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体育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体育的功能

篇1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功能;特征

1.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现代体育运动正是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耐久的生存力为根基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时代在不断的前进,所以要求文化必须不断发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代,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文化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想要正确把握国际动态,文化的发展必不可少。

1.1中国民族文化的来源

1.1.1哲学基础之――“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1]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易传》中这样说道:“乾,天道也,父道也,君道也。”把天道、地道、人道合而为一,组成了“天人合一”的一大奇观。张载的重要代表作品《西铭》中这样写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把天道和人性,自然和人性融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天人合一观。

1.1.2“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之一,它充分体现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的和谐一致,这种体育思想是知识时代的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与实现。

1.1.3提倡“利与义一致”

“义”和“利”两种价值观都在传统的民族体育思想得到强调,提倡“以义制利”,把“义”和“利”进行和谐统一。“义”和“利”的和谐统一在当代民族体育发展历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如今知识型经济时代,我们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妥善的处理好,让三者之间的“义”与“利”共同发展。

2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全球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驱动下,文化全球化也正在一步步的想我们迈进。世界体育文化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全球化。然而这种全球化的发展在东、西方的发展步调并不是一致的。东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正在被西方文化的迅速全球化的趋势下慢慢被侵蚀。所以,一个严峻的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民族体育文化国际化。

3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

自远古开天辟地以来,人类还没有形成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这时人类进行的一些户外活动如射猎、攀爬、奔跑等等于是民族体育的萌芽阶段。这些人类的早期活动在狩猎、战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进,人类智慧的进步,人类越来越多的进行民族体育活动的学习与探讨,为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这段时期的活动构成了传统的民族体育内容。[4]

4民族体育文化的功能

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不断前进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我国的多民族性,从而民族体育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族体育文化。因此千姿百态的民族体育文化变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功能。

4.1 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进

人类的祖先最先是依赖自然和神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的,随着我国个民族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人类逐渐开始了通过脑力来支配他们行为的活动,在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时,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2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

自从民族体育文化诞生以后,不仅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还对人的社会发展,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一个人自出生以后就只是一个自然的人,只有经过一定的文化训练包括体育文化等人才会转变成社会化的人,即实现人的社会化。民族体育文化在人由生理上的人发展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4.3民族体育文化扩展人的活动范围

人生来是一个自然之人,但最后人们能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便是文化,尤其是民族体育文化,文化成为了自然人和社会联系的介质。原始社会的人类的生活方式是群居式的,正是人类通过参加民族体育活动,使得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人类的生活变得错综复杂,最终形成了民族体育文化。

4.4 民族体育文化对人具有调节功能

民族体育文化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不仅体现为是一种行为上的文化,更是一种人类精神的文化,它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人与人交往等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在一种适者生存的生活环境中,民族体育文化为人类适应这种环境提供了解决办法。

5 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5.1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性和人类性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文化沉淀的不同而造就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比如,在西方,基督教文化是其体育文化的主要来源,西方人具有性格外向,人种复杂,来源广,善于争斗等特点,决定了西方人喜爱比较刺激的运动活动,如冲浪、拳击等刺激性活动。而在东方,由于很早就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遵从自然,从而东方人具有安静、内敛、沉稳等性格特征,决定了东方人喜爱比较安静的运动活动,如乒乓球、跳水等温和活动。因此说,不同的地域性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民族体育文化。

5.2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性和变异性

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民族体育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不变性。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介质很大一部分在社会中传承了下来,因为民族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动作的交流而传播的,所以肢体成为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

5.3民族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和科学性

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演进获得的,人类为了得到生活的自由与改进,通过一定的体育活动在不断地创造着财富,因此说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创造性。民族体育文化正是在对自然不断改进与提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6 总结

本文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主要讨论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功能。体育不仅仅代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还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研究发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发扬壮大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深入探讨民族体育文化的功能,实现全民体育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仲鹏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现代体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2(1).

[2] 古柏.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6).

篇2

多媒体 审美教育 引导借助 情感美

在中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形象、直观、方便的显著效果。

一、充分借助多媒体,感受汉字形体美

我国的汉字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了。让学生在学会汉字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无限魅力。如教学象形字“鱼”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看到“鱼”字的“鱼”变成了一条鱼的头,“鱼”的中间一个“田”变成了鱼身,“鱼”下面的“一”变成了鱼的尾巴,一条小鱼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接着反向演示,鱼慢慢演变成大篆的“鱼”字,再慢慢演变成小篆的“鱼”字,接着变成隶书的“鱼”字,最后变成楷书的“鱼”字。每一次的演变,同学们的眼里都会发出惊奇的光芒。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汉字的优美。其他的象形字如:鸟、燕、山、水……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演变。

二、合理借助多媒体,体会语言形象美

1.声音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2.画面创造美

在教学《我的战友》过程中,适时出现邱少去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彩色图片。将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受到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引导借助多媒体,抒发内在情感美

俄国艺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价值规念,如《纤夫》的影像资料中,青山绿水的秀美及船夫的劳动美平行交织在同一个画面上,采用大景深的镜头:(远景)两岸峻秀的青山、蓝天,(中景)一弯绿的河水和河岸雪白的鹅卵石,(推进)鄂西山区特有龙尾船和一群赶集归来的土家少女:(特写)水中船的影和插入水中的粗壮的船篙,(摇起)身如弯弓般用力撑船的青年船夫。在整个欢快恬静的意境中着力表达了舶的力与美,表现出劳动创造美的鲜明主题,又如在《春天来了》的影像资料中,一条高悬蓝天的高压电线上停歇着的无数只黑色春燕,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渐起,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之中就达到了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四、适当借助多媒体,注意交际语言美

语言美包括发音正确,说话文明,富有感染力。多媒体技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美能起到重要作用。

1.听录音,说正确

刚入学的儿童,其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最明显的是夹带方言土语。课文的录音发音标准,语调优美,学生通过听录音,跟读,就能逐步改正自己的发音缺点。

2.看动画,说文明

语文课程标准交际的目标中指出:“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说话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俗话说:“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多媒体技术在引导学生文明用语方面也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现在的学生说话不文明,是由于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因而也使学生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在说话交际方面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多媒体课件可以制作人们的各种表情的动画,让学生直接看到别人的反应。如当学生说话文明里,屏幕上就出现一个笑脸;当学生说粗话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个生气的表情。让学生从中注意到自己的语言美。同时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五、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达到小语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

篇3

动。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现代社会要由现代人来创造,现代人要由现代教育来造就。学校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及其与体育有关的一切活动的领地。

(一)课余体育与体育课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体育课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余体育提供了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和运用、掌握,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更需要学生通过在课余体育的实践中去磨练和培养,课余体育与体育课要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

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课余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为课余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余暇时间是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

当前,国家提出了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此,有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下少改革措施,如削减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自,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合理支配余暇时间的工作,适时组织一些健康快乐的课余体育活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三)娱乐体育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体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游戏和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游戏和娱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体育活动诞生的灵魂,随着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教育学派的不同追求,游戏和娱乐在体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小。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处现代社会的人,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在课余体育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消遣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恰是学生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课余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它在终身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施展体育各方面才能的机会。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

其次,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其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巩固下来的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

最后,它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手段,课余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余体育的发展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要体现出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方向,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在此,我结合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谈谈组织开展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看法。

(一)学校体育课的发动、组织与实施。

1.制定方案,建立组织领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项目和开展的形式多样,参与的人员多,进行组织领导、协调的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2.确定活动形式与时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内容广、工作量大且繁杂,要想把它开展得很顺利而又有条理性,就必然要付出很多的劳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状态。

3.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安排。它应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教师应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并使课外活动与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

4.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教师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

5.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同样是体育教学过程只是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广泛而已。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信息输出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过程。

教师教学信息的输出时机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即要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中,教师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安排,及时地调整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6.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综观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锻炼的功能;(2)学习的功能;(3)愉悦的功能;(4)宣传教育的功能;(5)发展个性和特长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从根本上讲还取决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需要。

课外体育活动始终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的目的、功能就是使学生能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增强体质和体能;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益,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体育节的主要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

篇4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和分析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归纳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应包含高校体育所有对社会产生的功效,既从属于高校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又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促进人才社会化等方面产生较全面而又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该研究将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研究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1世纪带给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现代大学不仅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引导社会前进。现代大学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的使命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10月9日公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大学要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授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鉴定,为社会服务,促进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现代大学应责无旁贷的积极完成这种“使命”。大学的功能已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如何进一步改革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使其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应具备的社会功能,是摆在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巫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纵观大量研究,就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的研究较多,但认识不一,表现在概念内涵的鉴定上不统一,功能表现的叙述上不一致等,这势必影响人们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认识和发挥。鉴此,笔者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进行诊释和梳理,归纳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五大具体表现,以其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科学认识和合理开发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论释

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鉴定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理解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将反映我们对“什么是高校体育”的认识水平。正因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众多学校体育理论的教材著作中对此都作了一定的解释,但这些解释不尽统一。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功能观: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一种观点是将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等同于社会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只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而掩盖或忽视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这三种功能观的共同点均表现在力图通过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定义、内容和类型等进行界定,从而揭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实质。但如果站在大社会整体和变化发展的角度,众研究似乎忽视了高校体育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把复杂多变的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简单化和静止化了。再加上研究方法论上的不一致和缺乏必要的共同的逻辑起点,深究起来就会发现:三种功能观均没有很好地诊释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各方面所具有的层次性、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系统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内在统一性等特征。笔者认为,应对迄今仍未统一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反思,在重新认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进行结构剖析。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均从属于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必然反映在高校教育包括高校体育中。社会功能从属于功能,理当具备功能的基本属性。在众多词典和相关文献中,很难发现对社会功能进行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仅对“功能”这样解释:“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等同于“效能”。从解释可以作如此推论:如果这种“作用”或“效能”的受体不同就意味着有不同的功能,事物或方法是“作用”或“效能”的主体。如教育是事物或方法为主体;个体和社会是不同的受体。因此,教育施作用于个体即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施作用于社会即为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但个体是社会的“分子”,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机体和智力等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向具有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发展,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组成“分子”有机协调的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当然,从属于教育的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依此类推,即因其所具有的职责和能力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功能与效果。人才的培养或人的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高校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通过本质功能的发挥而产生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等社会作用,这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对于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鉴定,笔者认为,应以功能的内涵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前提,结合高校体育的学科特殊性,对前文所述的三种观点进行整合,可作如下描述:高校体育的功能应包含两层含义,即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人才的培养是基本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衍生功能。基本功能是衍生功能的前提,衍生功能是伴随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所派生的符合特定历史条件和与时俱进的功能。

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是蕴含在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中的高校体育对社会各种效能的总和。首先,基本功能中对社会的效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理念,获得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要效益于社会。如同企业向社会推出产品一样,高校体育的产品就是协同其它学科的教育向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体育作用于社会的根本所在;二是要将自然属性为主的人培养成以社会属性为主,兼容自然属性的人。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发展良好个性,提高社会适应性,即人的社会化。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高校体育所表现出的衍生功能,一是高校体育系统中的诸要素,如师资、场馆器材、学生、体育活动本身等,随着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日趋发挥其特定优势。即在立足发挥其学校体育功效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兼顾社会的需求,融人社会的信息服务于社会,表现出高校体育诸要素的社会化;二是高校体育在人才的培养和诸要素社会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全民健身等方面产生影响,表现出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引领文化)、全民健身等诸多的社会功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理解,上述的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三种观点,在概念内涵的界定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多或少地只强调了诸多社会功能中的某些方面。实际上,高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功效均可被认为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

2、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梳理

根据上述的逻辑思路,再整合各研究的成果,可将高校体育诸多社会功能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2.1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研究中发现,对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还存在两种的不同的认识:一种是高校体育促进人才社会化;一种是高校体育各成分的社会化。

2.1.1高校体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综合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社会化概念内涵的解释,可以发现: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和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功能中涵盖的这种个体功能是社会化功能的基础,但这种个体功能必须基于社会需要,表现为“形成共性”,又“发展个性”的双重功能。具体表现为:

2.1.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具有规则、竞技、拼搏、互勉与合作等特点。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日常的自觉个体运动和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为日后接受更多的社会规范,如法律、法规、其它各类社会规章等等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体育活动和娱乐消遣还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心理情趣,抑制身心紧张,控制“A”型反映,以增加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及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2.1.1.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高校体育本身蕴涵着许多社会的道德观。如高校体育中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公平竞赛”,这一道德理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懂得如何为人处世,采用正大光明的手段,通过自身努力,战胜对手,获得成功尤为重要.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体育的功能。

2.1.1.3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高校体育教育也是一种进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高校体育的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在健康价值观上。从人的内在心理,到人的体形外貌,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得以锻炼,形成身心俱健的人。这既是当今高校体育的主导理念,也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2.1.2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实际上是相对于大众体育兴起而引发的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随着社会体育的日益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乃至社会体育逐渐代替学校体育的趋势已初见端倪,进而提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并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具体表现在:①体育场馆的社会化;②组织管理的社会化;③教学内容的社会化;④组织形式的社会化;⑤体育教师社会化等等。

2.2高校体育的政治功能

高校体育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均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要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发挥其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如60 -- 70年代,学校体育要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宗旨.长期以来,我国怀着“强国强身”的民族情结,在学校里执行“体质教育”,锻炼身体是为了“建设祖国”。80-90年代学校体育中推崇学习女排的拼搏精神,体育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刻苦锻炼,磨练意志。21世纪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接班人。又如高校体育竞赛,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运动健儿摘金夺银,升国旗奏国歌,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无不体现了高校体育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号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政治功能将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功能。高校体育也将融合时代的精神,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高校体育将把“传播培育人们的公平、上进、民主意识和公正、团结、奉献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倡导时代新风”有机地融人到高校体育的目标、理念、内容、方法、形式、文化导向中,与时俱进,进一步为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产生重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体育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3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大学教育的辐射功能,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主要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理论的研究、观念的导引和知识型产业的开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起协调和推动作用。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体育文化媒介的作用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影响经济建设。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领域。如影响较大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CUBA等,由于媒介的有效宣传,收视率非常高,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广大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现在很多院校的运动会、单项竞赛、体育沙龙以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消耗等皆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同时也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减少了学校的经济投人,给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外,改革日益科学的高校体育使当今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的体力投资”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是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其次,高校体育可以利用场地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立足本校教学富余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如场馆师资的开放等,可以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体育消费。高校凭此可以“以体养体”,“以体兴体”。高校体育还可以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兴办体育产业等等。这些均预示并正在展现着高校体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2.4高校体育的文化功能

高校历来都是人类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储藏丰富、信息渠道多、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快,师生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立言立说、各种思潮对撞交融,是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体育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性行为模式等的总和。

现代高校体育文化既立足于高校文化的基点,又包含体育文化的特征。再加上高校体育由系统的体育教育向多元化功能的不断拓展,体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高校体育教育相互整合,已经基本形成了既包括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社会其它组织和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体育的亚文化体系。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中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及体育物质形态,包括体育观念价值、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环境、学校运动队(员)、体育活动形式以及文化网络等。它表现出导向性、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并不断向社会辐射,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5高校体育促进全民健身的功能

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群众体育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体育锻炼者基本知识太少,体育场所奇缺,“被动体育人口”和体育“非管不可”等现实而奇怪的现象。高校体育可以有效地为改变这种现状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5.1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宣传与感召。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宽裕,体育项目开展较丰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加之锻炼者青春年少,运动场上欢声笑语,生龙活虎,共同构成了校园内亮丽的风景点,也成为所在社区最为生机勃勃的场所。过路社区群众停足注目,无不欣赏和羡慕。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无形中会感召社区居民效仿。同时,现在很多高校体育师生的体育与竞赛活动逐步由校内向校外拓展,如定向越野跑、野外生存训练、环城长跑、与社会团体间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竞赛等,充分向社会展示高校体育的风采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即可以加强向社会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邀传,又可以为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带来一片生机。

2.5.2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参与和促进。首先,高校师生带着健身知识与技能下社区,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开展科学辅导,将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三缺现象—即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参加者、缺体育设施。相比较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最紧缺的,计划到2010年也只能发展到60--65万人。届时与总人口之比约为1:2 155。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较长时间里还难以达到每千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而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约两万名,具有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和指导能力强等特点。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同样,高校中很多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和体育爱好者,他们的技能水平较高,从事的体育项目广泛,体育意识也较强,在校时可以适当地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实践中去。

其次,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自身文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通过与社区的接触,与社区健身活动的有机融合等多种形式,对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乃至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进人社会转换角色后,他们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习惯,会随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引导着社会群体接受社会继续体育教育。

篇5

传统的体育术科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练习为中心,在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上有其不可忽视的优点;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有更多的维度,资源更丰富,教学更加包容与开放。体育术科教学是否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教育要思考与证实的问题。本研究为了促进现代信息化教学在体育术科教学中合理、高效、广泛的应用,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术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如何更好的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体育术科教学中提出一些建议,以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内容,查阅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包括国内外相关书籍、杂志、报纸等;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及相关博、硕士论文;政府公告和发展纲要;中国期刊网等互连网信息资源。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随机抽取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与术科教师对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术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调查。

(三)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就有关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等问题对教育学、学校体育等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为前期定性研究奠定基础。

(四)数理统计法

对全部问卷数据运用FOX、BASE处理,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并对问卷调查表所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一些常规的统计处理。

(五)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调查材料运用归纳、判断、综合、分类、比较、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论证有关结论和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术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

体育教师是体育术科课程的主导者,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应用的实践者。体育教师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从而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

调查发现,体育术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了解程度一般的居多,认为就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其他技术的应用并不了解。其次是不太了解,认为体育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无需掌握太多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所以并未深入了解。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占少部分,其了解主要途径是学校对信息化教学进行了系统培训并组织了教学比赛,使得教师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但从整体了解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体育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并不深入,这样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体育专业课程中的积极应用,说明教师的信息化认识素质有待提高。

(二)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术科教学中应用的认同感

学生是体育课程的参与者,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是否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术科教学中应用表示赞同,决定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在体育术科教学是否有必要。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术科教学中应用持非常认同态度。学生认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方法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他们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各项体育技术以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来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以及对照分析影像改进动作,从而利于他们对技术动作的快速理解和习得。

(三)教师在体育术科课程中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影像、动画、图像等多种媒体来直观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快速领会技术动作从而习得。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方便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促进了讲解、示范、演示、作业、考核、反馈等体育教学环节的优化。

(四)教师在体育术科课程中现代信息化教学应用遇到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体育术科教师不是不愿意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而是使用信息化教学要克服诸多困难。主要原因是受场地因素的制约。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室内理论课的辅助教学,而应用于室外体育术科教学时应想办法克服拉接电源、移动计算机及显示器较小不利全班学生同时观看等困难。要实现术科教学信息化同步,就需要多功能体育场馆。其次是有部分教师电脑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是很好,对信息资料不知如何加工利用与优化。还有就是信息化资源的获得与扩充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

调查发现,体育术科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足。随教学手段飞速发展,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常态化的普及和渗入,体育教师了解逐步增加,但从整体情况看,体育教师的理解并不深入。这说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宣传和发动还不够到位,教师还没有很好的被调动起来。

2.信息化教学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体育术科教学中应用持非常认同态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助于他们对技术动作的快速理解和习得。信息化教学在体育术科教学中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

3.现代信息化教学应用有待提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老师在体育术科课程中现代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频率并不高,年长的教师对信息化的会有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年轻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和了解途径要优于年长教师。此外,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以适应教学发展,否则将直接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也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建议

1.强化认识,加大宣传

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信息化教学认识,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在体育术科课堂的应用。可创建多样化信息化教学交流平台,有效利用好微信、网站、微博等各种方式宣传,拓宽体育教师的信息接触面,大力促进形成良好信息化教学氛围。

2.加强体育术科信息化教学的推广应用

国家、教育部、学校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的推广,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跟上时代的步伐,体育术科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篇6

前言:

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对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拓展延伸,对人才的整体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被视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专门教育单科孤立地存在,而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高校体育已经突破了单科教学的束缚,能够对社会产生诸多功效。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在增强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体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全面发展,使其具备更加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发展功能

高校体育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增强体质和发展智力两个方面。增强体质是高校体育的基础社会功能,因为体育锻炼既可以促进人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又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发展。体育锻炼在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方面都具有完善作用。

发展智力是高校体育的另一社会功能。人的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而人的脑功能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先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发展因素。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然存在大量体育活动的开展,人脑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刺激,这些外界信息不断反复地对大脑产生刺激作用,让大脑得到相应的锻炼,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其次,体育活动能够大大加强心血管活动,改善大脑的供血能力,一方面为大脑的发育提供了营养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建立并巩固了大脑皮层的条件反射,这都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再次,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学生必然要进行频繁的四肢协调配合运动,肢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对学生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大大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因此,高等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发展功能,我们应当重视这一功能,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促进个体大脑功能的开发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具有政治功能

高校体育必须要符合所处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要具有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变革发展的功能。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学校体育要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宗旨。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们的高校体育强调的重点是通过刻苦锻炼来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都遵循的是“体质教育”,并没有注意到体育教学的其他功能。

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当注意到,高校体育还具有政治功能。除了通过基本的身体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之外,高校体育教育还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效地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高校体育竞赛中,获奖的运动健将可以升国旗奏国歌这一点也向我们展现了高校体育的政治功能,因为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政治功能在高校体育社会功能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即将占据核心功能的重要地位。而我们只有将高校体育教学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让高校体育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发挥其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变革发展的独特政治功能,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校体育教学拥有文化功能

高校体育教学涵盖的内容面比较广,除了基本的体育课程之外,还包括早操、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节假日体育等等。这既包括了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要求,也包括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高校基本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中小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情况等自主地选择课程项目,此外,大学的体育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跑步、球类活动了,体育舞蹈、桥牌、花样滑冰及棋类比赛等集娱乐和锻炼于一身的体育项目开始在高校中发展起来。

因此,单靠每星期仅有的90分钟的体育课程并不能实现高校体育的文化功能,而这些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余暇体育才是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活动,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功能主要在于体育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深深影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体育与科学之前的关系,让学生在崇尚体育的同时崇尚科学,了解体育科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时候注重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真正对科学和体育产生兴趣,加强体育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的认识,让高校体育发挥文化传递的作用。

篇7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打针、挂水、量体温,而是医疗的后续,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护理知识以及医学管理学科知识等以外,还应掌握康复体育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使他们能尽快的康复并回归社会。传统的护理专业体育课常以运动项目体系为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单调重复,而且也与未来的职业关联不大。现代医学要求将体育与康复护理合理整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将康复护理技能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了体育以护理的内涵,有利于护理项目教学的实施,强化了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康复结合体育课程的设置符合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康复为内容构建护理专业体育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以康复体育为内容构建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康复体育。康复体育是体育与康复医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把体育运动作为发挥治疗作用的核心手段,把功能的恢复与改善作为首要任务,在认识结构与功能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功能上治愈,突出最终目标。康复体育具有其他医学学科难以发挥的作用。另外,康复体育对恢复和改善患者患处和全身机能有着极大的潜力和作用。它以重视功能的恢复、千方百计维护患者的生存能力为指导思想,较全面地体现康复体育医疗的目的,使许多患者通过各种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手段使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功能恢复和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的目的。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康复体育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康复体育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从而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能够根据患者的健康和功能状况等制订简单的康复体育处方,并指导和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技能目标。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康复体育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治疗方法,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和常见疾病的康复体育治疗原则和手段,使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护理工作。

情感目标。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行为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为发展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奠定基础。

康复体育健身机理。提高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康复体育通过外周肌肉的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广泛联系,进而调节其功能,加速对优势兴奋灶的抑制,从而使疾病好转,预防和矫治因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提高代谢能力。康复体育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增加搏出量,提高呼吸肌的效能,增加肺活量和改善机体的摄氧能力,增加抵抗力,促进恢复健康。

维护形态和能力。康复体育可加快血流,扩张小血管,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张力,提高肌纤维合成酶的活性,使肌纤维增粗,收缩力加强,对关节可增加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牵伸挛缩和粘连组织,从而维护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关系。

发展代偿。对无法恢复的功能丧失,通过康复体育可最大限度地发展代偿能力。现代医学的发展,已充分肯定了康复体育在综合治疗中的特殊作用,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康复体育对改善人体机能、调节气血、祛病健身等方面具有非凡功效。

以康复体育为内容进行体育教学的可行性。通过体育课,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体育与康复结合、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还要通过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项目的学习;同时,运用现代康复知识的观点和方法,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指导和监控,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两项以上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掌握和运用体质测试、运动处方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地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要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上下功夫体育与康复结合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教师。为了加深康复与体育的联系,卫生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教师中有计划的开展康复与体育结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听取医学教师有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应加强沟通、协作,由医学专业教师担任康复基础知识的教学,由体育教师担任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例如:腰间盘突出个案,临床教师讲授腰间盘突出疾病后,由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防治腰间盘突出训练方法。又如运动处方的学习,专业教师讲授运动处方的有关知识,体育教师参与学生练习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科学地指导他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锻炼。

篇8

关键词:相对主义;民族文化;体育;发展策略

文化相对主义一词来自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的作品,它鼓励人类学家从每个文化自身出发认识该文化,而不是做进化论的或种族中心主义的理论概化。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相对主义的范畴是人文主义学科的,并不是自然学科的,它是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依据,同时,文化相对主义也是一种价值观,倡导多元共存,各美其美的价值理念。

1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落后论质析

贵州省偏安西南一隅,自古以来就少被世人所知,历史文献中留下来形容贵州的词语大多都有贬义,譬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落后”“野蛮”“多瘴气,善蛊毒”之类,贵州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贴上种种诸如此类的标签,据此,在此贫瘠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必然是落后的,不堪入目的。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同志曾经说过:“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进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固而强意志。筋骨在,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在,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同志对体育本质的认识,是十分深刻而准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数就地取材,器材简单,对场地要求不高,比赛无关乎输赢,减少了竞技体育的残酷比拼性,真正体现了体育强健身体的本质功能,此外,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强调和谐性和普适性,如侗族的抛拍纱球,抛拍纱球的竞赛方式不是比双方的球技而是以拍球成功的次数论输赢。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真正实现了强健体魄,娱乐身心的功能,在这一点上竞技体育是无法超越和媲美的,在此本质功能上衍生出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具有平民性、非公利性和和谐性。

2“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中心论”批判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宗旨,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竞争社会里受到各阶层人民的追捧。甚至有人认为,现代体育文化才是主流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则是乡土的、粗俗的、草根的非主流文化,是不值得一提的。诚然,中国从昔日的“东亚病夫”到如今的体育大国,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殁,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建构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片面弘扬现代体育文化并不可取。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要内容,主要强调竞争性,突显个人色彩,轻过程,重结果,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这些表征在竞技体育中尤为明显,导致现代体育文化的异化,缺少人文内涵。有学者曾指出:若真要大张旗鼓的讨论现代竞技体育,恐怕当今之竞技体育早已死无葬身之地了,譬如:为争金夺银,教练员给运动员长期高负荷的训练,为圆冠军梦,不惜使用兴奋剂药物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不同,它强调参与者的身心愉快,崇尚和谐自然,带有自娱自乐的意味,关注大众参与性和普适性,注重表演性和娱乐休闲性,冯胜刚先生通过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挖掘整理发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休闲型的民俗游戏,其对娱乐的追求大于对健康的追求,展现少数民族部落原始质朴的原汁原味的生态美。如苗族的迁徙舞――木鼓舞,跳芦笙,侗族的抢花炮,土家族的摆手舞,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无一不是展现本民族大众狂欢的场景。

21 世纪的到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和尊重,这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复兴的机会,文化多元化运动,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0年发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文化多元化的前提:多元中的每一元趋于成熟;多元文化之间可以平等地学习和讨论;多元文化有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基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评判;任何一元文化都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人的幸福的考虑;以人的进步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志;多元文化共同致力于人类进步和人的自由和幸福。虽然目前以竞技性为代表的奥运文化在全球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但也面临着文化单一性所带来的危机。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再追求奥运竞技项目带来的单调刺激,而是希望看到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感受多元的体育文化刺激,所以奥组委也积极倡导多元的体育文化。在当今世界,体育的价值观出现了异化,黑哨、兴奋剂等一些现象频发不断,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背离了体育的本质,丧失了人文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回缺失的人文价值,确立正确的体育内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体育的出发点是对人性的尊重,蕴含人文精神。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的深受其影响,如何在众多体育文化交融碰撞中保持本民族的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积极接受外来体育文化元素,吸收其精华,丰富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比如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拼搏,公正,公平原则来改造某些民族项目,比如龙舟竞赛,舞龙舞狮竞赛等,第二:顺应时代潮流,摒弃本民族中落后的体育文化,比如某些民族表演项目祭祀部分中封建,迷信思想及鬼怪神灵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三:主导调整本民族体育文化结构,重构各文化结构的各子系统以增强文化自身的适应性,第四: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如各级民族运动会,旅游文化节,民族文化交流会,将民族文化搬上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体育文化作为众多文化活动中的一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应为全世界所分享,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何 萍.文化相对主义:历史演变及内涵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2]冯胜刚.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11.

[3]胡小明.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

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体育运动;融合

0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农业和体育方面。一方面,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休闲农业开始逐渐步入现代人的视野并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人们开始走出传统的旅游方式转而走进乡村、农户等,乡村旅游变得炙手可热[1-2]。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身理念的不断增强,人们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更注重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休闲农业和体育运动二者看似不关联,却因人们观念方面的变化而开始产生联系,同时也为现代休闲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3-4]。因此,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和体育运动融合发展的趋势,如何借助体育运动来加强休闲农业的发展,并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方向,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休闲农业的内涵。

1休闲农业内涵

1.1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以农业作为公共基础,以休闲作为主要目的,以各类游客作为目标客户群体,结合了旅游业和农业,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因此,根据上述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看出休闲农业同时具备旅游和农业的功能.休闲农业具备生产功能,从农业的属性出发,农业生产的根本是提供包含水果、蔬菜和粮食等各类基本的农业产品。同时,休闲农业通过环保、科学的方法,促使传统农业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去转变,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此外,休闲农业兼具文化功能,如广大游客可通过田园式的农耕生活,在健身的同时体会到强大的农耕文化。

1.2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休闲农业的开发,首先可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实现现代农业的进一步产业结构调整,拓宽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其次,通过将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相融合,可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的内容,让游客更加深刻体会到休闲农业的趣味。此外,通过二者的融合,可增加农民收入,并促进城乡之间的活动,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2融合驱动力

任何产业的融合都需要驱动力,驱动力是产业融合的前提。研究认为,产业的关联性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同时也是关键,无任何关联的产业是不可能实现融合的。研究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发现,体育和旅游之间的关联性最强.由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诸多关联,而农业与旅游业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旅游业为媒介,实现体育与农业的关联传递。但并非产业间有了关联性就可直接融合,产业融合还必须具备其他外在条件,通过外在的驱动,才能更好地为产业融合创造条件。笔者认为,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融合动力主要来自于旅游业的竞争激烈度、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和旅游业的发展政策.通过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关联性和外在驱动机制,为休闲农业中引入体育运动奠定了基础。

3融合存在的问题

3.1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被改变。但由于受到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农业一直长期占据主导位置。目前休闲农业大多采用自营模式,农民对休闲农业的认识相对缺乏,认为休闲农业是旅游业的附属产品,对其深度开发没有任何价值。走访陕西西安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发现,超过80%的农民认为“休闲农业+体育”的旅游方式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要想在休闲农业中融入体育项目,转变落后思想是关键。

3.2项目相对单一

当前,人们大多认为休闲农业是指让人们到农家采摘瓜果、钓鱼和吃农家饭等,而且认为采摘、钓鱼等方式足以让广大的游客在享受乡村景观的同时,体会到健身的好处。这种狭隘的理解导致西安周边地区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大同小异,缺乏新意,能吸引游客的项目寥寥可数,休闲农业观光园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其他场所也同样提供目前农业观光园所提供的项目,一些农业观光园逐渐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现代农业观光园应加强创新和丰富其项目内容以重新吸引游客,而这种需求也为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3.3缺乏资金投入

要想发展“休闲农业+体育”,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一定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硬件设施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另一方面,体育的引入也需配备大量的体育基础设施,如在农业观光园中引入跑车、修建专门的跑道等。因此,“休闲农业+体育”的发展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实现休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提升其服务水准。

4融合的策略

4.1转变思维观念

对于在休闲农业中引入体育项目,转变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是实现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融合的前提。而随着现代人生活观念的转变,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旅游受到人们的日益追捧,而当人们已经习惯城市旅游的时候,乡村旅游又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吃农家饭、做农家活等被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这些观念的转变,其根源在于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当乡村旅游受到追捧的时候,体育旅游、休闲旅游等也随之出现,使得旅游逐步细化。而这些变化,归根结底是产业的创新。“休闲农业+体育”作为“现代农业+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在对旅游赋予传统农业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健身的功能,“休闲农业+体育”开始兴起。因此,要想适应游客需求,农户需转变其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赋予其健身、锻炼等功能。

4.2创新融合产品形式

要想发展“休闲农业+体育”,关键在于其推出的旅游产品是否足够吸引广大的游客。创新融合产品形式,是提升休闲农业观光园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借助休闲农业的内涵,推出不同形式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各种品种。另一方面,在休闲农业观光园中,可引入多种体育项目。如郑州某科技农业观光园,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引入了跑马、卡丁车等各种不同的项目,游客在体验农家生活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在大自然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由此使得该观光园炙手可热。

4.3加强构建融资平台

要想实现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品牌化与个性化,加大资金投入势在必行。由于政府对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有限,因此要想加快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融合,还需构建合法化的融资平台,通过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来壮大当前的休闲农业产业。

5结束语

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的关联性及其外部驱动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动力,而要想在现代休闲农业中引入体育运动以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不仅要转变思想,加强融合产品的创新,还要增加资金投入以满足游客需求,从而实现休闲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的收入。

参考文献

[1]吴晓阳,于海涛,李志向,等.农业转移人口休闲体育参与现状与对策: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分析[J].体育科学,2015,35(4):30-41.WuXiaoyang,YuHaitao,LiZhixiang,etal.The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agriculturalpopulationtransferpartici-patinginleisuresports:basedonthesurveydataanalysisofShan-dongprovince[J].ChinaSportScience,2015,35(4):30-41.

[2]段辉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家乐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4):172-174.

[3]俞爱玲.体育旅游对促进海南热带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5):96-98.YuAiling.OnsportstourismtopromoteHainan'stropicalleisureagriculturaldevelopment[J].JournalofQiongzhouUniversity,2011,18(5):96-98.

[4]覃雯,江咏海.休闲农业与民族体育运动融合初探[J].山西农经,2016(4):44.

篇10

关键词:大众体育;生态文明;低碳;泛轻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37-05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生活理念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所以,大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从中析出“低碳健身”理念,整合生态体育的相关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群众体育的指导工作当中,从而达到指导全民进行“低碳健身”运动的目的。

1 “低碳健身”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四位一体”社会文明体系的内源性诉求

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将政治文明提到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同等的高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理论对体育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宏观上对建立体育与环境、体育与生态、体育与自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十一五’前4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我国政府正在努力建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社会文明体系,进一步使“低碳”理念从意识形态“硬化”到相关的政府条文当中,“低碳”文明正逐渐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低碳”理念的大力倡导表明了我国政府、人民拥护国际环境保护的态度,更是积极促进社会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最好佐证。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体育健身也应该主动与主流思想融合,“低碳健身”理念正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价值体系上的典范。“低碳健身”不仅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消费模式,从而达到丰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的。

1.2 人类社会文明转型时期的外源性诉求

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视角来看,从对自然顶礼膜拜的原始文明,到自然顺从的农业文明,到物质依附的工业文明,再发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为特质的生态文明阶段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观包含着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3个重要特征。在新的文明理念下,低碳生活理念是针对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现代文明观的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它主张用低碳的、生态的规则、规律及原理作为基本观点,来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低碳”的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树立起新的世界观、发展观、自然观,将改变人类凌驾于环境之上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平衡、协调和统一,社会、生态、经济必须协同发展。

体育是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众多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理应顺应人类文明的发展。现代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并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奥林匹克运动和大众体育构成的现代体育文明,保持强大发展势头,且正以它特有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21世纪人类文明的行程。然而植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工业文明的烙印,染上了工业文明的一些恶习,使自身面临着来自环境、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等方面的挑战,出现了人的异化、兴奋剂泛滥、体育暴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体育人文精神弱化、体育“物种”减少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体育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思考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体育”。随着生态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生态体育”概念的逐渐完善,以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体育界,开始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对现代体育进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实践,致力于化解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人文危机,使“生态体育”、“低碳体育”应运而生。2008年以“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为主题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其口号中“科技奥运”代表的是工业文明,而“绿色奥运”则是代表着生态文明,此届奥运会还首次引进碳平衡、碳捕集监测等前沿理念和内容,在生态体育的基础之上,体育界开始关注低碳体育。体育的低碳理念不仅体现在筹备、管理、运行大型体育赛事,更应该将这种低碳的体育健身理念传播给人民大众,让作为体育根基的大众体育健身更为生态、低碳。对于

大众低碳健身来说,这种理念的传播不仅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3 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性诉求

20世纪40至60年代,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流理论。虽然进入60年代后,随着冲突论、批评理论、互动论等新的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结构功能主义开始逐渐衰落,但它仍然是社会学界经常争论的中心,由它所开创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析途径。

作为一种关注社会宏观层面的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的衡稳、对于社会整体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一理论非常强调社会一体化,强调社会制度、规范及角色的功能,其中心概念有结构、功能、统合(整合)、稳定与和谐。体育社会学认为体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育系统又由若干系统组成,各系统的有机联系影响着体育的整体发展。这在理论观点上与结构功能主义一致。因此,结构功能主义比较适合阐释体育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以及体育系统的改革与发展。

在对我国体育改革的研究中,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深入阐释体育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体育改革的动因(结构与功能的失衡)、体育改革的目标(建立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体育改革的措施(调整结构、创新制度)、体育改革的决定因素(对体育功能的定位)以及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社会成员对功能结构创新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等。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促进社会整合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要素与价值共识,即在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之下存在着特定社会系统的绝大多数成员同意和肯定的目标和原则。价值系统不仅是社会整合的最深刻和最重要的来源,也是社会文化系统中最稳定的因素。而相对于“低碳健身运动”理念而言,“低碳”、“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和“低碳GDP”这些目标和原则,都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低碳健身”的价值体系也必将被社会所广泛接受。“低碳健身”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趋势,更是今后大众体育健身的发展方向。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后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口号为大众体育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继承北京奥运会的遗产,延续“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去分析“低碳健身”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探讨社会成员对功能结构创新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用“低碳健身”理念把后奥运时代的大众体育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分体现了“低碳健身”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性诉求。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低碳健身”的大众健身理念是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是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趋势的,更是根植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之中的。当“低碳”生活理念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时候,我们体育科研工作者有必要思考在“低碳”生活理念下的“低碳健身运动”。那么在倡导“低碳”的同时,如何切实地做到健身而又“低碳”,如何使健身运动的方式、途径等各个方面都能够达到“低碳”的标准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运用这些新的理念去指导体育实践,并对社会理论与体育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以形成新的体育改革与发展理论,实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理论的创新。

2 化解“便利生活”嗜好与“低碳健身”矛盾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不再是人们享受生活的标志,对于精神生活品质的追求则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终极选择,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加之我国对于大众体育的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都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去考虑现代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何解决生态文明社会体系中全民健身的不和谐因素,如何在“低碳时代”到来之际让我国的大众体育健身活动也充分实现“低碳”,则要首先了解目前“低碳健身”的现实矛盾。

“低碳生活”(low―carhonlife)理念是一种生活态度,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3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从“低碳生活”理念中衍生出来的“低碳健身”理念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全民健身过程之中,在选择和参与健身活动时,戒除以消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生活”嗜好,尽可能的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或降低碳排放成本,尽力做到既健康了自己的身体,又健康了地球的“身体”。目前我国大众体育健身的过程中的“高碳”因素主要集中在“便利生活”嗜好、健身成本、健身方式及健身装备的选择上。

2.1 戒除“便利生活”嗜好以降低健身的碳排放成本

“低碳”生活理念下的“低碳健身运动”,首先的要求是改变“便利生活”嗜好,降低健身的碳排放成本。坚决反对坐电梯上楼、开跑步机出汗、开空调消暑的“高碳低效”健身方式。爬楼梯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方式,在国内外都有爬楼梯比赛,如美国纽约号称“爬楼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帝国大厦爬楼梯比赛已经举办了33届;英国伦敦金融城的“42塔”大楼爬楼梯比赛;国内的重庆CBD城市攀楼比赛;深圳市“地王大楼”爬楼梯比赛;郑州晚报、泉州晚报的爬楼梯比赛;湖北武汉则把爬楼梯比赛融合在市运会当中等等,爬楼健身吸引了无数的体育健身爱好者,也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爬楼梯不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降低电梯、跑步机、空调的耗电量,节电即是“低碳”。

2.2 健身提倡走出去

健身提倡“走出去”而不是开着空调和跑步机在室内流汗,建议用快走或骑单车的方法取代跑步机,用开窗来取代空调。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人均碳排放量约25吨,只要所有人关闭空调或者仅仅是把空调控温调高1度,那么全国每年能省下33亿度电。跑步机和空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但是在“低碳时代”,拔掉电源开关,降低体育健身的耗电量,就相当于降低了碳的排放量。“低碳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上要有所改变,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使我们成为“低碳”的践行者。

2.3 选择低碳的交通工具

在去健身的路上少开汽车,选择骑电动车或乘公交车。如果必须要去较远的场馆参与体育运动,则尽量减少开车去健身的次数,还可以改为步行或乘公交

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如果坚持要自行驾车去健身,那么提倡选择电动白行车或者即将来临的电动汽车。这些交通工具最大的优点是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节能环保。电动车虽然同样耗电,但是相对于“吃石油,排温室气体”的汽车来说,是相对低碳型的交通工具。

2.4 选择低碳的运动装备

选择纯棉的运动装备去参与“低碳健身”,因为从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来看,生产一件化纤衣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生产一件纯棉质的衣物要高很多。“低碳”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在不断发展,“低碳风”必然成为我国体育休闲服装业的潮流。我国2009年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40%以上,作为生产消费比重越来越大的运动休闲类服装行业,“低碳”理应引起相关部门、体育服装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重视。阿迪达斯专柜已经推出一些“低碳”款式运动鞋,鞋子的面料以天然有机材料为主,可以充分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耐克、乐卡克、李宁等品牌的部分服饰采用相对较“低碳”的有机棉、竹纤维、彩棉等材质制成,在倡导生态的同时,也会防止化学染剂的二次污染。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便利消费”、“便利生活”的嗜好造成的与“低碳健身”矛盾比比皆是,但是只要我们深化“低碳健身”理念,从健身的每个细节做起,选择低成本、低耗能、低碳排放量的“低碳”运动方式不仅同样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低碳生活的实现贡献了力量。“低碳健身”不是一个官方词汇,“低碳健身”源于生活,“低碳”的矛盾更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当中。只有改掉“便利生活”嗜好,解决其与“低碳健身”的矛盾,每个人都身体力行主动实践“低碳理念”,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的达到“低碳”,我们的体育健身运动才能被真正称之为“低碳健身”运动。

2.5 提倡泛轻体育

“轻体育”(Light Physical Education)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较为适合大众的健身。“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者“快乐体育”,提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让身体获得轻度运动,以此促进人体健康。从语义学来讲,“轻”与“重”相对,具有“负载小”、“轻松”的意思。轻体育之“轻”借鉴了“轻音乐”之“轻”的含义。轻体育相对于大强度、高能耗的体育活动而言,具有能耗低、强度小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在负荷上的“轻”以愉悦身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能以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目前,“轻体育”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其运动形式在许多地方已经哨然兴起。对于“轻体育”本身来说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运动方式,也不像“竞技体育”那样专业,客观上对场馆、器材、经费等方面也没有要求,它主要是发挥参与运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轻体育”使大众体育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注重精神调节与心理调适,使大众健身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