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足球;普修课;理论;考试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28-0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理论考试现状。
(二)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足球普修课理论考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理论反过来也不断指导实践。足球普修课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学生掌握其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体育院系教学改革的深入,减少术科教学时数,增加理论教学力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合理地测量与评价学生的足球理论水平,对人才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理论课考核分类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理论知识考核内容包括全部讲授的理论知识。这包括足球游戏创编、规则裁判、技战术分析、中学教材教法、竞赛组织、身体素质训练、课余锻炼健身、足球概述、场地设施管理等内容。
对全国部分体育院系的调查发现,目前现存的足球普修课理论知识考核从考试性质上划分为学业成就考试。学业成就考试包括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考试,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测量。我国绝大部分体育院系足球普修课理论课考试就分为知识和能力的测量。
足球普修理论课知识部分的测量包括:各种技术和战术的概念、作用与分类,足球运动的概述、发展状况,以及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原则方法等。足球普修课理论知识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这些内容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还有多大的差距。这些内容的考核主要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水平。
足球普修理论课能力部分的测量包括:教学、讲解示范能力,分析技术、战术的能力,组织竞赛和担任基层裁判工作的能力,制订训练计划和实施计划,对训练过程初步调控的能力等等。考试目的是测量学生各种能力达到的水平,对照教学目标检查是否达到要求。
三、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理论课考核试题的编制
在调查的体育院系中所有的的考试试题是教师自编。教师自编考试是由教师个人或集体编制试卷的考试。从调查的对象来看一般由任课教师编制因为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对教材掌握的情况,试题有较强的针对性。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自编试题时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足球普修课教学大纲与教科书上,要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防止不加分析无针对性地乱出题。在所调查的部分院系中间,存在一套自编试题连用多年的现象,说明足球普修课理论考试在部分院校需要改革和加强监管。
篇2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是信息交流和社会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实践来拓宽专业视野、夯实专业涵养、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并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众多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更注重教师大规模集中培训,讲座、会议、报告多,教师业余自主学习阅读少,专业课程团队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少;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过程中,浅阅读多,深阅读少,通过网络检索浏览查找资料多,通过纸质图书系统阅读、反思探究的少,由此导致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中重功利性,导致教学改革的形式化和概念化,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深刻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阅读条件也制约了教师职教理论阅读活动的开展。很多院校职业教育的图书资料.除了教材以外,其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性的书籍相对比较少,笔者通过某校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分别以“职业教育”、“高职”、“职业院校”、“职教”、“职业学校”等为题名,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类图书进行检索查询.发现多数为教材,仅有不到30册的图书资料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或学术型著作,数量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图书而言非常少,职业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对图书馆馆藏职业教育资料的利用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论阅读学习活动的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教师阅读学习活动提供条件.而且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组织开展教师阅读活动,要解决好阅读组织发动的全员性、阅读方式的多样性、阅读效果的应用性、阅读成果的分享性等问题。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组织开展全员阅读活动。要通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内部读书会,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的阅读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资深老教师指导新教师阅读,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活动也是如此,在个体阅读基础的团队学习阅读活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相互的启发、研讨,阅读效果好于个体阅读,也更有阅读深度。阅读方式上.要注重电脑多媒体浏览与纸质文献阅读相结合。电脑多媒体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由于阅读的信息量大,受阅读软件影响,阅读者的批注与思考以及阅读的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的深度相对比较差一些,但是通过电脑多媒体阅读是一种捕捉职业教育信息、了解职业教育动态的有效途径。纸质文献的阅读,则可以系统地把握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阅读者的思考分析:通过批注、划线等阅读符号的添加,有助于阅读者的设疑和思维拓展,因此纸质文献的阅读)是一种深阅读。纸质文献的阅读不受电脑等硬件条件的制约,只要有时间就可以随时阅读,因此要鼓励教师利用各种空余时间。阅读职业教育的纸质文献。阅读效果的应用性,这里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阅读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寻找理论支持。要鼓励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梳理和总结,开展专业写作。这种写作不一定是长篇大论式的学术论文。而更注重对自身学校教育管理或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注重教师身边发生的叙事式的、案例式的研究,教育感悟、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学校图书馆可以会同学校工会、教务等部门一起举行教育理论阅读学习的征文活动,激励教师的阅读反思行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主张教师阅读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过程。那么阅读学习的成果应该分享。学校要建立教师阅读交流平台,要在校内专家学者中树立阅读榜样,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等途径,分享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引领年轻教师的阅读成长。
篇3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互释”功能
实践验证理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理论,体现为实践可以解释理论[1]。但是,并不是所有理论都要通过实践教学验证或解释,只有那些不能清晰解释或有必要感性体验的理论知识,才需要实验教学验证,以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解释理论,同时理论也解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和计划的,实践前,需用相关理论加以审视,检验是否科学、合理和可行;然后,在实践活动之间,需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权衡或评价,确定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可行的、合理的。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互补”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实现总体目标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各自的功能,这个实施过程是通过交叉互补方式实现的。首先,理论教学需要通过实践教学验证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其中有些是理论教学能够自身解决的,也有些是理论本身做不到的,理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实践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本身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过程需要理论进行补充,也需要通过再认识的过程补充理论教学。在教学功能交叉的部分中合理取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配备比例,充分利用教学空间和时间资源。
3.利用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才会克服困难,主动学习,向着已定的目标做不懈的努力。例如,课后,可以先让学生体验做老师,自己怎么备课,查找资料做课件,然后抽查几个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给其他学生讲授一下,这样,在学习中学生就占据了主动性。学生探究学习,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实践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操作实验,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融的培养体系。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还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实践教学的方案,增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2,3]。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根据四川航天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和学生授课情况,总结出如下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1.案例式教学
首先,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特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理论教学时,可以将其与我们身边常见的案例联系起来,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选择身边的、常见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案例,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切身感知,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然后,可以举出其他案例反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预留悬念,供学生课下探索。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讲解螺纹一节内容时。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1)生活观察,揭示课题。
老师:谁能举出螺纹在生活中使用的例子?(有老师提出问题,引入学习内容);
学生:课桌通过螺纹在地面上,水管接头通过螺纹连接,圆珠笔的笔杆与笔头部分用的是螺纹连接,等等。(让学生参与讨论,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老师:谁能说出螺旋线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略)
师:下面我们做个实验。把一张白纸折成细条状,然后拿一圆杯,用纸绕起来。看,这就是螺旋线的形成。(引出螺纹定义)
(2)通过多媒体辅助,认识螺纹的基本要素。
此间,可以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参与讨论)验证所讲解理论,例如:水杯盖子多数是多线螺纹,水龙头采用单线螺纹等。总结单线与双线螺纹各自特点。(通过此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螺纹基本要素的认识,同时学会对螺纹分类。)
(3)进入螺纹标准画法讲解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内外螺纹的图形。指出其中的可取之处和问题,然后结合上述螺纹结构要素讲解螺纹标准画法。(通过学生动手,分析错误之处,加深学生对螺纹规定画法的理解。)
(4)结合习题册进行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螺纹零件的应用。(激发学生放学后观察、思考兴趣。)
2.研究专题式教学
专题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不拘于传统理论教学的逻辑框架,敢于采取渗透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找寻主要矛盾、确定解决方案,为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教学时,可以通过布置大作业的方式,将社会比较热门的专业知识作为专题进行课堂学习,通过课下的资料搜集等过程,形成课堂演讲的PPT。由于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在课堂上完成相关资料的搜索。例如,讲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遇到热处理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点(如图1所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的知识点,又将各个不同知识点联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理论转换教学法
理论转换教学法,既将纯理论的计算通过现有信息技术手段转化为学生的动手操作。例如:在模具专业课《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讲解中,压力中心计算一节,课本中给出的是利用数学解析法进行求解。
如图2所示,一落料件计算其压力中心,
若按理论算,要把图形分为13段,建立坐标系,求出13段直线的中点坐标(x,y)值带入公式1,可求得压力中心坐标。该方法计算烦琐容易出错,学生掌握难度较大,鉴于此,可将冲件压力中心转化为对应薄壁零件的重心的求解。利用CAD软件构建薄壁零件模型如图3所示,壁厚取0.1mm。再利用属性查询工具得出其重心坐标,x和y值即是其压力中心坐标,实践证明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工程要求。如图所示4:
利用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烦琐的理论计算分析,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授课教师创新动力不足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相对较弱,部分理论课教师定位出现偏差,仅仅教授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式”教学,“例行公事式”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司空见惯。主要由于教师能动性不高和教育体制给予的激励性不够。
2.理论课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结构中,年轻教师承担主要的理论授课任务,大多数年轻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理论教学具有优势。但是,多数教师处于比较封闭的教学环境,对最新的生产技术,企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了解,导致授课理论老化,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水平下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的投入。
篇4
[论文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1999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99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篇5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理论 启示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整个教育都有一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世界性的趋势,职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各个领域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体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基础学科,都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学习容量,培养提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6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电子、电气类的专业必修课,应用性极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很多同学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本文将以《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例,探究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新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功底,更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同时还要做好软件编写和仿真调试等步骤,才能比较好的达到单片机知识要求以及技能目标。
1.1基础薄弱,思想固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主动学习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学生们在学习《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这门专业课之前只掌握了少量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知识,没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做铺垫。
1.2传统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单片机实践教学模式是授课老师根据之前讲解的理论部分知识,组织本节实验,首先概述实验内容,画出电路图,然后编写好程序,最后学生依葫芦画葫芦,完全照搬照抄,完成实验。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单片机的过程中略显枯燥无味,会觉得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并没有运用多少,剥离了理论的重要性。
1.3教育教学资源缺乏
以汽电学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为例,汽电学院的单片机教学和PLC教学共用一个实训室,配备12个实训平台,可为学生提供较为完备的单片机实践教学。但是,学院目前有“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汽车检测”、“汽车电子”五个专业开设单片机课程,在保证理论学时勉强够用的情况下,平均一个实践教学也是三到四个同学共用一台设备协同完成。课时少,人均硬件教学资源缺乏是单片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诱因,同时教学资源缺乏带来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实训课采用“照搬式”教学。
2践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交融互补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诞生和发展,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重要对策:①解决了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开发者不懂实践的问题,②解决了专门从事生产实践的技术工人理论知识不足和盲目机械劳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介于开发者与一线技术工人之间的桥梁式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一不可,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剥离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于理论教学而言,不应该“画地为牢”,进行自我约束,应该与实践携手并进,自我革新,做到交融互补;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同样不应“孤军深入”,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变成了盲目的、机械的、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因此,高职人才的培养应发挥实践对于理论的补充和升华,也应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优化等作用。
在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会发现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学生们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补充,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理论教学为学生们提供的思路和方法,或者称之为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原则,学生们按照这些经验和原则去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思考总结。
3推动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在向德国职业教育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举世闻名,被视为德国经济的“第二根支柱”。对德国职业教育熟悉的人可能会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为基础,不是以学校为基础,但实际上,不论企业还是学校,都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场所,并没有主次之分。与大多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同,德国不是按照时间阶段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而是首先将理论与实践系统化,然后再各自逐步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它的课程与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线和内容,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纽带,这才是德国双元制教育的重点。
通过了解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并对其双元制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我国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的高职教育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尝试以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对于岗位要求而言,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不要把岗位要求局限于实践技能、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兼顾分析和决策问题的能力。其次,岗位要求组织教学不是按照各学科的逻辑顺序安排教学,而是按照岗位的场所、过程和标准等,将知识、技能等多种因素加以综合。最后,岗位要求应该打破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具体的任务或项目为依托,使各学科围绕岗位重新整合。
篇7
[关键字]:理论思想;特点;解决方案;提高效率
随着社会发展,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如何提高党校政治理论教育效率十分重要。当前,党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提高其思想素质。并且,在提高思想的同时把思想与实践结合,使思想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进而使学习者的思想适应时展趋势,以增强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具有一定思想素质水准的人才。
一、党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
当前党校教育主要针对于对学习者开展理论教育,易使学习者感到十分枯燥,从而没有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对社会缺少责任感。作为一名党校教员,必须要不断了解它的基本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效果,为此进行了以下分析。
1、有很强的理论性
其实政治理论课与其它课程一样,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和要求,因此,它就与其它课程显得与众不同。要讲授好党校政治理论课,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员传授的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及路线方针政策,因此政治理论课就要突出其政治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就要求教员不断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在学习的课堂上既纵横驰骋,又收缰自如。
2、有很高的艺术性
要想教好一堂政治理论课,不应该是教员在讲台上捧着书本照本宣科或是板着脸的说教。它应该是教与学之间学术或理论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员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在教学中艺术地调动学员的学习气氛。这就需要教员时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去描述具体的事物来丰富基本原理,时而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描述原理的性质,指导实践。这就显现了一个艺术授课的问题,关于这个艺术的提高,就需要教员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综合素质。
3、有一定的时效性
政治课的内容主要是向学员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及路线方针政策,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这就是政治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在这个特点的基础上,就要求教员们经常不断的学习和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新形势下的发展走向。否则,将跟不上政治发展走向,成为讲台上的笑话。
二、提升党校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1、在教育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让它更好的和社会教育结合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中,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教育层出不穷,它让人们不断的创新、独立思考问题,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个性教育成为了时展的需求,只有把个性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它的效率。
2、坚持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坚持多元化和一元化的统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方式共同发展的制度。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统一才能正确的把握政治思想的教育根本。所以,这是提高党校政治思想教育发展的有效前提。
3、为提高思想教育创造条件,保证教育的先进性
党校应该从教学体制上丰富学生的实践课程,要逐步在思想教育方面职业化、专业化。让思想政治人员施展抱负,让他们有空间去实践、锻炼自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的时效性,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度出发,把培养什么人等作为重要前提,充分认识到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
4、心理压力的引导
在今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免有或大或小的心理压力,在新环境和人际交往中都存在着问题,免不了在实践中也会遇到,这就要求学习者在面对实践的时候积极勇敢面对。作为指导者更应该对其尽到责任,对其要细心、体贴。在实践中对于那些有着心理压力的人,教员应该时时刻刻发现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对其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帮助,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树立更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5、发现需求,变成动机,实现追求
需要是人对社会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当有一定条件的基础下就会对其产生动机,从而去达到追求。因此,需要是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人们产生动机的源泉,所以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起着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党校在教育思想理论的同时善于去观察每个学习者的需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需要进行指导实践。只有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需求,使学习者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才是党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反之,忽视学习者的需求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偏离了党校教育方向。人们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把学习者的知识需求转化成自身的需求,形成主要动机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6、中外交流、融入国际思想
随着社会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一个国家的问题已经转变成全球的问题,一个思想感染着大多数人的思想。所以,原有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如何提升党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效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应从实际出发,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制定教育方案。就要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中不断的创新,不断地去钻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并把它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结合,从实际出发,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上进行转变,并在教育中讲解一些外国的思想,对其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中西方思想的理解进行区别,这些都对党校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结论
总之,提高党校思想教育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只有人们在实践中的认识提高了,才能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孙胜堂. 提高党校政治理论教育效果必须坚持四个结合[J]. 鸡西大学学报, 2003,(03).
篇8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职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快速发展,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实践性教育是形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实践性教育不足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亟待解决。
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参观、调查、实验、练习、实习、生产劳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形式。实践教学有如下作用:(1)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开发人脑的潜力,从而形成学生的从业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职业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场艰苦的工作条件、枯燥的生活。(3)培养团结协作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4)获得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所谓“做中学,学中做”。(5)实践教学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实践性教学不足原因分析
实践性教学不足,客观上有资源不足方面的原因。扩招之后问题更加明显。我们可能把相当大的经费花到盖房子中去,社会资源也是严重不足,我国的经济规模与美国和加拿大相比只有它的1/8,而我们工科学生的数量是十倍于人家。社会上许多工厂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这个问题以前就有,现在更加严重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如教育投入不够,更有主观方面认识片面、不足、重视不够等原因。
1.学校对实践教育不够重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无论公共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源于高校毕业生,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少,双师型教师在高校并不受重视;学校对评职称主要是看有多少科研项目、多少论文,而对实践并无要求。大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处于薄弱状态,使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水平受到限制。
2.我国的高校统编教材无论就其系统的严密或是规范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作为理论的升华和系统整理,严密和规范理应成为教材编写的主要准则。而教材与理论专著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材应当具备对学习者的诱导和启发,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的片言只句,以最切合内容的方式引进到我们的教材中去,以增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教材的趣味,而我们的教材这方面明显不足。高职教材应强调其实用性、实践性,而不应该是本科教材的压缩。
教材良莠不齐,极大地影响了了教学。我从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所用的教材从本科层次、高职层次、中专层次共有十来本,总的看法是本科的教材编写系统,难易恰当;文字通顺,逻辑性、系统性强;风格统一,前后连贯,同一概念、公式在不同章节表现相同。而高职教材版本多,普遍质量较差。重视理论的完整,而缺乏对学习者的引导;甚至有的教材还脱离实际、脱离规范。去年使用的建筑工程专业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某教材,在同类教材中,质量不错。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在土的物理性质中介绍的是土粒相对密度,在自重应力计算应用中却以从未提及的土粒重度的形式出现;地基的沉降计算,是土力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介绍分层总和法原理、方法后,详细介绍了其八个计算步骤,应以受压前后的压力确定对应的孔隙比,例题却以常量的压缩系数形式出现;同样的,规范法确定沉降计算深度可以相对沉降控制,教材不仅对公式作了介绍,可是在接下来的例题中却并不是按照规范的办法去确定计算深度。这种问题对初学土力学的高职学生而言,对迷信教材的学生而言,可说是灾难性的。
3.教学方法及手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仍然盛行,这是因为部分教师对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认识不足、实践不够。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课时紧,教学内容多,教材与计划要求的理论与计算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多数时间,加上实践教学素材少,因此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明显不足。
二、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教师的选配与考核。学校应多渠道配备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增加或补充应改变主要从毕业的研究生的录用或招聘的方式,从专业对口的施工企业、设计院、研究院调入或招聘的年富力强并能符合教师任职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5年以上工作经验)应成为增加教师人数的主要方式,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
对现有教师加强实践,走校企联合之路:我校在这方面已采取了有效的手段,比如派青年教师参加工程监理、工程设计、结合工程的科研项目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从校内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同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更好地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好双向沟通,并允许他们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或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反之,从企业聘请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并允许他们参加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及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这些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指导中能力强、效果好,同时对学校的在职专任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高职院校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方应做明确的规定,对教师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相应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改革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发挥杠杆作用。高职院校应自觉地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每一年都要对教师实行严格考核,并突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按其达到要求的程度来推荐参加教师职称资格评审。锻炼出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教材改进对策。学生感到大学里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没有用,脱离实际,“过时了”,从而对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选取合适的教材。所选的教材在内容上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使学生容易接受;在内容上应强调实践性,能结合工程实践;并对教材有所取舍。
3.教学过程的改进。在教学中应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课实践性强,学生以前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或了解很少,大部分学生感到专业课比基础课难学、难懂,没有学习积极性。教师也感到专业课的教学不能像讲授基础课那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授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时,教材大多为换算而换算,无实用价值,教学中应该结合填土工程、路堤填筑工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玉柏.对高职办学实践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高教探索,2003,(2).
[2]陈鸣,杜富荣,刘向阳.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高教探索,2003,(1).
篇9
对“行为导向”的认识众说纷纭,德国职教专家特拉姆在《综合经济形势中的学习、思维和行动——在商务职业培训中运用新的工艺》中对“行为导向”界定为: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分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三个层次。“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行动”中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里的“课堂”不仅指职业学校的课堂,还包括参与培训企业的培训课堂;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学生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听众,而是一个“行动”者;学生为了完成课上的任务,需要通过上网、查文本材料、与家长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信息源,以收集更多的资料;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学习的成效在于职业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具备“关键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多维人格(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等)。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所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20%,视觉30%,视听50%,自己动手90%。只有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才能真正地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实施难度较大,对教学系统内外部条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
2 影响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发展的因素分析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法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迅速成为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其影响因素如下:
2.1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传统技术传承模式——“师徒制”的现代继承
欧洲在中世纪末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师徒制”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式的,看似简单,却完全体现了实践的特点。随着德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加大,职业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传统的“师徒制”的技术传承模式的影响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转化到现代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来的结果,就是使教师充当“师傅”的角色、学生充当“徒弟”的角色,强调动手能力和学生参与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师徒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构成了现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潜在灵魂,它是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
2.2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
“投资职业教育,就是投资未来”、“职业教育是社会、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行为”这些观念己经成为德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这是由德国教育的普遍性决定的。为此,德国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关系民族生存、经济发展、国家振兴的根本大计。受此影响,德国企业大多愿意合理地承担职业培训费用,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把提供职业教育费用看成是本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投资,认为不断承接职业培训,施以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适应本企业,在学生毕业时,企业就可以把那些受过良好培训并熟悉本企业生产的年轻人留下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是持续保持产品的质量与竞争优势的关键,实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培训出杰出人才的必要渠道。这些社会共识使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创新,有了充足的物质上的保证,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2.3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指导思想、功能和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它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也最具代表性,它也被证明是迄今为止产生的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具体表现为:(1)“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之后,生产培训中主要用到的以指导学员动手操作为主要活动,以“手把手”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员“能力”的提高和“行为”发生改变为目标的教学法才得以从培训企业的课堂进入职业学校的课堂,进而演化成为一系列“行为导向”教学法;(2)“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很多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应用时,常常需要向培训企业借用一些生产设备,同时学生和教师都要经常去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保证了企业愿意提供这种帮助。
2.4 以实践技能为主、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构成和特点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要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常常会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德国职业学校有两种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企业提供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近乎于职业实践。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虽然也有语文、数学、外语、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主要是专业实践知识。一方面,不论是企业还是学校,教学内容都带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一节课的知识容量通常较小,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使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强化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然会着重选择那些有利于传授实践知识的“行为导向”教学法。
2.5 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只有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并且对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和效用性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最佳教学方法选择。总体来讲,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实践型(或实用型)人才。德国职业教育对教学目标的提法十分具体: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教师更应该通过课堂改善学生状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它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也被称为“跨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或人格能力)、语言能力、生存能力等,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为“行为导向”教学法指明了方向,是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2.6 高素质师资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包括在职业学校中的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众多的培训企业中的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德国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实训教师都是企业的雇员,有专职也有兼职。实训教师通常是职业学校的往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2~5年后,到师傅学校、技术员学校和各类“专科学校”进修获得证书,参加并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考试,获取担任实训教师的资格。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和任职资格制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运作非常规范、公平、成熟、普及,这样就保证了教师较高的整体素质。在师生关系上,他们都十分注重融洽师生关系,一般学生会成U字形状环绕教师而坐,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便于交流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轻松随和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气氛也为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提供了合适的氛围。
3 借鉴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长期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的提高,淡化了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措施。
3.1 政府、学校齐心协力,大力兴建实践基地,让职业教育走向“双元制”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要促使企业养成积极对待培训的态度和观念,愿意与职业学校合作,成为实践基地,可以多方受益。一方面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中接触企业,直接了解企业目前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在职业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早早建立岗位意识,熟悉岗位工作流程,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工作,尽快为企业创造出效益;另一方面,实践基地使教学过程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发展和应用;此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利于职校教师的培训。同时,职业学校也不能只是等、靠、要,而是应该积极主动走出去,就近向合适的企业寻求合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企业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与职业学校联手培养学生。先让职业教育走入“双元制”,教学方法的转化就会水到渠成,顺利地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了。
3.2 政府和学校以教师为本,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培训
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深入职业一线进修学习,教师实践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无法应用实践型教学方法,其结果就是,教学效果差,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企业也在为招人难、留人更难而感到困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职业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我国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实践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把教师变成实践型人才。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是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对教师的培训要靠政府和又精、理论与实践并重、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不是那种考取了资格证书、毫无实践经验的理论“双师”)。同时,各职业学校还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方便和物质、资金支持。
3.3 职业学校要加大改革力度
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上也要有所改变:变大班制为小班制;变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学内容细化、精简,调整课时安排,丰富学习内涵,努力拓宽师生的学习空间,为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做好时间和空间的准备;此外职业学校还要努力创设浓厚的“行为导向”教学法研讨气氛,提供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所需的物料和工具、经常开展教学方法比赛、对教学方法应用的好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3.4 教师利用现有条件,为教学方法做准备
没有充分的准备,就谈不上很好的应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上课前对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早已作到熟记于心,同时已将在上课可能用到的各种工具、材料早早准备好放在“百宝箱”内,上课时用起来得心应手。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一定非得像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带个“百宝箱”去上课,教师可以挑选那些需要辅助教具比较少,即简单可行,又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只要课前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就可以了。例如课堂对话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提示法、美式辩论法、6-3-5教学法、张贴板法、倒三角法、角色模拟法等,把教学形式改成小组学习。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还包括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计划、统筹和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法规;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办学形式;转变师生角色,创造适宜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条件等。[1] 陈永芳.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 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4] 赵轶.探析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行动导向法[J].山西财税教学学报,2007.2.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零距离”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以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特征。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目标,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零距离”。三个“零距离”是指高职教育的专业开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岗位群需要“零距离”,毕业生素质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其核心是学以致用。
坚持三个“零距离”的原因
是高职教育的本质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要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必须面向社会办学。首先,应当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使学校开设的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应当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是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为了使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必须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三个“零距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是用人单位的利益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质量为生命,以效益为根本。任何企业都希望自己招聘的员工培训成本最低,创造的效益最高。毕业生素质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理念就是要求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就能顶岗工作,这样,既能降低培训成本,又能很快创造效益。
实施三个“零距离”的主要途径
实施高职教育的三个“零距离”,除了开展“订单式”教育、工学交替、产学研结合以外,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树立高职教育的新理念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观。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设专业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三个“零距离”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哪些方面的技术人才,进而确定所要开设的专业。当前,除了围绕传统制造业开设专业以外,还应当积极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开设一些新的专业。
科学地设置课程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实施三个“零距离”的重要途径。根据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特点,在设计课程结构时,专业理论应当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训练应当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课程一般分为三个模块,一个模块是公共课,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另一个模块是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和为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的相关理论课程;第三个模型块是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包括校内技术技能基础素质训练和在生产一线的顶岗实训课程。在设置具体课程时,可以采用逆向倒推的方法,即走访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分析胜任某一职业或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据此开设相关的课程。
加强实践训练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高技术专门人才,为了使所培养的人才“零距离”地贴近工作岗位,必须加强实践训练这一环节。技能的培养必须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旷日持久的操练方可完成。首先,在课时上应当给予保证,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一般应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其次,要在师资上给予保证,要多引进“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要具有讲师以上的职称,又要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级以上的技术职称。实践表明,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能教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再次,要严把学生的实践技能毕业关。高职学生毕业时要取得“双证书”,即既要取得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又要取得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转贴于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首先,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接受过高职教育的学生更应当具备这一品质。要对学生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应当加强创业、创新和职后发展能力的教育。要结合专业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创业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激励他们创办实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增强学生职后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不可能终身只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为了应对未来挑战,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再次,应当加强安全生产、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等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大部分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在当今全球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对将来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黄象珊.高职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 上一篇:法律基础理论知识
-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