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商业价值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信的商业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锦州零售业 微信营销 商业价值
一、引言
微信营销是借助于微信这一社交软件,以用户之间的交流和关注点为点,把线下产品或服务融入社交网站的线上平台之中,通过朋友之间的口耳宣传和转发分享推进其生长。微信用户数量庞大,使用便利,微信营销可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而且营销成本低廉。商家们察觉到了这之中的商机,纷纷开展微信营销,争取在微信营销的大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二、锦州微信营销现状及问题
(一)参与面广
通过我们在锦州走访、调查的200余家零售商家,其中有190余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微信营销活动,涉及领域包括:餐饮、娱乐、文化教育、家装等多个行业,甚至一些耐用消费品业者也有涉足。大部分都是通过商家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的形式相关信息,少部分采用业者个人微信号转发朋友圈的形势式。
(二)营销效果显著
基于微信的信息传递优势,商家可以非常精准地把相关信息传递给顾客,有庞大的微信用户群支撑,商家的信息、推广特别顺畅。锦州当地许多大型零售企业,如:兴隆大家庭、大商新玛特、大商百货大楼等10多家大型零售企业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新品推广、商品促销、市场开发、纪念庆典等各类信息,不但有效地促进了商品销售,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整体宣传、推广,提高企业CIS的认可度。经我们实地调查,发现餐饮、娱乐行业微信营销效果更为突出,许多团购、特价等促销手段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微信营销,有的饭店业绩同比增长达30%以上;一些娱乐场、游乐园及园林景区的营业收入也大幅提升。有无微信公众号甚至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商家档次的象征,引起极大关注,有促进了市场需求,营销效果显著。
(三)微信用户的隐私安全受到威胁
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微信的优点自不必说,但因微信注册信息要求精确度较高,在参与微信营销活动时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安全问题。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过有用户引关注公众号,银行卡被锁死、个人信息外泄的事情,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四)商家微信承诺兑现不充分
少数不良商家故意在公众号中各种诱惑力极强的营销信息,诱导微信用户关注,可实际上却难以完全兑现。我们在调查中就了解到有商家对外宣传说关注该商家微信公众号,可获得相应的优惠、奖励等,等有用户关注之后,商家又百般推脱、无法兑现,最后弄得双方很不愉快,影响恶劣。
(五)虚假信息的传播不容忽视
网络时代,信息传递便达,及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但网上信息的可靠性有时令人质疑,需要认真加以甄别、判断。微信传递的信息大多是朋友间的口耳相传,可靠度比较高。但也不是万无一失,如:朋友圈的相互转发、公众号的“权威”等,禁不住诱惑、上当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曾经有微信用户通过朋友圈转发的信息轻信有关某个(些)商家的市场信息,而且加以转发、传播,后来发现是谣传,不知不觉中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器,不但欺骗了消费者,也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
三、应对策略
(一)坚持适度原则
商家应对实施微信营销的力度准确把握,适度广告,提高信息质量,减少推送频率。企业应站在客户的角度,充分考虑用户的感受,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可适当在实施专业微信营销策略时多多推送其他类型的分享,以缓解广大用户对于漫天广告信息的厌倦。
(二)提高用户参与感
企业可以在实施营销策略时提供明确的推送信息理由,如为用户提供一些有关知识、美好的文章,最新的新闻。这样助于用户全身心的参与体验,虽然参与的范围有限,但是往往可能会因为这些小的体验参与感不仅仅对企业的宣传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能加深用户对产品的印象,提升品牌信任度。
(三)加强微信营销的开展。
如今微信营销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微信在互联网应用中的角色已无法替代,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取得优势,尤其是在网络如此普及发达的今天,更应该注重微信营销。微信营销应该作为企业营销策略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和发展更多的社会媒体营销的销售团队,形成一个完整的营销体系。
(四)加强网络安全,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体系。
企业应规范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以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加强企业网站安全建设,或者通过法律这一强制性手段,国家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微信等社会媒体的健康发展,让微信等社会媒体的运作有法可依,给客户带来安全感,以维系新老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实现用户权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锦州零售业微信营销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软硬件设施及安全维护方面都还不够完善,企业进行微信营销的策略制定仍然不够成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作为新兴的营销方式,微信有着众多的功能和用处,能够迎合人们追求时尚和快节奏得生活,为客户带来便利。企业应该重视其特殊之处,同时改进不足,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以凸显微信营销带来的突出的竞争优势。微信必将成为人们最为常用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而微信营销想必也会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商业价值无法限量。
参考文献:
[1]余倩倩.零售业开展微信营销的优势探析[J].信息与电脑,2014,(2).
[2]王立影.浅谈微信营销优势及发展前景[J].中国证券期货,2013,(9).
[3]谢慧敏.谈企业微信营销[J].知识经济,2013,(12).
[4]赵蕻.企业微信营销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篇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对于人个体的赋权以及互联网基础服务设施的有力支撑,不仅让社群概念走进了我们常人的生活,也让社群成为诸多商业活动中必定绕不开的主题词,更让社群经济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热点。
我们身边诸如i黑马,罗辑思维等等的社群组织,以其独具特色的运作逻辑,充分验证了社群经济的价值,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社群商业价值到底该如何开发?除了i黑马模式、罗辑思维模式,是否还有其他具有普适性的模式,能够让社群经济的真正价值得以实现。
社群商业价值挖掘的普适性方法路径究竟在哪里呢?
商业活动流程和形态的改变
在工业化时代,商业活动的起点源自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产品进行营销,再借助终端渠道,最终到达客户,如有需要,可以通过售后服务的方式实现后续的跟进服务。“产品、营销、渠道、客户、服务”是一个基本的流程体系。
而在当下的互联网社群经济模式下,要实现商业活动的流通,已经无法从产品的提供开始。因为富足的产品供给已经让社会群体的基本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基础标准化的产品提供的规模化经济已经渐渐失去了活力。
与此同时,用户更多时候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有些突发性的需求,或者基于一群人的组织内部、基于一个场景触发的需求而引发的消费,进而带动的商业活动展开,其消费行为被大大的后置,而前置的已经不再是产品而是社群,发生的场所已经不再集中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商店、市场,而是无处不在的场景、情景之中。
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活动的起点往往源自一个社群,一个基于兴趣爱好或者各种垂直细分需求标签而形成的社群。
在社群中,能够抓住其中机会的参与者或者运营者,会在其中发现自己潜在的用户,并且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和社交互动,形成这群潜在用户的特定集中或者是个性化分散的需求,最终通过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便利,组织满足用户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从而形成了当下商业流程的新路径。
“社群、用户(潜在)、需求、服务”,商业互动流程和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或许就是移动互联网经济模式,或者说社群经济模式的新特征。
如此模式下,社群经济价值的发挥拥有了一个基础的环境,那就是首先有社群。
社群商业价值变现的基本逻辑
社群经济能够实现其应有的商业价值,首先必须具备1.0层次,那就是解决社群的存无问题。首先保证拥有一个社群,一个垂直细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社群组织,即社群1.0,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商业运营,升级到2.0。
升级到2.0的前提是:这样的一个社群中,能够找到潜在的运营对象,或者说未来商业运营的潜在用户,并且能够实现一定的商业闭环。
例如一个拥有10万人规模的母婴社群(诸如上百个的微信群组成的一个简易的社群,社群诞生后一般是依托社会通用的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工具进行关系维护和互动,诸如QQ、微信等都是主要工具,而QQ群和微信群又是主要的互动载体)。
此社群内一定拥有诸多的妈妈、准妈妈,以及闻风而来的诸多对该群体提供服务的供应商。在一个简易的微信群或者QQ群中的人群,已经能够借助微信群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交功能,进行供求信息的提供和供给,并且进行各种线上或者线下的勾兑,最终创造价值。
如此一来,这样的一个社群就具备了可以进行商业运营的初步条件,进行2.0模式的提升就理所当然。
此时,有必要研发或者借助一个统一的平台,将分散在微信群或者QQ群中的用户需求和商业闭环过程在一个线上平台上实现。如果这个社群中的用户需求集中体现在标准化的商品消费需求,则一个微店系统就可以实现此功能。如果拥有不止是直接电商的需求,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交互需求,则需要一个社区产品连带一个可以进行电商交易的微店系统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商业闭环的再次上线过程。
无论需求的技术产品形态如何,最终要实现的都是对接社群组织内部人和服务的连接需求,形成以社群为支撑、技术工具为手段,才能连接社群内比较集中的需求和服务提供商,并实现需求和服务配对的过程。这样一个最简单的社群运营平台就搭建完成,并且实现了基本的交易,从而完成了松散社群运营到2.0社群运营的升级。
在此基础上,要实现社群运营的更大价值,必须通过扩大工具平台的供给双方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品类来实现更大商业价值的挖掘,包括对服务自有社群的工具平台向服务同类或者更为广泛的人群需求的扩大。真正对外开放,实现工具平台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服务交易平台的升级,即所谓社群经济3.0的升级。
以一个母婴社群为例,在完成一个技术产品开发之后,可以满足实现社群内部部分用户的需求。如果搬到一个自己开发、或者改造的工具平台上,实现更多人需求的满足,并整合和匹配相应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必须开放对外、横向推广这样的一个工具平台,让更多的增量的母婴社群用户能够用上这样一个具有标准化普适性属性的工具平台,并最终升级一个内部的社群运营平台为开放的社群运营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群运营平台的建立。
社群商业运营3.0升级实现的核心点
首先,社群运营必须坚持自然而来、自然生长、循序渐进的原则。社群运营要遵循从社群本身特色出发,从拥有社群、发现社群中用户的共同需求出发,进行初级的社群需求个性化满足。形成闭环之后,再决定进一步的社群运营模式的升级,包括借助技术平台实现规模化效率的提高。
其次,要始终坚持MVP最小化实验为原则。在未直接展开独立统一技术平台打造前,需要借助互联网通用的工具平台,实现最小化商业闭环实现的实验,才能够确定社群商业运营的需求的刚性和可行性。
最后,要始终坚持社群运营从简单工具开始。简单工具辅助社群内部需求满足后,再实现工具向平台的升级,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增加服务提供商的数量等等,进而实现社群经济最大商业价值的发挥。
以基础的社群用户需求为引子,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用户集中的需求的满足匹配,借助互联网通用技术工具实现最小化商业闭环的实现,再形成统一的工具平台开发,将需求的匹配过程规范化,以升级社群运营的层次,再实现工具平台向社会化开放平台的升级,是实现社群商业价值的基本路径流程。
循序渐进的模式选择源于社群垂直细分化。相对规模小、用户群体精准细分定位的特征,在没有十分大量的用户需求集中和入口流量、不容易形成需求集中度和体量规模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推进,低成本高效率运作。
篇3
社交网络营销月挣10万
80后的“妹纸锵锵”(微博名)热衷于各种新兴互联网社交平台,早在几年前就已接触过类似Twitter等国外社交平台。国内刚出现微博时,她便成为首批用户。今年3月,看到微博在国内兴起,妹纸锵锵便和几个姐妹办了一份“妹纸博报”。原本想着借微博传递信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没想到,这份博报引来商家做广告。
妹纸锵锵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通过耕耘各种热点和有深度的微博内容,博报开办一个月,吸引了上万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并且还吸引众多业内人士线下互动,并且也吸引了房地产企业的广告投放。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要与她合作,但为做出品牌,她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广告进行刊登,如今月收入也达到10万元左右。
社交购物成盈利新模式
“通过社交网络掘金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广告分享,二是数据服务。”重庆大学电子商务与营销教授邵兵家介绍说,如今社交网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除了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外,微信等聊天工具,优酷等视频网站以及新兴的图片分享网站等,都属于社交网络,利用社交网络盈利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广告营销是目前企业对社交网络最主要的需求,社交网络的最大优点在于门槛低、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许多企业看重这一点,纷纷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营销从而为自己创造价值。如奔驰smart在淘宝网举办团购,6分钟共卖出55辆车。
邵兵家介绍,除广告分享外,还有社交购物、分成模式、微博抢注等都是社交网络新兴的盈利方式。
社交网络蕴含万亿商机
据统计,目前全球社交网站有15亿用户,五分之一的人上网时间花在了社交网络。在中国,2012年社交网站用户数量达到3.6亿人。如此庞大的社交网络,到底蕴藏了多大的商业价值?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近日报告称,社交网络将为包括快消品、消费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创造约9000亿到1.3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其中约3450亿美元的潜在价值来自产品开发和运营;5000亿美元来自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活动;2300亿美元来自业务支持活动的改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张如琪介绍说。
支招
篇4
面对全球新一轮的颠覆式创新挑战,产业要素叠加、产业价值创新并非是创造的拐点,企业裂变式的经营策略将是新一轮商业契机的核心。如何发挥出产能聚合、价值倍增的商业奇效,正是当下企业家们探寻的焦点。同时,也是本文所要分享的创新经营方法论之“乘法效应”。
“乘法效应”一:
不相关联要素的聚合产生裂变效应
从“御姐范”、“可爱萝莉”,到“朋克”与“混搭”,从追求风格的一致与传统色彩、材质的统一搭配,到求新、求变,使服饰上的多种元素相融合,让人们感叹创新的精彩之处。其实,不关联要素的聚合与关联要素的重新定位,可以组建成一个新的产业结构,从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例如,房地产商、旅游公司、广告公司,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如何将看似不关联的商业个体要素聚合起来,产生价值裂变效应呢?这就是创新经营方法论之“乘法效应”所提及的“将不相关联要素聚合起来裂变为商业效应”。所谓的不相关联要素是指不同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它们属于不同的行业,看不出直接的相关性。然而,如果我们跳出行业站在价值创新的角度来把它们当成整体看,却发现它们之间互为价值创新主体,一旦形成连体闭环将会产生价值递增效应。地产商需要购房者或租房者,旅游公司需要游客,并不断刺激其消费,广告公司需要广告及活动引爆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看似不相关联的元素,其实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商业互生圈当中。譬如,将旅游项目嵌入到商业地产当中,形成“旅游地产”的商业业态,同时和广告公司达成战略型利益捆绑关系,广告的转化率、人流量和媒体的曝光度与覆盖率直接决定广告公司的收益率,这样广告公司的服务质量和速度会自发性地提升。通过旅游带动地产,可以作为游客的增值服务,或拥有优先的选房权,并且给予优惠的价格,或进行短期合作,作为旅游观光时期的观景房。将不相关联要素的交互与融合,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圈,演变出新的商业价值,达到企业裂变式的发展,以及商业价值倍增的经济效果。
“乘法效应”二:
异业嫁接,实现商业价值倍增
正如大家所知的“凉茶试水互联网”案例,王老吉和加多宝先后穿上“互联网+”的外衣,罐身附码。王老吉推出“超吉+”,以每年60亿罐的消费量作为流量基础,并基于移动互联网打造的互动和服务平台,以电商为入口,消费者可通过内容通道享受其提供的一系列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增值服务。目前,王老吉已与京东、苏宁易购、优酷、爱奇艺等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的超级联盟。过去的凉茶主要依靠传统的商超、便利店等流通渠道,厂商不知道哪些人购买了他们的产品。如今,通过大数据分析,厂商可以知道消费者来自哪里,其性别、口味偏好等消费习惯,可以帮助厂商及时制定促销策略,更好地安排生产研发、发货配货等。
加多宝的“淘金行动”也再次证明了异业嫁接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倍增的经济效果。金罐加多宝围绕美食、娱乐、运动、音乐四大主线,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消费者的吃穿住用行、娱乐、理财等需求进行全方位覆盖,让金罐加多宝真正成为消费者生活圈的入口。当然,金罐加多宝也与百度外卖、当当网、酒仙网、中英人寿、张小盒、微信电影票、民生银行等形成了战略合作。其实,快消品跨界做移动互联网正是运用了“乘法效应”,通过平台间的跨界整合、异业嫁接,并运用互联网等运作手段,创造一个新增流量的新风口,最终实现实体产业与新型产业聚合,商业价值倍增的经济效果。
“乘法效应”三:
改变商业逻辑,“小资本”撬动大商机
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逻辑是指企业通过一连串的商业活动来达到最终的商业目的。而创新经营方法论所讲的是新商业时代下的商业逻辑,指的是商业行为从起点到终点全过程的顺理成章、合乎逻辑。这就意味着,在商业领域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上,资本的游戏不是简单的出口与入口的规则,“以小博大”也许正是资本游戏的精髓所在。
对于一般的射击爱好者而言,射中10环的概率会低于射中9环的概率。因为10环是一个点(靶心),而9环是由N个点组成的圆圈。若延伸到企业经营上,甄选投资项目时,找准靶心是关键,但是射中靶心存在一定的风险,不过在进行项目优选时靶心可不止一个,因为市场环境随时会发生改变,某一单一要素的改变可能会牵连关联要素的改变。延伸到企业经营领域,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后者更重要。其一,通常意义上单点投资的风险往往大于多点投入,资金的投入时机与运用也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二,投资方式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投资与投智相结合,投智是关键,智慧的输出被很多企业经营者所忽视,有时好的创意就是打开企业经营之锁的钥匙,而且不受环境、时间的限制,可以因时因地演变出无穷的经营价值,多“点”智慧投入,往往会比资金的单“点”投入创造出更多的商机,撬动更大的市场。
“乘法效应”四:
新技术运用,带来商业价值裂变
互联网技术运用及移动终端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乘坐地铁经历的人们不难发现,出站口旁的可移动自动售货机,偶尔也会被过往的人群熙攘围观。比如“炎炎夏日,扫码赠凉饮”的活动,通过扫码,输系方式,关注商家的官方微信,即可获赠一瓶饮料。通过消费者关注的二维码,商家还可以不定期地推动产品的促销广告,比如将产品信息软性植入到有趣的段子中。比起短期的销售利润,卖家关注更多的是消费者的用户黏性,与消费者作朋友,远比说教式的广告更容易令人接受。
篇5
这种诘难,一方面来自于用户体验的下降和产品功能的方向:随着用户数量、日均消息量的亿级增长,微博用户的审美情趣、信息选择需求和能力等,都在加速提高——他们对信息越来越挑剔——微博产品的更新换代能满足他们不断提升的品味么?
另一方面也来自行业内对其商业模式探索的挣扎与迷途:满足用户需求的另一面是满足客户和资本的需求,如何将这两面无缝结合到这日渐庞杂的系统,但有一如既往简单的产品中?
最后,这些问题又都回到原点,即微博到底应该是什么?它的下一步,将往何处去?
回到信息载体本原
这还是我们要的微博么?
作为取代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传播载体,一个比较真切的体验是,我们越来越难以在微博上找到需要的内容。
1、信息越来越庞杂、过载甚至混乱。我们不得不机不离手,不断地刷新、补课、翻阅,才能跟上信息更新的步伐,为信息所累。
2、同时,信息又变得越来集中和缺乏营养。
一方面,信息结构上,“段子语录”、“社会事件”和“热点爆料”等成了主流,且占据绝大部分传播资源;另一方面,传播渠道上,资源基本被类型单一的“大V”和各种营销账号霸占。
基于此,大量的“生活类内容”、“垂直类信息”等被淹没其中,难以传播和获取;个人关系链也被名人、大V等强势关系链取代,微博的社交属性由此表现得也并不明显。
此外,在信息传播气质上,各类大号、公知的表达,更多只是为了出名和情感宣泄,而非传递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不得不让人想起了Twitter。
作为微博的鼻祖,Twitter一直推崇“至简”原则,即更专注于信息本身,让用户能最简洁的获取所需信息,而不是急于塞给用户除此之外的各种眼花缭乱的新功能。
即功能和形态上无论怎么演变,微博产品之本质和原点是不该忘却的,即其开放关系链对信息传播的独特价值。这从雅安地震时,微博开放数据对寻人及协助赈灾方面的价值就可以看出。
与微信相比,笔者看来,微博越来越聚焦于“信息”一端,而微信则在无线与碎片、关系链的多种作用下,“互动”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
基于此,谈到微博下一步时,我们认为,其至少应该具备“健康的内容生态”、“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链”、“持续展示优质的内容”以及“便于用户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等条件。
看看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近期的改版都在往何处去吧。
前者一方面与淘宝合作,将毫无瓜葛的商品信息插入了用户界面;另一方面,通过page、card产品,在用户feed流里面,塞入了大量同样关联度不大的所谓垂直信息。笔者认为,这在用户体验上的影响,将是破坏性的,也背离了微博作为有效信息载体的本原。
腾讯做的则相对对味一些。
无论是微热点——提高用户对热点信息的获取效率,还是微频道——为用户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内容需求提供平台,还是微圈——基于个性化的用户社交关系数据挖掘,都将功夫花在信息分类上,避免对单个用户的重要微博信息不被忽略,从而给更多生活类、垂直类信息以曝光机会,可谓是对产品形态和运营形态的一次突破。
其效果上,必将利于构建多样性的内容生态,同时让每个用户发现更有价值的的微博内容,以解决“信息碎片化”、“信息过载”“垃圾内容影响价值信息获取”等问题。
怎样才是有效的商业化途径
微博商业化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新浪微博最近的一系列尝试更是成为业内热点。
一方面,通过成功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合作,新浪微博搭上了电商这一变现通道;另一方面,又基于page、card产品,搭建了新的变现载体。
但如前所述,这一系列大动作都是以影响,甚至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无效信息的硬性植入,让微博信息便得杂乱无章。
这一问题上,腾讯微博走的则比较保守。
从其新版产品形态来看,仍旧专注于产品本身。一方面推出了如微圈、微热点、微频道、微博管家等重整信息流的产品,同时吸收了一些facebook和G+的因素,围绕价值信息与关系链分组,将内容和用户进行高关联度重组,帮助用户自动过滤低质量微博,提升用户体验,走“优质内容,轻质阅读”的路子。另一方面,力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精品战略,与腾讯其他产品进行数据的打通,优化微博生态环境。
篇6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文化考量,商业价值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本文所述的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上的,是一种更新的媒介形态,是多种因素如社会、技术等相互磨合的一种产物。
一方面,任何媒体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些特定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从Web1.0技术的席卷全球,到web2.0的到来,导致了第一阶段的落幕。目前,数字技术和传播工具的迅速升级,促使媒体机构将传播霸权转让给了众多普通用户。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这种技术的诞生,也极大的改变了当前社会的心理,人们可以在一种虚拟的世界中来满足自己和发泄情感,同时,网络与现实的结合,新媒体将人们的生活变成了跨地区、虚拟和真实之间的一种集体狂欢。
2 新媒体新闻的传播与当前社会文化的变迁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信息充斥着人们,无处不在,是传统文化和当前文化之间相互补充和渗透的时代。新媒体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缤纷呈现。采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直接重塑了当代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文化介质的面貌,逐渐的变成了一种更具有真实性和参与性的网络文化。
1)新媒体网络文化互动。
人们正在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到新媒体文化中,构建了一道全球性的文化景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主动的寻找、发现和整合各种信息内容,同时,还能够通过网络新媒体,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制作歌曲、电影和新闻等,让互联网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网络是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能够更好的拓展和补充现实关系,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网络中的虚拟生活变得更加真实,对人们的生活影响的更加深入。如人们可以在微信中自己的生活动态,他人能够清晰了解到用户的生活状态,同时,还可以通过朋友圈,来增加自己的人脉,扩大自己的人际社交圈。这样,通过朋友圈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加的真实可靠,有效的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虚拟网络相互结合起来。新媒体不单单是一种传播媒介,已经被人们当成了社会生活工具,广泛的应用到自己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中去。
3)新媒体成长和蔓延速度飞快,人们的生活已经被逐渐渗透。
全球化的经济生活早已经成型,只是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其发展速度竟会如此之快,人们的文化实践完全脱离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如Lady Gaga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一条消息,就可以同时传递给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用户,经过朋友圈和粉丝的不断转发,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传播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新媒体新闻传播文化在发展的同时,本土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认同,新媒体将当前人们之间的沟通和彼此之间的互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计算机毕业论文同时还突破了地域之间的限制,有效强化了文化认同感。
3 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商业价值
当今时代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合作的特点,依靠传统单一的产品和封闭经营,很难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在当前的经济时代环境下,经营环境、商业模式和消费者的行为及其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所接触的新市场和新模式也孕育了无限商机,为众多合作伙伴和用户选择了一个商业新天地。
3.1 新媒体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网络商城有淘宝、京东等,同时还有众多的B2C企业争先恐后的入驻。此种情况,明确的说明了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众多商家在商战中的必争之地。新媒体的营销和传播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和对等的商业社会,消费者是网络营销中的主体,消费者能够积极主动的获取相应的商品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等方式实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商家能够不受地域、时间和阶层以及文化之间的限制,只要打动了消费者的心,商家所面对的网络市场甚至是全球
化的。
3.2 新媒体新闻传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纵观人人网、土豆网、Facebook和flicker,它们都能够慷慨的为广大用户提供一种免费的服务。商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赚钱模式,即免费服务的方式。如现在众多的网络游戏,游戏本身不收取费用,但是可以通过卖增值服务进行赚钱,很多商家在网络上打出了只要关注其微博,就能够派送相应的优惠劵,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扩大商家知名度和获得潜在客户。只要是能够让消费者满意、觉得有趣、有创意和具有知识性的,就很容易引爆网络,从而实现最终的盈利,如微电影《微博有鬼》就是依靠着影片创意和用户的积极转发,实现了一周时间被点播几千万次的奇迹。
3.3 新媒体的传播聚集了新力量
新媒体既是一种协作和聚合的过程,企业通过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者身上持续不断的获取创新性的想法和思维,从而增加了战略资本,不断扩大机遇。如星巴克、耐克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品牌都清楚的看到了此种力量,都建立了新媒体的开放平台,积极主动的采取集体协作和其他方式合作的手段来扩大资源。在中国也不例外,很多企业也是如此,如著名的凡客诚品,就是充分的利用了新媒体网络的力量,有效的实现了营销和推广。
4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竞争激励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与新媒体之间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人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密不可分。新媒体网络不仅影响着文化,同时还创造了很多商业价值,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只能够紧紧把握现在,努力去理解和适应当前的新媒体,力争让新媒体为我们的便利生活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车佳桓.科技传播的商业价值——基于新媒体技术下的考量[J].中国商贸,2013(12):23-24.
[2]蔡骐,肖芃.新媒体传播的文化考量与商业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3):135-139.
篇7
你到底是做平台,还是做商务?在互联网时代初期,这是一个必须想明白的问题。
如果是在做平台,那么平台就应该具备公共性质,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设施”。平台当然也具备商业性,但它首先是要有公共性。
马云做了这么多年的互联网,终于在2015年想通了这个问题。马云从电商起家,他今年却说:“简单地把今天市场上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当作阿里巴巴的对手,是把苹果和苹果树相比,是对双方都不合适的。”
在上市后的首封《致股东的公开信》中,马云说:“狭义的电子商务仅仅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的一部分,我们追求的是打造一个开放、透明、协同的商业基础设施平台。”从定位电商到定位平台,既是马云“野心”的变化,也证明他看到了一个新时代开创初期,到底什么是最有价值的。
中国的BAT,与其说是做商业,不如说是做平台。百度是搜索平台,腾讯是信息平台,阿里是商业平台。它们分别是控制信息、商务和社交流量的平台。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谁掌控了平台,就掌控了商业。
新文明时代,必然有新平台
平台,是一个社会的公共交往工具。整个社会的运营,就在平台之上。缺了它,社会交往和交易效率会大大降低。
以传递信息为例,农业文明时代,最早靠“峰火台”,后来有了“驿道”;进入工业社会后,陆续有了电报、电话,报纸、电视;到了今天信息时代,有了互联网、手机、社交网站等。这些都是信息传递平台。每个文明时代,都有相应的信息传递平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迅速建立了农业文明社会的公共平台,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没有这些平台,秦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很难实现。
工业文明时代,也有这个时代的公共平台,如电力系统,通讯(电报、电话、邮政等)系统,交通(公路、铁路、轮船和航空)系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
而互联网时代,到底是工业文明的延续,还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需要重新建立平台。如果是旧平台的替代或改善,如高铁替代传统铁路,可能无法称得上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今天是信息文明时代,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平台都与信息相关,互联网不过是工具而已。现在最基础的平台是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未来还可能进化到物联网(即IOT,万物互联),然后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应用系统,如搜索系统、社交系统(如微信)、智能链接(如Uber)、电商平台(如阿里)。
平台是中心化的
有了腾讯的微信,阿里的“来往”就很难成功,除非“来往”替代了微信。不过,如果有两个社交媒体平台,社会的交往成本就会大大提高。
任何一个时代的平台都是中心化的,或许不是独家,但一定不是高度分散,而是高度集中的。比如:中国(大陆)人已经习惯社交平台微信,美国人习惯社交平台WhatsApp,在美华人与大陆人交流,只得用微信;跨国公司派驻大陆的管理人员,与中国员工交流也只得用微信。相反,华人在美国与美国人交流,就只有用WhatsApp。所以,在华美国人和在美华人,都会有两个平台――用不同的平台,与不同类人交流。
为什么说平台必须是中心化的呢?
最早的门户网站,是互联网时代初期的信息平台,所以最后形成了三大门户网站并存的格局,集中度很高。好在门户网站只是单向获取信息,多个门户网站并存并不影响人们的信息获取。进入信息交互时代,双向交流如果还是多个平台,每个人就必须同时进入多个平台,社会交往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平台既有商业属性,也有公共属性
在世界互联网领域,凡是做得大的,都是社会平台。例如:微软是PC时代的平台,安卓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平台。
有些平台是纯公共的属性,比如市区道路。有些平台有商业属性,比如高速公路、地铁。有双重属性的平台,如果过度商业化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是垄断。如微软,本来是平台,但因为其过度商业化,形成了垄断,并因垄断阻碍了创新,所以微软虽然受到西方商业社会的规则保护,但其形象一直很差。
工业文明时代,平台的商业属性表现为直接收费,比如高铁是平台,乘坐高铁要交费。信息文明时代,平台的商业属性发生了变化,表现为间接收费。社会利用平台可以免费,但利用平台必然带来信息流量,而信息流量是有商业价值的,即流量能够产生衍生价值,所以产生了一个说法: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来埋单。信息文明时代的“免费”,只是平台的免费,因为平台的价值链更长。在信息文明社会,碎片化信息的集合产生了大数据,而大数据也是有商业价值的。所以,与其说是我“免费”,不如说是延迟收费或第三方付费。
平台的商业属性,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民间投资,但因为平台的公共属性,所以要有限地发挥商业属性。
去中心化的商业
然而,去中心化的时代,却不断产生互联网巨头。中美均是如此。我曾经怀疑,互联网到底是否是真正去中心化的。
如果平台是中心化的解释了巨头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如何解读商业也有中心化的特征呢?比如:淘宝曾经是小商户的天地,诞生了一批“淘品牌”,后来的天猫则成为大企业的天下,曾经红火的“淘品牌”多数却没落了。
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的商业源于地理跨度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工业文明时代虽然信息更加对称,但由于媒体霸权和经济规模化,带给消费者认知不对称。比如:大企业重金投放广告,改变了消费者的认知,这也是一种不对称。
互联网时代的初期,这种认知不对称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强化了。因为最初互联网只是作为信息工具来发挥作用的。比如:门户网站的逻辑与传统媒体没什么区别,只是利用了互联网进行传播;淘宝、京东这类电商的逻辑也与传统商业没有多大区别,但利用了互联网渠道进行推广。为什么说逻辑没有变?因为认知不对称仍然是重要特征。
商业是否去中心化,是由信息传播的方式决定的。
“今日头条”、Uber的红火,使互联网时代的本质开始显现。“今日头条”有智能属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制信息,当然以后可能还会有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信息媒体出现。当这类媒体成为主流时,互联网将不再有“媒体霸权”的现象。Uber利用算法的定位技术,实现自动合理匹配,所以Uber既有共享经济的特征,又有价值链接的特征。
价值与规模无关,只要你有价值,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到它。当互联网不能利用规模改变认知的时候,价值才有最大的市场,否则,规模消灭价值的现象会一直存在。
篇8
关键词:商业WIFI;商业价值;应用现状
一、商业WIFI价值介绍
根据市场调查,国内用户平均有46%的时间选择WIFI联网,通过3G,2G联网的占比仅为23%和21%。随着WIFI的普及,用户对WIFI有严重依赖。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WIFI上网场景“免费WIFI+4G/3G”,中国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中,使用WIFI的用户比例高占51%,其中使用商业WIFI的比例占62%。免费WiFi这么热门,它到底解决了用户哪些痛点需求呢?它涉及三方参与者,分别是消费者、商家、平台运营方,而且各自都有不同的痛点需求。
对于消费者,他们在本地生活服务消费中最希望的就是获得更实惠的价格、更高质量的服务,这是他们的痛点。对于商家,他们打开门做生意最希望的当然是顾客盈门,日进斗金。具体点说就是如何获得更大客流量,如何做到更高营业额。对于平台运营方,同时为消费者及商家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通过解决他们双方的痛点需求,从而获得大批活跃用户,抓到一批有价值的数据,这是他们后续盈利的痛点需求。
免费WIFI倘若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实惠的价格、更高质量的服务,为商家带来更大客流量、更高营业额,为平台运营商带来更多活跃用户、更有价值的消费数据,那么将是一个能让三方共赢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圈,流量入口产生的商业价值无可限量。免费WiFi既不从商家身上赚钱,也不直接从用户身上赚钱,商业模式决定了免费WiFi的核心是运营,通过前期积累海量活跃用户,最终从第三方增值服务获利。诸多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互联网单靠卖产品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增值服务才是王道。
二、商业WIFI的应用现状
(一)争夺移动互联入口。今年,中国平安推出重大服务举措,推出免费WIFI-平安WIFI服务,通过接入三大运营商
WLAN网络在内的1000多万个热点,为用户提供WIFI上网。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众多互联网巨头开始瞄准线下免费
WiFi市场,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投入不菲人力物力以争夺免费
WiFi流量入口。小米悄悄收购了国内最大的WiFi广告运营商迈外迪,推出2万个免费WiFi热点供小米手机用户使用;阿里支付宝联合杭州树熊网络在支付宝钱包上嵌入免费WiFi认证服务;腾讯则通过旗下高鹏团购打造通过微信认证上网的YeahWiFi项目。百度计划通过运营商的渠道,向商户免费提供路由产品并在其店内布设Wi-Fi,以完成WIFI入口的推广。
腾讯联合国内10家商用WiFi服务提供商,成立“腾讯安全WiFi联盟”,已实现对10000家商超、15000家咖啡馆、35000家餐厅及45%以上的机场、火车站的WiFi覆盖。用户“一键连接”免费WiFi的前提是“保证腾讯手机管家处于正常开启状态”。随后,微信推电话本,号称WIFI状态下可以免费通话。支付宝推出全民WIFI计划:1)支付宝钱包推送WiFi网络通知。2)通过支付宝钱包连接WiFi网络。3)网络连接成功的页面是商户展示页面。
在支付宝的构想中,在为某商户实体店铺设WiFi的同时,可以通过portal页将用户导入该品牌的天猫店、支付宝服务窗、App甚至微信公众账号。一旦导流系统完成,支付宝就可以通过portal页将实体店、天猫店、手机App、支付宝企业账号和微博等互联网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与目前行业中普遍应用的简单CPS广告相比,前者的针对性更强,转化率更高。
(二)商业WIFI的运营模式。目前多采用多元化的后向经营模式。自建自营:一般大型商家、连锁企业会建设运营平台,属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用于用户行为记录与分析,广告分发等。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看到其中的商机,力求开展整合式运营,形成综合的门户入口,进行广告分发,并汇聚数据,开展二次经营。他建共营:商家向WIFI运营商租赁WIFI资源,WIFI运营商通过广告收费获利。
(三)商业WIFI的运营难点。无法快速铺设商用WIFI热
点:目前商用WIFI市场刚刚起步,一二线城市大品牌连锁酒店,商超,餐饮早已接入商用WIFI网络,高端市场估计已经被抢占完毕,而小商家还停留在家用路由器阶段,或根本没有宽带基础设施。相对于大品牌商家的收费安装,小商家更愿意接受商用WIFI运营免费铺设的无线路由设备。如果WIFI运营进行免费的铺设,资金压力会比较大。商业WIFI运营商盈利困难:在目前商用WIFI运营商中主要还是靠广告,移动应用下载分成来实现盈利,但不足以支撑企业更大的市场开拓及运营成本的支出。这也是包括迈万迪等商用WIFI运营行业先行者面临的困境。后期运维成本大:随着热点的扩大铺开,路由器的大小问题都需要线下强有力地维护团队。前期投入成本巨大:免费铺设模式需要垫入大量资金,但随着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出,一些城市会给予商用WIFI运营商很好的扶植政策。
三、商业WIFI行业应用示例
(一)无线定位。终端接入Wi-Fi网络后,商圈可以定位顾客的位置,并通过地图导航,指引顾客到想去的商铺、停车场;还可以通过Wi-Fi定位功能统计人流量情况,形成统计数据报表。
(二)情景推送。大多数店内商用WiFi可精准分析消费者动向与行为轨迹并由此判定其消费意向,为精准营销打基础。更深一步来讲,店内商用WiFi可以分析消费数据,但前提是商用WiFi必须与CRM打通。客户进入商户自动推送,进入品牌门店自动推送,指定地点自动推送和基于用户的个人信息及行为偏好进行个性化推送。
(三)定向广告。运营方可以设定portal页面内容;可指定跳转页面,也可在终端弹出广告。运营方可自主修改广告内容和显示频率,灵活性极强,并且可依据数据分析推荐他可能感兴趣的活动,优惠、广告以及商场的商铺,并可根据点击行为和广告效果进行优化调整。
(四)脚印。显示用户在附近留下的各种类型的脚印,晒货,晒优惠,特别想要的,有折扣的,新品,排队的地点排行等各种实用信息。一键留下你的脚印并自动记录你留脚印的位置。
(五)游戏互动。通过游戏化的活动运营来提升WIFI平台的平均逗留时间。可以增加基于位置的寻宝游戏带给用户更多奖励,增加基于脚印功能的任务设定。
(六)市场调查。商户或运营方还可以引导消费者进行一些互动活动,包括人物属性或者用户反馈。
(七)微营销。连接商家WiFi以后,可以清晰的看到运营方的详细介绍信息、产品服务展示信息以及最新优惠活动信息等,除了页面展示的信息之外,我们还为商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后台,通过后台数据,商家可以了解顾客的消费频率也可以了解顾客的喜好,并且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将您的信息有效传达给顾客。例如星巴克,利用其WIFI作为营销平台,顾客可进行手机导航、积分兑换、手机支付。
篇9
微博是典型的个人定制化媒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阅读体验优于PC端。而PC端的操作则更丰富和便捷。新浪微博采用多平台操作模式和跨平台同步时,所需要面临的思考与规划远远超过其竞争对手——微信这样的纯粹移动端产品。新浪微博发展之初为追求高增长,采用了一些诸如“明星微博”等手段,圈养了些草根大号,但缺乏对于信用体系规则的建立与规划,内容与权限规则方面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虽然在成长之初一帆风顺,但越往后越有对内容驾驭乏力的情况。
新浪加速商业化的举措,已经明显影响到了包括微博大号、第三方微博营销公司等微博生态参与者的利益,新浪微博的做法也引起许多草根大号及微博营销公司的不满,微任务平台规定,通过这一平台接订单需要将总收入的30%分给新浪——这被认为是“雁过拔毛”,分成比例有些偏高。
微博的生态环境中,内容主导“生命值”,信誉主导“魔法值”,新浪微博一方面在模仿腾讯QQ的虚拟生态商业模式,一方面在拓展门户广告的商业价值。给予草根账号权力的同时,未能将责任和信誉一同捆绑,若能在实现“内容”的同时,将“身份认证”、“保证金”、“信用级别体系”等一系列关系链不分彼此地紧密结合,在获取内容的同时,拥有驾驭内容的工具,或许新浪早已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商业价值的事是建立规则标准和维护秩序而形成的垄断,新浪微博作为内容驱动类产品,虽然不创造内容,却拥有选择权。基于文本分析技术,针对内容、方式、时间、源、效果等分析维度制定相应规则,通过调整权重,分配资源等手段,建立起微博经济体系。而作为规则的制定和权利分配,将享有最大利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新浪微博的困境在于“多言数穷”,赢利模式有太多,可增加的内容项目和掌握的资源丰富,而用以驾驭这些的思维方式还存有门户时代的烙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规则必将有别于以往,微博广告系统从整肃关系到整体战略,需以史明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掌握用户核心体验需求形成竞争壁垒,传统互联网“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各有独门绝技,新浪微博在复制“支付”、“搜索”、“通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同时,建立基于智能终端的创新应用——“位置服务”和“摄像头应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高墙”。
篇10
豆瓣在行业内被认为是“慢公司”的典范,但阿北说:“其实我们并没有故意要慢,而是豆瓣的模式没有可参考的样本,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摸着石头过河。创新产品实际上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包括体会新模式的时间成本,要多花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将模式稳定下来,之后再进入一个健康成长的阶段。这段时间你自己在折腾、在试错、在观察,可外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好像很慢。”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
豆瓣非常重视用户体验,也许很多人眼中的用户体验是功能设计层面上的,但在豆瓣不只如此,豆瓣觉得,用户体验有更深层次的部分,并把它定义为用户价值。阿北说:“所谓的用户价值,就是从长期来看你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价值,说穿了就是你是不是有用。这将决定用户在两三年后还用不用你的产品。因此,我们最早定义豆瓣的时候,就想它首先应该是有用的,其次才是用户体验。”
豆瓣知道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所以它并没有将力气花在一些花哨的噱头功能上,而是努力提高用户的便捷性。例如算法,除了通过技术手段清理一些不太真实的数据,豆瓣并没有介入内容层面的直接交易。豆瓣三百多人的工作团队中,超过半数都是工程师,他们日复一日的完善着豆瓣的算法,试图理解用户每一次点击、标记、发言等行为背后的逻辑关系,并最终为用户带来最匹配的推荐结果。
每一个豆瓣用户,都有一个独立围绕着他的数据库,通过人机交互,豆瓣将完全符合用户兴趣的内容顺次展开,其中也会有些商业内容,但因为“精准”,豆瓣用户对于商业内容的接受程度比其他平台更高。
豆瓣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豆瓣的所有功能里,你最喜欢哪些?”结果,“广告”竟然进了前10名。这就涉及到了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阿北说:“我一直不觉得二者间有本质的冲突,逻辑是这样:当你只看用户体验,不看商业时,其实容易产生冲突,可如果豆瓣能产生足够的用户价值,对用户的实际生活有帮助,用户价值自然会成为商业价值。所以,如果产品只有好的用户体验,却没有好的用户价值,做商业化就会非常困难,当商业化的东西伤害了用户体验,这两件事就无法调和了。豆瓣做的事对用户有很多价值,用户每次在豆瓣上发现一本书,他决定要买的时候,豆瓣就不仅给了他价值,也给出版这本书的作者和出版社产生了价值,给书店产生了价值,就这是豆瓣产生的商业价值。”
豆瓣的发展过程和用户需求是一致的,每个新功能都有最佳的用户体验的方式去优化它,而它又和用户价值黏合得很好。
商业化发展
为了保护豆瓣的生态环境,豆瓣在接受投资时也有所挑选,投资方必须尊重并相信豆瓣的运营策略,所以豆瓣才能一直保持着慢却稳重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