业生产上来,移民部门迫切需要一个能促进移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手段。而近年的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集中资源、分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特点,成为单个农户与市场连接的中介,能提高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年的迅猛发展后,也遇到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管理与生产技术滞后等瓶颈,也要求有新的力量加入其中,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因而在移民开发进程中有必要探索一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快推进移民安置区开发步伐的新路径。
四、移民区开发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可行性
虽然目前移民区开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工作出发点与动力来源上不同,而没有找到很多的契合点来相互促进。但两者之间其实有许多优势互补的地方。对移民区开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可行性,可从差异化合作与参与式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移民工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差异化合作
移民开发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移民区生产生活进步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要载体,在移民工作中,有效的配合,充分利用其优势,进行合作,既可以增强优势,又可以发挥其有市场资源的要素,带动农民产业发展。前者可以想象成整齐划一的集体操表演,后者可以类比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流水线作业。差异化合作则介于两者之间,主要是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不同的责任,但为组成一个有机系统有时也“越俎代庖”,有点像足球比赛后卫做好防守工作外要助攻前场,前锋回到后场得参与进攻,有队友失位的情况下还得有人适时补位。而现阶段移民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合作更像是流水线作业,各负其责、缺少协调,没有相互参与到对方工作中去。
因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移民部门要主动与农业部门加强协调沟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差异化合作。例如国家对移民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有较为充足的扶持资金,可以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在资金上扶持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移民区土地等生产资料相对较少,移民加入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可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上积累了许多经验,所以发展生产的移民项目可以更多地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实施,使移民资金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跨区域的特性,可将移民区与非移民区、移民与非移民联合在一起,使非移民也从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得到国家移民政策的好处,也
有利于移民与非移民的利益协调。
(二)参与式发展理论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移民区开发中的作用
传统发展理论认为,通过对发达地区发展道路的模仿,制定一套发展计划,在贫困地区自上而下地推行,就能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但很多计划往往因为在许多细节上与当地文化传统等实际情况相悖,而使贫困地区发展刚刚起步又陷停滞,未能实现最初的目的。参与式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强调所有受益人对发展项目设计、实施、监督的全过程参与,使发展项目能满足民众的需要,公正、平等的实施。
一直以来移民区的开发都由移民部门强力介入、行政推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式,其中隐含的是传统发展理念。为了使移民开发走上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是改变我们的发展理念的时候了。若从参与式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移民区开发十分有效的载体。
第一,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受益人在决策及选择过程中的介入。移民区开发要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每一个移民都参与移民区开发计划的制定过程不现实,但不同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代表移民的要求主动与移民部门充分协商讨论,共同制定移民区开发计划。
第二,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乡土知识及其创新,当地群众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充分地将他们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发展项目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本土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经济组织,了解当地人的所需,充分掌握了本土知识并能集思广益发展创新。
第三,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就有集中资源的特性。推动移民工作,提高移民地区生产生活水平,优化利用好有效资源,调动移民部门参与指导移民搬迁区农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好政策,鼓励发展。
第四,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发挥受益人的能动作用和增强责任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作为移民发展致富的载体在推进移民区开发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各尽其所。
篇9
1政府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
1.1政府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的合理性
1.1.1学前教育的正外部性外部性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指一个经济主体在其经济活动中对其他方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并不是由经济主体获得或承担,便产生了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其他方在经济活动中获益。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学前教育不仅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更是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收益。在早期从事教育成本与效益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PreschoolPro-gramStudy),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学前教育对儿童自身、他人、社会的发展具有全面而长远的影响。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是在1962年到1965年间对123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幼儿进行的近40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对实验儿童进行1~2年的高瞻-佩里早期教育方案,并从学业成就、经济状况、犯罪率、家庭关系和健康5个方面进行考察。最终实验表明,幼儿早期教育投资是一种最省钱、回报率最大的公共投资,其中对社会的回报率高达1:12.9。同时,来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论证了类似结论的正确性。政府财政支持不仅因为学前教育的强正外部性,更是因为正外部性这一特点而导致的个人投资不足。因为这类投资在给当事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其他方带来收益,当事人只能根据自身的收益确认投资水平,而这个投资水平一定低于社会最优投资水平。[1]政府财政应该弥补面对个人投资与社会最优投资水平的差距。
1.1.2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我国学前教育阶段虽不是义务教育阶段,但是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类教育产品,其很强的正外部性及外部性导致的投资不足决定学前教育需要政府投入弥补,这使得学前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同时,学前教育又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在学前教育市场上,幼儿园优质的硬件设施、优秀的师资力量等因素会吸引家长为此付费,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获得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必然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获得优质资源,这说明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2]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中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甚至会带来诸多问题,有的家长为争一个优质幼儿园名额,彻夜排队;有的家长为获得优质教育,不惜高额代价;而有的幼儿园却无人问津,举步维艰。政府应该是打破这种局面的责任主体。
1.2政府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1.2.1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要求学前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对我国学前教育责任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我国早期的学前教育被认为是家庭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教育责任。随着的发展,分工明细化,妇女就业岗位增多,在权衡培育子女与就业的利益天平时,学前教育机构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应运而生,促使学前教育由家庭走向社会。1904年,中国第一部近代学制———“癸卯学制”,首次将学前教育列入学制,并将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蒙养院”。这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的设立,拉开了学前教育由家庭责任逐步向公共责任过渡的序幕。[3]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脚步加快,对学前教育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由谁承担起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责任?应从国家法律层面赋予政府责任。
1.2.2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基于对学前教育正外部性及重要性的认识,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学前教育事业,许多国家将普及学前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主要目标。在1999年,OECD会议报告中指出学前教育是“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4]在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首届“世界幼儿早期保育与教育大会”更是从“筑建国家财富”高度肯定了学前教育的作用,并对政府是学前教育主要责任人达成一致意见。政府财政支持学前教育是国家重视学前教育事业最好的体现。在19世纪后半叶,法国开始实施全民免费学前教育。2010年,美国、英国、OECD国家平均公共学前教育投入中公共投入占总投入的比值分别达到72%、100%、81.03%。发达国家政府财政大力投入,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5]而我国2010年公共投入仅占总投入的33.56%,反而是家庭投入占较大比重。因此,我国政府财政应加大力度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1.2.3弥补学前教育市场缺陷学前教育市场主体与其他商品市场主体一样,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市场信息。在学前教育市场上,作为信息贫乏方的家长面对信息充足的幼儿机构表现出来的宣传无法做出理性判断,即使支付昂贵的费用也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优质教育。[6]学前教育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社会公平等缺陷,必须发挥政府在学前教育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学前教育市场的缺陷。
2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程度的国际比较
政府对学前教育承担的财政责任主要是指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责任,[7]通俗地讲,就是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保障学前教育的有序发展。政府如何履行对学前教育的财政责任,就必须讨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程度。学前教育投入既包括公共财政投入,也包括私人投入。而政府作为发展学前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该给予学前教育何种程度的支持,政府财政投入程度如何界定?
2.1国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程度世界各国对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表1所示,2010年OECD国家学前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值达0.58%,在各级教育中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达9.21%,而公共投入占学前教育投入的比重平均值更是高达81.03%,并且大部分国家公共投入所占比重都高于80%,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学前教育公共投入力度大、程度高。
2.2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程度反观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程度,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表2所示,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指标反映的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国家财政的投入程度,从2007-2009年,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其总投入的比例逐年升高,且比例保持在60%以上,在2010年其比例反而降低到33.56%,2011年比例达40.81%,其比例在2010年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在2010年加大了对学前教育领域的总投入,但财政性经费投入的增加幅度小于总投入的增加幅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强,但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程度并不是逐年提高的。再看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指标,从2007年到2011年由1.24%不断增加到2.24%,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这一指标表明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但仍然是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更是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
3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3.1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总量不足从近5年我国财政投入的程度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严重不足。无论是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还是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比重,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差八倍之多。同样是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全民教育发展的“特别优先对象”的人口大国墨西哥,在学前教育领域财政投入力度也远大于中国。2010年墨西哥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各级教育机构的比重以及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比重分别达10.32%、84.38%,而同年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仅1.24%,不足墨西哥的十分之一,其财政性经费投入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比重也远低于墨西哥。通过对比,更能体现我国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3.2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学前教育机构的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分为: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公办园的比例仅为32%,民办园占68%。我国公共财政资金基本投入到仅占32%的公办幼儿园,而民办幼儿园却只能享有微乎其微的财政投入。虽然我国提出了支持普惠性民办园的政策,但没有明确提出投入力度,仍然无法改变公办园占有绝大多数财政投入的现状。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体制相似的印度,也主要分为公办园和民办园。不同的是,印度公办园所占比例是我国两倍多,并且明确了受财政支持的民办园比例达4%。通过对比,更加显示了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财政责任缺失,违背了政府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本意。
3.3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地区不均衡由于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主要支持公办幼儿园,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公办园,而忽视了对偏远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扶持。偏远农村地区缺少公益性的公办园,而民办园得不到政府财政支持,只能靠高收费维持运转,这必然导致贫困弱势群体儿童陷入“没学上”和“上不起”困境。有学者研究统计,西部地区学前3年儿童入学率最低只有10%,而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入学率高达90%。巨大的入学率差距不仅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家长教育观念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办幼儿园并没有辐射到偏远弱势地区的儿童。建立公办幼儿园的本意是维护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其目标群体应该是面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弱势儿童群体。而现实中往往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较优的儿童才能进入公办幼儿园。
4政府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
学前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政府财政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公平性的必然选择。
4.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力度政府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应该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体制机制。首先,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实行投资公开化、公平化;其次,设立学前教育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幼儿园危房改造、奖励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达标的乡镇、扶持贫困农村幼儿园配套设施建设等;第三,建立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机制。坚持以政府资助为主导,同时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社会捐资的形式筹措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基金,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幼儿园持续发展的能力。
4.2支持多元体制下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财政的一大特征是投入机制与办园体制密切相关,即政府基本上只对公办园进行投入。然而占有较大比例的民办幼儿园却得不到政府财政的支持。为了均衡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的财政投入,政府应对各类幼儿园一视同仁,给予财政拨款补贴,使得每个幼儿都能从中受益,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全(1966-),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朱福荣(1962-),男,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黄永秀(1972-),女,教育学硕士,重市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方向为职教教研与教育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41)之子课题“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子课题负责人: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6-0071-05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者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提高农村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打破城乡之间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加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进而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是重庆市的基本市情,也是重庆市的特殊市情。作为首个省级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重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水平,为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本文以重庆为例进行研究,尝试提出促进重庆市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保障机制。
一、管理体制改革
(一)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决策和执行力
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全局观、整体观,把“尊重基本人权,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1]作为基本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于满足城乡对不同职业教育的需求,分阶段、分地区循序渐进,逐步根除城乡割裂的教育体制,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差距。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职业学校主管部门、各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费投入、设备提供、师资配备、招生就业等方面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强化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决策力,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努力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外,在提高政府决策力的同时,要保障各种规划、安排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政府每年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把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工作考核范围,切实保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实效。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受重庆市自身“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格局的影响,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往往是以保证城市为前提的。因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庆市各级政府要提高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看作是振兴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大问题。要积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政府规划。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农民培训,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各区(县)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及实验基地,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等级证书放入管理体系,使农村和城市职业教育得到共同、“一体式”发展。
(二)落实教育督导室的监督协调作用
国家、政府制定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否切实有效地执行下去是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而教育督导部门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作用。
首先,理顺教育督导室的隶属关系。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基本职能是“督政督学”。而“督政”是督导室的首要任务,发展职业教育要依靠政府,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推动也要靠政府,所以该部门管理体制应独立于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脱钩,直接归属上一级政府主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该部门监督和协调的作用。
其次,建立一支专业的教育督导队伍。队伍建设是提升督导水平的重要举措。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督导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发现、识别一批具有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自律意识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再次,发挥教育督导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教育督导室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对城乡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落实情况,社会资源的配置,城乡各因素的自由流动,学校管理,学校行政,教学实施以及地方政府在保障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检查。同时听取城乡各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状况意见。在检查的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给教育督导室更多的授权,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严厉查处挤占挪用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各种失职行为。强化地方政府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认识,并将其自觉贯彻到日常的工作行为之中。
(三)制定职业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
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建立从上到下的相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形成政府主导、统筹管理、部门配合、校企参与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新格局。完善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以及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区县之间、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要保持信息的沟通,在学校的建立、培训基地的建设、专业的设置、教师的流动等方面要相互交流、协商,尽量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防止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提高相关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明确统筹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实行教育行政负责和教育行政问责制,对教育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适应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急剧需求,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2]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因此,在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多形式建立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对话协作机制和平台,加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水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四)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一体化不是“削峰填谷”的发展,不是“整齐划一”和“限制性”的发展,而是一种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是实现“好的”更好,“低的”在“好的”帮助和拉动下提上去。它要求在城乡互动、共生和交融的过程中通盘考虑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因此,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建立健全领导和督导制度的同时,还要实施相应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
因此,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加大的现实背景下,重庆市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下,探索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索规模化、集团化、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问题入手,全面推动城乡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城乡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人才质量一体化,整体提升重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增强重庆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投入机制建设
(一)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重庆市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总体上要求有利于各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实现和谐发展,尤其是要有利于贫困地区达到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由于各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有必要将教育投入的“以区县为主”上移到“以市为主”,即区县政府和市政府按比例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管理,但主要是由市政府统一负责和调控,以减轻区县财政压力,确保贫困区县和欠发达区县职业教育基本发展经费得到充分保障并享受倾斜或补偿政策。在具体优化过程中应主要做到一般性转移支付行为与专项转移支付行为的优化。
第一,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优化。按照拨款程度有最低标准模式、机会均等模式与完全均等模式的选择。重庆市经济总体上还欠发达,可用财力有限的财政状况,决定了重庆市在安排职业教育转移资金时只能根据最低标准的要求,即不论在重庆市经济发达区还是在各偏远乡镇,不论是在渝西地区还是在三峡库区,应选择最低标准的模式,同时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经费的差额进行补助。此外,由于重庆市各区(市、县)职业教育支出缺口差异较大,职业教育投入需求结构复杂等,可采用总额补助法进行转移支付,使各地依自身情况可在相关项目之间进行资金合理调剂使用。这样,既有利于上级政府补助工作的操作,又保证了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在确定是否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时,还需综合考虑各地的财政状况,规定各区(市、县)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程度。
第二,专项转移支付的优化。专项转移支付既要考虑公平问题,也要考虑效率问题。对于职业学校的危房改造、示范校的创建和建设等的专项资金,应当坚持公平原则,向广大农村和一般职业院校增投教育经费,优先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建设好学校,从而缩小城市和乡村职业院校的差别。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专业建设、重点学校建设等为提高办学水平设立的专项资金,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以扶持重庆市部分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同时,考虑到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作为专项转移支付的重点,如在危旧房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应占专项资金的60-70%左右。对于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突出资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项目库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并以组织申报的方式进行资金安排,确保这些经费的投入不是只投不收,最终促使投、管、用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由于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还缺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经济来源渠道,因此,在国家仍未出台有关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相关法律的情况下,重庆市可考虑出台《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义务,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达到占GDP相应指标的目标,使农村成人教育办公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教育系统在具体的教育投入工作上有法可依,落实到位。此外,各区县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投资渠道。
(二)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于通过城乡统筹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师资、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一,政府应尽快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设备的投资力度,将经济落后区域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投资范畴,加大转移力度,尤其是对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倾斜政策,统筹兼顾,实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主要通过补偿性原则来实现,即教育资源配置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向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和薄弱职业学校倾斜。另外,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还要促进各职业学校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发展。这主要通过差异性原则来实现,即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处在这种背景下的学生的差异,配置不同的教育资源。鉴于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辖区构成复杂、人口众多的特殊市情[3],正视各区县存在的各种差异,努力促进各区县职业教育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重庆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二,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是融合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新时期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用两个“强化”进行了明确:要“强化”各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区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4]因此,实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转变投入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教育资源一般包括硬件化物质资源、软件化信息资源和智慧化人力资源。在物质资源方面,为了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可实行城乡职校联合办学,由城市优质职业院校与农村区县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共同享用双边的教育资源。另外,政府也可出面筹建共享性集约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可复制性、同时可使用性以及再生增值性的特点,构建城乡职业学校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城乡职业学校招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招生、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实施职教远程教育;开发职业技能网络实训室,搭建城乡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在师资方面,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可实行相关专业教师的流动制,进行短期教师区域流动化教学。[5]这种职业教育教师岗位流动制不仅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共享,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政策保障建设
(一)建立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帮扶政策
城乡职业教育帮扶政策不是忽视城市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城市“无私”帮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是使城乡职业教育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由于高校的扩招,城市职业学校的生源减少,大量的优质设备、师资和实训基地闲置浪费;而农村有大量的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适龄学生,却缺乏优质的资源。因此,可以在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中开展“手拉手”活动。双方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益和双方的双赢互惠。结对的城乡职业学校可以在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交流、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行业企业联系、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备调剂使用、学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自由流动,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条件较差,因此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与相关城市职业院校,应在校舍改造、设备配备等方面对农村职业学校给予优先保障,同时根据教育经费情况,设立捆绑帮扶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对于到农村职业学校支教的教师,应以提高其工作量计算或在评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以提高支教教师的积极性。
(二)采用分级认证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政策
由于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现实,各区(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统一的职业教师资格固然有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地区差异很大,城区由于经济、教育发达,教师有更好的条件去接受培训;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教育相对落后,仍然存在教师合格率低和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通用的标准难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标准过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难以承受,师资短缺问题势必更加严重。标准过低,无法满足城市发达地区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可采用灵活性的资格认定制度,将教师资格证书分为临时资格证书和合格资格证书进行分级认证,既在全市实行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同时又顾及地区差异。对于教育、经济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尚未达标的人员,先授予临时资格证书,然后再对在职教师或待上岗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合格教师资格证书。[6]这样既保障了农村的师资,又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得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师培训机制,保证教师有培训的经费、学校和师资。
(三)建设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贫困家庭的教育投资观念淡薄,使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未经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的孩子走进社会后,必然无法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加上经济落后地区职业院校和一般的职业院校因为资金不足、教师待遇不佳,导致教学设施落后与不足,优质师资的缺乏和外流,校企合作的不给力。而落后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缺失,又造成了贫困家庭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也就是说尽管贫困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并不能取得很大的收获,于是更多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选择了辍学。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势单力薄”。另外,职业教育的对象也是个特殊的群体,据有关调查显示,职业教育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贫困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7]这些学生改善家庭生活境遇的愿望十分强烈,能否改进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设备、师资力量等,能否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本,而且关系到社会弱势群体及子女能否提升基本生活质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发挥财政在职业教育等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功能,特别是提高职业教育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生均经费,为贫困生加大财政拨款,构建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减免贫困生的书费、学杂费,甚至发放生活补贴,使更多的贫困孩子走进学校,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四)出台一系列优惠的鼓励各种力量投资办学的补贴政策
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等现实困难,因此建立灵活多样的投资、办学方式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降低准入门槛,只要各企业、团体、法人按照一定的标准,按照合法程序提出申请,就应及时把其吸纳过来,为职业教育争取更多的资源。同时在土地、税收、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方便,让投资者乐于投资。在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方面给与政策倾斜。首先,倡导联合办学。依托高职院校和企业资源,实行面向市场的订单式培养,即由联办单位进行人才预测,制订招生计划,提供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保证部分经费供应,由职业教育机构负责教育教学,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其次,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创办以“股份制”、“公司化”为特征的新型学校,运用股份制手段融合社会资金办教育,分离资产所有权与学校管理权。再次,积极推进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借鉴国际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引进国外资金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拓展国际就业范围,拉动本区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触及职业教育深层次体制机制。各方面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需要解决的不是某一局部的限制和障碍,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为此,市各级政府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当然,由于目前城乡之间职教差距过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差距,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贯彻落实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职教一体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9(11).
[2]钟光荣,廖其发.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3]左瑞勇,王纬虹.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5).
[4]王忠厚,全.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
[5]唐强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贫困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