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企业信息化系统“花瓶”作用过强。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机械制造企业徘徊在生存边缘,机械制造企业主对产品成本、人工费用、利润水平、销售渠道等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也清楚地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但由于机械制造业经营者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足,未了解和理清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对生产、管理的操作性作用,使得机械制造企业即使购入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却未能发挥信息化系统的高效管理作用,导致其成为了“花瓶摆设”,机械制造企业信息系统资源被浪费。
(二)财务管理过分松散,财务管理系统作用未发挥。
目前,大部分公司都或多或少选购了财务分析软件,但却忽视了学习财务管理软件的高效功能,导致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无法被正确挖掘。同时,财务部过分依赖《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法律条规,未能灵活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导致无法更好利用财务管理系统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无法建立健全。尤其是在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项目方面,统一建帐,统一用款现象严重,导致每月财务成本核算时分配不清,合同收款时间混乱,项目经费预算及支出不合理,费用浪费严重。
(三)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落后,信息化不足。
许多企业为提高机械产品质量,都设置质量管理部、质量管理科等管理机构。但这些质量管理机构却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未依照信息化系统数据制定产品质量检测指标;未将ISO9001:2008和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监督系统结合起来;在强化过程质量监督时过分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员工质量知识培训不到位,使得员工在各个环节生产操作未按照流程进行,产品出厂合格率低。同时,由于未构建供应商信息化管理体系,导致购进原辅材料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失去客源。
(四)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不善,人才流失严重。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虽然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已经使用了信息化管理技术统筹人力资源,由于其服务器性能、网络状况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问题百出。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完善带来的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等负面情况,更是使企业决策无法更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导致人才利用率低,人才无法发挥作用,人才资源缺失严重。
二、机械制造企业如何针对性地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机械制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扩大经营版图,必须先狠抓信息化管理,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机械企业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但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知道,机械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严重的缺陷。只有解决了这些缺陷,机械制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做好工程设计信息化工作。
要解决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花瓶”作用过强的问题,要求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在产业化中的应用,加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全面覆盖、渗透融合和综合集成。同时,公司要在财务、技术、生产管理、储运、车间管理、质量等部门建立信息模块,满足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以提高各个管理环节的工作效率。另外,企业还需做好工程设计的信息化工作,包括两维、三维绘图及装配检查CAD、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艺设计CAPP、以数控编程为主的CAM等信息系统的引进。
(二)应用ERP软件,构建完善的财务指标系统。
财务管理过分松散,财务活动价值无法挖掘,将导致企业项目管理成本无法受到控制,财政支出浪费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因而,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抓紧处理这种不良状况。笔者建议,强化信息化管理,注重财务分析,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应用金蝶ERP软件等财务信息化管理设备,每月定期组织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核算、统计与分析。同时,积极分析机械制造企业当前的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构建一个良性财务指标,让财务部工作人员依据指标办事,每月定期向高层领导汇报上月财务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或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供应商管理。
高效的质量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的企业质量管理机构,还需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产品购入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不仅具有了质量决策、质量检测与数据采集、质量评价、控制与跟踪等功能,在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还具备强化过程质量监督的作用,贯彻该公司的落实了分层审核制度。此外,该系统还强化了对供应商的管理,确保购进原辅材料质量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坚决执行不合格的原辅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流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产品不得流入市场的“三不”原则。
(四)加强系统对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吸引人才。
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 信息化 发展
一、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美国68%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日本约49%的国民经济总产值由制造业提供。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国民经济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业所提供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纵观世界各国,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强大的机械制造业。
二、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国内机械工业信息化状况还比较落后,发展状况也不是相当令人满意。2002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全国166家中型以上核心企业的信息化状况作了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CAD专项应用以及生产过程和管理系统的状况等。就调查结果来看,总体发展状况还是比较快,但在具体项目上仍然差距很大。大体情况如下:机械工业70%的重点骨干企业基本普及应用cAD,而国家示范企业达到了90%,主导产品CAD的出图率达98%,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出图上,三维CAD、CAD/CAM、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被调查的166家企业中进行结构优化计算的只占l6%,进行仿真设计的只占6%。有63家已经应用MRPII/ERP软件,应用MRPⅡ/ERP较成功的企业,取得明显的效益。但从制造企业整体情况看,MRPⅡ/ERP的应用还不广泛,即便已开始应用,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还有脱节,成功率还不够高。c IMS应用在部分企业取得成效,在全国201家CIMS应用示范工程企业中,机械企业约占1/5;应用CIMS比较成功的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但目前仍有不少企业CIMS应用未取得预期效果。
三、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涉及面不广。大部分机械企业实现二维CAD应用,基于三维模型的CAD/CAM技术的企业还不多,实现CAD/CAPP/CAM一体化应用的企业更少。计算机辅助管理更是相对落后,虽在财务、人事等管理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成功实现MRPⅡ/ERP的企业为数很少。另一方面,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效益还不够明显。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总体上与所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相比,收效仍不够大。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缺乏信息化整体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没有与业务流程优化组合,也没有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因此企业信息化的综合效果不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规模、范围、深度还有较大差距。机械工业信息化的差距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很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其开发产品的周期是3到6个月,我国是1到2年。在开发过程中,发达国家技术研发更新比例是90%,我国只有40%。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新陈代谢速度。在机械工业领域,我国每年进口大约1400亿美元,其中80%购买生产设备和自动化装备,而出口的1800亿美元中,90%都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手段和工艺水平都比较落后,高质量、低能耗生产线只占10%,装备成套能力也不强。
四、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制造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技术、资金,资源、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急需改进和完善。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多数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生产断断续续,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生产控制模式复杂多样,客户需求也多变。市场需求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复杂。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满足市场需求。由于机械产品结构复杂,工艺路线长,成本核算需要采集大量信息。因此成本核算也难做到准确。
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当今世界,制造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有学者预言:21世纪,中国将是世界的制造中心。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以振兴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奋发图强,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五、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的制造业是将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过程转变成人类需求产品的行业。因此,面向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是:(1)精密化。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三大领域。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目前各国科学家正研究微型机器人。微型机器人可以潜入人体血管、脏器击疏通血管,诊治疾病。据国外预测,21世纪将是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2)自动化。自动化技术不但提高效率,保证产品质量,还可代替人去完成危险场合的工作。在末来的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同时自动化开始面向中小型企业,满足不断发展的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3)信息化。信息、物质和能源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产品就是信息的物质体现。
六、企业推动信息化发展
一方面,企业领导层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组建领导班子,专门抓这项工作,要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力支持。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制定发展计划,逐步实现信息化。
另一方面,企业要广泛宣传,深入人心。要每一位员工参与到信息化改造的工作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例如:湖北三环车身厂,这家企业采用金蝶管理软件之前,宣传力度比较大,工作相当到位,企业人员人所共知,甚至连门卫都知道企业正在实施金蝶的企业管理软件。
总之,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开始启动,并已显示出一定效果,但其应用规模、范围、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了使我国机械企业尽快实现产业与产品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快和加大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力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机械制造过程;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T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399-02
Popularizing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Aixia Zhao
(Xian ShaanXi ShaanXi Fast Gear Co.Ltd)
[Abstract]It studies the popularizing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key process includes the present status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 the group, the Requirements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th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processe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Through atypical case, it describes the effort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gnificance and rol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Key words]Informatio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opuplarizing and Application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本文论述信息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
1 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对信息化的需求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推广制造信息化技术,但由于生产管理人员较少, 操作人员素质较低、流动性大等因素,机械制造过程的管理复杂且难度大, 同未采用信息化技术的机械制造企业一样, 生产中的数据难以收集,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导致生产周期加长,客户抱怨增加,库存大量积压, 现金流减少,工作效率低下,生产运作与管理困难。
2 信息化推广应用的途径
推广应用信息化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2.1 制定规划措施与激励政策,全面推动信息化工作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制定相关政策,统一购置计算机和软件系统提供给试点企业,引导扶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建立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运行机制,加大对重点科技创新成果和信息化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快推进全系统信息化工作,引导和促进企业多出成果多产效益。
2.2 组织教育培训与沟通交流,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开展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所属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和骨干进行集中式信息化培训。邀请信息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辅导,还多次组织召开信息化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实施示范工程,用卓有成效的事实及生动的典型案例引导和增强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热情与活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2.3 培养典型,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加快信息化实施应用进程
在机械制造企业推广信息化,需要研究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探索信息化的应用经验,树立应用典型,才能少走弯路,更好地推广应用并达到预期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摸索,坚持将信息化应用于制造过程,取得了宝贵经验和可喜的成果。及时将典型的经验总结出来,供其他机械制造企业借鉴,有效带动集团所有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升。
3 示范企业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实例
3.1 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1)基础数据。基础数据是整个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使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的准确与否对系统的可靠性起着决定作用。(2)订单管理。订单管理主要包括订单录入和订单审核,它们是整个系统流程的起始点。这两个界面通过/ 提交0和/审核未通过0两个按钮衔接起来。(3)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包括月生产计划管理、急件计划管理和周生产计划管理。它们操作的对象都是订单或预测,而且必须是已审核通过的订单或预测。(4)采购管理。采购管理主要包括月采购计划管理和其他件采购计划管理。计划制定可根据有关信息自动生成, 经审核的计划按供应商分解成采购订单,提交给不同的供应商。(5)库存管理。库存管理中的仓库事务定义表示仓库涉及的所有事务的定义,其中标准事务类型是系统自带的,是用户不可修改的事务;自定义事务类型为用户自己定义的仓库事务。(6)车间生产管理。车间生产管理的目的是使车间生产正常、有序地运行,其主要功能包括车间作业计划管理、领料单及其他领料单维护、工序报完工管理、装配报完工管理及车间在制品库存管理。(7)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文档、质量计划、质量器具、不合格品处理、质检人员管理共5个模块。(8)工具管理。功能包括工具档案、工具采购和工具领用管理3个部分。(9)设备管理。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资产、设备维护、设备维护人员管理3个部分。(10)查询与报表。主要包括数据的查询与统计分析。该模块极大地方便了企业领导了解掌握企业各方面的信息。(1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为整个系统提供安全保障,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3.2 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应用过程
如图2所示,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 一般是先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要实现的目标,然后进行软件选型和客户化。该信息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经过客户化过程而形成的。客户化是建立在对企业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的。在客户化过程中,系统开发者与企业之间进行多次沟通和交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二次开发。这是信息化推广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然后是培训,培训需要阐述清楚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教会操作者熟练应用该系统。最后是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如何时应该录入信息、何时应该提交信息、何时应该处理信息等, 做出明确规定,保证信息系统能正常、有效工作。
4 总结
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示范企业推广应用后,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更有效的是采用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后,使企业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迅速跟踪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的生产计划、物料供应、车间作业有机地集成起来,物料信息也相互协调,进而使物流信息与物流信息所体现的资金流信息有机集成,使企业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幅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对市场能够作出快速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吉智军,杜迎辉.浅谈中小型轴承企业ERP的实施[J].轴承,2003(6): 44-46.
篇4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机械制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下,机械企业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收益,才能在行业内站稳脚跟,这当中成本管理对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收益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分析机械制造企业的特点出发,分析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对策。
一、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主要特点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分别是离散型、流程型,我国大部分的机械制造企业都采用离散型的生产模式,产品的结构比较清晰,成品的零件数以及部件都是固定明确的,也有部分企业会采用或者兼有流程型的生产方式。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是工艺流程简单,且经营模式多样,经营模式分为根据订单设计生产、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库存生产等,现在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根据订单安排生产。另外,由于产品不同,工艺不同,所以生产设备会做出相应调整,因此,机械制造企业往往偏向于工艺流程简单的生产。随着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生产设备逐渐实现信息化,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也在做相应调整。
二、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层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机械制造企业大部分将完成生产订单、达到生产目标为核心工作内容,在成本管理上通常比较疏忽,尤其是领导层在成本方法以及管理范围都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最主要的是缺乏先进成本管理理念,导致成本管理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不结合,无法发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的作用。(2)机械企业的成本管理手段陈旧。我国大多数的机械制造企业都有较长的生产历史,尽管机械制造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创新,但是企业在内部管理上还是比较保守陈旧,成本管理所采用的手段也很落后。自互联网、计算机在我国普及之后,国内办公正在逐渐实现信息化,计算机对于成本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影响。不仅提高了成本管理效率,同时还能够确保成本管理更精确、周到。但是由于企业生产组织较为粗放,对于市场需求研究不够,往往采用的都是较为简单传统的成本管理手段。(3)机械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缺乏准确的主体定位。机械制造企业比较注重于生产效率提高,将成本管理归类为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范畴,事实上,机械制造企业生产项目较多,生产成品种类多样,生产过程各不相同,所以企业财务人员很难对各项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密切合作与协调。所以,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各部门每个职工应该以企业成本管理为己任,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记性成本控制。(4)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成本管理水平落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机械制造企业逐渐实现生产与运营自动化,主要体现在购买先进的自动化、一体化设备,以及逐步实现了行政办公信息化。尽管具备了完整的设备,但由于机械制造企业比较注重于生产,所以行政专业人才较少,加上实现企业信息化本身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状况、运营目标等出发。将创新的信息技术与企业制造工艺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降低成本目的。此外,国内缺乏先进的机械制造软件,自主开发软件还不够成熟,政府对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支持、引导、扶持力度不够。
三、如何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1)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要确保企业经济收益达到一定要求,成本管理是重中之重。企业管理层应该认识到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对成本管理内容、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当下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与时俱进。以全面的成本管理理念为指导,不仅是做好成本事后分析,最重要的是做好成本事前计划预测,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严格控制。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除了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还应该在产品设计初期以及销售阶段进行成本预计与计划。企业人员都应该具备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从企业的管理人员、参与成本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及各部门的员工。企业应该明确成本管理的职责,将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分配到每个员工,这样就能确保每个员工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并能够具备责任意识,避免出现成本管理漏洞时,大家互相推脱责任。(2)创新成本管理的方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企业的成本管理现代化标志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成本管理。机械制造企业应该形成一个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从研究市场需求与客户订货情况,根据自身企业经营状况,制定生产计划,形成完善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人员统计所有资源、物流、客户信息等,然后整理与分享,让各个部门员工掌握企业当下的企业资源,减低产品设计与原材料的盲目采购,减少库存,降低企业制造成本。企业还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认真分析产品以及零部件的工艺,在确保达到客户要求的基础上,将生产流程不断优化,确保同类产品在市场上性价比最高,取得更多客户,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3)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总体显得杂乱无章,主要是因为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导致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没有标准制度可以参照。企业应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实现成本管理系统化、标准化。由于成本管理工作包含各部门生产内容,所以制定成本管理制度时务必做到详细,确保实际运用可行性。成本管理制度应该包含每个部门成本管理内容、方式、标准,企业成本管理人员责任分配,成本管理监督制度,奖惩制度等等。在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基础上,应该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确保成本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执行,杜绝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只是纸上谈兵,不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成本管理监督制度,对成本管理效率提高影响较大,对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以及最终结果进行全面监督控制,确保成本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根据企业成本管理效果,构建有效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成本管理参与积极性,从而增强全体员工成本管理意识,落实企业成本管理制度。(4)严格控制人力、原材料费用。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控制好材料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应该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就严格把关,确保材料符合客户需求与质量规定,在购买时要经过多家比对,选择最科学合理的卖家,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交货期限短,信用较高,并与之长期稳定合作。材料收到后,由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原材料容易生锈,所以要进行妥善保管、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分配使用,避免出现使用浪费,及时统计库存,确保材料不会不足或过剩。另外材料在生产过后会有边角料剩余,也应该进行处理,提高材料利用率。人力是机械制造生产的重要资源之一,企业应该根据生产需求做出调整。自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不断实现信息化,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对工人需求数量减少。但很多企业并没有作出职工精简的决策,这导致大量职工闲置,造成资源浪费。(5)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不但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与行业内声誉,还可以降低成本。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客户不会接受,会造成经济损失,或者需要作出修改,也会多出额外费用。所以,提高产品质量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 考 文 献
[1]焦跃华.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2001(2)
[2]徐建荣.施工企业要不断创新机制实现工程项目有效管理[J].江苏商论.2007(6)
篇5
关 键 词: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机械制造;销售管理
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在多个领域得以应用,作为现代的数据分析技术手段,其已经充当了生产、销售、决策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多维信息分析工具,可以方便企业快捷的进行数据业务分析,全面加强业务控制,科学作出业务决策,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相比较于传统的数据分析模式,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更具有比较优势,比如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企业日常业务数据统计,快速进行多维度精准查找,智能化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在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各项业务运行能力以及各项数据分析决策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1.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统计分析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数据分析更多的是应用在机械制造企业销售管理的数据分析和统计阶段,这也是近年来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和重点,有效的计算机数据分析是实现企业销售管理基本循环的重要措施,是企业销售管理中加强环节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有利于分析统计数据的更加准确,实现销售管理的科学化、准确化进程,为销售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管理信息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在统计分析环节的应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得以实现目的。比如,机械制造企业每个季度编制完成的销售统计表,即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对于近期企业销售部门的各项业务数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结论等一系列环节工作,并且能够按照一定的时间范围,在同一个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科学加权平均,进而得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数据表格。此种数据分析表格属于事后数据分析,因为明确界定出一定的时间范围和条件环境。同时,机械制造企业销售管理中也较多采取销售趋势分析表格的形式,通常是在上一个季度的分析报表出台之后,结合当时当地的发展形势,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于下一阶段的销售情况进行预测分析,能够有效实现目标客户、潜在客户与企业销售管理部门业务订单的情况进行有效对接,进而确保圆满完成下一阶段的销售任务。数据分析表格中,将单位时间、销售数量、商品价值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科学合理测算,得出相对较为合理的数据分析结果。
2.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处理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快速有效的数据处理,从业务领域上看属于统计分析的大范畴,但是单纯的数据处理更是考验计算机数据分析水平的高低。因为在日常机械制造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处理,不仅仅是为了每个季度的统计分析报表做准备,也是为了更好的动态监测企业的销售情况,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能够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决策。日常的大量数据处理主要依靠计算机销售管理系统来完成,其数据来源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因为数据处理要求更加准确的数据挖掘结果,以确保数据分析的数据质量和一致性,确保原始数据没有任何偏差或者丢失,从源头上保证计算机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果存在多个原始数据的源头,需要对于数据来源的准确性进行充分分析,并且确保数据之间不存在互相矛盾和打架的情况。对于属于同类型的数据要学会运用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合并同类项。
3.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模型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通常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数据模型基础上的,最典型的就是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形式,此类模型形式主要是基于实体和关系之间的类型,对于更真实描述计算机数据分析环境下的企业销售管理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和更准确的效果,采用结构化的日常事务处理模式,和更为细腻的数据处理方式,进而产生一定的决策类型的数据,实现各数据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不是以往那样的数据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模式。采取此种模型的好处就是在销售管理过程中和决策分析中,促使企业销售管理部门人员,甚至企业决策层面能够从多个角度、更高的层次、多个层面考核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分析数据的规律性变化,做出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决策。随着企业销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单一的数据模型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销售管理的发展变化,因此一种多维度的数据模型应运而生,采取事实、维度等更多的要素来描述销售管理的环节。比如,将产品销售记录、销售业态、目标市场、产品名称等因素都加入进去,由上述这些因素共同构成新型的数据模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采取多维、多尺度的数据分析工具,进一步加强对于销售管理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销售管理表格,可以对机械制造企业的销售管理业绩进行全面准确的描述性挖掘,综合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评估,动态调整产品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有效应用于机械制造企业销售管理,并且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深入研究通用技术,尽管对于单一的企业销售管理进行分析,但是其关键技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各个环节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为其他业务部门提供较强的信息分析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意义的企业信息共享性和公用性。因此,由于篇幅限制,仅将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在企业销售管理方面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些许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颜雪松,等.关联规则挖掘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37(11):1-4.
[2]苏新宁,等.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毕利,张礼平.数据仓库中OLAP的实现技术[J].微型电脑应用,2002,28(6):56-59.
[4]马辉民,卢益清.商务网站客户行为信息挖掘模型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28(8):140-142.
篇6
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机械制造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张。2006年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1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8%。“十五”期间,国家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大对机械工业的投资力度,这将为机械工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预计“十五”期间机械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左右,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3000亿元左右。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物流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次专题从管理理念、技术应用角度介绍了机械制造企业、物流技术与设备供应商的一些发展情况,以期反映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物流的现状与趋势。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综述
在机械制造业中,物流成本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在机械加工行业,每生产1吨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要装卸、搬运50吨物料,90%-95%的时间里产品都在流动;在铸造过程中,每铸造1吨产品要搬运80吨物料;在汽车制造业中,物料搬运费用已接近总成本的30%。在美国工业产品生产中,装卸搬运费用占总成本的20%-30%。德国企业物料搬运费用占营业额的1/3。英国每年用于工厂和工地的物料搬运费用超过10亿英镑,相当全国工资的1/9。日本用于物料搬运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73%。法国机械工业购置物料搬运设备的投资比例约占15%。可见,物流是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之一,是贯穿企业整个生产与销售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制造业中,通过对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中物流的持续改善以提高物流效率,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浪费,同时可以缩短订单实现的时间,及时可靠地将产品交付给用户,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对机械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现代物流已成为企业生产与营销活动的重要支持系统。现代企业物流体制变革及市场经济对企业物流要求的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物流系统革新的促进,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所形成的一体化物流系统,都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持,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更会加强现代物流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机械制造业企业物流的基本特征
现代物流作为一项社会经济行为系统,关注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如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进度、运输配送、库存控制、仓储、包装、订单处理、客户服务、退货、返还、废弃物处理、商品回收等。机械制造业企业物流除了上述的特征外,还包括:
1 现代企业物流与生产的密不可分性
企业生产物流与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或融为一体,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的工件和刀具支持系统,现代汽车生产企业中各种自动化生产线、装配线上的坯料、工件、配件、组装件的运达和配送,柔性加工制造系统(FMS),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中在制品的搬运流转或短时储存、再上线等等。此时,物流已与生产工艺流程融为一体,物流系统的流量、流速及作业质量都直接与生产的速率及质量密切关联。
2 企业物流结构的多样性
企业物流已不是独立或封闭的系统,逐渐与社会物流分工产生交叉或角色互换,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自营的物流公司的企业内外部物流业务,尤其是集成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在物流系统的规划、决策、计划、实施、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日趋一体化。
3 企业物流能力的综合化
企业物流系统不但要求如装卸、输送、转载等物料流运转的机械化、自动化或无人化能力,物料存储的立体化与自动化,信息流的及时性、准确性及信息的实时跟踪、交互与处理能力,而且要具有极强的内外部应变与协调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
中国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
1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主要环节和特点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主要环节有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及回收与废弃物流。其中,生产物流属厂内物流,而采购、销售及回收则更多的涉及厂外物流。厂内物流伴随生产物流进行,为生产服务,必须满足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对物料的需求;而厂外物流则主要伴随商流进行,为商流服务,以实现企业对外所达成的采购或销售合同。
机械制造业主要存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生产两种生产模式,其物流组织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重型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厂外物流不畅的瓶颈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会在方便水路运输的地方设立新的生产或产品发运基地。如,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长兴岛建立生产基地,生产的大型港口设备可以通过水路整机装船运达用户,而在此之前需要拆卸成若干组件运至用户后再组装;第一重型机器厂在大连棉花岛组建大件加工及发运基地,以满足大型水轮机组的生产;大连大重大起集团公司组建大型起重设备的组装及整机发运码头等。
对于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如神龙汽车集团公司在襄樊和武汉两个工厂,在生产物流系统设置了运行管理部门,负责物流运行组织控制,如:接收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品或物料的流转,各工序车间库房之间的衔接;相关物流工艺设计的执行、细化和完善等。公司设有采购部和市场部,采用集权式管理全部的供应和销售物流,而物料流则专由其下属的储运部门负责。
2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约60%的机械制造业企业已认识到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对物流运作及物流管理进行了必要改造和改进,但仅有不超过8%的企业对供应链物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只有约8%-10%的新型机械制造企业在物流运作及物流管理方面实现了计算机集成化管理;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建设物流系统的并不多,但高架仓库为数不少;71%的企业对运输业务进行了全部或部分外包;机械制造业物流费用所占比例大约为23.6%。总体来看,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明显落后于IT、电子等行业。
3 机械制造业物流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制造业物流中应用的物流技术与装备主要有:
――物料装卸系统及其技术
完成物料的装卸,实现装卸机械化、自动化,提高装卸效率,常用到的设备有各种工业搬运车辆、起重机械等。
――物料搬运系统及其技术
物料搬运设备是机械制造生产和物流过程中最常用到的设备,一般由起重机、输送机、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机)和运输车辆构成。其中以物料的垂直提升为主要特征,以间歇物流方式工作的装备称为起重机;以连续物流方式且沿一定路线输送一定种类货物的装备称为输送机。各种物料搬
运设备通过有机组合,加上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形成满足各种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的生产线。
――集装系统及集装单元化技术
集装化物流是将货物装入具有一定规格尺寸的集装箱或集装袋中,形成货物的储运单元(化),中途无需开箱或打开集装袋,将其进行连续运输便可直接运交到收货人的一种运输。实现集装化,可以将单一的货物组合为一体,使其成为一个规格化、标准化的运输单位,适于机械化、标准化操作,便于大量运输,加速货物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货损货差,节省人力物力,降低运输成本。
――物流仓储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制造业物流系统中,仓储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进入物流系统的货物进行堆存、管理、保管、维护等一系列活动。物流仓储技术与装备则是实现这一系列活动的根本保证,主要有:
高层货架:包括普通货架、重力式货架、流力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回转式货架,我国货架产值约占全部立体库的60%。
托盘:包括平托盘、柱式托盘、箱式托盘、轮式托盘、专用托盘等。
堆垛机:分为有轨式巷道堆垛机和无轨式巷道堆垛机,是立体仓库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输送机系统:通常由链式、辊式和带式输送机组成的八出库系统。
垂直提升设备:常用的有载货电梯、液压升降平台和板条式提升机。
搬运车辆:包括叉车、手动搬运车、电动搬运车、轨道小车及牵引车等。
自动导引车(A6V):可沿规定路径自动行驶、可编程、可移载物料的搬运车辆。
分拣机和分拣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分类,是企业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高层货架存放货物,以巷道堆垛机为主、并结合入出库周边设备来进行作业的一种立体仓库。自动立体仓库是集光、机、电、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主要由自动仓储系统、自动输送机系统、自动导引车系统(AGVS)、自动化作业(自动分拣和机器人作业)系统;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以及计算机管理和调度系统等组成。
――物流信息系统及其技术
在机械制造业中,比较成熟而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有准时制生产(JIT)、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制造系统(CIM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仓储管理系统(WMS)等。信息化系统通过集成,以ERP和SCM系统为主,结合JIT和CIMS系统,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现代物流意识缺乏
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物流意识,对物流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强调物流部门对生产、销售部门的被动服务,不注意物流部门的主动参与作用以及物流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物流系统成为企业的薄弱环节。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往往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墨守成规,缺乏物流革新精神,影响物流系统的整合、重组或再建,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日企业外部环境不够理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供销自越来越大,有利于物流部门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但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给企业的供销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近些年交通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但服务水平较低,企业为防止原材料供应中断,不得不加大保险储备;运输过程中的野蛮装卸、货物丢失等现象,大大增加了在途损耗;社会物流能力不足或收费不合理,使企业不得不自备庞大的运输和仓储系统,导致企业储运费用较高。
3 企业先天不足
企业总体布局一般没有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总体或局部的物流格局不佳,因而造成:物料除了停滞外,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混乱状态;重复搬运多,无效搬运占总量的70%左右;生产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时间多,空间浪费大,机械制造企业的各种仓库和存储区的面积约占到全厂生产面积的40%-50%。
4 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需改进
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不够配套;设施与装备的利用率、完好率较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物流信息化程度低,部分企业虽然花大钱建立了MIS或ERP系统,但运行效率和应用效果都不理想。
5 物流效率较低
由于企业物流活动多由人工完成,物流设施、设备的状况也比较差,企业物流效率普遍不高。在利用率方面,企业自备卡车的运力利用率只有50%左右,装载效率只有70%左右,时间利用率只有75%左右;企业自备仓库的设备利用率只有50%左右、仓库面积利用率与库容利用率虽然在90%或85%以上,但由于物资存放不尽合理以及仓库自动化程度不高,现有仓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6 物流成本高
由于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没有全面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物流的高成本往往被掩盖起来,不为人们所认识,因而企业物流一般没有采取总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模糊,分部门核算时总成本不清,各种资源(物资、人员、设备设施、时间效率)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物流提出新要求。机械制造业物流的未来应该是企业自身的需要,自觉地创造符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
1 物流系统化改造
由于先天不足,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物流存在缺限。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企业物流进行系统化改造,对企业现有的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即采购物流)、生产阶段(即生产物流)、销售配送阶段(即销售物流)和废物回收物流阶段中的购料、配料、投料、送料、存放、搬运以及数量、时间、地点、方法、工具等,按照科学的生产工艺,重新进行时间、空间和物流人员、物流设施与物流信息方式的规划、布局,并且根据合理的生产节拍,量化(标准化)各项指标,达到准时化的模式(即构筑JIT方式的生产配送系统k改造的目标应是消除生产物流中的瓶颈现象,引入需求拉动生产计划,初步建立并完善内部物流准时化管理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达到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的一体化、均衡化,促使货畅其流、节省空间、消除浪费、合理高效,为物流现代化的实现作好铺垫。
2 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
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技术注入和融合,促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制造技术含量提高,使传统制造技术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对制造技术发展的作用目前已占第一位。信息技术促进着设计技术的现代化,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快速化,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全球化。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如CIMS、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也无不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
自动化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的。CIMS系统、JIT制造体系的实现、精益制造体系的实现以及建立在虚拟企业联盟的敏捷制造体系的实现,都离不开物流自动化系统的支持。
集成化体现在物流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即在IRP系统的概念下实现高度集成。
现代制造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撑,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也促进了现代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篇7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计算机用于管理领域以来,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网络,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集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化。根据 MIS 发展的时序和特点,可将 MIS 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EDPS )、管理信息系统( MIS )、决策支持系统( DSS )三个阶段。
1 面向业务的 EDPS
EDPS 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代替人「操作的计算机系统,如 ! 资结算、报表统计等。特点是面向操作层,以单项应用为土,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以批处理方式为土。 EDPS 是较少涉及管理问题,它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
2 面向管理的 MIS
20 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而使 MIS 逐渐成熟起来。 MIS 的特点:( l )能够将组织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高度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有一个中央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 MIS 的重要标志。 MIS 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 2 )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
MIS 由 EDPS 发展而来,与 EDPS 相比, MIS 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系统性、综合性,除要求在事务处理上的高效率外,还强调对组织内部的各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活动的支持。早期的 MIS 是指面向中层管理控制的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解决结构化问题。于是人们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究解决管理中的平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 DSS 。
3 面向决策的 DSS
DSS 以帮助高层次管理人员制定决策为目标,强调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决策者和决策分析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引导,详细了解和分析其决策过程中的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激发其思维创造力,从而在 DSS 系统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步深入地透视问题,最终有效地作出决策,即通过人机互助完成最终决策。
DSS 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不具有管理控制的功能,但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部分时,它使 MIS 具有了将数据库处理和经济管理数学模型的优化计算结合起来为管理者解决更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的能力。它虽然不是管理信息系统,但是使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更加完善。它与早期的 MIS 结合,成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内容的扩展可以看出,它始终是以中小企业的管理活动为核心,不断综合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善系统功能,以提高更完善的服务或满足新的需求。这一发展过程也体现出管理信息系统不断集成新技术并扩展系统功能的发展特点。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将朝着智能、集成和网络等方向的趋势不断发展。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中小企业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中小企业复杂的管理活动给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典型的应用环境和广阔的应用舞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强有力的数据处理工具与手段,开始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应用。 50 多年来,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从简单、局部应用到高级、全面解决管理问题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中小企业 MIS 都蕴含着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由于系统中信息的处理和输出方式都与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个 MIS 都是其具体管理思想的缩影。
中小企业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实质就是各种管理思想的信息化实现。
2.1 国外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1954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安装的第一台商业用数据处理计算机,开创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小企业管理的先河。二十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中期, EDPS 在中小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手工劳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计算工资、统计产量等。
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报告系统应运而生。这类系统的特点是按事先规定的要求提供各类报告。如能反映库存数量的库存状态报告,反映生产进度的生产状态报告。这一时期,为了解决生产中库存控制的问题, 1965 年,美国的管理专家提出了物料需求计划 ( MRP )的新的管理思想,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件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这一思想对以后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思想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70 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将中小企业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还可以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这一时期研究者在 MRP 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使系统具有生产计划与能力的平衡过程,形成了闭环 MRP 。
80 年代在中小企业中开始使用一种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MRP Ⅱ(制造资源计划)。 MRP Ⅱ于 1977 年提出的,它以 MRP 为核心,将生产制造、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工程管理、采购供应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部门纳入整体管理之中,构成了完整运作体系。
90 年代以来 MRP Ⅱ也逐渐发展成为新一代的中小企业资源系统( ERP )。 ERP 在 MRP Ⅱ基础上将供应商和中小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客户看作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通过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中小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集成管理,以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追求中小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高中小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以 MRP Ⅱ /ERP 为代表的现代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业务。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各种管理思想和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客户关系管理( CRM )、供应链管理( SCM )、商业智能( BI )、电子商务( EC )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MIS )等。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逐步会发展成为一种融合各种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集成系统,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享、适应网络经济的充分柔性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ERP 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多数大中型中小企业已经采用 ERP 系统和先进管理方式多年,目前正在推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敏捷中小企业后期系统,许多小中小企业也在纷纷应用 ERP 系统。
2.2 国内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 MIS 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为主。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许多中小企业都建立了诸如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 80 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中小企业纷纷把过去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中国中小企业引入 MRP Ⅱ开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目前约有上千家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 MRP Ⅱ系统。近年来,国内很多大中小企业已开始实施 ERP 。
从国家软件工业应用现状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大型中小企业使用管理软件的比例高达 95% 以上。其中,财务软件占 98% 以上;业务 / 商务软件约占 60% ; ERP 占 40% 左右。中小企业使用管理软件的比例约 45% ,绝大数都是财务软件。上述软件应用项目的成功率小于 56%(中国学术期刊物大拇指中心) 。
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情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型中小企业的应用情况要好于中小企业,大型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已逐渐的从单项业务管理系统向集成的管理系统转变,而中小型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信息基础薄弱等原因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不理想,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由于中小企业个性的存在以及管理软件业务流程的固化,不是应用了管理软件就能实现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就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效益。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离不可中小企业的环境和条件。
三、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l )行业特点带来的问题
机械制造业是离散的加工装配烈行业,其生产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产品结构复杂、生产周期长、不同产品制造工艺流程不同和多产品混流生产。由于这个特点,机械制造业的管理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复杂、更困难,管理的复杂性也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目前, MRP Ⅱ /ERP 是针对制造业的典型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解决生产管理难题为核心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在全球都受到广泛质疑。据研究数据表明,全球的 ERP 实施失败率一直高达 60% 以上,约有 50% 的项目半途而废,就连 ERP 发展较早,技术相对成熟的美国目前 ERP 的成功率也不到 30% 。
我国近两年 ERP 市场增长迅速,目前市场现有的 ERP 产品从总体上看,在满足用户需求上存在不足,对于财务、人力资源等通用型业务,市场上现有的 ERP 软件模块相对成熟,但针对生产制造环节信息化的软件模块与用户需求存在差距,由于生产环节的复杂性,生产环节的管理信息化是许多软件厂商都回避的问题。
( 2 )中小企业规模带来的问题
中小型机械制造中小企业信息化受到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等。而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制约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机械制造行业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方案的咨询与规划费用、硬件和网络建设费用,软件费用和软件的实施、服务、升级、维护等费用。硬件和网络建设风险相对较小。软件选型风险最大,不仅包括一次性购买标准的或定制的管理软件费用,还包括后期维护、升级以及二次开发等持续追加费用。中小企业受资金限制只是选择一些价格便宜,通用型强的管理软件,而这些软件往往不具有系统性,对机械制造类中小企业复杂的生产管理和业务处理方法存在明显地不足。另外,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时,除了考虑资金情况以外,还要求系统能尽快创造效益,但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很难产生直接收益的投资,投资的收益更多地间接来自于管理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及成本下降,所以在短期可能使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危及中小企业生存。
这些规模较小的中小型机械制造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业务流程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正是这种管理的不规范造成许多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失败,中小企业若想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先规范业务流程和管理。
( 3 )中小企业个性带来的问题
中小企业个性是指中小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需要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自我意识及独特能力。中小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及其市场形象等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小企业个性。现代中小企业越来越强调个性的发展,认为中小企业个性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而管理信息系统固化了管理思想和模式,如果应用不好束缚了中小企业个性化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管理软件对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 侯有利 .2005. 对当前企业 ERP 实施高失败率的探讨 [J]. 中国科技信息 .20:46-47
篇8
关键词: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设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
设备投资在企业固定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现代大中型制造企业中,设备投资比例越来越大,占固定资产总额的60%~70%,成为企业建设投资的主要支出项目。
设备后续正常运行的维护费用也成为一项重大投资。随着设备技术含量的大幅提升和设备种类的大幅增加,除了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能源、资源消耗外,每年还要投入大批维修预算费用,用于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支出。
设备故障停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现代设备的运转速度、运行速率、反应速度等大大提高,如果设备维修保障措施不到位,一旦发生故障停机就会造成生产中断,给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故障所引发事故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现代设备往往在高速、高负荷、高温、高压状态下运行,设备承受的应力大,设备的磨损、腐蚀速度也大大增加。一旦故障处理不及时,引发事故,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恶性后果的发生。
设备维修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现代设备的技术含量很高,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无法解决现代设备的技术问题,因而需要对设备进行社会化管理和维修。
随着设备在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决定了企业领导必需在设备管理信息化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以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多个行业实施经验的设备管理软件实施方会参与到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但由于以下主要因素的存在而会极大地影响到设备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实施质量,希望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企业方领导的高度关注。
领导重视而关注少、一般用户热情不高
在制造企业进行设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企业领导较重视但投入精力和时间很少,一般用户不愿因信息化建设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设备管理录入工作而热情不高、参与度不足的情况。进而由于企业方的需求表达不清、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不能满足要求而造成项目实施双方的不满,给项目实施带来巨大的风险。
把信息化建设当成实施方交钥匙工程
这样的结果就是,实施过程完全成了实施方的事情,企业用户只等着拿到一个自认为可以到手就可以使用的简单系统。殊不知,这样提交的系统根本就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也不能适应制造企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把信息化建设当成软件开发
企业用户通常的想法是把自己的需求告诉实施方,后续系统功能只需要实施方按他们说的做法去开发就行了。这说明企业领导和用户没有树立正确的系统实施观念,没有把设备信息化建设过程想成是他们管理水平的提高过程,也是培训、讨论、业务流程改进等过程。从而浪费了时间和获取知识资源的机会。
头痛医头似的信息孤岛的问题
制造企业各设备管理部门一般都会从自己部门的业务需求出发,从自己当前最迫切解决的业务需求出发,购买和实施解决某一方面业务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把这些系统限制在本部门内部使用,从而人为造成许多的信息孤岛,为以后的系统整合、各部门业务重组埋下重重障碍,成为设备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助力。
业务流程没有进行闭环管理
制造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往往会由于企业方对项目实施方法的理解不透、实施方的引导和培训不足等原因,在信息化系统整体功能设计方面,没有以端到端的业务设计需求思想为指导,没有从部门内业务集成与协同、部门间业务集成与协同、同一部门不同地点间的业务集成与协同出发,而仅从本部门各种业务需求本身思考,设计出互不关联、处处存在断点的业务流程解决方案,最终影响信息化的实施质量和用户的认可度。
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制造企业实施设备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企业及实施方因各种原因把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员派到项目组中参与项目实施工作,人为的给项目的成功实施带来巨大风险。
设备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软件功能不协调
在企业设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项目实施方往往应用户的强烈要求或者是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了电子化开发,而没有从设备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出发,结合企业实际,开发出更好的系统功能。
制造企业在设备信息化过程中的新需求分析
国内的许多制造企业已经经过了多年的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同时,许多企业也通过不断的参观、学习、思考等过程积累,开始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与要求,在进行新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开始不再盲从项目实施方的培训与引导,具有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性和提升项目实施质量、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新的需求。
提出了更多深入运用的功能
企业方已不仅限于深入挖掘和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功能,开始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发展要求和设备管理理论的指引,要求实施方提供更多适应多种业务的新功能。
功能精细化需求
企业方除了使用实施方所介绍的功能外,已经开始针对企业某一方面的业务需求,结合企业领导的最新管理思路和最新设备管理理论指导,提出对某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需求,要求分阶段、有重点的解决企业设备管理业务难点,为企业总体生产经常目标服务。
全寿命周期管理需求
为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领导不能仅关注设备维修保养某一方面的业务需求,要从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出发,关注设备整个寿命周期各业务阶段需求,追求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最大效益和制造企业生产运营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充分借助先进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方不仅希望通过设备信息化建设引进一套管理系统,还希望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引进和吸收项目实施方在各个行业的成功实施经验与专业知识,同时结合实施方可能带来的最新设备管理理论讲解,将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解决制造企业信息孤岛问题
企业就希望通过某个适合的设备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把这些孤立的系统进行整合,最终解决用户在多个系统中多次重复操作,信息还不能充分共享的问题。
KPI考核的需求
企业领导希望通过设备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不但能够方便企业各级用户的日常业务操作,还能为企业KPI业务指标的数据来源提供依据,从而为企业的设备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最终为提升设备管理水平服务。
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设备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设备管理业务的发现趋势,其实质是对企业设备管理业务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简捷化管理,其发展趋势如下。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以设备的全生命周期业务需求为主线,以系统化的思路为基础,考虑到企业设备管理的各方面业务需求的解决,结合现代设备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来设计设备管理系统的流程和功能,满足企业设备管理方方面面的业务需求。
简化用户操用
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系统集团公司、企业高层领导的角度出发,为上述两级领导使用系统查询和统计数据、进行业务考核与设备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4. 端到端的闭环业务管理流程以业务闭环为追求,来分析和设计每一个业务流程所涉及的每一个部门、节点,流程有起点和终点,以PDCA的不断循环模块来提升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结语:为保证信息化平台搭建顺利完成后能够尽快达到预期目标,并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使前期投资得到应有的回报,制造企业相关的设备管理或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借鉴其它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设备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长效运维机制,使其能够在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云川,晏车.信息化大洋[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9(18)
[2] 张念淮,吴韶华.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篇9
关键词:设备备件管理;极速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 A
一、设备备件管理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重新定义
供应链管理就是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以前国有企业将ABC 分类法做为控制库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实施,我公司也是一直遵循此理论。但在市场经济下旧的库存管理办法制约了我们的实际生产活动。而极速供应链理论下的库存分为了联合库存控制、供应商管理库存和协同式库存控制三种,其中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最应该值得我们今后应用。它能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同时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销售商和供应商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它采取了双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控制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它能在合作伙伴之间实现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
二、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设备管理维护工作中,为缩短停修时间,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和零件使用寿命,将设备中容易磨损的各种零、部件,事先加工、采购和储备好。这些事前按一定数量储备的零、部件,称为备件。结合公司实际我们把备件分为是事故件、专用件、计划件、消耗件四种。事故件是使用寿命在一年以上,正常情况下不进行更换,但存在突然损坏的可能性和更换周期的不确定性,该部件一旦损坏,将损失重大或产生主作业线停产的重大事故。譬如公司配备西门子系统的关健重点数控机床,在生产运行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与西门子签订维保协议就至关重要。这样做虽然可能前期费用需要支付一部分,但是在发生这种服务时,就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维修。
专用件指关键设备的专用备件,关键设备是指符合以下特点之一的设备:具有专用性强、没有替代的、发生故障时会影响公司生产的设备。譬如在数控抢床上的采购、维修就应该采用事前控制,采购时应与行业内数一数二的生产商进行洽商,把生产中有可能发生故障的关健配件的购买,写在合同的附件中,不要为了眼前的暂时的一些困难,购买小厂家的机床,实践告诉我们小厂家售后的服务意识跟不上,更重要的是其关健的备件也不充足,时间上更没有保障。
计划件是按照检修周期更换的备件,它的消耗有一定周期。联系实际,计划件在我们备件管理中应采用旧的存货管理,即ABC 管理办法,在实际的维护管理中,依据领料单上的出库量进行合理的库存管理,既不会占用大量资金又节约了购置时间。为保证计划件充足供应需要一线的设备员加强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的工作力度,纠正坏了再修、再换的不负责任的思想。
消耗件是随时可以更换,金额较低或有存量的标准的备件。此类消耗件对于我公司来说不是维修设备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已经有了长期的供应商为我们及时提供服务。也可去市场迅速购买。纵观整个设备备件的供应链,虽然备件损坏有很大一部分不确定性,但是只要应用好备件的分类,处理好和下游服务商的关系,维护好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科学的进行备件管理、应用极速供应链理论的备件管理理论,对我们今后设备维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打造极速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上供应链管理思想缺乏
机械设备制造企业高层的管理重点精力通常都是放在“原材料进购及成品销售”上,真正对备品备件的关注度却不是很高(采购资金占比小),因此管理上往往处于“重视,也不重视”的状态。此种情况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备品备件业务带来的企业资源内耗、隐形成本常常被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管理者忽略。
(二)建设上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投入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尤其是民营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很低,绝大多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没有上ERP系统,通常只是用金蝶K3或用友U8来管理备品备件。K3或U8系统也并不是真正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很难实现备品备件的供应链管理。考虑信息系统投入较大,以及对信息系统作用及价值的低估,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自主投建供应链信息系统的脚步显得十分缓慢。
(三)运作上供应链合作缺乏稳定性
由于订单管理、商品管理及供应商管理的缺失,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备品备件采购的计划性通常不强、单品的重复采购率低,加之“人为因素”造成的供应商频繁更替,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与备品备件供应商之间往往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效果上供应链运作效率不高
在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内部备品备件管理上,使用车间、采购、仓库、财务各部门的工作方式往往还是以各自部门为作业中心,业务流程缺乏串联或闭环关系,加之缺乏供应链信息系统支持,所以当业务发生时往往出现“信息传递慢、缺乏信息共享、流程交叉重叠”等情况,业务运作无法做到标准统一、动作协同;对于外部供应商而言,由于无法及时准确获取供应链信息(计划、库存等),不能很好的安排自身的生产计划和库存计划,造成订单响应迟缓、合同交付期延长的情况,降低了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与供应链外部的协同效率。
三、打造极速供应链的措施
(一)把握好供应链备品备件库存分散化与集中化的度
把握好供应链备品备件库存分散化与集中化的度是备品备件供应链设计的关键,理论上,供应链的层次是可以无限的,但现实中,供应链的层次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二)把握好经销商备件仓库布局的合理性
把握好经销商备件仓库布局的合理性是供应链有效运作的前提。建立备品备件供应链的目的是降低客户备件库存,而降低客户备件库存的前提是要保证水泥生产企业的正常生产#由于客户企业备件库存的减少,客户对备品备件的到货时间要求必将苛刻。因此,备件库存配送中心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水泥生产企业及装备制造企业的地域分布特点,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建立供需双方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需求分析预测上,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应主动提供备件制造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如需现场测绘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应主动提供测绘图纸或积极配合备件供应商进行现场测绘,同时供需双方应该就装置和备件的运行状况,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备件需求量的准确分析与预测,减少乃至消除备件需求量的牛鞭效应;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将装置运行状况、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等信息与备件供应商进行共享与集成;双方应该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及时获取备件物资的进、销、存信息,同时对机械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商。
(四)推进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进一步提高设备维护和管理水平,是实施备品备件供应链的基础#将自动化生产控制过程中所采集的数据转换到管理系统中进行分析处理,流转贯通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有效理顺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共享,使备品备件库存数据可以共享于各生产车间、采购供应部门、设备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为备品备件库存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五)处理好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篇10
目前,群峰机械的产品以其先进的技术、优良的性能,赢得了海内外客户的青睐。截止2013年12月,群峰机械已为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个用户提供了产品,出口量占总销售额的40%以上。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与沉淀,群峰机械顺利通过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等各种体系认证。
精细化管理突破管理屏障
作为一家与时俱进的建筑机械制造企业,群峰机械多年来紧跟市场动向,在充分挖掘产品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引领产品走向多元化:由原先单一的砖机生产转向涵盖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加气砌块生产线、建筑垃圾处理线以及道路清扫车、垃圾转运车等环保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多元化。可以说,群峰机械凭借“创新”之手,稳步走在了行业的最前沿。
身处转型升级求发展的大时代,有着“夕阳产业”之称的砖机行业更是亟需转型。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多元化发展之后,群峰机械将目光聚焦在了管理创新。
2012年,群峰机械在专业咨询公司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时9个月的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全面梳理并初步建立了各岗位的sop,在精细化管理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此番流程梳理为我们的信息化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后续实现精细化管理做了关键性的准备工作。”群峰机械总经理助理张建海先生谈及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时说到,“可以说,各部门之间乃至各岗位之间的运作流程在经过9个月的充分梳理之后,更趋完善。企业在这个时候上信息化,可谓水到渠成,非常轻松。”
据悉,群峰机械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早期便引进了信息化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与业务的拓展,财务、仓储等多模块多系统的分离管理却逐渐凸显信息孤岛问题,使得业务往来以及企业长远发展受到限制。尤其是当厂地规模由原先的30亩扩大到如今的300亩时,群峰机械的生产现场、生产进度等各方面的管控难度再次升级。
因而,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理念之下,精细化管理成为群峰机械的全新追求,而依托信息化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精细化管理更是大势所趋。透过张总,我们获悉群峰机械对IT改革抱有很大的期望,除了借助信息化一体化方案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造成的诸多管理问题外,更希望在信息化深化应用的基础上布局一套完善的营运流程,可以使大量的手工单据在电脑间(部门、车间)流通,使得车间管理、成本核算得以质的改善,全面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勾勒标准化运营体系
经过慎重的考察与筛选,群峰机械于2013年选择携手鼎捷软件作为信息化合作伙伴,并选定鼎捷易飞管理软件及PLM system作为此次信息化管理变革的重要工具,揭开精细化管理革新的序幕。
经过对工程机械行业多批次少批量、客户定制需求多等生产特点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群峰机械在生产中时常面临的因客户多、产品多、设计图纸多而产生的多个环节的管理难题的深度解析,项目组为群峰机械勾勒了整体流程管理、研发图文档管理、进销存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维度并行的信息化管理方案,以全方位打通群峰机械从研发、销售、生产、仓储、成本核算等运营关节的价值链条,从本质上提升群峰机械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从2013年3月项目启动,到2014年4月项目第一阶段上线,历经一年多时间,群峰机械完成了从原始的手工管理模式向设计生产、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转型,并且呈现出显著的信息化应用效益。
对此,张总可谓感触颇深。他表示:“由于群峰机械的主打产品70%以上都是客户定制,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从技术研发开始,到生产制造,直到最后的售后服务,都会衍生诸多的管理难题。而依托鼎捷易飞管理软件的全面导入及深化应用,群峰机械实现了由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的精细化管理,并依此搭建起一套完善的标准化流程架构,确保企业长期稳健发展。”
IT管理释放正能量
标准化流程架构的建立为群峰机械带来了怎样的变革呢?多次提及“易飞ERP带来的标准化运营体系对企业发展举足轻重”的张总给出如下答案:
首先,自生产源头至销售终端得到整体改善优化。本次IT变革针对客户多、产品多、图纸多、零部件多等难点逐一突破,帮助群峰机械对设计图纸进行有效归类与存档,实现准确有效的图纸管理,成功避免同质性图纸的重复设计,提高技术部设计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设计成本。与此同时,对于生产源头图纸的有效管理,既避免了因图纸管理不当出现的不符市场需求的产品,又有效解决了“不当产品”占据库存、影响售后服务与配件发送等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而后,细节管理促进流程运营效率有效提高。透过信息化管理对各岗位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之后,群峰机械员工对应的由于完善流程而产生的大量手工单据的处理工作量得以梳理与大幅减少,从而使得流程运作效率乃至岗位工作效率均显著提升。
再者,标准流程的建立有助于员工工作意识的提升。IT改革之后,企业员工自上而下都有一套规范化的标准体系对其进行约束与监督,以避免人为操作的错漏。通过信息化管理严格把控每个流程环节,让群峰机械企业管理意识进步的同时,又促使员工整体工作意识的提升。
最后,标准化流程架构帮助企业全面实现精细化管理。长远来看,信息化带来的标准化运营体系让群峰机械的管理真正进入到精细化管理运作阶段,使得全体群峰人更注重细节与品质。
在IT运营的层层管控之下,群峰机械在流程运营上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与优化,并将持续发挥IT管理正能量,于标准化流程架构之下全面开启企业精细化管理新纪元,以更好地应对来自企业内外的多重考验,从而为企业长期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IT之路永不停歇
作为亚太区值得信赖的ERP企业管理软件与服务供应商,鼎捷软件助力群峰机械完成了信息化的全新改革。从2013年3月项目启动至今,信息化一期规划已顺利完成。期间,IT工具在日常运营中已逐渐释放管理正能量,流程效率与管理意识双管齐下,使得群峰机械在转型升级的新起点上更具竞争优势,巩固行业典范之际再树企业新形象。
- 上一篇:商业计划书发展计划
- 下一篇:农业机械行业现状分析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