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8:0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流企业 成本 管理
一、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企业物流成本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如采购,销售,生产等与物流相关活动发生的成本。而在企业物流成本也影响企业整体的盈利情况。所以物流企业成本管理就是要正确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进而将成本准确无误的计算出来,再加以经济学的分析,降低成本,进行管理。
二、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概念模糊,包含内容不明确
多数物流企业成本都没有单独列项,而列在费用栏中;物流企业成本内容页也不明确,只是讲单纯的支付给运输单位的运输费,支付给仓库保管的保存费,而其他的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费,人员的薪酬,相关税费并为列在其中。这样大大削弱了物流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能动性,并不能明确发生在物流中的成本到底是多少,进而影响了物流成本管理的能动性。
(二)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科技含量低,信息化水平低
物流作为新兴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虽然年轻有活力,但时间短历史薄使得物流产业的相关科技应用较低,现阶段我国企业物流的科技投入使用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物流技术投入运用水平,不仅如此,许多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严重落后,企业电子化水平低,这种情况致使物流成本信息记录以及加工十分不利,不能为信息需求者提供细致全面的信息也帮助不了当前企业利用物流成本信息来节省成本及更优发展。一方面企业物流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的部分原因也是物流成本管理科技含量低引起的。另一方面在科技化水平应用方面,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专门物流企业都未将技术投入到物流管理方面,而少数企业单独设计物流成本软件也存在弊端,推广不足。
(三)物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管理部门划分模糊
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物流成本的管理、控制、计算没有统一合作进行,这种方式不能将成本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控制。首先,由于信息化在成本管理内应有有限。其次,传统成本管理目标仅仅集中于成本费用本身,单纯片面的降低金钱的支出,会影响整体成本费用的管理。这些问题不断阻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完善的进程,致使物流成本管理专业化技术水平停滞不前。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落后同时也影响想着物流成本控制管理的水平,而物流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流在企业中浪费资源的问题。除此之外,管理部门划分模糊,也制约着物流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不够重视,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物流企业是一种年轻的服务企业,它是以在特定时间内为受买者提供专业、综合是物流服务为企业经营形式。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观念薄弱,意识不强,而把大多精力和资金用在运输、仓储等基础业务,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及利益最大化的强助力作用,从而导致没有专门的物流成本部门、系统的物流成本软件,严重阻碍了物流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的发展,更长远的看,还降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阻碍经济发展。
三、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清晰物流成本的组成部分
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是物流企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基础。物流成本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成本管理体系,同时又具有物流管理的特征。按具体内容可以为五类: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持续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和燃料等主要原来和相应辅助材料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发生的物流费用称为供应物流费用;企业才生产加工过程中物流活动发生费用称为生产物流费用;发生在销售环节中,如客户确定、发货、接受这一系列过程中的费用称为销售物流费用;为完善企业的销售链条从开始投入生产到产品销售包括售后服务活动中产生的有回收价值的废弃物的回收和退货售后所发生的费用称为回收物流费用;最后,对企业不需要的废品等无用物进行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称为废弃物流费用。
(二)提高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高物流成本的信息化水平是物流企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助力。物流企业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一方面要加紧与高等院校沟通,培养专项人才,进行系统化专业化是学习,开发相应软件应用于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并对企业中相关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加大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力度,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市场需求的特点,共同开发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将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与成本管理结合起来,推动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科学化,进一步提高科技在成本管理的应用,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细致划分部门,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水平
细致部门划分提高管理水平是物流企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保障。专门设立物流成本核算部门或者独立安排核算人员,使之与企业会计核算分立开来,从企业的生产产品一开始就进行细致的核算发生的物流成本,按照企业物流成本的销售物流费用、生产物流费用、供应物流费用、废弃物流费用、回收物流费用五大内容准确、细致的记载,并到年末时进行分析,总结企业在各个环节中所花费物流成本,进行总结改进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四)树立成本管理观念,重视物流成本管理
增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是物流企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传统是物流活动并不受大多企业是重视,但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要想在众多同行中占有更多的市场并脱颖而出,就必须精简成本提高利润,所以增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着手与健全物流管理部门,将其视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树立现代先进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理念,将其应用于经营管理中,帮助企业发展。
总之,从企业发展过程和前景来看,物流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要,必须用现代化眼光用科学来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以助企业长久发展创更多利益,物流企业成本管理对现代企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婧,蒋苏娅.物流成本划分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J].物流管理,2007
篇2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结合地方实际,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建立起注重专业素质教育,采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与提高专业素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方向指导和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桥梁、公路与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科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应用前景。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5.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6.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根据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借鉴老牌院校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专业最大差别是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当定位在为土木行业的施工建设单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有关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工程质量管理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工程测量、材料试验、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设备使用的基本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具有进行工程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在培养计划的设计上,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要突出针对性,有侧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应是教学培养方向的主导因素。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体现“足够广度、必要深度”的原则,一般基层单位工作比较复杂,专业划分不细化,大部分是多工种,相关专业交叉和综合。因此,这样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体现“广度”的原则,拓宽学生的专业涉猎范围,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深度”的把握。
2.注重与行业接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考虑到其学科性质并结合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主要应迎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毕业后到单位能够尽快适应,直接上岗。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一定范围内选用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信誉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结为合作伙伴,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证实习、实践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体系,成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主要组织编写和审批各类教学大纲、指导书,检查实践教学进展情况和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等工作。实践大纲要通过有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大纲应包括训练目的、内容、深度、实施方法和有关规定及要求,具体操作流程,尽可能做到直观,供学生提前参考。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技能、素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把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工程中吸收有用资讯,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二、加强和完善校企合作
篇3
一份看起来“矛盾”的报告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一位重庆理科女生小W在易录取()平台做了一次测试。拿到报告的第一时间,小W觉得测试结果和她开了一个玩笑:
最让你感兴趣的工作是:能直接为他人服务,能帮助别人、理解别人、教育别人的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社会型工作。
你比较感兴趣的工作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需要冒风险和胆略、需要承担责任,领导力强的企业型工作。
不太适合你的工作是:动手能力强,手脚灵活,喜欢与工具打交道,但不太需要交际和言辞的现实型工作。
看出这份报告中“矛盾”的地方了吗?小W对帮助别人、服务他人感兴趣,然而又不适合动手能力强的工作。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提起服务别人、帮助别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行动上的帮助,就像小W的同学兼闺蜜小Z说的那样:“没有行动,怎么去帮助别人嘛。”如果没有行动只有语言,那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帮助,颇有些“嘴把式”的味道。巧了,小W比较感兴趣的还真有语言方面的工作。
“唉呀,看来你适合做个‘嘴把式’。”面对小Z的调侃,小W既好笑又有些尴尬,于是忐忑地继续往下看去。报告后面对小W的性格分析与兴趣分析十分一致,特别强调了她这样一个特点:
你是善于照顾人的主人型:你通过直接的行动和积极的合作方式以真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别人,善于热情主动地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你是一个友好,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
所以,小W最适合的工作的确是帮助他人的工作,可是,怎样才能既照顾到小W的性格与兴趣,又能避免她不擅长动手能力的弱点呢?
最优选择只有一个
在报告的最后,易录取为小W推荐了一些专业:
社会学类:社会学;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预防医学类:妇幼保健医学;口腔医学类;护理学类。
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几个专业门类主要需要掌握的能力和大致的就业方向:
社会学――专门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够在教育、科研机构等从事社会的研究与调查工作的人才。社会学因其自身的特点,故有广阔的就业领域,多数社会学者都会留在大学里当老师。
教育学――主要学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各类教育相关工作者。近年来,教育学专业的就业率在95%左右,很多毕业生都去学校当老师。
预防医学――主要学习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口腔医学――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护理学――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可见,易录取给小W推荐的专业都是根据她的兴趣选择的,已经帮她从茫茫大海般的专业中进行了初步筛选。然而,易录取志愿填报咨询专家王中奇认为,在这几个推荐专业门类中,事实上存在一个“最优选择”。“考虑到‘服务别人、帮助别人’这一点,为小W列出的专业清单上可以有很多专业,然而如果考虑到她的劣势,事实上最适合小W的专业正是教育学。”
服务别人、帮助别人,难道只能靠行动吗?当然不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教育行业也是一种服务工作――老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正是需要用语言来进行的,而不需要过多的动手能力。前面列出的社会学、教育学专业最后的就业落脚点都在“当老师”三个字上,而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则相对更加需要动手能力。近年来教育学的就业情况也比较不错,因此最后小W高高兴兴地填报了教育学相关专业志愿,从此走上了一条教育路。
怎样找到你的“最优选择”?
小W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以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的案例,但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像她一样,性格、兴趣那么强烈地对应一个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所以,怎样找到自己的最优选择,是我们接下来将要谈的问题。
首先,要确定选择专业的标准。如果确定自己完全不会考虑兴趣方面的因素,那么请无视以下攻略;如果你还在意自己的兴趣的话,那么请往下看。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古语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事实上,了解自己并不比了解别人更简单,有的人并不能完全了解真正的自己,所以才会有自卑、自傲的情况,无非就是低估或高估了自己。那么,怎样相对科学地认识自己呢?你可以从师长、同学那里多打听一下他们的看法,也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当然,还可以借助一些测试平台,用一种相对科学的方法把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列出来。
再次,不管用什么办法,当你终于把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列出来摆在面前时,就要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兴趣爱好指向一些什么样的专业和职业,然后再分析一下,这样的性格是否会影响你选择该专业、职业。比如有些富有爱心的人想做能治病救人的医生,但天生的粗心马虎不拘小节实在不太适合当医生,除非能改掉马虎的毛病。因此,你要结合兴趣和性格两方面综合考虑自己适合的专业。
最后,从兴趣出发,列出来一批专业,然后从性格出发,筛掉某些专业,在最后剩下来的专业中,就可以把“务实”的那一套方法用过来了。这时,你通过向高校或者专家、老师咨询,可以了解到这些专业的具体情况,再通过各方面资料搜集,了解该专业的就业情况,之后综合所有信息,就可以找出来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31-02
《电路基本理论》是电类专业必修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这也是大一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过渡期。不可否认的是因生源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容易出现“不饱”和“过饱”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充分调动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最大潜能,成为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和创新型人才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课堂、实验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与探索。
一、进行分层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接受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新概念和建立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比较抽象。要搞好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地区基础教育差异和个体差异,学生在基础和悟性上有一定的差距。从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高分甚至满分的学生比例较高,而低分不及格的也有相当比例,对于较好的和较差的两个极端,鉴于传统分班的弊端,为了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因材施教,打破现有的分班模式,有必要根据受教对象不同实行分层次教学,每个层次制订相关的与之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详细的教学计划。具体做法是:分班开课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测试,之后通过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别进行课堂教学。高层次的课堂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快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加深加宽其知识面;低层次的课堂在保证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要求的同时,侧重以讲解基础知识为主。每个层次的课堂配备教学方法、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八周左右再进行一次测试对每个课堂的学生微调。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排课时间上可以统一安排,各方面在实施分层次课堂教学上都不存在问题。期末理论课的考试题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注意把握题型和难度,适当加大基础知识考核的比例,同时通过一定比例的灵活运用题目拉开分数差距,客观合理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
二、面向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的发展愈加需要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各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灵活运用环节,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于2012年2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中针对加强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其中第5条指出: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实验教学,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它对培养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发展实际能力的弊端,同时也有利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大一学生首次接触电路实验,要求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严谨的作风,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民族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和素质差异较大,导致了实践动手能力上的差别,在实验环节上不能做统一标准的要求,有必要在教学上区分对待,实现不同模式的培养方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实践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其最大潜能,有利于为学好后续课程,最大限度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提高其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完成必做的验证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要求之外,安排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对有潜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分成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专门指导其完成设计性和自定项目实验,并且在条件成熟时开展教学提高型、科技活动型活动,如举办讲座、组织实验竞赛、等。
2.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将内容僵化、形式单调,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实验教学方式转变为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都让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在时间上,实验室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开放;在内容上,除必做实验外,还安排有选作实验和采用现场指导、网络答疑等多种指导方式;充分利用视频、实物模型和演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不同程度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3.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电路基本理论》实验。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仿真软件并进行演示,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首先上机实践,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实物操作时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数据和现象能够完全了解,实验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复杂的实验过程在计算机仿真过程中会更便捷高效,可保证一些高压强电实验的安全性。
4.完善实验教材,扩充实验内容。教材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的根本。为此,将重新编写实验讲义,增补各种类型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电气性能、常规仪器仪表的使用操作说明、实验数据误差的分析、电路设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增加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包括增加最新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另外,还可以考虑增加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基础性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牢固记忆并透彻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切实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服务,为完成专业培养方案服务。综合提高型实验教学的实施,是实验教学的延伸,不仅能加强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知识,充分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人专长,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智能的发展。通过自定设计实验项目实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大学生创新活动和竞赛活动输送人才。我校计算与实验中心是“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电路基本理论》课程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学校的创新创业中心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的科技兴趣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院的《电路基本理论》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每位任课老师都可以抽出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设计性的和自定的实践项目,校院两级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项目,每年都有申报活动。这一切为创新活动和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教学必须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由此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很有必要,是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行动,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人数逐年增加,已形成良好的氛围,并在全国各类电子竞赛中取得多项大奖,为社会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翰荪.电路分析基础[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校级精品课程《电路基本理论》.武汉:中南民族大学,http:///dxxy/dlfx/.
[3]《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编辑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摘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
[4]周常森.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金波.电路分析实验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 理论实践一体化;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41;R78
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又包括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口腔检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急救技术、基本诊断技术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医德医风实例考核六部分。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都是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主要口腔临床学科,同时也是口腔助理医师考试的重要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要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业助理医师应试能力[1]。本文通过对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从学生评教结果和口腔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探讨其教学效果。
1.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将2010级124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按随机抽签的原则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62人),采用传统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即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授课,另一组为实验组(62人),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两组学生的授课总课时、主讲老师完全相同,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等一般特征也无统计学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
1.1根据培养目标和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修订《口腔内科学》教学计划
将《口腔内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牙体硬组织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和口腔粘膜病4个课题,每个课题6-8堂课,每堂课4学时,采用2+2理论+实际教学模式。
1.2构建并编制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
采用“课题化”教材结构,每个课题为一个学习单元:①“相关知识”部分,将本课题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够用为度,学以致用,努力使其脱离理论教材;②技能部分,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操作要领和难点,力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改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条件,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①利用仿头模和多媒体教学,改善模拟真实教学环境;②在附属医院口腔科设立校外实训场所,加强实践环境与岗位统一性.
1.4 适应职业岗位培养需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通过教师职业学习培训,强化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由具有高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讲授机制,保障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5 规范考核方法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1) 当堂进行课程测评:
① 口试: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② 笔试:教师发给学生提前打印好的试卷,学生答完试卷后,当堂交试卷,教师批阅后马上讲解; ③ 现场操作技能测试 :随机抽取3-4名学生进行该次操作,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打分。
(2) 4次课题单元测试和期终总测试方式:考试题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构成,随机组合汇于一张试题卡上共一百张卡。考试时,学生随意抽出一张,准备5 min,口头回答理论问题,接着进行实验操作,根据操作的全过程,教师当场评价考试成绩,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见表1):
为考察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 组织2010级124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项目包括: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富有启发性,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培养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评分标准参照湖南医药学院教务处制定的学生期末评教标准,每项满分20分,共100分。
3. W生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比较(见表2):
毕业后一年124人参加了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验组62人中实践技能考试通过52人,对照组62人中实践技能考试通过38人,理论考试实验组平均分数84.02 ±9.84,对照组平均分数74.95 ±11.22,实验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存在显著差异(P
4.讨 论
自国务院颁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就成为检验一个医学生能否迈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标准,同时也反映了医学教学水平。每年有大量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实践技能及理论考核,每年技能考核通过率约70%,而理论考核通过率仅为20%-30%,考试合格率低[2]。这就要求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深入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医专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应试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本人通过对2010级我校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124位学生进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学生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估,学生普遍认为该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一些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指标。通过对两组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比较发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应试能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适应了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将高职高专口腔内科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衔接起来,受到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青睐[4]。
参考文献
[1] 王江红,李建国,王县成.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16年发展与展望[J]. 医学教育管理,2015,01:84-89.
[2] 杨枝彩.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进行诊断学与内科学教学[J]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5):63-64.
篇6
关键词:有机波谱解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王金明(197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讲师。(安徽淮南232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63-02
“机波谱解析”对于化学和化工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既是一门基本的核心理论课程,又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特点:第一是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主要是因为应用于微观领域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多;第二是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如机械、电子、自动化、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第三是课程的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不强,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自学难度较大。所以,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必须精心选择,合理安排,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逻辑性。在教学方式上要多样化、简单化、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
创新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创新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内生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掌握有机波谱解析课程基本的知识体系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是他们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方式之一,是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是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机波谱解析”课程教学的深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详细地介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一、精选教材、强化内容的系统性
“有机波谱解析”课程教材要精选,因为好的教材,其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相对较好,既可以提高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老师节省教案内容整理所需的时间,以强化教案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因此教材的精选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学生掌握和理解有机波谱解析课程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是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
在教材选择上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教材是先介绍质谱,然后按照发生跃迁能级差由小到大的顺序来进行内容介绍的;方案二:教材是按照发生跃迁能级差由大到小的顺序来进行的,最后介绍质谱。至于选择哪种方案介绍,要视当年学生的相关情况来确定,如果他们的有机化学、大学物理、机械基础理论等相关学科基础较好时,可以选用方案一的教材进行教学,反之,就要选用方案二的教材进行教学。另外还要加强不同教材之间相同内容部分的知识整合,使之知识体系更系统,知识内容更有趣味性和通俗性,以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增强他们学习有机波谱解析课程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实践探索,教学效果比较好。因此,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能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有机波谱解析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语言表达尽量通俗易懂
有机波谱解析课程中,内容描述有的比较抽象、难理解,在教学时,要想办法尽量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规范化来表达,以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介绍核磁共振条件时,有关量子理论方面内容,采用规范化方式教学,只要求同学们知道结果,而没有要求他们知道其原因。因为此部分内容涉及量子理论,而同学们又没有相关量子理论的基础,所以当用量子理论来解析时,他们理解更加困难。但是要让他们知道是用量子理论来解释和推导的,还可提供相关文献,以便于有些学生自学,方便查找相关文献,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有利于这些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在质谱内容介绍中,涉及有机化合物裂解规律时,采用形象化方式教学。有机化合物的裂解就相当于警察抓捕罪犯一样。警察抓捕罪犯,首先要研究罪犯的一些特点,找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弱点,利用他们各自不同的弱点来进行抓捕,这样破案率就比较高。那么有机化合物裂解,首先要找到有机化合物中的薄弱环节,化学键能越小处也就是它的薄弱环节,有机化合物最有可能裂解部位是其薄弱环节的化学键。所以教学内容的通俗易懂表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启迪他们用创新思维方式解决复杂抽象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是便于同学们掌握理解所讲的内容,同时也使他们了解到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的一些方法。
谱图解析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内容直观化、明确化。首先,同学们要学会看各种不同类型的谱图,并能做到简单、准确的判断,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从谱图的形状和横坐标、纵坐标关系等;其次,同学们要学会分析不同谱图的典型特征,质谱图中,质荷比最大的峰位置数值,有可能是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在核磁共振谱图中,要学会谱图的简化方法,简化谱图目的主要是排除其他原子核的共振干扰和1H、13C核之间发生的偶合裂分;红外光谱图中,主要是寻找有机化合物中各种特征官能团在第1、第2、第3特征官能团区域出现的特征峰情况,包括峰形、峰位、峰的强弱,来判断有机化合物可能含有的特征基团;紫外光谱图中,主要关注具有紫外吸收的不饱和基团和苯环或杂环类有机化合物等。
基本概念与理论多采用板书法教学,板书教学法可以给同学们留有一定的时间思考理解所讲的内容,同时也为后续讲解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板书教学法,能够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抓住重点,集中精力掌握和理解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为更好地理解谱图,从谱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打好基础,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他们在掌握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四、习题与试卷内容形象化与抽象化相结合
平时每个章节讲完之后,都要精心准备一些习题。习题一般有四种类型,如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设备组成、功能与操作题和谱图分析题。判断改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理解,物质分析中设备的选择程序判断,实验方案的正确选择等;简答题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谱图简化方法,样品制作注意事项与适用范围,设备组件的功能问题,各种谱图测试分析的优缺点等;设备组成、功能与操作题主要是针对相关谱图测试中用到的仪器设备结构、原理、组成与功能,仪器的正确选择方法与操作步骤,仪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选择,仪器使用中的优缺点,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方法等;谱图分析题有单个谱图的简单分析题和复杂分析题与多个谱图的简单分析题和复杂分析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就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对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用不同的题型反复进行训练,抽象内容形象化考核,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讲完之后,要进行总体考核,试卷命题的原则也是要使抽象内容形象化、规范化。重点加强对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帮助的试题训练,加强对他们自己设计和自己动手能力培养的训练,使他们养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五、突出教材中实践较强的内容
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在讲解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对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解。一般内容让同学们自学,但对他们自学的内容,要有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和理解自学部分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每个章节中都涉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有两个标准要求,最低标准要求是所有同学都要知道这些仪器有哪些作用,存在哪些优缺点,以及其适用范围,都要能从谱图中识别出谱图类型和这种谱图是用哪种仪器测试的。概括地讲就是要学会选择仪器,识别谱图。最高标准是要求某些同学既要知道有关仪器设备的组成、结构、功能,还要知道仪器的使用方法。对使用仪器的测试条件及其注意事项要有比较好的了解,能够从谱图中分析出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纠正的措施和办法等。概言之,就是要学会选择仪器、使用仪器,学会分析谱图识别谱图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仪器的误差情况。
在讲解核磁共振中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时,围绕内因与外因两种因素来介绍,用唯物辩证法详细阐述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作用较小,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但外因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时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化学位移变化的内因,是由于核电子绕核运动而对核产生不同程度的屏蔽作用所引起的。这种变化与核电子云形状离核的远近有关。当有机化合物中某一元素与不同元素或基团形成价键时,由于不同元素的核或基团对成键电子的约束能力大小不同,会导致该元素核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化学位移发生变化。例如:HF、HCl、HBr、HI中,HF的化学位移值最大,HI化学位移值最小。在CH3Cl、CH2Cl2、CHCl3、CCl4中,CCl4的化学位移值最大,CH3Cl化学位移值最小。[1]所以要重点地从内因上去讲解,便于同学们抓住主要矛盾,但是外因的影响也要注意,所以次要矛盾也不能忽略,也要注意解决,解决得好可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例如温度、浓度、pH值、溶剂等因素的影响。温度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成键原子核运动程度不同而导致成键核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使核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浓度影响主要是由于相邻分子中对核的电子云密度的影响。pH值主要是针对与氢形成氢键的核的影响。溶剂主要是针对能与氢形成氢键的溶剂,能使相邻核之间距离发生变化。
六、课程教学评估改革
按照传统的教学考核办法,一般是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期终考核成绩占综合成绩的70%,而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考核、课堂纪律考核、课堂作业考核等。所以这种考核办法缺乏对同学们主观能动性的考核,他们是被动地接受考核,没有主动地参与考核,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得教与学没有很好地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好服务工作,如传授、释疑、解惑、引领、设计规划、交流沟通等方面的服务,没有真正帮助同学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和难题,以实现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有机波谱解析改革,主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强化服务意识,制定服务程序。一是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要做到所传授的知识具有精品性、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同学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2]二是做好对知识的释疑,及时有效地帮助同学们化解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三是解惑,帮助同学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四是引领,在前三项服务的基础上,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此时需要对他们学习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加以正确地引导,解决他们产生内动力学习和实践的机制;五是设计规划,帮助同学们进行学业设计规划,解决他们了解在未来学习、工作可能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按照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进行自觉、主动地培养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六是交流服务,交流服务是同学们心理上、情感上、学习上的需要,它是同学们能够敞开心扉的基础,也是提高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增强他们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因此,评估时前三项是期终考试的主要考核内容,占综合成绩65%,后三项与出勤考核、课堂纪律考核、课堂作业考核等一起成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占综合成绩的35%。
从这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在同届学生的横向比较中,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与往届学生纵向对比中,则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方法;教学心得
1.消费者行为学课程重要性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研究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这些研究的归宿,因为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始终将消费者行为学放在基础、重要的位置上。根据一般本科院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和动机,分析不同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2.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手段及方法
2.1针对理论抽象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融入了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课程,因此学生比较难以把握教学内容。为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这些理论,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可以事先创设某些相关消费教学的情境并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并引导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就不会生硬晦涩地把理论强加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待学生领会基本理论以后,再鼓励学生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的消费者行为,使学生真正领悟所学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营销素养。
2.2针对操作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参与式教学
对于一些需要动手实践操作的内容,比如影响消费者购买的购物情境、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等,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真实模拟营销情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来领悟理论知识的营销应用。在课堂上可运用小组比赛的形式,真实模拟某产品的购买情境设置。还可以通过模拟一些营销案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受营销氛围,深入讨论挖掘技能技巧,同时也加深理论学习。
2.3针对体验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消费者行为学的应用性决定了贴近营销实践的案例教学在消费者行为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体验到的内容,就可以采取案例式教学。如有关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个性心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把相应的参考书籍布置下去,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解体现营销心理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消费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可给同学们做相关的心理测试,让他们分析自己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体验感也会有所增强。另外,对一些现实消费者的营销问题,可让学生们展开情境模拟讨论,这样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自发采取演小品、模拟情境表演等方式,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实践教学效果表明,讨论后的教学内容学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扎实。
2.4针对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调研策划实践式教学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懂得实践技能。作为营销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会营销销售,必须要懂得消费者心理,把握消费者行为。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营销任务,关键在于把握消费者心理。针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学期初,可以采用分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市场调研活动,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协助企业将其产品销售出去。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消费者心理,体验市场营销的过程。
2.5针对知识模块化强的教学内容采用微课教学方式
目前,各大高校流行微课教学,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程,可以分化为几个模块,针对每个模块,开展微课教学。教师课前针对教学重点内容,录制成微视频,设置微练习、微测试,以便于辅助学生课堂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还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3.消费者行为学教学心得
一是要强调“能力重于知识”。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要用能力将枯燥的知识盘活,因此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消费者行为学涉及的理论知识多而广,“面面俱到满堂灌”既不现实,也不可取。采用研究性教学,教师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相关知识,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效果更好。
二是要师生一起根据已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去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预先设计的知识按部就班地传输给学生。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内容庞杂,教师可将之条理化、模块化,每一个模块设计一个研究专题,并配以现代的教学新方式,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这样一来课堂上不再是枯燥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三是要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学研结合,教学相长。消费者行为学不仅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还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设计、选择研究主题,由学生组织学术团队进行研究,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是要强调“问题意识”,以研究问题为目标,突出学生获得知识的自主性和研究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综合。学生对消费者行为学的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与教师教学方法有关,而引导式、启发式、探求式、拓展式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程秀芳.消费行为学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8(52):11-12.
篇8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建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充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正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印刷工程专业主要为印刷等信息可视化传播及相关领域的生产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决定了专业的定位必须要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往往显得十分抽象,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易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得到不良的教学效果。印刷行业作为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核心,了解和熟练掌握印刷产品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对于学生综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印刷工艺环节中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印刷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此外,印刷产品本身又是一种视觉产品,印刷产品千差万别,在印刷产品质量的实际检测中,产品的主观评价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正确地评价印刷产品质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因此,该课程又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印刷工程专业培养大批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是印刷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就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做了积极探讨。
二、理论教学体系的分析
目前,本校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理论教学共计20个学时,按照印刷品质量检测工具(密度检测、色度检测、测控条及测试版),印刷质量检测和控制参数和变量,印刷品的质量评价方法,最后介绍印刷品质量控制系统四个环节进行讲授。总共分为8个章节,即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课程学习的目的,意义以及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等。第二章,介绍密度测量技术,第三章,介绍印刷质量控制色度测量技术,第四章,学习印刷品质量检测和控制工具——测控条和测试版,第五章,介绍印刷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参数,第六章,介绍如何进行印刷图像的层次控制,第七章,学习印刷品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主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和主客观结合评价法,第八章,介绍印刷机质量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以上理论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印刷品质量检测密度测量原理和色度测量原理,印刷测控条和测试版基本知识,印刷质量控制中重要参数和印刷图像层次控制等基本理论。
三、实践环节的补充
印刷品质量检测和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评价印刷产品的质量,让企业生产出更多的合格产品,并不断提高印刷产品质量。由于在印刷品的质量检测过程中,主观检测和评价在印刷品质量检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对这些印刷品的缺陷进行检测和评价,仅仅凭借理论教学讲授,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即如果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印刷产品检测和控制的理论知识,却发现实际生产中仍然不会检测和正确评价印刷产品质量,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对该课程学习兴趣的消失,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对整个印刷工程专业的兴趣。因此,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以达到良好的综合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开发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实践教学环节的补充分为四种形式:第一,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以课堂授课的形式,提出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形式。例如,在讲授密度测量技术时,除了介绍彩色密度测量种类,密度计的测量原理,密度测量中误差分析等,与此同时,详细说明密度测量技术在印刷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在印刷品主观评价理论讲授的同时,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质量问题的印刷样张,让学生在课堂先主动分析样张,努力发现问题所在,再逐一对印刷样张进行讲解。通过该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对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第三,通过布置课下作业,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印刷测试版,并打印输出,测量测试版相关印刷参数,加深对印刷品客观评价相关内容的理解,并掌握合理正确评价印刷品质量的方法。最后,通过在企业实习操作,到企业中讲授目前主要的印刷设备质量控制系统,比如海德堡的CPC系统和CP2000系统,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通过以上实践教学的补充,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为之所用”。学了,用了,自然就会大大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通过实践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此外,只有了解了生产实践所需,才有可能为印刷行业培养大量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为培养印刷行业研究型人才储备大量的后备力量。
四、结论
篇9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遇到挑战
现阶段中药药理学的知识点由于较为分散、繁琐、枯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均为被迫式的,学生不能自主的对知识进行吸收接纳,对于药物的记忆性、理解性较差,并且老师的呆板教授过程也使得有些学生对于中药药理学知识的学习有抵抗情绪。没有临床工作的学生,对于某些药物的联合应用机制缺乏经验,很可能使用错误的联合应用药物。对于尖端的研究成果缺乏及时的了解,而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的学术造诣较低,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大部分学生的范畴作为重点。
学校对于学生的定期测评是对学生定期的学习成果的检验,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测评机制尚未成熟,对于学生知识了解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汇总,使得学生对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尚未前进。
二、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基原法结合图像教学法的实践
1、整体与部分的系统联系:将药学知识点中的整体部分与局部进行更加深刻的划分,使学生对于中药知识的理论部分奠定更加坚实的部分,不同于传统的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新模式的教学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将临床上常用的用药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让学生对中药知识的了解更为全面,例如,在学习“四气五味”内容时,既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明白“四气五味”的基本理论,还要让学生理解在为什么不同的气味会决定药物的药性,这样,学生对中药理论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2、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结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于中药的培养、制成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掌握药物的基本药性,如药物是否具有寒性、温性、凉性,对于有体寒的患者不宜使用凉性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不同属性的药物叠加使用后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寒性和温性的药物可以同时治疗阳热证的患者。此外,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对药物的认知通常是源于课本上简单的图像,导致学生对药物的识别能力较差。利用新媒体技术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药物的三维立体成像,以动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药物的特点。例如,在学习对陈皮、青皮、橘红、橘络等药物的识别时,就可以通过对橘子的整体图示,分层进行介绍,在讲解的同时,引入每种药物的不同药性及实际功用,这样,学生对这几种药物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具体。
3、鉴别要点的对比:由于中药某些药物的药物外形类似,只给予理论基础,学生很难对药物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辨别,并且对于中药的鉴别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质量提升,使相似的药物进行对比,既加强学生对于药物形状的了解,也应加强学生对于药物功能的了解。在对学生使用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一段教学后,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的分数来看,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有所上升。根据教师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较高,且对中药药理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所增加,且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篇10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评价的结果,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时,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评价推动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探索多种评价形式,既要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上机技能的情况,还要考察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建立了以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上机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参照的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全过程的监控。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强调的是过程控制,目的是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对“教”与“学”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它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情况,还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起到评价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制定具体方案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客观评价,明确量化指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名教师平行授课的情况比较多,为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除了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更注重在设置评价内容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给出具体明晰的量化标准,设置更多的定量性评价指标,便于教师做出客观评价。
(2)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设置评价内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在寻找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合理设置权重,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3)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时不可或缺的工具,评价程中,除了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外,还要重点考察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4)把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以提高教学质量。
2新型课程评价体系的教学实践
2.1制定考核方案
牡丹江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方案,确定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课程评价方式。
2.1.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实践技能测试、综合设计等,用以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项考核内容的比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以全过程考核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平时表现: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为目的,针对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制定了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同时授课的多名教师能够按照统一标准量化打分,极大地减少了迟到、旷课或在课堂上玩游戏、上网等现象的发生。课堂作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科学设计作业题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促进了上机技能的培养,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技能测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单元设置阶段性的实践技能测试,加强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每次测试后,教师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填写《实践技能测试报告》,在报告中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阶段性实践技能测试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提高和巩固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指导意义。综合设计:设置综合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1.2终结性评价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在保证知识覆盖面的同时,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测试。考试题型既有考察理论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也有考察实践能力的操作题。通过上机考试系统完成整个考试过程,即学生通过上机进行答题,交卷后考试系统自动阅卷给出分数,杜绝了阅卷失误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客观、公正。
2.2教学实践
牡丹江医学院计算机基础学生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组成。
3教学效果与总结