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语法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古文语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选修只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一个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用好选修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选定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这两本选修教材,在此便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谈谈具体想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并且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部分组成。如果像必修课文那样篇篇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违背了选修课的原则。和必修课课程比起来,选修课程的学习更应当放开思路,发展个性,更加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词和散文,背诵了许多名句甚至许多篇章,也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着重点是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通过鉴赏探究,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关于这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突出一点,品味交流
古诗文中有很多“点”,这些“点”可以结合高考的考点来交流探讨,达到既提高鉴赏能力,又能提高解题能力的一石二鸟的效用。古诗词中有很多涉及到人物形象,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柳永的《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等。教师可以据此结合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点进行互动探讨,分析这些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品味交流。当然就单独的一首诗而言,鉴赏点可能很多,我们教学时大可让学生在已经读通文意的基础上就某一点来讨论交流,然后通过练习巩固,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可以从意境美的角度进行鉴赏,苏轼《新城道中》(其一)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探讨交流,杜甫《登岳阳楼》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去分析,李煜《虞美人》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去把握等。
二、线式展开,纵横挖掘
古诗文教材本身是按照一个个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有时还涉及到一个作家的多篇作品。在具体教学时,我们可以打破章节的限制,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线式展开教学,分析它们的异同,弄清它们的特点。如学清照的《一剪梅》时,我们可以比照《声声慢》来解读,纵向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作品风格的变化,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对词人的理解深入化。在学习《阿房宫赋》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结合《过秦论》来对比分析指出对秦亡原因的不同理解,也可以来谈“赋”与“论”两种体裁的不同写作手法。讲授《项脊轩志》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课本中刘基的《苦斋记》,掌握古文中作者借物来记人以及抒志的写法。还比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既可以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横向来比较作家的人生观和精神气质,也可以从纵向比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探讨诗仙的浪漫情怀与狂放性格。《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里还有一些登楼诗、闺情词、人物传记,虽编者并未刻意将它们归为一类,但教师具体教学时,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归类探讨、分析鉴赏,最后得出结论,将知识内化、系统化。
三、面式研究,拓展提高
语文学习接触的不仅是具体的“点”和纵横交错的“线“,它还涉及到大的“面”。“面”是切入角度,又是范围。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掌握课文基础内容的前提下来进行“面”的分析。如婉约词,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浣溪纱》、欧阳修的《蝶恋花》、姜夔的《扬州慢》、李清照《醉花阴》等,我们可以从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来总结婉约词派的风格共性。从屈原的《湘夫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品味浪漫主义诗风的精神内核。还可以从鲍照《拟行路难》、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这些诗篇来探寻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苦闷与彷徨,在解读的过程中拉近自己与仁人志士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升个人的人格品质。
四、丰富形式,激发兴趣
前面所述是从内容方面进行的尝试,在形式上教师也可以大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就能参与进来,从而有所得、有所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文本,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讲授《项羽之死》时,可以回顾必修课中的《鸿门宴》以及《项羽之死》课后五首后人咏项羽的诗作来辩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按正方反方“开篇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的程序来进行,最后由双方队长写成论文,形成结论。当然也可以“我看项羽”为话题来举行一次班级演讲会,加深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艺术形象的认识。还可以以写作读后感的方式,鼓励学生动笔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写成文字,教师批阅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全班宣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对某一作家感兴趣的同学开展主题讲座或主题报告,如“诗圣杜甫研究报告会”、“东坡其人与其文”、“纳兰词品读会”等等。另外,编排课本剧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如《项羽之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情节性较强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自己策划编排课本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
五、以读促教,搞活课堂
古诗文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关键,教师讲再多再细,设计的活动再新再奇,如果不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大声地读,去反复地读,那效果也不会好。因此,教师还应针对“读”开展丰富的活动。“以读促教”应该成为教学的一种常规手段。缺少了“读”的环节,古诗文教学就少了活力,就不能称其为“语文”。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在选修课的教学上,更应加强“读”的比重,让学生读出文意、读出见解、读出感悟。如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人人参加或自愿报名,可以配乐朗诵也可以谱曲唱诵,选出优秀选手,然后再在班级之间开展“诗歌擂台赛”进行比拼,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与背诵,又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我爱记诗词”或“名句接龙”等检查背诵的活动,根据检查结果评选出每月的“记忆之星”并加以奖励。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要充分做好指导的工作,让新课改后的新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篇2
古诗词往往没有过于复杂的叙述,而是将所有的情感以及时间浓缩于间断的内容中。通过对高中古诗词的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古诗词一般具备很深的文学思想。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愿意墨守成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旧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古诗词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将简短的古诗词翻译成毫无意味的现代白话,之后再对古诗词进行思想总结。这样古板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发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失去了兴趣,并产生排斥心理。或许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应付考试,但对学生的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利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勾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恋爱、婚变、决裂这样的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爱情观,并对现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这种问题拥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看的电视剧中的人物进行分析,阐述爱情的真谛,教给学生们正确的爱情观,让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基础的同时学到做人的经验。
2.利用古诗词的绘画美进行教学
古诗词由于篇幅的限制,因此在描述景色以及情感时都是将具备足够唯美意境的词语天衣无缝的组合在一起。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古诗词的描述显得过于生硬,唯美的场景通过教师填鸭式教学后就失去了任何文学意义,学生本就对枯燥的古诗词教学没有多少兴趣,再加上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率进一步下降。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更加形象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形象展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形。多媒体教学在当今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媒介,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喜欢大的意境。例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过程中,这首元曲通过一段唯美的场景表达出游子思念故乡之情,整首曲仅仅只有28个字,却形象地转达了众多游子在外的不易与坎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绘制一幅与曲中描述的一样的场景,之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区中描写的场景逐渐表现出来。首先是枯藤上出现一只黄昏归巢的乌鸦,之后画面中出现一座小桥以及几乎冒着炊烟的人家,接着出现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慢行在荒凉的道路上,夕阳的余晖为整幅场景添加昏黄的色彩。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描述的悲凉场景,曲中每字每句传递的情感都通过画面逐一呈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对教师而言,提高了教学效率,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
3.展开古诗词讨论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日常教学过程就像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则充当教师的观众。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就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对以后更好地学习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古诗词讨论活动,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教师也可以为同学们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例如对于《塞上》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与“圆”乍看之下比较生硬,缺乏一定的场景美,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能否找到别的字来取代这两个字?学生通过讨论,刚开始觉得这两个字用的并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意境美。教师向同学们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学生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再次讨论就能发现这两个字不仅用得恰到好处,甚至找不到另外两个字代替。“孤烟”指的是沙漠中的烽火台放出的狼烟,虽然处于战争劣势,但一个“直”字却显得它十分坚韧挺拔。“落日”本是悲凉的,不过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传达了战争过程中的温暖之情。将“直”与“圆”用在这一句中不仅形象描绘出当时的战争场景,还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为祖国的未来感到担忧又努力承担一切、坚韧不倒,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咋会当时场景中的孤寂之情。这种将多种情感融于一身却又在短短十个字中就准确表达出来,不得不佩服作者身后的文学功底。
4.将诗词意境带入现实生活
由于时代的差异,很多诗中描述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见到,为了便于学生体会是人的思想情感,体会古诗词中传达的各种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适中的观点套用于现实生活中,看古人的生活态度是否适用于现代生活。例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样几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两句的观点。通过思考后学生认为李白的一些生活观点在现代并不适用,“人生得意须尽欢”虽然是一种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但并不适用于现代生活。而后一句比较片面,“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励志的,但是千金散尽容易,再回来就难了。
5.结语
篇3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开始阶段,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问题,而其中知识的衔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些学习方面的现象:
现象一:语文教师刚到课堂接手学生就惊叹:这么常见的语文知识初中教师没有教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
现象二:一个初中时的语文尖子刚入高中就无奈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窘境。感叹说“我过去语文学习成绩不错,到高中成绩怎么就一落千丈呢?高中语文难道没法学吗?”
近几年来,高中虽然经过了新课程改革,但上述这些现象仍然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初高中语文教学不衔接、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等问题应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笔者对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又刚刚经历三年高中新课改的实验探究。对新课程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这个话题,很有感触。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对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的学习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去认识掌握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使他们从情感和思想上接受高中学习。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更很容易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改变被动局面,对于学生尽快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无缝对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应该认真把握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
一是思维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也强调能力培养但主要是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高中语文则要求很高,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有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提高。所以整个高中教学要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思维做文章。
二是知识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从内容到要求到课后练习题,都相对简单明确。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有压力和困难。高中则不同,知识相对深奥,学习内容繁杂,要求标准高,练习题目难样式多,学生学习困难肯定多。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我们要在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去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方法层次的衔接。进入高中阶段,高中学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学习。初高中语文衔接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作为提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衔接好,要从初中阶段以记忆为主转变到高中阶段的以理解、拓展、运用为主。
再者,应该积极灵活地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操作方法。
(1)分析对比初高中语文的差异,逐步填补其中的空缺。应该准确把握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首先,要弄清楚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如基础知识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阅读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写作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针对这些差距,我们要不断分解各要点,逐步、自然地落实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其次,要关注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一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知识逻辑顺序的有机结合,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体验。所以教师要完成好教材衔接,就要:①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③在每单元学习前,首先研究其内容标准,讨论其目标要求;④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不同栏目;⑤认真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
(2)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无缝对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熟悉初中教材编排体系,特别对于教材中的名篇,教师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合贯通”。“温故”是为“知新”服务。“温故知新”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温初中知识知高中内容,做到点拨启迪,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3)深入掌握学情,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广大教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听课等多种方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怎样。如他们课外读了哪些书?喜不喜欢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有哪些困惑等。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后,根据学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4)方法层次上,加强学法指导,加强教法优化改进。初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要虚心学习和借鉴,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会少走弯路。高中一入学,我们让教师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把他们初中掌握的优秀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当然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完全可以继续发展使用。当然,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应加强。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有目标的学习;合作性学习是集体性的共同学习,它既强调学生的积极参入配合,又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既是学习中的配角,又是学习中的主角。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更高的层次,是拓展应用的层面,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产生。
篇4
本文在分析苏教版高中文言文编写特色的基础上,探究了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方式与方法,以期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苏教版教材。
【关键词】
苏教版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以其凝练性与简约美传承着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折射着中国古代先贤对于社会、文学和哲学的人生思考,闪烁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瑰宝,更是人类悠久传承的见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增加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国文化精品,增加文化自信,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爱国情感。因此,研究苏教版文言文教材编排的特色所在,以便让高中教师更好的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一、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特色
新时期,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特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领域也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因此,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作出了极大的变革。其中文言文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科学的编排思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文言文能够更好地走入学生的“内心”。
1.人文化价值取向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章选取方面人文化凸显,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语文学科传授的是一门语言知识,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在点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受到语言所传播文化的熏陶。相比于老版教材专注于字词句意的解读以及古今异义比较的工具性特征明显而言,新版的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写理念上更加倾向于人文性,在文言文选编上,编者更加注重课文内容所传递出来的人文气息,当然编者并没有忽视对于文言文知识的解读,而是在选择能够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时代气息的基础上,找到文言文知识与人文价值的契合点,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专题化课题选编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专题化”,当然在文言文板块也不例外,在每一个专题之下选取同样题材的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在横向对比之间加深对于相关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的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文言文板块以“求学之道”为主题,收录了两篇《劝学》与《师说》古文,让学生在进入高中的第一课中便知晓了古人的求学之道,学生在学习这两篇古文时,可以相互借鉴与印证,综合分析与理解古文知识,以便快速提升古文素养。
3.探究性文本学习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排上新增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板块,探究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得以凸显。在文本研习板块,编者希望读者能够自行阅读体验,并且与同学和教师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在自学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而问题探讨板块则是寄希望于问题的提出与解读,在探索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之中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活动体验板块更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相关的文本情节,以亲身体会感悟人文内涵。在活动体验板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体会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的知识体系与现在相去甚远,语言的学习难度明显加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体会教材编写者各个板块设计的奥妙,善于利用各板块文本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
1.整合性策略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根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体系趋向人文化,以及专题化选题的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整合性策略,将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视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改革传统的分散式学习语法以及词句的方式,而是通过整合性策略将文言文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以及人文素养,整体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朗诵或者阅读,将古文抑扬顿挫的文字美通过听觉让学生体悟到,而不是一味的教授枯燥的语法知识体系;其次是注重对于内容的解读,将学生带入到古文描绘的意境之中,而不是单调地解释课文词句。
2.探究性策略发掘古文之美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就强调了对于探究能力与精神的培养,特地设计了相关的“活动体验”板块,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此板块,有效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探究或者合作探究式文章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融入到古文所述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古人在彼时彼境之下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主旨。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拓展,在充分理解古文主人翁心理及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合乎情节发展的拓展古文,将古文进行进一步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科技性策略助力教学相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科技日益现代化,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开辟新路径。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文的创作环境,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宏观的掌握。例如,在教学李商隐的《锦瑟》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解读,让学生得以把握文章主题具有多义性;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朗诵音频,体会其中蕴含的淡淡忧伤之情。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不仅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还培养了其善于利用科技自学知识的技能。
【结 语】
文言文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还是我们民族文明的象征。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学生学习汉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知晓我国古代之灿烂文明,又可以增强民族自信。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编写的特色,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开展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于轻松之中接收古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王红匣.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9)
篇5
一、初中阶段的学习要以“文”和“言”为主,对语法知识只要涉及即可,而不必作为授课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课文《桃花源记》中,有“林尽水源”这么一句,学生在翻译本句时,很多都只能按课文下面注释进行翻译,“尽”翻译为“消失”,整句翻译为“桃花林在水的源头消失了”,老师讲解也最多只讲“水源”不能看作名词,为介词结构“在+水源”后置作补语,但为什么作补语呢?就可能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其实,古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在有的地方是相通的,在英语词类中,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古汉语也一样,在不及物动词后面也不能直接跟宾语,如跟上,须加介词才能进行翻译。“尽”这个动词就是不及物动词,在翻译时,后边“水源”须加上介词“在”,形成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的形式,诸如此类动词在古汉语中占相当的比重,老师要深入剖析,不然学生翻译时就会进入误区,把握不好,翻译不好。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法还是很感兴趣的,经常拿来与教师讨论,而且很多语法与现代汉语中成语的解释也是完全相同的,能激发起一部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热情。
二、文言文中的语法可作为初高中语文知识接轨的重要内容
我很关注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接轨问题,因为在逐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候,考上好大学是学生的终极目的。同样高考决定着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考试考的是课外文言文,如果你看不懂文言文的意思,那怎么去理解分析呢?因此,这就需要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众多的知识: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词义不同的词、重点虚词用法、多种句式等。先举两个小例子:“何不蚤来”中的“蚤”是“早”的通假字,如果不知道,当成“跳蚤”岂不贻笑大方了。再如“之二虫……”的“之”字当“这”讲,如果没有这个积累,这句话怎么理解肯定会难坏很多人的。
三、文言文中的语法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6
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信任,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的不负责任,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初中教师也慨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如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这些操作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做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我自己,就忍痛牺牲了人教版中的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中的体系,从汉字讲起,到词、短语、句子、语病,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重视起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个普遍的问题。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的高中语言教学都面临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感到高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课时由规定的5节增加到每周6节,但效果仍不理想,不少同学中考语文成绩不错,但到高一考试,分数总是在60分左右徘徊。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一、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二、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我们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调整,在高一年级试开阅读课,周课时5节,4节课完成必修本、选修本的教学任务。1节课用于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学校为此订阅各类杂志130余种,坚持了一年之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的阅读视野开阔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大家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作读书札记,写读书心得。为此,我们编辑了“晴窗——青春读书课专辑”,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69―01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在甘肃已实施近三年了,由于初高中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的不负责任,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 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能理解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个普遍的问题。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都面临这个问题。近三年来,我们在高中新教材的施教中,深感高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课时由规定的5节增加到每周6节,效果仍不理想,不少同学中考语文成绩不错,但到高一考试,成绩总是不够理想。为此,为了提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们学科组以此为研究课题,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我们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调整,在高一年级试开阅读课,周课时5节,4节课完成必修本、选修本的教学任务,1节课用于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学校为此订阅各类杂志几十余种,坚持了一年之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的阅读视野开阔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大家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方式。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几点探索
语文学科以其内涵的丰富性、知识的多元性、较强的实践性深得学生的喜爱。但同时语文学科中的古文部分却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并被很多学生戏称为“鸡肋”。一方面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对古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呢?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却为古文教学伤透了脑筋,古文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讲台上费劲口舌大讲特讲时,坐在下面的同学有的是一脸茫然,有的是不知所云,有的如坐针毡、更有甚者是昏昏欲睡。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F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篇9
当前文言文的常规教法是串讲法,教师十分注重古汉语知识的讲解,先逐字逐句翻译,然后总结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用法,最后简单介绍行文脉络,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手法。这种串讲法深受一线老师的喜爱,原因很简单,备课量少,教学容量又大,只需把古文字串译出来,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枯燥的教法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更无从谈及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课标进一步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新课标要求文言文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化,教师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实现文言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主要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实现“言”和“文”的结合
传统的串讲法把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字语法的梳理和归纳,没有把传统文化的因素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当下入选的高中文言文大多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大概有以下几个主题:先秦诸子的思想、学术观点,以孔孟、庄子的文章为主;传统英雄的崇高精神,中国特色的战争风云,以史传散文为主;士大夫的淑世情怀,治国方略;文人名士的审美情趣、处世方式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人间亲情,宗法社会的传统人伦。文言文教学除了进行古汉语知识的讲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之外,还应帮助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此外,文言文教学还要承担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要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具体教学中不能把文言文课等同于语言课,当然也不能纯粹地上成文学阅读课,在教学中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言”中品“文”,在“文”中探“言”。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做到“言”“文”结合呢?
1.对串讲法的冷思考
串讲法的“讲”是指通过逐字、逐句的讲解,“串”是指贯通句子的意思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串讲的目的主要是疏通文意,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于漪先生指出“对于文言作品,只有首先读懂,才能做更深入的领会和体悟。”其实串讲本身没错,关键是要讲得适时、合适、有效。虽然我们主张文言文教学要淡化字词教学,但并非不要字词教学,毕竟把握语言是开展文学鉴赏的基础。
语言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体现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人类精神的外化。汉语不仅传递文化,其自身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言文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物,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切忌把文言分解为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一个一个的高频考点,孤立地静止地讲解。字词教学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要在文本整体阅读中进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还要从篇章结构、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接受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此外,在教学中绝不能一味串讲,要将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结合起来,还要将串讲法和诵读法、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年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摧残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了学生发展的阻力。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自主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真正的得益。
培养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上课要以学生的自学、活动、质疑为主,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以及以前所积累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句,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文言常识的教学力求少而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构建文言知识,获取正确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此外,教师要适当补充教学必要的语法常识,如词性、语法成分等,这些语法常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特殊字词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加强诵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法是对古代阅读教学方法的继承,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强诵读教学的好处在于,诵读把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增强文言语感,通过诵读还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引起共鸣,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诵读还能改变传统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只要学生始终在诵读中涵咏,就自然会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准确地传达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诵读可以反复进行,通过初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再经过多次的重复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诵读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音乐背景下的诵读,也可播放录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有选择地去仿读。
当然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强调诵读,必要的文言知识的教学是诵读教学的一个必要前提和准备,因为文言文是古汉语,语言障碍是先天的,忽略了文字语法教学的文言课堂,注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必要的字词句疏通,就让学生用磕磕绊绊、干干巴巴的有声语言朗读
《阿房宫赋》《滕王阁序》之类的古文,其朗读效果是可想而知。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文言都适合朗读,一些篇幅较长的传记就不太适合诵读,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多种方法并用,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必要的文言文作业
目前教师布置的文言文的作业基本上紧扣高考,是仿高考题型,应试性强,大多采用“每课一练”的形式,作业内容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文段背诵,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等,课外文段选的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但是除了必要的字词解释、翻译练习之外,教师要尝试布置积累型的作业,让学生整理、积累常见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古汉语特殊句式、必要的古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让学生有计划的积累汉语语言知识,不仅可以使之形成系统,还能转化为能力,让课文例子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此外,要把文言文与写作结合起来,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深刻的思想、变幻多端的表现技巧是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借鉴的方法,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名句和典故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例如,《游褒禅山记》中要求背诵的这部分,就可以挖掘多种思想,用来论证多个话题。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写一些探究类小论文,如让学生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或让学生走进名人,探索名人的人生观与哲学观等。
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是多读多练,然而当下学生课业重,图“多”已不可能,那么除了教材外,还需要多少的文言文阅读量才能让学生具备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换言之,学生要具备多少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才能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有待今后教学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切实避免古文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1]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原因在于学生一直处于白话文的语文环境中,缺乏对古文字、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和熟悉度,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讲,在某种程度上和英语的难度是一样。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生僻字不明其意,对语句一知半解甚至理解错误,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也不流畅,考试文言文部分失分严重。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重难点之一,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创新教学观念,引入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应用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二.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经典名篇,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和感悟文言文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精神,从全面的历史观判断文言文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注重语法、背诵和情感评价三方面的内容,而这也是高中学生的软肋。针对这三个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支撑,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对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语法的重要性,重视语法学习。学习语法,重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法基础,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结构特点,在课堂教学,注意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殊性和实词、虚词等的应用。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其他资料,将文言文的语法整理成笔记资料,供学生参考学习,资料要注意加入实例解析,便于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早读期间,诵读文言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诵读意义正在于此,多多诵读文言文,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加强对文言文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诵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多看词句的注解,了解词语和语句的意义,读其文,知其意,在诵读中,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二)创设文言文教学环境,提倡小组教学的团队合作模式。文言文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学习,需要创建文言文的语文环境,建立团队合作的小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创建一个和谐的文言文教学环境,以团队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用团队的力量激励学生共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任务的分配,以良性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们学习文言文。小组模式下,教师可以开展组员之间相互监督,互相检验背诵情况,相互默写,组织团队口译和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等。有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会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互相监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积极程度,引导学生主动背诵、默写文言文,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加使得学生们不敢松懈,力争上游。而团队口译,是增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好方式,学生可以共同对文言文的段落进行翻译,每个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其他学生提出修正意见,相互讨论,不断完善答案,借由团队的力量,最后得出结果。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积极影响,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三)创新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应该创新教学观念,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模拟教师法、课本剧表演法等等。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课程,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为其他学生讲解课文的部分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另外,教师可以选择某些生活气息较重的文章,例如《孔雀东南飞》,要求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可以将其改编为白话文版本,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语句理解和情感价值体系的判断。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创新教学观,才能迎合学生学习需求,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三.总结
文言文是伟大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创新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文言文的能力,对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培养新生代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情操、提高民族素质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斌.高中文言文教学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
- 上一篇:公司财务内部审计报告
- 下一篇:高中语文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