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教育的好处

篇1

1 抓好传统美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所谓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古代有关道德教育、道德观念中那些一直在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上起积极作用、为历史所弘扬的、传诵并培养了一代代志士仁人,促成良好社会风尚并至今还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良好作用的道德传统。而新形势下的学校“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都是离不开传统美德对其的影响和铸就。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美好的道德传统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源泉。因此,把传统美德教育放在首位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按照传统美德系列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抓好几个环节教育:利用升旗仪式,唱国歌,讲爱国主义故事,懂得国旗的象征意义;充分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理智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气概。

其次,结合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如“清明节”“五四”“七一”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寓传统美德教育的各项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 抓好课堂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

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也是寓传统美德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求知心强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甚至一个微妙的眼神,幼小的心灵都会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教师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武器。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通过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把学生带入知识的迷宫,寻找人生的价值方向,并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觉悟的双丰收。

3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

高学生自身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包括环境,活动,校风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对教育人起到情境的陶冶,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促进环境育人。在校园可以利用画廊,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3)加强活动设计促进活动育人。学校可以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活动。如故事会、讲演、夏令营、参观的活动,把传统美德教育寓与教育之中。

4)结合传统美德内容,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要求学生能深知父母辛苦,要有同情心,同时教育学生要心中有他人,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学习的好品德。

篇2

一、信息量

随着近几年的网络普及和社会发展,相对于每个人来说,面对的信息量是个庞大的数字,而网络则更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及影响范围。当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也看到了传统教育的言传身教,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所以,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结合,再借助网络的配合,不但扩大了学生接收的信息量,更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但这些信息相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则是良莠不齐,所以我们必须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把不利的加以摒弃,并建立一道防火墙,一道虚拟的防火墙。引导学生摄入健康信息,使他们懂得真善美,遵守社会制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传递方式

无论是言传身教,还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结合都是一种传递方式,只不过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传统教育传递方式是面对面、一点(教师)对多面(学生)的传授。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在短短一堂课时间上照顾到,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信息的流动有时就是单向性的。之后,短短的几节课过后就是放学,回家之后师生之间互动就更少了。所以说传统教学的弊端是,单向性、一点对多面,缺乏互动交流,传递方式较单一、时间受限制。再一方面传统课堂是师生间面对面的,这对教师及学生的要求较高,同时教师的情绪、态度及学生表现等,都可以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互动。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再看应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方法,直接的好处是,减少了书写的时间,每节课可以实现短时间获取更多信息。但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要求较高,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同时,使用电教设备,加快了信息量的传播速度,也便于学生课后的拷贝再学习;再一个是借助网络的作用,赋予了这些电教化设备以灵魂,使得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最主要的是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或者借助通讯平台软件,如QQ、msn等,可以在课后进行辅导交流,互动沟通。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学生谈学习、谈生活,为学生解题答难,增进师生感情。最好是组建局域网、Intel网络或组建网站,把一些课件、资料、文章、体会,存储在网络上,供大家随时调取学习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三、变换、交换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学校或者年级组制定教学方案、工作方向及目标。各个教师再根据这个大纲,贯彻到教学当中,并落实到每个学生。上面讲过,我们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但这些方案,我们与学生交换过、谈过吗?知道他们对这些方案教学方式喜欢吗?这些都是未知数。我们单方面制定了规则,并自己阻碍了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的过程。可能会有人说,没必要问他们,他们是孩子,问了他们会给什么好的方法吗?我想大家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也对老师学校评价评论过,如,哪个教师教学好,哪个不好。当然这都是私下里大家说的话。所以我认为,这就是缺乏沟通,信息交换不畅的一种表现。

我们在分析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时,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下,人与人直接面对面交流才是最好。但由于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并不是面对面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工具,进行信息交换。比如,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组建QQ群一方式,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好处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避免了尴尬,感情的表达也会更加自然。如。一个笑脸的图标,一个沮丧的脸图标。同时,再从学校角度讲,可以组建局域网、Intel网络、网站或博客,在网络上一些信息,教学方案,开设一些论坛小组。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学校、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建议,这样做不但能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归属感,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

四、存储

篇3

1.只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

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打掉了,使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互相依存,不可割裂。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

2.只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标准化试题好处是客观、准确,但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的后果是造成机械地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上述存在的问题,已为教育界广泛认识。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以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已日益引起教师的重视,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实现在语文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呢?应从以下几个环节予以注意:

1.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育只强调单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

语文老师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用于丰富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2.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在本质上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是在瞬间做出快速判断,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实践经验愈丰富,各种知识和各种关系模式积累愈完备,直觉判断也就愈正确。

篇4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 自主性 建设方法

在初中课程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最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就指出,科学学科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培养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难看出,该项标准中,其实侧重点还是落在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上,因为这不单单只是科学学科的目的,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目的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这就要从科学课堂说起,也就是老师们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怎样的科学课堂。本文的观点是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出发,科学课堂就应该充满学生自主性。

一、学生自主性与科学探究精神

中国学生缺乏创新和探究精神,是中国传统教育弊病影响下的直接结果。虽然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于传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体制上的改革只是形式上的,关键还在于观念更新。在以往的许多观念中,大多以抨击教育制度的公平或死板与否为主,极少考虑到传统教育制度对于学生本身的影响。在笔者看来,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学生的惰性,因为传统教育下,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和老师都以完成任务而教学。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越来越依赖老师,越来越依赖标准答案,简而言之,缺乏自主探究的精神和意识,于是惰性由此而生。所以要想改变当前的教育情况,除了体制,还有就是学生的观念。而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必须要学生探究的学科,为改变学生的惰性思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老师们应该该放手时就放手,将学生推到“悬崖”边上,“迫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改变学生懒于思考的毛病。

二、构建自主学习科学课堂的办法

(一)让学生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知识掌握是有重要作用的。而且更关键的是,阅读往往是学生自主的思考活动,在静静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书本中找到一些自己理解的“真理”,虽然有些不见得正确,但这种阅读过程中,学生确实在进行自主思考。有人认为科学是一门实践学科,阅读对于这门学科似乎显得有些多余。但是此言差异,因为现行的许多教材,都是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编制的,符合学生们的趣味和心理,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享受到知识的趣味。但是,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容易出现盲目阅读的情况,所以老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这样阅读的效率和效果都会显著增加。

(二)让学生多问

提问,恐怕是许多中国学生最怕的事情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可以让学生从提问开始。同理,这种方法在科学课堂中一样适用。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向学生介绍众多名人的求知故事。或是进行一个小的科学问答,让学生回答,使其感受到成功的感觉,以此激励学生。第二,学生怕提问题。除了没有问题可提之外,还有其他的顾虑,比如有学生害怕,提的问题没有价值而遭到同学嘲笑,或是有同学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异想天开”,被老师认为是故意扰乱课堂。在这些心理负担下,学生是想问不敢问。因此,课堂要民主,这样才能打消学生怕提问的念头。第三,老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防止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三)让学生多写

许多人认为,科学使所谓的“理科”,所以在这门学科上,很少出现写作。但是,在科学课程上,让学生进行科学小短文的写作,其实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因为科学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近年来,在诸多科学考试题中,也有类似的科学探究题,这就需要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科学课堂上,对某个实验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人进行实践操作,一人进行实验记录。实验完毕后,两人再进行实验记录的校正,以此讨论实验中的漏洞。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趣味十足,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让学生多做

科学的魅力主要在于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动手训练,特别是初中学生,大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验证某种定论,所以老师千万不要打击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而对于一些不擅长动手操作的学生,老师要进行鼓励和教育,帮助学生克服难题,让学生多进行动手操作。这除了符合科学的本身特性之外,在自主的动手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且能够有新的感悟。

结束语:

在许多人看来,现在的科学课堂很难做到良好教学,除了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之外,更多的是老师们没有掌握住其中的法门。而本文展现的科学课堂是要充分发挥自主性,而这也符合科学课程教学目的。所以,学生多读、多问、多写、多做,这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创建自主科学课堂的途径。

篇5

一、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让国学教育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要求教师对学科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结合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性质,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将国学教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之中,有机渗透国学教育,努力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如学习《瀑布》一文,就可把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对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描写瀑布时的相似之处,也让学生发现两者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读过的有关水的诗词歌赋,在交流的同时,学生巩固了以前学过的诗词,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要以这种不着痕迹地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我国数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有其特色,具有世界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以具体事实说明中国历来是数学大国。这样做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有好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思想品德内容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和典型案例。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

艺术学科主要着眼于通过演奏、绘画、欣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歌(乐)曲和国画等教育手段来进行。美术课,老师让学生们欣赏古代名画;在音乐课,让学生聆听古典音乐,体育课上则让学生领悟中国功夫的神奇。科学课堂上常常出现以诗词设立情景导入,诗词中的科学等。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一)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道德、情操、气质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来的。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等,让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拓宽书香园地。教学楼中庭,建有阅读角,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校园四周,国学诗文宣传,开启学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师生情操;宣传橱窗,国学语句振奋人心,画面开阔师生想像空间;在课间休息时,能听到配有国学的音乐诗朗诵……校园里处处洋溢的和谐的书香氛围,使得国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在树荫下,小草丛中,漫步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围坐在石桌旁边的石凳上,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种植园有各中队的劳动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墙壁上画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的古诗文,享受劳动成果喜悦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和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并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和格言创作比赛、“颂美德、明荣辱”主题班会、编写校内拍手歌,为特困生、残疾儿童献爱心等。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一)将国学教育日常化,将国学教育行动化,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的时尚

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二)国学伴我成长手抄报活动

学生手抄报作品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新颖,每份手抄报均由学生自编自绘。这些作品,虽笔墨稚嫩,但构思精巧,色彩鲜艳,充分地展现同学们在国学教育活动中的泪水和收获。

篇6

MOOC不受时空限制,不分年龄,只要参与到互联网即可。这种教育形式方便,程序简单,有许多好处。

1.打造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

学习型社会(法国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提出)基本内容:“教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特殊活动,而是越出了传统教育的规定界限,在时间和空间上,正日益朝着包括个人终身和整个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指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性。MOOC不受时空限制,从美洲到欧洲、大洋洲到亚非,全球MOOC如火如荼。一天24小时,随时随地学习。MOOC不受年龄限制。MOOC比重最大的学员是25-34岁,其次是18-24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此年龄阶段的人正处于获得知识或者工作需要。然而35-44岁比重较小,45岁以上的学员比重更小。当然学习型社会的标准还要看是否社会各个行业的人都参与MOOC。有报道显示:到目前为止,参与MOOC的人员主要是学生和教育行业的学者、教授。所以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还需努力。

2.缓解师资紧张局面,节约教育成本

师生比严重失调不仅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大问题也是国外教育最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比如印度大学的入学人数非常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早在2010年,这个数字就超过了美国,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目前,印度每天有5000名学生入读大学,招生人数还在增加,使得教职工短缺问题雪上加霜。然而,当地将一些大型MOOC与国际顶尖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相结合,开发出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不仅缓解了教职工短缺现象,还可以让教授专心做研究,所以其影响是前所未有的。MOOC提供的课程是免费的,即便三大平台中的两大平台有盈利的目的,但是盈利是通过证书认证盈利。所以面对国内高收费的教育,MOOC教育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贫困家庭节约教育成本,使得不会因为教育高收费致贫或返贫。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增添教育大数据

2012年,可谓是“慕课元年”。北京、清华等学校加入MOOC。中国本土MOOC建设也取得了硕果。比如:北大网络开放课程上线,并且争取5年内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清华大学已经成立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将开放30门新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MOOC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师资效益,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同时,MOOC入选了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件大事。在一定层面上印证了MOOC对信息教育化的促进作用。未来世界是信息处理的世界,如何更好地分析数据并与别人分享数据,也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师生们在对MOOC网络学习平台的长时间研究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何深入应用这些数据,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对网络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扩展MOOC的功能,以期更好地为网络教育事业服务。

二、MOOC的弊端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分析了MOOC有益价值,那么MOOC有哪些不足值得我们关注呢?

1.不适合部分实验专业

MOOC几乎囊括所有专业,但是同一课堂上的学员分布于世界各个地方,对于需要学员协同动手操作的实验课程是很难教授的,涉及实验的课程也比较多。除了课堂上存在不便,课下作业也不太容易完成,讨论、评估、打分都存在一系列困难。所以MOOC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进行授课的。

2.造成教育界“数字鸿沟”

篇7

传统教育的模式固定,灵活性较差,师生处于教与学的各自为战的孤立地位,教材多数是线性教材,评价方式多数是期末试卷占主导位置的评价,这与现阶段学生与教师紧密交互的教学要求、知识的多元化特点、标准化评价与个性综合化培养原则等方面的非对称性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生硬的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的机械化模式教育,不能实现个别化教学,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内在渴望和追求,最后教育的结果是模式化的人而非个性张扬的综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教育正是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平等、民主、自由的交流空间,以使教育达到“人性”和“物化”的统一。

1.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学生网络生活的健康

中小学生已经具备了收集信息、简单辨别信息和信息的能力,但是,一直以来都缺乏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引导,大多数学生是带着神秘惊恐的心理去摸索的,这种探索到底能够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很值得深思。虽然家长、教师严密监督和控制中小学学生上网,但不可否认信息时代网络生活的不可阻挡,是“疏”是“阻”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给予明确的答案。中小学生的网络生活健康需要正规的教育来把握,而不是推给社会或家长。引导是人性化的不二选择。

1.2信息技术教育让网络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出击”

现在越来越多的虚拟学习平台或网站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适合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网络资源和网站也很多,但得到充分利用的却寥寥无几。在教师的教学由主导性教学向引导性教学过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为中小学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选择的自由,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网络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就像上网马上要上QQ一样,巨大的吸引力在网络学习中的体现出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上意义深远。

1.3信息技术是为中小学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

根据叶澜教授课堂教学“生命观”的观点,信息技术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课堂教学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每个学生都是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2]。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吸引参与者,使参与者更充分认识个体的生命价值,使个体生命价值能够有更好的体现,是进一步实现参与者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总之,信息技术无论是作为教育环境、手段还是作为教学内容,都是提高教学效率、辅助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优秀资源。

2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良好整合是中小学教育人性化发展的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个人的个性化健康发展,其次才是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只靠技术是无法奇迹般地解决教育系统面临的困难的。只有把信息技术、传统教学优势、人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人类教育史上又一次质的突破,才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和理念的体现。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个性鲜明的个体,而非工厂生产的模子般的个体。信息技术教育要给每个学习者创建一个探索知识的环境和学习知识的工具,使学习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获得崭新的表现机会,去探索、去发现,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教育的人性化就是教育活动恰到好处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得到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倾听者和帮助者,课堂不是唯一学习的场所和途径,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生的各种想法看法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和认可,教师的评价不是试卷的分数,而是富于启发的评价和赞赏。中小学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兴趣日益攀升,但是,由于考核上对此类课程的重视不够,造成该类课程在开设时有随意压缩课时,软硬件更新速度过慢,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严重滞后等实际情况的存在。开设课程是中小学教育迈进教育信息化的坚实一步,但要走好还需要政府政策上的倾斜和在资金上的支持。

3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技术支持者和践行者

3.1师范教育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为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个性与创造性总是连生共体,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总是与其个性的发挥程度息息相关的,一个个性成长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个体,往往创新能力较强。师范教育在教师培养的源头上已经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师范生的个性化培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师范生综合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能力已经成为各中小学校在引进教师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2信息技术的普及使教师在专业发展追求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教学

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主要的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理论上的革新。课堂成为让学生轻松愉快体验知识、探索知识的场所,教学资源不仅限于教科书,教学过程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被深深吸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想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浇灌。

4正确评估信息技术教育对促进中小学教育个性化发展的作用

篇8

【关键词】PBL;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角度

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快速发展,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虽然立足于小小的课堂,但与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变革产生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虽然有着诸多的弊端,鉴于惯性却仍是教育的主流。然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开展教学改革之前,聚焦传统教育,做出更多的思考是十分有益处的。

一、传统教育已无法满足当今高职的教育要求

一个三年制高职学生,除去第三年的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出头,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两年时间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异常重要。

每一个高职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殷切的希望,盼望他们能参加完三年的学习后迈向前程似锦的未来。而高职院校近年来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毕业生能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的双证,同时也拥有英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证书。

证书是职场的敲门砖,但敲开门之后,这个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质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些才是今后未来发展的关键,但传统教育显然无法做到对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

传统教育适应不了当今学习者的需求,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课程日益发达,各种在线培训如雨后春笋。教师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要积极转变思路,积极利用资讯发达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创建学习的新契机。在追求高效的现在,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拘泥于一本教材的传统教育上。而老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没有办法直接传授在工作中需要的技能。面对知识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教育对此却并无充分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是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二、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采取PBL问题导向学习的优点

1.PBL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快速适应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能力

在众多的学科体系当中,计算机是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也是一样。在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涉及到的AUTO CAD、PHOTOSHOP、3DS MAX等软件,每一款软件都会定期升级,对硬件的要求也逐渐加强。与之相对应的是高职院校硬件条件有限,在教学中采取低版本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面对软件更新时就会无所适从。

2.PBL教学法能拓展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软件操作技能

在高职三年制的学习中,第一年要面临大量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留给专业课的课时不多。第二年开始真正的专业课教学,但要完成一个学科体系的学习,要学的门类非常多,比如在园林中就要学习植物学、施工、设计原理等,综合下来留给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时只有两个学期8个学时。在第一个学期学习AUTO CAD软件,第二个学期接触到计算机辅助效果图设计的教学,如果按照景观效果图公司的要求学习3DS MAX软件,那么72个学时无法达到一般的培训要求,如果学习SKETCHUP,那么如果在工作中遇到3DS MAX就会发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情况。因此在上课前,选用软件、优化学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整合众多软件成为了首要问题,但单从老师方面入手,并不能解决学时不够这一难题,只能无奈地调整迎合。在使用PBL教学法后,能大大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软件自学能力。

3.PBL教学法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师并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团队作业,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甲方交给的任务。但在高职传统的教学中,都是单独完成老师交付的任务,这与团队作业有很大的不同。根据这一情况,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比如将图层名标示清楚以便后续设计师进行工作等。在进行PBL教学法后,学生直接进行团队合作,在实战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三、从学生角度看PBL教学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应用

1.学生角色的转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记住知识,但面对知识的更新却没有办法。而在PBL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应用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学习如何自发自觉地使用网络或是其他方法来获取知识从而完成任务。在寻求的过程中,知识成了链式结构,学生会自发提出问题并自动获取答案,由传统教育的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

2.在合作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竞争性教学,必须比别的学生背得好多做练习才能获得高分,从而取得奖学金。但在PBL教学中,学生必须在合作中学习,相互促进和进步,只有自己的小组作业获得了认可自己的工作价值才能体现。这一方式更接近实际工作,无论一个员工多么地努力和出众,最后都要靠产品和设计来说话。

3.知识的整合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都呈单独割裂的状态,在学科的学习中,只有在最后学完所有的课程时才会顿悟到这个学科的全部面貌。事实是,虽然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写到,但是很多大一学生对于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事这样的工作需要哪些知识储备都是相当迷茫的。仅凭几门割裂的专业课使他们对未来感觉到困惑,而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非应用感到迷茫。这是几十年来的教学误区。

在PBL的教学中,学生却能通过自发的搜索和学习,很快了解到自己专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任务,以及具体所要去做和提高的是什么。在传统教育中老师也会提及到,但毕竟有限,而学生寻找到的多方位的信息更为全面。

4.问题中学习

PBL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可总结为:利用问题学习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培养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软件的能力;培养设计职业素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发展学生的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PBL教学法,虽然在课程中还保持了讲课的形式,但是从新的模式设计中,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思考,并不仅仅死记命令,而是对任务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时间截止期是多少、如何才能高效地使设计呈现较好的状态,这都是设计师需要深入思考的。

5.课程整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独立学习各个学科的内容,但是在PBL教学中,却能在一门课程中实现多门课程的整合,课程的目标整合也是PBL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目标是通过运用设计实际案例来完成的,为了完成设计不仅仅需要具备软件操作能力,学生更需要讨论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法,从相互学习中提高能力。景观设计、植物学、花卉学、园林施工、美术,整合不同的学科才能使小组获得更好的作业,如果这些课程学生曾经学到过,那么就可以练习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果这么课程没有学到过,那学生就完成了很好的预备知识的积累同时对这门课程的目标非常清晰。

6.促进小组学习

PBL的特点之一就是小组共同学习,小组由班级人数和方案难度所决定,组成固定的小组和临时小组各有利弊。每个高职班级一般是由40个人组成,分成6人小组和7人小组,或者可以分成5个8人小组。小组学习有着很大的优势。

小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并学习合作。能使学习者在合作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与成员的对比中,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提高目标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能进行高级的学习活动比如分析、评价、批判性思维、决策、获取知识、综合和归纳学习需求等。在小组学习中,教师需要提供机会,使学生分享观点、验证想法、评估自己。当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可激发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促进新的想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形成较为成熟的学习方法,并发展合作学习技能和一些知识转化技能。

四、从学生角度谈PBL学习的难度

虽然PBL学习法有着很大的好处,但是在实施的角度还是有不少的难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PBL教学法很新,在遇到问题时没有先例可寻,也缺乏其他同事和教师的支持,在教学模式上没有很长的时间积累,不能形成成熟的可借鉴的模式,如果教学反馈不明显很容易产生挫败的想法,同时我国历来的传统教学造就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让他们转变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阻力。

1.学生态度较为闭塞,不愿意相互合作

与欧美学生较为活泼、主动不同,我国的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了沉默、被动、不发声,同时缺乏表达自己的迫切愿望。在小组活动中,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和默契合作。不少学生虽然是开朗的,但分对象。比如面对自己熟悉的同学能侃侃而谈,但是对于不熟悉的组员却因尴尬而少语。习惯了单独完成老师既定作业的同学,对于小组合作这一方式还是非常陌生的。

2.发散性思维差,对头脑风暴方式陌生

学生的思路习惯了在既定框架中前行,发散思维较差,同时非常害怕犯错误,宁可少说少错,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对头脑风暴这一小组激发创造力的方式非常陌生,如果一句话不是深思熟虑的正确答案,就说不出口。因为缺乏小组合作的经验,在交流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障碍,不能有效地鼓励、激励、补充,对他人形成很好的帮助,这对于整个小组的氛围都有很大的影响。

3.组长的安排

在组长的安排上也有很大的问题,班干部有一定的威信,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之交流,如果选择“民意代表”,那么气氛是活跃的,但该同学并不懂得有效地分配任务和督促其他同学完成既定目标。

4.层次差别大

学生的层次差别大,能力很强的同学觉得能力差的同学是拖累,能力差的同学一贯的没有信心,也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短时期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很成问题,因为好逸恶劳的思维影响,能力差的同学希望那些好的学生能够把所有的任务都完成掉独享其成。而能力好的同学一方面不想将任务分配给能力差的同学以免他们拖累了整个小组,可是又不希望他们左手渔翁之利。

5.评估

教师没有办法全方位地监督到每个小组每个同学在全过程的表现。可是交由学生评估在评判标准上相当不客观,碍于面子和不想做恶人的心态,学生会将所有的分数都打到最高,这显然和科学评估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还属于初探阶段,显得稚嫩并鲜有先例可循,但其突出的优点使教师应大胆尝试勇于改革,探索出一套极具适用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费米.问题导向学习(PBL)指南.[M].王维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作者简介:

杨青(1983.3—),女,籍贯上海,讲师,硕士,现任教于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景观规划、计算机应用。

篇9

关键词:“活教育”、设计教学法、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62-03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包括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等的完整教育理论体系。

本文试图从陈鹤琴的成长背景出发梳理影响其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分析两者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从而整理出其教育思想的典型特点。

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故乡浙江上虞,是一个传统教育基础十分深厚的地区。宋代以后,府州县学普遍设立,讲学风气很盛,诵读之声不绝,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民习,具有深厚的儒学人文环境和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结合的特点。陈鹤琴早年在家庭中接受的严父慈母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使其形成了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初步认识,“相信‘爱’比‘严’来得好些。但‘爱’不要变成‘溺爱’、‘宠爱’,‘溺爱’比‘严’还要坏呢![1]”这些早年的经验为其日后提出家庭教育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陈鹤琴8岁到14岁进入私塾读书,使他对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他指出:“每天上午8时左右,走到书馆,就先向孔子神位一拜。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我们大家坐好之后,先生出来了,我们就一个一个的把书拿了去,放在先生的方桌上背诵给先生听。……旧书背完了,先生给我上新书。先生念一句,我们跟他念一句。”[2]陈鹤琴对私塾教育只是背书和念书的教法深恶痛绝。他认为在私塾里度过的六年最宝贵的时间,除了认识三四千字以外,其他知识学得很少。陈鹤琴后来热衷于“活教育”,应该说和这段亲身感受的“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在《什么叫做“活教育”》一文中,陈鹤琴指出:“简单地说一句,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3]他从课程、教学、教师、儿童、行政、设备六个方面列举了活教育和死教育的十大区别,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

虽然陈鹤琴所追随和倡导的新教育本身就是“对于传统教育不满的产物”(杜威语),但是,从陈鹤琴长期的教育实践及创立教育的理论中都可以看出,他从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相反,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意从中摄取有益的营养。陈鹤琴善于运用传统私塾教育中的一些经验来解决现代教育问题。如,私塾教育注重因材施教,“聪明的学生,给他多学一点;愚笨的学生,给他少学一点。不举行划一的共同考试,引起无谓的竞争”;[4]采用“个别的指导,个别的考查,以资鼓励而促上进”[5]的个别教学;强调行重于学的特点和当时新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观点相吻合,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除此以外,陈鹤琴的为人、为学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求学期间,陈鹤琴常抄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以激励自己;他注重教育,后天感化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肯定“孟母三迁”、“染丝说”的合理性。总之,我国古代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经过陈鹤琴的实践、过滤和升华,形成了他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

二、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正如陈鹤琴所指出的:“我提倡的活教育是和杜威的学说配合的,因为活教育和杜威学说,其出发点如所走的路子、所用的方法有相似之处。”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适应儿童个性发展需要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思想的反传统精神,“在当前多种多样的进步学校中可以发现某些共同的原则: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以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以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做准备……”[6]

陈鹤琴1917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那里是美国新教育的中心,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基地。陈鹤琴亲身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触摸到进步教育的脉博。在学习期间,陈鹤琴师从克伯屈、孟禄等人。克伯屈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杜威的学生。他根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这一方法重视儿童的主动性,由儿童或儿童与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拟出预订的目的、活动的计划。在活动中,以问题为组织材料的中心,设计各种类型的活动单元。陈鹤琴将从杜威及其他美国老师那里学来的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阶段,形成了“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三大部分: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在目的论中,他提出了“做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精神。从其内容分析,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儿童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出鲜明的反传统色彩以及对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而纵观他的“活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思想,更是直接反映出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活教育的课程是指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7]“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8]。即强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为中心。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与西方测验理论

重视心理学研究是陈鹤琴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他关注儿童期的意义、运用实证研究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关儿童人格发展等问题,并以此作为解释与解决有关家庭教育、幼稚教育、小学教育等问题的依据,为中国教育的科学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早在美国留学期间,陈鹤琴就接触到桑代克的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桑代克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教育测验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观点是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对于这一理论,陈鹤琴在其著作中多次作了通俗易懂的分析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如: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陈鹤琴提出:“刺激来得优良,联念与反应大概也是优良的;刺激来得卑劣,联念与反应大概也是卑劣的。”[9]因此,“做父母的一方面必须事事以身作则,一方面必须选择优良的环境使小孩子得到优良的刺激和印象。”[10]在幼稚教育关于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陈鹤琴同样运用了这一原理进行解释。

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陈鹤琴除了借鉴已有的理论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外,在回国后还把西方的测验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掀起了一场教育测验运动。对于原因,他曾这样写道:“在心理学家伍德沃斯的指导下,我曾选定自己的博士论文的题目为《各民族智力的比较研究》,准备去作一次广泛的智力测验,结果虽然没有成功,可是我对测验的兴趣实始于斯。”[11]除此以外,在留学美国期间,陈鹤琴亲身感受到西方科学和研究方法带给人们的好处,也让他对测验理论产生兴趣。他说:“算命看相的,规定一个人是适于学商,一个人是适于读书,这个岂能可靠?……唯今日所欲的心理测验才是科学的方法,在教育上算是最新的利器。”[12]从1920年陈鹤琴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开始,他就开设了心理测验课程,并先后出版了多本关于测验理论的著作。从内容上看,这些著作大多来自于陈鹤琴亲身的实践,用我国的实例来说明问题,重视把国外的理论、经验、方法应用于本国实际,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陈鹤琴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联系中国现实主动发展了自己的心理测验,改变了以往经验式的传统方法,推动了我国测验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四、德可乐利教学法

德可乐利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比利时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家。他于1907年在布鲁塞尔创立命名为“生活学校”的新式学校,主要由幼儿园及小学组成,招收4-15岁的正常儿童。他以这所学校为基地,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成为当时许多学校所向往的范例,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陈鹤琴二十世纪30年代曾访问过比利时,亲自前往德可乐利学校参观,对德可乐利教学法倍加赞赏,回国后积极予以宣传和推广。不仅如此,在他的活教育思想以及关于幼稚园课程思想中也借鉴了德可乐利教学法的一些基本观点。

作为医生的德可乐利强调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了有机体与环境“融合”的问题,提出了“整体化”的概念。他认为儿童是以他的整体(记忆、思维、推理、表达等)对外界作出反应的,并且在兴趣的支配下优先选择某一事物。依据这一基本观点,德可乐利提出了他的教学理论。他要求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的知识分为个人的知识及环境的知识两大类,再组成教学的单元,并按照单元进行学习。由此可见,陈鹤琴所创立的幼儿园课程的“整个教学法”的基本观点与德可乐利教学法有相似之处。他明确指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系统地去教儿童学。”[13]以他的“认识龟兔”为中心的主题为例,基本要求是各门学科围绕“龟兔”而展开活动:先是以真实的龟兔引起兴趣,继以研究龟兔的生理特点、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剪贴龟兔的挂图等。

如果说,整体性观念是陈鹤琴对德可乐利思想的间接继承的话,那么,陈鹤琴在《参观德可乐利学校报告》一文中详细介绍的关于德可乐利学校实施教学的三步骤,直接导致了他的“活教育”的四个学习步骤的产生。

德可乐利认为儿童认识一种事物须经过三种步骤:直接观察、间接联想、自己发表。陈鹤琴继承了德可乐利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单元教学”的四个步骤:即观察实验、参考阅读、发表创造、批评研讨。首先,实验观察是指教学从直接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耳、动脑,认真观察学习对象,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其次,参考阅读是教师指导儿童带着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认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鼓励儿童动脑筋想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发表创作是教师指导儿童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学得的知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最后的批评研讨是让儿童自己总结,自己评估,自己检查前三个阶段的学习。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像陈鹤琴这样能建立起系统教育理论的中国教育家并不多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前人包括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家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时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4][5][10][11][12][13]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16.538.534.534.699.699.638.557.

[3][6][14]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98.380.192.

[7]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C].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6.

[8][9]陈鹤琴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7.

Theoretical Basis of Chen Heqi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I Yu

(School of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210001, China)

篇10

一、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好满足了我们这一教学的需求,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憾。实践证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保持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视听、图像、动画等,不仅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更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上课之初,我设计屏幕上出现各种听做、说唱、玩演、读写等视听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眼耳口鼻手体脑并用。多种器官的参与不仅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能使他们的音乐智能、动觉智能、空间想象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调节智能得到发展。

二、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不便理解的语言变得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的特性,综合表现力非常强。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很难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无法向学生演示的情景,这个时候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本来抽象的、不便理解的语言变得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比如在教学“指路”语言“go stright \ turn right \ turn left”以及“It’s on the left. It’s on the right.” 时,我就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创设了一个模拟情景,在模拟情景的帮助下,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指路”语言,并很快地实现了真实的口语交际。相反,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由于我没有把课件及时做出来,结果费劲不小,学生学习效果却很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真实情景,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融化知识的难点。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如何做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不应完全替代传统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完全代替粉笔与黑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

三、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能丰富学习内容

整齐划一的课程结构,有利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但不利于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变革。然而,信息技术则相反,它的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流动更新快,它不仅可以弥补固定课程的不足,还可以丰富学习内容,使学生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引进一些生活中实用的东西,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自身的个性。例如,在教学圣诞节日的时候,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很多有关圣诞节的图片和文化知识。丰富多彩的圣诞图片和圣诞礼物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听着快乐的圣诞歌曲,看着一个个美丽的圣诞礼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这些都是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才能实现的。再如,在教学短语“folk dances, folk music”时,我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展示给学生全国56个民族的服装、音乐,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民族服装和民族音乐以及民族风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效率。除此之外,生活中很多看不到的东西,如宇宙飞船等,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也都可以让学生看到,这样知识面就得到了拓展。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信息技术参与英语教学后,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的东西多了,学到的东西也多了,学生的视野宽了,很多课外知识也在课堂中得到了拓展,学生的积极性高了,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在充分认可信息技术为我们英语教学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却是相当繁琐与不易的。有时一个课件的制作需要好几天,甚至还要请电脑高手帮忙。但是当你在课堂上自如地运用这些课件时,你又觉得是如此的省时、省力、省心。而且对于好的课件,我们可以长期保存并重复使用,特别是在每学期期末阶段,这时候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系统归纳总结阶段,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采用幻灯片形式一一展示给学生,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好的课件还可以增进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做到有用资源共享的目的。这样,教师就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课件作品。

五、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善于学习信息技术。因为只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你才会制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课堂上,你才能熟练自如、得心应手。

2.课件要实用。切不可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它的真正价值,好的课件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丰富的表现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认知广度和深度;(3)良好的交互性;(4)极大的共享性。

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力求达到科学、有效、合理。

3.要熟练信息技术操作,防止因生疏而导致课堂上耽误时间、浪费时间的现象。

4.一个课件制作好后,还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让其真正为教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