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分析法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观经济分析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腾讯 微商 监管
一、微商与传统电商的区别
微商是指通过使用移动终端,利用移动社交平台,在特定的范围内从事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作为由电子商务中分离出来的
种新型网络交易方式,微商相较普通网络交易具有诸多新颖之处:(一)商品销售者经营载体不同,普通网络交易依托知名电商平台,微商依托社交软件。(二)消费者范围不同。普通网络交易以网络店铺为基点,向所有人作出邀约邀请。微信交易以个人账号为点向其好友小范围发出要约邀请。(三)交易平台规则制度不同。普通网络交易采取实名登记、缴保证金、信用评价、第三方支付等形式经营,但微信交易则没有以上限制。
二、微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微商经营前期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
在微信营销中,商家高调宣称自己的商品物美价廉,甚至吹嘘成名牌产品,这些虚构商品品牌、商品功能和经营者资质等行为,极易引起消费者误解,产生欺诈消费者的事实。
(二)微商经营中缺乏诚信――商品质量难保障
微商在前期通过图片+文字+语音等方式宣传商品,打动买家但缺乏有关产品参数和产品评论的详细信息,所以消费者很难了解商品的真实质量,一些不良商家便趁机仿制并销售些假冒商品或者“三无”产品来欺骗消费者。
(三)微商售后无保证
消费者维权艰难。
微商没有主体资格证明、经营信息超二次以上分享,这些导致经营者的主体身份呈现虚拟化特性,再加上消费者缺少消费凭证、受害者随时会被删除、“拉黑”,从而使消费者维权十分困难。
(四):微商营销模式――走在传销的边缘
微商营销通过尽可能多地添加好友,从而圈养出潜在的受众群体,同时通过刷屏来强化印象,但其本质有依靠发展下线、人头购买产品再对外进行销售的嫌疑。传统实体销售、电商都是以商品为中心,把商品摆在货架或者网上,想尽办法摊销或促销,而传销和微商是以关系为中心,销售对象是周边熟悉的、有联系的人,其本质是把“关系”转换成金钱。
三、微商经营行为管理应多措并举
微商经营中自律缺失、监管缺失只能让微商倒在“春天里”,只有多措并举才能寻找到针对微商管理放与管的平衡点。
(一)微信平台应加强微商监管
腾讯微信平台目前已经了《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和《关于整顿非法分销模式行为》两个制度,通过采用“封号”来限制好友人数和优化发展下线分销模式,下步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第一:平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腾讯作为微商媒介载体不可一直强调自己的社交属性,不能片面认为很多交易是通过朋友之间私下完成,和平台本身没有关系,应承担起作为平台提供方承担的社会责任,况且这个责任还是依法有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明确要求提供服务的平台运营商应当承担网络平台提供者的管理责任。
第二:微信平台应优化运营模式
首先:微信平台应当进步细化交友、商业两个属性。通过细化达到社交圈与商业圈既有交叉又有分别,既满足人们感情联络的需要,也切合人们消费购物的需求。其次:微信平台应嵌入专门的电商平台,建立微商准八制度。最后针对微信商业行为,应建立微信商家诚信评价制度。
第三:平台应强化制度方面建设。
在制度层面,平台运营方要完善侵权投诉机制、违法行为举报机制,建立售假和违法行为监测系统,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防范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监管部门加强微商经营行为监管
微信、微商作为腾讯的新兴支柱业务,仅靠“自律性整顿”难以做到自身革命的彻底性,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
第一:执法部门应建立微商数据库
工商部门应以《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21条确立的经营统计资料报送制度为基础,从微信运营商处取得属地企业和个人从事微信交易的有效信息。将交易信息数据和已有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建立关联,形成可供利用的数据资源
第二:强化执法监管,规范经营秩序。
首先推动微商行业执行营业执照注册登记和实名制登记认证工作,使微商经营主体清晰可查。其次建立微信营销行为监测系统,该系统与已有的工商网络监管系统实现对接,对从事违法行为的微商采取注销账号、屏蔽交易链接等科技手段,阻止违法经营行为。最后对有关投诉举报,及时采取‘工商介入、平台配合”的方式开展调查、处理,并进行披露和通报。
篇2
[关键词] SOM神经网络 卷烟零售客户 自组织分类 差异化服务
一、引言
当前,微观经济分析的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经济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设计经济学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测试。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分析问题趋于复杂化和数字化,而由于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神经网络良好的自适应性和自学习性,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经济分析已成为微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的功能特点、拓扑结构、工作原理,借助经济统计数据和经济演化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具有效率高,应用领域广,适应性强的特点。同时,使用Visual C++、MATCOM和MATLAB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使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分析的用户软件,采用OLE和COM技术把开发的应用程序封装为ActiveX控件,从而避免了MATLAB环境的不稳定性,也为非经济专业用户对经济统计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方便、简单、易操作的用户程序。
本文是这一工作的一部分,研究基于SOM神经网络技术的卷烟零售客户自组织分类。
二、利用SOM神经网络对烟草零售客户进行自组织分类
借助湖北省烟草综合业务平台提供的相关数据,把作者辖区卷烟零售户多项销售指标作为差异化服务分类的输入参量,建立SOM神经网络系统,通过自组织学习和自适应训练,SOM神经网络系统自动地将作者辖区卷烟零售客户划分为各个类型。
自组织分类的指标参数和神经网络训练设置分别为:
销量金额省内省外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一类(省内)二类(省内)三类(省内)四类(省内)五类(省内);
net=newsom(minmax(P),[2 2]);
net.trainParam.epochs=2000;
将2008年1月至10月的客户上述各种数据作为神经网络训练样本,自组织分类按客户序号结果如下:
yc_88 =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2 2 4 4 4 4 2 2 2 4 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2 4 2 1 2 2 2 2 3 2 1 3 3 3 3 3 2 3 3 3 3 3 1 3 3 1 1 3 1 1 1 3 2 1 1 3 1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1 1 3 1 2 1 1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各序号客户自组织归类为:
一类: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20212223272844;
103
二类:
42515455565758606162 6364666770747880108
三类:
1819242526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3454748495052597595 105
四类:
4653656869717273767779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6979899 100 101 102 104 106 107 109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160 161
三、对分类结果的差异化服务方案设计
上述结果显示:
1.二类客户多为销售大户,其经营业态多为大型超市、酒店、便利店、地理位置优越、经营时间长、周转资金充裕、抗风险能力强。其差异化服务措施应着重如下几方面:
(1)提高其卷烟月供应上限、尤其是中高档卷烟。
(2)在培育品牌和组织货源方面加强沟通合作,将其建议作为重要参数。
(3)加强人性化服务、建立大客户详细档案。
2.三、四类客户多为中小户,其经营业态多为小超市、小酒店、杂食店、地理位置多在居民区、经营时间不长、周转资金不充裕、抗风险能力弱。其差异化服务措施应着重如下几方面:
(1)引导培育品牌,尤其是省外烟品牌。
(2)提供及时的经营指导,提升卷烟经营水平,增加卷烟销售利润。
(2)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适当照顾弱势群体。
四、结论
1.湖北省烟草综合业务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库资源选择客户群的卷烟营销数据,一般自动具有足够强的空间稠密性,能够训练出足够精度的SOM 神经网络,这一神经网络对一般客户进行自组织分类与专家系统给出的分类结果基本相似,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具公平性。
2.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神经网络软件和远程分析系统,对客户进行自组织分类:设计的神经网络软件能够对客户集进行自组织分类,借助网络远程分析系统,上下级之间,各区域之间,各部门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和同步分析。
3.分析各类客户的资源优势,市场结构, 演化路径,运营状态,和我国卷烟资源分布,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适当关照弱势群体原则下,设计卷烟资源最优配置指导方案,以便对各类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提高企业商品价值,增加客户消费者剩余,使社会福利趋最大化。
4.差异化服务的经济学本质是充分增加消费者剩余和尽力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培育企业竟争优势.为此,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建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采集相关数据,建立社会矩阵,计算机仿真演示模型的参数演化效应,展示差异化服务的经济学本质,从而在差异化服务过程中具有显明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费用。
参考文献:
[1]杨 硕:中国烟草行业年产量烟花路径与模型预测.商场现代化,2008/19
[2]杨 硕: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实证分析和演化模型.商场现代化,2008/28
[3]傅丽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类研究――基于聚类和判别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4]郅跃茹 朱维彰 诸 静:链式数据重组与神经网络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21(4).643~645
[5]吕 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经济资源位建模讨论[J].商场现代化,2008/24
篇3
关键词:急性肺脓肿;系统护理;纤维支气管镜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02-01
纤维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逐渐广泛,目前已将其使用于急性肺脓肿的治疗中,疗效良好,但以发生气管痉挛等不适,因此,要求给予系统护理配合治疗操作。本文在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肺脓肿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总结选用纤维支气管镜应配合的系统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在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肺脓肿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28例女患者(46.7%),32例男患者(53.3%),年龄范围17-70(平均年龄统计值41.4岁),全部病例均给予X线检查,胸片结果显示脓肿情况,大小范围1.6-4.2cm(直径),平均统计值3.3cm,病症部位:20.0%(12/60)为肺右叶后侧上段,56.7%(34/60)为肺右叶后侧下段,13.3%(8/60)为肺左叶后侧上段,10.0%(6/60)为肺左叶后侧下段。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对患者的气道内分泌物进行检查,并实施细菌培养操作,其中47例存在混合菌感染,占比为78.3%, 13例为在单一感染,占比为21.7%,主要为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
1.2 方法:给予抗生素治疗,药物选择为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滴入剂量为1.2g,每2日用药1次,在支气管发生病变的部位插入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通过活检孔插入导管,并增加深度直至病变深处,给予灌洗,使用的冲洗液为生理盐水,用量在100ml左右,以稀释脓液,施加负压,并将其吸除。彻底吸净后再次向其中加入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剂量同样为1.2g,同时加入生理盐水,此次用量不可超过20 ml,手术完成后将纤维支气管镜取出。
1.3 疗效评判:痊愈为X线检查结果无异常,体温无异常,无咳痰等症状;显效为X线检查见脓腔范围减小,且不超过原有范围的50%,体温无异常,咳痰等症状缓解;无效为X线检查见脓腔范围减小,但为原有范围的50%以上,咳痰等症状如前。
2 结果
用药当日患者咳痰等症状即得到缓解,7日后多数患者(91.7%,55例)体温无异常,15日后56.7%(34例)痊愈,36.7%(22例)显效,6.4%(4例)无效,30日后93.6%(56例)痊愈,6.4%(4例)无效。
3 护理
3.1 准备护理:(1)心理准备:患者的心理准备状态对治疗效果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因此应注重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首先应使患者了解治疗方案,认可手术疗法,从而减轻患者负担,消除顾虑。增加配合能动性。(2)资料准备:护士应对患者的相关资料有较好的掌握,并认真进行资料准备,以增加对患者病情及病史、体质的了解。同时重点观察影像检查得到的病灶影像,掌握病变部位情况。术前对 患者进行常规血液检测,以统计血小板数目,分析凝血功效,并监测心电图、血压情况,视病情选择是否给予血气分析。准备紧急救治需要的仪器和物品,并将术中应用的心电监护仪准备好,保证氧气充足。术前叮嘱患者禁食,保证5小时内为空腹。使用阿托品,应用途径为肌肉注射,剂量为0.05g[1]。
3.2 配合护理:(1)操作规范:护理中的操作应尽量减轻力度,针对需要在灌洗前麻醉的患者应给予充气,并充分冲洗,操作熟练时间不宜过长。吸除稀释脓液时应选择点吸方式,时间必须控制在20s以内[2],不可长时间的进行持续吸引。注意灌洗液的温度,如直接使用会因为温度过低导致患者不适,因受到刺激而出现痉挛,所以需加温,不需要过热,与体温相同最为适宜。在为患者输液时应减慢速度。(2)氧气提供:术中要保证氧气供给,通过活检孔导入,直接为气道供氧,并且选择高频率。此期间注意患者血压、心跳,并对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3)出血护理:术中有可能会产生出血症状,尤其是有支气管扩张症状的患者极易发生,一旦发生应给予紧急处理,停止灌洗,同时使用止血剂止血。
3.3 观察护理:(1)术后体征观察:监测患者情况,对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严密监测,同时监测心电图、血压情况,视病情选择是否给予血气分析。(2)观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通常以侧卧为宜,尽量延长药液处于病变部位的时间,提高吸收,增加药效。(3)咳嗽观察:提醒患者进行高频率的自主咳嗽,一般在2小时应实施1次,促进灌洗液的外排,有利于肺部组织的复张[3]。同时先禁食,直至2小时后适应为止。
参考文献
[1] 董卫平,陈巧云,李秀宪,等.经纤支镜诊治急性肺脓肿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0,5(2):24
篇4
关键词:新形势;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形势下,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整体而言,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为了形成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探索新型管理方式,加快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步伐。
一、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煤炭企业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煤矿产能已经接近我国拟规划煤矿的产能要求,但是,目前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管理理念落后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日趋加快,但不少煤炭企业仍固守着传统管理理念,难以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一部分企业仍将“产量”视为企业唯一的发展标准,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不能主动引进和吸收新技术。一旦企业出现困境,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不少煤炭企业难以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下去,并面临着淘汰的结局。
(二)信息化水平低
煤炭企业领导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领头羊,但不少领导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思想观念传统落后,同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相滞后,有些领导认为只要购进一批计算机,与互联网相连,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导致煤炭企业很难全面实现信息化,导致企业信息化结构配置不完善,忽视了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技术的综合采集与科学化管理,导致煤炭企业发展受阻。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虽然不少煤炭企业已经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多数企业管理制度仍不尽完善,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也较弱,有些部门甚至只进行象征性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导致管理部门形同虚设,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煤炭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四)煤炭开采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
较其他企业不同,煤炭企业具有设备种类多、单位价值高等特点,导致中、小型煤炭企业开采设备落后,无法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此外,不少煤炭企业仍存在着落后的半机械化生产方式。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仅达到42%,煤炭综合利用效率偏低,诸如绿色开采等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较少,清洁型煤炭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对煤炭产品的加工技术不够深入,环保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均体现出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落后。
为此,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刻不容缓。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要求我国煤炭企业必须加快改革,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将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核心,建立大型基地及大规模煤炭企业,推动我国煤炭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大力鼓励绿色开采,构建生态型矿山,加强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一)企业战略未来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煤炭企业需要加快战略性重组与转型,以推动我国煤炭产业结构升级。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企业应明确自身经营与发展方向,以我国煤炭战略发展布局为依据,加快跨省、跨行业重组发展,推动煤炭企业改革。针对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发展思路予以解决,科学处理各方利益,加强核心业务,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未来发展方向
煤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打造一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煤炭企业应树立创新理念,以创新方式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决策、监督体系,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改革激励机制,积极拓展用人、选人渠道,创新选拔机制,将业务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提到领导岗位上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同煤炭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员工培训,实现员工教育由书本教育逐步转变成信息化教育。
(三)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是一种管理理念。企业应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吸收其思想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企业进行全面审视,通过创新方式、转变认知,细化煤炭管理工作,通过精确、细致的管理,推动企业生产质量及安全性的全面提高。推进精细化管理中,应加快建立本质安全型煤炭企业,积极打造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从全局出发,优化思路,根据生产及安全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完善生产工艺,保障生产质量及效率,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经营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与国际的接轨程度日趋紧密,煤炭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程度也逐步加深,因此,我国煤炭企业需要综合分析煤炭市场动态发展趋势,加强风险预控,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市场最新发展动向,关注市场最新需求及政策变化,加强经营管理成本控制,面向客户对市场进行细化,逐步优化自身产品,积极开发新客户,稳步提升产品销量,保证市场占有率,加强沟通与协调,以防暴涨暴跌情况发生。由于对能源约束力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压力逐步增强,煤炭企业需要尽快调整投资方式,逐步由依托资源投资转变为依托人力资源优势,朝着高新技术领域转移,控制好发展及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三、结束语
面对新形势,煤炭企业应纵观全局,推动产业模式逐步朝着高端、高效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煤炭企业形成强有力的主导产业体系,结合市场最新动向,针对市场需求迅速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转变,以更好地占领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多经煤炭运销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支气管痉挛;麻醉期;围手术期;原因分析;防治
支气管痉挛是围手术麻醉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临床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变窄,通气阻力增加,呼吸困难,引起二氧化碳蓄积和低氧血症,死亡率较高。在围手术麻醉期,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支气管收缩、痉挛,包括哮喘等气道阻塞性疾病易发因素、药物诱导、机体组胺释放等,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威胁。本文对我院17例围手术麻醉期并发支气管痉挛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引发原因和防治方法,现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围手术麻醉期共发生17例支气管痉挛,其中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8.2±4.7)岁,慢性支气管炎7例,哮喘4例,大于30年吸烟史5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0.01mg/kg阿托品,2mg/kg苯巴比妥钠。气管插管全麻术6例,静脉麻醉术11例。
2 发生支气管痉挛的原因分析
17例患者中有慢性支气管炎7例(41.1%),哮喘4例(23.5%),说明上呼吸道疾病可能是引起支气管痉挛的一大原因,其生理机制可能是炎症或刺激物引起迷走神经兴奋[2],使气道平滑肌处于敏感状态,刺激过后,平滑肌张力改变,引起反射性支气管收缩。吸烟者5例(29.4%),提示常年的吸烟史可能导致肺功能异常,咳嗽、痰液等引起气道敏感,反应增高,吸烟者出现支气管痉挛的相对危险度是不吸烟人群的5.6倍[3]。最新研究表明,麻醉中麻醉用药及麻醉操作不当,在浅麻醉状态下插管拔管,刺激气管黏膜[2],也可诱发支气管痉挛,且死亡率较高。气道反射抑制也是引发支气管痉挛的生理机制之一,我院有2例患者由于手术操作不当,刺激肺旁感受器,引起平滑肌痉挛。另外琥珀酸胆碱能促使组胺释放,而硫喷妥钠有强烈抑制交感神经和兴奋迷走神经作用[4],也易引起支气管痉挛。我院有3例患者因误吸发生痉挛,胃刺激性内容物误吸,刺激支气管,诱发痉挛。所有患者经过0.25-0.5g氨茶碱治疗,症状均缓解。
3 防治方法
3.1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前两周叮嘱患者禁烟,饱食者抽空胃液。选择合理的和麻醉方法。
3.2 去除病因 ①消除刺激:立即停用刺激性药物或切断刺激源。②浅麻醉患者加深麻醉:如全麻期间发生支气管痉挛,则考虑加大患者吸入吸入浓度,深度吸入麻醉可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状态。③给予肌松药:应给予患者肌松药改善因呼吸用力过度而引起加重气道阻塞。
3.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通气灌注失调,因此患者可能会发生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气腹也是引起支气管痉挛的一个原因,患者应加大FiO2,加压给氧,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缓解患者缺氧症状。
3.4 扩张气道平滑肌 首选β-选择性拟肾上腺素药物[4],扩张支气管。虽然氨茶碱是治疗支气管痉挛的标准方法,但是引起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在围手术期不提倡使用。
3.5 维持电解质平衡 防止患者出汗、脱水发生电解质紊乱和酸碱不平衡,引起呼吸性酸中毒。
4 讨 论
麻醉手术中多种因素均可诱发支气管痉挛,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甚至导致死亡,且近年来,术中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分析围术期支气管痉挛的发生原因和探讨如何避免术中支气管痉挛情况的发生,意义重大。
引起术中患者支气管痉挛的原因包括,慢性肺阻塞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插管不当、麻醉深度不够、药物因素和分泌物对刺激气道,诱发支气管痉挛。因此,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合理选用麻醉方式,正确选择物,尽量选用不释放组胺的肌松药,插管前注射利多卡因,插管及拔管时保持一定麻醉深度,尽量减少对支气管的刺激,均可避免支气管痉挛。
综上所述,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需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正确合理地实施麻醉和用药,降低围手术麻醉期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周钦海,钱燕宁,傅诚章,等.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J].医学综述,2003,9(4):218-220.
[2] 李成田,贾文平.氯胺酮治疗麻醉诱发严重支气管痉挛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4(18):2458.
篇6
20世纪以来,金融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6个方面:
(一)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货币金融理论一直都是金融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货币金融理论
集中研究货币的本质、职能与作用。1936年,《通论》发表,凯恩斯率先在其《通论》中提出了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而且是一种资产,可以进行选择与替代;在实际经济中,货币的作用是非中性的,从而实现了对早期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其后,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经济学流派相继形成。他们对货币金融理论的争论,客观上促进了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从而在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利息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货币需求理论,从本世纪初以甘末尔与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等为代表,通过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间接体现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发展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平方根定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三类七动机说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理论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货币供给理论,以1952年米德首次在《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中用货币供应对货币供给与银行系统作出系统研究为标志,现代货币供给理论正式形成,并在接下去的几十年间,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体系。在对货币供给的研究中,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集中于探寻货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本世纪上半叶,凯恩斯在他的货币供给理论中率先提出外生货币论。但随后的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学派都摒弃了这种论调,提出内生货币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除由中央银行之外,还要受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大众行为影响的内生变量,使货币的概念更贴近真实状况。
通货膨胀理论,随着本世纪30年代信用制度的推行而逐渐形成。凯恩斯最早于1936年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半通货膨胀理论”,他认为货币量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此后,新剑桥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西德学派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货币量过多。除此之外,经济金融学家们还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传导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产生了较成熟的通货膨胀理论,例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的北欧模型等。70年代,理性预期理论广为流传,货币金融理论界由此又发展了包含预期因素在内的全球性通货膨胀模型(林德白克,1980年)以及预期通胀理论。
利息理论,在传统的均衡利率论中以分析资本供求来研究利率的形成与决定机制。对于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各学派各有己见。后凯恩斯主义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量增加将会使利息下降,利率是传导枢纽;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量增加会在短期内降低利率,而在长期使利率上升;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的理性预期,会使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失去效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随着本世纪30年代信用制度的推行,银行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短短几十年里也经历了几次变革。
首先,银行家们突破了古老的真实票据理论,莫尔顿于1918年提出了可转换性理论、普鲁克诺于1949年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前者认为银行贷款不一定要用于自偿性项目,可将资金投入具有次级市场条件的证券,这样,就将银行的资产业务拓展到证券投资业。后者强调银行发放贷款可以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为基础,从而鼓励银行将资产业务从短期贷款扩展到中长期贷款。
此外,60年代银行学家提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强调商业银行以借入资金的方式保持经营的流动性。到了70年代,银行学家又提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如偿还期对称理论、资产分散理论、资产分配理论、缺口管理理论等,将银行的经营重心从负债方扩展到资产方,要求通过对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要求。
(三)金融市场理论横空出世逐步走向系统化
20世纪是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代,与此相呼应,金融市场理论日益丰富并逐渐系统化。随着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定价等金融微观企业行为的关注,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也从定性分析推向了科学的定量分析。
公司金融理论方面,莫迪利亚尼与米勒于1958年《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奠定了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
风险收益理论方面,马柯维茨于1952年提出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奠定了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基础。6年后,威廉·夏普、约翰·林特纳、简·莫辛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根据证券预期的收益与风险方差寻找最佳证券结合。1971年,斯蒂芬·罗斯从影响证券报酬率的各个因素出发,建立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模型),从而为实践中的证券投资决策提供良好的理论参考。
期权定价理论方面,1973年肖尔斯与布莱克发表了《期权与公司债务的定价》,1973年密尔顿又发表了《合理期权定价理论》等文章,为期权及其他衍生金融商品的定价提供了可选择的计算公式,为今后金融定价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股市投机理论方面,齐曼于1974年、汤姆于1975年共同提出了股市风潮理论,布兰查与沃森于1982年提出了投机泡沫理论。前者已经开始将股市参与者区分为“保守者”与“投机者”,将投机风险因素正式从股市中抽离出来。后者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投机孕育了虚拟的资产泡沫,并将成为股市崩溃的直接隐患这一思想,从而为更科学地对股市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今后的金融风险、金融安全理论的产生发展作了铺垫。
(四)国际金融理论得到了繁荣发展
国际金融理论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通货膨胀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在20世纪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国际金融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分支理论。30年代大萧条时期,产生了国际收支弹性理论,解释了国际收支中贸易差额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产生了国际收支的吸收理论,解释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至70年代,产生了国际收支的货币理论,这是当代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最流行的一种学说,解释各国国际收支的联系以及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过程,并通过强调货币供求对国际收支平衡的直接影响,实现了对大卫一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超越。这三种国际收支理论在很大程度是互补而非相互替代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析法上,弹性理论和吸收理论注重短期和中期的均衡条件分析,货币理论注重长期收支均衡条件的分析。其二,分析对象上,弹性理论解释贸易差额,吸收理论解释经常项目差额,货币理论解释整个国际收支。其三,在分析的理论层面上,弹性理论是对商品市场的微观经济分析,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分别是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宏观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以传统理论为主流,即购买力平价理论(20年代)与利率平价理论(30年代)。70年代,浮动汇率制的日益盛行、金融创新活动的兴盛,使得一批新型汇率决定理论向传统汇率理论提出挑战,其中主要的代表理论是:资本市场理论(70年代)、布朗逊·库礼的汇率资产组合平衡模式(70年代)、阿尔盖的汇率国际收支说(1981年)。在汇率决定理论的新旧更替之间,经济金融学家们在一般均衡分析法之外,又发展了收益—风险分析法,实现了对研究领域的层层拓展,即从最初的商品市场,拓展到货币市场,最终将证券市场也包括在内。
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基本有两个分支,一是国际传递结构论,一是国际传递货币论。结构论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只是简单地概括出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5类机制。而货币论从70年代初出现后,已自成体系,其理论分为4大类:社会成本推进分析、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货币分析、小国开放模型和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凯恩斯派分析。研究集中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
(五)经济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以金融理论为核心的分析体系
金融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而且还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直以来,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往往脱离金融而集中于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等的要素分析。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才注意到金融发展的滞后已成为阻碍许多国家,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至此,金融与经济才得以结合,成为一个研究整体,并相应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经济金融发展理论:戈德斯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1969年)、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1973年)。金融理论也从分析体系的边缘走向了核心地位。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理论中将各国的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结构。一国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构成了该国的金融结构。他还提出以金融相关率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唯一特征,由此开创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爱德华·肖与罗纳德·麦金农则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统一,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形成广义的货币金融概念,并提出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政府应该放弃过份的干预与管制,以推进经济增长。
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出于规避政府管制的目的,如火如荼地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各种探讨创新原因的创新理论也相继形成,如技术发展论、货币因素论、财富增长论、约束一诱导论、回避管制论、交易成本下降论、制度因素论、结构变化论等。
(六)金融危机理论成为世纪末理论研究的焦点
自本世纪30年代拉开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序幕以来,灾难性的世界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对金融危机理论提出了挑战。
现有的金融危机理论主要是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以及一些相对零散的危机模型。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在分析上缺乏微观基础,因此难以称为理论,而成为假说。它主要包括以明斯基为代表的对危机产生的周期性解释,以及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对危机生成的货币性解释两大分支。随着80年代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兴起,它们被经济学家作为有效的分析手段尝试着用于研究微观金融层面中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从而将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在金融危机模型方面,最成形的是货币危机的三代模型。第一代,克鲁格曼的国际收支模型(1979年),说明财政赤字导致货币金融危机的必然性。第二代,奥布斯特菲尔德的预期模型(1994年),说明金融危机可以脱离宏观经济状况的好坏,具有自促成性质。第三代,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模型(1998年),说明道德风险对危机的产生有触发与推动作用。
二、金融理论的世纪回顾
在20世纪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5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一般认为,现代金融理论起始于50年代初马柯维茨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而在此之前已存在的金融理论体系,则被称为是古典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
古典金融理论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一直是以“货币与实物经济相分离”的古典经济学“两分法”为手段,从实物经济的层面出发,对货币的职能、银行的流动性、信用机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的决定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相当成就。该阶段所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理论成果有:甘末尔学说(1907年)、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1911年)、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论(1923年)、庇古的剑桥方程式(1917年)、哈耶克的中立货币理论(1931年)、莫尔顿的银行可转换性理论(1918年)、勒纳等的弹性理论(30年代)、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1922年)、阿夫塔里昂的汇兑心理理论(1927年)、凯恩斯与爱因齐格的利率平价理论(1930年)等。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问世,这不仅在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称为经济学的一场革命,特别在古典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凯恩斯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把货币资产融入实际经济中,指出货币对就业、产出、收入等实际经济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填平了货币与实物经济之间的“两分”,创立了以货币经济为特征的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之后,希克斯与汉森于1949年创立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相结合的IS-LM模型,鲍莫尔于1952年提出了平方根定律,弗里德曼于50年代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
50、60年代,由于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在金融理论方面,不仅出现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而且出现了大量以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理论。尤其是,1952年马柯维茨提出了证券组合理论,创立现代金融理论之开端。以风险—收益理论、期权定理、有效市场理论与公司理论为四大支柱,构建了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并推进金融理论研究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该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有:普鲁克诺的银行预期收入理论(1949年)、银行负债管理理论(60年代)、莫迪利亚尼与米勒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夏普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58年)、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1958年)等。
60、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形势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日益频繁,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逐渐代替。此外,一批优秀的经济金融学家开始关注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该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有:孟德尔的国际收支与货币分析法(60年代)、讷克斯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1969年)、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1973年)、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1973年)以及布莱克的发展中国家汇率理论(70年代)等。
70、80年代,各种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为了防范各种衍生金融风险,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日益多样化,金融机构的业务向纵深发展,对国际汇率制度的研究有所完善。有关金融工具的定价、风险估测及金融规避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由此,产生了汤姆与齐曼的股市风潮理论(1975年)、罗斯的套利定价模型(1977年)、多恩布茨的资本市场理论(70年代)、布朗逊·库礼的汇率资产组合平衡模式(7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70年代)、布兰查与沃森的投机泡沫理论(1982年)。并且,一门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分析方法,兼收经济学、投资学、数学等学科的新型交叉学科——金融工程学在西方兴起,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80、90年代,接连爆发了西方股灾、拉美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有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危机的生成原因、防范机制、监管模式等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该时期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克鲁格曼的国际收支模型(1979年)、奥布斯特菲尔德的危机预期理论(1994年)、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模型(1998年)。
综观百年,金融理论的发展从古典走向现代,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其一,分析工具的转变。古典金融理论承袭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法,侧重于理性研究,进行问题的纯理性描述。而现代金融理论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法,侧重于定量分析,对问题进行较严格的科学论证。其二,问题研究层面的转变。古典金融理论无论是对货币的供求,还是对通货膨胀、就业等问题的分析,较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对金融问题进行探讨。而现代金融理论在宏观层面之外,越来越多地从微观层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指导微观金融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其三,研究领域的转变。古典金融理论的研究集中于经济金融领域,而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已跨出这一领域而走向社会工程化。
三、跨世纪的两大金融前沿问题
21世纪,金融理论将面临以下两大前沿问题:一是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问题,即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金融稳定问题;二是微观层面上的金融问题,即金融工程问题。
1.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金融稳定问题。金融
稳定问题是当今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各国共同关注的中心问题。金融稳定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体系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基础与根本保证。安全、稳健的金融体系包含了货币币值的稳定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健。币值的稳定与一国的财政、货币、汇率政策有关;银行体系的稳健则需要存在一个安全保障体系。21世纪,就此重大课题,理论界可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问题;(2)区域货币资金的流动问题;(3)最优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问题;(4)全球网络化条件下,银行的内控与外部监管机制的构建问题等。
金融市场的稳定主要指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在对金融市场本身的运作进行规范之外,国际资本的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以及金融危机的各种恐慌性传播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在21世纪,可以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金融危机的传导模式;(2)短期资本流动机制;(3)区域性金融安全网的构建等。
2.金融工程问题。金融工程,是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步发展起来的金融前沿学科。它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英国的格利茨教授提出了金融工程的统一定义,即“应用金融工具,将现在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可见,金融工程所要解决的是两类问题:一是规避金融机构或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二是从金融市场的波动中获得收益。金融工程的精髓在于创新,它通过对期货、期权、远期、调期为主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组合,以使得投资者取得较大收益,筹资者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本。有学者称,21世纪将是金融工程的世纪,那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将会是:(1)金融工程产品的风险估测问题;(2)金融工程产品的定价问题;(3)金融工程产品创新的网络支持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①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②梁小民:《西方当代经济思想》,人民出版社,1994。
③闻岳春:《现代西方金融学说》,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④周延军:《西方金融理论》,中信出版社,1992。
⑤姚勇:《当代金融理论何处去:反思与展望》,《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⑥王维安:《货币银行学的困惑与革命》,《金融参考》1999年第7期。
- 上一篇:如何评估商业价值
- 下一篇:第二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